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堅守南京是否明智?

蔣介石命令堅守南京,結果日軍破城後大肆屠城。我聽過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出自國軍老兵和藍二代(在美國),他們出於對蔣的忠愛,認為蔣的方針無誤,只是不該相信唐生智;一種出自軍科院的專家,認為蔣如果把南京開放為不設防城市,則南京將受國際社會保護,日軍將會有所忌憚,所以南京屠城蔣也有責任。請教大家怎麼看。


馬尼拉大屠殺(Manila massacre),也稱馬尼拉大慘案。1941年12月,美軍撤出馬尼拉後,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日軍兵不血刃的侵佔了馬尼拉。1945年1月,美軍從萊特灣出航,在林加延登陸呂宋島,同時,美軍第11空降師登陸納蘇格布,直指馬尼拉。攻入城內的美軍和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日軍撤退過程中對馬尼拉進行了瘋狂的破壞屠殺,大約有四分之 三的建築被毀,125000多菲律賓人們遭到殺戮。
很不幸,屠不屠殺得看日本人的心情。我們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人家高興了可以剛開始佔領時就殺,不高興了也可以窮途末路時殺你泄憤。以常理揣測日本人,何其可笑乃爾 !
什麼叫無妄之災,這就叫無妄之災 !


問題中兩種說法都不對。

南京是中華民國的首都,面對侵略當然要防守,要設防,要抵抗。不然這就成了一個政治問題,你一個國家政權怎麼能首都都不抵抗?你不當回事,全國人民還當回事呢。什麼叫守土抗戰,守土有責,作為一國政府,養著幾百萬軍隊怎麼能放棄首都?

把南京設為不設防城市,日本人就會有所忌憚?簡直幼稚,公認的獸類集團會有什麼忌憚?濟南慘案的時候中國軍隊抵抗了嗎?獸類集團不是照樣殺人?甲午戰爭旅順戰鬥,獸類集團才死了300人不到,就把旅順幾萬人都殺光了,對獸類集團你還能有所期待?還有說是因為中國軍隊抵抗太強烈,日本人才懷恨在心大屠殺的,簡直搞笑,面對侵略者難道還不能拚死抵抗?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抵抗更強烈,也沒見獸類集團在上海大屠殺,因為人家忙著進軍南京呢。城破後的南京難道就沒有安全區嗎?金陵女校,紅十字會,人家日本外交部都發文不允許屠殺,獸類集團有所收斂了嗎?什麼安全區,日軍士兵完全就沒當回事,說明這種獸類集團你就不能用常理去推測,人家就是野獸。什麼年代了還有人相信國際公義,相信國際譴責和輿論的力量?真的以為南京不防守,獸類集團就不會大屠殺?你對老虎仁慈,老虎就不吃你?(抱歉,我對進攻南京的日軍只能用獸類集團來稱呼,南京後來發生的事情讓我不得不這樣稱呼。)

說遠了,回到南京應不應該守。

上面已經說了,應該守。但是,看圖,南京首先地形上不適合防守,背後就是綿延的長江,背水作戰是風險是非常大的,很容易被迂迴包抄陷入絕境;日軍反而可以充分發揮海空軍優勢,對南京進行立體攻擊。再者,淞滬戰場上下來的國軍全都是損失慘重,幾乎沒有什麼戰鬥力了,後方的力量又一時運不上來。當時還能作戰的主力也就只有88師,36師和教導總隊,還都是從上海前線退下起來的,兵力不足到連東南的國防工事都鋪不滿,你還指望這樣的軍隊去堅守南京、抵抗日軍4個師團?

政治上要守,但是地形也不適合,軍隊也不堪久戰,這就決定了南京保衛戰不能打成決戰,只需要盡量殺傷日軍有生力量就行了。戰爭謀劃不是說統帥部想要怎麼打就怎麼打,而應該是看具體情形適合怎麼打,才能怎麼打。

國民政府當時對這些因素都是考慮到了的:

有人說劉斐是共諜,看看這個共諜是不是說的有道理?白崇禧,何應欽,徐永昌,陳誠都覺得他說得對。

事實上,南京應該怎麼守?答:就應該按照作戰廳長劉斐這個提議:在南京周邊選取有利地形,做適當抵抗,然後主動撤退。這樣就可以兼顧政治和軍事,也符合持久抵抗的原則。

南京保衛戰中,紫金山,雨花台,中華門都打得很好,事實證明前期作戰還是有亮點的。主要問題出在城破之後,各軍失去統一指揮,分散突圍,背後又是長江,最終損失極為慘重。如果不以堅守南京為目的,而是採用劉斐的計劃,外圍打得差不多了就趕緊互相掩護,交替撤退,長江上別自己炸了船,會有這麼慘重的損失?

