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阿斗劉禪有劉備這樣的父親、關張這樣的叔叔還有諸葛亮等等的謀士長輩,最後卻成長為扶不起來的劉阿斗?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啊,不就是每個人的個性,可塑性不同嗎?
怎麼演變成各種阿斗洗白論,甩鍋論的大曬場?
有其父必有其子這種規律又不是真理。
老蚌雙珠這種事可以有。
陳志《荀彧傳》引《三輔決錄》:孔融與(韋)康父(韋)端書曰:「前日元將(韋康)來,淵才亮茂,雅度弘毅,偉世之器也。昨日仲將(韋誕)又來,懿性貞實,文敏篤誠,保家之主也。不意雙珠,近出老蚌,甚珍貴之。」
——孔融稱讚韋端的兩個兒子韋康、韋誕才華非常。
三代不如的事也可以有。
范書《陳紀傳》:(陳紀)子(陳)群,為魏司空。天下以為「公慚卿,卿慚長」。
——輿論認為魏司空陳群道德不如父親陳紀,陳紀不如其父親陳寔。
曹操的爹曹嵩,靠認宦官曹騰為爹,一門心思經營權勢,到了曹操,偏偏要和宦官子弟劃清界限,要和士人打成一片。
曹熾的兩個兒子:曹仁、曹純,一個偏偏喜歡遊俠(少好弓馬弋獵),一個偏偏喜歡讀書(好學問)。
夏侯家族在曹魏帝國算是頂尖家族吧?其子女的教育不成問題吧?
偏偏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
偏偏夏侯尚的兒子夏侯玄被時人比作「玉樹」。
《世說新語·容止》:魏明帝使後弟毛曾與夏侯玄共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
回到話題,劉禪這裡。劉備臨死時,劉禪年滿十七(虛歲),劉備的兒子又沒有曹操那麼多,曹操可以在曹丕、曹植、甚至曹沖之間猶豫,劉備沒有猶豫的餘地啊!
劉禪繼位是必然之事,劉禪其個人能力的可塑性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不是靠一流的教育水平就能塑造成人傑的。
鄧艾兵臨城下之時,劉禪選擇投降,他兒子劉諶卻選擇殉國,難道劉諶接受的道德教育層次會比他爹還高?
所以,一個人最後長成什麼樣,很大情況還是得看內在原因。
肯定有人不服氣,說,難道你鹹魚說教育這個外因就一點作用都沒有了嗎?
不不不,要這麼想,如史書所言,有諸葛亮等人輔佐(教育),劉禪比廢物強不了多少,假設劉禪沒有諸葛亮輔佐(教育),他可能長大後連廢物都不如呢!
王(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至於是!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況姜維邪!」
還有一個人,亡國以後一點也不樂,鬱鬱寡歡,甚至還寫詞說自己有多愁。
然後就被毒死了。
怪人家沒本事倒沒什麼問題,樂不思蜀也拿來黑?人家非得慷慨陳詞然後留名史書:「公曆嘗酷刑無所懼,慨然赴死」是吧。
恰恰是因為羅貫中把這波人吹的太牛逼了,結果牛逼半天,關張稀里糊塗死咯,劉備也稀里糊塗敗了,諸葛折騰了後半輩子,也沒出的了蜀。
羅貫中立了一個flag,結果結局不好編了。
顯然是因為劉禪既沒有漢情懷又沒有蜀情懷,而且他對長輩群臣的印象大致和小學生對老師的印象差不多。。小學生有幾個天天不在心裡唱「我要炸學校,誰也不知道,一拉線我就跑轟的一聲學校炸飛了」的。。大概劉禪心中這個感受遠強過他的情懷吧。
情懷即是動力,劉備當年的動力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也許是窮,也許是父輩口中的光輝家史,家族的夙願。但是他的家族情懷出人頭地的願力一定是被各種強化的。同時劉備是從小做到大的,他和諸葛以及自己的團隊經歷過無數失敗經驗,而這種失敗的經驗劉禪時期的團隊是經受不起的,所以輸得起也是一種優勢。。而且劉禪也沒什麼跟他搶皇子的對手,所以沒天敵也是一種劣勢。。
這麼想想,劉禪成為一個普通人更多是歷史的進程決定的吧,又有多少關乎天資呢。。
要是你一歲的時候,餓上一整天,被一個叔叔用個鐵盤子捂在懷裡,幹掉54員戰將,在幾十萬小兵里殺個七進七出,末了還被爸爸扔在地上。不傻了才怪呢。
阿斗心理描寫
謝邀。
