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一步步地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理財達人,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我是剛畢業的學生,預期年薪在10w+,未來面對的生活壓力很大,想通過理財提升自己的財務水平,有什麼好的建議可以一步步的從入門到精通呢?大家又是如何逐步培養自己這方面的能力的?


邀請我…這是讓差生現身說法么…
犧牲我一個,挽救後來人 T_T
&>&>&> "知識點比較淺,土豪請繞行。"

長話短說 最重要核心是:規劃。
有了規劃之後,開源節流,設置保險,財生財都是自然發生。

我一直沒有理財概念,下個月不會餓死,這個月就敢背包去流浪,經常月光,這樣非常不好。
而且沒有規劃會導致一系列後果,包括換工作,薪水會隨便開。有時候對方聽到數字會驚喜一下,覺得我好便宜~( ⊙o⊙ )~
真相就是:如果你不好好規劃,財務這事兒只會更糟,不會自動變好。而且會越來越糟。
旅行可以沒有線路圖,興之所至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發現風景。
但如果事先研究知乎、豆瓣、窮游評論,能高效率避免被污染的景區,旅行更愉快。

唔,不要覺得不公平。在商言商,職場不是交朋友的地方。
一起打拚到上市,啥都沒拿到的苦逼創始團隊也不少,用規劃來避免毀約,比用雞湯、道德觀約束更靠譜。
獵頭挖人,因為利益相關,才會特地幫你薪水提升,幫你規劃。
你不替自己規劃,就等著死掉吧。
明星如果沒有經紀人替自己喊價、選本、炒話題,等著冷板凳慢慢熱吧。

1)學會存錢,分析自己財務報表,找出能省錢 和 需要花錢的地方。
2)薪水是唯一來源時,努力做職業規劃。
3)將省下的錢,按照投資自己,未來應急,保險,理財幾個板塊去區分。
4)將收入由單一變成多元。
5)人生規劃 / 學習投資。

1)學會存錢,分析自己財務報表,找出能省錢 和 需要花錢的地方。
不需要每一筆都持續記錄,每天,或者每周記錄一次就好。
大致分析自己主要消耗。我主要消耗在食物、培訓上面。
可以控制餐飲費用,減少付費培訓多利用網路。
然後發現服飾費用太低了!不愛逛街,這樣會是一個損失。

西毒歐陽峰帶著殺手洪七去見村民前特意給他買了雙鞋,穿鞋的殺手比不穿鞋的殺手價錢貴很多。《東邪西毒》

分析錢用到哪裡去了,減少無用消耗(少吃東西絕對能減肥),提升有用投入(要當穿鞋的殺手嗯嗯)。工程師攢錢把電腦換成mac, 絕對逼格飆升。

2)薪水是唯一來源的時候,努力做職業規劃。
比如在知乎、豆瓣、微博 變成大賬戶。
多分享相關信息,嘗試給相關博客、媒體投稿。或者多參加線下活動,混人脈(::&>_&<:: 答主天然呆,去了也混不熟,大哭)。
如果薪水是3K,5K那些,好的職業培訓,能讓你薪水翻倍。這個絕對靠譜。
英文、會計、設計、編程等等培訓可以考慮(一定要事先查評論)。
其他,可以跟獵頭保持聯絡,並建立自己項目記錄。請朋友留意靠譜機會。
最重要的一條是,努力工作,不是為了薪水而工作,而是那些技能,未來會對你有用。

3)將省下的錢,按照投資自己,未來應急,保險,理財幾個板塊去區分。
投資自己:
唔,每天琢磨,怎麼做才能薪水翻倍呢?按照這個想法去做所有的項目。
不會的去學,做的很贊的就拿出來分享,也許有人會注意到你,提供新機會:
持續在一個社交賬號上發言,下次遇到陌生人,能直接給社交賬號,方便他了解你。嗯,適合簡歷不牛叉的人。簡歷牛叉,直接給金光閃閃的簡歷,直接亮瞎雙眼秒殺所有人,直接就足夠了。
最初簡歷不牛叉,人生經歷牛叉的也很多的~~ 作業本、羅永浩等等~

應急、保險:
往死里幫助有潛力的朋友,這是成本最低的天使投資行為,也是另一種保險形式。
查一次自己的社保,能否覆蓋應急需要。重大疾病會怎樣?需不需要再用商業保險(非分紅型)覆蓋?
一定要辦理信用卡,按時還錢,在急需用錢時候,用自己信用卡比貸款、抵押好多了。
不能自控的話,可以設定小額度,幾千塊,急需用錢時候,電話通知調整額度。

理財:
從最安全的貨幣基金開始,銀行理財,國債都可以考慮。
記得考慮流動性,留出一部分自己需要的現金為活期(餘額寶、華夏基金等,一分鐘到賬的不錯)以備不時之需。

4)將收入由單一變成多元。
比如我曾經超愛旅行,拍了一堆照片丟網路,自己開心而已。
有規劃的人,會拉贊助,出書,開貼持續更新做旅行賬號,或者旅行代購,美食評論家等等,多種方式讓人邊旅行邊賺錢。
後者更好,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且還能養活自己。

即使沒有收入,也做幾個不同項目,累積更多經驗。
幫朋友做項目,做自己項目,或者去回答其他人做項目遇到的問題。
如果哪天你有機會做自己的事情,之前所有試錯和經驗,能幫助你少走彎路。

5)人生規劃 / 學習投資。
人生規劃:
比如:1年後買房,2年後買車,3年開始養小孩等等…
每房貸、車貸、小孩教育經費、自己、父母保險費用等等。
理財規劃師能幫助到,有免費也有少量收費的。適合低風險愛好者。
高風險愛好者可以另一種規劃,無論是哪一種,有方向走路會更快

學習投資:
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理財,這是肯定的。
理財收益一般5%左右,也就跟通脹持平,這樣下去,還是很難財務自由。
投資才能跳出死循環。但投資是最難學的地方。
很多人愛問,推薦靠譜高收益的吧,給大漲股票吧,我給你分紅。
代客理財,基金,信託,理財師等等,是按照收益分紅。
幹嘛不要相信專業人才,而要相信網路無法拿到傭金的陌生推薦?
當然即使這樣,也難於保證絕對賺錢無賠本記錄。

⊙﹏⊙ 投資我不會,繼續學習中…… 可以多關注知乎投資大戶~~
他們都有一流信息來源渠道。
並且分析問題時候看整個趨勢、行業、格局。

最後,寫給曾經的文藝青年:
我知道規劃不是最重要的動力,「愛」才是。
但只有自己強大,才能幫助自己喜歡的人。
也許Ta喜歡當流浪海邊看花看雲,寫詩描述濕潤的海風~
如果這樣,大家還不會餓死晒成魚乾~
嗯嗯,這是學理財的最大動力~~

不成熟意見,拋磚引玉,供參考嗯 ⊙﹏⊙

-------------------
這是多年前老答案,信息供參考。
留下不刪,供了解之前人類想法。


2015年9月23日更新,
前陣子忙著考職稱好久沒上了,回來一看發現好多留言,先統一更新下吧,再慢慢回。
想了想好像該說的也都說了,說多了省錢的方法,反而沒體現我個人的核心觀點,
我再重複下吧:
對於一些非生活必需品,甚至奢侈品,怎樣的消費觀念,決定了你的財富多少。
PS.個人情況更新下。
去年到手大概小10w吧,終於沒那麼苦逼了。
去年年初入了大眾的高爾夫,今年辦了房子的按揭,25年的。
今年希望順利通過中級職稱,改卷老師請手下留情。
另,答主7年沒當單身汪了。。
哦,還要說的是,買車、買房、裝修、籌辦婚禮,已經把答主的積蓄花光了。。
可以重新上路了。

==========================================================
2014/8/28更新,
評論里有人問是什麼公司呢,兩年怎麼攢這麼多錢的。
統一回復下吧,
我的前公司是當地較大的民辦企業,投資也不少。工資真的不高,我們一周工作6天。福利確實不錯,一年4套工作服,早餐2元,午餐免費,晚餐5元,包住宿(跟大學宿舍差不多)。
所以,再解釋存錢的問題,因為就沒怎麼花錢啊。
工作6天,好不容易休息一天都躺著睡覺了;
早出晚歸,應酬很少;
本人不愛好煙酒,又少了一筆;
服裝也基本工作服,沒多少支出。
上下班有班車,加班有專車送,路費微乎其微…
我看了下,買書差不多是我前兩年最大的支出了。

還有人關注現金寶的問題,我之前說的是眾祿現金寶,現在寶寶們很多了,大家看喜好選擇。吐糟下餘額寶,真的是被銀行們整慘了,工行建行什麼的月額度才5萬,農行更是只有1萬,地方銀行更是直接不支持了,簡直不能用了。相比華夏基金1000萬的限額。哎…

另外補充些省錢的小方法吧:
一.定居在一個城市,要善用市民卡,比如我們這,搭公交9折,打的減2元,辦健身卡、游泳卡8折,還可以租自行車。另外問過藥店的人,市民卡(醫保卡)里的歷年賬戶是可以買非醫保的葯哦。
二.善用支付寶,用付款碼付款在便利店9折優惠,朋友聚會aa收款(這個功能我還沒用過…),轉賬,還信用卡,交水電,都很方便。
另外新出的記帳本功能真的很方便,搭配隨身記,大致讓自己的收入支出有個數。
三.學著用信用卡,為什麼呢?
其一,貨幣是有時間價值的,
比如同樣100元,
存活期,明年是100.3元;
存一年定期,明年是103元;
存寶寶們,明年是104元;
做銀行理財,明年是105元;
存p2p,明年可能是115,也有可能收不回來…
而信用卡有一個免息期,就比如我有張卡是13號賬單日,次月2號還款,然後我8月14號花5000元辦了健身卡,9月13日才出賬單,10月2號我才真正付出了這5000元。這裡差不多50天,甚至可以去做個30天的理財了(當然我一般是存寶寶們里)。
所以,我現在付款的優先順序順序是:信用卡〉銀行卡〉餘額寶。
當然這省得並不多,1萬元1天也就1元多,但是只是改改付款方式就有錢滾滾而來,想想我還是有點小激動的。
其二,信用卡有很多活動,比如2元看電影、交行的周五超市或者加油返5%刷卡金、建行的積分兌換飛機里程、工行/招行分12/24期iphone/ipad是免息的、還有建行/工行最近有個關於裝修的貸款,也是信用卡刷的,我了解到建行最高20萬,利率3.9%左右,也是相當划算了、另外還有積分樂園什麼的。
最後,我自己也是今年才大量開始用信用卡的,有三點建議:
1.信用卡不是免費的提款機,錢遲早要還的,量力而購,保證還款,盡量別信用卡提現和還款只還最低還款額(這倆我個人是列為禁止使用功能的)
2.開卡的時候讓銀行直接開張綁定的借記卡吧,還款方便也安全。
3.啰嗦一句,千萬別刷爆卡,做了卡奴,萬分之五的日利息哭死你。

誒,要吃飯了,就先這樣啦。
=============================
2013/10/27
畢業2年了,資產從小1w,現在8w+。

年薪5w,感覺自己弱爆了。
恬不知恥的分享下吧:

1,找家好公司。

本人的上家,早餐1~2塊(三四個配菜+粥+饅頭、肉包),包午餐(4菜一湯)、包住宿,上下班有班車接送,加班還有專車送回家,工作裝兩套夏天襯衫、秋天西裝。

你看,餐費、住宿費、路費、服裝費全省了,專心上班就行了。除了偶爾應酬,開銷接近於0。

2,自我增值。

畢業兩年買書花了3000多,有幾本書改變了我很多。比如《你早該這麼玩excel》為我打開了excel大門,提升了職業技能;比如《富爸爸,窮爸爸》教會我要有理財意識,我才開始去關注理財,不然我的工資還躺銀行吃活期利息呢。也正因為這本書,引出了下以下兩點。

3,理財方面。

個人也試過每月存500定期,大概存了小半年,感覺太沒數字感了,用手機銀行查定期存款還比較麻煩。

直到今年出了現金寶和餘額寶,真心贊。

現在的結構是,6w銀行理財,1w+現金寶,1w+餘額寶,銀行4k左右,還做了張表比較收益。

目前來看:
餘額寶的優點是,簡單方便,手機支付寶查詢方便,網購東西跟存銀行一樣,而且最重要的是收益穩定、利息略高。

現金寶的優點是,購買很多基金可以免手續費或者手續費折扣(但也因為這樣老被我整來整去買各種基金,收益反而低了),而且當你存的錢超過5K的時候就有專門的理財人員電話跟你交流了,會不時推薦些理財產品,不懂的都可以問,當是學習吧。
另外呢,關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一方面是要抓好時間點,季末,半年的利率都比較高;另方面是小銀行的利率也比較高,我買的就是當地銀行的,利率高1%。

4,消費觀念。

記得快畢業的前,老師問過一個問題,將來工資存起來是先買房啊還是先買車?
我的回答是買房,汽車從買來開始就在貶值,而房子不但可住可租還有很大的升值空間。

所以,明白什麼是資產,會給你帶來很多收益。

看了《富爸爸》里說作者的妻子並不是用資產去買豪車,而是通過用資產炒房得來的收益給自己買了輛豪車。於是我也依葫蘆畫瓢,拿6w買了3個月的理財,賺了800,屁顛屁顛去買了個psp,總算圓了童年夢想了。

此處沒有磚頭。

對於一些非生活必需品,甚至奢侈品,怎麼樣的消費觀念,也決定了你的財富多少。

5,身體健康。

過去兩年,算是經歷不少傷病了,讓我覺得有個好身體才是最重要的。拚命賺錢,最後把自己整到醫院裡去了,那真哭笑不得了。

有錢還得命來花不是么?


一步一步告訴你如何做好個人理財

——關於理財需要明確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2014.11.3

前半部分吹牛——談理念,後半部分乾貨——談方法。本文主要是針對普通老百姓提的一些建議,應該對大部分人來說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難免不適應於具有獨到眼光和巧妙方法的投資理財人士,歡迎大家提建議和補充!


