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的設計為什麼從圓潤回到有稜有角?


原題目已經修改,原題目為,:
大眾汽車的設計為什麼從圓的回到方的?
其實也不能說是回到有稜有角,受制於工藝和成本的問題,在8,90年代大家都是有稜有角的。像汽車這種已經把不斷改款變成行業規律的產品,新的造型的目的肯定是要維持視覺的新鮮感,變化越巨大新鮮感越強,就算是相對於自家的產品而不是整個行業的顛覆,也可以增加新鮮感,前提是好看(豐田不談了...)。
關於圓和方的問題可以分為一般設計邏輯和VW的設計兩個方面來看:

圓了之後方,方了之後圓,從長時間看確實有些原地轉圈的意思,但是如果以上代產品作為參考,「革新」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先拋開圓還是方才是當今的潮流先不談,觀察下iphone1-6,難道不是圓-圓-圓-方-方-方-方-圓-大圓么?為什麼沒有人問「蘋果手機為什麼從方變圓了?」這個問題呢?因為無論是工藝還是整體效果以及設計語言,6代和1代除了大圓角這個元素,實際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孰新孰舊一目了然。所以現在的「方」和之前的「方」是完全不同的。

下面說一下VW的設計問題,我個人覺得是兩個原因
一,基本上大眾從比較圓的舊語言到比較方的新語言是發生在2006年左右,這裡不是指中國市場,而是指全球市場。這一年VW的新總監Klaus Bischoff開始履職,B總之前一直在大眾工作,而且在06年之前2年就已經開始穿插著做外形和內飾的領導了,所以,這一段時間肯定在車型設計上是有了決定性的發言權的。所以可以把這種轉變看作是個人風格的體現。如果一定要形容一下之前的VW的語言的話,其實視覺的感受是「平均圓角,均勻弧面,以及友好視覺」,新的語言可以形容為「快速折邊,非平均弧面增加反曲面,細節強化線的雕刻面以及直線多邊形侵略視覺」。明顯更年輕了。新的比較方的造型語言其實還是符合VW一貫的設計追求,就是追求外觀的iconic,因為在家族化的時候,使用平直和簡單的graphic更易通過折邊和面積來產生變化,但是卻不影響品牌的可識別度,相對於比較organic的語言也更容易在同品牌的不同產品也容易分辨一些。
從 一下三輛,
Volkswagen Thunder Bunny Concept (2006),

Volkswagen Golf GTI W12 650 Concept (2007)

Volkswagen Golf Variant RaVe 270 Concept (2007)

這幾輛facelift車型上,尤其是前臉已經可以明顯看出設計語言在向horizontal dynamic的方向發展了,這個毫無疑問是一個比較「方」的語言,迫不及待的干預這種可能已經design freezing的項目足可證明新總監還是很想在一開始做一些有個人風格的新語言。這種方的語言的巔峰基本上就是這輛了,至今仍然在一些細節上具有示範作用。Volkswagen BlueSport Concept (2009)

二,拋開可能 Bischoff本人偏愛這種比較有稜有角的語言之外, @無解 說的確實很對,現在確實是這種造型趨勢更佔主流,「為什麼汽車設計都變的有稜有角?」這個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展開說稍微有些複雜。就算在VW AG內部,理論上說品牌之間要有差異化才能覆蓋比較全的審美區間,但是。。。。請看。。。。

由此可見並不是大眾變方了,是汽車設計潮流變方了,不然不至於集團內部全部淪陷,

也有可能是。。。。

-----------------------------------------------------------深藏功與名------------------------------------------------------------


扔塊破磚,等大神出現。
圓潤到有稜角是當前設計趨勢,君不見各種雕塑題硬線條基本都用在了當今市面的大部分車型上,各有凱迪這種直線狂愛症患者,恨不得直接大斧子砍?
現在市面真心找不到幾輛圓鼓鼓了。以前甲殼蟲算是,但是改款後。。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
能想到也就是500了。
直線條更能體現車的運動感和美感?不懂車身設計,不瞎扯了。
直線條是不是對於工藝來說比較容易?不懂,不瞎扯了。
直線條是不是對於整個車身剛度來說比較好?不懂。不瞎扯了。
直線是不是對降低風阻有好處?不懂,不瞎扯了。
但是感覺好多車型近幾次改款基本都是按照從圓鼓鼓到肌肉男的路線走的,A6,帕薩特。馬自達等等。

求證實。


謝劉堯邀。
我覺得造成大眾設計出現越來越多「有稜有角」的直接原因有兩個:(1)Walter de Silva (希瓦爾或"Silva") 2007年從奧迪設計總監晉陞為大眾集團設計總監, 並把他的設計理念全面貫徹大眾集團品牌的各個角落。(2)製造技術上的進步(包括先進刀具,車床,激光焊接)使得「技術邊界」得到進一步拓寬,實現了設計者更多「科幻」的想法和點子。