嘆口氣,替阿斗翻案也不是上面這倆答案的翻法。先捋一下罷丞相捎帶蔣琬、費禕權力分屬問題。
漢末制度,事歸台閣,三公具位,換句話說,尚書台才是國家權力中樞。因此,錄尚書事,也即總領尚書台事便可職無不總。
扒拉扒拉漢末三國另兩家幾位錄尚書事的:曹操、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全尚。
皇帝臨時抱佛腳產物的全國丈暫且不提,這幾位是幹啥的,一目了然。三馬同槽攬權時並非丞相,但有一點必須必,那就是錄尚書事。錄了尚書事才是貨真價實的權臣。至於剩下的職稱,是叫丞相也好,叫司空也罷,叫撫軍大將軍神馬都沒有本質區別。
懂得制度,才能明白劉備一登基即命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的分量,不懂制度,才會糾纏於開不開府,冒出大耳朵不完全信任孔明的大新聞。
嗯,我說的就是易中天。此公聊了半天蜀漢政治,說了半天諸葛、蔣琬、費禕,卻沒一句涉及錄尚書事問題,可見此公完全不了解官制。研究歷史卻不懂制度,即便是玩票都談不上資深,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於是阿斗收權說流布一時。
捎帶一說,在記憶中早年有學者為阿斗翻案,提過廢相說。論壇大戰,亦有人以此作為阿斗不滿孔明集權之旁證。反正易大教授使用他人觀點不說明也不是一回兩回,甚至解釋三顧茅廬與孔明自薦問題都是據十多年前的論壇剩料為己有,又欠缺史學常識,見風就是雨,拉到籃里就是菜,鬧出笑話也在所難免。(為一些看官擬問:以XXX之尊咋會跑網上找論點?——╮(╯▽╰)╭)
再回到蔣琬、費禕,蔣琬掌權時的職位為何?
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
此時費禕的職位為何?
亮卒,禕為後軍師。頃之,代蔣琬為尚書令。
這叫蔣琬、費禕共掌朝政,蔣琬掌政,費禕統軍?
是的,費禕傳後頭緊跟著一句:
琬自漢中還涪,禕遷大將軍,錄尚書事。
易教授於是想當然耳,但查一下實為本紀體的後主傳:
(建興)十三年……夏四月,進蔣琬位為大將軍。……(延熙)六年冬十月,大司馬蔣琬自漢中還,住涪。十一月,大赦。以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
這前後兩句就隔了八年有餘╮(╯▽╰)╭
再看看費禕分權原因:由是琬遂還住涪。疾轉增劇,至九年卒,謚曰恭。
至少蔣琬疾病,不能理政是主因,看不出後主因素。倘若後主打算分權,這八年多幹嘛去了?蜀漢中樞真正分權,是在蔣琬身後,標誌便是(姜維)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其後董厥、樊建、諸葛瞻等均【平】尚書台事。
可見制度問題何等關鍵,不懂制度談政治,難免牛頭不對馬嘴。替易中天挑臭蟲也算是當初應景的「顯學」,其實長篇大論說錯兩句無傷大雅,於基本制度一團漿糊,才是根本性錯誤,足以導致政治分析悉成鬼話抑或廢話。論證的第一步就錯了,還用往下看?一句泄底而已。
孔明身後無相,完全不必往分權上想,若是分權便不會令蔣琬獨錄尚書事。只要細讀史料,答案自顯:
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
這是遼東管寧當年的觀點,我以為然。丞相成為諸葛亮的專有稱號,與建興年號不易同例,表達的是對諸葛亮的至高尊崇。
阿斗固未在孔明身後即行分權,但此公並非打醬油,細讀史料便知玄機:
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延熙元年,詔琬曰:「寇難未弭,曹叡驕凶,遼東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糾結,與之離隔。叡大興眾役,還相攻伐。曩秦之亡,勝、廣首難,今有此變,斯乃天時。君其治嚴,總帥諸軍屯住漢中,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又命琬開府,明年就加為大司馬。
可見,蔣琬並非立即大權獨攬,而是歷經考察,才堪大任,阿斗方授予全權。這像是提線木偶所為么?
