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在數學方面的興趣?

朋友的小孩,4歲半,語言和認字方面的天賦很高,但幾乎是沾數就完蛋,對數字一點概念都沒有。而且現在對於數字有排斥和恐懼的心態,抗拒接受和提起這個話題。


謝謝邀請。最近家中有事很少在電腦旁,今天發現這個問題已經被討論得很熱烈了。


首先我覺得@川寧 和@董欣 的答案都已經可以幫到樓主和您的朋友了。她們都說得很中肯,從各自的角度,用各自的經驗。因為看到一些爭議,所以我在這裡再啰嗦幾句,算是總結,也算是補充。


我比較喜歡凡事取其中道。剛看到這個問題時,說實話,挺心疼孩子,但同時,我也覺得大家看待這個問題時,沒必要太過情緒化,也沒必要去渲染問題的嚴重性,因為這樣的情況其實不少見,平靜、理性地看待已經出現的問題,我們一起想辦法去解決它。


這裡我想著重說的一點是:究竟什麼是數學?


我相信和樓主朋友類似的諸多困惑是因為中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功利風格,並且這種功利蔓延到了學前教育,導致任何一個發展領域都變成一個科目,並用學校教育的應試標準去評判。數學能不能學好,語文怎麼樣?如果「數學」、「語文」的概念都是按這樣的標準,那它們都只是代表一個科目,那就都應該是上學以後的事情。


但是換個角度看,數學其實是個更大的概念,是一個從一出生就可以發展的領域,只不過不是以我們所了解的方式發展而已。關於兒童數學能力的實驗在嬰兒時期就開始了,比如給5個月大的嬰兒看兩個玩偶,然後用屏幕擋住,再伸手拿走一個玩偶,最後屏幕拿開,小嬰兒對不可能事件(出現兩個玩偶)的注視時間會比對可能事件(出現一個玩偶)的注視時間更長,即表示出驚訝。看到這個實驗,您會覺得這和數學有關嗎?可是這個實驗證明了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已經有數學推理能力了。


其實每個孩子與生俱來都有著數學能力——注意到玩具數量的變化,注意到音量的大小,按照高低給積木排隊,發現哥哥比弟弟高,給物體分類、排序等等,孩子在生活和玩耍過程中的這些無意的表現,其實已經在展示他們的數學能力了,只可惜,家長注意的或者期待的,只是數數、計算這些東西。可是數數和計算,對學前的孩子來說太枯燥、太抽象了,也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本來可以好玩擅長的遊戲,變成了任務和負擔。


舉個我家兒子的例子,小學一年級,課本上畫了幾個堆在一起的立方體讓孩子做題,孩子怎麼也做不出來,然後開始不耐煩想出去玩了。於是我找出積木讓他照著圖上的樣子去堆,他就立刻有興趣了,照著積木他自然而然就解決了課本上的問題,然後再看圖,就會做題了。一年級的孩子尚且如此,更何況學前的孩子。似乎學校教育不鼓勵玩中學,也不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


所以關於數學能力要不要培養,@川寧 和@董欣 說的根本不相悖。@川寧 說的數學是傳統意義的數學,也就是應試的,這當然要趕快剎車,否則到孩子上學時真的不願意學數學了;@董欣 說的是廣義的數學,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與生俱來的數學能力,只要方法得當,這是任何年齡段都可以培養和啟發的,並且有必要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環境去促進發展。


好,接下來我們來想怎麼解決。有以下建議:


首先,學會欣賞孩子。


「語言和認字方面的天賦很高」「沾數就完蛋,對數字一點概念都沒有。」從這些措辭來看,我覺得大人對孩子有太多的評判了。爸爸媽媽可能會說,孩子的語言和認字天賦很高啊,我已經很欣賞孩子了啊!抱歉,我認為這不是真正的欣賞,你們欣賞的只是你們自己喜歡的那一面,而不是孩子真實的、全面的樣子。


孩子就像是一株靜靜生長的植物,有它自己發展的軌跡。我們能做的,就是給它適合生長的土壤,有了這土壤,它自然會按照它自己的節奏、方式、姿態去生長。自然給予的力量是無窮的,小生命自己在努力生長,有什麼比這更值得欣賞呢?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愛這株小植物的,只是,真正的愛是接納,而不是我們自己投射的需要。我們愛的應該是孩子真正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孩子的樣子。否則我們的愛就是虛幻的,有條件的,甚至於自私的愛,儘管大部分時候我們都自私得渾然不知。就像《男孩成長的秘密》一書作者所說,發展本身就是發展的主宰(這本書我想推薦給各位父母,尤其是男孩的家長,非常不錯)。也就是說,是發展本身才決定了孩子的發展。我們父母能盡到的責任是養育,卻無法決定或改變孩子成長的軌跡。


第二點建議,我希望從現在開始,這個孩子的父母還有朋友,放下「孩子數學不好」這樣的評判,放下緊張的情緒甚至於絕望的心情。4歲半的孩子,我認為這件事還上升不到文科理科的問題,也希望回答問題的朋友不要把這件事情渲染成為過分嚴重的問題,在這個年齡,很多方面都還是可以啟發和培養的。也請孩子的父母停止在孩子面前和背後向親朋好友傳遞「孩子數學不好」這樣的信息,請把孩子頭上貼著的「數學差」標籤摘下來。


在這裡,我還有一個觀點,我認為這個孩子,應該是具備基本的數學能力的,只是爸爸媽媽並沒有發現,孩子也不願意展示出來。而也許語言和認字更容易看到成效,所以父母注意到了並不停強化,強化的方式可能是表揚,也可能是向親朋好友奔走相告,所以孩子更願意學語言和認字。注意,孩子對數學的厭惡也是這麼被強化的。因此,孩子即使有數學能力也不願意展示出來(爸爸媽媽說我數學差,我相信爸爸媽媽,我才不願意數數呢,我不敢,因為我做不好。)


第三,從現在開始不要再給孩子所謂的數學任務,取而代之,邀請你的孩子一起享受生活,然後細心觀察你的孩子。


數學絕不僅僅是和數字有關,數學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買東西,父母在挑選大小不一、類別不同、數量各異的商品時,在買單付錢時,回到家給物品歸類時,煮飯燒菜按比例配料時,開飯前布置碗筷和椅子時……任何環節都和數學有關,邀請孩子參與進來(注意你的措辭,是邀請參與,而不是布置數學任務!),如果孩子不願意,也沒關係,帶著他,他自己會觀察和學習。


