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的女兒想要信佛教,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回應?

旅遊歸來,發現還是有人關注這個問題,真的很感謝。

原始問題和老師的回答應該能找到。

還有就是老師發出的那段孩子的信是片段,中間有多很多部分刪減掉了,因為涉及到隱私。我自認為我女兒不存在自傲而是非常謙遜,因為和周圍的人溝通不是很順利這對她來說是很痛苦的,她一直在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作為父母當然不希望看見有人誤解自己的孩子,不過單從字面上也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所以如何解讀這個孩子也是大家的自由。

我最近在思考教育的意義,我的孩子非要按照六年小學六年中學四年大學這樣的形式成長起來嗎?這也是我和孩子父親一直討論的,我們目前為止的結論是不需要。

她可以隨意成長,這是她生來的自由。在我們作為父母的有能力給她提供這樣一個環境的情況下,我們也尊重她的選擇。

不接受學校教育是否會變成一個碌碌無為的人,說實話我不敢斷論,畢竟今後孩子要如何生活現在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覺得她擁有一顆渴求知識的心,所以我相信她不會辜負自己。

前一段時間孩子的情緒一直很波動,經常會一邊流眼淚一邊很冷靜的說「我不想跟你說話」,但事後又會道歉。旅遊的過程中我們一直把節奏放慢,有時候可能是呆在旅館裡一天,不遊覽任何景點,只是坐在陽台上看樓下人來人往。這個過程中我感覺到她心情平復了下來。

關於閱讀,最近閱讀的都是歷史相關的書籍。

關於未來,她說覺得自己哪怕在將來也沒有謀生能力,但是將來的事誰說的准呢。所以我們目前暫且不考慮這個問題。

謝謝大家,祝你們生活順利。


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好像題主家庭受到隱私威脅。
為保護孩子,刪除答案。
以配合母親和老師。


聲援一下孩子的母親。刪帖是對的。既然討論趨於結束,那麼對孩子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再討論和關注。另外媽媽這邊可能要考慮下,將來孩子看到這個問題的可能,如有需要可以聯繫知乎對問題進行封鎖。
祝孩子快樂。你是個很棒的媽媽,請放輕鬆慢慢享受和孩子一同成長的時光。
————原答案————

  • 關於信教的問題

首先,不需要為小孩的決定過於著急,先聽聽小孩為什麼要這麼做。比方說,我看到的情況是,小孩信佛教與對死亡的擔憂有關。這是一個需要家長思考的事情,為什麼小孩會那麼擔憂生命的無常。現在的生活讓她感到幻滅么?這是最核心的部分,不要試圖去改變小孩,先去聆聽。比方說:

小學畢業過三年就高中,然後就大學。我大學畢業了就要工作了,工作幾年就25歲了,再過幾年結婚,30歲的時候我也會有自己的小孩,然後接下來的20年里我都會以我的小孩為生活重心,這樣的話一眨眼我就50歲了

這一段話實際上在講,她認為孩子對於大人、對於家庭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會讓父母迷失自我。父母這時候可能要檢討一下,孩子正在認為自己對於家庭而言是一個負擔,是什麼讓孩子有這樣的感受。

  • 親子溝通的問題

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長在某一個時刻都會有類似的感覺:小孩在朝著自己意想不到的方向前行。讓孩子自在地發展是一句很好聽但非常難做到的話。父母在小孩成長的過程裡面無可避免的要接受許多挫折,其中的一個挫折是:我並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家長。另一個挫折是:孩子也並非我理想中的孩子。題主的家庭也面臨類似的兩個問題:

我在她面前說越來越謹慎小心,也擔心她會朝著我完全無法控制的方向成長。

相對的,家長要接受兩個現實:孩子總就是要飛得,飛去哪裡也不是家長能夠決定的。家長既不能幫他飛,也不能替他飛,能做的只有給他鼓勵和支持,和他共度困難的時候。

  • 孩子的問題

首先要說,但從題主的描述看,小孩是個非常不錯的孩子。勤于思考、思路清晰;情感豐富、善於表達;願意與家人分享和溝通。這些都是她身上非常好的地方。

但也能看出,作為長女,小孩經常隱藏自己的情緒,在家裡充當照顧著的角色。不但照顧了弟妹,有時還照顧了父母。

如果希望小孩朝著更為陽光的方向發展,那麼應當多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對日常生活的不滿,尤其是對家裡人的不滿。但這對父母來說會是個很大的挑戰,要做到「表達不滿父母不會生氣也不會招致可怕後果」並不容易。


這位家長,您好:

首先,我也經歷過像您女兒一樣的狀態,想皈依佛教,想隱居寺廟,也狂熱地喜歡李斯特和帕格尼尼。只不過,我那個時候17歲,自覺不如您的女兒早慧,所以在此斗膽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聲明一點,我不敢指導您,只是以我作為一個參照吧。

先從帕格尼尼講起吧。帕格尼尼最著名的作品是24首隨想曲以及第1、2號小提琴協奏曲,他的作品最強烈的特徵就是——炫技,要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必須要克服艱深的技巧。除了技巧,帕格尼尼的作品中還蘊藏著一種魔鬼般的狂熱,這種狂熱有一種能讓人瘋狂迷戀的魔力,帕格尼尼在歐洲的巡迴演出每到一處便征服一處,李斯特就是聽了他的演奏才立志要成為「鋼琴中的帕格尼尼」,於是我也很喜歡李斯特。

對於剛剛接觸古典音樂的人來說,還是會秉持著「好聽或者不好聽」的標準來衡量音樂,那麼帕格尼尼的作品絕對在「不好聽」之列,於是初聽古典音樂甚至剛開始聽帕格尼尼的人一般頂多能欣賞得了第24首隨想曲:主題與變奏,或者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這些有一些旋律性的作品。然而,您說您女兒痴迷他的作品,那麼應該不僅僅喜歡我前面提到的這兩首曲子了吧。我17歲的時候也是狂熱地喜歡帕格尼尼的作品,因為其中旋律被衝撞地支離破碎所帶來的那種狂躁地無序感,以及洶湧其中宛如將要爆發的岩漿般的熱情讓我非常有共鳴——言下之意,當時我的思想就處在這樣一個無序並且相互衝撞的狀態。

可能您的女兒現在的頭腦中也在經歷著倒坍。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17歲的時候突然開始關注一個我從前從未關注的領域——這個社會,說來不怕大家笑話,我自以為自己心懷天下感憂時事,可是前17年一直在新聞聯播的欺騙中做著社會主義好的大夢,突然直面社會開始關注社會的時候那個美好的夢瞬間被擊碎了,我一直相信的東西在我面前瞬間分崩離析,我面對這個社會的不公,就好像您女兒看見老奶奶被罵周圍卻有許多人圍觀卻沒人制止,而自己的母親竟然也不去主持公道的感覺。那種無助感,若沒有一個強大的安慰,那世界將會是一片昏暗甚至失去任何意義。

——於是,我和您女兒一樣,開始尋求宗教的安慰。

再加一句,您說您女兒在10歲的時候已經學到了初中數學和新概念第二冊,並且開米蘭昆德拉和村上春樹的書,您想想,您女兒的同齡人有誰也學到了初中數學和新概念第二冊,並且也看米蘭昆德拉和村上春樹的書呢?怕是沒有吧。那麼,您女兒必然會在同齡人中感受到一種孤獨感,沒錯,就是孤獨。

這是很可怕的。

孤獨代表著封閉,封閉意味著無助,而封閉則思維容易走向極端,而極端的外在表現就是對音樂中的狂熱於無序產生共鳴。

這位家長,在您女兒感到無助的時候她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找自己最親近的人傾訴,而那一定是您自己。我當初孤獨的時候,我也想找人傾訴,同齡人嗎?那隻能找父母了,當我在家裡看《金剛經》的時候,我爸媽如臨大敵,開始各種遊說。我剛開始還反駁,但是他們越說越激動。於是,我覺得同齡人無法理解我也就算了,怎麼父母也不理解我——自此,我孤獨得有些絕望。很可能那段時間我是抑鬱症患者(不能控制我的身體,應該叫「木僵」),不過現在好些了。

這位父母,我看到您的描述,我對您的女兒有這樣的父母感到高興,我甚至希望我的父母當初也能像您一樣,不是一味的阻塞,我也省去了不少麻煩。

說到這裡,我就此打住吧,不再過多說我自己的事情了。我提一點建議:

  1. 多傾聽,盡量不要在您女兒給你敞開心扉的時候表現出不可思議或者不能理解,您女兒已經超出同齡人許多,本來就已經是孤獨的了,請不要讓您女兒在家也感到孤獨與不被理解。
  2. 多讀,讀您女兒讀過的書,這樣更有利於您和您女兒交流。
  3. 多帶您女兒感受自然,因為看書、聽音樂是一個封閉的行為,就好像您自己沉默而寫書的人或者作曲家一味地宣揚他們自己的觀點,這種單向的交流不會考慮傾聽者能否接受,而顯然,一個人沒有足夠的閱歷就被別人的思想衝擊,必定猶如浮萍柳絮般肆意漂流。
  4. 不要提前教育您的女兒了,讓她和她的同齡人一起成長,和同齡人交朋友,畢竟人還是有社會屬性的嘛。

最後說一句,最重要的是不要讓您女兒覺得自己的父母都理解不了我,這是我的覆轍。

真為您女兒有這樣的家長而感到高興!


我10歲的時候讀了4捲毛選,一心想入黨建設共產主義。結果是做了10年憤青,之後才重建了三觀。比起來,對佛學有想法已經不錯啦。本來你家就有宗教氛圍,受神秘主義影響很正常。

建議如下:
1、可以探討佛學,但不要接近寺廟。告訴孩子成年後才能決定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學習佛學知識,並無壞處。關鍵在於你找什麼樣的書給她看。她本來就是沉靜的性格,多讀佛學並非壞事,重要的不是抄經(信仰),而是找一些合適的書(世界觀)給她看。
2、把國學融合進去,幫助她提高學習的興趣。借佛學的興趣學習歷史、文學、音樂、美術等藝術向的學科。邏輯思維和哲學思維的書,也可以開始引導她看看,佛學本來就是智慧學。
3、多和孩子討論她對世界的看法。早慧的孩子最怕別人把她當成小朋友,但實際上非常需要大人的引導,對知識也有渴求,關鍵是平等待之。

恭喜您有一個聰明的孩子,多花時間陪伴和溝通吧。不要強求孩子聽話,但求孩子接受你的建議和同行。


這個問題涉及到教育和宗教,小子斗膽來答一答。

首先非常感謝題主,能很認真的對待孩子的問題,在遇到孩子和自己的思考不一致的時候,不是狠狠地批評反對,而是耐心地尋求幫助,這很重要。我相信您的孩子這麼的成熟理智,和您平時對待她的平等態度有關,在這裡向您鼓掌致敬。

然後我想,您所認為的女兒存在的問題,其實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消極早熟、對佛法有興趣。

那麼首先就說一說消極和早熟的問題。

您提到,您的女兒很喜歡讀書,10歲的孩子連村上春樹和米蘭昆德拉的書也讀過,這裡面我就發現了您女兒的問題。眾所周知,這兩位大家的文字,都深刻地透露著對世界的思索和人生的感悟,其中很多,都是「消極」的,這裡我隨便摘取米蘭昆德拉先生的幾段文字,您看看:

我們惟一的自由是在苦澀與快樂之間選擇,既然我們的命運就是一切的毫無意義,那就不能作為一種污點帶著它,而是要善於因之而快樂。

年輕無知時結了婚,有了第一個孩子選擇了自己的職業。後來有一天,發現也明白了很多事情,但是一切都太遲了,因為人的整個一生已經在一個我們一無所知的年代被決定了。

生活給我極大的快樂,但只需有一點兒風吹草動、一丁點兒的東西,我們就會落到邊界的另一端,在那裡,沒有什麼東西是有意義的。人的生命的所有的秘密就在於,一切都發生在離這條邊界非常之近甚至有直接接觸的地方,它們之間的距離不是以公里計,而是以毫米計的。

插句話,村上先生的書里,對性的描寫也是不少的,加上一些並未分級的電影,她的性知識應該也來源於此。在性的問題上,我想您現在也應該著手去教育她了,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渲染性的可恥和可怕,也不要極盡的讚美,只要客觀理性就可以了。

可以說,您描述中,孩子說「除非我更早離開」,或者「不想要孩子」之類的話,跟她恰巧偶然讀過金剛經絲毫沒有關係,而正是您放任她去隨意讀書造成的結果。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精神世界的發育往往是很多家長疏忽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都希望中國的電影電視儘快推出分級制度的原因之一: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情,過早和過晚都不合時宜。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金聖嘆先生曾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可見很多書籍,並不能因為它的傑出就適用於所有人,在這裡,我想您的經歷足夠讓我們所有人都要更加註重孩子的讀書問題。

另外我斗膽猜測,她看過的書,有些您也未必看過吧,所以很多時候,她一個小小的人兒,讀到一些主觀強烈的句子,沒有人交流,於是獨自在心裏面品咂,醞釀,回味,用她目前還稚嫩的人生去揣測這些巨擘們的思想,被強烈的影響也就不足為奇,可是要知道,許多宣揚讀書無用的文人,自己恰恰是在讀了海量的書籍之後才發此感慨,這並不代表你不讀書,就可以像他們那樣瀟洒,真信了這話,就如同一個嬰兒說人生就像一場夢一樣荒誕可笑了。所以我斗膽建議您,和她一起讀書,用你們的交流去引導她正確認識人生,生硬的說教,否定,毫無效果。尤其是對您孩子這種思想早熟的人而言。

另外要注意的是,您的孩子已經10歲了,應該也是3年級的小學生了吧,會說出不想上學的話,是不是她在學校里經歷了些什麼事情呢?是因為思想成熟,覺得無法跟同齡人溝通?還是其他的學習或者老師的原因呢?


再來說一說佛經的問題。說來其實有些羨慕你的女兒,這麼小就讀到了佛門裡最為經典的書籍,而且您還隨順她的意願,給她買回家允許她抄寫。想想我老娘那年發現我偷偷讀佛經道藏的時候,一門心思想著我將來要出家,於是哭罵撕書,卻不知道也狠狠地傷了一個少年的心呢。

呃,走題了。回來說金剛經。金剛經有密在其中,普通人只當是佛坐在舍衛城跟須菩提嘮叨信奉受持佛法和其中功德之類的故事,殊不知其實際是一部心法,講了金剛佛乘的修行步驟,並且最可貴的是,它破除了一切宗教之見,不說哪家法門最好,不說哪家法門不好,而是點明了一切皆由心所生,只是一覺而已。此書文字艱澀,內理深奧,連許多佛門中人都被文字障礙,不解其中真意,何況是您女兒呢?而且,讀誦金剛經,領會其真意,會令人精神豁達開朗,不再計較一得和一失,所以她喜歡親近這部金剛經,並不會變得消極避世。

另外,金剛經幾種傳世的譯本里,最最出彩的當屬鳩摩羅什的譯本,其中語言優美,選詞敘述都堪稱珠璣,最出名的那幾句偈語: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凡所有相,皆屬虛妄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洪鐘大呂振聾發聵,破除一切,直指人心,就算是無法理解本意,我想也能多少體味出其中之美。這就是這部經的力量,它告訴你不用去求誰,拜誰,守住你的本心,去相信你自己!

這裡我也想借這個機會和許多並未研習過佛法的人說,真正的佛法修行,必然是於心地起修,在紅塵激蕩中歷劫洗心,從未有消極之說,如果一個人修到整天空談,一切都沒了興趣,那是走了偏門,墮入了「頑空」的境地。你看那些有道的大和尚,哪一個不是待人親切,笑呵呵的呢。當然,我也需要提醒大家,要正確區分佛法和佛教,一些法門,經由人的參與,演變為宗門教派,其中的一些,不免會漸漸落入後天知解當中,所以切記要依法不依人,以至於無法可依

嘮嘮叨叨這麼多,我也並非在傳教,只是想擺正一切人對待佛法的偏見。所說激憤之處,失敬見諒。

那麼您既然明白了金剛經和佛法並非是消極的,我也建議您讀一讀,然後和她一同討論,告訴她不必要去「信」個什麼教,重在領會精神,一切法門都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的。

最後,再次讚歎您的女兒,她聰慧,善良,我覺得她特別的可愛,您所說的這些個「問題」,其實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不必太過擔心。

代我抱抱你的女兒。

完。


匿名老師的回答讓我很震驚,昨天看到題主的問題,以為只是一個看書太多的孤獨孩子隨口的一些話讓母親彷徨,今天看來我想簡單了。

我試著回答下吧,但願能有所啟發。匿名老師的描述讓我感覺就是我自己小的時候。不過我是男生。

您敏感的發現了女兒的精神世界,真是一個好母親。我下面的話可能會讓您更擔憂,但放心,您女兒不是有問題,真的不是。她只是與眾不同。當然,或許還有別的孩子也隱藏著,只是我們沒發覺而已。一般我們這類人都隱藏的很深。

我不贊同您打算換工作或者辭職這樣的決定,會對孩子產生很多心理負擔,因為她早熟,懂事。而且,我也不覺得您辭職後盡量多陪她就有好效果。天下有無私的愛,但母愛絕對不是無私的。您很可能會在與她的相處中流露出對她負面的情緒,而且您還自己都發覺不了。原諒我這樣魯莽的做論斷。這是一件長久的事。五年十年的事。我說的不只是說信佛,您女兒到底對佛入迷多深,我很難判斷。

她可能很孤獨,經常會悲傷,有時甚至到痛苦的程度。並不是外界給予她多大傷害,是她看到再內心思考的一些事導致的。 我沒有看完所有答案,但排名靠前的真心不太靠譜。題主千萬別貿然就故意像是要治療她或者治癒她一樣的做些改變。在我看來,她只是需要一個朋友,和她一樣的朋友。她也不需要開導,因為她已經有一套自己思考的習慣和思維模式,而且不輸成人,只是欠缺經驗和全面。

答案中也有很多人都感嘆孩子有慧根。大家的讚美當然是好事,我想大家也太不理解做父母的心了。書上說六祖的事,輕鬆寫意,可是真的走進佛經里,走進聖經里的人,就知道一個人一旦進入神的領域,會是多麼艱苦孤獨的一個過程。很多高僧大德神父牧師終其一生都在煎熬中。那比在世俗里失敗頹喪還讓人痛苦。何況題主的孩子是一個女兒。當然,因為興趣,以後走文學,人類學,經文考古這類是很可行的。

我還是說我自己吧,因為畢竟只是網上片段的描述。我只是自我感覺像她。可以供您參考。 我從小學起就成績很好,不是年級前十那種,是年級前三爭名次,偶爾會掉出來。一直到高中。學校里基本沒和同學發生過太重的矛盾(男孩子那種打架調皮罵人那種),發生矛盾都是因為所謂的理念不同,呵呵,大家不要笑我那麼小裝X。比如,小學時候因為不同意考試讓爸爸同事的兒子抄,和那個小夥伴鬧翻了,是他不理我。我覺得很難過,因為我覺得這不公平,對別的同學不公平,社會上的骯髒都是從這些小事來的。 我真就這樣想的那時候。一點也不是自私,或者討好老師。我也不知道我這種想法哪裡來的,家裡根本沒教過我。我後來想,可能因為小學看太多歷史書和喜歡魯迅的文章有關,也可能天生的。就那麼小,我經常喜歡想社會上的問題。因為成績好又不同意舞弊的事,不知道內心有過多少委屈。可是從來沒表現出來過。給人感覺就是很淡然,什麼事好像都不太在意。不和我做朋友,但我還是可以像對待普通同學那樣。其實我內心很在意。但我就是想堅持。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還比如初中和最好的朋友,他很瞧不起差生,一起上街玩他會經常對窮人嘲笑。他對我非常好,好到差不多一條褲子穿。可就因為不能忍受這些勢利的想法。我慢慢遠離他。後來他好幾次來我家和我和好,但最後還是差不多成了仇人一樣。他會在學校遇到我的時候,故意哈哈大笑然後哼著說情操,或者好高尚啊!這樣的詞來諷刺我。

反正就是類似的所謂理念的矛盾,會發生在我身上。其他的男生打架罵人搶東西等等從來沒有過。我和多數同學關係都平平淡淡,也有好一些的,多半是女生。但也不會玩的太近。我也很討厭流行歌,愛聽曲子和民歌。一直到高中才好一點。說不上原因。反正各種興趣愛好就是和大家不一樣。大人老師都誇我是最好的孩子,以為我就是愛學習。其實我心裏面想很多事,有時候很苦。

我說這些例子的意思是,因為我也分析過自己為什麼這樣。我想,可能從小就這樣,導致和誰都玩不到一起,結果越來越孤獨,越來越更多時間想社會文學神宗教上的事。可是因為年齡小,對社會上很多事覺得很無力,就有遠離塵世的想法。

比如我爸爸有點權力,我小時候非常討厭別人上門送禮。不管是吃的還是喝的還是玩的,我從來都不碰。有時候有的來送禮的人看起來很貧困,我就躲在房裡偷偷流淚,因為無能為力。也因此我不太喜歡爸爸,父子感情很淡漠,到現在都是。只是我也從來不說,有時候我甚至會裝出撒嬌討爸媽開心。他們以為我是不愛那些東西,誇我乖。倒是有一個族裡的老婆婆有一次看著我對我媽說,這孩子忒清冷了。家鄉土話,意思是涼薄,與父母都不親。我一直記得她的眼神,那時候我上小學二年級。

因為家庭的一些原因,我很害怕老婆婆的話。主要是怕媽媽傷心。所以我會裝著很多其他孩子一樣,說點幼稚的話逗媽媽開心。那是我學別人孩子的,就連句子語氣都是學的。這點或許與題主孩子不一樣。但越是裝,內心就越累,就越想逃。

我媽媽信佛,其實類似迷信。小時候我很喜歡跟她去山上廟裡進香,廟裡有個尼姑,用方言念經里有一句話我記得特別清楚,能離一切苦。我當時覺得像見到光明一樣。但我是直到初中,零花錢攢起來在書攤上買的金剛經。頓時喜歡的不得了。