再看其後搭的班子,費禕是保守派,姜維是激進派,共同特點是廉潔奉公,又可相互制衡。這又像是提線木偶所為么?
至於對外態度,眾所周知,姜維與陳祗一條線,陳祗和誰一條線?陳祗因支持姜維北伐,與譙周對噴,而這位的政治名片便是上承主指,借問後主於北伐態度如何?
再看其後,滿朝文武都對姜維不滿,這位又好死不死去找黃公公的麻煩,結果如何呢?莫說喪家喪命,兵權削了沒有?平尚書事的諸葛瞻等打算架空換馬,黃公公又新結仇怨,若無皇帝罩著,試問姜伯約是如何全身退出成都的?
末了國破,姜維一計害三賢,只是因為心存漢室?拜託,這位當年可是正兒八經被迫降的魏臣。再想想?
再看一位:董允。
這位是蜀漢海剛峰,阿鬥打算選美,被這位給批了。須知,比起曹丕之流選美選來一堆後媽,後主不過小清新而已。黃皓同志打算掙個政治前途,又被此公給碾壓了。種種打臉,阿斗自然不爽,忍了很久,找姜維同志吐槽:「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問題來了。皇帝一生氣,後果很嚴重,現下阿斗受了這麼多年窩囊氣,咋董允同志打諸葛亮時代混到費禕時代,捎帶官運亨通,位列「四相」?難不成阿斗果然是牌位?
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經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與後主有私,呼(卒)五百撾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後棄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獄。有司議曰:「卒非撾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棄市。
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疏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偪,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
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別拿皇帝不當領導。神馬安漢將軍,神馬車騎將軍資深元老,阿斗一怒,嗚呼哀哉,十足的法家風範。
對比董允便可發現,同樣是批逆鱗,劉琰是資深醬油黨,李邈是資深JY,換句話說,這倆殺之於政治穩定無礙抑或有利,有益則從,無益則去,阿斗扶不起乎?
阿斗晚年的確多昏,但看其中樞用人,姜維、陳祗、董厥、樊建、諸葛瞻,有哪個可以戴上奸臣帽子?能吐槽的無非一黃皓而已。陳祗之後,黃公公在外朝勾搭了誰?居然有如此能量,一人亡一國?若把賬算到陳祗頭上,感情黃公公連接上下,鼎立支持北伐?╮(╯▽╰)╭
黃公公固然很可能不是啥好東西,但把蜀漢滅亡的鍋丟給一黃門背,嘿嘿:
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晉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說蜀長老云:「陳壽嘗為瞻吏,為瞻所辱,故因此事歸惡黃皓,而雲瞻不能匡矯也。」
以當時的實力對比,吳蜀不能居半,鼎立已然勉強。曹魏固然可以一次戰損上萬人卻無傷大雅,甚至可以從容內訌,蜀漢施政略有閃失即招滅頂之災。因此,亡國之鍋阿斗固責無旁貸,但就此論其無能草包,未免太過。四十年聖明天子,古今可有一人?相較梁武帝、唐玄宗抑或你懂的晚年,阿斗算得可恕。
