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春江花月夜》好在哪呢?

讀了好多遍,還是不知道這詩是怎麼力壓全唐的。反倒感覺裡面重複的字眼和意向挺多,還不太節制。求大神指點~


所謂孤篇壓全唐這種說法,見仁見智。但毫無疑問,《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絕對是名垂千古的優秀作品。先引用該詩並大致劃分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 平聲庚韻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 仄聲霰韻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平聲真韻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仄聲紙韻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 平聲尤韻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 平聲灰韻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 平聲文韻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 平聲麻韻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 仄聲遇韻

不難發現,張若虛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手法很是工整,每句七個字,每四句一換韻,且首句入韻,因此讀起來朗朗上口,就像是九首七絕連環相嵌而一氣呵成。更精彩的是,這首詩的換韻,是隨著意境的轉變而轉變的,做到了聲情與文情的和諧統一。
我在這裡劃分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寫景,中間有一個轉折。景色由江月至林甸,由遠及近,由「春江潮水連海平」的開闊磅礴,至「汀上白沙看不見」的朦朧,氣勢由開轉合,是收束的過程,因此這裡的韻腳,由積極明亮的平聲轉至低沉的仄聲,與意象融為一體。至此,春江、花、月幾個意象已經鋪陳完畢,自然而然地轉入下一重意境。
第二部分開篇繼續平聲入韻,並通過江月引出新的意象,那就是江畔的人。春江花月夜雖然是宮體詩,但並沒有像一般的宮體詩流於「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的尷尬境地,而是融入了深沉的人生思考,將人(生命)與月(時間)進行了對比。這樣的對比是帶有幾分蒼涼的,因此再度由平轉仄,收束情感。而更難得的是,很多詩人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往往會感於人生苦短,在字句中流露出非常悲涼的格調,但張若虛沒有,他這裡反而以平靜的口吻道出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引用聞一多的評價來說,就是「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
接下來的一部分是大篇幅的抒情,韻腳再度轉為平聲。這是根據「不知江月待何人」所進行的鋪展,有扁舟,有樓台,有離人,有明月,通過幾組意象描寫了人生中的離愁別緒,而月這個意象穿梭其中,每四句中都會出現一次,呼應之前的對比。此處張若虛所用的技巧有如國畫中的散點透視,咫尺千里。
到下一部分,則接近整首詩篇的結尾,這裡是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繼續寫遊子在外落寞心情的同時,更交代至此已是「江潭落月復西斜」,與開篇的「海上明月共潮生」發生對比。而春、江、花、月、夜等意象在此全部出現,呼應開篇與主題,將全詩推向高潮。
到了最後四句,更是三處用月,讓人想到了那首同樣重複運用黃鶴意象的《黃鶴樓》。「斜月沉沉藏海霧」,本已西垂的月色這裡更加黯淡。在外漂泊的浪子,有誰能借著這樣的月色回家與相愛之人團圓?誰也不知道,不過至少刻骨的相思之情,在這樣的月色下會更加明了。以平韻開篇,以仄韻收尾,以景開篇,以情收尾,以對景色的讚美開篇,以對生命的思考收尾,一詠三嘆,百轉千回,至此結束。
總結來說,那就是這首詩有文字美,有畫面美,有音樂美,有結構美(或者說建築美),且皆有不俗。而且它不是在簡單地讚美風景或抒寫離愁,它有著寥廓深沉的境界。也難怪聞一多贊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了。


為什麼「春江花月夜」是唐詩中的頂尖作品?(1000多年的秘密)

這首詩,其高度不用我們再反覆重申,千百年來,它被公認為曠世奇作,學界、詩人、瞻仰者都幾乎清一色對它如同聞一多一樣,評價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既然這些都是共識,那麼也自然沒有必要在此公眾號上多說,然而我們要解讀的,是另外的超越性的維度,絕對讓你前所未見。

