感性與理性的設計區別在哪裡?
-------------
在答題之前,首先冒昧地糾正一個中文語境下的歧義,那就是,感性設計與感性的設計是不同的。
感性設計(kansei design)、簡單來說,是一種基於對「人」這個主體的觀察,研究人類在無意識狀態下處理分析信息的思路與方法,進而製作出讓使用者產生「經常使用」、「無不適感」、「不需要過度說明立刻能夠理解意圖」的設計。它可以是研究人類活動的腦科學學科,也可以是回歸到現實,去創造實物的設計學科。(人體工學也屬於感性設計的範疇。)
從範圍上講,感性設計包括但不限於感性的設計。
本回答所提到的感性設計,特指「感性的設計」。
-------------
切入正題。
我認為題主所提出的所謂「感性的設計」與「理性的設計」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歸納,它有些粗暴也有些不切合實際。就好比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一樣,設計一定沒有單純的「感性的設計」與「理性的設計」這樣的區分。
那麼在此,我們索性討論一下設計中,感性部分和理性部分究竟是什麼,它們又起著哪些作用吧。
多年以前,我在一本書中讀到過這麼一段對於繪畫和設計異同的描述:「繪畫是主觀的,設計是客觀的。繪畫是繪畫者對自身情感的表達與宣洩,為的是取悅自己。而設計是設計師最大限度摒除自我見識所帶來的障礙,為的是取悅大眾。」
雖然這個分類方法還是顯得簡單粗暴了些,但是大體上我深以為然。
設計,首先應該是一門優先基於客觀現實而不是個人情緒表達的藝術形式。
比如鄰居老王委託您設計房間,您不能上來就談視覺體驗,如何高端大氣,而是要考慮老王的收入,性格,工作,當地的氣候環境,採光等等因素之後,再去進行深一步設計。老王喜歡喝茶,平時愛讀讀佛經,您就別把家裡搞成歐式的。北方乾燥,南方濕潤,那麼地板和牆壁的選材就一定要留心。朝陽的房間,除了考慮採光,還應該考慮隔熱。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之上,再進行視覺的設計,才是好的開端。
聯繫到本題來看:
1,設計首先一定是理性的。
以紅酒的開瓶器為例:
紅酒開瓶器有很多的種類,比如雙臂式槓桿型,兔耳型,T型等等,但是它基本的功能一定是能夠打開紅酒的軟木塞的,這就是它之所以被稱作是紅酒開瓶器而不是復讀機的原因。那麼我們可以說,它已經完成了它理性層面的設計---開瓶。
如果更加概括地來描述設計的理性部分的話,那就是---功能性。
2,理性設計水平的高低體現在是否能帶給使用者好的體驗上。
一張名片,能讓人清晰地看到姓名以及聯絡方式。一個馬桶,能讓糞便順利地被沖走。一雙雨鞋,能在濕滑的地面防止滑倒。
做得到這些,就已經是一個合格的設計了(遺憾的是,很多時候市場上的產品連這些基本點都做不到)。
3,設計未必是感性的,但好的設計一定是感性的。
這句話有些詰屈聱牙,我想先不妨討論一下感性的設計。
什麼是感性的設計?我想並沒有一個十分確切的標準答案。但以我粗淺的見識來說,感性的設計,應該是能夠調動並且誘發使用者情緒的設計。這種情緒,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中立的。
