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某些小說可以成功地被改編為電影或者電視劇,它們有什麼共性?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創意者經濟 ?,更多「知識產權」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先說兩個基本普遍的,題材的影視化適合度高,以及改編難度低。

這是大前提。


這裡只說商業電影,不提藝術片。

就小說本身而言,需要的是:故事線和結構清晰。注意,是清晰,太簡單,或者太複雜,都不足取,而是清晰。

《雲圖》小說是很棒的作品,但是改編的電影就並不那麼出色,因為它的故事結構太過於複雜,複雜到在影像化時,很多東西無法順利的通過影像展現出來。

有一條標準:越是需要讀者腦補,有很多想像空間的小說,往往都不適合影視化。

做個對比,古龍和金庸。

古龍的小說里,兩個角色在對決的時候,往往都是用一些非常高深莫測的對白。

我們常看到的古龍小說的片段是這樣的:兩個角色對決,互相看著對方,沉默一分鐘後,其中一個說:你輸了。然後掉頭離開,另一個也認輸。而作者會給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釋,什麼手中無劍心中有劍之類的。

讀者看小說這樣的文字,是可以腦補的,有想像空間,甚至可以自嗨。

但是改編影視的話,這就是一場災難!

試想,看著屏幕上,兩個男演員互相大眼瞪小眼,然後一個說:你輸了。另外一個也認輸……

觀眾的反應肯定是徹底懵逼。

再比如,古龍常用的描寫人物的段落是:喝酒。

呂四娘喝酒,越喝眼睛越亮……讀者看到這樣的文字,可能是會心一笑。

你告訴我,影像化,這個片段該怎麼體現?

動作場面就更滾蛋了。

陸小鳳的靈犀一指,就一下。

西門吹雪一劍殺人,就一下。

小李飛刀一刀致命,就一下。

這簡直就是逼死武指的典範!

啥?一秒鐘,動作戲結束了?

為什麼金庸的好改?

人家的故事線和脈絡架構都是完整的,場面也都是有詳細畫面的。

同樣是描寫男女之間相愛不能。

李尋歡和林詩音,古龍寫的是李尋歡站在林詩音家外的巷子,看著房子喝酒。

而金庸寫張無忌和周芷若,是讓周芷若在眾目睽睽之下一劍刺穿張無忌。

從電視觀眾角度來看,哪一個更直觀更容易接受?

不言而喻!

再說,人物設定的完整和成長性。

影視劇需要有起承轉合,其中的人物也如此。


古龍小說的人物,在影視化的時候,也是很容易弄出一場災難!


影視劇,對人物的處理辦法,往往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告訴觀眾這個角色是誰。

第二,告訴觀眾這個角色為什麼是這樣的,也就是,他為什麼是他。

第三,告訴觀眾,這個角色要做什麼?

第四,告訴觀眾,角色在做完了這些事情之後,他發生了什麼轉變,或者成長,或者沉淪……角色的蛻變。


簡單粗暴點來說,就是這個人是誰,他打哪兒來的,要到哪兒去。

為什麼說古龍的不適合呢?

我們舉例,小李飛刀,嗯,原著叫《多情劍客無情劍》,我想很多人看過吧。

李尋歡是誰?是小李飛刀。

那麼李尋歡怎麼就是小李飛刀呢?小說沒交代。

反正小說開篇,李尋歡出場就已經是名滿天下的絕頂高人了。

李尋歡打哪兒來的?不知道,小說開頭寫的是,李尋歡忽然出場,從塞外回中原,為啥去的塞外,不知道,為啥要回來,也不知道。沒交代,或者交代不清。簡單的來說,沒有一個確切的故事線索交代這些問題。

那麼李尋歡做了什麼?

原著小說里,他做了兩件事情:第一,梅花盜的案子。第二,乾死了上官金虹。

然後呢?

然後沒了。

這個人物,在做了這些事情之後,他發生了變化了么?

沒有。

原來的那個寂寞的李尋歡,依然還是那個寂寞的李尋歡。原來的那個暖男,還是那個暖男。

他的三觀,情感,都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人物沒有成長性。

如果說一部劇里,一個主角是這樣的也就罷了。

問題是,古龍的小說里,幾乎所有的重要角色都是這樣的!

沒頭,沒尾。

小李飛刀故事裡,阿飛是這樣的,沒有人知道他從哪裡來,也沒有人知道他到哪裡去。就這麼突兀的蹦出來一個人。

李尋歡的忠僕鐵傳甲也是一樣的,怎麼他就對李尋歡忠心耿耿?為什麼就不離不棄?

你告訴觀眾,兩個人是好朋友,用很多篇幅和有逼格的畫面對白,來描寫友情的堅固。

可問題是,你沒告訴觀眾,倆人為什麼會是這麼好的朋友啊。

觀眾看了,就會懵逼了。、


再說人物關係。

李尋歡和阿飛開場是朋友,這個朋友來的莫名其妙,簡單的來說:看對眼了。

可你告訴我影像化怎麼表現這種「看對眼」?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觀眾懵逼不?