如果父母之前給了孩子太多評判孩子已經敏感和膽怯,那麼,給孩子脫離大人自己玩耍或和同齡人一起遊戲的機會。數學也存在於孩子遊戲中的方方面面,上一段中我所提到的生活體驗,也可以存在於孩子的角色扮演遊戲中,鼓勵孩子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他們自然會遇到生活中將遇到的數學問題,並且,記得,最重要的是他們自己要去解決(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遊戲,而不是大人們要求的)。父母只需要給孩子提供玩具和場地就好了,不需要介入。堆砌、拼插類的玩具也是很好的認知遊戲工具,比如拼搭一個樂高玩具,需要孩子有數的概念、順序的概念、大小的概念、方位的概念、類別的概念,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開始時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從具體部件到成品的驚喜,慢慢地,孩子會先有全局的思考(抽象思維),再進行具體的操作。


先說這麼多,很希望能給到你們一些實際的建議,但這要看孩子更多的具體情況。遇到問題可以再交流,不過更希望聽到父母直接的想法和聲音。


謝邀~ @劉柯
在幼兒階段,「數學」的學習並不是像小學那樣,進行各種加減計算,而是跟認知發展方面的訓練聯繫。比如,小朋友排隊時,排成直線。這是對「線」的了解,不能說這不是對數學的學習。小朋友做操時,手往上舉,舉多高,往前放,怎樣才不會影響到前面的小朋友,這裡涉及到兒童對空間方位的學習。如果說,小朋友「厭惡」學習「數學」,那是不是因為我們大人對「數學」的定義過於狹窄,認為只有寫寫算算才是對數學的學習呢?

對於幼兒數學的學習,有五點家長和教師都可以參考的數學教學步驟和方法。
1)準確知道兒童對數學的學習情況和進度。評估兒童學習的工具,比較建議使用香港教育局和社會福利署頒布的《表現指標——兒童發展範疇》。這裡面沒有「數學」這一項,而是將數學歸類於認知發展範疇。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sc/sch-admin/sch-quality-assurance/performance-indicators/performance-indicators-pre-primary-institutions/cd_kgc2.pdf
家長和幼教可以參考使用,裡面表現評估和例子寫得很詳細,並且分了1-10級發展步驟。雖然有個體差異,但是這些都是非常基本生活能力和對以後學習準備的能力,如果幼兒在某一方面發展比較慢一些,家長和教師可以想辦法多在這方面幫助一下兒童,而不是簡單地提一個問題:4歲半兒童厭惡數學怎麼辦?

2)基本數字概念的學習:在生活中,根據幼兒的認知發展情況,一步一步為幼兒提供數字教學。數的學習,包括數字概念的學習,練習數數,比較數的大小等。如何在生活中教兒童數數、歸類,相信各位家長和教師都有自己不同的好方法。建議結合兒童感興趣的方面,或者在兒童並沒有意識到情況下進行教學。
比如給兒童講了繪本,請兒童數一數裡面出現了多少個人?多少種動物?如果自己改變故事,想加入哪些動物?那麼一共有多少種動物了?哪些動物比較大?哪些動物比較小?大的有多少個?小的有多少個?大的比小的多幾個?

3)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來逐步教圖形、模型規律(Patterns)、測量和分析。教幼兒認識和對比圖形的形狀,發現和創造模型規律(Pattern:蘋果、蘿蔔、蘋果、蘿蔔、_____?),學會使用工具來測量,收集和組織信息。認識圖形和對比圖形的形狀,這些可以用各種生活中的事物來進行教學。並不一定非要以畫在紙上的圖形來比較,可以觀察發現水果形狀的不同,衣服扣子的不同等等。發現和創造模型規律,也容易進行教學,拼火車、擺積木等等都可以。生活中可以有無數的機會來機會來進行,就連跟小朋友散步的時候,爸爸媽媽邁左腳右腳都可以用來做pattern訓練。如果兒童掌握了簡單的ABAB型,可以升級到ABCABC或者ABBABB之類的。對於測量和分析,是什麼呢?放一張圖,大家應該就明白了。

至於如何教學,相信知友們看了這幅圖都知道怎樣做了。

4)上圖也給出了如何用非正式的方法輔助兒童將自己已知的正式的數學辭彙和符號與生活聯繫起來。可以用一些開放性問題或者關於數學的話題來跟兒童交流。比如喜歡大的動物還是小的動物?哪些動物比兔子大?哪些動物比兔子小?

5)每天都花一些時間來輔助兒童進行數學學習。對於幼兒教師來說,盡量在建立立體的教學模型,來將數學融入每一課程中。對於家長來說,就是將數學融入兒童的生活中,在生活中多刺激兒童進行思考,年幼一點的,比如讓他們給玩具和放玩具的地方標示圖形,每次玩了玩具要自己收拾,將玩具按圖形放在指定的地方,這是圖形的配對。逛超市,告訴兒童自己要買多少個橙子,請兒童幫忙數一數自己是不是買了那麼多,差多少個?或者多了多少個?對於兒童的教育,生活中有很多機會,最好的教育也來自生活。

幼兒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跟其他階段的數學教育不一樣的是,這一階段主要是對兒童的認知發展的訓練和數學概念的培養,不能將數學等同於加減算式的學習,更不能因為兒童排斥而放棄。要以兒童喜歡的方式來教育,類似於給兒童」糖衣炮彈「,並且一定要堅持教育來源於生活,也要回歸生活中教育。


謝謝邀請。
看完您的問題和某些回答,其實我的心裡很難受,甚至酸酸的。。
1)關於孩子對數字的恐懼和排斥心態
這個是問題的重點,是第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已經上升到了心理問題。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強項和弱項,我們要關注孩子的弱勢,最起碼也不能低於水平線。但是在關注的過程中,要有技巧。孩子之所以對數字產生恐懼和排斥,一定是因為大人的不恰當的評價造成的(比如,當著孩子面告訴別人自己孩子數學不好),這個問題必須要解決,否則上小學後孩子產生對數學的恐懼,問題會更頭疼。
樓主舉了一個例子說,在孩子排隊的過程中,媽媽讓數數前面還有幾個人時,孩子都會哭,就從這一個例子,就能判斷出這孩子很需要專家的指導。
2)關於數學要不要培養
我的觀點和川寧相悖。數學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接觸的數學不一樣。比如4歲半的孩子最起碼要知道由小到大的排序,能點數1-20,5以內的實物(請注意是實物,不是算式)加減法要會,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接受不同程度的數學熏陶,這個國內外都是一樣的,我不能保證其他國家,我對加拿大和美國的幼教還算比較了解,我給大家簡單列舉一下美國的4歲半的大綱,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起碼要知道規律,排序,配對,相同與不同,序數,方位,部分與全部等等。我認為幼兒園的數學同等重要,幼兒園的數學會給上學後的數學起到很重要的鋪墊作用,數學是一種熏陶。
3)多羅嗦一條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因為我們不是上帝。對於我們的弱點,我們應該接受並且面對,而不是放棄。自己的孩子有了問題,不要罵教育,要有選擇的聽老師的建議。