以下面這兩個雙臂式槓桿型紅酒開瓶器的設計為例:(按上下關係暫定為A圖與B圖)
在假定使用體驗(即理性設計)幾乎沒有區別的前提下,我們明顯可以感覺到,A圖的開瓶器,傳遞給人一種工業化的、準確的、可靠的情感。而B圖則完全不同,它在保證功能性的基礎上,用擬人的方式,傳遞給使用者一種積極的、開朗的、溫馨的感覺。從情感的傳遞上講,A圖就是無形的,中立的。B圖就是有形的,積極的。
我們不能說無形的就不感性,比如A圖的開瓶器,它的每一條弧度,把手的開口設計,也在傳遞情緒,只是這種傳遞的最終結果並不是誘發使用者強烈的情感反饋。表面來看,理性的成分稍多一些,實際上卻是很感性的。假如你像我一樣是一個硬漢,那麼我保證A圖的產品更適合你(但如果你是一個可愛的女孩子,我想B圖才是你想要的)。
為什麼無印良品在世界範圍內廣受歡迎呢?因為它的產品,無論是造型、顏色還是材質,甚至包括選擇的再生紙標籤,還有經典的「地平線」海報,都時刻在給觀者一種「沉著穩健,平靜樸素」的情感引導。
私以為,這種以無形中立的態度宣揚的感性設計,比起其他通過誘發視覺衝擊和獨特造型博得關注的感性設計要更有力量,生命力也更加持久。
再舉個例子:
我購買過一款日本某品牌廠商的墨水(為避免廣告嫌疑,用醜醜的紅筆遮住了品牌)
最初,我完全是因為它的外觀非常優雅而決定購買的,但是我在使用過程中,注意到它最下部有一個凹進去的尖角。一開始這讓我有些費解,但是略加思索,就發現了它的意圖所在。這個發現讓我對這個墨水瓶的設計產生了一種非常細緻,非常貼心的感覺,以至於我認為它的價值早已超越了一個好看的墨水瓶這麼簡單,而上升到了一種人文關懷的層面。(這裡恕我賣個關子,大家可以一同思考一下為什麼這樣設計)
4,感性的設計並不一定高端。
本科畢業後,我在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的設計部工作。那時候對於主任每天「字體放大,再大一些」的要求還有永恆的大紅大黃主題色感到非常的厭煩。為什麼就不能做得清爽一些,有品味一些呢?我很是費解。
但慢慢地我注意到,這麼做是很有必要而且非常科學的。
因為首先,超市作為日常生活中,食物和日用品為主的販賣場所,其競爭力就在於價格:越是低廉的價格,越是受到老百姓的歡迎。那麼宣傳單為了體現物品的物美價廉,選擇一種大眾化的,迎合「庸俗」的設計就成為了一種必然。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我們永遠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紅色黃色。因為這兩種顏色不僅引人注目,還因為非常常見而導致了「廉價」感。字體尤其是價格的無節制放大也是為了吸引眼球,從而通過對比體現價格多麼地實惠,打折多麼地給力。
這種種手段,其實就是超市商家巧妙利用了人們想省錢的心理,刻意營造出來的感性的設計,它成功傳遞出了「廉價」的情感,從盈利的角度看,無疑是出色而且成功的。
5,感性的設計,其根源在於人而不是物。
同樣是筷子,為什麼從中國傳到日本之後,漸漸地就變成了更短更尖的形狀了呢?