1938年武漢會戰,蔣介石又要學南京那樣搞據城死守。郭汝瑰當時大膽提出反對,說應該在外圍逐次抵抗,然後果斷撤退,保存有生力量。幸虧當時陳誠敢於採納,改變既定作戰計劃,組織主力圍繞武漢作戰,最終成功撤退,這才沒有讓武漢成為第二個南京。想來令人唏噓。

摘自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屬軍令部《對武漢附近作戰之意見。》

又扯遠了,回來看看蔣介石是怎麼把南京搞成死城的吧:

唐生智是因為什麼目的在這裡強行出頭,咱們且不去管。軍政部長,參謀總長,軍令部長,作戰廳長,剛指揮完淞滬會戰的陳誠都是一致意見,奈何蔣委員長不聽啊,只想聽自己喜歡聽的。日本人都兵臨城下了,還在想國際觀瞻,幻想九國公約各國會主持公道,偏聽偏信一個德國顧問的話,說來說去還是指望著外交解決、國際調停。你還能說什麼呢?最高統帥前一腳還在淞滬跟侵略者大打出手,後一腳又期望著調停了。淞滬會戰怎麼打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覺得上海關係國際觀瞻。國際觀瞻國際觀瞻,列強要是靠得住,母豬都能上樹了。

接下來的結局就很顯然了。地形不適合,部隊不適合,還要強行堅守,自然是被日軍多路合圍。國軍指揮上的嚴重問題在撤退中又被成倍放大,下關那邊的慘象,唉。

唐生智最終的選擇表明,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投機分子。一個無職無權的投機分子最多也就坑了自己,但一個身居高位、舉足輕重的投機分子,坑害的就是15萬南京守軍和幾十萬南京市民了。先總統的責任就不說了,免得果粉噴我。

最後,為獸類集團做一個註解,永遠掛在歷史恥辱柱上的獸類集團:


一種出自軍科院的專家,認為蔣如果把南京開放為不設防城市,則南京將受國際社會保護,日軍將會有所忌憚

還軍科院的專家? 濟南慘案的時候國軍抵抗了?

國軍繞著濟南府跑了(蔣介石嚴令國軍不理日軍繼續北伐),派了18個外交官進城找日軍去講理,然後被日軍虐殺了17個。唯一一個倖存的是個勤務兵,裝死。

殺了國民政府外交官還不過癮,又跑到濟南市區殺市民,奸淫擄掠殺了好幾千才完事。

日本不是歐美國家,當時沒有什麼人權概念,他屠城就是為了爽,你不抵抗照樣屠。


要說守,像衡陽、常德那樣,那叫認真守了;
要說不守,像武漢那樣,果斷放棄,各部隊有序撤退,那叫保存有生力量以空間換時間;

因此,南京守與不守我覺得都可以理解,但是蔣介石與唐生智做了什麼?
知道南京守不住,也知道戰略上布置重兵於南京形成決戰態勢並不明智,卻為了政治意圖所謂的「國際觀瞻」搞出一個「象徵性防守」的基調。
然而連蔣介石與唐生智都沒搞明白所謂的「象徵性防守」到底是要怎麼個守法。

唐生智為了「象徵性的防守」搞出一副要破釜沉舟的死守架勢,明知道守不住卻仍然要做姿態,為了一個姿態斷去下關的軍民退路,為了一個姿態甚至未對撤退有充分的計劃與準備!
蔣介石開始要求守1-2個月,眼見外圍戰鬥形勢急轉直下,日軍抵達南京兩天後又擔心主力覆滅,給了給了唐生智「可相機撤退」的權力,沒多久又後悔希望唐生智多守幾天,如此反覆說明蔣介石自己心裡對於南京也是堪比「雞肋」!
唐生智明明自己預留了退路,卻偏偏為了顯示決心斷去了下關軍民的退路,這簡直是拿軍民的生命當做兒戲啊!

在我看來,南京保衛戰的關鍵並不在於「是否明智」,而在於為什麼會輸的這麼慘!

以下內容均依據郭汝瑰《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一、其實在戰前,「南京守不住」就已經是國民黨軍方高層的一個共識了:

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後,統帥部感到事態嚴重,開始重視南京的防守問題。11月中旬,蔣介石在南京連續召開了三次高級幕僚會議。第一次會議參加者有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第1部(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和第1部第1廳(作戰廳)廳長劉斐等。劉斐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日軍利用它在淞滬會戰後的有利形勢,必然以優勢的海、陸空軍和重裝備沿長江和滬寧線、京杭國道等有利的水陸交通線西進。南京位於長江彎曲部,地形上背水,敵人可以由江面用海軍封鎖和炮擊南京;從陸上也可以從蕪湖截斷我後方交通線,然後海、陸、空協同攻擊,則南京將處於立體包圍形勢下,不易防守而且中國參加淞滬會戰的部隊損失都很大,不經過相當時期的補充整訓,也難以恢復戰鬥力。為貫徹持久抗戰方針,應避免在南京進行決戰。建議在南京作象徵性的適當抵抗,然後立即主動撤退,使用兵力不超過13個團。白崇禧首先表示支持,何應欽、徐永昌亦表示同意。在此之前,當統帥部決定淞滬部隊後撤時,蔣介石曾電召陳誠到南京面商是否防守南京的問題。陳誠認為不應守,並從軍事上陳說了不能守的諸多理由。但他又認為:就純軍事角度而言,避免在南京決戰是正確的;但就政治角度而言,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系,還是要守一守的。所以這次會議未作最後決定,僅同意淞滬會戰中損失較大的部隊調後方整補。11月17日,蔣介石又召開第二次會議,參加人員增加了訓練總監唐生智、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及第1部副部長王俊等。在防守問題上,唐生智認為南京是首都,對國際視聽影響很大,又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再者,為了掩護前方部隊的休整和後方部隊的集中,應阻止和延緩敵人的進攻,力主固守。蔣介石考慮到當時九國公約各國正在開會討論日軍侵華問題,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代表德國政府也正在為中日戰爭的「和平」解決進行秘密調停;特別是在思想上受德國顧問的影響:總顧問法肯豪森早就向他提出過書面建議,認為「南京為全國首都,必應固守」,「故必華方寸土不肯輕棄……方能引起與長江流域有利害關係之列強取積極態度。中國苟不於起首時表示為生存而用全力奮鬥之決心,列強斷不起而干涉」。唐生智的建議正符合蔣介石的思想,於是在次日晚的第三次會議上蔣介石明確表示同意唐生智的建議,決定「短期固守」,預期守1至2個月。