從詩經到唐詩的時代,跨越一千多年,「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本來是陳後主和隋煬帝給起的名字,不過那兩首寫得太差也自然在歷史中被遺失,而到了張若虛手上,才一下超凡拔絕,成為頂峰。既然是一首前所未見的詩,我們也勢必要用一種前所未有的角度來進行解讀。

先讓我們來複習一下它長什麼樣子: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乍一看非常普通,然而這種看似的普通,才是它另一個超凡的原因。任何優秀的作品看上去都是普通、不顯露的,直到你對它細細研究,心神契合,才能發現其中驚為天人之處。由於張若虛是初唐的作者,他的這首詩也給後來的詩聖、詩仙有了啟發,可以說後面的詩人作品最多與這篇等高,而再也沒有超越之者,所以它才被後世公認為「孤篇橫掃全唐之作」。我們的解釋在如下五個維度:

一、將極其複雜的變換隱藏在簡單的敘述下,此乃第一高

任何一首詩,首先要考察的是它的音節、音律和對丈。這首詩共分九組,每一組各用一韻,每一組必然轉韻,有它整齊的一面;然後九個韻腳平仄之變化,錯聲穿插,極其複雜。至於它內部是如何錯雜變換又高度統一、每一句每一句當做何解析、到底其中有什麼樣的美感高度,這種大家自己到網上都能搜到的本公眾號就不再重複了。

那麼我們要問一個問題,經典的作品為什麼都具有整齊而普通的外表下高度的複雜性?因為,這是一種世界呈現的基本屬性,越高級的事物,就越將反應這樣的屬性。長期浸泡在資本社會裡被地鐵廣告迷魂了雙眼的人類可能不易察覺這樣的普遍規律,然而我們也可以應機說法用LV來打比方大家就能馬上明白。LV或iPhone,無論從設計風格還是所代表的理念上,都是極其簡潔的,然而其內部構造卻是盤根錯節,無比複雜,各種細節極其考究才能最終能成就其表面的簡潔與普通。

那麼這首詩也一樣,字還是那些字,個個都認得,小學文化就可以讀懂,然而這樣的平凡背後隱藏的是極深的詞語用法和穿透一輩子才能感同身受的意境。如同一首音樂,巴赫的作品為什麼被稱作是古典音樂的聖經道理也就在於此。巴赫的代表作是十二平均韻律集,如同本來在自然界中高度亂跳的音符,在他的手上就被調教得讓其亂跳中具有規律性和美感。

大智都是若愚的,你用一種看似簡單的表達方式,一旦考究其細部卻發現有萬千洞天,那就算髮現了一個經典的作品。這首詩裡面的押韻、疊詞、事物所具有的高度複雜性,就算是奠定了經典的高度。由於這種隨手在網上都能查到的解釋本公眾號沒有必要多說,所以也有可能造成讀者覺得我們的解釋有一些空泛。讀者要問,到底複雜在哪裡了?我建議大家在網上搜索一個叫「都市隱俠」的網友的解釋,他已經把該詩的複雜程度解析得再清楚不過了。這裡我只是隨便提及一點,大家就馬上會對這首詩刮目相看了:

比如說,這首詩看起來會讓人誤以為是在談「夜」,前面的「春江花月」不過是「夜」的形容詞,所謂「春江花月」的「夜」。然而實際上,它談的是「春、江、花、月、夜」這五個獨立的事物,誰都不和誰有任何的重疊,然而又在因緣際會的主持下,這五個元素如同一個完整的五線譜系統,共同來完成了這一曲春的江的花的月的夜的交響樂。五個獨立元素緣來則聚,緣去則散,該聚就聚,曲終則散,反應的就是這個世界本身就具備的一種自然聚散的格局。這五個獨立事物在緣份的相應下,彷彿是突然就來了,然後相互交織、錯雜變換,其複雜格局不亞於物理中的伽利略變換(Galilean Transformation),以及它的升級版洛倫玆變換(Lorentz Transformation),演奏完畢這一出,然後又曲終而散,該幹嘛幹嘛去。

