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適合家長學習的兒童教育書籍?

如:


謝謝 @劉柯邀請。

如果開書單,關於教養的圖書會非常長——所有與父母、兒童有關的心理學、社會學、哲學、醫學等作品都算相關。但若說適合家長讀的優秀教養圖書,就少了許多。

我認為家長挑選優秀的教養圖書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

1,科學教養應依據心理學和教育科學的當代研究成果,因此教養的觀點和方法須持之有據,如果能吸納當代研究成果,與時俱進更佳。以孫瑞雪流傳甚廣的《愛和自由》為例,她的理論來源為蒙台梭利,的確她為國人介紹了蒙氏很多有益的教育思想,不過蒙氏非常看重的」紀律「(自律)在書中卻鮮少提及,讓很多家長易生誤解。

科學從來是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舉例來說,蒙台梭利對幼兒教育的發展貢獻卓著,但她認為假裝遊戲(如孩子們玩「過家家」)對孩子無益,然而大量當代心理學研究卻證明假裝遊戲對兒童的想像力、計劃性、社會能力、語言發展等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在孫瑞雪的圖書中,她仍持蒙氏的傳統觀點,未能明辨並做相應調整。

因此我建議家長們要多了解於教養有益的當代研究成果。適合家長閱讀,近年引進介紹新發現的圖書佳作有《關鍵教養報告》、《讓孩子的大腦自由》等。

我的這篇文章介紹了假裝遊戲在當代幼兒教育的應用和新發展,有興趣可以一讀。心智工具,通過遊戲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 積極教養 - 知乎專欄,

2、系統性

一本書要有自己的體系,或者能系統地解決一個領域的問題。有些教養圖書寫自己的育兒經歷和反思,勝在細節生動,娓娓道來,家長也愛讀,當然屬於開卷有益的圖書(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不過未能總結出清晰的教養規律,家長遇到書中未提及的其它情況時也不知該如何處理,難以舉一反三。

教養知識有了科學性和系統性,看待和處理孩子的行為便有了一幅合宜的「地圖」,家長有了比較清晰的方向,在日後的實踐反思調整中逐步掌握內化。

系統性的教養圖書注重讓家長「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區別讚揚和鼓勵的不同時,《正面管教》用下表來說明不同的做法及影響。

在我推薦的書單中:兒童教養推薦圖書。舉例來說,《父母效能訓練手冊》即P.E.T系統地解決了親子如何溝通協商的難題,《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系統解決孩子遇到同伴衝突家長該如何引導。顧名思義,《培養高情商的孩子》著重於系統解決家長如何在溝通中提高兒童的情緒智力。如果圖書能依據年齡進一步細分,針對性更強。

值得說明的是,沒有一本書能解決所有問題,任何一本書提供的理念和方法也非完美,都應與時俱進。 比如《無條件養育》就對《正面管教》中的自然後果提出很中肯恰當的批評。

同樣需要說明的是,有些家長看了很多教養書後得出結論:」盡信書,不如無書「。其實教養的規律確實存在,但在應用中」度「的把握要根據情形而有所調整。例如同樣是孩子行為不當,家長批評教育時對敏感的孩子要更溫和有耐心,對「神經大條」的孩子則應更嚴肅莊重。有了適宜的教養地圖,再加以實踐應用,這樣引導孩子,「雖不中,亦不遠矣「。

3,簡明扼要,操作性強

心理學教材多關注兒童心理現象的描述及背後的機制是什麼(what),而家長們最關心是"我該怎麼做(how),孩子才能發展的更好「,知道了原理,未必就知道該怎麼做。顯然,家長們只需掌握兒童心理學的核心知識點和規律,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掌握如何做。因此 @zack西西爸推薦的《兒童心理學手冊》雖然權威,但其實並不適合普通家長閱讀學習。

舉例來說,天快黑了,三四歲孩子在公園玩得不想走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

下圖是一個簡明扼要、操作性強的佳例:家長巧妙的問法為孩子提供了兩種選擇,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感(沒有出現」不可以「、」必須「等字眼),同時也設定了時間限制。這樣孩子比較容易配合(——背後的心理學原理)。你可以試著用看看!

(圖片來自《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

4、家長應根據自身需要選擇教養圖書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建議家長在了解基本教養知識基礎上,依據孩子的需要重點選擇所需的圖書。例如您苦惱於孩子常常和其他孩子起衝突,建議重點閱讀《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並善加應用,不必面面俱到。

我推薦的教養圖書書單:兒童教養推薦圖書
我的專欄文章: 積極教養 - 知乎專欄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jijijiaoyang 或 小鴻積極教養


作為一枚師範學校心理學專業畢業的80後媽媽,當初無論是為了考試、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真正開始教育自己的孩子,我讀過、買過、借過各種各樣的書。但是,在書山書海中淌過之後,發現選書的原則只有一個:「合適自己!


真的,「合適」最重要!


比如說,普通媽媽需要的是具有實踐方法和理論相結合的書,就沒有必要去看像《發展心理學》這樣的科班教科書,因為此類書籍需要理解大量的概念,在理解完這些概念之後還要自己消化和轉化到生活中才能和實際的教育相結合。


說白了,就是看完之後道理好像都懂,卻不知道該怎麼辦。確實心太累!而且,心累之餘可能還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所以,我也會經常拋開這些大部頭,去關注更多有實踐方法的書。

1、 能解決孩子成長中會遇到的實際問題的書。

這種書里會有步驟地告訴你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直接上手照著做就行。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小步調整,有意識地把書中的內容和自己的實際情況,特別是跟孩子的情況相結合起來,最後把紙上的知識轉化成為真正適合自己用的方法。


比如:

《一周教會寶寶上廁所》

這本書絕對是針對問題解決而生的,裡面步驟清晰明了,無論有沒有基礎,都可以照著上面的方法來做。1、2、3點說清楚,非常實用。

《寶寶成長與發育百科全書》

這是一本非常適合爸爸媽媽快速了解寶寶成長的書,講了寶寶從出生到2歲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情況:語言發展、認知發育、動作技能發展等等,而且裡面的圖片很真實地反映了寶寶成長的特徵。非常推薦准爸准媽們多看看。

《在家也能蒙台梭利》

這也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本書作者自己的孩子5歲前沒有上過幼兒園,都是在家裡以蒙氏的理念來教育的。

作者這樣的做法非常典型,非常特殊,也不太適合中國的國情,我自己也不太認同不上幼兒園這樣的做法。但是,我感覺書中的一些家居布置很值得我們參考,特別是怎樣在家裡為孩子布置一個既能自由活動,也能發展自己的獨立性這樣的一個生活空間。畢竟,家是孩子感覺最安全和最舒服的地方,家的感覺好了,整個人的成長過程也能更好。

2、 有理論與有方法,但還是需要自己轉化到操作層面上的書。

比如:

《科學育兒聖經》

乍一看這個書名,我是有點抵觸的。什麼都叫「聖經」,真的好嗎?

但翻開書本閱讀之後發現,這裡面確實在跟家長們介紹,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遵從的規律:生活經歷對於孩子大腦成長和塑造的影響,育兒真的是有腦科學依據的!看過之後很震撼!


不過,這本書的缺點在於理論是講清楚了,方法也提供一些,不過方法的可操作性不強,需要家長們再認真的體會和轉化。

3、專業的大部頭書籍。

其實能靜下心來細細去閱讀和理解,或者有一定基礎的家長還是可以看看關於兒童發展心理、教育心理學的書籍的。我在上面說過,這些書需要我們去理解很多的概念,普通的家長不大好轉化為實踐。


不過,也恰恰是因為要非常細緻地研讀和理解,則更能深入地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特徵、行為背後的原因、心理成長的內在邏輯。這是最穩打穩紮的學習過程,也是最需要耐心的過程。

推薦一本《孩子的世界—從嬰兒期到青春期》,很值得一讀,這是一本關於兒童身心發展的百科全書,是由三位科學家母親結合親身的育兒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而寫成的。

好了,以上這些都是我啃過的書,介紹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養娃之路有所幫助。


最後,再強調一次: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本可以提供給我們各種各樣參考的信息,但是我們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哪些方法適合我們,適合孩子成長的實際情況。選書,適合自己最重要!


——————————————————————

我每月會在我的育兒交流群講1次微課,寶爸寶媽對親子早教、親子閱讀、親子遊戲方面有興趣的,可以加我的小助手微信號:ibaybay01,會拉你入群,請備註「知乎」。


必讀!育兒書籍一定能讓你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

你以為用你20多年的人生經歷就能教好你的孩子,這一切都只是你以為而已

我推薦的這育書籍,第一我是自己看過並且認為有用;第二這8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都是在8.3以上,屬於高質量推的值得閱讀的書記

下面是書單:

我把這8本書大致分為三類吧:教育名著類、經驗類和雞湯類。

PS;第7本書是《有吸收力的心靈》不是吸引力,感謝細心的網友提醒@

教育名著類:

如果平時沒什麼時間或者不愛看書的,看教育名著類就行。

《朗讀手冊》崔利斯

書中集中了豐富、具體,可信的案例,從閱讀指導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出發,詳盡地論述了朗讀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家庭、學校圖書館的建設,如何處理迷戀上網和看電視的問題等。如果您為人父母,該書涉及到了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閱讀問題,讓您總能找到為您孩子量身定做的那一部分。每天拿出一刻鐘,與孩子共讀,孩子會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愛和自由》《完整的成長》孫瑞雪

如果《愛和自由》能使您更愛您的孩子,就請您把愛送給每個孩子。在愛的環境中長大成人,他們肯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擁有這樣一個孩子,幸福會像空氣一樣包圍著我們。

《完整的成長》繼承並發展了《愛和自由》的核心思想,進一步講述兒童如何在成人創造的外在世界中創造「自我」,如何讓兒童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育為—個完整的人。它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詮釋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

《童年的秘密》《有吸引力的心靈》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詳盡地告訴父母,兒童的成長有著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書中稱為工作)來獲得。

《有吸收力的心靈》系統地闡述了0-6歲兒童心理和生理的發展過程,揭示了身體活動與心理活動、生理髮展與心理發展的關係與聯繫,闡述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方面,如語言、社會性、佔有心理、服從、性格的形成等等。

經驗類:

看這類書心態得放好,目的是借鑒方法而已,別絞盡腦汁去想內容是否真實。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尹建莉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章可循。書中給出許多簡單而又實用的操作辦法,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使父母們不僅立刻獲得許多有效的經驗,教育意識也隨之改善。它是實事求是談家教的典範,是家長們最實用的工具書。它不但告訴你怎麼能提高孩子成績,而且告訴你怎麼教孩子做人,教你怎麼培養一個自覺、自強、自立的孩子。

《對話的秘密》櫻桃老師

本書以作者教學過程中的案例和自身作為媽媽的親子教養經歷為基礎,精準而有效地解決了很多家長和老師的煩惱。大部分篇章以家長諮詢開頭,列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找出最典型的問題,解決最棘手問題。分析和解答循循善誘,詳盡生動,手把手傳授親子技巧。大量中西方教育觀念的碰撞和融合更是一大亮點,不僅解決了實際的教養問題,更為中國的父母和老師們提供了廣闊的教育思路。

雞湯類:

這類書的閱讀指南:絕不花錢購買,20分鐘內火速看完。雞湯其實偶爾要喝一壺的,保持內心的柔軟。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著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

我給大家分享書籍,也希望你分享這些書籍,給一些新手父母一些指引,小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值得我們用心去呵護,希望分享這些書籍能幫到越多的人越好。

碼了這麼多字,大家給個讚唄,有問題也可評論評論,會在第一時間回復你,能幫到的一定幫

想做合格的父母,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可以在微信公眾號 【花師奶育兒

回復「合格的父母」即可獲得8本免費書啦。


大家推薦的答案我看說得很全乎,我就推薦一些沒推薦過的。
原名:《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譯名:《兒童心理學手冊》
有時間的話,請試著啃啃這套書。裡面記錄了大量的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專業內容。是很不錯的系統化了解兒童心理學的書籍。對於如何建立一套合乎兒童心理的教育體系,如何鑒別正確和科學的教育理念有幫助。也對很多我們常見的兒童教育和心理理解的誤區進行了很詳細的指正。

這套書似乎和題目說的「適合家長來讀」這個目標有些不符合。不過,我本著能拉一下下水算一個的精神。玩單反啥的和這個比起來,真心弱爆了。此外,看過這一本之後。之後推薦的這些書基本就是萬變不離其宗。還能看出有些書的作者論點明顯帶有爭議。所以,如果真的有心在孩子身上花錢花精力。不如花在這上面。


感覺這套內容頗多,我就把書目複製一下,大家看起來會有個大概的概念

第一卷上下
目錄
《兒童心理學手冊》(第六版)中文版序
《兒童心理學手冊》(第六版)前言
致謝
第1章 發展科學、發展系統和當代的人類發展理論
第2章 發展心理學:哲學、概念和方法論
第3章 發展心理學的歷史
第4章 發生認識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第5章 生物學對人類發展的意義:發展的心理生物學系統觀
第6章 動力系統理論
第7章 動作和思維的動態發展
第8章 情境中的人:整體一交互作用方法
第9章 發展中的個體:經驗的視角
第10章 人類發展的行動觀點
第11章 發展心理學中的畢生發展理論
第12章 生命歷程和人類發展
第13章 發展的文化心理學——一個心理,多種心性
第14章 人類發展的生物生態學模型
第15章 現象學生態系統理論:多元群體的發展
第16章 積極的青年發展:理論、研究與應用
第17章 宗教信仰與精神信仰的畢生發展
主題索引

第二卷上下
目錄
《兒童心理學手冊》(第六版)中文版序
《兒童心理學手冊》(第六版)前言
致謝
「第二卷認知、知覺和語言」前言
第一部分 基礎
第1章 認知發展的神經基礎
第2章 嬰兒的聽覺世界:聽力、言語和語言的開始
第3章 嬰兒的視知覺
第4章 動作發展
第5章 嬰兒認知

第二部分 認知與交流
第6章 語言結構的習得
第7章 早期辭彙學習
第8章 非言語交流:手在交談和思考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 認知過程
第9章 事件記憶
第10章 發展的信息加工取向
第11章 學習的微觀發生分析
第12章 認知策略
第13章 推理和問題解決
第14章 認知科學和認知發展
第15章 從種系發生、歷史及個體發生的觀點看文化和認知發展

第四部分 概念理解和成就
第16章 概念發展
第17章 空間認知的發展
第18章 數學理解的發展
第19章 社會認知
第20章 藝術的發展:繪畫和音樂
第21章超常成就:一種發展和系統的分析
第五部分 展望兒童期後的發展
第22章人生的第二個十年:什麼發展了(為什麼)
主題索引

第三卷上下
目錄
《兒童心理學手冊》(第六版)中文版序
《兒童心理學手冊》(第六版)前言
致謝
「第三卷社會、情緒與人格發展」前言
第1章 導言
第2章 個人發展:社會理解、關係、道德感、自我
第3章 氣質
第4章 生物學、文化與氣質偏好
第5章 情緒發展:行動、溝通和理解
第6章 人格發展
第7章 社會化過程
第8章 家庭中的社會化:民族與生態觀點
第9章 自我
第10章 同伴交往、關係和群體
第11章 親社會發展
第12章 青年的攻擊與反社會行為
第13章 德性發展
第14章 性別發展
第15章 成就動機的發展
第16章 人際環境中的青少年發展
主題索引

第四卷上下
目錄
《兒童心理學手冊》(第六版)中文版序
《兒童心理學手冊》(第六版)前言
致謝
「第四卷:應用兒童心理學」前言
第一部分 教育實踐中的研究進展與應用
第1章 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
第2章 早期閱讀評估
第3章 雙語人、雙文字人和雙文化人的塑造
第4章 數學思維與學習
第5章 科學思維和科學素養
第6章 空間思維教育
第7章 品德教育
第8章 學習環境
第二部分 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與含義
第9章 自我調節和努力的投入
第10章 危機與預防
第11章 學習困難的發展觀
第12章 智力落後
第13章 發展心理病理學及預防性干預
第14章 家庭與兒童早期干預
第15章 基於學校的社會和情感學習計劃
第16章 兒童和戰爭創傷
第三部分 社會政策和社會行動的研究進展及其意義
第17章 人類發展的文化路徑
第18章 兒童期貧困,反貧困政策及其實行
第19章 兒童與法律
第20章 媒體和大眾文化
第21章 兒童的健康與教育
第22章 養育的科學與實踐
第23章 父母之外的兒童保育:情境、觀念、相關方及其結果
第24章 重新定義從研究到實踐
主題索引

======================================================================
以下幾本教科書。特地上來推薦一下。放在這個位置也是因為這幾本書的難度介於上面8本和下面其他書之間。

《畢生發展(第3版)》
約翰·W.桑特洛克(John W.Santrock)
五星推薦。
這本算是兒童心理學手冊的入門版。高度概括了對於人一生,身體和心理的發展規律的調研。可以說可以作為一本人生生命發展的指南書。就算不是發展心理學專業的。也十分推薦一看。

《心理學導論(第9版)》
Benjamin B. Lahey
四星推薦,書的前面幾章主要是講如何保證心理學調研和測試中的客觀性等專業內容。但是後面從各方面講解了人的各種生理,心理的特性以及各種文化,環境等等對於人的影響。還是很值得一讀。對自己的身體和思想會有一個更為準確和客觀的認知。

《青春期 : 發展,關係和文化(第11版)》
(美)F·菲利浦·賴斯
這本書是看完上一本之後,打算預備女兒將來長大做預備的。書相當的不錯。很多我想都沒想到的問題在這裡都有找到了解答。很多觀念性的問題也有了很大改變。值得一讀。

《最後的舞蹈(第9版)》
作者: (美)德斯佩爾德 / 斯特里克蘭
死亡學,育兒書籍裡面會加入這一本書貌似有些唐突,但真的一點都不意外。這本書的各種數據統計和分析的內容,會讓你對於孩子,自己和長輩的未來都會有一個重新的認識。推薦度超過《畢生發展》。

《心理學:關於家庭(第12版)》
作者:[美] 羅斯·埃什爾曼,理查德·布拉克羅夫特
作為教育的基礎,家庭的構建的各種可能性的了解也是極為重要的。家庭本身也像是一個「生物」有其特有的「生理特性」。科學的了解也是很重要的。

《為人父母(第6版)》
作者: 簡·B.布魯克斯
作為年輕人和初為父母的人的指導手冊不錯。對很多常見的問題的解答,都有不錯的啟發。

《人類發展(第8版)》
作者: 詹姆斯·W·范德贊登(James W.Vander Zanden)
和《畢生發展》類似。內容更詳盡,案例相對更多一些。

嬰兒、兒童和青少年(第5版)

作者: [美] 勞拉·E.貝克

======================================================================
如果覺得上面這麼大部頭的啃起來太辛苦。也可以看看這本。
原名:《Introducing Child Psychology》
譯名:《兒童心理學》
作者:H. Rudolph Schaffer
ISBN: 9787121099502
由於換過版本怕搞錯。這本就註明詳細一點了。
這本算是很入門級的兒童心理學書籍。簡單的講述了一些心理學的概念和一些常見的認識錯誤。比如說單親家庭對於孩子會產生負面影響。實際的研究數據並不支持這一說法。

PS:我買的時候是這個封面

現在好像變成這個了。

《兒童的利益:學會如何尊重孩子》
對於剛入門的家長來說,如果不知道怎麼面對和定位孩子。可以讀一下這本書。學會認知學會平等的對待孩子,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和相處。

《教學模式(第八版)》
對於開始讀小學的家長,推薦讀讀這本書
雖然是一本教師用書,但這裡面有很多可以家長可以作為借鑒的教學方法。要知道孩子很多的學習不是在學校,而是在家中。而孩子的很多激發興趣的技巧和方法,這裡面也有很多原理的支持。

《聰明教學7原理:基於學習科學的教學策略》
這一本書的推薦度非常高
很合適小學的家長
這裡面非常詳細的解釋了孩子的學習的模式的構成。如何利用好這些特徵,讓孩子真正的激發出自己好學的動力,就要看父母自己的解讀和實踐能力了。

《可見的學習:對800多項關於學業成就的元分析的綜合報告》
對於善於解讀數據的父母來說,這本書中包含的內容可以讓大家更為客觀的認識各種教育的方法所會帶來的影響。讓大家能夠做到教育做到心裡有數。