李尋歡和阿飛兩人開篇是朋友,結束依然是朋友。

李尋歡和上官金虹,開始是對手,結束還是對手:一個把另一個乾死了。

李尋歡開場和林詩音是陌路舊情人,結束了,還是陌路舊情人。

主要角色的人物關係,都沒有改變!

影視化的時候,故事就顯得非常單薄,甚至是單調!

小說你可以腦補,可以有很多想像空間,但是影視不行!

影視必須是實打實的畫面,實打實的鏡頭!


舉個正面的例子,《甄嬛傳》

甄嬛是誰?甄嬛入宮前是小官僚之女。

為什麼被皇帝選中:因為她長的像純元皇后。

人物歷程的轉變:開始不想爭寵,後來後花園邂逅皇帝,陷入愛河。

人物心理轉變:發現皇帝原來並不是真心人,所謂的四郎,也不過就是虛幻。從真情到假意。

從最初的椒房之寵,到最後在皇帝垂死前,床前的冰冷殘忍扎心的話語!

從最初愛人到最終的反目成仇。

人物關係的轉變:和安陵容從姐妹變死敵,和皇帝從愛人到同床異夢。和果郡王從叔嫂變情人……和浣碧從主僕變姐妹……

等等等等。

人設的轉變:最初的清純少女,最後被宮廷的殘忍鬥爭,折磨成了一個心機深沉的女子。

對於電視劇觀眾而言:這樣的故事,才是打開電視的正確方式啊!


PS:為了避免小說粉絲撕逼,這裡要說明的是,這個題討論的是小說更適合影視化,而不是小說本身的優劣。上面舉例,也不是貶低古龍的小說,只是單純從影視化的角度來討論適合度。我個人從小說角度來看,更喜歡古龍,但是在影視化角度看,古龍的作品天然有劣勢。

當然,也有改編影視算不錯的,但……那基本都是重寫故事,編劇做了大量的撰寫,編了很多原著小說里沒有的東西,才讓故事有了完整度來契合影視。


-

一、時間

小說文本,變成影像文本,首先第一優先問題,就是「時間」問題。

因為商業影視作品,通常有時間長度限制,我們稱之為「真實時間」,日劇是 9 到 13 小時,國產劇是 30 到 45 小時,電影則通是是 90 / 120 分鐘。

那樣的時限,叫「真實時間」。

而你的故事長度,叫「戲劇時間」,文本轉換要順暢,第一問題是,「戲劇時間」要能裝進「真實時間」的限制當中。裝不進去,你就得像傑克遜一樣,拍「 X 部曲」。

二、結構

若故事,可以在「時間限制」內能說完,那麼第二個問題,是「結構」。

電影也好,電視劇也罷,總的來說,還是得服膺「傳統戲劇(舞台劇)」所謂「幕」的結構。那個「幕」,用中文傳統來理解,就是「起承轉合」,每一個幕,就是一個大結構。

起,一段。
承,一段。
轉,一段。
合,一段。

上面說的四段論,只是舉例,現代電影市場上的合格作品,四段早已不足。我說的是,至少你得有幾個這樣的結構,有些故事是很難變成影視產品的。(當然,這裡說的不是絕對論),比如「追憶逝水年華」,比如「麥田捕手」,它們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像這樣的小說,它們再是文學名著,搬上銀幕銀屏,也總是很難成功的。

(能成功的,就可以成為經典了。)

要理解「幕」的結構,最好的例子,是莎士比亞。

莎翁劇作的「故事結構」中,「幕」的概念常強悍,起承轉合利害無比,劇情敘事又總有劇烈轉折,所以,非常適合拿來一改再改,搬上銀幕銀屏。

更好的例子,同樣是戲劇,誰能把「等待果陀」拍好來?

三、角色

尤其是電影,你必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讓觀眾認可你的角色,從而產生代入感,之後才能浸淫在你的故事情節中。在影像化的作品中,角色的鮮明與否,是整個「生意」中,非常重要的前提。

我常舉一個例子,比如「雷鋒」,他要被拿來拍成「受觀眾歡迎」的影視作品,機率非常低,因為觀眾很難買單。因為這個角色太過正面,面目淺薄,而且諸多行為,根本不能合理解釋,所以,雷鋒再大牌,這個人物卻總難被影視化。(除非有一天,時代變了,你可以把雷鋒的故事,整個拍成陰謀論……。我保證一定叫好又叫座。)

同樣的相似例子,是「劉志丹」。

劉志丹是個多重要的人物?市面上,又被多少小說文本拿來演釋?可是此君的故事中,有很多部份不能碰。可以碰的部份,材料又不足,你瞎胡批寫的可能性又等於零,所以劉志丹再是偉大,中國影史上以他為主角的電影,也是零,一部也沒有。

跟劉志丹有關係的電影,全都得側面描寫,只能把劉志丹當作配角,拿其它不相干的主角,來作他這個人的襯托呈現。(不信?可自查,看我說的是不是事實?)