所以「象徵性」的抵抗就是南京保衛戰的基調,蔣雖然是派出了嫡系的精銳部隊,但是派個不是嫡系的唐生智來負責南京保衛戰,心裡打的什麼算盤也就他自己知道了。

二、計劃趕不上變化,原計劃守1-2個月,實際上12月3日日軍開始外圍作戰,到12月9日日軍已經突破外圍到達南京城下外:

12月9日,日軍進抵南京城下,並用飛機向城中投撒日「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國守軍的最後通牒,進行勸降。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對松井的最後通牒置之不理,並於當日下達了「衛參作字第36號」命令作為回答。內容為:「
(1)本軍目下佔領復廓陣地為固守南京之最後戰鬥,各部隊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儘力固守,決不許輕棄寸土、搖動全軍,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後移,定遵委座命令,按連坐法從嚴辦理。
(2)各軍所得船隻,一律繳交運輸司令部保管,不準私自扣留,著派第78軍軍長宋希濂負責指揮。沿江憲、警嚴禁部隊散兵私自乘船渡江,違者即行拘捕嚴辦。倘敢抗拒,以武力制止。」
企圖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戰。

到這個時候,蔣介石才明白此時部隊戰鬥力已經不如淞滬抗戰之時,所謂的預期守1至2個月簡直是天方夜譚,於是蔣告訴唐生智實在打不過可以跑,此時距離唐生智所謂的「破釜沉舟」也就過去2天:

武漢大本營對南京的戰況極為關注,每日均有詢問及指示的電報,當發現撤至南京部隊的戰鬥力及士氣已遠不如淞滬作戰,南京外圍主陣地帶僅防守兩三天即告失守,而復廓陣地立足未穩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敵突破、迫逼城垣時深感形勢嚴峻;當得知當塗附近已有日軍渡江時,更感局勢危急。為避免南京守軍被敵圍殲,蔣介石於11日中午考慮令南京守軍撤退,遂令時在江北的顧祝同以電話轉告唐生智。顧要唐當晚渡江北上,令守軍相機突圍。唐生智由於自己曾力主固守,現在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後責任難負,因而要求必須先向守軍將領傳達清楚最高統帥的意圖後方能撤離。當晚,蔣介石致電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於當夜與羅卓英、劉興兩副司令長官及周參謀長研究後,決定於14日夜開始撤退。遂於12日凌晨2時許召集參謀人員制訂撤退計劃及命令。

三、既然已經決定要撤退,那麼唐生智是如何安排的呢?

(12月12日)中午前後,在日軍猛烈炮火轟擊下,中華門及其以西城垣數處倒塌,一部日軍在炮火掩護下由缺口突入城內。第88師遂即撤走。當時中華門內大批居民為逃避炮擊和日軍,紛紛向城北部難民區逃跑,與潰退的散兵擁擠在街道上,城中秩序開始陷於混亂。衛戍司令部為了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撤退,於14時指示第36師負責維持城中及下關的秩序。指示的主要內容為:
(1)下關通浦口,為我軍後方惟一交通路,應竭力維持秩序,嚴禁部隊官兵及散兵游勇麇集,以確保要點。
(2)第74軍在上新河鎮(上新河)與敵激戰,其後方交通應由漢西門(漢中門)與城中聯繫,禁止該軍部隊通過三汊河退入下關。
(3) 著該部在挹江門至下關一帶立即實行戒嚴,禁止一切活動。
但此時日軍第6師團一部已突入至中華門內,第16師團及第3師團已逼近中山門及光華門,第6師團左翼旅已逼近水西門。守軍第2軍團退至烏龍山,教導總隊退至紫金山,第74軍派人去三汊河架設浮橋,企圖渡江撤退至浦口(被第36師制止),南京守軍已開始呈動搖態勢。唐生智等決定改在當夜撤退。

就在唐生智緊鑼密鼓的準備撤退的時候,蔣介石又覺得這才守兩天就跑有點說不過去,於是又發了一封電報:

蔣介石雖然致電唐生智,令其在不能持久時相機撤退,但總從政治方面考慮較多,希望能多守一段時間,因而在12日又以致函形式致電唐生智、羅卓英及劉興,提出他自己的企望。全文如下:「限即到。南京唐司令長官、劉、羅副司令長官:據報江浦附近已發現敵軍,是敵希圖對我四面合圍,或威脅我後路,逼我撤退也。五日激戰,京城屹立無恙,此全賴吾兄之指揮若定與犧牲精神有以致之。經此激戰後,若敵不敢猛攻,則只要我城中無恙,我軍仍以在京持久堅守為要。當不惜任何犧牲,以提高我國家與軍隊之地位與聲譽,亦為我革命轉敗為勝惟一之樞機。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眾多加一層光榮;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則內外形勢必一大變,而我野戰軍亦可如期策應,不患敵軍之合圍矣。遙望京城,想念官兵死傷苦痛,無任繫念!進退戰守,生死榮辱,惟兄等熟圖之。中正手啟。十二申。」此電文發出時,不僅唐生智等的撤退命令已經下達,當時南京的實際情況也已不可能再進行固守。

四、說是撤退,但是混亂成什麼樣子呢?究竟有幾個人聽唐生智的呢?甚至於唐生智自己有沒有遵守撤退計劃呢?