高度複雜,卻又在表面上呈現極簡,就是一種經典。這樣的說法幾乎不會遭到任何人的質疑。因為我們的這個世界本身就呈現出這樣的一種表面白茫茫、而其細部卻錯綜複雜的特性。故而能符合這樣一種特性的作品,就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了「天道」。任何領域,其經典作品都概莫能外,比如我們熟知的E=mc

2

就是物理學領域的春江花月夜,其簡潔的外表下,反應了一個峰迴萬轉的巨大洞天,它自己,就能獨立成為一個世界。

優秀的作品,必須具備layers, levels, 這樣它就具備了但梵谷密度物質所特有的良好屬性。如同我們形容一個上流社會的紳士往往會用到sophisticated這個詞,就是因為他的狀態如同一個多面稜鏡,一定是和這個宇宙的多元性所高度呼應的,而不是一種角度、一種方式、一種意識形態下的單細胞動物。

二、將人類情感巧妙隱藏在就事論事的描述中,此乃第二高

這是凡被譽為經典作品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我們分辨優質與劣質作品的前提條件,便是看它在什麼階段去添加人類情感。優質者,必然只是先如此而如此就事論事,然後要選擇非常恰當的時機將人類情感添加其中;而劣質者,因為其本質是空洞的,所以必然一上來就把人類情感添加在其中美其名曰為「升華」。比如誰要是一上來就跟你說「啊!讓我們高舉古往今來文明與思想的偉大旗幟,讓這春花與秋月融入在我們美妙的夢境中吧!」,你就立馬能夠分辨這句話之所以成為一句廢話,就是因為它還沒有把正事說清楚,就忙不迭地加入一些空話套話的人類情感。

一件事情,就只是這件事情本身,如此而如此,這本來是一個簡單的原則。然而人類有一種天然喜歡給事物賦予含義的傾向,導致我們總是不能夠把握在什麼時間給事物賦予情感才能算作恰當,而胡亂賦予,所以這樣反而會凸顯出一個就事論事的作品,能具有永恆的經典性。

春、江、花、月、夜,它們分別就只是它們自己,作者沒有一開始就見縫插針地推銷一個什麼寄託遊子的相思、慈母的緬懷、國家的興亡等等,而是直接就描述這個事物、這個現象本身,這就立刻讓該作品免於俗套,否則和讓金星都要嘔吐的參加個唱歌比賽卻一上台就開始聲淚俱下講自己的辛酸史有什麼區別。

人類,沒有誰是不辛酸的。然而你作品歸作品,太過於做作地帶入自己澎湃的情感,就是一種人類貪嗔痴的腦電波展現。生活中,也正因為人類的這種感情泛濫性,讓我們蒙蔽了雙眼往往看不見事物的真相,所以對這種人性弱點反其道而行之的,就可以成為該領域經典的作品。

這種特色在當今的流行音樂領域也可以看出來。流行的,並非完全不好,然而我們這方水土產生的流行歌曲卻永遠還是擺脫不了那些情啊愛啊、糾結啊、痛苦啊,而反觀國際上高手的作品,節奏都比較歡快,就算這首歌要表現糾結,其音樂表現形式仍然可以如同雨點歡快地敲打著地面,我們就直面此糾結而歌唱這個糾結本身,而不引發情感上的糾結。它用一種歡快的調性彷彿在歌唱著「看啊!我們是多麼地糾結!糾結是多麼地奇妙!」

也就是說,正因為人類有情緒泛濫的傾向性,所以任何一個經典的作品都不會在作品中引入這種廉價的澎湃情感,反之,它要通過就事論事、卻巧妙地展現它想要表達的情感。比如《血染的風采》這首歌,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只不過是娓娓道來,說,我要是死了就是死了,反正你也能從國旗上、山巒上看到我的影子;然而正因為它只是很平靜地就事論事,表面上不帶什麼感情,卻反而讓聽的人感情爆發、淚灑衣襟。

