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中原打成一團的時候,楚國以南是什麼樣子?

即廣大南方地區,雲夢澤以南,長江下游東南沿海,現在的華南之類的地方。都是什麼人住?有什麼特別的事情?


-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相信題主感興趣的就是上圖紅線所框住的大片土地。

嶺南、福建一帶在戰國七雄混戰時期是百越之地。援引我在為什麼我國東南部少數民族很少,西南地區民族就很複雜? - kintana moro 的回答

曾幾何時中國的南方大地上也是星布著數不清的民族,如「西甌」、「越裳」、「于越」、「蒼梧」等,他們被著華衣的中原人統稱為「百越」。

......

不過他們卻消失了,就像曾經橫據白山黑水的高句麗人一樣,被歷史的大車碾滅了。

......

這個時候的台灣還處於史前時期,各個民族還在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而十三行文化和大肚王國要等到秦統一天下還要過一千多年才會出現。

而海南島處於多個原始部落聚居於島嶼北部的時期,接著秦漢中原大軍摧毀了這種狀態,將鐵器和農耕技術帶了過去。

-


看了一下幾個答主的回答,感覺都是自言自語。居然還有引用屈原九章的。
雖然我很尊重屈原,但我很想說,屈原老人家,真不是學地理的。他是文科生啊親!!
而且,他那個年代,是幾乎木有交通的,出門幾百里是要先交代後事的有木有!
所以不要怪屈原,他真的不造啊!你問他西邊有什麼,他不會跟你說有高原有青海湖有沙漠,他只會及其異常非常肯定的告訴你,那是西王母的老巢~~~
其實在「中原」四周的一直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古文明的,事實上,逸周書這類古籍裡面就有對嶺南的記載,考古學家在兩廣地區,雲南乃至現在的越南發現的近古遠古遺址是非常多的。花山壁畫的時間就在先秦以前,壁畫幾千年不朽,記載了當時人們的狩獵,祭祀,種植水稻等活動以及所用的各種器皿。位置就處於屈原所說的「猿狖之所居」還要往南。
而在中原內亂的那一陣,嶺南自成一個國度,管理著現在的嶺南地區包括越南寮國緬甸在內的部分地區——所謂南蠻北胡,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寫的。韓國還是宇宙中心呢,總拿這些說事啥用沒有。
不過題主這個問題問得好,等我下班過後慢慢整理一下嶺南的一些故事。


