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都是故事裡的核心,新海誠就是畢其一生描述「遠距離戀愛」和「思念者間的疏離感」的創作者——甚至這樣說也不為過。在&<星之聲&>中,距離感是一次通信需要跨越八光年的空間;在&<雲的彼端,約定的地方&>,距離是分割的國家政治和極北之地的高塔;在&<秒速5厘米&>中,距離感是世界盡頭的種子島和同一個城市的每次擦肩而過;在&<言葉之庭&>中,距離感是不可道明的年齡和階級。
而在&<你的名字。&>中,距離感是一眼萬年的前世與今生,是橫跨河此岸彼岸的生與死。
在新海誠的世界觀中,戀人間的距離感是不可消滅的,所謂的「是世界分開了他們」,就是這個意思,他總是在描繪一種「異地戀的終極敘事」,與其說新海誠描寫距離感,不如說距離感創造了他的故事。
但新海誠絕對不是一個只關心距離的人,他描寫距離,是為了繼而描寫「超越距離」。用&<星之聲&>中美加子的經典台詞來概括:
我啊,阿升,我懷戀很多東西,畢竟這裡什麼都沒有,比如說吧...
夏天的雲,冰冷的雨水,秋風的氣息。
落在傘上的雨的聲音,春天鬆軟的泥土,深夜裡便利店令人安心的感覺。
還有放學後涼爽的空氣,黑板擦的味道。
夜裡卡車駛過的聲音。
雨中柏油路的味道。
阿升,這些東西啊,我一直...一直,想和你一起來感受。
我們雖然距離很遠很遠,非常非常地遠...
但是我想,思念或許真的可以穿越時間和距離
「忘記名字」,是一種「終將分離的宿命」的具體化。由於巫女血統,三葉註定會在這輩子和別人有一次緣分,但也和她的媽媽和奶奶一樣,終將面臨完全忘記這件事的宿命。但是和美加子一樣,在龐然大物一樣的命運和即將降臨的巨大災難面前,她選擇了僅憑一份隱約的思念去奔跑——
在山路上摔得滿身是血,看著自己手上的一句「喜歡你」,即使無法想起對方的名字,一邊哭一邊笑;
在行駛中的電車上,就因為掠過的一眼和無法想起的記憶,毅然下車在城市中盲目奔跑。
即使在那個我完全和你不相識的世界,還是靠著本能去尋找你。
製造巨大的距離,最終是為了跨越它,這也是新海誠一直帶給我們的浪漫吧。
在舞台選擇上,新海誠選擇了和東京只是一個新幹線距離的飛騨市,三葉甚至可以當天出發到東京遇上瀧。這個設定其實是削弱了他一直以來非常擅長製造的「世界盡頭感」的。在&<秒速5厘米&>的第二個故事&<宇航員&>中,舞台選擇了種子島,它不僅是日本的最南面而且還是宇宙航天基地——一個無法讓人不想到遠方的暗示。在衛星升天的那一刻,世界被分割,已有的距離被永恆放大。即使所愛之人就在兩步距離前,在巨大的「距離感」面前,思念還是無法傳達出去。在表達意象中,&<你的名字。&>其實是給予了角色們更多希望的。
為了構建遠大於日常的「距離感」,新海誠在不同的作品中都引入了SF的概念。宇宙戰爭,架空政治,還有這次的時空交換和彗星墜落。這就是為什麼他的作品總是有一種世界系的感覺。
什麼是世界系?一言概括就是講述「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的故事。世界的命運與主人公角色的命運被編劇刻意的聯繫起來,本質是戰後日本文化中關於描述「自我意識與世界終結」的意願和原爆情結在文學上的投影。
「穿越時空來救你」,還有比這個滿是筒井康隆式昭和科幻感更有世界系感覺的故事嗎?&<你的名字。&>中的世界系符號是一顆從天而降的彗星,而這顆彗星也是本作中我最喜歡的一部分。它和&<秒速5厘米&>中發射的火箭,&<雲的彼端,約定的地方&>中的極北之塔是同等地位的——必須要給觀眾帶來終結感,一種只要它出場物語就會結束的儀式。
所謂的青春,正是一種終結式的敘事,一種瞬間明白一切的醍醐感。選擇從天而降的巨大命運符號,正是新海誠聰明的地方。他有一百種方法讓三葉和瀧分隔生死,但他選擇了彗星,極大地撕裂了觀眾的日常與非日常。
在世界繫戀愛物語中,主人公的命運是無法被控制的,他們被「世界」本身束縛是故事的核心悲劇。我們平時說新海誠的故事很虐,說的就是這個無法擺脫的宿命感。但在&<你的名字。&>中,宿命感被刻意減弱了——既然交換身份這個設定是不可思議的,那觀眾就有強烈的預期預料出有其他不可思議的東西幫他們度過難關。在觀眾的心中,三葉和瀧最後在一起的可能性,甚至比&<言葉之庭&>這對姐弟戀還要高。這縱然有男女主努力爭取的原因,但更多是新海誠為了故事而作的「去新海誠化」導致的。
但胃痛愛好者也不必失望,&<你的名字。&>雖然主線很甜使勁發糖,但其實支線是隱約悲劇的。為了三葉奮不顧身炸電廠的敕使,最後也沒有道破自己的心意,和沙耶香結了婚;對瀧抱有好感的奧寺前輩,發現了瀧心裡有別人時,也是默不作聲退出,在自己結了婚後還在幫小學弟找工作。這裡面單獨拿一個出來,都是&<宇航員&>一樣的傷心備胎故事。喜歡「最後還是錯過了」這樣的故事的觀眾,也可以在這裡得到一點小小的滿足。
在很久以前,我一直有個推斷,「新海誠無法講好一個長於一小時的故事」。我認為他的top3是25分鐘的&<星之聲&>、22分鐘的&<宇航員&>和25分鐘的&<櫻花抄&>,沒有一個超過半小時;我對他90分鐘的&<雲的彼端,約定的地方&>嗤之以鼻,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考慮轉型的他還誤入歧途(那部滿是宮崎駿感覺的&<追逐繁星的孩子&>),但這次看完&<你的名字。&>後,我確信了新海誠一直在尋找進步。
同樣的我想起了他在3年前的&<言葉之庭&>中,挑戰了對雨的刻畫。雷電、暴雨和綠色的公園,孩子氣的主角,沒能走出一步的那份懦弱,還有雨過天晴那一刻的堅強。像極了新海誠自己。
新海誠是個一直努力並給你驚喜的人,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感謝個人突破16k關注,以及各位知友在選取知乎榮譽會員的大事件中對在日本動畫評論這個小領域瞎寫的筆者的投票支持:榮譽會員評選 - 科研。《你的名字。》雖然落選奧斯卡,然而日本當地票房逼近250億的成績將有可能幫助她超越迪士尼的《Frozen》甚至《泰坦尼克》,進入日本電影史上票房前三。那麼就讓我們在東日本大地震6周年的日子裡,再次回顧這部隱射了這場災難的作品:
動畫考察54 無銘論--從和歌、假名化到民藝,談日本動畫中吉卜力的假名性和《你的名字。》的真名性 - 知乎專欄
1. 動畫中的「假名/真名」性的系譜
1.1 「假名」化的動畫體系
2016年上映的《你的名字。》里,導演新海誠將小野小町的那句「思ひつつ 寢ればや人の 見えつらむ 夢と知りせば 覚めざらましを(如果早知道這是夢,就不會想醒來了)」的和歌作為了作品的發想點。(具體參考: 如何看待《你的名字》結局? - Macro kuo 的回答 - 知乎 )歌頌了夢中的相會的這首和歌登載於平安時代前期編撰的勒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如果說「以入睡為契機男女靈魂互換,第二天醒來後互換時的記憶不再鮮明,彷彿夢一般消散而去」的這個作品內容和上述和歌的內容是相連的,那麼電影里兩人通過筆記本的留言、手機的日記功能才勉強取得聯繫的姿態就也是能和平安時代當時的贈答歌的文化相互重合的了。與此同時,本作企劃階段的標題曾經是《若知是夢(暫)-男女對調物語(夢と知りせば(仮) とりかへばや物語)》。如果考慮上這個《男女對調物語(とりかへばや物語)》也是平安時代後期的作品,《你的名字。》里平安時代的重要性可以說就是毋庸置疑的了。
而一般來說,平安時代原本就是被看作是日本開始擺脫至此深受影響的唐代文化,邁入被稱為國風文化的獨有文化開花的時期,也是許多日本作家予以重視的時代劃分。在動畫,這一點也同樣不例外,首當其衝地就可以舉出吉卜力工作室的例子。實際上,對於吉卜力來說必不可少的頂樑柱級員工之一的筆者校友(學習院大學)——高畑勲就在他的著作《十二世紀的動畫——從國寶繪卷物里看電影式、動畫式的表現——》里對「演變為今天的漫畫或動畫的視覺記號和聲音記號的曖昧而多面的多層性」進行說明時,最先舉出了創作於平安時代的《信貴山緣起繪卷》。從這些方面看去,我們就容易看出,高畑為了佐證現代日本動漫發展的理由,傾向於重視平安時代的傳統繪畫,來從中發現一個有機的延續性。
在日本動畫這個領域,對於國民性這個角度,比高畑勲想得更為透徹的創作者可以說寥寥無幾。那麼,高畑對於日本人的國民性(以及動漫等文化嗜好基於這種國民性獲得了發展的理由)是如何考慮的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只要讀了這本《十二世紀的動畫——從國寶繪卷物里看電影式、動畫式的表現——》開頭裡的以下部分就會變得一目了然:
答案難道不是一個很單純的東西么?一個原因可以說就在於,日本人是比漢字元祖的中國人更加將文字當作視覺式的「繪畫」來認知的。
日本人從語言上實現了(1)漢字的訓讀(2)片假名和平假名(3)漢字假名混淆文的這三種發明,由此,我們就能將一個「圖畫」(漢字等)對應複數個「話語」(複數個聲音和意義),或者將一個「話語」對應複數個「圖畫」,從而擁有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語言記號體系。
有趣的是,對於「語繪」的文化嗜好和欲求,竟然會隨著識字者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得到增大。此時,「語繪」並不再是諸民族中為了向文盲布教而發展起來的理所當然的存在。人們並不是因為讀不懂或者討厭文字而去看「語繪」,而是在知曉文字的同時享受了「語繪」所帶來的樂趣。(第6頁)
就像這段引用中所明確展現出來的,對於高畑來說,鑒賞動畫式的東西這一行為是與閱讀文字直接相關的。這是因為,在他的歷史觀里,用來閱讀的文字和用來觀賞的繪圖是處於同一層級(layer)的(雖然我們由此貌似可以重新考慮漫畫里通過夾於兩者之中的「台詞框」這個層級所導致的台詞前面化,然而這過於偏離本文的主旨,此處就不予過多展開)。在高畑的這種理論當中,各種要素被扁平地平面化了的狀態,才是被看作了日本的國民性。
將這裡所提及的高畑思想表現得最為明確的,還得數基於由(從奈良到平安時代成立的)「平假名」所寫成的最初期的故事《竹取物語》而製成的高畑勲導演作品《輝耀姬物語》了。原本《輝夜姬物語》之所以會取材《竹取物語》,恰恰是因為——一般來說,「日本開始構築獨自文化的時期是平安時代」這一認識的根據就是在於戰後和歌研究中「平假名」的成立。
下面我們就先從一般性的「平假名」發展的歷史觀入手進行考察。日本將過去原本擁有的口語語言分節化,構築由文字組成的書面語時,當初是從唐朝借用漢字(所謂「借字」來實現「萬葉假名」)來達成的,這種字終究還是借的東西,而漢字本身又是作為一種含有多重含義的精緻繪圖的表意文字。因此,就和原本日本的口頭語言之間形成了乖離。也就是一種粗糙而不相符的缺乏「現實性(realism)」的狀態。於是,日本戰後和歌研究中主流的觀點就認為,隨著時代變遷,彷彿為了解決和潤滑這種口頭語言和書面語這個記號間的摩擦和對立,由圓滑曲線描繪出的「平假名」就為了省略漢字、將其換骨脫胎,而被發明了出來。這種觀點同時認為,不是通過只有一部分的特權階級才能認識讀懂的「漢字」,而正是通過這種國民的每個人都能讀懂的「平假名」的成立,日本才最終形成了其獨自的文化。
如果將日本動畫的歷史重合上這一段歷史去看,我們就能發現,日本動畫事實上是與這種戰後和歌研究里「平假名」發展的歷史觀有著相同的地方的。去進行實際轉換的話,從海外引入的「有限動畫(Limited Animation)」這一表現技法雖然以手塚治虫的《鐵臂阿童木》為契機博得了人氣,而這一表現手法卻又因為是3拍1幀(一秒8幀),若保持原樣就會必然比起原本的運動(全動畫是一秒24幀)變成充滿不流暢停頓的運動。而吉卜力工作室對於這種缺陷,就開發了讓人感覺到彷彿為了填補空缺般平滑的運動感的時機選擇,以及恰恰彷彿「平假名」一般帶有圓體的繪圖法,來引入將動畫和實際運動一致化了的「真實感」。就這樣使動畫作品變成了由海外輸入的文化脫胎換骨而成的基於日本獨自國民性的表現,而最終獲得了世界範圍內的認可。
這裡重要的就是,上文所說的吉卜力工作室的選擇,就成了對於手塚治虫的《鐵臂阿童木》的——也就是對於被置於「技術」這個環境下的日本的一種應答了。
原本在考慮他們的作品時不容忘記的,就是他們所被置於的「戰後」這個時代狀況。在「戰敗後的日本」這個狀況下,多數的作家不得不面對復興,也就是不得不思考——日本人該怎樣才能奪回主體性的——這個問題。
手塚治虫的《鐵臂阿童木》大概就是作為了挑戰「主體性的再獲得」這個命題的作品的一個例子了。對於甚至自稱「迪斯尼狂人」、對於迪斯尼動畫有著很強執念的手冢來說,執導動畫製作就是其自身長久以來的夢想(參照《蟲製作室興亡記》等)。然而,到了要將這個夢付諸現實的時候,為了趕上電視播映的成品期限,就有必要將參考海外的「有限動畫」技法運用(引入)到動畫製作里了。此時,手冢就不得不去面對從海外輸入技術這麼一個問題。
原本日本從海外引入近代技術的歷史,一般意義上就被認為是從19世紀中葉到後半,從大量引入西洋技術的時候開始的。也就是說,經歷了——從和1853年迫使日本開國的黑船一起出現的由馬修?佩里司令官作為禮物帶來的蒸汽式小型動力發動機起,不到二十年東京和橫濱之間就開始有大型機車運行,直至1872年就開始獨自製造機關車的——這條「文明開化」之路後,日本人有著不亞於西洋的技術親和性的「神話」就開始生根發芽了。然而這種傾向的最後迎來的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也就是由美國投下的兩顆原子彈所帶來的壓倒性破壞。
在這一巨大傷口所帶來的陰影中,至此對於技術的質疑就必然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此時有意將海外的技法引入,並將描繪了親近人類的技術(機器人)的《鐵臂阿童木》動畫化的這一行為,就必然地帶來了將技術進行肯定轉換的這種方向性。於是,為了使得手冢以後的「有限動畫」得到脫胎換骨,就不得不有必要去包含這種對於技術的應答。
之後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的宮崎駿和高畑勳等人所選取的應答,就是上文所述的將手冢以後的「有限動畫」脫胎換骨了的、推進透明的「假名」化的這一進程。
當然,就算是在「吉卜力工作室」這個名號下,也不是所有人都和高畑勳共有了完全相同的思想。事實上,例如宮崎駿就以高畑勳的「口頭語言和將其分節成文字的書面語言」=「運動和將其按分鏡分節化的動畫」的關係性一致化的「現實主義」志向的論理展開為前提,通過省略了精緻複雜化了的繪圖,傾向於去簡化畫面到一種可以控制的程度。也就是說,如果去參考據說是與平假名的成立共同開始的平安國風文化的話,高畑就只是把分節化了的文字直接純粹的將聲音不含噪音進行表現的「一字一音」實踐於動畫中,志向於奪回聲音(=主體性),而宮崎就是在各個部位複雜地錯綜交纏的狀態下沿著從一個精緻的繪圖的方式實現功能目的的漢字的具體性脫胎換骨而成的平假名的抽象性所帶來的一般化,志向於動畫的省略化。就像這樣,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就是——在動畫師的宮崎將演出家的高畑所追求的論理性要求翻譯成影像的時候,在實踐中以更為理想化的表現形式誕生的混合體。而通過動畫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運動和影像等「能指/所指」間透明化的作業帶來的吉卜力工作室的對立統一,可以說就是動畫在內部伴隨了其本身就會存在的、由來於各種異種混交性的噪音排除的這一點上是共通的。就算日語從表意文字變化成了表音文字,書面語言本來就是無法將口頭語言原封不動地表現出來的(甚至就連口頭語言究竟有沒有反映出發話者想要表現的意思也值得懷疑)。因此,吉卜力工作室式的志向也就只是在通過有意忽視口頭語言原本應有的各種噪音,來實現一種秩序,構造「signe」(由能指和所指之間恣意的關係成立的記號)所帶來的一種權力構造而已。本文就想從此處,在考慮到高畑和宮崎的差異的同時,將兩者之間共通的——在畫紙上將嘗試回溯起源時本會帶來的異種混淆性平滑化的志向——稱為「(平)假名」化,來作為本論的軸心。
從這種視點去考察動畫這個媒體時,就像上文所說的,和吉卜力工作室同樣將重心放在了平安時代的《你的名字。》又會呈現出怎樣一種形象呢?
1.2 平面化了的多層性或諸混交形態狀態的摸索
這裡重要的就是,並不是所有至今的日本動畫都與吉卜力工作室一樣一直志向於「(平)假名」化的這個事實了。應該說,吉卜力工作室也只不過是眾多動畫製作公司的一支而已,理所當然地,其他的動畫工作室都是與吉卜力摸索著不同的路線走到的今天。
就像上文所述,正因為吉卜力工作室式的「假名」化志向是以普遍性作為了前提,其中鑒賞者要以影像和聲音為契機獲得的,就不是什麼個別的實在物體,而應該只是一個理想。然而實際上,動畫並沒有被這種形式所規定。如果只是就聲音來看的話,就像筆者在動畫考察40 追憶「被剝離的存在」的地方--《蟲師 續章》描寫的鄉愁和漂流 - 知乎專欄里提到的,原本給角色分配的聲音就只不過是配音的結果,並非是從角色發聲器官里發出的聲音。事實上,在將漫畫動畫化的時候,每個讀者都想像著不同的聲音(聲優)的這種行為,就可以說是起因於由輪廓線描繪成的漫畫或動畫式的身體和聲音之間的聯繫不確定性。而就影像來說也是一樣,由各幀為契機所讓人聯想起的運動形象,是由觀眾記憶的補完而成立的。正因此,各個觀眾所得到的運動就不會收斂於同一個形象。那麼,動畫原本也就沒有什麼強力的自律性和律他性,而應該看成是在自由促進觀眾各自對其主觀翻譯的媒體。
於是,就像上文所述,日本動畫就在自身沒有純粹含有聲音和運動的前提下,通過煉取動畫內在的虛無之聲,不斷摸索真正為了敘述故事主題(=再次獲得主體性)的道路。也就是說,日本動畫的歷史當中,存在一個一直注重於和吉卜力工作室相反的非「假名」性,也就是所謂「真名」性的系譜。對此就算是從有名的導演里,我們也能找出類似庵野秀明、大友克洋、押井守、金敏、富野由悠季等人的名字。例如,(本文所涉及的新海誠導演自身也公開承認自己受到影響的)庵野秀明就在對談集《分裂EVA》里談到了自己「對於奇形的摯愛」。上文已經說到,吉卜力工作室的「假名」化是在平板化了的矩形中以能指和所指互相對應成對無缺的理想狀態作為了前提。那麼其中事與願違的缺失的存在就必然會被描寫成否定式的東西,或者乾脆被省略。於是,庵野的「對於奇形的摯愛」在本文的語境下就會被視為——為了跨越吉卜力工作室式的「假名」化這個巨大的障礙物的一種另類的摸索。也就是說,不再是沿著彷彿一筆而成的「平假名」一般光滑而單線式時間而被平面化了的影像,而是需要由複數個節奏編織而成的時間和彷彿漢字般由數層線重疊交錯而成的影像表現等形式的復層性的追求(類似常用分鏡或字幕等)。
筆者認為,《你的名字。》雖然也是和吉卜力工作室一樣將其軸心置於了平安文化上,實際上卻可以看作是關注「真名」性系譜的作品。這是因為,原本男女靈魂互換這個故事內容本身就暗示了聲音(=口頭語言)和身體(=書面語言)會產生乖離的這個可能性。本文之所以會選取取材於古今和歌集,卻又以性差異的擬態互換和生活在不同時間的人物間的對話為主題的《你的名字。》這部作品的必然性也是來自於此。
上文說到的動畫所關注至今的「真名」性,例如書面語言里所出現的和口頭語言的乖離,就並不只意味著「聲優和畫面(里作為角色的身體而畫出來的輪廓線)原本就是不同的」這個單純而微小的事實,而是類似演技和畫面速度不同步的問題,或者就算只去看畫面,也還可以尖銳地回歸到「全動畫/有限動畫」的優劣這個擬態問題的源頭去進行思考。於是,我們也就只能通過把握當今動畫正在建構的「signe」的體系,才能真正面對其中形成的「noma」(意識的指向對象)了。
本文將通過論述這樣的「真名」性來加深對於日本動畫這種媒體的理解,並且將不僅限於《你的名字。》,而是強調日本動畫作為「民藝」(柳宗悅)式製作物來看待的重要性,以圖摸索她能夠再次開闢蹊徑的轉折點。接下來,讓我們實際進入具體論述。
2. 「假名」論
2.1 吉卜力工作室的逆命題
就像上文所述,本文將把以宮崎和高畑為中心的吉卜力工作室式的純粹化志向稱作「假名」化,作為論述的軸心。而日本動畫里「假名」化的歷史就是有著可以重合上戰後和歌研究中一般性史觀的一種相同性的。於是我們就需要回到戰後和歌研究,去發現當我們把語言在日本發展的歷史看作以「假名」為中心的純粹化的過程時,會出現的幾個問題點。
在回歸戰後和歌研究之前,讓我們通過宮崎和高畑的具體作品先來實際確認一下這種「假名」化的志向。
首先,宮崎關注的是從一字一字複雜交錯而成、作為獨立而精緻的(=具體的)繪圖起作用的漢字抽象化地轉變到連貫書寫的「假名」的——「省略化」這個過程。這也就是彷彿由漢字省略化為平假名一般,對於孕育著越是去具體地畫就越會失去制御的這種危險性的動畫描線,通過精簡線和分鏡來重新迴避複雜化了的技術前方存在的破滅可能性(實際上,宮崎就對於漢字中的組合搭配心懷好意,而對於想要積極代入自己的蒙太奇理論的愛森斯坦心懷批判)。
一個明顯展示出這一點的例子就在宮崎駿導演的《起風了》里主人公的掘越二郎稱真空的「鯖魚」骨架很美的那個場景里了。可以說,對於宮崎駿來說的美麗並非是武裝到了牙齒的戰鬥機,而是像《風之谷》里的以德語的M?we(海鷗)為名的メーヴェ這個交通工具一樣由柔滑的弧線所描繪出來的最小限度化了的飛行器這種存在。
通過這種志向,宮崎駿就嘗試將「技術」從給人帶來破滅的存在轉化為了和人類具有親和性的存在。也就是說,通過對「技術」去勢化,彷彿在說明自己所用的動畫這種表現技術絕非有害的東西,而應該跟由人類或自然有機地發生出來的傳統文化一樣,是在撫慰人心。
與此相對,高畑則通過將聲音配合影像實現一致,志向於透明的「假名」化。最能展現此點的,就是他在跳槽至吉卜力工作室以後一直在採用prescoring(先錄製聲音再製作畫面)的手法的地方了。所謂prescoring手法,就是與現在製作的日本動畫中常採用的先製作影像再去配合影像的動作時機收錄台詞的after recording手法相反的一種讓影像去配合事先錄製的台詞等聲音的手法。
原本日本戰後的和歌研究的觀點就認為,漢字屬於表意文字,假名則是表音文字。而在上文中——日本獨自的文化以平安期的「假名」為發端獲得了發展——這個歷史觀里,作為其理論根據的,恰恰就是從表意文字到表音文字的轉換,也就是捨棄了作為書面文字的視覺性、身體性作用的比喻性,鈍化為了不是只有貴族,而是包括了民眾在內的大家都能讀懂(=散文式)的純粹表音文字。這樣透明化了的文字就被看作是每一個字上都被純粹地給予了發音的表現,於是,日本人就能在不受到視覺性妨礙的狀態下,通過「假名」(式的描線)來直接敘述故事。可以說,高畑所採用的prescoring手法很顯然是志向於其對於「一字一音」的這個理想的。
正因為是站在了聲音中心主義式的觀點上,高畑才能在《輝夜姬物語》里以由圓滑的描線所描繪出來的竹筍(輝夜姬)為中心,並在與其相對的位置設置由筆直的線構成的嗜好唐朝文化的貴族(及位於其頂點的有著銳角式設計的帝王),來對其進行批判性描繪。
近年來,筆者在如何看待新海誠《你的名字》成為第一個票房破百億的非吉卜力的日本本土動畫電影? - Macro kuo 的回答 - 知乎里也提到的《The Anime Machine》的作者,原本從事過和歌研究的Thomas LaMarre就對於戰後和歌研究中起源於「假名」發展的近代國家日本這個歷史觀,提出了這種歷史觀中無視了其中原本存在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等的龜裂,有著過度單純化的問題。
LaMarre進一步指出,通過忽視「假名」的發展中原本內在的各種龜裂來得以成立的日本戰後和歌研究,實際上卻是暗地裡將平安攝關體制和戰後日本天皇制連接,來將其美化,從而與西洋式價值觀結成了共犯關係。下面就讓我們引用LaMarre在《帝國和國民之間——戰後和歌批評里帝國的影子和國民式反動——》里批判鈴木日出夫把對比漢字文化而出現的假名文化的登場論作「獨自的日本文化」的一節:
通過將「獨自的日本文化」的成立和平安攝關體制相連,鈴木就給戰後日本的天皇制賦予了一種「自古而來」式的欽點。這裡他是沿著戰後的平安朝日本再解釋的普遍理論在進行說明。戰爭結束後,與象徵天皇制的構建同步,天皇就由軍事指導者變成了國民的象徵,並且成為了放棄了軍隊、隔絕了其他要素的日本統一的象徵。文化主義且非軍國主義的日本就這樣實現了。平安朝日本和其王朝美學就給和平和文化的日本提供了一種完美的形象。(中略)站在這種導向下的鈴木沒有對帝國主義的批判,只有對於國家的獨自性(然而既然是在將啟用象徵天皇的國家與帝國主義進行對比,就必然是一種曖昧的存在)的讚賞。鈴木的「假名文化」論就成為了溫柔日本的政治寓言。日本中獨特的存在,就是象徵天皇的出現和從包圍而來的外壓中實現文化自立。如此這般,平安朝日本宮廷的洗鍊性,就達到了美化戰後天皇制的目的。(175-176頁)
LaMarre還更進一步論述到,最為明確地揭示了這種企圖馴服內部他者的戰後和歌研究之觀點的,就是將平假名稱為「女手」,並以其作為決定其純粹性根據的地方:
這一連的一般化中所使用的,就是母語的論點了。首先,女手是被認為是正式體崩解後落在女性身上的東西,就無視了男性詩人實際上也使用過的事實。其次,書記法被認為是純粹表音式的存在。第三,大和語言被看作是和日本民族同樣的存在。經過這三種單純化,女手就最終實現了與毫無混雜的母語的一致。例如鈴木就總是將其與自律性、純粹性、女性性相結合,傳承中的平安女性的純粹性(貞潔性)從而搖身一變,成了日本自立之所。漸漸地這種單純化就編織出了引人生疑的故事。日本的女性是純粹而貞潔的,沒有受到外來的形式的褻瀆(而男性則是既使用中文也使用日語)。在這種遭遇外國的過程中,他們的權威就瀕臨危機。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通過母語擔保了日語純粹性的是女性。而デニーズ?カンディヨーティ則一針見血地批判了用女手來劃分日本和中國的國境線的這種方法——「在用女手來劃分不同的國家、民族、宗教集團間的境界線的時候,就總會導致女性難以以一個獨立的市民的形象實現自立的危險」(185-186頁)
也就是說,戰後和歌研究的史觀在LaMarre看來,就只不過是在通過將現在的價值觀投射到過去,來將平安的日本像歪曲成自己所希望的姿態而已。如果真是如此,那麼只要循著戰後和歌研究中「一字一音」的理想嘗試去開展回溯普遍式起源的論理,就反而會諷刺性地得到遠離宮崎或高畑所志向的「現實主義」的結果了。
這裡講到的內容也是和上文論及的吉卜力工作室里表現的洗鍊志向一致的。就像上文所述,吉卜力工作室在將主軸置於「假名」的同時,也一直描繪了對於人類來說安全化了的被去勢了的技術(宮崎駿)。這種通過從漢字到假名的變化來描寫的故事就會自然與實現了從對軍事指導者的象徵到對國民的象徵這一變身的美化象徵天皇制的和歌研究的內容相通。而和歌研究為了構築這種政治寓言,通過忽略和歌發展中原本內在的龜裂,將戰後日本和平安朝直接相連的嘗試,也就是和吉卜力工作室嘗試將自己的動畫與日本的傳統繪畫直接連接的論理是相同的(高畑)。
當然,就跟鈴木是在理所應當地在發現了龜裂的存在的同時有意忽略的一樣,動畫師們也不是真的想將日本的傳統繪畫和動畫直接對接。實際上,高畑的著作《在製作電影時的一些思緒 從「荷魯斯」到「高修」》里就有對於方言等複數性的記載,而在《歲月的童話》里他也恰恰描繪了操著不同口音的兩位登場人物。儘管如此,就像上文所述,《輝夜姬物語》中為了批判硬質而充滿稜角的宮廷(漢字)文化而描繪出來的輝夜姬,也就是以用「假名」所描繪出來的最初的故事《竹取物語》為基軸,不去隱瞞其中企圖透明化的志向。與此相同,在《12世紀的動畫》這本書里提及了漫畫、動畫與日本傳統繪畫之間的龜裂以後,他又會輕易寫下了以下文字,跨越了這種龜裂:
當然,在日本開花結果的漫畫和動畫並不是學著這些文化傳統製作出來的。這些都是受到了海外或者日本國內的漫畫、電影、動畫等先行作品的巨大影響和刺激才獲得的發展。然而,如果去追根溯源探討這種文化為何會獲得如此發展和興盛的話,也還是會要回歸到「用圖畫和話語來講述」這個儘管不斷變換形態卻絕不曾停息過的、我們對於文化的嗜好和欲求的傳統上。(第六頁)
對於這一觀點我們其實只要再次引用LaMarre的《帝國和國民之間》的下面這段就夠了:
就像這樣,在每一步的前進當中,鈴木就主張重視直線性的延續,而認為龜裂和異同理應被忽視。這裡顯然讓人感覺危險的,就是由於他過於強調一體性,會讓人感覺和歌彷彿是一種將純粹性和自律性當作單一的聲音貫穿了整體的表現的地方了。如果暫時以這樣被統一了的地方為地基,將聲音奪回話語中的話,就也能附加一句「與其說假名語言……是將意思限定在單一的次元,不如說是反而凸顯了話語的多義性」。被從和歌的歷史中剝離的多義性就會回到國語的口頭語言(National Speech)的空間當中。然而這裡的優先順序是很顯而易見的。鈴木只有根絕了圍繞平安詩學的形成里的多樣性,才能重新發現詩學中的多樣性並予以回復。國家只有先放逐了外來的要素,話語者主體才能用自己的國語來進行自由而多樣的會話。(第182頁)
此後,LaMarre就繼續陳述道「也就是說鈴木的和歌研究所獻身的,不過是一種(和戰後天皇制以及文化民族主義同調的)日本語共同體」而已,只要是在其中去看戰敗國日本從美帝國主義受到的影響,是在沿著戰後的日美重新構築的威爾遜式的日本國家像來觀察過去的日本,就反而必然會被鐫刻上和「帝國」的共犯關係。將此置換為現代的動畫和吉卜力工作室的話,那麼就能推導出這麼一個事實——只要是志向於在透明化的延長線上實現由「假名」(=各個關鍵幀)直接表現聲音(=運動)的「一字一音」的理想,就會諷刺性地違背為了確立日本獨自表現而奮鬥至今的吉卜力工作室的初衷,成為和西洋的價值觀處於共犯關係的表現。
2.2 口型同步(Lip-Synching)和雜音(Noise)
下面就讓我們實際引用一個用動畫來體現基於西洋價值觀的「一字一音」的具體例子和對其的批判。這就是在WEB Anime Style里連載的片渕須直的專欄《在β運動的岸邊》第23回《就算知道ABC》這一篇(WEBアニメスタイル | β運動の岸辺で[片渕須直]第23回 ABCは知ってても)。在這篇專欄內,記載了製作《Littles》時招聘的執導動畫師(Directing Animator)所寫的以美式為基礎的口型同步(Lip-Synching)的指導內容和片渕對於這種內容的批判(筆者在動畫考察44 當代日本動畫中的角色文化表現(3DCG/AR/VR/特效/道具) - 知乎專欄里也提到這種口型和聲音的同步):
美國人的Directing Animator在聚焦了Pre-scoring配音的對話表上寫下了像是下面這麼一段:
「A——CD—CBEFC—D——CBLKCB——」
對於這段記載還有附有配圖的別的圖表,簡單來說,就是:
A.「閉口」
B.「雖然牙齒合著,嘴唇卻微微張開的狀態」
C.「略微的張口」
D.「張大嘴」
E.「母音e的嘴型」
F.「母音o的嘴型」
以上幾個為基本,也還有其餘具有特徵的發音的輔音被配上了各自嘴型的配圖並標上了字母。這裡有特徵的輔音分別是:
上前牙咬住下唇的「f、v」
用上下齒咬住舌尖的「th」
用舌尖去頂住上前牙內側的「l」
等等。
這種東西每2幀就會出現一次。
然而,將這些輔音的嘴型依照對話表唐突地只抽出2幀,是否真的會看上去像是「在動」嗎?這樣難道不是實在過於唐突,只會給人帶來一種閃爍感么?
