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尋找到修行中的上師?

如題,能去極樂世界蓮花之中聽聞佛法,證得菩提不退。


(文中的心識改造不是「心裡想」的意思,更不是「我想啥就有啥」的意思,但這個話題太大,沒法詳細解釋,否則就是另一篇這個篇幅的答案了,各位將就看,但不要理解成「我心裡想啥就是啥」,不然就是唯心主義了,不是佛教的主張,有興趣的可以去一下唯識宗的理論。)


如果從實踐的角度上來說,遇到具格上師的條件條件是善根福德因緣。需要不斷的給自己積累福報、善根,同時創造好的緣。其中的重點,是福報。

如果從道理上來講就很深了。但如果要說清楚,就得從別的一些話題一步步說起,很長,因為幾乎要橫跨整個大乘佛教的基礎原理,有興趣的可以往下看。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自詡為大乘佛教徒,但是其實,我們平常持的,還是很典型的外道見。什麼是典型的外道見呢?就是有一個實有的外境。比如有一個實有的上師,只是我們遇不到。其實真正的答案是「在我們自己的境界之中沒有上師。」

不著急,一點點往下捋。

以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說,其實是找不到獨立於你的心識之外的世界的。好比一個人在做夢,創造這個夢的和感受這個夢的都是同一個,都是這個夢者的心所創造的。創造這個世界的和感受這個世界的,其實就是這個夢者的心。而且,只是這個夢者的心。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會認為有一個實有的世界。我們內心深處是那麼認為的。

但就好比佛經上舉的例子,同樣一杯水,人看是水,餓鬼看是膿血,地獄眾生見是燒化的鐵水,以唯識講,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各自的阿賴耶識不一樣,所以阿賴耶識在我們各自的境界里呈現出的境可以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站在人的角度上覺得水才是這杯水的「真相」,但是實際上,無論水,銅水、膿血,都只是我們各自的阿賴耶識的影像,沒有本質區別,其中沒有任何一個是「真相」,只是不同類型的幻覺。

那麼這個往下延伸,得出來的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有點詭異的結論:你看到的世界,完全只是你的心(說心,都包含了兩個方面:1,迷時的阿賴耶識;2,悟時的佛性)的化現。那純粹是自己的境界。每個人所見的世界,完全有可能是不一樣的!無論是餓鬼所見到的到處都是荒涼、蕭索、昏暗、貧瘠的世界;還是天人見到的光明、豐饒、美好的世界;完全可能是同一個境在不同眾生眼中的不同化現。地獄道眾生所見的岩漿血海,如果大菩薩到地獄去救度眾生,完全可能見到的卻是八功德水。這個就是《維摩詰經》所講的「隨其心凈則國土凈」的道理。為什麼《凈土聖賢錄》里個別念佛的大德會說自己其實從多年前開始已經常一直生活在極樂世界了;為什麼凈宗祖師會說「往生則,生則決定生,往則實不往」,原因都是這個。我們看到的一個臭水溝可是在他們的境界里,看到卻是七寶蓮池。又比如雍和宮的主持、乾隆皇帝的上師——三世章嘉大師在五台山閉關時,入關時見到的無非就是山石樹林,而出關時所見一切都是凈土,也是這個道理。

我們所見、所知、所接觸的整個世界,乃至於在我們的世界裡聽到、緣到、相信的那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全部都是你的心的影像。禪宗常常講「心外無佛」也正是這個道理。密宗講「心為諸法源」也是這個道理。這個心識,真的是一切去一切的源頭啊。就好比在一個夢裡,一切都是做夢的人的心所化現的。一樣的道理。

我們大家都以為沒有上師,關鍵在於「沒有」或者「遇不到」,但這個其實是我們的誤解,真正的答案乍聽之下很不好理解,也很詭異:上師恆在,遇不到上師,是你的世界裡沒有上師。為什麼佛不住世無量劫?佛陀完全有這個能力,因為佛陀說,眾生的福報已經不足夠了,未來世的薄福緣缺障重的眾生,在他們的世界裡根本沒有足夠的福報出現一個「佛」,那麼即便他們遇到佛,出現在在他們面前的也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就比如歷史上無著菩薩在雞足山閉關十二年間,彌勒菩薩時時在他面前出現,而他只在十二年後業障比較清靜福德稍微具足的時候,才看到菩薩以一隻將死的狗的形象出現。因為在他的境界里,在他的那個生死大夢裡,他的福報配置支撐不起「佛」那麼高的存在。我們或者見不到佛,或者佛在我們眼裡是一個值得懷疑、有很多毛病、不值得信任的對象。所以佛在小乘經典里記載他只是一個普通人的形象,因為在他們的境界里只能承受這個級別的導師了。佛並沒有刻意在他們面前顯現凡夫相,然而他們卻只能見到這樣的程度。也是他們心識的化現。甚至在外道的境界里看到的,佛就是一個邪師。而在東城老母的世界裡,緣不到佛。佛恆在,只是在一些人的境界里看得到佛,在一些人的境界里看到的是導師,在一切些人的境界里看到的是邪師,在一些人的境界里以上的一切概念都沒有。

為什麼說不是沒有佛,而只是我們見不到佛?《觀無量壽佛經》不是說嗎?佛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也就是說佛是恆常出現在一切眾生的境界中的。只是他已經出現了,我們或者見不到,或者他真實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看到的不是佛。我們看到的是我們的心識加工過的結果。佛其實恆在。

原理一樣的,佛會以合格的上師的身份出現在我們的境界里。佛涅槃前對悲哀的阿難說,不要擔心,未來我以善知識和文字相於世教化。然而我們至今沒有遇到一位我們信服、完美的導師,是我們自己的業障重和福德淺薄所導致的。所以解決的方法,一個是積累福德,二則是持凈觀。

這就是《華嚴經》所說的「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在你的世界裡,三世諸佛都是你的心識的化現。所以根本的本質上,是我們自己的心化現為佛,是我們的心佛加持我們往生這個心佛創造的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心佛在極樂世界裡引導我們最終成佛。其實一切都是我們的心的把戲,自己的心帶領自覺的心解脫成佛。就好比之前是我們的心創造了輪迴,再由我們自己的心感受這個輪迴,一切都是心。這就是凈宗古大德開悟後為什麼會感慨說「原來彌陀念彌陀」的原因,就是親證到了這個境界。原來能念佛的也是那個心佛,所念的阿彌陀佛也是這個心佛,除了這個心之外根本找不到另外有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我們的優勢在於什麼呢?在於我們的世界裡出現了「佛」這個概念,這個可一點都不容易。雖然還是心識化現的,但這個可真是一點點都不容易。無量個輩子的積累才遇到這個結果。

