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台灣民眾的負稅特別重。這是真的嗎?

【劉寶瑞 郭全寶《寸步難行》】MP3|聲音|錄音免費下載_在線收聽-喜馬拉雅FM

這段單純是出於政治目的的藝術創作,還是有一定歷史依據?


-

不靠抽重稅,錢從哪裡來?

「反攻大陸」四個字,喊來簡單,現實世界可是血淋淋的。

我們小時候的台灣,要讀書,沒高中,上千萬人口的大台北,公立高中只有九所。

(建中、北一女、附中、中山女、成功、景美女、板中、中正、復興。)

(當年考高中太痛苦了,所以印象深刻,不排除還有寫漏的,但大體就是這麼多。)

(記得還有一所「國立華僑中學」,但那是給華僑讀的。)

信不信由你,這是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初的數字。

一所收一千多人,一整年,大台北上千萬人口,就是萬把人可以讀公立高中。

為什麼?

只因國民黨巴不得你全部初中生,都去讀技職、技專,下工廠,學技術,全部作工人。

要看病,不交保證金,叫你立刻抬出門去。

「難產?……干我們啥事呀,不交保證金,請把孕婦抬走!」。

於是,那孕婦血崩,死了。

全世界最大的救難組織,台灣慈濟功德會,就是因為某醫院門口的一灘血,開始建立的。

我成長的年月,撞上兩次石油危機,政府連你家燈炮的瓦數都要限制,

整個城市到晚上是一片漆黑,晚上都不敢出門,

政府財政困難,柏油馬路上全是坑洞,那還算好的。

我娘老家一直到八零年代,都是石子泥土路。

我家是軍眷,吃的配給的軍糧,全它 X 是霉的,全是黃色的米,

倒進米缸,密密麻麻的象鼻蟲,跟米里摻了芝麻一樣。

象鼻蟲不怕,怕的是米煮出來了,都有蟑螂蛋的味道,那玩意兒,我吃了好多年。

整個社會都窮,我從幼稚園就開始打工,台灣以前不禁童工,我一直打到大學畢業,

沒有一個寒暑假不在工廠里,不在工地里幹活。

讀竹園幼稚園時,我就包過糖果,給牛仔褲的釘子穿針。

上小學,在街上賣過冰棒,當過油漆工,作過馬錫鐵玩具,

我和我母親搭配裁縫,作過上萬件中華民國陸軍的汗衫和內褲,

我會畫燈籠,在燈場生產過美術燈飾,我會用工具機作登山鞋,

到了國中,作木製傢具工人,在工地當板模工,在果菜市場當過搬菜工,

高中,當過餐廳服務員,高中沒畢業,就在地下賭場當圍事,給黑社會看門。

大學一、二年級,當燈光師,大學三年級,為了養活自己,就開始在電視台寫劇本。

我的學生生涯,就考上高中那個暑假,我娘沒逼我去賺錢。

我在輔仁大學的游泳池,遊了一整個暑假。那是我生命中唯一的一段長假。

就這,我家在台灣還算是收入好的,因為我繼父是國防部的官員。

好不容易,等你長大了,去部隊當兵,看到了你會辛酸掉淚。

從槍,到車,到坦克,到營房,每個物件上,國民黨都給你用漆「噴上價錢」。

告訴你,那些全是民脂民膏。

是的,我們手裡拿的,全是從自己的身上摳出來的血肉,換來的武器。

且不說真的進入戰爭狀態了,不說真打仗了,就只是備戰,也是血淋淋的。

若你想像不來,說半天你若還不理解?……好吧,想想北朝鮮吧。

要不信國民黨的政府有多狠,可以看看中華民國,歷年的國防預算佔比。

七零年代前,政府總預算,不少於六成,最高近八成,全花在軍事上。

八零年代前,每年近五成,政府年度,一半的預算!都讓國防部抽走了。

九零年代前,還常年在三成以上!

到 21 世紀,軍費才終於降到兩成以下。

一直要到 21 世紀,軍費的開支,才有合理化的模樣。

在軍費降低前,台灣可以造飛機,射衛星,造軍艦,關起門來搞核彈。

軍費降低後,操,啥都搞不了了,但是呢,老百姓終於有高中可以讀了。

截至 2017 年,不計私立學校,大台北有公立高中,滿滿的 47 所。

(建中、附中、成功、北一女、中山女、景美女、明倫、大同、大直、西松、中崙、和平、華江、松山、永春、陽明、百齡、中正、復興、內湖、麗山、南湖、南港、育成、萬芳、政大附中。三重、中和、林口、板中、泰山、華僑、新店、新莊、三民、 三重、永平、石碇、安康、秀峰、金山、明德、海山、清水、樹林、錦和、雙溪。)

也是因此,現在的台灣,造不起飛機了。

2014後的台灣政府預算資料,見諒,我真是一時找不見。

但我確信,即使馬英九連續八年違憲,低列軍費,但也還是保持在十餘個百分點。

這,就是台灣人這幾十年來,吃的苦頭。

不說別的,一直到九零年代,有半個世紀,大台北有多少人讀不到公立高中。

為了什麼?

不就是為了國民黨說的「解救大陸苦難同胞」嗎?

要知道,國民黨統治時全島封閉,整個宣傳媒體都在他們手上。

電視電影,不說別的「大鍊鋼」「人民公社」啥啥啥了,

就一個「文革」,從小到大,整天聽國民黨宣傳,罵了十年不止。

要說那時代的台灣人,有良心的,哪個不是真心覺得「大陸同胞」在受苦?