這就是高手。讀者們不要以為所見略同公眾號光會欣賞什麼歐美時髦的House音樂,眾生皆有佛性,高手與高手總是跨越時空也能心意相通,像《血染的風采》這種高段位製作,其動魂驚魄的效應不比貝多芬的《命運》要小。我們不僅能從《血染的風采》中聽出馬克思和孔子,還要能從楊麗萍的舞蹈中看到哥德爾定理和龐加萊猜想。

三、提出「人類即怨婦」的理論模型,此乃最高峰

優秀的作品,不是沒有感情,只是不會一上來就推銷你那廉價的感情。如同《血染的風采》這種作品所使用的經典trick,是在你的作品中製作一面鏡子,你只說事物,卻讓事物迴光返照把人類感情全都反射出來,從而讓人淚崩。You don』t tell at all, but people will figure out.

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在緣份的作用下自動匯聚,如同五個藍精靈,在這個地球上跳著一出歡快的舞蹈。雖然前文如此而如此,啥也不說,然而真的要裝傻裝到底,五個藍精靈跳完就完了嗎?這個時候,「人」要登場了。

世間萬物,自可獨自舞蹈; 花開花謝,自有自然的規律獨立支配。然而人類的出現,或謳歌或摒棄,為事物賦予意義。雖然一切最終如鏡花水月,然而就是偏偏要在這鏡花水月的人世間,上演這麼一出鏡花水月的好戲。

在用極其複雜的韻腳、筆調和結構來不偏不倚、不帶任何感情地敘述完這五種事物的獨立舞蹈之後,作者要開始漸漸帶入人類情感的筆墨了。前面已經說過,優秀的作品不是沒有感情,只是不會一上來就推銷。一上來就感情澎湃,只能淪為怨婦;然而先就事論事,等已經用錯綜之筆墨把讀者帶入到一個虛構的獨立時空以後,再和大家一起來迸發感情,就是另一回事了。

前面兩種複雜變換和情感的隱藏,為的就是給本詩的真正立意的出場做鋪墊。雖然作者仍然百般隱藏,然而在這裡,所見略同公眾號當場指出,本詩的詩魂即將登場。注意,這裡作者在悄然間開始凌峰直上,開創了一個千古未有的高度。當然,也是那麼的不顯眼。這種不顯眼又加倍了其凌峰直上的高度。這個高度就是:論怨婦

當然,這也是所見略同公眾號獨創的一個解釋。網上紛紛評述,無非都是類似於說,這時候變成了春、江、花、月、夜、人這樣大元素,然後呢,當然也要開始追思遊子的思鄉之情了,然後聯想到深閨怨婦們久以懶用的梳妝台,我是多麼想化作一縷月光飛到她的身旁啊!等等之類。或者,說什麼古代都是男子出門闖蕩,報效家國,所以都是婦女留在家久之成為怨婦,而我做為一名在外的遊子,也只能看著這樣的長江東流水,追思著我們家裡的妻子,所謂這也和時代有關之類的。

然而本公眾號今天要頂翻這種爛俗的說法。什麼遊子思鄉之情在古詩中到處泛濫,還能成其為什麼經典?這不是和我們前面所說的「鏡子原理」相矛盾了嗎?前面不兜售情感,現在就跑出來兜售了?論月亮論著論著就論成了怨婦,還成什麼「孤篇橫掃全唐之作」?

