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部電影的劇情講述的是好是壞?

對於一個觀看電影並不多的人來說,很難客觀的評價一部電影是否精彩。每個人都會因為自身的閱歷,觀影時的心情而對電影本身產生特不同的情感。

我也知道評價一部電影要考慮到很多因素,因此在這裡只是單純的從電影的劇情上討論,怎樣的電影劇情是好的劇情?希望資深的影評人能給出具體的電影例子。

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不久前看的《大魚海棠》,個人覺得還不錯,並沒有覺得劇情很差,但網上大多數人都是噴劇情差。這幾天看了評價非常好的《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個人感覺劇情也很一般。所以問題來了,怎樣的劇情才算得上好的劇情呢?

提問者知識有限,若提問有不當的地方答主可自行更改!虛心向大家請教!


謝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可以討論一下。

誠然現在電影電視講的故事是越來越高端了,如果劇情太套路,觀眾在看到開頭都能猜到結尾了,所以各路編劇也是卯足了勁兒把劇情往複雜的寫。

常見的把劇情複雜化的方法有:
1、添加設定;
2、大量暗示;
3、埋線逆轉;
4、環狀敘事;
5、戲劇衝突;


同時,常見的錯誤的認為劇情可以複雜化的方法有:
1、堆積設定;
2、故意暗示;
3、埋線卡殼;
4、濫用環狀;
5、故意衝突

在討論劇情如何複雜化之前,要先明確一個目標:

藝術型或者表達型的電影暫且不提,敘事型電影必須把故事的90%講清楚了,剩下10%留給觀眾去回味。

講清楚的定義是什麼呢?

回想一下小學語文課老師說的:說明白故事裡的人物時間地點,說清楚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就可以啦。

一般這種清楚明白的敘事方式,我們稱為「線性敘事」。

成龍的電影大多屬於線性敘事,即使是劇情相對複雜的《奇蹟》,也頂多走的是雙線線性敘事。

劇情複雜化,有時候是成就一部「大片」的前提條件。

比如《阿凡達》。

很多人都知道,《阿凡達》的劇情和早年的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的劇情非常類似----一個進步地區的人,來到一個落後的地區,一開始和這裡的人格格不入,後來一起聯手抗敵----還都愛上了老大的女兒。

《阿凡達》在劇情複雜化上,就使用了上面說的第一種方法:添加設定。

影片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講解人類科技和納美星生態,目的在於讓觀眾能夠在這個虛幻世界感同身受,了解這個世界的邏輯,以至於不讓觀眾會提出「為什麼男主角有兩個身體」「為什麼馬有六條腿」這樣沒有意義的問題。

通常來說,科幻片、魔幻片還有中國的武俠片,都會使用這樣的方法來複雜化劇情。
但是添加的設定絕不是空談,有很多東西必然在後期是用的上的,不然就不值一提。

比如《第九區》中,一開始提到說,外星人的武器有基因識別裝置,必須是外星人才可以使用,地球人用不了,後來男主角變異成外星人後,就使用了武器。

這就是設定的正確使用方法。
反例,《爵跡》中,一開始有個設定,說魂獸和使徒關係非常密切,最後陪著使徒出生入死的都是魂獸,然後影片過半,男主角的魂獸就下落不明了,一直到影片結束都沒出來。

你丫還有臉上海報?
這就是毫無意義的設定。

第二個複雜化劇情的方法:大量暗示。

由於電影是聲光結合的藝術,所以講故事決不能只靠對白和旁白,更多的是要靠畫面來講故事,因此很多創作者也喜歡在畫面上玩些花樣。
在《搏擊俱樂部》中,導演就多次暗示了故事的真相,只是第一次看的觀眾一般都不會注意到。

暗示有時候就像錯過的彩蛋,讓人忍不住回頭再去看一遍。

當然,這些暗示也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如果只是為了表達某些情緒,而不是情節的暗示,那對於觀眾來說,反而是增加理解劇情的負擔。

比如吳彥祖主演的《妖夜迴廊》,裡面有大量的、故意設置出來的模稜兩可的畫面,在一開始讓觀眾誤以為這都是解決疑問的線索,可是到影片結束大家才發現,這些都只是純粹的在表達恐懼的情緒而已,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

第三個複雜劇情的方法:埋伏逆轉。

這個其實和上面暗示的手法比較接近,但是區別是暗示的最後是揭露真相,而埋伏的最後是為了逆轉結局。

比如《電鋸驚魂》第一部為何如此驚艷?就是因為它一直埋伏了一條你看得見的線,可是你卻完全不會往那個方向去想,不到最後1分鐘,你都猜不到結局居然是這樣的。

當然也有埋伏+暗示的電影,比如小李子的《禁閉島》,幾乎從開篇就是埋伏和暗示,但是同時編劇又利用一些小擦邊球,把觀眾的思維往另一個方向帶領,看到最後你才發現自己已經被繞在裡面了,甚至連結局都由自己的猜想決定,開放不受禁錮。

但是做埋伏逆轉的電影也有一定的風險,如果最後逆轉的好,就是一部佳作,如果逆轉的不好,就會被罵的狗血淋頭。

比如同樣是吳彥祖主演的《魔警》,前半部塑造的詭異氛圍非常好,埋下了很多不錯的伏筆,原本在後期是可以大尺度發揮的,可是最後的結局卻是實打實的爛尾,就算是張家輝影帝級別的出演,也拯救不了情節的失敗。

