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歷史上的曹丕?

曹丕的形象很多年來隨著七步詩故事、洛神故事的流傳被簡單化成一個暴戾、殘忍的人物。而讀他的詩文卻發現,他的情感非常細膩,清新。我非常喜歡他的《與吳質書》《大牆上蒿行》等作品。

知乎上三國大神眾多,經常在知乎上看三國相關提問,收益良多。想知道各位大神對魏文帝曹丕這個人怎麼看

常常在回答中看到「謝邀」二字,敢問怎麼邀請想邀請的人回答問題啊?

好想邀請 張佳瑋 馬伯庸 沃金 姬軒亦幾位回答這個問題

ps 原來發表了就可以邀請了 原來汗青也在知乎

補充:真好啊,雖然到現在只有三個答案,但都是認真的長篇的精華的有愛的,唯獨沒有敷衍的,真好真好


先謝郭嘉,後謝邀請我的諸位知友。

從呂思勉的三國史話,到易中天的品三國,到這兩年火熱的卑鄙的聖人,曹操一點點從過去的奸人轉化為奸雄,甚至是英雄,而最終稱帝代漢完成曹魏霸業的曹子桓卻顯然沒有這麼走運。如果他的後代再稍微給力一點,即便只是他本人或者他的子孫們稍微長命一點,形勢也許大不相同,他也許會成為開國明君,退一步講至少不會承受如此多的罵名,然而歷史總是不容假設,這大概是作為後人的我們永遠遺憾的一點吧。

我似乎從沒回答過如何評價某某這樣的問題,總是覺得自己功力不夠,但是放過這樣一個安利的機會實在可惜,初答送給子桓。理了理思路還是決定從三方面來簡單講講~

1、性格
(1)少年公子哥兒
早年的子桓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肥馬輕裘的公子哥兒,有《善哉行》中兩句「策我良馬,被我輕裘」,另有《與吳質書》中一段「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間設,終以博奕,高談娛心,哀箏順耳。弛騖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游後園。」可證。

(2)大魏真文青
但顯然後面世子之爭愈演愈烈之後,子桓的好日子也算是到頭了,嚴厲的父親,被遠調的好友,深深的不安全感無一不是子桓心中憂思的源頭。然而子桓又是一個憂愁來得快(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知之。),去得也快的人(策我良馬,被我輕裘。載馳載驅,聊以忘憂。),說他沒心沒肺似乎不太妥帖,然而說他率性豁達又好像總也不對味。從子桓的《與王朗書》里的「人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雕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以及《典論·終制》里的「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我們發覺子桓考慮的是人之生死,國之興亡,帶著某種人力無可抗拒的無奈,卻又充滿深深的自省,這像是一個國君說出來的話嗎?不像,放到現代,倒是有點像個文藝青年,所以總是開玩笑地稱呼子桓為大魏文青。這樣的子桓,這樣莫名的憂傷,這樣獨特的思考,讓人無法不對這樣一個人感興趣,進而為之動容,對子桓的認識,從他的文字開始,由此一發不可收拾。

(3)愛憎分明
也許是因為年少時的快樂時光與後來世子之爭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總是獨自陷入思考的子桓似乎不可避免的變成了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對於家人朋友,他可以抱有最真摯的情感。首先逃不開的總是要說說子桓和子文子建的關係,這一點在別的問題裡間或說過一些(參考如果曹沖當了魏主,三國歷史會有何變化?) 其實單從子桓沒有對子建下殺手以及最後的「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我們就沒有理由責怪子桓了,畢竟他做的已經比大多數君王要好了。還有題主提到的七步詩基本可以肯定是後人偽作,見在歷史上真的有七步詩這件事嗎?至於曹彰之死陰謀論毒棗事件又是出自不靠譜小說集《世說新語》,諸位無視之就好。

他對於家人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體現,例如建安十六年曹公出征,母親與諸弟皆從寫下的《感離賦》,還有懷念父親所寫的《短歌行》等,最愛「嗟我白髮,生一何早。長吟永嘆,懷我聖考。」幾句,對於時間逝去的無奈,對於父親去世的哀思,完美地寄託於寥寥數語間,餘味無窮。

另外說兩件子桓與家人之事作為這一部分的補充。曹公聽聞丁儀的才名,雖未得見,就打算把清河公主嫁給他,子桓聽聞卻說:「女人比較注重外表,丁儀眼睛不好,恐怕清河不會高興的,不如把她嫁給夏侯惇的兒子。」生在帝王家原本就要做好被政治聯姻的準備(隔壁東吳家的孫小妹笑而不語),而子桓卻能站在妹妹(?還是姐姐不確定)的角度考慮這件事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實屬難得。當然丁儀因為這件事恨上了子桓,義無反顧地投入了子建的懷抱這是後話。另外一件是關於曹公的另一個兒子曹幹,一名良。母親陳氏生下他後不久就去世了,他五歲的時候曹公也病重就對子桓說:「這孩子三歲失去了母親,五歲怕是要失去父親了,之後就交給你撫養了。」子桓就一直自己親自養著他,比對其他弟弟都好。曹幹年紀比較小分不清楚,總是叫子桓「阿翁」(父親),子桓總是糾正道:「我是你哥哥~」每次他叫錯,子桓總是要感慨一番,至於哭泣。子桓的眼淚讓人唏噓,也許是想起了疏離的父親,亦或是早逝的兄長,也可能是那個遠在彼方的同母弟弟,會因為一句「阿翁」哭泣的子桓無疑是一個性情中人。

關於家人說的有些多,朋友就簡單說說了,他給吳質寫的幾封信都是魏晉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語言流暢,情真意切,值得一讀。另外還有一個子桓弔唁王粲時學驢叫的故事,不過出自《世說新語·傷逝》,可信度不明,就不細說了。

然而正如前文所說,子桓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有愛自然就有恨,誰一生之中沒做過幾件操蛋的事?子桓也逃不過如此。殺甄姬、罪曹洪、諷于禁這些子桓的黑點大家耳熟能詳我就不多說了。其實個人覺得曹洪這件事的真偽值得懷疑,因為從頭到尾想想這件事你會發覺明顯得不合邏輯,我傾向於認為曹洪的確因為某事得罪了子桓,但絕對不可能是錢財這種膚淺的理由,身為富二代官二代的丕子,呃,不對,子桓,怎麼會缺錢花?缺錢不問爹娘要,問叔叔要?雖然子桓有時候有點二(後面詳說),但也不至於這麼二吧!還有于禁這個事情也不能單純怪子桓,之前我有就這件事提問過,比較贊同吳易大神的觀點,子桓的處理不能簡單得以小心眼來評價,因為于禁當時既不能用,也不能殺,仔細體會一下,就會發覺其實子桓的處理十分巧妙。另外還有鮑勛忠言逆耳被子桓一怒咔嚓,戴陵被降罪等事件,讓人感覺子桓略有昏君的嫌疑,這邊還是要為子桓辯解一下。子桓並不是一個不聽勸的人,但是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說話的方式,如果是真心為他好,站在他身邊支持他的人說的話,子桓還是會聽的。

例如一直支持子桓的崔琰勸諫阿丕燒了弓箭,扔掉騎服一段(文帝紀里可以看出子桓對狩獵那是絕對情有獨鐘的,可憐的戴陵就因為勸諫這個被降罪了),子桓竟然就乖乖聽話照做了,完全沒有半點熊孩子的模樣!還有辛毗不同意子桓遷民到洛陽的做法,堅決反對,一再勸諫,子桓很生氣地表示不想與他談論此事,辛毗不依不饒抓著子桓的衣服,差點把子桓扒了(此處為答主腦補),子桓用力奪回衣服,悻悻回宮(這一段真的很有畫面感有木有!?),最後還是部分聽從了辛毗的意見。而辛毗也勸過子桓少打獵,子桓此後就真的很少打獵了。從這邊可以看出子桓並不是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什麼忠言也聽不進去的昏君啊~

說到辛毗順便插另一件事,當子桓被立為太子後,非常高興地摟著辛毗的脖子說了一句:「辛先生你知道嗎?我好高興!」結果又被後人批說是得意忘形。唯一一次發自內心的高興到了辛家姑娘憲英那裡也是成了如此不堪的形狀,當然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是最好,然而子桓畢竟不是聖人,將心比心一下,自己花了很多功夫做成了一件事開心一下,感慨兩句,又有何罪?

(4)二逼青年
這一段比較少,但特別逗。說是魏晉時流行熏香,最有名的當然是名滿天下的令君那個荀令留香的故事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子桓也有這麼一出,不過比較囧。《魏書?方技傳》載曰「馬惡衣香,驚嚙文帝膝」。這……同樣是熏香,怎麼放到不同人身上結果如此不同,默→_→另一件事是黃初六年打孫權的時候,「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我已經無力吐槽了。另外就是文帝紀最後那段《典論·自敘》里子桓被令君誇了一句後,興緻勃勃地自誇自己的騎射本領的那一段實在是太可愛了~還有令君的傾城一笑(我去,話題偏了→_→),別說阿丕,連答主我都根本把持不住啊!還有用甘蔗和鄧展比武以及在詔書里宣傳他此生摯愛——葡萄,這些奇葩的事情不一一詳說了。

2、個人能力
(1)文
要工科女來做這樣的評價,實在為難我了,好在有先生們做過這方面的研究,這邊貼一篇葉嘉瑩 《漢魏六朝詩講錄》——曹丕,私以為講解得那是極好的,這邊結合葉嘉瑩先生的講錄和自己的理解簡單說兩句。

子桓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燕歌行》;最早的文學與理論批評著作《典論·論文》,在這裡要順便提一句,子桓是鄴下文人實際上的領袖,通稱「白雪公子與七個小文人」(口胡);命令劉劭、王象、繆襲等人編纂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

撇開曹公不說,子桓和子建的作品歷來總是被人拿來比較,我個人倒是更加同意劉勰的「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之說,但是王夫之所謂的曹丕、曹植的作品有「仙凡之別」又似乎是過了。讀兩人的詩文,風格體裁不盡相同,二人擅長的部分也不同,很難作出客觀的比較,若是喜歡玲瓏詞筆型自然是愛子建,若是喜歡直抒胸臆型自然是愛子桓。我個人是覺得子建的文字功底絕對強悍,但總有為文字而創作之感,不像子桓是為情感而創作,所以王夫之覺得子建的詩是可以學的,而子桓的詩是學不來,這也就可以理解了吧。

(2)武

偷個懶直接貼《典論·自敘》里的原文吧,太累了→_→亂世中的可憐小孩啊,幾歲就開始學騎射了!