很多書里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日本人是分餐制,所以長度不必要像中國那麼長,又因為日本多食魚類,而尖的筷子很適合剃去魚刺及夾取魚肉,長此以往,日本的筷子就都變成了頂部越來越細的形狀了。
可是往更深一層次去思考,真的只是這麼簡單的原因嗎?我覺得並不是。
尖頭的筷子,讓我們夾取食物的時候,會更加精確,而精確意味著不出錯,不引發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也意味著拒絕過分的親密。也就是說,與其認為是食物影響了筷子的造型變化,不如說是日本人的性格造就的更加合適。
此外,我在之前舉過的超市宣傳單的例子,也是想說明,對於受眾的心理把握要比單純追求物品的設計更加重要。
6,感性的設計一定不是完全為了迎合人的情感體驗而產生的設計,因為感性不是任性。
--------------
說了這麼多,最後,希望我們國家的設計,能首先在完善理性設計的部分之後,更加感性且成熟。要知道:
獨特會成經典,關懷才是永恆。
(圖片來源於網路)
禁止隨意轉載。
完。
這是我在TED演講中對於理性和感性設計較好的說明,請看圖:
大意是:演講中的兩個時鐘其實都是類比化的感性設計,但是Chris的設計添加了嗅覺功能。演講主要是想表達設計包含越多的五感體驗(聽覺、嗅覺、味覺、視覺、觸覺)就越令人有好感,這就是感性設計。
相反的,如果越只是功能化、數字化、條理化的設計那麼就是理性設計。
一個主業做交互研究順便客串講座的lecture上課時義憤填膺地說:「Some companies just don"t know how to get things right!」她覺得iPhone不過看起來炫,其實可用性(usability)爛透了,比如有時候你要劃好久才找得到你想要的App。
她舉的這個例子正確與否姑且不論,我覺得理性設計和感性設計在人機交互還是挺涇渭分明的。
強調理性:可用性(Usability)
強調感性: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
其實在英文的人機交互資料里,可用性(Usability)提到的概率不比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低;而在中文資料里,可用性(Usability)幾乎無人問津,差不多被主流忽視了。歷史事實是,最開始是沒有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這玩意兒的,而可用性(Usability)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出現了。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則是世紀末才被大名鼎鼎的唐納德·諾曼(Donald Norman)推廣的,近年來趨勢越來越強。
我的說法是:
1、理性設計和感性設計各有所長,沒有優劣之分。
2、理性是推動設計穩健生長的根本,算作基本屬性;感性設計能夠快速高效地提升體驗,算作特殊技能。
3、國內的設計(至少是交互設計)目前太過忘本逐末,該少些感性,多些理性。
強化一下可用性與用戶體驗/交互設計的理性設計和感性設計的區別,我用自己做過的一個實驗舉例:你知道當「確認」和「取消」兩個按鈕並排放的時候,哪個該放在左邊,哪個該放在右邊嗎?
如果你此刻很自信地給出答案,恐怕那答案是不夠全面的。
事實上有一些人做過實驗,而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得出結論,確認按鈕應該放在左邊(如①②③)。可他們的實驗幾乎都是基於費茨法則(Fitts"s law)這種在大部分情況下都不適宜的分析方法。例如②,他們在實驗中不斷地在屏幕上彈框,彈框里確定和取消兩個按鈕隨機左右排列,給出一個故事背景和選擇邏輯,讓被測試者不斷地點擊確定或取消,至少要完成三十多輪才罷休。最後他們把所有人點擊的平均時間一算,發現當確定按鈕在左邊時,速度稍稍快一點點,於是得出結論,確定按鈕應該放在左邊。
這顯然不對啊!那個實驗根本不是在模擬通常的人機交互,而是在模擬邏輯反應遊戲啊!那麼錯誤率呢?點確定還是點取消,總會有人出錯吧。錯誤率幾乎沒有被任何實驗使用,主要因為出錯的情況太少了,沒有對比價值。
可能是因為確實沒有什麼靠譜證據,蘋果的IOS系統和微軟的Windows系統在這方面是分庭抗禮。蘋果把確定按鈕放在右邊(刪除之類負面操作除外),而微軟把確定按鈕放在左邊(刪除之類負面操作除外)。這樣一來,真的無解了嗎?最後我硬是找到了研究錯誤率的方法。
下圖摘自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Temporary Views:
下圖摘自OS X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Alerts:
下圖摘自Command Buttons (Windows):
下圖摘自:Guidelines for message dialogs
但是我用一個很巧妙地方法,把一方的錯誤率拉高到了2/3,結果待會揭示。
我的實驗是這樣的,任務一里,給出一組圖片,讓被測試者選擇最喜歡的一張,然後把確定和取消按鈕按任意順序並列放置。到這裡,這個實驗與之前大部分實驗無異,記錄錯誤率的話,會少得可憐。然而關鍵在於緊接著的任務二,被測試者完成任務以後,立馬在把之前的圖片列一遍,讓選擇最討厭的一張,然後把確定和取消按鈕按照與之前相反的順序並列放置。在任務二里,錯誤率一下子就飆升了。
Condition 1: 確定-取消 =&> 取消-確定
Condition 2: 取消-確定 =&> 確定-取消
結果錯誤率的的戲劇性把我在最後也嚇了一跳。如果開始時把確定按鈕放在左邊(condition 1),點錯的概率只有是13.3%,後來交換按鈕位置,點錯的概率下降到0。如果開始時把確定按鈕放在右邊(condition 2),點錯的概率也只有23.08%,後來交換按鈕的位置,點錯的概率竟然飆升到了66.7%!