角色的豐富與否?角色能不能被觀眾接受?角色描寫的伸縮空間和尺度,其實是偌大的問題。

角色不能立足,則小說寫的再厚一本,影視化的可能性,還是零。

-


共性就是都被導演或者製片人看中了… 說實話有些小說並不是太適合改編電影,但是只要被看中了就會找編劇努力使其影像化
補充一點:被導演或者製片人看中的原因,大多還是因為故事有一個打動他們的點,不管這個點是否適合改編為電影,他們被打動後會為此做出努力,有的成功,有的失敗。具體什麼樣的小說會打動導演或者製片人,抱歉才疏學淺無法歸納。當然,也有一無是處的小說被改成了一無是處的電影,這個另當別論……
這說的是大多數情況,如果有一天某土豪寫了個小說,給製片人出資一個億說你給我改成電影,那我們也沒有啥好說的……


就目前市面上改編成功的影視劇作品類型來看,概括的說有三類比較為大眾熟知:像《微微一笑很傾城》、《餘罪》、《翻譯官》這樣的都市題材,《羋月傳》、《甄嬛傳》這樣的古裝宮廷大戲,還有像《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種玄幻仙俠題材。這三種類型是目前已經改編成功,而且到現在來說,仍然比較受片方青睞的題材。

像都市題材的作品可以說佔據了市場過半的份額,因為這種題材相對另外兩種題材來說投入的資金成本少一些,而且從籌備到拍攝到播放,整體周期也相對短一些,比如去年騰訊視頻播放的《陳二狗的妖孽人生》,這部作品我們15年售出,從售出到開機僅用了半年時間。

但是像《甄嬛傳》、《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種題材的作品,因為劇情豐滿,有龐大的世界觀、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往往也可以給編劇、演員、導演更大的發揮空間,帶來更加喜人的成果。這裡也打個廣告,我們集團旗下白金作家貓膩的奇幻作品《擇天記》電視劇即將在湖南衛視上映,請大家之後多多關注,

總的來說,這些易於改編的作品都有一些共性,就是這些作品在網上都有非常高的人氣,有龐大的良好的粉絲基礎,所以這些作品從籌備開始就已經獲得大量的粉絲關注,比方說粉絲們會探討熱議主演是誰,是否是他的偶像,是否這位明星符合人物設定,劇情是否符合原著等等,自發的就會帶來話題和熱度。

另外,近兩年還流行起一種新模式——就是網劇季播劇,比方說《校花的貼身高手》、《餘罪》還有剛剛提到的《陳二狗的妖孽人生》等等,這種模式其實是從歐美引進的。對於這種季播劇的形式來說,校園青春系列、懸疑係列的作品比較受合作方的歡迎。


先說結論:私認為能成功改編為電影的小說一般都是以敘事支撐的小說,也就是戲劇性很強,有一個完整的故事結構的小說。與之相反的是概念化、印象化的小說(我對小說的分類表述不是很準確,看過的小說也不是很多,下面就上述結論單說一方面,希望有更專業的人士指正)
心理活動

在小說改編電影上,除了yol叔說的,單就通過描寫人物心理活動這一點,影像就很難實現。
目前我所知能表達心理活動的方法只有三種:演技、台詞和運鏡

通過台詞是最low的表現手法,一個人的心裡活動通過旁白或者自言自語說出來,這也就是一個學生作業的編劇導演水平。

通過演技首先你要找到一個非常有實力的演員,而就算是一流的演員,能在拍攝時百分百投入角色,演繹出一段精彩的心理活動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一件事。總的來說就是不可控,對於那些感情豐富的角色來說,通過演技是拿捏好分寸的。當然,如果演員做到了,絕對是大師級的表演。

運鏡方面,就要看導演的功力了。能通過鏡頭語言、畫面構圖、燈光鋪墊、空間設置等等方法表達人物的內心活動,這種基本需要大師級別的導演才能做到。比如通過「老漢推車」似的快速推鏡頭表達人物的吃驚,或者上帝視角拍出來人的命運感與渺小感都是刻畫心理活動的一些常見例子。運用的好,大師級別的電影,用不好,就真的一無是處了。這種一般藝術電影比較多。

所以回到正題來說,很多小說敘事送散,人物目的不明,僅僅是為了表達作者某種情懷或者回憶的小說,都很難成功改編。

先拿眾所周知的《魔戒》來說。史詩級的小說,龐大的世界背景,諸多的人物關係,複雜的敘事線索,但是!心理活動的戲不是主要撐場面的對吧?《魔戒》改編的難度主要在於故事太龐大,線索太凌亂,大場面太難實現,然而這些是可以通過金錢和反覆打磨劇本來完成的。用錢能達到目的的事兒都不叫事兒。雖然魔戒的成功很難複製,但總歸是可以複製。另外我國的四大名著等經典作品,通過時間線把事件擺放整齊,就可以成功改編。