我這裡要說一下,我父母平時是不准我看閑書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勸題主不要貿然做出一些改變,會起到相反作用的。因為一旦被那些吸引,只有自己扎進去才能再出來。任何干涉或者所謂的引導都只能有拖延的效果。當時我哥哥發現我看佛經,就試著開導過我。後來初中班主任也發現了,覺得我看世界很悲觀,更是隔三差五就給我講樂觀,講唯物主義。我並不和他多辨,只是聽著。我其實很感謝他,因為他實在在我身上花了太多時間,我知道我考的好,他才有前途。所以初三我堅持一年只學功課。可是到了高中,我又開始變回原樣。

反正因為各種遭遇,讓我覺得要報恩,我才成績很優異的考上好大學,和一般孩子沒差別。這些積累拖延導致到了大學後,一度想出家。不是戀愛,不是學業,不是家庭,就是悲觀厭世。因為大學裡不公的事,苦的事更多,大家好像都覺得很正常很開心,我覺得很無力。

……好像回答成了吐槽了。時間好晚。我先簡單的說下吧。現在一切都走過來了,我已經30歲了,出家的想法沒有了,反而很想入世,覺得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就很好,這也是這麼多年的經歷和讀書得來的。除了因為父母衰老覺得傷心焦躁,其他的事真的很淡然。雖然自己並不算成功,但比起同學算有一份心境上的不同吧。也就是說,我並不覺得過去的那些悲苦是無用愚蠢的。正因為自己內心煎熬過很多,走出來就是另外一片天了。

我想題主最想問的可能是原因吧。我不太方便透露自己的家庭身世和遭遇。以我現在回過頭想以前,我可以給題主一些提示。

家族比如上一代人還有近的親朋。家庭里你和你老公以及你們之間。有時候一點小事,女兒也敏感的。從她那些看似涼薄的話里,可能您或者您老公有些所做所為已經讓她很失望了。就像我當初看待我爸爸一樣。還有女兒在外的各種遭遇,特別是學音樂,至於學校里,剛才一個匿名老師說的很細緻也很精準了,以致我看了覺得在說我,沒有同類,會更孤單,就會把更多時間用在文學音樂宗教這些內心的事上。

如果題主隱約覺得找到一些原因,也不必要解釋或者突然改變什麼。只需要讓女兒見更多的光明,更多的美好就是。人生本來一體兩面,她已經在意到太多負面,拿哄孩子或者成人妥協的道理解釋給她聽,是沒用的。能讓她開始更多關注到正的一面,就足夠了。

題主可以放心的是,您女兒會比您想像中的堅韌得多,因為她已經看過和在內心體會過很多負面的事,缺的是切身經歷,您在這方面多注意,幫助她是必要的。思想上,其實您已經左右不了了。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存壓力比如學業,比如琴拉得更好等等,是可以拖延也可以一定程度緩解的。其實我有女兒,我也不願她內心受太多苦。很理解您的心情。只是這事急不來。而一個人該受的苦,也只能一個人承擔。比如您的成長道路。

我暫時能想到可能對我有效的方法。

1,女兒愛音樂的話,引導女兒聽民歌,國內國外。古典的可以聽柴可夫斯基,其實其他的都聽聽廣泛攝入。一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如同對文學世事的理解一樣,會各不相同的。

2,和女兒一起研究探討民俗。各類民俗的起源發展。讓她廣泛接觸現實,看到現實。有生存的美醜,苦樂,不是一面的。和女兒一起做飯什麼的,都是很好的互動。有答友說去農村,我能理解他的邏輯,可是根本不現實。去呆一年?而且現在農村已經大不同了。去遊覽聖地看民俗也是惘然,您女兒可能反而會更厭惡那些商業行為。所以看書看紀錄片,做飯這些我認為比較好。若是培養出一個吃貨,是不需要太擔心他的悲觀厭世情緒的。我就是這些年一個人做飯培養出來的

3,何不同女兒一起讀佛經?能讀通佛經的,對智力是一種很好的鍛煉。而且和她有了共同語言。題主不要太彷徨,雖然她早熟,但邏輯能力是訓練完整的。您可以辨倒她。一定程度引導了她,也因為有您這樣的知心朋友,她看人間會多很多美好。而且大乘是入世救世的,很樂觀。

4,她太孤獨了,在自己的世界裡。可是同齡人根本不可能遇到。她需要朋友,知己。或者她心悅誠服的人。而您和您老公其實最方便做。當然,我猜想她可能已經有些對父母的失望,這樣您要和她做朋友會有些一廂情願。但只要去做,就會有效果的。畢竟親情血緣。您不要去過多解釋自己的行為,比如為什麼不出手相救等等。您只要多展現您的魅力,知識的,工作的,生活上的等等就行。什麼媽媽永遠愛你這樣的親子互動那套作用幾乎可以忽略的,甚至有可能讓她反感覺得虛情假意。她要的是朋友,和她欽佩的人。我小時候就是這樣,對我好的我知道是對我好,可我覺得他們活在市井裡,同情他們的各種演戲,不能忍受他們的冷漠。我內心很感激他們,可就是不願意多親近。其實這是很偏激的想法,但那時候我就這樣想的,對自己父母也是如此。

真的不要太擔心,我大概剛上小學的時候,看到鄰居家的嬰兒,就想過自己什麼時候死,認真的想過。讀魯迅的時候,更是對自己父親對那些對我很好的叔叔阿姨有一種趕快離開這個污濁的地方的衝動,那時我只是小學生。可是一路走過來了,只是我沒遇到過可以交心的人,只好在書里在生活里一個人死磕。好像彎路就多了一些。您現在發現了女兒的內心世界,那就做她的好朋友吧。

千萬不要和女兒討論太多現實社會的矛盾問題。比如她捐書,那些老師所作所為。或者街上出手相救那些事。要在這些事上說服她,開導她,太艱難。不如當做忘掉,讓女兒看到些開心的事,體會些美好的事。在她感興趣的比如佛,文學上,倒是可以和她像朋友一樣辯論的。昆德拉只是個流行作家而已啦,不如去看陀斯妥耶夫斯基,那裡有更高的哲學和宗教,您是可以這樣和她說話的。

恩,暫時就這樣吧。因為看到曾經的自己,心裡十分震驚也感嘆也急著想能幫上點忙,有些語無倫次。如果我想到更好的方法,我再說。希望能對題主有幫助。您女兒很好很可愛是天使,願她安康一生。

………………………………………………………………………
吃飯的時候回憶了一些小時候的事,做點補充。
我回答的所有前提都是抱著期望孩子能成長為一個積極入世,少些內心煎熬,多些思辨這樣的態度的。

孩子是在成長期,很多東西變得很快。若是天才的苗子,扼殺了就十分可惜。而希望她做一個幸福的人,她的一些思路和習慣就更讓人憐愛。所以,我核心的意思是懇求題主做她的知心朋友,只要保持她的多樣性,她就不會走太偏頗的路,也不會扼殺她的天賦。

我講我的一些事,期望能幫助題主理解自己孩子的思路,以便和她做朋友。

1,我小時候看文學書的思路是模仿和對照現實。小學時候沒機會閱讀那麼多國外作家的書,看的是四大名著和魯迅沈從文,外國只是司湯達和雨果以及這些介紹類的書。比如看紅樓夢的時候,我把裡面的很多人物都拿來對照家族裡的人,然後形成了對家庭的一些很固執的看法,看似很聰慧,其實很不全面的。我家庭家族從世俗眼光看應該還算和睦的,也沒有大風大浪,可從小我就對家庭很淡漠,大概讀紅樓夢是影響之一。

我記得看介紹希臘神話的時候只是隻言片語提到戀母和弒父。我就腦洞大開仔細想過如果爸爸死了,我娶了媽媽會怎樣,會想得很仔細,包括很多細節,因為我空餘時間實在太多。後來我長大了想起這事我都後背冷汗。這也是小時候我很害怕大人盯著我看,也不輕易表露自己真實想法,不和人爭辯的很大原因。不知道是對是錯,但因為和別人不同,和老師教的不同,就不敢說。

我講這個例子,題主不要害怕女兒也會很奇葩的想法,哪怕只是想法,孩子不會行動的,畢竟家庭又不是極端矛盾叢生。我那時只是幻想,從來實際行動沒想過殺父親,相反我很孝順,很體諒他們的辛苦,也就是所謂的懂事。其實這造成我很大心理負擔,報恩,有罪的負擔。

對於孩子讀書,題主可以跟著讀點,時間不允許其實不用讀完的,讀裡面的一些細節再去看看網上的書評,能夠和孩子討論就行。也就是說只需要和她做朋友,不需要其實也無法左右她的想法,我斗膽斷定,就算她很願意溝通但她其實很多話都不會跟你說的。她甚至不敢跟自己說。做了她的朋友,你的思想和行為會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她。

做不到不讓她讀的,現在壓制,她以後一樣會變本加厲補回來。而且事實上很多內容她沒讀明白,她畢竟是孩子。而且日本作家普遍細膩又隱晦曖昧。您自己也說了她讀不同的書反應都不同。她還遠沒有定格,以後她說不定就很不喜歡村上了(我就是。)只是想辦法讓她多涉獵更多其他類別的就好,哪怕效果甚微。

2,題主只談了書音樂她的想法習慣。其實題主還有個側面的可能忽視了。關注她的身體。

我意思不是她健康與否。是她體質如何,愛吃什麼。飲食上,生活習慣,運動等等可以很大程度開拓人的思路和眼界。對孩子更是。

我從小不愛吃肉,我也不知道原因。後來有一次吃肉還吐了,我媽媽親眼看見,就再也不強迫我吃肉了。身體發育都和其他孩子差不多,只是不愛運動。因為和大家玩不到一起。這些都加劇我更多的精力放在書和自己的幻想世界裡。

後來隨著年齡增長,在初中高中才有鍛煉。大學裡因為想出家,更是逼迫自己吃肉,跑步。經過很長時間,身體強壯一些,思路又更開闊,像又有新天地一樣。

您女兒沒有同伴的話,您可以做她運動的同伴。同時注意留心她的飲食。

3,學校生活佔去她很大一部分。我不太贊同讓孩子出國,甚至突然轉校。本來就是很規矩聽話敏感的孩子,去外國文化里會變開朗和同學親密相處?恐怕適得其反。其實孩子只要在學校里有一個還算了解她的老師和同學就足夠了。

老師也是活在國內的環境里,真的不能苛責太多。其實每個學校都有責任心很強,很愛孩子的老師的。題主可以試著結識下女兒的老師。這樣的孩子肯定會有老師很驚喜疼愛的。

4,孩子的天賦問題。很多人都說孩子的慧根。從題主和那個匿名老師的描述,我感覺孩子在文學,藝術,宗教,音樂這些大領域裡都有天賦,很難判斷和決定就是那一面更適合的。所以只能保持孩子的多樣性。

比如我小時候對一些神秘的東西很有興趣,有時候一個人會模彷彿像打坐,期待神力。這是我迷上佛經以致後來涉足基督教神學的一個重要動機之一。可我現在絕對是排斥有神論的,不只是理性,哪怕感性上都如此。還比如小時候痴迷的作家,現在也只是當他們是作家而已。

所以您女兒到底會怎樣變化很難說清。當然,有條件讓女兒結識下每個領域有心得的人,是很好的一件事。只是過多干涉就不好,她還太小。


帕格尼尼的曲子,您女兒喜歡的是《鍾》或者《無窮動》這樣的吧?只是喜歡而已沒啥:)

****
看了題主女兒老師的描述,我覺得有必要說點什麼。

早慧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對於人情世故,對於自我和世界的關係,對於人生的意義思考;另一種是純粹是數理邏輯,比如能夠很輕鬆的在數理上超過同齡人,甚至超過大2-3歲的人。你女兒到底是哪一種呢?不太好說,看描述,應該是偏向一的,但是很有可能她的數理方面的天賦也很強*(當然小學數學考試滿分很正常)。

天才兒童教育在美國一直有全國性的協會。比較大的一個是 Duke University 主導的,還有一個是 NAGC = National Assos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 :Resources for Parents

Please Read these Resources ASAP!

