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提供的 iPhone 5c 圖紙所示背部的布面方式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要如此分割?
圖片來自 Apple 提供的官方文檔(PDF):https://developer.apple.com/resources/cases/Case-Design-Guidelines.pdf
註:iPhone 5c 的圖紙雖未明確註明生成軟體,但應與以前一樣是 NX 生成的。
補充:如果要認識 iPhone 5c 背部曲面(高光)表現,可以觀看下面這個官方視頻:
iPhone 5C 官方介紹視頻視頻
我對 NX 不了解,而 Apple 的這些圖紙都是通過 NX 生成的。如圖所示的背殼的曲面分割,與通常曲面建模的面片組成並不完全一樣,圖中所示的分割線能夠表示一些形態的特徵和邏輯,比如貫穿按鈕的那一圈就是分模線所在處,背部的區分可以看作是幾個對稱關係。但它不能完全反映曲面建模的面的分割,我認為是經過合併之後的(要麼是線合併要麼是面合併),這裡面如何分拆和組成需要使用 NX 的人來介紹了。
不過,通過這個圖依然能看出這個簡單形狀的不簡單,那就是高階連續,在視頻中也提到了「連續曲面」這個詞。
這個形態看上去很簡單,但每一處都經過精心考慮,並與最終的設計保持一致。比如這個塑料背殼在正面的外邊緣是很厚的一條,加上圓弧過渡,就顯得邊框很厚,似乎與平常感覺中的精緻相左,但它在這卻非常合適,不僅適合塑料的工藝(試想如果和 iPhone 5 一樣作一個硬的切角,與塑料顯然不相稱),而且與這個偏活潑生動的產品能對應起來(粗線條)。這些具體的設計是需要付出努力追求到的,也就是官方介紹中用到的一個詞,「through and through」。
在這最重要的是圓弧與底面的過渡,底面可看作是一個平面,通過曲線擬合的方法去探究這條曲線,會發現它並不是簡單的 G2 過渡,從(側面)曲線過渡到(底面)直線,而是至少是 G4 過渡。
最終就通過高光很好的體現出了,這也是為什麼 iPhone 5c 與 iPod touch 5 代在背部設計不一樣的一個原因,除了厚度不同,材質對光的不同表現,要求 iPhone 5c 對曲面的連續有更高的要求。
可以看一下視頻中的幾處高光變化的動態過程,從中截出的一個 gif 圖片:http://imgur.com/gfZiH70
注意變化的光滑性,前後的速度,以及到達和離開曲面時的粘滯。形態的光滑過渡除了會影響靜態的高光邊緣的光滑過渡外,在動態變化上表現會更加突出,而它們都在日常使用場景中直接影響用戶的觀感的。在看到的一刻,就能識別出形態的特殊之處,他未必關注高光的光滑之類,而是總體之感,總體性在設計中也一樣體現,比如曲面與底部平面的光滑過渡決定了曲面的形態和輪廓線,它並不是一條隨手畫就的曲線。這個不是工藝上用來分割的。
我觀看了整個文檔,覺得這些分割線的作用,就是在這些線描圖紙上,清晰表現產品表面弧面的。
這裡有歷代產品的分割圖,如果不標註弧面結構線,那估計你也分不出哪個是一代iphone,哪個是3GS了,iPad就更難分清了。
這個呀,我覺得是你看見的那幾個面其實是不同曲率的,所以大平面沒有合成一個;就是說,其實不是一個平面,接近平面的3D面;
我不能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不過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繪製專利申請書插圖的通常是一個獨立的事務所,而不是設計團隊或專利申請人屬下的其他某個部門。這是一個專門的職業,知曉各國專利申請對插圖的要求,接受委託(只)為申請書製作插圖。這些插圖師所依賴的三維模型無疑直供自設計團隊,但從模型到插圖至少有兩方面可變因素,導致插圖並不完全忠於原來的設計:
1,模型上一些不在專利申請範圍的,肉眼不易覺察的重要細節在提交給事務所前會被抹除,比如偽裝成各種不起眼小特徵的防偽標記,某個部件涉及關鍵性能的獨特但無法保護的設計。
2,模型師沒錯是因為要表達曲面而放這些分麵線,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有那心思重新畫自己想用的分麵線。能直接用模型原來的線他一般不主動畫新的線,除非某個區域顯得特別雜亂。就看牟小岔放的那些圖,對設計師來說最合理的表現形式無疑是左下角那種,左中的多了一條線就完全沒必要了。但手工畫新線的情況我在自己的專利中就見到過,甚至覺得他所表現的曲面是「錯」的,但我作為設計師並不在意這種事情。
另外軟體我覺得沒什麼影響,首先因為如上所述原因,繪圖所用跟設計所用很可能不是同一個軟體。其次手工調整的成分很大,專利申請上的圖每一根實線都具有法律意義,軟體生成的很多線條都是不必要的,會被手工刪除。
推薦閱讀:
※如何進行 solidworks 建模練習?
※怎麼判斷CAD的圖是自己畫的,不是複製別人的?
※車企主要通過什麼方式來實現白車身設計變數的參數化從而實現其優化設計?
※用 CAD 繪圖如何有效的控制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