作為無知的學生,看著文革時流傳到台灣去的各種影像、照片,

文攻、武鬥、破壞古迹的紅衛兵……哪個台灣小孩,沒有流下過真心的眼淚?

有哪個台灣小孩,沒有捐過自己的壓歲錢?

等年紀稍微大了,本來以為國民黨都是在說謊,結果呢,來了個「打倒四人幫」。

這才驚覺,竟然那些宣傳內容都是真的!人家還法院審判了!

這些事,只要不是失智失憶,誰能夠忘得掉?

就這,還有人嘲弄我在這裡陰陽怪氣,裝偉大,一切怪大陸?

就諸君這種閱讀水平,也只能去 Ptt 、FB和腦殘獨派對罵三字經。

跟你正經說事,你是沒資格聽的,當然,只知道「星辰大海」的你,也聽不懂的。

是的,一堆大陸網民在那裡整天說「大陸運去黃金」「美援」「台灣是美日的狗」。

講真,別說你懂台灣了,只有台灣人,知道我們自己走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

最後,多說兩句。

我常說,中國人這一百年來,過的日子太苦了。

兩岸都一樣,太它媽沒道理了,太雞 X 苦了。

大陸想解放台灣。

台灣想拯救大陸。

然後呢?

這就是中國人的宿命。

好不容易掙扎著,才過上兩天像樣的「人過的日子」,結果呢?

數之不盡的大陸腦殘網民,巴不得兩岸起兵戎,巴不得和日朝韓印菲越,打多國大戰,

最好把港台同胞全收拾了,核平台灣島,留島不留人,真以為這叫民族復興?

同樣,台灣腦殘網民,整天扇風點火,還以為美國人、日本人會趕來幫你台灣建國?

都一樣啦。

不管嘴炮有多響亮,有多少本事來曲解歷史,兩岸仇恨的謊話,造的有多漂亮,

把那些敗德的,叫囂的反人類屁話,說的再是五花六花,說到底,在我眼中都一樣。

兩岸這些腦殘「礙國賊」,不用叫他上戰場。只要叫他們過上幾天備戰的日子,

大陸小鬼,上山下鄉,支援三線。台灣小鬼,離島當兵,一天三頓霉米,挨兩頓炮擊。

我保證全會哭著尿褲,滿嘴喊娘。

註:

頁面有人自己用網上找來的「高等教育數字」在推演,說上面答案不實。

好吧,我就補兩句。(下面文字,可略去不看)。

----------------------------------------------------------------------------------

現在的知乎有個大問題:

寫正經答案的成本太高,鍵盤俠胡說八道的成本太低。

比如上面這個答案,叫我遇上了一個自以為聰明,但其實愚蠢無比的傢伙。

此人用搜索引擎搜「數字」,然後自己推理半天,

想證明我說的「教育資源缺乏」一事是說謊。

殊不知,真正匱乏的,竟然是此君的常識,推論荒謬無比,而沾沾自喜。

一、

網上的台灣的調研數字,你看到「八十年」時,請一定記住「中華民國有『民國紀元』」。

所謂八十年,通常指稱的是 1991年(尤其是台灣島上的政府資助的專門研究報告)。

因為中華民國是 1911 年建國,你得加上 1911。

再強調一次哈,九十年,一般是2001年,兩千年,一般是2011年。

你把數字混著用,一差差十年。這難道不傻嗎?

常識呀,常識都叫狗給吃了?

二、

要看台灣高等教育,查大學、學院的數字,網上有表,不要瞎推算。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5%A4%A7%E5%B0%88%E9%99%A2%E6%A0%A1%E5%88%97%E8%A1%A8

裡面可以細查到每一所學校的成立年份,別動不動一開口,台灣大學有 X 百所。

(嗯嗯嗯,因為台灣大學有 X 百所,所以台灣高中生,一定有 X 十萬人!)

若你沒有翻牆能力,我下面把某論文中的表格,給你搬來:

表中可見1990年代是分歧點,因為1994年4月10日,台灣人民發動「410教改大遊行」。

政府退讓,教育方針大變,大學和學院以倍數不停暴增。(別忘了1987台灣解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6%95%99%E8%82%B2%E6%94%B9%E9%9D%A9)

換言之,拿1990年代數字,來反駁我對於1980年代的描寫,當然不行。

因為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教改前,教改後。

現在網上能找到的,多是1990年代後的數字,不為什麼,只因網路是90年代才有。

看下錶吧。

看我說的「國民黨巴不得你全部初中生,都去讀技職、技專,下工廠,學技術,全部作工人。」是不是說謊?……五專、二專、二技、四技,這些以「職場就業」為導向的專科學校,1986年是182所,是28所一般大學、學院總數的近七倍。

所以,還是同樣問題:常識不足。

三 、

網上的台灣高等教育「總數」,拿來反推,算出高中生數字,能行不?

當然不行。

因為台灣學制中,所謂「高等教育」,包括了「由國中升學」的「五專」。

1980年代的數字我查不到,但可確信,1992年,台灣五專學生就多達18萬9626人。

也就是我說的「台灣政府歷年來,向職業教育傾斜」的現象。

至少在90年代中期前,還是一個普偏現象。

這些國中生就讀的五專,全要被列入「高等教育人數」。

學生數量龐大的五專,那都是國中生(大陸叫初中)升學去讀的,

不是大學,不是學院,更不是二專、二技和四技(後面是高中升學讀的)

僅看錶列,1986年有77所,比大學和學院,多了近三倍!

是不是我們也照小學生算數法,學校差三倍,學生乘以 1/3,

真正的大學生,喔,我們算出來了,就是六萬人呀!(這不傻嗎?)