謝謝劉柯的邀請!作為一個4歲出爐的數學「神童」,且現在我娃2歲就自發在生活中應用數字,這個題很適合我。

這個孩子很顯然把精力都關注在語言方面了(話說4歲認字有點拔苗助長),數學方面只是還沒關注而已。

孩子學會什麼,在於他們關注到了什麼。孩子什麼時候在某方面有進步,在於他們什麼時候關注到這方面而已,這是為什麼孩子能力的發展呈現階梯式增長,且每個孩子的某項能力發展有早有晚。

沒關注到的領域孩子是不會抵觸的,抵觸也是種關注呀,還往往是被迫關注的。如果她已經抵觸數學,那多半是家長給了壓力。在孩子關注到一個事物體驗到其美好之前,先讓孩子體驗到壓力和恐懼,這是多麼多餘又遺憾的行為。

下面說說我的個例。

我小時候是非常不全面發展的小孩,基本只會一樣東西,就是奧數。我4歲的時候就會做這樣的題「100個和尚吃100個饅頭,大和尚1人吃3個,小和尚3個人吃1個,有幾個大和尚幾個小和尚?」 同樣是4歲,有一天我突發奇想向我媽問到了我們一家三口鞋子大小的公分數和碼數,然後我推算出公分數和碼數的換算公式。我是真感興趣,晚上不睡覺要求我爸給我出題做。我小學二年級開始參加奧數競賽,各種全國、省級、市級的比賽都是提前參加(比如三年級參加四年級的競賽),全部都是一等獎,從來沒遇到不會做的題,只有粗心大意的情況。我被當作是「神童」、「天才」,可那只是因為我把時間精力集中花在這上面了而已。

可是其他方面我遠遠不如同齡人,沒時間發展呀,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等等,即使是學習方面,除了數學我其他都不好。不過幸運的是,我爸媽沒有給我壓力。

一個人的自信來源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方面的所向披靡,是掩蓋不了其他方面處處碰壁的感覺的。很快,上中學的時候,其他方面的缺陷給我的生活帶來了衝擊,讓我不得不正視自己的問題。好在,更有能力、對這個世界更有影響力、自我價值的實現等本來就是人所追求的,我開始自己給自己補課。

我放棄了在數學方面的繼續探索,轉而關注心理學,並不斷積累一些提高生活質量所需的各領域皮毛技能,逐步發展成現在這個更加「全面」也更加「平庸」的我。不過,奧數對我邏輯思維的培養我現在工作還是能用上的,比如我擅長演算法。人生只走出了一條路,我們看不到如果走其他的路會怎樣。無論如何,現在的自己是我自己選擇的,是我的發展興趣塑造的。

引用我的例子是想說明:我們不用擔心孩子發展得不夠全面,兒童的發展幾乎不會全面的。如果有需求,他們自然會去彌補自己的短板,探索出新的平衡點;如果沒有需求,他們多半是遇到了能彌補他們短板的人,在人群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下面分享一下我家娃自主在生活中學習數字的經歷,這是他2歲1個月的水平,後來就沒什麼發展了,他的興趣轉移到語言表達方面並同樣取得了驚人的進步(現在2歲9個月)。我也總結了語言表達系列,記錄了孩子從出生到整句表達的過程。參見微信訂閱號「蒙台梭利家庭育兒實踐」或「mtsljt」,博客http://blog.sina.com.cn/luyt1

在認知學習方面,我們沒有去刻意培養路易,只有一個例外是我們比較鼓勵的,那便是數字。分享一下路易自主在生活中學習數字的經歷,這是個關於寶寶如何自主學習的精彩案例哦。

之所以我們在數字這塊開了「後門」,實在是因為路易太感興趣了,我們不好意思打著「這麼小孩子哪能懂得數字這麼抽象的概念」的旗號,在他興緻勃勃的時候令他掃興,只好乖乖配合他的要求。

他最早對數字的興趣源於對鐘錶的興趣。在路易兩個月的時候,他的眼睛能看見遠一些的地方,這使得轉移注意力方法有了應用的條件。那時候每當他哭鬧發脾氣,就靠讓他看東西來轉移,而尿布台旁邊的鐘錶特別管用,成為我們轉移注意力列表上的第一件利器,並長期佔據該列表排行榜前位。鐘錶也成為路易最早指認的物品之一。


後來,我們也買了挂圖,上面也有數字。我們家的挂圖是這樣使用的:我們從來不會主動去拿來教路易,都是路易自己看見感興趣時,指認他有興趣的。如果是他認識的東西,我們就再次找來實物給他一起看,並在以後主動跟他玩遊戲,比如問他哪個是西瓜,這算是一種鼓勵;如果是他不認識的東西,我們盡量先找來實物給他看,不鼓勵他學習。


當他把蔬菜水果汽車認了個差不多的時候,注意力也關注到數字上。這時候,數字屬於不鼓勵陣營,這玩意又找不到實物,也沒法解釋數字的概念,真心不想教他,他對數字還沒有特別的興趣。


轉折是在鐘錶,當他對數字有了一點印象後,很快在指認鐘錶的時候,發現了鐘錶上的數字細節,並特別感興趣。每次都要求我們把他抱近鐘錶,使得他能夠著數字,無數次地挨個指認。慢慢地,他熟悉了數字的音和形,對數字順序的發音也有了印象。


就這樣,路易完成了最初的數字啟蒙。

很快,他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字。鐘錶上有,體重秤上有,地墊上也有,各種電器的顯示屏上有,電風扇上有,麥脆片包裝袋上也有,戶外也一樣,汽車車牌上有,停車場車位號有,指路牌上也有。真是應接不暇。


路易的指認也有了新的關注點。有一次,他指認一袋衛生紙,媽媽告訴他這是衛生紙,他不滿意繼續指認,媽媽一頭霧水。最後路易快急了,媽媽走近了仔細一看,原來人家指的是包裝袋上的1800(g)。另一回,他非要指認爸爸的書,媽媽怎麼說都不對,最後發現他是看到了書上的2010(年)。


接著,路易開始有了數數的概念。每次他發現同類物品,都會放在一起連續指認。一開始,我們是這樣來配合他:「這是鐘錶,這也是鐘錶,這個還是鐘錶」。他指認的鐘錶、空氣凈化器等物品,數目還不多。而當他跑遍家裡的每一個角落尋找暖氣片時,我們的辭彙匱乏了,於是很自然變成「1個暖氣片,2個暖氣片,3個暖氣片。。。」