第一部分,理財之前我們需要明白的幾個道理

理財思維能幫助一個人從消費端節省資金和從投資端積累資金:消費變得理性了——減少了不必要消費,資產增值了——投資獲得了回報。其實一個人一旦有了理財的意識,並開始著手理財的時候,他自然就會改掉無序揮霍的習慣。這點我自己感受太深了,在做理財之前購物、吃飯時對價格根本不敏感,上下100元都覺得不是事情,多點少點無所謂。但做起理財以後,就大大收斂了,為何?因為自己會算賬了:5萬元,6%的年收益率,一個月下來賺回250元,再去花錢時就會覺得2、3百元也不是小錢了,那可是5萬塊錢一個月的收益啊!於是再上淘寶、京東時自然不會想買就買隨意揮霍了,會選擇自己真正有需要的東西,其實反而簡化了生活方式,提升了生活質量。

具備理財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談如何理財之前我認為還有幾個非常重要的理念需要明確,因為理財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很多人忽略了這點。

第一,理財永遠只有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作用,手頭沒錢的時候關鍵是努力工作積累原始資本。手頭也就幾萬塊錢,想靠理財來一夜暴富那是不現實的。風險可控的理財產品、基金、債券什麼的的最多也不能給你超過年8%的收益水平;股票能賺50%你已經是股神了,但虧損50%是輕輕鬆鬆的事情;炒期貨什麼的有機會能翻個好幾倍,但小散戶經常擺脫不了強制平倉的厄運。手頭沒錢的時候要獲得財富增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好好工作,拚命工作,積累原始資本!試想就算把你放到2005年以前,如果你連買個小房子的資金都拿不出來,即使判斷對了房價行情那也必然會錯失房地產的投資機會。所以先得積累原始資本,等積累到一定程度了,通過理財、投資是有可能帶來比工資更高的收益,那個時候可以獲得錦上添花的體驗了,所以有必要清醒地認識一個人在不同階段需要關注的重點。

第二,一定不要沉迷於理財,對大部分人來說花同樣的時間學習比花同樣的時間理財收穫要大得多。主要是針對還未獲得原始資本積累的人群,其實也是大部分人的狀況。我經常發現周圍有人在上班時間看股票,在休息時間討論股市,特別是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比如工程師、老師、程序員等等,至少我認為是很不值得花這些時間的,除非有人真的能從中獲得樂趣,但事實上不少人都是抱著一種賭博的心態參與其中,期望能夠有朝一日搞到內幕消息拿到一支大牛股賺一大筆錢。能賺多少錢呢?沒多少,虧錢的偏多。影響工作和生活嗎?影響,漲了激動,跌了失落,一個跌停能影響一周心情。但是很多人卻不願在工作和生活中花時間學習和提升,花100個小時盯著大盤和花100個小時學習一門新技能或者把工作做到極致,哪個效用更大?除非你以後就想從事證券投資的工作,否則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後者的效用要大得多,能夠帶來長期的超預期的回報!

第三,理財不等於投資,理財包含的範圍要廣得多。大家有時候容易把理財理解得過於狹隘,認為資產的保值增值——投資就是理財的全部,但理財規劃遠不止如此。一個人的理財規劃應該匹配自己對未來生活的規劃,利用合適的產品將資金保值增值的同時逐步實現生活規劃,比如旅行計劃、買房買車計劃、子女教育和自身再教育計劃等等。

第二部分,理財之時要不斷提醒自己的幾個理念

明確了上面三條理念就可以開始談談如何理財了。這裡我還是從理念談起,我認為如果理念不明確就去做規劃和執行,很容易迷失方向,耗費時間和經歷卻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第一,理財要與生活規劃結合起來,不要盲目理財。你要時時明白,你不是為了理財而理財,你是為了實現更好的生活而理財!所以理財之前你至少要有一個大概的生活規劃,然後按照生活規劃來制定自己的理財計劃。比如何時買車,買什麼價位的車;何時買房,計劃買多大的房;何時婚育;何時想做大額的投資;何時想出來創業等等。有了規劃你才能最有效地為自己理財,記住理財是為生活服務的!

第二,選擇符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方式。一個剛踏上工作崗位一年多的未婚小伙和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大叔必然適合不同的理財模式,因為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未婚小伙沒有太多生活壓力,可能家裡還有一定支持,可以沖一衝收益較高的產品,反正還年輕,輸了可以重來;中年大叔需要考慮家庭的穩定,不可能允許理財失敗影響家庭安定,所以更傾向於穩健性的理財手段。生活中我們也常見一些不顧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賣車賣房子去放高利貸、炒期貨、投一些收益高風險高的項目,最終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引以為戒!

第三,理財貴在堅持。在確定了自己的理財規劃以後,要堅持下去,不要因為一時的衝動(比如購買大金額奢侈消費品等)而打破了原有的計劃。在堅持一段時間以後,你一定能夠看到自身財務狀況的改變,也能夠因此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樣你就更有動力堅持下去。

第三部分,如何做好理財規劃——五步曲

前面談了那麼多,現在終於可以開始討論如何具體操作了,乾貨!理財可以分五步走,具體闡述如下:

第一步,認清自身狀況。認清自己是最基本的要求,自身資產負債情況主要考慮以下問題:1、目前有多少資產,各類固定資產(如房產、汽車等)、金融資產(存款、證券、理財產品等)的存量;2、未來的預期收入如何,正常情況下收入會以何種趨勢增長;3、負債情況如何,有多少房貸、分期付款、其他借款等;4、自己的合理消費需求如何。把這四點理清楚了就大概能算出自己能拿出來進行理財的資金了:每月產生的可理財資金=勞動收入+資產收入-個人消費-債務清償。總的可理財資金=已持有的金融資產+每月可產生的理財資金。

第二步,評估個人風險偏好。很多人會忽略這一步,但不可否認評估風險偏好是必須。嚴格講,個人風險偏好不等於個人風險喜好,在考慮風險喜好的同時還要考慮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網上有一些測試風險偏好的工具,大家可以作為參考,比如宜信財富的(宜信財富_在線工具)。當然,最重要的是做好自我評估,做到心中有數,下面我列幾條對風險承受能力有明顯影響的特點,供參考。承受更高風險的:年輕、未婚未育、父母收入穩定有保障、自己收入較高、已有一定財富積累、具備較強投資能力;承受更低風險的:中年、已婚已育、父母無保障、收入偏低、財富積累較少、投資能力較差。確定好風險偏好才能明確哪些理財手段是適合自己的。

第三步,明確理財目標。有目標了你才知道自己需要如何行動。要根據自己對於生活的規劃制定理財的目標,而且目標最好要能夠比較明確或者量化。舉個例子,一個不好執行的理財目標:30歲前買房買車。雖然時間、物質等要素都包含了,但太籠統,不具有指導性。一個好執行的理財目標:28-30歲時,能買一套100平米的商品房,首付30%左右;30-31歲時,能買一輛16萬左右的車;有一定教育基金供小孩讀書用,同時家庭還能保持一定的流動資產以備不時之需。總之確定一個比較明確而且可行的目標,然後朝著目標努力,同時不要忘記,大部分時候理財只是達到目標的輔助手段,努力工作賺錢才是王道。

第四步,進行資產配置。資產配置是實現理財目標和控制風險的關鍵。這裡談兩個問題,一是有哪些可以選擇的資產,二是我們如何做到合理配置資產。

普通大眾都能選擇的產品很多,按風險大致可以分類如下:

低風險國債、保險、存款、銀行理財產品、貨幣基金。一般來說國債、存款、貨幣基金基本沒什麼風險,放心把錢投進去就行了。保險類產品分為投資連接型(分紅型)的和純保障型的,建議不要想著利用保險賺太多錢,保險的收益一定低於理財收益,要買就買純保障型的。保險產品容易被很多人忽略,但是在一個合理的理財計劃中保險一定是不能少的,他能為你有效避免「黑天鵝」事件的發生。銀行理財產品有保本、非保本、浮動收益、保證收益,開放式的、半開放式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選擇,一般風險較低。

中低風險:債券型基金、基金定投。基金定投在目前整體估值偏低的情況下可以適當介入,長期定投一是可以強制將資金積少成多,二是能夠平滑收益的波動,享受股市整體上升的紅利。對於每月有固定收益的人群,可以多考慮基金定投。

中等風險股票型基金、P2P理財、信託理財、黃金、房地產。股票型基金具有有一定的市場波動性,適合具有市場投資經驗的人參與。P2P理財等互聯網金融可以適當參與以獲得較高的收益,但一定要尋找正規的、有保障的平台,切忌盲目追求高收益!信託理財之前一直是剛性兌付,而且收益較高,年收益9%上下的都有,但是信託動輒上百萬的投資門檻還是比較高的,且最近幾起違約事件打破了剛性兌付,存在一定的投資風險。炒黃金,有投資基礎的能看懂世界經濟走勢特別是美國經濟和美元走勢的人,可以做一做,一般人不建議投資。房地產在中國曾經是一類高收益低風險的資產,但是時過境遷了,在一些泡沫比較大的城市,其風險不可忽視。

高風險:股票、外匯、期貨、股權類投資。這四類投資都需要較高的市場水平,一般人切忌配置過大的比例在這上面。股票、外匯相對來說風險還稍低一點,期貨和股權類投資則風險很高,如果行情沒看準或企業看錯了,很可能本金一分不剩。但不可否認,高水平的投資人也完全可以靠這個賺到第一桶金,能力不同。這裡再給互聯網金融打個廣告,有些類似於股權眾籌的項目,有一點閑錢的可以適當參與。

了解了可以選擇的資產池子,現在就可以配置資產了。在做資產配置的時候我們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自身的特定需求,比如買房、教育、保險等。第二,自身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第三,自身投資能力和經驗。第四,所投資資產的收益、風險和流動性。在以上四點的基礎上再做資產配置決策。

簡單概括一下:我們根據一個人的綜合狀況,可評定為激進型(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強)、穩健增長型(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追求資產增值)、保守型(厭惡風險或風險承受能力低,追求穩定)。以下數據只是舉個例子,實操是需要考慮具體情況:


激進型:高風險45%,中等風險30%,中低和低風險20%,最後5%存款、貨幣基金保證流動性。
穩健增長型:高風險20%,中等風險20%,中低和低風險50%,存款、貨幣基金10%。
保守型:高風險0%,中等風險20%,中低和低風險70%,存款、貨幣基金10%。

第五步,根據變化做出調整。理財計劃不可能一成不變,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需要你用錢擺平,或者有在理財計劃執行一段時間以後你可能會發現對自己的認識存在偏差,以前的規劃做得並不合適;亦或你的股票操作並不理想,遭受了損失,打亂了原有的計劃,等等。這其實就是一個對原有計劃的檢驗過程,檢驗之後如果發現了問題需要及時調整,最終目標是讓自己的理財規劃匹配自身狀況和生活規劃。

最後,案例分析:

簡單的案例,做了一些簡單的假設,後面算賬的時候寫得有點複雜,可以忽略,但思路基本上是如此。在真實的理財規劃中,隨著外界環境和自身想法的變化,是存在比較大調整的空間。案例主角不是本人,本人已婚。

男,26歲,未婚未育,研究生畢業1年,二線城市,月收入1萬,未來預期收入會逐年穩步增加15%;無房無車無債務,有金融資產20萬,懂金融有過股票投資經歷,風險偏好型;生活月開銷4000。父母健在,農民出生收入較低,無養老保障。計劃1年後買車(12萬),4年後買房(全價150萬)。

自身情況上面表述比較明確,已有20萬金融資產,每月結餘6000,一年7.2萬。無債務負擔,但父母需要養老保障。綜合上述情況,自身屬於風險偏好型,收入較高,具有一定的投資經驗,但考慮到父母的因素,其能夠承擔的風險有限,可定位為穩健增長型-激進型之間。

再來看理財目標:27歲買車,4年以後買房,短期內資金壓力較大。所以理財計劃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給自己和父母做好保障。第二,資金增值,一年後能有12萬左右資金買車;4年後拿出45萬首付。第三,為成家做一定的準備。

給出的理財規劃如下:第一,以保險的方式為父母提供保障(養老保險、意外傷害、疾病保險等,預計每年支出10000),避免父母的一些意外給家庭造成過大的壓力。第二,為自己購買額外的意外、疾病等險種,消除後顧之憂,預計年支出3000。第三,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投資一定比重的股票、股票型基金等高收益產品,博取較高的收益,配置6萬左右資產(看情況增減,保持在20%-30%水平)。第四,配置一些中等風險的比如P2P產品等2萬(10%左右的比例),收益保障。第五,配置較高比例的銀行理財產品、貨幣基金,10萬左右(保持50%左右的比例,收益5-6%)。最後,手頭預留3000左右流動資金以備不時之需,流動資金不需太多,一是貨幣基金可以隨時轉換,二是可以有效利用信用卡。

按上述計劃:工資收入12萬-消費支出4.8萬=7.2萬的工資收入+工資收入的增值部分(大概0.25萬);一年後保險支出1.3萬;理財和貨幣基金收入0.5萬,P2P收入0.2萬,股票收入樂觀估計0.6萬-1.2萬。一年後有27.5萬-28萬的資產。完全可以拿出12萬購車,剩餘16萬資產。

工資每年保持15%左右的增長水平,後3年共拿到48萬左右工資,考慮到買車後,3年總消費增至15萬左右,共有33萬凈增收入,平均下來3年能有3.5萬增值。原有16萬資金投入理財,平均下來3年能有3.4萬增值;另年付保險費1.3萬每年共3.9萬,最終積累55萬左右金融資產。買房45萬首付完全沒問題,首付以後剩餘金融資產10萬,且第5年月薪超過2萬,房貸無壓力,生活已然走上了穩步上升通道。

總結:再次強調,理財只有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作用,在資本積累的初期,通過努力工作賺錢才是真正的出路。等資本具有一定的積累以後則可以選擇不同的理財路徑,高手可以通過資本投資來獲得高額回報,走向財務自由;我等不具備此能力的普通大眾也可以在理財的幫助下早日過上幸福生活。

(轉載請與本人聯繫,並註明作者和出處)


從金融專業角度,我們理論上應該屬於人群當中最懂得如何理財的,因為我們具備比普通人多多了的相關知識和渠道。我們平時談話的時候也隨隨便便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利率工具這些等如同放屁一樣,輕輕鬆鬆地想放多久就放多久。

但我和我這些朋友有個共同點就是,我發現我們資產的增長主要是靠工資收入,而不是靠什麼理財。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是買房買的早,但這不屬於理財,這屬於個人在泡沫擴張的歷史進程中碰巧順勢了。

我不說什麼收益率、方差、貝塔這些無聊的術語。

我先借用國內知名財經微博微信號:@股社區 (個人認為算國內非常靠譜的財經自媒體,這是我自願安利他的。他圖裡說的剽竊是說轉載時候有人故意把他id截掉,我這裡沒有...),去年曾經做過一個各種理財收益和匯總圖,很好的歸納了目前國內個人可以買到的理財產品。今年實際這些藍色和綠色的收益大概還要再下行1-2%。當然有些渠道也沒有了,比如打新股。

可以看到,你最穩妥的能賺到的收益才5-6%(五星紅旗倒了的意思是,除非政權出問題,否則一定能兌現,有人肯定問,萬一政權出問題了咋辦,我回答是,你也別想什麼理財了,趕緊先想辦法保住命再說)。收益率上到8%-9%雖然說不難實現,也還算安全,但已經出現一點trade off了。

你要去了解諸如什麼是分級基金A份這種話題才能達到更高的收益率,分級A這種對於我們業內的還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完全弄透,大家還真的別高估自己的理解能力,尤其是毫無金融知識的絕大多數老百姓。

還有那些P2P,即使是陸金所這種龍頭髮行的,雖然收益不低,但陸金所實際是通過SPV(特殊目的機構,證監會的官方翻譯好像?還真是字面翻譯)做P2P的。簡單來說,陸金所的債務和平安集團理論上是完全切割出去的。平安只是名譽隱性擔保,但無實質法律和經濟上的責任。很多人不知道吧?

其實我想說的就是,購買自己不熟悉的投資品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風險,這種風險和理財得到的額外收益來說其實不算一個公平的交易。很多人所謂理財其實能買到銀行里那些產品的已經是到極限了。

同時再借用@股社區關於M2的圖,M2的增長量可以間接認為是人民銀行的印鈔數量,也可以間接認為你手裡人民幣現金購買力每年的相對貶值速度。

看完這張圖和上面那張理財收益圖,你覺得你要投什麼理財才能超越M2的速率呢?