於虎爭之際,偏居一隅,穩坐皇位四十年,外卻強敵,內無變亂,眾正盈朝,可議者一宦而已。明明生殺予奪,大權在握,卻深諳白手套之道,以至於要細查史料方能分析出皇權干涉的蛛絲馬跡,這種人是昏君?看官若是打工的,看看領導;若是老闆,捫心自問,業績手段比阿斗如何?若阿斗是中人之資,不如者即凡下;若阿斗是凡下,不如者即蠢材,如是而已。
末了一說,別以為老爹留下一賢明二爹,尊用便無需過腦,對,烏江邊那個重瞳耍酷的,說的就是你,你二爹呢?╮(╯▽╰)╭
末了再說,孫伯符託孤張昭,吳中稱謂之仲父,對,張府門口那個堆土縱火的長上短下羅圈腿,說的就是你,你二爹呢?╮(╯▽╰)╭——從善如流,補黑如左(~ ̄▽ ̄)~當年劉備為了籠絡人心,把阿斗咔咔的往地上摔,給挺好的孩子活生生摔傻了,還怎麼翻天。
可憐的阿斗啊。
劉禪:「mmp,先是相父專權讓我玩去了,好容易熬死了相父又來倆蔣琬費禕讓我接著玩,好吧我身體好接著耗,沒想到外邊又蹦出來個姜維,朝內又是董允又是諸葛二代,最後打不贏還賴我,仗是你們打的朝政也是你們理的,鍋都讓我背?」
講良心話劉禪除了最後那一下投降,其他沒什麼太出格的問題,劉禪在位四十多年,當傀儡沒有四十年也有三十年,最後把蜀漢不能復興的鍋都甩給他是不公平的,當然他投降還是洗不幹凈的。劉阿斗代表的蜀漢滅亡時,魏帝曹芳早讓人廢了;魏帝曹髦早讓人捅了個透心涼。此時的曹魏帝國,到底是姓曹還是姓司馬?實在難說的很。
劉阿斗代表的蜀漢滅亡時,孫權的太子、魯王早就爭得兩敗俱傷都出局了;孫權的小兒子雖然當了皇帝,卻也被亂臣賊子踢出局,而且死於非命了。
當然了,我們可以說,劉阿斗走了狗屎運。因為曹魏、孫吳、兩晉、南北朝亂臣賊子層出不窮,而蜀漢的臣子都是習慣性的忠於劉阿斗,所以劉阿斗當了39年皇帝,絕對稱得上君臣和睦、國家穩定。
為什麼會有扶不起的劉阿1斗一說呢?無非是因為在各種政治宣傳、民間故事、演義傳說中,諸葛亮被吹得神而又神、玄而又玄。問題是,這樣神功無敵的諸葛亮,折騰到死,在開疆拓土上,也沒能取得一點拿得出手的成績,總得有個人背鍋啊!
諸葛亮折騰到死,在開疆拓土上,為什麼始終不能取得一點拿得出手的成績呢?
這不怪諸葛亮無能,而怪當時客觀條件太差,這種解釋雖然完全能說通。但是在英雄史觀的框架中,實在太缺乏說服力了。
陳勝實在稱不上什麼神功無敵,但是率領九百人,把強秦帝國搗得搖搖欲墜了。項羽神功無敵,率領八千子弟兵北上,直接搗毀了強秦帝國。韓信神功無敵,輕輕鬆鬆幫助劉邦殺出關中,一舉殺入中原。諸葛亮率領數萬大軍,折騰來折騰去,就是在西南一隅之地活動,到死也沒有殺出蜀地,這叫什麼事呢?
其實呢,諸葛亮不能北伐成功,是自然而然的。
立足蜀地的政權,從來都是以偏安為結局的。翻開中國歷史,立足蜀的政權,就沒有一個統治者曾殺出過蜀地,這是特殊的地緣決定的。
劉邦好像是個例外,但是嚴格的說,劉邦是立足關中統一天下的。劉邦出蜀時,不要說項羽統一北方了,就是關中是個統一穩定的政權,劉邦估計也會被困死在蜀地的。
從這層意義上,蜀漢不能殺出關中,不是諸葛亮能力不夠,也不是劉阿斗能力不夠。按理說這樣解釋,也無損諸葛亮的英名。問題是,在英雄史觀的框架中,這實在有損諸葛亮的英名。所以只能找劉阿斗的背鍋了。總而言之,全是這個無用的傢伙拖後腿。
其實呢,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劉阿斗就是一個擺設,軍國大事全由諸葛亮說了算,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折騰到死,也無法殺出蜀地、北復中原,關劉阿斗什麼事呢?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劉阿斗就一直放手諸葛亮做事,除了在演義故事中,並沒有任何資料表明,劉阿斗曾干涉、破壞過諸葛亮的決策;既然如此,諸葛亮工作沒有干好,卻怪劉阿斗無能,這不純粹是把劉阿斗當背鍋俠看嗎?
