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里,日語的糸守町用漢語描述時,應照搬原字型,還是按大陸用字規範作「絲守町」?
剛才特地去中文維基看了下,發現他們寫作糸守町(https://zh.m.wikipedia.org/wiki/Talk%3A%E7%B3%B8%E5%AE%88%E7%94%BA ),而那詞條的討論頁裡面好像有異議。百度也寫成糸。
我還是不得不搬出我以前寫過的一篇文章說事:
日本人名的中文寫法與讀音之議
按照道理,像「渋」譯為「澀」(「渉」才譯為「涉」)一樣,「糸」也應譯為「絲」。然而,「糸」保留本字未譯出的毒瘤不知是從何處漫延,可能多數日本動漫的翻譯是從港台間接轉來,而他們可能會直接用「糸」字不動(比如「四糸乃」他們尚未譯成「四絲乃」的字樣)從而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
更有甚者,誤作「系」字的都有,那種情況我也不想多說了。(這種情況果然被我說中了,還真存在,見http://www.zhihu.com/question/53310083)
有人說「糸」與「絲」是兩個字,一個讀 mì,另一個讀 sī。事實上,現在日語所使用的「糸」字,幾乎很少見到是讀ベキ的(那個才對應 mì),而凡是讀シ或いと的,則是「絲」的新字體寫法(具體可以見 @亜恵恵阿由 的回答裡面的圖片),有點類似於日本的「藝」→「芸」,與原有的「芸」撞字形了。按照這個道理,如果不讓「糸」在中文譯成「絲」,那「顔芸」譯成「顏藝」還有什麼道理?
如果《通用規範漢字表》里規定了乙是規範字甲的繁體、異體字,並且未加註「可用于姓氏人名」的字樣,那麼乙字應該變為甲字從而呈現在漢語里。然而,我一開始以為「咲」會有這個特殊待遇,翻開字表發現只有「1952 笑 [咲]」的字樣並無任何注釋,那麼像「宮永咲」、「十六夜咲夜」這類豈不也得轉換?(笑)我的真正的訴求,則是在研訂《通用規範漢字表》時,能否稍微考慮得周全,至少「阪」(「坂」的異體字)字給「大阪」留了條生路,卻沒考慮到已經普遍使用的「咲」字。再反觀 2016 年修訂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將「血」從 xuè 與 xiě 合併到 xuě。所以制定的標準到底要從眾還是從源?似乎讓人找不著北。
糸雖另兼正字,在日本則一般都是用作「絲」的新字體,「絲」的規範字為「絲」,所以應該轉成「絲」的。這個和「気」轉成「氣」,「楽」轉成「樂」,「軍」轉成「軍」,「習」轉成「習」是一個道理。這不屬於翻譯,就像「顔」轉成「顏」,而翻譯則是譯成「臉」了。
有人把易明的字(如「天気」「音楽」)轉成規範字,在這種字上卻沿用原文,是對漢字不夠了解,沒能從全體來看漢字。或理解成古字,實際上是日文「簡化字」之與古字同形者,此類字規範字也有,比如「適」在古代讀「kuò」,「適」讀「shì」,「適」簡化成「適」字,一般用「shì」的意思,繁體中文和日文遇到「適」也基本轉作「適」。
再貼一篇趙先生的答案:日語裡面「浜」字為什麼在翻譯成中文時變成了「濱」? - 趙瑾昀的回答 - 知乎絲。
見「常用漢字表」:
http://kokugo.bunka.go.jp/kokugo_nihongo/joho/kakuki/14/tosin02/
---------------------
很多人的答案存在誤導,還搬出了「人間失格」什麼都不著邊的例子。這件事兒跟翻譯沒有關係,是「一簡對多繁」的還原問題。
簡體中文不會把日文的「芸術」當作「芸(yún)術」對吧,因為這是一個常見詞;
日本以「豊」作「豐」的新字體,沒人認為TOYOTA是「lǐ 田」;
如果因為「糸守町」是個架空的地名就不知道這個「糸」是什麼東西的話,那麼找一個中日文共通的詞不就結了。
你告訴我這叫mì瓜?
