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央「一號文件」鼓勵承包土地向大戶流轉的內容?會在將來帶來哪些影響?

相關新聞鏈接:一號文件鼓勵承包土地向大戶流轉 家庭農場首次出現


謝幾位邀答,說點看法。

這次中央一號文件涉及多方面的問題,現就提問中所說土地向大戶等轉移的問題說點看法。

先引述文件關於這部分的表述。

文件第三部分第一條中的說法是: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文件第二部分第一條中的說法是:繼續增加農業補貼資金規模,新增補貼向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

按文件規定,不存在所謂流轉政策放寬問題。依法自願有償,引導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是老話,過去相關方面就有規定,是堅持。真正的新話在:鼓勵和支持的手段,要增加補貼,而增加的補貼,要向流轉去向方,即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

這裡有個背景,這些年來,我國對種糧農民有多項補貼,如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按從前種糧土地的農業稅計稅面積,設定補貼標準,由中央將資金下到各省分往各縣。由於計稅面積和實際種糧面積有差異,此外還有種一季糧和兩季糧的問題,如有的是夏種水稻冬種小麥。各縣化整為零時,便有差異。前幾年,在我了解這一情況時,大體每畝有100多元,現在可能會有上升。

具體執行中,還有進一步的情況,有的縣是種糧的就給補貼,不種的就調整給種的。這個執行起來麻煩,從我所了解的情況看,大多數縣就按最初確定土地面積,年年給承包農戶發補貼。許多農戶後來不種糧了,也發,許多農戶把土地流轉出去了,還是照發。名義是種糧補貼,換成種其他的也得,不種地了,也還是發。這就成了一個只能如此的格局。

糧地的水利設施條件、平地還是山地、瘦薄都有差異,流轉是有償的,價錢不一樣,以畝計,低的有一兩百元的,高的有三四百元的。對此,一直就有說法,說真正種的,有些沒有,不種的反而有。但是,如果這個錢,你要把他拿出來,給流入一方的種糧戶,原承包戶不答應,要麼就不流轉。最後,也是就只能如此了。

這就出現了一個情況,原承包戶既有補貼,還有流轉收入。兩項相加,高的,就有五六百元。

從另一方面看,專業種糧大戶,如果手上土地足夠多,土地耕作條件好,哪怕四百元一畝,我也要,這說明土地一旦規模種植,就有效益,哪怕一畝能掙一兩百元,還是掙。同時,種糧大戶,用機械化,種糧的水平還要高。我反覆問過大戶,機插或機播,不僅效率高,而且效果可以更好,機收比人工收更能收凈,由於量大,加工廠自己會上門批收,種植戶就節省了費用,如果組建合作社,是經營實體,購買化肥、種子、農藥等農資,是批購,甚至可越過多道環節,享受出廠價。

於是,雙方議定流轉租價,各有其利。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大戶們由於要付租價,又沒種糧補貼,也就增加了種糧成本。

此外,這些年,不僅種糧,其他一些農作物也有補貼,如油菜籽,其補貼,含在國家收菜籽時支付。同時,還有農機具購置補貼等。這些就不說了。

從這次一號文件的規定上看,就是要對流入一方的大戶或者家庭農場或者種植合作社進行傾斜性的補貼。2月1日,我看電視,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答記者問時說,原來給的那一塊不會收回,新的這一塊,要給大戶及家庭農場等。同時我所引一號文件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說法,叫適度規模經營。這樣結合起來看,政策上明顯是要鼓勵規模經營的,同時又要適度。這是考慮到了城市化進程和城市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也定不出時間表,什麼時候,能夠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城市就業空間,農村還得充當就業的蓄水池,萬一有點什麼風吹草動,來個返鄉潮,你得讓返鄉農民有地種。

據媒體報道的陳錫文介紹的情況,目前,全地土地流轉面積,佔全部承包合同面積的20%。他是老農村,對農村工作深有研究,這次肯定也是政策制訂的重要參與者。但據我了解,他所說的這個數字仍然偏小,由於現在農村工作做得並不細,許多情況農戶也未必報,實際數字肯定要大一些。