連續指認相同物品,這就是一個很自然地數數的過程,人類大概最早就是像路易這樣數數的,然後發現數不過來,才有了數字的抽象概念。

敏感的小路易發現了奧秘,原來數字可以這樣用。我們也意識到這是個很好的給他數字概念的方式,也積極地在回答他的指認時應用。我們達成了默契,連續指認相同物品,會聽到他喜歡的數字「獎勵」,這促使他更積極地玩這個遊戲。


就這樣慢慢積累,他了解了數字的用途。

直到有一天,媽媽給路易在紙上畫太陽玩,太陽也是路易的最愛之一。媽媽連續畫了一排太陽,路易高興壞了,激動地指著太陽一個個數過來,嘴裡竟然說出了「1,2」。


要知道,這對路易來說是多麼偉大的成就呀。這個時候他還不會說話呢,剛開始會說爸爸媽媽,別的啥都不會說,大概21個月。更何況,他這不止是在發音,而是明白數數的概念,太令人驚喜了。


那段時間路易對手指很感興趣,天天拉著一個個問。知道他能數數,媽媽乘機給他展示了一下12345的手勢,路易看呆了,很快學會並有了創造。媽媽是按照大人的習慣展示的,食指代表1,食指中指代表2這樣,而路易的創造是大拇指代表1,大拇指食指代表2,然後跳過難比劃也難發音的3和4,直奔著5就去了。從此以後,常常見到他一個人躺在那裡認真地數著125的身影。


再後來,他10個數字都能念出來了。汽車車牌上數字,他會一個個指出來念。自己稱了體重,我們聽他報數就可知道數值。這都是我們的親子遊戲。有一次,他在一個高高的角落看到一瓶84消毒液,指認半天,我們怎麼也沒想到他是問這個,以為他問旁邊的花,最後他憋不住,自己說出了84,我們才恍然大悟。


路易已然是運用數字的高手啦。

看他這麼迷戀鐘錶,媽媽給路易買了一個鐘錶玩具,鐘錶上的數字是二指抓拼圖。路易特別開心,終於有屬於自己的鐘錶了。第一次玩,他開始嘗試把一個數字拿出來,再努力放回去,老是偏一點點放不進去,急了。媽媽提醒他轉一下方向,結果他的小手一轉就轉過了,不會微小調整。第二次的時候就能成功放好了,第三次就是熟練工種了,在空中就根據目測調整方向,一放一個準,進步得真快。


這個玩法玩熟了,他自己給自己提高難度,把所有數字統統拿出來,交到媽媽手裡當緩存,然後他試著一個個放回去。這除了準確的投放,還必須先找到對應的位置。好在拼圖的形式有反饋機制,找錯位置了是怎麼也放不進去的,這就提醒你換個地方。每當路易發現問題,會主動認真地把弄混的拿來,對比著問媽媽,反覆確認學習。有時候,他還會試探性故意先放錯的地方,確認一下是錯的,再準確放回該放的位置,以此來鞏固學習。


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你把數字拼圖塊拿出來問他,他都準確認識,而當他去把這些數字放到相應的凹陷中時(凹陷處也標有相應的數字),即需要玩一個數字配對遊戲,這時候就有難度了。一些比較難區分的數字體現出來,比如1和7,6和9,3和8。

可見,路易的配對遊戲玩法,不是全局比對,他還沒有習慣從所有數字拼圖塊中找一個「最匹配」的,而是找到一個差不多的就以為是了,這說明他的玩法是「局部模糊匹配法」。

最近,阿婆每天帶他爬樓梯的時候,會從第一個台階開始一直數到家門口,再算上中間轉彎的步子,差不多100步。阿婆為了路易方便理解,把比如「五十五」簡化成「五五」的發音,慢慢地,路易也跟著數起來,腳上爬樓梯的步子也更帶勁了。很快,路易能一直跟讀到100,當然順序還沒記住,也不需要死記,生活中也不是這樣用的。


插播一句,我們從路易剛會走路、開始爬樓梯起,就一直很自然地給他邊走邊數步子,那時候每上半樓就清零重數,到了幾層也會「報個站」。這樣做只是提高爬樓梯的樂趣,不是為了刻意去培養他的數字敏感度。敏感期也不是靠培養出來的,而是觀察到孩子感興趣的時候適當引導。比如上面說的,在發現路易對數數感興趣的前提下,積極在他連續指認時數個他看。這樣才是順應孩子成長節奏的引導,才是給孩子需要的幫助。


然後有一天,他意外發現有個挂圖在他眼裡的意義不一樣了。原來這是一個1到100的數字挂圖,之前面對他的指認,我們只是把其中1-9的數字單獨拆出來回答,不想教他超過10的概念。現在路易依舊照著挂圖念數字,卻念出了新的含義,比如「55」,路易念出來是「五五」,咦,這不正是爬樓梯數的「五五」的發音么。再往旁邊看,念出來正是「五五」發音後面跟著的「五六」,原來,這就是自己每天爬樓梯數的數字呢。這感覺類似英語國家小朋友學了phonics自然拼讀法,拿起一本書閱讀時,通過拼出來的音,明白看的單詞是日常說的哪個,以此來實現閱讀的。於是,路易常常獨自一人坐在客廳指著挂圖數數「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


這個自己發現「秘密」的過程,比起大人坐那跟上課一樣地教孩子:「這是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可有趣太多了。

看繪本的時候,路易也不放過數數的機會。《愛吃蘋果的鼠小弟》里,路易常常要數一下樹上還剩幾個蘋果。《小黑魚》里,他不忘數數小黑魚看到了幾條怪魚。《好餓的毛毛蟲》繪本,路易不僅能數出1個蘋果到5個橙子,毛毛蟲星期六吃的10樣食物他也能數全了。路易還會分類數,《點點點》中,有打亂位置的紅黃藍球各5個,他都能分別數出來。


這幾天新發明的一個親子遊戲,是爸爸在家裡的自行車健身器上運動,同時抱著路易。路易看著健身器屏幕上飛一樣閃過的數字,激動萬分地數著,這個數字還會時刻變化的,沒見過。爸爸看路易這麼高興,腳下也登得更有力了。


路易還學會了數字的另一個語言上的用法。比如他要關燈,關之前呢,竟然還要停一會,數「1~2~3」,然後才隆重地關上燈。我們都很驚訝他哪偷學來的,用得還真是地方。


路易還展示出數字的另一個生活用途。睡前爸爸調空調溫度,由於近視眼看不見數字,就問媽媽「現在多少度?」 媽媽視力也不好,仔細看看,正欲說出讀數,沒想到路易同學開口了「27」。後來爸爸再調整溫度,路易都比媽媽說得快,還很準確。他還會要求設定為某個溫度,比如他從外面玩回來一身汗,會要求開空調,還必須要求調至28度,會指著空調說「28」,你沒調對絕對不行,人家可認識呢。