說句不好聽的,不過是看到「糸」不認識去查了個中文的字典,發現有mì的讀音,「哎呀原來『糸鋸』的『糸』讀 mì」。
但是不用腦子想想現在中日兩邊「糸(mì/べき)」早已是死字了么?現代跟「線」相關的詞幾乎都組自「絲」。
你概念理解錯了,絲才是照搬原字。
簡化字 繁體字 日本新字形
絲 絲 糸
以上三者是字體差異,謝謝。
個人看法。
1、最好寫成「絲守町」。因為原文的「糸」字就是「絲」字的簡化字,對應中國的簡體字就應該是「絲」字。
2、如果把簡化字也看作是異體字的一種的情況下,保留原文的寫法,寫成「糸守町」也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似乎古代中國就有將這個字用作「絲」字的異體字的用法。(網上找到的,不知道是否准切)
而且對日文中地名或者人名這種固定名字中的漢字,保留其原本的寫法的做法也是一直存在的(尤其是日文寫法和簡繁體中文都有較大不同時)。
但讀音應當是Sī。
3、但絕對不能誤用別的字或者讀錯音,比如改成字形相近的「系」字,或者雖然保持原有寫法,但在國配版中讀成其他的讀音。其實這個問題跟「橫浜」在中文裡要怎麼翻譯是一個道理。
「浜」是「濱」(簡體字:濱)之簡化,然而「浜」在中文裡又有這個字。
我的觀點是
直譯:絲守町
意譯:守線町
「糸守町」和「絲守町」可能在中文的語境下反而很難理解其真正含義,但直譯的話我支持「絲守町」。
「廣東」用日語也是寫成「広東」,而不是「廣東」、「廣東」或「カントン」
「糸」是「絲」的日本新字體(就是日本簡化字),所以讀sī正確。翻譯的時候要先把日本新字體轉成舊字體,再把舊字體轉成簡化字纔是正確的。就好比大陸把適簡化成適,胡適、高適也應該讀成shì而不讀kuò。
既然是絲的日式簡化用法,與中文漢字的絞絲旁只是同形字的關係,那麼應該按照正常的用字習慣和翻譯原則來轉寫成通用漢字。
我覺得約定俗成原則在此不適用。本來就是錯誤為什麼不改正呢。沒有統一標準的可以從俗從眾,有標準的話盡量按標準來吧。總之,能準確就盡量準確。
說的不好聽一點,很多日文在翻譯成漢語的時候根本就沒考慮這種問題。甚至於有些不負責任的譯者發現如果日語里的漢字有中文裡的漢字對應就直接拿來照搬了。
最簡單的,為什麼《人間失格》要翻成這四個完全讓中國人摸不著頭腦的漢字?一言以蔽之,就是懶。
這個問題里提到的糸字就更不可能去翻成其他的字了,一般的譯者對於在漢語和日語中有明顯不同含義的「人間失格」四個字都懶得去表述出該表達的意思,更何況是個地名。
這個問題,只能說,沒有對錯,完全看習慣。
《罪惡王冠》的楪祈到底是念ye qi還是die qi?《東京喰種》是叫「東京喰種」還是「東京食種」?《Death Note》的作者到底是「小畑健」還是「小田健」?「課長」到底可不可以直接翻譯成「科長」?