除此之外,例如「CD—C」的標記難道不應該是寫作「CD?C」(?=分割點)么?比起以同樣的口型長時間靜止,這樣應該反而會運動得更加順暢。如此看來,「C—D——C」就應該是「C?D??C」才對,從D到C的兩幀間的兩個分割點就算換成三幀里一次也應該沒有太大區別。
就像這樣,美式的所謂方便方法,其實看上去並不是那麼的全動畫(full animation)。
這個專欄所解釋的美國人Directing Animator的指導內容恰恰就是遵照著「一字一音」的理想,對於一個發聲的地方,將描繪了發聲的口型的關鍵幀原原本本地套在上面,也就是一種所謂的「一幀一音」的志向。然而,正像片渕所準確指出的那樣,美式的lip-synching的指導內容無視了發聲和發聲間發生了變化的嘴型。那麼產出的聲音和影像中登場人物的嘴型動作之間也就必然會發生乖離,變成一種笨拙而不流暢的閃爍感。
此時我們可以特別聯想到的,就是以和歌研究為軸心的日本語也一般容易看作是由拍(=mora)為基本單位的語言。例如,「思ひつつ 寢ればや人の 見えつらむ 夢と知りせば 覚めざらましを(如果早知道這是夢,就不會想醒來了)」,確實就是依照日本語定型詩的形式以「五?七?五?七?七」的構造呈現的。然而,仔細去想的話,在實際去音讀這段和歌的時候,例如最初的「お」和第二個音的「も」之間應該有一瞬間的閉上的嘴型。然而,就像對於我們來說,音樂之美只能是以一連的聲響的形式在演奏中才能感受到的(此時,演奏的強弱、或者切分音等帶來的伸縮就是重要的要素),僅僅依靠樂譜上書寫的音符和歌詞是無法還原這種美感的一樣,只有從包括「お」和「も」之間發生的聲音搖擺在內的一連的聲響中才能讓人感受到話語的美。而這種美就是絕對不應該被還原在「一字一音」或者「一幀一音」的這種死規矩當中的。
因此,本文企圖將日語朝著不是直接由書面文字表現聲音,而是在周遭帶有微妙雜音的這種方向去重新進行認識。可以說,動畫就是能指示出這個方向的罕見媒體形式了。就跟和歌的魅力無法還原為「一字一音」一樣,對於動畫的運動,只在一連運動進程的起點和終點上設置好關鍵幀,只畫出其間具有特徵的瞬間的運動極限位置,就是絕對無法還原出自然的運動的。此時只有極限間(in-between)的操作所帶來的細微搖擺才是重要的。
於是,彷彿有意背叛一般將這一過程無視,向透明化了的「假名」純化的志向就會導致日本動畫失去自己的話語之術,不得不陷入某種「失語症」的下場。事實上,LaMarre也說道:
威爾森式的圖式中,樹立文化、民族以及國家的分界線的是作為口語的語言。因此鈴木才會企圖證明假名文字事實上是日本語的口頭語言的這個事實。如果說平安假名與日本語的口頭語言不完全一致,是記錄了別的語言(中文或者朝鮮語),或者只是表現了混血的口頭語言、精選了的方言或者擬音語的話,平安宮廷就既不是近代國家,其臣下=主體也就不是日本人了。(181頁-182頁)
此外,就算從視覺心理學的觀點來考慮,由於佔據電影或者一拍1,2幀動畫大多數的「短距離假現運動SRAM」都會受到從頭頂部到後頭部腦的機械處理,觀眾會受到和觀看實際運動時一樣的影響,與此不同,一拍三幀的動畫中所出現的「長距離假現運動LRAM」則是通過刺激側頭葉上溝附近,是在喚起觀眾的記憶的同時通過對格與格之間的影像的補完才得以成立的。此時,如果認為分節化了的幀是在透明地表現運動的話,動畫的「LRAM」就會被貶低為虛假的運動。於是,無論吉卜力工作室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何種程度的讚許,也絕沒能打破被視作了自古而來就有的規定的「Full/Limited」這個價值觀。也就是說,在稱讚吉卜力工作室的「假名」式描線為「獨自的文化」的同時,只要潛在中不得不含有作為「由東洋人製作的奇異文化」這種被邊緣化了的異質性(以及製作者把這一事實在無言中接受的自我規定),這一製作方法就反而只會再度強化這種二項對立的境界,諷刺性地固化了過去的價值觀。
為了避開這種傾向,再一次從逐漸實現固定化的當代日本語,或者文學理解中開拓新的道路,就不應該單純地用書面語言或者影像等的視覺記號直接純粹地對應聲音,而有必要重新思考環繞在它們周圍的雜音,考察其不透明性。如果不這麼做的話,日本語曾經擁有過的各種異種混交性就會在得不到繼承的狀況下消失殆盡。
基於此,下文將聚焦與吉卜力工作室開拓了不同路線的「真名」系譜。
3. 「真名」論
3.1 「真名」的系譜和不透明性
就像上文所述,在日本製作動畫的,並不是只有吉卜力工作室。
DAICON III Opening Animation (Remastered audio amp; video)—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如果說宮崎吉卜力的方向性是像從漢字省略化為假名一樣精簡描線和幀,企圖通過重視筆觸來將技術的危險性抑制在最小限度,那麼作為與其完全相反的志向,就可以找出這兩位代表性的例子的存在了:在和執導作為1981年的日本SF大會的開場動畫的《DAICON III OPENING ANIMATION》的武田康廣的面試中當場製作了複雜描繪到細節的戰鬥服(powered suits)的手翻漫畫的庵野秀明(《EVA》),以及用均一的線的細緻描寫和複雜的透視法的構成給之後的漫畫和動畫帶來了巨大影響的大友克洋(《AKIRA》)。從存在論的角度考慮,這兩位可以說都是在增加細節描寫到幾近過剩的地步,並在最後有意推進了畫面消失和大破壞的同時,彷彿將其內部瓦解了一樣,企圖將技術實現肯定式轉換的動畫作家。
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與企圖實現「假名」帶來的「一字一音」,也就是文字(身體)和聲音(口頭語言)的究極一致的高畑吉卜力相反,在只存在不確定性連接的狀況下追尋自己和罪犯形象的押井守的存在。例如,在《GHOST IN THE SHELL/攻殼機動隊》里,登場人物們雄辯地說出的,卻是從與電腦相連的資料庫里引用的話語。他們儘管可以無窮地提取出語句進行發聲,卻在同時又無法擁有自己的話語。
就在這三位的影響下,這一潮流都向著各種作品發生了爆髮式的擴張和發展。例如,曾經擔任大友克洋的助手的、因分鏡階段令人驚異的細緻描寫而聞名的金敏(《紅辣椒》),就和押井的《攻殼》一樣,在創作在現實和虛擬的曖昧性這一前提下摸索如何才能將其控制的作品。就這樣,我們就一定能找出這些創作者間的傳承關係。(正在播映的《CHAOS;CHILD》也是這一傳承中的一支)
此外,在技術和人類的關係這個主題上,我們也不能忘記以導演《機動戰士高達》而聞名的富野由悠季。例如,就像上文所述,和複數個時間一併追求多層重疊影像的庵野就在對談集《Paranoia Evangelion》中就曾透露過自己受到過《機動戰士高達》中的「Cut In」=「在機器人登場的畫面里故意只讓人臉從畫面分割中出現,並在其中說出台詞」這種描寫的衝擊。
對於庵野來說,在「至此的機器人題材作品,如果乘上機器人的話,那麼之後就應該是機器人之間的畫面了,會是採用機器人叫出必殺技之類的表現」(用本文的文脈去詮釋這句,就應該是——在作為書面語的影像內描繪成機器人的動畫式身體的輪廓線之運動和口頭語言是一致的)的這種前提下,《機動戰士高達》的描寫就可以說是呈現出了一種讓人意識到機器人里有人搭乘這個多重性和乖離性的嶄新手法。而實際上,富野在以上述表現手法為代表的多種表現手法的運用中展現出的,就可以說是將機動戰士Mobile Suits和人類的關係性升華為了「文字和聲音」的類比的一種「真名」的系譜了。
就算只是去看有名的作品,我們也能發現如此多的著眼於「真名性」系譜的動畫作品。上面舉出的作品只是眾多讓人注意到「真名」性的作品中的少量例子。不僅如此,由於動畫是由複數個創作者共同製作的,各種各樣的創作人員都各自在作品裡摸索著自己的表現。因此,就算從上述的作品群中僅僅聚焦一部作品,也會有更多無數的系譜孕育於其內部(於是,前面所說的五位創作者也應該是跟吉卜力工作室一樣,將作品中宿有的複數個系譜交織捻結,在製作各自想像中和實在人物不同形象的擬人化了的作品才對)。包含了這樣無數的系譜反覆經歷複雜的分歧和匯聚起來的過程的全部的存在,就可以稱作日本動畫的整體形象了。
而事實上,新海誠導演的《你的名字。》也可以看成是引起對於這種「真名」性注意的系譜中的作品。就像上文所述,這是因為原本男女靈魂互換的這個內容就已經含有了身體和文字間會產生乖離的這個含義。因此,這部作品可以說就共有了輪廓線不會在其存在里直接宿有聲音這個「真名」系譜中的前提。這部作品應該和上面提到的作品們一樣,作為本文考察對象的理由之一就從這裡浮現了出來。
3.2 《你的名字。》的複雜性
那麼下面首先讓我們進一步詳細地看看《你的名字。》的內容。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毋庸置疑地認為,這部作品中男女的身心互換,是以孕育有文字(=身體)和聲音(=意識)間發生的乖離(或者冗餘),也就是複數個節奏帶來的「不透明」性為前提的。該作內部就有複數個節奏在共存中發生著脈動。
那麼這些具體的複數個節奏,又是什麼呢?
原本,新海的創作特徵之一就是會在片中多用分鏡特寫。這種分鏡特寫是跟本文中「假名」化的例子之一的吉卜力工作室所志向的、持續追逐光滑連接的作畫演出完全相反的方向性,在作品中這種傾向也毫無保留地發揮了出來。例如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只是特寫橫向日式拉門或者手柄推門的開閉的鏡頭,若是讓吉卜力工作室來製作的話,不難想像畫面將會在主要描寫日常的基本動作的同時,專註追蹤特寫開關門的人物。
然而,在這部作品裡,例如以下例子就能發現很好的畫面切換的節奏:
(1) 上文里提到的只從側面捕捉拉門打開的鏡頭
(2) 越過拉開門的人物肩頭注視房間內部的鏡頭
(3) 切換成從房間內部的人物視角看打開拉門的人物的鏡頭
(4) 彷彿畫面倒轉再生似的拉門又一次關閉的鏡頭
(5) 捕捉留在房間內的人物的鏡頭
這種鏡頭轉換,很明顯就具有了與吉卜力工作室的志向完全相反的方向性。我們也可以舉出從類似這種追求表現多樣性的作家中舉出庵野秀明的例子。(這裡當然也可以舉出「格里菲斯/愛森斯坦」等擅用蒙太奇的電影作家作為參照,然而本文只是想從當初的焦點之「假名/真名」的軸心,確認庵野和新海是屬於後者的系譜的作家)
而事實上在《月刊MdN 2016年10月號》的《你的名字。》特輯里安藤雅司和田中將賀的對談里,安藤也有說道:
新海的作品是以《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等作品最具特色,這些都有一種分鏡和分鏡之間分別獨立作為單體描寫出來的感覺。這些鏡頭都以一種點彩畫派(pointillism)的形式點綴拼接為了一個完整的作品。(36頁)
讓我們就將這種特徵當作新海的一種節奏。
在此之上,就像安藤們也在上面的對談里談到的,為了使得影片的長篇敘事得以成立,只是選用這種演出方法是行不通的,事實上,「必須讓鏡頭之間的運動看上去連接得很平滑的場景也很多」。正因此,在《Eureka 2016年9月號》的訪談里,新海誠自己才會提到,由以安藤為首的參與了過去吉卜力作品的製作人員,或是擔當過《GHOST IN THE SHELL/攻殼機動隊》作畫導演的沖浦啟之、黃瀨和哉等數不勝數的頂級動畫師們參與到製作里,並由這些動畫師提出上文中的那種為了鏡頭間平滑接續的修正案,給作品製作帶來了一個充滿緊張對立感的環境。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這種製作人員的參加而使由各個製作者的追求錯綜重疊,結果就導致作品變得越來越複雜,最終再次獲得了「真名」性。
原本新海誠在動畫製作上是從個人作家這個位置出發的。此時,貫穿作品的節奏可以說是屬於新海誠個人的節奏。然而隨著新海的製作經驗積累,其製作規模就變得越來越大了。結果參與制作的各位製作者所擁有的各種節奏就會追加進新海的作品當中。例如,原本動畫化了的角色的輪廓線帶來的身體和配上的聲音之間之所以會發生乖離,就是因為這兩者原本就是由有著不同的節奏的製作者共同製作出來的(準確來說,作畫擔當和聲優原本就是在與本來的「角色」處於不同的節奏下製作動畫的)。基於共同製作的這複數個節奏里,儘管一方面是會有互相不搭、發生破綻的風險,卻在另一面也有著能創造出巨大價值的可能性(當然,就算是個人作家也是能夠以一己之力在作品裡創造出複數個節奏的,然而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所需要耗費的勞力肯定要比共同製作要高得多)。
3.3 《你的名字。》里的加速
在這一前提下,以《AKIRA》等作品為首的日本動畫就將越是細緻描繪就越會難以控制、甚至最終會帶有「暴走」危險的輪廓線描寫推向至極致,彷彿在破壞中實現內破一樣,讓我們回想起嘗試將技術向肯定式的方向性轉換的表現論式文脈。而事實上《你的名字。》里也實現了這些嘗試。最為明顯的,就是故事序盤描繪出的MV畫面里再現了延時攝影(time lapse)的演出了。而原本延時攝影這種技術就是通過連接間隙攝影出的跳躍性的鏡頭畫面,來讓一種動作少或慢的物體運動的形象能以快進的形式展現出來的技法。
新海也在《MdN》里提到他是受到了美劇《Breaking Bad(絕命毒師)》的影響才去嘗試再現這種效果的。
通過這些對從動畫外部輸入而來的節奏的翻譯轉換,這部作品就在對於例如被法國思想家Paul Virilio稱作「發動機的藝術」,或者宮崎等人所忌避的追逐究極的自我破壞(事實上延時攝影的場景就像是一個彷彿在大規模破壞的背景下呈現的、被衝擊波所拍擊一般所有物體都以劇烈的速度運動的畫面)的「Cinematism」的加速推進中,將人類一般體感時間下很難感覺到是在運動的人工構造物轉換為了新海誠所一直擅長的自然風景描寫——也就是與迎風搖曳的樹梢或葉片,流動的雲朵這些存在相同的運動體。(參考:如何看待新海誠《你的名字》成為第一個票房破百億的非吉卜力的日本本土動畫電影? - Macro kuo 的回答 - 知乎)
這種彷彿往返於多種節奏間似的加速(=也包括遲延在內的速度的伸縮)正像切分音(syncopation)之類的多個節奏給音樂帶來躍動感一樣,使得影像變得活靈活現。我們不難回想起片中以(彷彿被翻譯轉換為不同形態一般)從彗星分裂落下的隕石為代表的、成為故事高潮的鏡頭或破壞等眾多場景。在這部作品裡,這些由加速帶來的破壞是絕對無法避開的必然歸結,與高作家性的吉卜力工作室會有迴避這種破壞的志向(事實上宮崎駿就是以經常親自修正別人的作畫著稱的作家)相反,這部片子就是這樣在有意去推動加速的同時,企圖實現技術的肯定轉換。
就這樣從企圖靠多用非「假名」式的被切斷的分鏡或者有意推動像漢字一樣複雜化的節奏的加速來實現技術的肯定轉換去考慮的話,《你的名字。》就可以被看作關注了故事上和表現論上的雙面不透明性的「真名」系譜中的作品了。
4. 無銘論
4.1 模擬同期和匿名性
本文至此,在設定了「假名/真名」這個軸心的基礎上,以並置比較了日本語和動畫的形式指出了——基於「假名」的、經過透明化嘗試回溯至日本起源獨自性的吉卜力工作室的志向和民族主義、帝國主義式的西洋價值觀結成共犯關係,卻反而淪為了辜負自身所理想的表現——這個悖論,並將日本動畫製作中與此不同的摸索稱作了「真名」的系譜。
基於這一點,我們應該考慮的,就是動畫中節奏的複數性——例如輪廓線中很顯然沒有宿有聲音的這個事實。就像上文所述,作為由動畫所描繪出的身體的輪廓線和對其賦予聲音的聲優的聲音有著不同的節奏。《你的名字。》正是通過代入這種乖離,才使得男女身心互換的劇情得以實現。不必舉出《土佐日記》里的平假名和男性著者的這種錯位乖離的例子,我們也能知道原本動畫化了的輪廓線,也只不過是被描寫在平面上的線,那麼它本身就絕對不可能有什麼男女性別之分。而從這個前提再次去看《你的名字。》這部作品的話,我們就不難想像到——這部作品絕對不可能成為通過實現男女的性別角色作用而成立的狹義「羅曼史」。這是因為,原本最後鏡頭中相會的兩人是主角的瀧和三葉的根據就是沒法從輪廓線本身中得到的。如果瀧和三葉是命中注定的存在的話,那麼畫面中的兩人是這兩人的根據也就需要以一種自明的形式呈現在人物內在了。既然這部作品裡沒有這種根據,那麼他倆就至少不是什麼明顯命中注定的一對了。
事實上,擔當了本作主題歌和音樂的RADWIMPS就在插入歌《Sparkle》里如此唱到:
我們在無論怎樣伸手去探尋都無法抵達類似「命運」、「未來」之類的話語的地方互相戀愛。
我們需要注意,在這首曲子里,歌詞是以與一般日語口頭語中發聲節奏不同的分節唱出來的。類似的,高畑在其著作里也承認到,動畫的主題歌是一個有著某種「打破日本語的語調、擴展旋律可能性」的推陳出新志向的平台,而他本人卻明確指出自己不會去擁護這種風格志向。如果依照高畑的理論,那麼曲譜的寫法就必然拘泥於詞句的韻律,不再自由。然而,就像上文所述,「范型」本身就應該是為了自由而存在,而不應該是背道而馳的。新海對於RADWIMPS的歌詞說道「歌詞中總是有『原來日語是如此自由豐饒的啊』的驚奇性」,其實說的就是這一點。
原本在本作中,雖然就像作品中勅使河原的那句「因為她是主角啊」一樣,宮水神社的巫女三葉是有擔當重要角色必然性的登場人物,而瀧卻不過是符合三葉在神社叫喚的「東京的帥哥」這個條件的僅僅被無機選取的人物而已。同時,這樣的他保持與三葉羈絆的組紐也在山頂兩人終於相會的時候還給了對方,之後的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和作用,降格為了邁下了舞台的無名的一般人而已。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知道,本片的觀眾就跟失去了與三葉互換時的記憶、忘記自己在尋找的是誰的瀧一樣,至少在輪廓線的水準上,並沒有能夠確保最終場景中相會的兩人確實是這兩人的根據(不僅如此,我們甚至無法排除被稱作瀧的青年遇到的其實是一名男性的這種可能性)。
然而,縱觀中日巷頭感想,《你的名字。》的觀眾的感想中基本無法見到這種意見。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觀眾都一般性地認為,最終場景的青年是瀧,而女性就是那個三葉。本文其實也並不會對這種解釋本身提出異議。然而,正是這個難以解釋的判別感才是本文選取《你的名字。》來作為討論和考察日本動畫的對象的重要動機。
其實不僅僅是在最後這個鏡頭,在反覆上演互換現象的本作之中,儘管輪廓線所畫出的對象的性別等信息並沒有以顯而易見的形式內在於其中,觀眾也還能(看上去)毫不混亂地理解影像。而對最終場景里登場的那兩人就是瀧和三葉的判斷,就可以說是在這種理解能力的延長線上的了。
如果這是在可以看作和實際運動一樣的「SRAM」佔大多數的動畫里,就算在幀與幀之間有間隙存在,由於畫面都可以看成是有著連續性的物體,就不是那麼不可思議的事了。然而,這裡觀眾所看到的,是幀與幀之間的間隙長到必須由觀眾的記憶所補完的,並且是由沒有辦法講述自身的(例如上文所述的沒有包含男女等性別信息的)輪廓線所構成的,隨時都可能崩壞的動畫。
在思考這種由無聲的輪廓線所構成的存在能夠主張自己彷彿就是片中的瀧或三葉的理由時,我們就能像下面這樣考慮——
那就是,我們是憑著最後場景中的青年偶然有著和瀧一樣的特徵,也就是說有著同樣的名字或者相似的過去經歷之類的線索在進行判斷的。從原理上來說,漫畫或者動畫里每個分鏡或者幀里描繪出來的都是不一樣的「角色」表現。為了使其在配置於平面時看上去最為舒適,就像筆者在這篇文章里也提到的不同視角中角色嘴的位置變化一樣,每一個分鏡中的「角色」表現有時候都會改變其形狀乃至大小。然而,這裡每個分鏡中形態各異、(彷彿以一年周期繞太陽一周的地球和以1200年周期在軌道上公轉一周的彗星一樣)由有著不同時間計量的複數條線構成的「角色」表現之間,能讓觀眾感覺是作為一個「角色」被持續描繪了下來,就恰恰是由於偶然的特徵一致,讓人感到有著模擬共通的時間線(=軌道相交)。也就是說,存在於不同節奏上的複數個「角色」表現(以及這些「角色」表現的每一個也都是由不同次元的描線數重地擰結而成的),就是通過更進一步的組紐一般編織彙集構成的「角色」了。
其中重要的要素,就是該作中作為可以毫不混亂地分辨互相對調的男女線索的作畫演出了。例如,三葉附身時的瀧則會體現出女性式的神情和動作,瀧附身三葉時則與此相反——以這類表現為代表,各個登場人物,例如以依照角色表的形式應用不同場面相應的表情活動來描寫的這種方式,就成了判斷是否是同一個「角色」的線索了。
也就是說,為了判斷最後場景中相會的青年和女性是瀧和三葉,必須實現不同節奏中存在的人之間的模擬同期——這可以說就是本文想要強調的地方了。
這樣一來,動畫的發展難道不就是在推進著——由複數個人來操控「無法說明自己是誰」的輪廓線的同時,通過諸多線索來讓觀眾勉強判斷和找出這無聲的輪廓線究竟是誰的——這個具體系統的繼承么?
實際上,在《你的名字。》里,也有著儘管作品裡沒能重點描寫的卻確實存在的東西。為了拯救確實存在過的500多個糸守町的居民,只依靠以瀧為首的少年少女的力量是不夠的,在宮水神社裡連綿傳承下來的、起源於過去卻又在火災中消失的傳統——組紐和「結」的教誨、口嚼酒的基礎上,消防和町政府的工作等代代傳承而來的複數個具體的系統都是必要的。
如果是這樣,那麼真正有必要的,就不應該是單純由個人的力量,而是彷彿組紐一般編織而成的,由複數個人翻譯和運用而來的具體手段了。在這個意義上,與《你的名字。》有著同樣志向的作品,就可以舉出類似同年上映的庵野秀明導演的《新哥吉拉》(里「我隨意作出了選擇。你們也隨意吧。」=由解釋而來的翻譯!)的例子。
4.2 沒有起源的繼承
原本據LaMarre所說,「實際的文本實在是過於混交式的存在,根本無法想像純粹的起源」。確實,日本語的直到今天的這段歷史是很複雜的。方言的複雜性或者分隔每個時代的發音之差等日語所內在的各種各樣的龜裂都會橫在為了知曉起源而嘗試回溯的人們面前形成巨大的障礙。而這一點對於動畫也是一樣的。就像上文所述,動畫的歷史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系譜,並且也在不斷脈動。也因此,也就會存在動畫製作者本人也在不知不覺間繼承了的技術。例如在《Anime Style 005》里收錄的片渕的專欄《重新試著站在β運動的岸邊 動畫的『動』是指什麼?》里,就記載了動畫製作者和認知心理學系的研究者召開共同研究會時的內容。其中,從研究者那獲得了「在用眼睛去追蹤物體運動的狀態中,如果對象物體突然停止運動的話,眼睛就會追過頭(over run),對象物體就會讓觀者感受到突然往與運動方向相反的方向回倒」這個知識的片渕,就發現自己過去在工作里無意識下增加了作畫張數的程序,其實就是為了迴避上述over run來顯得看起來更自然的(反過來,想要急停的時候則可以用添加「回搖」的方法來增長over run)合理手法,而恍然大悟。在這個運動的結尾增加張數減速運動的表現原本在迪士尼等公司被稱作了「moving hold」,而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術。而事實上,片渕也是在聽所屬於迪士尼的動畫師Randy Cartwright主講的講義時受到影響才開始使用的。
這個表現的純粹起源確實像上文所述那樣,可以看成是由人類的身體構造所產生的現象。然而這種起源在某個時機就消失了。可能是在繼承的途中,也可能是最初思考出表現的人本身也只是有一種覺得那樣比較自然的感覺而已。這種失去的鏈接就跟《你的名字。》里宮水神社因為過去的火災導致所有記錄媒體都被燒毀而陷入的對於傳統的繼承「記憶喪失」的狀態很像。就在這種狀態下,正是因為宮水神社有著在失去了起源之記憶的狀態下繼承而來的傳統,原本應該喪失的500多條人命才會獲救。我們也就可以將動畫這種媒體重疊在片中的這個情節中了。
那麼就算變得已經沒法追溯這個起源的狀態,動畫表現又為何能將這種技術繼承下來呢?在商業動畫里,這大概就是從複數個製作者的必要性中產生的接續性中誕生的。當然,為了能夠獲得接續,就不得不需要例如上文所提到的角色表一樣的一種基本形態。事實上宮崎駿也在簡略化製作的同時提到「不過套路也只不過是套路」,還是有必要跟現實不斷往複,去選擇不同情形下適合的運動才行,例如他就在著作《出發點》里提到過「對於描寫跑動時一般需要以一秒24幀四步,一步6幀為基本,但對於不同的表現對象應該適當增減幀數」這個靈活形式的重要性。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形式,這些人才會在自己沒有明確意識的狀態下在自己的動畫中運用為了實現無聲輪廓線的技術,類似《你的名字。》之類的動畫里男女身心互換一樣的複雜內容才會讓觀眾毫不混亂地理解和接受。
這裡重要的就是,本文至此定義而來的志向於「假名」的吉卜力工作室式體系的反覆和「真名」系譜中體系的反覆之間究竟有著怎樣具體的不同了。
應該說,前者是與今天自我目的化了的具高度作家性的藝術里再現和模仿的親和性較高,而後者則是以技術的數次反覆中的每一次都是運用了原本的「范型」的形式製作而成的。
例如,「語言遊戲」就是在某種規則下成立的。此時,一般來說規則是在語言遊戲之前成立的,容易讓人覺得是前者規定了後者。然而事實上語言遊戲成立的這個事實才是使得規則能夠成立的根據。這是因為,語言並不是依據語言成立以前存在的規則而成立的,應該是以「在語言本身的多樣運用中發現規則」作為了實質的順序。
僅僅基於一個需要追溯的普遍起源來將自他都強烈規定,只要拒絕了多樣的翻譯和運用,反覆就只會停留於再現和模仿,真正的繼承是無法實現的。反過來說,只有在多樣的翻譯和運用中,繼承才能實現,其中的規則,也就是上文所說到的製作形態才能得到確立。
也就是說只有在這種具體的系統當中,才能必然使得沒有相會必然性、不是命中注定的兩人相會。這就是本文比起有著強烈作家性的動畫更重視職人性強的動畫的必然性所在了。
4.3 作為擰集而成的「民藝」
柳宗悅曾經將「民藝」的特徵歸納為了①是無銘之品②是由職人而非作家製作的③是實用品④是大量生產品。
而本來《你的名字。》里被矚目的組紐也不是由什麼有名的製作者製作的手工藝品。作品事實上不僅描寫了三葉和她祖母,更是描寫了還是小學生的三葉妹妹製作組紐的姿態。同時,該作中登場的洞窟壁畫也絕對看不出是誰畫的。組紐和洞窟壁畫是由無名的一般人在連綿的繼承中製作出來的紮根於生活的製作物。而這一點對於本文所提到的、為捕捉無聲之物而必要的、作為系統的具體手段的各種工作也是一樣的。正因為有了起到了安全網(safety net)作用的這些基礎,險些受難的人們才會得救。
不用說商業動畫的每一個製作者相比作家技術上絕不會佔劣勢,首先這些作品就是通過紮根於生活的勞動共同製作而成的成果。動畫絕對不是一幀一幀銘刻出來的美術品。其作品內容也不能是只有某個作家才能創作的存在。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種只有一個人才能描繪的東西,就會和描繪者一起消亡。對此,動畫總是以能由複數個人所繼承、反覆為前提,在不斷重現的反覆中找出健康和美的境地的媒體。這一點就和上文所說的安全網是相似的。
當我們這樣去看的時候,就會發現網上也湧現了許多沒有參與這部作品製作的一般人士手繪的二次創作。他們之中的多數應該是在業餘課後回到住處用休息時間在努力進行二次創作。可以說,日本商業動畫就是這樣紮根在了日本人的生活中。之所以這些人能夠去進行二次創作,也就是因為日本動畫是一直在連綿地嘗試由複數人將沒有聲音的輪廓線共有而來的。動畫並不是要追求回歸吉卜力工作室式的作家性,相反應該回想起——在紮根於生活去製作的同時,通過翻譯轉換不斷產生多樣的分支,並回想起繼承的重要性,將其貫徹下去,才能再一次拓展路徑(例如,就像勒撰和歌集也收錄了貴族以外的和歌一樣,我們也能想像出民間技術流入的途徑。正是通過對這種通路的開拓,動畫才能再一次展現活路)。
製作物正因為沒有「銘」,才能超越銘牌,有能夠滲透進所有人的無意之舉中的餘地。正因為是古今所有生活者的遺物,從無銘製作物里我們才能傾聽到那值得悼念的、無名的「沒能成為任何東西的存在」的輻輳之聲。時不時也能聽到跟瀧所道出的那句絕妙的「還未見之前」一樣的來自未來的聲音。就這樣,某種意義上無名的人們就會在分解製作物的同時,也不會由他們獨佔,而能將其繼續傳承給下面的「誰都不是的人」。就像在「カタワレ時(黃昏逢魔時)」,未來的瀧拉起了過去的三葉,成功告訴了她自己拯救小町居民計劃的內容一樣,無名無性的我們也能夠將手重疊在製作者的手上。作品最後鏡頭中那句「你的名字是?」之後並沒有得到具體名字的答案。然而就算影片在那一刻畫上句號,這難道不是一種滿溢而出的美么?從大家都能讀(看),到大家都能寫(畫)的轉回就在於此。我們難道此時不應該再一次去回味響徹這個書寫(描繪)繼承而來的無銘之品的無聲之聲的美妙么?只有回想起這一重要性,動畫這個媒體才能像片中洞窟壁畫能歷經長年累月一樣留芳萬年。
郭文放
2017年3月11日
中國廣州
本文出自: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
《你的名字。》相關:
如何看待《你的名字》結局? - Macro kuo 的回答 - 知乎
《你的名字》是否過譽了? - Macro kuo 的回答 - 知乎
如何看待新海誠《你的名字》成為第一個票房破百億的非吉卜力的動畫電影? - Macro kuo 的回答 - 知乎
《你的名字。》中彗星碎片撞擊地面的影響是否合理? - Macro kuo 的回答 - 知乎
身處國內但多有耳聞,但奈何還沒有引進,今天看到資源心癢的不行,下載好了窩在被子里準備偷跑,瓜子零食包括眼淚都準備好了,看了前三十分鐘後毅然決然的關了視頻,刪了資源,這樣一個優秀的作品我希望我能夠將初次的感動留在大銀幕上
最好還能有一個對的人……
2016年12月2日 答主來還願了~
32011601u+E4KqVd784cjzEdj2eO4lGtVs2U7pKtZUj81ahgO6rkRktcKMZ1Ysk3jJiXhFtP5lWXcP9f1GgcAQsPl0bplEg1t9O4l7Mo7Ukh8khMUfKUJXnDbl85xfVQjhKR8gKDQOGqnjbm3QN9+ZGrSQG1kFcNQjnMJaqRUhfLebDSn6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回答允許一切合理形式轉載:附本文鏈接,作者署名「知乎用戶」即可。
感謝新海誠,感謝光線傳媒,讓這個冬天對於動畫電影愛好者們意義非凡。
祝福所有初心者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四萬字超長文預警+多圖預警—————————————
先說結論:
《你的名字。》,可能是2010年後至今最好看的原創動畫電影之一。
比起諸多依靠小鮮肉吸粉的同類型青春真人電影,《你的名字。》要有趣的多。
自2016年8月26號《你的名字。》在日本國內公映以來,在已過去的一個月的時間裡,《你的名字。》取得了111.7億日元的票房成績(約7.42億人民幣)。http://www.kogyotsushin.com/archives/alltime/
作為對比,比《你的名字。》早上映一個月的、由庵野秀明執導的熱門IP真人化電影《新哥斯拉》,總票房72.2億日元;而於今年7月8日中國內地上映的話題作《大魚·海棠》,票房截止目前為5.65億人民幣,摺合約84.75億日元。
毫無疑問,《你的名字。》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是這幾年罕見的「動畫現象級作品」。本片於今年7月3日在北美最大動漫節Anime Expo 2016的試映中,也獲得了美國動畫愛好者的一致讚譽。
而對於作者而言,『你的名字。』是新海誠對之前作品各類意象進行融合的集大成作,同時,也是打破以往對於其「故事性無力」質疑的個人突破之作。
可以這麼說——自『你的名字。』之後,新海誠作為從獨立動畫製作人的角色中,一步步走出來,取得市場票房巨大成功的第一人,將被銘刻在日本動畫、世界動畫乃至整個電影史中。
或許,《你的名字。》在創造歷史,而我們在見證。
【我希望這部作品能和命運中的觀眾相遇。對於我來說是製作的一部電影,但要是能有多一個人能看到它,也算是我的工作有了價值。】——新海誠
(【】內為新海誠相關訪談內容,下同)
——————————以下為重度解讀+劇透——————————
「人的一生當然要靠自我奮鬥,當然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你的名字。》的成功,恰恰印證了這句話。
近幾年日本動畫業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變動——宮崎駿於2014年《起風了》宣布退休,(雖然又於去年宣布復出)
宮崎駿或將復出 7次看到好作品又燃起熱血
庵野秀明也於2015年說「日本動畫業界只能再戰五年」(雖然痞子之後撤回了這條言論——(「當時沒想那麼說,但最後還是變成了5年滅亡的言論」)
庵野秀明撤回日本動畫五年滅亡言論 但仍危機重重
在這個業界看似在走下坡路的時候,《你的名字。》大獲票房成功,大有「時無英雄,使XX成名」的意思——事實果真如此嗎?