《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擴展版) 》
配合前面的幾本書,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研究和實驗去證實人類是怎麼樣從動物的本能發展成更高級的思維模式的。並且我們的各種學習的方法是怎樣拓展我們的能力的。

《人性論》
作者:休謨
就像我常說的,很多孩子的問題並不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從根本的角度去認識人的認識的構成。很多問題就自然不會成為問題了。

《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
我不是推薦什麼奇蹟論。但是這位老師的教學方法背後的理念和前兩本書是統一的。

《美國語文》
還是教學的思路。我覺得看看這些書,能夠拓展一下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思路。

《美國小學科學活動設計與示範》
還是一個由方法看思路的問題。與這個相關的還有一整套書。都很不錯。

《遊戲中的科學》
德國人的書,很多遊戲設計很不錯。不是那種過家家類型的。看完了陪孩子玩的時候可以多點花樣。

推薦松田道雄的《育兒百科》。

和美國科學會的《育兒百科》

以上兩本是入門級必讀書籍。


也推薦一下P.E.T父母效能訓練。可以找找相關的內容。現在似乎沒有專門的書籍。畢竟這個是以實踐為主的。另外,之前有些回答中提到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其中很多操作內容和P.E.T的內容是重合的。
這幾天想起來突然搜到的。當時07~08年剛有女兒的的時候雖然知道了PET但沒找到相關的書籍。
《父母效能訓練手冊(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簡稱P.E.T
如果不知道怎麼和老婆孩子好好說話的。這本書裡面的方法很好用。簡單來說就是把你能夠接受的事情。和不能接受的事情分兩塊寫出。當把這些事情逐漸列出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其實很多時候給孩子指令的時候會很模糊。夫妻之間還會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在將這些內容攤在桌面上以後。就可以有針對性的調整自己(注意,是自己哦)。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都會改善。在有效的溝通之後。我相信你孩子往往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熊」。

蒙氏,華德福等系列的教育理念都可以去了解一下。相關內容現在市面上不少。

關於蒙氏書籍,現在市面上有些泛濫,我女兒是蒙氏幼兒園casa班的。她的老師(有AMI認證資格的教師)推薦給我的AMI(國際蒙台梭利協會)認證的書籍是這本:
原名:《The Child In The Family》
譯名:《家庭中的兒童》
瑪麗 蒙台梭利的這本書,在現在看來有些語境已經和現在不同了。社會性的童工和暴力虐待兒童現在已經比當年是要好很多了。但是,不得不佩服的是蒙台梭利女士對於兒童教育的觀點其實到現在還是相當的準確。

《幼兒發展的觀察與評價(第7版)》
對於嬰幼兒,我比較推薦看這本書。
這以更為科學的角度對孩子的成長狀態做出判斷。更像是一個科學記錄的手冊。

現在互聯網這麼發達,我覺得很多公開課也有比較完整的育兒課程和心理學課程。對孩子的生長有個基本的了解。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更應該知道什麼時候不需要做什麼。
明尼蘇達州教育中心公開課:嬰兒發展里程碑


西雅圖太平洋大學公開課:嬰兒大腦規則

耶魯大學公開課:心理學導論

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兒童發展心理學

翻轉課堂_中國大學MOOC(慕課)

【TED】讓我們說說育兒的禁忌

另外,我再推薦我認識的一位朋友的博客。也可以看看一些暢銷書中的各種背後的故事。在揚棄傳統教育的同時,還請要保持一份理性。
@蕭愚 老師的
《當神童走向成年》總目錄

關於兒童健康和醫療部分的。我就不再推薦書籍了。就在這裡一起推薦兩個鏈接

美國兒科協會官網


KidsHealth - the Web"s most visited site about children"s health


再更新一本

《論美國的民主》
會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我的教育方式和身邊許多人不同的根本是思想方式不同。其實我們現在的教育模式裡面還是脫不了很多深入骨髓的問題。諸如男尊女卑,長尊幼卑等等,這些觀念的形成是由社會的大背景所產生的。而新的教育理念的背後。是完全不同的社會大背景。那麼從根子上去了解這個系統,了解這個背景。從而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觀念。避免出現,自己認為自己家裡很民主的。而實際攤開一看是個專制核心。公平的和孩子溝通。首先看看人家社會系統是怎樣一個運作原則。不要自己想當然的給出一套自產自銷的「民主」方案。

再補充:
《善解童貞》
看了一下,似乎也沒有人推薦這本,這本算是我看到的第一本國內關於性教育的書籍。

《自卑與超越》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很不錯的書。雖然觀點是有些老舊。但是很多想法與語句很啟發人。還是很值得一看的。作者的感受力還是非常過人的


日本的中山章子等人主編的《大自然中的美食》


有了孩子之後,在孩子的教育和培養這個問題上,我跟孩子他娘討論了很多次,也討論過學區、出國、興趣班等問題,在一些問題上有分歧,但是有一點我們是達成一致的:希望孩子活的開心、快樂


但是,在國內這種社會環境下,能做到這一點的父母又有多少呢?尤其是看到周圍的孩子都在參加興趣班、輔導班之後,好多父母就不淡定了,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了,也趕緊逼著孩子去參加各種班,美其名曰是為了孩子好。


我最近入手了很多嬰幼兒教育的書籍,結合我自己的讀書經歷,也一直在反思國內教育到底缺失什麼:創造力?自主思考?動手能力?等等。是的,這些都缺,但是我認為歸根到底的一點:缺乏好奇心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典型的填鴨式教育,我們從小被要求記住標準答案,卻不被允許問「為什麼」!即使有疑問,老師也會告訴你,這就是答案,死記硬背記住就好了,那樣考試就可以考高分。


考高分?難道這就是教育的意義么?


在這種應試教育環境下,孩子的好奇心被漸漸的磨滅了,長此以往,不僅思維被禁錮了,行動上也會變得畏手畏腳。


我們需要的是啟發式教育,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自己去探索世界。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在這一點上,我們確實要向國外學習。


最近看了日本的中山章子等人主編的《大自然中的美食》,這本書介紹了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食物,分別是大米、大豆、牛奶、蜂蜜、巧克力,通過圖片這種直觀的方式,展示美食從生長到製作的全部過程。


通過食物,幫助寶寶認識大自然,在滿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時,也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並激發孩子的動手能力。

我們這一代人,除了出生在農村的,好多人在農村多少還有幾個親戚,還有機會接觸食物和大自然:我們在小河裡捉過魚和蝦,在田野里偷過毛豆角和花生、在稻田裡捉過螞蚱和泥鰍……


但是,到了我們孩子這一代,他們的視野里就只有柏油馬路和高樓大廈了。對他們來說,大米、牛奶這些食物都是「長」在超市或者冰箱里的。我們的孩子,不知道白色大米的前身是稻穀,不知道豆腐是從黃豆變來的,不知道最愛的巧克力是從樹上的種子里獲得的……


我們的孩子,失去的不僅僅是大自然,還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奇的,面對這個未知的世界,他們總是有那麼多的問題。他們的小腦袋瓜里裝著「十萬個為什麼」,可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時候發現許多簡單的問題,我們卻都解答不了。


比如,最常見的主食米飯,變成大米前它是稻穀。而要收穫一粒稻穀,要經過春耕、夏灌、再到秋收,從選種開始,播種、插秧、除蟲除草,再到收割、晒乾、脫殼,最後變成大米,除了辛勤和汗水,還需要半年時間的等待。


在《大米哪裡來》這本分冊里,通過清晰的實拍圖,可以讓孩子完整地知道大米究竟是怎麼來的,讓沒有親眼見過稻穀生長的孩子也能如臨其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讓孩子了解一粒大米中包含的辛苦和汗水的同時,也能讓孩子體會到田園的景色之美。

作為植物里的肉類,我們吃的豆類和豆製品相當的多。豆奶、豆腐腦、豆皮、腐竹、豆瓣醬、臭豆腐等等,中國人發明了「滷水點豆腐」,也將一粒黃色的小豆子變幻成了五花八門的食物。


再說《大豆!變身》這本分冊,圖文並茂的介紹大豆的生長全過程。從播種,到長芽、長葉,再到開花、結果,最後從結出的豆莢里收穫黃豆。而通過之後的變身,黃豆又會變成我們喜愛吃的各種食物。

其他的三冊,分別介紹了蜂蜜、牛奶、巧克力這三種食物,作為成年人看完之後,內心也湧起了一絲源自童年的好奇和滿足感。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悟是日本人做事的細心和用心。比如講大米的由來,從播種到秧苗,再到插秧、驅蟲、趕鳥,一直到秋天水稻成熟後,收割、脫粒到最後變成真正的大米,這本書的製作團跟拍了半年,就為了給孩子們講清楚「大米哪裡來」這個簡單的事情。

反觀我們自己,在孩子在教育中,我們有足夠的耐心么?在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會花費那麼多精力和時間給孩子解釋清楚么?


而且,好多你知道的所謂「常識」,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是未知的、新鮮的,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那是因為你以前學過。


「民以食為天」。食物不僅僅是用來果腹,它與文化往往也分不開,更承載了很多的意義。不同的飲食文化造就了不同國家的人,也影響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


即使再普通的食物,也離不開大自然的饋贈和人類的辛勤勞動。通過這本書,不僅可以讓孩子了解食物的前世今生,還可以讓孩子養成珍惜食物的習慣,更能讓孩子意識到大自然的神奇,引導他們去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而這些,不正是大自然和食物所承載的意義么?