問題還在另一方面,沒有規模經營土地的農業生產,效率效益都是低下的。據外電報道,見:俄報:內外價差令中國大米進口激增,中國去年進口大米激增三倍,原因就在價差大,進口大米的成本比國外收購糧食的成本要少一半。實際上,現在我們已經有好幾種大宗農產品,主要由於價格或性價比因素,在經營上受到了發達國家的威脅。在加入WTO後,這種狀況不改變,也是難以為繼的。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總的是要推進,推進的辦法是,鼓勵大戶和家庭農場等去積極從承包戶中流轉土地,同時又留有餘地。總體上還是積極的。至於遠期的情況如何,這得看有質量的城市化進程,要看未來究竟會有多少農戶,會舉家進城並能安居樂業。

今年的一號文件中,關於農村工作,還有一些新考慮,如加快推進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要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儘快出台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徵收補償條例等,屬於另外的問題範疇,就不說了。


以下是XX院智囊團視角,不喜勿入。

題主,mua~這是個好問題啊。
·
早在2006年的時候,我就跟我媽三番五次的提議大面積承包土地,說以後這會是一個趨勢。那時候我還在讀書,我媽沒當回事,說我讀書讀傻了,因為我有一夢想,就是開莊園。另:碼了N次,後來周老師的回答出來了,不過我還是決定Post出來。
·

  • 問題
  1. 我們是農業大國,但是我們的糧食需要大規模進口。連續10年糧食進口量是持續上揚的。當然進口的差價也是主導原因之一。
  2. 城鄉人口比重問題。雖然號稱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達到51.27%。但是同時因為我們的人口基數實在太大。農業人口的規模依然不容小覷啊。
  • 就題分析,

由於人多地少,中國農戶的經營面積有限。2006年的第二次農業普查顯示,平均每戶農戶經營耕地9.1畝,每個農民經營耕地僅5.2畝。如此小的規模,既不利於農民增收,也不利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我非常懷疑報道中這個數據,2011年的人均可耕地是1.35畝,處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家可以動用計算器好好的大膽的計算一下,這個數據和上面的5.2畝,匹配不? 正常的水平每農業人均耕地面積應該是在1.5—3.5畝這個區間內。

附圖:中國耕地分布及農田生產潛力 (請查看大圖)

  • 土地集中方向式流轉有沒有好處?
  1. 有利於機械化操作:機械化播種、收割、施肥、施藥等(不贅述)
  2. 有利於提高糧食的產量和質量。
    常見性的問題就是小地塊的嶺溝邊緣的作物都是低產的,甚至有的就幾乎沒有產量。
  3. 有利於商業化運作。
    規模性的經營必然是有利於農業商業化的,同時規模化的農業商業化對農產品的供應是有利的。
  4. 集中流轉會成為城市發展所需人力資源的蓄水池。另:早些年政府為解決城市問題,也鼓勵人口迴流
  • 缺點
  1. 規模性機械化的缺點
    會造成小部分不適於機械化操作的農作物播種面積大幅度縮水,甚至消失,典型的作物就是——紅薯。
  2. 集中流轉造成的農村勞力過剩。
    如何解決?靠城市化的推進嗎?城市化推進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集中流轉的政策實施速度相對是迅速的。如何恰到的找到融合點也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3. 城市化問題:
    農業人口會不會成垂直線增長方式湧入城市?如何解決就業?如何解決大批量農業人口擁入城市,城市的承載能力和吸納量會不會出現嚴重性的問題?會不會激化社會矛盾?
  4. 集中流轉勞力過剩帶來的,社會分配解決問題。
    城市的整個結構會不會形成超大基數式底層結構?短期內這會不會成為嚴重性的社會問題?
  5. 集中流轉帶來的問題。
    舉個具象點的例子,華北平原,一個小點的村莊約120人,約30個家庭。總耕地面積約400畝。人均耕地3.3畝。其中6~10個家庭有能力進行規模性承包。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只允許四家各承包100畝。那麼其他的2~6家是不能同意這個方案的。(雞毛蒜皮的事全略去)那麼接下來,剩餘的約100人幹嘛去?打個折扣吧,其中青壯年50人,已有20人在城市勞務,那麼還有30人亟待勞務輸出。如果這個30乘以1W呢?乘以10W呢?乘以80W(全國村莊總約數80W)呢。那就是2400W,相當於現北京城的規模人口。如果我不保守計算、不打折扣呢?!!
  6. 吃空額、假額。
    這個真的存在,不少農村合作社。某Boss視察某養殖場,該養殖場養牛500頭。Boss說:儂這個挺好的!值得鼓勵啊。回頭就發放的500W扶植基金。擦,沒過倆月,該養殖場就撤了。(此處按慣例曬三天,後刪除。)
  7. 流轉前後的每戶收入:以兩淮平原為例,流轉前每戶可耕土地約10畝。每畝午季收小麥約500KG,每畝秋季收玉米約500KG,按照當前市價小麥和玉米行情在2.0元/KG。農業收入毛利約2W人民幣。設定每戶約2個有效勞力,其中農閑可有6個月外出務工,所務工毛收入約3.6W元,總計:5.6W;流轉後,每畝流轉費用約600-900元/年(現時兩淮平原的土地流轉行價均在800元左右)流轉所得金額約8K。設定每戶約有10個月的有效務工期,所得務工收入約6W。總計:6.8W。貌似流轉之後收入更高啊。但是該計算沒有計算生活資料開支等款項。所以我認為,流轉後,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是——社會勞動收入分配問題。