余時年五歲,上以世方擾亂,教余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能騎射矣。以時之多故,每征,余常從。建安初,上南征荊州,至宛,張綉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時余年十歲,乘馬得脫。夫文武之道,各隨時而用,生於中平之季,長於戎旅之間,是以少好弓馬,於今不衰;逐禽輒十里,馳射常百步,日多體健,心每不厭。

另外還有給令君炫耀的這段:

後軍南征次曲蠡,尚書令荀彧奉使犒軍,見余談論之末,彧言:「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余言:「執事未睹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爾!」余曰:「埒有常徑,的有常所,雖每發輒中,非至妙也。若馳平原,赴豐草,要狡獸,截輕禽,使弓不虛彎,所中必洞,斯則妙矣。」時軍祭酒張京在坐,顧彧拊手曰「善」。余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

跟鄧展用甘蔗打架的這段:

嘗與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余與論劍良久,謂言將軍法非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余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為之。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原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鄛,正截其顙,坐中驚視。余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原鄧將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

考慮到是子桓自己寫的,自誇的部分打個折應該也不會太差到哪裡去,反正也用不著他親自衝到前線殺敵,這個程度算是不錯了,擔得起文武雙全四個字了。

(3)戰
老實說子桓實戰履歷不佳啊,就建安二十四年KO造反的魏諷一戰贏得漂亮,為父親解決了後顧之憂。然後就是三次不辭辛苦,親征孫權,說明他並不是一個守成之君,還是有開拓進取之心的。第一次南征提高了威望,第二次南徵兵分三路各有斬獲,第三次就是前面提到的最囧的河水結冰那次。總的來講打仗不夠漂亮,甚至可以說有點渣吧,跟孫權有的一拼。但是順道一提,據《舊唐書·經藉志》所載,曹丕著有《兵法要略》十卷,可惜此書已散佚,無法更多的了解其軍事思想與謀略。
補充閱讀:曹丕三路伐吳

(4)政

老實說這也不是我擅長的部分啦,吳易大神分析了一部分,我從另一個角度講講,那就是看他上台後發布的一系列詔令。

例如禁止拜謁老子廟,禁止「非祀之祭,巫祝之言」,而白孔子的後裔孔羨為「宗聖侯」,修正被戰亂毀壞的孔子家廟,回復以前的制度規模。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在短時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得以復興。
還有下令除禁輕稅,說關口渡口是用來便於商旅通行的,池水林木是為了防禦災害的。設置禁令,家中稅收,於百姓不利,於國家不利。這對戰亂後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減輕人民負擔,促進貿易,發展經濟,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他還下令殯葬死亡將士,禁誹謗,禁復私仇,議輕刑,以收拾散亂的民心,使逛到北方地區出現多年不見的安定和平。
以及明令凡宦官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向太后奏事,太后家族不得當輔政之任,更不得接受茅土分封的爵位,使得魏一代沒有發生因宦官、女主幹政而造成的政治危機,為後世統治者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明鑒。
在用人問題上,繼續推行曹操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大政方針,使兩漢的差距制度得以維持,特彆強調不要在年齡和資歷上限制人才的脫穎而出和發展,並以呂尚和周超的太子晉作為例子。雖然後來接受陳群建議制定「九品官人法」,培養新的士族,單核吸金以後的「九品中正制」嚴格士族與庶族的門閥制度還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參考:魏文帝集全譯.pdf_免費高速下載

3、評價
挑幾條比較有內容的歷史評價: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張溥:「霸朝初創,力更舊輒,至待山陽公以不死,禮遇漢老臣楊彪不奪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應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

比起某些樣板式的明君,子桓無疑是一個更有血有肉的人,會得意,會失落,會開心,會傷心,那個種著甘蔗思考著生死的男人,叫人如何不愛?

2017.10.17補充

如果對曹丕感興趣,可以戳丕粉丕黑安利洗腦包整理


感謝邀請。

想從三個角度來談一談。

第一個角度是作為漢魏之際政治人物的曹丕,也是最顯性的一個角度。談到曹丕,就必須要涉及到他與曹植著名的立儲之爭,應該說,曹丕之所以能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勝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擁有嫡長子的天然優勢,又因為這種優勢順理成章地成為世族集團共同選擇的代理人。這個概括略嫌粗糙,不過衡之史事,大體是不錯的。也就是說,在曹家爭儲的明線之下,另有一條世族與寒族鬥爭的暗線,這是讀史時不可輕易忽視的。

在爭儲一事剛剛浮出水面之時,真正受到曹操支持的是曹植而非曹丕,這一點無可爭議。為說明之,不妨看一看曹植引以為腹心的幕僚團體:丁儀、丁廙並為曹操同鄉丁沖之子,譙沛寒族正為曹操潛心扶植的一支力量,楊修直接出自丞相主簿,更明顯的是邯鄲淳,曹丕「因啟淳欲使在文學官屬中,會臨淄侯亦求淳」,而曹操的做法是「太祖遣淳詣植」。相對的,為曹丕說話的重量級人物幾乎全部出自大族,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出自河北冠蓋清河崔氏的崔琰,雖然與曹植有親,他還是堅定地站在了曹丕的一邊。其餘邢顒(河北,曾反駁曹操「以庶代宗」的設想)、衛臻(陳留,拒絕二丁的援引)、桓階(荊州,曹丕的堅定的支持者)諸人,無不出自各地大族郡望。這其中,最耐人尋味的還是曹魏干城潁川集團的動向。他們的態度缺乏明確的正面傳達,但只要了解到汝穎與譙沛二大團體的衝突,作為天下士族冠冕的潁川將倒向誰其實也不言而喻。早在荀彧(建安十七年卒,其時立儲之爭尚不甚激烈)生前,就有了「初,文帝與平原候植並有擬論,文帝曲禮事彧」的故事。其後曹丕與潁川關鍵人物的互動也十分頻繁,荀攸重病時他獨拜床下,成功立儲後則抱著辛毗的脖子得意忘形,甚至為鍾繇作了墓志銘。曹植方面則缺乏這種記載,好不容易被曹操安排過去裝點門面的一個司馬朗也鬱郁不得志,倒是弟弟司馬懿跟著五官中郎將平步青雲。

很明顯,如果背後沒有曹操作為推手,那麼曹植的集團想與曹丕相抗是不可能的。只有補齊曹操晚年與世族的鬥爭與妥協這一暗線,才能略為一窺立儲之後的波雲詭譎。衝突最激烈的時候,崔琰與同典選舉的毛玠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其中在前台上躥下跳的關鍵人物是丁儀,背後的主導者則是曹操本人。但曹操能做到的也僅此而已,歷史慣性很難被一兩個人阻擋。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曹植還是曹丕,都是政治上身不由己的悲劇人物。

還是先說一下作為政治家的曹丕。應該說,他的政治思想是相當扭曲與尷尬的,一方面,以大族代理人的地位被推上皇位的他必須注意維護大族的利益,另一方面,作為魏家的皇帝,他的核心治國思想應該是,也只能是法術之治。這不僅是曹丕身上不可調和的矛盾,同樣也是曹叡的。於是,一方面,洛陽在文帝時期再次成為儒學勝地,太學重新繁榮,朝堂上九品中正制則為世家子弟們鋪平了道路,另一方面,這個新興國家的另外一些政策又是向著反方向而去的,最典型的就是苛禁宗室的政策,這應該算曹丕的創舉。不過,如果歷史自然發展下去,令曹操面臨行封建的問題,他同樣也不會在現實中學習「天下歸心」的周公,根源在於發達的封建與法家思想格格不入,按曹丕的話來說,「自太祖受命創業,深睹治亂之源,鑒存亡之機……重諸侯賓客交通之禁,乃使與犯妖惡同。」曹丕個人對宗室的提防與爭儲對他造成的心理陰影只不過是加重了這一點而已。顯然,這就使魏國面臨極其尷尬的局面,他們與宗室不尷不尬地互存著,火山不溫不火地奔涌著,站在火山上的人卻失去了強有力的藩衛。當司馬懿振臂一呼時,他們連一個合適的曹家傀儡都很難找出來了。作為一個政治家,曹丕總體上是失敗的,儘管這並非全部歸咎於他自己。

從第一個角度的敘述里,我們很難看出曹丕個人的特點,這是由角度來決定的,和大多數政治人物一樣,曹丕在政治網路中只不過是特殊的一個節點,甚至並非最重要的節點。以下的第二個角度則是獨一無二的,那就是作為建安時期文學家的曹丕。我們可以完全不假思索地說,三曹的文學地位還要比他們的政治地位重要得多得多。

曹丕在文學上的成就可能並無其父與其弟那樣炫目,但是有幾點創舉則是不可忽視的。應該說,作為一個詩人,他生在了好時代,因為當時詩歌還處於一片荒原的時代,有的是領域等待著人們去開墾。曹丕至少在下面這些領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1.《燕歌行》,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詩,今天已屬平常的事在當時實則非同小可,不然試想現在有人寫九言詩?言志轉向抒情,也就是詩變成了真正的詩,為自己的獨特感情而寫的詩,內容拓寬了,形式也隨之拓寬是必然之事,開始做這件事的是曹丕。

2.《大牆上嵩行》,不朽的雜言體,無數後世長篇歌行的師承。如果說《燕歌行》對詩歌的拓寬表現在字數方面,那麼這首詩的開拓則更加大膽,他幾乎是在宣示人們:詩就是詩,即使寫成散文的形式,它也一樣是詩,詩有詩的語言,有詩獨特的身份。王夫之評價這首詩時說:「長句長篇,斯為開山第一祖,鮑照、李白領此宗風,遂為樂府獅象。」看到這兩個璀璨的名字,我們或可一窺該詩的影響力。

3.《典論》,這也是不必說的巨著,雖然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它的大部分。從現在傳世的章節來看,除了對文學的空前重視,它同樣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及功業追求。無論如何,文學自覺性的旗幟在這裡高高升起,無論是為天下,還是為自己,至少它們已經能在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不再是雕蟲小技。

4.如果說曹操是因為他的開拓地位與領袖角色在建安文學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曹植則務於特定領域的精深(漢魏五言詩領域毫無疑問的NO.1),那麼曹丕更多的是廣博。除了以上的這些方面,他還在很多領域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包括在賦上對漢賦的繼承與對六朝的啟示,以《與吳質書》為代表的散文,還有五言詩中對平民題材的開拓性挖掘,對漢樂府的批判性繼承……我想這或許與他本人的經歷有關,「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無不備覽」(《典論》),曹丕從小就是一個博覽群書的專才。

前兩個方面大體講完了,下面,我想把問題推進一步,講一講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曹丕。讀歷史就是讀人,一個歷史人物除了是時代大潮中起特殊作用的一朵浪花,亦是一個活生生,能哭會笑的生命。尤其在漢魏之際這樣生命意識高度自覺的時期,情況更是如此。對我自己來說,讀史大約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當然是只知好人壞人,第二階段則大致將他們都看成在特定時期扮演特殊角色的棋子,而第三階段則更加註意體會歷史人物的生命本身,這並不是比大歷史要低上一等的事物。

