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林彪剛到東北的時候,非常被動,為何1年不到就徹底扭轉了局面?
林總是如何扭轉乾坤的?這1年間都發生了什麼?
因為解決了最為關鍵的領導問題,東北局書記由彭真換成了林彪。順便爆一爆關於第四野戰軍戰史編寫工作的若干內幕。
成立東北局到四平撤退這九個月里,東北局的書記是彭真。他主要表現為對基本形勢缺乏正確的判斷,對蘇聯可能給予的幫助希望過高,對戰場敵強我弱的基本情況認識不足。同時還認為在東北地區離開大城市就很難生存,因此形成了擋住國民黨軍進攻,首先佔領大城市的觀點。
初入東北的時候,中央提出過「獨佔東北」的口號,彭真作為東北局書記,不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分析,樂觀情緒過於嚴重。他說,國民黨來10萬,我們有30萬,三比一必操勝算。(這30萬,除了從關內老區調來還未到齊的10萬人之外,其餘的都是新發展的部隊,成分複雜,並無戰鬥力可言,後來形勢一緊張,叛變了不少)。
10月底到11月底,山海關、錦州相繼失守。瀋陽、長春、哈爾濱以及中長鐵路沿線,蘇軍要交給國民黨接收。這時的情況已經非常清楚,佔領大城市已無可能,工作重點應該轉向中小城市和農村,但彭書記並未看清這一點。12月5日曾致電中央,準備趁蘇軍撤退之機,集中5萬部隊奪取瀋陽,當即被中央和高崗、陳雲、張聞天所否定。
12月28日,中央下達了「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但是東北局並未引起重視,只進行了一般的布置。從12月到次年3月底,東北局和民主聯軍總部遲遲不想離開瀋陽,後來被蘇軍強制撤離,先是從市中心轉到鐵西區,後來又撤到本溪,再撤到撫順,只是圍著瀋陽打轉轉。寶貴的幹部力量大部分投向瀋陽及其周圍的中等城市,由於國民黨軍來勢兇猛,不僅沒有建成根據地,反而使幹部力量受到相當的損失。
1946年3月底,要解決東北停戰問題。中央對於東北的戰略要求又發生了重大變化,提出要保衛四平、本溪,奪取長春、哈爾濱等大城市,打好東北的最後一戰。彭書記以東北局的名義,全力執行了這一決定。
四平保衛戰失敗,被迫進行戰略撤退。這個時候,中央果斷調整了東北局書記一職的人選,由林彪取代了彭真。東北局會議通過了著名的《七七決議》,集中主要力量,解決東北最迫切、最關鍵的問題——根據地建設,從而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勝利。
總而言之,在東北局書記任上,彭真對於形勢的估計、對於全盤工作的考慮,沒有提出過自己的見解,對於中央的指示,不管是根本性的還是臨時性的,都是照轉,作程序上的傳達和布置。抓不住工作重點和要害、不分輕重緩急,一天忙忙碌碌,事務主義,表現了缺乏駕馭整個全局的能力。
1949年3月13日,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主席曾經就此指出:「彭真自己承認是事務主義,我說事務主義是表現,原因是政治上弱,不能發現問題,因而不能分析問題。他是個好同志,現在中央工作。」
------------------------------------------分割線----------------------------------------------------
半個世紀之後,編寫第四野戰軍戰史,陳雲和彭真擔任總顧問(知情人講,彭真是自薦擔任總顧問的)。戰史編寫工作尚未完成,陳雲去世,自此便成了一家之言。彭真尤其看重自己當東北局書記期間,也就是東北解放戰爭頭九個月的歷史如何寫法。派出秘書劉某到瀋陽軍區編寫組坐鎮,指手畫腳,規定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而且只能按照他的意見辦理。在最後的審稿會上,主持會議的組長洪學智把提意見的人說成胡攪蠻纏,後來發展到蘇靜、劉振華兩位副組長感到自己承擔不了這個歷史責任,向中央打報告要求辭去副組長的職務的地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請打開微信搜索 cpcliusi
這個問題已經回答過一次,被刪除了,只好再簡單說一下。
林彪是1945年10底到的東北,不是1946年。由於東北是新區,基礎薄弱,用 黃克誠給中央電報的講法是「 現遇到極為困難之情況,無黨、無群眾、無政權、無糧食、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等」。
「部隊武器僅補充步槍一千二百支,輕重機槍四十四挺,山炮十門,野炮四門,尚不能補足,沿途留下之武器,且多破缺不全,為新部隊丟下不用者。楊師、梁師稍多一點,幹部戰士對新部隊裝備完善,老部隊破破爛爛極不滿意。」
「三師及楊、梁等師,幹部均感沒有根據地,非肅清土匪無法解決目前困難,亦不可能生存發展,但迄今仍未劃固定地區,向林總商討,林孤掌難鳴,向東北局建議,則從不回電,對目前既不確定持久方針,又無救急辦法,使情勢無論上下均感惶惑,且有人提及有遭遇西路軍危險之可能。」
「老兵老槍,新兵新槍」、「有遭遇西路軍危險之可能」,這樣的話分量很重,直接就把初到東北新老部隊中的矛盾給揭開了。當時中央領導人對黃克誠的電報很不滿意,認為這樣只會激化矛盾,亂上加亂。因此,由劉少奇出面複電黃克誠,將他批評了一頓。同時,中央又要求東北局想辦法給部隊供應武器。然而東北局初到東北後掌握的相當數量的武器裝備,由於組織混亂,被叛亂部隊裹挾、土匪偷盜和搶劫一空,已是無槍可調,只能讓各部隊自己想辦法。加上組織調整尚未就緒,令出多門,黨組織與部隊內部亦矛盾重重。在這種情況下,在與國民黨爭奪東北的較量中,中共一方已處於了極為不利的境地。
等到1946年5月四平保衛戰大敗後,形勢更加明顯。東北民主聯軍一路敗退,不得休息,疲憊不堪,立腳不住,一直被敵人趕到了松花江北岸。國民黨軍則連續佔領公主嶺、范家屯、長春、海龍、德惠、農安、小豐滿等地,兵臨松花江南岸,趾高氣揚,非常囂張。