那至少得e租寶這個檔次才行啊,如果它還沒跑路的話。當然,投了它你現在就損失了100%本金了。

也就是在M2這種誇張的增速下,在正常範圍內理財是無法給你帶來顯著的實際財富增長的,那點點收益能讓你聊以自慰其實已經算不錯了。

那我要怎麼辦呢?我不想被周小川這樣一直搶劫下去。

如果你13年甚至更早在一線城市和個別二線城市買了房,恭喜你,你無論有沒有理財都可以跑贏絕大多數沒有買房的一般老百姓了(M2主要流向房地產)。

如果你沒有買房但是還是想跑贏M2,那麼只有一個方法。

就是好好工作,讓自己的工資漲的更快一點,比M2更快即可,這是最實際的。10年中平均每年20%的加薪幅度既可以跑贏M2了.如果10年前工資是3000元的,10年後的現在你的工資達到差不多25000元即可(因為還有所得稅稅階的影響)。

你會說,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知乎平均水平的,你這個要求太難達到了。同志們,錢不是掉在你腳邊讓你撿的,認真工作,認真留意好的工作機會吧!

PS 我說的是一般靠打工的普通人,那些大老闆和各種二代自然不屬於我討論的範圍,他們的理財方式可能就是找個票在上市前摻一腳進去即可。

至於你還想做股票還是買什麼股票基金達到理財目的的,我勸你早醒醒,股市裡面有一句名言:二級市場永遠虧錢,一級市場永遠賺錢。也就是你真想通過股票理財,那你得往一級市場靠哦,而如果你真能這樣做,也請一定記得提攜李某哦。


2014.4.23新增內容:

先回答一個問題:如何增加眼界:套用知乎某人(吳永澤?)的答案,當你看到別人的答案,不要急著質疑、扣帽子和挑刺,試著找出其中有益的部分消化吸收…

以下補充今年新增的投資:
1. 固定收益產品:回報率12%,這個產品有門檻,我不想投太多,解決方案是我約了兩個朋友一起出錢用我的名義投…
2. 打新股:年回報率20-30%
3. 新三板:當年收益100%,將來收益無法估算,但投得不多因為額度有限…
4. 投資回收業新興小企業:我出一半資金佔30%,按初步預計一年回本(國家補貼政策+免費倉儲+低成本購入+穩定下家等優勢),我個人回報率在60%…

以上1.2條是我一直藉助的私募平台,乏善可陳,針對3.4條撿了大便宜的投資,我要補充一個之前沒有提到的重要技能——為什麼別人會給你機會讓你撿便宜?

新三板投資,對方完全可以吃下全部額度,之所以出讓一部分給我,是因為他的理想是做天使投資人,但他暫時沒能力集合到足夠大的資金量,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培養自己的種子基金,至於為什麼選擇我?交情?信任?相近的價值觀?

回收企業:情形如上,對方可以自己全投,如果要找他人投,身邊也有大把人早就虎視眈眈,對方之所以選擇我:1) 敬重我;2) 我出的條件好,主動要求30-70;3) 我的人脈有助她走向更大規模;

很多人以為有了錢就是大爺,想投什麼就投什麼,不會考慮被投資方的真正需求——好的產品根本不愁沒人投,憑什麼偏偏選擇你?——留給大家思考…
——————

舊文一篇,供有志者參考~

先舉一個發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實例子,為此我開玩笑地稱她的財商為零~

·不理不睬:她手上最多的時候有幾百萬的資金,卻放在活期賬戶里,不做任何打理~

·2009年房市最低點的時候,她因為某小區房價比初開盤時貴了一千元/平方,竟然嫌貴不買,之後房價一直升她一直沒買,最後忍不住在2010年四月的時候以差不多兩倍的價格入了另外一處房子,地段和居住環境都不如當初看中的小區,從短期來看,她簡直就是衝進去接最後一棒的人~

·明明可以只付首付三成,她付了五成,而且一有閑錢就提前還貸~

·喜歡買奢侈品,花很多錢在度假上(這個我倒是不反對,我只是反對她沒有規劃地花錢);

·聽信銀行業務人員的忽悠,買入很多基金和理財產品,結果都是虧的;

·對未來沒有任何規劃,只是走一步算一步~

很多人以為賺錢才是最難的,其實守財做好了也不容易,以上所說的這位朋友,如果持續以這種零財商方式打理她的財產,即使她的收入比普通人高得多,想要達到財務自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下為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理財方式,這些方法大多數理財書上都有介紹:

A、為自己留足夠三到六個月生活的備用金(這筆錢可以部分存活期,部分買貨幣基金)。我比較愛冒險,所以通常只為自己留兩個月的備用金,因為我相信金錢會源源不斷進入我的戶頭。

B、為自己和家人買充足的保險。重點是保有賺錢能力的人,很多人為小孩保大額險,其實是沒必要的;為了做保險,我曾多方請專業人士為自己策劃,所以你們有保險行業的朋友,不涉及到利益關係的,完全可以請他們為你做一下規劃,當然是站在你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保險公司的角度。

C、剩下的按比例進行不同的投資:你可以測算一下自己的風險偏好、對回報率的期望值等,然後將資金投入到諸如基金、參股公司和房產中,並嚴格按照投資紀律進行操作,不要隨便改變自己的策略。

關於理財的幾個基本原則:

1)OTM原則:不管是買房自住還是投資,都是以最少的首付款,最大比例的貸款和最優利率為努力方向,當然,每月還貸須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不要超過自己收入的50%。我所說這條針對的是那些明明有能力還貸,卻不願意貸款的人。拿我另外一個朋友做例子,她於2004年以全款45萬的價格,買入某小區一座一百平方的商品房,假如她以3、3、4成的比例,分別買入三套,到2009年底,每套房子至少增值一百多萬,除去自住房,另外兩套除掉利息她至少可以賺取超過兩百多萬的差價,而這樣的機會她至少錯過了兩輪,我幫她算了一筆賬:她至少錯過了五六百萬的發財機會。

2)懶人原則:你懶你沒有時間去管,也不懂得任何原理,怎麼辦?可以一有閑錢存入餘額寶,年利達到4%以上,比存活期划算得多。

3)控制消費:我常常梳理自己的夢想,假如說我的夢想是在兩年後退休,然後環遊世界,那麼我就會把錢花在與財務自由(譬如投資和學習)和旅遊上,而其它如名牌奢侈品,除了在短時間內為我添光增財外,對我目標毫無幫助,就不應該成為我花錢的重點。所以在我身邊,有很多女性朋友,明明賺得比我少得多,卻大把為自己添置一些不必要的奢侈品,經常做一些不理性的衝動消費行為,使得財務自由離她們越來越遠。

4)財要常理:一個人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像專家一樣理財的,所以要經常檢驗自己的手段和配置,一旦發現不合理,就要及時調整。或者當大環境變化時,也要隨之而變化。

5)目標明確:這個應該是放在第一條來說的,譬如說你希望在多少年內擁有多少財富,根據這個目標來配置你的投資方案。

6)資產配置:不能把所有雞蛋放一個籃子里,像我一個朋友,把所有錢都投在炒權證上,結果有了從六十萬變三萬的「光輝業績」。但也不能因為房地產有前景就把所有錢都買房子,因為它存在一個變現的問題。

實現財務自由的捷徑——這是我為一個朋友設計的,可惜他不領情,看看大家有沒有感興趣的,可以不妨一試:

1)假如你有二十萬,當然你要連二十萬都沒有,就得想辦法去掙,或者去借(建議不需要在短期內還掉),先以付首付的方式買一套你認為值得投資的房產;

2)當差價有三十萬的時候(譬如買一套一百平方的房子,每平方漲了三千多元,還要考慮還貸的費用),賣掉,這樣二十萬就變五十萬。

3)我這個朋友說他只要一年有十萬的被動收入(每個人的要求不一樣,可以自己倒推),就可以退休了。於是問題變得很簡單,只要找一個私募,保證他每年有百分之二十的收益率,他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玩樂和生活了。

當然,你要問我怎麼樣能掙到第一個二十萬(或借到),如何選擇有投資價值的房子,以及要等多久在什麼時機賣掉,還有如何找到可靠的私募,我恐怕不能回答(主要是因為我的個案未必適用於全體),但這確實是我目前想到的最簡單的,變百萬富翁和獲取財務自由最快的方法。除了前面掙到二十萬,對有些人來說有些小難度外,後面基本上是不需要怎麼特別努力的(完全可以利用吸引力法則,吸引你要的投資機會和人脈),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出更好的發財的方法了。

謹與有興趣的親們共勉~

————————————
補充說明:

我說了這是篇舊帖,具體寫的時間不大記得了,應該是在2010-2011年間,當時中國的房價正面臨從2008年的最低點到2010年一個相對高點的漲幅,而我剛剛開始接觸私募。

針對理財除了一些基本常識外,本來就有很多個案的特殊性,譬如說買房買在什麼城市的什麼地段,在什麼時候入手什麼時候出手,佔用資金多少以及銀行貸款利率多少,很難有規律可循。我朋友年初賣掉他所有房子後,發現除了成交量不活躍外,房價半年左右又有了新的增長;廣州的朋友去年賣掉了一套房子,今年發現漲幅較去年每平方多了7-8千元,所以悔得腸子青。另一個朋友(打工階層,月入也就五六千)聽我的話2009年末入了二線城市郊區一套商品房,首付十幾萬,今年年初賣掉已凈賺二十多萬,如果現在賣,還能多賺五萬到十萬。最近很多唱空房產的文章,但基本上一二線城市的一二線樓盤(不僅指的是地段,還包括開發商的選擇,好樓盤永遠不愁賣)不會有大的問題。

至於私募的回報率問題,如果你們了解諾亞的,知道他們和上投合作的基金產品一般年回報率在11-13%(稅後,如果用公司名義投還可以避稅),他們幫萬通做的產品,五年三番(前者比較穩健後者風險較大),當然諾亞的起點比較高,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有人問風險控制,通常我們看一個產品,不光看是誰在做這個產品,還要看質押和劣後。我自己不經營私募,只是一個跟投者,所以提供不了太多的細節,只能從個人投資中總結回報率。

其實我提供的思路就是一個:1)如何賺取第一桶金(如果你覺得房地產不妥,也可以選擇其它方式);2)如果確定財務自由的概念(被動年收入達到XX萬);3)通過什麼方式來達到財務自由(不一定非得是私募);

還有很多人認為只要賺的錢夠多,就不需要理財了,我曾經打工收入年薪也不算低,因為不善不屑理財,所剩無幾,所以希望比我年輕的人能夠引以為戒。


理財三大能力

1善用槓桿

2洞察力

3執行力


1關於房地產市場


2016 年全國房價會呈什麼趨勢? - 龍頭的回答

原貼寫於2106年3月7日,提出結論

1房價上漲會從超級一線城市會向省會中心城市擴散,加快去庫存。上漲可能剛剛開始。預測上半年穩步增長,下半年可能迎來小高潮。

2016 年的中國是否會在 1-2 年內迎來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進而引發金融危機? - 龍頭的回答

這個是我前幾天寫的關於房地產市場的看法。

文章中讓大家高度注意一些二線城市可能會降低住宅用地的供應,來保持房價的上漲。

大的地產商高價拿地,是提前獲知政府控制住宅用地批複的必然行為。

兩者相互印證。事實就擺在了眼前。

對於1,2線城市的各位來說,我還是建議大家合理使用槓桿。

房貸是政府給普通人的福利,一般人一生很難享受如此低廉的利率。而且機會往往只有兩三次。

另外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房地產不僅僅擁有居住屬性,還具有金融屬性。是一個家庭幸福和睦與否的基石。

既然有些事情沒有辦法選擇,我們只有勇敢的去接受,努力的去奮鬥。


2關於投資市場


2016年,你看好哪方面的股票? - 龍頭的回答

答案寫於2016.1.14日大家可以對照下

每年市場都會有幾個超級熱點,鋰電池應該算是其中一個吧。多氟多最高復權價格109元。從70算漲幅50%(現在多氟多已經不是我最看好的了,不要追高)

而這種洞察力來源於平時對於生活的積累。

喜歡研究車的人很多吧。為什麼抓不住新能源汽車的機會?

喜歡蘋果手機的人多吧。為什麼OLED興起,沒有抓住機會?

下面是我在摩爾金融寫的OLED的機會


【摩爾星】中穎電子:OLED唯一龍頭個股


大家可以看看其中的邏輯分析

如何系統地學習股市? - 龍頭的回答

這個答案曾經上過知乎日報。也分享給大家。


對於投資市場建議大家先學再做。平常多思多想。然後在去市場中驗證自己的邏輯分析。

建議非高手遠離妖股,績差股。拿著基本面好的中小盤個股高拋低吸或許是最佳的賺錢方式。


3.P2P市場


我自己做過半年的P2P,我用這個來講一下執行力的例子

現在P2P有巨大風險,絕對不是推薦。現在P2P有巨大風險,絕對不是推薦。

一開始接觸P2P市場是在2013年,當時有許多平台

我的目標是找到相對靠譜的,並且收益率高的平台。

當時找的平台叫做信融財富。

當時主要是P2P剛剛起步,風險不大。

加上當時的標都是供不應求的,一上標就被一搶而空。

而我當時的博弈思路是平台剛剛起步,就算是龐氏騙局,那麼在沒有釣到很多魚之前風險不大,年化收益率18%,刨除人工成本撐3-4年應該沒什麼問題。

當時有個非常好玩的事情,可以可以用信用卡充值網貸,大家都知道信用卡最長免息期是50天。最有意思的事情來了。相當於白用銀行資金來賺取利息。我自己辦了7張信用卡。找家人借用了幾張。

該平台現在還在運行中。(絕對不是推薦投資P2P,有巨大風險)說明自己的選擇還是靠譜的。

但是我給自己訂下了一條鐵律,那就是什麼時候平台發布的標在一天內不能夠湊齊。我無條件走。

後來平台的標越來越多,我也就退出了。

講P2P是想說明一件事情,一個新生事物出來後風險往往是最低的。

你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邏輯分析,找到他最安全的時間點,等到大家都發現這個機會的時候再慢慢退出。

另外執行力真的是極其重要的,給自己設置一個時間點退出。貪婪是失敗的最可能原因。


另外理財是一生的追求。

時間的玫瑰是我最信奉的理論。對於理財投資接觸越早。越容易開悟。有些事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年輕時多犯點錯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務必請在每一次失敗後吸取經驗。


學習理財的過程就是和自己人性鬥爭的過程。

人的恐懼:我背負著上百萬房貸,以後要是沒有了工作怎麼辦?

