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退位後,武氏諸王的下場分別如何?
謝邀!
題主 @樹神顗 已經自己答了,對武氏一族的下場已經有了比較好的交代了,我再來啰嗦幾句,販賣一點兒不是私貨的私貨(很多是陳寅恪先生和黃永年先生的觀點)。
武氏本來出身寒族,武士彟是一個商人,只因為政治投機比較成功成為了唐朝的開國功臣,被封為公爵,這已經算是極大的幸運了,但武氏一族又遇到了另一件幸運的事(好像這樣說不是太合適,詳見後)。
武士彟在軍中上班期間,他的原配夫人相里氏不幸去世,還留下了兩個孩子(武元慶、武元爽)。唐高祖李淵為了表彰他,牽線搭橋,讓他娶了隋朝皇族楊達之女續弦,這在講究門第出身的隋唐時代是一件極其幸運的事,新朝顯貴與舊朝宗室聯姻,以提高社會地位,本就是當時的風俗,武氏一族在唐高祖的幫助下也算和關隴貴族沾上了親。武則天(這個稱呼其實很不恰當,但想簡單明了也只好如此了)能夠被選入宮中充當才人,可能也與她母親的高貴血統有關,正合關隴貴族「尚冠冕」(柳芳《氏族論》)的傳統。
始士彟娶相里氏,生子元慶、元爽,又娶楊氏,生三女,元女妻賀蘭氏,早寡,季女妻郭氏,不顯。士彟卒後,諸子事楊不盡禮,銜之,(武)後立,封楊代國夫人,進為榮國,後姊韓國夫人。韓國有女在宮中,帝(高宗)尤愛幸,後欲並殺之,即導帝幸其母所,(後兄子)惟良等上食,後置堇焉,賀蘭食之,暴死,後歸罪惟良等,誅之,諷有司改姓蝮氏,絕屬籍,元爽緣坐死,家屬投領外。後取賀蘭敏之為士彟後,賜氏武,襲封。敏之韶秀自喜,烝於榮國,挾所愛,佻橫多過失。榮國卒,後出珍幣,建佛盧徼福,敏之干匿自用。司衛少卿楊思儉女選為太子妃,告婚期矣,敏之聞其美,彊私焉。楊喪未畢,褫衰麤,奏音樂。太平公主往來外家,宮人從者悉逼亂之,後疊數怒,至此暴其惡,流雷州,表復故姓,道中自經死,乃選元爽之子承嗣,奉士彟後,宗屬悉原。
——據《新唐書武士彟傳》(參《舊唐書武承嗣傳》),轉引自陳寅恪《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金明館叢稿初編》)
武氏一族行事不拘禮法,沒有一點世家大族的樣子,兒子不待見後母、姨甥爭寵(韓國夫人也參與其間)、外孫與外祖母通姦、指定外孫為接班人、姦汙表妹隨從(還好沒有對太平公主做什麼),這些都不是一個合格的貴族家庭中所能認可的行為,都在武家上演,讀了只能讓大家感嘆「貴圈真亂」,武氏子弟的道德水準都很差,幾乎無好評。當然,楊隋李唐皇族沾染胡風甚深,也為當時山東世家大族所不齒,太宗納弟媳、高宗娶庶母、玄宗幸兒媳,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
武則天為了稱帝,在位期間不斷打擊李唐皇族、關隴貴族,重用武家子弟(雖然她的哥哥姐姐們的表現都不好,但還是不得不用娘家人)、進士詞臣,使自己的統治能夠穩固。但她面對著一個巨大的難題,就是究竟該把皇位傳給李家(自己的兒子)還是武家(自己的娘家侄子)。如果傳位給李家,那麼自己「武周革命」豈不是徹底失敗了?但如果傳位給武家,那侄子從來沒有祭祀姑媽的道理,自己會面臨「不血食」的悲慘身後事。當然,還可以選擇傳位給女兒(太平公主),但女兒一直傳下去,就不知道傳到誰家了,只會更亂。這是一個在現有倫理框架下從根本上講無法解決的矛盾。
晚年的武則天鑒於天下人心歸唐,而武氏根基尚淺,口碑又差,在眾多她所信任的大臣(也包括男寵)的勸諫下,她決定傳位李顯、還政李唐。同時,她還想保護武氏子弟周全,讓武氏世世代代與李氏同為最高之顯貴。這其實是一個比較矛盾的想法,武氏的上台本來就是伴隨著對李唐皇族的大清洗,李武兩家為了爭奪皇位的繼承權更是在武則天稱帝後勢同水火,擺在武則天面前的,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武則天(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完成了這個任務,她通過聯姻的手段和自己的威望,將李武兩家融為一體,建立了一個以李氏居虛名,以武氏掌實權的一個畸形政權,陳寅恪先生將其稱為「李武韋楊婚姻集團」(陳寅恪《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黃永年先生將其命名為「李武政權」(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
在「武周革命」稱帝之後,武則天建立了武氏七廟,追封武士彟為皇帝,並封武承嗣和武三思為親王並先後擔任宰相,其他十二個武氏子弟為郡王,降睿宗李旦為皇嗣(親王和太子之間的一個身份)並賜武姓,讓太平公主嫁給武攸暨(開始準備嫁個武承嗣,太平公主因故罷婚,遂賜死武攸暨原配,太平公主的原配為薛紹,薛紹之母乃高宗之妹,後因其兄參與謀反而餓死獄中),立李顯為太子後,又使李武兩家通婚。
高宗女鎮國太平降薛紹,後降武攸暨。中宗女新都降武延暉。安定降王同皎,後降韋濯,三降崔銑。長寧降楊慎交,後降蘇彥伯。永壽降韋鎮。永泰降武延基。安樂降武崇訓,後降武延秀。成安降韋捷。
——《唐會要公主門》
除了太平公主嫁給武攸暨之外(武攸暨因此進封定王,成為武氏除武承嗣、武三思之外的第三號人物),中宗李顯的女兒好幾個都嫁到了武家(也有幾個嫁到韋家,應是韋後的安排),這些都是武則天有意使李武兩家融為一體的表現。這裡有意思的是相王(也即睿宗)李旦一支沒有與武氏通婚,李旦的子女也不少。這可能與李旦不是太子有關,誰料到後來韋氏之亂後李隆基(玄宗)政變成功讓睿宗一支掌握皇權,睿宗一支與武氏並無通婚,武氏也只剩下太平公主夫妻的勢力,最後被玄宗平定,武氏政治勢力算是完全被剿滅,這應該是武則天生前始料未及的。
此外,武則天晚年害怕李武兩家關係弄不好,還使李武兩家的首腦人物李顯、李旦、武三思、武攸暨(時武承嗣已死)立誓於明堂,也就是叫他們發誓一直合作下去。 這個做法固然顯得比較幼稚,但武則天對此已有政治準備,老太太這麼做也是為了讓自己放心,哎,手心手背都是肉呀!