插個題外話,為什麼凈土法門真是佛的大方便?因為我們的業障的緣故,但凡出現在我們面前的佛,都會被我們的心識(這裡的心識指的是阿賴耶識)歪曲成一個不完美甚至醜惡的形象,但是我們見不到的阿彌陀佛,只存在我們的想像里,卻不會存在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極盡自己的美好想像附加在這個完美對象身上。所以我們見不到的阿彌陀佛,令得即便在我們這樣一個凡夫的境界里,也可以存在那麼一個完美的對象。阿彌陀佛在娑婆世界難道沒有化身嗎?有,只是我們根本見不到他是阿彌陀佛。在我們眼所能見到的阿彌陀佛可能被我們的心識歪曲成是衚衕里的一個摳腳大漢,完全有可能。只有我們足夠完美,比如登地了,才能見到稍微不被我們的心識扭曲的阿彌陀佛了。所以報身佛唯登地可見。這就是為什麼密宗里,以見本尊為獲得成就的標準之一,因為當我們能真實見到「佛」那麼一個完美的存在時,就已經說明,我們自己已經相應達到了一個比較清凈的境界了。這也就是《法華經》講佛在清凈眾前根本沒有滅度的道理。也正是《華嚴經》講的佛對清凈菩薩永不涅槃的道理。當我們的心識足夠清凈的時候,心識就會顯現出清凈的心佛、清凈的凈土。那個時候自然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那時所見的娑婆世界跟我們往生的極樂世界根本別無二致,所謂的「十萬億佛土」其實是我們的習氣客塵煩惱。這也就是為什麼真悟道的人無所謂生與不生,無所謂此界西方,這就是為什麼凈宗古大德所說的「生則決定生,往則實不往」的道理。已經在極樂世界了。

而當我們對面的是緣不到的「西方十萬億國土」之外的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時,因為我們見不到聽不到,只存在於我們的概念里,所以我們的心識對他的歪曲比較少。我們要更容易地建立起信心和往生的意願。要知道,這個可比上面的方式容易太多太多了。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一樣的。十萬億國土外的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一樣是自己的心識的化現。所以六祖惠能為什麼說心凈無分東西。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所以本質上,師佛恆在,但我們的心識遮蔽了他們。我們假如能積累福報和清凈業障,我們的心識就會被改造,我們就會「遇到」更符合我們凈觀的上師,或者上師還是那個上師,但卻「變得」比以前「如法」、「完美」了。當有一天心識已經完全呈現它的本來面目不會杯任何業障習氣所扭曲,一切的修行就完成了。


說到底,這一些都是自己的心識的把戲。


蟹妖。

作為一名上師,度化眾生是他的責任,是他的天職,是他的使命,是融入他血液和靈魂的信仰。
不用去考慮你怎麼去找到他。如果你可以找到你的上師,那說明你比他還厲害。用不著他來度化你。
相信相信的力量,他會來找你!
護法神不是吃乾飯的,空行母不是徒有虛名的,本尊不是不聞不問的。
他們就像消防員,晝夜六時無有疲厭地在把眾生從火宅里拉出來。
他們不會放棄每一個眾生……

上師不是復活節的蛋,藏在那裡等你發現,
而是就在身邊,從未、永不,離開我們。

靜下心來,做好自己該做的,上師正在見你的路上
少琢磨一些怎麼才能見到上師,
多思考一些見到上師的時候,自己這個樣子能不能對得起他。
功課長進多少……
禪定增深多少……
智慧發起多少……

你關注你離上師有多遠,
上師更關注你離佛有多遠,
做上師想要你做的事兒,滿足上師所希求的願,
這才是最好的修行,最好的報答,最好的供養……

每一位上師,
他不希望你作佛弟子,
他希望你作佛……


什麼是上師?

引用一段話:
「就寧瑪巴而言,根本上師是傳授竅訣並指引直至大圓滿證悟的上師。修習密法,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根本上師,找到具德的根本上師並依止其教言修行可以即生成就,即使因為自己不夠精進,也會因為根本上師的加持最終往生佛剎,不再入輪迴。」

在密宗裡面,上師可以有很多位,但根本上師只有一位——就是那個能讓弟子明心見性的這一個。
但是有時候,有的密宗派別要求弟子把根本上師理解成神一般的存在,不敢違逆,這其實也是一種病態,沒有智慧的盲從,是一種可悲的修行。如所依止的上師是個水貨,那麼就更是悲劇。
所以依止上師要如理觀察,他所說是否符合於經論。
禪宗的師徒就沒有那麼多規矩,真正的根本上師只有一位——每個人目前歷歷底。勿一個形段孤明的無位真人。
不是什麼有形相的人,無形相的神鬼菩薩,那都是幻化六塵境界,究竟說來,與生死解脫有什麼相干處呢?


上師的重要性

密宗的上師相應法,禪宗的以心印心都是最不可思議的無上大法。
明師的加持有時勝過一切經論的修學。
上師相應法或以心印心的內涵是:
1,是培養師徒彼此間的信任,這樣「以心印心」才有可能相應
2,弟子要有求明心見性的願望
3,最後才是上師應機直指開示
這是就師徒之間的「相應」,以心印心而言,沒有信任,師父沒有大的作用。
如我對你不信任,那麼我們就不是處在同一個頻道上,不管你說什麼,即使是對的,我也不一定會接受。相反,如果我們建立了相互信任的關係,那麼交流便是有效的,或者說有加持作用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自信。
自信自心即佛,不假外求,於是看佛經祖論,如理聞思修,那麼也有可能開悟見性——像歷史上的智者大師,永嘉大師,虛雲和尚,但這條路很難走通。


如何是具格上師:

當年有人問達摩祖師,什麼叫做「祖師」?達摩祖師回答:「行解相應,名之曰祖。」接著又補充道:「須明他心,知其今古。」
1,如實開悟自性並落實到生活修持中的人,這就是祖師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只有自己的燈是亮著的,才能把他人的「燈」點亮。沒有正見,所說法也不正。是以祖師就是徹悟自心開悟佛智的人,這叫作解,把所悟的「那個」隨緣應用到現實生活而如如不動,這是行,這樣的人就是「活佛」。

2,要明了對方心行,要知道他過去現在未來的因緣
即應機說法中最重要的兩個神通:他心通與宿命通。
為什麼說他心通與宿命通在應機說法中很重要呢?因為具有這兩個「神通」的人,才能一眼看穿弟子的根基與心行,適合修什麼法,現處於哪個階段,應作何開示,如何督促用功等等。
只是雖見道的賢者,沒有一定的深入行持,也很難做到觀機逗教,隨機說法。
這樣的上師可遇難可求,端視緣分深淺而論。
次之,上師最起碼的標準也要上到這個及格線:開悟見道。