不邀自來。
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四十多歲生的劉禪,當時劉備還不是皇帝,實際控制的地方也就是個縣長一樣的吧。皇叔很多事情要忙啊,公司處於創業失敗n次再創業階段,關張兩位叔叔雖然能力很強,也是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諸葛亮還得統籌各方面事宜,大家都很忙,要不然不是公司倒閉這麼簡單吶,是要死人的。沒空教育小劉禪,教育條件跟曹老闆的幾個兒子沒法比,跟渣權也沒法比,人家那邊好歹穩定不是,家裡叔叔伯伯對功課也盯得緊。於是劉禪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等劉備當皇帝了,駕崩了,劉禪終於穩定了,可這孩子童年苦逼,長大了有條件自然要彌補一下童年。玩唄,諸葛亮布置的功課也不用心。
總之這個問題還得從他的整個人生軌跡看。人最後的成就跟他一生的經歷影響是分不開的。
有個成語叫樂不思蜀,阿斗在蜀漢兵敗後被迫離開成都,一次司馬昭在宴會上為了羞辱他,就給他看了很多蜀國的歌舞節目,沒想到劉禪看的還挺開心。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里,這種亡國直痛應該卧薪藏膽報仇才對,而劉禪本人絲毫沒有這樣的想法,所以被評價即使有劉備和諸葛亮這樣的前輩,也扶不起。
後來司馬昭問他,你想不想成都啊,劉禪說不想,這裡比成都好玩多了。
說到底,劉禪和他爹比起來就是個普通人而已,劉備幾經生死還想著光復漢室,而劉禪根本沒這個想法,或者說他只想好好活著,至於當不當皇帝,都是諸葛亮給他的光環,他本人可能並不在意。
很多人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本末倒置了,其實歷史對劉禪的評價就是胸無大志而已,而他無大志主要就體現在樂不思蜀這句話上,有些答案從劉備死開始寫一直寫到諸葛亮死,他背了諸葛亮北伐失敗的鍋,要知道,從來沒人認為劉禪只有一統天下才是扶得起,而是因為他在亡國後選擇苟活,才被評價為扶不起。
現代人應該很難理解古代人那種不畏生死的價值觀,其實你換個思路就能理解,如果抗戰的時候日本人活捉了蔣介石,蔣介石被關在南京夜夜笙歌還覺得挺開心,那麼。。。。。
而劉禪周圍都是三國時期的英雄豪傑,他可以智力點不高,可以武力值不高,但是他在政治這一點上趨於零的覺悟,我覺得應該是好日子過太多了,他經歷的血雨腥風甚至比不上劉備的零頭多,這就像是富二代,他們生下來就開始坐寶馬了,自然不知道爹騎著自行車那個時代的艱苦,反正在哪裡都能這麼開心,那還不如就這樣活著吧。
換句話說,劉禪其實沒有他爹那種信仰,他可能都想不明白自己為啥要當個皇帝,所以他扶不起來,也就很好理解了。
順便吐槽一下吧,很多答案連阿斗為什麼被評價扶不起都知道就開始胡亂的寫,尤其是需要有人背鍋這些都太玄幻了,這明明是個很簡單的成語故事啊。。。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劉禪到底是不是真蠢,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他爹活著的時候,劉禪相關的資料不多。不過也沒有顯著的惡行就是了。
他爹死後,諸葛亮掌權,雖然他爹在託孤的時候已經好好嚇了嚇諸葛亮。所謂「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若有反意,當時劉備就可以殺掉諸葛亮;但是劉備也給了諸葛亮廢立的權力。劉禪一旦招惹諸葛亮,恐怕從皇位到小命全都危險。所以不管他傻不傻,他都得裝傻。
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即廢除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費禕掌管軍事,讓兩人相互制衡。這點上面 @邵峰也說過了,這絕對不是傻子做得出來的行為。至於另一讓人詬病的問題拒不支持北伐,這點反倒是他最聰明的一點。西蜀在三國中無疑是最弱的一方,即使聯合東吳成功滅魏,那最後統一中原的也是吳不是蜀。西蜀唯一的勝算,就是偷襲,或者摘桃子,就像赤壁之戰後劉備偷來荊州一樣。這樣要求的,就是東吳必須站在與魏對抗的第一線上。但是當時已經打成了魏蜀消耗戰,東吳看熱鬧,這樣即使拿下了長安,魏國只要兵出潼關,關中平原又極為適合魏國騎兵作戰,蜀國會在長安這個絞肉機里消耗掉最後的一絲元氣。
最後兩個黑點,寵信黃皓和樂不思蜀。樂不思蜀是自保不想多說,寵信黃皓無非是制衡朝中重臣的一個砝碼罷了。黃皓是什麼?劉禪自己說的很清楚,小臣而已,這人他是看不上的。
最重要的是,從公元234年到263年,30年的時間沒有叛亂,也沒有對劉禪皇帝權威的實質性危機。一個傻子是做不了30年皇帝的,30天都不行。
在三國時期里,他的存在似乎可有可無
沒有老爸劉備那般堅韌的意志、高超的情商
學不來相夫孔明的運籌帷幄、決戰千里
又不能像五虎上將一樣帶兵打仗擊潰敵軍
這個阿斗呀
被大多數人銘記的也就這幾件事兒了:
小阿斗被劉備當著子龍的面狠狠地摔在地上
劉備白帝城托小阿斗給諸葛亮
諸葛亮在《出師表》里給大阿斗的忠告
在司馬昭的飯局上創造樂不思蜀的典故
一直被人叫做扶不起的阿斗
除此之外,基本就沒有其他存在感了
這個阿斗呀
從出生到死去,就如同一個路人甲
只是因為坐擁著先輩努力打下的江山
而讓他在歷史中被多勾勒了幾筆淡墨罷了
不過,阿斗的一生就真的這麼平凡嗎
阿斗執政下的蜀漢有沒有讓百姓幸福過呢
要扶起阿斗到底有多難
......
