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漫畫家能做真人電影導演嗎?
好的漫畫家會講故事,有思想,還有鏡頭感,同時又會人設,具備這些能力能拍真人電影嗎?為什麼沒見過這種導演?
正好前段時間看了李陽的《壞未來》,可以展開來說說這個問題。
首先回答問題:我認為好的漫畫家是可以轉職真人電影導演的。
漫畫、動畫、電影有一樣東西是同樣重要的,即節奏感。好的節奏感可以帶動觀眾情緒,壞的節奏可能讓人覺得冗長、或者急促,破壞觀眾的觀感。
漫畫如何做到良好的節奏感?即畫面構圖。我曾經看過一個漫畫教程,它不是教你如何畫好看的畫面,而是如何引導讀者視線——是的,這個非常有講究。比如,通過漫畫中人物的視線指向,讓讀者的視線流動到下一格;或者通過跨頁大特寫,讓讀者視線多停留一會。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通過種種手法控制讀者的閱讀節奏,進而調動讀者情緒。
舉幾個例子:漫畫之神手塚治虫,雖然畫風現在看來稚嫩,但是其畫面構圖能力放到今天也沒幾個人可以匹敵。而號稱漫畫之神接班人的浦澤直樹,其構圖能力號稱當今日本第一,再加上其故事原創能力,嗯嗯,本人心中偶像無誤。你看動畫版《怪物》,基本上就是照著漫畫分鏡畫的,改動很小。《20世紀少年》也被改編成真人電影了——不過我認為,日本人拍漫畫改編電影老是待著一股COSPLAY味道,這是不對的...
放到電影來看,電影與漫畫一樣也是由畫面構成,並由畫面來控制節奏。想像一下,把漫畫畫面之間的空隙用動作填上,動起來,那麼一部動畫就誕生了。而動畫和電影之間有什麼區別?答案是沒有區別!電影的節奏感非常重要,同時要妥善處理敘事,將各個包袱、線索放開、收攏,做到收放自如。。一個成功漫畫家如果經過完善的電影基礎訓練,是完全可以成為真人電影導演的。比如,他可以用腳本代替劇本,安排各個畫面的轉換,達到控制影片節奏的目的。
好了,論證完漫畫、動畫、電影之間的關係,回到這個問題:漫畫家是否可以轉職電影導演?的確有這樣的人:大友克洋。他導演了《蟲師》的真人版電影,但是這部電影稱不上成功。坦率的說我認為大友克洋並不是一位出色的動畫導演。這麼說有些奇怪,我來論證一下。大友克洋本身以漫畫家出道,而且成為頗為成功的漫畫家。後來拍了AKIRA,一炮而紅。但在我看來,大友克洋的節奏感有嚴重問題,他的動畫成功,不如說是背景設定和恢弘場面的成功。而從真人電影角度看,講述末日情結節的AKIRA反而有些平淡無奇了。
另外押井守也曾嘗試《立食師》這樣的另類真人電影。但是押井守的動畫節奏感問題更嚴重,其冗長之感幾乎令人無法忍受。《攻殼機動隊》的成功在於背景設定,如果真人電影這麼拍,肯定虧本無誤。
還有一個貨叫邁克爾·艾里亞斯,一個在日本待了好幾年、日語說得跟英語一樣溜的美國人。他是動畫惡童的導演。有的人可能會為惡童大聲叫好,但在我看來,這部片無論在節奏還是敘事方面都一塌糊塗,甚至連一個完整故事都算不上。只有畫面能拿得出手。後來邁克爾·艾里亞斯拍了真人電影,果然失敗——去掉了炫目的畫面,這傢伙就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了。
如果挑幾個能成功轉職真人電影導演的漫畫家,會是誰呢?一個是老宮宮崎駿。他本人畫漫畫就有兩把刷子,曾連載過《風之谷》漫畫版。雖然他的動畫充滿奇思妙想的背景設定,改編成真人電影會滿是違和感,但以他對鏡頭、節奏的控制力,就算是拍一部真人電影也無壓力,我個人認為《紅豬》是宮崎駿作品中改編真人電影難度最小的。宮崎駿老爺子一直否認自己拍的是電影,他說:「我做的是純粹的動畫。」而痞子庵野秀明說:」宮崎駿其實就是在做電影,他的動畫和電影沒有區別。「是的,我也這麼認為,讓老宮去拍電影完全可以,他只是不願意干罷了。順便一提,庵野秀明早年拍過真人特攝片,奇傻無比,但他的確有一個真人電影夢。
另一個人是今敏。這傢伙也是漫畫家出道,後來為大友克洋挖掘,成為動畫導演。我曾看過他的分鏡,非常恐怖:完全就是畫漫畫!連網點都要加上!而且看看他生前作品:未麻的部屋、千年女優、東京教父、紅辣椒,除了最後一部比較超現實,其他三部都和現實世界很貼近。尤其是東京教父,這片完全可以當真人電影看!可惜今敏早逝,而且他對轉職真人電影沒有興趣。
最後再說說李陽。李陽是動畫電影導演轉職真人電影導演。李獻計歷險記真人電影大家都很失望,我也失望。李獻計歷險記本身是部B級片感覺很重的動畫,完全按照正常的真人電影拍,原作的風格就沒了。後來李陽自己導演了《壞未來》,由自己來把握B級片的風格,這就對了。不過如果拍成正常的真人電影長度,可能風格又要被破壞。這是動畫電影與真人電影的矛盾。先說明,歷史上可不是沒有畫漫畫的導演。沃卓斯基姐弟倆年輕時(那時候還該稱他們為沃卓斯基兄弟)就有畫漫畫的經歷。台灣已故導演楊德昌先生也有畫漫畫的習慣。特別是沃卓斯基,Matrix 最初就是從他們的漫畫而來,說他們是漫畫家轉導演也未必不可以。