在安排好了自己死後的政權交接問題後,武則天就更加寵幸以張昌宗、張易之為首的男寵,使男寵的勢力迅速膨脹,這其實是為了讓男寵勢力制衡已經聯姻的李武兩家勢力,保證自己大權不旁落。之前李家勢利、武家勢力和酷吏勢力幾種政治力量相互牽制,武則天能夠充分利用,保證自己大權在手,而如今酷吏勢力已經消亡(用酷吏是為了給武周政權鋪路,廢酷吏還給武周政權漲人氣,武則天的政治手腕真是爐火純青),而為了自己死後李武兩家不死掐李武勢力也已經被武則天合成了一股勢力,為了保證自己晚年大權不旁落,武則天又扶持了男寵勢力,男寵和酷吏類似,缺乏社會基礎、口碑很差,只能依賴於君主,不然很難成氣候,武則天活著的時候能利用男寵制衡李武勢力,死後李武勢力想除掉男寵勢力也不算難,我徹底被則天大帝的巧妙安排所折服。
則天春秋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中宗為皇太子。太子邵王重潤及永泰郡主(降武延基)竊言二張專政,易之訴於則天,付太子自鞠問處理,太子並令縊殺之。
——《舊唐書張行成傳附二張傳》
因私議二張亂政,連李武集團的核心成員都不能免去一死(《舊唐書李重潤傳》記載為「則天令仗殺」,而《舊唐書武承嗣傳附武延基傳》記載為「咸令自殺」,看來武延基也死於此禍,不管是仗殺還是自殺,都可算作為二張所逼死),由此可以窺探武則天重用二張之目的。
但二張過於跋扈,在朝中雖朋黨很多但為正人君子(如姚崇、宋璟等)所不齒,又與李武集團結下了大仇(如逼死李重潤及永泰郡主夫婦),於是宰相張柬之等五人為首的正直朝臣集團便與李顯、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為首的李武集團聯合發動神龍政變,誅滅二張及其黨羽,張柬之等順勢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複位。
神龍政變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取得了李武勢力的支持,主要目標是剷除二張勢力,並不以打擊武家勢力為目的,武家勢力其實也參與了這次政變。發動政變五大臣中的桓彥范、敬暉只是禁軍的左右羽林軍將軍,但據《資治通鑒》記載,當時武家的骨幹成員武攸宜正擔任右羽林大將軍,是桓彥范和敬暉的頂頭上司,沒有武家的支持,他們是調不動禁軍的。
中宗即位,侍中敬暉等以唐室中興,武氏諸王宜削其王爵,乃率群官上表曰:...(表略)...上答曰:...然以賞罰之典,經國大綱,攸暨、三思,皆悉預告凶豎,雖不親冒白刃,而亦早獻丹誠,今若卻除舊封,便慮有功難勸。...