當時東北國軍指揮官杜聿明的本意是乘勝進攻,打過松花江佔領哈爾濱,把中共軍隊攆進黑龍江。按當時的雙方實力來衡量,這種危險性是存在的。然而,蔣介石於此時飛到了東北視察,高級將領們紛紛前來覲見,不得不停止了軍事行動。不久,蕭華、吳克華等指揮的民主聯軍南滿部隊發動了鞍(山)海(城)戰役,殲敵一部,迫使杜聿明不得不從北滿抽調部隊南下支援。在此期間,在馬歇爾的力主告誡下,蔣介石宣布停戰15天,國共雙方繼續討價還價,杜聿明也只好暫時偃旗息鼓。由於判斷松花江防線難以守住,東北局當時已準備放棄哈爾濱,到農村去打游擊,讓各部隊化整為零獨立開創局面。緊急關頭,毛澤東獲悉蔣介石準備停戰,遂急電東北局,令他們堅守哈爾濱10天,並強調這是「至要至要」!從國共談判的進程看,毛澤東判斷蔣介石是要打的,和平希望渺茫,其短期停戰不過是為了要休整部隊,調整兵力,準備發動新一輪的進攻。然而此時東北的中共軍隊則更需要休整,應「竭力爭取和平,哪怕短時期也好」。為配合東北形勢,中央軍委命令關內部隊實行積極的自衛反擊,打擊敵人,調動敵人。6月7日,陳毅指揮山東軍區部隊毅然開打,連續解放了膠縣、張店、周村、泰安、棗莊、德州、即墨、高密等城鎮,殲滅國民黨軍收編的偽軍3萬多人,嚴重威脅了國民黨控制的津浦鐵路和膠濟鐵路安全。不得已之下,蔣介石只好命令將原準備調往東北的兩個軍抽回來應付山東戰事。這樣,東北國民黨軍也一時無生力軍補充,因佔領了大量城市而不得不分兵駐防,戰線扯散,需要休整,只能暫時終止了攻勢。民主聯軍面臨的軍事壓力得以大大減輕,東北最危險的局面過去了。
隨著雙方談判逐漸破裂,國民黨方面鐵了心要打,毛澤東在經過反覆思考後下了決心,一面爭取最後的和平希望,一面打破幻想,不怕兩個破裂(與美、蔣破裂),立足於打,全國大打,不限於東北,只有經過半年至一年打勝了,和平才有希望。為此,他向各中央局下達了自力更生,立足於打的指示。與此同時,李富春和黃克誠代表西滿分局給中央發送了一份報告,建議現在應採取保存力量,等待時機的方針。認為目前戰和已到最後關頭,如果拖延不下去,要麼讓步以求和平,要麼堅決打下去,堅持下去以待國內外局勢的根本變化。對於這份報告,毛澤東認為其中的一些觀點是合乎實際的。但對局勢的估計過於悲觀,對敵人的困難和弱點估計不足。目前只有堅決鬥爭一途,戰和均為鬥爭下的條件,喪失了鬥爭精神,「結果將極壞」。也就是說,毛澤東已不再期望中共繼續讓步以換取國民黨方面恩賜的「和平」,而是要採取堅決鬥爭的方針,以打促和,以打逼和。重慶談判後黨內一度曾出現的「和平民主新階段」的幻想必須丟掉,打是目前唯一的出路。
歷史證明,毛澤東透視種種不利的條件,以其過人的戰略膽魄為中共規划了一條擺脫困境、走向勝利的道路。到了堅決鬥爭的重要關頭,當時的中國上下無人能有毛澤東所具備的戰略天才和面對極端困難的膽色,蔣介石之所不及,美國誤判對象,斯大林錯估友黨。就這樣,中國歷史在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走向了其時無人能料的巨大轉折。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撕毀了國共雙方於1月間達成的《停戰協定》,調集重兵向中原解放區發起大規模進攻,全面內戰終於爆發。有意思的是,關內開始大打後,東北卻出現了幾個月時間的沉寂。由於國民黨政府全面展開了對東北佔領區的接收,軍隊也相應地散開守衛各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線,攤子越鋪越大,加上關內吃緊,兵力緊張,一時無力像四平之戰時那樣集中優勢兵力向中共軍隊發起進攻。雙方在北滿松花江、南滿長白山兩個方向形成對峙狀態,一直持續到了當年10月。利用這幾個月的寶貴時間,東北民主聯軍得到了充分休整和補充,東北局也指導各地區展開了大規模根據地建設,終於站穩了腳跟,恢復了元氣。等到國共雙方在東北再次開戰時,形勢就大不一樣了。幾年後,國民黨軍隊在遼瀋戰役中大敗虧輸,丟掉了整個東北。蔣介石這才如夢方醒,認識到1946年6月初宣布東北停火是個極大的錯誤,失去了一舉消滅中共在東北勢力的天賜良機。惱羞成怒之下,蔣介石將板子打到了當初力主不要追擊共產黨的馬歇爾身上,大罵其「冥頑不靈」。可是,有什麼用呢!歷史,已經無法改變。
為了加強東北局的集中統一領導,擺脫東北工作目前面臨的困境,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經過慎重考慮,於1946年6月16日向東北局下達指示,決定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彭真、羅榮桓、高崗、陳云為東北局副書記兼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並以上述五人組織東北局常務委員會。如此,賦予了林彪一元化領導東北黨政軍全局工作的權力,之前由於他常和彭真意見相左導致形不成堅強領導的局面得以改變。林彪能以中央委員身份領導一群中央政治局委員,顯示了毛澤東的魄力及對林彪的巨大信任。歷史證明,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加快了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
在林彪的主持下,東北局於7月初召開了擴大會議,通過了東北解放戰爭史上著名的《七七決議》,將進行自衛戰爭與建設根據地作為中心任務,為全局工作指明了方向。根據決議精神,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對軍區建制和部隊編製做了大幅度調整。其中將北滿主力改編成為3個野戰縱隊和7個獨立師。以原新四軍第3師8旅、10旅、獨立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由劉震任司令員,吳法憲任政委,吳信泉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以原新四軍第3師7旅和原山東八路軍渤海軍區主力部隊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由陳光任司令員,楊國夫任副司令員,劉其人任副政委。這樣,黃克誠帶到東北的原新四軍第3師部隊,就與原山東八路軍第1師、第2師、東北挺進縱隊合編的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一同,成為了東北民主聯軍的主力基幹部隊。另外,原新四軍第3師的兩個特務團與嫩江軍區一個警衛團合編為獨立第6師。