那麼,曹丕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怎樣的獨特生命樣本?我想,他始終是是一個才子,而且是一個當皇帝的才子,很多人忽視了這一點——他身上有一股撲面而來的才子氣。

因為是才子,他精通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能用甘蔗和鄧展對打,也能認真地玩上一天彈棋,這就好像他在文學領域上的表現一樣——什麼都能做到高手,但似乎離絕頂高手還總是差一口氣。

因為是才子,他虛榮心挺重的,甚至有時候真的是一意孤行。對弟弟的威逼且不多說,殺大臣的事他就做過不止一次,楊俊之死尚可用曹植黨羽來開脫,鮑勛的死與高柔的幽閉簡直就像是一個被寵壞了的才子在耍脾氣了。救過曹操命的曹洪被他差點逼到死角——用睚眥必報來形容他都算是溫柔了。

因為是才子,他很有幽默感,但這種幽默感往往是令人苦笑的。吃過人肉的將軍王忠來投降,他命令部下把死人骨頭掛在他的馬前,孟達從蜀國來奔,曹丕一見到他就拍拍他的背說:「你就是蜀國派來的間諜嘛?」對於禁開的死亡玩笑就不用多提了。但這種幽默感也有讓人流淚的時候,比如王粲墓前此起彼伏的驢鳴聲。

只要被他認定是自己的朋友,曹丕從不憚於掏心置肺,這也是可貴的一點。無論是鄴下一起寫詩的王粲、徐幹們,還是太子府里一起議事的吳質、司馬懿,甚至是不怎麼出息,為一個小妾尋死覓活的夏侯尚。曹丕從不屑於隱藏自己的情緒,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甚至,他有一次讓甄氏出來見吳質,這意思就是:「老子就是有這麼漂亮的老婆,有本事你來咬我啊哈哈哈!」說實話,這些事做的不夠圓滑,但是很可愛。

但就是這麼一個人,卻為了立儲動心忍性了那麼多年,想到這一點,我們對他的認識也許會更深一分。在曹操面前,他「矯情自飾」,並因此反過來更加得到了儒家世族的支持,按照賈詡的說法,「朝夕孜孜,不違子道」。試想,這對於這樣一個敢愛敢恨的才子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那麼,曹丕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他確實想當太子,當皇帝。這背後是建安精神的核心:對個人價值與功業的追求,曹丕如此,曹植也同樣如此。

「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士,惟立德立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雕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

「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

「載主而征,救民塗炭。彼此一時,唯天所贊。我獨何人,能不靖亂。」

但曹丕終究不適合當一個皇帝,和無數建安人一樣,他的夢想如同鏡花水月一樣飄散而去,像蓋茨比豪宅彼岸的那盞綠燈。「魏文慕通達。」這是傅玄的結論,曹丕的心中永遠是一個才子,對於嚮往自由的人來說,他們追求的事物永遠是無法真正抵達的異鄉。正如登上皇位的曹丕,雖然他終於可以不再裝成仁孝的儲君,但更大的枷鎖又束縛住了他。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這是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可是,自投羅網的又何止是曹植呢?至少,在政治智慧上,曹植甚至有時候還未必輸於乃兄,至少《求自試表》中對苛禁宗室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傳統的觀念中,曹植是一個典型的不問國事的才子,曹丕則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可是如果仔細想下去,誰能說情形又一定就是如此,甚至是相反?

我玩三國志IX磨練史話模式時,劉備攻破武關會觸發曹植向曹丕獻詩後辭別的劇情,獻的詩正是這首《野田黃雀行》,我覺得這一情節設計的極其巧妙,不知道是巧合還是設計遊戲的日本人真的很了解三國。至少,我每次看到這首詩時,都會想起魏文帝,曹子桓那張促狹又有幾分憂鬱的臉。

小鳥兒,你可知少年永遠不會來啊。


一個熱愛葡萄、甘蔗和棗子,不愛吃荔枝和橘子的文藝青年。
偶爾小心眼,戰鬥力和江對面的@孫二先生 一樣差。
崇拜自己的親爹,雖然爹有時候不太可親。
頗自戀,在典論里各種嘚瑟嘚瑟嘚瑟,寫完了還抄送江對面的@孫二 。
積極保護本地產品@真定御梨 @安邑御棗 @如意虎頭連璧錦 。
愛漂亮姑娘,更愛渣掉娶回來的漂亮姑娘@甄姬 。
偶爾也干各種逗比事,比如跟下屬@鄧展 用甘蔗棒子PK。
擔任世子期間就收受各種禮物,比如美玉@鍾繇 和利劍@楊修。
成為皇帝後,大量收受江對面的@孫二 送來的各種禮物。
其實很愛弟弟,大冬天的半夜裡給弟弟送小蘋果@柰子 。
喜歡的人就會寵上天@吳質 。
有一個美貌黑長直的繼承人。
死得早。
為數不多沒有被弟弟掀下來的長子(不算早逝的昂哥啦),此處可以@扶蘇 @劉榮 @劉據 @孫登 @楊勇 @李建成 @李承乾 @胤礽 ^_^


居然問到了我的男神,那我就必須要答一點了。
但是,因為是我的男神,此答包含答主各種主觀情感,不服你來咬我啊。

1.親情的缺失
曹丕可以說是一個爹不疼媽不愛兄弟不搭理的人。
從父親來看:在立嗣問題上,曹操最先考慮的是巧智稱象的曹沖,曹操常在群臣面前對曹沖讚不絕口,「有欲傳後意」。建安十三年,曹沖病故,曹操悲痛不已,對前來安慰的曹丕說:這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大幸。曹沖死後,曹操又意屬曹植,曹植才高八斗,其文章詩賦被曹操「特見寵愛」。曹操遠征東吳時勉勵時年23的曹植要像自己23歲時一樣有所作為,還曾明確表示「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
與之相比,曹操對曹丕則不可謂不冷淡,他時常出難題考驗這位實際上的長子,故意讓他處於下風,曹操遠征關西時留曹丕一人受鄴,臨行前也沒有留下如對曹植般的勉勵。曹丕那年寫作《感離思賦》:「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兄弟皆從,不勝思慕。」曹丕的一生,可以分為兩部分,父親死前,他在努力地達到父親的期許;父親死後,他在努力地完成父親的鴻志。
母親卞氏對曹丕亦是冷淡,曹丕做太子後卞氏說其是長子才得以為嗣。且在曹丕的一生中卞氏常常掣肘。
兄弟亦是薄情,曹操臨死前急召曹彰,曹彰趕到洛陽時,曹操已死,但曹彰卻對曹植說:「先生召我者,欲立汝也。」且「問璽綬,將有異志」。

縱觀曹丕所處的封建社會,父子兄弟明爭暗鬥爾虞我詐本是必然,曹丕在父親母親兄弟的孤立下,克己復禮,「御之以術,矯情自飾」,終成一代帝王,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寫《短歌行》:「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嗟我白髮,生一何早。」經歷了漫長嚴酷的立嗣鬥爭後走上受禪壇,年僅34歲的曹丕已生華髮。

(寫到這裡不由想八卦一下,甄宓與郭女王都比曹丕大許多,是不是因為親情的缺失讓曹丕更加青睞母性特質濃厚的女人?打人不要打臉啊= =)

2.為人的隱忍
曹丕五歲學射箭,八歲熟悉射箭騎馬,張綉在一夜間興兵反叛時曹昂死於亂軍之中,不滿11歲的曹丕卻因會騎馬而逃生。
在詩書文籍方面曹丕亦倍加刻苦,「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余是以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曹丕嚮往成為漢文帝般的君主,將其「寬仁恭厚,躬修玄默,以儉率下,奉生送終,事從省約」奉為楷模,甚至將文帝的名號留為己用。
在個人生活上他也嚴於自律,同時保持尚儉的作風,在《終制》中要求死後不封樹、不立廟。
34歲站在受禪壇上,終於成為帝王的曹丕說:虞舜、大禹的事情,我今天終於知道了。他的一生,也始終在踐行著虞舜之事。

(忍不住拿曹植對比,任性而行,不自勉勵,給他立功的機會他都能喝個酩酊大醉將機會白白葬送,呵呵。)

3.性格的逗比
以下摘自豆瓣:
那是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荊州牧劉表,大軍凱旋後,他推開故鄉譙郡僅存的那所老房子的門,在裡面住了下來。

「喪亂以來,天下城郭丘墟,惟從太僕君宅尚在。南征荊州,還過鄉里,舍焉。乃種諸蔗於中庭,涉夏曆秋,先盛後衰,悟興廢之無常,慨然永嘆。」

他的弟弟們每天忙著作賦習武稱象,他在安徽,種甘蔗。

然後看著甘蔗從夏天生長到秋天衰亡,

然後忽然覺得異常悲傷,

然後寫一篇〈感物賦〉:

 「涉炎夏而既盛,迄凜秋而將衰。豈在斯之獨然,信人物其有之。」

這種大逗比能不是我男神嘛?噢還有一例:
劉勛休妻王氏,曹丕就以王氏口吻作詩,敘述被休後的心情:「翩翩床前帳,張以蔽光輝。昔將爾同去,今將爾同歸。緘藏篋笥里,當復何時披。」
不知道他是怎樣寫出如此感同身受哀怨動人的文字來的= =


======================================================================
既然知友提及甄宓,我也說一兩句。
自古至今,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偉人,卻從不曾出現過一個完人,因此,偉人絕非完人,曹丕亦如是。
「甄后塘上,陳王豆歌,損德非一」,這兩點大概是曹丕最大的黑點,」陳王豆歌「的唯一出處為不靠譜的瞎掰亂造集《世說新語》,其真實性不可考,而」甄后塘上「,曹丕確有難以推卸的責任。
建安九年,曹丕入鄴,納甄氏為妻。」及冀州平,文帝納後於鄴,有寵,生明帝及東鄉公主。「再具體一點:」及鄴城破,紹妻及後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紹舍,見紹妻及後。後怖,以頭伏姑膝上,紹妻兩手自縛。文帝謂曰:『劉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婦舉頭,姑乃捧後令仰。文帝就視,見其顏色非常,稱嘆之。太祖聞其意,遂為迎取。」曹丕自己在《典論》中也有寫:「上定冀州,屯鄴,舍紹之第。余親涉其庭,登其堂,游其閣,寢其房。」私人以為,曹丕字裡行間中有些許得意,他得意在自己娶了美人的同時還羞辱了袁紹袁熙,可以說,他把甄氏視為一個戰俘,證明著自己的功績。
還有一例,曹丕在府中聚會時令甄宓露面,當即驚艷四座,劉楨因過於震驚,一直盯著甄宓看而忘記拜首,曹丕卻全然不以為意,反而是曹操得知後懲戒了劉楨。由此可見曹丕對甄宓的態度。
建安十八年,曹丕納郭氏。「太祖為魏公時,(郭氏)得入東宮。後有智數,時時有所獻納。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此處可以看出,郭女王也不是什麼善茬,在立嗣之爭中,她也為曹丕助力良多。
黃初元年,甄后失寵。「黃初元年,帝踐祚。踐祚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於魏。郭后,李、陰貴人並受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
黃初二年,甄后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初,甄后之誅,由郭后之寵。及殯,令被發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養明帝。」甄氏之死緣於郭氏進讒言引起文帝不滿,但甄氏死後所遭受的羞辱,若是沒有曹丕默許,郭氏縱是千般大膽,亦不敢為。因此,甄氏之死,曹丕確有難以逃脫的責任。
《魏志》里記載,文帝問周宣:「我昨夜夢青氣自地屬天。」周宣回答:「天下當有貴女子冤死。」其時曹丕已派使者賜甄后死,聽罷不由有些後悔,遣人去追使者,收回成命,但已經來不及了。這說明曹丕當時已問心有愧,不必等到身後。
曹丕不是聖人,他的性格也有著很大的缺陷,挾嫌報復,剛愎自用。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就忽視了它的成就。