治國如烹小鮮,慢慢來吧,著急也沒的辦法。


關注這個事情好久了,個人淺見。
一、試點

二、土地自由流轉的必然性

1、GDP增長乏力
提到中國GDP,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所謂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投資就是大搞基建,比如光高鐵一個類別就為中國貢獻了1.5%的GDP增長量,另外還有高速公路,房地產(這是大頭);出口方面,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全球陷入衰退,中國陷入了出口衰退期,而且這些出口本身就是一種不計後果自殘行為;我們常說的內需就是常提的消費,提振內需的政策不少,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差,老百姓手裡沒錢有什麼辦法,總不能天天發錢來高內需吧。
2、中國土地實際耕種面積遠低於官方公布數據
官方公布1996年中國耕地面積為19.51億畝。2006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8.2574億畝。而造成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態退耕、非農建設佔用、農業結構調整以及災害損毀,補充耕地主要是開發、整理和復墾三項因素。
3、糧食進口量連年增長
中國海關總署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1至11月,中國糧食進口已達到6589萬噸,而2012年中國糧食的總產量為58957萬噸,若以前11月的糧食進口計算,我國糧食進口實際已佔全年糧食總產的11%,超過「紅線」6個點。
在這11%中大豆佔了9%,一方面是轉基因技術,一方面是耕種技術,這個不做深究,其中非大豆類糧食進口為2011年同期的三倍,恐怖的增長率,前幾年有老外擔心中國糧食進口引發全球糧食短缺,這不是杞人憂天。
4、人口紅利時代結束
由於各種原因,中國勞動力缺乏,勞動力成本連年提高;
參見
專家:2013年中國人口紅利或將消失 第二次人口紅利可能再來--時政--人民網
5、地方財政問題

非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就是土地出讓金,而房地產冷卻了兩年了。
如果解決了地方財政的問題,房產稅開始徵收,成為穩定的地方政府財政來源也未為可知。
6、城鎮化的要求
人人要過現代化的生活,不集中建小區是不行的(住別墅的不想說,那成本。。。)
7、貨幣發行的依託
中國長久以來的貿易順差是貨幣發行的最主要根基,幾十萬億軟妹幣。18億畝,這是百萬億級別的市場,還不給你發個幾千萬億貨幣便於流通?中國的GDP將會超越太陽系裡任何一個國家。
參見 外匯儲備過快增長是貨幣供應量加大主因

三、土地流轉的方式
1、落實地權
丈量真是土地面積,發行地券,類似房產證的東西,可以自由買賣,但買賣的是一段時間的使用權或者永久買賣不清楚(投資者注意:及早入場);
2、建立交易市場
在各地建立類似上交所廣交所的土地交易市場,可以跟期權一樣自由買賣;
3、農民工人化
這是城鎮化的必要手段,農民沒有了土地就沒有了生產資料,淪為無產階級,只能去打工,人口紅利又來了(生活在小城鎮的注意:及早購置商業用地)
4、規模化種植個人認為,這是共和國建立以來第二次私有化,不做討論
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利用現代農業技術提高種植效率,大量購置機械設備(股民注意:中國機械類企業),僱傭沒有了土地的農民,創造中國的農場主階層跟佃農階層;
5、糧價鬆動
中國嚴格的糧價管制與完全市場化的農藥化肥市場造成了農民收入增長的停滯,而要吸引所謂的種糧大戶,必然要求種糧能夠致富,只能適當放開糧價(中產階級注意:生活成本進一步提高,話說回來,中國有中產階級么,有么。。。