根據中央指示和《七七決議》精神,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將工作重心轉向距離國民黨佔據的大中城市較遠的城鎮和鄉村,在組織主力部隊與敵人作戰的同時,又動員大量軍政單位有重點地分散到東北各地,放手發動群眾,清剿殘餘偽軍和土匪,建立根據地和地方武裝。同時進行土地改革、扶助手工業和中小型加工作坊、扶持私人工商業、開展生產合作,加強二線兵團建設,將北滿、西滿根據地工作搞得風風火火,成為了解放東北的穩定大後方。
在軍事上,東北民主聯軍站穩腳跟後,相繼進行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有力遏制了敵人的攻勢,消滅了敵人部分有生力量。在併入冀察熱遼區後,東北民主聯軍總兵力已不弱於國民黨軍,而後方動員能力又倍強之。同時東北國民黨軍由於總數量較少,又背上了守備大中城市的包袱,兵力分配緊張, 機動部隊更是有限,只好轉攻為守。林彪等人抓住戰機,迅速發起了1947年夏季攻勢,轉守為攻,並取得重大戰果。從這時起,東北解放戰爭形勢就得到了根本改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如顯示該用戶不存在,請點擊下面「搜一搜shentingxue2017朋友圈、公眾號、文章等」查找即可。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談一下人的因素吧,祖上三輩都是地道的東北人,據爺爺說當年他大學還沒畢業時趕上東北光復,作為小青年當然很開心的迎接中國的軍隊進城,可是進城後所謂的「國民政府」根本就是把所有東北人都當成漢奸,巧取豪奪不說,政府里也沒幾個東北人,反觀共產黨早就在各大中院校裡面落閑子布暗線,吸收比較正派,有民族認同感的青年學生入黨作為幹部儲備,用延安幹部帶領這些人去搞好東北的根據地建設……並且給當年的大學生們開出的條件是,支援完前線,想回去上學還可以去上學。看看用人上的差距就知道為什麼
順便再補充一點兒,由於特殊原因,閱讀過大量當時人的檔案,猜猜國民黨怎麼發展學生骨幹的?「入了三青團,不用考試黨國送你上大學,打贏了就能當軍官,發大財」,看到這些敘述我也是醉了
這個問題非常好。黨軍史方面cpcliusi和沈聽雪的帖子都是非常準確的。此外黃克誠大將的回憶錄也非常有益於理解這段歷史。
主要是路線問題:是依託城市工作,還是依託農村根據地。讓開大路,佔據兩廂,建設鞏固的東北根據地,這兩個政策路線確立後,共軍就有優勢了。 。。。
但是這種路線的搖擺,也是黨中央在和談,馬歇爾調停下不得已而為之事情。這跟江西蘇區時代的路線搖擺不一樣。七大之後的共產黨已經非常成熟。即使在主席遠在重慶的情況下,少奇同志也獨立執行了北進東北的戰略規劃。讓開大路,佔據兩廂,是劉少奇首先提出,毛主席迅速批准的。
就連一直被詬病的彭真書記,在四平失利後,主動反對中央的長春保衛戰計劃,主動棄守長春,保留有生力量。這也是非常負責任的,而且他此時政績不佳,主動放棄長春就意味著下台。客觀的說,彭真這一點比國軍戰區統帥,不敢承擔敗局,不戰不走的要強的不知道哪裡去了。
和白先勇給他爸洗地不同的是,馬歇爾元帥的調停,是有利於國軍進攻的。因為只要有和平的可能,共產黨就不能完全放棄對城市路線,轉移到農村路線上來。因為東北城市在物質上非常有吸引力。共產黨就想扛一扛,正確在和談時候多佔一些城市。
另一方面,國軍此時是正統,進攻共軍名正言順,共軍在政治上為了爭取民意,只能被動抵抗和退讓。所以,這種薛定諤的和平局勢是最有利於國軍進攻,消耗共軍主力的。四平街就是例子。當國軍開始剿匪戡亂,全面內戰時候,共軍也就只能徹底放棄城市路線了。此時,林總替代彭書記也是必然。
聊一聊46-47年的黃克誠大將。
從挺近東北到站穩腳跟,也是黃克誠大將人生最高光的時刻。從他個人方面說:
1,黃克誠大將在45年,以個人名義發了一個電報《對當前局勢和軍事方針的意見》,建議立即派部隊赴東北,並應盡量多派,「至少應有5萬人,能去10萬人為最好」,要創建一塊大的戰略根據地。這一點和中央不謀而和。
2,奉命率部隊去東北時候,非常有遠見。當時中央和很多進東北的部隊,認為東北到處都是武器,蘇軍可以隨便發。都把武器留在根據地,赤手空拳進東北。但是,黃克誠部,是帶槍去的,這一點非常有遠見。
3,黃克誠大將帶3.5萬人途徑山東河北,很多當地的幹部要求,留下來打一仗,黃都拒絕了。兵貴神速,判斷準確。
4,當時新四軍三師出發的時候,是9月28日,蘇北還很暖和。黃大將堅持要帶上棉衣。後來到東北,果然因為沒有根據地,沒法籌備棉衣。
5,黃克誠去東北,命令部隊出清物資和邊區幣,換了1萬兩黃金,結果打完遼瀋戰役還沒用完。
6,寫了著名的七無電報,向主席吐槽東北時局,「無黨、無群眾、無政權、無糧、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隨後和林總達成共識,開始搞根據地。並促進了毛主席的新指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讓開大路,佔據兩廂」
7,在薛定諤的和平時期,國軍節節推進,共軍在中央命令下不戰退讓。黃克誠是第一個給中央打報告,說國軍要是進赤峰,我就啥也不管了,血戰到底。
他的回憶錄非常值得一看。他屬於那種又睿智又敢言的人。為什麼要重點提黃克誠呢,因為他老是越級給中央打報告,提的建議非常正確,又都是為公,言語又非常激烈,讓彭真書記下不來台。黃跟林總會面,對時局看法一致後,立馬把自己的部隊轉給林總直轄,增強林總的力量,這比陳光有覺悟的多,後者連電台都不給。
所以,黃克誠大將的個人奮鬥是推動東北局人事變動歷史進程。但是,黃克誠大將的一些行為有下克上的色彩,不符合組織規定。戰爭後期,有點坐冷板凳的意思。當然,四野人才濟濟,將星閃爍,也不缺虎將。
後續:
1,彭真在東北有委屈,也是可以理解的。城市路線也是中央根據談判形式和蘇聯態度決定的么。沒想到蘇聯把自己小兄弟給賣了。