以下是一些英文材料,關於您女兒是什麼樣的早慧,什麼程度的早慧。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Gifted Individuals

Because gifted children are so diverse, not all exhibit all characteristics all of the time. However, there ar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that many gifted individuals share:

  • Unusual alertness, even in infancy
  • Rapid learner; puts thoughts together quickly
  • Excellent memory
  • Unusually large vocabulary and complex sentence structure for age
  • Advanced comprehension of word nuances, metaphors and abstract ideas
  • Enjoys solving problems, especially with numbers and puzzles
  • Often self-taught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as preschooler
  • Deep, intense feelings and reactions
  • Highly sensitive
  • Thinking is abstract, complex, logical, and insightful
  • Idealism and sense of justice at early age
  • Concern with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and injustices
  • Longer attention span and intense concentration
  • Preoccupied with own thoughts—daydreamer
  • Learn basic skills quickly and with little practice
  • Asks probing questions
  • Wide range of interests (or extreme focus in one area)
  • Highly developed curiosity
  • Interest in experimenting and doing things differently
  • Puts idea or things together that are not typical
  • Keen and/or unusual sense of humor
  • Desire to organize people/things through games or complex schemas
  • Vivid imaginations (and imaginary playmates when in preschool)

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from: Webb, J., Gore, J., Amend, E., DeVries, A. (2007). A parent"s guide to gifted children. Tuscon, AZ: Great Potential Press, www.greatpotentialpress.com.


- See more at: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Gifted Individuals

NAGC 和 Duke 的研究很早就發現 Gifted,甚至不是 Gifted,只是早慧的學生在學校里是受到欺凌和難以融入的。我小時候其實也一直這樣,在很多方面不覺得學校很有趣,萬幸的是,在小學和初中都遇到了對我幫助非常大,心胸寬廣,知識面豐富,像是鄧布利多那樣的教師。

我很小的時候就看不起一些虛偽的老師,並且以戳穿他人的虛偽,讓人難堪為樂。所幸的是有真正高尚的老師及時糾正了我。

11歲的時候我開始讀村上。順序是《挪威的森林》、然後是《且聽風吟》、《1973年的彈子球》、《尋羊冒險記》、《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沒有看《瓦爾登湖》,而是看了塞林格全集,史鐵生全集,米蘭昆德拉的《笑忘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納博科夫的《洛麗塔》,菲茨傑拉德的作品……

那個時候關於作文,我也是非常受傷的。在小學有一段時間我那種寫法受到壓制,作文一直接近及格分,但是因為我理科都是滿分的,於是開始上課看閑書。初中太幸運的是,當初發現韓寒的老頭「馬德保」被返聘帶初中的文學社……後面的故事就不講了,反正我當時寫得東西是碾壓全上海同齡人,2x 屆外研社杯,如果知道我真名的話可以搜一下:)再後來還有一個關於進上海作協的機會……

之所以我沒有扭曲嘛……
因為……

之後我開始搞單片機,再也不用跟人類打交道了。

*

當然我也遇到過非常糟糕的老師,當時說法是「教不了我」,「咱們只能留一個」。不過我碰到的大師級老師更多,非常幸運。

但是國內的環境,實在不好說,我只能給出幾點建議:

  1. 不要去那些價值觀單一的學校——只注重升學的學校會跟您女兒格格不入。那種刻意區分「好學生」「外分子」,按照成績或者老師喜歡排排坐的學校,千萬別去!
  2. 一定要跟學校談一談,特別是小學,初中的時候,NAGC 有一個頁面叫做 Back to School Resource Roundup,顯示了溝通多重要,還有一些 Tips……直到高中我才知道我媽當時跟小學校長是好友,特地選的去那裡,所以基本上我干各種奇怪的事情也沒有被老師煩和欺負。
  3. 學好外語。英語或者日語*(鑒於喜歡村上的話)。主萬翻譯的《洛麗塔》實在是太爛了,已經到了沒法忍受的地步。至於日語,更多是希望直接接觸下村上的原文?
  4. 明白一點——父母是有極限的,你們將會跟不上你們的女兒,在智商和情商兩方面被碾壓,在世界觀和價值觀方面格格不入——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但是要寬容,對一切超出常識常理的事情寬容。如果做不到寬容,那就裝作不知道吧!現在想想,我家裡人怎麼可能對我寫給學校的 Personal Statement 一無所知?又怎麼會對我「研習女僕道」完全不知道?只是因為知道「自己的世界觀是非觀落後了,並且永遠會趕不上自己的後代,不如裝作不知道,不去增加負擔」。
  5. 最後,作為父母,希望你們看看 NAGC 之類的網站和早慧兒童教育指南。我媽當時整天對付我心力憔悴,如果有這些東西估計會好很多。

今早送我的好朋友小貓去高鐵站,在等待期間,我們刷新知乎看到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一路都在討論。

首先,您女兒的狀態,我們兩人都經歷過,我大約在初三至高二期間最為明顯。而她延續至今。所以我們大概可以作為兩個樣本供您參考。雖然不可能與您女兒的情況完全一致,但從閱讀的東西、思維方式、處事方式、曾經對宗教的嘗試(小貓)等等行為,到脆弱、敏感、善良、想法多變(尤其是在一些非常基礎的哲學問題上)、自相矛盾等等心理狀態,都與您的描述非常相似。甚至比她還要明顯。我們兩人的認識是:這種狀態可能是一時的,也可能就是她以後的常態。

因為我們在一些觀念上有分歧,所以這裡主要寫我的和我們共同的一些觀點。如果您覺得有必要,隨時可以做更深的交流。


雖然偏向於消極,但我認為這種狀態本身不構成很大的問題。問題在於她的年齡。

我認為原因在於她所接觸的東西不屬於她的年紀和心智範圍。可以說跳進哲學思辨,痛苦如影隨形。而她還遠沒有能夠解析哲學問題的能力。因為解析哲學問題的前提是有一套自己的觀念或者思想體系,而觀念和思想是伴隨著體驗而催生,由體驗而驗證的。

她看上去是早熟的,但她並不成熟。她看了很多書,有了一些思考,經歷得很少,還遠沒有形成自己的觀念和思想體系。10歲看太宰治和村上春樹,真的有些太早了。換一本書,換一個人,她的思考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而我所認為的成熟的狀態是不容易被接觸到的東西所動搖的。我總結出了一個可能不完美的比喻:房子理論

每個人的思想都可以被比喻為一座房子,成長過程就是構建這座房子的過程。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正如這座房子的材料、布局、物品陳列等等,所有軟硬體條件都屬於需要構建的內容。小時候,父母和老師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正如他們手把手幫助設計和建設自己的房子;長大後,根據自己的經歷和觀念,可以繼續完善或者改變這座房子。總之,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基礎到細節的過程。

比如有人的房子建設得比較牢固,設施也已經比較完備了,那麼他們現在接收到的所有信息(具象化為物品),進入房子後,根據他們自己的判斷,可以選擇物品的擺放位置、使用方式、使用頻率等等,或者輕鬆扔掉。

而有些人的房子,地基尚未牢固,或者還只搭了個外殼,已經堆砌了許多物品,不知該從哪裡開始動手安裝和歸置。然後還在繼續往裡堆。您女兒在我看來就像是後者。她買了太多材料和傢具,而動手能力有限,無法好好的搭建自己的房子。


解決辦法是給她正確的引導。引導分為行為(建設房子)和思想(設計房子)兩重。

您很有生活智慧,這點和我的母親很像。但您能給她的引導,也許只是生活中的行為層面(幫她「建設房子」)。因為正如前述,您是一個成熟的人類,有自己的思想模式和行為準則(有自己結構完善的「房子」),與她相去太遠。所以哪怕看遍所有她看過的書,那些思想對您的影響,也僅僅會是啟發性的;或者有一些與您的認知完全不同,從而讓您更為堅定原本的觀念。難以達到她真正想與之交流和被引導的程度。

所以從行為層面上來說,讓她多經歷吧。人是有社會屬性的,尤其是像她這樣對孤獨的感受很強烈的人。經歷和體驗,是最好的讓她動手構建自己「房子」的方式。當然,這個過程是由您、她的父親和其他親人、老師、同學、朋友、以及所有給過她影響的人和事,一起來完成的。她對社交的排斥正是她排斥「體驗」的一種表現。現在我們可以把親人和老師看做對建設房子提供幫助最大的人,同學和其他人作用會小一些,陌生人里甚至有可能「拆毀房子」(給她不好的影響)。不要迴避,而應當教她以正確的方式看待和接納所有接觸到的一切,並對世間抱有希冀。看到壞的,能想到好的。而不是看到壞的和好的,都感到悲傷。

不得不說一句,造成她現在的狀態,您有很大的責任。沒有在開始時仔細篩選她閱讀的書。我之所以在初高中時期和她最為相似,也是因為當時常常去學校圖書館,那裡村上春樹、昆德拉等等,以及各位哲學家的思考集都很全,自己常看、常寫,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回想一下,應該是突然接觸到如此多深刻思想而又沒人可交流造成的無所適從感。隨著那種狀態的過去,當時看的很多東西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但毋庸置疑它們在我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我甚至有時候會覺得,領會偉大思想的形式之一,就是忘記它,讓它無形地存在,去引導行為。而不是刻意將結論性的話語當成思考和行為準則。

而思想的引導需要別人。她閱讀了很多,受到了很多思想的衝擊,可是按照我的說法,她的「房子」還沒設計好,就先把東西全扔進來了,只會亂糟糟一團。沒有人幫她梳理(幫她「設計房子」),她自己未必能理解和正確轉化。

她不斷地閱讀大師作品,以及現在對宗教表現出來的興趣,正是對思想引導的渴望。以她的年紀來說,自學是很容易偏的。如何讓這些偉大的思想為自己的體系添磚加瓦,而不是全部搬過來堆砌著,這是需要正視和亟待解決的事情。


聊到後來,我和小貓的想法有一些分歧。我希望能夠儘可能地把我所能想到的都寫下來,給她一些影響,甚至去認識她,直接影響她。事實上遇到很多我看來在繞圈子,總是很痛苦的人,我都會很想走過去影響他們。而小貓卻認為,有人註定繞圈子,為思想痛苦一生。不過,她也對我的這個意願給予了稱讚,她說「使命感」是最好的東西之一。她承認自己仍是一個非常矛盾和脆弱的人,她的「房子」可能至今還是殘缺和混亂的。而我大概能夠算得上狀態不錯,首先能夠正視一切,其次能夠積極回應。