四、可能帶來的問題
1、拉美化
有土地的農民才會遷徙,每年的春運讓世界為之動容,而若由於沒有了土地,家不再是土地,而是一棟房子,甚至可能是貧民窟,穴居在城市的邊緣;
2、土地價格暴漲
不管能不能種地,能不能創造價值,炒作的力量是無處不在的,更何況是世界上最好的硬通貨----土地(個人認為,在土地面前,黃金美刀都是浮雲)
3、社會動蕩
從今幾年的大事件來看,關於土地權利的是最多的。
4、私有化
蘇聯解體前的最後一次改革,實行了一次平均化,把全國的資源換成了股票,每人一份。想法很好,問題是這一份太少了,當有人來收購的時候我只能賣掉,於是造就蘇聯的幾個超級大亨。
我們的相同處在於,把以前沒有市場化的土地換成了可交易地票,這些地票的集中是無可避免的,只要有錢,大量購置土地,這是一次超越房地產大潮的財富再分配,當然,還是劫貧濟富。
5、無產化
沒有了土地的農民,完完全全變成了無產階級,那塊土地曾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基,不管收入如何,至少有吃有喝餓不死,當沒了土地,哼哼。
------------------還是骨架-------------
簡單潤色過了,其實涉及到土地就會牽涉到好多問題,能寫幾本書了--歷史/經濟/政治/外交/社會傳統,土改不同於別的改革,土地是一個國家的根基,改好了千秋萬代,改不好,你懂的。


歷史上任何政權都走過的一條路。 王朝初期平均地權, 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土地兼并。 新中國從形式上改變了幾千年的模式, 但內核仍未改變。 這個文件可以看做是土地兼并的號角。

按照歷史經驗, 農村失地農民將成為城市工業化的勞動力, 但中國農村已經空心化的今天,情況會往什麼方向發展,我能草民就難以預測了


以下出自鄉鎮幹部之視角

和專家經常不一樣

謹慎入內

拜託!

土地流轉:為何多「觀望」——以v縣為例


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城鎮化會議召開後,農村土地流轉會出現一波高潮,但貼近觀察,觀望情緒遠大於流轉預期。


原因如下:


一是流轉收益低。


此前,流轉費是以糧食產量和糧價為參照的,以致每畝耕地的流轉費,低的400元,高的800元。加之,無法為轉出土地的農民,提供充分的社會保障、就業保障。農民對土地流轉態度更加慎重。普遍對土地有預期增值心理,和穩定的經濟收益保障心理,不願放棄土地承包權、經營權。


更有心理上的陰影,一些鄉村把土地流轉作為增加集體收入、幹部福利手段,用行政手段干預土地流轉,壓低流轉價格,使農民獲得的補償低。業主因投資失敗和市場變化等原因,不能及時兌現農民租金,農民流轉收益存在風險。


在流轉合同約定上,農民土地流轉收益一般固定,流轉期間不再調整租金,流轉收益沒有隨經濟發展得到相應增長。

二是持有會增值。


儘管極目所見的狀態是:青壯年打工去,老弱婦幼守家門。但在多數地區,即便是人均耕地只有1畝,甚至是零點幾畝的情況下,離去的青壯年,正好解決了「守家門、耕地不足」的問題。


再有,農業優惠政策不斷出台,土地收益逐年上升,按承包面積給予的糧補,促使部分農民不願轉出土地;城鎮擴建或國家重點工程實施,土地連年升值,導致部分農民死死捏住不放。


還有很多農民認為:務工經商雖然收入高但有風險,寧可粗放經營,甚至不惜撂荒棄耕,也不願轉出土地。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縣,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選擇就近打工、農閑打工的比例在90%以上,耕地是他們必不可少的副業。產業轉移、招商引資,原來的勞務輸出大縣,50%左右已變為輸入縣,或者是就地消化,既不輸出也不輸入。