說到底,還是常識匱乏。

最後提醒一點,台灣歷年來的出生人數,直到 21 世紀的二十餘萬,

和二十世紀常見的三十餘萬間排徊,從來沒出現過一年出生五十萬的可笑數字。

腦殘網民推算來大學生五十萬,可以讓全島小朋友,在三十年前,一人讀兩間。

又回到老話了,知乎寫答案,成本太高。

腦殘傢伙,用小學算術跟你扯淡,星辰大海,指點江山,真 TMD 成本太低。

-


反攻大陸這三十多年,應該是台灣人過的最後一段恐怖統治時期,為什麼台灣人對威權統治這麼厭惡反感?那真是,因為被壓迫怕了!
美國打朝鮮的時候,台灣人都在餓肚子喔,還要給美國送糧食,美國人打越南的時候,台灣人依然要給美國人送糧食,就這樣餓著肚子送糧食,換來的,還是美國的斷交。
各種輿論壓迫,文化專制,生怕說錯一句話,被抓去審訊,每天上課下課都看著一個光頭,上普通高中、大學,百般刁難,考試苛苦,只是為了把你趕進社會,創造價值。
所謂的經濟騰飛,都是建立在三十多年的血液上的。
我們大陸人也是一樣苦,改革開放後二十餘年,社會道德寸寸瓦解,將近百萬下崗工人和裁軍士兵衣食苦憂,高考之橋一窄再窄,大批青年也去創造價值了,所謂的先富帶後富……
這幾十年來不止台灣人苦,大陸人也苦,中國人苦,我們這個苦難的民族到現在還在互相攻伐,受限與政治意識與非黑即白的威權思想。
明明是同胞,恨不得用最狠的拳,最污垢的語言來消滅對方。
悲乎,嘆乎。


小透明實名反對高票答案。

你所陳述的事實也許都是實錘,但你引申表達的情緒真的讓人火大:

註:以下引用的原文最令我生氣的一句「不是為了你嗎」已被yol先生刪除。果然,人總在不經意間流露最真實想法。

講真,別說你懂台灣了,只有台灣人,知道我們自己走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
請問一下,台灣人咬牙忍受過的,那麼艱難的歲月,都是為了誰?
不是為了你嗎?

  • 我的苦只有我自己知道,這層意思也許在你台胞心裡有共鳴,但在別人看來毫無波動。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連綠營的美麗島歌里,都知道這個道理。

二十世紀亞洲的民族國家/政權,哪個不是從蒙昧或瘡痍中百廢待興,百姓一同吃苦?

而面臨或剛逃離戰爭深淵的政府,哪個不是初期以國防為重,百姓為此受苦?(被yan的戰後日本算是告別戰爭深淵了)

哪怕是幾十年受壓迫和錯誤路線帶來的痛楚,大陸人民也是不會比灣民少的。

誰不是寸步難行,而又越走越堅定呢。

  • 我一切都是為了你啊,這句話更讓陸民鍋從天上來,莫名的道德情感綁架。

中蘇交惡,大三線計劃讓多少中國人受苦,我們也能來一句「我們都是為了蘇聯啊」嗎?

也許當時支撐你們的信念是解救大陸同胞(就不用反攻這種強硬的白日夢詞了),大陸同胞領情嗎?此時的我們還想著解救你們之於白色恐怖呢。

你們當時到底為了誰,現在到底應該記恨誰,心裡沒點b數嗎?

老蔣剛撤離的時候,沒全心全意把你們當作吾土吾民,這樣的心態招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隱患。

但請高票答主和類似心態的灣民拎拎清楚,不是我們欠你們的。

  • 腦殘大陸網民真沒良心,這話還得對半來看。

網路確實會放縱人,留島不留人這些言論,確實是腦殘言論,傷害感情,丟人現眼。

但支持武統不是,這是近年來逐漸發展的一股思潮,一種政治觀點。

問題來了,誰不是讀著《鄉愁》、思念著寶島、幻想著和統長大的?(說到這裡筆者就淚目)

問題大了,又是誰打破了我們的幻想,引起了我們的警覺,傷害了我們的感情?

yol先生混大陸網路圈,對部分陸民想法感到憤怒;而我們去逛台灣網站,在現實或遊戲社交遇到的惱人灣灣,不更令我們絕望嗎?


繼續更新 @yolfilm 你回答里說國民黨限制台灣人接受高等教育 連高中都限制了 回帖里扯什麼台灣私立學費很便宜 台灣不允許教育產業化

那到底國民黨是限制你們接受高中教育啊 還是扶持你們接受高中教育啊

私立學費3000元 80年代末台灣人均GDP都快20萬台幣了 私立學費才3000 這私立不得虧死啊

如果真是這麼低的學費 只能是政府補貼私立 那麼又何談什麼國民黨限制你們上高中 你這左右開弓自打嘴巴的本事 還真是了得

==========

更新一下 @yolfilm

三 、

網上的台灣高等教育「總數」,拿來反推,算出高中生數字,能行不?
當然不行。

因為台灣學制中,所謂「高等教育」,包括了「由國中升學」的「五專」。
1980年代的數字我查不到,但可確信,1992年,台灣五專學生就多達18萬9626人。
也就是我說的「台灣政府歷年來,向職業教育傾斜」的現象。
至少在90年代中期前,還是一個普偏現象。
這些國中生就讀的五專,全要被列入「高等教育人數」。

有人看到台灣的高等教育學生總數四、五十萬,就興奮的不行,
且不說這數字是民國還是西元,咱搞不清,
就是放到八零年代,你也得扣掉近二十萬的五專生。

那是數量龐大的五專,而不是大學,不是學院,更不是二專、二技和四技。
再去看上表,1986年有77所,比大學和學院,多了近三倍。

是不是我們也照你的小學生算數法,學校差三倍,學生乘以 1/3,
真正的大學生,喔,我們算出來了,就是六萬人呀!