數字這麼抽象的概念,原來孩子是這樣學習的,這真是個奇妙的旅途。再回頭看看那些摻雜學習內容的玩具,其設計很明顯是討好買單的家長,而對孩子的學習方式一無所知,殊不知,這樣的玩具對孩子來說實在是一種干擾呀。


非常推薦一本書:《媽媽教的數學》,作者是北京實驗中學的數學老師。

讀後很有啟發,倒不是說內容多麼出奇,而是其思路非常好,數學來自於日常生活的每個片段。


4歲半,按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識知發展觀,此年齡正好處於「前運算階段」,兒童的言語與概念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這一階段感知的形象模式具有了符號功能。這正好符合樓主對朋友孩子的描述。
本階段兒童的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但還不能進行抽象的思維運算,他們的思維不具有隻能前推,不能後退的不可逆性,此外本階段兒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時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維具有刻板性。本階段兒童尚未獲得物體守恆的概念。
兒童的認知發展是以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基礎進行發展的。有了生活體驗才有思維的的進步,4歲半的小孩生活接觸最多的是概念,因而語言與認字發展很快。
所以我們不主張教給兒童那些明顯超出他們發展水平的材料
請樓主相信科學!


謝謝您的邀請。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完全一點興趣都沒有的科目呢?何況才四歲半????????

每個孩子都有他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有的懂得蓋房子,有的懂得寫作,有的懂得游泳,有的懂得唱歌??????有的混日子。當我看到您的孩子在語言和認字方面天賦很高,我就心裡暗想:還想怎樣呢?

人的才能如一個天平,天平一共有四個籌碼,當你把兩個籌碼放到左邊,兩個籌碼放到右邊,心裡是最平衡的;但是如果你的左邊放了四個籌碼,必然右邊就會嚴重失衡,你這時候會說:趕緊補充砝碼??????可是你手裡已經沒有籌碼了。我想說的意思是,每個人智力特點不一樣,但是都是有限的,當您的孩子智力發育的形象思維相對比抽象思維早熟,那我們作為家長是否可以先學會面對這個現實而不是急於去改變它?

為什麼我要說形象思維比抽象思維發育"早"而不是"差"來形容現在的狀況呢?我想給您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從小愛好文藝,讀書破萬卷,可是他理科很糟糕,無法理解所有物理現象和數學公式。他的父母是老師,出於"孩子的未來"著想,讓我朋友念計算機。我的朋友頭都大了,念了兩年沒法念下去了,多門功課不及格被勒令退學。看到這裡您是否也在擔心您的孩子的未來會和這位朋友相仿?待我繼續說下去~

後來靠關係我朋友很窩囊的算是草草畢業,這時候我朋友因為發現網上可以搜到的音樂會比現實的多,於是我朋友決定上網開拓視野。身邊沒人懂電腦,所以使用電腦的過程中出現什麼問題必須得自行解決,他開始自己琢磨,翻看技術書。就這麼摸著摸著,我的朋友突然有一天開竅了。這一下子,不僅是電腦開竅了,連很多物理化學的問題都一併開竅了。現在我這位朋友居然成為了一名"文理雙修優秀人員",時常被稱"文藝界講技術,技術界講文藝"的人。

人的開竅是很神奇的事情,有可能一個巨大的天賦在懵懂了很多年突然某一瞬間就通了。更何況您的孩子才四歲半,遠未到智力完全開發的程度。

看到這裡您或許會說,對啊,我知道她沒定型,所以要塑造他啊。這句話沒錯,可是關鍵是塑造什麼呢?花掉"塑造"他喜歡的東西的時間去"塑造"他不喜歡的東西嗎?

我個人認為,為了孩子將來升學考慮,希望孩子均衡發展的苦心無可厚非。只是我建議您先耐心等待並觀察一下孩子,是"差"還是"遲"的問題。現在孩子才四歲半,沒有必要這麼早就開始"非要接受數學不可"。更何況,現在孩子已經出現排斥心理,繼續下去適得其反。如果幼兒園老師還要搬出一套大道理讓您注意孩子的情況,也請您冷靜的考慮,一個四歲半的孩子需要一定懂數學嗎?如果不是因為存在比較,你能接受自己"四歲半"的孩子,在沒有任何智力問題的前提下不懂數學嗎?

我真是有點失控的想罵"去TM的教育法"。四歲半的孩子本來就不應該學數學!四歲半就開始學數學,那小學學什麼呢?如果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學會的東西為什麼一年級開始還要重新再學?!

與啟發數學教育問題相比,我認為培養您的孩子發現並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並為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付出專註的能力更重要。如果暫時疑惑該如何讓孩子接受自己不愛的東西,那為何不先讓他在自己天賦稍高的方面吸取更多養分呢?

我們展望一下,如果您的孩子未來果然成為一個文科拔尖而理科白痴的人,那您也不用沮喪。藝術院校數學不算分,考它20分也無所謂,只要您的專業好。如果您的孩子確實數學暫時不開竅,別急,先放著,通向一個終點的路有很多,你的孩子如果生就就不是個"普通孩子(或許是天才,或許是遲熟的人才,但不是一般好擺活的孩子)",那何不"將錯就錯",因材施教?

別人愛怎麼說怎麼說去,現在您的孩子需要的是您正視他,作為一個人。您可能現在有點埋怨我甚至連一個數學啟蒙的方法都不過招,是的,因為我發現您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不懂啟蒙的問題,而是受累於他人而無法正視自己的孩子的問題。冷靜下來,給自己信心,孩子是什麼樣的,就利用並尊重他特點好好培養,把他的特點引向正道,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模子去培養他,好嗎?
******************************************************************************************************************************* 斷章取義是不能對任何事情提出最有效的解決方案的。本人並沒有反對給幼兒各種靈活健康的數學啟蒙,更沒有放棄。但是!!!!!!!具體針對這個已經"生病"了的個案,本人才給出建議是"先放一段時間",完全不提啟蒙的方案。不等於永遠的不提。例如半年,我相信一個正常智力的孩子不會因為耽誤了半年就會對簡單的數學跟不上的。而做的假定數學白痴的想法,是出於如果出現最壞的結果,為了鼓勵父母能帶有樂觀的態度正視這個可能有的結果,而不是從現在就開始懷著恐懼的心去戰戰兢兢面對孩子的未來!還有另一個斷章取義的地方是:敏感的孩子這個條件作為父母請牢記了!如果你一天沒學會如何去與一個敏感的孩子相處,未來將會比現在看到的還要糟糕。