三是都有小算盤。


老一代農民,多有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觀念,害怕土地流轉了,這方面的願望實現起來不容易,因而攥著土地。現實中,更有曲線炒作地皮者。西部35個縣域土地流轉用途顯示,堅持種糧的不足10%。95%的農戶都是將多餘的,或不願種的土地讓給親戚朋友耕種,只有口頭約定,沒有書面合同。之所以這樣,是以為這樣靈活、方便、簡捷,少了依法履行手續後,不易更改的麻煩,畢竟「人親財不親」。

另一方面,儘管去年12月下旬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2020年前3個1億的目標,但要徹底解決農民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轉移出來的農民,無法獲得更高的就業保障之前,在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之前,加速土地流轉是辦不到的,容易好心辦壞事。


再貼兩篇


二輪土地糾紛3特點——以H省V縣為例土地承包政策偶感——以西部v鄉為例


關於這個問題,我來拋個磚
放寬土地土地流轉是歷史必然,小塊土地聚攏成為大塊土地以來提高了大規模農用機械的使用效率,有利於大規模作業,提高農業現代化;
二來,土地流轉之后土地可以作為資產進行流轉,農民收入中首次出現了城市人口才有的資產性收入,有助於農民收入的快速增加,此舉一旦放開,未來5年的農民收入增長將遠高於往年
第三,土地流轉之後將對農業勞動關係與農村社會關係形成顛覆性影響,大量農村勞動力開始通過原來的拋荒、棄荒的土地獲得收入,而該筆收入將打亂現階段農村社會的階層關係

有幾個關鍵需要把控,一是把控農業用地的紅線;二是把控農業用地自由流轉的交易流程與平台建設;三是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戶籍政策應隨之而變,做出配套性改革~~


作者:悟凈悟能悟空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但凡中央發布文件,一定會有官方專業人士在新聞發布會現場進行解讀,接著各大媒體上會輪番轟炸進行各種解讀和回顧,經過這麼一番傳播,大家基本上對這個文件的主旨和精神了解個大概了。

不過作為非官方的三農從業和研究人員,對政府文件的解讀我喜歡也有必要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看,也就是主要說說這個文件的不足之處和我們分析政府文件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如果要我給今年的一號文件打分的話應該至少在80分。改革開放後中央已連續下達14個、總共19個一號文件都是針對三農問題的,這說明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之高自不必多言,但是這19份文件中大多都是一些讓人聽上去很虛或者說是比較長遠的戰略規劃,涉及到具體措施和工作方向的不多,尤其是真正涉及到需要通過修改政策法規來切實推動三農問題的說明就更少了。

回顧以前有關的1號文件,82年第一份涉農一號文件由於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堪稱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一號文件,該文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或大包干 「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接下來83年的一號文件從理論上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這是方向問題的大掉頭,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說。

04年至今,所有的一號文件都是針對三農問題的,只有07年、10年、11年、14年和16年說的比較具體,而今年的文件中也涉及到的方面更加具體清晰,這至少說明中央對開展複雜的三農問題有了更加清晰明確的思路和推動的決心,尤其對土地這一敏感問題做出了非常清晰的改革思路,這是值得我們慶賀的。

具體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採取入股、聯營等方式來開發,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遊養老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2.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維護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佔有和使用權,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3.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收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4.提出當前急需要培養鄉村建築設計、鄉村規劃人才。

5.首次直接將農村電商作為一個條目單獨陳列出來,指明了農村電商的發展方向。

6.對農村金融創新的認可和支持,這一點對撬動農村市場經濟發展是極其重要的。

除了以上我列出來的幾個亮點之外,還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可是開心之餘我不禁去回顧之前本就少有的幾份文件中的亮點在出台這幾年後執行的效果……

你有印象非常深刻的已經取得成功或者重大進展的1號文件的內容嗎?反正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新農村建設了。

我們如果從事這個行業,就不能像大多數官員和學者一樣只做政策上和宏觀上的研究,還要深入第一線去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如果你深入農村去調研和體驗,你會發現所有中央的決策在農村的執行上要麼偷工減料,要麼掛羊頭賣狗肉,還有甚者欺上瞞下倒行逆施。

以我們村為例,該村是甘肅省級新農村示範基地,08年動工新農村建設,最後修了不到50座房子,房子的布局和結構差就不多說了,該村是近500戶的大村,另外這是省級的新農村示範區,就搞了這麼一下。

另外這些房子根本沒有打地基你敢想像嗎?去年一場暴雨過後新農村房子里的沙發在院子里漂你敢想像嗎?