衛戍司令部突圍計劃的基本精神是大部由正面突圍,一部隨司令部由下關渡江。但在書面命令分發後,唐生智又下達了口頭指示,規定第87師、第88師、第74軍及教導總隊(南京守軍中的中央嫡系部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向滁州集結」。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嚴肅性,也為不執行命令製造了借口,以致計劃中規定的由正面突圍的部隊,除廣東部隊第66軍及第83軍之大部按命令實施突圍外,其餘各軍、師均未按命令執行。有口頭指示為依據的部隊,必然一起擁向敵人尚未到達的下關,以便迅速、安全地渡江北撤;許多未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隊因發現友軍撤退而撤退。雖接到命令而並不知道撤退計劃詳情的旅、團長們也都認為上級既然要軍隊撤退,在下關必然已準備好大量渡江工具,因而亦皆擁向下關。
自行決定由下關渡江的軍、師長大多未按命令規定的時間開始撤退,而是在散會後立即部署部隊撤退。有的單位在接到命令前即已撤走。如衛戍司令部第2軍團負責固守烏龍山要塞以掩護其他部隊撤退和突圍,應最後撤退,但徐源泉於12日下午即率其第41師和第48師從周家沙和黃泥盪碼頭乘坐其預先控制於該處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經安徽去江西整頓。烏龍山要塞部隊在徐源泉部撤走後,也於當晚毀炮撤去江北。有的將領只向所屬部隊打撤退電話,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脫離部隊,先行到達下關,隨同衛戍司令部及第36師乘渡船先到江北。如第71軍軍長王敬久、該軍第87師師長沈發藻等根本未回指揮所;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回到富貴山地下室指揮所後告知幕僚撤退任務,即留參謀長邱清泉處理文件等,自己單獨先去下關;其第2旅旅長鬍啟儒得知撤退消息較早,不等會議結束,即以奉命去下關與第36師聯繫為由,電話通知其第3團團長代行旅長職責,獨自先去下關。
由於城中各部隊多沿中山路向下關撤退,而挹江門左右兩門洞已經堵塞,僅中間一門可以通行,各部爭先掄過,互不相讓,不少人因擠倒而被踩死。如教導總隊第1旅第2團團長謝承瑞,在光華門陣地上曾英勇地抗擊日軍多次衝擊,卻在挹江門門洞內被擁擠的人群踩死。有的將領,如第83軍第156師師長李江見城門無法擠過,就從門東側用綁腿布懸吊下城出走。
下關情況更為混亂,各部隊均已失去掌握,各自爭先搶渡。由於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載而沉沒。大部官兵無船可乘,紛紛拆取門板等物製造木筏渡江,其中有些人因水勢洶湧、不善駕馭而喪生。

群眾跟普通士兵軍官是沒了有退路,但是一眾將領早就留好退路了:

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副司令長官羅卓英、劉興及長官部官兵,12日晚從下關煤炭港乘預備的小火輪渡江至浦口,得到日軍已至江浦附近、正向浦口包圍的情報,遂徒步向揚州顧祝同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靠攏;

破釜沉舟斷去軍民生路,自己卻預留了渡江的船,呵呵!

五、曾任國防部作戰廳廳長的郭汝瑰編的書里給了這次作戰一個很長的評價,節選其中一部分:

國民政府最高統帥蔣介石始終處於戰略方針與戰略企圖的矛盾之中。會戰之前力排眾議,作出了短期固守的決策,並從主觀願望出發,預期防守1月至2月。當得知日軍正在包圍南京、守軍有被圍殲的危險時,從保存力量出發,立即下令撤退,但又不肯明確指示撤退。開始時僅讓顧祝同口頭轉告,不得不直接下令時,又含糊其詞,說「如情勢不能持久時,可相機撤退」;電報發出後,次日又有動搖,再以信函形式要求衛戍司令及副司令「仍以持久堅守為要」,希望「能多守一天就多守一天」。統帥的決心猶豫、徘徊於撤與守之間,不可能不對部隊產生影響。
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對總的戰略方針是清楚的,對防守南京的戰役企圖也是明確的。他自己說過,是為了「阻止敵人迅速向我軍進逼,從而贏得時間,調整部隊,以後再撤出南京」。可是他的戰役指導根本沒有撤出南京的任何準備,既沒有事先預定的撤退方案,也沒有進行必需的工程、交通和後勤保障等工作,完全是長期堅守、死守的措施。如要求交通部部長俞鵬飛將下關原有的兩艘大型輪渡撤往武漢,禁止任何軍人、部隊從下關渡江,通知浦口第1軍和挹江門的第36師:凡從南京向長江北岸或由城內經挹江門去城外的部隊和軍人都要制止,如不聽從可開槍射擊。當撤退命令下達後,因第36師守挹江門部隊及浦口第1軍守江邊的部隊未能及時接到命令,仍阻止撤退,造成自相開槍射擊、慘死多人的慘劇。裝甲兵團戰車第3連竟是在營副指揮下,從被擠倒、踩死的人身上衝出挹江門的。
本來組織突圍、撤退就比組織進攻或防禦為難,因部隊的士氣已經低落,建制殘缺不全,協同全部混亂,極易形成潰逃。而唐生智在下發撤退命令之後又考慮到第88師、第87師、第36師和教導總隊是經過德國顧問多年訓練出來的中央嫡系部隊,也是今後繼續抗戰的骨幹部隊,惟恐突圍危險、損失過大,回去要受蔣介石的責備,竟然不顧命令規定,口頭指示他們也可以渡江北撤。這自然又增加了撤退的混亂,致使在激烈戰鬥中沒有犧牲的近10萬官兵毫無代價地慘死於混亂之中,或成為俘虜而遭敵人慘殺。此外擔任掩護的部隊不掩護,將領拋下部隊自己先逃,使部隊失去指揮,無法進行有組織的抗擊和行動,也是撤退形成潰逃、結果反逃不了的諸多重要原因之一。對照一下後來歐洲戰場上亞歷山大指揮的敦刻爾克港撤退,就可以清楚地比較出兩者之間的差別了。