如何尋找如法上師

學佛嘛,總要打好基礎,這個基礎就是——自己的心便是佛。心外無別佛。
所以修行很簡單,就只是如實的認識自己而已。這是智信與迷信的根本區別,智信者內求心性,自心常生智慧,迷信者著相外求,永無寧日
正法都是教人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我們慢慢看經論就知道是這麼一回事——這是自己的上師。

在聞思經典,如理修習的過程中,我們的智慧得到相應的開發,然後以這個智慧觀察我們遇上的自認為或他人推薦的善知識,通過交流接觸觀察,自個心裡便也有個底兒了。

如找到了具格上師,那麼接下來的就是我們作為弟子應該如何做了。
那就是付出我們的信心,才能培養師徒彼此之間的信任。
這個問題在前兩個回答稍為講過,就不多言拉。

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依持經典、正法而修行,不依人形俗相
依文字的義理而修行,而非文字的形相
依了義的經典、方法而修行
不依不了義的經典、方法而修行
依無分別的智慧修行,不依有分別的思維邏輯而修行


「 如題,能去極樂世界蓮花之中聽聞佛法,證得菩提不退。 」

這個是你的問題。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願我離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以上是《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的願。對於你的是不是個很好的答案呢:)?

想要遇見善知識,學習《普賢行願品》,每天念誦《普賢行願品》,試著學著普賢菩薩的行願,其實也就是佛的行願。


上師的概念有廣義的也有狹義的。我就先把您問題里的上師理解成「善知識」吧。遇到善知識同樣需要多種因緣聚合。所以你可以試著積累資糧。並發心之。

真正的上師是什麼?就是你的智慧心。

在遇到上師後,你要祈願你最終能了知並證悟你與上師本就是一體。像是一個杯子,某一天被打碎了,然後外面的空氣與裡面的空氣融為一體,你要祈願,你與上師的智慧也要這樣最終無二無別。

上師一直都在,願早日成就。


1.首先你要選擇學什麼宗派的佛教。還是漫無目的的通通都學。
2.只有藏傳佛教、唐密、東密這種密宗的佛教注重上師、阿闍梨。
3.禪宗也需要禪師的引導,但不叫上師。要找正規的禪寺的師父學。
4.學法相宗、天台宗、賢首宗也要找到相對的,可靠的出家法師學習。
5.學凈土宗比如 東林寺 大安法師這樣公認的正法師父才能不誤人子弟。
6.其他不管學什麼門派,總要有個正式的出家師父引導。
7.如果隨便找個在家的俗人,懂點知識,就當成上師,這樣非進入地獄不可。


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阿難!以自作洲,自作歸依,勿歸依他人,以法為洲,以法為歸依而住,勿歸依他人!


一直都在,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宗薩欽哲仁波切在清華演講時曾說過:不用特意的去尋找上師,時機成熟時他會以特殊的方式找到你的