文件要求確保2017年再脫貧1000萬人以上,看到這裡我就想笑。中央知道脫貧人數是怎麼產生和計算的嗎?別說脫貧1000萬,你說要脫貧1億,我也敢打保票說這個數字一定能實現!

我們村是全縣的第一個脫貧村,可是還有多少戶解決不了溫飽?你們知道低保都是什麼人在領嗎?去年實現全縣脫貧,你們知道他們是怎麼全縣脫貧的嗎?

國家不遺餘力的推動精準扶貧政策,可是扶貧貸款被什麼人拿走了,通過什麼方式拿走的,真正符合要求的人有沒有拿到貸款你們知道嗎?

國家的各種涉農補貼是怎麼發放的,這中間有多少被吃了回扣你們知道嗎?

…………

問題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以後有機會細說,在這裡舉這些例子為的就是陳述一下,政策是好政策,但是執行力太差,如何保障這些大的舉措能夠切實執行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否則企業不敢投入、農民無法獲益、政策無法推行。

農業歸根結底是農民為參與主體的行業,農業也是非常重資本而且投資周期長投資風險大的行業,農業也是受眾多國家政策限制和引導的行業,雖然市場規模大,發展潛力深,但是確實不容易做,所以國家政策能不能切實執行便顯得格外重要。

我一直認為我們新政府打虎夠威猛,但是拍蒼蠅的力度太輕了,前幾年是戰略上的考慮,需要先打大老虎,但是老虎基本被擺平,接下來該加大力度拍蒼蠅了,尤其是縣、鎮、村一級的蒼蠅,一定要狠拍三農政策才能實施。

這點做好了,關於三農,有太多的創業方向供你去選擇,有太多的發展課題供你去研究,有太多實踐的麻煩供你去探索,有太多的商業奇蹟歡迎你創造。

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想要跟我交流,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heichixs)與我互動。


農業的發展形態取決於農業要素的配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資源要素的配置。自從2005年取消農業稅,開始城市反哺農村以來,國家嘗試過2種不同的土地要素配置形式。

第一種,就是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化土地經營模式。國家鼓勵龍頭企業大規模的圈地,給予各種各樣的政策扶植和補貼。希望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拉動農業的發展,從而實現農民的增收。結果呢,補貼都被層層截留,或者被圍獵,而龍頭企業拿了錢也不想真正發展農業,干農業賺錢多辛苦呀,直接拿了補貼作為利潤多輕鬆啊,整了幾年發覺不行,錢花了不少,農業也沒發展起來,還搞了一堆矛盾。龍頭企業規模化土地經營模式失敗。

第二種,就是合作社聚合土地經營模式。土地還是屬於農民,只是通過鬆散的方式進行聯合,試圖改變農民散弱的問題,增強競爭力,國家大力扶植。結果呢,你們都知道了,合作社80%是騙補貼,也就是說國家至少80%的合作社扶植資金被腐敗分子及親朋好友拿走了。剩下的20%不到的,還有相當一部分搞農村高利貸的,騙農民的錢。真正好好乾活的合作社10%估計都不到吧。合作社聚合土地經營模式也玩不下去了。

好了,前面的招玩不下去了,得搞新招呀,於是出一招:大戶模式。就是大戶多種點地,這其實也不是啥招,現在農村都這樣玩,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地沒人種,自然就流到少數大戶手裡種了哦,俺們老家那就是不要錢,也不要穀子,送給大戶種,大戶還挑好的田種呢。

這招靠譜不,不太靠譜,大戶也是人,而且都是50歲以上的居多,中年人、年輕人打工賺的還是比做大戶賺的多,而且是另一種生活方式。

只有當大戶的綜合福利大於打工的綜合福利,中年人、年輕人才會回農村種田。但是無論國家怎麼補貼,短時間內種田的綜合福利要和城裡打工的綜合福利比,那還差滴遠咧。

如果,你說,不是有報道說哪裡哪裡大戶賺不是,哪裡哪裡農民工迴流,記住,那是個別現象,不屬於普遍規律,俺們這談的是規律,是根上的問題哈。


轉載:

自從與國際接軌以後,不管什麼東西,一經走向市場就必然漲價。樓市價格節節攀升,醫療價格節節攀升,取暖價格節節攀升,豬肉價格節節攀升,旅遊價格節節攀升,出行價格節節攀升,物價上漲幾乎無所不在,只有股市例外,這都與市場化改革有密切聯繫,今天土地又將開始流轉,就是走市場化的道路,那麼糧食價格會上漲嗎?

  比如我有十畝土地,自己不能耕種,便以七百元的價格流轉給王某,王某懂經營善管理,當年每畝盈利就在三千元以上,我看著眼紅,就再次和王某談判,要求上調流轉費一千五百元,否則就收回土地使用權,王某已經在此土地上投入二十萬,當然不能放棄,就答應了我的要求,這樣我的收入就提高了,而王某的糧食成本也提高了。

  當然不止我一個人這樣做,所有土地承包者都提高了土地流轉價格,而土地使用者必然會付出更多的成本代價,引起整個糧食價格上漲,水漲船高,糧食價格上漲了,以糧食為原料的行業也必然要提價,酒提價,生豬提價,調料提價,進而導致所有的行業都提價,而我為了從土地獲得更多好處,就拚命一次次抬高土地價格,促使糧食價格的節節攀升。

  當然這只是糧食漲價的第一輪,隨著土地流轉在全國的展開,土地進入市場的速度的加快,很可能土地也會像期貨那樣被爆炒,炒的結果也像樓市那樣,流轉費用由每畝七百元漲到每畝三千、五千、一萬,伴隨土地價格的上漲,則糧食價格也會大幅上漲。

  一旦土地走向市場,價格上漲是必然的,就拿我們居住的房子來說,開始讓房子走向市場,就是要解決廣大職工住房難的問題,可是二十年來的實踐證明,市場化後的樓市價格只能節節攀升,而不是給老百姓提供廉價的住房;醫療改革也是如此,起初的願望也是讓老百姓能夠看得起病,可是市場規律不以人們良好的願望而轉移,人們追逐利潤的強大動力終於讓老百姓看不起病買不起房子了,今天讓土地流轉起來,也必將導致土地價格迅速暴漲進而使糧食價格節節攀升。


好吧,作為一個夢想有著自己農場的農家子弟就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隨便說說,不好還請指正。

我們家的那十來畝地就面臨著被集中的境地,如果土地都被集中起來耕種的話,這有利於使用大型的機械化設備,這在效率上講,比現在的小農經濟要高出許多。而剩餘的勞動力則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來創造價值,這樣對於我們國家的整體經濟水平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好吧,我對經濟不是很懂,這是我自個認為的,不對的話,歡迎指正),而且從長遠角度來考慮的話,肯定也是利大弊的。

但如果這些農民的土地都被集中起來了,那他們這沒地可種了,雖然每畝地一年有幾百塊錢的租金,但是這點租金卻遠遠擔負不了他們全年的生活開支。如果年輕點的,有點力氣或者文化的人,可能會出去打工。但是現在農村還有大部份年紀長點的都是文盲,對於這種人他們該幹啥?

其實現在的農村有很多中老年人可以說跟這個社會都脫節了,對於這部份人,讓他們進城務工是不大可能的了。那讓他們進農場打工這個倒是可以,但是這樣問題就又來了,我把地租給你,最後卻反過來到你的土地上進行勞作,還要聽你的使喚,這不成了以前封建社會下面的地主與長工了嗎?把土地集中起來進行耕重,卻仍然沿用小農經濟時的傳統的小型機械的更作方式,那與之前又有什麼區別?集中土地的意義何在?