來看看最近幾年比較大熱的日本動畫劇場版的票房統計:
2015年
過去興行収入上位作品 一般社団法人日本映畫製作者連盟
細田守《怪物之子》
最終票房58.5億日元,在2015年上映日本國內電影票房排名第2
水島努《少女與戰車 劇場版》
截至目前上映第274天,累計票房23億日元,動員人數超過135萬人
(當然,深夜檔動畫劇場版和東寶欽定的300銀幕「國民級」劇場版不可同日而語,這裡只是作為參考。2015年之前較有影響力的Love Live!劇場版、輕音少女劇場版、涼宮春日的消失均屬於深夜檔動畫劇場版,此處暫不做列出比較)
《名偵探柯南劇場版 業火的向日葵》
日本國內票房 44.8億日元
中國大陸票房 8135萬RMB,實時匯率摺合約12.2億日元
2014年
http://www.eiren.org/toukei/img/eiren_kosyu/data_2014.pdf
《哆啦A夢·伴我同行》
日本國內票房 83.8億日元
中國大陸票房 5.3億RMB,實時匯率摺合約88.3億日元
吉普力 高畑勛《輝夜姬物語》
24.7億日元
2013年
http://www.eiren.org/toukei/img/eiren_kosyu/data_2013.pdf
吉普力 宮崎駿《起風了》
120.2億日元
也就是說,這樣的成績即使放在宮崎駿未退隱之前,和眾多動畫大熱門IP也是有一戰之力的。
要知道,《你的名字。》之前的新海誠,並非如宮崎駿一般,已經達到「國民級動畫監督」的影響力。
——————————————視覺效果———————————————————
凡是聽說過「新海誠」的普通觀眾和動畫愛好者,都知道這三個字,是高畫質、絕贊背景,還有「青春」「異地戀」乃至「小清新」的代名詞。
事實上,自《你的名字。》宣傳以來,這樣的映像,就是宣發的主打招牌。
導演本人的作品特徵,成為作品的金字招牌和票房保證——毫無疑問,這幾乎可以是日本殿堂級動畫人,如宮崎駿、庵野秀明、大友克洋、押井守等人才能享受到的待遇。而這個過程的建立,和監督本人以往作品中強烈的個人風格是分不開的。
讓我們看看誠哥在動畫製作道路的每一步腳印,以及這些以往作品在《你的名字。》中的影子吧——
(FALCOM時期)
1996年,新海誠在大學結業後加入日本Falcom遊戲會社(在相關STAFF中常以原名「新津誠Makoto Niitsu」名義出現),負責程序、美工、動畫與宣傳影片製作,並於在職Falcom期間,開始了個人動畫短片創作。
【那時我簡直為計算機的16位真色瘋狂了,那些美妙的顏色運用在計算機繪畫中確實讓人感動。】
參與遊戲片頭製作:
1996年 《英雄傳說4朱紅血(英雄伝說IV「朱紅い雫」)》動畫
【新海誠短片】英雄傳說4朱紅血OP2_土豆
1999年 《英雄傳說5海之檻歌/英雄伝說V「海の檻歌」》 片頭動畫作畫 / 場景作畫
英雄傳說5海之檻歌 開場動畫
2001年 永遠的伊蘇12 完整版 片頭動畫
【新海誠短片】Ys12 OP_土豆
因年代久遠,截圖畫質較差,儘管如此,在這些畫面中仍可以看出,新海誠在早年就奠定了自己美術風格的要點,即如同梵高和莫奈,「對於光線和夕陽的色彩,有著近乎於偏執的追求」。
個人獨立動畫作品:
《遙遠世界》(黑白動畫短片,1997年)
【新海誠1999年作品】遙遠的世界
在這部初學者特徵明顯,模糊曖昧的87秒獨立動畫短片中,新海誠作品中最為常見的意象——電車、路障、天空、電線杆、道別的情侶、迷離交錯的明暗對比,一一呈現。
「天空,想飛嗎?有那麼痛苦嗎?一起走嗎?這世界真美啊,但是,無法接受。直到找到真正的另一半為止,一直呆在我的身邊。」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被包圍的世界》(全3D短片,1998年)
Other voices
這部用Lightwave3D與PhotoShop製作、僅用一周時間就完成的30秒全3D短片,如今新海誠官網上僅剩下幾個截圖,據不可考消息說,原片誠哥自己都找不到了。
當時,新海誠在Falcom推出的Monarch Monarch中擔任え(絵)職務。Monarch Monarch是Falcom於1998年發售的即時策略類遊戲,主角是一堆類似球類不明生物。
從遊戲角色設定來看,《被包圍的世界》可能與這個遊戲有一些微妙的關係。同時,電車、鐵軌、光影、天空——即使是在3D實驗製作中,新海誠也將這些意象繼續保留了下來。
她和她的貓(1999年)
新海誠動畫電影及短片合集(8)_完結動畫
在《她和她的貓》獲得一些獎項之後,新海誠作為獨立製作人,開始引起動畫業界的關注。
很多人都認為,《她和她的貓》這部作品是故意用了黑白底色,其實是誠哥當時是沒有上色的時間,將錯就錯之間,反而使影片有了一種「小確幸」般的獨到韻味。
「我想,我,大概她也是,對於這個世界,還是喜歡著的。」
日本動畫業界的傳統,自手塚治虫創立,以宮崎駿為首的動畫人向世界推廣開來至今,手繪功底,一直是重中之重,甚至要從小抓起——相關從業人員,很多都是青年乃至少年漫畫家出身。
而作為一名文學系的畢業生,在初期手繪功底不佳的基礎上,新海誠經過20多年在CG動畫領域的不斷深耕細作,熟練掌握諸多技法(如通過攝影實拍轉描線),加上眾多作圖軟體的後期處理,揚長避短。
通過運用明顯的光暗對比、人物獨白+文字,注重情感意境的氛圍渲染,新海誠練就了對於畫面掌控的基本功,使作品具有了極高的辨識度和生命力,也贏得了許多業界人士、動畫愛好者們的廣泛認可。
雖然新海誠喜歡用真的照片來繪製成動畫,也在大部分時候考慮了光的規律,但是新海誠的光影並不是「真實的光影」,而是「看上去舒服的光影」。——不一定真實,但是看上去一定沒有違和感,同時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我的作品裡,天空中並不只有一個太陽。只要關注光,平淡無奇的景色也會變成巧奪天工的世界。】——新海誠《你的名字。》中光線的運用講解
有人總結過新海誠在光上面的運用規律:
要突出反光的存在感,反光就必須是亮的,反光的周圍要比它暗淡很多;
需要反光的地方如果太亮,就要把它壓暗,但是不該壓暗的地方不能壓暗;
反光可獨立於漫反射之上,先畫暗的,等差不多了再把反光、高光畫上去;
無論是人物的臉還是衣服,亦或是物件,在光線的明暗交界處,採用了中間色來表現明暗間的過渡,這就是典型的新海誠風格。
這樣的特點,在2001年這部體現新海誠全能與對動畫執著追求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揚。
新海誠動畫電影及短片合集(7)_完結動畫
《星之聲》(2000年開始製作,2001年製作完成,除女主角CV篠原美香、音樂製作天門之外,其餘工作全部由新海誠一人擔當,製作機型為一台家用G4/ 400MHz的Mac電腦。)
【在東京新宿這個與電車高架電線頗為接近的房間...即使辭去工作也要完成(《星之聲》)這個小小的故事,理由有好幾個,但其中一大原因,是希望這次可以將聲音傳達到深夜自己一人的孤獨時刻。】
——新海誠 《星之聲》文庫版後記 《直到「星之聲」傳達到為止》
藤島康介(漫畫家,《逮捕令》《我的女神》原作者,《櫻花大戰》《幻想傳說》遊戲人設):這是一部僅用計算機和極少數人參與製作成的作品。與很多人預料的相反,其作品的成熟度和細節的描述,使得整部作品成為極為成功的典範。
富野由悠季(高達之父):建議目前動畫界的導演和製作人員都能去看看《星之聲》,實在是太好了。
高橋望(《貓的報恩》製作人):完成度極高的作品,對新海導演用尖端技術所表現的手法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部作品獲得了第一屆新世紀東京國際動畫展21公開募集部門優秀賞,第7屆神戶動畫賞、第6屆文化廳媒體藝術祭數位藝術部門特別賞、第34屆星雲賞媒體部門、第8屆AMD AWARD最佳導演賞等多項大獎,被稱為「數字時代的影像文學」。
【騎著腳踏車回家的時候看見夕陽...也不是因為感到哀傷,就是覺得黃昏和夕陽很美,就莫名留下的眼淚,但我就是在這個時候,體會到了自己跟世界是一體的。】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日語的「黃昏」,寫作たそがれ,語源是『誰そ彼』,意思是光線昏暗看不清是誰的時間,以前也叫做『かれたそ時』『かはたれ時』。這個時間,據說是能看到非人之物如魔物或逝者的時間。
「美加子的郵件能讀的只有兩個句子,剩下的就只是些亂碼。」
「雖然我們相隔很遠很遠,但思念或許真的可以穿越時間和距離
如果只有一瞬間能夠實現,我們所想的事必定只有一個
——阿升,我,就在這裡啊。」
《星之聲》既為新海誠帶來了聲譽,也改變了他職業道路的走向。
2001年,為全力製作《星之聲》,新海誠從FALCOM辭職,在《星之聲》完成後,加入COMIX WAVE——這個公司的口號是「We always keep minority spirit.」
此時,COMIX WAVE旗下的軟體部minori負責人酒井伸和,急於在當時火爆的美少女遊戲業界擴大公司的知名度,於是找到了新海誠,請他為新遊戲製作「令人印象深刻的」片頭動畫。之後,新海誠就與minori合作,完成了以下作品:
《BITTERSWEET FOOLS》 片頭 動畫監督 (2001)【Minori OP收集】
《Wind -a breath of heart-》 片頭 動畫監督 (2002)【Minori OP收集】(2)_其他
《春天的足音(はるのあしおと)》 片頭 動畫監督 (2004)
【Minori OP收集】(3)_其他
《悠久之翼-前篇 (ef - the first tale.)》片頭 動畫監督 (2006)
【Minori OP收集】(4)_其他
《悠久之翼-後篇( ef - the latter tale.)》片頭 動畫監督 (2008)
【Minori OP收集】(5)_其他
《eden* (伊甸園 )》opening demo 動畫協力(2009)
【Minori OP收集】(6)_其他
(此處存疑,因為新海誠的名字只出現在了game ED的special thanks中。)
(然而在片頭動畫,原本應出現動畫監督的副歌部分,畫面顯示為空白)
在新海誠個人主頁的作品列表中,誠哥的回復也否認了這一點
http://shinkaimakoto.jp/minori
事實上,在《ef - the latter tale.》中,就已經不太負責minori的美術工作了,主要是由結城辰也和ゆうろ擔任。
【大家都在誇《ef - the latter tale.》的OP怎麼樣,這讓我心裡很過意不去,我只不過是監督而已,實際製作全都是由專業的工作人員進行,比如說3D監督tsukune、角色作畫的sata、背景作畫的ゆうろ...那麼你問監督到底做了些什麼?我自己也感到我自己什麼都沒有做,我的工作量比起他們來說壓倒性的少(只有最初的分鏡設計和色彩掌控)。】
2009年,新海誠所在的Comix Wave Film已經與軟體部minori分家,新海誠與minori的合作也告一段落,然而,後來minori的員工在動畫的製作過程中,色彩運用、光線布局、意向選擇上依舊是濃濃的新海誠特色。
【Minori OP收集】(7)_其他
同樣可以肯定的是,在與minori共事這段時間,新海誠的背景上色技法,同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這種進步,充分體現在了這期間新海誠執導的三部動畫長片上。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2004年)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番劇 bilibili 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
(左為《雲之彼端·約定之場所》,右為《你的名字。》)
架空世界中,二戰後南北分裂的日本,駕駛戰機的少年,為履行夢中憶起的兒時約定,拯救被囚禁的少女。
【目前,困擾我的就是怎樣創作一個好腳本來。】
與《星之聲》相比,在這部作品中,新海誠嘗試了加入更多更複雜的人際關係及周圍環境的描寫。
【單就表現方式來看,用登場人物的獨白,交叉描寫主人公的心情,去推動故事的發展,就是所謂《星之聲》式的東西吧。
不過一開始製作,我就決定了,加入不只屬於二人世界的「噪音」,以求描繪出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從而不再感到迷惑。因此這部作品與《星之聲》的確有所不同。】
(左為《雲之彼端·約定之場所》,右為《你的名字。》)
由於在遊戲公司工作的經歷,新海誠對於集體作業的模式已是相當熟悉。而在《雲之彼端》的工作中,也奠定了一套STAFF陣容,作為新海誠作品中最基本的主創人員,一直沿用到《你的名字。》中。
【核心製作人員分別在各自的家中作業,每隔一周或者兩周才到我家碰一次面進行商議...而核心部分,像腳本、分鏡、演出,一直以來都是我一個人負責的——我想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並希望不給周圍的人帶來更多的麻煩。我依然希望女性觀眾前來觀看我的作品...當然也希望那些喜歡動畫構築世界的觀眾來欣賞吧。】
《秒速5厘米》(2007年)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秒速五厘米 番劇 bilibili 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
「這一刻,我想將這些年的感情都分享給明裡,但在這之後的下一瞬,是無比的悲傷。橫亘在我們面前的是巨大龐然的人生,阻隔在我們中間的,是廣闊無際的時間,我們無能為力。」
2005年6月,在《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的DVD推出後,新海誠開始執筆寫散文小說,寫了10篇登場人物和主題不同的短篇故事,之後以此為基礎,將小說改編為劇本,再把劇本畫出分鏡。
後來考慮到劇情、觀眾等因素後,決定從最初計劃的10篇中精選3篇世界觀有所聯繫,並將它們融合成一部作品。結果,這個所謂連續短篇散文小說的形式,就作為最初構想的遺產,而被保留下來——這就是《櫻花抄》《宇航員》和《秒速5厘米》。
要把連續短篇整合為一個作品,必然只能選用一首主題曲。作為選用理由之一,這首成名曲已經發行了10年以上,發行年代與《櫻花抄》中貴樹與明裡的故事所處時代相吻合。而選用它的最大的理由便是這首曲子的主題與作品的主題相吻合,然後這也是新海誠自己十分喜歡的歌曲——《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有一個小彩蛋就是——還記得在《她和她的貓》《星之聲》中,均出演女主CV的篠原美香嗎?而《秒速五厘米》中,女主的姓氏和她相同——篠原明裡。
【關於《秒速五厘米》,我只是希望製作一部自己想要看的作品,希望這部作品能夠讓我身邊的人去看。
即便作品不能讓人產生共鳴、不能獲得快樂,但是如果有人偶然地遇到過類似的經歷、或者說觸動了心弦,那麼我覺得就滿足了。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部限制觀眾群體的作品。
如果說我個人認為《秒速五厘米》的受眾年齡,那麼應該在25歲以上哦。至少也該是已經就業的人。然而當作品浮出水面之後,我經常聽到初中生跟小學高年級的孩子說「看過好感動」。
而當我回顧自己十幾歲的時候,意識到一個問題:即便作品中講述的是我沒有體驗過的事情,但是依然能夠讓我沉浸其中。即便是未知的世界,依然能夠打動人心。
雖然這樣的景色看起來單調無奇,可是隨著時間的增長,我覺得每一處景色都飽含著自己同他人的回憶,因此風景也就顯得漂亮起來了。儘管東京這座城市本身沒有發生變化,但是眼前映入的景象卻閃耀了起來。
所有的景象都是根據自己心情而改變,而從根本上來說,世界上的每一個微不足道的瞬間,其實都是美麗的。
由於《秒速5厘米》登場人物的命運令人扼腕,因此為了彌補這種悲劇,我也在畫面上進行了補充,以保持平衡。因為刻畫得太過美麗,導致作品有了一些虛幻的影子。並且如今的我肯定也不能像是之前那樣,對於每個鏡頭都全情投入了呢。所以,某種意義上講,只有那個時候的自己,才能創作出《秒速五厘米》。
(左為《秒速五厘米》,右為《你的名字。》)
不過最近我發現自己不但在動畫導演這個行業,還涉足到了小說執筆、廣告製作等領域當中。而不管做哪份工作,我都強烈地意識到「要做一件只能在這個行業做出來的事情」。】
《追逐繁星的孩子》(2011年,以下簡稱《繁星》)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動畫】追逐繁星的孩子 2011_日本電影
在許多新海誠粉絲眼中,《繁星》可能算是誠哥的黑歷史。劇情暴走,人設單薄,世界觀設定很多地方都讓人匪夷所思——儘管背景還是一如既往的唯美。
《繁星》故事的靈感源於新海童年時代讀過的兒童文學作品《再見,金字塔之帽》。這部書講述了初中男孩在神秘力量的引導下進行地底探險的故事,當時還不滿十歲的新海深深地為之著迷,初戀、同伴、謎一般的話語、大人們的煩惱、光和影、生和死……似乎人生的一切奧秘和未知世界的一切魅力都在其中呈現了出來。
由於作者猝逝,《再見,金字塔之帽》沒能完結,當時還是個孩子的新海誠,費了很多腦筋自己設計了結局。而這些構思綿延數十年促成了《追逐繁星的孩子》的誕生。
【我越來越想拍對於觀眾來說,看起來更簡單、更有衝擊力的作品。所以我就想到要拍這樣一個「到某處去,找到某些東西,然後返回現實」的典型故事。】
實際上,《繁星》是新海誠自國外訪問採風修整歸來之後,對自我創作思維的一次重新整理,也是一次大膽的商業化電影製作嘗試——
《繁星》企劃定義的觀眾為10歲到20歲,甚至是動畫圈以外的觀眾群體,完全區別於之前《秒速五厘米》定義的30歲人群,這個出發點也是影響這次製作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一。
另外,由於商業性製作的模式,《繁星》原片出來前是有自己的一套計劃的,但同時也因為尊重製作委員會的意見而做出了劇情修改——所以,在企划過程中選擇一個優秀的製片人,是獨立動畫走向商業化的關鍵一步。
(從上到下依次為《星之聲》《追逐繁星的孩子》《你的名字。》場景截圖)
沒有在《繁星》中的創作和宣發的教訓,就不會有《你的名字。》如此大的成功;也正是新海誠在英國期間的偶然經歷,促成了在《你的名字。》中與RADWIMPS的音樂合作。
這裡不得不提及的,還有自1998年《被包圍的世界》就開始為新海誠作品配樂的天門(白川篤史)。早期在Falcom從事配樂工作的天門,由於非音樂科班出身,在流行電子音效的遊戲配樂界並沒有獲得太高的知名度。
在開始使用MIDI音源之後,天門簡潔悠揚、留白意味明顯的風格,在鋼琴和小提琴的音色中漸漸顯示出特點來,在新海誠偏感性的作品情境中,天門的曲子更是起到了渲染「物哀」氛圍的作用。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在《繁星》之後,新海誠與天門的合作也告一段落了。許多粉絲紛紛嘆息,這對類似於「宮崎駿+久石讓」吉普力工作室一般的王牌組合不應該分開。而在《繁星》中,就有很多看似「模仿吉普力作品」的痕迹。
(最上為《繁星》截圖,左中下方為宮崎駿長篇漫畫《風之谷》,右中下為《天空之城》《千與千尋》)
究其原因,一是在製作團隊方面,在製作《秒速五厘米》時,新海誠的團隊組員大多是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專業出身、美術功底高的人員,這些人雖然很懂美術,卻缺少動畫製作的基本知識,所以《繁星》的製作委員會為新海誠配置了一些新人,其中也有不少參加過吉卜力動畫製作的人在;
其二,新海誠的確自己也有嘗試新風格作品的意願,所以不斷試著使用新的表現手法——正如他自己說的,宮崎駿所在的吉卜力給動畫界帶來的影響太大了,甚至定格了許多常識,成為所謂的宮崎駿風,或是吉卜力風。越是往深處走,越是發現眼前的高峰,就會被認為像是有模仿的意思了。
巧合的是,因獨立執導自己第一部動畫長篇《風之谷》而成名的宮崎駿,年齡為43歲;而因《你的名字。》第一次取得巨大票房成功的新海誠,也恰好43歲。
這是一種動畫人年齡的傳承嗎?
事實上,在動畫行業,除極少數天才以外,在四十歲(中年)之前,能獨立執導出具有相當水準的動畫劇場版的監督,寥寥無幾。好作品需要的,自然是充分人生經驗的積澱。
1984年《風之谷》上映時,新海誠11歲;1986年《天空之城》上映時新海誠13歲,可以說,新海誠的少年時代,正逢「吉普力」這個動畫業界旗幟迎風飄蕩的年代。
上個世紀的70~80年代成長起來的日本人,正趕上日本的經濟泡沫時代。在平和繁榮的成長環境下,新海誠自然不會有像宮崎駿那樣,在二戰重建、安保運動中沿襲下來強烈激進的左派思想。
而在之後的90年代,從大學畢業、走向社會的新海誠,正逢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的「失落十年」,在作品中流露出對過往美好的留戀和時過境遷的感傷,自然就不奇怪了。
【創作作品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要展現這樣的生活?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這樣子。每天都要去冒險,每天都要去打仗,每天去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不是每一天都會發生在我們的生活裡面。
我是不可能做到像宮崎駿導演那樣的鼓舞人心的、很有動力、很強勢的作品的;但是我相信,也有一些作品是只有我才可以做出來,比如說像《秒速5厘米》《言葉之庭》,宮崎駿導演也是一定不會去創作的。】
【《言葉之庭》這部作品在日本公映之後,我被好幾個人說「新海誠你終於長大了」。之所以有這樣的轉變,主要是因為這部作品是在我對以往作品的反省、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我喜歡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編織故事,打造出絕對優秀的作品。雖然有的導演不喜歡重複做相同的事,但我會毫不猶豫地做我擅長的東西。】
《言葉之庭》(2013年)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言葉之庭 番劇 bilibili 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
在這部作品裡,新海誠認識到了自己在敘事手段方面的不足,放下了在《繁星》中對於大世界觀和幻想設定的包袱,重拾其對於之前作品中細微的演出力,表現日常樸素的美感。
作品畫面之中,經常用小物件填充空白,體現日常的密度,無形之間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以上為《言葉之庭》分鏡圖與電影場景對比,可見其中細微之處的改動,以及光線的作用)
【其實,《言葉之庭》一開始沒準備要在劇場公映的。當初的想法是製作一部能夠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之類的私人屏幕上觀看的作品。我的目標是在大家現有的設備上,製作出「自己的這個液晶屏幕竟然能顯示出那麼漂亮的畫面」,令人發出驚訝感嘆的畫面。為此,我執著於拍攝出能夠用肉眼分辨出遠處一滴一滴的雨的畫面,追求著畫面的密度。
現在不管是聲音還是視頻,通過身邊的一些智能手機之類的設備,不論是誰都可以進行聲音錄製不是嗎。所以依靠這種技術的進步,我自己錄下了撐傘時雨滴打在傘上的聲音,還自己配了一遍台詞,比如「這裡只要音樂、其他的台詞和音效全部不要」,「這裡需要音效與音樂,台詞消音」之類的,通過這種方式,聲音的表現效果也完全變成了自己設計的。
由於這是在作畫完成之前進行的,所以能夠輕鬆地堅持追求自己所想像的印象。如果說《言葉之庭》的聲音有一些獨特的部分,我想這就是其主要的理由。】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如果說吉普力的作品是動畫界的蘋果手機,新海誠的動畫就是動畫界的安卓系統——利用開源的製作方式,以及大眾皆可學的技法,新海誠在不斷創新和自我突破的基礎上,為2D動畫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除此之外,新海誠還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合作,與各類音樂人、傳統動畫人相互結識學習,充分吸取經驗,不斷進步。
這次在《你的名字。》中與田中將賀(《龍與虎》《未聞花名》人設擔當)的合作,也是在之前的Cross Road(2014年)中奠定下來的。
新海誠監督「CrossRoad」TVCM 【字幕】
(這部被稱為「最美高考宣傳片」的動畫PV,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你的名字。》的預演。)
而通過田中的牽線,與國民級作畫監督、「活著的傳說」安藤雅司(參與作品:宮崎駿《幽靈公主》《千與千尋》;今敏《東京教父》《盜夢偵探》;庵野秀明《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Q》)的來往,相當於半只腳踏進了日本傳統動畫業界的深水區。
(這裡要說一下,作畫監督一般都是擁有豐富製作經驗的原畫師或動畫師擔任,主要工作是檢查並修改原畫成品,看人物的臉型是否符合人物設定,動作是否流暢等等,必要的時候能重新作畫,所以對於動畫的質量體現非常重要。可以說,《你的名字。》在作畫方面的高質量完成,安藤雅司功不可沒)
也難怪山本寬這位職業(失意?)動畫人會在評論中流露出酸酸的情緒了:
「新海誠的「你的名字。」雖然趕上了吉卜力的作品,但這部作品也是借著吉卜力的力量製作的,趕上了也是理所當然的。
(圖右二為山本寬)
至少現在我沒有自信能夠畫出超越「你的名字。」畫面質量的畫面。不過新海誠還是有一種作畫自卑感,不是最優秀的動畫製作者,在背景上發力,但對於作畫(戲劇演出)敬而遠之,而這次將新海誠作畫自卑感消除的就是田中將賀和安藤雅司,這兩位擁有超高作畫力的製作者集結在一起——坦率的說我就是羨慕啊。」
而習慣了獨立動畫製作流程的新海誠,面對安藤雅司的嚴謹、細緻和以身作則,對於這場「一期一會」的合作,誠哥也表示「很有壓力」。
【在我眼前,每個人都在每個領域戰鬥著。我的工作是監督,要把大家的成果以最適合的形式分配在107分鐘里。RADWIMPS的戰鬥方法,田中的人物設定的戰鬥方法,作畫監督的安藤的戰鬥方法,背景美術的戰鬥方法,各個都有著堪稱恐怖的認真感。在看著這些的同時進行工作,比起快樂,更多的是辛苦和壓迫感啊。只是,這些事情的豐富度,與一個人的時候無法相提並論。從安藤處獲得的對創作的態度,哪怕只有一點也好,希望能帶到我的下次的作品中。】
(這裡提一點小小的抱怨,《你的名字。》里有一段女主跑步的3D動作做的不是很流暢,胳膊甩的和奇行種巨人一樣[具體在90:58-91:05處,這裡就不貼圖了],而這一段恰巧出現在了劇情最起勢的地方,還有宣傳PV里,有點傷氣氛ww)
如果說技術上的革新使得新海誠一代在大師宮崎駿之後仍能找到生存空間,那麼在傳統觀念上主動尋求的「背叛」則成為他與新時代動畫人精神覺醒的標誌。
在日本這個以子承父業為傳統的國家之中,新海誠放棄自己家中建築公司的事業,而選擇個人動畫這條荊棘之路,也可稱得上是跨界成功的典範。
(圖為日本傳統建築公司新津組的官方網頁,其中為《你的名字。》打了宣傳廣告,並在新海誠處注釋為(本社社長之子)字樣。)
新海誠也曾用動畫拍了很多建築公司的廣告片,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現實的妥協」,卻也為廣告製作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
大成建設「博斯普魯斯海峽隧道篇」 電視廣告(TV-CM)
【新海誠】大成建設廣告4則
某人的目光(與野村不動產的合作企劃)
【短篇】新海誠「某人的目光」【白月字幕組】
在廣告作品中,常見的手法諸如與歌曲人聲的剪輯銜接轉場,都在了《你的名字。》之中有所體現——在《新的名字。》里,新海誠大手筆一般的使用了四首vocal(含人聲)歌曲,而這四首曲子,都是RADWIMPS在聽新海誠講述過具體作品情節的基礎上創作的,因此歌詞與情節進展的契合度很高,在具體情境足以達到帶動觀眾情緒的地步。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夢燈籠》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前前前世》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スパークル (Sparkle)》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なんでもないや》
另外,在《言葉之庭》和《你的名字。》的製作中,新海誠改進了之前音畫合成的製作方式——先製作音軌,再根據音軌畫分鏡。
之前的作品,都是先作畫再配音軌,這樣的音樂和聲音只是起到渲染情緒的作用,並沒有和情節轉化相呼應。
因此,《言葉之庭》之前的作品,更接近於映像小說而非電影 ——當然,這也和新海誠的工作身份是分不開的,在Comix Wave Films公司的官網上,我們可以看到新海誠的職位,並非「動畫監督」,而是「映像作家」。
cwfilms
——————————————— 故事內涵 —————————————————
「映像作家」的定義是什麼?
映像作家 英文近義寫作Videographer——
以作家的身份,從事影像作品的製作為行業。通常活躍於電影導演、CM導演、CG創作等領域。專職寫作的腳本家、廣播作家似乎不能被定義為映像作家,不過,負責製作CM、宣傳視頻以及CG電影等視覺作品的腳本家可以作為映像作家。
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可以拍攝並製作具有一定故事性的視頻作品,這樣的人就可以稱為「映像作家」。在中國大陸,從事這樣工作的,或許大多被稱為「獨立電影人」,如果作品是動畫,那自然就是「獨立動畫人」——不過這樣的稱呼都缺少了「作家」這個身份。
在《你的名字。》的官方宣傳和片尾的special thanks中,我們能看到岩井俊二的名字。而以電影《情書》《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為代表作的岩井俊二,其身份和新海誠一樣,都是「映像作家」。
熟悉新海誠和岩井俊二作品的觀眾可能都知道,他們的作品往往帶有很濃厚的清新文青氣息,並且在電影發布之前或之後都會有導演親筆作的官方小說發表。
故事作者本人首先運用自己的文學思想進行構思,再親自利用剪輯拍攝技術,按自己的理解將其融合進影像之中,以電影的形式進行發行傳播,這大概就是映像作家的創作形式——也或許是在人們閱讀習慣隨信息媒介發展日益快餐化、傳統文學日益式微的形勢下,一種文學創作的新思路。
於日本中央大學日本古典文學系畢業的新海誠,在《追逐繁星的孩子》加入了《古事記》(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主要內容為神話傳說和歌謠等)黃泉國的設定。
在《言葉之庭》中,新海誠則加入了《萬葉集》「隱約雷鳴 陰霾天空 但盼風雨來 能留你在此」的句子。
而《你的名字。》的故事靈感,則來源於小野小町的「夢裡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裡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
【在考慮相隔千里之外的男女相遇這一方向性的時候,我翻閱《古今和歌集》時看到了這首和歌。能夠流傳到現代的傳說與和歌具有普遍性,其中蘊藏著我需要的故事雛形和主題」。】
不只是在作品主題和設定引用日本古典文學,對於日語這種語言本身,新海誠作為映像作家,也有自己獨到的理解。
對日語略知一二的人應該都知道,在日語口語中,男性和女性的自稱是變化多樣的,而這種多樣性,在《你的名字。》中就被作為一個NETA(梗)來用了。
【在日語中,像是「おれ/あたし/あたくし」(ore/atashi/atakushi)跟「ぼく(boku)」這樣的第一人稱、「せんせい(sensei)」「ちゃん(Chan)」之類稱呼的微妙不同等,都是包括我在內的創作者需要用纖細的感觸進行區分的,這也將對於作品的活用起到影響。
如果說第一人稱像英語那樣全部被統一為「I」的話,那麼肯定會造成一定的缺失吧。但是也不至於就因為這樣,導致作品沒有辦法做出來了。】
眾所周知,日語平假名是在古代日本女性臨摹漢字草書的筆法中誕生的,而在閱讀方面,往往是平假名較多的詞語,由於幾乎無限制的母音組合,聽起來一般都很有韻味,也讓日語成了世界語言中最適合演唱填詞的語言之一。
而在日常交流方面,受傳統佛儒理念的影響,日語中敬語較多,且表達一般都較為委婉。這種特有的表達習慣,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日本ACG領域中,以少女戀愛告白心路歷程為主題的「少女漫畫」的風靡。
由於語言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日本社會的主流風氣是以「不給別人生活添麻煩」,為別人著想為重,即將「自我」與「他人」之間相互分開看待,突出「自我」在「社會」中的獨立性——這也通常是少年少女成長過程中,自我認知的建立過程。
而「名字」這種意象,更是作為個人成長過程中,認知自我和世界的重要因素。以「身份確定」為故事主線,這樣的情節還出現在《千與千尋》中——不同的是,《千與千尋》是在陌生的世界尋找自我,而《你的名字。》尋找的是跨越距離尋找重要他人。
因此熟悉新海誠的人,在看過《你的名字。》之後,會有一種「只有新海誠可以做出來」的感覺。除了相似視覺風格和場景之外,《你的名字。》里含有新海誠一直以來所擅長的故事主題和情感氛圍。而這些情感無非圍繞著這三點要素建立——距離、思念、物哀。
三葉為瀧創造了約會條件,卻又去東京尋找瀧。而瀧明明萌生了對於三葉的情愫,卻又只能在現實中與奧寺前輩約會。
或許我們該放首歌聽聽w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這裡不得不說奧寺前輩起了很重要的指點迷津的長者(?)作用。
通過互換身體這種「「Sukoshi Fushigi」(すこし不思議)」,新海誠得以將在過往作品中錘鍊良久的、描繪時空戀愛的少年少女「若即若離」的距離感充分發揮,而且更加直觀具現化了。
少年少女的愛情,在全世界的文化創作中,都是經久不衰的共通話題。而如果是戀愛的話,其過程必然伴隨著在彼此的生活中留下痕迹,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彼此理解——等同於用伴侶的視點去重新看這個世界,看待自己。(當然如果戀愛過的人沒這麼做,當我沒說w)
【每次的作品都是,受場景和人物心境的影響天空的顏色會有微妙的變化...三葉眼中的東京風景,想把它做成多少有些幻想意味的東西,所以在她最初見到的東京天空的顏色里稍微混了一些綠色進去。到了瀧在看的時候就會變成稍微有些平淡的藍色。就像這樣,兩人各自所看到的東京的天空是分開來畫的。】
(圖上方為瀧視點,採用普通的光線方式;下方為三葉視點,即使在480P暴殄天物的畫質下也能看到濃烈的彩虹光,表現三葉初見東京的新鮮感)
不同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以這種觀點為原理,設定出一整套故事設定架構,這一類作品,通常被稱為世界系。
如果說御宅文化象徵著日本動漫的王冠,「世界系」無疑就是這頂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世界系,故事重點在內心世界。大致故事走向為:
灰色的「我」與色彩鮮明的「你」相遇後,為保護「世界」而與漠然不明晰的「敵人」戰鬥。
其鮮明特點,就是主人公在故事展開之前,是一個平凡透明的存在,其精神空虛,但在內心之中渴望著解放。
通過女主這一媒介,將主人公和女主之間的故事展開,與世界的危機進程相同步。
經過一系列的過程,主人公的內心,與世界的危機同時得到了解決。這世界的危機,本質上也是在體現內心的疑惑。
我(內心)←→你(媒介)←→世界(社會)。
世界系作品的內容,通常是描寫青春期少年少女遭遇成長煩惱,同外界交流的渴望和不安的複雜心理,以及信息時代「個人性」與「社會性"之間的衝突調和。
由於敘述方式偏主觀,因此故事走向最初往往與幻想有關,而由於對心理的深度刻畫,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科幻戀愛物語的模式。
(左為《Steins;Gate》椎名真由理CG;中為《追逐繁星的孩子》截圖;右為《你的名字。》。ACG作品中常見的「星屑握手」造型,是世界系作品的主題特徵之一。)
而世界系誕生的雛形,無疑是1996年庵野秀明的《新世界福音戰士》EVA。
在如今看來,EVA這部作品,更像是當時日本「失落十年」中御宅群體乃至整個社會宣洩情緒的集中表達(宮崎勤事件、紗織事件、奧姆真理教等),以及新千年即將到來之前,日本這個憂患意識較為強烈的多難之地中,浮躁之下信仰的缺失以及末世思想的發酵。在那個時候的ACG作品中相當常見。
而在《雲之彼端·約定的場所》之中,也有很多效仿EVA的痕迹。
(左為《新世紀福音戰士》;右為《雲之彼端·雲端之場所》)
之前還曾提到過的新海誠最早的兩部獨立動畫,《遙遠的世界》和《被包圍的世界》,據新海誠自己所言,均是模仿村上春樹早期作品《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創作風格,一直到到《雲之彼端》《星之聲》的完成,無疑證明了新海誠作品中存在的「世界系」情結。
1985年,村上春樹《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初版,估計也不會想到,這部通過平行敘事講述同一主人公在不同世界遭遇的作品,極大地影響了之後的御宅界,尤其是在新千年以後,各類二次元創作中「世界系」作品的創作。其中,對於美少女遊戲界影響尤為巨大,直接催生了Key系作品《AIR》及其姊妹篇Otherwise元長征木《Sense off》的誕生。
作為美少女遊戲界泣系鼻祖的Key社早期作品《One》《Kanon》《Air》,在其相關作者久彌直樹和麻枝准已知的訪談資料中,可知兩人都很推崇村上的作品;而元長征木更是以meta寫作的方式,將「自我認知」「情節走向」「世界設定」小說三大要素緊密的結合為一體。
「她即是世界之少女」
「她之死亡,即世界之終焉」
在這些作品中,「幻想世界」「回溯千年」「天空彼岸」「翼人傳說」這種SF意味濃厚的設定意象,連同前世的輪迴、與美少女的邂逅與羈絆,在視覺小說特有的分支性系統中,糅合成主觀世界與客觀日常雜陳的醍醐味。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世界系作品通過闡釋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再將內心世界中的衝突轉化為表象世界的衝突,進而對外在世界產生影響——這樣的敘述方式——將對外在世界的追求和期待,幻化為少女的美好形象,再進行內心世界的破壞與重組,體現主人公自我成長,以及作者本人創作中不斷自我突破的過程。
【在我的作品中,經常會有「一對一」的私人關係。我自己並非對外面的世界沒有興趣,可能歸咎於我的腳本與演出的能力問題。我對那樣的私人關係非常感興趣。我也想描寫這種私人關係的更多層面。這次的作品我會進行一些挑戰,總覺得自己還沒有到達工作能力的極限】
2007年,「世界系」一詞被正式收錄於日本新語辭典《現代用語的基礎知識(現代用語の基礎知識)》。或許在常人看來,「世界系」這種在御宅中情緒的流露,只是小眾唯心主義的濫觴也說不定。
而在日系ACG作品裡,諸多東西方文化符號交織出現,更被人笑稱為「全宇宙的人都說日語」——事實上,對於世界各類文化的兼容並包,並進行世界觀架空的二次創作,已成為ACG作品創作思路的重要源泉。
並且,如今的世界系作品,向著更容易為大眾接受的方向發展,如提升主人公的行動力、了解自己再了解世界與他人,而不是像以往那樣,主角只是苟活於自己狹隘的生活圈。
也難怪東浩紀(日本小說家,御宅文化研究撰稿人,其代表作《動物的後現代》被諸多二次元文化研究者引用)在看完《你的名字。》之後,覺得「死宅們的時代要終結了啊」。
以下翻譯自東浩紀的推特:
「很多人都覺得這部作品之所以備受歡迎是因為它將現實和幻想結合的恰到好處。
但是,我並不認為《你的名字。》將會開啟日本動畫的新紀元,反之,這部作品恰恰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同時,從人們對這部現充作品的喜愛中也能看到,現在的御宅族和之前的死宅們不一樣,他們沒有之前死宅那種幹什麼都慢吞吞、一副扶不起的阿斗的樣子,相反,現在的御宅族們更願意融入現實。」
【這樣的製作過程讓我體會到創作一部作品 , 日常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這部作品(《秒速五厘米》)印證了這種創作方法的意義 , 所以對我而言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日常生活中的我是一個很不稱職的大人,比如說我早上也早起不了,吃飯也不按時吃,雖然很儘力地遵守截稿日期,但是有時候也會邋邋遢遢。我還很喜歡喝酒,還有我也存不了錢。總之,我在日常生活當中是一個很糟糕的大人,很不稱職的大人。所以我想要製作出,那種理想狀態下的日常。】
以技術宅身份出道的新海誠,在嘗試過幻想系作品後,最終回到了這種類型作品的原點——世界系與空氣系(即日常生活)相結合,著重描繪「相遇」後的世界以及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你的名字。》中的故事走向,可以說是世界系的延伸——想要在一成不變的日常和被災難毀滅的既定宿命做出改變,做出這個決定的主導的,不僅僅是男主,而是雙方共同作用,且更側重於三葉的主觀行動(男性思維側重於解決因果問題,女性思維側重於緩和日常矛盾)。與之前以男方行動為主要契機的世界系不同,這是屬於少女日常的世界系。
實際上2010年後的ACG世界系作品,大多已經淡化了原初世界系作品那種純粹以「男主拯救女主和世界」為主線的故事走向,而是進一步衍生為各種變體。
例如,世界系通常伴隨著對於救贖情結,以及世界的摧毀和重建過程,很容易就演變為「拯救某個人而使世界重來一次」——回溯時空,即對於原有世界的重新架構,有點類似於遊戲的「存檔/讀檔」環節。這也是在《你的名字。》中的重要展開。
尤其是2016年,幾乎每個季度都會出現類似於回溯時空為主基調的動畫作品——通常可稱之為Loop(輪迴)系。
(左中右依次為2016年1月番《只有我不在的街道》,4月番《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7月番《Rewrite》)
這在幾年前是非常罕見的現象,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如今二次創作題材的萎縮。
Loop系,故事重點在收集要素。
而輪迴作為一種東方哲學中的常見思想,在ACG作品中的發源已然不可考。
第一部比較重點將輪迴設為主體情節的ACG作品,或許是1984年押井守執導的劇場版《福星小子·綺麗夢中人》。
Loop劇本的一般流程,或者套路是:先在人們熟悉的日常中設定懸念、展開謎題,在展開過程中,觀眾會被劇情帶著一起去思考,在觀眾得出一個猜想或者預測時突然發生意外性的起伏,再通過時間回溯展開真相,隨著情節進展,慢慢揭開loop的發生起因,之後打破輪迴。
在這流程中應當注重的幾個要點有(這裡以《你的名字。》中的情節做闡釋):
男主女主聯繫到一起的契機(交換身體彗星災難);
對於這個問題或者危機的態度轉化(被動接受三葉死亡→
主動尋求改變);
對抗因果的過程(飲下口嚼酒村民動員);
還應當儘力避免自我意識過剩的主觀性(這一點在《你的名字。》中,用男女之間強烈的情感羈絆沖淡了,雖然還是有些生硬);
另外,Loop系的脫出設定,一般都是有都合(偶然巧合)之嫌。(本身輪迴就是一種BUG設定,用BUG來打破BUG也是理所當然的吧w)
而解決的方法就是——當人物羈絆足夠深刻,氣氛渲染到讓大多數人為之動容的時候,劇情合理性什麼的,往往就不那麼重要了。
對於ACG作品而言,創作精彩的輪迴過程,往往比分析輪迴原理更有價值。
從這一點來看,《你的名字。》的普世意義遠遠高於其故事本身的內涵——證明了輪迴與平行世界作為ACG作品情節展開手法,已逐漸為主流商業市場和普羅大眾所接受。
(《你的名字。》中,男主以「觀測者」視點,回溯三葉從出生到彗星到來前生活的某段意識流畫面,和細田守《穿越時空的少女》以及宮崎駿《哈爾的移動城堡》中視點極為類似。)
除此之外,《你的名字。》還揭示了世界系和Loop系的諸多共通之處。
1、世界系在空間上的展開較為龐大,甚至會擴展到宇宙空間。(彗星與地球)
Loop系,則不一定將空間展開至多么龐大(男女主交換身體的loop),在時間上展開較大。(三葉的血統傳承)
不過兩者都存在一個平台(女主所在的岐阜縣某個山村),將人物(主人公與女主)的自身變化與此平台的變化(山村中人們的倖存與否)聯繫起來。世界系的外部世界可能極大,Loop系的loop圈可能極小,但對於主人公和女主來說,這都是整個世界。
2、世界系和Loop系中,最關鍵的都是人物的內心變化(最後關頭三葉在手心中「すきだ」的支撐下重新站起來去勸說父親)。從逃避到直面問題,同時也決定了世界(山村中人們的倖存與否)的命運,最終導向結局。(すきだ倒過來=だきす=たきす=Taki=瀧=男主的名字)
3、世界系和Loop系中,某種角度來看,都存在神(外部操縱者)。
世界系中神就是主人公和女主,主人公與女主之間的故事,與世界的命運相連,神在決定著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命運。(在《你的名字。》中有關於身體互換的原因闡釋並不詳細,或許是男主回溯到三年前飲下口嚼酒後引發的因果效應?)
