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戰地攝影記者是如何向報社快速傳遞照片的?

看了羅伯特·卡帕寫的《失焦》裡面據說是用無線電?那會的無線電怎麼收發圖像?


因為手頭缺少資料,上次的回答比較草率。我並不知道二戰的時候具體如何通過無線電傳輸照片,但我可以提供二戰之前就存在的,通過編碼方式傳送圖片的例子。

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1920),有一種圖片傳輸系統叫做「Bartlane cable picture transmission system」
即「Bartlane電纜圖片傳輸系統」。這種系統將圖片編碼成5個灰度級[fig.1](1929年發展成15個灰度級[fig.2]),並通過海底電纜進行傳輸。在發送端圖片被編碼並使用打孔帶記錄,通過系統傳輸後在接收方使用特殊的印表機恢復成圖像。

最關鍵的編碼並使用打孔帶記錄的方法是這樣的:(大致如此,細節的地方可能有疏忽)
首先,利用照片的底片為模,製作5個版,這些版是用鋅製作的,不同的版曝光不同的時間(比如1號2秒,2號4秒),在曝光的時候每個版會產生一些絕緣區域(我對膠片不太了解,可能是鋅消失之後剩餘的絕緣材料吧)。用這種方法,我們得到5個絕緣區不同的版,因為圖片亮度不同的區域曝光顯影時間不同,最亮的地方會在1號就出現,而暗的地方可能會在4號出現。
將製成的版置於旋轉圓通,連接一個通電磁鐵,圓筒均勻轉動,當磁鐵碰到絕緣區不會打孔,非絕緣區打孔。這樣1號版打孔1,2號版打孔2,最終得到了一個用5個孔表示一個區域的紙帶,也就是編碼[fig.3]。

編碼的信息應該就可以通過模擬信號傳輸了.電纜和無線電在物理層面可能不同,但對信息層面應該是透明的.或者退一步說,既然無線電可以傳送莫斯電碼,那麼用打孔紙帶控制電磁鐵從而控制發報機應該也能傳送.

接收端的列印技術也很容易實現(打字機是1808年發明的,簡單的用1/5的墨量,按照孔的不同控制打擊次數就可以復原圖片,我的想法,不想查了)。

第一幅圖片是1921年從倫敦傳到紐約的.

最後.雖然數字圖像處理從電腦出現之後才開始發展,但"數碼圖像"可要比這早.有了模擬信號傳送,肯定會有人想盡辦法從這上面傳一切信息,簡單機械裝置的力量遠不是我們想的這麼簡單.

fig.1 bartlane 傳輸的5灰度級相片

fig2. bartlane傳輸的15灰度級照片

fig3. 產生的信號紙帶,每列是一段取樣時間內的信號,小點是分隔符.
為什麼有不連續的列我也不知道.


不太可能用無線電傳送照片,因為那個時代這項技術沒有發明,雖然電視已經被發明出來,但是底片掃描然後數字化的技術沒有。
送照片當然是用郵寄,信使,或者攝影師本人親自送到可靠中轉站。


謝邀

對於無線電傳輸不太了解,但是普遍的做法是郵運,包括羅伯特·卡帕本人在內的都是要交由專門的人員統一收集後送、沖洗。

同時還可能要經過保密審查。

卡帕在諾曼底遺失底片據說就是在一名軍官統一收集後,裝在袋子里運走,然後有採訪說卡帕親眼看到他把袋子扔進了海里。

另有一部分現場照片後送之後,後方暗房人員急於看到成片,溫度設置過高,導致底片損毀。

所遺留下來的底片是卡帕私藏的。


在拍攝了一定數量的底片後,找戰爭的間隙到附近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沖洗、挑選、郵寄。 有一部紀錄片叫《戰地攝影師》,裡面是這樣做的。


看了 @孫澎 同學的解答,我百度了一下(由於沒有vpn,不能google,不能維基百科)
我找到了這個網站History ,不過進去是英文,為什麼又是英文 ,好吧 ,只能有道了
翻譯後我大概了解了一下這是個說明傳真發展歷史的網站
通過各種渠道,我知道傳真是在鴉片戰爭發生3年後被發明出來,在1930年時,傳真能夠通過無線電進行遠洋信息傳遞了 按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二戰開始,傳真有可能會被用來戰地攝影的傳遞。我的就這些,希望能幫助你。


無線電傳送圖像在那個年代不太可能咯,因為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數字化所拍攝底片,當時根本不具備這樣的技術水平,所以傳送也無從談起。


推薦閱讀:

蔣介石堅守南京是否明智?
《血戰鋼鋸玲》裡面日軍為什麼不在高地把攀登網割掉

TAG:攝影 | 膠片攝影 | 攝影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