真正的秘中之秘在於,作者的立意之高遠,不在於在這月光舞的照耀下就昏了頭想到了怨婦,而是在於揭示一個千古之秘:人類即怨婦

此話怎講?人類,寄身於此蒼茫宇宙當中,被共同放逐在這個地球上。放眼望去,左右無依,馬克思說動物和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動物就是它的本能、它的本能也就是它本身;而人卻在自己的生存本能之外,還多了一些東西。人類,在尋找所依;人類,在尋找意義。

海德格爾曾說,「如果有一天,技術和經濟開發征服了地球上最後一個角落;如果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在任何時間內都會迅疾地為人所知…那麼問題依舊會糾纏著我們:為了什麼?走向哪裡?還要幹什麼?」


一開始,人類找不到答案,只能求助於神靈;後來人類運用自己比本能要多出來的那一點主觀能動性不斷探索並拓展身邊可利用的世界,似乎是利用科技而找到了答案。然而在我看來,人類就算靠著科技神通廣大,像螞蟻一樣爬滿了整個銀河系,以上三個問題仍然還是問題。

人類,對以上三個問題永遠沒有答案。或者說,人類的存在,就是不斷地探索這三個問題的過程;如同動物的存在,就是為了它的本能彰顯一樣。而沒有答案的人類,就只能成為怨婦。怨婦本非怨婦,只因沒有答案,沒有坐標,而煩惱滋生,自成怨婦。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還有「煩惱」存在的人類生命體,我們都可以將其稱之為怨婦。但如同在茫茫星空中,我們只要尋到一個北斗,就可以以它來做為我們的起始點,構建一整套寄身於其中的系統。北斗之位次,可暫時擊碎煩惱,化解人類之怨。然而我們確實身處在一個無比複雜的時空當中,以一種北斗構建起來的系統,可能又在時空的流變滌盪之中被徹底擊碎。比如以宗教這種北斗來構建出的社會系統,在時空輾轉變異的作用之下,就可能被徹底敲碎,然後新的以科學這種北斗來構建出的社會系統,可能又接上來。然而,關鍵在於,不是每次一種系統的崩潰都有另一種系統可以馬上接上,中間有一個真空迷茫期,那麼煩惱就又重新滋生,人類又復歸怨婦。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從怨婦變成非怨婦、又從非怨婦變回怨婦的循環往複的歷史。一切人類歷史上的紛爭、戰爭、握手言和、暗自較勁,都脫離不了這個「怨婦系統」的理論涵蓋。大到整個人類,小到每一個人自己、每一件事,都是一個「煩惱滋生-煩惱斷除-新煩惱又滋生」的「怨婦-非怨婦-又怨婦」的不斷循環過程。

人類,就不斷困於這樣一個怨婦系統當中。而對於這個怨婦系統的揭示,才是這篇詩文突然扶搖直上、拔地而起的優秀原因之一。但這畢竟是一首詩,它所揭示和反應的這種高絕無敵的哲學思想必然要用一脈相承的疊詞和詩歌意境來展現,所以只不過假借一下怨婦的說法,卻仍然假裝像個沒事人兒一樣,繼續不痛不癢地描寫個什麼月光、什麼離人的梳妝台、什麼相思明月樓、什麼閑潭夢落花。其思辨和命題的高度已經達到如此頂峰,卻還喬裝打扮得像個普通俗爛的什麼遊子的思鄉之情,讓無數拜倒在它身下的詩人們一千多年都沒有看出來,這才是這首詩達到雙倍頂峰的原因。當然以上這樣一種解讀,也是所見略同公眾號的獨創,自初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千多年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和作者張若虛一起來共同揭發這個宇宙人生的「怨婦系統」。

四、用時空之虛幻性實現對「怨婦系統」的破除,此乃第四高

毋庸置疑,好的詩詞最終都要包含一種深奧的哲學思想。而這種哲學思想的終極揭示,就是時空了。這很容易理解,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揭示可以再超越時空。然而如何從一個事物的細微局部開始描寫,最後落腳到推演時空,是一個非常考察作者功夫的事情。一般來說,高明的作者都是運用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從事物局部描寫到談及時光的易逝和人生之蒼老,比如曹雪芹就在《紅樓夢》裡面大量運用了這種手法,「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或者,在「黛玉葬花」的部分中,作者就借花喻人生:「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而第二種方法是賦予本來撕裂與分割的時空以一個積極向上的人類情感做為意義以彌合時與空、大與小的關係,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或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