第四個複雜化劇情的方法:環狀敘事。

這個敘事方法在寧浩的《瘋狂的石頭》大火之後,很多國內電影人都試圖用這種方式來講述自己本來就很枯燥乏味的故事,結果就是精彩的電影更加精彩,而乏味的電影更加乏味。

寧浩這幾年把環狀敘事玩的越來越嫻熟,尤其是《心花路放》,摒棄了之前的小環狀,直接來了一個大迴環,把銜接點放在最後,同時也打造了一個全片最大的煽情點,讓人驚呼技藝高超。

至於環狀敘事的爛片,在《瘋狂的石頭》之後的那幾年,國產片里一抓一大把,就不多介紹了。

第五個複雜化劇情的方法:戲劇衝突。

這個方法就是回歸到戲劇的本源上,製造衝突,一個故事才有起承轉合。
衝突的製造不在於編劇的腦子裡有多少事情可以寫,而是在於編劇塑造的人物是否有自己堅定的立場要去守衛。

比如《鬼子來了》,你很難去說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因為本片本來就沒有打算去塑造一個誰好誰壞的環境。它更多的是去描述每個人在戰爭期間自己的立場。當小農民生存的目標,和日本士兵生存的目標,以及交付日本人的「某人」的目標,產生了矛盾的時候,戲劇的衝突就產生了,並且在不斷升級中,達到故事的高潮。

衝突由人而生,錯誤的劇情就是根本沒有想過人的重要性,而是單純的把故事往前推進。

比如楊冪那部評價很低卻票房很好的電影《孤島驚魂》,這部電影里的每個角色幾乎都沒有自己的個性,立場和原則都一變再變,說著不是人說的奇怪台詞,做著正常人都做不出來的奇怪事情,一起很努力把劇情往前推進,每當遇到推不動的時候,編劇就會製造一個超自然的事件,強行把事情推進下去。

不得不說這一個劇組還是很努力的。

對於電影劇情講述好壞的評判,可以先排除那些複雜的技法,就問問自己:這部電影講清楚了人物時間地點以及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了嗎?
講清楚了,那說明這部電影的劇情講述是過關的。
如果一部電影在看完之後,還需要為觀眾去講解,那說明這部電影在劇情方面是失敗的。
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好的電影,既有外在的優秀劇情,也有內在的深刻含義,比如《少年派》,根據你的知識、見識、自身體會,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內容,這原本就是無可厚非的。

至於說題主提到的《大魚海棠》,我個人認為在劇情講述上,它犯了以上堆積設定、埋線卡殼以及故意衝突3個錯誤,所以評價不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謝邀!
評判坐標系不同,得出的結論就完全不同,作為觀眾自身感受最重要,不必太過在意外部評價。
至於劇作,目前的主流商業電影劇作多以好萊塢類型電影做標準,可以拿1994年好萊塢出品的多部影片(《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等)做參考。
而真正紮實的劇作者都會從古典文學與戲劇中去汲取營養,如莎士比亞,永遠被模仿,至今未超越。


我是一個小透明,沒法從資深影評人的角度來說這個問題,但是我覺得問題有可討論的空間,到底什麼算劇情好,什麼算劇情差,我也找不到答案,只說說我的感受好了。

《我的少女時代》我室友很愛的一部電影,為此還二刷了。但在我觀影過程中很多梗撞了《狼的誘惑》而且還是十年前多前的梗,如果是青春期我看第一遍我會很感動,但讓我看第二遍尤其是十年後再看另一部作品使用這些梗,我就覺得很低級,一部作品只能靠吃別人的老梗來煽動觀影人的情緒我覺得就是票房高了,我也只覺得是圈錢,劇情上更不能稱之為好。

所以,在我看來電影中的梗不能有抄襲的嫌疑,要有自己的劇情創新。

《致青春2》是最近看的一部影片,對於這樣的影片我定義的是爛片。對於這種小說改編的影片,我不能很客觀的說我沒有小說情節,但是就算不說情節還原度,但說台詞、情節遞進,我都覺得蒼白粗糙,原著故事算是破鏡重圓挺美的一種,但是我在電影中完全感受不到,只感受到兩個人設莫名相愛,女主以作男主作為樂趣,男主以被女主作為享受,只覺得這兩個不適合的人硬要在一起很牽強,情節還是那些情節,但是表達手法的不一樣,觀眾感受的也不一樣。

所以,在我看來電影的劇情依賴於導演的表達能力,以及編劇的台詞功力,故事怎麼個講法對劇情好感度有很大影響,即使是老湯也得配好料。

《大魚海棠》我不覺得劇情差,我看了很多說劇情差的論據都站不住腳,所以我也不在一一反駁了,我說說我覺得大魚的劇情我為什麼覺得好吧。

首先,故事不老套,純粹有深意。報恩與守護,這樣題材的至少在我看的很少的電影+很多的小說情節中沒有遇到過,新意上我覺得可以給10分。再說到這個椿執著報恩的問題,我看到的是信仰,我欠的我還,這就是椿的信仰;湫無私守護的問題,我看到的是純粹的愛,我愛你所愛,你快樂就是我快樂,這就是湫愛椿的方式。村民的反對,就是試鍊石,說的難聽點毀天滅地,只要我堅持我是對的,又為什麼不可以做,你放棄了沒準反而是錯的,對錯在本心。