說到底,還是常識匱乏。

最後提醒一點,台灣歷年來的出生人數,都在現在的二十餘萬,
和以前的三十餘萬間排徊,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年出生超過五十萬的可笑數字。
你推算出來的大學生五十萬,可以讓全島出生的小孩,在三十年前,一人讀兩間。

又回到老話了,知乎寫答案,成本太高。
小學生用算術跟你作數學作業,成本太低。

============

你這樣自打嘴巴也是搞笑 你自己說的 國民黨巴不得你們全都初中生都去讀技校 而88年的時候台灣高等院校在校生已經達到近50萬人 (本科加專科)每年入學人數超過10萬 按比例是同年齡段25%的比例了 你自己的圖片也劃的很清楚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12年基礎教育之上在繼續接受教育的人口。這能叫國民黨巴不得你們初中畢業就去讀技校嗎。

哪怕就只算本科生88年台灣在校本科生也有近20萬人 一年入學人數差不多有5萬 同年齡段人口裡8個人就有一個是本科生 。 按你的說法全台灣 公立高中一年才畢業不到2萬人 多出來的2 3萬本科生是哪裡來的。

你狡辯說是私立高中上去的 但按你說的 你們台灣 當時普遍赤貧 怎麼有錢上私立的呢。

你這樣兩面扯淡 自相矛盾也是好笑。

======

看了yolfilm 的回答 我實在不知道 為什麼胡說八道 忽悠人都能獲得這麼多贊。

他開篇就說80年代末 大台北地區將近1000萬人 一年一共收不到1萬高中生 那麼在校高中生也就是3萬。按著比例當時台灣在校高中生一共也就6萬到7萬人吧。 我是不知道他怎麼統計出來的 因為我也查不到當時台灣高中生的人數。但我查到了當時台灣大學生的人數。

@yolfilm 你能解釋一下 貴灣是如何在只有6 7萬高中生的情況下 保持 4 50萬在校大學生的嗎 。

=================

yolfilm :我倒是等著,我糾正你了,看你認不認錯。

嗯,最好把我的答案刪了,你就正確無誤了,是吧?

還是你知道起碼的廉恥,趕快把你污衊我的答案刪了。

我等著看呢。

今天 21:23

============

我問你既然按你說的 你們台灣底層生活的如此困苦了 敢問有多少能上得起私立高中的 而且按你的列的數據 必然台灣大部分高中生都是上私立的 左右是你在胡說八道 要麼你承認 高中生數量是錯 那麼就承認台灣當時大部分學生都能上得起私立高中 經濟水平遠沒你說的慘 你兩個選一個吧

你還說當時國民黨的政策是不讓台灣人大量的接受高等教育 高中生都如此限制 那為什麼還有4 50萬大學生呢

=====

你也是夠心虛的 給我發完簡訊就屏蔽了

=========

你們台灣教育發展歷史也不難查 在補充一段

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這個階段可以看作是台灣教育的精英階段。1950年,台灣只有一所大學(台灣大學)、三所獨立學院(分別是工學院、農學院和師範學院)、3所專科學校,本專科學生總數僅6660人,研究生5人。到1984年,台灣有29所公私立大學與獨立學院。這個時候,台灣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在15%以下。這個期間台灣高等教育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大學畢業不存在就業難問題,基本上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人上學,全村光榮。所有高校都不存在生存問題。

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台灣高校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從1980 年的104所到 1999年的134

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991年為32.4%,到90年代中期,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台灣高等教育屬於大眾教育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高校數量猛增,相當數量的人能較容易的跨入高校大門。這個階段,高校發展開始出現分化,一批具有辦學特色的高校開始出現。


關於 @yolfilm 台灣軍費佔財政支出比例的問題。我提供另外一個數據來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804/08/9073112_399260415.shtml


我一個鑒定的反yol派差點被他答案給忽悠的點贊了,翻過來一想不對啊:

大陸是和美國抗,和蘇聯抗,要工業化,所以過得苦,上山下鄉——我們是對外敵,是自我提升。

台灣就是和大陸抗,和大陸抗,還是和大陸抗——都是同胞你為啥要抗來著?

這世界上斷沒有多數人服從少數人的民主,除非台灣不把大陸當人。台灣現在還能輸出這種價值觀,都是大陸念在同胞情誼上施捨的。台灣人什麼時候可以真正當一回自己的主人:決定血戰到底,那就從軍費做起;決定和平,那就統一。

是的是的,你們最棒了,台灣南波灣啦。

說白了yol的三觀恐怕就是:統一我不管,但是獨立不論成功還是失敗都對我這個在大陸討生活的台灣人有害,所以不能獨立

老毛說: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是政治的首要問題。

我要說:如果在關鍵性的問題上有人不想表態,有人想含糊過去,那我們就只好逼他表態——站在這一邊或者那一邊都有成熟的預案。


高票答案裡面的台灣軍費表還是很有意思的。

台灣軍費在50年代有一個比例提升維持70%多好幾年,大致就是從大陸大躍進到之後的一段困難時期,老蔣是真想反攻大陸,窮兵黷武。

原子彈爆炸以後,台灣軍費比例就降低了,高票說的70年代的苦難生活其實比之前已經好很多了。

台灣經濟大發展是蔣經國十大建設完成的80年代,軍費還在漲,但是比例已經下來了。盤子做大了。


大陸城鄉二元制度,農村比較慘,城市生活一直還不錯。

除了困難時期,一直有穩定的糧食供給,收入也很穩定。家裡經濟條件主要取決於撫養比,老人有工資,孩子少的家庭生活就不錯。孩子多,老人沒工資靠撫養的就差點。獨生子女政策以後,80年代形成四個有工資或者退休金的大人養一個孩子,生活才顯著改善。