人的貪婪和無知:這個P2P年化20%,又上過電視一定沒有問題。

人的盲目從眾:中國中車是一帶一路龍頭,復盤後必將連續漲停。(最後發現這只不過是一場美麗的幻想罷了)。

投資理財的本質無非是順應國家政策的情況下與整個市場的博弈。在大的趨勢分析清楚的情況下。能否功成身退則看的是你和人性鬥爭的結果,是否戰勝貪婪和恐懼。

以上


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問題。

Warren Buffet曾經說過,Investment is simple, but not easy. 其實說到底道理沒那麼複雜,在本科階段學習的金融知識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已經夠了。但是在現實中又沒有那麼簡單。讓我用一個生活中的真實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

下面這段對話發生於我和Mr Smith(其實他本名不叫史密斯,但是為了隱私我就稱他為史密斯先生吧)之間,當時我們在新加坡市中心的一家星巴克裡面閑聊。Mr Smith背景如下:澳大利亞人,50多歲,在一家投行工作了20多年,積累了一些財富,後來從投行辭職加入了一個朋友的房地產公司,現在是該房地產公司的副總裁。

一開始我們扯東扯西,後來說到了資產配置。照道理Mr Smith不需要資產配置建議,因為他本身就是多年的CFA,又在投行工作,屬於金融圈職業人士。但下面的對話很有趣,在我回味之餘覺得有必要寫出來分享一下。

Smith: 我最近研究了一下澳大利亞指數ETF和澳大利亞大部分股票基金的業績對比。以過去10年為限,我找不到一家投資回報超過指數ETF的股票型基金。

我:美國的研究結果也是類似的。時間維度拉長的話,很少有基金經理能夠戰勝市場

那天我看到了一個很搞笑的新聞分析。你知道Donald Trump么?他的老爸Fred Trump在1982年退休,當時給了Donald五億美元。如果Donald當時把這五億美元購買SP,他今天的身家會值200億美元左右。他現在的身家是多少呢?Forbes預計40億,他自己說100億。即使是100億,他也少賺了100億。

《編者按:新聞鏈接在此:http://finance.yahoo.com/news/why-probably-better-investing-donald-233020366.html》

Smith: 我也知道指數基金有費用低廉,風險分散的好處。同時大部分研究表明主動投資(active investing)不及被動投資(passive investing),但是最近我感覺美國股票的估值有點高,所以我打算賣空一些標準普爾股指期貨,對沖一下我的風險。

我:你剛剛還說主動投資不及被動投資,,,。。。。

Smith: 對。但是有時候我又覺得,就像一條船開在海里,如果你看到遠處有個漩渦,你難道不應該讓船慢下來,或者轉個彎繞過去么?

我:你如何確定那個是真的漩渦,還是假的漩渦?

Smith: 這不是很明顯么?美國牛市已經持續了6年,很多公司的估值和歷史同期相比已經非常高,美聯儲應該已經進入了加息周期,美元不斷走強對股票也不利。

我:你這些都是新聞還是舊聞?你怎麼確定市場是否已經把這些因素都消化進價格了?

Smith: 我就是有些擔心,感覺這個時候有這麼多不確定性,因此需要降低我的貝塔(Beta)。

我:到最後這是一個市場是否有效的問題。在一個有效的市場中,你剛剛提到的那些因素都已經反映在股票價格里了。這也是為什麼指數ETF很難戰勝的原因:因為很多人在進行主動投資的時候,他們把噪音(noise)當作新聞,導致過度交易(詳見Fischer Black: Noise)。

《編者按:如果讀者對市場有效理論不甚了解,這裡有一篇更詳細的解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87524/answer/81690871》

Smith: 我的擔心是標準普爾裡面的行業比重不合理。比如說吧,我覺得採礦業(mining)已經是夕陽產業了,大宗商品價格跌的一塌糊塗,在未來的幾年,即使不跌的更多,這些公司的價格也不會上漲。

我:你的意思是你知道的比市場更多,對么?市場給了這些採礦公司一個估值,其中包括了對未來的預期,所以他們現在的價格要比互聯網企業便宜很多。你剛剛的看跌的理由不是已經在市值里了么?

Smith: 可是如果這些採礦企業繼續虧損,一直到倒閉怎麼辦?

我:他們會被剔除出標準普爾500。標準普爾500採摘的是美國市值最大的500家公司《編者按:嚴格來講不是。標準普爾500是由SP委員會根據一個不公開的標準篩選的500家最能代表美國經濟的公司組成的,委員會不定期會更新成員列表,市值並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但是最後進入500強的企業和市值最大的500家企業高度重合。過去30年的回報和CRSP US的回報幾乎一模一樣》。如果某家公司的市值減少到500多名,會被更替。本質上來講,SP500是一個追漲殺跌的指數,好處是你永遠不會買到破產的公司,壞處是你有時候會持有估值高的離譜的公司。

Smith: 對對對,你說的對。我說的那個破產的擔憂不存在。但我還是有些擔心,我覺得今年美股可能會跌20%。

我:這還是要回到一開始我們提到的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的區別上來。在我看來主動和被動就像這個世界上的老鷹和鴿子一樣,都有各自得生存哲學。如果在交易中沒有過人的優勢,比如知道別人不知道的內幕消息,或者比別人先知道重要披露,等等,那麼正確地選擇就應該是被動。但是如果你確實有過人的信息,或者發現了市場不均衡的地方,那麼就應該主動出擊。但是你不能一會兒主動,一會兒被動;或者假裝自己被動,其實是主動。當然更蠢的是以為自己掌握了超過別人的信息去主動出擊,其實只是假消息或者二手貨而已。

Smith: 為什麼我不能在大部分時候被動投資(比如持有指數ETF),在一些特殊的時候加入我的主動因素?

我:你自己也做過研究,並發現絕大部分基金經理無法戰勝SP。SP是沒有感情因素的。她就如同一艘沒有人駕駛的大船,朝一個方向以均衡的速度前進。她不會去判斷風向如何,前面有沒有漩渦,暴風雨是否會來臨。

給你舉個2008年的例子。SP歷史上漲幅最大的10天里,有好幾天在2008年。很多人覺得這不可思議。2008年難道不是金融危機頂峰的時候么?事實上確實如此:當時雷曼兄弟倒閉,花旗銀行可能被國有化,AIG也可能會倒閉。絕大部分人,只要他有一顆正常的腦子,會在那時候選擇避險。你就想像自己在那艘船里,外面是狂風暴雨,驚濤駭浪,如果你還能保持鎮靜繼續以原來的速度前行,你不是瘋了就是瞎了。但也恰恰是在那個時候,每當美國政府通過一項救市措施(比如TARP)時,市場第二天就隔空高開,你都來不及買。如果你在那時候踏空了,你的回報和SP相比,是會差很多的。事實上這也是大部分基金跑不贏SP的原因之一。

Smith: 你的意思是即使看到洪水來臨,也穩坐泰山?

我:我的建議是,你可以把你的資產分為兩類,被動類,和主動類。被動類的那一塊,完全被動,不要去摻合任何主動意見。那個部分就是你的自動輪船,無論發生什麼都按照既定方針前行。主動類的,你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有一點需要提醒你:大部分研究表明,如果時間夠長(比如十年以上),主動類投資策略回報很難追得上被動類,這也是我們一開始說的:基金經理(主動類)無法戰勝股市指數(被動類)。

Smith: 你說的對,說句老實話我沒空去緊盯市場,分析每天的宏觀經濟,所以對我來說我可以放60%被動,30%主動,另外10%是我的賭博基金,可以搞一些Private Equity, Venture Capital, P2P之類的。但是我還是有一個擔憂:我的被動部分,難道在大海嘯來臨之際也穩坐泰山么?我這樣是不是太傻了?

我:被動部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廣泛分散。我的建議是全球分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資產都要購買。同時要資產分散,股票,國債,公司債,房地產,都要買。同時你也達到了貨幣分散,因為你購買了各國資產,你得貨幣會廣泛分散在美元,英鎊,日元,歐元等主要的一攬子貨幣中。在這種情況下,海嘯的可能是世界金融市場癱瘓。這並不是沒有可能,但是是在你力所能及,成本合理的前提下能夠達到的最高保險手段了。順便說一句,如果全球金融系統癱瘓,絕大部分的對沖基金肯定也會倒台。

Smith: 如果我的60%被動部分按照你說的進行全球資產配置,回報多少?

我:首先要看你配的權重比例,其次要看你選的證券標的,最後還要看你有沒有Rebalance, 如何Rebalance。

Smith: 複雜了,說人話。

我:在加了一些合理的Rebalance機制之後,歷史年均回報大概7%左右。但是這是長期平均回報,每年的波動性(Annual volatility)大概10%。也就是說,大約有95%的概率,每年的回報在-13%到+27%之間。

Smith: 恩,讓我考慮考慮。說得我好累,再來一杯?

==========================
上面這段有趣的對話,對我來說最大的發現是:資產配置可能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即使是金融行業從業人員,有CFA,有多年的從業經驗,他們也禁不住會受自己感情的影響(Daniel Kahnamman提出的System 1),時不時需要別人提醒保持自己頭腦中的邏輯清晰,更不用說那些非金融背景出身的朋友們了。這也讓我想起自己以前做過的一段視頻,解釋廣大投資者最容易犯的投資錯誤:

伍治堅證據主義投資哲學:投資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哪些?—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希望上面的分享對大家有幫助。

http://weixin.qq.com/r/ZzuIkLbE5euarfLz9251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

先來段芒格大師的話,提升下這個回答的B格……(⊙﹏⊙)

「走到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我決心要成為一個富有之人。

這並不是因為愛錢的緣故,而是為了追求那種獨立自主的感覺。


開始。

首先,恭喜題主,剛畢業就覺醒,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

而同齡的人中,我相信,有超過一半的人還處在「混沌」狀態:

只懂得把錢存在餘額寶(或者活期存款),甚至是「月光」


所以,培養理財能力的第一步就是:理財意識的覺醒


理財和人生一樣,是長跑。

作為年輕人,在理財的道路上,我認為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點:


一、投資未動,儲蓄先行。本金是投資理財的第一要素。

很多人覺得儲蓄是很low的事,殊不知,對於本金很少的年輕人,儲蓄是最高效最明智的「投資」。

打個比方,剛出社會,本金2萬的你,一年儲蓄後積累6萬元,資產增長 300%。

這增長率已經秒殺了99%的金融高手!


操作上,儲蓄(S) = 收入(R)
- 開支(C),要想讓 S 盡量大,增加R,減小C。

換成人話,「開源節流」。

所以,做好記賬,量入為出,控制慾望 &< 能力


二、理解和體會複利。

人類天生是線性思維,可以馬上算出,2乘以10,答案是20。

但很少有人能答出:2的10次方等於多少。除了程序猿。


複利,也是常言的「滾雪球」。

愛因斯坦同學說,複利是人類發現的第八大奇蹟,威力超過原子彈。


我們以 10%這一偏保守的收益率計算(經過適當的資產配置,普通人完全可以達到),1萬元,經過60年複利後,最終將達到304萬。


而把收益率僅提高到11%,最終收益是……340萬?370萬……?

不,將是多的多的524萬!

縱覽全局,前10年的資產和收益都是貼著地面,肉眼完全看不出。

這也揭示了,對於剛起家的年輕人,前10年本金少的時候,是最難熬的時候。

騷年,當你覺得灰心沮喪時,看看複利的後半段!


三、不要天然地排斥某種理財品種

很多新人會聽到這種吐槽,「股市就是賭場」,「股市沒有任何投資價值」。

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股民們吐槽股市,無非是因為著名的「七虧二平一勝」定律。

(即70%的人虧損,20%的人平局,10%的人賺錢)。


股市真的是垃圾嗎?

數據說話。


世界最大的「賭場」,美國股市,1946-2006年60年間,市值增長584倍,年化收益率11.2%。
(數據來自 傑西米 J·西格爾《股市長線法寶》 )


隔壁的香港恒生指數,1976年400點,現在大約21000點,40年間52倍,年化收益超過10.4%。

這只是成熟市場的表現?

不,中國的上證指數,1991年到現在,增長26倍多,年化收益率超過14%。

而實際上,從中國股市成立那天起,任何一個時點進場,持有十年,最終都有不菲的收益!


還是那位統計牛人,西格爾教授,統計了美國投資品種200年的表現。

1801年1美元,到了2001年,黃金勉勉強強能保值。

債券增值到1.4萬,股票則增值到了880萬!


所以,作為長期品種,股票具有很強的投資價值。

下次再有人跟你說,股票不值得投資,要想想哪裡出了問題。


當然,股市看起來很性感,有很多人在股市虧錢也是事實。

因為理論歸理論,實際操作仍然是一個門檻。

比如,必須3年內不用的閑錢才可投資股市,交易不要過度頻繁,必須慎用槓桿等……

這些都是很多散戶容易犯的錯。具體分析就不展開了,推薦各位自主學習。


最後,重申一下:經過學習辯證後,你可以說自己不擅長、不適合做某種類型的投資,但絕不應該在一開始就妄下結論


四、系統性地學習理財知識

你不應該只知道餘額寶。

股票、債券、貨幣基金、保險,甚至房地產等等資產類型,它們各自的屬性,適合的場景……

這些知識你都應該知道。

你更應該知道,自己目前的處境、預期的財務目標,應該做何種的資產配置。


投資,或者說金融,是一個很有趣的領域,它離錢最近,但它總是看起來艱深晦澀,高高在上。

這其實是個騙局!它是被故意包裝成這樣的!

因為,對於行業中某些立場的人,恨不得你根本聽不懂,任憑他們忽悠……


相信我,只要你不是打算拿經濟學界的諾貝爾獎,

普通人需要掌握的理財投資知識,並不比編程、大學四六級更難。


至於操作上,多閱讀理財投資的書籍,上一些靠譜的理財培訓網站。

幾百塊的書或者課程錢,或許會成為你最好的一筆投資


五、實踐!實踐!儘早!

投資理論,知易行難,實踐是最好的老師這個邏輯,我就不展開了。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說。


首先,沒有任何人,在投資理財過程中,沒有出現過虧損/回撤。

而尤其是新手,格外容易犯錯:知識不足,心態失衡等。

在自己年輕、本金少、風險承受力較強的時候,用最小的代價犯錯,得到最寶貴的投資經驗,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比如,A 在10萬資產時,犯了錯,虧損50%,變成了5萬。

B在1000萬資產時,犯了同一個錯,虧損50%,虧損500萬!

他們都收穫了同樣一個寶貴的經驗,但A和B的代價截然不同!


此乃其一。


其二,從上面的複利理論,

A= y^n,(最終資產A
= 收益率y 的 n 次方, n即投資年限 )

要想讓A 變大,除了盡量提高收益率y之外。

盡量長的投資年限,是另外一種途徑。


公認股神巴菲特,年化收益率「不過」20%,彼得林奇等很多投資人都超過他。

但巴菲特是堅持了60年的投資,這個長度的投資生涯,前無古人,後難有來者。


很多人會有這種想法:

現在還年輕,先不考慮儲蓄/理財,現在這點錢,實在太少了,拿去投資也賺不了多少,還不如趁著年輕使勁浪!

「可是身邊的人已經開始儲蓄投資了?」

等過幾年,我多存點錢,就能和他們差不多。


真的能趕上嗎?我們量化一下。


A同學,大學剛畢業,22歲,和題主一樣,年薪10w+。

合理規劃後,每個月儲蓄2k,相信很多人都能辦到。

每年2.4w元,去做指數基金定投,以11%這一大盤平均年化收益率為例,

22歲開始,到60歲,你將帶著1129萬退休!