其次,可以念念不忘,但必次次有所得。很多電影我是看過即忘,因為看過就可以了,當時愉悅或者悲傷都在觀影中體會過也就值會票錢了。但是大魚給我的感受卻不一樣。看完後我心裡有疑問,為什麼村民認為錯的就一定是錯的,其實湫是導致最終結果的人,但是又是村民倒逼湫產生這種行為,那誰對誰錯?我覺得全篇都是通過這樣的留白讓我們自己去感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沒有什麼是普適的價值觀,影片的做法就像老師從填鴨式教學法變成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方法。我不告訴你什麼是對是錯,我不宣導,但是我給你們一個可能性,你們自己去悟。

最後,穿針引線,隱喻和細節,你去腦補。有的影片簡單直白,你入戲快,但是齣戲也快。大魚反而是入戲慢,齣戲更慢。遠古神話,其他人,這些東西需要具備一定想像力的人去看,從現實踏入電影中的海底世界,需要一個過程,但是我隨著旁白慢慢地就進去了,所以我不覺得蒼白,也不覺得一定要像別的片子一樣最好先嫁接一個現實再代入進去。進去之後我發現我只能跟著劇情走了,讚歎過了,驚奇過了,哭過了,疑惑過了,觸動過了,然後電影結束了,但是我覺得好像還沒結束,人生旅程我要不要追一個夢,留在我生活的世界裡去選擇,我覺得這就是這個影片給予我最大的能量。看了隱喻和細節解讀,我去二刷,一一得到印證,我想為什麼我第一遍我沒有看到,因為關注點不一樣。這就像我們生活,經歷時所有事實都有,但是你只關注你關注的到的,未來某一天你才發現原來早都有徵兆,早都有暗示,你忽略了,但是這就是生活的不完滿,一切未知才更有意義不是嗎?


謝邀(小透明被邀好惶恐嚶嚶嚶)

能講清楚劇情,不會發生無法自圓其說的bug,套路不要太明顯,那就是個合格的電影。

相對的加一些神展開,一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劇情,還可以再加分。

如何成為神作,要看劇情內涵是否深入,角色刻畫是否細緻,還有,與觀眾的共鳴。

當你看了一部電影,你的心思無時無刻不被其牽動,或感動,或緊張,或驚訝,或開心,那就證明,你還算喜歡這部電影,不會覺得無聊。

當你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你還在不停的思考這個電影的劇情,努力的回想各種細節,甚至查資料看解析(嘛因為我會看一些燒腦電影……看完後再看貼吧的解析與伏筆的盤點真開心啊……當然如果不是劇情向而是治癒溫馨的那種故事,能在當時感動,之後你想起也依然會溫暖你心的,也是好作品)那你絕對是愛上這部電影了。

所以那些我看完後不會留下過多記憶的電影我都不是很喜歡,但是我不喜歡的電影也同樣有人看的很開心。看一部電影是不是好電影,還是看大眾的評價吧。就像清華大學有缺點,我那破學校也有優點。單拿出來一比較,大家都知道清華大學更好。


把太多的偶然、巧合當做理所當然的絕壁是不好的。


瀉藥。
看完這部電影,你覺得是好的劇情那就是。
感覺寫太多意義不大。


謝邀。
要分成兩個方面來考慮,第一是「劇本本身好不好」,第二是「導演講得好不好」。
通常來說呢,導演和編劇會對劇本進行磋商,達成一個統一的標準——在導演的能力範圍之內,使劇本最優化。當然,這樣一來效率會有所降低,並且也會將很多原本優秀的「鋒銳之處」磨平。不過依照這樣的辦法做出來的電影,大多都是在用心講故事。
自編自導是很容易崩盤的,如果導演和編劇是同一種人,要崩盤的危險更大。

第二個問題主要是「鏡頭藝術」,我這個沒能考上電影學院的人最好不要班門弄斧,說說第一個吧,好歹和本行有點兒關係。

劇本的第一要務,是把故事講好。起承轉合也好,三幕劇也罷,都是服務於這個目的。
當然,《等待戈多》之類的意識流荒誕劇不在此列。
這一點要考驗編劇在宏觀上的掌控力,情節安排合理,邏輯嚴謹,劇本讀起來最好能有一氣呵成的感覺。
其次是人物塑造,《語文基礎知識手冊》裡面的東西,都好好地用上一用。這個人什麼性格,該怎樣表現,說話有什麼特點,有沒有什麼怪癖,她或者他在劇情中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話可以怎樣修改——這些問題都要考慮清楚。
最後才是精神理念。因為這東西求也求不來,渾然天成。
青春愛情片就是拍得再好,也不可能會比同一水準下的時代劇更震撼人心。
唯一可以研究的地方,是劇本透過怎樣的方式,讓觀眾知道他所表達的內容。