我非常能理解提問者的感受,所謂當局者迷,作為大多數的父母都有對孩子完美的期許,哪怕有一點點不足心裡都異常的焦急,愛之深責之切啊。非常同意一樓的回答,揚長避短不急於求成,能做到的父母有萬一就屬難得了,那麼這時引導就起作用了。
提出一點個人的建議,孩子很拒絕的時候,對於數字的東西在家裡就先不要讓他再接觸,因為在幼兒園4歲半的孩子已經有了一些接觸了。
在家裡陪孩子盡情的玩遊戲吧,可以玩一些積木、插拼、色子跑格遊戲、跳繩(一邊跳一邊數)、石頭剪子布誰贏了誰邁幾步等等,只要有心很多遊戲都暗含著數字,也包含著你的愛。


數學對於小朋友是很抽象的東西,還是多形象具體的來數東西,認形狀,千萬別你先著急了,慢是正常的,1+1=2這個式子其實很抽象難理解的,孩子才幼兒園中班的水平,要求別太高。另外有不少數學相關的app兒童遊戲可供選擇。


數學不等於數字。
培養興趣最好的辦法是遊戲

畫畫,玩魔方,七巧板,搭積木,棋類遊戲,都是可能建立相關數學思維的遊戲。
強烈建議以下兩種遊戲:
過家家:買東西,賣東西。四歲半也不需要算賬,一個東西一塊錢就可以了,開始不要十塊錢找零,太難。堅持玩一年,孩子絕對能學會十塊錢找零。
打撲克。鍛煉數學思維,記憶力,決策能力,社交能力。。。。。。各種能力。

永遠有更好的方法值得我們去試試,別給孩子下定義,加油!

作為數學啟蒙,推薦一套非常非常好好的數學啟蒙讀物《漢聲數學》。比較合適開始的年齡在5-7歲,識字量和理解能力跟得上再開始。
本人數學教育專業,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啟蒙用數學繪本。現在正在帶自家孩子閱讀。做工一般。

不建議題主現在使用。


多玩撲克。


看到回答的大都是教育工作者和父母,我作為一個27歲大齡未孕金融行業女青年,也想從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出發,說一些淺薄的看法。

我曾在中考時數學滿分(全市有且僅有一個)、奧數全國二等獎,本科期間學數1各科全A。比知乎的各種大神肯定差得很遠,但在資質較為平庸的條件下,發自內心的喜歡這門學科並且學得還不錯,很大程度得益於兒時的學習環境。

首先是興趣培養。學前時期父母很忙,基本散養。但媽媽會抓住一些小細節培養我對計算的樂趣,例如吃果凍,一包有幾個,先讓我數數,問今天要吃幾個,還剩幾個,一周以後才會再買,那這一周里要怎麼分配讓我計劃好。諸如此類,讓我覺得算計這些小零食特別有意思。爸爸動手能力很強(我的學步車是他親手做的),喜歡畫一些簡單的三維圖逗我玩,讓我猜哪裡該畫虛線,或者光束照射一個物體會投下什麼樣的影子之類的,然後會模擬驗證對錯。等等,比鄰居家小朋友每天做幾道算術題,不知道 多少呢!

第二是建立自信。我在學習上從沒被父母打擊過,無論考成什麼樣,他們的立場都是「只要比上次好就很棒」,如果退步了他們的立場則是「只要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很棒」,所以我在小學階段一直覺得自己棒棒嗒。講一個發小的故事,他是個小胖子,憨憨肉肉的,三年級的數學老師是個非常沒有師德的醜惡婦女,經常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罵我發小是豬、很蠢。整整一年,我發小都很低落,數學成績一直在班裡排35名左右(52人)。四年級換了一個剛畢業的年輕老師,一直鼓勵我發小,大概就是經常說「我覺得胖子都是潛力股,你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類的。能想像嗎,我發小在四年級下學期居然考進了奧數班。這就是肯定自我實現的力量吧。

第三是思維的開拓。我在初中的數學老師是我的啟蒙恩師,是他讓我領略到數學的優美和神秘。他鼓勵我用自己的方式解題,但極為強調邏輯的完整性;他喜歡講最基礎的原理,讓我們知其所以然;他每周留一道「一題多解」,比拼誰解題的方法最多並自己掏腰包發獎……就是這樣,我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興趣也更濃厚。當然,碰到這樣的老師需要運氣,但思維開拓的方式可以借鑒。

最後就是不要強求。我覺得像數學這種基礎科學,要想學得好學得精,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與生具來的能力,很多情況下是不能夠後天培養的。孩子喜歡什麼就去做什麼,童年應當滿溢著歡笑與快樂,而不是痛苦的疲於應付考試。把喜歡的事情做好做到極致,相較於把每一件事都做的平庸,要更有意義吧


先從去除他從父母這裡得到的壓力開始


這個我有心得。我六歲的兒子就是個數字痴,本來永遠記不住數字。為了記住3+4=7用了各種辦法記了一年。

但是最近他迷上了看球,先是看橄欖球,把所有NFL球隊本賽季的輸贏場數居然一個不差全部背了下來,我都驚著了。然後開始迷NBA, 今天和我看網路直播球賽,公牛98分對手100分。他著急了,說公牛還要兩分才追平,這心算立刻讓我刮目相看,前不久3+4還要數手指頭。

所以孩子未必是天生不擅長數字,而是數字在他的生命中因為一開始的挫折沒有和愉快的經歷聯繫起來,所以孩子產生了逃避心理。所以家長要淡化處理,冷處理一段時間後,不經意地讓數字和孩子的愉快經歷結合在一起,不用你推,他自己就會學習。


推薦你給他做小學一年級的奧數.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我那個時候(大概十年前)還是有的。

請不要一看到奧數就開始憤怒。事實上那一本一年級奧數是我數學興趣的啟蒙者。裡面真正需要做到計算的東西不多,反而都是些一筆畫,或是數方格這種圖形為主的題,很有意思。

那這就看出了一點:
1)培養孩子數學不要從計算的角度開始。
數學是一門這麼大,這麼美的學科。從哪裡開始,真的都一樣。重要的是一種邏輯思維的能力。小孩子都喜歡圖形多一些,這是人類的天性,那就從這個角度開始,把圖形替換成數字。比如三個蘋果加上兩個蘋果等於多少,這樣的題目。