Loop系故事中會存在一個設置輪迴的神,可能是男女主也可能第三方,當然也可能是沒有外界操作的Loop系,可能只是單純的轉生或者一個藥物研究而引起的loop。(《你的名字。》更傾向於後者,即「獻祭給神明的口嚼酒」這一回溯要素)
而口嚼酒,效果類似於1996年的視覺小說《この世の果てで戀を唄う少女YU-NO》中的寶玉,作為存檔和讀檔的道具;
而保存著女主記憶的神社這一類似於遊戲讀檔點的存在,又可以從2003年田中羅密歐的視覺小說作品《CROSS+CHANNEL》的設定中找到影子。
當然,如果只是單純的說「新海誠借鑒了視覺小說galgame的表達方式」,私以為這樣的表述欠妥。
在以往的訪談以及公開場合中,新海誠很少提及自己在美少女遊戲業界的工作,推測誠哥在遊戲公司minori中的經歷,可能並不是那麼快樂的。
況且雙線敘事這種表達方式不止出現在美少女遊戲中,影視作品中,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在大衛·格里菲斯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許多觀眾稱《你的名字。》為「最不新海誠」的作品,除了吉普力班底的加入,使《你的名字。》在人物刻畫方面更細緻以外,還有敘述形式方面,相較於平鋪直述有了質的飛躍——
《你的名字。》相比於新海誠之前映像小說式的表達思維,更像是電影作品。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買一本《你的名字。》的原著小說,可以發現小說就是近乎於用「電影文字劇本」的形式寫出來的。
【有好幾次外表和角色本身不同的場景,這其中就有著「表裡不一」的樂趣所在,也有作為動畫電影的有趣之處。】
而在文學作品之中的雙線敘事,或許出現更早,即「在不同世界觀下展開具有互相聯繫的故事」,後漸漸演化為「在看似相同的世界觀」下發生相同故事的敘述性詭計(也是最怕劇透的情節)——這在推理小說中尤其常見。
加之「世界系」多以主觀視點展開第一人稱敘事,由於視點本身的局限性,很容易就形成前後錯位的情節,形成劇情欺詐。
在有關《你的名字。》一些評論中提到的——為什麼男女主身體交換之後為什麼沒能注意手機上時間的問題。
可能在動畫製作過程中,新海誠和其他STAFF成員已經注意到了——因此在電視和手機畫面中,沒有提到關於年份的一絲一毫——這在真人電影中幾乎是無法想像的。
這種看似於bug的設定,又可以用meta觀點中「我們無法注意到不屬於自己認知之內的東西」這樣的「視覺欺詐」觀點來解釋。
而且在類似於敘述性詭計的故事中,往往所有的解答在開頭就已經給出了,只不過是因為觀眾剛剛開始完全沒有進入狀態,獲得的信息量如此之少,在第二次看的時候才會有「哦,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之感。這也是《你的名字。》為什麼在二刷之後仍然會受歡迎的原因。
這種創作風潮在推理小說乃至輕小說創作的題材中也很流行,特徵比較明顯的是「戲言系列」「世界系列」「物語系列」的作者西尾維新以及《涼宮春日》系列的作者谷川流等。
而在《你的名字。》中,由敘述性詭計的設定,同樣可以引發出「細思恐極」的聯想:
三年的時間或許太短,東京新宿和岐阜縣的人們,現代生活沒有任何實質性變化;
三年的時間或許太長,以至於日漸膨脹的信息量,將「1200年一次的彗星撞地球」這樣巨大的災難痕迹,在男主的日常記憶中消磨的一乾二淨了?!
嘛,或許整個故事也只是瀧君在山頂做的一個夢而已(笑)。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或許新海誠才不會在乎自己的作品給了比如像我這樣能寫幾萬字的閑人怎樣的觸動,作為匠人,他只是在儘力創作,永遠將自己最喜歡的一部作品定義為下一部,僅此而已。
實際上,《你的名字。》的劇情編排,更類似於原KID社(現重組為5pb社)解體之前由打越鋼太郎和中澤工主筆的、結局爭議極大的、以至於引發公司破產倒閉的某部爭議性視覺小說類似。(具體名字就不寫了,因為那部作品和《你的名字。》主線故事一樣屬於劇透死,玩過的人自然懂)
而《你的名字。》和那部作品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新海誠,這個擅長寫Bad End的異地戀電車痴漢(?),給了《你的名字。》一個美好的Good End。試想一下,如果與KID那部作品一樣來個壞結局,必然會在公映以後引發漫天的口水戰,而這,大概也是向市場妥協的一種表現吧。
———————————————創作與市場—————————————————
作為一個非IP類作品,《你的名字。》獲得成功不得不讓人稱奇。除了新海誠的作品風格之外,或許最大的賣點在於聲優——神木隆之介和長澤雅美的加入,顯然就是為了吸引非宅人群關注的。
在之前提到,誠哥希望更多女性觀眾可以關注他的作品,所以作為「國民弟弟」、有很多動畫配音經驗、又能夠理解新海誠作品的神木,來演繹重要角色再合適不過了。
而女配長澤雅美和女主上白石萌音,都是熱門影星、國民灰姑娘優勝的存在;加之職業聲優悠木碧和花澤香菜的加入,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報粉絲,帶來配音經驗,穩定作品氣氛。
而與東寶的合作基礎,在《言葉之庭》時期就已經奠定了,《言葉之庭》的高質量完成奠定了新海誠的口碑。
另外《你的名字。》的宣發統籌工作,還有王牌製作人川村元氣的統一調配。他對新海誠的原創劇本進行了相當程度的改動,包括作品最終的命名。新海誠也欣然接受了,後來這些改動自然也就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據誠哥自己所言,這次是抱著「畢其功於一役」的態度來創作《你的名字。》的。
【我想做一部對我而言最大的作品,抱著這樣的心情提交了企劃書…結果,東寶方面給出的待遇漸漸提高了。他們看過了腳本和分鏡之後決定做成現在這麼大的規模,所以這點並不是我的功勞(笑)。因此我也沒太在意這事,完全沒有壓力(笑)。
我對作品本身當然抱有很高的熱情。說起我講故事的能力,我感覺比其以前,我終於有了能從高處俯瞰整個故事、控制整個劇情的能力了,我感到從身體中湧出了自信,那是在正好兩年前。因此企劃書中滿載著這種熱情。
絕對要做出有趣的東西,耗盡自己現今為止擁有的東西就能做得有趣。
自負也好自信也好,我傾注了這些東西做出了這部作品。
我有這種感覺,也覺得本作成為了我的代表作。
我強烈地感覺必須做出那種不知道我的名字的人也會看的作品。
我也毫不猶豫的把過去作品中使用過的主題和情境之類放了進去。
因為存在本人最擅長的情境和敘事,我想儘力去利用它們。
對不了解我的人來說,儘管本作中有我在10年前就做過的事,但現在看了依然能獲得新鮮感。
先不談電影的敘事部分。本作的表現手法,以及音樂的使用方法,還有107分鐘的時長的使用方法,我希望這些能給人以與我此前作品不同的新鮮感,並以此為目標努力了。】
所以取得這樣的大成功,理所應當。
————————————————————以下純屬私貨,與《你的名字。》作品本身關係不大,不感興趣者可移步下一分割線———————————————————————
分析到了這裡,其實某位日本ACG界大佬的觀點,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岡田斗司夫(前GANIAX社長、ACG文化評論家、撰稿人)對於《你的名字。》的評論:
「大概就像是人們說的那樣,因為(新海誠)沒法超越吉卜力,沒法成為像庵野秀明或細田守那樣的導演作家。所以就乾脆下定決心去做一部中學生、高中生甚至笨蛋都能看懂的電影?好了~成功了,笨蛋們看哭了。《你的名字。》大概就是這樣一部作品?(笑)
因為新海誠拋棄了作家的本性,為了製作而製作出一部任誰都能看透的作品,我覺得這才是這部作品能夠大賣的原因。
《你的名字。》作為電影70分;動畫80分——雖然加入了「身體互換」、「宇宙之謎」等等,不過還是沒有脫離俗套,就是圍繞著什麼「約定」、「細小等線繩也可搓成紐帶」等等而形成了故事的主題。
總的來說,這是新海誠的集大成作品,作為一部晨間劇來說真厲害啊~新海誠!不過作為作家來說無疑是放棄了本性。」
——當然,或許因為岡先生的業界地位,面對《你的名字。》的大賣,不說兩句沒面子, 明貶實褒,給自己一個台階下也說不定。
然而非科班出身的新海誠,為什麼要成為第二個宮崎駿、庵野秀明或者細田守之類的人呢?從新海誠的獨立動畫導演身份,自然就決定了成長過程的分歧。
而《你的名字。》作為商業創作,本身的意義,不就在於「讓所有人都能看懂」嗎?
難道應該因為作者YY式的妄想,搞得作品賣不出去就滿意了么?——虧本了大V可不會為你買單。
所謂動畫,自然不是為了「晦澀」「自嗨」而作,而是為了追求普世。
關於題材方面,在創作過程中,知道自身所擅長的東西並充分將其發揚,不正是身為創作者的自覺嗎?創作者心中的「作家性」,又應該是什麼呢?
不是拿觀眾當玩具,也不是把觀眾當上帝哄著供著——而是和對待他人的基本理念一致,把觀眾放在平等稍高的地位。
我講故事,你聽故事。只是這種關係而已——沒那麼多諂媚,也沒那麼多狂狷。不卑不亢地創作就好了。
所有偉大的作品,故事脈絡其實都很簡單,能不能讓觀眾讀被你創作的那份熱情所感染,這才是關鍵。
動畫終將走出宅界,和電影一樣走向世俗大眾,大勢所趨。任何看不慣這種現象的人都將只能是這浪潮下的腐朽之物。
在筆者看來,真正的御宅族群,就是單純為了某一種自己喜歡的東西,投入了熾熱的情緒,並願意為此默默付出不計報酬的初心者們——這種類似於宗教狂熱的范兒,才是真正的御宅精神。
而不是整天宣揚「這個我看過XX怎麼樣無悔二次元」秀下限類展示自己的存在的萌二、小學生、鍵盤俠。
真正喜歡ACG的人,大概都過了只依靠自己聽過什麼音樂、看過什麼作品就能吹水的年紀了吧。
對一個東西的喜歡與否,不在於你看過什麼,甚至不在於你想過什麼,而在於你為此做過什麼。——能在社會中正常和別人打交道的人,都應該懂得這個道理吧。
要麼是擁有汗牛充棟的收藏品,要麼是知曉罕為人知的正當見聞,要麼是創作過發自本心的同人創作或文本翻譯——至少應該在某個方面稱得上是專家級別。
如果沒有創造性的工作,只是單純消費,就無法理解「為一件事傾盡全部」的御宅思想,只能說是「感興趣的」普通粉絲而已。
或許隨便哪個業內大觸,都能通過如今先進的後期技術,在幾張照片上做出類似《你的名字。》的視覺效果,但是對於一個多小時幾萬乃至幾十萬幀的畫面,能統籌到足以搬上大銀幕的效果,這大概不止源於自信,還源自二十年(1997《遙遠的世界》——2016《你的名字》)如一日的堅持。
「這是我的作品,我喜歡它,我要把它做好」——就這麼簡單。因而「匠人精神」與「御宅精神」,這是可以共通的。
和新海誠相比,同樣是從獨立動畫成長起來的「國產」《大魚·海棠》彼岸天製作團隊,就顯得不成熟的多。
其實《大魚·海棠》算是一個奇葩:用這部電影講述了製作這部電影所遭遇的過程,能稱得上是meta-anime(元動畫)了,這種表達類型在動畫史乃至電影史寥寥無幾。
如果你嘲笑《大魚·海棠》,那就等於嘲笑這部片子里所映射的那些人。
你說《大魚·海棠》狗血,其實現實就是這麼狗血。
因為這是一部完全以創作者自我為中心、不考慮觀眾感受的作品。
無論是太過喜歡或者討厭,都算是中了製作者的計——說好聽了叫獨闢蹊徑,說不好聽了叫「純屬自嗨」。
不過《大魚海棠》也並非一無是處。單論講故事的能力,至少是達到誠哥十五年前《雲之彼端》的水準了——嗯,還算有點希望的。
只是,國產ACG產業和美國、日本ACG整體相比,又何止差了十多年。
這裡自然就繞不開國產影視作品監管的問題了。
這次《你的名字。》引片計劃未能及時跟進,不能說和盜版資源放流毫無關係。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幾方勢力因為利益互相拆台,讓日方覺得中國發行誠意不夠,從而使引進工作停滯。
而更有趣的是,引進工作還未開展,自媒體平台上就由一個字幕組引發了血案,S1大V瘋狂帶節奏。——由於微博粉絲量的原因,比日本國內的討論《你的名字。》還熱鬧。
只是這些人里,沒人為真心想看的觀眾著想。
監管的官本位思維、國內資本的盲目性、自媒賬號貪圖擴大影響、勝利達成了官、利、名「三個和尚沒水吃」局面。——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君名。》萬古流。
無論哪個行業,都少不了某些人對於對於權力和利益的熱衷。
如何將這兩頭猛獸限制起來,在行業成長起來之前使其不被破壞,這是各種規章和法律應該做的事。
而非限制行業自身成長,讓一小部分人決定大部分人能看到的東西。
如果不懂觀眾需求,只是自顧自做出來,找幾個托:你看,大家都喜歡吧?這些人附和喜歡喜歡,然後聚集一堆人看「喜歡喜歡」,接著收錢走人,只留一地雞毛——這不叫創作,這叫賣藝。
商業化得讓真正懂商業的人來做——無論是創作發行,還是監管。
也請把應該是市場的東西還給市場——而不是在市場沒做大之前,監管先來薅一杯羹。
只是當下,在國內體育界拿獎手軟、打了10年NBA、為國爭光多次、無處可黑的專業人士,在籃協都只能做二把手,又能奢求什麼呢?
「我們大概已經過了除了賺錢什麼都可以放下的時代」。
ACG產業,或者說任何產業,在成熟的產業體系之前就是入不敷出的,依目前國內ACG產業的現狀,想要盈利難上加難。可偏偏有人想跳過這個自然步驟,直接獲利——那就只能看看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了。
【獨立創作者進行創作→製片方聯繫資本方→作品打動資本方→資本方投資→製片人合理調度→作品實現市場盈利盈利→資本方獲利→擴大周邊販售及影響力→同人創作二次創作→進一步擴大盈利和影響力】
這才是ACG產業資本、能給人希望的良性循環。
雖說在財力實力的絕對碾壓之下,作品打動資本方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只是如果連拿得出手的作品都沒,要贏得讚賞更不可能。這是要依靠創作者的全能初心支撐的。
在獨立動畫時期就一手包辦所有工作的新海誠,對於動畫製作的流程熟稔程度(甚至連女角色的配音都親力親為),可以說是作品製作的質量保證,也是製片方和資本方信心的來源。
《你的名字。》的爆紅,就是這種良性循環的實現,也給國內ACG產業的好好上了一課。
而近日,日本文化產業部門宣布,對於88個聖地巡禮經典統一管理
日本推出88個「動漫聖地」,刺激旅遊業發展
加之日本在里約奧運會上「東京八分鐘」里的表現,可見日本對於本土的ACG文化旅遊宣傳,已然提升到了國家形象角度——在這種形勢下《你的名字。》這樣一部「去到遠方與你命中注定的人相遇」的題材影片,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此時中國文 化 部門在做什麼呢?
全球二次元產業聯盟即將成立--人民網遊戲
呵呵噠。
二次創作是動畫漫畫產業的命脈。
2000年之後,日本ACG產業的半邊天都是同人創作支撐起來的。
而帶頭的,都是做了虧心事還想立牌坊的。
你一個要求版權,直接把產業發展的命脈堵死了,會不會玩?
不會玩的話——ACG不需要官本位。)
————————————————————————————————————
我們常說時代造就了人,也常說人影響了時代。
而時代這東西,往往只青睞於有準備的人。
【我的作品能達到今天的規模,是當初沒有想到的。
開始我只是想通過在網上賣自己的作品這種小規模的形式來維持生計。
希望讓花費時間、精力和路費、電影票錢的觀眾能夠從影片中得到滿足,所以在背景的畫面中盡量追求真實的效果,這樣讓觀眾有一種自己也會出現在畫面中的「代入感」,但不僅要追求背景的真實,還要在其中加入作畫者自己的想像。
我還要繼續用我的DV捕捉人物的形態、表情、動作,更合理地運用在動畫人物的塑造中去。雖然使用的都是一些冷冰冰的機器數碼產品,但是希望能盡我所能,讓動畫更貼近人們的表現、情感以及思想,更加「傳神」。
談到CG動畫的未來,我個人認為會像網路遊戲一樣前景可觀。
相比傳統動畫費時費力的缺點,CG動畫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可以節省更多創作時間,而且它的藝術表現形式也非常豐富,只要我們有想法又技術,要做出一部優秀的動畫就簡單容易很多。
以日本主流動畫來說,現代CG會逐步完全代替傳統的手繪,這種趨勢是顯而易見的。
從中國目前的CG技術運用日漸成熟的現狀看,也將逐步走向這個趨勢。
我是想做出能改變青春期少年少女們的人生那樣的作品。不知不覺地就想「當演員真好啊」「好想畫畫啊」「好想做音樂啊」「好想寫故事啊」,像這樣,想做出能改變觀眾們人生那樣的作品。
想做出能在心靈上留下些傷痕的作品,我認為這次做出了具有這樣強大力量的作品。「想改變些什麼」「總有些什麼缺失的地方」對於這樣想著的人們來說,請務必去觀看《你的名字。》,我認為一定能夠從中找到些什麼。我有這樣的自信。】
——新海誠
踏踏實實的創作者初心,高於一切。祝新海誠今後的創作之路越走越好。
而ACG(Anime、Comic、Game),值得一生所愛,就如忘卻了時間和年齡。
給真正愛它的少年少女們一個機會,他們就能改變世界。
(Pixiv ID: 59009629 Member: 綾樫)
以上。
在觀望這個問題許久之後,Anitama想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對於這部票房節節攀升、口碑壓倒性好評的作品,我們怎樣去評價,似乎已經無足輕重了。早在我們之前,已經有無數的知名創作者,對《你的名字。》做出了多方面的評論。不妨讓我們來看看,在這些新海誠的同道中人或是競爭對手眼中,《你的名字。》又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
在Anitama今天發布的《你的名字。》系列專題(知乎專欄)里,izumi老師的這篇文章中,對業界內外的評價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匯總:
首先是來自岩井俊二先生的評價:
岩井俊二評價新海誠,是用動畫筆觸詮釋當今社會的詩人兼畫師。而新海對岩井的崇拜之情用「五體投地」來形容似乎也不為過,二人對談時除去數不清的客套外,新海多次興高采烈地提及自己影片中有多少場景是受到岩井俊二作品的影響的。
在新海向東寶提交完《你的名字。》(以下:《君名》)的企劃,繪製分鏡時,正好趕上岩井的《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上映,該片帶給他極其深刻的印象。作為岩井忠粉的新海受到偶像的諸多影響,因此在《君名》里可以看到不少的岩井作品的影子。
比如,瀧在中間,兩旁分別是奧寺前輩和司,3人坐公車那場戲,就是「抄」真人版《花與愛麗絲》的構圖,該構圖岩井在觀片時也有所察覺。
另外在做《君名》時,新海一直在看《謎之轉校生》(《なぞの転校生》東京台2014年春1~3月深夜日劇,岩井擔任該劇的企劃、製作、腳本、剪輯),他十分中意尾曲的一段演出(據岩井說是監督長澤雅彥負責的演出),就是在擁擠前行的人群中,只有主角停下腳步用慢動作朝觀眾這邊回頭的那一幕。所以在《君名》的片頭曲里新海幾乎『照搬』了這一場景。
還有,就是瀧、奧寺前輩和司3人趕往飛驒山脈找尋三葉的途中,在小店吃拉麵的那段,這次新海同樣根據自己的喜好對《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表示了敬意,3人同時點高山拉麵的靈感來源於黑木扮演的女性角色一直重複「あら(哎呀)」這個字眼,「腦殘粉」新海說在之前的片子里沒怎麼試過,這次特地玩了一把。
面對新海誠懇的「如實招供」,岩井很大方地表示,儘管拿去用。同時還表明自己支持真人和動畫片之間的這類「大膽相互借鑒」,因為如果是同行,一個拿捏不好就會變成抄襲。
在詢問岩井關於新海作品的魅力時,岩井說新海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雖說不上是牛郎織女,但總是背負著彼此相互吸引卻總會一再錯過的命運。儘管之前的作品都是boy meets girl的設定,但岩井認為該模式套用到父母與孩子、男與男、女與女的故事同樣成立,因此,今後搞一個家庭劇也未嘗不可。聞聽偶像的提議,新海連忙接話說自己到了這把年紀,的確開始在醞釀這方面的內容。
順著剛才的話題,兩人還聊到了成人角色的設定,其中說到岩井影片中教師形象的問題,新海覺得老師的那種打扮顯得比較新穎另類,通常情況下很少見到,但岩井認為就是想做點跟一般情況不一樣的嘗試,而且在他看來,所謂人們腦中固有的模式有很多並不符合事實,比方經常看到漫畫里老爺爺拄著拐杖走出來,開口便是:「老夫尚還如之何」,可如果自己上了年紀是絕對不會這麼說的,這才應該被叫做脫離現實的過度模式化。
岩井從新海作品中感受到的,一方面是以日常視角對人性所做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而SF方面,則用遠超單個生命跨度的視角,俯瞰歷史、自然的洪流。兩者間的巨大落差讓岩井看得甚是過癮。岩井說這是新海獨特的特質,也為整個動畫界注入了新風。在此之前,與他差不多時代的科幻系作品,例如《新世紀福音戰士》《AKIRA》的故事核心架構均是建立在某種毀滅的基礎上,雖然很震撼,但過於強烈的衝擊會讓觀眾覺得「這並非你我所處的世界」,從而生出一種隔岸觀火的安心感。而新海的世界,例如《星之聲》,儘管出現星際間的戰爭場面,卻無法讓人產生完全置身事外的想法,相反,彷彿有種聲音在強調「這就是我們所在的現實,是同一個世界」。這點帶給岩井前所未有新鮮感,讓他看著不能無動於衷。
新海表示,這種風格某種程度上是妥協的結果,最初,作為僅擁有畫畫這樣一技之長的獨立創作者,好多方面都拿不出手,所以剛開始自己想往《情書》《花與愛麗絲》這樣的風格上靠。由於新海本人很喜歡SF,總想把這部分內容也添進去。而其添加的原則是,既要將科幻要素融入作品,同時又不能缺少自己愛畫的街道或教室等風景。
之後話題轉到了各自作品的小說化上,兩位監督都一致認同,這是一件看似簡單,實則費力的差事。新海舉例說,剛開始寫《君名》時,他就給自己定下了全篇只使用第一人稱寫作的原則,但寫著寫著暴露出許多問題。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會互換身體,如果都採用兩位主角的主觀視角,則與他倆無關的事情就變得難以交代,或是無法讓兩人同時說話。很多次,新海都很慶幸,虧得日語里男女用語有別,才讓他靠打擦邊球(俺/僕/私)涉險過關。不過,岩井馬上提出外文譯本的問題,碰到像英語這樣現代語中僅有唯一第一人稱表述的情況就很讓人頭疼。萬幸的是,近些年,日本的宅文化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相當廣泛的普及,很多海外粉絲的日語素養普遍較高,顯示字幕時也會在I後面加括弧(BOKU)、(ORE)和(WATASHI)予以區分,這讓新海頗感欣慰。
而岩井在寫小說時也遭遇到類似的麻煩,在寫《瑞普·凡·溫克的新娘》時,一開始大夥都是用的クラムボン(漫畫作品中某隻蟹)、瑞普·凡·溫克爾之類的網名,但寫到一半發覺,以其中任何一人為第一人稱都很難推進下去,無奈只得轉用不咋擅長的第三人稱敘述。在岩井看來,第三人稱非但不好搞,而且可以說是最難寫的。同病相憐的二人禁不住從心底感激起電影的好來,因為在電影里實現多人稱表述毫無壓力,這就能讓導演自由發揮。但最最強大的媒介還要數集畫面、文字兩種優勢於一體的漫畫,每個角色都能隨時附加內心獨白,就連敵對方的心境也能一目了然。
也許正所謂能者多勞,兩個人都專揀最不省心的路走,涉獵頗廣的岩井除音樂外,甚至還策划過海外旅行類的節目。剛開始岩井全憑愛好與熱情,但到後來,他都不敢跟人講自己的興趣是旅行了。不過,能夠嘗試多個門類本身就是幸運的,新海想到了著名製作人川村元氣的例子,他就是自己策劃、寫書、然後上陣做導演的。
最後新海問起岩井是否還會再拍動畫,岩井說想拍,雖說動畫與真人片在攝製流程上有很大區別,但很有趣。新海聽了很興奮,說很期待看到,也肯定會再次「致敬」。這下輪到岩井反問新海,能否透露下部大作的構思,新海趕忙說自己近階段已整個被掏空,當務之急是恢復體力。
接下來是來自葉精二(影像研究家。早稻田大學、亞細亞大學、大正大學、東京工學院講師。高田勛、宮崎駿作品研究所代表。)的評價:
新海的作品得到最多的評價是「比真實的景色更唯美」「與眾不同」。的確,新海的多部作品中通過強化對比,使得畫面熠熠生輝。其集中體現在靜態背景設計、及攝影、照明的演出、加工上。常見手法有,高對比度、模糊渲染、逆光、近景拍攝、透鏡等效果的運用。而新海在15年受訪時表示,他本人最感興趣的步驟是攝影。
對於監督的鏡頭語言,葉精二認為,新海作品反覆描繪『穿越時空且一再錯過的男女』的主題。作品中的重要場景往往是處於青春期因戀愛而心緒波動的少年男女頭腦中主觀世界的記憶,因而有別於日常生活中清晰、中性的視覺感受。
為解決賽璐璐二維動畫在影像立體感表現方面的不足,美國的動畫公司曾經發明過名叫「Multiplane camera」的巨型攝影台。與之相對,日本從很早開始便導入了另一種名為「緊貼型多層攝影(密著マルチ撮影)」的技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全焦點拍攝法拍攝畫面,且這一手法在3D-CG製作很容易達成的今天仍被沿用。為追求更加美化的視覺感受,增強感官刺激,影像製作者們相繼在攝影技法、劃變、畫面分割、透光、細部放大刻畫等各方面的做過探索。以上手段的應用先驅有出崎統、押井守等監督,但能夠依靠該技法自成一格的卻鳳毛菱角,而新海恰巧在這一領域獨樹一幟。
以《秒速5厘米》第一話《櫻花抄》開篇的回想鏡頭為例,少男少女奔跑在櫻花漫天飛舞,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來的坡道上。雖為「廣角風」的應用,但那些被太陽照射到的頭髮、衣服等區域瞬間模糊後,用透光效果使之閃耀。屬於典型的照明加工。
再有,隔著道口,撐傘少女的頭頂金黃色的光暈與陽光融為一體。獨自站立的少女被夾在身前徐徐飄落的粉色花瓣與虛化的背景之間。咋一看為「望遠風」,但此時本應清晰可辨的臉部周圍的花瓣也被處理成模糊的狀態,整個畫面中,除少女的表情外,似乎全成了模稜兩可的記憶殘片,旨在向觀者傳達「這是被無數遍喚起,卻又被反覆提純的少年的回憶」。與之相對,眼前快速駛過的列車用的卻是全焦點攝影。在新海的作品裡,類似的『是似而非的景物美顏效果』隨處可見。
新海的這一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岩井作品的影響。從作品中擦身而過、單相思、遠距離戀愛、被美化的記憶、時空交錯、以及逆光、高對比度等運用,都能看到《煙花》(《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 橫から見るか?》93年)、《情書》(95年)等岩井早期作品的影子。比方新海曾提到,他總是在思考岩井是如何拍攝出教室走廊里映射的美麗白光。由此可以看出兩者作品間「血脈相承」的關聯。據說《櫻花抄》開場的靈感來自《四月物語》的櫻花街樹。《秒速》後半段故事舞台取景地為兩毛線的岩舟站,而這裡正是《花與愛麗絲》(04年)的外景地,兩位導演連找外景居然都能找到一塊兒去。此外,《言葉之庭》(13年)中的暴雨鏡頭也能令人聯想到《四月物語》。
不過岩井作品中反映欺凌、自殺、援交(《關於莉莉周的一切》01年),以及婚姻、女性自立(《瑞普·凡·溫克的新娘》16年)的部分,新海的作品尚未涉及。另一方面,15年岩井首次拍攝長篇動畫《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時反覆觀看研究了新海的作品。並且,以美術監督瀧口比呂志為首的新海的背景班底更是全體直接空降到了《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劇組。可是,完成後的影片卻與新海作品風格迥異。由此可以看出,兩人用各自獨到的強化表現手法引領著日本電影的風潮,雖互受影響,卻又彼此保持鮮明的個性。
職業撰稿人前島賢(《朝日新聞》專欄作者,SF輕小說作家)的評價:
前島認為,在讓監督一夜成名的個人製作短篇《星之聲》之後,新海始終在講述遠距離戀愛的故事。空間距離的例子有《星之聲》中電波需要走上8年,《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里的平行世界,《追逐繁星的孩子》里的「死之國」等。《言葉之庭》里描繪的則是年齡及立場上的差距。在前島看來,穿插其間的SF元素無非是讓情節得以順利展開的「小掛件」……
可隨後前島又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論述,說新海所要講的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戀愛故事,而是在描繪對未能告白便終結的「初戀」始終耿耿於懷的男子。通常,長期走不出失戀的陰影會被認為比較遜,正確的處理態度應該是早些收拾心情,趕緊進入下一段戀情。但新海偏偏執拗地讓男主們在喪失的記憶中一再沉淪。新海的最新作《君名》依舊圍繞該主題展開,但同時有其螺旋式上升的內容,從這一點說,該片是新海真正意義上第一部「遠距離戀愛」的電影。
東京學藝大學副教授小澤英實的評價:
新海的作品與他所崇拜的作家村上春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秒速5厘米》用數字、距離表示的標題就帶有很明顯的村上風格。對於兩者間的傳承關係,新海非但不避諱,反而積極承認。比如《秒速》里就有女主閱讀村上小說的鏡頭。這點恰巧與村上喜歡將其本人中意的作品、音樂往作品裡放的做法如出一轍。並且,兩人又都具備駕馭跨界內容的才能……
但小澤更想強調的是,新海並沒有僅僅停留於單純的膜拜與致敬,而是在此之上開闢出自身獨有的領域。相對村上書中30歲中期的男主,新海則用更多筆墨描寫思春期少年男女成長過程中的痛楚。且最讓新海迷們欲罷不能的還是他片中那些令人窒息的美麗風光及真假難辨的寫實場景。對於這種新海式的影像美,國外媒體經常用「stunning」一詞加以形容。該詞含的本意是,人在受到某種巨大衝擊或視覺震撼時表現出的如同被防身電擊棒襲擊後瞬間暈厥或無法動彈的狀態。《秒速》中漫天飛舞的櫻花、車窗外的紛紛揚揚的飄雪,《言葉之庭》里如鏡般的水面映出的樹木倒影、雨滴所製造的漣漪,這些讓人無法直視的「超現實」美景卻又讓觀者分明生出一種似曾相識的錯覺。
新海在評價村上的文學魅力時說過,村上用他的語言描繪出了前無古人的空氣感與境界。那麼,新海的作品就是將其自身讀懂村上小說深層底蘊後,所感受的纖細心靈共振,用動畫的形式呈現在公眾眼前。
為《君名》提供巫女舞的編舞創作及表演的歌舞伎演員中村壱太郎(歌舞伎女形演員,95年以初代中村壱太郎名義初次登台演出。16歲時(07年)成為表演歌舞伎大戲《鏡獅子》史上最年少演員。為《君名》提供巫女舞的編舞創作及表演協助。)的評價:
中村從初中時期開始便是新海作品的忠粉,他與監督結識是在《言葉之庭》公映之後。當時中村邀請新海擔任他以個人身份主持的一檔廣播節目的嘉賓。為親眼見到偶像而滿心歡喜的中村,在節目錄製完畢後,又陷入了另一重「相見亦難別亦難」的落寞,但這世上的緣也許正如組紐的結那樣,兜兜轉轉還會回到原來的起點。不久之後,中村受到了《君名》劇組的邀約。對舞蹈、演技信心滿滿的中村最初對編舞有些心中沒底,但他還是根據導演的意圖全力投入了創作。
與新海共事的經歷著實讓中村歡欣雀躍,就連工作之外茶餘飯後的普通交談也會讓這位粉絲驚喜連連。受訪時中村尚未觀看完整的影片,一方面,他相信工作人員會製作出精彩的舞蹈場景,但同時按耐不住內心的忐忑,說不看完那個橋段,估計是無法安心欣賞影片的。
另外,中村在親眼目睹監督工作實況之後深受啟發,作為歌舞伎世家的傳人,他決心致力於歌舞伎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跨界合作,以便將這項古老的日本傳統藝術在世界範圍內更加廣闊地傳播。
動畫、特攝腳本家、評論家辻真先(腳本家,迄今為止參與多部動畫、特攝的腳本寫作。作為作家,推出過許多頗具人氣的系列作品,並榮獲第35回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第11迴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功勞賞等多個獎項。)的評價:
辻真先認為,如今的時代,做出美麗精緻的影像本身並不稀奇,但新海的獨門絕技在於巧妙地借景喻情。很多時候,鏡頭並不在主人公身上聚焦,而是移向道口落下的攔道桿或傘尖逐漸擴開的積水。這類的暗喻幾乎在新海的片子里俯拾皆是。要表現此類場景大可採用寫實拍攝,而新海卻一直執著於完全依靠手繪的動畫的表現手法。有趣的是,這種「勞民傷財」的做法似乎並不是監督一廂情願的行為,新海所領導的團隊也對精益求精的工作標準毫無怨言。所以辻覺得,這隻能是導演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的感召力使然,也讓同在業界的他羨慕不已。
評價《君名》時,辻真先極盡溢美之詞,稱新海此前作品大多為精緻的小品,而本作已真正意義上躋身大作行列,是當之無愧的口碑、票房雙贏的動畫佳作。
長井龍雪(監督、演出家。代表作有:《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見的花的名字》、《心靈想要大聲呼喊》、以及10月新番《機動戰士高達:鐵血的奧爾芬斯》第2季等。)的評價:
長井形容《君名》是一部將動畫語彙發揮到極致的作品,通過對光、色、乃至每一根線條的精準把控,營造出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是往唯美的畫面中融入真摯情感的,具有絕妙平衡感的100分鐘美妙時光。此片再次刷新了自 《星之聲》之後監督的歷次新作所帶給他的感動。長井說《君名》就像它的標題一樣,是一個憑著一股子傻勁不斷追尋所出現的奇蹟,讓他看了還想看,還想與看過的人交流觀後感。
腳本家岡田磨里的評價
岡田說新海監督總是將他所親身感受的最珍貴的東西毫無保留地奉獻給觀眾。不單指風景、光線等影像部分,就連氣味、溫度、味道也透過景色傳達了過來。從《君名》可以看出新海監督做了新的挑戰,但作品靈魂仍舊是一貫的新海風。少男少女全心全意追尋彼此的模樣美得無法言喻。細膩且極富感染力的情節與畫面設計,配以強烈純粹的精神內核,令觀者內心起伏。
而對岡田個人來說,此次人設由同事兼好友的田中將賀出任也具有特殊意義。因而,觀片過程中她總會忍不住在眾人共同打造的精緻畫面里找尋田中親筆繪製的原畫,並禁不住想問:你是誰(畫的)……
漫畫家、《蜂蜜與四葉草》《3月的獅子》作者羽海野千花的評價
心中珍視某人到了某種境界,便會生出「想像力」。會不由自主地以那個人的眼光、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去注視生命中的每一天,無論那人是近在眼前或是遠在天邊。
這樣一部有口皆碑的新海監督的心血大作,難道不值得各位上影院親睹真容么?