Condition 1: 確定-取消(錯誤率13.3%) =&> 取消-確定(錯誤率0%)
Condition 2: 取消-確定(錯誤率23.08%) =&> 確定-取消(錯誤率66.7)
給張圖的話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都知道不統一(inconsistency)會提高錯誤率,但不同的不統一對錯誤率的影響差別這麼大也是醉了,之前居然沒人仔細研究……
分析起來應該這麼解釋,很多人第一次找確定時,本能地把手伸到右邊(實驗用iPad瀏覽器做的),這時忽然看到確定按鈕其實在左邊,心裡飛速掠過:「操,差點點錯!」然後就把手伸到左邊點那個確定。第二次再擺出一組按鈕來時,已經吃一塹長一智,心想:「我剛剛就是因為沒看清楚而差點按錯,這次一定要仔細看好!」眼睛一掃,發現這次確定按鈕跑到右邊去了,於是一邊想著「還好我這次看仔細了」一邊去點右邊那個按鈕。
相反,如果確定按鈕一開始就擺在右邊,對大部分人來說是順手的,所以他們十分順利地就把確定按鈕給點了。第二次在把取消和確定按鈕擺出來時,他們就沒有上一段里出現的警覺,理所當然地就去點之前點過的地方,然後,如果反應不快的話就出錯了……66.7%的錯誤率現在看來,實屬情有可原。
(但是,用戶會習慣性地到右邊找確定按鈕,也很有可能跟實驗中所用的設備是iPad有關。前面已經提過,蘋果的系統一般把確定按鈕放在右邊。)
所以,這個實驗是感性設計的價值體現。大部分的實驗研究點擊兩個按鈕所需時間的一點點差別,而我的這個實驗是利用錯誤率研究人們在尋找並點擊確認按鈕時微妙的心理。可見,不論理論上用戶花費的時間如何,如果不知曉並順應他們的心理,用數據堆砌起來的理論大廈也是不切實際的。
可是理性設計就不好了嗎?不建立在理性上的感性根本是耍流氓!費茨法則(Fitts"s Law)再傻逼,至少人家給出了在理想情況下的一種分析模型。雖然這種研究不能拿來就用,但是只要一層層地慢慢鋪墊,總有一天能砌起百年不倒的高樓大廈。而感性設計是軟的,堆砌得再高也無法真正提升。以上的實驗通過理性的研究方法得出感性的設計思路,可見細緻的理性也是可以得出感性的。可是反過來,感性就未必能夠得出理性了。
我覺得對於目前國內的交互設計而言,太過忘本逐末了。我作為交互設計師,卻很少在知乎上回答關於交互設計的問題,因為大部分問題的答案需要的是高談闊論而不是埋頭研究,說來說去,不過是差不多的東西,換種講法罷了。知乎有關交互設計的話題大多是「什麼是以人為本的設計」、「交互設計的原則有哪些」、「交互設計中,哪些做法可以添加趣味性,或提升操作與閱讀」乃至「感性與理性設計的區別在哪裡」這樣的問題。怎麼就很少有人問對於不同的設備字體多大比較合適,不同設備的虛擬按鈕該如何確定,文本配色有何標準之類更加理性的問題呢?
