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真實的史書,《三國演義》哪些部分是文學上誇張、渲染或杜撰?


謝邀。

《三國演義》出了名的七真三假。大方面統攝周全,小方面出入頗多,一時說之不盡。

事件上:
三英戰呂布純屬虛構。
草船借箭的事兒倒是有,孫權的。
借東風純屬虛構。
蔣干訪周瑜倒是有,但沒勸降,群英會更是扯淡,事見《江表傳》。
絕大多數著名單挑均是虛構。除關羽萬軍斬顏良外,基本一切陣斬均是虛構。
割須棄袍虛構,雖然奪船避箭有類似事迹。
五關六將、七進七出等均為虛構。
等等等等。

——————————————————————————————————
數字上:
原著寫袁曹官渡之戰是七十萬對七萬,實際上袁紹動兵大概十萬。
赤壁之戰曹操八十三萬也是胡扯,二十萬還比較像。
夷陵之戰劉備動七十五萬大軍也是瞎編,實際取個零頭差不多了。
諸葛亮南征孟獲動大軍五十萬、六出祁山三十四萬——實際上蜀漢末年人口也才38萬戶94萬,諸葛亮北伐沒一次超過十萬。
諸如此類。

——————————————————————————————————

人物形象上:
魯迅說了,貌劉備之長厚而近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就是說,劉備歷史上是有梟雄之稱,有劉邦之風,曹操何等眼光,怎麼會把個庸人讚美成」天下英雄,使君與操「?小說里卻把他描繪成個愛哭鬼。赤壁、漢中、入川等多次戰役,都把劉備的指揮功績抹沒了。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賢相,所謂:

」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看看這是何等動人的評價?小說里基本沒體現。
而且諸葛亮用兵,其實是嚴整有序、善於正兵,但奇變不足的人。但小說里卻把他描述成個半妖道型,罷了罷了。
PS:這裡補一句。因為陳壽來了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結果現在頗流行」諸葛亮不會打仗「的說法。這是又一種誤讀了。看看當時人的說法:
關於諸葛亮的軍政天才和百姓威望:

及其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簡單說,屢次出兵打仗,國人可以不擔心,而且死後數十年,歌思以紀念。
關於諸葛亮的行軍和辦事風格:

亮之行軍,安靜而堅重;安靜則易動,堅重則可以進退。亮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此所以能斗也。曰:亮率數萬之眾,其所興造,若數十萬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營壘、井、圊溷、籓籬、障塞皆應繩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勞費而徒為飾好,何也?袁子曰:蜀人輕脫,亮故堅用之。曰:何以知其然也?袁子曰:亮治實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遠,非求近速者也。曰: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樑、道路,此非急務,何也?袁子曰:小國賢才少,故欲其尊嚴也。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夫本立故末治,有餘力而後及小事,此所以勸其功也。曰:子之論諸葛亮,則有證也。以亮之才而少其功,何也?袁子曰:亮,持本者也,其於應變,則非所長也,故不敢用其短。曰:然則吾子美之,何也?袁子曰:此固賢者之遠矣,安可以備體責也。夫能知所短而不用,此賢者之大也;知所短則知所長矣。夫前識與言而不中,亮之所不用也,此吾之所謂可也。

吳國的大鴻臚張儼曾經這麼比較諸葛亮和司馬懿: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乎!

簡單說,天下十三州,諸葛亮蜀國只有一州,只及魏國九分之一。結果他還能打到佔十倍之地的司馬懿」無擒敵之意「,」使孔明自來自去「。就不多說了吧。陳壽也承認,諸葛亮所以不成功,是眾寡不侔、對手又是人傑,加上將略非其所長,所以不成。這意思是:
我人手又比你少得多,將略又不是我的長處,你又是人中豪傑,所以我每次來以少打多,都搞不定你——不覺得這個」你是人中豪傑「其實挺諷刺的么……

其他形象:
曹仁本身是魏國第一猛將。《魏略》說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加焉,張遼其次。但小說里基本沒怎麼體現。