當時的問題是買不到東西,副食品缺乏,工業品缺乏。沒有工業化養殖的豬,雞鴨口味好,但是數量遠遠達不到需求。

大陸還不止是軍費高的問題,高積累政策計劃經濟,把生活水平凍結。城市給你吃飽,農村自求多福。積累資金搞建設,80年代後才有所鬆動,


千言萬語彙成一句:都是大陸仔的錯


看了最高票答案兩遍,還是決定寫些什麼 @yolfilm

第一個想到的詞,是諷刺

那位答主描述了台灣的悲慘,並擴大到中國人的悲慘以引起大家共鳴,我想說的是二戰後大家其實都很慘。日本韓國英國法國德國新加坡,黑非洲不用說,稍微好點的大概是南北美和澳洲,不過是大家慘的時間和結果不一樣

姑且把台灣的慘歸結到反攻大陸上,但是我們都知道,反攻大陸是個玩笑,對比台灣的慘,你看多麼諷刺。台灣的慘在反攻大陸上沒起到一毛錢作用

而事實是,台灣的軍費雖然比例在下降,但是數額卻一直上升。答主血淚控訴,又口口聲聲愛好和平。卻對年年上漲的軍費視而不見。你們還是要反攻大陸嗎?答主就好比砍他一條胳膊他是堅決反對的,但是拉更多台灣人砍手指湊一條胳膊的量又完全沒意見。砍胳膊是個諷刺,砍手指不是諷刺嗎?砍手指還在年年增加呢。對比答主的血淚控訴不也是諷刺嗎?

我看台灣的信息,反對什麼的都有,而反對軍費的就一個李敖。可見你們台灣人對所謂和平也不過爾爾嘛。當年70%軍費的你們的血肉扣出來的,現在的10%(假設)但是數量年年增加的軍費是哪來的?且說你們當年是要反攻大陸,而如今又不反攻大陸又愛好和平,要那麼多軍費幹什麼?要搞什麼事情呢?

當然台灣人的血肉虛耗在沒有意義的軍事上是事實,但並不是全部。台灣後面的經濟騰飛也不是小蔣在家憋出來的。日本韓國台灣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都是源於美國產業轉移。如果不是美國的工業種子,你們台灣拿什麼發展?

而你們這些年的沒落,也是因為產業科技被追上,商品市場被搶奪。很多人認為國民黨的殘暴才導致台灣人民主意識的反抗和對其的反感。我的觀點完全不同。

如果真的對血肉軍費深惡痛絕,為何軍費年年增加?如果真的對國民黨深惡痛絕,為何馬英九能上台連任?

就像是一個輪迴

因為你們的經濟落後,所以軍費顯得痛苦無比,所以政治顯得壓迫

而如今,又因為你們的經濟下滑,所以政治混亂,看不到希望

那位答主,你這次賣慘能得贊同,那麼下次呢?下下次呢?我想起了祥林嫂

你真的希望兩岸和平的話,真的對血肉軍費深惡痛絕的話,何不學學李敖要求廢除國防部呢?

補充和回答一些問題

通貨膨脹 台灣軍費可是幾乎年年上漲,哪怕是放棄反攻大陸也沒有明顯的下降,你們台灣短期今年和去年膨脹也這麼厲害啊?那你們活的還真是不容易

和平論 這是個次要的說法,你們既然要拿出來我也勉強答一下。大陸有沒有導彈對準台灣有多少我不知道,但是台灣的武器可是全部對準大陸的哦。這是要和平的架勢嗎?說出來兩岸沒那麼和氣很困難嗎?你們個人想要和平的,有反對過軍費嗎?

該答主的意思是,軍費壓到我吃不到好米飯是不可以。我日子過得好,哪怕他軍費漲到天上我也無所謂。他如果直接說我們的民生不好不提反攻啊軍費啊和平啊,我也懶得理他。但是借著軍費賣慘又不反對年年增長的軍費,這不是當了婊子又來立牌坊嗎?我也不是希望他真把台灣國防部給廢除了,你至少表個態吧?

反軍費,軍費少的時候反對,多的時候卻不反對。你的誠意何在?不過是反對自己過得慘而已。人之常情我也能理解,但是能不能不給自己立一大牌坊?


台灣民眾過的糟,他們罵統治者是「反動派」,苛捐雜稅,政治腐敗…

但是「反動派」被趕下台了,台灣不再苛捐雜稅,政治腐敗了,他們就開心了?實現了政治理想了?

沒有,他們還會罵,罵他們台獨。

現在我明白了,他們並不是關心台灣老百姓的死活。他們眼裡的政權合法性既不是正統性,也不是民心,而是:

順我者,哪怕以民為牛馬,亦千秋萬世歌頌

不願歸順者,雖堯舜再世,也咬牙切齒詈之

台灣老百姓在他們的眼裡算個P


如果各位可以讓兩岸人民握手言歡自然是萬事大吉,但是互相哭自己過得苦又有什麼用呢?我害了你但是我也吃了不少苦了啦~我阿嬤自願去幫日本軍了啦~大陸人打翻身仗,為了解放大陸苦難同胞我們給美軍簞食壺漿了啦~為了防止萬惡的gcd 我們含著淚屠村了啦~

然後呢?