——《舊唐書武承嗣傳》
以張柬之等及武攸暨、武三思、鄭普思等十六人皆為立功之人,賜以鐵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
——《資治通鑒》神龍元年五月乙酉
這兩條史料也可以說明,武家勢力是參加了這次政變的,但張柬之等大臣還別有私心,順勢逼迫武則天退位,一方面是為了剷除男寵勢力,另一方面也想中興李唐、剷除武氏勢力,也不能排除擁立貪功,希望攬權的嫌疑。而逼迫武則天退位應該不在預先的計劃中,武則天已至垂暮之年,李顯太子位很穩固,沒必要擔上逼迫母親的惡名,武氏集團更不會有這個想法。所以在即將行動時,李顯發現有不對勁,一度猶豫不前,拿「聖躬不豫,慮有驚動,公等乃止」來組織,但事出倉促,也只能順從。
太后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及在上陽宮,不復節頮,形容羸悴。上入見,大驚。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上悲泣不自勝,伏地拜謝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
——《統紀》(《資治通鑒》神龍元年五月甲午《考異》引)
這正可以說明,還政李唐是武則天的既定計劃,不需要靠政變來實現。而武則天構建的李武政權是當時最大的政治勢力,這也決定了神龍政變想要「中興唐室」是不可能徹底成功的,武家勢力必然還要在政治舞台上唱很長時間的主角。
中宗複位後,對李武勢力的封賞自不待言。政變五大臣希望中宗能剷除(或削弱)武家勢力,實現真正的「中興唐室」,但中宗並不採納,還與武三思聯合將五大臣(當時已經被封為五王)貶死,這也是五王挑戰李武政權失敗的代價。
中宗當政期間,皇后韋氏專政,與武三思私通,名聲極壞,上官婉兒也「專掌制命,深被信任」,被拜為昭容後還與武三思私通,處事多「推尊武氏而排抑皇家」(《舊唐書上官昭容傳》),武三思除了與韋後、上官昭容有染外,更是「威權日盛,軍國政事,多所參綜」、「令百官復修則天之法」(《舊唐書武三思傳》),依然掌握大權。
中宗尋又制:武氏崇恩廟,一依天授時舊禮享祭,其吳陵、順陵,並置官員,皆三思意也。
——《舊唐書武三思傳》
除了縱容韋後專權以外,中宗的各種政治舉措都是按照武則天生前的安排進行的,「令百官復修則天之法」、對武氏崇恩廟的享祭、上官婉兒「專掌制命」、武三思掌權等在李武集團看來都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中宗對其並無異議,韋後集團在一開始也是全力支持的。
由於中宗對韋後的格外縱容,以韋後為代表的韋家勢力也開始登上政治舞台。韋後一開始和武三思等合作,全力維護李武政權,打壓對李武政權不滿的其他李家皇室成員,逼反了太子李重俊。
時武三思得幸中宮,深忌重俊,三思子崇訓尚安樂公主,常教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韋氏所生,常呼之為奴。或勸公主請廢重俊為王,自立為皇太女,重俊不勝忿恨。神龍三年七月,(重俊)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矯制發左右羽林兵及千騎三百餘人,殺(武)三思及(武)崇訓於其第。又令左金吾大將軍成王千里分兵守宮城諸門,自率兵趨肅章門,斬關而入,求韋庶人及安樂公主所在。韋庶人及安樂公主遽擁帝(中宗)馳赴玄武門樓,召左羽林將軍劉景仁等,令率留軍飛騎及百餘人於樓下列守。俄而多祚等兵至,欲突玄武門樓,宿衛者拒之,不得進。帝據檻呼多祚等所將千騎,謂曰:汝等並是我爪丫,何故作逆?若能歸順,斬多祚等,與汝富貴。於是千騎王歡喜等倒戈,斬多祚等於樓下,餘黨皆潰敗。
——《舊唐書李重俊傳》(參《新唐書李重俊傳》),轉引自陳寅恪《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金明館叢稿初編》)
重俊想要打破李武政權,但他並無多少政治根基,又操之過急,故最終失敗,但他畢竟殺死了武家勢力的核心人物武三思、武崇訓父子,這也算是大大削弱了武家勢力。
武三思父子的死亡及重俊的失敗給了韋後擴充韋家勢力以機會。韋後欲效法武則天,準備製造一個」內外稱二聖「的局面,武家勢力中的安樂公主、武延秀夫婦也開始轉向韋家勢力,變成了「韋武集團」,而太平公主、武攸暨(此時當為武氏集團的最高代表)夫妻並未與韋氏集團合作,他們應該是反對韋氏上台的,李武集團(武家勢力)開始走向了分裂。
中宗死後,韋氏臨朝稱制,旋被李隆基、太平公主聯合撲滅,韋氏集團及安樂公主、武延秀夫婦勢力全部滅亡。至睿宗在位,武氏集團只剩下太平公主、武攸暨夫婦一支尚存,武氏集團在之前的政治鬥爭中損失慘重。