如果還有疑問的話,請去看看原書吧。


南京守不住是個事實,但是守成這個樣子,又是另一回事了。


非常不明智。
淞滬會戰之後,國軍已經元氣大傷,根本不具有守住南京的能力,擺在面前的選擇一是直接放棄南京,但南京畢竟是國家首都,國父陵寢所在,一槍不放就放棄在政治上實在太難看;唯一可行的方案是象徵性抵抗一下就撤,既能給輿論一個交代,又不至於讓士兵白白送死。
可是最終確定的方案是破釜沉舟的死守,唐生智下令開走所有南岸的船隻(當然他自己偷偷留了一條,其他有心計的軍官也都偷偷備了船),還下令督戰隊射殺所有後退官兵。如果真能就這樣奮戰到底,雖然免不了全軍覆沒的結局,但也算得上壯烈。可是戰鬥了才三天,唐生智就下令撤退,自己帶頭先跑,高級將領接著紛紛丟下部隊跑路,群龍無首的部隊撤退變成了潰逃,甚至為了爭奪道路自相殘殺,更離譜的是撤退居然沒有通知督戰隊,於是督戰隊和潰兵又是一場大戰,好不容易逃到江邊,卻沒有船隻,要嘛跳江餵魚要嘛被日軍追上來殺死。最終十萬守軍和三十萬百姓被屠戮殆盡。
百姓被屠殺屬於意料之外,倒是不必對國府予以苛責,但十萬士卒白白送死,絕對要歸罪於國府。


日本現在每年生產幾百部愛情動作片,裡面放棄抵抗或者「不設防」的女角色有幾個有好下場的?所謂藝術源於生活,題主還是要好好學習一個。


蔣守,蠟雞常凱申,蠟雞國民黨,一點戰略能力都沒有。

蔣不守,蠟雞常凱申,蠟雞國民黨,投降賣國。

反正想噴怎麼都能有理由。

另外,想問某位覺得常凱申應該調集百萬軍隊的答主幾個問題:

1.當時蔣真有這個能力嗎?國民黨內部的派系紛爭和權利分布您真的了解過嗎?

2.百萬大軍怎麼調過來?全都靠腿走過來嗎?運力從哪裡來?好現在真調過來了,後勤能跟上嗎?

3.百萬大軍堆在南京了,其他地方的防禦怎麼辦?其他地方都不要了?


戰爭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涉及的方面很多,研究的越深越不敢輕易下定論。請不要用您打魔獸爭霸的時候滑鼠一圈A對面基地的經驗來給戰爭下定論。橫店影視劇的經驗也不要。謝謝。


----------------------------------------------------------------------------------------------

鑒於某正氣愛國人士的友好建議,補充以下幾點:

1.本人愛國愛人民,自認三觀還算正。切勿給本人扣大帽,頭小頸瘦支不起。

2.本人非果粉,從未說過不能批評國軍常凱申,但是本人反對一切想當然和純站隊的回答。我認為知乎是一個嚴肅的問答社區,回答的人至少應該具有基本的基礎知識和邏輯再來回答問題,毫無知識含量的站隊和發泄情緒只是在浪費大家時間,降低知乎的平均回答質量。

3.本人認為在討論歷史問題的時候應該具有基本的歷史常識,對歷史問題的時代背景有基本了解(來自於史書文獻之類的,非橫店影視劇,非戲說類「歷史書籍」,非朋友圈),能夠客觀辯證的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問題。

4.對於國軍、常凱申,爭議極大,但是我覺得國民黨政府腐敗,獨裁,國軍部分(可能是大部分--存疑)軍隊紀律散漫,不代表其對抗日沒有貢獻,甚至不能因此就斷定國軍在抗日戰爭中肯定沒有起主要作用(至某些人士:我只說從邏輯上不能斷定肯定沒有,兩者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沒說肯定有啊,說的這麼明白了您可別再說看不懂了)。如果不能理解上述邏輯我的個人觀點是您的智商和科學素養可能真的不太適合討論歷史和社會問題。(同上,我只說可能不太適合,沒說一定不適合啊)


說一點玄的東西。

風水先生都說南京虎踞龍盤,但看看歷史,真沒有帝都之象。

280年,晉滅吳,建鄴(南京)不佔而降

549年,侯景叛亂,內應於當天打開城門,建康(南京)陷落

589年,隋攻陳,圍4天,建康(南京)城破

1639年,清攻明,直接進入南京城

1852年,太平天國兵鋒東向,12天攻陷江寧(南京)

1937年,日軍至城下,4天攻陷南京

1949年,解放軍渡江,3天攻陷南京

好吧,上面都是表面的事實。

而真正的事實是,

首都不是要塞而是心臟,它本身是柔弱的。如果敵人兵鋒到達了首都城下,這個國家已經基本失敗了,除非有奇蹟。

現在,才了解于謙守北京真TM是個奇蹟!