彭真很熟悉城市工作和舊社會軍警憲特的運作,家庭背景深厚,如果和平了,東北打選戰,彭真還真是一把好手。事實上,選戰也贏了。但是,共軍選出來的民選市長,能被蘇聯趕跑,蘇聯扶植國民黨委任的前偽滿洲國市長上台,真奇怪了。彭真怒斥蘇聯人:拿刺刀把共產黨趕走。心裡無疑是非常憤怒的。
所以建國後,華北局執掌京畿,彭真出任京兆尹,是從實際出發,非他莫屬。包括後續的北京市市委書記,都跟彭真在民國時期在直隸積澱有直接關係。
2,黃克誠儘管在戰爭後期做冷板凳。但是,戰後論功行賞,主席給他天津市市委書記位置。無疑是肯定了其在東北的貢獻。這說明共產黨的獎懲制度是非常公平的。
主席當時非常看重黃克誠,特別詢問了他一個政略上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後,要不要停止革命,維持穩定搞建設,要不要跟資本家妥協」。在這個問題上,劉少奇是主張和資本家妥協的。
主席當時有顧慮。特意召見和詢問時任天津市委書記的黃克誠。問他對上述問題的看法。黃克誠是支持少奇主張的,這也是全黨主流主張。
黃克誠回憶錄記載,主席聽後面色凝重。這是一次面試。無疑,黃克誠沒有通過。主席認可了黃克誠的軍事才能,但是沒認可他的政略。於是派他去湖南老家當書記。這也是要職,但是地位不如天津。
黃克誠去湖南主要是承擔軍事後勤任務,同時給二野四野賀龍部籌糧。然後就是剿匪。軍事任務完成後,就回軍隊了。後來出任總參謀長,也是主席認可的。黃克誠是少有的跟四個野戰軍山頭都有淵源的大將,又是主席的老鄉。出任總參謀長是非常合適的。主席非常認可黃克誠的軍事才能。
黃克誠在東北幫助林總,後來林總也儘可能的搭救了批鬥中的黃克誠。文革後,黃克誠也是力主實事求是談林總功績,談主席得失。
3,東北的路線之爭,不能稱為鬥爭。主要是客觀形勢驅動的。但是,這也是後來很多紛爭的源頭之一。敏感,不亂講了。大過年的在timeline上看到這樣的推送,簡直辣眼睛,應該是黑公公點的贊,既然有送臉下鄉支援基層建設的,那就得有打臉的,所以,本答案不是來答題而是來懟人的,因此並沒有什麼幫助。
首先 @body some 聽說kmt要處決漢奸和叛國者,開心。
等等,寧次同志怎麼就「無罪「釋放了呢?
啊放錯圖了,是岡村寧次。
岡村寧次_百度百科
戰後初期,蔣介石為了重振旗鼓,培養所謂「中堅幹部」,在台北市郊陽明山成立了「革命實踐研究院」,並親自兼任院長。該院不僅培訓黨政幹部,還設有軍官訓練團培訓各級軍事幹部,岡村寧次等一些原日軍將佐被聘請為高級軍事教官,他本人還有該院的「顧問」頭銜。
然後是這位童鞋 @Swing徐 ,他看了《雪白血紅》,覺得蠻好看,也蠻中立的。
嗯,我看過《故事會》,也覺得蠻好看,蠻中立的。
『以斯大林的信用,說他沒有幫助,誰信?』
我也不信啊,但是沈志華教授是這樣認為的:
(選自《MZD,斯大林與朝鮮戰爭》第一章:重溫遠東夢)
tg:我好像認了假的大哥
啊至於說到 『蘇軍退一城,tg收一城』,這個怪你們寄幾啊,你們讓美國染指東北的事務,動了蘇聯的蛋糕(根據雅爾塔體系),人家當然跳反啊。再說你們的劫收大員能把全國人民弄得跳反,也就見怪不怪了。
所以說你們這些人啊,就是應該去找楊教授,電學能夠讓你們對歷史有一個新的認識,科科以上一點淺見,大家新年吼。
我簡單說一下
就是
國軍接收大員變成了劫收大員
美國人在以前是管後勤的
現在後勤的權力被國民黨收回了
然後大家就都知道了······
將帥易人並沒有能使情況有什麼起色。任人唯親和賄賂成風已經敗壞了先前以紀律嚴明著稱的部隊的素質。我認識一個上校,他本來有希望當團長,但是由於沒錢為此孝敬上司,結果只好靠邊站。他負責一個團的運輸隊,不得不把全部汽油的七分之一留給軍需倉庫主任,他的頂頭上司還要再拿走七分之一以飽私囊。為了不使他的汽車停駛,他只好把潤滑油脂拿到黑市出賣,然後再買進汽油。吃空餉的風氣,當年在印度的時候,曾給美國人杜絕了,後來卻又死灰復燃。結果,當一個師投入戰鬥時,兵員往往只有原定編製的百分之六十。更糟糕的是,軍餉經常拖欠不發,結果士兵只好靠任意搶老百姓的東西撈點外快。
由於最高統帥部一味防禦的變態心理,部隊都留駐在城市裡,軍官們早已厭倦艱苦的戎馬生活,現在無所事事,便沉溺於女色,藉以消愁解悶。蔣軍軍官們金屋藏嬌,逼良為娼,就這樣糟蹋了一批本應遣送回國的日本婦女。不光可以在城裡看到日本女郎同國民黨軍官鬼混,還可以在軍運列車上看到她們給中尉、上尉們作伴。這些女郎站在貨車車廂的門口,穿著東洋和服,裡面顯然是一絲不掛。對於風塵僕僕的軍官們來說,這些女郎團可增添樂趣,可是她們究竟能對打敗共產黨作出什麼貢獻,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我剛到滿洲,就遇到了一位西方的情報官員。他給我講了一件事,這是我在中國東北之行所聽到的唯一的趣聞。這件事在滿洲的外交人士中廣為流傳,饒有趣味,因為它集中說明了蔣介石的官員當時使用了什麼手段來證明關外的中共部隊里有俄國士兵參加作戰。
事情是這樣的:在蘇聯紅軍撤離滿洲時,一個掉隊的俄國兵同部隊失去了聯繫,給蔣介石的軍隊抓了起來。我的朋友——那位外國情報官——聽到這個消息,就設法前去採訪,同這個俄國兵進行了長談。
這個兵是個挺討人喜歡的傢伙,他承認他被國民黨收容後受到良好的待遇,但是他們的一些做法使他莫明其妙。他對這位外國人說,「請您告訴我,為什麼中國人要照那麼多的相呢?有一天,他們硬叫我站在戰壕里,給了我一支衝鋒槍,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給我照了十幾張相。第二天,他們讓我穿上中國軍服,給了我一支步槍,又給我照了十幾個鏡頭。有時候,他們還叫一些俄國平民躺在地上照相。我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這位外國人聽了俄國兵的敘述,也不明白此中的奧妙,便記在心裡,以便將來弄清。過了些時候,駐東北的蔣介石軍隊代表給了他一套照片,據說拍的是在國共兩軍一次交戰中擊斃的蘇聯人。他一看,在這些所謂陣亡的軍人中,有一些是他本人認識的白俄平民。他正想指出這一點的時候,人家又給他看了一張照片原來就是他以前與之談過話的那個俄國兵。照片中那個俄國兵手持衝鋒槍站在戰這裡,與前進的情況一模一樣。還有其他一些鏡頭,照的是他身穿中共軍服,拿著中國步槍。
