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的正格和偏格指什麼?

能從平仄和用韻方面解釋一下嗎?

所攝內容出自龍榆生的《詞學十講》


不知道你看見正格、偏格這倆詞兒的地方是哪裡,但是嚴格來說,在古代詩法中,用這兩個詞,指義是非常明確的。

正格,意思是五言律詩絕句的「仄起式」,就是第一句為「仄仄平平仄」或「仄仄仄平平」的五言詩。或指七言律詩絕句的「平起式」,就是第一句為「平平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仄平平」的七言詩。

偏格,意思是五言律詩絕句的「平起式」,就是第一句為「平平平仄仄」或「平平仄仄平」的五言詩。或指七言律詩絕句的「仄起式」,就是第一句為第一句為「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五言詩。

這個說法今知最早出自沈約的《夢溪筆談》。《夢溪筆談》卷十五有「古人文章自應律度」條已經提出「詩第二字側入,謂之正格。如『鳳曆軒轅紀,龍飛四十春』之類。第二字平入,謂之偏格。如『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之類。唐名輩詩多用正格,如杜甫律詩,用偏格者十無一二」。後來《詩話總龜》、《詩人玉屑》、等書皆引此說。至明清,梁橋《冰川詩式》、馮班《鈍吟雜錄》、李鍈《詩法易簡錄》等等仍照循沈括之論,而具體詩譜皆先列仄起式,後列平起式,以示正格、偏格之別。

不知道是否能解答你的疑問。

如果你指的正格和偏格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想問「正體」和「拗體」,首先偏格和拗體完全不是一個範疇,其次正體和拗體是個太大的問題了,一個答案寫不完,能寫完的都是皮毛,敢用兩個小時教你入門的live也只是糊弄初學者的皮毛——這些皮毛我可以15分鐘以內講完,但把古人文學智慧狹窄到這個程度有什麼意義呢(口氣好像狂妄了一點)。

題主說明疑惑出自龍榆生先生的《詞學十講》,因此更新一下答案,題主對大家的經典著作進行思考,而不是像很多今人一樣直接全盤接受,真的是特別特別好。我也不能確定完全解答這個問題,從我學習的角度試著解釋一下吧。

在龍先生的書中看來,龍先生應當是認為「首句入韻」是正格,「首句不入韻」是偏格。然而在古代是沒有這個規定的,首句入韻不入韻,沒有一個硬性標準,更沒有說入韻是正不入韻是偏,我印象中從明代出現詩的平仄譜,到清代後期,詩法的主流都是如此。但是,的確有古人談到過,七律的首句最好入韻,我想不起來哪些書里說的了,回頭看到了再回復。

不過,七律首句入韻,事實上的確比較常見(自己寫的時候入韻總是更好一點)。

但是像五律詩,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清代考試寫五律詩時,首句最好不要入韻。所以你看,沒有說入韻就比不入韻要「正」。(當然自己寫的話入不入韻都行我覺得)

事實上民國到解放初期,因為資料不像現在這麼容易獲得,所以有一些大家會受到清末和民國時候說法的影響,而沒有條件去追蹤某些概念、觀念在歷史上的含義,這種錯用概念的情況有時會出現,而且產生這種入韻為正、不入韻為偏的誤解,也是情有可原的。不僅龍先生,別的先生也有這樣的情況,都是正常的,不過今人要注意辨析,不要以為理所當然。


推薦閱讀:

有哪些知道的人很少但你很喜歡的古詩詞?
給「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配一張圖?
作為一個杜甫的腦殘粉怎樣表達自己對他的熱愛?
柳永的《鳳棲梧》和歐陽修的《蝶戀花》誰寫在前?到底誰抄誰?

TAG:詩詞 | 古詩 | 詩詞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