羅里吧嗦一大堆,最後一部分引用自網路,出處不詳:
看了一堆論文,好像不少人盼著曹植做皇帝,決定看一看如果小四一早就宰了他二哥(別問他怎麼做到的==)作了皇帝歷史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我不能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但我大致說得出什麼事情不會發生。
  1、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不存在了。
  2、鄴下的文人們當然還會有一部分活著,但是缺少了實際的組織者,中國第一個官方文人集團是否還會存在將存疑。
  3、《燕歌行》不存在以後,第一首比較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是……還真的不知道。由於沒有《大牆上蒿行》,歌行體的發展要倒大霉了。而建安七子……歷史上不會有這個專有名詞了。
  4、由於《典論·論文》被燒掉了,中國第一篇比較完整的文學批評會便宜了摯虞的《文章流別考》,文體四分法會被N分法替代(他分太多了,沒數過)。(或者還是陸機比較早?差不多吧。伯言你高興吧~)
  5、同樣由於《典論·論文》被燒掉了,文氣說雖然存在,但是沒有能夠作為一個文學理論而存在,或者沒有那麼早成熟。由於文學創作的兩條重要指導理論之一不存在或者不成熟,整個文論史都得重寫。
  6、魏晉六朝的詩歌會少很多樂府系和國風系,賦體和騷體大大增加,從清麗到綺靡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延續時間更長,六朝的文壇會更加華麗麗得不可收拾。
  以上這些都是小事。
  7、軍區制的實行會晚一些。
  8、九品中正制沒有確立。儘管它在這個階段的輩、倫、狀、品、級至今搞不清楚,而且在晉朝發生了變異,但是如果沒有品級一說,日後我們用什麼代替呢?
  9、文章經國的思想什麼時候出現就不知道了。曹植是認為辭賦小道的,他贊同文學的審美功能但是對其社會功能並不考慮,也就是說文學可以言情可以寄心可以發牢騷,但是他沒聽說過文章可以經國。立言以不朽的思想影響肯定還會延續,但那是針對個人的,而且少了行政命令的推進和皇帝的提倡,其影響可能有限。如果沒有人恢復太學制度,沒有人設立春秋穀梁博士,沒有人恢復漢制對至少部分官員進行考試,文以治國以文取士的觀念由於時間連續性上的斷裂而沒能在社會上取得壓倒性優勢,(其實曹魏真的試圖出台過某種類似科舉雛形的東西,就是沒能實行下去),換句話說,如果文官考試製度的社會基礎——對文的重視,沒有建立起來……我還是洗洗睡吧。
  10、他身邊的那些心腹官員會被新皇帝趕盡殺絕(即使小四不干他周圍那些人也會幹的)。在外有東吳、西蜀、鮮卑,內有謀反叛亂的情況下,文學青年曹植同學能坐幾年皇位大家可以猜測一下。如果魏國不能長久,晉國的建立又已經屬於不可能……那,還是繼續洗洗睡吧。
  11、突然想起漏了中書省。不過這個倒不要緊,只要尚書令不篡位,總歸會有人設立別的什麼機構代替尚書省的……(尚書省的長官叫令,副職則是尚書僕射,最後篡位的不是僕射本人,是他孫子,但不管怎麼樣光從這一點來說,你就不能不說他畢竟是個有遠見的人。誰說他沒瞧出主簿的野心來?頂多就是假裝沒瞧出來而已……)

  引用完畢。


居然撈著幾個贊同就多寫一點吧。純拋磚,有錯誤希望大家及時糾正。(我才不會說自己就是來騙點贊的,哼。)曹丕鎮樓。(三國志12裡面的,看畫像是最像他爹地的。不信我貼曹植曹操給你看咯)

他是曹操剩下的孩子中間最適合當繼承人的。主要咱分析一下他的競爭對手,可以上pk台的大概以下:曹彰、曹植。有嫡長子的優勢,當然這得感謝曹昂的戰死,直接導致丁夫人和曹操離婚,曹丕自動升職嫡長子。還有模稜兩可的袁紹給自己的好基友好好上了一課。以曹操文青脾氣淘汰曹彰,況且曹彰長期在外,不可能有能力奪嫡。然後就是比價曹植曹丕,文采自古以來都認為曹植更好,

  • 學者葉嘉瑩在《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里,列舉鍾嶸《詩品》、劉勰《文心雕龍》和王夫之《姜齋詩話》對曹丕的評價。《詩品》將曹丕排在中品,認為他的詩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詩「率皆鄙直如偶語」(「偶語」,即兩個普通人在講話),反觀曹植則是「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文心雕龍》(才略篇)說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於先鳴」,與曹植「思捷而才俊」不同,又謂「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世人都同情曹植的處境,曹丕是兄弟爭位的勝方,人們也因此忽略他文章的美妙。
  • 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齋詩話》里直言:「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可謂為曹丕文學成就「平反」的宣言。
  • 葉嘉瑩說,曹丕是一位「理性詩人」,有節制有反省,「以感與韻勝」。

當然曹丕也有好作品,他的典論?論文是開創中國文學評論先河的作品,或許比才情他比不上曹植曹操,但思謀嚴謹審視清晰。是他的長處。

  •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著作,寫於曹丕為魏王太子時,文中要點有:評價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的文風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說法來源於此
  • 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認為作家的氣質決定作品的風格
  • 肯定文學的歷史價值,「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 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中稱「他(曹丕)說詩賦不必寓教訓,反對當時那些寓教訓於詩賦的見解,用近代的文學眼光來看,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
  • 曹丕是鄴下文人集團的實際領袖,對建安文學的精神架構起到關鍵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風骨」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 曹丕命令劉劭、王象、繆襲等人編纂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開官方組織編纂類書的先河。
  • 《典論?論文》開創了文學批評的風氣,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

為人處事老道圓滑,繼承者爭奪戰時拉攏到上古神獸賈詡助陣簡直一局完成秒殺,同時他的謀主吳質相比曹植的楊修(楊修相對比較親近曹植)而言很接地氣,多次表演場合都不輸人。一次曹操出征,眾孩兒爭表現賺印象分,曹植拿出長賦抑揚頓挫,然而曹丕問計吳質時他卻只教曹丕哭就行,結果大家都認為曹植有才而曹丕有情。
即使是牽扯到繼承人事件被殺的楊修崔琰也沒有與他爆出特別大的不和諧(崔琰既和曹植有姻親,卻又公開支持曹丕,原諒我認為他腳踩兩隻船),雖然以前幾個大v說過他的文人性情,但我覺得,比起曹植來說他要好得多,屬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

  • 曹丕知人善任,能夠聽取群臣諫言。但是他氣量狹小,不能公正處事。
  • 力行簡葬。曹丕在《終制》中表示,壽陵因山為體,不封樹,不立廟,不造園邑神道,不含珠玉,斂以時衣,陶器陪葬。曹丕提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骨無痛癢之知,冢非棲神之宅」「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深受當時社會風氣和他父親曹操的影響。曹丕死後,按《終制》葬於首陽陵。

當然他力行簡葬或許與他早就看清陪葬品基本都不過是盜墓者的寶藏,其父設摸金校尉專干偷墳掘墓之事或許對於打壓漢以來厚葬之風有很不錯的成效呢。(大霧)

執政期間確實與老鳥孫權相比落於下風,多次希望立下戰功出征東吳勞而無功。曹休大敗有他的「功勞」,其政治作為如下:

  • 改革選官制度。採納陳群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使門閥士族的政治特權得到確立和鞏固,得到他們對曹魏政權的支持。此項制度受後人指責頗多,直接導致晉朝士族壟斷政治、人事的局面。
  • 限制宦官、外戚權力。頒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保證了魏始終沒有因為宦官、外戚干政造成政治危機。
  • 削奪藩王權力。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 重視文教。黃初二年,下令人口十萬以上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如有特別優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戶口限制。黃初五年,封孔子後人孔羨為宗聖侯,重修孔廟,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穀梁博士。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復興。
  • 恢復社會生產。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
  • 聽任典農治生,民屯的成效受到影響,出現弊端。
  • 在貨幣政策上,雖曾於登基時發行錢幣,但卻遭到失敗;之後更因穀物價格高騰,罷除了五銖錢(漢錢),自此之後終曹魏一代「以物易物」反成為北方主要的經濟型態。
  • 與吳交鋒。黃初前期,孫權曾向魏稱臣,接受吳王封號。經過多次斡旋,魏吳最終走向敵對。期間曹丕三次親征東吳,均無功而返。
  • 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

幾個關鍵點:

  1. 廢除曹操的唯才是舉改行九品中正,等於完全與士族達成妥協,進一步為司馬氏(河內大族)等世族掌權埋下隱患,有了選拔人才的能力。
  2. 削弱親族權力,忌憚於曹植曹彰的反水,曹丕削掉了王室權力,導致了士族有染指兵權的能力。至此,士族有兵權有人脈,奪取政權只是機遇與時間問題。
  3. 西域統治為今天的「自古以來」佐證了,看來還居然是個「民族英雄」呢。
  4. 死後託孤司馬懿、陳群、曹休、曹真,看似是2:2平衡,然而天意不均,曹真壽短,曹休不意大敗淡出仕途,給了司馬氏掌權的機會,加上西南諸葛亮的威脅,導致司馬氏權威日重,難以收拾。(陳群?赤裸裸的士族走狗罷了,雖然持重嚴謹,終不免於良禽擇木。)最終三國始於士族爭權(袁氏當國),終於士族政權(司馬氏一統天下),真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啊。

PS:估計給老曹加印象分給曹丕的正是甄氏。。。這個,你們懂的,曹植《洛神賦》,三國殺裡面的大姨媽果然是厲害,抽得袁家曹家神魂顛倒。

逸聞:

曹丕當五官中郎將時,有一次宴請,曹丕問相士朱建平自己的壽命,朱建平說:「您的壽命是八十歲,四十歲時會有小災難,希望您多加小心。」曹丕果然四十而終。(《三國志?魏書二十九?方技傳》)
曹丕善擊劍騎射,好博弈彈棋,在《典論》的自敘中更自詡其非凡箭藝,能「左右射」,可謂文武兼備。
曹丕喜愛葡萄和葡萄酒。魏文帝詔群臣曰:「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萄。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涓,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曲糵,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南方有桔,酢正裂人牙,時有甜耳。遠方之果,寧有匹之者?」(一說出自《與吳監書》)
《與群臣詔》:「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葡萄、石蜜乎!」

話說大段截取維基真的沒問題嗎?!


