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戶時代是如何保持著相對於戰國的和平年代?

就個人對江戶時代的印象來,相對於日本戰國這是一個和平年代,那麼這種和平年代是由哪些因素造就的?
個人揣測的原因有兩點
人民對於戰爭的厭惡(但是民意又是從什麼方面體現?)
幕府中央力量的加強(幕府做了哪些事加強了對大名們的影響力使其不輕啟戰端?【對外】幕府自身又因為哪些條件而強化?【對內】)
最後能推薦書籍或是文章分析,有類似答案再好不過,可能由於我搜索方式不對沒找到。。


對大名們的領地分配:
對於領土分配,德川將軍按親疏關係,賜予了全國大名不同的土地,讓其管轄。這點和周朝的封邦建國很像,德川將軍就是周天子,大名們就是各路諸侯。
在分配領地時,親藩大名、譜代大名都被分配到了如近畿、關東、東海這些好地方,這些大名都是德川將軍家的自家人,親藩大名是德川氏的親戚們,如德川御三家。譜代大名是在戰國時的德川家的家臣們,如本多氏、水野氏等。這些大名都是自家人,自然可以參與幕政。
外樣大名們,這些就是外人了,其中有前織田家家臣、前豐臣家家臣,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是前戰國大名,如上杉氏、島津氏、毛利氏、伊達氏等,有的還曾經是敵人,自然受到了幕府的嚴密防備,也不能離江戶太近了,就被分配在了東北、九州、中國這些偏遠地方,遠離江戶。關於幕政的參與,外樣大名是外人,自然與幕政無緣。
大名們雖然被分配了領國,但是大名們只能在幕府的法規下管理領國,不能逾越,也對領國土地沒有所屬權,差不多僅僅是個管理人,幕府可以隨意支配大名的領國土地。

對經濟的統制與鎖國:
幕府在全國擁有大量直轄領地(天領),這些大多來自於原豐臣氏領地與德川氏原有領地,還有的是大坂之陣與關原合戰之後沒收的土地。這些土地的年貢是幕府的重要收入。
幕府的經濟基礎除了稅收、年貢以外,就是其所支配的繁榮都市與礦山。幕府在大坂、京都這些重要都市設置了大坂町奉行、京都所司代。另外,幕府還在伊豆、長崎、飛騨、日田、新瀉設置了代官來管理。京都所司代除了管理京都所在的山城國以外,還管理周圍的丹波國、近江國等。大坂町奉行負責幕府在西日本的直轄領地的物資采配,除此之外,還負責監視西國大名。
對於礦山,幕府在全國重要金礦銀礦等礦山地派遣了代官去管理,幕府控制了採礦權與鑄幣權,從此開始,幕府控制了全國的經濟命脈。
對於對外交流,幕府成立初期,天主教的影響在日本越來越大,西國的大名里已經出現了信奉天主教的大名,在江戶也出現了信奉天主教的信徒,幕府開始對天主教的影響感到恐懼,於是開始禁止天主教的傳播。
到了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時期,發生島原·天草一揆(島原之亂),天主教信徒們在天才四郎的帶領下起兵抗幕,幕府與其陷入了苦戰,雖然幕府最後贏了,但失去了大量武士的生命,而且起義的民眾們全部就義,無一人投降,此事對幕府造成了很大衝擊,不久開始鎖國,所有外國貿易僅限在長崎港外的一個小島進行,來自外來文化的壓力一下子減少了很多,幕府統治的負擔也因此減少了很多。

身份等級的確立:
幕府統治的一個重要制度就是確立了身份等級制度,幕府希望藉此以達到讓社會穩定的目的。幕府將全國所有人們分為各種等級,即士、農、工、商、非人。士即武士,工即手工業者,非人即賤民。人們按等級居住在特定的地方,如武士、商人、手工業者住町里(城裡),農民住郊外。非人從事屠宰業、皮革業、劊子手、處理牛馬屍體、死囚遊街等被當時人們視為下賤的行業,其髮型與著裝與其他等級的人不同,還被禁止與其他等級的人交際,廣受歧視。
幕府規定一旦出生在某個階級,就一輩子就是這個階級,無論多有才華都不能改變階級,士農工商皆如此,非人更沒法改變了。這個等級制度很像印度的種姓制度。


對農民的統制:
幕府除了從藩國收稅收以外,還收取農民的年貢(一年的稅收),幕府禁止農民自由遷出,禁止農民買賣土地,一輩子只能捆綁在農業上,據等級制度,不能轉變職業。農民們只要交了年貢,就不會受幕府的非難。