再比如《了不起的蓋茨比》《簡愛》這些世界名著,很多都是通過人物命運反應時代的小說,裡面的敘事成分當然不會有《魔戒》那樣抓人眼球。讀小說時能體會到人物的顛沛流離,愛情的纏綿悱惻,而這種重在體驗的小說,就很難通過演員表達、鏡頭語言來實現。不過不得不說像《悲慘世界》這樣的歌劇風格確實是很好的一條路。

像韓寒的小說,就改編難度非常大。每一本書都是通過詼諧的文字和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段子撐起了整體風格。不可否認韓寒的小說看起來真的很有意思,但是故事性真的非常差,改編的話基本就只能提取一些主要元素,重新創作故事架構了。這對於忠實粉絲來說基本是噩夢。

而郭敬明的小說(雖然我沒看過但是通過電影小時代還是領略一二)則和韓寒形成很大對比,改編難度也容易很多。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的情節,真的不需要太多修改就能搬上熒幕。大家看看美女帥哥,體驗體驗「愛恨情仇」,電影基本就算改編成功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級別的小說,無論是《魔戒》也好,《小時代》也好(這倆放一起說真的不會被噴么?),都是比較容易取得成功,他們的共性就是敘事支撐。
-----------------------------------------------------------------------修改--------------------------------------------------------
看到樓下大神們的評論,感覺自己忽視了很重要的一方面:可影像化

zcw gaizhili 回復 於銘洋(作者)

就像你所強調的心理活動難以被影像化一樣。但是注重心理活動和注重敘事不是一個對子。因為敘事也可以主要通過心理活動,或者主要通過對話,或者主要通過動作、場景、對話中的潛文本,表情等來推進。這也就是我所說的容易被影像化。

魔戒在我看來不算是一個敘事很強的作品,人物線索也不複雜,矛盾衝突也不嚴重,其實主要還是圍繞魔戒同盟一起抵抗索倫,銷毀魔戒的旅程展開的。和冰與火之歌這種絕對龐大的敘事相比簡直幼稚。但是魔戒又是一個主要通過影像化的對場景和戰爭的描述來推動劇情的故事,簡直就是托爾金為中洲寫的旅遊手冊,霍比屯,布理,林谷,摩瑞亞,羅瑞安,安度因河,羅翰的首都(叫啥來著。。),聖海爾姆深淵,艾森加德,米納斯提里斯,更不用說弗羅多線里的各種場景,應接不暇,再加上精靈矮人努曼諾爾人等各個種族的設定,非常容易影像化。

作為反例的是大家應該很少看的衛斯理小說,從敘事的角度絕對是精彩紛呈,但是他的敘事主要是人物在對話,有的時候一部小說就是兩個人在對話。。。
事實上,好的電影對敘事的要求不高,對視聽語言的要求卻很高。

例如以點子和情節為賣點的科幻小說改編成電影,公認的最偉大科幻電影《2001太空奧德賽》和《銀翼殺手》,相對於小說原著都大大弱化了敘事,而是提高了影像化的份額,太空奧德賽絕大多數鏡頭都是沒有對話的,銀翼殺手用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創造了一套賽博朋克的美學,一直影響到攻殼機動隊黑客帝國等幾乎所有相似題材的影片。

所以我覺得,像古典小說這種喜歡龐大的人物和跌宕起伏情節的,適合拍攝成商業片。現代小說這種強調意識流、個人主義、片段化敘事的適合拍攝成藝術片。而能否拍攝成牛逼的電影,取決於可影像化的潛力,而和注重情節或者注重心理無關。
例如法國新浪潮時期的作家電影,《廣島之戀》是不是全部都是主觀心理,意識流?也是傑作。再例如義大利電影,從費里尼《八部半》等直到最近的《絕美之城》,豈不是也沒有什麼情節,而只有個人的主觀視角?

可影像化, @zcw gaizhili 說的非常詳細了,完全可以單開一個回答

我談談自己的理解,就拿我非常喜歡的《三體》改編電影的可行性來舉例

《三體》的優秀之處在於,有很多出色的點子,通過這些點子來推動情節發展。比如:智子鎖死地球科技、黑暗森林理論、面壁計劃、四維空間等等,多的不說了。單看這四個概念來說,它們的可影像化幾乎為0,就算能拍出來也無法達到通過文字閱讀所能體會到的震撼。

(下面要開始蛋逼了,一提起三體就激動啊收不住了大家可以越過這段兒)

可能有些人不太清楚我簡單拿白話說下,就拿「智子」舉例。簡單來說,「智子」是三體人(外星人)用來壓制地球科技發展的一種科技產品,這個產品是什麼呢?是一種強力監視器外加科技封鎖器。