想知道阿斗更多的故事,繼續往下看吧
小懶和你簡單聊下阿斗的一生
其實小阿斗從吃奶的人生階段開始就很曲折了
他可不是簡單地被全身是膽的子龍
從百萬曹軍中解救出來的
他可是被人販子賣過
陳壽的《三國志·後主傳》里
詳細記載了劉禪流落漢中被賣之事:
當初劉備在小沛
未曾想曹操突然來打,慌忙逃跑丟棄家屬
劉備就這樣,一打敗仗就丟家人
當他的家人心好累呀
當時阿斗才幾歲,跟著人西入漢中被人賣了
後來過了好多年
有人碰巧買得因亂失散的阿斗
當時阿斗說只記得父親叫玄德
鄰居有姓簡的一個人,後來當了劉備的將軍
和劉備說起這事兒
劉備才派簡將軍把鄰居的養子阿斗接回來
《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有更高的可信度
所以,阿斗被賣比被摔的橋段更真實
畢竟劉阿斗是昭烈皇帝劉備的兒子
又是蜀漢第二代皇帝,一個名門皇族之子
卻有流落漢中,被人所賣的不光彩經歷
實在大煞風景
所以很多史官都不大敢寫
劉備死後,阿斗的童年就在江東度過
由後媽孫尚香撫養
孫尚香每年都會給阿斗稱體重
每年體重增加多少都會寫信向諸葛亮彙報
告訴諸葛亮阿斗體重不減,沒有虧待阿斗
給阿斗稱體重的優良傳統,一直持續到司馬昭滅蜀漢
而且稱體重還成了立夏的一個習俗
(小懶會在第四篇文章詳細介紹)
於是,阿斗每天都被人喂得飽飽的
唯恐養不肥
也許,這也是日子過得太好的一種悲哀吧
阿斗就像是一個寵物
被人養著
被人玩著
......
不過,除了這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阿斗還是干過幾件正事兒的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
阿斗是三國在位最長的皇帝
在位42年
就單憑能讓皇權維持這麼長時間
而又沒出什麼大亂子這一點看
阿斗並非「扶不起」
他在亂世中肯定有點過人之處
只是相比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這些天才稍遜色些而已
畢竟生活在劉備、諸葛亮這樣巨星般照耀的環境里
阿斗有光也發不出來呀
那阿斗干過什麼正事呢
首先,諸葛亮在世時
阿斗很聽話
基本上都是「就按丞相說的辦」
因為這也是先帝劉備立下的規矩
所以他尊重長輩、團結內部領導班子
蜀漢也因此沒起內訌
而諸葛亮去世後
阿斗立馬廢除了丞相制度
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
將原本集權於諸葛亮的權力一分為二
讓兩人相互制衡
蔣琬去世後
阿斗自攝國政
要是阿斗真的弱智
他為何不直接當撒手掌柜吃喝玩樂算了
但阿斗是知人善任,對臣民非常仁慈
魏延後來造反
阿斗也是看出來的
直接揪出毛病
「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
然後把魏延殺了
後來在司馬昭兵臨城下時
阿斗選擇了投降
這看似是懦弱,愧對列祖列宗
但也使百姓免受戰火之苦
「樂不思蜀」是對阿斗的諷刺
另一角度,也是阿斗明哲保身的偽裝技巧
可能阿斗在想
人活一輩子
做不了英雄
那就平安地度過一生吧
與其夙興夜寐,過勞而死
還不如快快樂樂,安享晚年
所以阿斗能活到64歲
在那個年代算是高壽了
還有值得一說的是
當年諸葛亮曾經在《與杜微書》中評價阿斗說:
「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在諸葛亮眼中,阿斗一直都不笨
阿斗不就是為了保存自身性命說了一句樂不思蜀么!有必要黑他這麼久么?