對京都朝廷的統制:
鎌倉時代,發生了兩次天皇起兵討幕(後鳥羽天皇、後醍醐天皇),朝廷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朝廷沒有失去其權力重要的物質基礎—莊園,但室町時代開始後,朝廷的莊園陸續被守護大名們搶走,到了戰國時期,差不多被搶光了,因此失去了莊園收入,從而變得非常貧困,物質基礎沒了,權力也沒了,天皇連即位典禮都沒錢辦,貧困的公卿們為了謀生不得不乞食在地方大名門下,京都大量的貴族文化就因此流傳到了地方,對新的日本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重大影響。
到了豐臣秀吉統治天下時,一個「太閣檢地」終結了幾百年的莊園制,朝廷已經不可能再次重現鎌倉時代的天皇起兵討幕了。雖然沒權了,但幕府統治還是必須依靠朝廷給予的正當性,為了控制朝廷,幕府為朝廷制定了「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從此朝廷徹底淪為吉祥物,公卿與皇室的生活費用得靠幕府施與,但幕府施與的供養費很少,整個公卿團體的供養費加起來還不如一個大名。
朝廷雖然擁有京都及附近的土地,但是,管理人不是朝廷,而是幕府派遣來的京都所司代,京都所司代除了管理京都以外還有個任務是監視朝廷。關於公卿們的任命,幕府可以不經過天皇自行決定,天皇的任務就同「禁中並公家諸法度」規定一樣,不能過問政治,以學問為第一,偶爾唱唱和歌。就這樣,朝廷被幕府牢牢地掌控在手裡,一直到大政奉還前都沒有翻身過。
總的來說就是,朝廷沒錢沒地沒兵,還要靠幕府供養,自然管不了幕府


對武家的統制:
1615年大坂之陣結束後,幕府出台了「一國一城令」,據此令,大名們只能保留一座城池,其餘的需全部破壞。幕府還設置了「大目伏」這個官職,以監視各大名。不久後出台了「武家諸法度」,為武家制定了行為規範,該法度禁止大名私鬥與聯姻、禁止修築新城等等。如若違反法度,幕府會對大名實施改易、減封、轉封等處罰。
到了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時期,該法度里增加了「參覲交代」制度,所謂參覲交代,即大名把妻子留在江戶當人質,自己在江戶與本國來回居住。因為這個制度,大名們在江戶修築了大量的大名宅邸,其中一些宅邸的庭園還保留到了現代。
實施參勤交代後,大大增加了大名們的財政負擔,因為來往江戶的交通費與食宿費都是大名自己負擔,而且除了維護本國居所的費用以外,還增加了維護江戶大名宅邸的費用。除此之外,大名們還有義務為將軍修築各種工程,如水利工程,修築建築等等,當然也是大名們出錢出人,嚴重消耗了大名們的錢財。在參勤交代、義務修築工程等的實行下,很多大名因此變得貧困,自家都難保了,哪還會想到叛變呢。幕末時期倒幕的薩摩藩、長州藩是因為海外貿易而富裕後,才有資本倒幕的。
總的來說就是,大名們被幕府折騰得飯都快吃不起了,想叛亂也沒錢

對寺院神社的統制:
在日本,宗教勢力經常活躍在政治舞台上,影響著日本政局。
最著名的是奈良時代的僧侶道鏡,道鏡趁貴族藤原仲麻呂失勢,借稱德天皇(孝謙天皇)的寵愛上了政台,一路高升至太政大臣,又被封為法王,與天皇平起平坐,可以號令天下。
奈良時代時期的平城京里的寺社勢力非常龐大,可以干涉政局,桓武天皇就因為想擺脫平城京的寺社干涉才遷都到了長岡京與平安京。到了戰國,甚至出現了石山本願寺這種擁有大量土地與軍隊的大勢力,幾乎相當於一個戰國大名。
江戶幕府自然會對寺社嚴密防備,幕府出台了「諸宗寺院法度」、「本末法度」等統制寺院的法度,禁止寺院買賣土地,禁止僧侶結黨等,通過這些,幕府統制了全國所有寺院。
對於神道教,幕府出台了「諸社稱宜神主法度」,以統制全國的神社、神官,也禁止神社土地買賣。


幕府實行了以上種種措施來統轄國家,但是,江戶幕府能夠和平長達兩百年,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幕府本身的實力強大,否則也很難統制國內這麼多勢力集團。


幕府自己的天領就有四百萬之巨,至於親藩基本都是地理環境優越之地,而且動不動就是幾十萬石。普代雖然地不多,多是交通要道,方便監視各個外樣大名,外樣多苦逼,幾個強力大名地多,都給你封到偏遠地區,當然前田家一百萬地方是不錯,可惜前田家從三代目開始,搞藝術去了。這種情況,那個大名敢起事,一直到幕末倒幕那也是大家看到幕府連一個小小長州都打不過,才敢起兵。另外,德川繼承了猴子的不少做法,比如大名要在都城居住,妻子孩子要留下來當人質,大名要給幕府幹活,但是幕府的管理沒你事,那是親藩和普代的事。最可怕的是,大名一旦無子,或者家裡鬧出亂子,幕府沒收你領地也就一句話。當時沒飛機火車汽車,偏遠大名來回一趟起碼半年,在家屁股還沒坐熱就得回江戶。幕府指派的各種任務都是叫你自己出人出錢。基本所有大名,特別外樣在幾代內都出現了財政危機,大名天天想著如何能保證家名,那還有空造反。