舉幾個例子:
第一等:《鋼之鍊金術師FA》《星際牛仔》《機動戰士高達》《銀魂》等
沒有什麼彎彎繞繞,劇情簡單直接,一路敘述下去,讀起來酣暢淋漓,看得大呼過癮。結束之後心中若有所思,漸漸回想起其中的情節,所展現的精神內核躍然紙上,不用猜,不用想,道理就在那裡,天道自在人心。
第二等:《新世紀福音戰士》《少女革命》等
大量的暗示,大量的符號信息,恨不得每一幀鏡頭裡都藏著蛛絲馬跡。看完之後,不明覺厲,卻沒有絲毫反感。回過頭來,仔細推敲,一切證據絲絲入扣,拼湊出庵野秀明隱藏在笑容背後的東西。比之第一等,弱就弱在需要人去想,去追尋。《鋼煉》是聞道有先後,《EVA》則是「僅與有緣人」。
第三等:《魔法禁書目錄》《革命機》等
講道理靠嘴炮……不講也罷……
第四等:不勝枚舉,太多了
壓根兒就沒打算告訴你啥,拍出來的東西也就圖一樂呵就成——可這類作品往往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看得觀眾人人都要犯尷尬癌。

《大魚海棠》的問題,就是劇本沒講好。要是真研究個透,還有幾分味道。《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故事確實講得不錯,可畢竟逃離不出「愛情」這兩個字,前者還能上升到「生活」這一高度,後者就不行了。所以題主覺得這兩個動畫劇本一般,並非沒有道理。
但我依舊認為《大魚海棠》的劇本不好,因為基本任務完成的不好。先好好把故事講好再說,其餘的都放到一邊兒,不要好高騖遠。要不然,就會給觀眾一種「賣弄」「炫技」的感覺,這很不好。

PS:容易和《大魚海棠》犯同一個毛病的人,在此列舉一些:
不知為啥一定要打棒球的麻枝准
非要把青春校園劇和拯救世界結合到一起的大河內一樓
熱衷多角戀和欲言又止鏡頭的岡田麿里
沒吃藥或者服用劑量不夠的花田十輝
說話喜歡留一截兒的幾原邦彥
喜歡刀光一閃和納尼納尼個沒完的久保帶人
to be continued……


說實話,電影的好壞和你個人的經歷非常有關。


個人感覺,對電影好壞的評價都是很主觀的。
我覺得大魚海棠的劇本不好是因為自己感覺到它故事的可信度不夠。我是看了一些影評之後才去看的大魚海棠,看完的感受和我期望里的感受是很不一樣的。它比我期望的要好看。
雖然電影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拍法,但是違反這些規則並不意味著這個電影就肯定是爛片。有很多反常規拍攝的電影反而會變成神作。
所以我覺得一個電影的好壞取決於你真正看到它之後的感受。其他人的評論只能作為參考。
--------
原來這就是沙發派思想hhhh


如果你說的是「你拒絕的是一個天神的愛」「你就像哥哥一樣對我好」不算差,那你就基本告別劇情了,別看電影了,找兩本瑪麗蘇文來看吧。


謝邀。
即使是批評界,也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論。
看電影是個人文化消費,沒必要在意別人怎麼想。
如果是對電影和電影批評感興趣,可以去看一些書籍了解一下。

劇情好壞,是最難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故事類型,講故事的方法放到觀眾那兒,就是聽故事的習慣。
我不認為,真的存在非常硬性的像數學公式一樣的評價標準,所以,你喜歡就好,無所謂其他。


你去全國最有名的夜宵攤點一份特色燒烤和油爆小龍蝦,雖然味道很廉價,但是吃的很過癮很開心。
而你去米其林五星法式餐廳去點特色燒烤和油爆小龍蝦,就有點智障了不是嗎?

一部電影的劇情好或壞不在於劇情的複雜與深度,而在於與題材內容以及觀眾期望是否契合。

我認為很多人認為阿凡達和環太平洋的劇情簡單又老套,我卻認為是滿分。我看的很過癮很開心,劇情刺激腎上腺素大量的分泌和爆米花般無敵的爽快感與新奇的觀影體驗。這就是不錯的劇情。

其實有些人人吐槽爆米花的電影劇情,但他們卻看的津津有味。只是不裝不舒服斯基,活脫脫像我們小時候如果提前看了某個動畫片就會不停的在別的小朋友看動畫的時候炫耀自己。。。"我看過!我很了不起。"

而如果這種爆米花電影配上穆赫蘭道(非黑,我認為是好電影)這種晦澀難懂的"高智商"劇情。。
我想這些人沒看懂,但不會妨礙他們告訴別人自己對這部電影的高雅的共鳴。


謝妖
兩種流派
第一種學院派,從拍攝手法,分鏡,劇情推進,人物表演,場景道具,氛圍渲染,音樂。
等等這些客觀可量化的TAG去分析。傳媒系有專門的研究生科目叫影視分析。

第二種沙發派, 終極奧義:我看了覺得好的就是好電影

第二種由於主觀意識太濃厚,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哆啦A夢,所以不能以這個為統一標準。

