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婆媳關係很緊張而翁婿關係則問題不大?


因為住一塊。


我一直相信婆媳關係緊張跟女人大腦的驅動程序有關。
有報道說,女人愛老公和愛孩子用的大腦區域是相同的,所以推斷:
婆婆潛意識會認為,媳婦跟自己搶兒子;
媳婦潛意識會認為,婆婆跟自己搶老公。
於是系統會自動調用「安全機制」,產生類似「吃醋」的感覺。這是操作系統底層代碼決定的,上層的理性思維無許可權直接控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疏導和緩解。(自身經歷,這種驅動程序會把電腦、手機等能夠吸引男人的機器也當成「競爭對手」。)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種驅動程序有利於男子獨立,並提高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作為男性要儘可能的去理解她們,因為這真不是她們的錯,而是她們腦子的驅動程序就是這樣設計的,是上帝的傑作。
而在遠古時期,男士們更多從事合夥打獵、打仗等需要團隊合作的工作,所以翁婿關係的維持更多走的是一種類似「網路協議」的東西,而非操作系統的本地「驅動程序」。


婆媳關係是兩個女人爭一個男人,翁婿關係是兩個男人愛一個女人。所以,會這樣!


所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大部分人還是覺得女兒結了婚就是別人家的媳婦了,岳父岳母對於女婿是會討好的(儘力讓女兒在婆家好過一點),所以不止翁婿關係問題不大,岳母看女婿也多是越看越順眼。而媳婦就不同了,雖說娶了媳婦是自己家裡的人了,但是公公婆婆始終覺得媳婦是外人。。。。。這也是中國傳統特色了吧。歸根結底一句話,中國人不把女人當成人,只是物品而已。父母不是太想要留著,公婆也不是太想接受。


又因為常住一塊兒


兩個人都想從一個人那裡索取,就會相互怨恨;
而兩個人都想對一個人付出,只會相互感激。


因為在家庭關係中,如果一件事情要男人出面,那說明這件事沒有多少挽回的餘地了;相對的,由女人出面,怎麼小打小鬧,最後可由男人出面解決平息。因此,有時候看似是婆媳關係問題,其實是父子關係問題,所以婆媳關係一直存在,不僅僅是婆媳兩人的問題,有時是父子兩人的背後推動。而翁婿更不用說,在中國社會中並不構成一個嚴謹意義上的家庭,平時各過各的,利益糾紛幾乎沒有,衝突自然少。


只要不住在一起就不會這樣了。
誰跟誰住在一起沒矛盾呢?難道跟親生父母住在一起就不會嗎?又何況不是親生的。


因為傳統文化讚許男主外,女主內。外面的世界很寬闊很精彩,裡面的世界很有限。婆媳兩個人的關注點如果都集中在家庭內部,容易起衝突。但如果按比較現代的社會觀念,夫妻關係的親密程度大於母子,婆婆對小家庭可以放手,而媳婦兒也更多關注外面的世界和精神層面的提升,那樣矛盾就會減少。


這個話題涉及的範圍很廣。。
1)性格。大部分女人都比較細膩,注重細節,在意的多就容易斤斤計較。男人在他們認為的小事上面就比較馬虎,當然現在也有心思很細的公公跟媳婦關係緊張的;
2)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3)存在利益衝突,兩者都自覺不自覺認為自己對那個男人更了解,在他面前更有發言權,同時也想得到那男人更多的愛。
4)心理暗示,認為兩者關係不可能好,一開始就有一方或雙方都心存芥蒂。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認為婆媳關係的緊張、父女關係與母子關係的較為和諧常常可以用「俄狄浦斯情結」解釋,具體地說,每個男子都有一定的戀母情結,女兒會有一定的戀父情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而兒子在擇偶時會有意無意的留有母親的影子。當兒子從母親的懷抱投向兒媳—陌生女人—懷抱後,同性之間的嫉妒於是產生了。從社會文化角度講,母以子貴、子以母貴是緊密相連的,我國自古長期以來,女人的社會地位是由丈夫和兒子的成就顯示的,但兒子結婚後,母親發現在母子中間「竟然」插進了另外一個女人,兒子可能會離自己遠去,自己的地位將會受到挑戰,同樣,兒媳也會有類似想法,因為兒媳得靠丈夫「顯貴」,所以兩個女人關係因此緊張。至於翁婿關係,老話:一個女婿半個兒,事實上,丈母娘和女婿的關係好像更處得來,可以用異性相吸來解釋原因之一。翁婿關係好我們可以理解為男人的胸懷畢竟比較大,在意識中,兩個男人之間起碼在面上不會因為一個女兒而發生婆媳之間那樣的矛盾吧,另外,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友誼明顯比女人和女人之間的友誼處起來容易的多,即,即便不是婆媳關係,女人與女人之間的關係恐怕也不是很簡單。


有人說: 婆媳矛盾和地心引力,都是不可抗衡的存在。
廢話,婆婆花五年時間教會兒子穿衣服,媳婦用不到五秒鐘就能把兒子的衣服脫掉,這心理落差,必須靠欺壓媳婦來取得平衡嘛。


覺得是愛的要求不同吧。
媽媽或老婆愛我們,或者想讓我們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或者想獨佔我們對他們的愛,這都是產生矛盾的點。
而男人之間,很多時候是默默的釋放自己的愛。
搞不懂