轉一片陳全林老師的文章,希望可以從某種程度上給大家以啟發。

修學札偈》之(5)怎樣供養上師、明師,誰是明師?
以求道心供養師,是知佛法不思議。
世人多用小聰明,幾見道人真修持。

修道一般需要上師引導,這是基本的道理,只有大根性的人讀法本、經典也能開悟,這是一定的,但這樣的大根性人極其罕見,即便自己開悟心性,最好要有明師印證,以免因為自己智慧不夠而變成「野狐禪」。永嘉玄覺大師在沒有聽聞六祖大師的教誨以前就已經自修而開悟,但還是需要一個明師印證。在《聯燈會要》里記載,玄覺大師「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說明他是讀《維摩經》開悟的。一次,他與六祖慧能大師的弟子玄策探討佛法精要,永嘉玄覺之言竟然與六祖的教法暗合,是明心見性者的境界,這令玄策很吃驚,便問他:「仁者得法師誰耶?」你的傳法上師是誰呢?永嘉大師說:「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永嘉說:「我學習方等經(如《無量壽經》、《大寶積經》)有老師講授,但我是自己研讀《維摩經》開悟心性的,沒有老師為我證明我所悟的境界。」玄策便說:「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儘是天然外道。」威音王是佛教最古的佛,象徵法身。玄策聞言,便激勵玄覺到六祖慧能大師那裡印心。玄覺當下南行,來到六祖講經的地方,一見慧能,便印證了所悟,當即要離開。六祖說你既然來了,就住一晚上吧。玄覺就住了一晚上,這便是「一宿覺」的典故。沒有上師印證,往往就是「天然外道」,即便是永嘉玄覺那樣的大師,也需要開悟見性的大師印心。即便不能找到開悟的大師印證心得,也要在經典上印證心得。
我見過一些道友,自以為開悟了,可實際上他們的言行並不符合佛教的智慧與精神,也不符合佛教的根本見地。有一個道友在給他人講禪宗故事時,講到「如何是佛法大意?祖師說:麻三斤」,這位道友這樣講:「麻,比喻雜念。三,是八卦里的離卦之數,代表火,代表心,麻三斤,就是說你的心如亂麻,需要用佛法來安心。」東拉西扯,看似有理,與禪毫無關係,儘是胡扯,葛藤荊棘。類似的講禪,我聽了不少,感嘆不已。這等所謂的「悟」,是思維上的推理和猜想,實際上是 妄想。禪宗公案里的道理,「擬思即差,動念即乖」。祖師的心意是什麼?當下即知,是會心一笑,絕非苦思推理,更非肆意聯想。這位老師還喜歡給弟子「印證」,他對一位弟子說「你已經開悟了」,實際上那位弟子一直在煩惱迷惑中,聽老師說他開悟了,自己都不信。老師都在迷惑和虛妄中,如何能印證別人是否開悟?《孟子·盡心下》云: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己之昏昏,豈能印他人之昭昭?
上師對子弟的教誨叫「法施」,而弟子給予上師物質或精神的資助叫「供養」。一般,弟子對上師會有供養,有的是為上師提供物質生活的保證,以便於上師沒有生活上的顧慮而一心修行與弘法。道家有這種情況,老師得法後需要弟子的供養,以便專修成道。明代安思道祖師與孫教鸞之間就如此,孫教鸞為安思道提供物質方面的資助,使安祖能專心於靜室修行,道成之後祖師便傳全部法訣給孫教鸞。事見《金丹真傳·自序》。孫教鸞起初遇見安思道,安對他講了法訣,他不理解。兩人因緣未契。孫教鸞訪道西嶽華山,遇見「神卜頭陀」,即一個善於占卜的僧人,請他占卜自己的傳道老師,神卜頭陀占卜後說,你的師父姓安。三次請問,三次回答都一樣。孫教鸞遂回南方,與李若海結為道友,再次遇見安思道,這次安思道給他們講論道要,兩人將所聞在經典上做了印證,「凡丹藥火候爻銖斤兩,老嫩浮沉之旨,一一備悉指示。父師乃恍然悟,與若海執弟子禮,願卒業焉。退以所言,質諸丹經,無不吻合。」此書是孫教鸞的兒子孫汝忠所撰,故書中將孫教鸞稱為「父師」,既是父親,又是師父。於是,李若海、孫教鸞籌集資金,並做外護,先助師成道。老師也要將全訣毫不保留地傳給弟子。
因速置丹房器皿、虎龍琴劍,奉安師入室。若海虞丹財不足,復拉其友道軒陳子助不逮。五月而體貌異,九月而得葯,二年余而煉己還丹,溫養事畢,安師辭去。
孫教鸞、李若海供養其師專修兩年多。先修了五個月,安思道的體貌大變;修了九個月就得葯;修了兩年多,已經還丹。溫養之事以完成,安師道就離開了。因為,這時才可以住山隱修。《悟真篇》訣云:
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皆非鉛。
此般至寶家家有,自是愚人識不全。
安思道所傳乃陰陽丹法,需要特殊的外護。孫教鸞因為條件不具足,得訣後一直未修。到八十歲時生子汝忠,一百歲後,因兒子之助,才得以修持成就,並把丹訣傳給兒子,孫汝忠根據乃父所傳而著《金丹真傳》。
助所不給,粗務鼎爐琴劍。行未幾,而體貌頓異,慧靈漸啟,飄飄有出塵風味。迨年百有六歲,遂厭紛囂,思超凡境,而余兄弟懇懇留也。復留居數月,乃進余而示以細微,囑以勇猛。嘆曰:「吾今遠辭汝去矣,我未了之願,俱托之汝,道不可輕泄也。汝命豈重於古仙師乎!當鑒之平叔三遭天譴矣。」遂仙去,時危坐一榻,頂有白色,鬱郁浮空,異香四徹,鄉縉紳及士民,咸驚訝而羅拜焉。
孫教鸞得到了兒子以及其他道友的幫助,最終潛修成道,106歲時坐化,頭頂有白色光氣升空,異香四散,別人也能聞到。這段所言「平叔三遭天譴」,指張伯端三次把道要傳給不該傳的人而遭到三次天譴,疽生背項。事見《悟真篇·後序》。
佛道證解脫道的很多修法,比如丹道煉神、比如密宗修幻身,都需要避世專修,方能成就。
供養,有的是為成道上師提供弘法資糧(資金);有時候上師接受弟子的供養表示佛法道法的珍貴;有時候上師接受弟子的供養是為弟子培植福德因緣。在密宗,哪怕你誠心供養上師一碗水,只要上師喜悅地接受了,你就有無量功德;有時候上師接受供養是考驗弟子;有時候上師接受供養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儀軌,密宗把供養上師看作修法的儀軌、與上師相應的儀軌,裡面有密意,絕非上師愛財貪財。不過,當代的某些人「弘揚密宗」時借密宗斂財,借儀軌斂財,這樣的上師本身沒有成就,他接受供養,對弟子沒有加持力,卻給自己造下了「借法斂財」的惡業。我一位好友曾見過密宗大成就者阿秋法王呵斥某些弟子。一次,某某活佛圓寂之後,門下的弟子們要找他的轉世靈童,可怎麼也找不到,於是向阿秋法王請教,希望法王以神通力查看一下某某活佛轉世到何處了。弟子們哀求法王,法王一言不發,後來弟子們再三哀求、祈請,法王說某某已經墮落地獄了,他生前破戒,斂財無數,怎麼會轉生人間?他正在地獄承受惡報之苦。我一位朋友的師弟,就拿普通死人的頭骨當大成就者的舍利骨高價出售,這是破戒斂財。