那麼這些沒法進城務工的農民該幹嗎呢?短時間內,這卻實是個頭疼的問題,當他們沒事可乾的時候,賭博、遊手好閒的人自然多了起來,社會風氣自然也會在短時間內有所下降,至於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差不多一代人的時間吧,或者政府找到更好的安置這些人的辦法。


能流轉的早就流轉了,
那些丘陵等不能流轉的土地,你出政策也沒用。
效仿美國等地廣人稀的地方實行家庭農場,
為何不看看人家的保障制度呢?
那幾個發達國家地廣人人稀。
本身就利於機械化生產。而且由於社會福利好,基本是旱澇保收。家庭的生活,醫療,教育根本不擔心。而且還有政府補貼。
但在中國,本身很多地方都是人滿為患,到處是房子,各類商業組織圈地層出不窮。哪有那麼多土地給你。
土地種少了,根本連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
想種多,有沒有這麼完整的大塊土地給你就是個問題,
而且那些出租土地的農戶咋辦?他們幹什麼去?租金夠生活嗎?
去給買大塊地的人打工種地?人家要是機械化需要這麼多人嗎?
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好像10年前只有1.4畝把。


  近年來,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主體呈現老齡化、低齡化,青壯年勞動力比例下降,農業的基礎設施落後,耕地利用率也開始下降,農村空心化現象逐漸明顯。在此背景下,近年來各地農地流轉案例逐漸增多。農業規模化正好能實現雙重目標:既能幫助農民增收,又能有效提高糧食供給。

  一家一戶,種五六畝地,根本無法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只能投入更多勞動時間,慢慢精耕細作。相比幾百、上千畝的大農場,農業大戶的成產效率更高。並且,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對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就弱,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而大型農場由於農田基礎設施較為完備,抗災能力更強。因而鼓勵承包地向大戶流轉,可以把小塊土地相對集中,更便於機械化生產,不僅僅使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升,更能明顯提升務農勞動力的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農業效率和競爭力。


可以看看周其仁和謝作詩最近的文章。上面有人說請你看西方的圈地運動,我覺得還可以看看南宋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


形成和固化新地主階層。


沒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做法,政府幹的多的去了,老百姓不記得教訓。
反右傾:這可是毛主席號召人家批評政府的,結果打壓了很多人。
土改:先分下去,然後又收走,連人家祖輩留下來的地產都收走了。氣死了很多老人家
民族資產階級改造:說好的是購買,最後就是強制收歸國有了。
以目前的情況,會形成新官僚地主階層,一方面在城裡做官,同時老家又經營莊園。


參照:英國圈地運動_百度百科


為什麼鼓勵承包土地向大戶流轉?原因有:
1、促進發展, 以家庭承包制的農業體系已經不太適合時代的潮流了,農民應該是一種職業,而我們現在農民是一個階層,如何改善這一現狀並讓農業進步,農業的規模化、專業化在所難免;
2、便於管理,農業現代化不僅僅是耕作方式的現代化,也包括管理的現代化,土地向大戶流轉,本身就強調了大戶的管理能力,並且有助於專業化農場、專業化農業生產基地的誕生;
3、促進生產積極性,現在農村很多農戶耕地可種可不種,因為只有老人孩子在家,年輕人出外打工賺錢,農業收入一旦與城市收入產生較大差距,農民對耕地的積極性大打折扣,這樣就要求提振農村的經濟形勢,現在糧食蔬菜水果價格上漲跟這些也有很大關聯;
4、城鎮化的需要,降低農業人口,提高城鎮人口,這是大方向,怎麼調整,農民不種地給大戶,然後去當城鎮人去了
原因很多,不多贅述
說下影響
1、大土豪的黃金時代來了,看過《唐頓莊園》的知友們,你們會發現lord將會出現很多;
2、強悍的專業化莊園、生態莊園未來會誕生很多,我們一定會聽到某個地方誕生了農場品牌;
3、城市與農場將會更加緊密融合。。。


開個玩笑。

大戶們小心了。
搞不好,黨再收割你們一次。


今天看新聞突然意識到這個問題
反正過幾年手頭有資金了肯定要投土地
個人覺得土地價格將來會經歷房地產一樣的暴漲


好處大家都知道,不用討論。

壞處只要想一下黨的創業成功靠的是農村土地革命,就是給原來無地的農民一塊可以生存下去的土地。 將來如果城裡的經濟不好,這些農民失了業,土地那點租金是不夠生存的,那麼怎麼辦?重複之前的故事?


推薦閱讀:

TAG:財經 | 經濟 | 農業 | 中央文件 | 土地流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