夏侯惇歷史上是個偏文治型將領。被綁過票,尊敬讀書人,務農出色,但小說里描述成了個好鬥的莽夫。

張郃歷史上被評價」長於巧變「,小說里描述成個了無腦血氣之勇的傢伙。

周瑜歷史上性情恢廓、風度翩然,小說里把他描寫成了個心胸狹窄之人。

魯肅歷史上端方溫厚,小說里把他笨蛋化了。

張昭歷史上地位約等於諸葛亮之於蜀漢、荀彧之於早期曹家,而且剛正不阿,小說里把他奸臣化了。

荀攸歷史上是曹家真謀主,小說里光環被郭嘉奪了許多。

蔣干是江左一帶風流人物,而且雅量非常,小說里他就是個丑角。

曹真、曹休都是不錯的將領,戰績斐然,小說里都是親貴+廢物。


大體上,《三國演義》妖魔化了諸葛亮、庸碌化了劉備、給關張編了許多段子,為趙雲加了許多傳奇,把曹家諸將挨個臉譜化了一遍。

但《演義》最狡猾也最妙的地方,是許多對歷史細節的衍生。比如:
《江表傳》,蔣干來說周瑜,被周瑜含蓄拒絕,蔣干也就微笑著不失風度回去了。小說里乘機來了出群英會。
《英雄記》,界橋之戰,公孫瓚和袁紹打得風雲變色,小說里摘了這段,演化為趙雲初次登場。
《三國志》里馬超被許褚瞪住,不敢冒險去捉曹操。小說里乘勢衍生出許褚裸衣戰馬超。
《三國志》里只說趙雲保護阿斗得脫、張飛親自斷後。小說里描繪出七進七出、喝斷長坂這些傳奇。
諸如此類,都是因文生事的妙筆。


張公子說的很全面了,我補充幾句。


三國演義的一個遺憾是,對河東和關西的爭奪描寫過少,這個從戰略學角度來說是不能忽略的,但是由於不直接涉及到主人公,所以羅貫中寫的比較草率。


昨天重溫這一段,有幾個要點可以說一下。


鍾繇是潁川序列里唯一有河東和關西聯繫的人,曹操藉助他長期穩定了關西諸軍閥和河東的關係,導致河東地區在官渡前後一直坐觀成敗,直到袁紹掛了以後,才突兀地冒了出來。

河東的郭援,是鍾繇的外甥。高幹,是袁紹的外甥。


河東郭援大軍裹挾南匈奴南下的時候,曹操正在河北苦戰,完全是依靠鍾繇和關西力量的關係才擊敗了這支部隊,其中其關鍵作用的是兩個人,龐德和馬超。


另一個遺憾是,由於維護劉皇叔的形象,沒怎麼寫劉皇叔和黃巾的關係,事實上,劉備幾次能夠在曹操後方搞出動靜,都是藉助了當地黃巾的力量。


其他的一些小遺憾,突出了趙雲勇的一面,忽略了趙雲的其他作用。按照雲別傳記載,劉備和趙雲第一次相會是在公孫瓚帳下,之後趙雲借口家中喪事離開公孫瓚,臨別前對劉備戀戀不捨,說永遠不會背叛您的恩德。