監視器的意思就是,把一個微觀世界的質子(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通過二維展開而變成一個非常大的平面(就像一副畫,所有畫里的世界都是在二維里的),再在這個可操作的平面上設計大規模集成電路,就像安了無數個竊聽器。安裝完成後,在把這個平面向高維度摺疊,這樣,一個非常龐大的高維度監聽系統就這樣又變成了一個現實世界不可見的微觀粒子了。外星人把這個粒子發射到地球,通過智子從高維度看低維度的透明性,看整個世界就像你低頭看一副畫一樣簡單,從而能監聽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終極的情報收集系統,敵人的一舉一動完全透明化,在戰爭里是完全開掛級別的。

科技封鎖器呢,首先要說一點。科學技術的發展取決於基礎科學的發展,而基礎科學的基礎又在於對物質深層結構的探索,如果這個領域沒有進展,科學技術整體上就不可能產生重大突破。而智子由於它高維的優勢,可以隨意潛伏在地球上的科研機器中(比如大型強子對撞機),來迷惑科學家,讓實驗無法進行。這些實驗永遠成功不了,地球的科技就永遠無法進步。被鎖死,就像一百年時間,敵人武器從刀發展到槍再到核彈,而你卻磨了一百年刀。

如果大家認真看了上面的一堆,會不會像我一樣被震撼到呢?這種內容真是太牛逼了刷新三觀。
但是話說回來,怎麼用電影拍出來呢?問題就在這裡,《三體》里這種刷新世界觀的點子比比皆是,而都很難用通俗的電影鏡頭語言解釋清楚。而這些東西不表現出來,拍三體的意義就沒有了。

那三體為什麼還會被大家寄希望於拍齣電影呢?因為他裡面有很多能影像化的東西,比如:紅岸基地、末日戰役、掩體計劃、古箏行動等等。大家都覺得這些在大屏幕上展現會很精彩,特效過硬就行,都可以影像化。但是上上面的那些重要的背景設定,不用大屏幕解釋清楚,是不可能達到小說的優秀程度的,而且,那些設定也基本不可能用幾分鐘的電影畫面解釋清楚,況且,這樣的重要設定非常多,就算用很多時間解釋了達到效果了,那時間也早超了。

所以,可以影像化的部分都是可以成功被改編的,但如果一部小說不可影像化的內容太多,或者說是以點子取勝的小說,就很難成功改編。

上面說了這麼多,我其實就想給大家具體說說什麼是影像化,其實多看幾部改編的電影大家就能理解影像化了。


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成功」。
改編到什麼程度算成功?


按照我的理解,成功分為兩種:

1.藝術上的成功:如果說檢驗一部文學小說最好的方式是時間,那麼檢驗一部劇最好的方式也是時間。能夠在幾年後回頭看仍然覺得不錯的劇或者電影,必然有優於同時段作品的地方,從藝術角度來講,可以說算比較成功。但是對於影視公司來說,講真,把藝術追求作為公司唯一信念和使命的,有,但是極少。畢竟生活不止有詩情畫意,還有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們總要吃飯是不是。所以,在不能保證商業成功的前提下,幾乎沒有影視公司會追求藝術成功。

2.商業上的成功:這個很簡單,一個是投入能夠收回,甚至翻倍,兩個字,賺錢;一個就是收視率和點擊率高

電視劇的話,起碼能在衛視黃金檔播出,且同時段收視率保持前三名,或者相對於該播出平台平均收視成績,該劇的收視率高出很多。這是電視劇在傳統播出平台上的成功。隨著市場的變化,如今的成功更多意味著,不僅僅在衛視有高收視率,更要在視頻網站有非常高的點擊率。相對於投資回報來講,目前的市場,視頻網站買劇的費用要遠高於傳統電視台。所以,能否讓視頻網站的老闆們滿意,就顯得尤為重要。

好了,成功分析完了,接下來分析為什麼有的小說改編電視劇或電影能成功,有的則不行。由於我對電視劇行業更熟悉,而電影則沒那麼熟悉,所以我會更多地以電視劇為例。

首先,我要說,如果單純從商業角度考量,所有小說都能成功改編為電視劇。重點是,編劇能力要突出。這點很重要。我就評估過一個劇本,編劇的思路是好的,但是不適合電視劇市場。但是這個編劇還很固執,稿子改了好幾遍,故事還是那樣。所以,編劇的能、編劇是否願意聽取意見非常重要。

其實小說改編並沒有那麼難,一個電視劇或電影的好壞,劇本所佔的重要性也就30-40%。導演的功力、製片人場景的選擇、服化道和後期的剪輯製作,甚至影視公司的宣發都很重要。

接下來我們拋開其他所有因素,單純從小說的文本層面分析。大家說的都是成功改編的共性,我來說一下改編不成功的原因吧。

1.人物。
電視劇作為娛樂大眾的一種東西,主角一定要能夠讓觀眾移情。觀眾可以喜歡這個角色,可以同情這個角色,也可以代入這個角色,隨便哪一種,總歸要令觀眾喜歡。所以主角性格陰暗的、過於自私自利的、有較多負面行為的等等,這些電視劇都很難成功。因為觀眾不愛看。誰要花那麼多時間看一個變態神經病啊。