B同學,直到27歲,才開始投資。

也是每年2.4萬元,11%收益的指數基金定投,

60歲退休時,只有661萬!


你要比別人少賺500萬嗎?

要?那你就慢點開始投資吧~~

反向算,一個人從27歲開始,要追趕A,需要每月儲蓄多少呢?

答案是3500。

整整比前者多了1500元/月,才可以在60歲的時候,和A擁有一樣多的資產。

而且,要注意,是在整整30多年中,每!個!月多節省1500元!


最後,注意邊際遞減效應

普通人要學會基本投資,很容易。

但不得不承認,普通人要變成理財大師,很難。


我們假設一個單位P,是學習某件事情耗費的成本。包括精力、能量、時間、機會成本等。

如果,學會一套office的基礎用法的成本為 1P。


則階段1: 從只知道活期,到懂得放餘額寶(貨幣基金),收益率提高7倍。

花費的精力 &< 0.1P。放餘額寶能消耗你什麼呢。


階段2: 從餘額寶,到固定收益產品(債券基金,分級A等),收益從2.5%到6-7%,收益提高2-3倍。

花費的精力 1 P。


階段3: 從固定收益,到權益類資產(股票,可轉債,指數基金等等),收益從6% 提高到 12%,花費的精力 10P。


階段4:從權益類資產,到整體資產配置,或者學會輪動套利等高級技巧,收益從12% 提高的 15%,花費的精力
50P。


階段5:從一般的資產配置與投資技巧,到更深層次的投資,收益率從 15% 提高到 20%+,花費的精力
&> 1000P。

這是專家級別的。


普通人學到3,甚至4,並非遙不可及的事情。

而這些帶給你的,將遠遠超過你付出成本。

用我喜歡的一位投資人的話結尾:

學習與不學習的人,在每天看來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在每個月看來,差異也是微乎其微的;

在每年看來,差距雖然明顯,但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但在每5年來看的時候,可能已經是財富的巨大分野。

等到了10年再看的時候,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所以,讓夢想從此刻的行動出發吧。


=================以下為補充=================


2016/6/3:
幾個地方補充一下。
1 關於儲蓄。答主提倡年輕時要積累本金。本金2萬到6萬,指的是「儲蓄積累」,而不是投資。
因為有很多年輕人,連規劃開支的意識都沒有形成。

有人質疑儲蓄的意義,拿負利率說事兒。
首先要明確,儲蓄,不僅僅等於存銀行。儲蓄的反面是開支。
而正是因為通貨膨脹且負利率,手上資產的升值才格外緊迫。

按照這些同學的邏輯,「現在銀行負利率時代,建議儲蓄就是在虧錢」的意思是,儲蓄反正也是貶值,全花了吧。

那這個邏輯是否成立呢:
人終究是走向衰老死亡的,即便是健身養生也逆轉不了。那使勁造自己的身體吧,反正是死。
——這很奇怪。

2 關於股票。答案中提示過這是有風險的,「每個人都可能遇到虧損」。
再強調一下:投資有風險,投資有風險,投資有風險!

答案想說明的是,你不應該天然地排斥任何一個品種,要抱著開放的心態去觀察學習它們,其中就包括「臭名昭著」的股票
從數據看,股票是一種保值能力很強的品種,你可以考慮一下它(前提是,你經過了學習和研究,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我也不認為,股票會每年按照11%的增速平滑增長,相反,它波動性非常強。

很多人喜歡拿6000點,和中石油的例子來說。
我完全相信有這種人存在,「有很多人在股市虧錢也是事實」——這是原文。
這就是我強調,你需要盡職調查學習後,再入市的原因!
騷年,我從來不推薦年輕人沒經過任何準備,就把大量的錢投入股市。

滬深2000多隻股票,大盤有漫長的在3000點甚至2000點以下的時間,你都不買!
好買不買,你非要到6000點,還非要買中國石油!

有很多股票即使買在5000-6000點時代,現在也賺的不錯了。
而即使是買過中國石油,它也跌到過6塊多,漲到過十幾塊。

還是那句話,這裡肯定有哪裡不對!
這就是每個想進入股市的人,需要思考學習的地方!

這裡提醒一點,關於持倉的分散度,眾說紛壇。
但幾乎沒有人推薦 重倉1隻股票。至少是適度分散,甚至有人提倡非常分散。
——這只是一個入門級的投資知識,股市裡門道多著呢。

3 最重要的,這篇文章為年輕人提供一些學習投資理財的經驗
其中,個人主觀和風險偏好等難免摻雜其中。

但,各位看官想從短短數千字中,就掌握投資的秘訣,找到年化11%的品種……
我做不到。
如果有人說TA能做到。把TA當騙子,准沒錯


這就要看你所說的財務水平是主動隨意支配的財富還是包括被動財富了。
如果是主動支配的財富,教育規劃做了嗎?養老規劃做了嗎?傳承計劃做了嗎?這是大多數人生必不可少的被動支出,你必須得做。
醫療儲備做了嗎?斷收儲備做了嗎?這是大多數人一生可能發生的被動支出,不做準備隨時危及你的總資產。
做完這些,我們再來談提高主動支配的財富,這就是理財規劃,將那些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未來支出提前準備,自然的能有更多主動支配的財富,哪怕每個月只有10%,長期積累下來也是一筆可觀的財富,不知道這筆財富是不是你所說的財務水平?


-----------------------2016.5.20更新----------------------
針對評論區的問題,作幾點更新:
1.房貸問題
房貸也相當於是一種「分期付」,但由於其比較特殊(金額較大且必需),不在下面的討論範圍。
理財,其實也相當於是平滑生命中的現金流,參見下圖:

(圖源網路,侵刪)

人的一生收入支出是不平均的,在你工作前和退休後,幾乎是沒有什麼收入的。你真正的收入產生於你年輕時工作的那些時間,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你的收入支出平滑到每個時間點,這樣你便不會在年輕的時候享受巨額財富,大吃大喝,而在老年的時候揭不開鍋(或是相反)。養老金、房貸都是平滑這些收入支出的方法。

現在房價太高了,很多人買不起,而房子又是必須的。因此,如此巨額的支出讓我們不得不將其分期,平滑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儘管有較高的利息支出(當然沒有日常商品的分期付利息那麼高),但你能想像在就業初期面臨巨額買房然後身無分文的狀態嗎?那顯然不是理財推崇的。房貸能夠讓你暫時不用承擔巨額現金支出,讓現在的自己有能力過好生活,而把那些支出留給未來更好的自己。

關於房貸,又有等額本金,等額本息,買房還是租房等的問題,但那不在討論範圍之內了。

2.花唄(信用卡)和分期付
有人說到用花唄既不用利息也不用手續費。

花唄和分期付也都相當於信用消費,但它們是有不同的。

花唄相當於信用卡,使用後在下個月還款期前還款既無手續費也無利息,且有完整信用體系降低違約成本。信用卡經常有優惠和積分,能一定程度無成本地透支消費,因此,合理利用好信用卡也是一個理財方法:即最大限度利用免息期,利用優惠和積分,降低自己消費成本。

而分期付不一樣,它沒有所謂的免息期,也沒有信用評價體系,利息往往非常高。不難理解,花唄對你有信用評分,有額度,只借了你一個多月;分期付資金回收期很長,信用體系不完善(一些網站幾乎沒有),要求的利息自然高(這也跟下面說的風險高收益率高同理)。

那信用卡等免費給你額度不就虧了嗎?這筆錢它可以拿去投資,即使存銀行也比免費借你好,為什麼讓你透支?
這不違背貨幣時間價值。它犧牲了借你錢這段時間的資金成本,但它透支了人們在未來的消費,更重要的是它也刺激了你那些原本不必要的消費需求(用著別人的錢就少了顧慮),這些被激起的非理性消費,又使得利息變個形式流向企業了。


------------------------以下為原答案-------------------------
在生活中很多人會萌生下面幾種想法:
「餘額寶的年化收益率越降越低,利息越來越少,還有其它更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嗎?」
「XXX分期付一個月只需要100元,還免利息,趕緊買!」
「XXX網貸利率有11%,而且還是沒有風險的,等我有了閑錢就投進去。」
……

上面是許多人都產生過的想法,由此引出我的理財觀點:
個人認為,對於理財,了解利率是十分重要的。新人理財非常需要培養一種對利率的敏感性,了解了利率和風險之間的關係,才能避免陷入「高收益陷阱」里,並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讓手中的財富更穩健地增長。

理財通常追求的是資產的穩定增值,而不是一夜暴富,那叫投機。因此,理財選擇的品種應該是較為穩健的,如果風險偏好較高,也可以配置一些高風險的產品,但總體的資產組合,不應該將重心偏向高風險資產。而衡量風險高低的最簡單的指標,就是利率了。

當你有過或正存在開篇的想法時,說明你還沒有對利率產生「敏感」的嗅覺,這對你的理財十分不利。


先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一下一些概念
一、為什麼有利率?
試想一下你手中有5000元,你可以選擇現在買一部iPhone,也可以選擇等到下個月再買。比較一下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如果你現在買了,那麼你就可以多用一個月的手機,如果你下個月才買,那麼你就白白少了這一個月使用手機的效用和體驗,這期間一個月使用手機的效用就是你推遲消費付出的代價,這期間的代價是有價值的,且應該得到一定的補償(否則我為什麼不現在消費呢?)。這中間放棄用手機的效用的價值就被叫做貨幣的時間價值,就是隨著時間推移,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利息便是你由於借出資金而取得的報酬。

二、什麼樣的利率最安全?
什麼樣水平的利率最安全?對於最安全的利率,有很多種衡量標準,有人認為是國債利率,有人認為是銀行存款利率,也有人認為是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但不管是哪一種利率,這些利率都大致在相同的水平上,相差不大,且除非發生極端情況,它們能保證兌付利息(戰爭、經濟崩潰等的時候,國家和銀行才有可能違約,至少目前看來,各大銀行不太可能出現存款的違約,國家也不會允許出現)。上面這些安全的利率,被稱為無風險利率。它在選擇產品的時候十分重要!一切收益率高於無風險利率的產品聲稱無風險的都是耍流氓。

三、利率與風險的關係?
上面說到了無風險利率,即這部分的收益你是可以幾乎不承擔風險而得到的。高利率和風險又有什麼關係呢?通常,我們把期望收益率高於無風險利率的部分稱為風險溢價,它是你的資金暴露在風險時所獲得的補償。比如你把錢借給A企業,約定8%的期望收益率,而同期無風險利率只有3%的時候,多出的5%的利率就是你面臨企業經營風險時(萬一運作不及預期可能違約)的風險溢價。但實際的收益率有時不一定是約定的數額,真實回報和無風險利率的差異也被叫做超額收益
所以一些企業債的利率很高,因為企業的信用資質不行,違約可能性大,投資者承擔的風險就高,利率自然高。

無風險利率是利率的一個基準,收益率會隨之水漲船高。舉個例子,比如原本無風險利率是3%,XX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是10%,風險溢價是7%,風險還是蠻高的,當市場無風險利率下降到2%時,假設該產品的以前條件不變的話,其收益率自然會下降到9%。這點也很重要,能夠幫助我們實時判斷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走向。

四、了解政策動向
2014牛市啟動,炒股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幾年我國的利率是呈下行趨勢的。如圖

(從2014年底開始,利率就開始拐頭向下了。)

上面用簡單的語言說了一些利率的基礎概念,明白後,下面就可以運用在實際生活中了。
1.餘額寶利率下降了?
毋庸置疑,餘額寶利率是下降了,但是只有餘額寶下降了嗎?我們都知道貨幣基金投資方向主要是貨幣類產品,而去年的大背景下利率是呈下降趨勢的,而這些收益率都是隨著利率水漲船高的。所以相對來說,貨幣基金依舊是流動性理財的一個好去處,收益較存款高,風險也很低,流動性好。如果你想要獲得餘額寶的收益,意味著你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這是不是和你的初衷不符了呢?
看看餘額寶的收益走勢:

可以看到,餘額寶收益率是不斷下行的,這與上面的存款利率是緊密相聯的,換句話說,所有的產品收益率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肯定難以維持原有的高收益率。

可以肯定的是,在通貨膨脹率不變的情況下,收益率下降的確會讓我們蒙受損失,但是,盲目地只看收益率而去買入較高風險的資產,是不是違背了我們理財的初衷了呢?
許多人因收益率下行而把錢從餘額寶(或理財通等等貨幣基金)取出,其實從理財的角度看,個人所持有的流動性資產應佔個人月支出的3~6倍左右,以保有流動性。而這部分資金需要投資於風險低流動性好的資產,貨幣基金是其中最佳的選擇。

啟示:
延伸一下,上面的例子給我們什麼啟示?那就是,在預期利率下行的背景下買入固定收益資產。很簡單,如果一個原本收益率為5%的資產,下調利率後收益率降為4%了,而你提前買入依然能擁有5%的收益。舉個例子,在2015年中旬的時候,你會發現XX寶1年期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收益是能達到5%的,而如今收益只有4%+了,如果你在當初買入1年期的產品,那麼現在依舊能享受到5%的收益。


2.分期付免利息,就值得買嗎?
對於分期付,許多人是覺得很划算的,因為你只需要為商品支付很小的一筆費用就能獲得使用權,而剩下的資金能夠讓你去做更多的事情。甚至有些人會認為,自己能用分期付的那筆資金在未來獲得比利息更高的收益。

回看貨幣的時間價值,分期付其實也就相當於對方借了一筆錢給你,而你在未來每個月返還,所以是要收利息的,並且大部分的分期付,利息高得十分嚇人,基本上算是高利貸了,一般都在10%+,甚至超過許多P2P網貸,但可惜這利息是你付出去的。你幾乎不太可能利用那點錢在未來賺到10%甚至20%的利息(理由見3),因此上面的想法是一個誤區。

但有些購物網站會打出免利息的招牌,來誘導客戶進行分期付款。對利率保持敏感性,你會發現免利息的後面,一定赫然寫著「手續費XXX」。其實,手續費和利息有什麼區別呢?只是換個名字而已。

即使在一些特別的時點,顯然平台要打折了的時候,分期付也未必是個好的消費方式。比如在去年雙十一的時候,我準備入手ipad mini4,看見某購物網站上的mini4是免息+免手續費的,十分誘人。但最終我並沒有選擇它,因為仔細對比你會發現,利息又變了個名字出現了——其價格高於其它購物網站近百元。

有了對利率的敏感性,你會發現資本是有其價值的,不會白白給你利用。

當然,一般購物產生的利息並不是太多。不過有分期需求的人群往往對該消費的金額有所顧慮,且能節省一點,折騰這一點也還說得過去。正確地消費也是一種理財。

啟示:如果有現金,直接消費往往比分期付(利息過高)要划算得多。

(註:這裡只針對日常消費的商品等,不包括貸款買房。貸款買房分期付息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3.P2P網貸是否能享有安全的高收益?
相信隨著最近平台跑路的消息越來越多,大多數人對上面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但通過數據的呈現,或許能更直白一點。我統計了2015年A股所有股票的投入資本回報率,其分布如下:

你會發現,上市公司的做實業的回報率基本集中在5%~10%的區間內,10%以上的都已經不多了。

而我們知道,P2P一般是個人貸給企業,而許多黑平台的利率高達10%+甚至到了20%、30%、40%。看看上面這張圖,上市公司姑且也只能獲取5%~10%的收益,可以說大部分的公司是不可能在獲得如此高的收益的(該收益要比支付給你的所謂收益率還要高,企業才能盈利。),即使有,也不可能是長期的。況且,企業借你的錢時是還沒有進行投資的,它又怎麼知道自己在未來期限內一定能打敗90%以上的公司獲取高收益來支付利息呢?