南京是守不住的,但也是必須守的。

唐生智他們自己也表示,南京是先總理陵墓所在之地,非要犧牲一員大將不可。是否可以象徵性守還另說,問題在於唐生智裝完慷慨就義就跑了,當然這個鍋也不是唐一個人的,所謂力排眾議堅決守城背後總歸也是有點老蔣的意思的。

南京大屠殺中日軍的殘忍大家都無法預料,但是老蔣能讓唐生智負責守南京也確實是敗筆,畢竟南京保衛戰中唐的幾點「貢獻」還是「可圈可點」的,比如:事先把別人的船鑿沉了卻給自己留了逃跑的船;用舊式軍閥的方式讓宋希濂36師當督戰隊對擅自撤退的士兵開槍,結果由於沒有安排好撤退(在唐生智的事後說法中,顧祝同堅決通知其立刻撤退),造成36師和俞濟時74軍開槍對打,王耀武回憶中渡江時許多人因此被自己人打死血流成河宛如地獄;事先承諾百姓們誓與南京城共存亡卻沒有做到。

有人說南京大屠殺是因為國軍官兵混入南京城偽裝成百姓,這點我不太贊同,畢竟日軍的獸行不能把鍋都一股腦扔給炮黨,但是像四腳飛將孫元良之流這種躲妓院的確實應該鄙視一波。

總之,也許南京城的慘劇無法避免,但南京還是要守的,而守成這個樣子,國府和老蔣的鍋該背還是得背。


我就不說蔣公
(空一格)

有什麼深謀遠慮和偉大的戰略思想。
平時很多人說到蔣公抗日有點次,總有人要來一句,你行你上啊。

但是,這一次,我真的(摩拳擦掌),我真的真的想說。
「指導員,讓我上吧,我比唐司令守(跑)得好.」
就是辣媽自信。


認為蔣如果把南京開放為不設防城市,則南京將受國際社會保護

這是什麼狗屎方法?中國全境設為不設防就不會死人了嗎?


這個邏輯就好像有人說美國解密資料說明當年韓戰打到鴨綠江就結束了,沒有侵略中國的計劃,志願軍入朝是反應過度一樣。

國家的安全從來不是建立在敵人會遵守所謂國際規則上的,看看現在的敘利亞和當年的中國多像啊,這個世界從來都沒有變,變得只有中國,從棋子變成了棋手。


說的好像狗日的不殺降似的。

狗日的怎麼想,我們是管不了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狗日的狂犬病再發作時有所準備,不至於再被咬成這樣。

國境線外打死,才是墜吼滴


一邊說蔣介石在東北不抵抗導致最終首都淪陷,然後又說因為蔣介石抵抗日軍所以被屠城?
雖然常公凱申確實有很多錯誤,但是為了洗白日本鬼子把這屎盆子扣在國軍頭上。守衛南京的國軍雖然窩囊不堪,但也是為民族大義而死,你可問過他們在天之靈?


南京是要守,但不是炮黨和 蔣公這麼守。
不是抵抗與否的問題,已經有知友說了馬尼拉大屠殺,當年的鬼子就是畜生,殺人只看心情。南京好比一個小孩子被瘋狗盯上,跑也跑不過,打也打不贏,圍觀群眾更靠不住,唯一能做的就是藉助地勢和距離,盡量有序撤退減少損失。
但把希望寄托在圍觀列強上的 蔣公是怎麼做的,虛有其表的防禦準備暫且不提,先是愚蠢的淞滬會戰葬送精銳,再是拙劣的防守作戰形同虛設,眼瞅著鬼子兵臨城下,又信了鬼迷心竅佛教徒唐生智的邪。
炮黨和 蔣公的錯如同讓一個小學生去考大物然後掛科,錯在選擇題還是錯在填空題?都不是,菜是原罪。


無論如何,當強敵壓境時,不管能不能打過,都得傾其全力去抵抗。打的過打不過都得打。

我覺得南京保衛戰雖然輸了,但是比當年九一八時的張學良,和李鴻章的避戰保船明智的多。

當時的時空環境,不是幾個「事後諸葛亮」的蛋頭軍事學者近80年後坐在辦公室里研究就能得出來明智與否的,試問你如果是當時的普通中國工農,或者是中國當時的知識分子,當聽到國都南京不抵抗,國軍就撤退時,對戰時人心的打擊會有多嚴重?

至於題主所說的「不設防後南京將會受到國際社會的保護」,這就犯了一個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通病,即明知道洋人拉的屎是臭的,可偏要趴在地上聞一聞,別人拉著你別聞時,你還要讓別人證明給你看為什麼這屎不臭。

前幾年社交網站剛興起時,大量國粉不能夠發出的非主流聲音先入為主佔據輿論陣地,後來上面看到勢頭不對,收緊尺度加大力度,使得輿論從一個極端翻轉到另一個極端,有的人一天不酸兩句蔣就感覺這日子空虛的沒法過了,連我這個非國粉都看不下去了。