推薦幾本相對專業的一點的教育類的書吧,適合孩子在7-14歲的家長


這是中國教育報刊社媒體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師報聯合評選的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之TOP5圖書,都是老師們投票選出來的,絕對值得家長一讀。


1.《讀懂孩子——心理學家實用教子寶典》,邊玉芳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該書作者邊玉芳教授是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作者多年來承擔了多項研究課題,掌握了青少年成長發展的第一手資料,同時,又為廣大中小學教師和家長提供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豐富經驗。

2.《學校會傷人》,[美]柯爾斯滕?奧爾森著,孫玫璐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奧爾森通過解讀感性的故事,理性地說明現在的教育制度不能生產出社會真正需要的心靈與思想。這本書能夠幫助父母、教師、學校以及孩子們,讓四者都能夠從中為自己找到一條療傷的道路,一種從來不會傷人的教育。


3.《面向個體的教育》,李希貴著,教育科學出版社

這本書是這場學校變革的思想記錄,集中體現了改革發起者李希貴校長的實踐智慧。書中的許多觀點和策略,對於中國教育的頑疾無疑是對症良藥。

4.《一個獨立教師的語文之旅》,郭初陽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追求有趣、有料、有種的語文課堂的郭初陽,在這本書里,記載了他抵達此種課堂的思考與行動。他的課堂超越了傳統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程式化壁壘,他的思考超越了中小學教師的僵化教條,他的方法超越了中小學教師的簡單遵從……


5.《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尹建莉著,作家出版社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樣,是一本用通俗語言寫成的家庭教育專著。她是用一個媽媽的愛心、一個教師的真誠和一個學者的良知及專業寫成的。


李中瑩先生的《親子關係》。
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
《嬰兒,兒童與青年》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有很強的操作性,能幫助你如何面對孩子傾聽他們的感受。


《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
推薦指數:五星
推薦理由:幾乎萬能的人際溝通方法

一、簡介:

P.E.T.是「父母效能訓練」(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這三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它講的是如何跟孩子溝通。而很多上完課程的人都覺得,雖然它是以親子關係為著眼點,實際上P.E.T.卻適用於所有的人際溝通


二、學習P.E.T.家長應有的認識:

l
青春期孩子並非要反抗他們的父母,他們只是要反抗某些幾乎被全世界的父母所採用的具有破壞性的教養方法。

l
我們需要新一代父母,他們將接受挑戰,學習新的技巧,在家裡培養富有責任感的孩子。因為一切都將開始於此。我們可以從今天開始,從這一分鐘開始——從你家裡開始!


三、P.E.T.能為家長做什麼?

1、如何界定問題區,界定問題歸屬?

2、如何傾聽孩子講話,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心理訴求;

3、如何表達自己的心聲和要求,使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

4、如何使用「雙贏法」解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使親子關係更加親密而健康;

5、訓練良性互動的方式,建立孩子與父母之間「自尊、自愛、自信」的關係;

6、12個常見親子溝通障礙的認識與避免;

......


四、P.E.T.主要包含5個部分內容:
1)認識問題,行為窗口圖解

行為窗口是整個P.E.T.非常精髓的部分,這樣一套溝通模式的創建,使托馬斯戈登博士在一九六幾年的時候就獲得很多的殊榮,包括連續三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這樣的殊榮在全世界只有兩個人獲得過。

溝通的本質不在於論對錯,而是在當下的那個片刻,誰想改變現狀了?誰遇到問題了?誰有未被滿足的需求?誰要為此負起責任?這就是溝通的本質。簡單說,就是當時誰有情緒,誰就處在了問題區。

比方說:

父母們想要休息,孩子卻把音樂的聲音開得很大。過往可能會認為孩子這樣是不對的。但P.E.T.不這麼看待,我們回到場景,孩子把聲音開得那麼大,在那個片刻誰受到干擾了?誰對這個聲音有情緒呢?孩子可能很享受那個音樂,他並沒有情緒上的問題,而在這個問題上有情緒的是父母。也就是說,父母們是被卡住的一方,是遇到問題的一方,所以它不是以對錯來區分問題。

當我們想要教育孩子時,可以反問下自己:

1、孩子的行為有問題嗎?

2、問題屬於誰?誰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3、有沒有可能雙方都並沒有問題,只是以前的教育習慣使然?

只有認識了問題的界定與歸屬,才能選擇更適合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2)問題屬於孩子--如何積極傾聽

l
情景:當孩子被問題所產生的情緒困擾,怎樣恰當的傾聽與疏導,引導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l
方法:說話者和傾聽者存在組織語言和解碼語言的關係,只有傾聽者正確理解孩子語言背後的真實訴求,才能減少誤解,更有效的溝通。解碼者可以將自己解碼出來的信息反饋給說話者,來進一步確認解碼是否正確。

l
作用:幫助孩子打開話匣子,敞開胸懷說出困擾他們的情緒,理清楚情緒的前因後果,讓抑制的情緒得到良好的釋放,有利於孩子在問題的表達中認清楚自己的問題,把問題想得更透徹,從而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孩子在父母對自己整個傾訴過程的接納中,減少了對負面情緒的恐懼,以後有問題也更願意與父母分享,更信任父母。


3)問題屬於我--如何表達(我-信息)

l
?情景:當我(即父母)對孩子有情緒時,我最好是不說,我說了可能會傷害到他,那是因為我們的方式不恰當,怎樣有效表達自我信息?

l
方法:我擁有問題時,學會坦誠的表達「我-信息」,即:孩子對你的行為+你當時的感受+對你產生的影響。

l
作用:對孩子,在不傷害對方的情況下,更加理解你的真實需求和他的作為產生的影響,提高自己的行為責任感;對父母自己,以反思自己是不是想通過誇大自己的感受來控制孩子的行為了,從而減少對孩子的要求,更多的接納孩子的行為。


4)問題屬於雙方--如何應對衝突?

l
情景:面對雙方有衝突時,
很多人都不太願意深入。因為我們以往所感受的都是衝突的破壞性的一面,我們覺得一有衝突,關係就會被破壞,彼此就會受傷。

l
方法:即「第三法」,首先要看到衝突中彼此的需求,承認孩子的需求,同時尊重作為父母的需求,P.E.T.用尊重孩子和父母需求的方式方法來解決衝突,而不是讓父母犧牲自己的需求。

l
作用:如果我們能夠用有效的方式方法來面對衝突,我們是可以更加深化彼此的鏈接,更加深入彼此的世界,「看到」更真實的對方,而這正是人際關係真正開始的時刻。


5)無問題區--有效的開放自我

l
情景與作用:大家相安無事時(無問題區)使用一些關係技巧,可以增進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l
方法:在無問題區清晰的傳遞表白性我訊息,預防性我訊息和肯定性我訊息,關係技巧很簡單,與前面2點類似,具體書中會有詳細講解。


最後:

《P.E.T.父母效能訓練》不僅僅教你如何有效溝通,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所傳達的養育態度,讓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遇溝通問題時,能夠對面臨的問題有所反思和判斷,然後更有耐心的去積極傾聽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述求,同時也能恰當表達自己的需求,在理解彼此的基礎上去解決問題。


希望家長們可以學即用,你們會發現P.E.T.是一套富有同情心、卓有成效的辦法,以幫助大家養育一個充滿責任心的孩子,塑造一個讓孩子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


參考:P.E.T.父母效能訓練 (豆瓣)


類似問題: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好書推薦? - 書籍推薦 - 知乎

利益相關:家庭教育從業者

如果你也對家庭教育感興趣可以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加丁學院


看到高贊答案都是份量滿滿的書籍乾貨,那麼我就來分享一下自己在這方面的經驗和切身體會吧。

之前已經寫了一篇育兒書籍推薦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好書推薦? - 橙子媽的回答 - 知乎

還有一本關於繪本的推薦:有哪些好的兒童繪本? - 橙子媽的回答 - 知乎

我就結合我自己的家庭生活,按照不同需要來簡單梳理一下,根據自己的實戰經驗做一下補充。

家長=爸爸+媽媽,我想說一定不能忽視爸爸啊,有些爸爸自己還沒怎麼長大,也不怎麼懂如何照顧小孩,甚至有些爸爸喜歡當甩手掌柜。所以強烈推薦兩本專門給爸爸的書:

一是《父親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雖然這本書的並不是特別專業,不過本書的作者是開過無數教育講座的人,述說的力度、說服力包括噱頭還是挺強的,正如書中強調的,父親教育確實是我們當前親子教育中的短板,而父親角色在家庭中的意義和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又是那麼重要,所以,讓爸爸們多讀讀,效果就像去聽了講座、反省一下、重視起來,還是不錯的。

二是《真正的陪伴:爸爸教育孩子的9個關鍵詞》,這一本就比較實用,它其實是一位爸爸(本職是教育記者)的育兒手記,比較樸實、有很多細節,作者為孩子的成長總結出了 9 個關鍵詞:閱讀、運動、陪伴、榜樣、遊戲、情商、學習、大自然、學校教育。書中所闡述的教育理念也都是基於日常生活的經驗總結,有著對生活細節的觀察思考。這本書雖非心理學專業書籍,但是探討的內容很契合我們的現實生活需要。

專門給媽媽的書籍,我推薦看一下《法國媽媽育兒經》,因為書裡面的這種獨立、優雅的女性觀念,確實是我們社會正在發展但總體還是比較缺乏的。很多年輕媽媽對生孩子比較焦慮,生完孩子會有些無措,是該像原先一樣享受生活還是任勞任怨疲憊不堪?書裡面許多提倡的東西是很值得借鑒的。我覺得孩子的到來,媽媽應該變得更加美好才是。

爸爸媽媽都要看的書,我覺得《捕捉兒童敏感期》《父母效能訓練手冊》很不錯,因為我的專業關係,我們家的教育書籍還算是比較多的,但是有些大部頭專業書有點像字典,遇到問題了查一查,而這兩本是就擺在案頭、用處很多,尤其前一本,我是全部用心看完並做了筆記的,對孩子的爸爸也是同樣要求。《父母效能訓練手冊》這本書稍微有點難度,而且也不是全部內容都能完全適用,可以根據自己家庭的情況有選擇的使用其中的方法,總體而言是比較有幫助的。

還有一本強烈推薦《因為愛,所以節制:如何與孩子保持終身的親密關係》。我覺得在養育孩子上,相比知識、技術,更重要的是心理準備,準備成為孩子的英雄,也要準備給孩子自由的天空。在這裡面,親子關係是最重要的,然而父母和孩子不會重合,早先的甜蜜依賴也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打破,所以,如何與孩子保持終身的親密關係,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先分享這些吧。閱讀適合自己的書籍=愉快+收穫,希望對各位家長有幫助。


翻過很多兒童教育書, 真正全部讀完而且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這一本:

兒童的利益 --- 弗朗索瓦茲·多爾多 (Francoise Dolto)

從內心真正開始學著尊重兒童, 哪怕是嬰兒的理念, 就是從讀完這一本開始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大家都推薦了很多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書。
我想推薦一本繪本《我的爸爸叫焦尼》,父母的愛是給孩子最大的教育,無論父母還在不在一起。

這本書,是我在孩子出生後不久在圖書館遇到。我含著淚讀完了它,又借回家給老公看。我的孩子四個月開始看書,無論是死亡的還是性教育的,調皮搗蛋的,深奧哲學的,我都沒有忌諱過。但這本書,我沒有給孩子看過。