一般來說。
好好講故事,不侮辱觀眾智商,還能引起共鳴和代入感的,基本都可以算好劇情。


大魚海棠劇情不錯,只是不符合大部分人的基礎價值觀而已,包括我。


如果要玄學一點,下館子哪家人多去哪家,看看貓眼/豆瓣/時光評分。以此【作為參考】


謝謝邀請,不過,確實慚愧,很久沒看過國產片了,最近一部國產片,讓我想想,好象是楊子珊的黎明之前,還是叫什麼,和郭富城演的。總之,在我看來,電影劇作確實重要,但導演,剪輯,攝影,演員的表演,甚至OST,這些技術手段更為重要,一部可能劇情比較薄弱的電影,會有非常好的效果?一部看似平庸的劇作,但方方面面做得很到位,也會有很好的票房。當然了,好票房不一定代表好電影,自我感覺,要真是對電影感興趣,還是看些經典的好電影吧。


1.不要抄。

如果一個電影很多橋段都是從經典電影里扒出來的,台詞,走位,影像風格一模一樣。那劇情哪怕再好,我也不會給高評價。生澀不可怕,可怕的是編劇與導演們沒有廉恥心,心裡想著我只是借鑒,而且觀眾沒那麼大閱片量,不會被發現的。其實哪怕你的場景美術做的不好,演員調度也生硬,但最起碼那是你自己的,屬於這部電影的語言。

2.主題性

你這個電影是講什麼的?背叛,慾望,救贖等等,一部電影始終都是講一個主題,那緊接著每場戲的設置也該緊扣這個主題,不能步子邁的太大,那容易扯到蛋。比如《讓子彈飛》中,永遠就是一件事,王麻子如何乾死黃四郎。

3. 鉤子

每一場戲的連接,需要一步一步勾引觀眾往下看,我們叫做懸念性,劇本需要埋鉤子。所以如果你看一部電影如果下一場戲你已經猜到是什麼了,那就是編劇的失職了。

4.尊重

作者一定要尊重觀眾,創作者一定要站得比觀眾低才可以,不能開上帝視角,不然就會讓觀眾一頭霧水。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步之遙》,滿屏幕展現出我是大爺,你看不懂是賴你。

創作劇本的時候,站在讀者的立場來看問題,創作一些屬於正常人的情感,比如愛情、親情、友情。

電影劇作原理就那麼幾條,但是熟練運用是件難事,所以有得罪之處盡請諒解。

後續還有很多,有人看再更,我要抓緊寫劇本了,資方又催我了。


我直接貼一篇有關《大魚海棠》劇本的影評給你,幫助你理解:

劇本糟糕,冗長的旁白犯了編劇大忌,未能以鏡頭敘事。故事結構混亂、劇情設計不合理、對白拖後腿,第三幕太長。主角椿在後半段影響力漸弱,湫成功搶戲、儼然是第二幕後半段與第三幕的主角。動畫技術仍有細節缺陷,魚類運動方面該學學海底總動員。剪輯在鏡頭連續性和敘事連貫性方面有缺陷。有煽情片段,但歸功於畫面與音樂,而非堅實的人物刻畫與劇情鋪墊。

任何一部電影都有優點和缺點。鳥哥當初對《大魚海棠》的期盼有多高,此時的失望就有多大。影片的畫面是美的,有些畫面簡直美得令人窒息、隨便截一張圖都能做壁紙。影片的音樂也是美的,與畫面相得益彰、極好地渲染了情感、升華了場景的情緒傳達。


但《大魚海棠》絕不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動畫,因為電影並不僅僅是畫面與音樂的唯美堆積。


鳥哥今天就來說說《大魚海棠》的缺點。


正如短評中所寫,《大魚海棠》的最大問題是劇本,其次是某些動畫細節,再次是剪輯。

首先,劇本——


劇本的問題集中在人物塑造、故事設計與泛濫的旁白。


【人物塑造】

先來說說影片最重要的三個角色:椿、湫和鯤。


無論是什麼電影,其主角必須具有這樣幾個素質:勇氣、遭遇不公、有一技之長、善良、執著。椿有勇氣嗎?或許你會說:椿都甘願用半條命來換男孩的性命了,這難道不是勇氣?但勇氣與魯莽是兩碼事。勇氣永遠是充滿智慧、顧全大局的。椿的行動既沒有智慧也不顧全大局。她絲毫沒有考慮過整件事的後果,僅僅為了報恩便貿然做出了交出自己半條命的決定。即便她意識到私養鯤會為同族帶來災難,她也沒有懊悔的樣子。一個只為一己之私、不顧大局的主人公是不合格的。


椿有遭遇不公嗎?並沒有。她可是他們家的掌中寶,椿爺爺和椿媽媽的心頭肉,從小活得滋潤,沒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或許正因如此,她才不顧一切要拯救自己的救命恩人——但正如上面所說,這一決定是荒唐的。


椿有一技之長,毫無疑問,那就是控制植物。但電影中主角的一技之長應是能夠幫助他達到最終目標的。而在《大魚海棠》中,椿的技能並沒有幫助她把鯤送回人類世界。所以這個「一技之長」的設定是非常失敗的。諷刺的是,椿為了保住鯤,不惜與同族決裂,但她卻用自己的技能拯救了族人。