1. 無雙

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人就是曹操了。司馬懿是這樣想的。

當時裝逼不肯出仕,這是自己不好,但是不像劉備那樣親自三顧茅廬也就算了,哪裡有叫人用繩子綁過來逼人做官的?君臣之禮何在?!一想到這裡司馬懿就憤憤不已,估計這輩子都忘不了這個梗了。

傳說曹操的頭可以離開身體到處飛,因此不論什麼時候司馬懿能感覺到他像蟒蛇般的眼,每次想到曹操就是一身冷汗。幸好,曹操的兒子曹丕性格溫和,待人誠懇。司馬懿擔任曹丕的教育,雖然是師生也可能是君臣關係,但是司馬懿覺得和曹丕在一起可以像朋友一樣無拘無束。

司馬懿正要去曹丕的書房教書,穿過庭院就看到書房了。庭院里的楓樹紅了,一片楓葉悠悠的轉落下來。

「仲達」

「啊...!」

眼前的人不知道何時出現,嚇得司馬懿轉身就逃,一腳拌在石頭上,摔了個狗啃屎。

「仲達,為什麼要逃?」

「主、主公?」,說曹操曹操到,但自己不過是想了一下,根本沒有說曹操壞話啊。司馬懿驚恐的快哭出來了。

曹操咪著眼低下頭看著司馬懿,嘴角一絲淺笑。

「主公駕到,有、有何貴幹?」

「沒什麼,隨便轉轉。」

在庭院一角,可以看到曹丕的書房,曹操望著書房。曹丕坐在桌旁,背對著窗。距離太遠,所以曹丕的背影很小。

「這孩子真...」

司馬懿在地上仰視著曹操,曹操眼中帶著血絲,眼角緊繃。這不像是父親看孩子的眼神。

曹操出征凱旋,說是回許昌,怎麼突然出現在鄴城。而他就這樣一直在這裡看曹丕?

「我為什麼會怕和自己的孩子相處?」曹操喃喃自語的,轉身離去了,他的步伐好似灌滿了鐵砂的布袋。

司馬懿待曹操走後才從地上爬起來,穿過庭院進了曹丕的書房,而此時曹丕正在書寫。

「子恆(曹丕字),寫什麼?」

「仲達」,曹丕看見司馬懿進屋,慌忙收起紙筆。

「怎麼了?」司馬懿幫忙撿起掉落在地上的一片紙。

「不許看!」曹丕一把奪過司馬懿手中的紙,但是司馬懿仍舊看到了,"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可這是主公的詩啊。」

「嗯」,曹丕漲紅了臉,「不要告訴父親」

「為什麼?」

「請幫我保密。反正父親不會因此而讚賞。」

「我...其實害怕父親」,曹丕愁眉苦臉的自言自語,語調像極了曹操。「我沒有特別害怕的事情,但每次看到父親的目光,總是覺得父親在對我不滿。」

「子恆...」

「沒什麼,我自說自話了。」

整理了一下書桌,曹丕和司馬懿一起落座。

「好,今天我們學什麼呢?」

。。。

身為天下梟雄的曹操,卻有這樣糾結的父子關係,知道這事情的大概只有自己了,但是知道後,究竟是不是要幫他們父子解開這個結呢?

司馬懿想了想,覺得曹家的事情暫時還是裝作不知道的為好。

2. 青龍

「父親一定是喜歡弟弟。」

曹丕記得自己小時候,父親一直是和大哥曹昂在一起,很少來關心自己。直到那一天丁夫人瘋了。

曹丕隱約記得那天晚上丁夫人毆打自己的父親,並歇斯底里的高喊,還我兒子,還我兒子,尖利的哭喊聲響徹了整個曹府。於是曹丕知道,大哥死了,但好在父親活著回來了。

曹丕小時候記憶中的父親和大哥並不多,因為父親總是帶著大哥出征。大哥死後,父親才有時間經常來看他們母子。弟弟曹植還小,所以每天都纏著父親撒嬌,但是自己和二弟,看到父親總是怯生生的。

從懂事以後看到的就是威嚴的丞相,曹丕實在是無法像一般孩子一樣親近自己的父親。但是,曹丕希望敬愛的父親能夠為他而驕傲。

曹丕努力的聽父親的話,並刻苦的學習。他知道自己必須學會權謀學會管理軍隊和國家,天下混亂群雄紛起,而他必須為父親分擔責任和憂愁,重新建立中國的秩序。

3、白虎

&<寫個現場版,大家慢慢看,愛看不看,太監了也不要罵人&>


《贊數太少,反對太多,就太監了》


曹丕騷年時候愛玩,愛玩就得花錢吶,於是就去問曹洪借:叔,給侄兒掏點唄。曹洪也是摳了點,一副都是老子的血汗錢,小兔崽子你休想。

後來曹丕稱帝後,曹洪手下一個門客犯事兒進去了。曹丕同志可算逮到機會了,親自過問這個案子說這手下人做錯了,你這個領導不得負責啊。群臣想著也對,門客犯事是你曹洪約束不嚴,是該罰一下。就問曹丕同志怎麼罰。

曹丕微微一笑,吐了個字:斬。

這尼瑪底下都瘋了,不至於吧,曹洪什麼人,那是救過你老子一次又一次的孤膽小英雄啊,陛下你不能這麼對功臣啊。

曹丕依舊保持微笑,吐了個字:斬。

群臣崩潰了,好好好,你小子翅膀硬了,不聽我們這些老傢伙的,讓你媽治你。

於是成群結隊跑到太后那兒,求太后保曹洪。

太后一聽,立馬就去找曹丕,說你這個忘恩負義的小兔崽子,如果不是曹洪在梁沛之戰拚死救你爹,你今天還能這麼牛逼?

曹丕想了下,於是吐了個字:斬

卧槽,行,小兔崽子翅膀硬了,老傢伙治不了你,老娘治不了你,我要去找你媳婦治你。

這世上最牛掰的還得是老婆,一哭二鬧三上吊,據說曹丕老婆抱著曹丕是沒完沒了的哭。曹丕終於鬆口了說,好吧,不斬了,但撤職,削爵,滾回家當老百姓吧。

你問我說這麼多什麼意思?還有什麼意思,小心眼兒啊!這就是一個活靈活現的曹丕本尊。

必須舉個栗子襯托下曹丕同志的光輝形象。

同輩,職位差不多,同年代,有請孫權同志。

孫權騷年時愛玩,愛玩就得花錢吶,於是就跑去問呂范借錢,呂范是當時孫策的會計,大賬都在他手上,呂范同志只要碰到孫權要錢就一定會跑去問孫策,您看我給不給啊。幼小的孫權非常不爽,丫的,問你要錢就是想偷摸的順點,要有正當理由,老子自己不會找大哥啊!

後來孫權遇到了一個假賬小能手周谷,周谷的口號是,你要多少錢,我平多少賬。幼小的孫權大爽。

後來孫權當上一把手了,提拔官吏時說,呂范!老實!盡職!忠臣!要用,要大大的用!周谷!孫子!小人!撒謊!不能用,堅決不能用。

這就是曹丕和孫權的心胸比。

最後說下曹洪,這位人生大贏家,曹丕死了,這位老爺子還活蹦亂跳的,曹丕的不孝兒子魏明帝曹睿還恢復了這位老爺子的爵位和名譽,曹洪同志是帶著笑容離開這個亂世的

-----------------小小分割線---------
評論有位同學表示你說的不對,曹洪被治是有政治因素的。

功臣被教訓一定是有政治因素的,但也和君王的性格緊密相關,這也是我要舉孫權的例子的原因。

另外也想說明一下,曹丕小心眼兒可不是我為了嘩寵取寵造的的大新聞。諸位不服的小夥伴們可一翻資治通鑒,司馬光同志可是為了證明曹丕同志小心眼舉了兩個小故事,一個就是本文的曹洪老爺子的故事,還有位鮑勛騷年,又是曹丕太子時候的梁子,當皇帝時候算。

最後司馬光同志引了陳壽的評語

陳壽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陳壽什麼意思咧?簡單說,曹丕同志有才,但若是再大度點,再公平點,那裡聖君也就不遠啦


end


本文是拙作《三國六大家族列傳》的一部分。如喜歡本文可點擊——三國六大家族列傳最新章節(鐵背蒼龍劉軒鴻),三國六大家族列傳無彈窗免費全文閱讀-17K小說網

銅雀台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歸來。夜宿鄴城,看到金光由地而起,第二天在發光之處挖出一隻銅雀,認為是吉兆,下令建造銅雀台。


公元210年,銅雀台終於落成。曹操召集文人登台做賦,曹丕、曹植兄弟也在其中。十八歲的曹植一揮而就,寫出了流傳千古的《銅雀台賦》(正式名稱為《登台賦》,但《銅雀台賦》因為《三國演義》為世人所熟知,故用此名。)


史書記載曹操的反應是很驚喜。其實《銅雀台賦》的文學價值遠不能與曹植十五歲寫下的《白馬篇》相比,然而《銅雀台賦》勝在這篇文章達到了拍馬屁的最高境界。


拍馬屁的要義有二:一是一定要發自內心地拍,不能有絲毫虛情假意。二是要有新意,有文采,使被拍的人能夠牢牢記住並且可以到處顯擺。《銅雀台賦》堪稱古往今來最優秀的馬屁文章。


公元210年,是曹操栽樹,準備給後人乘涼的一年。按照傳統,曹昂死後,曹操的兒子們以曹丕居長,但曹操對這個兒子一直比較冷淡。這一年司徒趙溫舉薦曹丕出仕,曹操表示趙溫舉薦曹丕並不是因為曹丕的才能,將趙溫免職,這就是當眾在打曹丕的臉!