  我把它歸類在夫妻關係書的類別,而不是親子共讀的類別。

  這個孩子驕傲地對向每個人宣稱,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就像我們年輕戀愛時那樣,恨不得向全世界介紹自己的愛人。

  直到最後,明白過來,這是個離異家庭,跟隨母親生活的孩子,難得的和父親共度的一天。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不相信會有人不下決心好好愛惜家庭。即便那個男人/女人是如此可惡,他/她仍然是你的寶貝的父親/母親。

畫風也非常溫馨,爸爸圍橙色圍巾,孩子狄姆圍的是格子圍巾,最後一頁出現的媽媽背影上飄著的是綠色圍巾,再仔細看,狄姆圍巾的格子就是橙色和綠色相間的。


《你的N歲孩子》耶魯大學四十年研究成果,從一歲到十四歲,小時候基本上一年一本。
看完這套書再看《Pet父母效能》這種吧,總要循序漸進,和帶孩子是一個道理。


建議閱讀一下美國麥道衛博士的建立高親密度的6A親子關係的相關書籍,很好。


我看過最好的是《有吸收力的心靈》。此書是蒙台梭利女士的封筆之作,是集蒙台梭利思想和方法大成之作。我們成為成人已經太久,以至於我們早就忘記了我們曾是兒童的事實。童真時的心理我們早已遺忘,兒童成長的規律我們還來不及探尋。所以一直以來,兒童教育都充滿了錯亂、誤解與無知。偉大的義大利幼兒教育學家瑪麗亞·蒙台梭利始創的蒙氏教育法,對過去錯誤的兒童教育方法進行了顛覆式的革命與創新,取得了奇蹟般的教育成果。


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她所創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為西方工業化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幾代優秀的人才基礎。《西方教育史》稱她是二十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科學與進步的教育家。


筆者認為,看過了《有吸收力的心靈》一書,就無需再看蒙台梭利的其餘作品,因為這本書是她最知名、最系統、全面的體現她教育思想的一部作品。一直以來,兒童都被認為是尚未長大的成人,童年的意義在於儘早長大。蒙台梭利首創式的提出了兒童呈現的是一個與成年人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人在出生後最初的三年里,學到的知識最多且最密集。是兒童成就了成人,我們追溯成人行為的背後,都離不開他在童年時期的經歷和所受教育。一如作者在書中所言,「這便是教育,為生命提供幫助」、「兒童跟隨著自己內心的指引,踏上一場深邃、深刻而神秘的精神之旅」。


而今風行中國當代的許多親子教育專家,其思想根源都來源自蒙台梭利,蒙台梭利通過她創立的「兒童之家」多年的幼兒教育實踐經驗,發現了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同年齡階段的成長規律及敏感期,提出了0-6歲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階段,人的智力和心理都在這一階段發展乃至定型,並給出了兒童不同時間段的成長窗口期,比如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就在童年,成人以後學到的任何語言都不能與母語相提並論,她把兒童這種強大的從環境中吸收信息,獲取成長的心理類型稱為「有吸收力的心靈」。孩子自身有其強大的內生力量,成人要做的,無非只是順應孩子的內生力量,為其成長成熟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而不是干擾孩子成長。


蒙台梭利認為,教育必須以環境為工具才能影響兒童,因為兒童能對他所處的環境進行吸收,而後對自己進行創造。「所有嬰兒在出生之時都是相似的,並且都以同樣的規律成長。」所以,無論是語言能力還是思維能力,無論是觀察能力還是動手能力,只要在孩子各項能力發展的敏感期,為孩子提供順利成長發展的環境,孩子就能像海綿一樣的吸收,並表現出成人望塵莫及的提升和進步。在書中,作者對兒童的語言發展、想像力、四肢運動、五官感覺、手腦協調發展、性格及社會意識發展等各個層面的成長,都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告訴讀者如何面對正處在不同能力敏感期的孩子,該如何提供好的環境幫助孩子成長,讀者完全可以對號入座。只有明白了孩子成長的需要,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真正適合他成長的環境,進而幫助孩子成長。


由於時代與文化原因,本書讀來也許有些枯燥。但真正經典的作品,正是因其內涵的豐富、思想的深刻,讓人無法如讀暢銷書一般簡單易讀,而需要深入的思考與仔細的體會。試著耐心些,平心靜氣的潛入經典內涵深處,一定會給你的心靈與思想帶來不可磨滅的印記與煥然一新的變化,並讓你的教育價值觀和品味都有明顯提升。也許,你還會恍然大悟,原來當代無數教育類書籍,都是在拾蒙台梭利之牙慧,不願親近經典的讀者,一次次的錯過了原著最極致的智慧,卻在重複與轉述的文字泡沫里打轉,在思想的影子與模型間來回求索,苦心探尋它的本來面目。如此行為,豈不可惜?

此外推薦幾本:

《一歲就上常青藤》

本書作者薛涌,著名旅美學者,曾被《南方人物》評為「影響中國的五十公共知識分子」之一。《一歲就上常青藤》,是作者從自己養育女兒的點滴成長經歷入手,提出如何從孩子1歲開始,就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給孩子灌輸常青藤理念,實施常青藤教育的一本教育心得和手記。


本書所倡導的常青藤原則,是從美國大學的常青藤盟校的教育中總結出來的。它強調教育的對話性和互動性,要求父母或老師儘可能把自己擺在和孩子或學生平等的位置上,通過提問、討論的方式,培養他們的品格和社會能力;幫助他們吸收知識,讓他們自發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達力。


作者認為,常青藤原則作為一種優秀的品格和素質,並不僅僅是常青藤盟校所獨有,也不是進入常青藤盟校就一定能獲得。常青藤原則的培養需要從小做起,如果孩子從小就具備常青藤原則的優秀品質,即使不上常青藤大學也一樣足夠優秀;如果不具備常青藤原則的優秀品質,即使進入了常青藤盟校,未來一樣難有作為。說白了個人本身的素質優秀與否才是根本,是否擁有一個名校標籤並不是最重要的。


美國曾有位企業領袖說: 你就是讓那些哈佛的新生不上學、隨便干點什麼,等20年後他們還會比別人成功。關鍵不在於哈佛教了他們什麼,更在於哈佛選了什麼樣的人。正如作者所言,要使孩子到時候具有這種常青藤素質 ,就必須從孩子出生開始用常青藤的哲學、原則和方法對之進行教育。這樣,即使你的孩子在現實中沒有機會進常青藤,也會具有常青藤素質。常青藤教育要從小開始,這也是本書的標題《一歲就上常青藤》的來歷。


如何獲得常青藤素養中包含的一切內涵呢?薛涌綜合了許多常青藤圈子中的經驗。這包括常青藤出身的父母、常青藤學生的家長以及作者自己的育子經驗,在書中給出了答案與具體操作細則。從如何應對孩子的啼哭,到用古典音樂幫助孩子入睡;從有機識字法,到如何發展孩子的團隊協作能力與領導才能;從讓孩子早早打工,到華爾街如何培養孩子;從少兒總裁班,到怎樣培養金融家。其中既有顛覆傳統、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也有汲取美國常青藤教育精髓後,舉重若輕、具體簡單的教育方法。本書既是作者生養教育孩子的親子日記,又是作者對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思考感悟的總結歸納。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還全面詳細的揭示了美國教育的真相,還原了競爭無處不在,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不分中外的真相,告訴了國人不要盲目選擇留學,因為要接受良好的精英教育,不管在哪裡都必須擁有最精英的能力,付出最極端努力。所謂外國孩子比中國孩子輕鬆的現象,不過是存在於教育資源匱乏的公立學校。不少美國高知階層的母親,為了孩子能上一個好高中,甚至不惜辭去高薪工作陪讀。這對我們過去對西方教育的認識無疑是具有顛覆性的啟發,也讓我們更加全面真實的認識到美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無論一個社會還是一個家庭,他們的未來都取決於孩子,而孩子的未來又取決於他們所受到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只有父母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教育原則方法,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父母,才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與其花大價錢讓孩子出國留學,不如掌握常青藤原則要領,讓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領略常青藤教育的魅力,獲得常青藤人格魅力與素養,成就更為幸福充實的人生。


作者的勸誡猶如一聲當頭棒喝,這份醍醐灌頂、撥雲見日的提醒與指引,無疑是當前盲目留學熱潮下一針智慧的清醒劑,也讓行有不得卻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中國家長,獲得了一面反求諸己、指導實踐,在家領略常青藤教育的魅力的指南針。我想這也是此書的最大價值與意義所在吧。

《周國平論教育》

周國平先生的《周國平論教育》一書,從哲學與人生的角度,給我們傳遞了不一樣的聲音,幫助我們換一種眼光看教育。


說到周國平先生,想必許多讀者並不陌生。他是一位思想者,《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思考《人與永恆》;他是一位朝聖者,在《各自的朝聖路上》測量《守望的距離》;他是一位詩人,在《宋人弦歌》里詠嘆《憂傷的情慾》。他還是一位父親,為女兒所寫的《妞妞》一書榮曾獲首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他這本《周國平論教育》。


作為一名思想者,周國平先生對教育的理解,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多了一份直指本質的深刻和返璞歸真的智慧。他認為,所有教育的問題,都和人生的問題是相通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學到的東西。他告訴那些急功近利、恐慌焦慮的家長,孩子就如同土壤里的種子,教育的本質就是讓孩子自由生長,只有天性得到充分生長的人,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個人的優秀,歸根到底是人性的優秀;守候人性的珍寶,是教育的終極使命。他呼喚,讓教育回歸常識,回歸人性。只有死記硬背的知識,和升學就業的壓力,這樣的教育,早已遠離其本質。


作為一名詩人,周國平先生對教育的感悟,有著詩人一般的理想與超然,也正是詩人的理想主義氣質,讓他更有一雙慧眼來觀察孩子,傾聽孩子,理解孩子。這本書里有大量的篇幅是談論兒童教育的,其中甚至還特別談到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們與兒童之間的對話。周國平先生特別看重孩子的單純、好奇心和求知慾,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最有慧根,我們所要做的是保護和發展孩子的慧根,千萬別讓孩子的智慧隨著歲月的漸長而慢慢枯萎,他說,智慧是和童心相連的,智慧其實就是日漸成熟但卻不會輕易失去的童心,一定要留住孩子「心智覺醒的時刻」。大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吧。