雖然現在我還是會對一些深刻程度超過我思想的,和極端的事物感興趣,但它們對我的產生的影響只會是基於我本身的觀念和思想體系而引起的思考和啟發,或讓我改變一些,或讓我更加堅定原本的。

所以現階段在她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的時候,盡量不要讓她從書里或者宗教中去尋找答案和慰藉。書籍太重視結論,這也是當代的癥結之一。老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經歷和體驗過後的那種感知,根深蒂固,是和人生融為一體的,甚至不需要其他人的思想輔助佐證。

希望能有微小的幫助。


  • 根據最高答案的描述,這個小女孩應該也上知乎吧。所以,首先希望大家在回答和評論時,不要那麼急切地給她下斷言,貼標籤。即便是與孩子朝夕相處的父母都會困惑到上知乎求助,旁人又哪能一眼斷言這個孩子的天賦秉性呢?
  • 千萬別自作聰明地認為誇孩子「天才」「早慧」就是在鼓勵他幫助他。天才最大的絆腳石往往正是自己的天分本身,因為他有了天分的潤滑,總能順暢地四處遊走,卻也因此不能固著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上,開始真正的生長。而且,這個小女孩的困惑應該不是「有天分無法施展」,而是「她的天分讓她輕易看出了世界的荒謬」。讓她苦惱的,也許不是無人欣賞自己的天分,而是無法擺脫自己的天分。
  • 佛教的「自我修行」和「度化別人」是兩回事,拿自己的修佛心得來勸誡別人,常常會讓聆聽者和旁觀者都感到迂腐、累贅。這愈發會讓這個故事裡的小女孩生出「荒謬」之感。這和親子教育其實是一回事,重要的不是教育者的智商,而是耐心;不是教育者對世界的感悟,而是自己的言行。
  • 教育的本質是陪伴,而不是指引。我對這對父母的建議也是:只有放下「指引」這個目的,你們的女兒才會安心地願意被你們牽著手。因為聰明如她,一定會知道你們是在拽著她朝某個你們希望的方向去,還是僅僅陪著她,到她所希望的方向去。
  • 孩子的世界觀當然是不成熟的,但成年人的世界觀就成熟了嗎?擔心孩子「一心向佛」、誤入歧途,進而不敢「聽之任之」。本質上,其實就是家長在用自己的不成熟打壓孩子的不成熟。孩子想學佛,不管是興趣使然還是「看破紅塵」,父母該做的依然只是傾聽、建議和陪伴。別把孩子的某個要求視為「問題」,就是在給孩子的身心解決最大的問題。在這件事上,其實父母和孩子都不知道專心學佛的生活是怎麼樣的,那父母就應該和孩子一起了解、分析、決定、規劃、嘗試、總結、再決定……孩子不管提出什麼願景,只要是經過她思考的,那都將是一個讓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和靠近的機會。試問其他父母,你們孩子除了跟你們要錢買東西時,他們可曾以「爸媽,我想……」為開頭跟你們聊天?所以,這是一個「契機」,而不是「問題」。
  • 建議這個女孩「多看看,多聽聽,這樣才不會胡思亂想」的人,這個建議同樣送給你們自己。
  • 我只有一句寫給自己的話要和這個女孩分享:不論貧富,不管慧愚,每個人都會不可避免地長大。但不是每個人,都記得回家。

幸運的是,我不需要記得每個人,我只需要記得它。


【排頭髮生什麼事情了?更新一下】
結論要放在最前面說:請培養孩子的理科興趣。各位如果覺得比一些無病呻吟的回答要靠譜,麻煩頂上去讓題主看見。
-------------------------------------------
9-21更新:
我深刻地懷疑,造成題主和匿名答主深刻的厭煩的,是回答列表裡層出不窮的感悟大師們,人家女兒最多學到初中二年級有點迷思很正常,您也這樣那就屬於中二了。人家長跟音樂老師教育一個小女孩已不容易,再要教育這群前赴後繼的答主能不抓狂么?
孩子是全人類的,這是會影響具體孩子的教育的問題,不是喝酒侃球上街砸車,能說話考慮一下分量么?摘錄部分答主言論,事實上這些在回答列表裡層出不窮

金剛經有密在其中,普通人只當是佛坐在舍衛城跟須菩提嘮叨信奉受持佛法和其中功德之類的故事,殊不知其實際是一部心法,講了金剛佛乘的修行步驟,並且最可貴的是,它破除了一切宗教之見,不說哪家法門最好,不說哪家法門不好,而是點明了一切皆由心所生,只是一覺而已。此書文字艱澀,內理深奧,連許多佛門中人都被文字障礙,不解其中真意,何況是您女兒呢?而且,讀誦金剛經,領會其真意,會令人精神豁達開朗,不再計較一得和一失,所以她喜歡親近這部金剛經,並不會變得消極避世。

畢竟孩子年紀還小,經歷太少,對於佛經的理解可能會有一定的偏差。若是孩子持續對於佛教的關注,就盡量讓孩子了解到真正的佛法,樹立正信,而不是盲目的迷信。比如《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瑜伽師地論》,讓她多讀一些關於原典經綸,少讀一些如《地藏經》《凈土三經》等宗教性的書。

如果她要接觸佛教,則盡量避免社會上那些神神叨叨的寺廟和信眾,最好能有明師大德指點一二,至於佛教的經書,神異的也大可略過,而真正核心的例如《金剛經》、《楞嚴經》、《楞伽經》等倒是助益良多,南先生的書也是指路的明燈。

我覺得應該支持她學佛,做個正信的佛教徒。
我覺得她很厲害,這麼小就能體悟到「人生的無常」,非同一般,以我的淺薄之間,她一定佛緣深厚,她若是真有這緣分,你不支持她都沒用。

咱說話能靠點譜么?你們就這麼覺得10歲孩子的一心向佛就是一心向佛?那10歲喜歡奧特曼的是否該去研究奧姆真理教?就算空口傳道毫不考慮後果,咱還得有法律常識吧?

《北京宗教事務條例》
第四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九條、第十四條、第十六條、第十八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宗教事務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予以取締或者責令停止活動,給予警告;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有違法房屋、構築物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理;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五)在宗教活動場所外進行傳教活動,或者在公共場所擅自設立宗教設施或者宗教造像的。

———————————————————————————————————————————
9-20內容

其實現在的答案基本都是往一個方向去的,這是個很有「慧根」「道緣」「悟性」的孩子,該怎麼捧她別碎了,該怎麼含她別化了,她現在有這麼多思考,我們該堵還是該疏。可是各位很有可能正在做另一件事情,叫做「事態擴大化」。

作為結論,我先從另一方面給出建議:讓孩子看看理科類基礎書籍。理由且看我隨後詳細說。

一個孩子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接受成本最低的知識就是「融入社會」,「懂得人生」,因為這是隨著年齡上漲,不用學也可以從生活中,從社交和家人的眼光中學會的東西。諸位各自回想一下自己幼時對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估計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荒謬」,但是這是無關緊要的,一個荒謬的世界觀如果能讓童年的心理負擔最小,女孩子活在芭比世界裡在彩虹橋上吃棒棒糖,男孩子活在動畫里鑽進高達拯救地球,甚至激進一點的活在政治書里,鑽進高達滅了小日本——這些對於不接觸真實「社會」的孩子來說只是精神消遣,有什麼不好呢?現在這個孩子的優勢倒是她的世界觀「不大荒謬」,從書中直接汲取了大量關於人生感悟的知識,取得的是比其他孩子荒謬的世界觀領先的一小步,但是誰也不會荒謬著過一輩子的,在還沒接觸社會生活之前早跨這一步,實在無關緊要。

接受成本低是這類知識容易造成偏頗的首要原因,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自洽、驗證的成本也很低。佛法、哲學方面的思想,在沒有有水平的學者針砭辨析的情況下是很容易「想通」的。「想通」了也就想開了,想開了也就死而無憾了,你女兒說的是「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說不定就死掉了,所以現在讓我干自己喜歡的事情吧。」?,不,她那其實是「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些想通其實是假想通啊,是在一些沒有邏輯的地方用了自己的語言或者書上一些可以隨意理解的話來粉飾(比如菩提本無樹,不擦靈鏡台,大悟道者落不落因果)。反正得出的結論,也不用經過生活實踐的驗證,或者只是生活經歷太膚淺而無法證偽。

那麼怎麼跳出這個邏輯陷阱呢,還恰恰有這麼一類東西,對於未經人事的孩子也是毫不留情面,接受成本高,還不能虛假自洽的。那就是理科,或者縮小到低年級學生能夠接受的科目的話,數學和信息科學。這兩樣東西很神啊,即使沒有生活經驗,也不能輕易自洽。數學問題條件就是條件,答案就是答案,中間的邏輯錯一環就要錯。自己想糊弄自己,答案可是寫在書的後幾頁呢;看破紅塵得出一個規律,結果發現n=10以上不成立——有的時候這點差錯足以刷新人的世界觀。編程就更好,有全知全能不出差錯的計算機陪孩子驗證邏輯因果,輸入輸出分分鐘體現什麼叫是非分明。

回答這個問題也是出於個人小時候的經驗(難得回答非政治類問題,希望相關話題下跟來的嘴下留情)

因為二年級通讀文心雕龍的關係,在小學裡因為一些人生觀文學批評觀的衝突,上罵校長下罵語文思品老師基本沒碰到過對手,頗以為自己通曉了人世的真理,當時還兼修相對論時空觀和唯名論,對光速不變的文字解釋至今看來好像還是對的。一時家裡學校拿我都沒什麼辦法,因為首先說就說不過我,逼我寫檢討也是滿篇春秋筆法奚落他們半死。

家裡對此的處理方式,就是母親直接拉我去學奧數,父親扔一本航海天文學給我啃。雖然我從頭到尾都不喜歡奧數和數學,但的確是從接觸數學、跟數學較勁兒開始知道了原來「想通」這個世界沒這麼容易。哲學宗教的東西,一旦較上勁兒容易以為自己「想通」了,沒一定深度的學者還無法指出的謬誤,而數學有一整套邏輯工具,沒懂瞎較勁兒也沒用,旁人可以從很基本的地方驗證你懂不懂(比如手握答案的家長)。破除了這個「錯覺」,其實找回的是這個世界的好奇心。而好奇,是小孩最本質的模樣。

每天起床,知道自己還有很多東西沒想通/沒懂/沒做出來,還哪有時間大徹大悟呢?