有哪一方是明顯「錯誤」的么?論起來肯定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會有結果的,所以只要明白了本身的意思,按照自己的習慣叫自己的完了。非要強行統一,你能不能先把全國各地的方言消滅掉?語言本來就是一個活的東西,的地得,騎的讀音,dai板還是ai板,這些上學時候寫另一個就是錯,就要扣分的東西,現在又怎麼樣了?語言是為了人類社會生活服務的工具,不是用來掉書袋顯示B格的工具。
文不對題地瞎答一下,盡情反對摺疊。(回復里千萬別針對提到那幾個問題擺什麼論據做什麼論證,這些事無數人干過無數次了,真的不缺您老再提一遍,真的是雙方都有自己的理由和依據)
不是有糸色望了嗎
日文「糸守町」的「糸」,建議中文仍舊寫作「糸」,讀音依照「絲」來念。
已去電影院看了提前上映,官方字幕是糸
那個詞條討論頁某幾個人我完全不想討論,言語間充斥著「文盲的優越感」。
怎麼說呢, "糸"嚴格來說不屬於現代漢語漢字, 除古籍和外文書籍以外不應當在漢語文中使用.
我覺得你們說的都對 但我還是接受不了絲鋸圭介…
1.寫作「糸」讀作「si」。
2.寫作「絲」讀作「si」。
我覺得在官方沒有表態時兩種選擇都可以。
名從主人的話個人意見認為「糸」可能更好一點。
個人是保留原文寫作糸守町,讀作糸(xian)守町。至於為何?因為赤い糸意為紅線,而絲線本身也一個詞語。
答題之前想先說:
1,發表言論並不需要提供相應的專業水平(但專業言論需要),發表言論是將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的立場進行表述,目的是使某一個行業有所進步。eg1: 我不製冷,但我可以作為冰箱的使用者評論冰箱的製冷能力,如果沒有人批評冰箱的製冷能力,冰箱就不會發展。eg2: 我不拍電影,但是我可以作為觀影者對電影作出評論,如果「我」的意見是基於自身觀感認真思考後得出的中性評價,很大可能是對電影行業發展有益的(即便非常微渺)。
2,所發表言論的高低(如果有高低之說的話)並不完全由發表者在專業領域的水平決定,而應該看言論在各自討論的方面,所達到的全面性、深刻性、有效性等等。但就我個人觀點,我更傾向於認為言論沒有高低。
以上兩條說明,並不是為接下來自己的無知的辯護,而是我私心的一種主張。
正題1:
關於下面有一位答主提出了《人間失格》的例子,想在這裡進行一下反駁。「人間失格」的中文翻譯為:「喪失做人的資格」。但是我認為保留「人間失格」比將書名翻譯成「喪失做人的資格」要高明得多。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最淺顯的一個原因,標題要簡潔、大氣、具有美感,顯然「人間失格」比「喪失做人的資格」要簡潔大氣、具有美感得多。(但我不排斥,有人可以用一樣簡潔大氣且美的中文語言來表述出「喪失做人的資格」的意義,如果那樣的翻譯出現,我想我很有可能會認為那是比「人間失格」更高明的翻譯。)
2,因為中文和日語的特殊關係,讓每一個中國人即便完全沒有學過日語,也總能看懂那麼一兩句。這就是因為漢字。日語中的漢字有許多和中文都有著相似甚至相同的含義(當然也有完全不一樣的含義的)。因為這一層關係,中國人理解日本的文學和文化,就有了比世界其他各國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我們明白日語當中的一些「符號」,雖然不見得能夠百分百掌握其精準的含義,但能夠看懂一些「符號(漢字)」,也非常有裨益。比如,容易留下深刻印象,容易記。從這一點來看,《人間失格》的原版就叫「人間失格」,就是這四個字,不管它意義如何,這個書名也已經在中國讀者的腦海中形成了印象,因為它和中文太像了!試想,兩本書擺在面前,一本原版的「人間失格」,一本中文翻譯的《喪失做人的資格》,封面上不一樣的漢字卻是同一本書,會不會讓你覺得有點混亂?(而這種情況,只會出現在日語和中文的互翻中,因為現在好像還沒有人會去把粵語翻譯成普通話。笑)