作為一名朝聖者,周國平先生對教育的認識,比普通大眾多了一份冷眼旁觀的理性和淡泊寧靜的平和。在無數家長擠破腦袋追逐名校時,他卻告訴家長要結束恐慌,最好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就在於父母的引導與陪伴,與其追求名校,不如讓自己做一個智慧的父母。在普通教育者還在爭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時,他卻冷靜而關切的告訴我們,生命教育與靈魂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著多麼重要的分量。成功的真諦在與優秀與高貴,生命中有太多不可錯過的美好需要我們去珍惜,去好好體驗,這遠比單純的功利性教育重要得多。


作為一名父親,周國平先生對教育的期望,與其他千千萬萬個家長一樣,都對兒童給予了無限關注;不過,與一般家長不同的是,對於兒童教育,他有著屬於自己獨到而智慧的理念。他認為,對於孩子而言,閱讀就是最好的素質教育。通過大量的閱讀讓孩子形成閱讀的習慣,養成閱讀的愛好,讀經典的書,讀永恆的書,才能提高精神境界與品位,進而提高人的綜合修養與素質。談到讀書,他說出了一個我自己也深有體會到道理:一個人精神世界的成長,基本得益於自己閱讀的那些與考試無關的書籍,相比之下,課堂上的收穫除了應付考試外,實在微不足道。相信許多人也一樣有此感觸。


周國平先生說,凡大哲學家都十分重視教育,他們致力於人性和人類精神的提升,而唯有憑藉正確的教育,這個事業才有成功的希望。我想此書最大的價值,就是用哲學的眼光,濾去了功利的雜質,終止了短視的惶恐,平息了焦慮與浮躁,用更為深邃的目光看到了不一樣的教育,給予讀者了直指本質,撥雲見日的啟迪,告訴我們教育該如何回歸常識,回歸人性。


《來吧,孩子》

世界上有一種愛,最是沒道理可講,這邊是母愛。女作家池莉《來吧,孩子》一書開篇就開宗明義的強調了這個亘古不變的真理。可是,愛的能力雖然與生俱來,愛的方式卻千差萬別,如何讓父母之愛和子女同頻共振,共奏出一曲和諧動聽的交響樂,這就需要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了。池莉的這本《來吧,孩子》,就是作者以我手寫我心,記錄了自己和孩子亦池的點滴生活經歷,告訴讀者如何讓孩子在簡單生活中體驗最好的教育。


池莉,當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曾榮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等諸多獎項。本書是作者陪同孩子從出生到18歲的一本親子成長經歷與心路歷程的記錄。通過女兒亦池的親子教育經歷,作者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向讀者展現了家庭教育里的那些共同的基本規律。作者以平常心態,採取平常手段,在急功近利的教育大背景下,取得了不平常的收穫,這正是教育領域裡大道至簡的最好證明。


全書的最大特點,就是散發著濃濃的生活氣息,不似其他談論親子教育類的書籍,以強大的專業性、知識性和教育性來說服人,而是作者從一位母親、一位家庭主婦的角度著手,寫出了作者在家庭生活里親子教育的的點點滴滴。在作者眼裡,無論是客廳書房,廚房走廊,亦或是大院圍牆·····哪裡都是孩子成長的場地,哪裡都有孩子教育的機緣。


書中,池莉提出了「育兒三項基本原則」。一是讓孩子盡情的與小朋友玩耍。因為與人相處的能力,是人一輩子的功課,通過玩耍讓孩子從小就獲得廣泛的識人和閱世機會。二是讓孩子在最歡喜最開放中接受自然的啟蒙。作者和孩子一起養花、養蠶,遊園、爬山。所有的自然風光都讓孩子一一領略。讓孩子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懂得並學會愉悅、敬畏、憐憫。三是給孩子講故事和閱讀。選擇好適合孩子的讀物,不光是為教育孩子而講故事和閱讀,更是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成長,為孩子營造一個坐擁書城的書香家庭氛圍。


家庭教育就是要貼近生活,讓孩子學會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了無痕迹的獲得教育和成長。書中甚至還特別提到了「廚房教育:」作者不但讓孩子烹飪和洗碗做飯。還以飲食作為緣由,上下五千年、天南海北、文學詩歌地給女兒講故事。作者說,吃飯也是一門學問,也是一個人的基本尊嚴和體面,一旦學好了,它會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會給孩子帶來難以估價的自信。這些教育方式其實都很簡單,在日常生活當中每個人都能捕捉得到。在看似柴米油鹽、玩耍逗樂、不務正業之間,就這樣完成了正襟危坐所無法達到的教育效果。


當然,無論怎樣超然的教育,都無法迴避升學考試這一沉重命題。作者從小升初母女如何同心背水一戰,到講述孩子如何戰勝恐怖的中考,再到跨國求學的經歷。其中都有無數值得反思、借鑒和回味的人生經歷與教育方法。一路走來,在作者筆下:娓娓道來的生活點滴里,蘊藏著孩子成長路上最寶貴的經歷,而那些經由生活檢驗和實踐探索而來的教育心得與感觸,也在不經意間驀然回首,呈現眼前。


作者平實而真誠的筆觸下,沒有兜售成功經驗的居高臨下、自鳴得意。有的只是一味平凡母親的平凡生活,在養育孩子的平凡經歷中,記錄的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成長片段經歷。因為真實與平凡,遠離了那些圖書市場被過度包裝炒作而裹挾的急功近利,也還原給讀者一份最簡單真實的家庭教育樣板,為讀者提供了學習借鑒的最大限度與可能。


家庭和兒童教育 (豆瓣)
馬卡連柯《家庭和兒童教育》能夠震撼你的三觀。你的三觀不改變,孩子將來一定會走歪,而且教育技巧越多,孩子走得越歪。

附一篇評論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母?——馬卡連柯《家庭和兒童教育》讀後

作者:於妍

好像有這樣一種不幸的規律:一個社會越是敗壞,越是一盤散沙、人人相爭,這個社會裡的父母就越是希望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而且作為幾乎必然的結果,這些父母有多少期望就會有多少失望——期望多大,失望就多大。悲劇一遍遍地重複上演,然而所有父母還是以為自己總有機會避免悲劇,於是前仆後繼赴湯蹈火直到死不瞑目。

我們現在的社會裡,不正是隨處可見這樣的家庭嗎?家庭成員從小到老全體動員,不惜花費海量的精力和金錢,只為了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接受最好的教育,為將來的個人幸福打下基礎,除此之外,管它社會上怎樣洪水滔天,因為即使船沉了,上等人還是比下等人有更大的機會登上救生艇,而且洪水沉船這樣的社會大事畢竟不是我等小民可以操控的。

列位看官,如果您曾看過舊時代的書報文章,您很容易發現,以上說的就是腐朽的資本主義社會,和那水深火熱的勞動人民。這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社會和我們現在半權貴半世界工廠的新時代竟有驚人的相似。在這樣的社會裡,父母的教育目標是極端自私自利的,也是有點自相矛盾的:既要訓練孩子對自家人的尊敬和友愛,又要培養孩子對陌生人的競爭和敵意。

然而誰是「自家人」,誰是「外人」?「自家人」有時不比「外人」更蠻不講理、更危險嗎?而「外人」不總是有可能變成「自家人」的嗎?可憐的孩子從父母那裡習慣了這套行為準則後,會漸漸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是非的標準。

細思極恐。以自己為中心的人不僅僅是情商低、不會換位思考,更嚴重的是,他們會失去辨別善惡的判斷力,因為這種判斷力是以換位思考、自我反思為基礎的。於是,他們察覺不到正在擺布自己慾望的外界力量,成為隨波逐流的「孤獨的人群」的一員,或者更直接地說,成為市場營銷從業者的盤中餐。不管段子手們推銷的是慶豐包子鋪麥當勞漢堡包,還是奧巴馬大帥普京大帝,反正總有一款適合你。所有的營銷人員都下意識地明白「有舍才有得」、「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道理,他們總是會先給客戶嘗點甜頭,讓客戶慢慢地、一步一步欲拒還迎地鑽進他們設下的甜蜜陷阱。故事到這裡總算是有了個圓滿的結局:這些孩子長大後都會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所需要的那一類人——容易被主人操縱的工資奴隸,他們之所以容易被操縱是因為他們除了為自己或子女的食色享樂而奮鬥之外別無所求,換句話說,他們已經被馴化了,他們的主人可以在他們不聽話時捏他們的蛋蛋,聽話時就擼他們的棒棒,把他們搞得不要不要的。

想一想吧,資產階級、權貴階層需要一個工資奴隸有怎樣的自我修養?對,正是自私自利啊親!然而,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塑造了全社會普遍的自私自利,實在是要感謝父母們的鼎力支持。

實際上,自私自利的性格根本不需要父母刻意地去培養,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很快就會模仿了。最重要的教育都是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發生的。別以為孩子小不懂事,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俗話說得好,「身正不怕影子歪」;然而,多少父母為了在資產階級當道的社會裡討口飯吃,而終於淪為麻木不仁的看客,只求小家太平,或者更糟,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心一意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於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忽悠,學會了恐嚇,學會了炫耀,學會了猜忌,學會了逆來順受,學會了巴結權勢,總之,學會了父母每天的一舉一動。社會的白眼狼在自己家裡養育出了家庭的白眼狼,這幾乎是一定會發生的。這種極端的自私自利不僅常常讓父母成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現在連單位領導和企業老闆也開始抱怨起來了。有多少中年人抱怨八零後九零後「吃不起苦」、「自我中心」啊!但請問這是誰造的孽?又有多少人抱怨「社會太黑暗」、「人心隔肚皮」啊!但請問這個操蛋的社會是由誰組成的?不正是只求獨善其身而一頭扎進自己小天地的新一代和只求飛黃騰達而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的老一輩嗎?