國民黨官員煞費苦心地解釋說,這些照片是幾天前才從這個士兵屍體的衣袋裡找出來的。
他們帶著愛國的義憤說:「這是一個俄國人!」
這位外國人實在忍不住了。他說:「我知道,前兩天找還同他談過話呢!」
然而到一九四五年八月,蘇聯紅軍趕走日本人的時候,東北義勇軍又重新出現,並且迅速發展起來。當俄國人佔領鐵路線和大城市的時候,義勇軍接管了農村地區,繳獲了一部分日軍武器。與此同時,在南滿作戰的幾支八路軍正規部隊向北挺進,同義勇軍會合。不久以後,關內的八路軍揮戈北上,關外各支部隊進行了合編。共產黨在當地的正規軍人數最初可能只有五萬。
在此期間,美國用軍艦和飛機把近二十萬蔣軍趕運到滿洲。蔣的文武官員們,本來大可像共產黨人那樣去同義勇軍聯繫,把他們爭取到自己一邊。可是他們卻反其道而行之,去找那些給日本人當了十四年漢奸的地主,把他們組成武裝的隊伍,去打義勇軍和共產黨。換句話說,國民黨出於其半封建的本性,同滿洲人民深惡痛絕的分子聯合了起來,從而奠定了一場階級戰爭的基礎。這就給共產黨人贏得滿洲農村創造了機會,他們以前正是這樣贏得華北農村的。
說也奇怪,俄國人這時候幫的是蔣介石而不是中共。一方面義勇軍和八路軍接管農村,另一方面蘇聯紅軍卻讓蔣介石官員接收滿洲所有的城市,並保護了他們好幾個月。與此同時,蔣介石正式要求蘇軍在滿洲比原定計劃多呆一些時候,使他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美國的運輸工具把部隊運來。於是俄國人和美國都幫了蔣介石的忙。後來俄國人撤離哈爾濱和北滿其它城市時,還應蔣的要求,帶走了他委派管理這些城市的所有官員。這就搭救了這批官員,使他們沒落到滿洲人民手裡,並且把他們平平安安地送還給蔣。蔣介石如此既依靠俄國、又依靠美國,也就無異承認,他離開了外國的武裝援助,就不能控制滿洲。
俄國人撤走的時侯,蔣介石已經有美械裝備的五個軍在南滿,他們向北大舉進攻,在四平街受到阻擊,進行了一場血戰,最後總算進了長春城。這時,根據馬歇爾停戰協定的規定,蔣軍停止了推進。有一些人,特別是那些有意搞臭馬歇爾和杜魯門政府的人,認為就是由於這個停戰協定才使蔣未能征服滿洲。但是,難道可以設想,戰線已經拉得很長的蔣軍,還能繼續向前推進數百英里去佔領靠近蘇聯邊境的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嗎?即使假設蔣軍居然做到這一點,必然也將以慘敗告終。因為那樣一來,蔣軍的供應線就會拉得更長,而當時他連南滿的那一段供應線也頗難維持。
一九四七年夏,正當某些人叫嚷什麼滿洲被出賣給斯大林的時候,國民黨可以炫耀自己在東北取得了以下三大成就:
一、它已經把美國所訓練和裝備的七個軍的兵力至少斷送了一半,並且還大大削弱了剩下部隊的戰鬥力。
二、它繼俄國人的洗劫之後,進一步把日本人遺留下來的強大的工農業經濟破壞殆盡。
三、它喪失了許多滿洲人的好感,這些滿洲人並未像台灣人那樣起來造蔣介石的反,而是倒向共產黨那邊去了。
簡單的回復一下
1根據地的建設
戰爭初期東北民主聯軍來不及開闢根據地,因而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
沒有老百姓的支持在新區作戰和在老根據地作戰是完全不一樣。
粟裕為什麼七戰七捷,因為老百姓的支持。
粟裕所部在蘇中主動撤退出海安然後就在旁邊不遠部隊天天出操唱歌,國民黨部隊就是發現不了,還以往是已經擊潰共軍主力,然後部隊一撒開,就被抓住給消滅了。
正如林彪所說,沒有根據地,就像沒娘的孩子一樣,不僅部隊容易暴露部隊的後勤,部隊的傷員救治等等都有很大問題。
所以撤出四平以後,共產黨狠抓了根據地建設。
而根據地建設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分田,一個是剿匪,楊子榮就是著名剿匪英雄。
2,東北民主聯軍的整編
整編表現在
2.1對進軍東北過程中大量收編的原偽軍部隊的改造。
八路軍進入東北後,一時間隊伍迅速擴大,其中相當部分是土匪偽軍,這些部隊反水現象非常嚴重
2.2建立起了可以供林彪指揮的嚴密組織系統。
林彪剛進入東北的時候,電台都沒有,各部戰鬥力如何缺乏必要了解。
2.3針對新一軍新六軍等國民黨精銳部隊,林彪等指導部隊養成了一系列的戰術素養,使得原來主要從事游擊戰的八路軍部隊在對付國民黨精銳部隊的時候戰力大增。
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更多的是小股作戰,而對兵團作戰,大部隊作戰一下子感到陌生,這就為新六軍等國民黨嫡系部隊所乘
3,東北民主聯軍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幾次戰役中執行了集中優勢兵力的正確的戰略戰術。
本來,對付四平戰後受損的共軍,杜翌明是有機會的,這個機會就是趁松花江以北的共軍還在休整的時候,迅速拿下南滿的共軍部隊,然後沒有後顧之憂的向松花江以北進攻,杜翌明因此投入了優勢兵力清繳南滿。
但問題在於杜翌明執行的是分進合擊的戰術,而共軍最擅長的是集中優勢兵力吃掉對方一路。
集中優勢兵力是毛澤東在紅軍反圍剿時期就一再強調的戰術原則,林彪特意對南滿指揮員更進一步的強調,結果粉碎了杜翌明的進攻。
4國民黨軍雖然基本上是精銳部隊,但是實際上人數不太多。
在抗日戰爭中,國民黨丟失華北,主力位於大西南,如果沒有昧國軍艦幫助運送軍隊,東北早就被中共控制了。
此後國民黨一方面以承認外蒙獨立為條件,換取了蘇聯對國民黨的支持,通過蘇軍的力量逼迫中共武裝撤出大城市,一方面通過昧國軍艦運兵,但由於陸路被所謂八路八路專扒鐵路的八路給封鎖,國民黨東北部隊人數不太多。
由於佔領區擴大,需要分兵把手,兵力更加不足。
@大尾巴狼 這個人太無恥了,罵人刪評論加拉黑,各種製造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來造謠。
很多人都說美國給蘇聯軍援了,讓我多讀書,我勸你們回去好好讀讀書,美國是給蘇聯軍援了,但美國給蘇聯的武器跟東北野戰軍的武器有交集嗎?美國給蘇聯的都是高射炮,是打飛機用的,東北野戰軍用的可都是地面炮,哪有高射炮,蘇聯又從哪來那麼多美式地面炮給東北野戰軍?