另外在Typewriter老師關於《你的名字。》兩位主人公的訪談介紹文章中,男主角的聲優神木隆之介以及女主角的聲優上白石萌音也談到關於對你的名字的評價:
首先是神木隆之介的評價:
神木隆之介是新海誠導演的忠實粉絲,曾在採訪中說到過自己非常喜歡新海作品中的天空,比如《秒速五厘米》中,出現在貴樹夢中的天空,又比如《追逐繁星的孩子們》中地下世界阿格爾塔的天空。這些天空深藍碧綠,如夢似幻,但是在那片天空下所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故事卻又如此真實,也如此美麗。而在天空之外,新海作品中的其他景色也都非常地迷人,當你去到那些取景地時,彷彿能感受到現實與作品重合的美感。
除了美輪美奐的背景外,神木覺得「距離」也是新海作品的魅力之一,同時也是貫穿於各個新海作品間的一個共同點。心理上的距離、物理上的距離還有成長的距離等等,這些「距離」在新海導演的每部作品中都有所體現,也都有著其相對應的象徵物。在《星之聲》中有手機,在《秒速五厘米中》有足跡,而在《追逐繁星的孩子》中,則是更為直接地描寫了地上地下兩個世界,刻畫了生與死的距離。
神木一直認為,在過去的新海作品中,黑白與藍綠是作品的基調色,但是在《你的名字。》中,作品的色彩變得更為豐富。同時,過去的作品很多都會讓觀眾感到無比悵然,不過在《你的名字。》中有著過去不曾出現過的詼諧場面,讓觀眾從歡聲笑語中一點點體會到揪心的感覺。這令他感覺這部作品對於新海導演來說既是一次新穎的嘗試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戰。
神木最後也說道,新海作品中獨特的收尾方式,也是他所認為的一大魅力。不將最後的答案全部展示給觀眾,而是留給觀眾一個關於後續發展的思考。在《你的名字。》中,最後重逢的兩人,會以怎樣的距離面對彼此,又會以怎樣的方式發展下去,這些也都引發了觀眾們無盡的遐想。電影雖然在此戛然而止,但是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甚至可以說,一切才要剛剛開始。
接下來是上白石萌音的評價:
在收到《你的名字。》的試音選拔材料,看完影像分鏡和臨時台本之後,她就已經被故事感動得淚流滿面。正如她在觀看成片時發出的感想一般,這將是一部空前絕後的作品。因此在自己還被選中為劇中的女主角三葉配音之前,她就已暗下決心,哪怕是試音落選也一定要去電影院觀看這部作品。
不僅是故事,她也被女主角宮水三葉所深深吸引,並回憶說自己在參加試音選拔時,心中的想法並非是一定要拿下這個角色,而是單純地感到非常開心——雖然試音的時間非常短暫,但是這一瞬即逝的時間內她便是「三葉」。在上白石看來,三葉是一個非常普通、隨處可見的女孩。學習一般,運動一般,也並非受到很多男生的追捧,但是這份彷彿鄰家女孩般的平朴卻也讓上白石感到無比親近。同時,三葉又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率直誠實的女孩,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親近她,甚至希望嘗試她的生活方式。
也因此,上白石曾擔心過自己不能將三葉完完全全地表現出來,不過幸得新海誠導演的信任,才讓她能夠放下負擔專心的投入到角色之中。在被問及配音的難點時,上白石提到了氣息的表現方式,比如奔跑時急促的呼吸和猛然察覺時的抽氣聲。在動畫中,哪怕是一個音節也會被當做一句台詞來處理,因為其中常常包含了重要的意義,所以如何在這些氣息中加入情感的表達對於她來說曾是一大難題。運用氣息的表演不僅需要一定的技巧,比起真人影片也需要加倍的情感投入,這也讓上白石對於這種專屬於動畫的表演方式印象深刻。
因為故事的特殊性,在上白石成為三葉聲優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她成為了男主角瀧的聲優。而在瀧的身上,上白石也找到了許多感同身受的經歷,在她看來,瀧和三葉的相遇,在一定意義上是命中注定。而在配音方面,為高中男生配音自然也是她所要面臨的另一大難題。儘管上白石過去曾在音樂劇中扮演過正太,但是為瀧這樣非常典型的高中男生配音,對她來說還是演藝生涯中的第一次。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表演,她直言說曾在道路中和電車上對高中男生進行過觀察。同時,她也嘗試換了個角度——成為男主角「瀧」,在一定意義就相當於是在表演上成為了男主角的聲優神木隆之介,因此在神木隆之介的採訪中也曾提到說,上白石曾向他詢問過最近參演過的最有男人味的作品,神木則是回答了《還有第十一人》這部日劇,於是上白石便再次觀看了該片並研究了神木的表演方式。
她還回憶說,儘管自己對於高中男生的語言習慣和行為方式都感到無比陌生,但在實際配音開始後,卻也越發變得能夠理解他們的一些想法了。可以說,在為瀧配音時的心情和為三葉配音時的心情有著天差地別。另外,上白石曾注意到,神木在作為「三葉」進行配音時,站姿會變和女孩子一樣稍微內八,這也給了她極大的啟發——在配音時,如果先從自己的外形著裝出發,盡量貼近角色的話,或許就能在表演上顯得更加自然。因此她在參加收錄時,基本都是身著長褲和運動鞋。通過這種中性化的裝束,她也感覺愈發理解男生的心情,也能自然而然地用男生的口吻念出台詞。在電影中,有「瀧」用三葉的聲音發怒的情節,上白石說,過去她從來沒有像這樣怒吼過,對於角色的專註投入,也使她發掘出了過去從未有過的自己的聲音。
上白石說,在新海誠導演的作品中,自己最喜歡的還是獨白部分,那些由耳濡目染的日常單詞所構成的語句,卻有著不可思議的詩意,也反映出了新海導演真實中帶著幻想的作品風格。在影片中,三葉去往東京尋找瀧時的一段獨白,也正是上白石在全片中最為中意的情節。在為這段獨白配音時,她一邊反芻著新海誠導演舊作中獨白的感覺,一邊糅以自己的思緒情感。同時她也說,本作的另一大魅力還在於劇中的風景,當人們看完作品走齣電影院,會感覺現實生活中的風景也如新海作品中一般迷人。因此她十分敬佩能夠帶給我們如此迷人風景與故事的新海誠導演。
其實有些時候對於一個現象級的影片,無論是什麼樣的評價,很多當初最本質的東西反倒是被人們忽略了。站在時間的路口往回看,能夠在電影院看到新海誠的電影,難道還有比這更單純期待么?
說起今年日本的熱門話題,《你的名字。》絕對是排在首位。這部由新海誠執導的動畫電影,也是他本人繼《言葉之庭》後時隔3年再次推出的動畫作品。2016年8月26日在日本全國上映,目前票房已經突破194億日元,排入歷代日本電影本土電影票房前3位(目前是第3位),僅次於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這部新作在上映後立即引爆全面hit,瞬間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引發了熱議,成為絕對熱門的話題作。一部動畫電影成為現象級的社會作品,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魅力?
在新海誠以往的作品中呈現出來以下一些特色:①堪比實物極致的美景;②男女(少年少女)之間「心的距離」的細膩描繪;③擅長心裡獨白的刻畫。他非常擅長用文學的手法來講述電影故事,這也是國文系出身的新海誠絕對的優勢,一直被賦予「小清新」、「文藝」等代名詞也跟他小說式的敘述展開方式有極大的關係。
此前,新海誠擁有眾多狂熱的支持者,同時他也一直作為有望齊名宮崎駿的人選之一而名聲大噪,但他的名氣更多還是在動畫粉絲的圈子內。比起宮崎駿、細田守那樣的國民動畫大家,他是那種能獲得少數人瘋狂支持的類型的作家。在前作《言葉之庭》上映時,曾在接受採訪時他曾說過:我一直希望那些說「不看動畫」的朋友們能懷著共鳴來看我的作品。我也一直都是懷著傳達給更多人的想法去製作的。
《你的名字。》中彙集了新海誠過去作品的眾多精華。本作的主人公,瀧與三葉在夢中相互替換,而不直接相見,聯絡方式只有留在手機里的記錄。僅靠手機聯繫的高中男女生這一想法,在新海誠獨自製作完成的短篇電影《星之聲》中就使用過。而在夢中替換,體驗另一種現實的想法也可以看做是對《雲之彼端、約定之處》的沿襲。《雲之彼端》中出現了人物在夢中見到另一個世界(平行世界)的片段,主人公浩紀看到了女主角佐由理的夢,因為那個夢比現實還要真實,遂成了男主尋找下落不明的佐由理的線索。新海誠說,本作的舞台是東京與日本的山間鄉村,而這個鄉下少女與城市少年的情節,也是以新海誠親自製作的Z會CM《十字路口》為基礎。
新海誠在《秒速5厘米》與《言葉之庭》中,描繪了東京市中心的美。而這次東京的光線畫法更加精鍊,使其美麗更上一層樓,發現似曾相識構圖的粉絲一定會會心一笑吧。比如,預告片中,俯視櫻花飄舞的東京的最後一鏡一定會讓一些人想起《秒速5厘米》的標題鏡頭。最後一鏡前,三葉仰望彗星的鏡頭也與《秒速5厘米》第2話《宇航員》中仰望火箭發射的主人公們的構圖相似。
新海誠作品中的雨、櫻花、電車、車站、天空飛翔的小鳥、縱伸的太陽光等不可欠缺的要素,作為「表達感情」的背景描寫也依然在。雖然《星之聲》之外的作品新海誠都沒有親自作畫,但他參與了很多美術/攝影工作。《言葉之庭》等作尤為顯著,新海誠採用了很多通過背景描寫來表達人物心情的手法。例如,《言葉之庭》中沒有說出心聲的兩人心情,通過雨的緩急絕妙地表現了出來。《雲之彼端、約定之處》中人物感到孤獨時畫面只有一隻小鳥在飛,而內心貼近時則數鳥齊飛。本作中也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描寫。
雖然極富新海誠個人特色,但為其注入全新活力的角色設計師田中將賀與作畫監督安藤雅司的貢獻也不可忽視。的確,本作與新海誠的舊作相比,角色表情變得極為豐富。擅長在安靜的表演中以背景襯托情感是新海誠的特色,加上田中設計的兼具核心與大眾風格、表情豐富的角色,使得表現力大幅增強。
而擔任本次作畫監督的安藤雅司(《千與千尋》、《紅辣椒》的作畫監督)的貢獻也非常大。安藤雅司曾擔任過《幽靈公主》和《千與千尋》的作畫監督,沖浦啟之評價他的畫是「在真實感中也能感受到溫柔」(而且沖浦啟之也參加了本作的製作),這與新海誠長年感受到的日本動畫的特徵相重合。
新海誠之前的作品雖然以現代為舞台,但都沒有向生活在同時代的觀眾傳遞明確的信息。但本作則是明確面向現代社會而製作的,對於活在2010年代的日本人來說,可以切實地感受到某種觸動。能夠表達這種強有力的主題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新海誠作為作家的巨大成長。
這毋庸置疑是新海誠的最高傑作。
日本名人是如何評價這部電影的呢?
秋元康(作詞家):
震撼心靈。就像風搖動著萬木一般,心靈的最深處在簌簌作響。無論是誰都在尋找著某一個人。無論是誰也都在等待著某一個人。命運時時刻刻都在捉弄著我們。新海誠所描繪的是「即便如此」依然充滿著希望的世界。
鈴木敏夫(吉卜力製作人):
人類在最後患上的是一種名為「希望」的疾病。看著這部電影,聖·埃克蘇佩里(《小王子》作者)的這句名言無數次在腦海中閃現。
岩井俊二(電影導演):
新海誠的作品就像是馬格利特(比利時畫家)《比利牛斯山之城》。大膽無畏、有著不朽的說服力。想稱《你的名字。》為他的集大成之作。不過我認為他的「比利牛斯山之城」還能達到更高更高的位置。
秦基博(歌手兼詞曲家):
《你的名字。》這部作品究竟纏繞了幾層思緒才能構築起這樣一個故事,想到這裡不禁顫抖。
這便是感動和畏怖的交織,怎樣都無法好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複雜感情。觀賞完電影之後,我片刻之間失去了語言。這份純凈感、現實感以及電影的規模之大,太過於有壓倒性的氣勢。
日本觀眾是如何評價的呢?
21歳/女性/高知県:
這部電影有搞笑的地方,有感動的地方,有怦然心動的地方,在看完電影回家的路上,覺得所見不同了,想和喜歡的人見面。
23歳/男性/長崎県:
我感覺到聯結人和人之間羈絆的線真的擁有改變命運的力量。
29歳/女性/東京都:
壯大的世界觀在一片片故事拼圖匯成一副畫時呈現出來,一個個音符重疊成曲的管弦樂,十分沉穩,是一部能讓人心情沉浸於其中的精彩電影。
17歳/女性/神奈川県:
畫面很漂亮,色彩很美麗,聲音很好聽,曲子很動聽,誰都會覺得是目前日本電影最高的水準了吧。在看完電影之後有一種心靈像受到了洗禮,世界的顏色好像變得透明了起來的感覺,第一次有這樣的感覺。這絕對是我會向周圍朋友推薦的電影。
下面說一點滬江君自己的感受。《你的名字。》這部電影是非常典型的「日本」電影,在電影中描繪的場景、心理、生活狀態日式風味十足,包括神社、巫女這樣的元素符號也是日本文化愛好者們最為熟知的場景。但是在看的過程中滬江君的直觀體驗最可能讓中國觀眾發生理解「分歧」的點也正是這部電影的魂——「結び」。關於靈魂、隱世、命運、緣、結這種虛擬「概念」的理解,觀看這部電影,最好貯備一定日本文化的知識以及打開想像的空間。
本作包含些許的「科幻」色彩。身體(靈魂)交換、時空穿越、時間線的交疊……還有在關於「fantastic」和「現實」的界限描述上,可能會對理解有一定的影響。如果你在看的過程中異常執著邏輯和主人公行為本身的聯繫的話,可能會陷入一個一直在發問的狀態。比較建議第一次看的時候輕鬆觀看故事本身,待研究所有細節後再看一遍。
這部讓無數人淚流不止的電影,很多情侶是非常有感觸的。關於「相遇」、「重逢」這樣的主題的確會引發不少共鳴。當然,個人認為如果僅僅把它當作一部青春愛情電影來看,未免就有些可惜了。
最後補充一點,純屬滬江君個人觀感。整部電影在看的過程中並沒有想像中的淚腺崩壞和情不自禁,全程都很冷靜。看完整個故事,唯一的淚點卻是在《なんでもないや》唱到這裡的時候:
僕らタイムフライヤー 時を駆け上がるクライマー
(我們是時間旅行者 追逐時光的攀緣者)
時のかくれんぼ はぐれっこはもういやなんだ
(厭倦了與時間的躲貓貓 逃避時間的流逝)
嬉しくて泣くのは 悲しくて笑うのは
(喜極而泣 抑或是含淚歡笑)
君の心が 君を追い越したんだよ
(都是因為你聽從了內心的聲音啊)
無論外界的評價如何,只要能觸動到你內心的電影,就是好電影。
電影引進不易,請好好地欣賞它。
是一部極好的、用來「劃分人群」的標杆作品。
感動的,和沒被感動的,是兩類人。
《你的名字。》畫面沒有問題,CV演出沒有問題,音樂沒有問題,這次連故事都沒有問題了。
如果沒被感動,唯一的原因只能是
——並非一路人。
已婚哥們A,看完哭成一個傻逼。
他是背著老婆自己偷偷去看的,他和前任相愛10年,因為父母、異地等多個因素分手。
已婚女同事B,看完表示真受不了日本人的矯情。
她25歲第一次相親,第一次戀愛,一年後結婚,現在是一個娃的媽媽。
未婚大學室友C,看「覺得心裡有點沉重」。
在校時是本校知名推土機之一,但我知道他的心屬於大一那年第一次帶他走上成人階梯的女博士。
未婚大學同窗D,覺得「揉胸真tm逗啊」
同為本校知名推土機之一,富二代,花花公子的典型。
新海誠的電影,講的無非兩個詞:
愛;
孤獨。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在有限的人生里,同時品嘗過這兩顆果實。
有些人懂,有些人不懂。這沒有高下之分。
而在懂與不懂之間,就生長出了三觀的差異。
就像影片里略去不提的二人相忘於塵世又在恍惚間互相追尋的五年時光。
有的人可以腦補出這是一段多麼艱辛的旅途,並感動。
有的人腦補不出來,所以不會感動。
或者瀧和三葉最後相遇的時候,明明相認,卻要先錯過,再回頭
有人覺得是玩梗過度,
有人覺得是神來之筆。
「每個人好像都在尋找著某個人」
有人感同身受。
有人覺得矯情。
「愛情可以穿越時空」
有人相信。
有人不信。
所以我要強調,這次畫面演出音樂故事都到位了。
和《大魚海棠》的時候不一樣。
片子本身沒什麼客觀因素導致人不相信。
所以不信的,就是真的不信。
在我看來,喜歡看動漫的,尤其是一把年紀還喜歡看動漫的,
都是在某些方面,too simple too naive 的人。
內心深處有些二逼,有些不諳世事,有些盲目,有些傻。
只要不去干擾他人,這一切都無所謂對與不對。
所以,日常生活里,要披上名為「成熟」「務實」的外衣。
感謝新海誠,給了我們一個相認的機會。
長不大,是你的名字。
真巧,我也是。
————
特此聲明:我全文都沒說過兩類人有優劣之分。
再有抱著爭吵抬杠的心、不看文就回復的,反正你們也不看我寫的是啥,那拉個黑你也沒什麼損失對吧。
我高中的時候交過一個女朋友,兩個人的關係曾經很好。高一結束她去了國外,異地戀很苦,尤其是對於情竇初開,通訊條件還不是很發達的年代。我有時中午在學校,會打越洋電話給她,積攢下一刀厚厚的國際長途電話卡。
當時我用著諾基亞一款有側滑鍵盤的手機,把新海誠的《秒速5厘米》存在裡面,視為一種激勵。至今依然記得,每當我覺得堅持不下去,便看一會兒《秒速五厘米》。男主角遠野貴樹坐了很久的火車去找明裡,只為見上一面。我在心中也暗暗許下諾言:「等著我,一定會有未來的。」
這段戀情在她出國後沒多久就無疾而終,理由很簡單:她認識了新的男孩子。但新海誠對於距離與時間的描寫,卻深深地印在我腦中。
從《星之聲》、《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到《秒速5厘米》,徹底失敗的《追逐繁星的孩子》。新海誠的缺點和優點一樣明顯,他不善於刻畫人物,卻善於利用視聽語言做到抒情;他對真實世界有很強的描繪能力,但如果要他像宮崎駿一樣去做一部像《千與千尋》那樣的動畫,結果就會失控。明白這個道理的新海誠在《言葉之庭》重頭來過,文學性、軟色情、現實性、以及被所有人津津樂道的畫質,幾乎就是這個當年從Falcom辭職出來的文學青年的全部。
新海誠絕對不會只滿足於製作立足於現實世界的動畫、也不會甘心寫下只在真實世界會發生的故事。他所想要的,可能是像其他大師那樣,製作一個科幻的、神話的,其中又摻雜著青春、少男少女心事的動畫。或者反過來。於是便有了這部《你的名字。》
故事前面的節奏輕鬆愉快,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少男少女對於交換身體這件事,第一反應是第二性徵,男生摸胸,女生摸喉結。拍女性的時候,不少鏡頭也常是從足部網上,慢慢移動到腿部,這些許軟色情讓我想到了《言葉之庭》。用一些軟色情為電影添加些文學性是再好不過。最開始不善言辭的男生,與有些軟弱的女主,也在故事的發展中成長,面對災難的果斷和勇敢、面對重要的人消失時奮不顧身的行為,兩個人相互感染,可以見到人物的轉變。時間產生羈絆,又讓羈絆更為牢固。
神社、組紐(編繩)、口嚼酒,這些都是構成羈絆的成分。宮水家的幾代人都有過與他人交換身體的經驗。在開頭的動畫中,不停地出現「圓」、「直線」、「紐帶」、「男主手上的紅繩」、「女主的發繩」這些線索,又借少女的口說出對這個小鎮的諸多不滿。草蛇灰線,對觀眾說出:「其實鎮長,也就是三葉的父親,也是因為與三葉的母親交換過身體,才跑到這個小鎮上來,入贅到宮水家。」
當小鎮上所有人出乎外界意料、奇蹟般躲開隕石之後,登報的鎮長簡介中寫著:民俗學家→神主→鎮長。為了追尋年輕時與自己交換過身體的宮水二葉來到這個小鎮,在妻子死後又性情大變,放棄信仰與堅持,甘心去當一個政客,背叛年輕時的喜好與研究,彷彿就在對神說:「既然讓我們兩個人產生羈絆,那又為何那麼快地斬斷羈絆?」
羈絆不單單只存在於少年與少女之間,父親與母親之間,甚至是小鎮本身,1200年前經歷隕石,1200年後又經歷了一次。湖、天坑、被奶奶視為產靈之身的天坑中央的巨石,或許那就是1200年前殘存下的隕石。天降之物又與這個每天一向和平的小鎮產生著羈絆。
我關於「羈絆」的印象,最早來源於《英雄傳說4:朱紅之淚》。面對已經離開這個世界的友人,主角奮不顧身的墮入冥界尋找他,兩個人一起經歷冒險旅程、攜手拯救世界的經歷編織成的羈絆,讓結局皆大歡喜。是的,新海誠那時便在《英雄傳說3:白髮魔女》、《英雄傳說4:朱紅之淚》、《英雄傳說5:海檻之歌》中擔任動畫製作,在我看來,《你的名字。》是他對「羈絆」的再詮釋。
這是一部再青春不過的電影,仔細看,會發現嚮往東京的三葉眼中東京的色彩比每天都居住生活在此的瀧更豐滿、更絢爛多彩,這是導演的有意為之。
奔跑、仰望、迷茫、暗戀、夢想、害羞;鐵軌、天橋、大雨、櫻花、星空。兩個人在環形山上相遇,黃昏之時的一抹陽光灑出的線、環形山上的圓、兩個渺小的人在山頂上所成的點;點、線、圓,交織出情感的網,那大概是人與人之間的羈絆。
即便是兩人最後的相遇,先是躊躇,接著兩人在樓梯上擦身而過,那種「明知道就是她,可是不能開口啊,萬一不是呢?對方會把我當做是奇怪的人吧?」這種小心思也刻畫得入木三分。最後結局圓滿,兩個有著很深羈絆的人又一次相遇。
生活中有太多的無疾而終點,太多的不辭而去,堅持比放棄更為困難,到最後追憶往事時只好用「歲月你別催,走遠的我不追」自我療愈。羈絆變得越來越薄弱,彷彿時間不能讓一段關係更牢靠,而只是一昧在稀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偌大的人生里只留下自己,獨自迷茫,一籌莫展。
電影本身是成功的,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但這成功主要還是歸結為新海誠背後無比強大的團隊,擅長人設的田中將賀、優秀的作畫監督安藤雅司,野田洋次郎作詞作曲與電影高度契合的配樂與歌曲。補足了新海誠不會刻畫人物、無法完整講述一個故事的弱點。我看到了庵野秀明的意識流,也看到許多致敬的鏡頭。很多人說新海誠可以成為宮崎駿的接班人,甚至超越了吉卜力,而這部電影中不少工作就是為吉卜力工作過的人們所完成,不存在什麼超越不超越,新海誠只要走好自己的路就行了。
說實話,這部電影還不夠催淚。總體而言節奏上有些混亂,前面很輕快,最後又過分克制,情感曲線到最後缺乏爆發力,催淚點似乎有些乏力,讓人沒法大哭出來。依賴於畫面渲染氣氛和催淚的歌曲的新海誠應該尋找一種更為催淚的方式。
關於電影的考據,彗星會不會落在日本,以及看似有些諾蘭式的平行時空與時間線,我的看法是:如果把它當做是一種創作的話,不需要做科學考據,視為新海誠在真實世界中添加了一些科幻元素即可;如果把它當做是一種藝術的話,那新海誠需要下更多的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三葉班裡的語文老師,其實正是《言葉之庭》里的雪野老師,也同樣都是由花澤香菜配音,這也是一種羈絆。作品與作品之間發生羈絆。
關於畫質,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畫質本身也是為故事服務。如果故事講得很差勁,畫質再好也沒有用,今年國產動畫電影中,其實不乏畫質精美、而且埋了一些隱線的動畫,但主線劇情沒有講好,其他的做得再到位也似乎只是本末倒置。
整部電影讓我不能忘懷的是:
昨天去電影院里看《你的名字。》,電影結束後旁邊一個手臂上滿是刺青的中年大叔哭得稀里嘩啦,不停地擦眼淚。片尾曲結束,他獨自緩緩走下台階,回頭看了一眼,轉而驀然離場。我順著他目光所向,看到一對縮在角落裡膩味在一起的情侶。這一幕比電影本身精彩,雖然不認識他,但我決定為這個大叔寫一篇《你的名字。》的影評。
說說幾個觸動我的片段吧
三葉用瀧的手機導航,吸一口氣行走於喧嘩的大街
瀧用三葉的身體逞強抱起外婆,四葉立馬上前拿起三葉的背包
短髮和服的三葉和夜景草地,流星
三葉去東京的那整段,在列車上的內心獨白,在人流中那種急切而茫然的腳步,走了一天後沒有找到瀧欲坐列車回去時,夕陽照在三葉略惆悵的臉龐
黃昏時刻!
瀧面試時說因為東京的美景有一天也會消失想設計出讓人感覺安定的環境,卻頻遭閉門羹
結尾處男女主於樓梯處最後相逢前,不起眼的路標,尋常的小道街景,路邊的小野菊,街景上移到藍天白雲 這幾個鏡頭伴隨著配樂的快速切換
這些細節所承載的情感,值得我六刷去品味,無論是上午看,還是下午看,還是晚上看,一個人看還是兩個人看(刷這麼多次還是一個人看好)
ps我每次看電影真的只是為了看電影,不是為了陪伴或是打磨時間,刷的這六次中,見過有人呼呼大睡,呼嚕聲傳遍全場,也見過一個後排女的吐槽原來是動畫片啊,開場不到十分鐘就走了,動畫片又怎麼了?細節上情感的那種微妙真實不知道比國產爛片高到哪裡去了。
鄉下巫女初長成,都心少年澀青春。
忽爾一日舉止變,竟是兩人互換魂。
揉胸娘氣善裁縫,前輩感情漸升溫。
手機日記相往來,日復一日依賴深。
星落飛驒喻原爆,糸守消亡故人墳。
眾裡尋她千百度,最愛原是夢裡人。
靈光乍現口嚼酒,逢魔時刻奇蹟存。
階下回首識君名,宮水神社結繩捆。
對於《君の名は。》最全面的細緻解讀。
有詳細到分鏡的劇透,未看過的最好一個字都別往下看。
分割線==========================================================================================================================================================================================================================================================================================================================================================================================================================================================================================================
原貼地址:【劇透】《君の名は。》細緻解讀
我是在日本看的電影,電影看完後下的盜版。
本解析所有截圖來自《你的名字。》YN-009盜版英文字幕資源,拒不做資源傳播。如若有極端排斥盜版的朋友,請自行離開。
大量截圖,流量黨慎入。
12/9更新內容:
根據知友@幻想七重奏所評論,「彼方為誰」與「黃昏之時」的解釋:
「關於黃昏,我在《新明解》上找到兩個詞條,都是不帶濁化的喲,基本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1.誰(た):「だれ」的雅語表達形式。例:たそ=だれか /是誰。
2.誰(たれ):「だれ」的雅語表達形式。
小雪老師在黑板上寫的三個詞:誰そ彼(たそ かれ)、彼誰そ(かれ たそ)、彼は誰(か は たれ)都可以完美解讀了。至於片中一直用的方言「かたわれ」則是「片割れ」...
所以答主的「神明移點說」是不對的喲...然後本就漏洞百出的「すきだ—&>たきす」也崩盤了...」
這的確是我的考察不到位,所以大家還是不要到處傳sukida與takisu的腦洞了。。。
----------------------------------------------
12/4更新內容:
先感謝大家的贊與感謝,以及非常有意義的評論。實在沒有想到這部片子能在國內都收穫這麼大的人氣,真的是非常興奮。
關於這一篇影評,(其實說不上是影評,因為並沒有對於電影的整體分析,影評的部分還沒有開始更新),大家肯定有非常多的想法。我想說明一點。我所寫的答案大部分都是我自己的想法,即使對電影十分了解,我所能保證的為大家梳理情節這一點上沒有問題,但具體的分析肯定會有不足的地方。
比如sukida和takisu,在評論中間說是三葉看反了。這裡就有過度解讀的嫌疑。
實際上,瀧提出「互相寫名字」的原因是為了「讓三葉在自己的手心寫下名字」,以便於將來自己去尋找三葉。瀧所想的是「不管你有多遠,不管你在哪裡,我都會去找你的。」這也是他想要對三葉說卻沒有來得及說出來的話。他寫下「我喜歡你」的原因僅僅是覺得三葉不需要知道自己的名字,只有自己知道三葉的名字就行了。尋找這種苦活還是讓自己做比較好,順便煽情。
但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者,我永遠堅持我看完之後一直堅持的觀點,寧願相信這是神明開的玩笑。因此我才沒有刪除那一段的分析,因為我認為,這種解讀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da和ta的兩點消失的原因我也有提到過,就是「黃昏之時」和「彼方為誰」的差別。很有可能也有日本觀眾就是因為抓到了這一點而哭的。
但是最近我在其他媒體上,(包括豆瓣、知乎、貼吧、貓眼)等等地方,總會發現用這一點來否決其他解讀的評論。比如當有人吐槽「為什麼當時不寫名字,不是自己矯情么」的時候,下面就會評論「是因為你沒看懂,takisu反過來念就是sukida」這種直接完全否定他人的評論。我不確定他們是不是看了我的解讀之後就認定了這是正確答案(畢竟有其他人也發現了這一點),但至少這種做法很不妥當。用否定別人來讓自己產生優越感。
我認為,電影有趣的地方就是不同的人對其不同的解讀,有些解讀是導演都意料之外的。但是前提是,你不否定他人的解讀,討論時情商在線,不會把自己的解讀強加於人。這才是不偏不倚的做法。
現在有人向我反映這個問題,外加自己也經常看到這種情況,因此我認為的確要提出這一點。與君共勉。
上面剛剛說了就瀧為什麼不寫自己的真正的名字而寫「sukida」的另外一種解釋,同樣非常符合當時的情景與人物的心態。我覺得不斷的尋找電影內部的意義才是一個喜愛電影的觀眾應該做的事,而不是理解到一個層面上就停滯不前,認定一個答案就大肆否定別人的想法。
順帶提一下為什麼觀眾的想法能超越導演。很多時候有人評論電影內涵,連導演都沒有這個想法。其實這很正常,並不算過度解讀。動畫/電影和小說不同,是一個團隊製作出來的。從有想法開始到最終成型,期間經歷了幾百號人的手。早就賦予了幾百人的思想在裡面。眾人對這部作品有各自的認知,有些認知和關聯導演也沒意識到。最主要的是,導演編劇是有文化積澱的,也許他覺得再正常不過的敘事,就運用了古代文學的各種思想。這都是為什麼君名的影響力能大大超越新海誠預期的原因。
就是這樣,再次感謝大家對我評論的支持,可惜的是人在海外無法在國內貢獻一份電影票了,希望小夥伴們將我的那一份補上~過段時間聖誕節放假我會把剩餘兩個部分嘗試著更新(原本是想要等到高清畫面的,想想太久了。)
下次更新時見。
----------------------------------------------
11/17更新內容:
一句話點評:
《你的名字。》是一部非常優秀的,足以載入史冊的文藝向動畫電影。非常值得推薦出去,除了愛情也不缺傳統文化情結。它包含SF元素卻不是SF片子。核心線索是糸守町之神,與科幻無關。個人評分——91.8%
具體評分如下:
個人評分:分五大塊,滿分為:畫面100、劇情100、音樂100、商業100、內涵30。還有一項個人觀感50。
以下是具體評分。
畫面:畫風80 人設90 場景設計95 畫面精細100 分鏡85
均分 90
劇情:邏輯95 伏筆回收98 監督駕馭水平100 劇情發展80 感情反饋100
均分 94.6
音樂:bgm96 配樂91 配音95 與劇情契合100
均分 95.5
商業:官方宣傳93 娛樂要素80 自來水100
均分91
內涵:隱射社會現象+1 傳播文化+2 人性0 深度諷現0 引發思考+2。
滿分30分可打20分。
(個人不太在意內涵這一塊)
個人感受:滿分50可打50(一分都捨不得扣)
最後評分90+91+94.6+95.5+20+50=441.1
總分480。
441.1/480=91.8%
所以,《你的名字》:91.8%。
可能不直觀,給幾個例子。
《秒五》按這個評分標準評出來是81%。
《彗星來的那一夜》78.8%
《蝴蝶效應》88.5%
----------------------------------------------
2016/9/28更新
解析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你的名字。》進行解讀。
*劇情發展的過程——①
*關鍵人物的經歷與性格——②
*核心線索的貫通——③——(目前更新進度)
*部分意象的淺析——④
*新海誠式既視感——⑤
======================================================================
①劇情發展的過程
《你的名字。》總共107分鐘,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op0-3,ed101-107除外)
一、空間的差距3-33
二、時間的差距33-63
三、高潮63-93
四、收尾93-101
======================================================================
一、3-33分鐘,訴說男女主角空間上的差距,以及轉換身體的事實,主要有以下幾點。
1*城鄉差異。
鄉村的慢節奏生活、各種習俗以及秋水神社的傳統文化。
只有鄉村才有的鄉村廣播台。
鄉村人少,關係緊,沒有自由度。
鄉村咖啡廳。
工作世襲。
線繩技藝——組紐的傳承。
口嚼酒。
相對比而言,城市生活緊湊,打工,高消費,社交活動豐富。就不一一截圖了。
三葉的意識進入瀧的身體里。擠地鐵上學,穿過人群。剛到教室門口就聽到各種活動,比鄉村多的不止一點點,後來也被瀧的朋友約到咖啡廳,還去打工。等等。
2*社會矛盾,新一代對於傳統文化的不理解/排斥,老一輩對於現代政治的排斥。
三葉父親競選町長。
父女矛盾
三葉對鄉村的厭煩
三葉對於城市生活的渴求
年輕一輩對於口嚼酒的不解和反感。
一葉對女婿從政的厭惡
這些細節實際上暗示了一個大環境,傳統文化逐漸走向落寞,流傳了千年的神社傳統由於一場大火也只剩下了形式,後繼人不足,文化瀕臨滅亡。後面彗星落下,砸掉了一個舊時代,千年的神社文明終於煙消雲散。
3*轉換身體,劇情發展。
不截圖了,三葉筆記本上的「你的名字?」的問題,時間是9.3,根據前後劇情能猜測出,前一天(9.2)瀧和三葉交換身體時被雪野老師叫名字提問,結果由於不知道名字導致出醜了,因此在筆記本上寫下「你究竟是誰」。
根據這個問題,再次交換身體後,三葉利用瀧的手機記日記,並回答他「我是三葉」,從而展開故事,雙方發現互相交換身體的事實。雙方的聯結開始變得緊密。
由於醒來後記憶非常模糊,觀眾看到的「第一次交換身體」就是瀧在三葉筆記本上問她「你是誰?」的那一次(9.3)。那麼之前有沒有交換過呢?不好說,也不必要知道。
誠哥在男女身體差異上也是下足了功夫,使得主角們的行為非常符合普通高中生的思想邏輯。
以上為《你的名字。》第一部分,誠哥不急不緩地訴說著空間的差距,大部分為三葉視角。這一部分為通篇埋下了眾多伏筆,也引出了君名第一個副主題:社會發展與傳統文化的衝突。
--------------------------------------------------------------------------------------------------------------------------------------------
二、33-63分鐘。訴說男女主角時間上的差距,故事轉折,隨著主線的推進,前期埋下的各種伏筆被一步步揭開。
這一階段,主視角轉換到了瀧這一方,節奏也漸漸緊張起來。最初開始於瀧的意識在三葉的身體中與婆婆和四葉進入「隱世」,供奉口嚼酒。到瀧被婆婆一句「你在做夢」點醒,尋找糸守鎮幾個星期而未果,最終發現自己和三葉的時間差距,三葉已死,所有聯結切斷,簡訊自我刪除。
在漸漸遺忘的過程中,瀧通過「組紐繩結」想起了口嚼酒的位置,冒雨前去,喝下了相當於三葉「半身」的口嚼酒,看見了三葉從小到大的記憶。
這裡想多提到的一點就是關於口嚼酒下肚後的那段藝術感爆棚的畫面,可以說很好的將整個故事概括了出來。我用影片中的一個詞稱呼他:musubi(產靈)。為了方便稱呼,下面統稱為產靈。
那麼產靈究竟有多少種形態?