睿宗為了制衡新興的李隆基勢力(李隆基不屬於李武集團,也希望能打破這個集團),只能通過增加太平公主夫婦(武攸暨在睿宗景雲三年死去,此時的李武集團,只剩下太平公主一支了)的權勢,太平公主在睿宗一朝權勢極盛,號稱「七位宰相,五齣其門」,但當時的宰相對於左右政治局勢已無甚力量,新興的李隆基集團又已經尾大不掉,最終兩個集團的鬥爭以李隆基的勝出而告終,武氏集團算是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
武氏集團退出歷史舞台之後,還有一些次要人物活躍在玄宗一朝的舞台,對當時的政治也有很多影響,但已經不是核心統治集團了。這裡介紹三位:武惠妃、高力士、武氏(武三思女,裴光庭妻)。
(玄宗貞順)皇后武氏,恆安王攸止女。攸止卒後,後尚幼,隨例入宮。及王皇后廢,賜號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初,(開元)十四年四月,侍御史潘好禮聞上欲以惠妃為皇后,進疏諫曰:臣聞禮記曰:父母之仇不可共戴天。公羊傳曰:天子不復父仇,不子也。陛下豈得欲以武氏為國母,當何以見天下之人乎?不亦取笑於天下乎?又,惠妃再從叔三思、再從父延秀等,並干亂朝綱,遞窺神器,豺狼同穴,梟獍同林。至如惡木垂陰,志士不息,盜泉飛溢,正夫莫飲,良有旨哉。伏願陛下慎擇華族之女,必在禮義之家,且惠妃本是左右執巾櫛者也,不當參立之。又見人間盛言,尚書左丞相張說自被停知政事之後,每諂附惠妃,誘盪上心,欲取立後之功,更圖入相之計。且太子本非惠妃所生,惠妃復自有子,若惠妃一登宸極,則儲位實恐不安。臣職參憲府,感激懷憤,陛下留神省察。(蘇冕駁曰:此表非潘好禮所作。且好禮,先天元年為侍御史,開元十二年為溫州刺史致仕。表示十四年獻,而雲『職參憲府』,若題年恐錯,即武惠妃先天元年始年十四,王皇后有寵未衰,張說又未為右丞相,竟未知此表是誰獻之。)
——《唐會要皇后門》(參《資治通鑒》),轉引自陳寅恪《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金明館叢稿初編》)
武惠妃(死後追封為皇后)是玄宗在楊貴妃之前最寵幸的妃子,她極度精明能幹,斗垮了玄宗的原配王皇后,若非群臣反對(武氏一族在玄宗朝的口碑由此可知),自己差一點也當上了皇后,又與李林甫相勾結(李林甫拜相也與武惠妃的支持有關)害死了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及其他兩名皇子,如果武惠妃不在害死太子後不久便死去,那麼她自己當皇后,兒子當太子的心愿就有可能能實現。之後,楊貴妃便是以武惠妃替身的身份被高力士帶入宮中消解玄宗的喪偶之痛的。
同時,高力士也算是與武家有關聯,但他並不代表武家勢力。
內官高延福收為假子,延福出自武三思家,力士遂往來三思第。則天召入禁中。
——《舊唐書高力士傳》
此外,武三思還有一個女兒在玄宗朝出名,她繼承了武家的優良傳統,與李林甫有私情。
武惠妃愛傾後宮,二子壽王、盛王以母愛特見寵異,太子瑛益疏薄。林甫多與中貴人善,乃因中官干惠妃云:願保護壽王。惠妃德之。初,侍中裴光庭妻武三思女,詭譎有才略,與林甫私。中官高力士本出三思家,及光庭卒,武氏銜哀,祈於力士,請林甫代其夫位,力士未敢言。玄宗使中書令蕭嵩擇相,嵩久之以右丞韓休對,玄宗然之,乃令草詔。力士遽漏於武氏,乃令林甫白休。休既入相,甚德林甫,與嵩不和,乃薦林甫堪為宰相,惠妃陰助之,因拜黃門侍郎。(開元二十三年)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舊唐書李林甫傳》
李林甫的拜相必定不會這麼簡單,但武氏應該是對他有所幫助的。
總結:
武則天晚年創建的李武政權是自武則天晚年至玄宗剪滅太平公主時期唐代的一個最大的政治集團,武則天以婚姻為紐帶,再憑藉自己的政治權威和安排,將李武兩家融為一體,使得武家勢力在自己死後依然活躍了十幾年才退出歷史舞台,在玄宗年間,武家勢力雖還有殘餘,但已經不是統治集團了。
自李武集團成立開始,先後有酷吏集團、二張男寵集團、神龍功臣集團、李重俊、韋氏集團、李隆基集團希望能打破這個集團,最後只有李隆基成功了。
李武集團的覆滅有以下兩個主要原因:
1. 武氏本來就是寒族,且門風不正、道德敗壞,屬於典型的政治暴發戶,口碑很差。全靠武士彟的投機和武則天的上台才能登上政治舞台,但武家子弟既無社會基礎,又無施政綱領,在武則天活著的時候可以為虎作倀,武則天死後可以依賴與李氏的婚姻關係暫時維繫,一旦武則天的政治影響逐漸消退,這個集團必然要退出歷史舞台。
2. 李武集團自身並不團結,是一個畸形的政權,武則天勉強將他們融為一體,但兩家的成員們都心懷鬼胎,李顯、李旦、武三思、太平公主、武攸暨、韋氏等都被裹挾進入這個集團,但他們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政治野心,這個集團最終分裂,武氏的核心人物便被各個擊破。
自問自答吧,實在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