孩子十分善良,聰慧。有這麼好的孩子是題主您的福氣。

她現在所認知世界,僅僅憑著自己的觀察所認知。她所看的文字書籍,或是別人講給她的,或是她日常生活中所目睹的種種生活情境。這些對她來說,更像是一個故事性的世界,而並非所謂的真實的世界。

她現在只是一個孩子,尚未完全真正的參與到這個現實的世界中來。因此即便是觀了整個世界,形成的仍然不是世界觀。孩子目前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只是對於她所認知的這個故事性世界的回饋。但隨著她成長經歷的豐富,親自體驗一些事物,比如繁重的學業,讓人頭疼的班主任,可愛逗B的小夥伴們,重要的升學考試,讓人難忘的戀愛,累死人薪水又低的工作,甚至是好朋友的疏遠,親人的離別等等。經歷之後,倘若孩子還認認真真得跟您說「街上有些陌生人說不定在我還在你肚子里的時候就已經見過我了,但是現在他們認不出來我,你不覺得很神奇嗎」 ,那真是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所以事情並沒有題主想像的那麼嚴重,題主還是不要對孩子過於焦慮,但最好應該給孩子正確的指引。

現階段,題主應該讓孩子好好做好屬於她年齡段應該做的的事情。比如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好好準備考試等等。甚至落實到細節,如寫字要工工整整,看書學習有一個好的姿勢,遇到難題不要輕易放棄多從幾個角度方法來解決,用心聽別人的話,做事不馬馬虎虎,拿東西輕拿輕放,食物不要浪費,如何良好跟別人相處,如何真正做到有修養有教養等等。還是少討論一些諸如生死,性什麼的問題。倘若孩子問的話,就盡量客氣告知「你現在還小,一些問題你長大就明白了」。畢竟一些問題長大後她就明白了是真的。

至於一些關於宗教或者思想等的問題,還是盡量減少孩子對這方面的關注。畢竟孩子年紀還小,經歷太少,對於佛經的理解可能會有一定的偏差。若是孩子持續對於佛教的關注,就盡量讓孩子了解到真正的佛法,樹立正信,而不是盲目的迷信。比如《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瑜伽師地論》,讓她多讀一些關於原典經綸,少讀一些如《地藏經》《凈土三經》等宗教性的書。倒不是說宗教性的書不好,只是暫時對於小孩子還不太合適。

關於孩子的思想比較消極。一方面,她害怕父母出現意外,或者覺得她會先離開,可能是她比較沒有安全感,題主最好多對孩子關注,充分給予她安全感。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因為看書的偏差。這裡,推薦題主讓孩子從唐詩宋詞入手,逐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首先,從小養成背誦的習慣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很有幫助,也鍛煉孩子的腦力和專註讓孩子更加的聰明。況且傳統文化對孩子的熏陶,也不會讓孩子太過消極。比如什麼「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不曾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孩子可能暫時對這些詩句不會完全理解,但先背下來,沉浸這種生生不已的傳統文化里,不會消極太過,偏差太大。

積極文化對於孩子思想的佔據也避免孩子思考類似消極的問題,甚至孩子本身能從詩詞中感知這些消極問題的答案。畢竟她所提一些問題,無法簡單用語言來表述,家長更不可能用是或者不是來回答,即便是回答她,她又會理解多少呢?所以應減少對孩子的焦慮而積極讓孩子往正確良好的方向發展,過分關注錯誤只會更加錯誤。讓荒蕪的土地充滿生機需要讓它長滿草,讓昏暗的空間充滿活力需要點亮燈。

關於孩子太過善良,這裡,推薦孩子背誦《道德經》(雖說又是背誦,但我真的覺得您的孩子很了不得,對她期望很高)。善是好的,但太過了真的…,而且一些勸善的故事容易引起人的熱忱,小孩子就更加沒抵抗力了。這裡推薦背誦道德經,希望能給您的孩子多一個角度來認知這個世界。也讓孩子認識到什麼是善,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了解天地萬物的法則。如「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邢,高下相傾,音聲相喝,前後相隨」,「不自見,故明。不自是顧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多提供這種道家的視角,孩子的思想不會太過偏激片面,當然,好處不僅僅在於此了。

題主是個好母親。

祝好~


看完了大家的評論,我非常感謝大家!大家的每一條評論都對我大有裨益!我感激不盡!

優越感,我確實沒有什麼。我在生活中算是很低調的人。我習慣了也願意做個半透明的人。
網路不全面,現實更複雜,我不渴望大家都能了解,因為那不現實,而且人本孤單而殘缺。
我也不想過多解釋,那樣太假。我在這裡也需要承認,我確實認為同學比較幼稚。
但是,我從不曾看不起或嘲笑誰,每個人成為今天的自己都是有很多原因的。
跟我愛好不同,人家是沒有錯誤的。只是我期望每個人有更多、更豐富的愛好與知識。
只是同學的回答讓我感到惋惜與遺憾。
我呀,遇見了很多在我不行的方面卻很行的人。人都是這樣差點 ,那樣卻還比別人好點的。
我舉一個例子吧
我的摯友Y彈得一手不錯的古箏,學習優秀,為人天真善良,我在學習、音樂、畫畫和宇宙、物理方面比不上她。
我的摯友Q會吹黑管,學過架子鼓,畫畫相較於Y更不錯,為人善良內斂,我依然在學習、音樂和畫畫上不行,她的統籌也很好,而我還聽不懂她愛的交響樂。
跟她倆相比,我有很多不足,很多還需學習和進步的地方。
我想那些和我愛好不同的同學也是一樣的。
最後,Y、Q,我非常感謝遇到你們,因為呀,終於除了父母外現實里有人可以理解我的內心了。

最後,還是要感謝大家,謝謝大家助我更好地成長!祝大家平安、健康、快樂!

——————————————————————————————————————————————————————————————————————————————————————

看完阿姨的描述,我腦子裡盤旋著兩句話。
「這就是我。」
「終於遇到了和自己一樣的人,我果然不是孤獨的。」

阿姨,希望您能耐心看完我陳長的回答。並且,如果可以我想和您的女兒聊聊,和您聊聊也

可以,我覺得我們很像,或許我能看到,理解到,了解到一些您不能注意到的東西。希望您

能和我用私信聯繫,我期待著,我等待著。

下面,我就開始說我吧

我在幼兒園結束以前和大多數孩子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
唯一不同之處就是我對幼兒園的差別對待,還有老師和午睡的不喜歡。
老師我不想說了。她們只是不夠熱愛那份工作。只是不夠喜歡孩子。

說午睡吧
我從不喜歡午睡,現在也是如此。小時候是因為沒有午睡習慣,缺乏安全感,實在是睡不著覺。
長大了是覺得午睡浪費生命。還不如看會兒知乎,笑。

而我人生中第一次意識到不公平,就是因為幼兒園的差別對待。
那一天,我只去幼兒園半天,中午媽媽和姥姥就來接我回家,這也導致我有機會了解老師的伙食。
那一天,我們吃的是麵條和西紅柿雞蛋湯,老師卻是雞腿和帶魚。
我至今仍記得兩個老師在班級小屋裡邊小聲聊天邊吃飯的愉快場景。
那時候,作為一個四歲的孩子,我當然不懂食譜的安排是怎麼一回事。
於是,我第一次遭遇這種事,就深深地感受到了不公。
(補充一點。即便那天是食譜的造化弄人,但我幼兒園真的伙食很一般。從沒有老師吃的那麼好過。)

再後來,我就不上幼兒園了,成功的走上了父親的教育陪伴之路。
我開始去北京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我開始一年裡頻繁的去動物園,我開始繼續看大有裨益的

動畫片,我開始看各種類型的紀錄片,父親也在那時候開始給我睡前讀書。
那時候一周我幾乎五天都在戶外,去了這又去那的,學到了很多東西,還很是快樂。
至今,我都很感謝父親和那些年學會的知識,還有父女一起度過的時光。
不得不說,我之所以是今天的我,那是因為我有個好爸爸。

那時候,除了這些和生命,和科學相關的地方。我還經常被帶去股票交易所和書店。
在交易所,我第一次明白紅紅綠綠的數字和經濟,和民生,和國家不僅相關還有重大的聯繫。
在書店,我第一次明白父親為何涉獵廣泛,知識豐富,為何喜歡在睡前給我念書,我也第一次意識到除了外面的世界,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世界,這裡就包括書的世界。

正是四歲那一年,我初次發現了世界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麼美好。
也正是那一年開始,讓我成長為了一個不一樣的孩子,一個特殊而有點個色的孩子,一個思想世界豐富多姿多彩的孩子,一個喜歡觀察生活注意細微的孩子,一個尖銳和體制主流相背不同的孩子,一個孤獨寂寥的孩子。這裡的好與壞,我都終生感謝不盡。

再轉眼,我七八歲了,剛上了一兩年小學。
入學考試,我考的很一般,數學題是我接觸少的東西。
而學校也是我不了解的新世界。
那一年,我又發現了這個世界的壞。
那一年,我感受到了可悲與可笑。
那一年,我還有了一種新感覺,無力感。

那一年的什麼季節,我忘了,我只記得那天陽光很好,我和爸爸又是去動物園。
那時候,爸爸在一旁休息,我則在看著長臂猿。
一會兒,我旁邊帶著孩子的母親指著長臂猿說,你看那是猴子。
那時候,那位母親明明離說明牌很近,卻都不願給孩子念上一念。
沒兩分鐘,那母親便拉著孩子走了,說要去看下一隻猴子。
那時,我感受到了孩子的可悲,也感受到了這件事的可笑,還陡然有了無力感。
原來,母親是可以這樣的。原來,我爸這麼好。原來,動物園還可以是看熱鬧的。
原來,有的人不會去了解動物,不會去學習自然和動物的知識。
原來,這些事我無能為力。

而那之後的這麼些年裡,我發現不了解動物的人真是太多了。
比如,今年把狐猴說成小浣熊的某幾位微博上的妹子。
我依然深深地覺得無力。我該怎麼告訴她們,那個是猴子,我該如何告訴她們一個是靈長目,一個是食肉目。
無力,真的無力。

再後來,我又長大了,四、五、六年級的我又有了新的認識與發現。
我問同學,你知道張小嫻、張愛玲、席慕容、汪國真嗎?
男生和女生都說不知道。女生則還問我,你看泡沫之夏嗎?
那時候 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

然後,我又問,那你看紀錄片嗎?回答無非兩種,A:不看。B:不看,我從未看過紀錄片。
之後我還問過,你知道李宗盛、羅大佑、周華健、姜育恆、張雨生嗎?你聽過《花心》、《大海》、《再回首》、《驛動的心》、《牡丹之歌》、《北國之春》、《桃花盛開的地方》嗎?
答案依然是沒有。

我還問,你知道現存的最大和最小的動物嗎?依舊是不知道。
我又問,你看球嗎?男生好歹有說看的。女生依然沒有。
我在小學最後問的是,你知道倉央嘉措嗎?答案不用說了,大家肯定都知道。

於是,小學的我不再問了。無力,孤單開始侵襲著我,讓我第一次發現,第一次意識到我和大家的世界是不同的,我們喜歡的東西差的太遠太遠。

再後來,我第一次來了例假,第一次明白了什麼是喜歡,也又發現了我和大家的差別。
有一次,我和初戀開玩笑,也不知怎麼的,我說詛咒初戀來例假,然後班裡兩個高個子女同學聽見就跑來訓斥我。然後,我便覺得可笑,我不明白,六年級了,這不能說嗎?這不是很正常的,早晚男生也會知道的。再說,我說什麼和你們有什麼關係?
當然,我承認這是個神經病的玩笑。