首先通過婆婆的話可以看出來4種。
【將線聯結是MUSUBI,將人聯結也是MUSUBI,時間的流動也是MUSUBI,全部,都是使用同樣的語言。(MUSUBI一般寫作結び,譯者注)這是神的御名,神的力量。吾所做的組紐,也都顯現了神明的做法和時間的流動】
【聚攏,成形,捻轉,迴繞,時而返回,暫歇,再聯結。這就是組紐。這就是時間。這就是,MUSUBI】
【知道嗎?水也好,米也罷,還有酒,什麼東西進入身體的過程,也叫作MUSUBI。進入身體的東西,會和魂相結合。所以今天的奉納,是宮水一脈傳承百年,讓人和神明相聯結的重要的傳統】
1、線的聯結。
2、人的聯結。
3、時間的流動。
4、東西進入身體的過程。
然後就是在神體中的一段畫面了。藝術感爆棚,符合誠哥的風格。
我數了數,總共十幾種意象。
當瀧喝酒後腳下一滑,發現隱世的石頭牆壁上畫著彗星的壁畫。以此為由,瀧的靈魂隨著彗星一同穿越到了三葉的記憶中。
1、彗星
2、繩結
3、水
4、人
5、再次彗星
6、彗星點水
7、單細胞受精卵
8、孩子(人)
9、臍帶(母女之間的聯結)
10、記憶
11、世事變遷(時間)
12、眼淚(人身體的一部分+水)
13、頭髮(人身體的一部分+繩結)
14、風鈴(風是一種聯結)
15、第三次彗星
還有就是「喝口嚼酒」這個行為本身了。口嚼酒嚼的是「米」,在一葉婆婆解釋下理解的話,就相當於把「米」放入口中,聯結了自己的靈魂,再將靈魂倒出,放入容器,供奉到神體。相當於把自己的靈魂供奉出去了。為什麼說口嚼酒是「半身」也是這個原因。
看看這四個字:
喝:東西進入身體的過程,聯結過程。
口:人的身體的一部分。
嚼:唾液(水)。
酒:時間沉澱。
這個行為綜合了婆婆所講的musubi的各種形態。
到此,結束。瀧從三葉的記憶中蘇醒,重新進入三葉的身體,時間倒轉了。
以上這些意象,大部分具有其在劇情中的關鍵作用,因此這段畫面傳達的信息可謂是本劇的核心線索(本解析第三部分會分析)。我能夠保證我所能想到的肯定不是過度解讀,誠哥一定比我這個外行人考慮的多得多。這其中的許多意象都屬於「產靈」的一部分,通過「產靈」,所有的意象被聯結到了一起。
1、為什麼會交換身體。
2、為什麼時間會交錯。
3、為什麼在10.2之後再也沒有交換過身體。
4、為什麼喝下口嚼酒就能夠穿越時間,看到了三葉的記憶,看到了彗星墜落的場景。
5、為什麼帶著組紐線繩的瀧會聽到三葉的聲音,回想起三年前三葉將線繩給他的場景。
6、為什麼在約會那天,三葉和瀧起床時同時流淚。
7、為什麼女主死後還能夠穿越到男主的體內。
在這一部分,先提出一些問題。留給大家思索。
*本部分最後的時間節點要注意。
瀧在看到三葉被彗星砸中的那一刻,突然夢醒,回到了三葉的身上,回到的時間點為2013.10.4早晨。
三葉在被砸中的那一刻,死去,歸入隱世。歸入的時間點為2013.10.4晚上彗星落地。
額。。。。。7這個數字有點不好,湊個8吧。
8、為什麼最終返回的時間點為2013.10.4早晨。
在第一部分的歡樂氣氛後,第二部分突然轉折,用瀧的視角講述了令人震驚的時間差異。全篇懸疑緊張,通過眼淚將前後部分串聯。大量問題和信息拋給觀眾,不得不說,這一段虐的還不夠深,否則我會當場哭出來。
--------------------------------------------------------------------------------------------------------------------------------------------
三、63-93分鐘,高潮部分。擁有了確切目標的瀧再次穿越到了三葉的身體里,開始了拯救村子的計劃。
這一部分是整部影片的高潮。在前兩部分劇情的糾葛之下,男女主人公相互之間的情感浮出水面。瀧開始拯救整個村子,他說服了tessie和saya,將「爆炸」和「播音」置於計劃的一部分。可是卻發現如今這個靈魂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服父親。
到了下午,四葉趕來,瀧勸說她和婆婆離開,卻被提及「昨天去了東京」,瀧開始意識並想起三年前給他繩結的那個女孩,正是當年的三葉,而過去的自己還不認識她。
一陣風吹過來,「風鈴」響了。瀧意識到三葉就在神體附近,他聯想到隱世,於是借了tessie的車子就直奔而去。與此同時,三葉在瀧的體內蘇醒,當她遠觀糸守湖,意識到村子已經毀滅了,終於知曉自己與瀧有著三年的時間差距,而自己已經死了。
兩人黃昏時分在環形山頂相遇,卻又無法持續太久。黃昏時分轉瞬而逝,雙方也漸漸忘記了對方的姓名。
三葉從瀧手中接過了拯救村莊的任務,和tessie,sayaka實施了電站爆炸、廣播預告、勸說疏散等一系列任務,並以「彗星分裂」這一預知未來的行為,以及三葉本身的靈魂成功勸說父親,讓他發布了驅散群眾的廣播。電影未將這一段演出來,但以下三張表情足以推測出後續的劇情發展,糸守町的高官對於三個小孩子的「鬧事」已經有了別的看法,並且開始相信他們。
Sayaka周圍的老師們。
Tessie的父親
三葉的父親。
這裡看到四葉和婆婆已經待在了辦公室,說明父親早就已經有所準備了。
在學校附近的老師也許重新回到播音室,在集市的tessie的父親也應該開始疏散群眾,三葉的父親定下結論,開始正式疏散群眾。
父親的表情變化之後,高潮部分迎來了尾聲。
高潮到彗星墜落的那一段美麗的mad之後結束,畫面切回2016年的瀧。瀧蘇醒過來,已經完全忘記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裡。(沉睡之前只是忘記了名字,但還記得是為了救某個人)
第三部分,高潮部分,所有的伏筆回收完整,震撼的地方,感動的地方,一個接著一個。誠哥將伏筆回收和剪輯的節奏控制的很棒,觀眾剛剛把前面的那個淚點壓制住,下面一個就接踵而至。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花名》和《四謊》。這兩部就是典型的例子。催人淚下的兩大原因:1、氣氛,2、配音及音樂插入。有的時候在那種氣氛的情況下,觀眾認為自己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結果ed一插入,那種早已經在前幾集里聽過好多遍的美妙音樂直接配合進入氣氛的憂傷,於是淚腺終於崩壞,所有積攢的情緒瞬間爆發。
君名高潮的部分很明顯用了這種手法,但是比起前面兩部,君名的手法更為樸實,更為真摯,沒有什麼刻意的、大段的心理/語言描寫。
--------------------------------------------------------------------------------------------------------------------------------------------
四、93-101分鐘,尾聲。糸守鎮在毀滅了之後,鎮子里的人來到東京開始全新的生活,男主女主因此再次相遇。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整體風格和劇情走向預示著這會是一個好結局。誠哥也的確寫了一次好結局。實際上這裡會有人覺得,秒五是分離結局,而玩了這麼多秒五梗的君名卻變成了相遇結局。認為君名落入了俗套。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君名不如秒五的原因之一。
在這裡我的想法是,君名完全不適合分離結局。如果君名的結局是分離,相當於給觀眾喂屎。
秒五所闡述是異地戀的戀人心與心之間的距離,主題為青春年少時的衝動與成長後的多慮,最終促使了愛情悲劇。但是君名通篇就在描寫兩個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由於莫名的「緣」而產生各種感情,於是互相追隨,最終見面的故事。如果君名最後沒有相遇,就相當於白講了107分鐘的故事,即,喂屎。
為什麼秒五的分離結局會讓人惆悵,而某些番的強行完美結局卻會讓人覺得蛋疼。說白了就是是否偏離了主題。
說實話,尾聲這部分是我唯一能挑出刺兒的地方。
1、瀧的美紀前輩最後結婚了,關於這個配角的心理描寫比較少,說實話全篇她只有幾句話是有用的,比如:「瀧你現在喜歡上了另一個人。」以及:「瀧被一個人所改變了。」實際上你會發現,瀧在發現不對勁之後,美紀前輩跟著瀧去尋找糸守鎮的那段旅程,完全是不必要的人物,包括另一個人tsukasa。他們存在的意義僅僅為了讓整個搜尋過程不要太過壓抑,用以對比最後瀧獨自去神體的那段陰沉的下雨天。這也是誠哥最愛做的事情——利用不同風格的反差來講故事。所以最後美紀前輩這段是否出場,實際上影響太小了,從她的台詞中也看不到什麼深意。如果誠哥能將配角設計的更加自然,我認為君名的評價會更高。
2、結尾在樓梯上再次如同陌生人般交錯的場景,完全是誠哥玩梗玩過了,畢竟已經在電車上互相確認過了,在樓梯的上下也已經再次確認過了,在這種情況下再次錯過,就會讓人感到很奇怪。
誠哥自己也承認是為了戲弄下觀眾,這種收尾方式有待進一步商榷。
順便說個細節,男女主並不是2021年相遇的,而是2022年春天。在10.4日期交代之後,影片中有落葉——下雪——櫻花的過程。
*對我本身來說,最好的收尾是:把在天橋上相遇和電車對視的時間換一下。具體如下:
冬天的下雪天,電車對視後,兩個人同時聽到了風鈴的聲音,雙方在最近的車站下車,朝著對方的方向尋找過去,但最終在互相通過某個地方的時候錯過了(人太多或者大雪封路,這種理由隨便找),於是沒有找到對方。但是那種感覺和對方的相貌已經被記住了。
次年春天,兩人在晴天上的天橋偶然會面,旁邊飄散著櫻花,三葉打著遮陽傘,認出自己尋找的那個人正朝自己走來,目視著他,但沒有勇氣搭話。
瀧沒有發現對方(因為三葉打著傘),但經過她身邊的那一刻,「風鈴」響了。瀧又走了幾步,回頭看向三葉,發現對方已經流淚。於是瀧發現了對方,確認這是之前自己尋求過的那個人。
最後那段詢問「是否在哪兒見過你」也不需要了,直接一起說「你的名字?」收尾即可。音樂「還差一點點」插在正好錯過對方的地方也非常適合。
(劇情梳理完)
======================================================================
============================================================================================================================================
②各種人物的分析
先說幾句,個人並不覺得《君名》的人物非常優秀,甚至可以說是能挑刺挑最多的一個版塊,因為這本身並不是誠哥的強項。Lz也不是因為喜歡其中的人物而愛上這部電影,而是僅僅因為電影而愛上電影。正如誠哥所說,《你的名字。》只適合「動畫電影」這一種體裁,就算人物劇情都不是頂尖的,但綜合實力依然具有絕對競爭力。
就算如此,我也認為誠哥在這一塊還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至少比前幾部都要順暢的多(重點對比繁星的孩子)。
在貼吧里看到一個帖子,講的是配角的性格,我認為說的很不錯,貼個鏈接給大家:
長期更新整理——你的名字。從配角看劇情
這個貼的基礎上,我想稍微補充一些內容。
*宮水敏樹。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結合影片中各種側面暗示,從他身上引發的腦洞可以突破天際。
首先是,為什麼年輕的時候作為一個民俗學者,條件優越,卻偏偏要入贅到鄉村呢?除了神社繼承人的身份,宮水雙葉究竟還有什麼其他地方吸引他?(我認為僅僅這個原因,敏樹入贅鄉村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影片中沒有任何解釋。
——我並未看過番外小說,因此以下的推測不一定正確。
在1.02.45提到過,敏樹愛的僅僅是宮水雙葉這個人,而不是這個神社。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敏樹是一個自強不屈的人,也是一個痴情的人。為了愛情從一個民俗學者轉成一個神官,在雙葉去世後被掃地出門,轉成政治家。這個男人永遠在奮鬥的過程中。牆上的「不屈不撓」是他對自己的勉勵。對家人嚴厲也是由於自身經歷引發的嚴肅性格導致的。
但是從這裡,就能看到很有意思的東西了。
先結合劇中所描述:宮水神社所有的傳人都有做過「交換成另一個人」的夢。夢醒來時會忘記夢的內容。不論是一葉祖母,雙葉母親還是三葉自己。
再看看敏樹所說的一句話:我沒能拯救她。
有了這兩張圖,下面幾個問題,可以思考一下。
1、一個平常病死的人,他的家人會說出「沒能救她」這種話嗎?敏樹並不是醫生。為什麼他會認為自己「本能夠」拯救雙葉呢?
2、雙葉過去層經歷了身體交換,那身體交換的對象是誰?結婚對象嗎?
3、不喜歡神社的敏樹,為什麼會愛上神社繼承人,拋棄學者的優越條件,跑去鄉下入贅宮水家?
4、就算入贅了,也沒必要一定成為神社的神官,為什麼他會這麼選擇呢?
--------------------------------------------------------------------------------------------------------------------------------------------
其實已經很好猜了:過去敏樹和雙葉也曾經交換過身體,這就是敏樹無緣由愛上雙葉的原因。
那再往深猜測一下也未嘗不可。
敏樹與雙葉交換身體的時候產生了愛戀,兩人結婚,敏樹心甘情願地成為神官,此時作為民俗學者的他對與宮水神社反而格外感興趣,而不是影片中所說的反感。
接下來就是關鍵點了。實際上敏樹曾經有拯救雙葉的機會,就如同在彗星墜下之前瀧也有了拯救三葉的機會一樣。但是敏樹沒能把握住,於是說出了「我沒能拯救她」。他將所有的責任推給了神社供奉的神,正是由於「神」給了他這樣一次機會,導致他再度失去了雙葉,他開始對民俗產生了憤恨和不屑。這也是他憎恨神社,開始討厭民俗文化轉頭拼政治路線的原因。他認為侍奉神明已經沒有任何意義,畢竟自己最親愛的人都已經死了。
如此一來,所有的線索都清晰了。他有著穿越時空拯救失敗的經歷,才會在三葉交換身體後,察覺了。最終女兒過來要求他拯救村民時,敏樹真正回想起到當年自己的遺憾,從而全力地疏散群眾。在此之前,他所有的記憶都是模糊的。
小結:宮水敏樹這個角色,引出了《你的名字。》第二個副主題:神性。
這是一部有神性的動畫電影,神注視著糸守鎮,保護著糸守鎮里的臣民,保護著神社的各代傳人。糸守鎮的臣民供奉著神,在隱世提供口嚼酒作為「半身」聯結自身與神明,讓神明能更好的守護自己。關於這個主題在後面的解析中會提到。
--------------------------------------------------------------------------------------------------------------------------------------------
*一葉婆婆。
這個角色的設計挺有講究的。作為一個長者,她有資格擔當全劇的核心陳述,幾乎所有的設定都是從她嘴裡說出來的。不僅如此,能夠揭穿「做夢」時的三葉(瀧)的人物,也只有一葉婆婆。因為她已經經歷過兩次類似的情況了(自己,雙葉)。如果說自己經歷的那次失憶了沒有印象,雙葉那次是以旁觀者的角度進行度量,存於記憶是非常正常的。這一次三葉再次表現出不對勁,也只有婆婆能夠一眼認出。
不過婆婆「揭穿」三葉(瀧)的過程,卻給《你的名字。》這部電影造成了唯一的劇情黑箱——2013.10.2晚上的糸守鎮,究竟發生了什麼?
正如上圖所示,10.2下午從「隱世」出來後,婆婆質疑三葉「正在做夢」的同時,瀧從床上直接驚醒過來。蘇醒時時間已經到了10.3,並且控制不住地流淚了。那麼2013.10.2,瀧被婆婆揭穿後,究竟是繼續在三葉的身體里一直待到晚上睡覺,還是直接驚醒?很遺憾,後面的影片內容並未對2013.10.2的晚上進行描述,因此已經不得而知了。
從劇情上來看,10.2的重點劇情——「供奉口嚼酒」已經結束了,晚上的劇情是否書寫並不重要,但對於考據黨來說十分膈應,算是影片中為數不多的遺憾吧。也許還有線索,大家可以再找找。
--------------------------------------------------------------------------------------------------------------------------------------------
*其他的配角,tessie和saya兩小口子,美紀前輩,四葉,都僅僅是一個配角,體現社會的一角,小處看向大處。這也是誠哥比較喜歡用的表現手段。當然這其中tessie和saya作用更大一些,美紀前輩則有些雞肋,但是卻又無法棄之。我就不多做描述了。
從配角來講,每部電影都有瑕疵,就算是吉卜力,就算是諾蘭,有些配角依然作用不明顯,因為電影始終是需要「娛樂」要素的,相對比的僅僅是讓觀眾接受的程度。當然,也有那種完美的電影,所有的配角都有極深的劇情意義,這部電影叫做《肖申克的救贖》。完全沒有「娛樂」要素使其沒能在當年戰勝阿甘獲得奧斯卡,但積澱下來的口碑卻能夠名流整個電影史。如果在未來想要做出一部超越它的電影,大概還需要50年。
所以從「配角」設計的角度來講,《君名》的確有一些瑕疵,但是無傷大雅。有些人真將這一點作為打低分的原因,your happiness is the first.
======================================================================
接下來進入主角的部分。
作為動畫電影,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世界觀或者故事(比如小說/tv動畫等)進行提前預熱,他的篇幅是不足以塑造出一個令人驚艷的角色的同時擁有好的劇情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麼怎麼辦呢?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將主角畫的特別有特色,讓人第一眼就記住,也就不用花篇幅去描寫了。這一種的另一個表現形式就是,以劇情發展中不同時期的不同裝扮來從側面完善這個人物的性格。從《君名》里能看出來,三葉的不同髮型(扎辮子),不同衣服(睡衣、學校制服、巫女服
、便衣等),誠哥用的可真是熟練。尤其是基於劇情,《君名》還能描繪兩人性轉之後的各種不同表現,滿足各種觀眾群體,直接吸引眼球。
第二種就是選擇普通的人物,普通到非常貼近生活,也許周圍就有這樣的高中生。這種「偷懶」的方法,很明顯也是誠哥的長項,這部電影里也最能夠體現這一點。特別就是男主角,真的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
這是「人物」,而不是「角色」。
舉兩個明顯是「角色」的例子,罪惡王冠的楪祈,Code geass里的魯路修——都屬於超人氣「角色」,特點分明,有商業噱頭在裡面(無貶義,lz本身也非常喜歡GC和CG)。
再舉個描寫「人物」的動畫——《白箱》。
這其中的差異,lz還不能很好地用文字表述出來,不過大家可以去自己感受一下。
通過這種妥協,將人物某一方面的特點弱化,能夠在不影響人物塑造的情況下,重點完全放在講故事上,我認為也是君名成功的一大原因。
*立花瀧,本作男主角。
一個極其平凡的東京在校高中生。平凡到泯於眾人,幾乎可以用平庸來形容他。概括起來,就是隨流。不主動追求美紀前輩,和大家一起默默憧憬,這是一種隨流。上學——打工——回家,三點一線,這是一種隨流。也正是大部分普通人該乾的事。
但是他有三個對劇情發展最為重要的特點。
1、隨緣。特別「注重」緣分。如果說和三葉交換身體是一種緣分,綁著三葉的繩子也是一種緣分,那立花瀧必然會特別「注重」,並且想方設法去追尋。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2、隨性。當然,這個特點可能不少年輕男生都有,想要歡笑的時候歡笑,想要發怒的時候發怒,這能從第一次交換身體時臉上就有傷看出來。不妨想想為什麼會受傷?
打架唄。
但實際上,在東京這類大城市,暗中的規則特別多。看上了一個妹子不能直接說,怕連朋友都做不成。顧客在店裡找茬不能反駁,顧客就是上帝。這種潛規則會無意識地影響城市裡每一個人,使得他們壓抑自己內心的情感,適應社會。這兩點就導致了立花瀧即使願意直視自己的內心,願意將心裡想的展現出來,卻缺少了一個爆發的契機。
而交換過來的三葉就是這個契機,她將鄉村的「隨性」加入到瀧的生活中間,利用行為打亂了原本的規則,迫使瀧進行改變。但在某種意義上,讓回來的瀧徹底從於內心,最終選擇在影片中段踏上了尋找「夢境」之旅。
3、長得帥。不要小看這一點,三葉許的願望就是「來生讓我成為一個東京的帥哥」。東京那麼多帥哥,神明尋找和三葉交換的這個人究竟是怎麼確定人選的呢?自然是最符合三葉自身的審美條件的。三葉內心肯定住著一個屬於自己的「白馬王子」的模樣,那就是瀧的模樣。
可以說,以上三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瀧」這個人物的普通,讓他在人群中的辨識度有所增加。但實際上,這樣的人還是有很多很多,所以也不用深究「究竟為什麼被交換的是瀧而不是其他人」這個問題,個人覺得只是一種緣分。(硬扯也只能扯到彗星飛行的軌跡上去,沒什麼意思。)
立花瀧這個人物真的就只能寫這麼多了,看起來是男主角,其實他根本不是一個劇情當中非常重要的人物。試想——將立花瀧換成另一個性格類似的東京男生,故事同樣能夠串聯起來。他的作用不是「必要」的。
個性概括起來也十分簡單——直來直去,隨緣隨性,敢於直面情感。
--------------------------------------------------------------------------------------------------------------------------------------------
*宮水三葉,本作女主角。
同樣很普通,但有著「神社當代傳人」的身份,造就了她成為了整部劇核心人物。故事從她身上展開,串聯了過去70-1000年、未來3-8年的各種物語,最終將情感集中在自己身上,成功收尾。
之前說過了,為了以最少的篇幅展示主角的魅力,誠哥採用了多樣化的打扮來讓三葉變得更漂亮。(沒有超清真是蛋疼啊)
巫女服,學校制服,兩種便服,兩種睡衣,浴衣,運動服。具體圖片就不放出了,在回答開始的帖子里都有。
作為一個鄉村女孩,除了格外嚮往城市生活,特別會編繩之外,也沒有別的特點了。一個溫柔、善良、樂觀積極的鄉村女孩,她有著所有人都有的煩惱,有著所有人都有的期望。要是以煽情的話來概括她的性格,能寫上好幾頁。不過我覺得沒有必要。
普普通通的人物,卻格外討喜——僅此而已。
但是是真的很討喜啊,啊、這就夠了。
======================================================================
*情感交織的過程。
在豆瓣上看影評,中評或差評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根本沒有覺得男女主角會有相愛的契機」。因此我想重點梳理一下這一塊內容。
首先,不知道多少現實生活的例子都證實了,愛情是沒有理由的。
其次,我不想談究竟「交換」到他人身體中間之後會有什麼感覺,因為沒有人會知道,僅僅是一些不靠譜的腦補。
當然我覺得經歷過「那種」事的童鞋應該會有一定的體會,雙方身體的直接接觸是最能使感情升溫的一種方法(MD,出去瞎找的不算),這在科學上也是有依據的。不僅僅限於愛情,母親對於孩子的親吻,朋友之間的擁抱,都是如此。所以就這部電影而言,僅以此作為緣由兩人相愛,本就沒什麼說不通。
不過我還是想從劇情的角度來談一下,雙方互相吸引的真正原因。
所以結論(敲黑板):劇情里都說了哈,沒看出來的推薦再看一遍(跟風就另說了w)。
1、三葉---&>瀧。三葉為什麼會喜歡上瀧。
三葉說過一句話:「來生讓我成為一個東京的帥哥吧!」
實際上這句話本身就很奇怪。因為劇情中三葉表現出的,只是厭倦了「鄉村生活」,而並沒有厭倦自己作為一個「女生」的生活。那為什麼要加上一個「成為帥哥」的條件呢?
嘛、、簡而言之:思春了。。。
青春期女生的雌性激素激增,產生的荷爾蒙容易導致對異性的好奇與憧憬,以及生理上的部分需求。說白了就是少女心爆棚了唄。(就是性慾唄,這麼說會不會有人打我)
而在「帥哥」前面加上「城市」的條件,很顯然對於鄉下的野男人沒興趣。(tessie走好)
那麼現在的三葉處於這樣的狀態:對城市生活充滿期待,對城市裡的帥哥更是非常在意。
這麼說吧,就算不是立花瀧,她也必然會對自己交換的那個人產生好奇和期盼,從而產生朦朧的情愫。所以在幫瀧約會之後,第二天早晨不經意間流淚了,讓她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情感,忍不住去東京看他一眼,看他「約會」的怎麼樣。這本身就是極其自然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三葉焦慮著一些事,比如「瀧究竟會不會為我的到來感到開心」等等。就算騙得了別人,騙得了自己么?更不用說神明回應她的願望,幫她選擇的正是她心中的帥哥的形象。
——Fall in love
2、瀧---&>三葉。瀧為什麼會喜歡上三葉。
這也是不認真看電影就看不見的一段話,也是美紀前輩本影片中最重要的台詞。
——「我確信瀧遇到了某個人,是那個人改變了他。」
關鍵詞,「改變」。這就是三葉在互換後帶給瀧最大的財富。
----------------------------------------------------
改變其一:平庸的生活。
東京的生活——三點一線,一成不變。
看看瀧自己的日記——兩三個字,或者「今天又是正常的一天」
以及同伴們的話——「你跑到了我們的前面!」(表情真是怨念啊)
影片的前半部分,瀧所過的這種生活的無趣,大體應該能感受的出來吧。
——「去咖啡店嗎?」——「不去了,今天我要打工。」
當然,更多觀眾也許就這麼忽略了,因為畢竟篇幅太少,而且和大多數人的生活類似。
所以三葉給瀧帶來了「改變」,每次寫日記,都能寫一大段有趣的事情,每次都有新體驗。三葉作為一個渴望城市、初入城市的鄉村人,盡情的享受著城市帶來的新鮮感,這對於三葉來講僅僅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卻在默默地改變著瀧。
三葉帶來的人際關係的改變,成為本應「隨性」的瀧被生活所迫無法隨性,而今終於能夠釋放自己的「契機」(上面分析瀧的人物性格的時候講到一部分)。
----------------------------------------------------
改變其二:鄉村民俗。
轉而看美紀前輩上面的那句話:「他一定遇到了一個人,改變了他。」
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遇見,但是仍然不斷地改變著。
組紐、神社、隱世、半身、口嚼酒。這些在城市裡完全接觸不到的東西毫無疑問吸引著瀧,他的腦神經在被全新的鄉村文化不斷渲染著,以往城市裡僵化的思維模式得到了改善的機會,也正因為此,他開始憧憬鄉村,憧憬作為那個神社繼承人的三葉。
這也沒有什麼不自然的地方。如果還覺得兩人沒理由相愛,可以先自己談個戀愛~
----------------------------------------------------
*以上兩個階段的改變,僅僅是最開始的有興趣以及憧憬。但接下來劇情急轉直下,真相被揭曉時,距離感反而會讓瀧顯得更加在意。(劇中所謂末世情懷,光這一點就能迅速拉緊心的距離)
他肯定會開始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如此在意一個夢裡的事情,自己為什麼會莫名流淚,自己為什麼會感到心痛,自己為什麼會為了一個已經死了,而且不知道名字的人焦急、到處尋找線索。
最終他得出了一個結論,開始直面自己的內心。
——Fall in love
(人物解析完)
======================================================================
============================================================================================================================================
③核心線索的貫通
這一部分的內容可以說是串聯整個故事的關鍵。我會盡量將整部劇的劇情細節描述地清楚一些,包括《你的名字。》裡面獨有的時空觀,以及部分在看電影時根本不會去思考的細小問題。如果大家有疑問,也可以和我討論,我的想法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
失去記憶、簡訊消失——為虐而虐?無緣由?
瀧與三葉在twilight分離後,忘記對方姓名的時間有差異——無緣由?
瀧在失去記憶後,還記得「神體」和口嚼酒——劇情需要?無緣由?
喝下口嚼酒後靈魂回到10.4號三葉的身體里——日期是怎麼定的?無緣由?
這什麼爛片子!這麼多bug?還被評為年度最佳?
大概有什麼想吐槽的槽點也就這麼多了吧?看完這部分就都明白了。
不僅如此,如果真能跟著我的思路將這一部分徹底看明白的話,就會發現《你的名字。》完全沒有贅餘地將一個故事書寫的如此精鍊。所有的鋪墊部分,處處是伏筆,句句是心機。電影的進程,劇情的發展,台詞的設計配合上氣氛的渲染,所有畫面,所有分鏡,人物的所有話語,都有著獨特且關鍵的意義。這種意義是完全能夠體會的到的那種,而不是像《秒五》、《言葉》那般僅用來渲染情緒。
--------------------------------------------------------------------------------------------------------------------------------------------
0、名詞解釋
在這一段分析的名詞需要先行進行總結,因為有詞語看上去類似,實際意義卻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搞錯了含義,你們看著痛苦,我解釋著也痛苦。
*產靈:產靈本質上是一種力量。神的御名,神的力量。
*聯結:聯結指兩種意象之間的聯繫,在本作中被具體為產靈的一種意義。
*靈魂:控制肉體的意識,擁有情緒的那一部分,或者指人死後的形態
*感情:靈魂在電影里的非常明顯的具象物。人類的各種感情都包含其中。
*繩結:「組紐」繩結,糸守鎮在消失之後仍能保存於書籍之中的傳統手藝,流傳千年。多次出現在女主的頭髮上和男主的右手上。
*神明:神社供奉的意象,與產靈不同。產靈是一種力量,而神明是一種意象。
——其他的有問題的時候再補充。
--------------------------------------------------------------------------------------------------------------------------------------------
1、總括——關於《你的名字。》的時空觀。
非常多看完電影的朋友,如果對於「時空」這一方面的影視劇接觸較少,或者沒有一定的敏感度,裡面的內容看一遍是無法全部理解的。但這不意味著不好,相反,比起一些所謂的時空穿越劇看多的「老司機」,新接觸這一方面的作品,可能更容易感知到這種新影片的時空觀內核,而不是僅僅用「平行世界」或者「世界線」這種被用了很多次的理論去套用。
首先想要說的,也是我在一句話評論中所認為的:《你得名字。》是一部包含「科幻元素」的動畫電影,而不是「科幻」片。
乍一看這個結論好像有矛盾,可是,時空穿越、彗星到來這種「科幻元素」並不能夠使整部電影成為科學幻想,只能成為宣傳的噱頭。其實挺諷刺的,如果說《你的名字。》真的是科幻片,那影片里唯一比較科學的部分「彗星」1200年來地球一次,居然連軌道都畫錯了。這又該如何解釋呢?不僅如此,影片里所有有關於時空穿越的科學理論,更是半個字都沒有提到過。
科學都沒有,談何幻想?
所以對於我個人而言,利用「世界線」或者「平行世界」來解釋本作的時空觀,都是不恰當的。這部影片的核心本來就沒有那麼複雜的科學,何必用這種複雜的理論來解釋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對比《寒蟬鳴泣之時》和《緣之空》。兩部作品都是將整部動畫分成多個4-5集的小片段,描述出不同世界的不同可能性,從觀眾的角度來看就是「平行世界」。
但是,《寒蟬鳴泣之時》里提到過「平行世界」的概念,因此我們可以用平行世界去理解作品。而《緣之空》裡面,根本沒有提到「平行世界」這種概念。所以不同的世界只能被認為「galgame的不同路線」,而不是平行世界。
本部電影中的「時空穿越」,究竟如何解讀會比較恰當?其實概括起來就一句話:
——聚攏,成形,捻轉,迴繞,時而返回,暫歇,再聯結,這就是時間。
其中每個詞語都很關鍵,特別是「聚攏」和「捻轉」。這就是本作對於平行世界的解釋。兩個不同的可能性聚攏在一起,看似在平行的時間上有兩個,其實是互相捻轉迴繞,並且是有先後順序的,最終先前世界上的行為使得時間扭曲,重新生成新的世界,最後共同通向一個未來。這裡面沒有多個未來,因為整個時間就是一條「繩結」,就算中間的結再多,線再繞,最後聯結之後都僅有一個朝向。
那麼,究竟要從哪個方面進行切入,從而完善整個時空觀呢?
婆婆說過的話:
【知道嗎?水也好,米也罷,還有酒,什麼東西進入身體的過程,也叫作MUSUBI。進入身體的東西,會和魂相結合。所以今天的奉納,是宮水一脈傳承百年,讓人和神明相聯結的重要的傳統】
老師說過的話:
【傍晚,既不是晝也不是夜的時間。人的輪廓變得模糊,對方是誰也分不清楚的時間。也許會和人外之物相遇的時間。和死者以及魔物相會的【逢魔之時】(下午六點左右的黃昏時候)你們應該也有聽過,而更加久遠的時代【かれたそ時】【かはたれ時】也有這種說法】
從中提取關鍵詞「靈魂」、「人外之物」、「神明」。
這三個詞,就是對《你的名字。》時空觀的總括:彗星到來之時,神明將神社傳人的靈魂與時間相交織,成為人外之物。「時空」「靈魂」「繩結」以及各種形態的musubi早已密不可分。與其去尋找其他平行世界的可能性,不如鎖定男女主角的「靈魂」,跟隨他們的靈魂去看看究竟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
*****在這裡想插一條關鍵的共識,我看到不少童鞋對於瀧與三葉醒來之後的記憶情況有非常大的理解出入,因此還是先寫出來正解:他們對於他們交換到對方身體中所發生的事情的記憶是「模糊」的,有一定印象但卻不一定回想的起來,所謂「既視感」。同時,他們完全不知道對方在自己身體里的那一天做了些什麼。當他們意識到他們交換時,記憶會變得比未意識到之前清楚很多,所謂的「既視感」被觸發。這一段可以用三葉在31.01處的台詞解釋:「我們在交換中的記憶是模糊的。」就不截圖了。
--------------------------------------------------------------------------------------------------------------------------------------------
2、聯結與產靈
產靈究竟是什麼?從婆婆的話語中可以提煉出來。
【將線聯結是MUSUBI,將人聯結也是MUSUBI,時間的流動也是MUSUBI,全部,都是使用同樣的語言。這是神的御名,神的力量。吾所做的組紐,也都顯現了神明的做法和時間的流動】
關鍵詞:力量。所以產靈本質上是一種力量。神的御名,神的力量。
前面已經總結了「產靈」的各種意義。
1、彗星 2、繩結 3、水 4、人 5、孩子(人) 6、臍帶(母女之間的聯結)7、記憶(部分靈魂) 8、世事變遷(時間) 9、眼淚(人身體的一部分+水) 10、頭髮(人身體的一部分+繩結) 11、風鈴(風是一種聯結)
關鍵詞:「聯結」。劇情當中的起承轉合都圍繞著這個詞。
三葉和瀧互相意識到對方是真實存在的,原因就是9.3那一句「你是誰」將兩人的靈魂相互聯結起來,確信對方是真實存在的。有了靈魂的「聯結」,就有交流,就有了「產靈」的力量。即使在不同的時間點上,雙方也能夠保留下文字以及簡訊,並且醒來後保持一定的記憶量。
這裡有兩個要素不可少:雙方擁有同樣的「組紐」繩結,並從「靈魂」深處確信對方真實存在。
相反,失去了聯結,瀧與三葉開始失去了「交流」,失去了「產靈」的力量,簡訊、記憶通通無法保留。
舉個例子,影片的51.25,三葉留下的日記開始被亂碼刪除。
*瀧的角度:
在此之前,瀧說的話:「難不成……不可能的,我還留有三葉的簡訊」。對於三葉是否真實存在產生了動搖。對此的解釋是「簡訊在消失」。
這很奇怪。因為,完全沒有道理在現在這個時間段(10.4後2-3個星期)才剛開始消失。(消失的簡訊是剛剛開始的,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部消失了。)
那麼唯一的可能性是——當瀧真正親眼看到了早已消失的糸守町,他開始懷疑三葉是否真實存在。因此雙方靈魂上的「聯結」開始消失了,產靈的力量無法維持雙方之間的交流。
*三葉的角度,在10.3,三葉做了什麼?
——將手繩送給了三年前的瀧(自己失去了手繩)並剪斷了頭髮(切斷了自己的感情,感情也是靈魂的一部分)。三葉開始對自己產生的記憶抱有疑問,因為她認出的瀧君並不認識她。不過,她並沒有想到是時間不對等(這個很重要),僅僅以為瀧夢醒後完全忘了她。
兩人失去了聯結,就彷彿魚失去了水。產靈的力量不足以維持兩人聯結的狀態,終於,所有的痕迹、所有的記憶、所有的美好,全都漸漸地消失了,最終只剩下徘徊在不解與懷疑邊緣的瀧,踏上尋求夢境之旅。
--------------------------------------------------------------------------------------------------------------------------------------------
3、靈魂與感情
要談及「靈魂」這麼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在劇情里的作用,有人會對此不屑一顧。但不論如何,下面這個問題可以專心考慮一下:
三葉和瀧交換身體,是怎麼確定時間點的?年份:3年後,月份:9.3-10.2。
——月份是通過彗星墜落的那一段時間來確定的。
——那麼年份呢?
為什麼三葉是和三年後的瀧交換身體,而不是一年後或者兩年後?
*是因為「男女同歲」更有代入感嗎?實際上多一歲少一歲根本沒有什麼差距。「學長學姐」什麼的不是更好嗎?
*是為了「欺騙」觀眾嗎?多一歲一樣可以欺騙。
*是因為與後面的「不同歲」形成反差嗎?這有一定可能,但完全不能說服我。
但從靈魂的角度進行考慮,情況就不一樣了。只有男女主同歲,「靈魂的契合程度」才是最高的,交換起來才是最順利的。(神明:唔噗噗噗噗噗……)
關於「靈魂」這一塊對於後續劇情的發展,另一個最重要的證據就是「口嚼酒」了。
在影片中,「口嚼酒」是供奉給神明的,三葉的「半身」。供奉的過程是將人與神明結合的過程。婆婆也說過,「進入身體的東西,會與魂相結合。」所以,當瀧喝下口嚼酒之時,他的靈魂便與三葉的半個靈魂相結合(俗稱魂交#滑稽),因此能看見一部分三葉的記憶。這裡暫時不多做詳解,在第6點「黃昏之時與隱世」的時候會再度提及。
另一方面,靈魂在電影里有個非常明顯的具象物,那就是「感情」。感情本身就是被人類所特有,屬於情緒的一部分。那麼電影中間,有哪些地方有提及感情的物化寄託呢?
*繩結。
「在結繩的過程中,結繩之人的感情也會漸漸流進繩子里。」——一葉婆婆
*風鈴/風。
「你在那裡嗎?」——三葉體內的瀧
*頭髮。
「為什麼人會把剪頭髮和分手聯繫到一起呢?」——saya
*眼淚。
影片中有更多的事物,被人寄予了特定的情緒,就不一一舉例了。情緒漸漸地貫穿進人們的靈魂,當時間沉澱後,通常物是人非。人們再次看到當年那些東西的時候,懷念,欣慰等情緒便會再生,成為繼續前行的動力。
靈魂與感情在電影里不經意地出現,不經意地聯結著瀧與三葉。就像是在學業事業不順之時,儘管自己很迷茫無助,但也有某些他不知道的地方,有人在默默地幫助他,默默地擔心,替他祈禱。這個時候,自己所能做的只是堅持下去。終究會發現,在某個特定的時刻,那個人的祈願最終會成為力量,助他成功。
--------------------------------------------------------------------------------------------------------------------------------------------
4、繩結與夢
這可是重中之重(敲黑板),也是整部電影里最能直接看出關聯性的地方。
「組紐」繩結,糸守鎮在消失之後仍能保存於書籍之中的傳統手藝,流傳千年。多次出現在女主的頭髮上和男主的右手上。在影片中,只要主角相互交錯於時間/空間,在錯過的那一瞬間,就會有繩結將他們牽在一起的畫面,因此最容易被觀眾所捕捉到。
op的畫面
交錯而過的一瞬間
2013年的三葉和2016年的瀧擁有的是同一條繩結,已經沒有疑問了。繩結的特殊點在於,它是「產靈」的一種形態。他能夠將記憶、夢境、靈魂、時間等和「產靈」有關的東西聯結在一起。
先寫結論吧:雙方在2013,2016年的相同日期——擁有著這條繩結,這是靈魂互換所利用的媒介。繩結作為產靈的一種形態,能夠超越時間空間將兩人的靈魂聯結在一起,並將靈魂與夢相連,以夢境的形式呈現給雙方。這就是musubi(產靈)。
--------------------------------------------------------------------------------------------------------------------------------------------
*****結合上面的幾點,有一些QA:
1.為什麼能夠靈魂互換?