武周建立後,武氏諸王雞犬升天、橫空出世,這是一脈故事頗多的貴族,不僅和李氏、韋氏深深糾葛,而且在武則天退位後仍能屹立不倒、權傾一時,直至韋後、安樂公主隕落後才宣告退出政治舞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頗為罕見的。作為政治暴發戶的登峰造極的代表,武氏各色生態有著十分有意思的研究價值。在這裡,只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武姓王侯記載。
武曌在登基之後,冊封高祖父武居常為肅祖章敬皇帝,祖父武儉為烈祖昭安皇帝,祖父武華為武周顯祖文穆皇帝,父親為太祖無上孝明高皇帝,等等等。這些荒謬的帝號只能供當代帝王一時意淫,後李隆基登基後,當然是撤銷武氏宗祖一切帝位,武士彟最後也只撈到了一個「太原王」。
這裡補充一下,類似武周所冊立的皇帝多如牛毛,從不被史學家所認可,史學家只承認正統登基的帝王(無論是否掌握實權),且未被當朝撤銷帝號的皇帝。被削號的著名皇帝如曹芳的齊王,曹髦的高貴鄉公,完顏亮的海陵王等,而有帝號卻不被承認的比如朱允炆他爹朱標、世宗朱厚熜他爹朱祐杬等。朱允炆的廟號則是南明、清乾隆時期才給正式補上的。
在唐朝政壇活躍的武氏宗親多出於武曌祖父武華一脈,武華生五子,分別為武士棱、武士讓、武士逸、武士稷、武士彟,可惜這五位命都不長,武則天14歲入宮時,她的父親已經過世兩年多了。《新唐書》提及,武士讓後被封為楚王,武士逸為蜀王,均為其子嗣活躍於政壇的副產品。
因武氏親貴人丁興旺、地位敏感,次要人物多軼失在歷史中,因而武氏族譜參考價值不大,故在此不列,僅點出有王爵身份的重要人物。
武則天一輩:
武元慶、武元爽
武則天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兄長:武元慶、武元爽,但兩位兄長在喪父後對武則天母親楊氏無禮,給年幼的武姑娘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在武則天被立為皇后後,便把兩個哥哥從中央的閑職宗正少卿和少府少卿(皆為從四品)放逐到地方,作為報復,近來也有研究稱此任命為武后政敵所發。可他們畢竟是武則天的親兄長,門閥殘暉燦爛的盛唐,自相殘殺可是大忌。武周建立後,武則天追封武元慶為梁獻王,武元爽為魏德王,且在掌權後一直在朝中拔擢武元慶之子武三思和武元爽之子武承嗣。
此外,武士讓三子中二子被封王,有九州郡王武懷運、建安郡王武懷亮,其中武懷道爵位未見記載。
武三思、武承嗣一輩:
武三思
武三思為武元慶之子,封梁王,和武承嗣一樣,因其與武后的親緣被拔擢到中央,擴充為武后的勢力,後累遷為禮部尚書,封梁王,為武氏諸王中最重要人物之一。他是武后的靈巧棋子,十分善於揣摩姑姑的意思,曾獻言和誣告諸多唐室宗親,並屢屢得手,被賜死的宗室無數,為武則天稱帝掃除障礙。
他和武承嗣是武則天血緣最親的侄子,可他們都明白自己父親當年對武后母親的侮辱,在武后手下也是戰戰兢兢,甚至兄弟倆還低眉順眼地周旋於武則天的男寵薛懷義、張宗昌、張易之中,百般諂媚,還耗盡民財在洛陽鑄造天樞銅柱歌功頌德,終於換來了武后的徹底信任。
武則天登基後,曾考慮立武三思為太子,而武三思和武承嗣也四處活動,但這決定遭到了群臣的反對。狄仁傑一針見血指出,如果武則天立自己親生兒子,百年後仍可以配享宗廟,但是立侄子的話,還從沒聽過侄子供奉姑姑的。武則天醒悟,當天就派人把放逐在地方的親兒子廬陵王李顯召回朝中,由此武氏兄弟粉碎了繼位的夢想,武則天的太子之爭也宣告結束。
武三思在夢碎後,開始討好太子李顯一家。他和李顯本是姑表兄弟,兒子武崇訓又娶了未來權傾一時、甚至要被立為「皇太女」的安樂公主,這為後武則天時代武氏諸王的保存埋下重大伏筆。
則天皇帝在登基十四年後,終於在疾病和衰老之中走向人生盡頭。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合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李唐復辟,李顯登基,是為唐中宗。李顯昏聵,韋皇后和愛女安樂公主把持了朝政。同樣作為政治暴發戶,根基不穩又極為崇拜武后的韋後選擇了和親家武三思結盟。同時,武周、中宗兩朝宮廷秘書長上官婉兒早已和武三思暗合多年,韋後、武三思和上官婉兒三角對中宗朝政產生了惡劣的影響,同時,武氏諸王也迎來了較為穩固的過渡期。
神龍政變後,參與的五人均被封王,但武三思對他們多有怨恨,和韋後把他們一個一個除掉,同時把牽連的政敵們一空掃蕩,朝局烏煙瘴氣。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韋後所生,又與「未遂皇太女」安樂公主不和,被她們母女所深深忌憚。神龍三年,李重俊矯詔發動政變,率羽林軍闖進武府殺死武三思、武崇訓,後戰敗而亡。唐中宗令梟首級於朝,又獻於太廟,並以李重俊的首級祭武三思、武崇訓的靈柩。
唐中宗弟弟唐睿宗即位後,將武三思父子斫棺暴屍,夷其墓。