2)家長的影響真的很重要
我的爺爺是大學裡的數學教授,我父親數學也十分好,感謝他們對我數學的培養。
*如果你要讓孩子覺得數學不可怕,你就要表現出你覺得數學不可怕*
小孩子的很多價值觀都是從父母那邊模仿來的。我小時候也不怎麼喜歡數學,可我父親在我耳邊一遍遍堅定地說「數學真的是很好玩啊。」,我也逐漸覺得數學十分有意思起來。加上我父親經常陪我一起做奧賽題,讓我也覺得數學是很重要的東西。

3)如果是小孩子真的不喜歡的東西就彆強求了。


最後吐槽一點,我覺得奧賽已經偏離了它原本的目的。奧數應當注重的是新穎的解題思路加上縝密的邏輯推理,其實是非常有趣的東西。現在的人把它太妖魔化了,只是一昧地往「難」字上面靠。


樓上各位的理論都很專業,也各有道理。我不是學教育的,也不是學數學的,但是我家的案例也許有一定參考價值。
先說一下我家的基本情況:我學文科,數學很渣;娃爸理科,當年因參加全國奧數比賽獲得滿分而保送清華附中理科試驗班。娃如今馬上5歲。我體會的關於孩子數學啟蒙,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心理暗示。這條可能最不相關的,我卻覺得第一重要。
因為娃爸數學超強,所以我一直堅信娃會繼承他的強大數學基因,所以對他身上表現出來的每一個數學細胞,我都會發出驚喜的讚美之詞。
比如在樓下水果店結賬時,需要報我的手機號來享受會員折扣,我報過幾次之後,有一天娃忽然就自己完整的報出了這11位數字。當時他剛剛2歲,我很開心,跟朋友家人大肆分享他對數字的敏感!(其實回想起來,這並不是什麼特殊的表現,普通孩子照樣可以做到)家人朋友也跟著讚歎他爸的數學基因在他身上的發揚,於是,孩子被貼上了一個標籤:數學小達人!
就是這樣一個標籤,讓整件事情進入了良性循環。家人朋友都熱衷於發現我娃在數學方面的表現,比如我媽不費吹灰之力就教會他數1-100的數字啦,我發現他2歲半之已經可以掌握10以內加減法啦,我爸輕而易舉就讓他認識了所有麻將啦,他爸用一個算盤半個小時就教會他百千萬、甚至億的加減啦,公里公斤換算成米和克對他來說都是易如反掌啦…… 總之所有他在數學方面的表現,都被無限嘉獎。
到後來,甚至連他自己都堅信,自己就是特別擅長數學。買書的時候,他要求買數學相關的;拉屎蹲馬桶的時候,他要求出個題目給他算;玩IPAD的時候,優先玩數學遊戲……

而他的一個小夥伴,因為父母一直認為他語言能力更強,而數學方面極差,就一直被貼上了一個負面標籤。周圍的朋友也因此認為他數學不好,所以他表現不如我娃的地方,都被歸因為」對數字不敏感「,甚至於他自己都認為自己是真的不喜歡數學!

看出心理暗示的作用了嗎?看到負面標籤惡性循環的後果了嗎?所以說,建議樓主首先自己堅信娃在數學方面是沒問題的,堅信孩子數學能力會發揮出來,在朋友面前多誇讚他的數學能力,最終讓他自己堅信:數學啊,很有意思的,這是我強項!

第二,啟蒙技巧。這個就是接地氣的層面了,我沒有系統理論,但是可以推薦一些方法和資源。
非要講道理的話,我覺得最重要有幾點:

1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
比如幼兒園裡會學習的ABBABB排列模式,我娃其實是在停車場學會的。
有一天我倆逛到停車場,他發現有的車頭朝內,有的車頭朝外,於是我就順帶給他講了repeating pattern這個東西,讓他找找看,那一排車是按照一台車頭、一台車屁股這樣的順序擺放的。為了方便表達,我倆把這種模式稱為「屁股、臉,屁股、臉」模式。娃秒懂,並開始熱衷於在生活中尋找這種有規律的事物,甚至他自己的托馬斯火車們,也經常按照他設定的一種模式來排列。

2帶他探究數學的本質,享受數學推理的過程,不要過於重視數學本身 。
在這裡,分享一個APP :starfall,這是我家珍藏級別的app,娃不僅拿他學英語,也用它學數學。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老美在數學教學方面的心思:注重過程。
比如就是一個十進位,有好多可玩的遊戲反覆演示這個推導過程。娃最愛的是一個堆硬幣的遊戲,按一下出1個硬幣,10個之後就換成10cents,10個10cents之後,一張美元大鈔就出現在屏幕上。娃經常為了這1美元,連戳屏幕100下。我其實挺心疼的,不僅是心疼屏幕,還有他的眼睛:) 不過這個遊戲的思路還真的很贊,因為他讓孩子參與了十進位的推導過程,而不是直接灌輸給孩子。

最近也買了《漢聲數學》給他,他喜歡的不得了。此套書是美蘇冷戰時期,美國為了壯大國力,培養高精尖的下一代而挑選了18位數學專家編寫的。涉及到數學的各個方面,比如奇數偶數,概率,二進位,真假命題,平面和立體幾何等等。喜歡鑽研數學的孩子,可以試著看看,燒腦,有趣,有深度,涉及到數學的本源與發展,非常有啟發。

3 大量的練習還是必不可少的。
這一條貌似與第二點是衝突的,但實際也不是。我家娃爸說了,沒有大量的計算,孩子們是不會天才的明白數學的真理的。
娃喜歡反覆的計算幾個數字。有一天他忽然跟我說:媽媽,我發現加法和乘法都是可以互換的。我沒明白他的意思,他就舉例說:2+8和8+2都等於10;2乘以3和3乘以2都等於6; 單是10減6和6減10不同,10除以2和2除以10 也不同。
我這才明白,他說的其實是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我們上學時,是老師灌輸給我們的;而他一個4歲孩子,是通過大量的計算,自己琢磨總結出來的。我想,他的方法,才是最有助於發展他對數學的興趣的。而這個方法的基礎,就是大量的計算。

4 試著給孩子出一些有難度的題,引導他的數學智商發展。
之前說過,我們家人堅信他繼承了爸爸的數學基因,所以經常拿一些有難度的題來考他。
比如我們曾經出過一個簡單版的「雞兔同籠」題目給他,他蹲在馬桶上琢磨了一會,然後很快用試錯、排除的方法得出了正確答案。
通過這種題目,他的數學視野得以拓寬,他對數學的好奇心,也逐日在增加。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希望對樓主有幫助。最最重要的,記住,一定是給孩子一個正面標籤~~~