接著,我就又發現班裡女生都開始幼稚的說誰喜歡誰了,誰誰誰怎麼樣了。
我又開始不明白,走得近就是喜歡嗎?再說這值得說?喜歡一個人是很正常的。八卦來八卦去有意思?
後來我發現,我不理解的原因是,我和她們依然不同,我早熟了,我心理年齡大。

而我小學也遇到了兩個做法不正確的老師,但我不想講了。
我只想感謝那個即便我英語很差,也不放棄,花時間帶我們幾個聽寫,朗讀的英語李老師。
只想感謝那個大夏天頂著高溫在旗杆僅有的陰涼下和我一起背99乘法表的數學老師。
我今年要回去看我的英語老師了。因為呀,之後沒有遇到比她更好的主科課老師了。
而我的數學老師和班主任一樣換了又換,實在有愧,我忘了她的名字,只記得那件事。
老師,對不起。

再之後,我結束了無閨蜜有初戀的小學,上中學了。
上了中學我又開始問了。
我問你知道崔健嗎?答:不知道。他是做什麼的?
然後繼續問,你看體育比賽嗎?女生答:「足球?籃球?沒興趣。」男生答:「CBA?中超?沒興趣。」
而我初中開始愛上的攝影更沒人喜歡了。
但我還沒放棄,繼續問,你喜歡魯迅嗎?答:「不喜歡。文章深奧,學起來費勁。」
我又問,你喜歡古文嗎?答:「不喜歡,古文和課下注背下來除了考試有什麼用?」
我再問,你喜歡看什麼電影?答:「《小時代》」
最後一問,你喜歡哪些歌手和演員。答:「EXO」
於是,我又不問了。

初中畢業後,我想想,我其實也有點中二。
現在的高中暫時沒什麼說的。

在我講了如此長的我自己後,感謝阿姨和你有耐心的看到這。
我該說說我和阿姨女兒的相似了。

我在做事之前總會想到有可能會失敗,我媽認為我的這種想法是有問題的,還沒開始做就先否定。和阿姨女兒的消極是相似的。只是我稍好一些。

阿姨的女兒過於現實,我也如此,所以我覺得很多東西很假,只是人自己騙自己。

性,了解是怎麼回事之後,覺得乃很正常的東西。至於婚姻和孩子,我倒覺得,這方面我還蠻有自信,而且我真的特別喜歡孩子,我想有兩個孩子。我覺得做母親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事。
所以,這點和阿姨女兒想的不太一樣了。

我還想說一句,我和阿姨女兒已經脫離了同齡孩子不可能回去了。
阿姨只要多和女兒聊一聊,一起學習,一起做她感興趣的事就好。
我們這種人,很難找到知己,交心的朋友也不會多,因為我們是邊緣化的,所以父母是很好的也是很需要的溝通對象。

至於宗教,我是無神論者,我媽也是,但我爸是相信宗教的力量的,只是他現在沒有信教。
宗教,如果我信的話,也會相信佛教,因為我最喜歡佛教。雖然我去了解的是藏傳佛教,但是畢竟是同根生,我想終歸基本的東西是一樣的。
宗教方面還需阿姨引導。

小動物只能多去接觸,去農村看看確實是很好的辦法。

表面淡然的孩子內心都有一團火,我如此,阿姨女兒肯定也是一樣的。
我表面說著無所謂,說著很失望,其實我心裡比誰都愛這個世界。
制度、人權,我也在思考,我覺得教育制度是很有問題的。
我在想殘疾人被邊緣化和歧視該如何改善?
我在想,為什麼現在的老師不把教孩子怎麼做人放在第一位?
為什麼我們的青春壓力大,還很是無趣?
為什麼當今中國的流行音樂、書籍、電視劇、電影、動漫都如此的令人不滿?
為什麼這些作品如此的沒有內涵和深度?
為什麼反而以前的作品都讓我不能再更喜歡?
為什麼社會越來越浮躁?為什麼名利變成了最重要的東西?

想的越多越複雜越深,我也就越遠離主流和同齡人,這是必然的。
我啊,前些天站在北京車來車往的大街上,心底忽然就升起一股蒼涼之感。

說到這,也就差不多可以結尾了,我很慶幸,我活成了這樣,可能孤獨,但是至少不平庸,至少對得起我來這個世界走的這一遭。

感謝所有能看到這的人,謝謝你們!
(以後還有想說的,我就來補充,笑。)


用事實來回答你,活得優秀才能把佛學得好。
這個優秀是要建立一個健全獨立的社會人格。這部分其實更需要在社會裡養成。帶著不成熟不健全的三觀來學佛,存在很多現實的問題。

筆者學佛十多年,說下我見過各種的學佛人。我自己分成了幾類:

一,

筆者來自一個小城,地方小,信仰的圈子和圈子很小。高中認識了兩個學弟,其中一個當時在初中,家境不好,跟奶奶相依為命,處事上偏自我和狂傲,急於以信仰來平衡家境和現實帶來的挫敗感。有一種不惜打大妄語來證明自己的勁頭。他跟當地的居士處得不好,跟不少開始願意幫助他的人最後都鬧僵了。我們聯繫不多,偶爾問起,得知出家了,奔波在全國趕經懺,從熟悉他的朋友口中得知他的一些事,似乎出家後內心也並不平靜和少煩惱。

另一個,家境稍好,性情極端,中學開始就輟學,不是因為家裡供不起,而且是自己偏執覺得上學沒用,家人管不住。接觸之下我發現他面對問題的思考比較簡單,處事的方式就是「隨性」,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對佛教的認識僅止於個人的想像和理解,他對佛教的信仰是一種「不明覺厲」的極端情緒,跟別人幾乎無法相處,筆者最後一次見他時,他說他要出家。

大學時室友差不多都學佛了。又各個不同。其中一個同學性格不算開朗,比較孤僻固執,跟別人相處得一般,行事的風格也比較自我,對神秘文化有自己的簡介和興趣。後來也是宿舍里最早學佛的。之後幾乎將身心都投注在打坐、經文、禪修經驗、氣感這些之上。但是學佛並沒有對他的人際關係產生很明顯的改善,他更孤僻了。沉浸在自己的那個世界裡。他並不十分在乎別人的評價和態度,只追求自己需要的東西。

我把以上三個人放在一起說是因為我覺得他們有相似的氣質,自我、易怒、孤僻,而且總以「別人都不了解我」作為隔絕自己與世界的借口。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會或多或少的種種劣根性,根源或者來自家庭或者來自遭遇,其實不是佛教把哪一個人變得孤僻,而是我們本身就有這些種子,只不過是借佛教個自己的孤僻正名罷了。


二,

一位師兄,三十多歲,沒有工作、單身,身體羸弱。跟老父親生活在一起生活在老房子,靠父親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倒是很熱心幫助佛學團體的做事,幫忙印資料、組織學習、團購法物、勸人學佛,確實也做出不小貢獻。偶爾一些老居士會嘴碎問起在還沒女朋友之類的,他會笑笑說「一切隨緣」。

另一位女師兄,任一份閑職,吃不飽餓不著,學佛出於興趣,單身,感情從爭取到無力。生活談不上有方向。

還有別的一些師兄,為數不少,希望從學佛改變自己的生活,很樂於參加放生、火供,吃素,相信只要一心念佛或者念xx咒便一定會改變自己的現狀,積極勸人學佛、放生、學習傳統文化,普遍跟家人關係緊張。

他們大多憨實善良,有各自的窘境、也多多少少跟社會脫節,甚至是世人眼裡失敗者。也是勸人學佛的主力軍,生活呼了自己一巴掌,卻能在佛教的世界裡得到慰藉。能夠說服自己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其實是這一句「佛菩薩會保佑我的」。但是,佛教其實不是現實生活無力時的避難所,也不是用來獲得尊重或者利益的工具。


三,

一個女生,我中學時的同班同學,家境很好人也漂亮開朗,大學留學法國,畢業後回國在南方一個大城市做翻譯工作,愛攝影愛美食,喜歡旅行和電影,愛閱讀愛音樂。她被人喜歡,後來回到小城跟男朋友經營小店,樂觀積極。

一個學弟,家境很好,名牌大學碩士,對未來充滿憧憬,充滿各種抱負,然而一個沒有真正接觸過社會的單純學生,其實可能還不知道生活的真面目,性情單純、閱歷不多卻急於得到被人的認同。他畢業那天我們聊,我聽著他說心裡的苦悶,我愛莫能助。他跟家裡關係比較緊張。

另一個學弟,家境很好,從小身體不好,家裡無微不至的照顧,沒有經歷過社會的艱苦審過的艱辛,性格單純孩子氣十足,不會處世。無法獨立生活。


把他們放在一起說,很簡單,他們同樣來自於富裕的生活環境,但又給人不一樣的感覺。從他們身上我覺得,一個人的生存狀態,很多時候其實是自己的性格造成的,甚至跟家境無關。

我後來發現,同樣是學佛,最終學出的結果迥異,我想是大概是因為這幾個:
1,生活給自己帶來的窘迫感和挫敗感少了,人相對容易用一個平和的心態看待信仰,眼光也會更長遠一些。這是生存環境給我們的烙印,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但是很深刻。我們應該去儘力經營自己的生活,不要隨時擺出我不在乎這些世間法的姿態。
2,學佛的目的我們需要反思,菩提心很重要。發起菩提心,生活也好學佛也好就不會麻木。


這裡只是舉了幾個例子,現實中的形形色色的人還要多得多。衣裝入時、打扮恰當,把自己收拾得乾淨,與人交往分寸剛好,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讓自己生活得很快樂積極,也讓身邊的人覺得樂於同自己相處。工作處世懂得分寸,不會令自己的信仰成為被人厭惡的對象,沒有過分的「佛氣」。做到這些,就絕不會稱為一個普通世間人眼裡的「怪人」,而在所有我認識的人里,這些做得最好,是「三」里的女生。而就偏偏是她,是我所知道的所有人里進展最快的,這種「快」,是雖然懂得不很多,但是足以艷羨好多學佛十幾二十年的老居士。她不需要用佛教來給自己帶來利益或者敬仰,因為她在生活里足以給自己足夠的滿足感。會有很多人讚歎她緣分好福報大,但其實無論世間條件上比她好的、修行上比她用功努力的有不少,我想她的最特別的地方,可能就在於「不因學佛而變成一個怪人」這點吧。


編輯於 2015-11-12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好吧,先謝邀……

我覺得很多回答的人和題主自己,都陷入了一個奇怪的狀態:看到一個人有某些行為,不去問這個人本人「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你這樣做了有什麼樣的感覺」、「是什麼促動你這樣去做」,而是跑到知乎來發問。

拜託,知乎那麼多個人,沒有一個是你女兒好嗎?