然後,趙雲在八年後的官渡之戰前夕,加入了袁紹帳下的劉備勢力。


這八年趙雲做了什麼?有無數的可能性可以想像。


先想到這麼多。


1.桃源結義∶正史並無寫到三人有結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2.溫酒斬華雄∶其實華雄死於江東猛虎孫堅刀下,演義反把孫堅寫成是華雄的手下敗將。
3.三英戰呂布∶呂布實被孫堅擊退。 (公孫瓚沒有參加討董聯盟,所以劉、關、張也未曾參加,也就不會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4.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只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袞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長沙太守孫堅、曹操,只有這十三家,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不可能分身去討董,陶謙當時只有貢獻一些金錢,並無參加戰役,馬騰當時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參加討董行列?當時公孫瓚正要對付鳥桓,亦不可能參加討董行列,至於張楊當時和劉備一樣,只是義勇軍,而劉備當時亦只是跟隨出征。
5.斬顏良,誅文丑:斬顏良確有其事,誅文丑的卻是曹操的部下所為。
6.張飛鞭督郵∶實乃劉備所為。
7.徐州誅車胄、古城斬蔡陽:此乃劉備所為。
8.土山約三事:那次戰役關羽是戰敗被擒,並非有「土山約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曹操獻刀殺董卓:曹操認為卓終必敗,不領董卓情,逃歸鄉里..曹操獻刀,不見正史,應是虛構。
10.連環計∶無記載有貂蟬之人,呂布與董卓爭奪一婢女而起。
11.關羽降曹∶無特別記載,應為自願(在演義所編造的關羽投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二皇嫂」,但這是與史實不符的。根據史書記載∶劉備到徐州後,屯兵小沛,命關羽守下邳。劉備的妻子應該隨劉備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進攻小沛時,劉備戰敗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隨關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說,關羽在投降時,身邊並沒有什麼「二皇嫂」。)
12.過五關斬六將∶此五關相距甚遠,也無聯繫,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從許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劉備,並未發生過五關、斬六將之事。)
13.被斬的六將∶演義說被斬的六將是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這幾個人都不見史書記載,連名字也是虛構的,出場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挨關老爺一刀。
14.孫堅之死∶孫堅死於硯山,由於單騎輕出,只帶幾名隨從遭黃祖設伏以落死及流失射死。
15.孫策之死∶實乃遭刺客暗算不治(在攻打陳登的途中亦是單騎輕出,更誇張的是只有他自己一個人去打獵),無巧不巧被許貢的三名家客給盯上(許貢死於孫策之手),即使孫策勇猛,但臉上中了一箭,受創極深,雖有黃蓋等人後來極力搶救,但仍回天乏術。
16.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太少,無名過客而已。
17.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劉備和諸葛亮、徐庶等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於是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
18.火燒博望∶非諸葛實乃劉備手筆,發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才出山。
19.糜夫人傷重跳井自殺、趙雲推倒土牆蓋井∶正史記載甘夫人和糜夫人在當陽皆安然無恙,故也沒有超雲推倒土牆蓋井的事情
20.長板坡七進七出∶趙雲護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


誇張、渲染、曲解、藝術處理超級多!!超級!!
長篇回答的幾位真的已經寫了很多很全面了,但是實際上細節上一一去扣的話,還遠遠沒說完。因為就這麼列出幾點,你完全想不到和歷史的區別到底有多大……
總之,比較誇張的,誇張的醜化的是周瑜——花大筆墨描寫諸葛先生的對手,實際上人家真的文武雙全氣度不凡情商絕高,求不被氣死,換個結局好么,太傷心了

還有曹操——他比周瑜好點,可能也說不上好到哪裡去,畢竟雖然多疑詭秘,但是好像沒有氣度小那樣有殺傷力。其實沒有啦,曹操是喜歡在打仗的時候實力嘲諷對方的用兵。但是多疑狡詐殘忍之類的,還沒到那個程度,尤其是冤死的「殺呂伯奢」恩將仇報事件,他當時逃命的時候路線上不經過他家(註:這點我是在一本《像曹操一樣活著》的書中看過,由於對古今地名對照補起來,我當時沒有考證,這點大家看看就好),還有七十二疑冢,你們找不到他的墓真的不是他疑心,而是他摳門小氣不花錢根本沒大規模建陵墓,指不定早就自然消亡了。(卧槽,當時他為了省布省錢,自己動手設計全國人民的衣服款式我也是醉醉的)【我不是黑他,我很愛曹操,你們信我!!!】

美化的比較誇張的就是你們懂的,劉備諸葛亮還有!!
關羽都成神了!!!

