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尼西亞人婚育風俗是怎樣的?
聽說在性方面很開放。以前讀到過一篇講夏威夷男妓的文章,西方白人婦女的最愛。
高更也在塔西提娶了個蘿莉,然後身患梅毒而死。
還在地攤上讀到過大航海軼事:海員沉迷於啪啪啪,偷偷把船弄壞想永遠留在島上。
還有人說波利尼西亞人會殺死多餘的嬰兒。以上說法有沒有根據?有沒有合適的報告或文獻?
謝伍百里邀!這個問題您問了很長時間了,正好以前也關注波利尼西亞人的起源問題,接到您的邀請,我又檢索很多資料庫,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的發現相關的文獻。
對於波利尼西亞人的來源問題,都有不同的學術說法。如果能了解波利尼西亞人的婚育風俗,那麼可以間接證明其來源何方,但很可惜波利尼西亞人並沒有文字流傳下來,當時文化又遭到了西方統治的殖民民,當地的宗教信仰及其風俗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所以探討其婚育風俗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我們可以用倒退法,推出其起源的,那就可以推出其原始的婚俗習慣。
所以,今天好好討論一下波利尼西亞人的起源問題。
波利尼西亞群島是中太平洋的島群。意為「多島群島」,在180°經線以東,南緯30°至北緯30°之間。陸地總面積約20000平方千米。主要包括夏威夷群島、中途島、威克島、吐瓦魯群島、湯加群島等群島。
陸地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 142萬,多為波利尼西亞人。居民多信奉基督教,通用波利尼西亞語。官方語言除法屬波利尼西亞為法語外,多為英語。除吐瓦魯、西薩摩亞和湯加已獨立,庫克群島和紐埃島內部自治外,余分屬美、英、法等國。
波利尼西亞群島中,復活島的石雕像,女人以胖為美的湯加,還有風光秀麗的夏威夷就是我們最熟悉的。
波利尼西亞人,身材魁梧,深褐色皮膚,頭髮呈直線形或波浪形。男性一般都在1.80米以上,強壯健碩。美國影星巨石強森就是典型的波利尼西亞人。女性一般也都身材豐滿。特點與別的地方的人種不一樣。
遙遠的的古代,波利尼西亞人在沒有航行儀器,僅靠小舟就能征服廣闊的海洋,到達連飛翔的動物和植物都不能太平洋一些島嶼上,這不僅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更需要精湛的航海知識。所以,不能不稱古代的波利尼西亞人是「勇敢而偉大的航海家」。
這些航海家波利尼西亞人又來源哪裡?目前學術上有三種說法:
1、來源於美洲說:
其依據是波利尼西亞人魁偉,這與印第安人更為相近。在血型上,波利尼西亞人和美洲印第安人都缺少B型和AB型血型。另外,人們還發現,波利尼西亞人的神話傳說和傳統習慣中,也有若干與印第安人相似之處。當時印第安人乘木帆船藉助自東向西的南赤道洋流和北赤道洋流,很容易可以從太平洋東部流向太平洋西部。但從太平洋西側逆著這兩股洋流向東以前長久航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又根據基因庫網站信息,2002年Hurles et al.和2006年Ghiani etal.論文顯示:Y-Q1a3a存在於波利尼西亞群島,包括東部島嶼,顯示是土著美洲印第安人遷徙到這個區域!