或許是曹操之後有些過意不去,公元211年他讓曹丕當上了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但在同一年他也讓曹植在諸子中第一個封侯。(比其兄長曹彰早了五年。)


公元213年,曹操就立嗣一事發出密函徵求眾臣意見。立曹丕明明是順理成章的事,徵求意見是個什麼意思?


公元214年,曹操南征孫權,一改由曹丕留守的慣例,安排曹植留守。並勉勵曹植說:「你老爸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事業剛剛起步,那時做過的事情至今都不後悔,你一定要發憤圖強啊!」


換了別的父子,這話不過是老爹囑咐兒子像自己一樣好好乾事業。可曹操乾的是什麼事業?王霸之業啊!


曹丕急了。權謀什麼的可以請教司馬懿等親信班底,但老爸不僅是個政治家、軍事家,最要命的是他還是個詩人,文采這一項決不能瘸腿兒啊!


曹丕在文學上下了極大的功夫,他向建安七子請教,大搞文學沙龍。他的詩篇《燕歌行》質量上佳,文采斐然,由於讀過曹丕詩的人很少,特摘錄如下: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是我國最早的七言詩,五言詩實在干不過曹植,只好在形式上創新了。


這還嫌不夠,曹丕生怕自己的才華不被父親知道,寫下了一本自傳——《典論·自敘》,說自己文能通經、史、諸子百家、武能左右開弓,在快馬上用牙齒咬箭搭弦、在脖子後面開弓射箭、用甘蔗擊敗劍術高手……


為了在最大程度上起到宣傳的效果,曹丕像發傳單一樣把這本自傳到處送人,甚至連長江以南的孫權和張昭都目瞪口呆地收到了曹丕專程派人送來的簽名版自傳……


公元216年,曹操封王,卻沒有同時任命曹丕為魏王太子。曹丕實在沒轍了,找賈詡問計。賈詡只讓他老老實實做個好兒子。看起來是句廢話,其實賈詡看到了問題的關鍵——曹操的心態。


青年時代的曹操約束自己一心做應該做的事卻處處碰壁,理想破滅以後徹底自我解放,成就越大越任性。他以法治國卻把自己的心情凌駕於法律之上,他自己長得就不怎麼樣卻喜歡以貌取人。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文采什麼的都是次要的,縱然曹植的真性情有些過度,但曹丕卻是耍心機耍得所有人都能看出來!


曹丕聽明白了賈詡的話,從此裝作不裝的樣子。


曹操猶豫不決,也詢問賈詡的意見,賈詡暗示他想想袁紹、劉表廢長立幼的後果。二府之爭就此一錘定音。


公元217年,曹丕受封為魏王太子。


五十度灰

中國歷史上最具有虐戀情結的曹丕終於在33歲這一年晉級為霸道總裁。


9歲,他從宛城驚變中策馬奔騰,活得瀟瀟洒灑。


17歲,攻入鄴城,搶走了北中國第一美女袁紹的兒媳甄氏。


在曹家歷史性的瞬間,第一順位繼承人不想著穩定軍心,不關心戶籍賬冊也就罷了,竟然帶頭搶女人。一生喜歡奪人妻子的曹操也沒立場說什麼,只好自我解嘲地說:」我打這一仗,就是為了這小子」。曹操讓曹丕將甄氏明媒正娶以減輕不利影響,很可能曹操的目光就是在曹丕結婚前後更多地落在了當時年僅十歲的天才兒童曹沖的身上。


曹丕19歲時,曹沖在赤壁戰場上染病身亡,但曹丕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兒,14歲的曹植又以一時無兩的才華得到了父親的青睞。


自古,凡是君父廢長立幼,長子的下場都註定凄涼。巨大的壓力使風流才子曹丕變成了一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機男。《三國志》中毫不客氣地將曹丕的最終勝出歸功於他的「矯情自飾」,通俗的說法就是裝。


33歲,暗中使勁逼漢帝讓位。明面上,面對禪讓詔書,曹丕卻還要裝得痛不欲生,他說自己是天底下最缺德的人,怎麼敢考慮這樣的事情?這樣的誓言不敢聽!這樣的承諾不敢信!再說讓他當皇帝他就投東海自盡!

篡位之後,曹丕又得意洋洋的說,我現在明白唐堯、虞舜是什麼心情咯。


咱們中國人平時收個禮都要推來讓去何況是當皇帝,但曹丕表現出如此令人作嘔的虛偽當真是令人髮指。讀史至此總有一種想要啐他的衝動。


從影帝轉型為皇帝後,曹丕很有興緻卻再也沒有了寫詩的靈感,只能以縱情打獵的方式發泄積壓了十幾年的壓力。皇帝只要沉溺於某種愛好,總會有大臣站出來提意見,皇帝即便不聽也要顧及影響,很少為此發火。曹丕早就裝膩了謙謙君子,即位後不願再克制自己的小暴脾氣,剛開國就開了因言治罪的「好頭兒」。


34歲,由於母親卞太后的壓力以及曹植七步成詩得到的輿論同情,曹丕留了曹植一命。但死罪可免活罪難赦,曹植的福利待遇從曹操時代的一萬戶降為八百戶並且在一年之內數次改封,曹植的心腹班底也被殺了個乾乾淨淨。


稱帝的曹丕將新歡郭女王立為僅次於皇后的貴嬪,皇后的位置卻空著。其原配甄夫人當然要有所怨言。在郭女王的挑唆之下,曹丕下令將甄夫人賜死,並且以糠塞口,以發覆面。江南有二喬,河北甄宓俏。漢末三國的絕世紅顏,唯有甄宓死於始亂終棄。


顛沛流離中的曹植在第二年得知嫂子慘死的噩耗,幾近癲狂。他不顧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處境竟然沖著曹丕的使者大光其火,他一生的最高傑作——《感鄄賦》也在此時誕生。其中流傳最廣並引發海量緋聞的句子有: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閉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


對兄弟、妻子都極盡刻薄,剛剛被孫權送回,在襄樊戰爭中投降過關羽的老將軍于禁自然是在劫難逃。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親親熱熱,好言撫慰,讓他第二天就去拜祭曹操墓,暗地裡卻派人快馬加鞭趕到曹操墓前製作了羞辱于禁的壁畫。白髮蒼蒼的于禁乍逢大喜大悲,憤懣難當,羞愧而死。士可殺,不可辱,曹魏五子良將中資格最老的于禁不幸地淪為了漢末三國晚景最為凄涼的名將。許多年以後,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此非常不爽地評論說,曹丕對於禁,廢之可也,殺之可也,畫壁畫凌辱他,沒有一個君王的樣子。


這一年,曹丕將年長的弟弟們全部封為王爵(唯獨曹植比其他兄弟晚了一個月)。曹魏諸王雖然有封地但沒有任何行政、軍事權力,藩王的屬官專門配給在官場上混不下去的倒霉蛋兒,護衛只有最多不超過200人規模的老弱殘兵,並派專人監視。以上待遇,除了監視人員的數量外,在曹植那裡都要減半……


36歲,曹丕接見了前來謝恩的任城王曹彰。曹彰在洛陽暴病身亡。


37歲,下令所有諸侯王都為縣王。西漢開國時諸侯王的封國往往下轄幾個郡,吸取西漢七國之亂的教訓,東漢開國時的諸侯王通常只封一個郡。曹魏的諸侯王只有面子沒有里子,現在全部淪為縣級待遇,連面子都沒了。


曹丕下令除非是謀反大罪,其餘罪名都不允許檢舉、告狀。誣告者將受到反坐。或許曹丕是對太多的是是非非感到不厭其煩才立下了這樣的法律,但25年後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後正是以此為借口殺死了最後一個在才智上能夠與其匹敵的智囊桓范。


39歲,曹丕將曹洪下獄抄家,並處死了鮑勛。


曹洪是曹操的族弟。在曹操早年被董卓軍追殺的危急時刻,曹洪將戰馬讓給曹操,自己步行護衛。為感念曹洪的救命之恩,曹操每次分戰利品時都對曹洪格外優待,使其成為曹魏諸將中最富有的一位。曹丕做太子時為了收買人心花銷很大,找曹洪借錢未果,一直心懷怨恨。終於抓到了曹洪的門客犯法的機會,曹丕小題大做,將曹洪下獄論死。卞太后找到郭女王說要是曹洪被殺,我就讓皇帝廢了你這個皇后。在郭女王苦苦哀求之下,曹丕沒有處死曹洪但還是沒收其全部財產。堂堂天子,為了點兒錢的事兒這麼作踐親貴功臣,這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滿。但與曹魏最大的冤案——鮑勛案相比,曹洪的遭遇簡直是皇恩浩蕩了。


鮑勛是曹操起兵時重要的貴人鮑信的兒子,在曹丕作太子時就是他的屬官,由於曹丕非常不喜歡他,鮑勛被外放到魏郡作都尉。誰曾想郭女王的弟弟犯了盜竊國家財產的死罪正好落在了鮑勛的手上。曹丕不惜紆尊降貴,親自寫信求情,但鮑勛半點兒面子都不給。


曹丕登基後,太子府出身的舊臣只有鮑勛沒有得到提拔。後來在陳群、司馬懿兩位重臣的聯合推薦之下,才將鮑勛升為御史中丞。曹丕本想讓鮑勛去挑大臣們的刺兒,沒想到鮑勛卻抓住他打獵的嗜好不放,三天兩頭提意見。由於鮑勛的特殊身份加上他人望甚高,曹丕一忍再忍。


這一年,有人狀告鮑勛一個莫名其妙、微不足道的,按照法律只需繳納罰金即可的罪名。曹丕兩年前剛下令說除了謀反其他罪名不許上告,現在為了報復鮑勛什麼也不顧了。抓住這點兒破事兒非要判鮑勛死刑。


廷尉高柔實在看不下去,堅決拒絕非法加刑。曹丕將高柔召到尚書台,另派人到獄中將鮑勛拷打致死。一個皇帝為了非法殺人竟然和廷尉玩起了調虎離山,中國歷史上恐怕沒有第二個皇帝如此下作。


鮑勛死後僅僅二十天,曹丕病亡。去世前一天才立甄夫人所生的長子曹睿為太子,遺命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四位重臣輔政。


皇家刺青


與其說曹丕刻薄寡恩,不如說他是恩怨過於分明。凡是惹他不快的,他一個也不放過,但凡是能順著他的人,曹丕都是「朕永遠對你不拋棄、不放棄。」


對降將孟達:

孟達當初在關羽走麥城時見死不救。在蜀國處境堪憂的他率領部屬投降了剛剛當上魏王的曹丕。當時有很多人說孟達人品可疑,但曹丕認為這是他上台以來第一次有敵方高級將領來投降,必須拿孟達做個榜樣。於是以孟達為嚮導,以夏侯尚為主帥,從劉備軍手中收復了上庸等三郡。曹丕非常大方地將這片地區都交給孟達管理。終曹丕時代,孟達都是高高興興地在這個三國交界處當看門狗。