再看看如此多的平台,如此多的公司「想」打敗大多數的公司,高收益的陷阱不攻自破。

啟示:看見高收益,就看見了風險。在理財中,-100%的本金損失可是大傷元氣的,夠你再理很多年的財了。不排除有人通過龐氏騙局賺錢(在騙局被揭露之前退出遊戲),但那本身就不能叫「理財」了。


當你有了利率這把武器的時候,你就可以橫掃許多的騙局(或者有些說不上騙局)了。

  • 原油投資輕鬆40%收益?——扯淡吧。
  • 大學生免息分期買手機?——好好學習吧。
  • 貴金屬投資月盈利30%,小白也能輕鬆投資。——呵呵。

……

理財的路上避免走入誤區,本身也是一種很好的理財了。


(註:以上提到的產品僅為方便論述,非廣告,也不構成投資建議。風險自擔。)


年輕人,別老想著理財致富

當你看到類似《我終於通過這個理財方程式賺到了第N+1個10萬!》、《做好這幾件事,你還能躺著賺錢》等文章標題時,內心是不是很激動?是不是成功地勾起你的理財致富夢?如果你恰好又是一個年輕人,不妨讀一讀本文,對你也會會有幫助。

|當一個人想「理財」時,實際是在想些什麼

一句「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激發了國人對投資理財的熱情,從此就有了源源不斷的雞湯文苦口婆心教人如何通過理財成為人生贏家。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年金複利投資帶來的震撼效應,先看看四種情景:

情景一:每年存1萬元,年收益率5%,連續20年,可以得到多少錢?答案是33萬。

情景二:每年存1萬元,年收益率10%,連續20年,可以得到多少錢?答案是57萬。

情景三:每年存10萬元,年收益率10%,連續20年,可以得到多少錢?答案是573萬。

情景四:每年存10萬元,年收益率20%,連續20年,可以得到多少錢?答案是1867萬。

看完四個情景,相信很多人是心潮澎湃的。情景一還沒什麼,33萬不那麼打動人。為了得到更好的結果,我們幻想著通過節衣縮食、努力工作把年理財金額提到10萬,同時尋找一些高收益的產品,達到情景三,573萬。這是個相當高的數字,很多人已經滿足於此了,但貪婪永遠是人的天性,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自己可以找到收益率更高的項目,從而達到情景四。1867萬元,對絕大多數人而言,20年後可以不用工作了。

當把理財的時間拉長,我們發現收益率的些許差異會被時間放大,激勵著人們不斷去冒險、去尋找高收益的項目。

|揭開理財致富的真相

通俗地講,所謂理財,本質上就是錢生錢的過程。理財有兩要素:本金和收益,大家關注的重心在收益,計較於收益率的高和低,孜孜不倦尋找高收益產品,不經意間,忽略了本金的重要性。就像一個人不停地在數字後面加0,一直沒發現0前面原來沒有1。

就絕大多數人而言,會不會理財收益率差個5%就不錯了,我們來看看,5%的差異會怎麼改變你的生活

本金1萬塊,一年相差500元,改善不了生活;本金10萬塊,一年相差5000元,依然改變不了生活;本金100萬元,一年相差5萬元,算一筆小錢了。很多人認為可以改善生活了,問題是,對於百萬資產的人而言,多了5萬元依然改變不了生活。那些認為可以改善生活的人,恰恰沒有百萬本金,5%的收益率對他們而言,帶來的是只是500或5000元的差異。

看清楚問題本質了嗎?理財致富的真相在本金,本金太低,連複利和高利率都幫不了你。而本金高的人,本來就已經致富。基於此,洪言微語認為,理財致富是個偽命題。

|本金不足,槓桿彌補

本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年輕人而言,最缺乏的恰恰是本金。不過,年輕人不缺冒險精神,本金不足,槓桿彌補,一些人開始嘗試槓桿理財。

理論上,只要負債的成本低於投資的收益,槓桿理財就有得賺。很多人覺得槓桿理財有點誇張了,其實就在大家身邊,洪言微語簡單舉兩個例子。

P2P槓桿理財。很多P2P平台曾推出「安全標」產品,借款人是平台投資人,以其在平台的投資資產為質押,發出低利率(8%-9%)借款標的。滿標後,借款人不提現,在平台上選擇更高收益率(一般14%以上)的產品進行投資,穩賺利差。然後,借款人還可以以新的投資標的為質押再次發行「安全標」,重複這一過程,一般可以實現3-4倍的槓桿。

最大的風險是什麼?期限錯配帶來的現金流風險還只是小問題,平台的倒閉才是大問題。3-4倍的槓桿,投資人真的扛得住嗎?

槓桿炒股。這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去年的牛市就是槓桿上的牛市,又稱「槓桿牛」。相對於P2P槓桿理財,槓桿炒股風險最大。但真正弔詭之處在於,很多人明明在冒險,卻自認為資金很安全。當一個人頭腦發熱時,唯有冰冷的現實可以叫醒他們。瘋牛轉瘋熊後,很多人平生第一次體會到什麼是欲哭無淚。

|年輕人,莫辜負了青春

理財致富需要有大額本金,年輕人缺的就是本金。槓桿理財的歪主意想想就好,理財帶來的是收益,槓桿借款面臨的則是持續的還本付息壓力,不要高估自己的承受能力。前一陣子因校園信貸跳樓的大學生,是個前車之鑒。

年輕人,趁年輕,做點正經事,莫要因追逐於點滴利息而辜負了大好青春。什麼是正經事,洪言微語給三個建議:

一是努力工作,提升自身人力資本,提高掙錢能力。道理大家都懂,不再啰嗦。

二是保護好你的本金。少賺5個點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進行高風險投資搭了本錢。現在,人人想理財,貪婪而無知,滋生出各式各樣的詐騙手段。只要你貪婪,不怕你不中招。

三是正常花錢消費。趁年輕,有空閑,要學會享受生活。很多事情,不要等有錢的時候在做,那個時候,你將沒有時間,而且心境也完全不同了。更不要為了攢錢而過苦行僧的生活,錢是靠工作賺的,而不是靠節儉攢的。當然,鋪張浪費要不得。

最後,洪言微語再說句明白話。投資理財暴富的機會是有的,房地產就是最好的例子,知名企業的A/B輪融資也是很好的機會(參考趙薇、范冰冰是怎麼投資致富的)。問題在於,這些投資機會都有很高的門檻,未到門檻前,請踏踏實實做該做的事!

祝大家好運!

(文/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 高級研究員;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

編輯於 2016-05-19


理財需要掌握三個要點:一是趨勢;二是風險;三是時機。結合這三點,才能分清楚什麼是財富陷阱,什麼是財富機遇。

關於趨勢,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博傻理論,又叫更大笨蛋理論: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願意買它,是因為你預期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你那兒把它買走。趨勢投資的關鍵是判斷有無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就是贏多贏少的問題。如果再也找不到願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把它從你那兒買走,那你就是最大的笨蛋。可以說,任何一個趨勢投資者信奉的無非就是「最大笨蛋理論」。

趨勢投資建立在對大眾心理的預測上。炒房地產也是這個道理。比如說,你不知道某套房產的真實價格,為什麼你還會以10萬每平米的價格去買它呢?因為你預期房價會漲,會有人花更高的價格從你那兒把它買走。

想要財富增值,就需要投資,有投資就有風險。風險是由市場的變化引起的,市場的變化就像一個陷阱,會將你投入的資金吞沒。變化之中,有你對供需判斷的失誤,也有合作方給你設置的圈套。股票市場,一不小心就會被套牢;談判時,一不小心,就會受制於人;市場競爭,一不小心就會被對手擠出市場。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有一次與同事擲硬幣打賭,若出現的是他要的一面,他的同事需要支付給他1000美元,如果不是,他講支付給同事2000美元。初聽起來,這個打賭似乎他的同事更有優勢。因為,加入同事出資1000美元,就有一半的機會贏得2000美元,不過也有一半的機會輸掉1000美元,可是其真實的收益卻是500美元,也就是50%X2000+50%X(—1000)=500 。不過這位同事拒絕了。他說:「我認為1000美元的損失比2000美元的收益要重得多。可是扔100次的話,我同意。」對於這位同事來說,擲硬幣打賭無疑是一項風險投資,不確定性太大,無疑是一種魯莽式的賭博。任何理性的投資者都會拒絕。而擲硬幣本身是一個概率性事件,次數越多,越接近你要的那一面的概率50%。所以,他的同事選擇扔100次,來降低風險,從而能夠穩定地收益。我們在做理財時,也要像這位同事一樣,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才能做出投資決策。

股市上有句諺語:「不要告訴我什麼價位買,只要告訴我買賣時機,就會賺大錢。」因此,對於股票投資者來說,選擇買入時機是非常重要的。

2008年的世界首富是人稱「股神」的沃倫·巴菲特。2001年他斥資23億元買進1.4~1.6港幣之間的中石油。此後一直到2006年,他持有了5年中石油的股票。到2007年,中石油要回歸中國內地發行A股,當所有人都看好中石油的時候,巴菲特卻在香港股市上分批拋出了自己手上所有的中石油股票,賣價在12~14港元之間,這一筆就賺了幾百億港幣。當他賣完股票,中石油股票仍然暴漲。結果中石油回歸中國內地股市後,香港中石油股價也隨之直線下跌了。

趨勢是一種財富規律,是你預期未來將發生的結果,然而預期往往缺乏準確度,因此,我們在運用趨勢去獲取財富是避免不了風險,只有在正確地時機下行動才能賺取財富。


我覺得,樓上各位已經說得很好了。但是,還沒說到點子上。

理財第一要務,不是什麼規劃,也不是什麼收益,而是防止被騙,防止本金受到損失。

現在P2P那麼多,隨便一個阿貓阿狗都來做P2P。他們當中相當一部分人根本就沒打算做多久,基本就是個圈錢的卷包會,完全靠空口承諾高收益來拉人。這樣的所謂P2P理財,居然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鶩。知乎上推廣這些P2P的多如牛毛,那些為了拿到稍高一點收益率而砸進幾萬幾十萬上百萬的,並非個案。

什麼理財都是假的,識別騙子才是真的。

要識別騙子,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心態放端正,睜開眼睛看一看,現在的環境下,多高的收益率是合理的?多高的收益率就進入到風險區了?拿你錢的人到底是誰,靠譜不靠譜?這幾個問題沒弄清楚,什麼投資理財到最後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如果喜歡我的答案,請打賞一個微信紅包吧:bean-sprout 】

http://w.url.cn/s/CzZyDUH (二維碼自動識別)


現在回想過往經歷,也可以套用這幾年各行各業比較常用的方法——「道術器」。也就是說,把一個知識主題,分為三「道」、「術」、「器」個層次。對應的關係為: 道——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問題的本質是什麼?術——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什麼?所相關的要素有哪些? 器——解決這個問題所需要的工具是哪些?這些工具怎麼用?

在這個體系裡面, 「道」所反映的是「價值觀」,而「術」和「器」就是「方法論」。

我的理財之路,從一本書開始

最早是看到《窮爸爸富爸爸》系列叢書,接觸到投資理財這個概念。但是,《窮爸爸富爸爸》只能算是科普類的書籍,起到的作用大概只是讓我明白投資很重要。

懂得道理是一回事,具體實施則是另外一回事。

在投資這件事上,我的執行力算比較強的,頭腦也比較清醒,沒有一股腦地投身股市,而是查閱了很多資料,並從最簡單的基金開始系統地進行學習,然後是資產配置,可轉債等等……

但是,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困惑越來越多,比如基金定投可盈利的根本原理是什麼?可轉債比股票安全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等等……我停下學習的腳步,反思自己看過的知識,我其實跳過了股票這個投資品種,再進一步,跳過了分析公司這一基本功。無論是股票,可轉債,還是基金,分級基金……對這些產品的分析,歸結到底都是對公司地分析;公司的分析,就是對財報的分析。

之後看過一本書《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這本書借用鄧麗君的歌曲《何日君再來》,李安的電影《卧虎藏龍》,古戰場巡禮等,將財報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具象場景聯繫起來,將原本艱難晦澀的專業術語變成故事,娓娓道來。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心法篇","招式篇"和"進階篇"。

心法篇:1到3章,講述的是財報對管理者的重要意義,以及管理者如何通過財報提升自己的管理效能。此部分主要針對管理者,投資人可以跳過。

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招式篇"我反反覆復地看了至少有3遍。

這是看了4遍的地方

這是看了3遍的地方

(好些年前的書了,一直壓在箱底)

任何知識的學習,在最開始的時候都是最難的,因為你需要掌握的是這個學科最基本,最底層,也是最枯燥的概念。這時候你得耐住性子,跟這個學科最底層的概念死磕。只有底子打好了,才可能在上面蓋高樓大廈,才可能有體系之說。如果我沒有看這本書,沒有把財報的相關內容夯實,那我所學的所有關於投資的知識都是偽知識,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更可怕得是,那些我所知道的投資知識都是有一定的適用條件的,如果不懂原理,那就無法因時就勢,只會死板地運用策略,然而此策略在當前的情況下可能會加速我的「死亡」。

所以,要進行投資理財的小夥伴們,不要著急去學投資的策略,什麼知道這個辦法就會讓你的收益率翻一翻啊,知道這個策略能讓你大幅度提高收益啊,這些在我看來都是道,財報的原理才是術。

有哪些適合普通人投資的品種和學習方法

「有恆產者有恆心」,房產既能居住,又能向銀行低息借錢,抵禦通脹,是份好資產。

對房地產行業的全面理解,這裡不打算碼太多字,推薦一本書《最新房地產百科全書》。這是一部內容全面,實用性強,且結合密切的大型工具書,房地產知識無所不包,《最新房地產百科全書》跟讀者科普了房地產行業的百科知識,當然,房地產投資類的書籍還有很多精品,但這一本我認為可作為一個很好的開端。

部分截圖,如果又想看全部的,可以到網盤上下載下來,在iPad上學習。

網盤地址給大家附上~~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kVQjsbH 密碼: qate

再來說說炒股那些事,這裡只說說投資理念層面的(投資理財入門必讀)

投資與投機,是一對與生俱來的孿生兄弟。在證券市場理論上是相互對立的二種截然不同的投資理論,也無法分辨誰優誰劣、各有千秋。

  • 投資需要的是耐性和耐心,投機需要的是眼明手快和快速反應能力;
  • 投資需要的知識面要寬一點,投機則相對少一些;
  • 投資所受到的心理磨難要多一些,投機則得到的短期心理快感要多一些,更能滿足人的賭博心理;
  • 投資行為長期成功的概率要高一些,投機行為短期賺錢的概率要高一些。

我在下面說的幾點的所謂投資理念其實不能算是真正的投資理念,充其量是運用投資理念來進行投機操作,即理性的投機行為。投資理念,實質上也是一種投機方式,是以長期投資的心態、研究方法買進股票,以標準投機的方式賣出股票,不管是賺錢或者是虧損。一句話:投資性買進,投機性賣出。目的:賺錢!