椿善良嗎?應該是吧。一個小女孩,沒有做出什麼險惡的事情來,對靈婆和鼠婆也稱得上恭恭敬敬。但她骨子裡是否善良、有多善良,卻是我們沒有看到的。


椿執著嗎?絕對的執著。她為了救鯤,不惜一切代價。但這種執著,有些盲目。


除了以上各項素質,我們還對椿有了一些負面的看法,比如她對待湫的方式,觀眾都會為這樣一個付出真情甚至生命的備胎感到不值。而椿在全片中基本上是陰沉著臉的——除了面對鯤的時候。一個沒有樂觀精神、始終板著臉的角色可不吸引人。


綜合來說,椿的形象流於表面,無法傳遞足夠多的感情,也很難以主人公的身份引發觀眾的認同與共鳴。她對待生命、對待感情、對待同胞的無知與冷漠實在令人心寒。


正因為椿的形象非常失敗,《大魚海棠》在第二幕後半段開始變不由自主地削弱了椿的主角地位——這並不是導演有意為之,而是主角設定的失敗所帶來的必然後果。第二幕後半段開始,湫的戲份開始增加。他在第二幕中打開「水蟲洞」要救椿和鯤,並在第三幕中犧牲性命把椿和鯤送入人類世界。在椿無力推動整個故事發展的時候,是湫站了出來、更多地擔負起了主角的任務。相對於椿,湫的塑造還算合格,至少觀眾都深深記得了這樣一個痴情的備胎。


至於鯤,除了第一幕中的「英雄救美」,他在全片的存在感幾乎為零,對劇情沒有絲毫的推動作用,雖然是一條大魚,其作用卻與道具無異。


除了主角,影片在人物設計方面的另一個大問題是:這麼多角色看著很熱鬧,但並沒有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之所以如此,既是因為單個角色的設計出現問題,又是由於角色之間的聯繫沒有經過精心安排。想想《復仇者聯盟》、《十一羅漢》這些群戲電影,你會發現每個角色各有特色、組合在一起又能夠成為一個互有連通的整體。


但《大魚海棠》的眾多角色猶如一盤散沙。


比如椿爺爺,他在片中是一個類似「導師」的角色,但他是否具備「導師」的功能?答案是:不具備。首先,他沒有教會椿達到目標(送鯤回人類世界)所需要的特殊技能。其次,「導師」的死亡應當使主角陷入孤軍奮戰、孤注一擲的險境,並激發主角迸發出更大的能量來完成逆襲、達成目標,但椿爺爺的去世是否帶來這些後果?答案是:沒有。椿爺爺幾乎是毫無徵兆的去世了,他生前所做的最後一件事是幫湫驅毒。這場戲對整個故事的作用是什麼呢?完全可有可無。


另一個反面例子是廷牧。廷牧是第二幕高潮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儘管出場不多,因為祝融他們質問椿的時候是以在洪水中失蹤的廷牧作為例子的(椿說:鯤的妹妹還在人類世界等他。祝融他們便反問:廷牧失蹤了,他的妹妹也在等他)。這一質問對椿的信念產生了衝擊,使她決心獻出生命、拯救同族。但問題是:這個廷牧究竟是誰?觀眾在看這一幕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將廷牧與鯤放在一起比較、以獲得移情感受。可觀眾壓根不了解廷牧,因為影片在此前並沒有向觀眾介紹他,所以觀眾壓根不在乎廷牧。當「鯤的妹妹在等他」和「廷牧的妹妹在等他」兩句話放在一起時,這本該是屬於椿的兩難抉擇境地、是能夠揭露椿的內心真相的橋段,但觀眾絕對會一邊倒地選擇鯤,因為觀眾了解鯤、甚至了解鯤的妹妹,觀眾壓根不了解廷牧、也就無法在乎廷牧和他的妹妹。試想,如果失蹤的是湫,椿必須在鯤和湫之中選擇一個,她會怎麼選?這個二選一絕對比廷牧與鯤的二選一更令椿為難、也因此更令觀眾揪心吧?(雖然鳥哥斷言椿會放棄備胎、選擇鯤...)


總之,《大魚海棠》的角色與角色之間並沒有形成有效的聯繫,這使得所有人物都各自為戰、無法聚攏起來為故事推波助瀾。觀眾看這些角色就像走馬觀看,過目就忘,因為他們實在是太不重要了。


【故事設計】

影片的第一幕,椿在成年禮時化作海豚進入人類世界,遇到了人類男孩、也就是後來的鯤。在第一幕的高潮中,椿在歸程途中遇到漁網阻攔、不能掙脫,鯤冒著被捲入漩渦的危險救下椿、自己卻被吸入旋渦而身亡。


影片的第二幕開始,椿找到靈婆、拿自己的半條命換來了鯤。為報救命之恩,她決心把鯤養大、讓鯤回到人類世界。椿的好友湫為椿保守秘密、一起照顧鯤。到了第二幕高潮,所有人都要對付鯤,因為他引發了災難,椿獻出自己的生命、救了大家。


影片的第三幕,椿和湫踏上征途,要把鯤送回人類世界。湫徹底暴露自己的備胎身份,在滿心傷痛中獻出生命、把椿和鯤一起送回了人類世界。


乍一看,這是一個「某奇幻世界的小女孩前往人類世界卻不幸遇險,一個人類男孩捨命相救,小女孩為報救命之恩、用半條命贖回恩人的靈魂,把裝著恩人靈魂的魚撫養長大並送回人類世界」的故事。但當我們挖掘故事本身,卻發現了不少問題。