2.故事線索。
小說的主線是否清晰很重要,觀眾需要知道最終的故事走向。主角們是要尋寶呢,還是要談戀愛,還是要破案?看了五六集,不知道這劇是講什麼的,估計就要棄劇了。

3.情節點是否豐富或人物情緒變化是否夠多。
一般來說,情節量或情節點越是豐富,改編時可供選擇的素材就更多,需要編劇自己創作的內容會相對少一些,改編難度低。而且,由於更多的忠實於原著,所以,沖著小說來看電視劇的讀者,會更容易接受。很多對原著進行毀滅性改編的(可能因為政策等等原因必須改情節),比如《歲月是朵兩生花》,播出效果就不是很理想。

4.題材。
我很不想說這個,但是沒辦法。有的題材就是比較佔便宜啊!早幾年前,婆媽劇佔據電視劇市場的半壁江山,為什麼?影視公司蜂擁而上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因為觀眾愛看啊。現在的年輕人要麼看綜藝,要麼在網路上看電視劇。電視機前的觀眾,更多的還是40多歲的中年女性。不過隨著人口結構的調整,現在衛視選擇電視劇時,年輕向趨勢已經越來越多。所以,找准觀眾。在阿姨媽媽們主導電視機的時候,如果你給他們翻拍《太子妃升職記》,收視率估計會很慘淡。《校花的貼身高手》這種年輕男性向的劇,如果放到幾年前的電視上,也不會有現在的名氣。

改編小說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我目前先寫到這裡。哪天有空,寫一下改編劇本的通用性常識~~~~~~


成功的小說,是作者、編輯、營銷水平高;

成功的電影,是劇本、導演、演員、後期、營銷水平高;


好書改爛片多了去了,好片超原作也不少啊。

西遊記得有幾千個版本吧,你記住幾個。

教父原作的文字有種特別的地攤感,但是電影太牛逼。

魔戒的電影都看了吧,看看原書,保證你頭大。

李碧華的小說都充滿著奇怪的小心思,可是青蛇和霸王別姬電影都特別好看


共性,就是大家在自己負責的領域做了一點成績。


我認為只有一條,作品是否對主創產生衝擊和觸動。因為小說改編成電影是再創造,不是單純的復刻,所以是新的主創的想法,至於是否尊重原著這個我覺得跟電影本身好壞關係不大,至於yol叔所說的我覺得不一定吧,有的小說的確適合改成電影,但是有的不適合改成電影的小說改成了電影的也有很多,但我覺得歸根結底是這些小說觸動了主創。至於小說的時間還有結構什麼的,這個與小說本身沒有關係,這是導演和影視主創該的事兒,不歸小說創作者。


實在看不下去了。

什麼「就小說本身而言,需要的是:故事線和結構清晰。」

什麼「有一個相對完整、成熟的故事,文本具有影像化的基礎。」

實在看不下去了。

為什麼某些小說可以成功地被改編為電影或者電視劇?舉兩個例子,《阿甘正傳》和《肖申克的救贖》,不用說了,回答結束了。


阿甘正傳的小說是一部三流小說,知名度很低,和電影劇情也基本大相徑庭。說的再透徹一點,電影阿甘是保守主義的,是九十年代如日中天的美國價值觀對六十年代「垮了的一代的」價值觀的勝利大審判,而原著跟這些沒關係,原著的阿甘是吸毒濫交的阿甘,原著沒有電影里絕大多數的溫馨的情節。

再說肖申克的原著,就是一部中篇,一個關於越獄的小傳奇故事,有一點兒似有或無的勵志,沒有任何救贖的意義。沒有對體制高牆的批判,更沒有red和andy在太平洋邊最後美好的相遇。

但是拍出來的電影和小說完全不一樣,電影是一部充滿批判的,有一點兒左派價值觀的作品。

說句題外話,為什麼肖申克在奧斯卡輸給了阿甘,正是因為95年的美國是「最好的美國」,也是最保守的美國,阿甘的價值觀是95年的美國價值觀的最佳詮釋,而肖申克的價值觀不屬於那個年代。


這兩個改編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三流小說改編成了一流電影,既是商業電影,又是藝術電影。

嘿嘿,同時原著都沒有前面那些答案里憑空想像出來的原因。


回答題主的問題,為什麼某些小說可以成功地被改編成電影?理由很簡單,因為電影的創作團隊的解讀和創作能力。改編本來就是一次再創作,創作團隊很多時候需要小說的一個idea,一些名字,一些設定而已,然後自己重新寫一個故事。這和小說本身的好壞特點沒有必然的聯繫。


舉個例子,《三體》如果讓橫店的抗日神劇團隊來拍,拍出來得有多成功呵呵可想而知,難道你們卻要說,那是因為原著沒有「故事線和結構清晰」,沒有「相對完整、成熟的故事」,沒有「文本具有影像化的基礎」。

再如果,拍失敗過的《三體》,等過幾十年再拍的時候成功了,又怎麼說?