對漢帝劉協:

曹丕代漢稱帝後,封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讓劉協在封地內依然沿用漢代曆法,上書言事不必稱臣,封邑一萬戶。劉協在退位後頤養天年十四載,在歷代亡國之君中算得上待遇最好的一個。


對毒士賈詡:

賈詡的名聲與他的才幹成反比,賈詡一思考,孫權就發笑。因為賈詡這個人沒有立場,誰得到他就像是得到一把寒光閃閃的刀。而且他一生算無遺策,智商高到令人膽寒。曹丕明明知道三公應該找德高望重的人來充門面,也很清楚賈詡恐怖的謀劃能力,依然決定讓賈詡出任太尉以報答當初的定策之功。


對發小兒曹休、曹真、夏侯尚:

曹丕將兵權傾囊相授。尤其是對夏侯尚,曹丕先是給予他不需遵守規章制度便宜行事的特權,在夏侯尚為了個小妾尋死覓活之後,曹丕不惜一切挽救他的生命,展現出他難得一見的純真的友情。


對太子四友陳群、司馬懿、吳質、朱鑠:

曹丕將人事大權授予陳群,一點兒修改意見都沒提就批准了陳群起草的九品中正制。

每次出征都委任司馬懿全權留守,說朕在東邊你就管西邊。朕在西邊你就管東邊。

將禁衛軍交給朱爍。

就連為人囂張跋扈到處樹敵,名聲糟透了的吳質,也被曹丕加意保護,委派了統帥河北軍隊的重任。


恩怨分明的性格總是不討喜的,人們固然喜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佳話,但更尊崇的是寬容大度的胸懷。恩怨分明的人掌權難免對權力的濫用,這使人很沒有安全感。因此在傳統的以道德考量為主要標準的歷史人物的評價體系中,總是將恩怨分明的性格特點以睚眥必報的名義列為污點。一個偉大的人物應該專註於偉大的事業,若是將太多的精力放到恩恩怨怨上,就只能做一個凡人。曹丕與曹操的差距,正是凡人與偉人的差距。

讓子彈飛

但對個人的好惡,影響終究有限。對集團的態度才是關鍵。曹丕將皇族、外戚、宦官全部推入深淵。對曹魏政權的兩大支柱汝潁世家和譙沛武人的報答則令人哭笑不得。


夏侯惇、曹仁等開國元勛死後倍享哀榮,其後代都得到了很好的待遇。譙沛武人可以坐享榮華不必再以性命博軍功,開始從庶族向士族過渡。曹丕稱帝的第一年就免除了潁川郡一年的稅收。又委派陳群、司馬懿以高級軍職。使士族衝破了曹操時代不可染指兵權的桎梏。


曹操一生致力於打壓士族這一特權階層,但他無法控制那些與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戰友們的覺悟,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並沒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偉大理想。與唯才是舉的平等相比,他們更想做人上人,尤其是讓子孫們什麼都不用干就能當人上人。比起打壓特權階層,他們更感興趣的是成為特權階層!


在曹操時代,誰也不敢說什麼。藉助扶曹丕上位的機會他們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各取所需了。曹操雖然強行頂住了歷史的車輪於一時,但他的理想終究成了泡沫,破碎之後就成了曹丕的難題,沒有雄才大略也沒有足夠威望的曹丕繼承了父親的政治遺產卻走向了相反的道路——從政治打壓、政治利用轉變為政治贖買、政治妥協。


魁拔

偉人是不世出的,誠然曹丕作皇帝不如作文人的水平高,他還是拼盡全力去作一個名為開創,實為守成的君主。


政治上,曹丕雖然批准了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保障了世家子弟可以世代為官的特權,但這個制度可以方便地從漢朝廷的遺老遺少中甄選適合為曹魏出力的幹部。而且九品中正制設立之初,只在郡級以下設立中正來考評人才。在運轉伊始不失為一個不錯的制度。司馬懿奪權之後在州一級設立大中正,才使士族勢力急劇膨脹。而且漢武帝時代開始沿襲的察舉制依然依然並行,寒門子弟依然有出頭的機會。曹丕特別規定選拔人才不限年齡,原則上每十萬人中推薦一人為孝廉,如果有特別優秀的也可以不受人數限制。


東漢限制皇族,以外戚宦官勢力對抗士族。曹丕把皇族、外戚、宦官一起廢了武功,他的皇權是建立在幾個遠親(其實更像是朋友)與士族之間的平衡上。但曹丕還是以高超的走鋼絲技藝,實現了他說一不二得近乎耍賴的的統治。但顯然這種小團體與大團體之間的平衡是極不穩定的,一旦後繼之君年齡幼小或者皇帝的朋友身亡又補充不進來合適的人選,龐大的士族群體就會……


經濟上,曹丕繼續發展屯田,降低稅率。為了恢復人口,曹丕下令禁止私鬥、廣議輕刑,穩定了社會秩序。西域與中原的聯繫得到恢復,絲綢之路上再次響起了綿延不絕的駝鈴聲。經過他七年的治理,魏國國庫充實,累積巨萬,基本解決了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


軍事上,從劉備手中奪回上庸等三郡。三征孫權雖然沒有攻下一寸土地但也迫使孫權稱臣納貢。

若從戰略的眼光看,孫劉兩家在夷陵大戰時,曹丕誤判形勢,接受了孫權的詐降。沒有採納神運算元劉曄的建議,與盛怒之中的劉備聯手瓜分東吳,錯過了曹魏一統天下最好的時機。但當時放眼整個三國文武恐怕也只有劉曄一人有如此卓越的戰略眼光,曹丕選擇坐觀成敗也不能過分苛責。


文化上,曹丕尊孔,親臨曲阜重建孔廟。又重建太學,在各地復興儒術。並下令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類書《皇覽》。這部書對後世的《四部要略》、《藝文類聚》、《永樂大典》等類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曹操時代對孔子不屑一顧,甚至處死了孔子的嫡系後代孔融。曹操所尊崇的意識形態是法家學說。法家的核心在於集權強國,但人民幸福指數會降低。道家正相反,而儒家的中庸之道則取二者之平衡,集中力量干大事之後要與民休息,休息完了繼續干大事。秦朝的歷史明明白白地揭示了法家學說只有強人才能運用的鐵律,曹丕不是強人,尊孔興儒是他最好的選擇。


民生上,曹丕不可能超越歷史的局限去創立社會保障制度。但他很重視對陣亡將士的家屬,孤兒、寡婦、重病患者、殘疾人以及極端貧困的子民給予撫恤和慰問。以刻薄寡恩聞名於世的曹丕竟然如此關注民生問題,怎不令人目瞪口呆呢?


最後說曹丕干過的一件不小的小事。自從三百年前儒教教主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這一極富想像力的學說,只要出現不可抗力的天災,三公就要受到百官抨擊,最後至少得有一位站出來為天災負責。曹丕覺得這純屬扯淡,他說朕是天子,就算要負責也是朕來負責,今後出現天災不許再彈劾三公。


偉人固然偉大,凡人也有凡人的好處。


即位之前
曹丕生於中平四年(AD187),曹丕出生的時候曹操是有嫡長子(曹昂)的,所以曹丕的接受的並不是嫡長子教育,而是相對放養式是教育(魏書曰:帝生時,有雲氣青色而圜如車蓋當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為至貴之證,非人臣之氣。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善騎射,好擊劍。),原本這樣下去似乎會出現一名遊俠兒氣息十足的文人,就像弟弟曹植或是後世的李太白一樣。
至建安二年(AD196),命運發生了改變。這一年,對張綉作戰中,作為嫡長子的曹昂戰死,身為庶長子的曹丕開始走上了自己權力之路,丁夫人死後,卞夫人立為繼室,曹丕的庶長子身份也轉變為嫡長子。
建安十年,司徒趙溫不知是拍馬屁還是什麼思維,徵辟曹丕為官,曹操上表「溫辟臣子弟,選舉故不以實」,馬屁拍到馬蹄子上了...「使侍中守光祿勛郗慮持節奉策免溫官」趙溫被免官。
(此事在《資治通鑒》中發生在建安十三年,考慮到十一年曹丕就作為鄴城留守,我個人認為還是以《三國志魏書》為準)
建安十一年(AD206),曹操出擊袁紹殘黨高幹,曹丕作為鄴城留守,曹操派了別駕從事崔琰來指導他,請記住此人,後面他是一個重要人物。
建安十六年(AD211),對曹丕來說這又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曹丕獲得了正式的官職任命——「天子命公世子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五官中郎將是負責宮廷宿衛的武官,大致上類比現在中南海衛宿司令,置官屬是自己招募屬下,而又是作為丞相副手,一連串下來已經算是權高位重了。而作為競爭對手的曹植曹彰此時如何呢?十六年,曹植封為平原侯,但是沒有正式官職任命,而曹彰甚至什麼都沒有。其實曹操在這個時候可能更喜歡曹植一點,但是獻帝給曹丕的這個也算是有深意的,明面上封曹丕為高官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在曹操本身沒有下定決心的時候就表明態度,或是挑撥或是戰隊,顯然不是那麼簡單的。馬超韓遂反後,曹操再次任命曹丕留守鄴城,指派了程昱、徐宣、國淵來協助曹丕。
從這個時候開始,曹丕和曹植的競爭進入白熱化。此時曹操麾下的政治勢力有以下幾批:1.譙沛諸人(以曹氏、夏侯氏等宗室為核心)2.丞相府謀士(程昱、荀氏叔侄等為核心)3.地方氏族/世族/士族(崔氏、陳氏)4.外姓諸將(以五子良將為首)。在這個關鍵節點上,曹操指派給曹丕了丞相府謀士的幾個重要人物,也顯示曹操其實已經意有所屬了。而在同時發生的田銀、蘇伯叛亂事件中,程昱給曹丕的建議——不擅作主張,是否誅殺由曹操來決定,曹操擊破馬超後會軍聽說了非常高興說了這麼一句話「君非徒明於軍計,又善處人父子之間。」如果曹操不是已經有所屬了,不需要刻意維護父子之間的情緒。
前面說了曹操手下主要的四派政治派別,外姓諸將在這種事情上一般都沒太多發言權,而譙沛諸人一向只以曹操本人為核心,不需要參與立儲事件。所以丞相府謀士和地方氏族的態度就很重要了。

  • 賈詡: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 :唯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
  • 毛玠:時太子未定,而臨菑侯植有寵,玠密諫曰:「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後群僚會,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謂國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 邢顒:初,太子未定,而臨菑侯植有寵,丁儀等並贊翼其美。太祖問顒,顒對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原殿下深重察之!」太祖識其意

大多數的文士都沒有直接表態,而直接表態的大多數都傾向於曹丕,一是曹丕是嫡長子,有天然優先二是曹丕性格沉穩不張揚相對文思飛揚的曹植來說更適合做君王。
於是建安二十二年(AD217)曹丕正式立為魏太子。

啊啊啊,還有事,先這樣,後面有空接著寫...