(1) 潛心研究為主,休息為輔

投資證券的投資方法有無數種,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優缺點,完美無缺的投資方法是沒有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出適合自己的一種方法。一旦選擇某種操作方法後,輕易不要改變,一般應使用一年以上,檢驗是否成功的標準是是否適合自己和是否跑贏大盤,從根本來說能夠跑贏大盤的就是好方法,從道理來說能夠適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

如果某一階段自己的感覺和預測,實際操作過程完全與大盤相反,說明自己大腦太疲勞了,需要休息。必須選擇休息,調正心態、調正思路,最好空倉休息。如果你繼續幹下去將會得不償失。學會休息也是一種投資方法,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2)資金安全為主,賺錢為輔

為了安全,入市就得做準備工作。首先是了解這個市場,學習有關理論知識。然後進行模擬操作,決定自己的操作方法。然後選擇適當的入市機會,力爭馬到成功、一炮打響,樹立自己的自信心。開個好頭是成功的一半。

判斷失誤、看錯股票、操作失誤是不能避免的,無論是投資還是投機,一旦證實自己看錯了,一定要毫不猶豫的賣出止損,不能存在僥倖心理,以避免引起重大虧損,而且也浪費時間,錯過時機。事實證明,止損是保證資金安全的必要手段。尤其是投機操作,千萬不可由於套進而由投機轉為投資。對於投機操作來說,止損、止損、再止損是保證安全的最高原則! 不要急於求成,慢慢來,只要每年保證30%利潤率,50年以後你就是世界第一富翁。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人能每年賺取30%的利潤,到那時你就是世界第一名人,世界第一富翁。心理要穩定,安全、安全、再安全是保證成功的最高原則!

(3)基本分析為主,技術為輔

基本分析的目的是研究股票的內在價值。對照股票的表面價格來決定操作方向。無論是短線型投資與長線型投資,價值型投資與成長型投資,萬變不離其宗,決定操作方向的是內在價值與表面價格之比較,股票與股票之間相對價值之比較,即比較價值。利用股票內在價值與表面價格的差價、將來股票價格的價值回歸來獲取利潤。

基本分析也有缺陷,因為他不考慮市場現狀,不考慮技術面現狀,買進後有可能短期下跌,引起短期虧損,所以應結合技術分析決定操作的時點。即採用勢頭投資方法來選擇股票,來決定實際操作的順序和品種。

(4)自我判斷為主,兼聽為輔

進入證券市場的首要任務是學習。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理解和熟悉證券市場,理解和熟悉各種投資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際操作。任何股票操作的理論,都有其缺點,最值得信賴的是自己。股市有個有趣的現象:絕大多數人看好時,股市就要下跌;絕大多數人看淡時,股價就要上升。這就是著名的相反理論。

進入股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判斷來進行操作,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成功者是靠別人的指導而成功的。靠自己,不等於一點也不聽別人的。正好相反,要盡量地多聽別人的。古代聖人孔子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我們現在要實行的是拿來主義,不管有用的和沒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經驗和教訓統統拿來,加以吸收消化,變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當然,最終主意還得自己拿!

選擇了投資方法以後,就應結合股評經過研究拿自己的主意。因為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所以就要運用拿來主義,讓天下人幫你出主意。

我的深切體會是:炒股票最大的敵人不是市場,而是自己!

投資理財書單該如何列?

網路上隨便搜搜肯定會有很多相類似的書單,排在前幾位的書目想都不用想,必然是以下幾本:《聰明的投資者》、《證券分析》、《滾雪球》、《窮查理寶典》、《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巴菲特的護城河》、《股票作手回憶錄》、《黑天鵝》、《投資最重要的事》、《笑傲股市》、《約翰涅夫的成功投資》、《鄧普頓叫你逆向投資》等等。

我如果偷懶,也可以直接推薦這些書給大家,因為從任何角度來說,研究理財投資,這些書就是最最經典的讀物,任何時候讀,讀N多遍,都依然有巨大的收穫。何謂經典,就是長讀長新,永遠都有指導意義。

但是,上面列出的12本經典讀物中,有些書非常難讀,沒有一定的基礎很容易讀10頁就放棄,或者讀著讀著就不知所云。倘若推薦書目給大家,最後卻讓大家對理財投資的閱讀產生恐懼感,那麼這個書單的意義就不大了。

優先推薦簡單易讀的入門書,循序漸進的閱讀,從簡單易讀入手,才能夠長久持續地保留我們學習的興趣。

考慮到篇幅的問題,這塊內容我會在知乎上其他相關問題後回答,歡迎大家關注後續~~~


謝邀。

理財,說白了就是怎麼賺錢和怎麼花錢的學問。


美國前聯邦儲備局主席艾倫·格林斯邦說「所有學習都應該在早期開始並貫穿生命的整個過程,理財教育也不例外。」我覺得系統性的培養理財能力,不僅適用於成年人,對孩子的理財教育也至關重要。下面就兩者結合來回答下吧……


十分贊同@秦小明 的回答,理財能力的培養過程是認識自己和投資自己的過程。

怎樣一步步地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 - 秦小明的回答


首先我們來看,理財能力包括哪幾個方面。主要可以歸納為八個部分,分別是

1.資金管理的基本問題

2.管理流動資金

3.積累資產

4.處理生活周期事件

5.與正式和非正式的金融機構打交道

6.處理特殊挑戰或事件

7.財務決策的制定過程

8.掙錢

我先來簡單講解下每一個部分,這裡挖個坑,以後慢慢碼字。


1. 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

評估你的財政狀況 ; 設立財政目標

在「需要」和「想要」之間做出區分; 評定你的財政「個性」或「風格」


進行個人理財之前應該如何評估自己目前的財政狀況? - 收入理財

為什麼需要理財? - 生活

普通人如何合理的理財投資,有哪些書可以學習閱讀? - 書籍推薦


2. 管理流動資金

制定理財計劃

列出預算;遵守預算

明智花錢


3.積累資產

房屋、土地、財產和其他實物資產;商業投資


4.處理生活周期事件

結婚、孩子出生、孩子教育、父母養老、退休、死亡


5.與金融機構打交道

儲蓄,設立儲蓄的目標,適當儲蓄

借款,借款的成本、風險,何時借款,對比借貸利息,如何償還債務

保險,樹立保險的理念,知道保險是什麼和能幹什麼

證券投資,基金、股票、期貨、債券、貴金屬等交易品種的金融投資;房地產、廠房商鋪等的實物投資


6.處理特殊挑戰或事件

家庭成員的生病或者死亡,離婚或者家庭分裂,失業,天災人禍


7.財務決策的制定過程

共同的決定:與家人、同事、朋友共同協商

單獨的決定:獨立做出財務決策


8.掙錢

掙錢的點子,找工作,開始管理自己的生意,職業規劃

上述為整個理財能力的框架,而哪些是可以培養的?也就是外部性獲得的呢。我覺得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來進行培養或者說是學習。理財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不只是投資!不只是投資!不只是投資!(重要事情說三遍…..)

(一)收入


第一大類就是收入,首先呢,收入不僅要關注當前的收入,更要關注職業發展所能帶來的潛在收入水平的提高。這個因人而異,不同的職業選擇,它的收入前景差異很大。而職業又和教育水平、培訓有關。


大家在考慮理財能力的第一步必然是明確自己的經濟能力,也就是你有多少錢和能賺多少錢,這裡我只來說一下影響收入的幾個因素

1)職業的收入前景,扣除教育、培訓等學習所需要的花費; 2)僱傭單位的福利,例如儲蓄計劃、退休金、養老金、保險金、獎勵等等;3)消費和供應,要考慮著兩者對需求的影響,別忘了通貨膨脹對幣值的影響;4)稅收,各種稅收;5)政府和單位的其他福利,例如子女的免費教育、醫療補貼等。


(二)財務管理


第二大類是財務管理,也就是說組織個人金融和預算來管理現金流轉。有幾個方面可以學習和培養


個人理財方式的選擇,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選擇理財方式,進行儲蓄或者投資?首先必須明確自己的風險偏好,了解有哪些理財方式,然後制定個人理財計劃,根據自身的理財能力和預期,制定一個簡要的理財計劃,你會發現用處極大!或者你認為這些證券、保險公司等會為你服務,但大多數都只是站在他們的利益去考慮,所以自己還是需要系統性學習的。在我看來,不管是哪一方面知識,真正掌握後受益匪淺。


家庭的財務預算家庭應該如何投資理財? - 金融

短期的預算內容:包括衣食住行日用品娛樂個人消費保險等

長期的預算內容:房產計劃、保險、養老等


銀行服務

儲蓄屬於基本技能;個人認為,類似於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型基金,也屬於儲蓄範圍;借貸,尤其是銀行貸款,需要清楚地了解銀行貸款條約,建議學習一下貸款的計算方式,再做決定。


個人風險管理

包括健康、生活、房屋、汽車、殘疾、長期保健等,雖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發生後的影響巨大,所以必須算在財務管理的範疇內,有很多人因為個人風險事件的發生猝不及防,因為總覺得事兒攤不到自己頭上


(三)消費和存款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消費者經濟的基本原則首先是存款是必不可少的,然後是在消費時需要考慮機會成本,也就是放棄其他選擇的最高成本。


在這裡,要特彆強調一下消費者法律保護意識的培養,對於消費者的犯罪、欺騙、詐騙、高利貸、侵權行為等,必須要有維權意識,保證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保障。 消費者在利益受損害時,如何通過工商執法機構維權? - 法律常識


補充一個方面,就是信用卡,是否有必要使用信用卡呢?使用信用卡的成本(利息,含APR),過期罰款、信用積分等等。信用卡是個好產品嗎? - 信用卡


(四)投資


最基礎的投資方式就是儲蓄,包括對於教育、短期和長期的消費計劃、緊急事故的未雨綢繆、買房子買車、退休等等,都需要錢啊!!!於是,必須要儲蓄。要考慮收入中多大比例拿來儲蓄,要達到什麼樣的儲蓄目標。

為什麼說存錢/儲蓄是理財的第一步? - 存款


然後是其他的投資方式,俗話說,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馬科維茨的投資理論還是經典實用的。

包括股票和債券、基金、貴金屬、期權期貨、外匯、房產投資、商業投資等,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這裡不僅要考慮風險偏好和資金成本,也要考慮時間成本,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差別很大,而且投資于波動性大的品種類似於股票啊、貴金屬之類,也需要更多時間關注。


理財能力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建議每一個方面都需要學習,然後選擇重點具有針對性的,進行深入的學習了解。


年收入一萬元上下的人都是怎麼過日子的? - 生活

普通家庭理財時,需要有哪些會計常識? - 生活

如何系統地學習股市? - 投資

有哪些學習股票、期貨、基金的好網站呢? - 金融

知乎圓桌「地產投資那點事」中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和回答? - 房地產投資


畢竟,最最悲哀的事兒,莫過於人活著,錢沒了……..


培養理財能力,先要邁出第一步。兩件事情,第一是樹立理財資源是可獲得的意識,不要懶,網路、書籍、公開課,有太多渠道可以幫助你提升理財能力。第二是具有針對性,目標明確的運用理財資料

信息龐雜,選擇適合自己的,了解、學習然後掌握。


1、理財目標的設立
實際上理財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的目標和規劃,實際上理財就是一些財務目標實現的集合,當然這些目標首先是切實可行的。如果你是剛畢業的學生的話,首先要規劃一下自己,比如說近年來有沒有買車買房的計劃,或者有沒有繼續深造的計劃,有沒有改善生活品質的計劃等等,從這些計劃入手,製作一些預算,才能有一個理財的目標。
2、實現的途徑
@顧小鑫 說的很對,要多多嘗試理財的方法,大眾常見的盡量的都要有所了解(親自參與是最好的方法),例如銀行理財、股票投資、基金投資、定投、定期存款、國債等等,多要通過參與了解。通過參與你會了解到這些產品的「脾氣性格」,進而才能夠夠有效的規劃自己手裡的資金,從而實現理財目標。
3、理財知識的積累
其實這一條是根據上一條的延伸,在參與實際投資的情況下,要積極的學習和總結,不斷提高自己和市場的「親和度」,這樣的話才能夠不斷的改正自己理財觀念上的缺陷。推薦多讀一些理財類的報刊雜誌書籍,例如《第一財經周刊》、《錢經》、《彭博商業周刊》等(僅供參考)。

希望能夠解答你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了,因為我是從一個什麼也不懂的理財小白,通過不斷學習與實踐到現在不僅有了一筆不小的積蓄,而且還開了自己個人的理財公眾號,把更多的經驗帶給大家,讓大家少走彎路。

以下一直是我遵從的理財流程,希望對你們有借鑒:

第一步,理財意識和理財目標

我梳理下樓主問題中的關鍵詞「剛畢業」「未來生活壓力大」「想提升自己的財務水平」,可以看出樓主比起其他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月光族、思想是只過好當下的人來說,已經是很不錯了,而這就是理財意識的覺醒,包括來知乎搜有關的理財的內容的你們都是或多或少有這方面的意識的。

而我今天要講的這個理財意識跟你深層次的願景是掛鉤的,希望大家能夠更深入些,比如樓主說「未來生活壓力大,要提升財務水平」,相信提升財務水平並不是你真正內心所渴望的願景吧,想想你背後的目標是什麼,比如我想40歲的時候實現財務自由,5年後買一套房子,或者3年後攢夠30萬去創業,目標是要有明確的時間和具體的數字量化的一種狀態,這樣才有動力促使你不斷自願為之努力,而「提升財務水平」太不痛不癢了。

接下來是理財目標的分解,以3年攢夠30萬創業為例:

第一年,攢夠8萬

第二年,累積攢夠18萬,嘗試買基金

第三年,累積攢夠30萬,嘗試拿出一部分資金來試水股票

以上只是舉個例子,具體的要根據每個人的工資水平和當地的消費水平來決定。

第二步,建立個人消費和儲蓄計劃

1、強制存錢

我們經常說的理財,理的其實是收入減去支出剩下的財富,如果你不累積剩下的財富,怎麼會有財讓你理,所有強制存錢,是理財中的最關鍵的第一步,並且它要貫穿你整個的理財之路,不管你以後有沒有錢,都要養成一個好習慣。

怎麼存錢?這個是有方法的。

首先準備好3個賬戶,一個是定期存款賬戶(理財賬戶),一個是應急賬戶,第三個是日常消費賬戶,根據你的工資水平和當地消費水平分配每個賬戶的佔比,見下表:

注意點:

  • 以上表格的比例是一般情況,具體比例分配要根據工資水平和當地消費水平來決定,不要定太高,比如每個月的80%以上都定期存款不現實,比如每個月只分配10%定期存款,日常消費佔到80%,那就建議不要理財了。
  • 但收到工資後,一定要第一時間按照以上的比例一一分配到指定賬戶。

2、做消費計劃,養成好習慣

做消費清單

一般的消費支出可分為固定支出、變動支出、季度支出、其他支出,而固定支出和變動支出我在這裡劃分為日常消費;季度支出和其他支出劃分應急資金,見下圖:

大概按照上面的圖列一下,最好備註金額,前期可能覺得比較麻煩,後期養成習慣後每個月畫一張這樣的表就好了。

學會記賬

前面做消費清單如果只是制定計劃,那記賬就會看到你計劃執行的結果怎麼樣。千萬不要覺得記賬麻煩、摳門這樣的想法,因為第一現在手機記賬很方便,隨便下載個軟體,消費一筆填下數字就好了,哪裡像以前還掏出小本子和筆;這也跟第二點有關,會有摳門這個想法呢,其實是怕別人對自己有這個評價,一般自己不會這樣想(你們說是不是 )我們這是會過日子,我用手機記別人也不會知道是吧。總之記賬是理財的基礎,是必不可少的步驟,有想法的趕緊下個試試吧,這裡也可以給大家推薦下好用的,圈子賬本和隨手計都不錯,你們可以去搜下。

學會使用應急賬戶

應急賬戶呢一般是季度的支出,比如換季衣服鞋包、化妝品等等這些,和其他的大額的支出,比如一年一次的旅遊啦,買電子產品手機之類的。

了解了應急賬戶功能後來看看怎麼使用了;

首先你要看看你的應急賬戶如果按照之前的比例能累積多少,比如每個月是1500,那一年下來是18000元,乍看還是一筆不小的積蓄哦 ,那再想想你這一年要做哪些符合應急支出的事情,一定要記住多少錢干多少的活,在預算之內哈,比如:

最後就很簡單了,哪個比較容易完成就先完成哪個。


第三步,開始基金理財

1、什麼叫基金

就是把一群人把錢交到一個有經驗專業的人(基金經理)手中做統一管理從而獲得回報的一種方式,而這些錢會投入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根據占的比重就形成了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股票基金。

2、基金理財前的風險測試

一切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只是風險的大與小,這個大家要清楚,所以要看看你本身屬於哪個風險階梯,對應的風險階梯會有不同的基金產品,這個測試一般在基金開戶時會要做的,不過大家也可以提前測試下看看自己是什麼個級別。可以在「關注小小財迷」公眾號,菜單欄會有「風險測試」按鈕,大家可以點進去測下。

3、該拿多少錢投資

這是個問題,因為有風險,所以這裡有個度,這個度的衡量一方面根據年齡來,一般年輕人風險承受能力強於年長者,儲蓄上建議保持25%,餘下的75%可以拿來投資;第二個是根據上面的風險測試來,如果你風險承受能力高,當然可以多些比例;第三點,接觸基金時間長短,也是我個人建議,因為大家剛接觸基金,所以我建議是拿出積蓄的50%試水,熟悉後再增加。

4、基金的種類以及分配

基金根據投資對象不同,可以分為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股票基金。

這要看你的投資的長短,如果只是準備投資幾個月就要拿出來用,那就用貨幣基金(也可以將應急賬戶里的錢來投資這個,可以隨存隨取)如果手頭資金要明年拿來買房買車,就建議買債券基金,如果有長期投資的計劃,建議是用股票基金定投。

我是這樣建議的,如果手頭上有的積蓄,可以嘗試部分用來買債券基金,每月定存的部分用來買股票基金定投,應急賬戶這些可以買短期的貨幣基金或者餘額寶這些。


最後:

關於具體的基金選擇與購買在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小小財迷,xiaocaimi1104,裡面有很詳細的步驟,關於理財的知識也會不斷更新,小小財迷只分享最實用的理財知識和經驗!

另外理財小白建議可以先把公眾號里的「理財小白三部曲」看完,不懂的可以加群討論,公眾號回復「入群」獲取公眾號二維碼識別。


公眾號:小小財迷

長按識別關注哦

http://weixin.qq.com/r/Gi6bgybEjXvyrWLg93sI (二維碼自動識別)


(⊙o⊙)…高票回答也太專業了……無知如我,簡單說說……
題主的問題是:

我是剛畢業的學生,預期年薪在10w+,未來面對的生活壓力很大,想通過理財提升自己的財務水平,有什麼好的建議可以一步步的從入門到精通呢?大家又是如何逐步培養自己這方面的能力的?

關鍵點:畢業生;年薪10W+;生活壓力很大
目標:入門到精通;提升理財水平

我直接先給建議,然後再說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吧。

建議1:強制存款
建議2:簡約賬本
建議3:小額定投
建議4:努力工作
建議5:忽略以上

1.強制存款,這一方面我想不用多說了吧。一個人想要理財,如果連基本的「財」都沒有,你有再多得規劃,再多的想法,都是無用的。所以,要理財,得先有「財」,要雞蛋,得先有母雞。年輕人只是靠自己的話,強制存款,是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年薪10W+是你現在的預計薪酬,可以根據每個月或者一季度的大概支出,預計一下自己在保障基本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不要活成一個low B,過簡約而有質量的生活,會讓你對未來充滿信心,但是如果你過成了一個low B,你會畏懼,你會退縮),你能強制存下多少錢。假設10W+你能存下一半,就已經很不錯了,具體開銷得跟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

2.簡約賬本這是為第1條服務的,但是最重要的作用是,減少不必要的支出。這個很重要!畢業生剛出來工作,心裡有一大堆嚮往的消費,這很正常,但是什麼是現在該擁有的,什麼是下一個階段才適合我的,我想你需要清楚。但是往往人是不清醒的!所以你要有個工具來幫助你。我這裡提簡約,是因為我不太提倡每筆都要記的流水賬,那樣真TM很low,而且很不實用。簡約賬本的意思是你月初大概做個預算,月底大概做個總結。清楚自己沒有太過分的赤字即可。譬如:餐飲預算每日50,一個月1500,月底實際1600,超支100;交通每日20,一月600……

1和2下來,你應該基本能夠清楚自己有多少錢可以「理」。不過,應該不能今年就存10W吧?我還是建議,要保障基本生活質量,適當犒賞自己的努力,讓自己對未來有追求不過,不管今年強制存下來多少。你都成功了。

每個月假設你能存3K,8K+的月薪應該行吧?就這樣假設先,我們談談建議3.

3.小額定投於是問題來了。這麼少的錢,我真的能做理財嗎?其實吧……真相是:賺不了幾塊錢。但是我要告訴你的,理財其實是一種習慣,一種關於流動性和資金效率的習慣。你可以說現在很少錢,沒多大意義,但是,這個習慣對於未來的你來說,價值不菲。所以,還是繼續說說,如何小額定投。幾千塊錢,你可以搞點千元起步的一些理財工具,譬如貨幣基金、企業債逆回購(這兩個風險偏小,流動性強,適合培養習慣使用),還有就是風險比較大一些的混合型基金或偏股基金,收益會相對樂觀,但是要實現比較理想收益的話,得花點兒時間去研究研究。還有其他譬如股票等投資工具,這裡就不一一展開說了,可以去其他「話題」找找這些理財工具。總之,不要在乎那幾塊錢或幾十塊錢,要養成小額定期投資的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4.努力工作。這個真的是老生常談了。剛剛畢業,其實不要想太多,認真、努力地把本職工作做好,就是一項重要的投資了。除去那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牛逼哄哄的人物外,絕大多數人提高收入的途徑,還是認真、努力地工作,去爭取更多學習和晉陞的機會。你要知道,你與所有人都平等的,是時間,你的一天24小時,別人也一樣,但是24小時價值不同的原因是,如何運用時間。所以,努力工作,圍繞你的工作去學習、去提高工作技能,把工作做成120分,我想,這也就是一種成功的投資了。這個不嘮叨了,大家都懂。

5.忽略以上。其實給你提那麼多東西,許多答案裡面洋洋洒洒,專業辭彙一大堆,對你來說真的有用嗎?答案可能是沒有用。你對更美好未來的渴望,對更優質生活的追求,保持這種品質,才是最有用的。我們提的,只是一些經驗,能不能適用,最終還是看你的實際情況。但是,你願意去渴望,去追求,這就不是我們幾個文字就能推動的,所以,保持你的渴望,保持你的追求。你還年輕,只要你願意去嘗試,去探索,你會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的。

以上,祝好。保持年輕的心,不要害怕挑戰。好好學習,認真工作。


紙上得來終覺淺,還是要以實際行動為準,要堅持下去。半途而廢的話一切都是空談


題主問了自己如何培養理財能力,這裡面有太多的陷阱等待著沒有專業知識的人了。前面的很多答主已經介紹了很好的如何增加收入和減少支出並選擇合適標的的方法,我想進一步提出一些個人投資者規劃時常常遇到的問題,並希望題主能夠在未來有空的話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落入某些常見誤區:

1.沒有把自己的人力資源當成資產
作為年輕人(10萬塊的話我姑且認為是年輕人吧),賬戶里的現金、金融資產、地產可能都不太多,即我們常說的自己的積蓄不多。很多人往往會想著以小博大、承擔高風險,這種想法並沒有錯誤但是不太全面。

所有人,如果有工作(無論是打工、創業還是其他)就有未來的收入。不同類型的工作都能夠提供給我們未來的現金流:

--如果是很穩定的工作,比如醫生、學者、後台部門之類,未來的收入是比較好估計的,我們可以認為風險比較小;對於多數沒什麼員工期權、沒什麼獎金來說的工作,可以認為從業者的人力資本更類似於債券

--如果是從事了周期性行,比如金融、開礦、機械化工,又或者是自己創業,未來的收入首先是跳動比較大(可以參考金融行業的老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其次是難以預測趨勢。從事這類工作的人,我們可以認為更類似於股票

在審視自己時,很多投資者忽略了對自己工作性質的分析,比如說從事股票市場的人往往會認為自己更了解市場,於是放很多錢在股票;搞醫療研發的人對自己的行業非常了解,於是更願意去投資本行業的股票。從一個人的「總投資組合=人力資本+金融實物財產」角度看,以上這類問題都屬於投資過於集中。我們舉2個例子:

一個二級市場分析師30歲的時候有了一些積蓄,為了分散投資,把自己的資產按照60%固定收益資產(例如銀行理財)和40%股票資產進行了配置。乍一看這算是比較合理的組合,但是這個分析師未來幾十年的工作,會受到股票市場巨大的影響,市場好則自己的股票投資好並且自己的獎金也會多。如果我們從總組合來看這個分析師顯然在股票上投資了太多的資產(錢+人力資本)。

一個20多歲的醫藥行業研發人員,金融資產配置了一半個人金融資產在醫藥上市公司股票,原因是自己覺得比較懂。即使是懂,從分散風險的角度看,也不應該配置如此多資本在同一個行業。也許這個年輕人更能預測某些公司的產品銷量,更能評估公司的科技水平。但是醫藥行業的系統性風險沒法規避,如果出現行業的大危機,不僅股票會受到損失,更會造成自己工作收入的大損失。

考慮風險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金融實物資產和人力資本放在一起考慮;


2.沒有把願望和能力綜合考慮,特別是說道風險的時候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言論:「我能承擔高風險」、「要搞就搞高風險的,符合我性格」、「我想像我哥們兒那樣做投資」。又或者說:「我收入穩定,生活也平穩,就不追求高風險了」

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承受意願是兩回事情。

--風險承受能力是指通過我們對自己生活方式、必要支出、可能的變化進行評估後,客觀得出的風險承受能力。比如年輕人如果收入一般,且未來有繼續教育、成家生子的近期計劃,那麼客觀上就沒有什麼風險承受能力。即使人生路很長,但是短期需要錢這一事實也造成了當前時點不能投資高收益的標的。

--另外,我們還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的風險承受意願,這是一個相當主觀的判斷,和我們自己的人生經驗、性格特點關係更直接。比如上面的那個例子,有些人往往收入高且平穩,卻習慣了沒有太大風險的生活,這屬於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承受意願不匹配的情況。

我們在分析自己理財風險時,應該同時考慮意願和能力,並且取更為保守的一個作為風險目標。如果承受意願超過了承受能力順從了承受能力,那麼心裡雖然比較舒服,但是客觀的結果可能造成家庭支出問題;如果反過來,雖然客觀上能夠提高投資組合的表現,但是投資者內心是比較慌張或不舒服的,這種不舒服有時候不是靠教育和學習就能解決的。

3.沒有把理財當成一項長期學習和實踐的過程。
理財需要很多專業的知識,除了其他答案裡面說到的內容外,還需要在過程中不斷學習和不斷實踐,切莫錢投出去就不管不問。

1)沒有定期更新自己的判斷
金融市場是瞬息萬變的,我們需要定期(按年度、按季度)去回顧過去一段時間對理財的判斷是否正確。首先是自己的境遇和開支等個人情況是否有明顯的變化,如果說增加了學習、旅遊、健康等必要支出,就需要調整資金分配比例;又或者從大企業換到了創業企業,根據我們說的人力資本和金融實物資產,也應該把錢重新規劃。

2)沒有質疑自己原先的判斷
根據行為金融學的觀點,人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出現:對自己的判斷過於自信、過於受到原先判斷的影響。實踐過程中,一旦完成了投資,人們有時會尋找各種支持自己論點的信息強化判斷,也會因為過分依賴過往的判斷,不願意推翻自己的既有結論。形式在演進,為了防止疏漏掉重要的市場變化,我們要強迫自己去尋找一些不一樣的觀點;我們要時常提醒自己回顧過去的分析歷程,並及時作出變化。

3)沒有持續深入的研究和學習
我們應該承認的是,人都有惰性,要不斷提醒自己要持續的學習和深入研究。行為金融學有一類投資者偏差叫representitiveness bias,就是人們選擇樣本卻給了樣本太多的權重,忽視了有可能樣本自身不能完全體現全樣本特徵。舉個例子,2015年的股市,如果我們持有股票並看到了短期的上漲,應該問自己的問題是:這種持續是不是可持續的?放在全樣本來看這種上漲是不是極端情況?很多人損失慘重是因為看到了上漲後,預計股市仍然會上漲,而持續加倉。這和我們一般根據波動或者根據intrinsic value控制倉位相比,明顯是頭腦過熱。

另外,availablity bias指的是人們會過分關注容易獲得的信息,忽略了需要深入研究或挖掘的信息。現在自媒體和網路媒體非常發達,我們很容易就能夠獲得很多關於資本市場的文章。一般來說,通俗易懂的文章傳播速度更快、樂觀的觀點傳播速度更快,如果我們不能督促自己主動尋找一些深度的分析和理論性的研究,那麼就會陷入羊群效應。

金融是一個創新速度非常快的行業,在全世界都一樣;我們的中國也是一個發展非常迅速的體系。切莫忘記這樣的環境下,投資是一個需要不斷自己努力學習研究的工作。


4.時刻注意自己的理財過程是否被情緒所左右。
(先寫到這,待更新,情緒是我們理財中,一個非常需要關注並克服陷阱的領域)


推薦閱讀:

一年百萬級別直接個人賬戶轉賬是否會引起洗錢調查?
為什麼在現代金融體系中,數萬億美元的金錢可以在一夜之間消失導致人們的財富瞬間大幅縮水?錢到哪去了?為什麼不是落入到某個地方?
什麼叫洗錢?
什麼是 GP、LP、PE、VC、FOF?
知乎有哪些關於風險投資的優質回答?

TAG:理財 | 金融 | 能力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