佛道前輩都認為,發道心、堅持道心、真修實證就是對上師最好的供養,真正的上師不貪愛你的錢財,上師最希望弟子們能堅持信仰、堅守信念,實修到最後成就,這是最好的供養。像最好的布施是法布施,最好的供養是發菩提心。這樣,你會體會到佛法的不可思議。現在的很多偽師以佛道謀財,這與佛道的教誨相違背,要想體會佛法的不可思議,就要一直堅持以道心供養上師、供養諸佛,就會進入不可思議境界。但是,很多修道的人不踏實,虛偽,耍小聰明,這樣的人是難以成就的。修道最需要的是踏實,真修實證。現實中很多人把修道當作生意,希望借宗教賺錢來發展「商業宗教」。「商業化修道,修道商業化」,這是解脫道上的障礙。
在傳統的儒佛道,師道尊嚴。佛道對師徒法脈要求更嚴,古代很多佛道大師和師門高弟的師徒緣,借用道家的話說:「緣分結在三生前。」六祖傳法給懷讓禪師,預言懷讓門下將後會出現一位「馬駒」,非常厲害。這位「馬駒」就是馬祖道一禪師。馬祖道一沒有降生前就已經「前緣早定」。佛道的弘化靠師徒,師徒的因緣要超時空去看待。懷讓大師在六祖慧能門下開悟,侍奉六祖十五年,之後弘化一方。這十五年既是修持,也是報師恩。更大的報師恩、報佛恩、報父母恩、報國恩,是弘化一方,培養出馬祖道一這樣的「人天眼目」。禪宗的師徒緣,讀讀古代各種燈錄,會發現很特別。開悟的高僧是明師,不僅知道某些弟子在門下能不能開悟、能不能成就,還能知道弟子與自己是否有法緣,這是明師之「明」,如果這個人與自己沒有法緣,絕不耽誤人家,一般會指引他到某某禪師那裡,就會開悟。我舉《景德傳燈錄》里一則楚南禪師與芙蓉道楷、黃檗禪師的法緣公案以說明之。這則傳記中的其他教誨很重要,全文錄出。
杭州千頃山楚南禪師,閩中人也。姓張氏,自髫齔投開元寺曇藹禪師出家,迨乎冠歲落髮,詣五台具戒,就趙郡學相部律,往上都聽《凈名經》。既精研法義,而未了玄機。遂謁芙蓉。芙蓉見曰:「吾非汝師,汝師江外黃檗是也。」師禮辭而參黃檗。黃檗垂問曰:「子未現三界影像時如何?」師曰:「即今豈是有耶?」檗曰:「有無且置,即今如何?」師曰:「非今古。」曰:「吾之法眼已在汝躬。」師乃入室執巾侍盥,晨晡請益。尋值唐武宗廢教,師遂深竄林谷。暨大中初,相國裴公休出撫宛陵,請黃檗和尚出山。師隨出。由茲抵姑蘇報恩寺,精修禪定。僅二十餘載,足不踰閾。俄為郡守請住寶林院。未幾,復請居支硎山。又住千頃慈雲院,振黃檗玄風。一日,師上堂曰:「諸子!設使解得三世佛教如瓶注水,及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修無漏道,免被人天因果系絆。」時有僧問:「無漏道如何修?」師曰:「未有闍梨時體取。」曰:「未有某甲時誰人體?」師曰:「體者亦無。」問:「如何是易?」師曰:「著衣吃飯,不用讀經看教,不用行道、禮拜、燒身、煉頂,豈不易耶?」曰:「此既是易,如何是難?」師曰:「微有念生,便具五陰、三界,輪迴生死,皆從汝一念生。所以佛教諸菩薩雲佛所護念。」師雖應機無倦,而常儼然處定,或逾月,或浹旬。光啟三年,錢王請下山供養。昭宗聞其道化,就賜紫衣。文德元年五月辭眾,奄然而化,壽七十六,臘五十六。遷塔於院西隅。景福元年(一作大順二年)壬子二月,宣州孫儒寇錢塘,兵士發塔,睹全身不散,爪發俱長。謝罪懺悔而去。師平昔著《般若經品頌偈》一卷、《破邪論》一卷,見行於世。
這則公案非常經典。楚南禪師去見芙蓉禪師,芙蓉禪師一見面就說:「我不是你的老師,你的老師是黃檗禪師。」這是芙蓉禪師的高明,也是楚南與黃檗的因緣、法緣。楚南禪師見了黃檗禪師,言下頓悟,即刻開悟。黃檗說,我的法脈就在你這裡。楚南開悟後,跟著黃檗禪師修行多年,一直侍奉他。到唐武宗滅佛的時候,他和黃檗禪師隱居深山。後來,相國裴休請黃檗禪師出山,楚南也跟著老師弘法,由此因緣來到了蘇州,在報恩寺修持禪定二十餘年,足不出寺院之門。想想,這是何等定力。楚南禪師上面教化里有兩重點,一是要開悟見性,不在文字中作活計;二是要善護念,一念即是生死輪迴。楚南禪師即便應緣接物,常在禪定,不光說法時如在禪定,不說法時他經常坐禪,一入定就是十天半月。楚南禪師於文德元年辭世(公元888年),到景福元年(892年),他的肉身塔被叛軍打開,卻見肉身不朽,頭髮指甲都長長了,於是叛軍做了懺悔。當代第十世班禪大師額爾德尼於1989年辭世後,肉身不朽,也長出了頭髮和指甲。這一古一今兩位高僧的修證境界,都說明了佛法禪定功夫之不虛。楚南禪師一生說法,發揚黃檗禪師的宗風。
楚南的師兄弟臨濟義玄也是黃檗的得意弟子,三次問法,三次被黃檗禪師棒打,他還是沒開悟。黃檗禪師說:「你去見見大愚禪師。」臨濟禪師就來見大愚禪師,說了經過,大愚禪師慨嘆「黃檗禪師老婆心切」,瞬間,臨濟禪師開悟了,笑道:「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大愚禪師且說:「你的老師是黃檗。」臨濟繼承了黃檗法脈,但他的悟達得力於大愚禪師的點化,黃檗知道臨濟見了大愚禪師就會開悟,並理解他的教化。明師自然知道這些因緣,很微妙,既有法身智慧,也有神通妙用,只不過神通化於無形而已。這裡面的師道值得修學者再三思考。
《景德傳燈錄》里寫到天然丹霞禪師,本來要考科舉的,在長安旅社做了一個白光滿屋的夢,第二天他找人占卜此夢是不是高中科舉的徵兆,結果解夢的人說,這是「解空之祥」。正好遇見了一個禪客,問他何往,丹霞說:「選官去。」禪客問:「何如選佛?」丹霞問:「選佛當往何所?」禪客說:「今江西馬大師出世,是選佛之場,仁者可往。」這丹霞立馬放棄科舉考試,去了江西,「才見馬大師,以手托襆頭額。馬顧視良久,曰:南嶽石頭是汝師也」。於是丹霞去南嶽石頭希遷禪師那裡,開悟見性。馬祖有宿命通,故知希遷是丹霞之師。這則「因夢而入道」的故事要結合本書後面談「夢法界」的內容參讀。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記載,杭州瑞龍院幼璋禪師,七歲出家修行,二十五歲開悟。得過騰騰和尚、憨憨和尚的點化、預記,騰騰、憨憨兩位大師是真正的明師。「(幼璋禪師)咸通十三年,至江陵會騰騰和尚,囑之曰:『汝往天台,尋靜而棲,遇安即止。』又值憨憨和尚,撫而記曰:『汝卻後四十年,有巾子峰下菩薩,王於江南。當此時,吾道昌矣。』二逸士各有密言授之。尋抵天台山,於靜安鄉(騰騰預言的「尋靜而棲,遇安即止」)創福堂院。乃契騰騰之言。……天祐三年,錢尚父遣使童建,賫衣服香葯,入山致請,師領徒至府庭,署『志德大師』,就功臣堂安置,日請說法要。師請於每年建金光明道場、諸郡黑白大會,逾月而散。師將辭歸山,王加戀慕,於府城建瑞龍院,延請開法。時禪門興盛,斯則憨憨懸記應矣。」
看來請幼璋禪師講法的吳越錢王錢鏐前生是「巾子峰下菩薩」。巾子峰是浙江省慶元縣城附近最高的山峰,錢王前生是此山修持得道的僧人。
順便說一下吳越王錢鏐與禪僧、畫僧、詩僧貫休的一段因緣。貫休有《獻錢尚父》詩云:
貴逼人來不自由,龍驤鳳翥勢難收。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氣冷,風濤動地海山秋。
東南永作金天柱,誰羨當時萬戶侯。
錢鏐有稱帝雄心,要貫休把「十四州」改成「四十州」,貫休拒絕了,說:「州亦難添,詩亦難改,余孤雲野鶴,何天不可飛?」即日裹衣缽拂袖而去。至蜀,受到蜀王王建禮遇,賜號「禪月大師」。後來趙匡胤統一天下,吳越王錢鏐自知不可能和趙匡胤爭天下,願意歸順,以免江南生靈塗炭。這樣的功德非常深廣,江南錢家多是錢王后代,千百年來人才輩出,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鍾書這些現代名人都是錢王后代。錢王不戰而順,有佛教的慈悲心在裡面。
《景德傳燈錄》記載,福州大章山契如庵主,是玄沙師備禪師的弟子,玄沙是一位開悟見性並有神通的大師,他對契如和尚說:「子禪已逸格,則他後要一人侍立也無。」說契如太超凡太超脫太飄逸了,反倒會使法脈不旺,身邊連個侍者都沒有。「水至清則無魚」,有的禪僧因為太超脫太飄逸,反倒不能入俗,更像小乘。「師自此不務聚徒,不畜童侍,隱於小界山,刳大朽杉若小庵,但容身而已。凡經游僧至,隨扣而應,無定開示。」後來有清豁、沖煦兩位長老來訪,敬仰其高風,「二公尋於大章山創庵,請師居之。兩處孤坐,垂五十二載而卒。豁雖承指喻,而後於睡龍印可,乃嗣睡龍,住漳州保福」。契如庵主在小界山、大章山兩處靜坐了五十二年,何等定力!即便清豁禪師因他指導而開悟,因為是睡龍禪師為清豁印證的,所以清豁承接的是睡龍法脈63,而契如法脈就斷了。清豁初見契如,感嘆他隱修超然的道風,寫了一首詩,有句云:「龍吟雲起處,閑嘯兩三聲。」何等逍遙放曠。我很喜歡這兩句詩,我的小說《終南修仙記》里有個仙道人物名叫「龍嘯雲」,取義於此。
這些公案里的微妙處要細心體會。
劉海蟾真人給張伯端傳了法,說這丹法除了傳與能給你「解枷脫鎖」之人外,其餘的不能傳。後來張伯端遭到了誣陷,被刺配流放,於邠州遇見名醫石泰,正是石泰救他脫離了牢獄之災,應了劉海蟾真人「解枷脫鎖」之言。石泰便是南宗二祖,張伯端給馬默、劉奉真傳過丹道,但他們不是正脈,而是旁支,就像五祖弘忍給六祖傳了衣缽,六祖就是衣缽傳人,是中土禪宗第六代祖師,神秀大師雖然也是五祖傳人,但不能稱為第六代祖師。這些師徒因緣很微妙。王重陽在陝西得道後,就知道與他有法緣的七個人在山東,便千里迢迢來到山東,有七個人作了他的弟子,即是歷史上有名的「全真七子」。這裡面的法緣、道緣也很微妙。這都是佛法道法不可思議處。
「世人多用小聰明,幾見道人真修持。」世間很多修道的人耍小聰明,罕見真心修持的。小聰明,用小恩小惠想換取老師的大法,或者為了獲得老師的垂青傳法,吹捧老師,一旦獲得法訣,就不再理會老師,也不去實修,而是拿法訣換名利,或者自立門戶。或者,對老師講的理法術訣自以為是地發揮,陷在文字義解里,得少為足。或者,以自己的淺薄猜測老師的修持境界。我在社會上訪道二十餘年,很少見到踏實修道的人,多是名利之徒,以及小聰明,不知道求最究竟的道,略有所獲,沾沾自喜,這還是好一點的,一些人自己還未修成道,就以宗師自居,自誤誤人。這都是小聰明。真正修道的人,要向楚南禪師學習,向「全真七子」學習,對老師有真正的恭敬心,得法後數十年踏實修證,在因緣聚合時出山弘化,上報師恩,下化眾生。這樣的人才是真修行人。訪道二十年,罕見此等修行人。
修道最忌諱小聰明,聰明誤人不淺。修道講究「如愚似魯」,《性命圭旨》里有這樣的詩句:
天機秘密難傾吐,顏氏如愚曾子魯。
問渠何處用功夫,只在不聞與不睹!
修道忌諱出圭賣巧,要把聰明藏起來,變成涵養。在世俗,聰明是福;在修道,聰明是障。《菜根譚》里說:「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還天地。」「寧默毋躁,寧拙毋巧。」「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拙,以屈為伸。」這還不是最高的境界,還是謀略。修道者的愚、魯、拙、默都是本然的、發自內心的,絕無機心。如有機心,依然是小聰明,最終會成為禍患。《嘉泰普燈錄》里有本覺法真一禪師法語云:
禪家語言不尚浮華,唯要樸實,直須似三家村裡納稅漢及嬰兒相似,始得相應。他又豈有許多般來?此道正要還淳返樸,不用聰明,不拘文字。今時人往往嗤笑禪家語言鄙野,所謂「不笑不足以為道」。
記住「還淳返樸、不用聰明」八字,佛道可學可成。
今人陳四益是個奇才,善寫文言,著有《繪圖雙百喻》,用文言寫了二百篇寓言,如佛經之《百喻經》,著名漫畫家丁聰插圖,故名《繪圖雙百喻》,其中有篇《聖人》,對我們檢點自心、觀察世事、尋師訪道有啟發。
希神,少承庭訓,以為聖人乃天下之至人,行可為百世師,言可為天下法,必無凡俗之行。視左右,尊長師友皆凡近,不足為伍。乃仰天嘆曰:「不得聖人而事之,生何為!」
或告之曰:「朱子,今之聖者也。」乃負笈游閩,得師晦庵。
初,遙視之,朱子峨冠博帶,據席講經,偉岸若天人。希神竊喜曰:得矣。
一日,偶以事入內庭,朱子方食。箸匕屢下,咂然有聲。希神疑曰:「何聖人之食,無異凡人?」
又一日,朱子命糴米,數錢付之。一文落地,屈身覓於桌下。久之,曰「得矣!」希神視之,與田舍翁無異。
及夏,朱子解衣沃湯而沐。希神過,溥而觀之,嶙峋瘦骨,非復偉岸。乃大疑:「聖人之形,何若此之猥瑣也!」
出,大悲戚,不辭而去。至山林,望天地悠悠,不覺愴然涕下,乃解帶自經。適一婦人至,救之。
問曰:「君少年英發,何輕生若此!」
對曰:「聖人亦若此,生何為!」
婦人笑曰:「遙而望之,聖人也;薄而觀之,凡人也。是以孔子有陳蔡之厄,子路有南子之疑。若非人,何以為聖?必欲神之,是後人借聖以牟利也。君何惑焉!」
希神豁然,再拜而行。
很多求道求師的人就如這個「希神」,希望見到神奇神怪之人,也以自己的想像與認知看待明師,只要明師與自己的想像與認知不一樣,就生疑心。不知道「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的道理。得道之人,和光同塵,看起來就是凡人,「外現凡夫相,內密菩薩行」,如何能通過外貌看明師?「若非人,何以為聖?必欲神之,是後人借聖以牟利也。」這正是中國修道界的怪現狀、真現實,但凡張揚傳道者多麼神異的,都有利益的追求。
一根筷子測不了大海的深度,人的肉眼看不到天地的真相。《盤山語錄》里王志瑾真人告訴我們求師之道:
古人學道,心若未通,不遠千里求師參問,倘若針芥相投,心地明白,更無疑慮,然後安心守道,更無變壞,此修真之上士也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問得並不高明。