首先先說希瓦爾。在擔任大眾集團設計第一人之前,希瓦爾在奧迪的功勞有目共睹,獨自擔當了包括2005年Q7, 2006年TT,2006年A6,2007 A5 等汽車的總體設計,更是創時代性地把奧迪賦予了「大嘴鍍鉻中網」的理念,真正的把家族設計的Design Cue發揚光大。回顧希瓦爾的設計風格,我認為用其代表的未來感用「冷艷」與「鋒芒畢露」基本能夠概括。舉個例子,希瓦爾設計過一把椅子,名叫「Luft」,其輪廓和造型是這樣的:

(這把椅子在SOHO見到過,看到設計師的名字以後就覺得一定要買下來,但後來和家具有點不搭,就放棄了,這是題外話了哈哈)

大眾汽車在希瓦爾的這種「冷艷」與「鋒芒畢露」的設計影響下經受了重新的塑形與進化。油泥模型里加入了更多的大開大合的直線與稜角,在LED的光源打造中也大量運用折線和拐角。因此成為了2007年以後大家認識的大眾品牌。很多人可能疑惑,第一代CC不是希瓦爾成為大眾總監之後才推出的嗎,為什麼還運用這麼多「圓形」,直到第二代CC才加入直線元素? 其實第一代CC是Murat Günak在即將下台之前的最後一件作品之一,在希瓦爾上台前就已經設計完成,所以真正開始算,第二代CC才是希瓦爾的親生小孩。

其實不僅僅是大眾品牌啦,希瓦爾自從擔任大眾集團(包括斯柯達,蘭博基尼,保時捷,奧迪等等)的設計總監以後,對於其他子品牌的影響也很大,可以說是「遍地都是其設計的影子」。比如奧迪在2016年即將帶來的新風格,其實多多少少能從全新的TT和最近該款的A7上看出,會把「有稜有角」的設計帶入新的高度,變得更「高貴」,更"鋒芒畢露「。

-------------------------------------------------------------

說完設計,我們再來談談現實。

在希瓦爾時代之前,同樣有很多設計師也想通過極為簡約的折線和毫不妥協的直角切面完成造型。但是我們知道一輛汽車不是設計師簡單的的意志延伸,而是設計師和工程師從草圖開始就緊密合作的結果。而「更現實「的工程師在看完設計圖以後的想法是: 「同樣的產品,帶弧度的或鈍角邊緣的產品比直角或銳利邊緣的要更容易成功製造,也更容易控制成本。你幹嘛不做弧線的?"

在這樣的語境下,過去時代很多 「稜角分明」的設計理念只能停留在概念領域。即使勉強生產了,也缺少工業必備的精密度與 「精緻感」。這樣的例子真的有,各位自行聯想2003年以前一個美國豪華汽車品牌的汽車,以鑽石切割設計元素出名。


但從2004年以來,工業的技術邊界被不斷打破和拓寬。工業領域裡,鑄造和鍛造工藝,模具,衝壓工藝,和焊接工藝這幾年的突飛猛進直接帶動了汽車設計的實現率得到大大提高。尤其是在設計軟體,3D列印以及激光焊接的幫助下,充滿概念元素的直角的設計理念越來越多,而且造型也越來越夢幻,甚至基本達到了「想的到」就「做的出來」的地步。這是工業領域進步的結果,所以不得不說希瓦爾是一個幸運的大師,他活在了他夢寐以求的時代。


冒昧來答一下,參考了汽車之家上范鑫的「你為毛長著一張大眾臉」(這名字是我瞎掰的,原文名字是「大眾」臉也會有個性)。個人感覺大眾車改款換代後有很多車型並不是辣么的讓人滿意了,其中幾個改動最大的,也是激怒過筆者的是Tiguan,Bora,CC,Golf.下文會上圖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家族化設計」在汽車界其實已經成為很多廠商產品開發的傳統,這種設計風格源於對消費者的調查研究。調查發現,消費者們需要值得信任的、可靠的產品。對於積累了「可靠」、「品質」口碑的產品而言,統一的外觀產品能夠產生連續性,將人們的信任感傳遞下去,強化人們對於這種產品的認知。這也是很多奢侈品保持統一風格的原因,人們對這些奢侈品的價值觀會隨著統一的外觀風格而一直延續下去,形成思維習慣。去參照一下奧迪的「套娃」立刻就理解了。

家族化設計也能夠更好地將品牌的經典元素傳承下去,幫助消費者更深刻的了解品牌的歷史,這同樣是對品牌認知和辨識的一種強化。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大眾家族開始把一些圓潤的東西改犀利,這實在讓我有點受不鳥了,尤其是途觀和CC的改款,簡直是想讓我哭到沒朋友。