你看國民黨賣國反動派在大陸的所作所為,是解救淪陷區同胞,還是入主中原,一雪前恥,你心裡沒點B數嗎?

美國給你琉球,你不要。 賣了外蒙換取蘇聯的支持,你把鍋甩到共產黨頭上。 想死賴著聯合國,不想走。 被攆出去,還來一句漢賊不兩立。 要不要臉?

明明是個流亡政權,還戴著中國的帽子招搖撞騙。給新中國帶來了不少的外交麻煩。


民國萬稅唄!在台灣其實是笑話。

台灣的稅收一般叫做租稅。


關於國稅與地方稅。根據其「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稅收結構,分為國稅、直轄市及縣(市)稅兩類。

國稅包括關稅、所得稅(含個人綜合所得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遺產及贈與稅(含遺產稅及贈與稅)、貨物稅、營業稅(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證券交易稅、礦區稅、煙酒稅(含指定用途的健康福利捐)、期貨交易稅等稅目。

直轄市及縣(市)稅則包括土地稅(含田賦、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使用牌照稅、契稅、印花稅、娛樂稅等稅目。
比如2005年,賦稅收入中97.7%為稅收收入,其中81%為國稅收入,16.7%為地方稅收入。而在1996年,國稅收入佔55.2%,地方稅收入佔40.1%。


關於直接稅與間接稅。間接稅包括關稅、貨物稅、營業稅、煙酒等國稅,以及使用牌照、印花、娛樂等地方稅。其他的稅種包括礦區、所得、遺產贈與、證券交易、期貨交易、土地、房屋、契稅等都屬於直接稅。


2005年直接稅比重高達近60%。1998年及以前直接稅比重低於間接稅,之後直接稅比重穩定上升至55%左右。

台灣稅收動態_百度學術

台灣個稅起征點60年翻60倍 低稅思路一直未變

 2010年台灣個稅總額為3046億元,佔台灣當年賦稅總收入的19.5%,超過營利事業所得稅成為台灣當局的第一大稅收來源。與此同時,當年台灣當局稅賦收入佔台灣GNP的比重僅為12%,是「亞洲四小龍」中最低的。60多年來,台所得稅制度雖經歷了大大小小40多次修正,但基本架構一直延續至今。

作者:胡石青


台灣個人所得稅(在台稅制中名為「綜合所得稅」)制度發展60多年來,一直與「營利事業所得稅」並列為台灣當局的兩大稅收來源,占其年稅賦收入的20%左右,遠高於第三大稅收「營業稅」,一度在調節收入分配、平衡社會貧富差距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隨著免稅額範圍的擴大,其稽徵的漏洞逐漸擴大,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同樣已成為台灣當局亟須認真處理的課題。


稅制發展歷經三個階段


台灣個人要承擔的所得稅稱為綜合所得稅,其名稱來源不僅是因為課稅對象的內容,也有其歷史淵源。其制度發展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是從1945年二戰光復後到1951年間,這段時間內台灣的稅制非常混亂。在台灣光復後,國民黨將大陸的稅制擴大應用到了台灣地區,但實際上所得稅課稽徵基本是有法不行,直到1949年國民黨遷台後,才開始有所落實。除戶稅由地方鄉鎮稽徵,屬地方稅外,所得稅分成兩種,對營利所得、報酬與薪資、利息、財產租賃及臨時收入按不同稅率徵收分類所得稅,而對每戶全年凈收入超過1200元(新台幣,下同)部分課徵綜合所得稅,實行分類所得稅為主、綜合所得稅為輔的稅制。由於設計不科學,加上初期人心動蕩,為穩定民心,當局相繼停徵薪資報酬及利息所得稅,造成逃漏稅現象非常嚴重。

二是1951年到1955年,實行三稅並行的複合稅制。1951年,台灣當局建立各級稅收統一稽徵制度,除分類所得稅外,按每戶全年凈收入設立綜合所得稅起征點,未超過部分課徵戶稅,超過部分課徵綜合所得稅,戶稅收入劃撥地方,綜合所得稅則屬台灣當局稅收。

三是1955年底,台灣當局為改變所得稅制混亂現象,大幅修正「所得稅法」,自1956年起廢止戶稅與分類所得稅兩大稅種,建立起綜合所得稅與營利事業所得稅並行的稅收體制。此後,台灣所得稅制度雖又經歷了大大小小40多次的修正,但基本架構一直延續至今。


為扭轉老齡化現象改革稅制

台灣個人所得稅演進過程中,雖也一直有起征點的設計,但真正落實卻是在1956年後。此前台灣戶稅以收入凈額為稅基,而分類所得稅亦因部分停徵而落實有限,直到1956年台灣所得稅制度完善後,稅收起征點設計才正式形成,並定名為扣除額,分為標準扣除額及列舉扣除額(二者擇一,相當於大陸的起征點)與特別扣除額三種。

為適應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台灣綜合所得稅制度先後進行了多次大的變動,主要包括繼1958年建立所得稅個人自動申報制度後,1960年代台灣當局為促進經濟向外向型發展,進行第一次稅制大改革,其中綜合所得稅部分有兩項重要改變:一是提高了標準扣除額;二是1968年將累進稅率由3%至52%拉高到6%至60%。

1970年代台灣經濟進入起飛階段,台灣當局再次對綜合所得稅制度進行了多次變革,重點是繼續提高標準扣除額,降低各項扣除認列標準以及減輕財產交易所得課稅負擔。

1980年代中期後台灣經濟進入轉型階段,台灣當局對綜合所得稅制度的變革也相應調整了重點,包括降低最高稅率為50%;在逐年提高標準扣除額的同時,對其他扣除額項目進行適度調整等。