小說不能以敘述性詭計為核心。(改編失敗案例:羅傑疑案)


這個問題有點大,從我做版權的角度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熱點,這個是幾年前小說改編的一個趨勢,都市家庭倫理劇高峰期,社會熱點是改編的一個重點,從《裸婚時代》、《小兒難養》到最近的《小別離》,關注社會趨勢以及未來熱點,這個是都市家庭倫理劇的一個共性,我跟很多作者朋友一直強調,寫故事必須要和現實結合,不管古代還是現代,一部小說影視公司買走到播出,最快也要兩年的時間,只關注當下社會,那麼你的故事永遠是滯後的,以我很喜歡的製作團隊正午陽光為例,當時和他們談《他來了,請閉眼》授權的時候還是13年底,到播出的時候已經是15年了,這已經是非常快的改編了,他們拿到《琅琊榜》的授權時間是更早,所以作者在寫作的時候,不能一味的追求當下的熱點,也是需要不斷地去閱讀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第二,多類型化結合,類型化結合可能會更加集中討論女性作品上,我一直關注的版權也是女性題材,近幾年女性作品呈現男性化的趨勢,但是也是一個偷懶的過程,用一個男性類型的外殼加女性言情的核心,比如丁墨的懸疑愛情、科幻言情、商戰言情,我最近正在做漫改的天下歸元的玄幻言情,尾魚的冒險言情(她更加喜歡叫「奇幻言情」);多類型化趨勢也正在被更多影視公司所接受。

第三,情感,女性題材天然有改編優勢,特別是在電視劇領域,那就是情感處理會特別的好,電視劇講的不是特效、不是美顏,是情感,匪我思存的小說講的就是虐,女性觀眾就是吃這套,曾經做過一個《何以笙簫默》的隨機調研,最小的讀者10歲,讀過最少的讀者也是20遍以上,這就是情感的力量,這一點在男性文學領域是一塊很大的劣勢。

第四,人物,一部經典的作品,我們看完之後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故事都記住,但是我們會記住經典的人物,經典的台詞,我們會記住孫悟空、諸葛亮,我們也會記住李雲龍、楚雲飛,我們還會記住何以琛、季棠棠,現在所謂的CP,不就是這樣子的嗎,人物是最容易傳播的。

第五,高度凝練化,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看,那就是「一千個讀者從一個哈姆雷特身上都看到了自己」,《裸婚時代》讓80後都看到了自己買房的困難,《小別離》讓中產階級對於孩子教育的困境,《何以笙簫默》讓讀者對於愛情有一個夢幻般的憧憬。影視劇最終是要給觀眾看的,如何讓影視公司、製片人從小說中就看到這是觀眾需要的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一部改編作品可能包含以上三個元素,但是一部可以成功改編的作品,至少要包含以上四個元素。至於改編的成不成功,那有機會再討論。


羅伯特 麥基 《故事》:小說擅長表現人物的內心衝突,戲劇適合表現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而銀幕則適合展現個人與外部世界的衝突。
小說能否被改編成功,取決於導演是否願意用合適的角度講述同一個故事。


廣義上來說,任何一本敘事類小說都能拍成一部電影,因為電影的根本是故事線+演員+拍攝技術,把故事通過演員表演,再用攝像機拍攝成畫面,一幀幀展示出來,就成了電影或電視劇了。而每一本敘事類小說就是在講一個故事啊。
所以,這裡討論的是,什麼樣的小說更容易能拍成一個優秀的電影,一個廣受觀眾好評的電影。
一個優秀的電影常有以下幾種特點:
1.複雜且跌宕起伏的情節故事,電影故事的發展必須有鋪墊有轉折,這是根本,譬如《盜夢空間》《諜影重重》《指環王》等等
2.結構新穎獨特,通俗的說,這類電影常有畫龍點睛之筆,前面你看的雲里霧裡,但電影最後讓你拍著大腿,感概道「哇,原來如此,竟然還可以這樣」如《告白》《肖申克的救贖》《七宗罪》《沉默的羔羊》《開心鬼上身》等等,以懸疑片居多。
3.電影本身的拍攝及製作技術。特效,聲音,鏡頭等,有的電影劇情平平,但因為其特效牛逼,觀眾愛看,也廣受好評,以科幻類片居多,如《環太平洋》《阿凡達》等等,這裡不再深討。
4.演員的演技,如周星馳的電影,以搞笑為長,情節神馬的都是浮雲了,這裡不再深討。
所以,小說可以更容易地被改編為電影或者電視劇,需要滿足上面1和2兩點,就是在故事情節上必須有可圈可點之處。
單純從文字形式上來說(不談深意和電影的拍攝技術),小說跟劇本最大的區別是,小說更注重語言(文字內容),情節次之,而劇本更注重情節,語言(人物對話)次之。
所以文字優美有深意,並且故事線繁雜的小說,是容易被拍成電影的,如余華的《活著》,通篇簡短精悍,但故事複雜,你說小說刻畫的角色牛逼么?不過是那個年代芸芸眾生中的一個,平凡之極,只是因主人公畢生故事引人入勝,又如辛夷塢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肖申克的救贖》
有些優秀的小說以語言文字為長,而情節平平庸庸,是難以拍成優秀的電影的,譬如錢鍾書的《圍城》,情節簡單,但在文字造就方面,絕對可以算是本文學巨作,後來被拍成電視劇,我想很多人應該都不知情。又譬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百年孤獨》這類小說,玄乎的很,以文字背後所表達的深意為長,想拍成一部電影?開什麼玩笑。
韓寒的小說都是文字幽默風趣諷刺,情節卻很平庸的,想拍成一部廣受大眾喜愛的電影,難度太大,《一座城池》已上映,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郭敬明的《小時代》,就不多吐糟了。