下面貼出你們所說的美國給蘇聯的軍援:
二戰美英等對俄國援助清單:
飛機: 14018架
坦克,裝甲車: 22800輛
運輸車: 501660輛
摩托車: 30000輛
鐵路車輛: 13041輛
高炮: 7944門
衝鋒槍: 108293挺
無煙火藥: 130713噸
炸藥: 132237噸
鋼材: 2589766噸
鋁: 26110噸
石油: 2622357噸
化學品: 631017噸
艦艇: 672
下面是東北野戰軍兩個典型縱隊在遼瀋戰役結束後的武器:
第38軍 11月,部隊進關時,全軍實有59523人,長槍16769支,短槍3410支,衝鋒槍3990支,輕重機槍1249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385具,火箭筒43具,60炮320門,迫擊炮85門,山、野、榴炮74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55門。
第39軍 11月,部隊進關時,全軍實有59378人,長槍14517支,短槍3427支,衝鋒槍4072支,輕重機槍1394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305具,火箭筒17具,60炮310門,迫擊炮100門,山、野、榴炮55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13門。
請問蘇聯從哪來的那麼多美式大炮?下面那些說我的裝逼犯出來看看啊!人不僅要多讀書,還要認真讀書!天天在那玩春秋筆法,累不累!人得要點臉!
@陳旭@isaacma@龍淵 等等,你們這些人才應該去多讀讀書,別看兩天地攤文學就以為自己是歷史專家了
還是聽 蔣公演講比較靠譜,滿滿都是乾貨。
戰爭開局孰優孰劣?自然我是國軍全面佔優,飛龍騎臉怎麼輸。
現在我軍與共匪相比,所有一切的條件,我們都要優越過他們,各將領的精神今後如再不振奮,思想再不改變,仍不能把這禍國殃民的萬惡共匪來消滅,甚至反被共匪打敗,做共匪的俘虜,這真是最可恥的事情!我們高級將領還有何面目以對我們革命的先烈和生我的父母?
蘇聯的援助?沒有
共匪在莫斯科四國外長會議以前,原是希望四國干涉中國內政,壓迫中國政府不能平亂,他以為四國政府縱不能同意干涉中國內政,至少蘇聯也會單獨支援中國共產黨的。殊不知會議演變的結果,適得其反。
我國軍的進攻?所向披靡
自前年國軍包頭戰役起,到最近四平街的戰役為止,沒有一個重要的城鎮被匪軍佔領,相反的,凡是匪軍的老巢,無不被國軍攻克。其中最險要的城市,如陝北的延安,魯中的南麻,都被匪軍盤據在十年以上,是他們政治或軍事的重要根據地,我們幾天的時間就予以佔領。
那問題出在哪呢?千古完人 蔣公比果粉明白的多。
可見我們的問題決不在軍事方面,軍事方面如能作到足食足兵,戰事決無問題。現在的問題,只在如何健全我們黨的組織,充實我們黨的力量,使能擔負其應盡的責任。
我們的情形就不然,軍隊佔領一地之後,黨政人員不能跟上去,還要使軍隊於苦戰之餘,在收復區和共產黨的黨員作政治的鬥爭,首尾不能兼顧,戰果就無由收穫。
所以才有了土共的發展。
共產黨現在除了在政治經濟上多方擾亂的陰謀之外,其在軍事方面的作戰綱要,主要的是消耗戰。其目的就是要消耗我們的兵力,使我們的兵力逐漸削弱,而他們的兵力逐漸強大,到了他們的兵力和我們平衡以後,再來和我們作主力決戰,以期一鼓擊潰我軍,消滅我軍。
蔣公明白,以前我黨負天下之望,民心所向,抗戰勝利才兩年卻被人批評謾罵。
我們過去推翻滿清專制,完成北伐,獲得抗戰的勝利,可以說無往而不順利,無時不為全體國民所擁護,惟有到今天,信譽一落千丈,處處被人譏評,蒙受重大的恥辱。我們黨部負責人要是再不覺悟,再不振作,以積極的行動來取得人民的信仰,那我們怎麼能剿平共匪,完成國民革命的大業?
為什麼?因為我炮黨,太過腐化墮落,黨政工作不行。
現在前方民眾組織和宣傳的工作無人去做,要讓軍隊自己兼顧,而地方的黨部團部則互相摩擦,互相牽制。尤其是東北的情形,令人更為痛心,一般黨員團員,不顧黨國的存亡,不顧共匪的囂張,只為個人的權利地位而爭執,只為發展自己的勢力來鬥爭,每一個人被派到一地工作,首先就替自己打算,如何培植自己的實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各省的情形,莫不如此。
這真是無志氣,無血性,自私自利,這樣怎麼能夠領導民眾,擔負革命的使命?
敵方土共,則有高達助陣
共產黨的情形就和我們不同,他們自從民國三十二年起實行所謂「坦白運動」,每一個幹部和黨員,自己有什麼缺點,對於黨和同志有什麼要求,都澈底的反省,坦白的提出,用以改正心理和精神,他們這一運動的成績如何且不說,但他這種精神是對的。我們一檢討自己的情形,真是難過,真是慚愧,共產黨是互相監督,坦白批評,而我們一般黨員則在心理上時時欺騙自己,敷衍粉飾,只求彌縫一時。
48年 蔣公指出,失敗的原因,究竟是敵人有高達,還是怪自己?
對於我們作戰失敗的根本原因,有沒有徹底的反省?我們今天之所以失敗,究竟是由於共匪有什麼強大的力量?還是由於我們本身的缺點太多,以致為共匪所乘呢?如果我們承認自己失敗是由於本身的缺點所造成,那末這個缺點是什麼?究竟是因為我們的武器不如敵人精良,部隊不如敵人眾多呢?還是因為我們一般高級將領自己的精神墮落,生活腐化,以致部隊情感隔閡,士氣消沉,戰力消失呢?