這種人都沒良心。要麼,是讀書讀壞了腦袋。


守南京是明智,死守南京是弱智。

先說南京的位置。南京古代還能依靠富庶和長江長期抵禦北方,一旦北方水師成型渡江成功基本就是長驅直入,沒有長城沒有山這地方除了有錢還能怎麼守?尤其是對方是日本,島國-海權國家啊,中國有人口和戰略縱,就是缺錢建不起海軍,淞滬會戰就是吃了海軍的虧,國軍海軍被日軍海軍一戰全殲。日艦駛入長江,就代表南京的必失,南京還沒山,沒防空洞就等於給日本空軍練靶子。
國軍:陸軍+少量空軍vs日本:陸軍+海軍+空軍=0勝率
國民黨遷都重慶過後日本的侵略速度瞬間減緩了,重慶的三峽艦隊進去就是自殺,到處都是山有防空洞,又沒有鐵路,日本的後勤不能支撐部隊深入太多。
可以說南京在防守上幾乎是必失,即使國軍各大部隊集合在南京與日軍精銳決戰一場,在沒海軍的劣勢下,最多只是換掉日本兩條腿。然後有生力量被全殲,怎麼打持久戰?
可以說南京保衛戰,蔣介石沒有死守證明他還有腦子,但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把軍民撤退成功!淞滬會戰導致國軍撤退途中白白被炸死10萬人,三十萬百姓的痛和他定有關係。


他根起就沒想堅守,守肯定守不住,但是棄國家首都而逃這種事是會遺臭萬年的,今天我們總是不屑二戰法軍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巴黎一槍沒放就投降了。跑題了,參加淞滬會戰大概七十萬人,而南京攏共投入戰鬥部隊都不到二十萬人,如果決定死守,你信不信老蔣能調集上百萬部隊參戰?保衛首都,就憑這四個字,只要堅定死守的信心,哪怕日軍有艦炮和航空兵支持也啃不下南京,到最後哪怕全都打成廢墟也不給日本人,為啥,就因為這是首都,是國家的象徵!但是沒辦法,老蔣就沒想守住,國家元首都這麼個態度,唐生智把部隊扔下跑了我就一點也不奇怪了,部隊混亂沒能給平民撤離爭取足夠的時間,據說哪個部隊還投江了,有跳江的勇氣,沒有掩護平民戰死沙場的勇氣,這事真沒啥好宣傳的,南京守軍所有的指揮官都該死!那是三十多萬平民啊,平民啊!為什麼寧願把屁股晾給日軍也不願意回頭掩護平民先走?不是士兵的生命不值錢,而是崩潰了,散了,到最後又能活幾個?我的團長我的團里有一句話:我只希望每件事都有他該有的樣子……不好意思,激動了……
!!!!!!!!!!
我一條一條看了每一條回復,所有的回答矛頭指向大致是這麼幾個方面:1 調不過來兵。2 全力防守沒有意義,但是不防守好像又不好。3 不符合國家戰略。
X乎有個毛病,就是始終能把自己凌駕大眾之上,並把這個圈子塑造成阿卡林一般的存在,彷彿自己是神一樣,俯視我國各階層平民,刻意忽略掉被屠殺的三十多萬同胞,實際上我在想,如果花園口決堤不是沒起到預期作用的話是不是你們也得替蔣公背這個鍋啊?人不是動物,不能像黑板上的數字那樣擦掉重寫,大夥都在歌頌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正確,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各階層踴躍支持,1944年,抗戰倒數第二個年頭,豫湘桂會戰中在其他各個戰場上節節敗退的日軍一輪攻勢差點就洞穿了國統區,連平民都在打國軍的黑槍,搶國軍的輜重,大夥有想過為什麼不?我認為河南人不該背這個鍋。四億人民傾家蕩產支持抗戰,換來的是什麼?拋棄,拋棄,再拋棄!就這樣不打你黑槍打誰黑槍?日佔區和靠近日佔區的平民都已經麻木了,國府真該感謝他們的美國朋友,如果不是那兩枚原子彈國府沒準真就成流亡政府了。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最後一個環節是戰略反攻,去翻翻國府淪陷的最後一個縣城是什麼時候,1945年8月14日!因為第二天日本無條件投降了……所謂的戰略反攻八年都沒實現,有人說了,國軍在雲南廣西滇緬方向反攻了,我感覺松山和騰衝已經很說明問題了,按照這個傷亡比,等幹掉了日本我們也剩不下幾個人了。
醒醒吧,沒人否認南京陣亡將士的功績,但是如果首都淪陷這副葯還不夠苦,那三十多萬同胞的血總該讓諸位清醒清醒了吧,你們也是平民,在那個半壁江山都被打成粉的年代,你們也只會是那場屠殺的受害者,守南京沒錯,守不住南京我也承認,重點是,南京城下被屠殺的三十多萬人不該成為你們口中戰略的犧牲品。至今沒一個領導人敢提被屠殺的同胞是戰略的一部分,你們怎麼敢提?誰給你們這麼大膽子把三十多萬性命當成黑板上的數字擦掉重寫?可能又會有人說平民傷亡在所難免,十幾萬的軍隊,守土不行,疏散平民總可以吧,可是他們後來在做什麼?崩潰,和平民搶道,集體投江,就特么沒有疏散平民的,別洗了,這個污點,國府就算滅亡十次也洗不掉。
TG經常掛在嘴上的那句話真的很對: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看你們的評論看吐了快,不知道還以為各個都是常凱申和何應欽呢,委座和鈞座閣下們,死的不是你們的同胞啊?流的不是華夏人的血啊?你們是不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沉浮的忘了你們和他們一樣也是中國人了?睡不著覺的時候都想想,究竟是什麼把你們變得能把人命看的就像草紙上的數字一樣輕描淡寫,想想從什麼時候把我們自小接受的教育當成了天真?和你們吵的我都累了,人活著,不易,有時間去南京看看萬人坑吧,不為接受什麼愛國教育,只為讓你們明白,他們和你們一樣,都是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你們的族人。