電視劇和電影需要的小說有所不同。所謂的小說故事和戲劇故事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所以並不是你寫了一本小說,這個故事就能夠搬上熒幕的。
拿電視劇來說需要的是獨特的人物關係,而不是情節多巧妙,比如說龍一的《潛伏》,這個短篇寫得一般,但卻提供了紮實的人物關係,農村大妞和我黨策反的小知識份子地下工作者,這組人物關係有多有戲,多獨特。後來龍一告石鐘山《地下地上》抄襲,原因也在此,石鐘山抄的就是這組人物關係,製片方花錢買的也就是你這組人物關係。至於情節,那是編劇要乾的工作了。


從事過影視改編、創作的朋友們一定清楚,小說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是一個漫長而瑣碎的過程,而且成功率偏低。

一個影視項目,正常的開發周期是2--3年,所以,一部小說能夠順利改編成影視劇播出,除了團隊的執行力、主創的配合,還得有某些運氣的成分。

說回問題,有些小說能順利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我認為一般有3個共性:

1、有一個相對完整、成熟的故事,文本具有影像化的基礎。

比如《射鵰英雄傳》《嫌疑犯X的獻身》等小說的故事性很豐富,可以根據小說故事性設定,直接進行影視改編。

2、是一個大IP,有不錯的銷量、數據和粉絲基礎。

比如《鬼吹燈》《盜墓筆記》《三體》等IP小說,它們有固定的讀者基礎和影響力,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又可以最大化的得到宣傳效果。

3、有專業的操盤團隊加持。這是最重要的一條,一個成熟、有經驗的開發團隊可以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

比如《琅琊榜》《歡樂頌》,在影視改編之前,小說的銷量和影響力其實比較一般,但劇的製作團隊是「國劇金牌」山東影視集團和正午陽光。


作為一個十年小說粉,其實就是粉絲經濟基礎上的明星粉絲和小說粉絲的團體集合,1+1>2的想法,確保收視率。同時,也是中國編劇和劇本的悲哀


從以前已經拍出的經典小說來看,以前科技較為不發達,所以能拍成電影作品或者是電視劇的小說,都是精品或者是口口相傳的故事,編劇用盡心思把小說改編,導演協調眾多人去演,就成了一部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劇。而現在科技發達了,能改成電視劇的小說,大多數都是關於情愛,或者是某個宅男宅女寫的因為不給對方一分鐘解釋的時間而產生的2、30集恩怨糾纏,最後終於在末尾解釋了一分鐘的這種狗血故事。而別的小說,像部分網路小說,場面宏大得讓人難以想像,然而,現在科技發達了,時代進步了,拍不出來。所以他們就儘可能的找這種不需要特效的小說,關於飲食男女關於停車作愛。


能在小說里讓讀者感受到的高潮點
也能在電影里讓觀眾們感受到
真正的優秀小說很難被拍成電影
文字的描述力遠高於其他
只是視覺的衝擊力更為直接
也被更多人願意去接受
所以有些小說我不希望被拍成電影
比如三體


腦殘粉比較多


我看到的是題目是:

【為什麼某些小說可以成功地被改編為電影或者電視劇,它們有什麼共性?】

1、「成功地」,小說改編成影視,還有失敗地被改編成影視嗎?

2、影視製作為什麼要改編小說,當然要問製片人了,肯定是有利可圖,至於利從何而來,就不是外行人可知的了。萬一老闆就喜歡花錢玩呢,你管得著嗎?


推薦閱讀:

郭敬明有沒有可能拍出超越張藝謀《紅高粱》陳凱歌《霸王別姬》馮小剛《甲方乙方》姜文《鬼子來了》的片子?
請詳細分析一下中國電影票房分賬的情況,包括引進的好萊塢進口的大片。另外如果知道的話,和美國做下對比,就是美國的電影在自己國家是如何分賬的?
紀錄片如何找投資以繼續拍攝?
中國的電影推廣過程中,海報設計環節的預算很低嗎?
電影《一天one day》里Emma 喜歡Dexter 哪裡?

TAG:電影 | 小說 | 知識產權 | 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