總結:
1、理性設計和感性設計各有所長,沒有優劣之分。
2、理性是推動設計穩健生長的根本,算作基本屬性;感性設計能夠快速高效地提升體驗,算作特殊技能。
3、國內的設計(至少是交互設計)目前太過忘本逐末,該少些感性,多些理性。
--------------------
① A. Marcus, L. Thompson, A. R. Marcus, L. Thompson,
and A. Marcus, The Cross-GUI and book for
Multiplatform User Interface Design, 1st ed.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1994.
② B. N. Walker and R. M. Stanley, 『Eye Movement and
Reaction Time are Both Important in Assessment of
Dialog Box Usability』, 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Annual Meeting, vol.
48, no. 5, pp. 798–802, Jan. 2004.
③ J. Hurtienne, K. Weber, and L. Blessing, 『Prior
Experience and Intuitive Use: Image Schemas in User
Centred Design』, Designing Inclusive Futures, pp.
107–116, Jan. 2008.
--------------------
2015年5月30日更新
以上風景圖片來自 Stock Photos, Royalty Free Images Video Footage By Dreamstime Stock Photography
理性和感性的設計應該是指設計過程和方法,而不是設計結果。
理性設計是指把設計當做科學來看,設計過程流程化,系統化。設計講究方法論。設計的產出在實際使用情境中測試觀察,最後得出設計定律,或模型。
感性設計是設計過程設計師更遵從自己的天賦和直覺。
前面有人說usability是理性,user experience是感性,個人認為是不正確的。usability和user experience 其實都是把設計流程化,模型化的結果,是設計作為科學的一面。
設計可以說有感性的一面和理性的一面,但是設計不分感性的設計和理性的設計。理性設計就是,按照市場需求,按照美學規律,做設計。守住規矩。(包括什麼用戶體驗思考都是理性設計)
感性設計就是,在做過各種訓練,各項工作,有了充足經驗,讓所有的這些理性設計成為你下意識的思考,甚至無意識的思考,從而更多聽從自己的內心,並破除規矩,做出的設計。
在感性了時間之後,形成自己的設計哲學,做出自己的規矩。然後不斷突破不斷成長。希望自己看見天也能凝視地,看得到大,也見於微小。
守,破,離。是也
德國的設計是理性的,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是感性的,理性的注重功能,感性的注重人情味。
創意是兩杯水。一杯是理性的涼水,一杯是感性的熱水,好的創意師,實際上是要調一杯溫水。。。
理性是兩點之間畫一條直線,感性是畫一條曲線
理性讓你
成長,感性讓你成為一個人!
理性是簡潔明了 感性是深入人心
走心感性設計,走別人心理性設計
一個有濃厚感性色彩的設計者就像是純粹的藝術家出於對自己天賦挖掘和對設計的熱愛,總要將設計本身發揮到極致,這樣的設計者,世界只有他一個人。理性的則不然,他們不是以自己為中心,他們的設計中心總是站在受用眾的角度,這時的設計是為所用。但大部分設計者都是在平衡二者,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平衡,一個能平衡的很好的設計者又是一個少數群體。~~~
理性是直的,感性是彎的
感性設計是你喜歡什麼,理性設計是什麼適合你。
如上圖,如果把設計思維分為理性和感性,那麼我覺得倒不如分為技術和藝術。兩者是不可分割的。設計源自於生活,源自於自然。一些人從大自然中找到了宗教,一些人領悟科學,但不可否認這都是設計本源的一部分。無論是否是營銷型設計師,都不應該脫離內在秩序和在外秩序的引導。如果真的要區分的話,只能說是有某種方向的傾向吧!
理性像高數,感性像哲學。
美觀和實用
為了面子,而非對自己最有利的做法稱之為感性,反之為理性。
理性是為了獲得收益,感性則不一定。
感性是:我愛他不想分手 理性是:他很渣 必須分
推薦閱讀:
※有哪些物美價廉、具有設計感的燈?
※天賦對於想學畫畫的人有多重要?
※獨特的概念或邏輯,對於建築設計究竟有多重要?
※設計師如何包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