至於果粉怪罪的蘇聯援助, 蔣公,不服
我們處處要從積極方面著想,要看清共匪根本沒有什麼力量,終久是會被我們國軍消滅的。他今天所有擴充的武器裝備,都是由於我們自己的錯誤,被他擄獲得去的。今後只要我們自己能站穩腳步,不再錯誤,不再供給他武器彈藥,則我們就可很快的得到最後的勝利。我們根據二十幾年來血的教訓,就格外可以加強這種自信。現在一般人只看到共匪的奸詐驕橫,以為他真是有什麼了不得的力量,殊不知共匪的奸詐行為並不自今日始,而是他二十餘年來一貫的伎倆。如果他真有力量,那我們老早就被他消滅了。
即使到了49年, 蔣公都沒有甩鍋蘇聯,而是怪馬歇爾
至於軍事失敗的近因,乃是由於我們戰略的錯誤。我們政府誤信馬歇爾的調處,將最精良的國軍開到東北,以致內地空虛,各戰場都感到兵力單薄。戰略上一經犯了錯誤,那在戰術上是無法補救的。何況我們一般將領對於戰術又毫無修養,對於剿匪戰術又未能深切的研究,如此,當然失敗得更快!
同時也反思自己
我們革命軍自成立以來,因為軍事教育的制度沒有確立,所以軍隊中間始終沒有樹立學習和研究的精神。以致今天一般高級將領不學無術,愚昧無知,為中外所譏刺,為社會所鄙棄,對於戰略戰術的修養,不僅毫無根底,而且不加切實的研究,甚至連軍校時期所得的一點知識,都已經拋荒殆盡。像這樣的將領來指揮作戰剿匪,如何能不失敗呢?反觀共匪的幹部沒有其他的長處,他們教育的程度實在多不如我們;但是他們特別提倡研究好學的習慣,進到一個新的環境,遭遇一種新的情況,他們就一定要反覆的檢討,深切的學習,務求其徹底的瞭解;而且他們對於一切工作業務,環境對象,都用科學的方法,不斷的分析研究;每一個問題他們都要求得具體的解答,如果得不到解答,就要反覆的討論,繼續的鑽研,總要獲得一個結論。他們這樣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就是他們能夠獲得實事求是的功效。這個實與精的工夫,就是他們匪軍今日還能夠有一時勝利的原因。
即使50年轉進台灣,都沒有怪蘇聯
共匪的組織、宣傳和無孔不入的間諜,比之於日本帝國主義者厲害得太多了!我們在抗戰勝利以後,有廣大的後方,接收了東北和華北重要的城市,保有一 個裝備精良絕對優勢的軍隊,尚且要失敗下來,到今天跼促於臺灣孤島,人心趨於渙散,軍隊幾乎瓦解,我們還要談革命,求復興,豈非夢想嗎?
你們這些人啊,不看 蔣公語錄,怎麼研讀歷史?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是果粉
為什麼沒人提到高崗這麼重要的人物?
請戳:高崗
在林彪去之前,高崗在45年召開的七屆一中全會上擔任了政治局委員(當年政治局委員只有13人,林彪還不是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務委員並在會上做了關於爭取中間分子、生產、作風問題的發言。
可以看出中央對東北的重視,並將此重任交給了彭真_百度百科和高崗。
林彪去的時候,實際上彭真和高崗已經運作了近一年的時間,而且打好了部分人民基礎,再加上林彪與蘇聯的關係甚密,獲得了日軍及蘇軍的裝備,使得四野的基礎在當時解放軍中是最好的。
領導人只干兩件事情,一個是指定戰略方向,一個是用人帶好隊伍,毛澤東在這兩個方面均是無人能及。東北博弈就是鮮明的表現,能夠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局勢之中,找到正確的道路,用對人,這就是牛逼。
當然,林三虎的軍事政治能力也做出來很大貢獻。
對比瞎雞八亂搞,喜歡越級指揮,任人唯親的蔣大隊長,毛主席在領導藝術上面至少甩了他十八條街。
先下結論:不是林彪神通廣大,而是經過血的教訓之後,中共徹底拋棄和平幻想,全軍上下在戰與和、根據地建設問題上上達成一致,統一思想(韓先楚回憶錄)。在這前提下,之後的鞍海、拉法、新站等戰鬥的勝利重塑戰士的信心,提振我軍士氣,在最困難的時候,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集中主力在山東大打特打,調動了東北國民黨軍,緩解了東北情況,東北民主聯軍4月向中央報告「1946年四平長春撤退後,主力失去戰鬥力,如果敵人繼續增加兩個軍,我軍的處境將十分危險,因主力來不及休息和補充裝備,山東大打起來救了我們一手,使我們緩過氣來。」因為東北調走兩個軍,杜聿明的其他部隊鋪散在大小城市中,無法集中兵力向東北民主聯軍進攻了。1946年6月,林彪成了東北一把手,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及政委,樹立了絕對權威,《七七決議》統一思想,全面整風整軍,幹部下鄉,發動群眾,建設根據地,這個決議是對東北有很大意義,也可以說是轉變關鍵(羅榮桓語)
解放軍在東北全境撿破爛,搞土地改革和軍事動員,把編製充實到了實處,同時加緊了訓練。
國軍的形勢不知道比解放軍好到哪裡去了,但是戰線拉長,民眾不支持,他們便成了日軍,而他們的素質呢,還不如日軍。
裝備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人才是。
共產黨的制勝法寶:1,土地革命,取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和投入。2,正確的俘虜政策,把原本的敵對分子瞬間化為自己的力量,戰場上瓦解了敵方鬥志。3.對國民黨高層分化瓦解,把投降一詞改為投誠絕對是最高明的創造。使得那些黨國精英叛蔣不再有道德上的顧忌。不戰而屈人之兵達到了歷史上的極致。4.取得中間力量的支持,如那些民主黨派。輿論上處處都佔先。總結起來,說是兩黨之爭,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毛蔣二人之間策略智慧的比拼,蔣熟讀經書,未免有些迂腐,毛深諳歷史機謀權變遠勝於蔣。蔣代表的是少數大官僚資本家大地主的利益,而毛代表是中國所有受苦的工人農民的利益。得民心者焉能不得天下。
林彪剛入關時也就8萬多人,毛當時讓他和蔣打硬仗,力圖獨霸東北或佔住一半東北,四平之戰林彪發現毛的意圖無法實現 ,他不和毛硬頂而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關閉電台悄悄撤軍北滿。並向中央提出:放開大路佔領兩廂,發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的意見。中央採納了這一建議(注意這一建議最先是林彪提出的,但以後林彪一直是張口閉口說這是毛提出的,把功勞歸功於領袖,)這時蔣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命令杜聿明停止了進攻。林彪得以喘息,旋即在東北大搞土地革命,剿匪反霸,贏得了廣大翻身農民的踴躍參軍,此時國民黨佔領了東北很多城市,而每個城市都要派兵把守,相應的分散了自己的兵力,之後便有林彪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及遼瀋戰役。林彪出關時已經是百萬大軍。之所以如此,除了毛和中央的正確方針之外,林彪個人的天賦和指揮才能是很重要的因素,什麼一點兩面,三三制,四快一慢都是林彪此時創造出來的,至於遼瀋戰役的猶豫,只能說明林彪比較謹慎,毛則是敢於冒險。當然最後證明毛是對了。不過是險中求勝了。萬一塔山和黑山有一處守不住呢。所以林彪的考慮也是有道理的。
林彪當了東北黨政軍一把手之後,充分放手將工作交給高崗,羅榮桓,陳雲,張聞天等人,讓他們放手去做,自己只管打仗和抓大事。顯示了林彪高超的領導能力和卓越的戰爭指揮能力!