首先以你的見識和能力,你不可能鑒定一個人是否是所謂的上師;其次以你的見識和能力,你不可能鑒定把所謂的上師推薦給你的人是否有鑒定一個人是所謂的上師的能力。

所以你要做的並不是找上師,而是先提高自己的見識和能力。當你的見識和能力徹底超越上師的時候,你自然就知道如何尋找上師了。


雪地修行人中有一句格言:
「當學生準備好的時候,
上師就會出現!」

這是一個積聚福德因緣的過程。


從高層次來看,一眼就能看出一個人能不能度。因為其自身所攜帶的東西以及他(她)根性和忍耐力程度是個定值。再配合劫末這個十毒惡世的環境。

再者,看一個人能不能救也能一眼看出。因為這個人自身所攜帶的東西以及在這個十毒惡世之中僅剩佛性也是個定值。

再議,如今萬教皆廢,萬法已然歸一。先別說能不能修行,在這個末劫,爾等眾生就算得救還是未知數,還要看你們自己!一念生,一念死,有的時候人的一念便決定了其最終的去處!

所以在如今末世,明辨正邪事關重要!千萬別隨著邪惡一同入滅了。


佛說,依法不依人。符合三法印的就是法。


只因身邊很多道友修學密法多年,變得迷信、固執和不可理喻的自閉,所以轉帖一位當今藏傳佛教法王關於上師的開示,可以借鑒!

1.如何親近善知識

  一位具量的善知識,會帶給修行者極大的利益,故我們應儘力去尋找具足條件的善知識。並且以財資供養、身體承侍,如教奉行等三法與善知識建立起良好的師徒關係。密勒日巴尊者說:"我缺乏足夠的財務供養,但我代之以如教奉行來令我的上師歡喜。"(密勒日巴尊者就是以此供養上師,依此而修行,獲得即身成就之果。)如教奉行雖然一般不容易做到,但就其結果來看,卻是所有供養上師法門當中最為殊妙的。所以為人師者,不可以把財供養看得比依教奉行更重要;而為人弟子者,則應盡己一切努力以如教修行來供養上師。
  所謂如教奉行,顧名思義,就是要我們依上師的話實踐。但是我們如果遇到上師要我們做的事情,我們不樂意做;或者上師說的話不如理、不合教量,這時我們就必須以正理和佛陀之正見來做抉擇取捨的標準。如果上師所說的教誡違背了這個標準,我們則要加以拒絕,因為這是佛陀親口告誡我們的
  如果你對上師說的話感到懷疑,那就必須先很善巧的把這個疑問弄清楚,然而這種做法在無上瑜伽密中是非常敏感的。因為修學無上瑜伽密的先決條件,就是弟子必須無條件的服從上師。但是即使是無上密續中所說的無條件服從,也只是在特別的意義下進行。
假若上師指著東邊告訴你要向西邊走,這時當弟子的人必須毫無選擇的加以抗議。但是態度仍必須非常的恭敬和婉轉,否則就不是回謝上師大恩之正當方式了。

  2.做金剛上師的條件為什麼必須是佛?

  小乘和顯教大乘的經典,雖然也說上師的種類、修學者必須依止條件夠的上師、上師應具備什麼條件,以及弟子應該有的修學態度等等。這幾個問題在(無上)密續中也同樣提出來討論,但密續中除了規定密宗上師必須具備上述之種種條件外,他必須是佛,因為他必須有能力以自己的修行證驗傳授生起和圓滿兩種次第,特別是他必須有能力以自己的證悟為弟子傳授第四灌頂。這意思是說,作為一個合格的上師,他必須有能力為弟子介紹大雙運,而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則唯有金剛持佛。
  一個能如法為弟子傳授(無上瑜伽密法)第四灌頂的上師,他必須現證幻身與究竟凈光。而凈光與幻身的關係,就如人御馬匹一樣。故同時上師亦必須親證大雙運位,並以此傳授給他的弟子。這是為上師應有的條件。
  在弟子方面來說,即使上師沒有獲得如上述那樣的成就,而向你灌頂的話,這樣的灌頂主要是替你在心識中種下殊勝種子,其力量的大小則完全取決於你在灌頂時的心態。當時如果你能視師如佛的話,那你就獲得最有力的種子。事實上,這也正是上師在第四灌中該教你做的。

3.上師的行為一切都是圓滿的嗎?

  一般而言,在修學依止上師法中,最重要的是要把他的一切行為都看成圓滿無缺。但依我(嘉瓦仁波切)的看法,我不喜歡這一個教法應用得太過度。雖然我們常可以在佛經上看到"(上師的行為)一切都是圓滿的"這句話,但是我們仍然必須籍佛陀之光明去了解它。因為佛陀曾經說過:"要接受我的教法,不能依靠盲目的信仰,而是必須透過理智的抉擇,就像買金子的人須先把金子鑒定一樣。"(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

"把上師的一切行為都看成完美"的這個教法,如果不透過正確的抉擇,很容易變成上師與弟子的毒藥。所以當我在教授此法時,對於傳統的這句話,總是叫人不要太過分的強調。如果上師所做的行為不如法,或所講的言論與佛之正法相違,這時我們必須謹慎的以理智和聖教量去加以辨別

  以我為例:因為過去歷代的嘉瓦仁波切都是偉大的聖者,而我又被認為是他們的轉世,且我又時常為大眾說法,因此很多人對我能生起大信心,於是他們在修上師法時,就把我觀成佛。同時我又被推為世間的領袖,那"於上師的一切言行都看成十全十美"這教法,很容易在人民間推行宗教或法令時變成毒藥。因為我可以這麼想:他們既然把我看成佛,那我無論說什麼他們都接受,所以說,太過分的迷信和無條件的把一切都看成聖潔的態度,是會很容易把事情弄糟。

  因此,我一直建議大家,"把上師的一切行為都看成十全十美"的這個教法,絕不可以在一般的修行人當中強調它。如果人們將此(修無上瑜伽密才須要用的)甚深教法,隨意應用到其他不相應處,這是很不幸的事

  或許你會想,嘉瓦仁波切難道沒有學習《菩提道次第論》嗎?他為何不知道"沒有上師就不可能學到佛法"的道理呢?事實上,我(嘉瓦仁波切)不是不認同《菩提道次第論》里所說的教法,作為一個弟子,當然必須依止上師,以及思維上師之種種功德的。但這個"把上師的行為都看成十全十美"的教法卻必須在完整的教規中以正理去運用它。因為此"十全十美"的教法,乃是出自於"無上瑜伽密續"中,《菩提道次第論》之所以引用它,目的是作修學者未來進修"無上瑜伽密"的前行。所以初學佛法的人對處理這件事要特別小心。

  上師如果利用密宗上師三昧耶戒來愚弄虔誠而無知的弟子,卻於弟子處獲得他所要的好處(不管他要的是名聞利養或是淫慾),這種行為就像是把地獄中的滾熱銅汁硬灌進弟子的肚子里一樣。所以做為一個佛弟子,依止上師一定要依理智和佛之正見來作主要的引導。如果弟子不具備這樣的善巧方便,是絕對無法在佛法上獲得證悟的。

  弟子觀此能凈惡業,加持善取諸緣。全面的觀察善業乃至於只須以世俗的看法,把上師看作佛陀的代表,而不須認為他是真正的佛陀。至於"把上師的一切行為都看成十全十美"的這個教法,則留到修學無上瑜伽密法時才全面運用它,那時這個教法就有新的意義了。因為修學密乘(尤其是無上瑜伽密)中有一個主要的本尊瑜伽法,就是將整個世間看成佛的壇城,把一切眾生都看成佛。此時在這種每一個人都是佛的情況下,上師反而不是佛,這豈不是既荒謬又可笑嗎?