諸葛亮一死,立馬廢除丞相制,命蔣琬主管行政,費緯掌管軍事,讓兩人相互制衡一事看來,智商遠超你我;
再說有個厲害的爹、厲害的親戚朋友的,關他什麼事,他掌權的時候不是還有一句話么?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孫權,往上搗,孫堅、孫策,搗到二十二代孫武(傳說是孫武二十二代的後裔)身邊江東謀士一批接著一批的,也只是挽救了江東危局,保住了父兄基業,不也沒一統江湖,千秋萬代么!
不是劉禪扶不起來,而是後人對其要求太高了。
劉禪執政期間,蜀漢政治穩定,君臣相宜,堅持北伐,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有點明君之相。
至於說最後無法完成他爹的事業,這也是沒辦法。他爹自己在夷陵都是被後生小輩按著打,劉禪又憑什麼一定能消滅比東吳強大的多的魏國?
蜀漢最後滅亡和姜維把兵帶走以求自保有絕大部分關係。滅蜀戰爭從魏軍調動開始算前後也就4個月,蜀軍主力基本沒有參加會戰,姜維回防時漢中已經丟了,完全白給。
王炸沒用上,劉禪手上剩下的牌大部分又都用來支援姜維了。鄧艾偷渡陰平後,劉禪只好交出最後的底牌,派諸葛瞻去阻擊鄧艾拖延時間。結果諸葛瞻決意和魏軍平原野戰,然後一波送光。
最後魏軍兵臨成都的時候,劉禪手上已經沒有牌了。滅蜀戰爭前後就4個月啊,比關羽敗亡的速度都快。仗打成這個樣子,劉禪也很無奈。
==============================================
至於最後投降,也沒什麼好說的。
1. 魏軍兵力佔優,而且已經佔據漢中、綿竹,蜀漢已經沒有翻盤的可能性。即使鄧艾被諸葛瞻擊潰,鍾會退兵,漢中也要重新爭奪。在這種情況下,劉禪繼續抵抗的話,城破之後除了賠條命之外,戰略上沒有什麼大的意義。
2. 滅蜀戰爭中蜀軍主力基本在打醬油,沒什麼大的損失,南中蜀軍甚至都沒動員。。。這些是劉禪體面投降和鍾會談判的資本。只是由於後來鍾會作亂,導致魏軍在成都進行了報復性的屠殺,劉禪體面投降的結果打了很大的折扣。。。
我認為以劉禪的經歷,樂不思蜀非常正常。
老爸是明君,諸葛亮是賢臣,叔叔都是良將,貌似沒劉禪的用武之地啊。
老爸沒死的時候,劉禪沒做過什麼事,無論政治還是軍事。
老爸一死,劉禪成了君主,但什麼事都是丞相做,對劉禪只要求不添亂就好。
劉禪從不添亂。
丞相的確是高手,但到死也沒打出去,人倒是沒少死,錢也沒少花。
丞相死後,姜維還北伐——你師父智力100都不行你剛過90能行?我只看著,我不說話。
每年打仗,每年死人,每年打不贏。
諸葛亮知道,荊州丟了,天下就丟了,可他不死心。
讀者都知道,諸葛亮死了,蜀國就沒希望了。
劉禪會不知道?
可他能幹什麼呢?慢慢等死唄。
魯肅對孫權說過,東吳誰都能投降,只有你不能。別人投降還能當大官,你投降就從決策者變成聽命的了。
可劉禪從來就不是決策者啊……對劉禪來說,只要有吃有喝就夠了啊……
興復漢室,對劉禪從來就沒有吸引力,在哪不是混吃混喝呢?就是全宇宙都統一了,跟劉禪有啥關係嗎?