——產靈擁有將靈魂聯結的力量。
2.為什麼雙方能在不同的時間段交換身體?
——時間是產靈的一種意義,和組紐繩結類似,能夠交錯,重疊。共同擁有繩結的雙方,通過繩結超越時間地將靈魂聯結起來。
3.為什麼瀧在2013-2016這三年間會時不時夢到之前三葉在電車上贈送繩結時的場景?
——瀧時不時會綁著繩結,能夠呈現夢境。
4.為什麼在10.2之後,靈魂互換再也沒發生過?
——因為在2013.10.3的下午,三葉將自己的繩結送給了初中生瀧。至此,三葉失去了繩結,2013,2016在相對應的日期上,只剩下瀧依然擁有繩結。因此雙方的靈魂無法進行聯結,無法進行靈魂互換。
5.為什麼在停止互換的兩三周內,即使三葉沒有繩結,瀧依然擁有記憶和日記,卻在開始調查後,短短几個小時消失殆盡?
——目睹了糸守町毀滅後的模樣,了解現實的瀧意識到了三葉可能不存在,僅僅是自己在做夢,或者是妄想。於是靈魂開始排斥夢境,僅剩的聯結徹底隔斷,產靈的力量消失。繩結影響的僅僅是「是否能夠靈魂互換」以及給予一小部分既視感,而重要的記憶和「現實」的消失則與產靈的力量息息相關。
6.為什麼瀧尋找三葉的途中,在忘記了三葉的名字的情況下,依然記得婆婆所說的話,「線繩代表著時間」?是不是劇情需要,為了讓瀧想起婆婆所說的話從而啟程去找「神體」呢?
——這是他手上的繩結帶給他的既視感,而不是劇情需要。證據如下圖:
瀧說:「這個繩結是很久以前有人送給我的,那個人對我說,繩結代表著時間本身。」
這不就是明顯記錯了么。。。。送給他繩結的是三葉,而告訴他「繩結代表著時間」的是一葉婆婆。因此他並沒有回想起來夢境的內容,只記得隱隱約約有人送了他繩結,有人給他講過這段話,於是把他們兩個人認定為同一個人了。
--------------------------------------------------------------------------------------------------------------------------------------------
*同樣隱隱約約的記憶,電影里已經提到好幾次了。關於這一點,乾脆一起提一下吧。
首先是糸守町的畫,瀧是在畫展上看到類似的畫才有相關的記憶,從而僅僅憑藉自己畫出的糸守町去尋找三葉。
其次是「糸守町」這個名字,是在老闆娘提到了之後才想起來的。
還有就是學校操場,山丘等,瀧看到了這些才確認這裡就是糸守町。
在日記中,三葉完全沒有提到關於鄉村的事情。這些東西只能瀧自己憑藉記憶去尋找。這些隱隱約約的記憶,都是既視感。
而在美紀前輩提到繩結之前,曾經有過這麼一個畫面:
顯然瀧已經對糸守的組紐傳統有了一定的了解。包括繩結所代表的時間這一層含義。
最後一句關鍵的台詞,瀧開始調查後,逐漸認識到事件的不對勁,開始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夢境。在這之前重放了一句台詞:電影時間53.04,建議大家自己去找一找這一段。
婆婆的聲音再度迴響在瀧的腦海里:「你現在正在做夢吧?」這一段電影有斷句的著重描寫,對於劇情和氣氛渲染來講也是重中之重。
原本這裡婆婆指的是「三葉」在做夢,但卻成為了瀧的記憶,讓他認為曾經有人向他說了一些話,「你現在正在做夢吧?」就是其中的一句。
***瀧也許仍然記得那種聲音(婆婆)的感覺,在閱讀關於「組紐繩結」傳統的文章之時,看到了「繩結代表著時間本身」這句話,於是朦朧間想起了那個人的聲音,認為之前曾經聽某人講過同樣的話。
***與此同時,美紀前輩提到了「你手上的繩結是不是就是這種組紐」。這個時候,瀧好像終於明白了之前夢到的一些事情(其實他搞錯了)。他認定給他繩結的人和對他說「繩結代表著時間本身」的人是同一個人,而自己正要去找的就是那個人(此時他已經忘記三葉的名字了)。
這就是,上面那句前後不搭的台詞為什麼會出現的原因。
--------------------------------------------------------------------------------------------------------------------------------------------
關於#既視感#還有最後幾處場景。
*「它真的存在!這不是夢!」
當瀧到達神體的時候,發現真的存在這個地方。這裡是全憑朦朧的夢中記憶尋找過來的,沒有借用任何的其他資料。它的存在證實了夢境的真實存在。
*「從這裡開始就是隱世了」。
這是關於隱世的回憶,回憶中自己只是淺淺地渡過了一個小水溝,沒想到水位現在早已沒膝。
*「這是她妹妹的,這是我的。」
在神體里看到兩個酒罈,瀧想起來「她」還有一個妹妹,也想起來當時自己是供奉在左邊的那個。這些都是既視感。
***這裡有必要提一下某些資源的翻譯,將「她」這個代詞直接翻譯成「三葉」了,甚至還把四葉叫的「姐姐」也直接翻譯成「三葉」了,把「前輩」翻譯成「美紀」了。導致有些人覺得這裡有bug,實際上只是翻譯的鍋,聽日語還是「她」。
在喝下口嚼酒之前,瀧是不記得三葉的名字的。所以,盜版害死人啊~~~~
關於既視感,就到此為止吧。
--------------------------------------------------------------------------------------------------------------------------------------------
*****QA繼續,這是暫時的最後幾個,故意安排在一起,希望能夠好理解一些。
*為什麼男主在三年間會時不時夢到三葉當年在地鐵車門口給他繩結的那段畫面?
*為什麼在「產靈」的力量開始消失,瀧沒有直接忘記三葉的名字,反而能夠支持一段時間?
*為什麼「黃昏之時」結束後,瀧幾乎瞬間就忘記了三葉的名字,而三葉卻保持了一定時間的記憶?
三個問題,一個回答:
——戴在他們身上的「組紐」繩結,不斷地聯結兩人的靈魂,在繩結里會留下感情的痕迹。這種痕迹能在不經意間給佩戴者提供刺激,不論是以夢的形式還是以既視感的形式。因此,在瀧/三葉擁有繩結的一方,通常能夠將對方的名字記憶得更久。
—如平常所說,睹物思人。
在黃昏之時,兩人交換靈魂。瀧回到了2016年,而三葉回到了2013年。瀧失去了唯一和三葉相關的事物——繩結,如同夢醒一般,所有的記憶瞬間消失了。而三葉則拿到貌似前天剛剛送走的,其實已經漂泊了3年之久的髮帶,將它牢牢地綁在頭髮上,彷彿將瀧牢牢地綁在自己身邊。然後轉身奔跑,咬緊牙關,支起身子,面對飛來橫禍。
--------------------------------------------------------------------------------------------------------------------------------------------
5、彗星與神——故事的起始與結束(這一段分析有些地方為腦補,但不算是空穴來風。如果不認同的話歡迎提出質疑)。
這部電影一直在強化「神」「宗教」的概念,但是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透的。比如說基督教的聖經,普通人一輩子都弄不懂十分之一。當然誠哥也挺會玩的,在架空的神社文明裡,直接設定了200年前的一場大火把所有文籍燒沒了。(這分明就是懶嘛……懶得去空想出一個完整的神社文化www)我覺得要說這部電影不完整的地方,也就是世界觀的殘缺了。新海誠也許並沒有將神社文化熟記於心,只是大概了解用以討巧消費。
200年前的這場大火*1或許是誠哥餘力不足的不得已而為,*2或許是在現實中真有類似由於「被燒毀」而遺憾失傳的小鎮文明,*3又或許只是為了重複災難的過程,用以讓多災多難的大和民族在觀影時更加感同身受。關於這一點究竟如何,就暫且不討論了。(算是電影的一個扣分點)
———————我——————是——————分——————割——————線———————
1.關於彗星的壁畫,以及後續的一系列思考。
在後面的高潮劇情里,tessie查詢到了糸守湖的形成過程,正是1200年前的同一彗星分離出的碎片襲擊所致。也正因為如此,tessie才會相信三葉(瀧)的「胡言亂語」,幫助她進行拯救村莊的計劃。
瀧通過tessie的調查發現了其中的關聯,知曉了為什麼有關彗星的壁畫會出現在神體廢墟中間。作為記載神社文明的核心地帶,彗星壁畫的出現代表著這一糸守神社文明的起始——1200的那場彗星。可以說,彗星是故事最初的開始。有了彗星的襲擊,才有了糸守湖,才有了糸守町,才有了燦爛的糸守組紐神社文明。
還有兩張圖。
電站被炸後糸守町的鳥瞰圖
——可見糸守町是圍著糸守湖而建的。
城鎮發展,特別是古代,水源是重中之重。最古老的人類文明都是發展在水源周圍。那麼可以肯定的是,糸守町是在糸守湖出現之後才出現的小鎮。至於「糸守」這個名字,歷史也不到1200年。
那麼究竟多少年呢?
一葉婆婆教導我們:「1000年的糸守歷史已經被融合進我們的繩結中了」。
——歷史為1000年。距離糸守湖的形成有200年,200年的時間,足夠人們移民定居、建設城鎮了,也足以讓一種文化從無到有地誕生。
那麼神體呢?那是什麼地方?
這貌似又是一個隕石坑,如果真是隕石坑,那根據彗星的運行,就是2400年之前的事情了。並且此處作為「神社之神的神體」就更有說服力了。不過更有可能是死火山的火山口,因為地勢比較高,而且周圍的岩石更像是火山附近的岩石的形態。
從結論上來看,村民們從外面搬到糸守湖旁肯定是隕石落下之後的事,而彗星墜落的見證者在新建的神社內創作了壁畫。更有甚者,也許正是火山口裡的曾住村民搬到了糸守湖旁。不論怎麼想,反正有關於神體的所有證據都被燒光了,也就無從考證。
--------------------------------------------------------------------------------------------------------------------------------------------
——但是有一個細節卻是值得去思考的。
在1995.4,為何關於天文、地質、無線電的部門都被廢棄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在這個時間點上發生這種事,肯定有什麼原因的。如果說糸守町故步自封,不願意去接受外來科學,將自己關在神社文明的牢籠裡面的話,也許這些社團都不會建立起來,而不是建立了再被廢部。我所在意的是,為何這些有關於交流和科學的部門會同時被封,而且。。
1995.4這個時間,大概是敏樹作為民俗學者剛入贅的那會兒吧?三葉出生前1-2年。
無線電可以播放到全村,也會播放一些關於町長競選的內容。它的一個終端在敏樹手上,而另一個能夠截獲頻率的終端在被廢部的學校。看看電影里敏樹對學校的態度,明顯比較反感——當年他搞出了什麼大新聞啊。。。
看來有關糸守文明,電影里的信息的確太少了。
--------------------------------------------------------------------------------------------------------------------------------------------
2.神社中的神。
按照上面的分析來看,即使文獻被燒光,我們也可以了解糸守町的大概形成過程。「糸守」這兩個字,繩結、守護。這本就是一種宗教語言。所以可以想像的到——這個小鎮就是建立在神社宗教基礎上的。若說「糸守」的「糸」字面意思是繩子,暗指musubi(產靈),那麼糸守町也能理解為,「被產靈守護」的小鎮——被神的力量守護的小鎮。
這個宗教起源於什麼?起源於1200年前的彗星。彗星也許成為了這個小鎮「神物」的象徵。彗星墜落代表著天與底的相連,正是從彗星那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的形象中,「繩結」藝術與「組紐」技藝被發明並代代傳承下來,成為糸守町的象徵。影片中也有證據。就是在瀧喝下口嚼酒後那段靈魂穿越的影像中——彗星的形狀逐漸變化成了繩索。
為了簡化描述,我下面就稱它為「彗星神」。
*之前在分析某父親的性格時曾經提到過:這是一部有神性的動畫電影,神注視著糸守鎮,保護著糸守鎮里的臣民,保護著神社的各代傳人。糸守鎮的臣民供奉著神,在隱世提供口嚼酒作為「半身」聯結自身與神明,讓神明能更好的守護自己。從「糸守町」來源於宗教文化的命名,以及宮水家各代都經歷過「身體交換」這兩點點來看,這種理解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究竟是為什麼他們能夠「身體交換」呢?
在三葉和瀧交換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細小的線索:交換的媒介是繩結,維持交換的力量是產靈,那根本原因呢?為什麼會在近百年傳承的「宮水家」的傳人身上進行身體交換呢?(沒錯,宮水家就百餘年的傳承,一葉婆婆親口說的,以下摘自小說:【所以今天的奉納,是宮水一脈傳承百年,讓人和神明相聯結的重要的傳統】)
原因大概只有一個——彗星再臨。
在200年前神社被燒毀後,供奉彗星神的地方就只剩下了新的宮水神社了。在彗星再來之際,「彗星神」找到了反饋臣民的手段——通過交換身體,將未來的人交換到過去,從而守護這個村莊。這就是交換的根本原因。
Q:如果說兩人交換身體的原因是繩結,那就構成了一個循環:瀧得到繩結——兩人能夠交換身體——兩人產生情感——三葉去東京將繩結送給瀧——瀧得到繩結。那不就沒有根本原因了?這是不是bug?
A:冥冥之中只有神明在安排事情,「彗星再臨」才是根本原因,繩結只不過是神明所設下的交換媒介。
——如果硬要從理論的角度討論,「神明(誠哥)」就相當於知曉過去未來,於是從上帝視角在時間線上寫了一齣劇本,使得整個故事得以開端和收尾。
***彗星神趁著(本體?)歸來之際,利用這種方式,將千年虔誠供奉著他的臣民們拯救了下來。然而遺憾之處在於,無論村民們是否存活,彗星的碎片都會再次降臨糸守町,將經歷過歷史的風霜洗禮,早已被侵蝕地滿目瘡痍的神社文明——徹底毀滅。糸守町最終還是消失了,僅留下了一個注視著歲月流逝的雙子湖。
千年之後,這片湖的附近,究竟會被城市佔據,還是會再次形成新的傳統,現在的村民不得而知。但他們很清楚,他們所依存的「糸守町」已經再也回不來了。繼彗星成為故事的開端之後,他再次成為整個故事的終結。
《你的名字。》——吾神之名?不得而知。僅知此是某神為人而自生自滅的墓志銘。
--------------------------------------------------------------------------------------------------------------------------------------------
6、黃昏與隱世。
這一部分主講一些非常有趣的文字細節,對於主線貫通的提及並不多,但有許多關鍵疑問會得以解答。
先要看看這兩個名詞,理解其中的含義。
*黃昏:看看咱香菜老師是怎麼說的。(以下截自小說翻譯片段)
沙沙沙,黑板上的聲音,連綴出短歌一樣的東西。
彼方為誰 無我有問 九月露濕 待君之前(不要問我【你是誰】,九月露濕時我在此等待你,出自《萬葉集》第十卷2240號,譯者注)
【彼方為誰,這就是黃昏的語源(彼方為誰,寫作【たそかれ】,黃昏,寫作【たそがれ】,譯者注),黃昏時分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
YUKI醬老師澄澈的聲音,隨後在黑板上大大的寫上【彼方為誰】。
【傍晚,既不是晝也不是夜的時間。人的輪廓變得模糊,對方是誰也分不清楚的時間。也許會和人外之物相遇的時間。和死者以及魔物相會的【逢魔之時】(下午六點左右的黃昏時候)你們應該也有聽過,而更加久遠的時代【かれたそ時】【かはたれ時】也有這種說法】
***關鍵詞1:彼方為誰,黃昏。對應的日文:たそかれ,たそがれ
——這麼例舉出來,我這種日文盲也能看出,第三個字右邊的が比左邊的か多兩個點。對吧。
嘛,先記著。(多兩個點的是濁音吧)
***關鍵詞2:模糊,與死者及魔物相會。
——看到模糊,想到什麼?夢境。瀧與三葉睡夢醒來時記憶也是模糊的,很像黃昏時候的狀態。這種層次的解讀上,黃昏=夢境。沒錯吧?
——看到死者/魔物,想到什麼?死者對應隱世,魔物對應靈魂。也先記著。
*黃昏之後,是隱世。
——在日本的民俗中,隱世即人死後成為神明所待的地方,神社供奉的神明也就在隱世之中。影片中,從隱世出來要用身體最重要的一部分進行交換,即「口嚼酒」。
那,請問三葉死後的靈魂呢?去哪裡了?——隱世。
*還有一個有關於口嚼酒的前提,在前面提到過,我直接複製了。
——「口嚼酒」是供奉給神明的,三葉的「半身」。供奉的過程是將人與神明結合的過程。婆婆也說過,「進入身體的東西,會與魂相結合。」所以,當瀧喝下口嚼酒之時,他的靈魂便與三葉的半個靈魂相結合(俗稱魂交)。
*之前提到過的感情與靈魂的關係,切斷頭髮相當於從心底里放棄瀧,等於切斷了與瀧靈魂之間的聯繫。
有了上面的知識儲備,再來看劇情中的這一段就明白很多了。
*******(敲黑板)重點,有問題的都來這一段找答案啊。主要解決的問題有:
*為什麼瀧回到的時間是10.4早晨?
*為什麼三葉回到瀧的身體的時候有自己被彗星砸死的記憶?
*為什麼瀧喝了口嚼酒能回到過去?
*為什麼在黃昏之時兩人能夠互換身體?
——a.瀧視角:
a1*2013年,瀧的靈魂在三葉的身體里,代替三葉的靈魂向神明供奉了口嚼酒,將「自身」和「神明」聯結了起來。那這裡的「自身」可不僅僅是三葉,由於參拜神明的相當於是瀧的靈魂,有可能他的靈魂也和神明聯繫在了一起。
a2*2016年,瀧喝了口嚼酒,將三葉的半身灌入體內,自身的靈魂與三葉的靈魂相連,看到了三葉一半的記憶和過去,瀧的肉體則是在隱世內沉沉睡去。
a3*2016年,瀧的靈魂順著聯結,在時間另一端尋找到了自己當年進入隱世時的靈魂——2013.10.2他在三葉身體里供奉靈魂的時刻,再次進入了三葉的身體,此時兩人的靈魂是相融合的狀態。
a4*2013.10.3,晚上三葉將頭髮剪斷,切斷感情(靈魂)的聯結,於是兩人靈魂分離,10.4早晨,瀧終於得以重新控制了三葉的身體——本來應該10.2就控制的,但是靈魂一直融合在一起,並且10.3三葉去東京的行為是「交換」的媒介,這個原因不能被刪除,所以神明將瀧控制三葉身體的時間放在了10.4早晨。
a5*2013.10.4,黃昏之時在三葉的身體里遇見2016年在自己身體里的三葉,由於黃昏與夢境相似,模糊之中互換了身體,回到了2016年的時空。
——b.三葉視角:
b1*2013.10.3,三葉去東京送初中瀧繩結,晚上自己剪斷頭髮,切斷兩人感情(靈魂)的聯結。
b2*2013.10.4,彗星落下來,三葉死亡,靈魂進入了隱世。
b3*2016年,在瀧喝下口嚼酒的那時,三葉的半身和瀧的身體聯結了起來,她三年前已經存在於隱世的靈魂則受到身體的吸引,當天下午回到了瀧的身體並蘇醒過來。
b4*2016年,黃昏之時在瀧的身體里遇見2013年在自己身體里的瀧,由於黃昏與夢境相似,模糊之中互換了身體,回到了2013年的時空。
——其中有幾個重要的關聯。
b1是a4的前提;a2是b3的前提
黃昏之時的「模糊」與夢境之間的關聯性,是當黃昏來臨時兩人交換回原來身體(b4,a5)共同的前提。因為交換身體必定是通過夢境引發的。
黃昏之時能夠看見「魂魄」。所以此時是2016年的瀧體內的三葉穿越回2013。(三葉已經跪了。)——兩人相遇時彗星還在天上。
在這個過程中,兩人的靈魂相連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否則無法解釋三葉在2016年瀧的身體蘇醒的那一刻,2013年在三葉身體中的瀧就有著冥冥的感應,直接搶了tessie的自行車就往神體出發,這種感應就是靈魂之間的聯結所致。
***腦洞來了,關於たそがれ(黃昏)比たそかれ(彼方為誰)多出來的兩個點。
瀧的日文名:たき(taki)
如果要自我介紹的話,會這麼說:たきです(takidesu)翻譯:這裡是taki。
熟人的省略叫法:たきす(takisu)(lz不確定有沒有這種說法啊,只是貌似聽到過的。。有日語學家來科普下么?)
那,喜歡你的日文寫法呢?すきだ(sukida)
除了兩個點,正好和瀧的名字相反。
看看三葉的手:
如果從下往上念,不就是「takisu」(這裡是瀧)么?
所以這兩個點究竟是不是taki寫的呢????????會不會是神明給加上去的……
——OMG、誠哥究竟在多久之前就想到了這個虐點了?在為「立花瀧」取名字的時候么?
======================================================================
============================================================================================================================================
7.關於交換身體與夢的相關解釋。
這兩天,幾乎吧里所有的帖子都在詢問:這部影片究竟有沒有bug?兩人交換身體卻沒有發現時間上的差異是不是因為男主女主都是笨蛋?通常下面有人回復「沒有bug」,「手機里看不到年份」什麼的,就會吵起來。實際上沒必要為這種人爭吵。因為估計有的人真的沒有做過「夢」。或者他根本不知道雙方是靠「做夢」這種方式聯繫在一起的。
看過《盜夢空間》的同學對於「夢」的認知應該要深一點。比如:將夢做下去的重要條件,就是自己「潛意識」里的人不能意識到這是夢境,否則夢就會不穩定。所以做夢的時候,你是不知道你在做夢的。你的夢就算再天馬行空,再荒誕離奇,只要你仍然在做夢,你都會認為——這個世界是正常的,他就是我存在的世界。
套用到這部電影里,也就是說,(從三葉角度討論)不管三葉是否看到了2016年的年份,她都會認為2016年就是她所生活的年份。儘管睡前還是周一,睡夢裡變成周六了,她也會覺得今天就是星期六,不用去上課。三葉所認為的唯一違和感就是「我來到東京了。」
電影前期的一個關於年份的細節:
很明顯了,三葉不可能沒有看到有差異的年份。
再者,這是三葉和瀧說的台詞——「夢醒來後的印象是模糊的,只有通過周圍人的反應才能確定我們在交換。」
婆婆也曾說過——「夢中的經歷是寶藏啊,因為醒來後就會消失了。」
如此一來,這個bug完全能用夢境來解釋。
======================================================================
============================================================================================================================================
8.時空觀的總結,以及個人對於「平行世界」在這部電影中套用的看法。
為了方便理解,暫時以「平行世界」的說法來進行解釋。設定糸守町有500人死亡的世界稱為世界A,而被拯救下來的世界稱為世界B。
上面的分析,大家也能看得出來,《你的名字。》的核心與「平行世界」「世界線」毫無關係,而是僅僅用線繩的一些特性就可以解釋。對於時間線的串聯,主要的載體是「靈魂」。彗星墜落導致死亡的三葉,變成了魂魄,再次通過隱世回到了瀧的身體中。兩個世界、不同的故事全都發生過,但是僅以最終靈魂所延續的那個世界為準。
不過就算如此,估計很多朋友都會覺得有很多邏輯問題。比如,世界A中的死亡五百人最終結局如何?世界A中的瀧與三葉結局如何?難道不是沒有相遇嗎?
這麼解釋吧:就算世界A的五百人包括三葉全都死了,最終瀧和三葉的結局也是好的。因為不論是瀧還是三葉,不論三葉有沒有死,他們的靈魂都已經從世界A轉移到了世界B,詳細過程見第6點。所以如果真要拿平行世界進行解釋的話,就會變成這樣:世界A里的三葉死了,但是又從世界B活了過來。而世界A里的瀧睡在神社裡失去了靈魂,真正自己的意識已經順著口嚼酒進入了世界B,與三葉最終相遇了。這就是整個故事從靈魂角度的解讀。
如果這樣解釋,有人還會說「世界A是悲劇,因為500個人死了」的話,那再加上一句,通過隱世,那500個人所有人的靈魂都和世界B存活的身體聯結了起來,重新活在了世界B中。對於三年前事件「500人死亡」的事件報道,則被查出作假。這麼解釋,是否能夠接受了呢?
這是一部有「神性」的動畫電影,想要以精確的科學理論去度量,很明顯是不可能的。因為無論是「世界線」又或是「平行世界」,都無法完全解釋電影里的所有細節,強行解釋只會出現邏輯比較奇怪的地方。只有通過靈魂與神明才能最順暢的理解電影。
-------------------------------------------------------------------------------------------------------------------------------------------
*比如用平行世界解釋的bug:
三葉和瀧的靈魂是從世界A穿越過來的,並不是真正的世界B的三葉和瀧。所以要用平行世界解釋的話,相當於在靈魂穿越的一瞬間,世界B才剛剛成形,而且裡面還藏了一個世界A的死人。這和尋常的「平行世界」就不同了。平行世界講究的是兩個世界共同運行互相無影響,每個獨立的世界原本就有一個歷史和未來。
於是這裡就出現了很多問題。
1、在世界B里,三葉明顯經歷過一次死亡了,是怎麼死的呢?世界B里完全沒有這樣的歷史。
2、世界A和B的瀧,過去的經歷一模一樣,作為人類的思想也一模一樣,選擇也一模一樣,為何會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未來?這完全不符合因果律。
3、世界A穿越的三葉和瀧居然能影響到世界B的誕生和發展,怎麼可能?
--------------------------------------------------------------------------------------------------------------------------------------------
*用世界線解釋,並說這部電影是「悲劇」的某些奇怪的邏輯:沒有說「bug」是因為世界線理論比較厲害,基本找不出bug。(看這一部分之前起碼要對命運石之門裡的世界線理論有所研究,否則會一頭霧水,並覺得我在胡說八道。)
***如果大家看到了利用世界線解釋電影並且說這是BE的,要麼是根本沒理解世界線理論,要不就是把世界線與平行世界搞混了。
世界線講究的是,從一個時間點由於來自其他可能性世界的一個「因」,導致了世界移動到了這個可能性世界,但同時存在的世界只有一個。簡單點講:由於世界線A的瀧喝了口嚼酒,世界從A線跳躍到了B線。這其中,瀧充當了觀測者的角色,繼承了世界線A的記憶。其他死亡的500人則被世界「修正」為未死亡,繼續存活下去,包括三葉。修正過後,之前500人死亡的世界已經不存在了,僅僅屬於另一種「可能性」。
這裡的重點在於「可能性世界」。世界線理論里的「可能性世界」是無數的,也許有可能彗星碎片大了一圈,把整個東京都給砸了,也有可能只死了200人,也可能三葉沒有死,其他人死了一大片。但是前提是——這裡所有的可能性都是「不切實存在」的。所以用世界線理論來解釋電影,完完全全是一個happy end。因為在最後的世界線B上,災難最終並未造成死亡。當然就算如此,我也不贊成用世界線理論來解釋電影,因為電影里一個字都沒有提到過。
利用電影里的解說完全能夠解釋本作的時間線。當然以上解釋可能無法涵蓋所有的問題,如果還有不理解的地方,歡迎大家進行提問。
***下面放一個自己整理的《你的名字。》事件時間線。(人物出生年份可能有一年的誤差)這是按照最終事件來寫的,也就是三葉已經被救了
——2400年前,首顆彗星墜落山頂,形成坑洞。逐漸有人移居至附近
——1200年前,再次回歸的彗星形成糸守湖,神體中彗星壁畫誕生。
——1000年前左右,人民移居糸守湖旁,糸守町建立,神社建立,糸守教誕生。
——200年前,發展順利的神社文明在一場大火中毀於一旦,僅流傳下「組紐」「口嚼酒」等形式,原因等已經無從得知。
——100年前,宮水神社建立,宮水家族開始傳承。
——100年前開始,宮水家族的傳人每一代都會有交換身體的過程。
——1920-40年間,宮水一葉出生。
——1990-1995年間,宮水敏樹離開城市,與宮水雙葉結為夫妻,入贅宮水家,成為宮水神社神官。
——1995年4月,天文社、地質研究社等社團被廢棄。
——1996年,宮水三葉出生。
——1999年,立花瀧出生。
——2006年,宮水四葉出生。
——2010年左右,宮水雙葉因病去世。宮水敏樹被驅逐出宮水家,開始為政治奮鬥。
——2013年9月2日,彗星臨近,17歲的三葉開始與未來17歲的瀧交換身體。
——2013年10月2日,立花瀧在三葉的體內供奉了口嚼酒。
——2013年10月3日,三葉出發去東京,將頭繩送給14歲的瀧。晚上剪了頭髮
——2013年10月4日早上,立花瀧從未來回來進入三葉的體內,開始實施拯救村民的計劃。
——2013年10月4日黃昏,兩人相遇,三葉從未來的瀧身體中回歸,繼續計劃,成功拯救村民。
——2013年10月4日晚,彗星分裂,碎片變成隕石落下,糸守町毀滅,神社文明徹底失傳。
——2016年9月2日,17歲的立花瀧開始於過去17歲的三葉交換身體。
——2016年10月2日,三葉借用瀧的身體約美紀前輩約會。
——2016年10月3日,瀧趕去約會,發現三葉信息的異樣。
——2016年10月中下旬,瀧開始尋找夢境中的糸守町。發現糸守町早已毀滅,於是到達神體,喝下口嚼酒。
——當天傍晚,三葉靈魂進入瀧的身體蘇醒。
——當天黃昏,瀧從2013年三葉體內回歸到2016年,次日忘記三葉姓名以及自己到糸守町的目的。
——2021年冬,兩人在天橋上擦肩而過。
——2022年春,兩人在樓梯上相遇。
======================================================================
============================================================================================================================================
9.備註總結。
核心線索這一段的解析比較長,有些人可能認為關於「靈魂」和其他一些意象是我自己加入的,不是必要的。我自己也考慮過這一點。不過實際上在電影里,關於「靈魂」「隱世」等方面都有確切提到過,不是我憑空加入的設定,並且如果不考慮「靈魂」的話,有些地方的理解就會相當生硬。稍微列出幾個。
*為什麼兩人會冥冥中有著對方方向上的感應?
*為什麼兩人會交換身體?(這裡不用「靈魂」解釋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解釋。超能力?)
*為什麼喝了口嚼酒就會看到三葉的記憶和經歷?
*為什麼三葉死後會重生於瀧的體內?
當然關於「產靈」是一種力量,而不是神明這一點我也想了挺長時間,對於婆婆的話也分析了挺久。最終還是認為我所理解的沒有錯的。
實際上還有很多啦,大家也可以說說你們對於這些問題都是怎麼看待的。
這一部分也是耗時最長的一個部分,後面兩部分——「部分意象的解析」以及「新海誠式既視感」可能就更新的比較慢了,因為本身內容不是很重要,也會留給吧友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去消化核心板塊的內容。
畢竟到現在為止很多人連電影都還沒有看完。
(核心線索,完)
所詮この世は弱肉強食。強ければ生き弱ければ死ぬ。日本のアニメこそが「至高のアニメ」である事を思い知らせてやる!!!
每當國內媒體以大字標題報道美國動畫在中國又爆了票房。
每當國內影評家們以薩特和波伏娃的語氣分析迪士尼動畫的深邃和哲學。
每當知乎上出現一個又一個「為什麼美國動畫那麼好,為什麼日本做不出來」式的問題,還邀請了我。日本作為動畫強國能做出來《瘋狂動物城》這種動畫嗎? - 孟德爾的回答 - 知乎
我的心中,悲傷以45度角逆流成河。
請允許我大聲喊出:老子受夠了迪士尼低幼動畫了了了了了了——
迪士尼2D動畫的作畫再好,3D動畫的技術再強,內涵再豐富,再哈姆雷特,再現代主義,它的第一目標群體也是兒童,泄泄!明明就是一個子供片,大家還要在裡面分析命運的抗爭社會的悲哀體制的反思,簡直是動畫界的皇帝的新衣,不,是動畫界的政治正確!
而且定位越低齡歌舞比例就越高,每當我在影院里看著主人公/反派一行載歌載舞,我的臉上就不由自主的掛上了尼古拉斯凱奇的經典表情。人家皮克斯用MTV插入歌曲的方式不是挺好的嘛你們不能學學?
然而沒辦法,誰叫人家觀眾多票房高呢?BITES THE DUST
國內對日漫的引進繞了很多彎路。宮崎駿因為歷史原因無法引進,於是引進的基本都是以人氣為第一考量,柯南也好,哆啦a夢也好,都是赤裸裸的情懷換錢的感覺。其實大家都知道,從網上下片看的話,這些情懷冷飯不是第一選擇,大家追的永遠是日本主流的最新最潮的動畫。但是二刺螈們畢竟已經看了20年的盜版,不打情懷牌的話,大家到底會不會花錢買票?
《你的名字》終於給出了答案。謝謝諸君,你們貢獻的每一張電影票都會變成日本人射向迪士尼的子彈。
我的日本動畫電影推薦表:
除了迪斯尼和宮崎駿,還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動畫電影? - 孟德爾的回答 - 知乎
—————下面的內容面向從《星之聲》開始接觸新海誠的真.動畫迷———————
誠哥的動畫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日劇系和世界系。兩者都曾經成功過,所以新海誠自己肯定也在想如何將兩者結合起來。星孩是一次失敗的實驗,你TM複製什麼不好居然複製《此時此刻的我》,但是通過星孩的製作給誠哥帶來了與正規動畫團隊合作的經驗,為君名的製作打下基礎。
君名的成功在於將生活感情劇和中二救世界這兩大要素有機結合起來,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和感情戲明顯繼承自秒五——結尾向秒五結局致敬的時候我都想要站起來鼓掌了,但是最後還是沒把屎喂下去,可惜了,上次那坨屎老子回味了好幾年呢,╮(╯▽╰)╭ 。而世界系這部分劇情堪稱天才,守醬大獲成功的《夏日大作戰》是把親情和拯救世界聯繫起來,不知道誠哥是不是從中得到了啟示。因為你倆感情不好,世界要毀滅啦,快好起來吧!
仔細想想,君名除了劇情核心的那個驚天動地的詭計外,其他都是老得不能再老的梗,但是誠哥的天才不是蓋的,敘事的節奏三緊一松(咦),在觀眾差不多就要開始吐槽之前馬上跳到那個驚天TRICK,後半的劇情在高潮戛然而止,切換到充滿了小清新范的結尾。這種神節奏在秒五就出現過,君名證明確實不是偶然。
君名的優秀靠的是努力,而君名的成功靠的是天才。
如果和他約定明天點見面,你會等到8年後嗎?
我想知道有多少人看了下面這一幕以後,
感覺到導演其實是在隱喻宇宙的高維都捲曲在現在的我們能察覺到的3個維度中?
作品在下面這段中,就差直接說出來了,我翻譯一下下面這段台詞:
我們的宇宙,也是神/自然的作品,神/自然把這些維度聚在一起,成形,扭曲,纏繞,有時又斷裂,還原,這就是結/產靈,這就是時空。
把時間的維度拆開,然後連接,這就是「結」,這就是「產靈」
這段劇情時候抽離感相當強的BGM,還有完全不敘事的台詞,是這一段在進行世界觀交代的明證
-----------------序言結束,下面是一部分對於世界的理解,影評在更下面----------------
為免誤解,總感覺還是說一下我對於世界線的理解:世界線本是一條,從男女交換開始,未來時間線和過去糾纏在了一起,世界變成量子態,在兩個可能結果之間不確定。第一次互換結束,塌縮成BE(滅絕結局),之後神社喝酒世界再次開啟量子態,第二次山頂交換後,世界塌縮成HE(都活下來),日記消失是兩根時間線合併時的塌縮造成的,不記得名字也是。
此外,我也認為編繩結那裡,除了比喻時間線,還有對於M理論的致敬。不知道你們記不記得有一個繩子的近景,許多小繩子纏繞成繩結。超過3維的維度被捲曲,扭結。看到那個鏡頭我眼淚落下來了。用感性的思念與理性的理論進行比喻,構造出一個具有對稱美感的故事,這是我給繩子和繩結以及所有與線相關的視覺化系統,打10分的理由。
上面兩段,尤其是第二段,是我的個人看法,所以,僅僅在此補充,供大家參考。
我整理的是故事的科幻思路,並不代表我覺得故事符合科學原理。所以大家不要就量子態是否可以對應到宇宙這種宏觀體系,主角已經在量子態宇宙中進行了多次觀測為什麼宇宙不塌縮,以及M理論和對應宇宙11維等理論只是理想模型來說事了。科幻故事並不是論文,基本上只是從一個點進行感性的創作,所以對於科學原理不要想太多。好的軟科幻故事,是可以把情感與科學原理進行很好的比喻和映射,在這一點上,你的名字真的做得很好。
當然,如同下面的正式影評中所說,也可以不把它看成科幻故事,就當成超自然力,觀影體驗不會有太大變化。這點上我只是說出我的想法,也希望可以提出不同的思路,拋磚引玉。
----------------------------------正式影評開始---------------------------------------
你的名字——繩結般穿越時空的思念,依靠別緻的編織而成
一直期盼著,終於等到了她在國內上映。其實不管是審批還是引進,能在12月2號看到,已經是意想不到的快了。不過,還有一個沒想到的是,影院裡面竟然座無虛席。對於學習文學的新海誠,2次元觀眾實在是再熟悉不過,從開始到現在,他的標籤已經從《星之聲》《雲彼》時科幻與唯美並存的新銳動畫人,到《秒速五厘米》到《言葉之庭》的敘事散文,他擅長的是用唯美的背景,細膩的旁白,講述分離的故事。只是,這次還會是這樣嗎?