但是,美洲大陸的居民在許多方面比波利尼西亞人還要落後,特別是航海的技術,美洲居民從未造出過足以遠航的大型船隻,波利尼西亞人卻能夠在太平洋上來來往往。這一點無法解釋。
2、來源於東南亞說:
語言的承傳和考古發現證實,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確是亞洲人。波利尼西亞各島嶼雖然在大洋上星羅棋布,彼此的語言卻十分接近,而且這些語言都與馬來語有親屬關係。波利尼西亞群島上的栽培植物和家畜幾乎都是由亞洲帶來的。所以,學者推論:從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中國境內發生了大規模的人口移動,漢族人大批遷往江南。南方的少數民族被迫向更南方遷徙,其中一些經過雲南來到中南半島,於是亞馬來語系的人口受到擠壓,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被迫開始在東南亞的群島上生活,經過美拉尼西亞或經過密克羅尼西亞,來到了波利尼西亞群島。
3、來源於中國說:
哈佛大學考古學家張光直1959年根據出土的早期考古資料,論證認為:從新石器時代起,有個群體由黃河流域開始向中國南部移民,結果分化出「漢藏群」和「南島群」。
法國語言學家沙加爾最早提示福建泉州是波利尼西亞人的出發地,他在1990年的一個漢藏語系國際研討會上提出,漢語與波利尼西亞語、非洲的馬達加斯加語有同源關係,都出自於一種更加古老的「母語」-----南島語系。
中國語言學家們發現,漢語「稻米」一詞在南島語系中有著相同的來源,範圍包括馬來-印尼語、西太平洋上帛琉群島帛琉語,台灣的賽德語、卑南語、魯凱語、巴則海語、道卡斯語、阿美語,越南的雷德語,菲律賓馬諾波語。
浙江河姆渡遺址曾出土了距今約7000年的稻米,長江中下游被認為是稻米的起源地之一。考古學家們分析可能有兩條稻米傳播路線:一條是長江中下游—台灣—菲律賓,一條是長江中下游—雲南—緬甸、泰國。這又和語言學家推斷的南亞語系的發展路線,有許多令人驚奇的重合之處。
南島語系人起源於福建省,這已成為眾多人類學家、語言學家和考古學專家的共識。去年一批操南島語的現代人士,仿造了史前古人獨木舟,從波利尼西亞出發,歷時4個多月,11月乘風划到福建尋根,其船上的許多動物圖案與泉州海外交通史館展出的古船上的圖案相似。波利尼西亞語某些關鍵詞與閩方言相似,甚至於僅一音之別。
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教授吳春明曾撰文指出,南島人的「邊駕艇」、「子母舟」與現在生活在西南湘貴一帶的苗族侗族子母獨木舟出奇地相似,證明當初苗侗族曾生活在沿海江湖一帶,後將這一技術帶到了內地江湖。
現在,中國學者通過考古發現,基本推出當時福建人從泉州出發到波利尼西亞群島的時間線路圖。
就朗博個人來看,這一推論是最靠譜的。那麼古代先民是在沒有發達航海技術條件下, 僅僅憑藉石器時代的技術及所掌握的一套近乎完美的航海知識,以極其簡陋的小船揚帆駛向地平線,最後征服波濤浩瀚的太平洋。他們是如何做到呢?
中、南部太平洋有明顯的雨季、旱季之分,雨季時食品豐富,旱季時則食品缺乏。因而當食品接近枯竭時,群島上勇敢的男兒們,便航海去尋找更豐美的土地,發現新島後便進行遷居。為了生活,他們就不斷的擴大自己生活地域,並能在眾多島嶼中自由穿梭,積累起豐富的航海技巧。
1976年春天,為驗證波利尼西亞人航海術的實際效果,科學家挑選波利尼西亞一名航海家茂·皮艾盧,讓他駕一條小船,孤身一人出海。出海時,他沒有帶任何現在的航海儀器和地圖,只帶著飲水和乾糧。
茂·皮艾盧非常熟悉星星,能說出100多個星星的名字,以及每顆星的位置、顏色、亮度。他讓小船和風形成一個固定的角度,沿著一顆升起的星星和對面一顆正落下的星星形成的直線航行。晚上靠星星和月亮指方向;他通過船身感受水流波浪從而判斷海岸的方向和距離,通過海水的顏色從而判斷水深,通過天上雲彩判斷遠方的島嶼,通過魚與鳥的活動判斷陸地或島嶼的方向。
就靠著最原始的方法,茂·皮艾盧歷時一個月,從夏威夷到塔希提島,航行2500海里。這次航海試驗,讓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波利尼西亞人的一些航海技巧。
首先要有建造獨木舟的卓越技術,並從建造獨木舟發展為建造遠洋航行的船隻。他們把兩艘長20一30米獨術舟並列起來,中間架上木板作為甲板,甲板上建有小屋。可以載乘數十人,還可以裝載豬、雞、狗等家畜。這科船所能運載的人和家畜,足以構成到新島後開始營新生活的核心。同時,這種船具有非常穩定的優越性,很適用於遠洋航海。