3,從《人間失格》這本書的內容和主題上來看,寫的是大庭葉藏逃避現實、自我毀滅的過程。主人公大庭葉藏的性格非常「詭異」,一方面否定自身的為人,一方面又似乎擅長於以虛假的面目與身邊的人相處。似乎有一顆與世隔絕的靈魂,可以畫出驚人的畫作,但為了生計的時候也可以跑去畫葷笑話。是個十分矛盾的存在。(這一段分析是我的閱讀感受,如若不妥可以指證。)這樣一本陰鬱、詭異、矛盾的文字,以「人間失格」這個乍看之下有些不明所以的四字詞語作題,不非常吻合書的這種矛盾詭異的風格嗎?況且以中文理解「人間失格」一詞,可以解釋為:人間喪失了該有的面目。於大庭葉藏所處的人間,難道不就是喪失了本來的面目嗎?其實「失格」在兩種語言意義大體相似,分歧產生於「人間」。日語的「人間」指的就是人。而在這個語境中,我們大可把這想成一種別出心裁的混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甚至覺得中文意義的「人間失格」這個不明所以的生造詞,比日語意義的規規整整的用法的「人間失格」還要更適合這本小說。(這一點意見比較主觀,我非常理解有不同看法的存在。)
4,再看英文翻譯:Almost human。是不是也和「喪失為人的資格」相去甚遠?這印證了一個約定俗成的文學作品的翻譯規則,也是我的第四個分論點:意譯為重,並不拘泥於逐字翻譯。(個人總結,若有專業翻譯指出原則錯誤,我接受)eg:追憶似水年華的法語原名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文翻譯In search of lost time,逐字翻譯成中文大概是「追尋丟失的時光」,這與現定的中文翻譯有不小的差距,首先,「似水」並不只是perdu所表示的「丟失了、失去了」的意思,還包含「易消逝」的意義。而「追憶」與「recherche」,英文的「search」也有差距。但「追憶似水年華」這個翻譯我真的覺得拍案叫絕。
根據以上四點,雖然我也知道「人間失格」這個翻譯有顯而易見的缺點,但我仍然認為這是一個好翻譯(這個好翻譯就是保留原樣不翻譯)。至今我還尚未發現另一個可以比這個翻譯更優美高明的翻譯。
正題2:
《你的名字》里糸し的翻譯,我支持直接寫成糸mì。這是一個名字,形、音、意,不可能完全兼顧,而選擇兼顧哪一個,看似並沒有定論,但我們可以分析得到一個優先選用排序。
1,在翻譯英文名字的時候,選擇兼顧音,eg:Anna-安娜,Anna沒有漢字形態,所以我們取音寫作安娜。
2,中文名翻外文時候,直接寫作拼音,eg:曾偉-Zengwei,但Zengwei在德語里的讀音接近於中文的Ceng vai,與「曾偉」差異巨大。但「曾偉」已經有了字母形態:Zengwei,所以翻譯成字母語言時,即便讀音有差距,首選還是直接使用Zengwei,也就是兼顧形。
這推導出一個結論:名字的翻譯比較自由,我們原則上首選在該語言中已有的表達。再由剛才的兩個例子推導出名字翻譯的優先順序排列:形&>音&>意。
(例外也存在,比如在品牌名翻譯的時候,大部分是以意義來翻譯的。eg:VolksWagen,大眾汽車,只按照意義翻譯,與音、形都完全無關。)
推導到這個「糸」的翻譯,我更傾向於形譯糸mi。不過至於配音要怎麼讀這個字,呃,我建議反正有字幕就不要配音了吧。
最後ps一個,我好像從來沒有聽到有人要把「新垣結衣」翻譯成「新柵欄結衣」的,也沒有人要翻成「阿拉噶契優伊」的吧..........
所以,還是糸守町吧~
既然大家都習慣了用糸這個字,為什麼又要強行改過來呢?而且並沒影響觀眾的體驗。
非要改成「絲守」「四絲乃」,反倒會覺得彆扭吧。
推薦閱讀:
※你寫過哪些自己滿意的俳句?
※新垣結衣的昵稱怎麼念啊?
※霹靂布袋戲是アニメ嗎?アニメ應該翻譯成動畫還是動漫?
※日本人不用返點可以讀懂漢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