王夫之在《姜齋詩話》里直言:「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
深以為然。


性格敦厚,不討曹操喜歡。
幸得賈詡司馬懿這種陰毒之人教導拿了嗣位。
不過治國方面還是合格的吧,只是背鍋太多被人污了後名。


2016年6月10日 大修改了一次
========================================================

曹丕是個很好的戰略家,但是卻不是一個好的改革家(政治家),結果給曹魏政權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曹丕上台的時候,有兩個政治轉型

第一,稱帝,權力從分散到集中
第二,九品中正制;曹丕稱帝,為了獲取廣泛的支持(尤其是門閥的支持),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就是說,曹丕改變了政權的政治基礎,從寒門轉變為門閥

客觀地說,曹丕的政治改革是正確的,但是他走的太快,以至於為曹魏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曹丕為了獲取門閥的支持,就重用司馬懿,曹丕的錯誤就在於為了擴大權力基礎,過早地重用司馬懿,以至於在朝堂之上有了門閥的代言人;

曹丕的錯誤在於一登基就任命司馬懿為尚書,聰明的做法是先扎穩曹魏皇室的根基,然後讓外人掌權;

即使是有強大的敵對勢力蜀吳存在,完全可以重用曹彰與曹植(大概是因為曹操生前有廢長立幼的舉動,導致了曹丕對於親兄弟的過度警惕,以至於重用自己將來的敵人司馬懿,這就是曹操與曹丕的不明智之處)

客觀來說,曹丕在政治上有遠見,將曹魏的政權基礎從寒門轉向了門閥,但是缺乏洞察力與執行力,沒有想到皇權的根基其實是自家兄弟(皇室宗親),以至於曹魏不能從寒門到門閥士族政權平穩過渡

準確的說法是曹丕的改革太激進,忽略了皇權的基石(皇室宗親),為曹魏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就曹丕的錯誤,還有一種觀點:這個我在其他文章提到過,曹丕的錯誤不在於沒有培養皇室宗親,而是拋棄了其賴以起家的寒門階級,向門閥勢力妥協,以至於在司馬篡魏時被把持了政權的門閥階級背叛。從歷史上看,背叛自己階級的人最終一般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即使按照答主所說的,曹丕大力培養曹氏宗親,以一家之力對抗一個階級,最後也不過是必敗的結局。

正因為以一家之力對抗一個階級,必敗。所以,曹魏政權要及時轉型,這就是曹丕聰明的地方,但是曹丕錯誤的地方就是太激進,以至於以至於在司馬篡魏時被把持了政權的門閥階級背叛。如果國家資源(軍隊、官僚)牢牢地掌握在曹魏手中,司馬懿是沒有機會的

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托克維爾說過一句話,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只有偉大天才才能拯救一位著手救濟長期受壓迫的臣民的君主。人們耐心忍受著苦難,以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難時,它就變得無法忍受了。當時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覺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於是人們的情緒便更激烈;痛苦的確已經減輕,但是感覺卻更加敏銳。

這句話完全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曹魏變顏色的原因:

第一 當時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覺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於是人們的情緒便更激烈;痛苦的確已經減輕,但是感覺卻更加敏銳;這就可以解釋司馬懿為代表的門閥的心態,因為長期受壓制,所以爆發了革命
第二 只有偉大天才才能拯救一位著手救濟長期受壓迫的臣民的君主。但是曹丕不是,他的步子跨的太大,以至於事態失控,曹魏變色,唉,曹丕沒有學好《舊制度與大革命》這本書啊


對不起,沒有作答,就是想說——
1.曹丕,字子桓,木字旁
2.甄姬不是他的正妻,他的正妻是任氏
3.愛情絕對不是他的黑點,他力排眾議將一個一生都沒有子嗣的女人立為了皇后,直到他生命結束
4.其實曹操對於繼承人這件事是沒有多大猶豫的,當然也不能說沒有猶豫過╮(╯_╰)╭,但在曹睿數歲時(曹睿204年生,建安八年),曹操就曾說過「吾基於尓三世」,要想三世當然是要丕子為二世了╮(╯_╰)╭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常識,就是把《三國演義》中的曹丕與歷史中的曹丕做個區分。這是必須的,將那個迫害自己兄弟,讓曹植七步成詩的冷血君主與歷史上魏文帝區分。區分後我們來分析請價他
歷史上曹丕代漢,不是篡漢啊。並不是那麼輕鬆的,正如《軍師聯盟》所說,真正支持他的只有曹氏宗親。這有點像蔣介石,除了黃埔系其他的並不支持一樣。無論是士族,亦或是地方態度並不明朗。所以他的登基並沒有大多數人想的那麼輕鬆。所以曹丕迅速將權力集中在手,穩定政權局勢。他深知只有加強鞏固自己的集權,才能鞏固自己的權利寶座的重要性。他一開始就從內部權利制衡中著手,迅速做出反應。他籠絡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勢力,重新分配在權利蛋糕上的佔有份額,同時打擊排除異己勢力。二月,任命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已卯,任命夏侯惇為大將軍。濊貊、扶餘單于、焉耆、于闐王皆各遣使奉獻。五月,冊封投降的山賊鄭甘、王照為列侯,又命蘇則督軍平定武威、酒泉和張掖的叛亂。我們可以看出,在這裡有士族有宗親有寒門也有少數民族。曹丕儘力的在權利重組,擴大權利基礎。而在稱帝之後,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還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同時,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當然這個鍋也不能全讓曹丕背。而對於地方割據,曹丕也予以重視。請注意,這個割據不是劉備孫權。而是青州徐州。曹丕假借征吳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漢末以來,青、徐一帶存在著以臧霸、孫觀等為首的割據勢力,他們雖歸順曹操,卻擁有獨立的地盤和兵力,曹操不得不對他們採取羈縻政策。黃初三年(222年),曹丕以孫權不納質子為由,三路伐吳,藉機剝奪了臧霸的兵權;黃初五年、六年(224年、225年),曹丕兩次親自督師伐吳,均止步於廣陵,未與吳軍交鋒,而是削去了他們的兵權。從此北方真正一統。
史學家田餘慶評價說:「曹丕在廣陵之役中最終解決了青徐豪霸割據一方的問題,增進了魏國的穩定,鞏固了北方的統一,可以說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稱說而又被人們忽略了的政治大事……廣陵之役解決了青徐問題,使東方歸於一統,魏國國勢更加強大起來」。
其他的,我再說說對外戰爭吧。畢竟我們很多熱血青年,一說對外總是熱血上庸曹丕在擔任魏王時,令蘇則平定武威三種胡、酒泉和張掖的叛亂; 稱帝之後,命曹真督軍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並設置了西域長史府。這是當時的轄區。

因北狄強盛,侵擾邊塞,於是曹丕任命田豫為持節、護烏丸校尉,牽招、解俊同為護鮮卑校尉,田豫、牽招、梁習等將領在北疆表現出彩,多次擊敗鮮卑。維護了中原王朝的統治。
當然,其他的諸如恢復經濟,與民休養,發展文化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總體來說,他是一個合格的皇帝。為魏國統一奠定了基礎。我在這點上同意郭沫若所說。在此奉上,
郭沫若:曹丕在政治見解上也比乃弟高明得多,而在政治家的風度上有時還可以說是勝過他的父親。如令宦人為官不得過諸署,禁母后預政,取士不限年資但糾其實,輕刑罰,薄賦稅,禁復仇,禁淫祀,罷墓祭,詔營壽陵力求儉樸等等,處處都表示著他是一位舊式的明君典型。
最後貼幾張曹丕的圖片,三國無雙,多少英雄隨風去。

創建於 2017-07-10作者保留權利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就喝葡萄酒。


甄宓年輕的時候看中她漂亮,強搶過來,等她年老色衰了就不和她一起住,甚至一杯毒酒賜死她。
這樣的人,我不喜歡。
曹丕身邊的美女肯定都很漂亮了,但是看中他爹曹操身邊的妃子,居然也納過來,這在北方外民族中無可厚非,但是在華夏絕對是大逆不道,連他母親也不想再見他。
也許我看到那樣的美女自己也會把持不住,所以恐怕沒資格指責別人「水太涼」。但是第一條,賜死甄宓之事,不可原諒。


和他同時代的陳壽的評價還不夠充分么?「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達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這是一段多麼言簡意賅但又直接的評價吖!曹丕文采斐然且博聞強記的優點顯於當時,但缺乏了曠達的氣度、公平的誠信,又不能心存道義、廣施仁德,距離古代賢主差得很遠很遠呢。因為即便有這些品質,也還是「何遠之有哉」呢!至於《典論》,完全是自矜傲嬌的自說自話,從品評蜀錦一例就可以看得出來。曹魏之潰,起於文帝噻。

另外,從人的角度上說,曹丕肯定是現世最不為人喜歡的高幹子弟類型——愛臭顯擺(禪讓之後表現、對於各國風物之評論)、喜歡罔顧司法濫用特權(與鮑勛的系列恩怨、逼殺于禁、疑似逼死張綉等)對待親朋狹隘到了極點,這樣一個人,要是今天在社交媒體上被披露出來,哪怕再有才,估計也會被罵死吧?你看馮唐跟他比是小巫見大巫嘛。


一個至情至性的逗逼。


曹丕在文學史上有一席之地
「三曹」,鍾嶸列曹植為上品,曹丕為中品,曹操為下品。此說影響巨大,以致謝靈運說出如此過分的話:「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然而也有人不買賬,劉勰就為曹丕大鳴不平,他說:「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雋,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於先鳴。」又說:「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近人劉永濟則另闢蹊徑,高度評價曹操,認為論文學成就曹操當為三曹之首:「唯列孟德於下品,以為劣於二子,則不免囿於重文輕質之見。實則武帝雄才雅量,遠非二子所及。雖篇章無多,而情韻彌厚。悲而能壯,質而不野。無意於工,而自然諧美,猶有漢人遺風。此乃天機人力之分,非可同日而語也。」
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多多,其中並不排除時代審美觀的變遷。


神文聖武 繼承大統 應天合人 法堯禪舜


推薦閱讀:

曹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小秘密?
為什麼起初跟隨曹操的人,等曹丕上位時都不見了?
「戰戰慄栗,汗不敢出」的典故是真的嗎?曹丕226年死的,鍾會卻是225年才出生,怎麼會說出這句話呢?
曹操是否預料到曹丕會稱帝?
為什麼曹操的兒子一個比一個厲害,而劉備的兒子卻是個窩囊廢?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三國 | 魏文帝曹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