首先,《大魚海棠》在故事背景的設定上出現了不應有的紕漏。故事有四個基本的背景維度:時代、期限、地點、衝突。對於《大魚海棠》來說,「地點」是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導演梁旋和張春構築了一個架空的世界。這個世界擁有自己的宇宙論與自然法則,只有遵循這些宇宙論與自然法則的故事才能獲得觀眾的認同。


但很顯然,這個架空的世界與它所聲稱的宇宙論和自然法則有不少矛盾之處,因此使得故事背景並不可信、觀眾也就很難認同這個故事。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魔戒》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但我們認同這個故事、相信這樣的世界或許真的會存在於某個時空。


但《大魚海棠》無法引起同樣的認同。最簡單的例子:片中的人物說他們並沒有與神生活在一起,他們也不知道神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此後鏡頭一轉,后土、祝融、赤松子等角色粉墨登場,這些不是神是什麼?觀眾一下就懵了:那些人物的話到底該不該信呢?這到底是個什麼世界?


另一個導致《大魚海棠》的世界無法獲得認同的原因是影片對這個架空世界的模糊描述。是的,我們知道這個世界與人類世界海天相接,但是這個世界的布局是怎樣?回顧《魔戒》和《權力的遊戲》,我們腦海中會有一張這些架空世界的地圖,我們知道某個國家在哪裡、甚至某個村莊在哪裡。但《大魚海棠》並沒有為我們勾勒一副細緻的地圖。椿的家在哪裡?湫的家在哪裡?他們秘密撫養鯤的地方又在哪裡?靈婆住在哪裡?鼠婆又住在哪裡?這些地方之間的地理關係是什麼?......我們根本不知道。

明明有這個設計圖,為什麼在電影里講不明白?說到底還是編劇與導演的功力不足。


這些未經邏輯呈現的地點會在視覺上帶來混亂。這本是一部大情節電影,卻偏偏搞得像反情節故事、即人物常常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現在某個地點、而我們無法明確指出這個地點與此前場景之間的聯繫。


當我們對這個架空世界產生懷疑的時候,我們同時也在對這個故事產生懷疑。


其次,第二幕混亂。鳥哥現在已經不大記得第二幕中原本應該層層展開及遞進的劇情了,這說明影片在第二幕的設計上出現了很大問題、造成該幕的結構並不清晰。粗略回憶一下,第二幕大概是椿贖了鯤回家,與湫一起暗暗撫養,但族人發現後要抓住鯤、以免後者引發巨大災難。結果,災難真的發生了,椿把鯤送入「水蟲洞」,卻又搖擺不定地返回、犧牲自己拯救族人。


第二幕的劇情其實是有些幼稚和無厘頭的。(1)私養鯤為什麼會帶來災難?影片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這也使得整個第二幕後半段有些莫名其妙;(2)椿到底是自私到了什麼地步才會在得知私養鯤會帶來災難的情況下仍然執迷不悟地要養著鯤?(3)族人的執行力之差令人瞠目結舌,明明知道要儘快抓到鯤,卻遲遲無法得手,哪怕一眾人面對一個手無寸鐵的椿時也無法奪下鯤,這是多麼弱的戰鬥力?(4)當我們把目光對準椿和湫的時候,族人到底在哪裡?他們似乎集體失蹤了,但在需要他們出現的時候,他們又會突然冒出來(這個情況也發生在湫身上)。


所以,整個第二幕的邏輯性和合理性令人捉急。作為三幕結構中佔比最大的第二幕,如此大的失誤足以毀滅整部電影。


再次,第三幕過長且主角易主。在這一幕中,湫陪著椿和鯤踏上最後的旅程,途中非常明確地表達了自己對椿的感情、並明白了自己一直是個備胎(這一段實在是非常拖沓),然後他主動獻出生命、成全了椿和鯤(椿送別鯤的那場戲也十分拖沓)。湫才是第三幕的主角,而不是椿。


【旁白】

《大魚海棠》對於旁白的錯誤運用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一開篇,冗長的旁白開始佔據我們的雙耳,以至於我們開始忽視畫面、將注意力集中到旁白上面。如果這是部戲劇,沒問題。如果這是部紀錄片,也沒問題。但這是電影——雖然是動畫,但仍然是電影長片。電影講故事的方式必須是鏡頭,而不是對白、尤其是旁白。電影不需要文縐縐、藝術范兒十足的對白,電影需要的是「生活化」。


當編劇和導演開始使用旁白來講述故事的時候,這恰恰反應了他們在編劇方面的薄弱水平。


旁白在電影中的作用通常只有一個:串聯劇情,且往往用於串聯大跨度時間段內的瑣碎卻又互有聯繫的一系列事件。但在《大魚海棠》中,開篇的旁白就像吟一首詩篇,將故事的虛構世界娓娓道來。


如果你在電影中構建了一個虛構世界,請把這個世界用鏡頭呈現出來、而非靠旁白說出來。你見過《魔戒》花了一長段旁白介紹中土世界嗎?但《大魚海棠》偏偏這麼做了。一個好的編劇絕對會把這段旁白介紹的內容穿插到劇情當中、靠鏡頭和事件把整個架空的世界觀呈現給觀眾。


