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環形廢墟》中的"幻影"之思想根源?
12-12
《環形廢墟》講述一個魔法師出於意志的決定,從可怕的沼澤死裡逃生來到一個中央有石虎或石馬的荒廢的斷壁殘垣的環形廢墟——一座被火焚毀的火神廟宇。魔法師知道這座曾是火神廟宇的廢墟是他不可戰勝的意志所嚮往的地方,因為他要在這裡實現他的「魔幻」——夢創造一個塵世間不曾有過的人。幾經努力,在一千零一個夜晚之後,魔法師用魔法在夢中模擬了一個完整的少年作為兒子,這個兒子具有人的肉體的全部細節。在魔法師夢到「火」之後,這個少年又具有了靈智。魔法師將少年帶進了現實,除了「火」本身和創造少年的魔法師知道少年是幻影之外,所有人都認為那個少年是有血有肉的人。魔法師很擔心這個少年在火里知道他自己的異乎尋常特點: 不會被火燒傷——這是揭示少年是幻影的證據,即發現自己只是一個幻影,並非真實存在,而是另一個人夢的投影。魔法師擔心少年如果知道這個真相該會是多麼困惑和沮喪。正在魔法師為少年思索和擔心時,這座火神廟宇的廢墟再次遭到火焚,魔法師想到就在這火里結束他的晚年吧,於是向火走去,卻赫然發現他自己也沒有被火吞噬,原來他也只是一個幻影,另一個人夢中的幻影。
瞎說,不認同勿噴。
目前對《環形廢墟》的評價,大多數都停在「虛無和死亡」上面,雖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是前輩們都這麼說,可能也是有道理的,只不過這道理有點深奧,我沒搞懂。我所看的《環形廢墟》和他們大概有那麼一點點不同。
《環形廢墟》講的不是虛無與死亡,而是整個人生乃至整個人類歷史的虛無。
《環形廢墟》成書於1944年,實際寫作的時間可能更早一些,那時博爾赫斯經歷了人生中的三件大事:一直作為精神偶像的父親死了;初戀諾拉·朗厄搬家(她家對博爾赫斯來說幾近於愛情聖地);他快瞎了。在人生日漸黑暗的日子裡,博爾赫斯對人生產生了極為消極的看法,而且這種消極正在急劇擴大,最終博爾赫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延續意義都產生了懷疑。
父親在博爾赫斯的生命中一直是個奇特而又矛盾的所在,他支持博爾赫斯的文學創作,但又希望博爾赫斯成為一個孔武有力的男子漢;但是博爾赫斯的母親,一個來自沒落貴族家庭的女人一直希望兒子可以復興家族——這兩個人在博爾赫斯身上投射了太多的夢想和期待,他們一直致力於將他塑造成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這就是「幻影」的根本來源,博爾赫斯對父母對自己抱有太高期待這間事情一直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就像魔法師因為「不可違抗」的意志來到神廟成為魔法師一樣。
諾拉·朗厄這個女人在博爾赫斯的生命中可以說是阿芙羅蒂特一樣的存在,反正在她搬家之前,博爾赫斯幾乎所有的創作都和她有關係,諾拉的搬家對博爾赫斯來說是個致命的打擊,在這個打擊的基礎上,博爾赫斯推己及人,開始思考婚姻和養育子女的意義,魔法師開始在幻想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幻影,在世界逐漸黑暗的時候,他有了更多的空間可以深入思考,創造幻影的目的是為了傳承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同時寄託自身的願望(一如博爾赫斯的父母對他本人的期待一樣。)。
但是即便「幻影」按照魔法師的意願成長,成為了他最期待的那種人,但魔法師卻總是心懷恐懼,因為他所創造的幻影雖然能夠獨立自主,但能做的事情都是魔法師設計的(蹈火不焚就是設計的最後驗證手段),魔法師擔心他有一天會發現自己是一個幻影,於是把他派遣到下一個神廟去以割斷他發現自己是幻影的事實。
然而魔法師在不斷的思考中漸漸發現自己和自己創造的幻影的相似性,於是產生了懷疑,最終作出了踏進火焰的舉動。
蹈火不焚這個設定很有意思,它意味著虛無,魔法師是上一代魔法師虛無意識的產物,而他的使命,就是繼續創造另一個虛無。人類看來「傳承」這一極端重要(幾乎是唯一)的生命信條,不過是把虛無的願望無限的往下傳遞而已。
看起來博爾赫斯信奉了自己建立的信條,在認識了兒玉之後直到生命將盡之前都沒有和她結婚(而且是否真的結婚也有爭議,兒玉因此打過好幾場官司,雖然贏了……),也沒有養育後代。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認識兒玉的時候他已經太老了……
莊周夢蝶?
缸中之腦?
紀伯倫還寫過一本沙與沫。
我只想問一個問題,為什麼這個魔法師也就是這個做夢的人想要去創造一個人通過做夢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總感覺這部小說讀著有些彆扭,這部小說有什麼局限性嗎?
※哪一件事,哪一本書,哪一部電影中的回憶讓你感覺真的很想哭?
TAG:小說 | 文學 | 外國文學 | 博爾赫斯JorgeLuisBorges | 拉美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