21世紀後,台灣所得稅制改革開始針對社會問題進行調整,一是為扭轉島內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齡化現象,2005年建立夫妻合併申報綜合所得稅制度,其標準扣除額由遠低於單身者到持平,2006年後更拉大與單身者間的差距,近年在朝野力量對抗下重新恢復到持平;二是2002年起統一申報時間為次年5月1日到31日,並明定不得延期與補報;三是將最高稅率再次降低為40%。

標準扣除額60年翻了60倍

2010年台灣綜合所得稅總額為3046億元,佔台灣當年賦稅總收入的19.5%,超過營利事業所得稅成為台灣當局的第一大稅收來源。總結起來,目前台灣個人所得稅制具有以下幾大特點:首先是典型的綜合所得稅類型,即以納稅人的每年各項應稅收入,不分來源或者類型,一律加總求和,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綜合所得凈額,再按統一累進稅率計算應納稅額。

其次,是課徵範圍建立在單一屬地主義基礎上,即只是根據屬地原則確定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以及徵稅範圍,凡有來源於台灣的收入,則為個人所得稅納稅人,應當就其台灣境內所得納稅;如果收入源於台灣境外,則不在稽徵範圍。


再次,是個人申報與稽徵機關查核並行。即納稅人須在次年5月31日前搜集全年所得資料,填寫結算申報書,向稅務機關辦理申報,而稅務機關則依個人申報資料與資料中心檔案資料比對後,向納稅人補征漏稅額,對漏報達一定金額者予以加倍處罰。

第四,是起征點隨著經濟發展而漸次提高。台灣綜合所得稅起征點並非單一標準,而是由標準扣除額與列舉扣除額擇一另附特別扣除額作為補充,稅基減扣除額即為應稅收入。

標準扣除額由當局統一設定,從1946年初建時的新台幣1200元到目前的76000元(約合17093元人民幣),並明定當物價上漲率超過一定比率時台灣「財政部」須以行政命令作出相應調整。免稅額還應計入有撫養關係人的標準扣除額,年滿70歲者免稅額並得增加50%。

納稅人也可選擇列舉扣除額,包括捐贈、醫藥及生育費、災害損失、保險費、購屋貸款利息及房屋租金。特別扣除額包括財產交易損失和薪資、儲蓄、殘障、教育學費等的一定金額。另外還設有扣抵額制度,即按照政策需要或稅負平等的需要,給予納稅人投資抵減或大陸已繳所得稅額扣抵,計算方法是直接從應繳所得稅金額中扣減。

第五,是累進性質淡化。目前台灣綜合所得稅率為5%到40%,級距分為五檔,超過部分才按較高稅率課徵。

未來仍將向低稅方向發展

台灣個人所得稅與其他稅收制度一樣,60多年來演變的動力機制也發生了多次變化,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991年以前,台灣處於戒嚴狀態,稅收制度的演進機制較為單純,基本是台灣當局基於推動經濟發展,調整經濟體制的需要對稅收制度進行重大調整,部分受當局重視的學者專家往往成為制度調整的發動者,並藉助島內媒體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期間內,台灣當局先後於1960年代初、1970年代初與1980年代中進行了三次稅制改革,學者的作用在第二次稅制改革中最為顯著。三次改革中,個人所得稅部分的重點有三:一是照顧軍公教人員特殊群體,給予薪資所得扣除;二是強化稅率的累進設計,體現校正收入分配的功能;三是獎勵投資生產,設立投資扣抵額制度。

1991年至2000年是國民黨維持一黨獨大時期,其依然擁有修正制度的主導權,但媒體的力量擴大了,往往成為制度修正的倡議者,在野黨則通過結合各種社會團體的聲音以達成其制衡國民黨的政治目的。

2000年後民進黨初次上台掌權,「朝小野大」的局面維持了八年之久,國民黨憑藉在「立法」部門的多數與掌握行政資源的民進黨抗衡,島內各種聲音,包括媒體、社會團體,乃至「立法委員」個人的能力都成為影響制度調整細節的因素。


例如,民進黨主導的行政部門為改善島內生育率低的問題,在2005年後一度有意推動夫妻合併申報所得稅獎勵辦法,即夫妻合併申報所得稅,標準扣除額高於單身者,以達成獎勵結婚與生育的目的,但台灣「立法院」中不少明星「立法委員」,尤其女性多是單身,其紛紛跨黨派聯合抵制這一做法,最終確立了台灣綜合所得稅現制中夫妻合併申報與分開申報並無區別待遇的做法。

2008年後台灣政壇雖在形式上恢復了2000年前的力量格局,但為時尚短,且國民黨聲勢很快就出現了衰退,2012年選舉甚至有可能再度發生戲劇性變化,台灣稅制演進的動力機制將繼續保持目前的多動力狀態,稅負仍將朝向低稅的方向發展。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台灣當局稅賦收入佔台灣GNP的比重僅為12%,為「亞洲四小龍」中之最低。

(作者系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

台個稅起征點的相關規定

台個稅起征點隨著經濟發展而漸次提高。其標準扣除額從1946年初建時的新台幣1200元(新台幣,下同)到目前的76000元(約合17093元人民幣),並明定當物價上漲率超過一定比率時台灣「財政部」須以行政命令作出相應調整。

其標準扣除額部分,1955年規定按10%扣除,並訂有金額的上下限,1989年起改采定額扣除方式,個人與有配偶者有所不同,1993年標準扣除額確立了物價連動制度,個人標準扣除額為38000元,有配偶者為57000元。2002年分別提高到44000元與67000元,2005年將後者調高到了88000元,此後歷年都有調高。