《大魚海棠》對於旁白的另一個錯誤使用是「旁白與畫面功能重複」。比如:當椿化作海豚進入人類世界、看到海面美景時,我們發現畫面的呈現與旁白的描述完全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這裡的旁白根本沒有存在的意義,因為畫面足以呈現一切。此時的旁白在講述椿的心理活動——這是又一個編劇大忌,即用旁白來描述角色在畫面中的心理活動。劇本作為一種特殊體裁,必須把角色的心理活動具化為行動。畫面中海豚的神態和場景的呈現足以展現角色的心理活動,再加上旁白顯然畫蛇添足。


下一個問題:動畫的某些細節——


儘管致力於製造國產動畫新標杆,但《大魚海棠》的動畫水準離頂尖仍有不少距離。是的,它的畫面很美,但那是靜態的。當畫面動起來,我們便會發現不少細節上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生物在水中的運動。看看海豚在水中游泳的畫面,整個身體的運動、兩隻鰭的擺動、尾巴的擺動,製作粗糙,毫不精細。再看看《海底總動員》中魚類的運動,《大魚海棠》在動畫層面需要提升的方面顯然還有很多。


最後,剪輯——


或許受限於有限的動畫素材,《大魚海棠》的剪輯也無法令人滿意。許多地方出現跳切的情況,造成了鏡頭連續性和敘事連貫性方面的問題。

總之,《大魚海棠》是令人失望的——儘管它在畫面呈現、音樂烘托等方面有著可取的優點,但糟糕的劇本已經毀了這部12年磨一劍的夢想之作。


答不了這麼大的問題,只能就這問題的描述簡單說一點。

1,單比較劇情的好壞,要比較劇本,成片影像所表達出來的信息可能根本不是原劇情。(就像我不知道椿以冷酷的面癱和冰冷的語氣來對待湫的表白是原劇本的意思還是畫工和配音太差)

2,新海誠在《你的名字。》之前的強項,從來不是劇情和敘事方面,所以你拿這類片子來對比,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但是新海誠片子里的感情表達是流暢而到位的,人物感情的動機是充分合理的。

3,你不確定你的評價和網路評價哪方更客觀,很容易,你找到一個說明問題有條例而且全面的答案,把它駁倒就行了。

4,《大魚海棠》在網上的評價兩極分化,雖然我沒做調查但是幾乎可以斷言,大部分分歧出現在女主行為的合理性上,而且男女觀眾觀點很有點相左的意思。為什麼呢?
「你要負責任」,男性通常多被強調責任,自然而然把責任作為考慮問題的一方面。不管再浪漫,通常還是會睜一隻眼留意著責任問題。

5,盯著責任問題,當然能揪出這片子的三觀問題。然而這並不是大魚海棠不好看的核心問題。浪漫不能當飯吃,聖母心也不能,當然三觀正也不能,何況三觀不怎麼正。大魚海棠為什麼不好看,應該有其他問題的答案全面分析過,這裡就不說了。

6,這片子三觀問題是很難扯清楚的,因為交代的信息不全。當然我是傾向於認為女主是個婊。
非要扯的話以下問題都是焦點,比如
天災是否由於養魚引起?
女主是否知道養魚與天災的因果?
假如知道,她是否停止行動,採取補救?
天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找誰負責,是女主,還是自然規律?女主認為自己是否對此事件負有責任?她是否想過責任問題?


女主心裡是否有湫?
如果有,為什麼用冰冷的表情語氣對待湫的付出和告白?
認湫當哥算是拒絕還是正視問題,如果打算正視問題那她是否對湫的付出有所回報?
如果沒有回報又沒有堅決拒絕其付出,可不可以認為這種行為是養備胎?
如果她沒把湫當有交往價值的人看,那麼部分觀眾在為什麼感動?
女主對魚形飼養物能產生愛情嗎,又是怎麼產生的?部分觀眾流淚是因為理解人魚愛情的偉大,還是簡單地對畫面產生了共情?

作為觀眾確實想喜歡主角,但是要喜歡主角需要解釋通太多問題……我解釋不通,也洗不清女主的地,不是我們這些人非要挑刺,實在是做不到有了浪漫洗不幹凈地也無所謂的地步,只能把她當婊看待了。


看電影本就是娛樂,對電影的評價當然也是有一個比較客觀的標準,但是我覺得自己喜歡看才是好看,你覺得好看那就是好,你覺得不好看就是不好,沒有必要去糾結評論與打分,打分頂多可以做為你都不知道要不要去看這個電影的一個選擇點


不跟隨 保持己見 你覺得好就好


電影除非是只呈現點,線,面的無用堆砌,不然的話,都在講故事,這個故事,你喜歡聽,這個故事就好,也就是你所說的劇情好,你不喜歡就不好。
欣賞歸根結底是一件很私人的東西,跟吃飯一樣,不太需要在乎別人怎麼看的。並且極個別極少數人才會有很偏的審美。


推薦閱讀:

你看過哪些讓人孤獨的電影?
為什麼《火影忍者》中的春野櫻會被列為討厭女角第一名?

TAG:電影 | 劇情 | 影視評論 | 動畫電影 | 大魚·海棠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