船上的帆布是用椰子果的纖維編織成的。
他們在遠洋航行之前,都預先經過盡量少飲水的訓練。他們在航行過程中,食物以薯類、香蕉、椰子果等為主。特別是椰子成為他們主要的飲水和食物來源。
他們是如何讓確定航海方向的呢?有一個波利尼西亞的傳說,記述了一艘船在航行中遭遇狂風暴雨的故事。舵手站在船上唱歌,歌中向神祈求的並不是風平浪靜,而是要風把烏雲吹散,好讓他能看見星辰。正是出於對星空的依賴,波利尼西亞人不是按日而是按夜來計算時間。他們把「昨天」稱為「夜之夜」,一個月中的每一個夜,波利尼西亞人對它都有單獨的稱謂。這些航海者能記住幾十個島嶼以及這些島嶼和星星所指引的航線之間的關係。
他們通過雲彩的變化,來推斷出島嶼的方向。
他們甚至可以通過浪波來判斷島的位置。
除此之外,航海者還可以根據海中的某些徵兆,如海底暗礁所造成的旋渦來「讀取」自己的位置。湯加的「吃水者」還通過用手指和嘴唇蘸海水的方法來進行判斷:水的溫度越高,說明他們船的位置越靠北,這還可以判斷海洋的洋流。
就是靠著這些原始的直接方法,波利尼西亞人征服海洋,使人類的足跡遍布了整個太平洋。波利尼西亞人遷居太平洋後,一些文化因素消失了,而出現了別的東西代替它們。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在原來的故土上,種植稻米,懂得金屬加工、制陶、紡織。但是海島沒有給予他們金屬礦石,也沒有給他們陶土;而炎熱的氣候使他們可以拋掉衣服。波利尼西亞人成功地用椰殼、貝殼製成的器皿代替了陶器,用藤草等編織品代替了紡織品。在氣候較冷需要紡織品的地方,如紐西蘭的毛利人紡織又重新出現了。
某些島嶼上的工具和武器是用貝殼、石頭、或木料製成的,但外形和金屬製品極其相似。在薩莫耶群島上,至今還可看見嵌著鯊魚的牙的木劍,它是金屬劍的殘跡。波利尼西亞人還保留了弓箭的形式,他們把木棒削尖,再用火烤硬的,這種箭只能用來射魚或老鼠,在塔希提島發現了一些十五世紀以前的石斧上還有用貝殼做的尖銳鋒刃,手柄上還裝有貝殼做的鑿子、老鼠牙齒做的鑽孔器。就是依靠這些簡單的工具。
太平洋島嶼上的豬、狗和雞也是波利尼西亞人從亞洲帶來的。他們的狗個子小,也不會叫,僅僅是用來吃的,因為這裡缺乏動物,用不著打獵了。波利尼西亞群島上到處都養雞,但他們只吃雞肉,從不知道吃雞蛋。而豬的地位大概是最重要的了,它們被精心照料,舉行部落的儀式後才會宰殺,豬肉都是被等級較高的人吃掉了,普通人和婦女則只見過豬跑,沒吃過豬肉。
這是波利尼西亞人的獨木戰船。現在已經沒有人用這種船打仗,它成為節日時的競賽項目。相當於中國的賽龍舟。從這裡就不難看出南島語系文化的內在聯繫。
環境的變化,導致於文化因素髮生了變化,這也是人類為了適應環境所做出的明智的選擇。當然,生活及其環境的變化也導致人的體型及其容貌的也發生了變化。
,當葡萄牙航海探險家麥哲倫、荷蘭的航海家塔斯曼、英國的航海家庫克等,陸續發現了波利尼西亞的其他島嶼時,海島居民還過著氏族生活形式,並以為波利尼西亞人是地道的「土著」。其文化中心的就在塔希提群島波一一利尼西亞文化集中在這個「三角形」的中心地帶。自從法國殖民者到來之後,原本緩慢發展的波利尼西亞文化急速變化,特別是在拿破崙三世統治時期,不許波利尼西亞人游泳、捕魚、文身,禁止唱「異教的」歌曲,禁止舉行「異教的」葬儀和祭祀。適於當地氣候的茅屋被毀壞,島民們被迫住進白鐵皮屋頂的木房內,白天悶熱,晚上寒冷,許多人患肺病死去,那些獨特的生活方式、宗教藝術幾乎全部遭到毀滅。波利尼西亞文化發生了變化,以塔希提島為中心的時代結束了。
1850年,來自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摩門教徒買下了夏威夷群島。後來,許多南太平洋地區年輕的波利尼西亞人來到這裡學習、保護傳統文化,並在夏威夷建起了新的波利尼西亞文化區,由夏威夷村、薩莫耶村、斐濟村、湯加村、塔希提村、馬克薩斯村和紐西蘭毛利村組成,分別代表了太平洋上不同的島嶼文化類型。原先位於「三角形」最北端的夏威夷,成為現在的波利尼西亞文化中心。
回到題主的問題,西方近代殖民者一開始對於波利尼西亞文化的不了解,對其進行了人為的改造和歪曲的描述,導致於波利尼西亞被人誤解。其實,如果文化不被破壞,倒是能看到其與早期中國南方文化的特點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