屈原自陵陽出發,經鄂渚、枉陪、辰陽,一路自東北向西南,直到漵浦。著《九章·涉江》有「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可見這一路經過的都是極其僻遠荒涼、瘴癘毒氣迷漫的深山老林,環境十分險惡。又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可見當時的土著被稱為南夷。這裡的南夷應該是屈原對當時楚國南方人的稱呼。但是,對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歷來稱為「越」。這裡說說「越」的來源:
越族從夏、商、西周時期開始就是一個他稱,是指使用「戉」這種生產工具(或兵器)的人們共同體,由於內部「各有種姓」,廣泛分 佈於亞洲大陸南部大江大河的下游,故戰國時將之稱為「百越」。「百越」一詞的概括是十分準確的,它實際是指在廣大的分布空間內,既有地區特點又有文化共性的一個民族群體。這從語言學上可以找到證據,即以百越為主體發展而來的民族主要是壯侗語族各民族,他們的語 言有壯語(廣西、雲南、廣東)、布依語(貴州)、傣語(雲南)、侗語(湖南、貴州、廣西)、水語(貴州)、仫佬語(廣西)、毛南語 (廣西)、黎語(海南島)、泰語(泰國)、寮國語和撣語(緬甸東北部)、黑泰、白泰、依語、岱語、土語(均在越南北部)、阿含語 (印度阿薩姆邦,已消亡)等。著名語言學家李方桂又將壯侗語族稱為「侗台語族」,並劃分為兩個語支、五個語群,即台語支分為北部語 群(壯語北部方言、布依語和分布在泰國北部的石語)、中部語群(壯語南部方言、越南東北部的儂岱語等)、西南語群(泰語、寮國語、 撣語、阿含語、越南西北部的黑泰白泰紅泰語、雲南傣語),侗水語支分為侗語群(侗語、仫佬語)、水語群(水語、毛南語)。從語言學家的結論中可以看到,分布在中國南方和中南半島的眾多民族在語言文化上的共性是巨大的,同樣表明了這些民族之間有著 深厚的歷史親緣關係。(所謂百越,不僅特指中國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還包括東南亞中南半島地區的少數民族。
關於百越民族的分布和發展歷程,在中國境內是當時中原民族不斷擴張,百越民族逐步退卻的過程。《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引臣瓚曰:「自交趾(今越南北部地區)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1. 百越民族的分布是有考古依據的,大量考古材料表明,幾何印紋陶、有肩石斧、有鍛石錛是歷史學界、考古學界公認的越民族群體早期使用的典型器物。它們廣泛存在於 長江下游地區、閩江流域、珠江流域、紅河中下游地區、瀾滄江—湄公河中下游地區、怒江—薩爾溫江中下游到伊洛瓦底中上游地區。長江下游以河姆渡文化遺址為代表,地望上來看,即春秋、戰國時建立吳、越兩國的于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 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正義》引《輿地誌》說:「越侯傳國三十餘葉,歷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譚,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稱王, 《春秋》貶為子,號為于越。」《越絕書·外傳記地》說:「昔者,越之先君無餘。乃禹之世,別封于越,以守禹冢。」公元前473年,越滅吳,曾一度「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但越國之地始終只在東部的今浙江省和江蘇省 地域內,也就是說越民族群體分布的東端尚無變化。公元前334年,越國為楚國所滅,盡有其地,以後絕大部分原吳、越兩國的民眾便融於 華夏族,第一次導致了越民族群體分布區的變化,與新石器時代相比,退縮到今福建一帶。所以題主所說的戰國時中原打得不可開交,這邊正忙著搞民族融合呢!
  2. 降至秦漢,閩越、東越融於漢族,於是,東南沿海江浙閩之地的百越各支絕大部分消亡,漢王朝在這些地區設郡縣,使之成為漢王朝的 直接統治區,百越民族群體的分布區再次向西南退縮。東漢以後,江浙閩地區尚未融於漢族者,見稱為山越。到了孫吳時,山越由於不堪壓迫而反抗,屢遭鎮壓,或俘為兵,或被迫從山區遷往平地而「從化」,由於東吳及以後各朝的征討,山越幾乎都以不同的方式融於漢族,所以,從新石器時代就有越民族群體分布的東南地區,越人全部消亡,不再是越民族群體的分布區。
  3. 駱越分布的嶺南地區,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及民族發展水平的差異,使中原王 朝勢力的進入有別於上述地區,針對這一歷史狀況,歷朝對嶺南的百越後裔皆羈縻治之。另外,公元四至六世紀時,史家所謂的五胡亂中 華,導致了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中國北部的游牧民族進入黃河地區,迫使黃河地區的一部分以農耕為生的漢族南渡長江,來到嶺南,於是便 有許多以百越民族群體為主發展而來的民族被擠到山區,未進入山區者,也在歷史發展中逐漸漢化。隨著分布區的縮小,原來的分布格局被 打破,大聚居區變成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因而各小聚居區內的百越後裔產生了差異,出現了不同的名稱,過去曾統一使用帶有「越」的族 稱,漸次消失,進入了以百越為主體發展而來的僚、俚、鳩僚等民族群體並行發展的歷史新時期。
  4. 紅河流域以西地區也同樣發生了巨大變 化,但由於與中原文化在空間上相距太遠,故中原史家對這一地區越民族群體及其後裔的了解甚少,再加上司馬氏廢魏自立為晉後,對周邊 民族壓迫更甚,邊疆民族地區的各民族紛紛反抗。西南地區表現為永昌郡的分裂,這一事件的發生使先秦以來作為同一個民族群體的人,被人為地劃成兩片,即西隨縣(今雲南省金平縣)以東的紅河流域、珠江流域和以西的瀾滄江流域、怒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同源民族分為了兩大片,又由於東部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西部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影響,便各自開始向著具有共源歷史傳統而又獨具個性的歷史方向發 展,開始奠定了今天壯侗語族和傣泰民族的分布格局。
  5. 隋唐以後歷代中原王朝對紅河以東地區都強化郡縣統治,移民屯墾,從而在今中國境內形成了以百越民族群體為主發展而來的各族分布 上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
  6. 而中南半島以百越民族群體為主發展而來的各族則有南進的趨勢。越南立國後,吸收同化了大量的占人、部分高棉 人,使京族的分布區擴大到今越南南方。而以越族為主體發展而來的泰族,在建立了素可泰王國後,也將泰族分布區擴展到曼谷以南地區。 西部撣族除西進印度阿薩姆邦建立阿霍姆王國的一部分外,分布區沒有多少變化。海南島、台灣島因為是孤懸海外,分布區仍同前。所不同 的是海南島又移入了大量的漢族、苗族,台灣島移入漢族,所以,兩島現代依然是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狀態。