而要想將這兩種方法完美地結合到一起,勢必要通過兩件事物穿針引線,即「江水」和「月光」。因為江水正如時光一樣具有奔流不回頭的性質,而月光具有冥冥之中照耀人類的性質。所以這首詩正好借這兩種事物,把這個終極天問、思古之幽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請大家注意: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樣一段話,就通過的作用,把時空聯繫在了一起。由於前面已經揭發了人類的「怨婦系統」,而這裡便提出了怨婦系統是由時空造成的,而時空是一個虛幻之物。於是,就為前面提出的命題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案。一首好詩不光是要提出一個命題,而且還要為這個命題找到一個若隱若現的答案。這首詩的答案,就隱藏在對時空的論述之中。對時空虛幻性的認識和修行的穿越,就是前文所提及的終極的北斗之坐標。以此為位次,萬物復生重歸其位,人類因為找到坐標而不再怨婦。至此,「怨婦系統」崩塌。

請大家注意,一個如此宏大的命題,一種如此貫通古今的思緒和情志,作者竟然僅僅是通過一些春花、江月之類局部的事物來呈現的。正如前文所述,作者通篇不論情感而情感自現,不論及什麼偉大的思考而其思考就倒映在它對局部細節事物的描述之中。整個詩篇中運用江與月這兩個主題做為主線來不斷地拓展與深化,借用網上那個「都市遊俠」的網友解釋,作者將「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複雜的光與色,並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同時詩人沒有局限於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複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

五、提出一種各自獨立又相互映襯的「應和之美」,此乃第五高

命題再高,至此已經全部收尾。通觀全篇,此詩還反應出「一切只是一種應和」的思想和風格。全詩以江和月為主線,如同兩個刀片不斷旋轉,再給它渦輪增壓,卷進來春、花、夜,讓這春、江、花、月、夜五個獨立元素獨立成章,卻又緊密交織在一起形成複雜結構。它們誰也不依賴誰,誰也不綁定誰,本來無一物,不過應其機緣,各自來到這個世間,彈奏出一抹春江花月夜的優美曲子。這正恰如世間的萬象,都不過是獨立的個體,各自應其緣份來到世間上演這一出鏡花水月的人間好戲。人生也是一樣,我們獨自來到世間,又獨自回歸墳墓,人與人之間是獨立的,正如這春、江、花、月、夜也都是獨立的個體。然而一切都只不過是我們與他者之間的應和、與環境之間的應和、與自我的應和。

如同高山與流水,我們本質上都是獨立要完成自我的人類個體,卻因為緣份的感召而暫時相互應和,一切怨婦,一切天問,一切時空,也都不過融化在這樣一種如春、江、花、月、夜的獨立活動卻又相互應和、獨立完成卻又相互配合、獨自表演卻又相互彈奏中了。

春江花月夜,不過是各自獨立卻又相互配合,在時空演奏出美妙一曲的那一瞬。而一瞬中透著永遠、一花中見到一個世界、一個世界又不過縮為一粒微塵、永遠的時光又不過濃縮為你正經歷的這一瞬。

意境上做出這樣的變換,才是遠比詞藻和韻腳上的那些複雜變換,更讓這首詩成為曠世之作的高明之處。


謝邀!非常榮幸&>&<


已經有很多大神給出了非常棒的答案,我也不擅長做這些分析。所以簡而言之,朗朗上口,其景遼闊,意境更是深遠。值得玩味的,不只是五個字而已。

:)


一改以往宮體的靡靡,詞還是很美但開始有內容。但我個人對這個無感,可能是我從今到古的閱讀造成的。


與其說孤篇蓋全唐,不如說孤篇開盛唐比較合適。在「春江」之前,詩的格局氣度都未見如此之大,且經過南北朝的混亂與奢靡後,越走越逼仄。「春江」的出現一掃當時詩風的沉痼,開了一個宏大清麗的局勢,才有了後來的「將進酒」、「望岳」「長恨歌」。