  佛法在西藏已廣泛的流傳,又由於歷代上師們的慈悲,一般西藏人對佛法都能普遍生起很大信心,即使是一塊小紅布,他們也能把它視為真實的僧伽(註:西藏出家人的袈裟是紅色的)。對他們來說,修習"把上師的一切行為都看成十全十美"的這個教法是不大困難的,所以凈化傳承教法的責任,就完全落在上師的手裡。但是很不幸的是(許多上師不但不這麼想),反而被這所謂"視師行為皆完美"的教法所寵壞。實事上,一個越被人恭敬的人,應當越加謙遜才對,但這個理論有時卻變成反面。所以一個(真正發菩提心的)上師,必須時常很小心的防護自己,並牢記仲敦巴的話。仲敦巴說:"修行者應當利用別人對你的恭敬,而發展你的謙遜。"這是做上師的責任。

  那麼做弟子的人應負什麼責任呢?

  做弟子的人應負的責任,就是必須運用智慧,善巧的表達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因為信心固然可以產生功德,但若不在智慧的指引下,會造成很多的麻煩(和失望,乃至斷送自己的慧命)。

  我們西藏人(對傳法上師)普遍都有過度的信心,而我們也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身為上師的人應該知道:)一個依賴施主而過活的出家人,如果不如法修行(不依循佛之教誡),這樣便是造下大惡業,就如同盜用三寶物一樣。出家人必須具足善行,或精進的修學,或殷重修持令己能具堪受供養之身,如此接受布施方來得有意義。若已是毀法犯戒的出家人,那就應寧願飲下烊銅鐵汁(也不受人供養)。

  問題是(有許多人並不這樣想),他們只把"十全十美"的這個教法用來增長自己的迷妄與愚痴,而這些煩惱正是我們所要克服的。這种放逸的態度,很容易使我們墮落,這是我為什麼把"十全十美"的這個教法說成毒藥的理由。同時西藏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宗派門戶之見,也是因誤用"十全十美"之教法而產生出來的。

  第一世嘉瓦仁波切曾經寫過這麼一句話:"一個夠條件的上師,應該以慈悲心觀視一切眾生,尊敬如何一個教法的傳承上師,(他絕不攻擊任何人),只是毀損自己內心的敵人--無明。"

  佛法之所以有這麼多的不同傳承,完全在相應不同根器的眾生,這是一種極為善巧的方便。所以如果我們利用"把上師一切行為都看成十全十美"的教法,來達到自己分宗立派之目的的話,那我們將如何回報歷代傳承上師所賜給我們這麼好的佛法傳承和利益呢?我們能不感到慚愧嗎?如果我們歪曲或誤用傳承祖師的教法,我們將無法取悅於他們。

  作為一個上師,如果是為了利益眾生,而舉行法會或灌頂,這樣做是正確的,是值得的,並且有功德。反之,如果是為了獲取世間名聞利養,那倒不如改行做個生意人還好些。

  帶著佛法之假面具(到處招搖撞騙),利用眾生,這種行為會造成很大的損害。縱使像惡魔的敵人曾無情的傷害我們,但相較之下,如果我們利用佛法來達到分宗分派的目的,或利用眾生,其所造成的傷害,將遠遠超過敵人對我們的傷害。因為這種惡行損害了(正法和善行的)根源。

  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說過:"修道之人的行為若不如法,那麼他的行為皆是在破壞佛法。"所以凡是利用教法來分宗立派,或利用教法欺騙眾生的,這種行為就是在破壞佛法。

我們與其花費很大的力氣供設佛堂,或長途跋涉的去朝聖,倒不如憶念佛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之教誡來得好。修道之人如果因為修行而增長了自己的惡業和愚痴,更令自心煩惱,那顯然這是修錯方向了。

  據說八百年前的印度佛法之所以衰落,是由於具器不夠的人修了金剛乘的密法,以及僧伽的腐化,而造成宗派林立。所以任何人在宏揚西藏佛法的時候,都應牢牢記住,隨意使用"把上師的一切行為都看成十全十美"的教法是十分危險的,尤其是對於初學的人!


知你不為者,知你為又不惑者。師尊深淺吾不知,入吾心者在俗世。


多發願,多迴向。願力不可思議,我在持續發願一年後就在不可思議因緣下遇見了自己的上師。


去求佛菩薩賜給你一個真正的善知識。


釋迦牟尼很聰明啊,他知道真理不可說,他知道他用語言解釋的真理會被誤解和誤用,所以到死他只讓跟隨者們用三法印來印證佛法和真理。

後來小猢猻們分了大眾和上座,小小猢猻又發明了漫天的菩薩,小小小猢猻又把佛教傳播到很多地區很多文明。這麼多延伸出來的儀式和習俗,每一個傳播者最相對沒有缺陷的解釋是說這是根據不同需要的不同方便法門。方便法門,有多少成份是誤用?不誤用的前提下又有多少是誤解?不誤用又不誤解那這個法門又能適合多少其中的信眾?

多可憐的數據,多可憐的信眾。

所以到底該選擇怎樣的上師和法門呢?你不知道,你知道的時候已經可以自己修行了,多麼悲哀的悖論。那怎麼才能遇到適合自己的?你可以管這個碰運氣事件叫業,說不定你多燒幾炷香就找到了,說不定你多滅幾尊佛就找到了。


把自己準備好(成為更好的法器),不斷地誠心祈禱,他會出現。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髮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
一者 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
二者 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
三者 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四者 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五者 不貪利養恭敬尊重凈意樂心。
六者 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
七者 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八者 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
九者 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
十者 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


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推薦閱讀:

弘一法師為何沒有正式收徒,俗家弟子到底有幾個?張人希、黃福海、豐子愷、葉聖陶、黃永玉都是嗎?
反問自己的痛苦是否是對的,如果是錯的該怎麼辦?
平常我們所說所贊的「堅持」與佛家所要破的「執著」「執念」有什麼關係?有什麼區別?
是什麼阻擋你篤信佛教或者拒絕皈依佛教?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 修行 | 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