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易中天評價曹操時順帶說的「男孩子小時候不調皮長大沒什麼出息」這句話?

有位答者說我逮著一句別人的話就問怎麼看待 我只想把出處說出來而已 提供背景前後文關係 而且更容易與易老師《品三國》迅速關聯 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關鍵在後面說的那句話 而不是誰說的更關鍵


逮著人家一句話就如何看待。。。。


謝邀。以下僅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妥望交流指正。
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天性吧,曹操的天性與袁紹的天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他們日後的作為。不說遠處,望望身邊的人,尤其是小學同學。有多少小學時好奇心重,調皮的同學,多年後考上了名校甚至在各個領域登峰造極如魚得水。雖然循規蹈矩,固守方圓的同學也不乏努力拚搏而躋身前列的,但其比例依舊有別。
是否有出息更多的是與孩童時那種好奇與思考的天性是否被打壓有關,乃至後來的家庭教育,成長環境,這些也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會獨立思考,是否有自己的規劃,主見和想法。畢竟這個世界不缺從眾的人,但缺少獨立思考,有主見和想法的人。

但在現實中,孩童表現出的不調皮亦不代表不會獨立思考,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表達與否的區別。因此,這裡的調皮也可以理解為小孩好玩的天性,但孩童並不能很好地判別合適與否。因此,我認為再聽話的孩子,只要天性未被抹滅,總有調皮的一面,那也是一種與世界的互動以及交流,這一切亦建立在獨立思考上。試想一下,當一個孩子連起碼的調皮都不會,只會聽父母和老師的話,萬事唯命是從,與機器何異?何以成人?


這句話當然不完全對,但是也有一定道理,我們還是要正確理解易中天先生的原本用意,而不是去刻意鑽牛角尖,謝謝。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這年頭又帥又有錢的學霸級人物也不見少數,你試試看問他們之所以這樣決定因素是不是因為小時候很調皮?
所以最後順帶說兩句:
1,不要斷章取義,結合語境很重要。
2,注意審題,找到內容闡述的核心點。


有道理啊!我小時候就調皮!

然而我是女孩子。
然而我沒出息。(╯°Д°)╯︵ /(.□ . )


謝邀,易老師講這句話在我看來主要還是拿曹操和袁紹做了比較,曹小時候比袁調皮,以後確實比袁有出息(畢竟成王敗寇)但是不難看出易老師對曹操發自內心的喜愛,所以才準備了很多資料來為曹操翻案。但是袁紹也不是一無是處,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就如易老師所講:歷史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歷史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眼中的三國,我的觀點是看待歷史就像看小說一樣,有趣的同時總結一些人生的道理。三國演義裡面美化甚至神話了諸葛先生,讓我們去崇拜也沒有壞處不是嗎?不好意思,說的有點多,跑題了哈。


很多從小調皮的孩子也被曹操殺了


搞政治方面,袁紹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我是題主 看到第一條答案居然贊同最多 雖然只有三個 那麼這題目如果有問題的話 可以評論在題目下面 也可以在我這個答案下面評論 我也不是來做個釣魚題目的 純粹想問個問題 實在弄不懂贊同第一條的是覺得我這題目有誤導性還是咋滴?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易中天使用鎚子手機?
如何評價視頻易中天開講被一個學生質疑,看他如何巧妙機智回應?
易中天這樣的「百家講壇」型學者被同行如何看待?
禪宗有什麼意義?
關於易中天「血性男兒哪有罪」的觀點,你怎麼看?

TAG:三國 | 曹操 | 易中天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