不知道題主住哪,我猜很可能是大城市裡,或者是天氣不太好的地方。如果你親眼見過什麼叫「皓月當空」,什麼叫「銀白色的月光一瀉千里」,什麼叫「空里流霜不覺飛」,你就能體會到這首詩的意象和意境有多美,我有幸童年到少年一直在能看到這樣的月色的地方生活,所以第一次讀完就走不出不去了。每次看到這首詩就會想起家鄉的明月,每次想起家鄉的明月,就會想起這首詩。並且,面對這樣的美景,詩人聯想到了天地山河宇宙的永恆和自身生命的渺小,讓讀者也不禁感懷起來,讓人久久不能平復。平仄韻腳方面的我不太懂,但單就這些,已經讓我很是贊同「孤篇蓋全唐」之說了。


詩是很難評出個世所公認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吧,不過是讀詩人的喜好不同,心裡的排序就不同罷了。

所謂「孤篇蓋全唐」,那是偏愛張若虛的人發自內心的讚美和拔高,也是對張若虛的這首詩能歷經曲折流傳下來、被重新發現、最終獲得肯定的慨嘆和補償。對這樣充滿感情的話,其實不必太認真。


張若虛是揚州人,曾任兗(yǎn)州兵曹,因文詞俊秀而聞名一時,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他的字型大小不詳,生平也不詳,《舊唐書·賀知章傳》里對他的事迹有隻言片語的記載。他生前沒有詩集傳世,流傳下來的詩僅有兩首:一首《代答閨夢還》,屬平平之作;而另一首,就是「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說起來,這首《春江花月夜》也是命途多舛。在明以前,它長期湮沒不聞——唐人編選的集子里沒有它,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里也無一字提及。最早收錄這首詩的,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而收錄的原因也僅僅是因為它用了樂府舊題。

在八九百年的漫長時光里,張若虛的文名和他的這篇詩作,正應了他名字里的兩個字:「若虛」——它們在文學的星空里隱約閃爍,似有若無。

然而,自明代至今,越來越多人讀它,越讀越為之傾倒,張若虛和他的詩終於綻放出了璀璨光華。明代詩選《古今詩刪》《唐詩歸》等都收錄了這首《春江花月夜》,鍾惺在《唐詩歸》中評價此詩說:

「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末王闓運在《論唐詩諸家源流》中寫道: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民國詩人聞一多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更是把這首《春江花月夜》抬高到了其他詩歌難以企及的高度:

「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細讀這首詩,誠然錦心繡口,令人唇齒生香:

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共用九韻,格式規整,韻律悠揚。前四韻,共十六句,描摹「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意象,勾起詩人穿越時間、追索古今的神思遐想。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江潮與明月共生,連天接海,波光粼粼。月光朗照萬里,如霜似雪,充塞天地間。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在這個春夜裡,世間萬物都被月光刷上了一層夢幻般的銀輝色。

詩人置身這澄澈世界,仰望明月,彷彿面對著一個有生命、有靈魂的存在。他問她: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與你相會的人,我不是第一個,誰是第一個呢?你與人相會,這不是第一年,那是哪一年呢?

江水滔滔不倦,明月皎皎不變,只有人的生命短暫易逝。而人生代代無窮更替,就好似與江月有個永恆的約定:古人在這裡與江月相會;今人如我者,也在這裡與江月相會;後來人還有誰,將在這裡與江月相會呢?江月你送走了古人,也將送走今人,你究竟等待著誰呢?你彷彿永遠等待著,永遠不能如願。

詩人身在江畔,思緒卻穿透了千百年的時間。明月照人,似乎不只是為了佳期相逢,也是為了告訴詩人關於宇宙、人生的深邃哲理,讓他參透那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光陰。