武承嗣
武承嗣為武元爽之子,封魏王,為武氏諸王中最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事迹很大程度與堂兄重合,大半生都在大肆排除異己、阿諛奉承,換來了姑姑的信任,在他的指使下,朝廷中反對武則天的勢力被蕩滌一空。在李顯第一次被廢后,武承嗣晉為禮部尚書,不久授其官職為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他位居宰相之位十餘載,只圍繞武則天一個人服務,完全稱不上有什麼政績可言。
武承嗣同樣有太子之夢,在他的活動和諂媚之下,姑姑對他的好感越發隆盛,可惜在繼承人的關節上,他仍功虧一簣。比起善於鑽營又能把握風向標的武三思,他的玻璃心實在過於嚴重,在李顯正式擺駕回宮後,幻夢破碎的他憂憤而死。
此外,武元慶還有子申王武審思、襄王(一說蔡王)武再思,可均無文獻記載,可能因為早夭。
武攸寧、武攸暨、武懿宗一輩
武攸寧
武攸暨為武士讓之孫,封建昌王。文獻中有提到,武士讓生三子,分別是懷道、懷運和懷亮,並留下寡妻善氏。善氏在父親死後經常欺負武則天母女,因此後來武則天外甥女魏國夫人賀蘭氏死的時候,武則天杖斃善氏給母親楊氏出氣。而武懷道生二子,即為武攸寧與武攸暨,他們是武則天的堂侄,不如三思、承嗣血緣親。
欺負過武則天的人都沒好下場,可是她的大權在握又離不開狗腿與支柱二合一的武氏宗族,她便饒了那些無辜孩兒們,統統納入旗下。
武攸寧一直在中央任職,累遷中書侍郎、兵部尚書、工部尚書,直至為相,在朝中可謂炙手可熱。薛懷義失寵後,便是武攸寧受命派人打死他的。中宗即位後,他被流放到地方任刺史,然後死在了任上。
武攸暨
武攸暨為武士讓之孫,封定王、安定郡王。為了使親上加親,武則天派人殺了他的妻子,然後把剛和薛紹陰陽兩隔的親生女兒太平公主嫁給他,武攸暨從此進入武氏權力核心,但由於夫人實在太過強悍,一直都只以她的配角出現。而武攸暨性格謹慎謙退,老婆在第二次婚姻期間,大肆包養男寵,甚至還給母后進貢二張。
神龍年間,武攸暨晉陞司徒,復封定王,實封滿一千戶,後又加開府儀同三司,幾乎擁有了宰相的地位。他的兒子武延秀被誅殺後,被降格為楚國公,死後還是追贈了太尉、追封為定王。後李隆基誅殺太平公主後,墳墓被平。
武攸宜
武攸宜同為武士讓之孫,封為建安王,後中宗降其為息國公。武則天曾委派他擔任大總管,參與對契丹的攻伐,幸而凱旋而還,刷到了經驗。據史料記載,陳子昂名滿天下的《登幽州台歌》即在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武攸宜的帳下受氣後寫出的。後武攸宜擔任了要職工部尚書,並在任上去世。
武攸止
父親不詳,但可推測同為武士讓之孫,封恆安郡王,官場上可能只止步於絳州刺史。值得補充一下,武攸止在被滅族後,他的女兒充入宮中為婢,被李隆基看上,封為武惠妃,極盡寵愛。若不是同樣心機深沉的武氏早逝,可能就沒楊玉環什麼事了。這裡也可以側面說明武攸止也受到了徹底清算。
武攸緒
武攸緒,父親不詳,但可推測同為武士讓之孫,封安平王。武攸緒是炙手可熱的武氏家族中罕見的異類。他性格恬淡好隱,曾歷任鴻臚少卿、千牛衛將軍等中上階官職,可在武三思、武承嗣、武懿宗掌握朝政後,卻一反拋出血緣績優股,於萬歲通天元年放棄一切官爵,去嵩山過起隱居生活,時年41歲。武攸緒在嵩山隱君的20餘年,研讀《易經》、莊周之書,與山民同作,一貧如洗。武則天懷疑有詐,賜給他王公所用的器具、服飾,武攸緒全部置之不用,堆滿塵埃。
武攸緒隱居後僅兩次短暫回京,中宗對他都根熱情,迎送禮儀非常隆重,但唐中宗讓武攸緒做官,他堅辭不受,給他大量賞賜,武攸緒也什麼都不要。在諸武與李唐宗室的激烈鬥爭中,武三思、武崇訓兩族皆被夷平,只有武攸緒以隱居不被牽連,受到時人讚美。唐睿宗李旦繼位,特別下敕書褒獎,而玄宗李隆基對隱居的武攸緒也很尊重,「令州縣數加存問,不令外人侵擾。」開元十一年,武攸緒病逝,年69歲。
武懿宗
武懿宗為武士逸之孫,相貌醜陋,身材矮小,因裙帶關係一直在朝中如魚得水。他以善於誣陷、殘暴無仁聞名於唐,卻仍得到高宗、武后的步步拔擢。神功元年,也就是武則天稱帝後六年,被任命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率軍討伐契丹。武后本來是想給這堂弟一個刷經驗的機會的,可這堂弟實在不爭氣,契丹兵還沒來,就嚇得抱頭鼠竄宣布撤軍,連累軍需受到很大損失。在契丹撤退後,竟向朝廷上書要求屠殺可能和契丹有來往的河北百姓,使得人心盡失。武則天沒有同意,他回朝後也未受到女皇懲戒,被繼續任命掌管京兵事宜。武懿宗還介入了擁立太子的李元素、劉思禮案,誅殺、流放士族千人,名聲益壞。
在唐中宗回歸大寶後,武懿宗仍然得到重用,可為平衡朝中反武的浪潮,中宗下詔降諸武封爵,武懿宗被降為耿國公,後死在了地方。
其餘諸王臨川王武嗣宗、潁川王武載德、高平王武重規、河間王武仁范、九江王武攸歸、會稽王武攸望生平、未見史料詳細記載,可能並未對朝政產生相當影響。其中去世於中宗朝的武嗣宗碑文上仍享有國公稱號,可以說武三思、韋後在朝期間,武氏諸王並未開始遭受清算。