至於投降,劉禪也沒啥心理負擔,因為基本不會被殺,大概率還能蒙吃蒙喝。蜀地也不會有什麼屠殺,比每年打仗死人不是好多了嗎?
當了這麼多年君主,怕送死也送累了吧。
當年孫權為了一己私利,其他人都能投降就他不投降,結果中國完了幾十年統一,人民死了大半,後來又五胡亂華……
劉禪沒這麼缺德,為了什麼抱負、理想,在明知不可為的前提下,非得拉上蜀國人民陪葬。
更重要的是,從劉備那時候傳下來的理想,到了這個時候,早就枯竭了。當年皇叔轉戰大半個中國,終於大器晚成,三分天下,氣勢很盛。
到兵敗夷陵,白帝託孤,哀兵可用。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到丞相隕落,蜀漢氣運不在了。
而劉禪早就知道這個結局了,蜀漢上下其實都知道。
就好像老父親65歲,忽然心梗去世,哭天搶地很正常。
老父親95歲,卧床20年,半年前下了病危通知書,終於大去,你就很難哭出來了……
他只靜靜的看著,他不說話……
這年頭洗白之風盛行,亡國之君居然能被吹得如此英明,我真是醉了......他不傻,但挺平庸,這點陳壽在後主傳中說得挺明白了啊
這個題估計又是很多誇阿斗的。
反正我對他的印象很簡單,聰明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阿斗投降可以用很多方法洗,為百姓免遭戰亂 雖然還是有成都之亂。 因為實力懸殊,因為這是對他個人的最優解
但問題來了
厚顏無恥如王司徒聽見讓他見二十四代先帝都沒臉,活活給氣死了。
你劉阿斗就那麼好意思見你爹?
就那麼好意思見斬蛇起義的漢高祖?
就那麼好意思見你們家那麼多老祖宗?
對比一下後世的崇禎皇帝。雖然他也有很多毛病,起碼人家要臉啊。
一個是任賊分屍,勿傷百姓一人。無顏見列祖列宗,以白布蒙面。
一個是此間樂,不思蜀也。
這格調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啊。
上一代昭烈帝何等英雄
下一代北地王何等剛烈
怎麼就出了你這麼個慫包呢?
我上大學的時候參加了數學建模大賽,三人一組,各有分工。我和兩個大神一組。他們幫我完成了許多工作,我只需要做一些不費腦筋的工作就行了。當時覺得我好幸運。比賽結果出來後我們很輕鬆地拿下了一等獎。上台領獎的時候看到了同學投來羨慕的眼光,心裡美滋滋的。
此後同學對我很佩服。只有我知道自己其實並沒什麼真本事,完全是靠他們兩個的幫助才能得獎。但我也沒好意思說,面對別人的誇獎只是笑笑。後來又有一次比賽,那兩個大神沒有參加,我也沒能拉過來其他的大神一起,就和另兩個成績一般的同學一起參加了。過程中當第一次獨立面對困難,我深深地有一種無力感。回憶以前大神是怎麼做的,我企圖照搬,發現不行,很多東西沒能解決好。最後我們的比賽成績很不理想。
我覺得劉禪和我的處境類似。身邊太多厲害的人了,他們完全可以把事情處理地很好,完全不需要自己插手,而因此就喪失了鍛煉自己的機會。等到無人可以依賴,被迫自己上的時候,則完全摸不到頭腦。不是扶不起來,倘若給劉禪足夠的時間,足夠的空間,讓他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儘管結果可能不會盡如人意,但他會在這一過程中積累到經驗。這些經驗以後彌補不來。成也蕭何敗蕭何,用在劉禪身上也再合適不過了。
忙工作,沒時間帶小孩
推薦閱讀:
※父母與孩子如何度過剛入幼兒園期間的分離焦慮?
※浙江傳媒怎麼樣?
※視頻教育類網站的視頻如何錄製?比如學而思,可汗學院等。保證清晰度,流暢度等諸多要素。有沒有性價比比較高的相關設備,軟體?
※美國的SAT考試是不是經常有人作弊?
※老師為了讓小朋友躲開學校附近的野狗而說野狗吃人,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老師的做法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