不太一樣的是,導演在影片中,非常克制悲傷情緒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活潑,輕鬆,生活化的情感基調。這讓整個觀影的過程振奮了很多,甚至在前面30分鐘有濃濃的喜劇感,讓人不禁想起了許多人心中新海誠的最高作品《貓的集會》摸胸、上廁所、臉紅等梗的反覆使用,甚至就當山頂相聚,(劇情)感動擔當的時候,也在插入笑料,這種成熟的技法,在以前的新海誠是絕對不會做的。不得不說,這就是積累了十幾年的經驗之後的進步。過去新海誠比較輕人物刻畫,但本片在田中將賀的幫助下,有點粗心但真誠地成長著的男主,有點膽小但善良的女主也都讓人印象深刻。這也是繼《言葉之庭》之後,下一部可以讓人記住人物的新海誠動畫了。
和以往旁白為主不同,故事基本依靠衝突來推進,然後在關鍵的時候給一些揭示,然後再把笑點和情感點點綴在其中。每個信息的傳達,每個轉折,都錯落有致。真的就如同系守村的女眷們精心編織的繩結一般,一次多展開一根線,隨後編入主線,直到最後,每根線索都纏繞在了一起,卻已經編出了精緻的圖案。
有許多變了,但也有許多沒有變。作為一個導演,新海誠似乎常常都在講述人與人的思念,不管是《星之聲》裡面那封在宇宙中靜靜傳輸了9年的郵件,還是《秒速五厘米》因為距離而終不能在一起的兩人,新海誠導演對於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牽絆與思念很敏感,這也成為了他一直表達的主題。
在《你的名字》裡面,同樣也是思念,但是對於這個一百分鐘的長片,導演使用了一整套形象化系統。思念是什麼?就是繩子,就是時間。而相聚就是繩結。
如果了解新海誠之前的科幻作品背景,比如《雲之彼端》,就知道在片中反覆出現的線,繩子,辮子,甚至彗星的軌跡,都是代表人與人之間的思念,也同樣暗示了這個分裂成兩個可能結果的宇宙的時間線。為什麼男女主角精神會互換?其實是因為量子態宇宙的兩根時間線交織在了一起,在編織繩結的時候,作品台詞反覆地暗示了這一點。當男主來到村中,簡訊清零,其實是一個薛定諤的盒子被打開的收斂方式。其實,就連彗星在空中分裂的軌跡,也是在形象化兩個人的思念穿越於兩個可能的宇宙的設定。
劇中有提到,上次彗星來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幾乎一樣的故事,也就是系守村的湖的形成,也正是這個地方會有這個祭祀和結繩流傳下來的原因。不過,為什麼在系守村不遠處,還有一個圓形的坑呢?而且坑中間的石頭,就恰好是能夠穿越時空的神社本體呢?其實或許,這塊石頭也是隕石吧,這個坑是更早的時候留下的。而且,正因為它,最後兩人才能在再次在這裡穿越時空相遇。對於時間的環,還有一點明證是男主穿越的時候,看到了很多女主過去的片段,也是男主那時穿越了時間線的原因。
儘管,不管這些科幻背景的暗示,把繩子和繩結當成純感性的隱喻,神秘主義來解釋現象,也完全沒問題,不過新海誠的科學素養可能比我們想像中高哦。所以,吐槽為什麼相遇,忘記,又突然離開的,如果了解一點這裡面的精心,或許可以更明白呢。
而且,就算不看這些,也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在這個雖然誰和誰都可以隨時通訊,但卻比以往更加充滿了隔絕的年代,我們對於兩個相愛的人思念的痛苦與甜蜜都已經感同身受,任何講述思念的好故事都可以直擊我們內心的深處。新海誠用線來比喻思念,告訴我們,就算沒有在一起,仍然有思念將我們相連,只要用心編織,某天,我們的繩結一定會相聚。
觀影過程中幾次淚目,那個用筆寫下的喜歡你當然印象很深,但最讓人感動的仍然是勇敢來到東京的三葉看到不認識自己的瀧,滿懷期待,滿心思念卻無法說出口。就在瀧滿臉木然的時候,她似乎意識到什麼,做了一個關鍵性的決定。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夜夜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
這個繩結,送給你。
一根繩子,首尾相連,就變成繩結。綁在手上,就成了兩人的羈絆。繩結之於此,顯然是相聚的象徵,兩根宇宙時間線交匯的地方,思念相交的場所。男女主角最後的相遇也是在一個圈上。說到圈,它很特別,它沒有端點,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它象徵著永永遠遠。在那刻,真願這世間的思念都如這個繩結。但願思念將你我相連,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木魚的完全主觀評分
吉卜力所沒有的時尚感和輕鬆的故事基調 9
精緻編織的故事與流暢的故事進行 8
線、繩結與圈的感性隱喻和科幻背景的暗示 10
放棄旁白推進,勇敢對過去的自己的革新 8
總評:8.7
強烈推薦
其實,這仍然是一個新海誠的故事,我們最愛的仍然是精心營造的錯過。就算是在《星之聲》中,承擔思念的具體意象,那裡是簡訊的電波,這裡是連綿的繩結。甚至《雲彼》裡面的飛機與巨塔,還有那個荒蕪的因為思念而產生的另一個平行世界。新海誠很可能一直都有好故事,只是他講故事的方法,比以往成熟了太多。
如果過去的,那個精於旁白的自己,成為了創作的阻礙,那就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從頭再來的事情,是多少人做不到的呢?
作品並不是完美的,比如並不是每個部分的劇情人物都對應主題,比如男女的成長線,和思念線並未形成因果,所以感覺整體性不足。還有男主的前輩和女主那邊的兩個青梅竹馬,故事與設定有累贅的地方,如果可以設定得更集中就好了。不過,按完美來要求,每個作品都有缺點。看到影院裡面爆滿的情景,真的是發自內心的高興。我相信,《你的名字》這個的不靠IP而依靠品質的,真正的一流作品,將會引起巨大的波瀾,很可能會取得極高的票房。而這票房將是一個極大的明證,對中國國內動漫市場的發展是有長遠的益處。我不遺餘力的推薦這部作品。
《你的名字》的成功之處,在於用二次元的世界告訴三次元的男女一個愛情事實:不存在一見鍾情。
新海誠的新作《你的名字》滿足了多少宅男的意淫:不用追女生,躺在床上就能和女生互換身體。一覺醒來,就可以摸奶奶摸到爽。
但是,醒醒啊!那是二次元啊!
三次元的妹子雖然沒有二次元的妹子那樣個個完美可愛,但她們才是一個個鮮明靈動的異性啊。
《你的名字》用唯美的二次元世界告訴了三次元的飲食男女們,一個恆古不變的定理:這個世界沒有一見鍾情。
完美如三葉,痴情如瀧,時空倒轉,三葉在地鐵里找到瀧時,瀧一副漠然地反問「請問你是誰?」
他們能培養出跨越時空的愛戀,基礎是他們一起經歷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有很多個第一次都是他們用彼此的身體共同度過的。
瀧的身體陪伴三葉第一次走在繁華的東京街道,第一次坐在咖啡廳里品嘗精緻的點心,第一次當高檔餐館的服務員,甚至第一次追求女生。這些都是來自偏遠地區的三葉人生中不曾經歷的。
三葉的身體陪伴瀧第一次觸摸到了異性的酮體,第一次走很遠很美的山路擺放口釀酒,第一次編繩結、和奶奶妹妹生活在一起,感受貧困生的校園生活。這些都是來自大都市的瀧人生中不曾經歷的。
他們通過手機記錄著彼此的經歷,把對彼此的情緒寫在手心上、臉上,期待下次互換身體時對方看到留言的表情。他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互相陪伴著。
他們雖然沒見過面,可他們熟悉彼此的身體、成長環境、家人朋友……他們是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共同的經歷奠定了他們一見面就會墜入愛河的基礎。
感情是一起經歷事情經歷出來的,而不是聊微信聊出來的。線上談再多,頂多發展成陪聊,幾年後回憶起來,又怎麼會記得一個微信昵稱呢?
人類是靠回憶和希望而存活的生靈。
沒有共同的經歷,沒有共同的回憶,何談感情?
沒有共同的期許,沒有共同的目標,何談愛情?
男生再宅也有自己的愛好。
你喜歡二次元,就約妹子去一起去參加漫展呀。
你喜歡攝影,就約妹子去拍照呀。
你喜歡打電腦遊戲,就幫妹子升級系統呀。
想辦法約喜歡的妹子出來,兩個人一起去經歷事情才是發展感情的正途吶!
約出來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想辦法一起經歷各種事情。比如,妹子的第一次刺青是和你一起刺的,妹子的第一次自製琥珀石吊墜是和你一起製作的,妹子的第一次看話劇、藝術展、芭蕾舞劇是和你一起看的……當她以後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難免都會想到你。
如果你們的感情發展到某個階段,她的初吻、初夜都自願給了你,那麼恭喜你,她這輩子都不會忘記你的名字。
我想記住的哪裡是你的名字吶,而是和你在一起時點點滴滴的共同回憶。
名字只是一個具象化的符號,我想記住的是你這個人,你曾經帶給我的那些驚喜與感動。
是因為這些回憶,才讓你的名字,成為我每當想起來就會嘴角上揚的幾個字。
當然,想和自己的右手廝守到老的宅男,請忽略這篇回答。
對於《你的名字》,我不建議各位跟著導演的敘事順序,把重點放在男女主角的相識、相愛、相遇與重逢上,這種看法總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分析與猜測。比如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平行時空的故事,有些人分析一切都是神靈的安排,也有人覺得,男女主角互換身體這麼多次,居然沒察覺到時間的變化,是完全不符合邏輯的。
最後,大家會覺得,這好像就是一個奇幻版《秒速5厘米》的故事,只不過新海誠這次發了善心,也避免了廣大群眾「炸列車」。
其實,完全可以把這部動畫當成一個「一見鍾情」的故事來看。對於男女主角來講,我們看到的那些奇幻般的經歷,其實是沒有記憶的。他們僅僅只是覺得,自己在尋找什麼,而當看到對方的第一眼,就立即確認,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
一見鍾情,不就是這樣一種感覺嗎?那些互換身體,那些彗星撞地球,那些時空穿梭,就像是為了兩人的見面而做的註解一般。這部動畫好像在說,所有的一見鍾情背後,都可以有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
而所有的相遇都是命運的奇蹟。
劇透預警
花了很長時間精心寫下的原創影評奉上。歡迎大家發表意見。
先解釋一下一直爭議的問題哈,女主手上喜歡你倒過來是男主的名字,這個是不對的。
先不論すきだ(喜歡你)倒過來能不能表示男主的名字。看一下圖片,這要是倒過來看,字都是上下顛倒的吧。。男主寫字反著寫嗎???問了一下日本朋友,反著寫也不是男主的名字,第一個假名多了兩個點,男主的名字是たき,要說少了兩個點女主沒注意也行,這直接給自己名字多寫兩個點是啥意思??所以這個可以論證是假的說法。
一、全新的風格、全新的高度
新海誠最新動畫《你的名字。》自8月26日日本上映後,連續九周領跑票房周冠軍,並且在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又重奪周冠軍。
《你的名字。》是唯一一部票房突破百億日元的非吉卜力工作室日本動畫電影,截止目前,票房接近250億日元,超越多部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動畫電影票房成績,但距離《千與千尋》304億日元的總票房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事實上電影的深度和質量跟千與千尋也存在較大差距。
值得一提《你的名字。》在其他亞洲國家也取得了非常罕見的優秀成績,尤其中國大陸更是達到了5.7億元的票房高度,從檔期不佳和新海誠IP熱度一般以及日漫二次元市場歷來表現一般的情況分析,5.7億元的票房成績極佳。可以說讓引進方賺得盆滿缽滿。
至於北美市場肯定不行,審美方式和文化表現東西方差異太大。這麼多年只有一個百年神作《千與千尋》拿到奧斯卡,《你的名字。》落榜是情理之中。
票房爆炸的原因,個人觀點究其根本是:新海誠挖掘出了一個全新的創作風格。這種風格非常迎合當下年輕一代人的價值觀和口味。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之前新海誠的一部動畫短片《十字路口》。它是新海誠專門為教育機構「Z會」補習班創作的廣告短片。男女主角相隔兩地,從未見面,卻在高三備戰高考的過程中,有著冥冥之中的緣分,他們會同時做錯同一道題,甚至連犯錯的方式都一樣,水平相當,實力相近。最終在同一所大學的門前相逢。
為什麼要提《十字路口》呢?沒錯,《十字路口》就是《你的名字。》的原型。
所以說,《你的名字。》的票房口碑雙爆炸,並不是碰運氣,也並不是偶然因素。雖然新海誠在《言葉之庭》票房慘淡的情況下,預估《你的名字。》票房是15億日元,未曾想到能如此成功。《你的名字。》的巨大成功雖然讓製作團隊出乎意料但並不是簡單的運氣好。
因為新海誠從《十字路口》開始,就已經醞釀他的新創作風格。
那就是兩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相隔很遠的兩個地方,素昧平生,命運沒有一絲一毫的交集,但是冥冥之中他們有著微妙的聯繫和朦朧的緣分,他們最終一定會克服一切命運設置的障礙,穿越茫茫人海,最終相遇的。
這種新的劇情風格和新海誠之前《秒速五厘米》剛好相反。
《秒速五厘米》的邏輯是兩個人命運重疊,從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式,天生一對,命中注定在一起,最後卻沒能在一起,讓人心痛。
可以看出來,很多日漫的人設都是這個套路,都有一對青梅竹馬的男女主角從小就在一起長大,一起經歷困難,一起去冒險,最終在一起。
新海誠本人接受採訪時也說,男女同學兩個人交換身體,夢中變成對方,這個題材應該挺新穎,也挺吸引人的。
終於,票房告訴我們,新海誠是對的。全新的創作風格,在這個快餐化、資本化、高壓力、快節奏的社會新秩序下,以及觀眾對傳統日漫設定的審美疲勞下,迅速吸引人眼球,並且重現激起觀眾心中的共鳴和感情點,真正做到了情感上感人的同時,劇情又做得非常立體精彩。
以前的新海誠,注重寫實(這一點誠哥在採訪中也自稱自己的作品偏重寫實),經常有人說,為什麼誠哥的電影敘事都很差,因為誠哥想給我們看的就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感情,但是拿真實的生活不經過藝術加工直接用作電影劇本是不妥當的,因為生活本身是平淡的。
在《秒速五厘米》中,敘事平鋪直敘,循序漸進,但感情線有波瀾,包括女主和男主的離別,包括花苗和貴樹的感情糾葛,都屬於一種波瀾,經歷一番曲折,最終換來悲劇,感情線上從電影劇本的創作而言,還算比較成功。
到了《言葉之庭》的,敘事依然平鋪直敘,什麼叫平鋪直敘,就是簡單地以講故事的方式,按照時間先後,發展順序從頭到尾簡單地講一遍,基本不設伏筆,也沒有多少懸疑,觀眾看的時候情緒比較平靜,從頭到尾幾乎是一種心情。《言葉》的感情線依然很平靜,缺少波瀾,從二人的偶然相遇,到搭訕寒暄,再到贈送禮物,到為雪野大打出手,再到最後的告白,結合圓滿結局,單線單調一階一階直上型感情線。但是畫質是真逆天。
今天《你的名字。》,我們看到了敘事線、情感線、畫質全方位都強的新海誠動畫。
因此,這部動畫電影口碑票房雙爆發,不是虛高,也沒有大的缺陷,從商業考究和藝術價值雙面來看,無疑就是實至名歸的。
二、立體的劇情線
看過新海誠之前作品,比如《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的朋友們都知道,新海誠的敘事水平確實稍差一些,最直觀體現在劇情線橫向的單一和縱向的單調無起伏,從頭到尾的節奏非常平緩。
但是優勢在於寫實,情感渲染上的寫實配以同樣超強寫實的畫風畫質,取材接地氣,帶給觀眾那種深深的共鳴和情感上的波瀾,感同身受,憂傷無窮。
而《你的名字。》的劇情線實在是宏偉了太多,變得非常豐滿立體。
首先劇情的橫向多維:這部電影在我看完預告片之後,我覺得是一種簡單的兩個人夢中交換身體,體驗彼此的生活,但是一個在大城市東京,一個在偏僻古老的小鎮糸守,相隔太遠,然後不斷尋找對方,最終相遇。
老實說,就算是這個劇情已經非常創新,讓人很有興趣去期待了。
但是事實上的《你的名字。》劇情比這個複雜立體了更多,提升了很多個檔次。
首先男主女之間有三年的時間差,不光空間相隔,還有時間錯位,差了三年,而且兩個人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從而埋下伏筆過渡第二部分懸疑基調,第二,女主中間被隕石砸死,多了一個生死別離,第三,男主喝下口嚼酒穿越歷史,逆轉時間,在她死前,救回愛人,拯救整個小鎮所有人。再次穿越時空三年。
這個劇情已經複雜到有可能讓人第一遍看不懂的程度,當然也有新海誠第一次駕馭如此複雜龐大的劇本,細節處理出現瑕疵不夠細膩嚴謹的問題,導致有些梗觀眾不容易get,比如「黃昏之時的前後呼應」「口嚼酒的作用」「地鐵上送的繩結」「三年前女主去東京一趟找了男主卻沒有被認出來的前後經過」這些恐怕第一次看很難get到,然而對於劇情整體的理解卻非常關鍵。這是這部電影的瑕疵問題。
很難想像《你的名字。》和之前《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是同一個新海誠的作品。
很多人奇怪為什麼要加上相差三年的梗,只是相隔兩地不就夠了嗎,這樣還引出了許多bug,比如兩個人根本不可能注意不到時間的錯位。因為如果兩個人沒有相差三年,整個劇本會變得扁平,低了一個檔次,這樣從開頭的偏搞笑有趣的風格無法過渡到第二部分的懸疑風格,整部電影的情感基調將從四個變成三個,不利於情感線的發展和突破。
然後是縱向的波瀾起伏,劇情再也不是從頭到尾淡淡的憂傷,以平靜平淡的節奏推進下去,而是被明顯地劃分成四個完全不同的部分
一、身體交換、互解煩惱
二、失去聯繫、找尋女主
三、穿越歷史、拯救愛人
四、回到未來、再度相逢
劇情氣氛和基調也呈現了多元化,比如第一部分偏喜劇、幽默,第二部分則是懸疑和謎題,第三部分讓觀眾捏了一把汗,氣氛偏緊張,深深祈禱著成功拯救小鎮,第四部分,則是回歸平靜,感動,淚目,欣慰。
確實可以看出這部動畫相對新海誠以前的作品,敘事水平真的是全方位提升的。
三、人物設定乾淨
《秒速五厘米》從頭到位只有三個角色,塑造豐滿的只有貴樹和花苗,《言葉之庭》則只有雪野和孝雄,《某人的目光》只有父親和女兒。
新海誠的原先動畫敘事線非常單一,不要說成功的配角,恐怕連配角的出現都沒有。
而《你的名字。》不再是這樣單調了,除了瀧和三葉,瀧這邊的奧寺前輩,三葉那邊的妹妹四葉,以及早耶香和克彥作為配角都塑造得相當成功。
而且完全不喧賓奪主,以瀧和三葉二人的感情波瀾為唯一線索展開一切故事發展,讓人物設定在擴充的同時仍然能保持非常乾淨。
新海誠筆下男女主的塑造都顯得冥冥之中有著聯繫,彼此性格互補,經歷相似。
三葉厭倦了鄉下生活,想去東京體驗大城市的感覺,呼喊著下輩子要生在東京,甚至來到咖啡廳都覺得非常幸福,因為鄉下沒有。而瀧則在東京生活慣了,交換身體以後也非常喜歡鄉下的生活。
他們二人在交換身體以後,駕馭對方身體,為人處事的方式都截然相反,所以造成了巨大的反差。
這一點和《言葉之庭》非常像,《言葉之庭》裡面,表面上相差11歲的男女主卻有著性格中互補的因素,雖然孝雄15歲,但是擁有同齡人不具備的成熟和獨立,雖然雪野27歲,但自己為人處事還未成熟,人生軌跡尚不安穩。兩個人都遭遇困境,又都恰巧獨自一人面對,孤獨無助,因此自然而然地湊到了一起,他們兩個都是對現實社會排斥的人,孝雄不滿足現狀,雪野被現狀排斥,孝雄渴望新的生活,雪野渴望回歸正常的軌道。
從人物形象塑造上面,我非常喜歡新海誠的這種設計。
四、改變歷史,大圓滿結局
結局是徹徹底底的大圓滿。
值得一提的是,豆瓣和知乎有很多「平行時空」說法,平行時空說法是半悲劇色彩,這個個人是完全不贊同的,不論是新海誠本人對電影的定義,還是從劇情中多次細節都可以看出,是男主穿梭歷史,並且改變了歷史,使得未來線發生反轉,最終救活女主,成功相遇在未來。
不存在任何的時空A和時空B。這一點我另外一個問題的回答里已經進行了嚴謹而完整的論證,請關心這個問題的朋友們移步這裡閱讀,防止篇幅過長,打亂閱讀思路,我就不貼在這個答案里了。你看完新海誠《你的名字》的感想是?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註:這個答案是在去年12月份寫的,上面那個附上鏈接的答案是在去年更早的時候,網上出來槍版資源時我已經寫好了,當時《你的名字。》不火,只是新海誠核心粉絲說才看過,那時候知乎的主流是平行時空解釋,還有人整出三個時空出來,我在當時的環境下寫文章反駁平行時空。所以大家就不要說改變歷史很好理解啊,然後問我為什麼要反覆強調是改變歷史)
有人說新海誠這次終於不虐心了,不然真的要給誠哥寄刀片了。其實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正常的藝術創作手法。
為什麼《你的名字。》不能最後是悲劇呢?引用我在知乎另一個回答。
劇情的感染力都需要一種反轉。
《秒速五厘米》是屬於兩個人命運重疊,青梅竹馬一般,從小一起長大,命中注定在一起的,所以,最後他們不能在一起,這樣的劇情看起來讓人遺憾心痛。
《你的名字。》這種是兩個人命運沒有任何交集,相隔千里,但是卻冥冥之中有著某種聯繫和瓜葛,最終跨越重重難關,克服艱難險阻,相遇在一起。
如果是:本來他們就沒有交集,然後冥冥之中讓他們有了聯繫,費勁千辛萬苦他們尋找對方,最後還不讓在一起??
這種劇情設計顯得做作矯情,人物身上壓著深深的宿命感,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具體怎麼不舒服了呢,你可以讀一讀郭敬明的小說感受一下。
五、相當適合電影院看
這部動畫應該是最值得去電影院看的動畫電影了。
如果你看過新海誠之前的作品《言葉之庭》,那可以說,從放出的預告片截取的動畫片段可以看出,這部電影的畫質是《言葉之庭》級別的。相信你已經能理解了。
如果你沒有看過新海誠之前的作品,那我建議你一定要去電影院感受一下大熒幕下超清晰的畫質,這部電影的畫質的精緻應該是超越了你看過的一切動畫電影。
新海誠電影的畫質美,主要原因並不是很寫實,當然本身確實很真實,但是真正厲害的是新海誠非常善於運用光線和顏色的渲染,讓畫面的色彩顯得非常鮮艷,同時明度高。
讓人看了有一種嘆為觀止的感覺,讚嘆不已。
另一個原因就是配樂,RADWIMPS的配樂相當贊,誠哥是RADWIMPS的粉絲,所以邀請到他們來配樂,可以說是首首BGM都是經典,一部優秀,在情感上動人的電影少不了配樂的煽情,不論是二人山頂相遇時的那首かたわれ時,還是中間女主奮力拯救小鎮,從頭響到尾的スパークル,都創作得相當出色。
相反有一點我倒覺得,片尾曲更適合用作主題曲,《前前前世》只適合整部動畫的第一部分的基調和氣氛。
不過誠哥為什麼要把《前前前世》作為主題曲呢?
這一點從網易雲音樂對新海誠的採訪視頻,和日本方放出的偏活潑和明朗風格的預告片來看,新海誠一開始是想用男女生兩個人交換身體,主打偏「喜劇」和「幽默」的劇情風格來吸人眼球的。
然而中期轉換了營銷方式。
因為大家表示還是被後面的劇情感動哭了。
RADWIMPS的作曲成功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假如沒有配樂,這部電影肯定要下降一個水平。
六、新海誠和宮崎駿
超越了多部吉卜力工作室動畫作品,各界新聞媒體都開始放出「超越宮崎駿」「宮崎駿接班人」兩個說法。甚至宮崎駿本人也出來說有復出的打算。
然後誠哥可是慌了,甚至和觀眾說不要再看《你的名字。》,它沒有那麼好。這一點不是謙虛,也不是炒作,而是我非常能理解作為公眾人物尤其是藝術創作者對輿論恐懼的心態,所謂樹大招風,人怕出名。
誠哥本來對電影質量的期望就是15億票房,也沒有說自己水平高,結果票房突然高了火了,一堆人群起站出來諷刺這部動畫浮誇過譽,那誠哥肯定表示三個問號。
在我看來,拿他們兩個來對比,這種比較本身就是不合適的。
一個是兩個人的創作風格,取材角度都完全不一樣。新海誠只需要做好新海誠風格,新海誠特色的動畫電影就好,不需要成為第二個宮崎駿。就好像拿做拉麵的和做炒飯的兩個人來比較廚藝。
如果你硬要來對比,不論是作品的深度和意義,還是創作手法,新海誠和宮崎駿差距還是太大了,還遠遠達不到超越宮崎駿的程度。
但是我相信這次票房的巨大成功無疑是給了新海誠巨大的信心和靈感,找准了未來發展的路,我們相信新海誠會在未來給我們帶來更多好的作品。
七、最後抒發一下感情
你在東京,踏破鐵鞋也要去見你
你在三年前,穿越時空也要去見你
你不在人世,改變歷史也要挽回你
你不記得我,穿越茫茫人海我們還會相遇
時間
距離
生死
記憶
在愛的面前通通不會成為阻礙
只要我說出「你的名字」
八、我再談談電影的缺點吧
是新海誠的敘事水平確實比秒速五厘米和言葉之庭長進了太多,你如果說這些不是一個風格,不同意我用《秒五》和《言葉》貶低新海誠的敘事水平差,那我推薦你看看《雲之彼端》,看看誠哥是如何把一個好劇本給拍毀的。
你的名字還是存在一些敘事暇疵,比如最大的致命缺點就是三葉和瀧是如何愛上對方的,根本沒有感情鋪墊啊!只因為交換過幾次身體,就能讓瀧長途跋涉去小鎮尋找三葉,還執著不休地去尋找口嚼酒,費力氣拯救小鎮,拯救愛人。這是多麼深的愛啊!
然而沒有二人從友情變為愛情得鋪墊情節。
這是你的名字的致命傷。
總有人說這電影太理想化,不現實,只有情情愛愛的很俗看不出感動,看不出感覺,配不上這麼高得票房,我覺得你可以順帶去批評一下《LA LA LAND》還有《美女與野獸》,《美女與野獸》甚至連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都拿到了,不也就是一個愛情故事嗎?
願意相信美好,願意帶著善意和童心面對世界,世界才能善待我們。不要活的那麼現實,也不要滿嘴都是生活的負能量。
因為這一點黑你的名字,我是非常不贊同的。
此影評原創,禁止轉載,首發於個人微信公眾號:半圓儀,公眾號還有千與千尋、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螢火之森等各種動漫和電影的影評,適合在校大學生和年輕人關注哦!
圈圈提示:本劇評有劇透多圖 (●"?"●)
它在網上大獲好評,幾乎所有看過這部影片的網友都不約而同地稱讚它,豆瓣評分甚至高達9.0分。這就是新海誠導演的動畫長片《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被網友和媒體稱為「年度神作」。在日本上映六周,每周都奪下票房冠軍。截止至10月4日,以130億日元打破了原本只有宮崎駿可以創造的日本動畫百億票房神話,甚至還刷新了三年前《起風了》120億日元的佳績。
其實,這部動畫電影僅僅在首映前兩周內的票房增長速度,就已經超過了過往十年所有的動畫作品。包括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懸崖上的金魚》和名偵探柯南、哆啦A夢劇場版等等。這也意味著,本片是第一部進入百億票房冠軍排名的非吉卜力動畫。
不僅僅在票房上取得驚人成績,在影評界也帶來了不小的轟動。《電影旬報》特意為《你的名字》刊出了最新的動畫特輯。連頗具學術范的《尤里卡》雜誌也用整期的篇幅,討論這部話題十足的作品。
可以說,繼宮崎駿的收官之作《起風了》之後,三年來不曾有過一部動畫作品像《你的名字》一樣如此受人關注。而新海誠又一次讓大家看到了日本動畫獨特的魅力。
在時空里捉迷藏的愛情最燒腦
《你的名字》講述了日本深山的鄉下小鎮系守,女高中生三葉每天都過著憂鬱無聊的生活,而她的煩惱不光有擔任鎮長的父親所舉行的選舉運動,還有家傳神社的古老習俗。「下輩子把我變成東京的帥哥」三葉朝著遠方呼喊。就在彗星即將造訪地球前的某天早上,三葉竟然夢想成真,在夢中和東京的高中生瀧相互交換了各自的身體。三葉進入了瀧的身體並穿越到了東京,而瀧則換成了三葉的身體來到了系守。但周圍的人們卻並沒有察覺到任何異樣。身體互換後經歷彼此的生活,兩人開始互相習慣,在時空和身體的交錯中漸漸萌生了愛意。
影片中對男女主人公生活和心理細節的刻畫非常入木,在起初身體交換後,三葉和瀧的性別意識開始覺醒,從而在生活中不斷發生窘態和尷尬。兩個人在對方的身體中經歷著不同的生命,感情一點一點開始萌芽,後來又變得惺惺相惜,試圖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彼此。
而交換的身體帶來的不僅是喜劇性的荒誕,男生自己和男生在女生身體中,女生自己和女生在男生身體中,這樣的情節設定,也拓展了影片敘事的視角,也讓角色有了多維度的生命歷程。
兩個主人公各自生活的平行時空使東京和小鎮系守相互輝映,將日本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民俗文化淳樸並存的地域特徵表現得栩栩如生。而這種摩登與傳統的並行,正是當下日本整個國家風土人情的寫實。
新海誠在《你的名字》中不僅僅只用平行時空兩條線索單獨敘事,而是巧妙地將人物、時間、空間隨時打破又合併。在影片的前半段,兩人交換身體時,無論是劇中的主人公自己還是熒幕外的觀眾,都覺得事情只發生在同一時間內不同的平行空間里。當所有人都以為這是一個畫風清新唯美的時空穿越愛情故事時,男主人公瀧試圖用手機聯繫三葉,竟發現無法接通,身體的互換也戛然而止,瀧也藉此開始踏上了尋找對方的路途,時空的落差才顯現出來,原來是三年前在彗星墜落中毀滅的小鎮系守和三葉,在與當下的東京和瀧發生著聯結互換,兩條平行線終於開始走向交匯。
導演在第一重設定「交換身體」之後,拋出了第二重設定:「時空錯位」。這種「月光寶盒」式的時空跨越,給人物賦予了「預見未來」的特異功能,也就催生了「改變歷史,重啟宇宙」的科幻高潮。男女主人公如何在成人的不信任中拯救世界,拯救小鎮居民,也讓這部影片不再局限於男女情愛糾葛的狹隘格局中,而是呈現出一種磅礴的人文關懷。
與普通的相遇相知不同,導演在本片情節上層層遞進,用時間和空間的交錯、人物身份的轉換來創造敘事的難度。觀眾不僅在感性上被「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愛情感動,在理性上也不斷折服於導演對劇情和時空的多重維度的燒腦設定。
還原真實而又不盲從傳統
如何用傳統的日本思維,來解釋時空穿越的跨次元接觸,新海誠給出了一個古老的詞——「聯繫」。這個詞語代表著世間萬物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無論是生活在未來的普通東京男孩,還是已經毀滅的小鎮,甚至是宇宙和自然的災難,都是頗具魔幻色彩的日本「泛神論」的原始崇拜。作為系守世世代代相傳的巫女,三葉的媽媽和外婆在年輕時都做過與別人交換身體的夢,也足以證明這些守衛村落的巫女與小鎮命運緊密聯繫著,對彗星毀滅的災難有所預言和先兆。影片的最後,黃昏時三葉和瀧的時空融合,二人又再次重逢,瀧將手腕上一直帶著的繩結還給了三葉。這條原本屬於三葉的繩結也是二人生命軌跡交織的一種聯繫。
正如三葉的外婆所說,「繩結的連接是結,人和人的關係是結,時間的流逝也是結,都是同一個詞,都是神的力量」。世間萬物都是結,都在流轉不息中相接相連。新海誠用一個長長的慢鏡頭完整展現了瀧喝下供奉給神明的酒後眼前看到的景象。隕落的彗星、傳輸中的意識、散落的繩結、甚至三葉母親分娩後剪斷的臍帶。這些同樣作為「結」的紅色線條,在空中飛舞,扭轉纏繞,最後又都化為系在瀧手腕上的繩結,兩人的生命、時間與空間的參差、彼此靈魂的質地就如此線性地交織在了一起。
作為一部動畫電影,影片的每一幀鏡頭都美得可以用作壁紙,彗星在夜空中划過的奇異紫色光芒,小鎮掩蓋在蒼翠碧綠的密林中,是新海誠一貫的唯美畫風。但與宮崎駿不同的是,新海誠並未構建一個架空的世界,甚至彗星毀滅小鎮的設定也在某種程度上暗指了日本人後在311大地震對災難侵襲的焦慮。
魔幻與現實相互交映又輕裝上陣,從細微的背景入手,不遺餘力地展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列車窗戶上的倒影,水面落葉泛起的漣漪,祭祀典禮上的舞蹈儀式,路燈下四處飛舞的飛蛾,鏡頭中不時出現的iphone手機和LINE也都是當下日本年輕人最常用的交流工具,這一切都透露出一個普通動畫所不常見的亮點——真實。
為了營造真實氛圍,新海誠動畫中的很多場景都取材於現實世界,按照實地取景的照片作畫,以期讓觀眾產生自己成為片中人物的代入感,融入更多感情。
然而對這些場景的刻畫又並非完全忠於真實,而是對現實進行美化,使用絢麗的色彩和強烈的光影對比,給日常景象披上了一層唯美的外衣,給人亦真亦幻之感。
與新海誠的詩意邂逅,也是久別重逢
在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新海誠說道,《你的名字》故事靈感來自小野小町的一首和歌。和歌的內容是:「夢裡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 這是新海誠的動畫獨特的藝術魅力,著力於平凡卻又動人心弦的純真情感,看似平淡無奇的情節被如詩般地呈現出來,瞬間勾起觀影者隱藏在回憶中的情緒,引發情感共鳴。 就像一首首質樸的抒情小詩,蘊含著無窮意味,令人回味良久。
與導演一貫的創作思想一致,影片在男女愛情之外依舊在探討另一個主題——距離。距離是獨具思辨性的:當兩人交換了身體, 他們的距離有沒有更近呢?當兩人被時空隔閡,他們的距離是不是最遠呢?當兩人的命運軌跡漸漸偏離越走越遠時, 彼此間心的距離是不是會越來越遠?而當兩個陌生人的軌跡在某一點相交時, 他們的心是否也能緊密相連呢?距離的加入使愛情更加神秘,也使影片散發出詩意的哲學意味。
本片在日本票房口碑的大獲成功,當然也離不開新海誠創作的突破,和他以往「世界系」作品的不同之處在於,《你的名字》雖然側重於男女之間情感,結尾也歸結到了個體的命運。就好像,無數次的擦肩而過以後,瀧終於在東京遇見了三葉,顛覆了導演以往作品主題中愛而不得的遺憾。而作為他們相遇場所的樓梯,所帶來的縱深和現實感,與此前小鎮大湖的圓環平面下時空的曖昧感形成鮮明對比。似乎提醒著我們,這不再是穿越時空的相遇,而是一次實實在在發生在當下的重逢。
秒速五厘米
被譽為「宮崎駿接班人」的新海誠,從《星之聲》到《秒速 5 厘米》再到《言葉之庭》。一次次堅持風格鮮明的藝術創作又不斷帶給觀眾驚喜。他過去的影片常常因主題不夠宏大、故事情節過於碎片化和敘事斷層而為觀眾所詬病。但《你的名字》在情節結構上的精巧用心,對人物感情的細膩刻畫,以及整個故事內核所展示出的情感治癒都向觀眾證明了他在藝術上的日益成熟。
《你的名字》在日本超過千萬的觀影人數和破紀錄的票房成績, 讓國內的觀眾對本片非常期待。據圈圈所知,影片的日本發行方東寶與中國大陸引進合作方光線影業及旗下彩條屋影業已經聯合聲明,雙方正在辦理該片引入大陸手續,國內觀眾有望年內在大銀幕上一睹這部優秀動畫的風采。
——————————————
影視圈原創,微信ID:circlemag
公眾號搜索關註:影視圈Magazine
創刊於1994年——《影視圈》,專業做媒體,認真做娛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