國軍在東北,二戰四平這一段就新1新6,13,71,52,60,93七個軍。60軍和93軍都是雜牌,在國軍手裡發揮不出威力
打完四平,熱河承德一帶13軍保護國軍後路防止Tg在熱河攻擊國軍後路。
南滿軍區正面一開始是要52軍,60軍對抗Tg南滿軍區。TG發動鞍海戰役,60軍184師師部戰場起義,國軍急調四個師增援和南滿軍區對峙。一下子兩三個軍就堆在南滿軍區對面了。
四平核心要地,總不能不守吧,好,71軍守四平。
現在剩下新一新六93一部。
然後打開東北地圖,看看四平的位置。。上面吉林黑龍江兩個省。
國軍繼續走,又佔了一個要地長春。甩下新一
只剩下新六軍一個軍,頭頂上是差不多兩個省。還有解放軍主力。接下來怎麼打?
後續準備進東北的兩個軍被山東的解放軍拖在關內出不去,國軍兵力短時間內又上不去。新六軍一個軍就不要去上面孤軍深入了。留下當機動兵力吧。
國軍兵力不足,必須分散應對TG的部隊,任何一隻想要行動都會讓解放軍在另一個方向佔便宜,能穩住現有戰線就行了。沒法再往前打了。
然後大家搜集日本武器。三個省解放軍佔了差不多兩個,誰搜集武器比較多呢。。。。
馬歇爾停戰生效以後。東北解放軍在新站、拉法殲滅國軍一個團。國軍也沒發動報復。另外馬歇爾那次停戰,一共也就十五天吧。。國軍要是餘力大,十五天後再打過去就好。。解放軍兩星期實力上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主要原因是:
1.二戰四平拖延太長導致解放軍在南滿北滿站穩腳跟。國軍必須分兵應對解放軍幾個軍區。
2.四平是攻堅戰不是殲滅戰。解放軍整體力量未受嚴重損失。
3.關內解放軍的一系列呼應導致國軍難以繼續向東北增兵。
結果就是國軍兵力不足。難以在東北繼續進攻。
馬歇爾調停只能算是個次要原因。鐵馬冰河 里 說 剛到地方確實不好混,讓東北老百姓追著拿斧子砍,讓蘇聯傻狍子欺負,大姑娘爭著搶著嫁給國軍官兵,然後軍事上也沒怎麼搞好,那個彭領導也是個二貨。
混的不好就要找出路,我覺得影響命運的有三個:
1.把領導換了,我記得林說過一段話,大概是叱吒風雲的不算好,他喜歡靜靜的看圖仔細的考慮每個細節。
2.踏踏實實到群眾中去,到農村去,城市不好待,到農村心換心。
3.國民房黨自己把自己的名聲給敗了,這誰都救不了。
教科書上不是寫得很清楚了么?民心所向啊!
共產黨是把東北地區作為革命根據地,其廉潔的作風深得東北人民群眾之心,這不是民心所向么?
(你們說林彪的偉大,這才是政治敏感啊。)
國民黨是明確表示要懲治那些背叛中華的滿洲軍民並槍斃漢奸和叛國者。
國民黨要支付抗日烈士的撫恤金,要補償抵抗區、淪陷區、黃泛區、激戰區的巨大犧牲和損失,這些費用來源肯定應該是投降區和叛亂區。
所以至少在東北,在滿洲帝國,那些背叛中華的滿洲軍民,他們是反對國民黨的。因為國民黨對東北是要懲罰性統治的,接收換成「劫收」,是的其實當時國民黨絲毫就沒有想要掩飾,代表抗戰人民的國民黨就是要「劫收」這個叛亂區。
相比之下........這就是滿洲的人心之所向了。
都寫在教科書里的,還爭論個屁?!
---------
我來!
首先推個紀錄片《鐵馬冰河~東北解放戰爭紀實》
短時期內林彪領導的四野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共同推動的。
一是林彪堅持正確的戰略,不再與國軍在重要城市死打硬拼,敢於大踏步的後退把國軍分散在廣闊的東北大地上,逐營逐團的蠶食。
二是加強部隊的戰術戰法訓練,對廣大團以上幹部進行培訓,現在四野的戰士對林總的"三三制"口訣還能朗朗上口。
三是東北局通過土改,發動廣大農民踴躍參軍,教育農民知道是在知道為誰而戰。共產黨從進到屯子被人拿斧子砍,到養出了一隻百萬級的四野。
四是蘇聯、朝鮮等友方,半公開地將日偽的物資轉移給東北共軍。四野的部分機關醫院在戰局最為不利的時候轉移到朝鮮,利用友方保護自己。
五是東北國軍指揮分散,孫立人系統和杜聿明指揮系統矛盾激烈。打開地圖看下,東三省北是蘇聯,東邊是金日成,東南是旅順蘇聯殖民地。國民黨這仗打的就和美國人在越南遇到的情況一樣。
天意,更靠林彪自己的天才,,,,,,。
推薦閱讀:
※唐朝人到底有多好鬥?
※高達是否有被研發的可能?如果能研發,其在戰爭中到底有沒有實際意義?
※在現實戰爭當中,像高達和環太平洋之類的機甲的作用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