根據這個具體問題,還是要做到:解鈴還須繫鈴人。孩子恐懼數學需要找到具體原因才行。
而如何正常的培養數學興趣,還是要培養孩子的數學想像力。
首先是數字,把每個數字都相像成一種動物是常規方法。
然後是加減乘除。這裡用小紅棒進行輔助,來幫助孩子進行思考效果就很好。

單從數學的角度來講,數學是個過程和結果一樣重要的抽象語言,所以,想像力在數學中就很重要。

======
PS:我不太同意用興趣引導一個孩子反感的東西。因為興趣引導畢竟會造成興趣疲勞。一個孩子對這件事受到激勵,對另一個事情受到激勵。那麼激勵的效果就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小。還不如把激勵用在孩子更加擅長的部分。


陪孩子完數字遊戲吧。
根據我微弱的記憶,腦內練習形成習慣的東西容易讓人熱愛。
所以千萬不要搞邊玩邊學,或者低於一個小時就讓孩子「放鬆一下」。
小學學習乘法的時候我是乘法表直接一路算下去的……因為一直沒有背,就每次默寫就自己計算,最後就喜歡上數學了OTZ。
但是我後來又在「數學體系」上敗下了……因為我沒辦法合理的安排格式OTZ。

總之就是不要讓孩子在學習數學(其實語言也是一樣的)上花零碎的時間,會導致厭惡而非興趣。


有個良好的數學環境,最好父母對數學有愛,自然就能激起孩子的興趣。


作者:sting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數學是一門神奇的學科,大家都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好數學升學無憂。

很多家長對數學有誤解,覺得就是無窮無盡的刷題。不少孩子也很小就對數學難題沒有興趣,甚至充滿恐懼。最後影響到各科成績。如果對數學沒有興趣的話,勤能補拙也做不到。

實際上,人人都具有學好數學的潛力,數學基礎對語言邏輯、物理、化學、計算機等都很有幫助,父母掌握了數學啟蒙的方法,可以讓孩子從小就愛上數學,甚至挖掘出孩子的天賦。

數學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學科,在物理、化學、地球科學、計算器科學這幾個世界奧林匹克的比賽項目當中,基本上拿到金牌的都是高三的學生,唯獨數學有一個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就能拿到金牌,這就是數學的特殊性。

目前市場上最熱的奧數班,裡面的奧數概念需要澄清下。

奧數有兩種,一種是真正的奧數競賽,叫做IMO(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Olympia),像這樣的奧數,說老實話,你不應該去期待你的小孩可以成為這樣的奧數選手。每一年每一個國家參加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最多只有六位選手,中國之大,要選出六位選手你認為你的小孩會是其中之一嘛?

大家熟知的所謂奧數,就是一種數學邏輯思維訓練,簡單舉例說,把初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式跟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的問題給小學生解。但不給小學生數學工具,要把它解出來。這樣就要想一些其他的方法來解答,引導孩子進行邏輯思考。

如果你贊成奧數是一種培養思考的方式,是一種你在沒有足夠的工具以前可以學會解決比較難的題目的方式,即便不是以競賽獲獎和升學為目的,也是可以學的。

在學習過程中,對奧數的興趣跟對遊戲的興趣不一樣,大部分解決奧數題的過程其實是一種「正增強」,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成功了得到獎賞你就會一直做下去,如果你一直受到挫折就會不想要做下去。

所以在培養小孩的數學興趣時,不要一下子就給他太難的東西,就他所認知的水平再多給一點,然後陪著他玩;也不要在孩子不知道答案的時候就急著告訴他,讓他們再多想一下。這樣,逐步就能讓孩子有信心,有興趣。

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相應的實踐活動可以使已經形成的興趣得到強化和鞏固,並使之趨於穩定。作為家長也要和教師一樣從實際出發,多創設符合孩子特點的、與學習有關的實踐活動,使孩子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習的興趣。家長也可以把某些表面上枯燥乏味的內容,置於適合兒童年齡和心理特點的富有趣味的環境中,使孩子以愉快歡樂的情緒進行學習。

其實在孩子小的時候,告訴他奧數入門是簡單的,家長和孩子一起玩奧數,解決一些難題,取得一些成績,然後告訴孩子,能玩好奧數的都是聰明的,孩子信心油然而生。

孩子小,喜歡聽故事,數學史里有太多的故事,運用恰當,效果比你講一百遍「奧數很重要」有效的多。

也有許多的趣味數學和邏輯書籍,買些讓孩子自己翻看,更簡單。

家長也可以想辦法把題目轉為遊戲:比如《1000個思維遊戲》中的一個小題目可以做成遊戲:。題目是這樣的,一個布口袋裡面有4個黃球,3個綠球,2個白球,1個黑球,每次抓兩個球,哪個球抓的最多。

在家裡,可以準備一個空箱子,做了4個黃紙球,1個黑紙球,把題目簡單化,讓孩子摸,每一次摸三個球,哪個球摸得次數最多。顯而易見,黃球必然摸得次數最多,然後再加其它顏色的球,最終讓孩子得出結果。

玩的時候,注意孩子喜歡錶揚的心理,讓她摸黃球後得出結論,就表揚,使孩子興趣昂然,不斷增加更多球,讓孩子理解概率,甚至可以計算概率,不知不覺就增加了難度。

有的孩子喜歡密室逃脫,可以引導去研究經典密碼的編碼解密方式。

喜歡編程的,可以下載一些編程類App如「人力資源機器」,迅速掌握新的編程邏輯。

我家用這些方法,讓孩子們都喜歡奧數,大兒子從未上過任何奧數輔導班,卻在小學四年級時獲得上海奧數四大杯賽的獎項,其中亞太杯還拿到一等獎。小升初時候,可以任意選擇上海最好的初中,他拿到了華育、西南位育、延安等學校錄取通知。

我家大兒子14歲了,已經掌握了Scratch、Python、C++和PHP四種編程語言,以及單片機、機器人、樂高等軟硬體結合的技術,今年拿過上海市科技創新大賽實踐類和創意類兩個一等獎,以及全國科技創新大賽優秀創意獎。參加過Google CodeJam全球編程大賽併入圍,現在已經可以用Python、PHP、AppInventor等開發一些小程序、微信應用、手機應用。

了解更多信息,歡迎參加 知乎 Live - 激發孩子熱愛奧數和編程的興趣,將會具體講一些奧數啟蒙的興趣引導相關的實踐。以及編程方面的實踐。

對編程特別感興趣的家長,可以去看下我前一期的知乎Live, 教孩子編程,從玩遊戲到編遊戲(四星半好評)。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家長口中「這孩子特聰明就是學習不用心,他要是認真起來學習成績肯定好」這樣的話?
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需要的素質是什麼?
我自己遠不夠正直坦蕩,如何教育孩子成為正直的人呢?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興趣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