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之戰是不是可以認為是平局?

我看不少人都說鄢陵之戰楚國戰敗,是不是可以認為是平局呢?我覺得楚國不過是戰場上吃了點虧,楚國完全有能力第二天再打,只是時間到了太陽落山了並且戰鬥意志不是很強而已。大東溝海戰日本也是比清軍先失去戰鬥意志而退兵,但不能算日本輸啊。
我看楚軍完全有能力第二天再打一場,只是楚共王覺得不划算不想打,最主要還有那個喝酒的二貨。
不想打就撤走了,不能算輸啊。我沒有什麼感情因素,我又不是楚吹晉黑。


什麼事情都要講證據。
《左傳 成公十六年》:
甲午晦,晉侯及楚子、鄭伯戰於鄢陵。楚子、鄭師敗績。

《史記 楚世家》:
共王十六年,晉伐鄭。鄭告急,共王救鄭。與晉兵戰鄢陵,晉敗楚,射中共王目。

《史記 晉世家》:
六年春,鄭倍晉與楚盟,晉怒。欒書曰:「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乃發兵。厲公自將,五月度河。聞楚兵來救,範文子請公欲還。郤至曰:「發兵誅逆,見彊辟之,無以令諸侯。」遂與戰。癸巳,射中楚共王目,楚兵敗於鄢陵。

《史記 鄭世家》:
十年,背晉盟,盟於楚。晉厲公怒,發兵伐鄭。楚共王救鄭。晉楚戰鄢陵,楚兵敗,晉射傷楚共王目,俱罷而去。

不知道哪一篇說晉楚是平局了。凡是提到這場戰役,沒一處記載不說是楚國被打敗了。
好吧,曉得《史記》和《左傳》中所謂的「敗績」是什麼意思么?所謂敗績就是大敗啊!
而平手都是什麼樣的呢?
《左傳 文公三年》:
晉陽處父帥師伐楚以救江。
《左傳 文公七年》:
戊子,晉人及秦人戰於令狐。

沒有交待戰局的結果,也就是半斤八兩,沒分出勝負。比如令狐之戰,就是晉國在本來佔優勢的情況下,因為趙穿太過於傻,趙盾又包庇弟弟,導致秦國軍隊趁夜離開。這就是典型的平局。
再說江之戰,晉楚兩個國家根本就沒有交手,誠懇的令尹子上被狡詐的陽處父給騙了。
而出現了「敗」這樣的字眼的,肯定是戰局呈現一邊倒了,比如城濮之戰,比如邲之戰,比如鄢陵之戰。
事實也是如此,鄢陵之戰激烈到楚共王的御座都保不住了,被魏錡一箭射穿眼睛。好在楚共王身邊有養由基這樣的逆天神射手,才算是給楚共王報了仇(我見過言論說神馬楚共王用一隻眼睛換了魏錡一條人命,,感情楚國公子筏被晉國俘虜是遊戲BUG,這種言論沒啥意思)。甚至晉國軍中排行第八的郤至都頻繁地和楚共王的王座相遇,可見楚國已經是典型的潰敗趨勢了。

《左傳 成公十六年》:
及戰,射共王,中目。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錡,中項,伏弢。以一矢復命。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胄而趨風。

戰局結果也是這樣,楚國人趁夜逃竄,晉國打贏之後,又有了城濮之戰那樣的戰果,一堆一堆的物資。
而所謂的楚國整頓再戰,雖說如果司馬子反沒有喝醉,第二天楚國還是有機會翻盤。可惜,歷史的發展不是這樣,鄢陵之戰整個戰役只持續了一天,這一天的結果就是楚國接連敗退,基於這一點,可以認為說鄢陵之戰楚國打敗,沒有任何問題。更何況,楚國的軍陣布置都盡在晉國君臣掌握之下:
《左傳 成公十六年》:
苗賁皇言於晉侯曰:「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於王卒,必大敗之。」

當然,楚國對晉國中軍帳幕的掌握也很詳細,可是沒什麼卵用,對戰局沒啥影響。就算戰局到第二天,恐怕也很難就假設認定楚國會翻盤吧~

何況,整場戰役,都是晉國在打楚、鄭兩個國家,鄭厲公甚至還差點做了韓厥的俘虜,好在是韓厥良心發現,不想像早些年鞍之戰的時候那樣對別國的國君大不敬了。

從國際局勢出發,楚莊王去世之後,楚國的霸業基本上處於不斷下滑的態勢,同時期的晉國,先打北狄,再打東邊的齊國,再打白狄,再打秦國。到鄢陵之戰前,甚至出現了士燮「盍釋楚以為外懼乎這樣的言論,認為不如先留著楚國作為外患,以緩解晉國內部的卿族矛盾。可見,鄢陵之戰晉國打不打楚國,早就不是國力問題了,而是有選擇性的戰略問題。中軍將欒書為了刷威望,選擇了開戰。而其他卿族沒有士燮那樣的遠見,只看到了眼前打敗楚國穩定霸業的利益,而沒有想到深層次的,可能引發的國家級別的內亂。
這一點其實和城濮之戰很像,個人認為楚成王在城濮之戰選擇給子玉,「少與之師」,與鄢陵之戰的士燮幾乎是如出一轍的,都是為了防止國內卿大夫的專權(若敖氏)。只不過楚成王選擇了戰敗,欒書選擇了打贏。好在鄢陵之戰後,晉國雖然經受了內亂,但是很快迎來了一位有為之君晉悼公,算是給晉國的霸業鍍了金邊。
有點跑題,但無論怎麼說,鄢陵之戰說楚國戰敗,是完全成立的。


我覺得楚國不過是戰場上吃了點虧,楚國完全有能力第二天再打,只是時間到了太陽落山了並且戰鬥意志不是很強而已。

題主這麼說其實也不算錯,但是首先「吃了點虧」那就是輸了啊,更何況第二天的不戰而逃呢。子反喝酒誤事題主說他二貨,那他沒打敗仗卻非要自殺又算啥?「臣之卒實奔,臣之罪也。」是臨死前還要自黑一把么?

事實上,春秋時期的戰爭,本來就更像是貴族之間的競技遊戲。就晉楚爭霸而言,爭的既不是兵家要地,也不是人口資源,而是國際地位和外交影響力——完全就像是在爭奪一個獎盃。這種情況下,點到為止,見好即收,就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反倒是追亡逐北才是不正常的——所以邲之戰中會有這麼搞笑的一幕:

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顧曰:「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晉國人有戰車陷在坑裡不能前進,楚國人教他們抽出車前橫木,沒走多遠,馬盤旋不能前進,楚國人又教他們拔掉大旗,扔掉車轅頭上的橫木,這樣才逃了出去。晉軍轉過頭來說:「我們可不像大國的人有多次逃跑的經驗。」

總之,論實力,楚國確實沒有大的損傷,但是從爭霸的角度來看,這顯然就是敗了.


你就是楚吹,原來楚王眼睛被射傷,主帥自殺叫平局。


看古希臘打仗也很有意思,打過以後都搶著豎個紀念碑,告訴大夥自己贏了,有時其實沒死幾個人,或者乾脆就打了幾個回合,大家不分勝負就撤了。我有點偏題


推薦閱讀:

為什麼鬼谷子門下四個得意門徒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的?
秦滅六國是必然嗎?

TAG:春秋時期 | 春秋戰國東周 | 史記書籍 | 左傳書籍 | 周朝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