守當然要守
畢竟國父陵寢 國民政府的首都
但是死守就不對了 在南方的平原上和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日軍作戰幾乎就是自尋死路
至多就是象徵性地守一守 至少要表示國民政府抵抗到底的決心 然後保存有生力量 進行長期抗戰(TX)


蔣先生在淞滬潰敗之後守南京城本來就不是單純從戰術和軍事角度考慮的,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當然要守,不然就是自動投降(中國古代亡國這兩個字本來就是都城被佔領的意思),為了像中國抗日軍民昭示政府抗戰的決心一定要死守;為了提振全國抗日的意志和決心,不但要守,而且需要死國之忠勇武將來宣揚其誓死不降的抗日精神;為了他自己的地位也要防守,要知道當時的中國,各地方勢力之所以全體同意擁立其為中國領袖,是因為倭寇欺我太甚,蔣作為全國軍民誓死一搏,存國家、保文化的精神領袖,如果代表中國國家存在的首都都拱手讓給了日本人,頓時動搖其作為抗戰領袖的地位;還有一方面有個以決戰,求和的意思在裡邊,在淞滬潰敗之後蔣中正多次要求德國顧問魏德邁將軍出面調停,並通過孔祥熙向日本政要提出媾和要求,但是因為德意日三國達成軸心國集團而破產,所以他需要一場勝利或者大量消耗日本的戰役來達成以戰求和的局面,關於這一點台兒庄戰役之後 更為明顯。
以上這兩種看法都不夠全面。
先說第一種觀點,從敵我兵力分布和態勢看,南京保衛戰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性。經過淞滬會戰,國民黨的陸軍75萬大軍基本潰敗,特別是在日本在金山衛登陸之後,國府下達總撤退令,基本造成了前線部隊的打亂建制的潰敗,比如薛岳回憶錄裡邊說,他作為集團軍總司令向西撤退的時候,軍長找不到師長、師長找不到旅長、旅長找不到團長、團長找不到營長.....唐生智防守南京的部隊大部分都是整理這些潰敗下來軍隊,再加上淞滬一戰,空軍在南京附近的飛機除高志航航空隊之外全軍覆沒,機場被全部炸毀,海軍主力為了向內地轉運工礦企業和戰略物資,自沉於長江江陰一帶,唐司令手裡唯一可戰的部隊就是教導總隊4萬人的德國裝備軍,其餘十數萬軍隊不是傷兵就是潰軍基本沒多少戰鬥力。南京的地形北臨長江,除了紫金山、幕府山、清涼山、雨花台等高地可以依託地形積極防禦之外,能防守的就只有大明洪武年間造的600多年的南京城牆了,而在淞滬會戰的三個月裡邊,國府從沒有做過死守南京的計劃,所以南京城外沒有可以進行現代化防禦作戰的工事,南京城內尚有幾十萬沒有疏散的老百姓--沒有讓軍隊與敵巷戰的可能,由於日本在金山衛登陸的突然性,造成的國軍潰敗,在南京東方百十公里的外圍中國軍隊無法組織起對於進攻日軍的有效抵抗和阻滯。日軍方面,集結了5個師團又一個旅團的二十萬大軍,五路合圍南京:第一路11、13、16師團煙滬寧路西進;第二路3、9師團由金壇直進南京;第三路114師團沿宜興、溧陽、溧水公路前進;第四路6、18師團沿寧國、蕪湖公路進攻蕪湖,包抄我軍西撤江西的退路;第五路國琦支隊經廣德、太平渡江,下浦口阻斷我北撤之路。經歷了淞滬大勝之後,士氣正旺,海軍、空軍在上海基本沒有損傷主力分東南兩路撲向南京,抗戰初期,由於武器裝備、作戰訓練等差異,在正面戰場敵我交換比基本保持在1:10,也就是說消滅一個日本兵我方需要犧牲是個士兵的(台兒庄會戰因為是巷戰抵消了不少日軍的作戰能力所以交換比1:8左右)。所以這場戰役沒有打已經輸了,只是抵抗到什麼程度,犧牲慘不慘烈的問題。整個戰役過程,雖然有教導總隊血戰紫金山、孫元良將軍死守雨花台等英雄事迹,從唐生智就任衛戍司令到南京城破城22天。
第二種說法更不靠譜了,日本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原因跟我軍在南京抵抗毛關係也沒有,小日本殘殺老百姓作為武士的勇武的表現是有歷史沿襲的,1592年日本戰國一代名將、關白大人左右手加藤清正攻佔朝鮮釜山屠城、1895年日本人佔領我旅大屠戮我百姓1.8w。更何況5個師團進十萬鬼子佔領了他們祖先夢想了400年的中國的首都呢。所謂國際保護區 只能說呵呵呵了,南京那時候西洋人建了一個所謂的國際安全區安置南京難民以十萬計,後來一群禽獸沖了進去盡皆強姦、屠戮,西洋人除了留下幾張作為罪證的照片外,無能為力。一切現代秩序(就是500年以來,用西方人大炮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基礎就是強大的國力和軍事實力,沒有這些東東 妄想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洋大人們本著人道的精神,以不惜和日本開戰的代價來救贖卑劣的「中國人」(這是西洋人從19世紀中葉開始對於中國人普遍看法),那個藍二代是不是在外國帶時間太長了....


推薦閱讀:

《血戰鋼鋸玲》裡面日軍為什麼不在高地把攀登網割掉

TAG:蔣中正介石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南京大屠殺 | 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