後五韻,共二十句,詩人把思緒從時間長河中收回,專註於此刻。然而,他的神思卻停留不住,開始在相隔千里萬里的空間中遨遊。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詩人面對著白雲、青楓浦和一葉扁舟,立刻想到了扁舟中的遊子和千里之外惦念著遊子的思婦——一種相思,兩地離愁。詩人沐浴在月色清輝里,就聯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思婦也沐浴在月色清輝里。

月光徘徊不忍離去,灑在離人的妝鏡台上、玉戶簾中、搗衣砧上,把思婦籠罩在一片光暈之中。月色越是美,思婦的愁思就越是深切。她對飄零遊子的思念,就像這月光一樣,總是「卷不去」,「拂還來」。

此時此刻,思婦和遊子共著一輪明月,卻無法相見相聞。詩人幫思婦道出了心聲:啊,我多麼希望能隨著那月光,飛身千里萬里,照在你的身上。鴻雁長飛不能為我們傳遞書信,但魚龍潛躍,水波成文,其中字字句句都是我對你的思念啊。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最後八句,詩人的筆觸轉向遊子。遊子思歸心切,昨夜夢到閑潭落花,今夜又看到江水流春、落月西斜。春光易老,可是思念的人還遠隔天涯。路途遙遠,不知今夜又有多少遊子乘月而歸呢?

伴著殘月,伴著江樹,孤零零的遊子無處訴說離情。他只感到那不絕如縷的思念,像月影、像樹影,在江水中搖曳不停。

那搖曳著的,是遊子之情,是詩人之情,是讀詩人之情,是明月傳遞著的古今共有之情。

張若虛用這月色氤氳、疏影橫斜的美景,回答了自己的追問。江月待何人?江月待古人,待今人,待後來人,待每一個人。

洗滌心靈的自然美景,搖曳靈魂的人間深情,和江月一樣亘古永存。


更多文章,請關注魚鮮支的微信公眾號:觀念的牢籠(guanniandelaolong)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所以把上面的答案都贊了一遍,哈哈,就是喜歡,我不會分析,但是讀了之後真的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情起,有景臨,有思索,有感慨,有悵然,有釋然。就是喜歡!!贊贊贊!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唐詩雜論-宮體詩的自贖》)
神秘中的寥廓寧靜的氣質,也許正是什麼都不為,不為憧憬,不為悲傷,不為任何外在,只是為這一瞬間的永恆與短暫,審美與感悟!


我覺得寫的不押韻阿。背起來很費力。請各位網友批評吧!


名字取得好


能寫出這種仙氣的詩的人也沒幾個


已經有大神句句剖析,有頭有理,從句式、搭配、韻聲、意境等等來看,這首詩絕對是上乘之品,但真正被看作為詩中翹楚,卻是在明朝,所以在詩歌鼎盛時期的唐朝,這首詩並不是家喻戶曉,但對於唐朝詩人來說,肯定聽說過,好比搜狐這個老牌互聯網企業,雖然不是家喻戶曉,但在BATJ未出師成名前,BATJ肯定仔細了解、剖析過搜狐。一個道理,在初唐時期,這首詩是為後面盛唐、中唐、晚唐奠定了目標,就像一個檻一個標杆,不論詩聖詩仙,還是詩魔詩鬼,在未成名之前,我相信他們都讀過、分析過、體味過這首詩,成名後,也會拿來對比。所謂孤篇壓全唐,首先,張若虛確實只有二首詩存於《全唐詩》中,剛好《春江花月夜》的造詣很高,所以才有這麼一說。至於是不是真正的「壓」,這就不好說了,可以肯定的是,這首詩是好詩。


真的好美。

好吧,我不是大神,所以我不會分析。
可是我真的覺得這首詩寫的好美。


推薦閱讀:

在沒有微博的情況下,李白是如何成為全唐文化偶像的?
能賞析下「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這句嗎?
如何看懂唐詩?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