所以百越民族的分布是外來壓力推動的結果。和東南亞地區國家,千百年前是一家。

主要參考 王文光的《百越民族史整體研究述論》。


漢人南遷把越人土著男性殺光了,女性留了下來,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南北漢語的基因相同,但是線粒體很不一樣的原因,具體看復旦大學的那個關於漢民族基因測序的視頻。總之,歷史很殘酷,漢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生產力也帶來了殺戮,只是越人沒有文字,所以無法記載這些故事。


原始社會好,男女光腚跑


至少有三個大的族群在中國的南部生息。
最大的族群是百越,侗台語族群,廣泛分布於東南沿海乃至西南地區,承受著北方來自華夏族群的威脅。這個時候百越族群已經在開始分化了,一部分開始漢化,春秋戰國的楚、吳、越國等,就有濃厚的百越色彩,政治和文化上體現的是華夏族和百越的混合與交融,楚以南則是百越各個部族。之後到了秦征嶺南,今閩、粵地區的百越人逐漸被漢化,之後最終完全融入漢族。
但最早分化出去的是黎人和臨高人,在春秋以前就已經到達海南島。春秋和戰國,以及其後的秦征嶺南時期,是百越集團劇烈分化的時候。春秋時使用侗水語的支系已經形成,戰國時廣西的百越至少已經分化出西甌和駱越兩大族群,秦征嶺南導致部分原東南沿海的百越人西遷,加入到本來就居住在雲南和廣西一代的百越集團之中。
還有一大族群是百濮,其人群所屬爭議很大,一說可能是南亞語族群,主要分布在雲南,也有可能和百越交錯雜居。南亞人可能曾抵達過長江南岸生息,在和同住在長江南岸的百越侗台人的競爭,被南下的百越人不斷蠶食,退居西南地區,並向中南半島擴散。
還有就是南島語人群,春秋戰國時期,南島語人群可能已經從大陸遷入台灣島,並且南下遷到馬來西亞和太平洋諸島,其時這一個人群在大陸消亡,為百越侗台語人群留下了不少底層辭彙。


記得中原戰國時,南方百越之間也是衝突不斷,但熱度不高。各地區部族社會形態也不一,有的是農耕小城邦,有的還是採集、漁獵部落。跟楚、古代蜀地文明、現在的越南北部等都有聯繫。


都是各個蠻族,大一點的有吳越政權。直到東晉衣冠南渡之後展開的大規模的南中國地區殖民運動才逐漸變成華夏文化群體的地頭。這樣的殖民運動慘烈不亞於西班牙對印第安人的迫害。有些人用屈原的詩說人什麼猴子的,一方面屈原無知另一方面你無知


據說廣州是楚人建立的城市…


百越文身之地


廣州是楚庭,基本到嶺南都是楚國勢力範圍了,不過地廣人稀文化落後楚國也不怎麼管 而且時常叛亂。前段時間還看到最早的絲綢之路是經過楚國貴州等南方一條與西亞的貿易路線(我沒考證)


推薦閱讀:

日本會沉沒嗎?日本何時沉沒?
鄴水朱華的鄴水是什麼意思?
什麼樣的手繪地圖設計算是好的?

TAG:歷史 | 地理 | 戰國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