戰國為什麼會亂?因為諸侯爭霸!
諸侯為什麼會爭霸? 外因:足利幕府權威喪失;內因:諸侯為獨立王國,有錢、有權。
江戶時代,首先德川幕府是超級大諸侯,不僅直轄土地最多,而且佔據國內金礦開發和進出口貿易權。其次,德川幕府體制是,有錢的沒權(外樣大名)有權的沒錢(譜代大名),又有錢又有權的都是德川家自己人,主家斷絕了,御三家還能頂上,沒有像中國的宮斗劇上演。德川幕府還實行《武家諸法度》,一方面嚴格監控,一方面洗腦,要恪守武士行為規範,要盡忠什麼的。平常沒事讓大名到江戶住個半年,放回去之後,再換大名家老婆孩子過來住,總之,大名在江戶的別墅一年365天不能空著(就近監視)。修路的事大名來,賑災的事大名來,不想干可以,直接沒收領地。干不好也可以,乖乖到江戶磕頭認罪,不然就消減領地。這種環境下,就是想造反也有心無力!


重要說明:有人一定說我抄襲王金林先生,我很不高興。這種問題本來書里就有的部分直接拿來用似乎並無不妥。而本文化用/照抄的部分,並不是重點所在,在下以為沒有刻意指出的必要。從前我的答案關鍵之處有照抄都是會直接指出,這次又也絕不會把抄來的核心內容佔為己有。更不用說我所化用的王金林的作品中並無對江戶開府後的敘述。本文涉及到的對室町末期的背景的觀點敘述,並沒有照抄王先生作品,只是在史實敘述的文句上做了化用。後者沒有指出是我的不對。為了防止再被扣上「洗稿騙贊」的惡名,可恥地匿了。這個答案本來也不是為了騙贊寫的。
=====================分割線=====================
說明:出於手機碼字速度方面的考慮,本文部分難打的人名/地名/事件名可能會使用和制漢字,並非為增加閱讀難度而有意為之。更新速度......
=====================分割線=====================
所謂的戰國時代,狹義上是從室町時代末期開始直到安土桃山時代的百餘年時間。開始標誌通常被認為是應仁之亂(1469年)開始或者是明應政變(1493年)。結束時間亦有多種說法,但最早不過織田信長入京(1568年),最遲不過豐臣政權平定九戸政実之亂(1591年);前者的一派顯然是將戰國時代和安土桃山時代嚴格劃分開來,後者則傾向於以日本統治秩序的重構作為判斷戰國時代是否結束的標準。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題主所問的江戶時代和戰國亂世的結束之間,是存在一個時間間隔的。這裡拋磚引玉,試圖從戰國亂世的形成來反推解決方案以與史實相比較。

室町幕府建立之初,由於足利氏並沒有如鎌倉幕府時那樣的有力御家人,因此在任命守護大名時起用了一批鎌倉時代的守護和地方豪強。但足利氏一直在加強自身一族的實力,不斷在地方上扶持自己的旁系和忠於自己的守護大名。到了足利義滿時代,足利氏一族和其旁系守護大名的領國數已經有43國之多。這一情況看似是幕府權威增強了,實際上則是地方守護大名日趨獨立了:一族的細川氏身兼7國守護大名,畠山氏擁有4國土地,斯波氏、一色氏也各自領有2、3國。旁系大名也是如此:山名氏佔據中國地方的五國,大內氏和赤松氏各自領有位於該地區的兩國。
幕府不甘於坐看地方守護大名勢力的壯大,採取種種手段限制其發展,具體內容大部分限於答案篇幅不敘。唯一要提及的一點則是在地方扶持有力國人(註:此處「國人」即是地方武士團體),任命其為幕府直屬的奉公眾。相對應的,各守護大名也都拉攏國人,任命其為代官而結成主從關係,從而和中央對抗。
這裡大概有了三股勢力:幕府、守護大名和地方國人。實際上還有一個重要的亂世組成部分:一揆眾。這裡的」一揆眾「特指與室町幕府秩序下固有權力結構相對抗、主體為農民的惣國一揆等。從最開始為了奪回自己維持生計的漁業、林業利益,到反抗武家、公家勢力兼并土地,再到最後發展為惣國一揆,可以說是戰國時代下剋上的序曲。

戰國亂世的開始,理所應當地,是各方之間本就脆弱的平衡崩潰所致。室町秩序的快速瓦解大抵自應仁之亂始。直到明應政變,幕府不但對地方上的野心家們已經完全失去掌控,就連自身也要受制於近幾地方的有力大名了。這期間天災人禍不斷,無一不使得近幾的狀況更加糟糕,因而一揆勢力也頗為活躍。室町幕府名存實亡,就是山城一國也不能完全控制。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為什麼黑田孝高,竹中重治大家習慣說成官兵衛,半兵衛,卻習慣稱明智光秀為光秀而不稱其十兵衛?

TAG:德川家康 | 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 | 江戶時代 | 日本幕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