CC 尾部的改款是非常成功的,CC老款的設計是來源於羅西蒙先生一次在遊艇上的遊玩,設計師本人喜歡玩兒遊艇(哇,一看就是高富帥),就把自己對於遊艇的喜愛投射到了CC的情感設計上。改款之後的尾燈還是很動感,而且更流暢。大眾也用帶狀LED 換掉了原來的點狀LED淚眼,整體來說,科技感更強了~

好了,最有爭議的部分來了,關於前臉,CC變得有些畫面太美讓我不敢看了。雖說為了追求犀利,線條更加乾脆了,這點我Totally能理解,但是,但是,它不是CC了,掩面~事實證明最吸水的面紙只有心相印啊~清風維達給我靠邊站~

來活兒了,我先發出去,等明天發途觀、寶來和高爾夫~


也許和iOS7一樣,現實生活中的審美的確是「隨波逐流」的。幾千年前唐朝以「風韻」為美,今天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恐怕都不會喜歡自己的臉接近3.14的圓周率吧?這個例子同樣使用於今天的汽車設計。而汽車的外觀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其重要性會高於動力,底盤,甚至操控等。原因很簡單,在對那些對汽車毫無了解的普通人群的宣傳角度,一個好的外觀起到的宣傳效果要遠遠大於雙離合這些讓人一頭霧水的東西。但是外觀設計的改變,為的無非就是這兩點:

  • 大眾審美的需求
  • 科技發展的需求

不過在談論設計之前,我想先放幾張早在2007至2013年就開始流傳的一些Golf的「概念圖」:

是不是很帥!!是不是很酷炫!!是不是很科幻!!實際上,汽車雖然是機械文明的結晶,但是,作為工程師文化中最濃厚的結合體,汽車實際上是比手機更具「科幻元素」。從90年代末2000年初的科幻電影可以看出,多數星艦的造型以圓潤的「飛碟」為基礎。然而到了最近,以變形金剛等電影為首的科幻片,則是更注重「機械效果」,也自然而然的把大眾審美往稜角方向引導。然後我們再來看看Golf的「設計圖」:

最明顯的一點是自上世紀以來,車是越來越寬了。風阻係數和速度以及接觸面積有關,作為日常家用車,絕大多數國家的最高速度一般保持在120km/h左右,想要降低風阻只能在車身上做文章了。幾何數學中有一條最為簡單的定律「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以此帶來的後果就是倘若保持「圓潤」,左右車身的風阻面積將會相對的更大,自然不符合燃油經濟性的發展趨勢。(我一邊寫一邊在自己打臉,為什麼飛機的造型就偏圓潤...)


汽車外觀設計的大勢,從早期的古典風,到二戰後的以直線條為主的簡樸風,到九十年代末開始的以曲線條為主的現代風,是三次大的定型。
而近幾年柔中帶剛的主流風格,我認為是屬於第三次定型里的一次小變化,算不上大的層級。
這些小變化,或者說小改款,大部分品牌每隔兩三年就有一次,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消費者視覺疲勞,維持持續的產品新鮮感,並沒有實質意義上變化,正所謂方久必圓,圓久必方,可以說純粹是為了改變而改變。大眾這幾年變剛的趨勢,個人觀點是感覺受寶馬品牌造型的影響較大。
話說回來,這些形象的改變都是成功的么?未必!上面那個發帕薩特十年前臉變化史的就能說明一切,其中至少有一兩個改款的設計是不如前代的,是失敗的。
再舉個近期的別的品牌的例子,2015款新科魯茲,爭議就不是一般的大。
但是汽車造型這個東西,會有一定的視覺強姦性,如同女人的流行款時裝,即使一開始不喜歡,但當最終滿街都是的時候,你也不得不被迫接受。


謝謝邀請。不是很懂汽車外觀設計。我的感覺不是方和圓,而是更具視覺衝擊性甚至攻擊性。這種視覺的要求也許是當下消費者的心理或者在生活中情緒的反應。

在這個時代下,大多數人都要顯示自己的鋒芒。現在的設計也許迎合了這種心理。


難道不是因為彼得 希瑞爾被現代集團挖走了嗎?


volkswagen一直都沒啥准,除了中控以外,每隔幾年都在對外觀做大手術。上個十年對修改前臉樂此不疲,小嘴改大嘴(進氣量改變不大,倒是風阻理論上大了),就拿golf來說~

上個十年的golf,瞧這外觀多圓潤,到處都圓圓的,多親切~

6代golf突然就玩起了大嘴風潮,一夜間volkswagen流水線上出品的車都換上了大嘴。

polo

passat
太多栗子就不說了~
換來換去的理由不明,可能緊隨中國人民群眾的審美標準吧~又或許是外觀實在變不出新意,只能從前後主照明下手了吧。套娃么~反正看起來像新款就行。


推薦閱讀:

日本有什麼特別的小萌車?
安全帶這麼重要,為什麼不設計成不系車就無法啟動?

TAG:設計 | 汽車 | 汽車設計 | 大眾汽車 | 汽車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