但是一個好導演要求的不止是講故事、鏡頭感、人設。且不說漫畫家的分鏡頭基本是靜態的,未必能等價於影視故事中的蒙太奇鏡頭,最重要的是,導演首先是和真人打交道:演員、燈光、美術,什麼都是真人。不懂得交流和統籌,做不了好導演。漫畫家不怎麼需要這個。一枝筆,一疊紙,就是我們所有的演員和布景。兩者的能力上當然有交集,但不能完全替代。所以一個漫畫家成為導演,仍然要求他/她必須具有導演的素質。
順便說一句,目下美國日本的漫畫製作也都開始走分工細化的路子,漫畫家也早已不是一人打天下。別以為漫畫家什麼都會哦。只是個電影迷,說說自己一點看法,說錯了求輕噴
----------------------------------------------回答的分割線------------------------------------------------
首先,好漫畫家不一定有當導演的能力。
別說導真人電影了,就算是導動畫電影,哪怕是導拿自己的漫畫改編的動畫電影,也不一定能合格。
原因很簡單,隔行如隔山。
把一部電影從頭到尾地說一說吧。
首先是劇本,電影和漫畫雖然都有故事人設台詞,但是他們要求的節奏和效果是不同的,一概而論有失偏頗。但這個還是問題最小的,下面才是重頭戲。
假設故事人設台詞都沒問題,下一步就是選演員了:畫漫畫的時候想要什麼人物直接畫出來就好,長什麼樣,有什麼表情,做什麼動作,台詞說什麼怎麼說完全可以按著漫畫家自己的想法來,只要畫工到位,人物對劇本的表演效果是完美的。但是真人就不同,人海茫茫,去哪裡找一個形象完全符合你腦海中形象的演員?即使找到了,人的性格,能力,思維方式都各自不同,漫畫家又怎麼保證每個演員都能不差一絲一毫地把你的思想表現出來?
遴選演員是導演的一大職責,有時候一部電影的好壞就取決於演員和電影的匹配度,要演至尊寶就不能找六小齡童來,哪怕他更像你心目中的猴子。
選完演員就該拍了吧。可是麻煩也不少:要對場面有絕對的控制,指揮現場拍攝工作,演員演不到位要慢慢跟他講戲,工作人員誰不聽話要黑起臉來逼,要紅著臉去哄。要選擇合適的場景拍攝,沒合適的也許還得去橫店去西北搭一個。道具燈光攝像哪一個都不能少,哪怕吃飯問題也得過問一下,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才能熬到殺青。
然後再到後期,剪輯,特效,字幕,背景音效哪一個都不能少了導演拍板。做出來以後還要辛辛苦苦拿去送審,審不過還得改(天朝特色,外邦另說)最後成片終於出來了,還得配合著去宣傳,發行商製片人有意見還得呵呵去賠笑臉。
直到這些全完成,導演還不能鬆一口氣,還得默默祈禱影片大紅,才能有錢入賬。
而對漫畫家來說,劇本演員拍攝後期往往都是紙上動動筆,效果就出來了。不象導演要累死累活才能弄出來。然後環境約束小很多,沒有腫菊,沒有發行商,沒有娛記狗仔整體追著屁股跑。和這些比,漫畫編輯是個相當純良的角色了。
總結: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也了解導演的不容易了。當然,不是說漫畫家就容易。可是,在這些困難面前,有多少個漫畫家能頂得住,然後解決好的呢?相比之下,還是紙上的世界才是他們更合適的舞台。
導演更多的是要調度,講故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要想做導演首先就要放棄畫畫,更重要的是整體。
不存在一個真人電影導演資格認證的標準。
成王敗寇,成功一切都是對的,失敗,一切都是錯的。
首先這是兩種有相似之處的媒體
最相似的地方就在於講究鏡頭
總的來說我覺得是一個人的功力和思想深度,漫畫家不一定能拍好電影,但是反過來很多成功的導演既能拍電影也能做動畫,因為畢竟是用鏡頭和音樂來講故事。電影導演如果擅長繪畫並且有這個興趣也能成為漫畫家,只是電影導演大部分時間不能用在手繪上。
所以電影導演的綜合能力很強,選腳本,找演員,拉贊助,選演員,台詞,分鏡,實際的攝影經驗,音樂品味,審美觀,各個部門的工作協調,到後期的宣傳,是需要很多綜合的能力才能完成。
結論是
合格的漫畫家手在他熟悉的媒體上很強,可是作為電影導演要跨界也需要大量的學習。術業有專攻,美國的英雄題材是經過很多藝術家的貢獻從漫畫到電影一步一步來的。每一個行業都是一個大坑,這就是為什麼要團隊合作,干好本職工作。
漫畫基本可以等同於電影的分鏡頭本,再加上優秀的編劇能力,做不了名導,做個二流導演是絕對沒問題的。
有的,Frank Miller,畫過的漫畫非常多比如300、蝙蝠俠等等,目前拍過三部電影:Sin City算是經典暴力美學,與Robert Rodriguez合拍;The Spirit獨立拍攝,爛片,原因是拍攝經驗不足,但是水平還是要比小四高出100000倍;還沒上映的Sin City 2:A Dame to Kil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