有回答說是因為岳父和女婿通常不住一起所以矛盾不大,我認為住一起是有可能加深矛盾的原因,畢竟生活習慣不一樣雙方難免感到不便,但不是主要的原因。現在大多數年輕夫妻都是單過,但婆媳之間照舊有不和睦現象出現。

我覺得最本質一點的原因就是:目前大環境下,大家還是認為女兒就是嫁出去的,結婚之後就是別人家的人了。

所以岳父母通常對女婿好,是為了不讓女兒在婆家受氣,對女婿好的話婆婆也就會對自己女兒好。

但公婆呢,覺得媳婦嫁過來就是自己家的人了,就理應對我兒子好。公婆從根上就覺得他們比兒媳婦的父母更有權了解(甚至安排)兒媳婦和兒子一家的生活,所以自然就不會客氣。婆婆是女人,更多了一層「媳婦把兒子搶走了」的小心思,自然比公公更容易引發矛盾了。

舉個我所了解到的例子,婆媳即使不住在一起,有的婆婆也會催著媳婦生孩子傳宗接代,媳婦還真會有生不出孩子就對不住婆家的心態,從而導致矛盾。這和是否一起住沒關係。如果無論公婆還是岳父母都只把孩子結婚看成是小兩口長大了,要開始獨立,開始他們的新生活了的話,也就沒這種類似的矛盾了。

翁婿之間真的就沒矛盾么?不見得。公婆對媳婦、岳父母對女婿,都不可能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從小含辛茹苦撫養大的孩子和長到二三十歲才認識的孩子怎麼可能一樣?如果女兒女婿小兩口有什麼矛盾,從情感上肯定都會向著自己女兒吧?但還是由於上邊提到的大環境的固有觀念,即使有矛盾,也會從外人的角度客氣地調和,而不是站在自家人的角度上敞開了說。

當然這種女兒嫁出去是別人家的人的觀念是非常不對的,明顯的男女不平等。但畢竟老人們那個年代是帶著這種觀念過來的,不可能一下子從根上消除。現在年輕一代都對此有了新的認識,時代的進步也需要一個過程。落後的觀念終將一代代弱化,這也需要我們一代代的努力才行。


因為在中國大多數的情況是:婆媳兒子一起住,而較少有翁婿女兒一起住的情況。所以,關鍵點在於,千萬不要一起住!


1、界限不清,家庭權力之爭。職場有秩序有分工,但兩個家庭卻是在彼此陌生的情況下突然結合的。所以兩個家庭住在一起時 ,突然有了兩個女主人的時候這個問題就來了;
2、生活背景習慣以及價值觀的不一樣,自己的習慣都受到了來自對方的「挑戰」;
3、雙方都沒意識到是習慣不同而界限又不清的問題,都上升到嫌棄對方甚至人格的高度,糾纏於一事長短,投入太多負面情緒。惡性循環。

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
1、分開住,避免兩個女主人出現在同一個家裡;
2、兩個家庭的女主人都能清楚自己的界限,把握好自己的分寸,保持適當距離,尊重對方;3、雙方都能明白就算如此也仍舊會有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現實,對矛盾的產生有預期,所以矛盾產生時,兩個女主人都能客觀看待,而不要上升到對方人品人格的角度,彼此遷就一下來度過這個矛盾。

事實是後兩條很難,因為要改變自己。第一條最簡單吧。

再說下為啥公媳關係 或者 翁婿關係好處一些。在中國男主外的思想十分有群眾基礎。男性在職場很清楚自己的界限,當賺錢回家了任務完成了,剩下就是享受家庭生活了。自我劃定的界限很清晰,不容易在家庭生活中產生矛盾。。。他們沒想到的是家庭其實就是女人們的類職場。男人們雖然能左右家庭的經濟,但家庭的氣氛實際上是掌握在女人手裡的。大多數的男人在家庭關係上是其實是很無力的與無奈的,也無更多的精力去調和婆媳矛盾。

所以婆媳們往往在自己的稀里糊塗下爭個面紅耳赤而不知所以然。 我覺得女人們需要在家庭生活中不斷磨練提升自己的智慧,向優秀的男人們學習,能hold住家庭生活與氣氛。於自己的內心也是一種解脫之道。
共勉之。


看了這些答案我真忍不住笑。不知道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老公不由自主的自己摸索到這裡學習關心下婆媳關係之各位大師的妙論。


看了半天,咋沒人說因為男人胸懷寬廣呢。可恥的匿了。


女去看一下知乎女權貼就知道為什麼了,所謂現代女人就是一個,應該被看不起的人群。事多,心眼小,女人屬性。


很簡單,親身體驗,跟女不女人無關,上下輩誰主事 誰容易關係不好。
題主看到一般婆媳關係緊張而翁婿問題不大,那是因為中國家庭中公公和婆婆大多是婆婆主家事,兒子和兒媳大多是兒媳主家事。
我們家相反,奶奶一輩子性格老實隨和,爺爺較強勢,他們夫妻倆的家事都是爺爺處理,所以,我媽和我奶奶的關係特別融洽,但和我爺爺間常發生摩擦,關係較緊張。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更何況是倆女人,這絕對是平方而不是加法或乘積。


推薦閱讀:

正式步入社會以來,你學到或者悟到了哪些為人處世的經驗?
經常看到人說老實容易吃虧,老實和吃虧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生活中大多數印章都是都是正方形圓形?
你在哪個瞬間感受到了生活的溫暖?

TAG:生活 | 婚姻 | 家庭 | 日常心理分析 | 婆媳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