列舉扣除額部分,1955年規定包含稅捐、捐贈、保險費、醫藥與生育費、災害損失等五項,1988年增加了購屋貸款利息扣除額;1990年廢除了稅捐扣除額。

特別扣除額部分,1975年實施薪資所得扣除,1981年增列儲蓄所得扣除,1990年新增殘障扣除,1995年增加大專院校子女教育費用扣除。


老太太交錯稅了,「臨時國防特別捐」是消費稅,稅率10%,她買三輪車1000,交100是正確的,後來坐車喝茶聽戲交每次都100,成定額稅了,明顯是被人騙了


專門針對我的答案舉報也不容易,按知乎的標準啊,80%要摺疊。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你們都搞錯一個點了,那就是題目問的是稅收到底高不高,不是問的軍費到底多不多。被最高答案帶風向。

@Jason 的列表,我來給你們算算

Jason: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台灣苛捐雜稅特別多。這是真的嗎?

稅收佔GDP的比例。

最恐怖的51年:財政支出的80.34%,GDP的比例9.30%,也就是說財政支出佔GDP的10.39%。

我再算算最新的:2008年,沒辦法,就這個數據:財政支出的17.43%,軍費佔2.28%,也就是說財政支出佔GDP的13.086%。

也就是說現在的財政支出占的GDP比例比當時高。以台灣當初從大陸帶的黃金,以及美國幾億美金的援助,你具體看看,他們當初的財政支持也就億級別的。

所以,某些人呵呵!

當初不是稅收多,應該是福利少,社會支出少。

==============================================================

關於匿名:

@yolfilm: 匿名是基本人權。反對我的沒有匿名的權利。

知乎:匿名是知乎的正常功能,不需要徵詢所有人我是否有使用它的權利。

==============================================================

@yolfilm

用大白話翻譯一下最高答案的回答,順便說一下,他為什麼讓人噁心。

噁心是的感覺評價,不是罵你。我也沒匿名。

翻譯如下:

我喜歡你,

為了你,存錢,買房買車,各種買買買以強大自己。

因為這樣,我背了幾百萬的房貸,窮的時候,連飯都沒得吃。

你知道我過得多苦嗎?我這一切都是為了你。

結局:最終我也沒有追到你。

目前:我堵在你門前

你沒良心,你知道嗎?我過去過得那麼苦都是為了你,你欠我的。

妹子真的日了狗了,碰上這樣一個人。

題外話:等那群老不死的都死了,就沒有人支持統一了。(等那群老人都故去,完成世代更替,就沒有人支持統一了)

我們「欠」的那群人也快故去了,我們要不要也等等。

============================================================

怕你理解不了。

我從來就沒理解錯你的意思,站在你那邊的人說你不是這個意思。好吧!

============================================================

題外話:

台灣是怎麼愛我們的,

封鎖你的海岸線,擊沉我們商船。

大陸現在也很愛你,據你們說3000導彈對著你們而已,

還是不夠,台灣你知道嗎?你欠我的。

一個玩笑!


這是真的啊
台灣的汽油一升7塊錢,消費稅就佔3.8元,好氣人啊


真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


有些歷史老師教學的時候會揶揄中國近代史,國民黨的稅,共產黨的會。


又是一個跟相聲沒啥關係的問題 混進了相聲版塊


yolfilm在這個問題里所描述的台灣不是遷台十餘年就邁入小康了嗎?

作者:yolfilm

鏈接:yolfilm:為什麼有些人崇拜蔣中正?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要用我母親的話,用我跟我兒子說的話,我認為蔣介石最偉大的一點,是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老百姓變得有錢」。講漂亮話,就是「追求人民福祉」,把「富民」的重要性,放在「強國」之前。

這一點,抗戰前十年,他向大陸證明了自己,(也導致了日本人的蒼惶,提早興戰。)到了台灣,即使備戰火熱,也沒有放棄同樣的思路,執政數十年,衷心一意地,致力於「藏富於民」,遷台不過十餘年,台灣人已開始邁入小康,到了八零年代,已經漸露富足社會的先兆。

這一點,其實蔣介石是在自掘墳墓。

人民經濟實力愈強,收入愈穩定,則國民黨的威權統治,愈發艱難。這是定論。

但蔣介石是對得起台灣百姓的,他明知如此,還是堅決去作,最好的例子,是「人口政策」,他接受蔣夢麟的建議,六零年代就在台灣控制人口,一直到今天,台灣的人口才兩千兩百多萬,沒有讓人口拖累台島的經濟,他對得起歷史,沒有為了追求人口紅利,讓全國老百姓窮到一起。

過數十年,我再想起小學課本上,國民黨教科書寫的,「中華民國,在追求《平均》的社會,而不是《均貧》的社會。」,數十年過去,愈發覺得那是一個偉大的承諾。

將「財富」分享人民,包括將「權力」還給人民。

平均的社會。

蔣介石,對得起這個世界上,最嚴苛的歷史學家,用最嚴苛的道德尺度,來審判。

歷史人物,最怕,也最需要的,不過是「蓋棺論定」四字。

我相信,一生堅信基督教信仰的蔣介石,現在一定安樂地,在天堂休憩。(孫文想必也在一旁。)

中華民族,其中尤其是台灣人,都欠蔣介石,一筆厚厚的債。


推薦閱讀:

為何鄭成功不攻打東南亞?
為何台灣當年要封殺魯迅?
如何看待台灣《自由時報》報道「搶人偷技術沒用,中國試產DRAM全敗」?

TAG:台灣 | 發展 | 蔣中正介石 | 20世紀 | 稅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