我並不是對二爺有什麼不滿,真的沒有。
只是講講一個效應,就是本來我三國里最愛的就是諸葛同學,因為聰明,超級聰明,簡直超出了學霸的範圍進擊為男神了!!絕代風華啊!!!後來我上了高中……再後來我看了三國志…………
你們知道夢想破滅後「粉轉黑」是什麼心態么?本來我從不關注娛樂圈,但是那一刻我懂了。。。。。。
雖然我重新了解了丞相之後覺得他雖然用兵也不行,也不會天文地理,也不會借東風,舌戰群儒的時候他其實也並沒有跟去東吳,草船借箭也沒他啥事,空城計其實並沒有,三顧茅廬也是誇張【不想說了,我傷心,我哭一會】但是他絕對是出色的政治家,還是我上面提到的那個書,具體真實度沒考察過歷史文獻。他出色到什麼程度呢,據說抗日時期,雲南山裡部分反抗的少數民族同胞,反擊的時候還扯著諸葛亮的旗號。
所以說……這麼男神這麼蘇的能力為啥不寫,去寫他打仗?他打仗不是辣么強的!也並沒有特別喜歡打!!!……好吧……可能是不寫打仗沒人看吧。。。。。

其實從文學角度來講,三國演義是非常出色的作品,從文筆到劇情到主旋律。
以上。
PS:我不是考據黨,這個回答更傾向於抒發感情,只列舉了幾個我關注的比較多的點,列表請看張先生。


桃園結義

桃園結義在三國志中並未提及,是真是假尚無定論。其亦非始自羅貫中,大抵是在宋末元初見於詞曲文學,亂世之中浪漫性的演繹和文學創作將其崇高化理想化,再藉以通俗文學傳播開來。

陳壽在三國中是這樣記載的:
《三國志-關羽傳》:「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三國志-張飛傳》:「羽年長(張飛)數歲,飛兄事之」(以對待兄長的方式對待他)
《三國志-劉曄傳》:「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陳壽所言劉關張三人「恩若兄弟」,「恩猶父子」,想必主管上未將三人認做結拜兄弟,而結義一事,桃園一地,更是只筆提及。


文辭典雅的部分,作者大致是參考的《三國志》,引用的原文,這一部不是杜撰或者誇張的。但是語言平白,近於白話的部分,就有許多杜撰誇張之嫌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作者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很明顯是站在劉備這邊的,所以在寫他不感興趣的人物,諸如曹操、孫權那邊的人時,比較尊重史實。但是一寫到劉關張、諸葛亮這樣的劉備大營的重要角色時,他就喜歡使勁兒的杜撰、誇張。


張佳瑋的回答已經比較全面了,補充一些史實與出處:

  1. 除關羽萬軍斬顏良外,基本一切陣斬均是虛構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在《三國演義》中是一段兒經典,然而在《三國志》荀攸傳中有「悠畫策斬顏良」,魏書武帝紀中「(曹操)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關羽傳中「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結合以上涉及到的人物的傳記可以得知顏良是荀攸用計關羽用武所殺。而小說為了凸顯關羽的勇武又把文丑的死也歸功於關羽了,然而《三國志》中是如下記載的:「紹渡河,壁延津南,使劉備、文丑挑戰。太祖擊破之,斬丑,再戰,禽紹大將」,荀攸傳中「太祖拔白馬還,遣輜重循河而西。袁紹渡河追,卒與太祖遇。諸將皆恐,說太祖還保營,攸曰: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輜重餌賊,賊競奔之,陣亂。乃縱步騎擊,大破之,斬其騎將文丑,太祖遂與紹相拒於官渡。」這些表明文丑是曹操聽從荀攸的建議用輜重誘敵而破的,而文丑也是死於亂軍之中的。