您可能會說,把我國的粑粑麻麻們黑得這麼青紅皂白體無完膚,是不是太偏激了?好吧,我承認,八零後九零後和五零後六零後這兩代人(七零後請自己選擇靠哪邊站),一個成長在「新社會」,一個成長在「新時代」,還確實很不一樣。年輕一代生活在更優越的物質條件下,更懂得怎麼花錢去享受和投資,而年長一代卻大都只知道掙錢存錢,花錢的時候要麼死命摳門要麼亂講排場,總之就是不科學不合理;年輕一代不約而同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外貌協會」,覺得帥哥美女即使犯罪也是對的(道德裝逼犯除外),長相醜陋的傢伙就不應該走到街上去污染環境,而年長一代一輩子鑽在錢眼裡,覺得有錢就是硬道理,成功人士放個屁都是香的。

不過,話要說回來,看官您可能是少見多怪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同志可比我偏激多了,他的話在今天聽來,對於我們社會裡的父母們簡直有點死刑判決的意思:「教育工作的實質根本不在於您與孩子的談話,也不在於您對孩子的直接影響,而在於組織您的家庭、您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在於組織孩子的生活。」馬卡連柯固執地認為,父母自己的行為才是兒童教育的根本,而父母如果想要樹立威信(這是任何教育都必要的),那麼就應該過好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家長威信的主要基礎只可能是家長的生活和工作、他們的公民面貌、他們的行為……父親或母親的事業在孩子的眼中應該是嚴肅的、值得尊敬的事業。在兒童的心目中,家長的功績首先是對社會的貢獻,是真正有價值的,而不是徒有其表的……如果家長的威信不是好出風頭的人或吹噓者的威信,而是集體的一個成員的威信,只有這種威信才是真正崇高的。」和真正的威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靠著胡蘿蔔來賄賂和靠著大棒來強制的虛假的威信,馬卡連柯瘋狂列舉了十幾種獲得虛假威信的做法:高壓、疏遠、妄自尊大、迂腐死板、說教、愛、善良遷就、友誼、收買、快樂、學識、「直爽」、美麗,等等。看看,愛、友誼、快樂在馬卡連柯眼裡都不是合格的兒童教育資格證書,用這些手段來維持的家長威信都是虛假的!這貨簡直是偏激得沒譜了有木有!

那麼,誰才有資格教育孩子呢?死心眼的偏執狂馬卡連柯提出了一個關於家庭教育的基本公式:不幸福的家長不可能有好的孩子。問題又來了:什麼是幸福呢?馬卡連柯喪心病狂地認為,幸福完全取決於自己,取決於自己言行的正直,而不是取決於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幸福的必要條件就是信心,就是要正確地生活,不在背地裡隱藏卑鄙、欺詐、狡猾、詭計和其他任何惡習。這種光明磊落的、誠實的人的幸福不僅給他本人,而首先是給他的孩子們帶來很大的利益。所以請允許我對您說:為了有優秀的孩子,您自己要成為幸福的人。盡心儘力地工作,運用您的全部才華和能力,帶動您的朋友、熟人,成為擁有真正的人類幸福的人。」馬卡連柯還特別警告了那些為了孩子而犧牲自己幸福的父母:「人們通常說:我——母親和我——父親,把一切都給了孩子,為他犧牲了一切,包括個人的幸福。這是家長所能給予自己的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關於這種可怕的禮物可以這樣說:如果您想毒死您的孩子,給他大劑量地喝您自己的幸福吧,他就會被毒死。」咦,難道這貨是「父母皆禍害」網路小組的幕後黑手?

作為一個成功地「再教育」了許多「問題少年」的暗黑料理界大師,馬卡連柯的許多經驗總結和當代的精神分析學理論好像早就串通好了一樣。馬卡連柯從他片面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了這麼一條歪理:「所有的家庭中,只要丈夫想使妻子幸福,而妻子也想使丈夫幸福,他們的孩子都是很好的……如果你們過著充實、愉快的生活,你們就會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如果你們牢記應該找到積極性與剋制力之間的限度。」看看,貌似在提出操作建議,但其實什麼也沒說,怪不得精神分析學已經被實驗室里的心理學家無數次宣布為偽科學了。馬卡連柯頑固地認為,兒童教育的關鍵在於五歲或六歲之前,而最關鍵的教育內容是培養「分寸感」:知道什麼時候該積極行動,什麼時候該克制慾望,在積極與剋制之間做到張弛有道、收放自如,就是真正的意志力。您也注意到了,這不就是我國的傳統智慧嗎?孔夫子的最高目標「中庸」,不就是把「狂者進取」和「狷者有所不為」的優點融合起來么?把遠古聖人拉出來給自己作背書,好一個狡猾的馬卡連柯喲!

最後,讓我們言歸正傳。無論做什麼事,目標始終是第一位的,正所謂「綱舉目張」。教育也同樣如此,有了正確的、高尚的目標,教育中的所有細節才會得到恰當的注意和恰當的處理。對於目標這個最重要的問題,我們顯然思考得太少,討論得太少,原因很簡單:培養什麼樣的人和建設什麼樣的社會是同一個問題,而後一個問題的答案常常是由警察局長大人欽定的基本原則,誰敢插嘴?抽你丫的!不過,私下裡自己想想可能還不至於太危險吧。所以,如果您已經為人父母,不想下半輩子飽受周瑜打黃蓋那樣的鞭笞之苦,請下點功夫好好想想馬卡連柯的這個提問:「您是想培養真正的公民,培養有知識的、有毅力的、誠實的、忠於自己的人民和革命事業的、熱愛勞動的、朝氣蓬勃的、有禮貌的人,還是想把您的孩子培養成庸人,成為貪婪的、怯懦的、有點狡詐而淺薄的投機者?」

如果您感覺這個問題像鞭子抽打在您身上一樣難受,那麼恭喜您,這根鞭子正是您所需要的苦口良藥,請早晚飯前各服一次,十天一個療程,三個療程基本可以痊癒。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自己抽自己一個月,要麼被親生子女抽半輩子,相信您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當然,這葯也不要濫用,畢竟是葯三分毒,而且馬卡連柯的這服手工炮製的草藥比現代教育科學配製出來的化學製劑可能更毒一些,但現在還沒必要談論這些,治病救人要緊。萬一產生了副作用也別緊張,有老夫呢:我給您準備了塗爾干老先生的傳世名著《教育思想的演進》,可作解藥。

話休絮煩。各位父母和即將成為父母的讀者,兒童教育處方請認準馬卡連柯!!!親測有效,牆裂推薦!!!


80年代的獨生子女逐漸成為了家長,因為從小自己的父母就養育一個孩子,我們沒有看到父母如何去養育別人,也沒有好好感受父母的愛,所以當我們成為家長之後,想把我們小時候缺失的部分都要彌補回來。我們看育兒書、泡論壇、加群聽課,我們希望不斷的提升自己,不要在養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留有遺憾。

但這個信息的社會讓我們迷茫,有的書籍會說讓孩子提早認字,有的書籍又會說認識字早了會抹殺孩子的想像力;有的育兒課會告訴家長孩子吃手是口欲期,有的專家又會說孩子吃手是焦慮。很多很多的信息讓我們糾結、矛盾,即使是在職場上身經百戰的人當成為家長之後也會在很多時候不知所措,會焦慮孩子入園入學、成長、學習、溝通等很多方面。

作為一個倆孩兒的媽媽,在25歲就開始研讀各種育兒書籍,組織過孩子們的讀書會,教授過孩子和家長思維導圖課程,自己也參加過各種育兒培訓。一路走來,我會發現每個孩子都不同,同時也意識到其實每個家長也是不同的,而且每個家庭氛圍也是不同的,種種的不同就意味著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根據我們自己的特點去選取育兒信息,一定要適用於自己。

我能夠逐漸從育兒書中汲取自己所需,逐漸形成適合於自己家孩子的育兒觀,是通過閱讀以下七本書來調整自己,成為一個不糾結、有辦法的媽媽。

01 《愛和自由》

當媽媽已經過了孕期初期的不適之後,每天懷著喜悅的心情等待著新生兒降臨的那段時間,家長們就會在腦中開始暢想未來如何養育這個孩子。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家長,從小被父母、老師管教,我們期待著能給予我們自己孩子充分的愛。

但是當了家長之後,我們就會面對很多困惑。比如當孩子把東西放到嘴裡,家裡的老人就會嚇唬孩子,到底要不要讓孩子用嘴去感受呢?為什麼孩子喜歡讓媽媽一晚上反覆講一本書呢?我們應該怎樣讓孩子守紀律,而不是在教室活蹦亂跳呢?這些都不是家長用一個愛字可以解決的問題,我們要懂得孩子的發展規律,要知道如何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讓他們真正在自由的氛圍中成長。

作者孫瑞雪是中國蒙氏教育的帶頭人,《愛和自由》這本書是在她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一本書。有成千上萬個孩子的觀察基礎,觀察樣本的基數絕對大才會發現孩子發展的規律。這本書絕不是讓家長去放任不管自己的孩子,而是去了解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探詢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就像自由和紀律這章,會告訴家長:有了自由,孩子們就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有興趣,他就會反覆做,就變得專註;在長久的專註中,他逐漸感知並把握了事物的規律;把握了事物的規律,他就願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什麼樣的紀律能超過這種紀律呢?