武崇訓、武延秀一輩
武崇訓
武崇訓為武三思次子,封高陽郡王。武崇訓受盡武氏、中宗的寵愛,還被武則天配婚與安樂公主,是為安樂公主的第一任丈夫。傳聞武崇訓從小出入宮禁,常與宮女私通,後珠聯安樂公主致其懷孕後才被賜婚。而武崇訓與安樂公主所生的兒子武繼植才幾歲大,就被封為太常卿與鎬國公,食邑五百戶,可見其盛寵無比。武崇訓參與他父親和韋後的陰謀,企圖廢除太子李重俊,後在景龍政變中與父親一齊被李重俊殺掉。
武延基
武延基為武三思之子,原為南陽郡王,武承嗣過世後,受繼魏王,娶李顯與韋後的女兒李仙蕙。可武延基大意了,以為自己是皇親國戚便忘記了環境的險惡。在與李顯的皇子李重潤議論武則天的男寵二張時被人告密,武則天削去其王爵,冷酷地將他與李重潤、李仙蕙同時處死。
武延秀
武延秀為武三思之子,封淮陽王、桓(恆)國公。當年,突厥默啜請求與唐和親,武則天命令武延秀納默啜女兒為王妃。默啜得知後非常不滿,稱:「我想把女兒嫁給李氏,什麼時候輪到武氏的兔崽子了?武氏是天子之子嗎!」遂囚禁武延秀,並率兵進攻唐朝,掀起河北之戰。
武延秀長得很英俊,又因為在突厥待了多年,會突厥歌、胡旋舞,很受安樂公主喜歡。在武崇訓死後,武延秀如願以償娶了安樂公主。
被稱為「唐朝第一美人」的安樂公主權傾一時,生活奢侈無比,大肆賣官鬻爵,比昔日太平公主更甚,甚至還和太子爭奪王儲之位,武延秀在其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甚至也開始覬覦皇位。但是相比則天、太平,年輕的安樂公主生活於萬千寵愛之中,極為不可一世,從未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生活,導致其政治頭腦為0,一次次地作為誘因之一激起政變。景龍政變之後,接下便是唐隆之變,安樂在之前失去了公公和丈夫,這次她和母親、新任夫君一齊被殺,時年才25歲。
武崇敏、武崇行
武崇敏、武崇行為武攸暨與太平公主之子,其血脈之高貴純厚在盛唐時也是絕無僅有的。在武周年間都受封郡王,可食邑名不詳。在太平公主被殺後,除了太平公主與前夫薛崇簡是李隆基黨羽以外,太平公主所有血脈均被斬首。
武三思其餘被封王的子嗣還有新安王崇烈、梁國公武崇謙見於文獻記載,其餘可能並未封爵。武三思父子兩代作死,在睿宗、玄宗即位後可能多被清算。
武承嗣其餘被封王的子嗣還有魏王武延義、邢國公武延安、燕國公武延壽。
武承業被封王的子嗣有陳王武延暉、咸安王武延祚。武承業王位並未見書籍記載,據推測可能也是陳王。其中武延暉娶新都公主。據傳武延暉之子出家為道,可能是躲避過了政治清算。延字型大小一脈,也僅有武延暉子嗣見於晚唐的記載。
武攸望之子武溫昚見於全唐文,可惜是「誅武溫昚等詔」,也難逃一死呀。
潁川王、湖州刺史武載德有子修文館學士、隱士武平一,武平一有子武元衡,為唐代後期「鐵血宰相」。其弟位居兵部侍郎,其子武翊黃狀元及第,可見作為旁系的武載德並未被趕盡殺絕,反而在地方得以喘息。在記載武元衡身世時,並未提及其祖父的王爵封號,可想而知其已被削去。
攸字型大小一脈,在碑文中其子嗣在玄宗、肅宗期間仍見記載,可見旁系未被殺絕。
總結與乾貨1:
中國歷史上,政治暴發戶總是最富有戲劇性的角色。無論是外戚、媚臣還是宦官,曇花一現,折騰半天,最後都要回歸平寂,留下滿目瘡痍。武氏諸王作為中國政治暴發戶的典型代表,其政治生態尤為有趣。武氏諸王隨著武則天的掌權而一飛衝天,但由於其「位高而無功」,這些暴發戶們勢必要走向人性的反面。武氏諸王的王爵之位,統統來源於一個女人的恩賜,個人能力卻平庸無奇,他們要想獲得自信和鞏固,只有走向排除異己、諂媚獻寵之路,只有討好女皇,他們才能和正統門閥、科舉士人內在地位上走向平等,甚至通過叛變來擺脫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同時,這些暴發戶們大多能力平平,很容易就被主人拋棄,他們也必須持續性地作惡、煽動以證明存在感,才能保證懸絲一般的地位得到長久。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外戚、媚臣、宦官、女主絕大多數都以作惡的形象出現,擁有謀反篡位之心也大大高於常人,為歷史所唾棄,他們的根基和發跡史使得他們的作惡成為必然。
同樣的,武三代、四代的醜態則不像武三思、武承嗣那樣赤裸裸,他們已經有血緣和地位來保證生存和自信,無需像父輩那樣依賴告密和諂媚活得如履薄冰、權力欲非常。養尊處優也使得武王們失去警惕,更不屑於像武三思那樣政治嗅覺敏銳尋求新的保護傘,導致在中宗駕崩後幾乎被一網打盡。
然而,人在做,天在看。當政治暴發戶的保護傘失效後,他們的惡行勢必要被清算。武氏一門數十封王封公,最後竟無幾人生還,更無幾人得以保存榮華富貴,不是被滅族,就是抱敵人大腿,甚至要以出家來避禍。武士彟多少也算小貴族,娶著隋朝皇室女兒,死後還被李世民追贈禮部尚書,可武氏煙花散去,一朝夢醒,還不如那時來得從容。