我本人是個比較異端的基督徒,從小生活在一個傳統信仰(也就是佛道不分什麼都信一信什麼都跪拜一下)的家庭里,我自己從百科全書里看到了關於基督教的描述,然後就很篤定地說我要信基督教。我家裡人以為我是小孩子趕時髦,笑笑也就算了,直到十幾年後我真的受洗,他們還是覺得我不是真心信。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自己不是真心信什麼東西的。

題主你也一樣,你是在用自己的信仰狀況去妄測一個剛剛有了信仰苗頭的孩子,拿著別人的答案別人的想法別人的猜測去套自己的女兒看能不能套得上。而且和我家人比較寬鬆的信仰氛圍相比,你作為一個基督徒家庭里成長起來的人,想來對信仰一事十分容易焦慮,而這種焦慮很可能才是引發你女兒種種「反常舉動」的根源。
換句話說,你女兒在試圖化解你的焦慮,但因為你跟她的交流不暢,導致她越試圖化解,你越焦慮,然後陷入了一種糟糕的死循環。不過很高興能看到你們正在試圖解開這個死循環。

如果問我的建議,我建議你如果能夠心平氣和好好地和你女兒聊一聊,那就好好聊聊,看看她到底是因為受到了什麼觸動會對佛教產生興趣,甚至想要皈依的,以及聊聊你們之間的關係,聊聊你對她這些行為的感受以及問問她對你們的行為的感受。

如果你做不到心平氣和地和你的女兒聊天,那麼最好找一個懂得敘事療法、故事療法或者沙盤治療的心理諮詢師,讓心理諮詢師利用「講故事」、「做遊戲」的形式,把你女兒的內心世界呈現出來,然後由諮詢師協助你們找到一個大家都能夠接受的平和的交流渠道。

宗教信仰這個事兒,有時候說起來也很神奇的……也許她有她自己獨有的神秘體驗吧。


很沉重的話題哦,昨天就看到了,一直在猶豫要不要給題主寫點什麼。

想起我母親當年也在憂心自己的女兒,卻甚至可能都沒有找到一個途徑去分擔她的憂慮和焦躁,我就覺得有些愧疚。

從小到大,所有的親朋好友、老師、甚至同學家長都會對她誇讚「你們家女兒好懂事」。
我也覺得,我很懂事啊。可是我那時候不曉得,她並不為此感到開心。

或者說她感到這份開心很沉重,她認為這是她的失職。

我撇撇嘴,不以為意,如果我淘氣調皮不愛學習惹是生非,難道她會更開心點不成?

很久之後的某個夜晚,我靜靜地想,如果我有一個女兒,我真的希望她淘氣調皮不愛學習惹是生非,比起看到她小小年紀竟早熟懂事成個小大人模樣定然會欣慰很多。

我想,題主的心情必然也很複雜,母親的心情總是與常人視角有所偏差。我覺得題主女兒的問題並不在於佛教上,或者說,題主不用擔心她會看破紅塵決意出家什麼的。

她大概就是那種對於人性、痛苦的本質等問題有著感受天賦的孩子。佛教在這一點上具有非常雄厚的理論框架,所以在這個階段吸引了她。你得做好下個階段她可能就會被尼采之類吸引的準備啊。另外我始終覺得,儒家那一套四平八穩,最適合拿來給孩子打基礎。我就一直很慶幸,在接觸釋道之前因為有儒家思想打底子,終歸偏頗不到哪裡去。

我以前也愛在這些問題上瞎想,一個人瞎想當然想不出什麼成果呢,後來索性就進了哲學院,讀了宗教學。系統地去學習人類歷史上對各類本質問題的論述是一件很棒的事情。當時我媽媽雖然不同意,但仍然支持我自己的選擇,我很感激她給了我自由選擇的權利。

唔,覺得語言好乏力,覺得做一個稱職的母親真的好難。

題主要面對她早熟於同齡人的現實,就要更改和她相處的策略了。我覺得題主家小女孩雖然心性敏感,但也一定有一顆強大的心臟。

因為在學校里,要做到不屬於任何一個小團體,沒有堅強勇敢的心真的做不到呢~做出了這種選擇並且自己承擔了可能會被小團體排斥的後果,10歲的小女孩就能有這樣的覺悟,真是太了不起了。

所以我非常建議題主開誠布公地和小姑娘談心,把她當做一個平等的交談對象,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就像玩沙子,讓她try就是。
個人經驗是,現代宗教早已超出了原來的教旨,不管基督教還是佛教,更偏向個人的生存方式。
導師、人的影響應該會遠遠大於書本,因為好的教徒會是一個活生生的示範,宗教體驗如果不是活生生的,是不會長久的。
類似蘇菲的世界那樣的對話與思考,是很好的成長體驗。


看完之後,覺得孩子並沒多大問題。
而且,我覺得她極有可能是天才⊙▽⊙
只有我一個人這樣想么?


從早上在課間看到這個問題,到回到寢室在電腦上看了問題下的每個回答,眼淚就一直在眼眶裡打轉。

我從小不能算是一個早慧的小孩子,但我可能比一般的同齡人想的都要稍微多那麼一點,或者要稍微超前那麼一點點吧,所以我知道,當你處於一個環境里,你對這個世界有跟周圍人有不同的看法,你多麼希望這個時候有人能來聽你說說自己的想法,給予你一點肯定,跟你進行一些有意義的和平的討論的這種感覺。

而那種精神上的孤獨感,真的比任何一種形式上的孤立,比任何一種大庭廣眾下的否定,都要來的難熬得多。

我為題主的女兒感到慶幸,至少還有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可以以十分認真的態度來面對自己女兒的早慧以及異於常人的思想。
我為問題下的某些妄稱其「中二」的人感到羞恥,你們這種惡意的,犬儒的,甚至是垃圾的態度,玷污了「思想」這一人類的特有屬性。

我建議題主,可以讓女兒多接觸一下網路,雖然網路上有很多我上面說到的這類垃圾,甚至比這些垃圾還要垃圾,爛上千萬倍的人存在。但是我相信一個能認真看待那樣深度問題的人,即使是一個小朋友,她也可以慢慢學著去無視那些垃圾。而在網路這個更大的世界裡,找到和自己相近的靈魂。

更重要的是,類似知乎這樣的平台,是一個人展示自己的思想的一個特別好的地方。它不帶有社交屬性,沒有自己現實地位所帶來的壓力,而且,最可貴的是,這裡還有很多比你思想更有深度的很厲害的老師,可以與你一起討論,可以給你一些指導。而在這個過程中,你也可以更多地去思考,打磨自己的思想,使其能具有更高的普適性,獲得更多人的認同。我覺得這對於題主女兒這樣的小孩子來說,是慢慢擺脫自己孤獨屬性,尋找到和他人交流的快樂的一個辦法。

我至今還記得,當我在重塑自己很多觀念,又苦於無人可以交流的時候,@magasa 老師,還有@葛巾 老師, @程浩 老師,他們的答案給了我很多啟發,我也衷心地希望,包括題主的女兒在內,那些眾多的孤單的靈魂,總有一天, 我們所發出的光,能互相照進我們彼此的夢裡。

==============2014/9/23更新==============

看完了小朋友交上的這封信,很感謝你,想要安慰我們這些蠢人。

我在前面的回答里,用非常主觀,甚至於是愚蠢的態度,建議你去發現這個更大的世界。

看了你信的前半部分,我為一個還處於如此童年的小朋友居然表達出這樣的虛無主義思想感到震驚,同時又有一點惋惜。

但當我看到「縱使年華易逝,人生虛無渺小,也要讓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這句話的時候,我算是懂了,我們天天掛在嘴邊的,我的價值觀就是要首先考慮自己,真的某種角度上算是狗屁。

寄希望於從別人的認同來消除自身的孤獨感,真是可笑。

你離開知乎了,看不到我在這裡的這些對於自我認識的無病呻吟了,我很高興,又少了一個人聆聽我的存在,我的價值觀輸出,少了一個被我同化,傷害的可能性。

我也要出發去尋找「自己的存在」了,謝謝你,希望我們後會無期。


去什麼農村啊,沒必要。

我今年十五歲。

三年前,看了胡蘭成的《禪是一枝花》,決定信仰禪宗。

去了成都青羊宮一趟,當場就想加入道教。

還糾結過能不能一邊信仰禪宗一邊信仰道教,某青羊宮工作人員告訴我觀音菩薩也就是慈航真人既修道也修佛。她還告訴我不矛盾,道修今生,佛修來世。

一切都似乎很順利,直到我爹告訴我指著全國道教委員會門口的牌子告訴我,你看啊,有年齡限制。

我,卒。
———————————————————
正文就這麼多,有獨立思維能力的人思想不會一成不變,她會長大,會發現信仰的無力和瘋狂。也會明白信仰自己才是強者的選擇。

我經歷這件事後,某數學老師請我吃飯,我們就聊到宗教,我blabla說了不少(現在想想還蠻能忽悠人的),他聽完了非常歡樂的說「你懂什麼呀」。作為南大哲學系的學生,他開始給我講解宗教。我和另一老師表示無趣,於是我們換了個話題。

是啊,我懂什麼。

我說我喜歡禪宗,無非是因為一本書,再加上在文殊院坐禪把大腦放空的愉快經歷。

我還很年輕,有很多選擇嘗試的機會,有的是對的,有的是錯的。

果子好不好吃,試了就知道。但隨時間流逝,如果鳥兒不啄,我也會明白。

題主啊,不要擔心你可愛的女兒,她會像我一樣,健康成長,個子長高,思想進步,思維獨立,並且熱愛生活,這只是階段,過去就好。

祝好祝幸福:)


多謝劉柯的邀請!

有時我回復很慢,是因為在思考問題,不想回答得太隨意。

今日再來看這個問題,發現網路上有一些人大概是做得太過分,對題主和題主的女兒造成了嚴重心理騷擾,題主憤而刪除了問題。

那麼,就不再多言,簡短說幾句。

兒童在成長期間,會走一段很艱難的心路,也許這個時期對於某些個體來說會顯得格外漫長,因為她要經受許多心理震蕩,來完成自己的成長。

孩子的心理由於不成熟,分不清頭腦中想像的「現實」,和生活中的「現實」的區別,她會在某個時間突然開始追求神秘主義,比如宗教、迷信、十字架等等。實際上背後的意義,還是出於對世界的好奇和生命的探索。這個時候父母不必太過擔心孩子呈現的語言和行為,最好的態度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如果捕捉不到孩子的思想動向,就不要表現得比孩子更懂她自己,乾脆就放手讓孩子去進行自我教育,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尋找一些對生命和生活的解釋,通過自己的思想的把握,逐漸實現和父母分離的目標。

父母不妨在孩子面前表現得無知一些,不一定要悉心去指導,越去關注孩子言行與思想,就等於強化了孩子的言行和思想,反而讓孩子難以走出來。

對孩子的興趣保持興趣,不去干擾她,她自己會有一個決斷。

太多的人放大了宗教對孩子的意義,有點唯恐天下不亂的意思,宗教某種說法對孩子來說,只是了解人生的一種途徑。

孩子留意到了生活中死亡的信息,父母是不是適當地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呢?死亡對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壓力與困擾是值得父母注意的,死亡不可怕,逃避死亡的信息才會留下陰影。

祝福題主的女兒能夠健康快樂成長。


推薦閱讀:

如何培養孩子在數學方面的興趣?
如何評價家長口中「這孩子特聰明就是學習不用心,他要是認真起來學習成績肯定好」這樣的話?
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需要的素質是什麼?

TAG:教育 | 信仰 | 兒童教育 | 佛教 | 個人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