當然看《愛和自由》這本書的時候,最好配合著作者的另一本書《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從0歲-2歲半、2歲半-3歲、4歲-5歲、5歲-6歲以及6歲以上這5個階段來分別描述兒童的敏感期,有很多我們成人對於孩子行為的種種不理解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02 《給孩子自由》

80年代的我們這代人正好經歷了中西觀念融合,我們身處中國,卻可以通過新聞、書籍了解了國外的教育觀念,我們嚮往自己的孩子也能夠自由發展、不被中國的教育體制所束縛。那麼小巫所寫的《給孩子自由》這本書正好描述了中西理念衝撞下的早教。

在我們有了自己孩子之後,用不用尿不濕都成為了我們糾結的一個問題。周圍的人經常說用尿不濕影響孩子發育,應該把尿,而我們又不想孩子用尿布使孩子紅屁股或者是成天陷在洗尿布的痛苦中。還有經常有人會說6個月之後就可以給孩子斷奶,6個月之後母乳就沒有營養了,而家裡的老人會說多多喂母乳,孩子身體棒。有了孩子之後類似的爭論之聲沒完沒了,作為年輕的父母成天在這些真理的討論中自我掙扎。

《給孩子自由》這本書的作者因為是跨國婚姻,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中西不同的養育方法。看完這本書之後,相信有很多家長不會完全贊成,但是就是因為她的這些不同的描述,讓家長去發現不同,去探究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樣,適用於什麼樣的方法。可能作者會說孩子中午不睡覺是可以的,但是對於有的小朋友來說中午睡覺是必須的,那家長就要通過看書去思考什麼方式最適合自己家的孩子。

任何一本養育孩子的書提到「自由」二字,作為家長的我們就要意識到一定要在書中去找尋「自由」的前提是什麼,怎麼才能給孩子自由,絕不是放任不管。

03 《魔法歲月》

這本書是影響三代媽媽的育兒聖經,暢銷美國50年,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了解0-6歲孩子的精神世界。作為新手家長,從來沒有人給過培訓,也從來沒有機構可以讓我們先進行實習,然後再上崗。猛然間就有個小生命需要我們去呵護、去照顧、去教育。所以家長非常需要有一本從當前心理學理論和研究的角度考慮育兒問題的書。

如果說其他的育兒書是讓家長去了解孩子的具體行為,了解育兒這件事冰山模型上面的部分,那麼《魔法歲月》這本書就是去探詢冰山下面的部分,去剖析孩子的精神生活,從兒童發展規律和社會文化習慣中,總結出養育孩子的原則。

尤其喜歡這本書「與文明格格不入」這章,解答:寶寶哭了,抱還是不抱、按需餵養還是按時餵養、理解寶寶的分離憂慮、父母是規則的制定者、開始排便訓練。這些都是新生兒父母必須掌握的知識。每一部分都是通過案例和大量的實驗告訴家長什麼時間做什麼以及到底要如何做。

在書中第四幕「最後的魔法」中也用科學的方法闡述了三方面在國內育兒書中很少講到的內容,包括「愛上」爸爸或媽媽、應該滿足孩子對性的多少好奇心以及良知並非與生俱來。相信很多父母可以通過這本教科書式的育兒書去辯證的思考怎麼養育自己的孩子。

04《朗讀手冊》

喜歡這本書的副標題——大聲為孩子讀書吧,談到育兒就不得不說到孩子的閱讀。相信只要是稍微大點孩子的家長都會發現閱讀對於孩子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除了吃喝拉撒,就只有閱讀是重中之重了。

我自己有兩個孩子,在我大女兒小的時候我還組織過好多場寶寶讀書會,作為一個資深的帶領寶寶們讀書的媽媽,《朗讀手冊》是我強烈推薦的一本書。

書中告訴了家長為什麼要朗讀、何時開始朗讀以及如何朗讀等家長急需知道的內容。而且書的後面附有朗讀書目,這個朗讀書目是邀請了國內兒童閱讀方面的專家——紅泥巴讀書會俱樂部創始人阿甲老師、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文學博士王林老師,為中國孩子開出的一份朗讀書目。

他們推薦的繪本書目是我接觸繪本的開始,我按照書目給孩子買了《猜猜我有多愛你》、《鱷魚怕怕
牙醫怕怕》、《逃家小兔》、《彩虹色的花》、《活了100萬次的貓》等超過上百本的繪本,每天跟女兒度過美好的閱讀時光。後來隨著女兒的年齡增長,我還是按照這本書中所說堅持大聲為孩子讀書,當她認字之後,我還是為她讀了《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沒頭腦和不高興》這樣有意思的書籍,每天晚上我和女兒都是在歡樂的朗讀聲中度過。

親子共讀是最好的育兒方式,不僅增進家長和孩子的關係,而且家長富有感情的朗讀和對這些書深層次的理解會傳遞給孩子,這些終將成為孩子畢生的財富。

05 《來吧孩子》

這是著名作家池莉寫的一本書,為什麼要推薦這本書呢?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的關注點不再是以前關心的吃喝拉撒,而是會關心孩子的學習、技能,我們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我們會逐漸忘了曾經信誓旦旦的說我就要讓孩子自由,我們什麼都不學,只要孩子快樂就好!

但我們終究會敵不過現實的環境,看到別人的孩子學習鋼琴、美術、舞蹈、數學等等,我們也會著急,我們總是不自覺的比來比去。我也有過這種心情,尤其是孩子到了4歲的時候,也就是很多培訓班可以接收的年齡,我會焦慮到底讓孩子學什麼呢?學習哪些會對將來有用呢?

多虧在那段時間讓我看到了《來吧孩子》這本書,讓我焦慮的心情一下子平復了很多。這是一個普通媽媽而不是教育專家寫的紀實書籍,是很自然的把對女兒的愛通過文字描述出來。每個媽媽的擔心都會在書中找到,比如面對孩子天生的性格弱點、邁好走進社會的第一步:幼兒園、忽然遭遇初中改制、一所可心合意的中學等等。

這本書真的不是說教類的書籍,而是讓我們去感受作者與女兒一起經歷、一起奮鬥、一起適應的過程。最主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描述孩子低年齡段時期的事情,而是把時間拉長,讓我們去感受一個女孩成長的過程。當我們看到池莉的女兒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攝影、喜歡國外學校的教育、敢於去探索陌生的城市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焦慮的心會平復下來,當我們陪伴著自己的孩子一同成長的時候,任何困難、任何坎坷、任何波折都是我們與孩子最最真貴的!

06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我相信每個媽媽都希望是好媽媽,那麼好媽媽的標準是什麼樣呢?尹建莉這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簡單又切實可行的操作辦法,這本書絕對是每個家長必讀書籍之一。

第一章如何提高愛的質量開始就一下子解決了很多家長的問題,打針這件事我就是完全按照作者的方法來做的。在我女兒小的時候去醫院打針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確告訴她會疼,但是她可以感受一下其實還是可以忍受的,經過了幾次之後,我的女兒就再沒有害怕的情緒出現,而且後來大一些之後,就連大人都不能喝的藿香正氣水她也能忍受喝下去。

這本書還有另一部分重點就是告訴有上學孩子的家長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書中提出了「不配」才能培養好習慣、不寫「暴力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考好了不獎勵等小方法,看完之後讓家長們豁然開朗,其實做個好家長也不是很難,只要用心,總會解決孩子學習上的困難。

真心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夠閱讀這本書籍,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做家長得有做家長的智慧。家長掌握著孩子的命運。任何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

07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親子溝通就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一方面家長歲數逐漸增大,與孩子之間的思想分歧愈加明顯,另一方面孩子也逐漸步入各種敏感期、青春期。當作為家長的我們已經不能用語言去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很多問題就會呈現出來。

而《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就是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幫助家長和孩子建立一個交流的平台,讓父母和孩子在很多問題上能夠通過溝通達成一致。

這本書最好的地方就是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家長一定要遵照作者提出的方法去練習,把這些方法融入到平時的溝通當中。

這本書每一章都會介紹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包括:

  • 幫助孩子面對他們感受的四種方法;
  • 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的五種方法;
  • 代替懲罰的七種方法;
  • 鼓勵孩子自立的六種方法;
  • 誇獎孩子的三種方法;
  • 讓孩子從固定角色中解放出來的六種方法。

通過書中介紹的方法,以及自己在家中進行練習,並記錄下來自己的答案之後,溝通的成果就會逐漸呈現出來。通過這些實踐,才能真正把書中的內容和技巧轉化成家長自己的育兒方法。


做過一門《兒童成長的秘密》選修課的助教,很喜歡這門課,來推薦幾本。

1.《媽媽,請這樣愛我》
林巨

這是一本關於生命教育、同時也是關注孩子內心成長的一本書。通過孩子在花徑美德幼兒園發生的真實故事,引出孩子這個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發展,以及教育者的態度。從生命本源、本心來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同時也了解生命。作者主張「真正的教育,是人性的凈化和回歸,是人性光芒照耀的結果。」本書的文字溫暖純凈,是一本可以讓父母讀來內心安寧的書。

這本書或者說林巨老師所主張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他主張「無分別的愛」、「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光是這本書的序,我就看了好幾遍,每次都有深有感觸。故事很有可讀性,在課上曾經聽一個男生說讀了幾個故事之後欲罷不能。每個故事都很溫暖,但更多的是驚奇、震撼,原來應該這樣愛孩子,原來有這麼多的誤區。看了很有以後把孩子送去花徑的衝動!


2.《媽媽,我可以這樣嗎》 林巨

林老師的另一本書。孩子90%的行為都是可以允許的,相同理念的不同著作,也很值得推薦。

林巨老師不僅出書,而且開課程,關於生命教育,一般為期兩天。林老師會在全國很多城市開課,課程安排可以看他的博客。反正我聽過他的生命健康課程,真是很想再聽第二、第三遍。


3.《愛和自由》 孫瑞雪

你以為你愛孩子,你想像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也許,你需要停下來看:你是不是基於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這可能就意味更愛你的想法,更愛你的恐懼,更愛你的焦慮,更愛你的習性。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們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愛的禮物。

這也是打破傳統教育理念的一本書。什麼是真正的愛?要不要給孩子自由?孫老師都一一給出了答案。他們的理念來自蒙特梭利,她的團隊已經踐行十多年了。


還有幾本,再來更新。


1、「誰了解孩子成長的秘密-關鍵期關鍵幫助」——了解兒童發展規律
李躍兒著。好書,推薦。
人生最關鍵的是六歲之前,此書講的就是零到六歲孩子的養育重點。看完感嘆每個新生兒都是潛力無限的,可惜毀在了毀人不倦的父母祖父母手中。
順便推薦紀錄片「成長的秘密」,李老師幼兒園裡的小朋友成長的故事。去看看老師怎麼教育孩子。

2、《法國媽媽育兒經》——教育理念方面
在法國文化中,為了孩子犧牲你的(性)生活被普遍認為是一種不健康和不平衡的生活狀態。——《法國媽媽育兒經》。上市即售出18國版權,書真的不錯。對孩子的教育其實是自我教育,你做好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千萬別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每天傷害孩子,還向孩子吐槽:我這麼糟還不是因為你?!

3、《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海姆·G·吉諾特 ——教給你如何和孩子說話。
基本上父母承擔的是心理諮詢師的角色:無條件地愛無條件的接納和關注。
看完之後我敢保證,絕大多數中國父母會發現,自己根本就不配和孩子說話。

建議關注新浪微博 王人平 和 李躍兒。絕對會有收穫。
我還有個談婚姻戀愛和家庭教育的微信公眾賬號:婚戀培訓 歡迎各位交流。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的兒童繪本?
產後如何由內而外提升整體形象?
如何防止寶寶吐奶?
求推薦適合2-3歲小朋友的繪本?
如何防範兒童墜樓的風險?

TAG:書籍 | 育兒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