然而,從職場生存的角度來說,武氏諸王所行卻也可圈可點。他們作為血脈親信,和主上天然親近,知道自己能力平平,便甘心成為無腦打手,去做武則天不願意在表面上所行之事。可帝王之術中,帝王是需要清算作惡過多的打手的,來俊臣等酷吏的下場就是一斑,可是武則天怎能清算自己的宗族呢?這就給武氏的政治名聲留下了重大隱患。
總結與乾貨2:
歷史教科書中,往往提到武則天執政的重要貢獻之一便是「打擊門閥」。是的,門閥政治在唐朝以前一直主宰著中國政治,貴族統治使得人民幾無出頭之日,人才被國家吸納的比率小之又小。隋唐大力發展科舉制度,但直到唐朝,科舉出身為官之人仍然只佔很小一部分比例,地位甚低。武則天上位後,打擊舊的政治勢力是必由之路,而舊的政治勢力中,門閥勢必首當其衝。高宗、武周朝時,許多寒門出身的人才得到拔擢,舊勢力門閥被打擊,這個不屬於任何一派的女人因權力之欲,無所顧忌、不計掣肘地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開了歷史風氣。從此,科舉在中國的地位得到提高,門閥從此一蹶不振。
但是,我傾向於認為「打擊門閥」這一歷史使命是武則天無意中完成的,甚至可能都不是她的本意,畢竟她在打擊舊貴族時,又締造了無比尊榮的新門閥——武氏,以及一些依附她的新貴,也組構了自己的小門閥。她並不是想打擊門閥,只是想以自己的新門閥取代李唐的舊門閥,只是沒想到自己的新門閥衰落得如此之快,李唐皇室血脈的源源注入也拯救不了武氏諸王的無能與作死。但是呢,新門閥掛掉了,舊門閥也起不來了——朝中空缺都逐漸被寒門和新新貴佔去啦。於是,這功績就算到了武則天頭上?感覺實在有點怪怪的。
總結與乾貨3:
黃永年有觀點提及,迫使武則天下台的神龍政變並非針對武則天本人的,而是針對出身名門、政治力量強大又作惡多端的張宗昌、張易之兄弟。政變的參加者據記載有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武三思,包括了李、武兩家全體頭面人物,在力量對比上佔了優勢。因此,張柬之等樂於發動,禁軍首腦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樂於參加,而政變也就順利地成功。
這是個重要的句子,此觀點是在強調「李武政權」這一歷史理論,簡而言之,即「李氏為檯面、武氏掌實權」,並通過多重近親聯姻的方式,將李、武兩家融合揉捏在了一起。武則天曾經擔心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和武三思、武攸暨等人關係弄不好,叫他們「立誓文於明堂」,永遠地合作下去。
韋後、安樂公主在中宗第二次登基後粉墨登場,卻和武三思等人相處融洽,實乃「李武政權」的延伸而已。畢竟中宗可是李武政權中人,與政治盟友武三思更是姑表關係,「淫亂宮闈」的韋後在此起到粘合劑的作用。但韋後和安樂公主並不是沒有勃勃野心之人,她們和武三思武攸暨合作,但與李武政權的首席代表太平公主相處並不愉快,並且,母女倆對李重俊的迫害暴露了她們逐漸意圖染指天下的野心,迫使太平公主轉向與相王(即後來的唐睿宗)、李隆基(唐玄宗、唐睿宗之子)合作,扳倒中宗、武三思離世後徹底與李武政權脫離干係的韋後、安樂母女。史料記載,中宗乃韋後與安樂圖謀毒害,也有研究稱中宗為病重自然死亡,「鴆殺」為政治宣傳需要。無論如何,曾身處皇子邊緣、並不受李武集團重視的李隆基在上位後,主導將李武政權徹底劈開,並且毫無疑問會反過頭清算李武首席代表人太平公主。同樣生於萬千寵愛的太平公主在中宗駕崩的倉促中走了一步好棋,卻忘了自己也是可以被丟掉的棋子。太平公主倒台後,武氏王公們也失去了最後的保護傘,成為洗盡李武鉛華的最後犧牲品。
我在這裡補充一點。有人說,皇三子李隆基的橫空出世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如果太平公主與李旦必然發生的政變與李隆基無關,是否武氏族人依舊可以得到榮寵?這並不一定。相王李旦作為皇太子李顯的弟弟,並未受到武氏十分的重視,武氏最強砝碼——聯姻,矜持到沒考慮拉攏相王。相王的即位,無論如何也會因其曾經的邊緣地位削弱李武政權,而李家已經重新兩代掌權,實權已是從武姓手上奪回來了(雖然曾短暫掌於韋後手中),權力的慣性定會使得皇室逐漸遠離女皇武則天的陰影,李武的分割也是歷史必然。武氏女眷若重新作為皇后登場,生下有武氏血脈的新繼承人呢?那也太遲了,李旦已老,歷史沒太多的如果。
還是那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推薦閱讀:
※看完《武則天正傳》你學到了什麼?
※該怎麼看待范冰冰版電視劇武則天被刪減,是文化的倒退嗎?唐朝的風俗和服飾現代反而不能接受了?
※當武則天的孩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