  2. 張郃歷史上被評價」長於巧變「,小說里描述成個了無腦血氣之勇的傢伙

    曹操初征袁紹之時,張郃建議袁紹「公雖連勝,然勿與曹公戰也,密遣輕騎鈔絕其南,則兵自敗矣」,袁紹自恃兵多將廣沒有採納。曹操要攻打烏巢淳于瓊之前,張郃諫言「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然而袁紹又沒採納,卻按照郭圖的意思去攻打曹操大本營不得破。此後張郃投曹操才開始真正受到重用。張郃曾三次阻擊諸葛亮的北伐,也曾在夏侯淵被殺之後整肅軍隊據守漢中。還有著名的「失街亭」的故事中,小說中是司馬懿和司馬昭父子倆截斷水道困住馬謖,而《三國志》中張郃傳的記載如下:「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此時司馬懿正在東吳作戰。

  3. 最後說說諸葛亮死後那點事兒吧,魏延並不是諸葛亮留了錦囊安插了馬岱才殺掉的,諸葛亮死後魏延不服楊儀的領導所以率本部兵燒棧道欲攻楊儀,兩部各自上表說對方造反了,但朝中還是相信了楊儀。魏延勢孤部將兵眾也相繼逃竄,最後魏延只得逃向漢中,但是被楊儀派來的馬岱殺掉了。其中諸葛亮倒是預見到他死後魏延恐不受節制,死前就留下了命令「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鐵鎖連舟不是曹操做的事情,是陳友諒鄱陽湖大戰時犯的錯,其實陳友諒本來是個很有前途的發明家,奈何生不逢時,不小心做了軍閥。


老羅的BUG很多的,補充一個經典地理BUG吧,諸葛安居平五路那一回,司馬勸動遼西番王軻比能一路十萬大軍去伐蜀國。事實上軻比能是鮮卑首領,不管史實上的活動區域還是小說里的遼西,都跟蜀國毫不接壤,根本無從伐起...


荊州的州治,馬躍檀溪那段,他的地理也是錯的,根本就沒有「荊州城」這個地方,劉表的老巢是襄陽城就是荊州州治,後來襄陽一直在曹操手裡,包括後來「借荊州」一說,劉備領了「荊州牧」但是不能去曹操的地盤行政。
所以從孫掌握的部分索取,得到孫權手裡的荊州部分包括南郡大部分地區、武陵郡、長沙郡除漢昌郡外的地區、桂陽郡、零陵郡在內的「荊州」。 而孫權把漢昌從長沙分出來以魯肅為郡守,還保留了程普的江夏郡。
羅貫中基本上都是亂的,一直到後來關羽敗走,孫吳奪荊州的奪地過程、投降的順序也是亂來的。

比較被羅抹黑的幾個,樓上沒怎麼提到的我覺得還有張飛、魏延,包括關羽和劉備的關係也處理的比較簡單化。


燒新野,燒博望 虛構的
赤壁之戰正史記載非常簡單,大部分情節是虛構的
祭東風 東風颳了,但是不是諸葛亮吹來的
魯肅也有一個隆中對。
周瑜不是氣死,是病死的。


杜撰的事情還好說,誇張、渲染的例子就太多了,舉不勝舉。
三顧茅廬,三國志中只有「凡三往乃見」五個字,演義生生的編出了將近一回半的故事。


三國時期,青龍偃月刀這種長柄大刀武器還未用於實戰。根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裡面「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這一句,可見關羽用了「刺殺」類的武器。


還是說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吧。三國時期還沒有發明"馬鐙",所以,所有的馬上武將都要一個手抱著馬,另一個手拿武器。所以小說中所有的雙手武器都是虛構扯淡的。完了~~

之前說錯了,後來下面的諸位幫我指正了,多謝。


推薦閱讀:

為什麼關羽死了之後成了神其他人是鬼?
為什麼漢末三國時期那麼難統一天下,而相對的秦末的漢、元末的明、明末的清都是比較容易統一天下的呢?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是小型遭遇戰的說法(尹韻公初提出)有什麼補充或者反對嗎?

TAG:A和B的比較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志書籍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