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劉備統一三國,那季漢和季漢後的歷史會是怎麼樣的?

假設劉備在擁有荊州與四川後,又聯統了江東,然後從西、南兩地夾擊曹魏結束三國時期,那季漢的歷史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格局?


劉氏成為萬年帝王家。

1 季漢之立·曹氏覆滅篇
孫劉夾擊曹氏成功,獻帝出逃,劉備接收,封漢中王,稱漢丞相,加九錫,立幕府。曹氏餘孽未滅,劉備未稱帝而病死,劉禪不才,獻帝頒推恩令,撤漢中王幕府。諸葛繼丞相位,封武鄉侯,立丞相幕府。孫權封吳侯,開江南總督府。
諸葛任上西平涼州,東平曹氏,統一中原,加封琅琊王,加九錫。
至此,季漢國祚穩如泰山。

2 幕府成制·司馬奪權篇
劉葛以法治國,世家疲憊,孔明身死,其子承丞相位。司馬懿以世家之力反,得丞相位,不日身死,子司馬師承丞相位,封晉王,加九錫。丞相位開啟世襲之風。
獻帝即逝,姜維攜劉禪舉兵反,敗。因伏後子早逝,曹後子孫見誅,司馬師欲篡位,世家反。司馬昭弒師,稱:「漢家萬年帝王,篡者必死!」世家皆服,稱之為「司馬昭之誓」。昭承丞相、晉王,除劉葛法家之法,大興外儒內道懷柔之術,世家皆悅。
司馬昭逝,世家皆推司馬炎承丞相位。司馬家數代承襲漢大丞相位、漢丞相幕府。江南孫氏反,敗,撤江南總督府。
至此,季漢國祚無礙,大丞相開府世襲攝政已成定製。

3 兩漢風雲·五胡亂華篇
帝劉康崩。孺子即位,丞相府頹政事,天災頻頻,天下疲憊,夷狄紛紛內附。
不日,天下群雄並起,漢兒言清君側,匈奴王自稱帝。司馬家敗,洛陽三屠,皇室近滅。匈奴王擒廢帝,自稱承襲大漢正統,季漢亡。王氏立漢室宗親琅琊侯劉睿為帝,南狩江東,史稱南漢,王氏承漢丞相位。
匈奴漢不時而滅,五胡紛亂,後大秦天王苻堅一統北方,王猛力勸尋漢室宗親立為帝,苻堅不聽,王猛死,苻堅稱秦帝,旋亡。
南漢有桓氏代王氏丞相位,桓氏自稱帝,旋亡。宗室遠親劉牢之、劉裕遂承丞相位,繼劉備之後,漢丞相復歸劉氏。劉氏幕府軍功廣大,克複長安,終以小宗代大宗,承南漢帝位,撤漢丞相位與幕府,欲獨裁天下。
南漢中興之時,欲北伐一統,未勝之時,帝崩,子孫奪位而亂,蕭氏撥亂反正,整理天下,稱漢丞相,復開幕府。
南亂之時,北有拓跋鮮卑稱魏王,席捲八荒,而紛亂不滅。天下皆言,紛亂數百年,只因北無漢帝,無天命眷。拓跋氏尋季漢廢帝之後,尊為大漢天子,還都洛陽。拓跋氏自稱魏王,加九錫,開大漢丞相府。
就此南北兩漢並立。自漢帝複位,北方不復紛亂,諸族皆服,國安民樂。
至此,季漢雖滅,南漢既起;北方多年多人稱帝,皆旋滅,眾人皆曰唯劉氏襲天命。

4 大漢可汗·一統寰宇篇
兩漢並立數百年,北漢儒法武並重,南漢世家割據,幕府更替頻發。楊氏幕府時,北漢漢胡近乎一體,萬眾齊心,一舉而下,覆滅南漢。
楊氏既統南北,又北伐突厥,南克交趾,西滅吐谷渾,寰宇震動而楊氏驕。
楊氏再伐高句麗,欲成四方武功以篡帝位,不克。又廢漢帝虛帝位,再伐高句麗,又不克。繼而自稱大隋皇帝,廢漢社稷,天下反,旋亡。
李氏收廢帝而一統天下,承丞相位。百年間克複高句麗、滅突厥、拓疆西域,立大漢天下版圖之最。
至此,北漢統南漢,大漢皇帝加兩漠可汗、西域大汗之位,史稱大漢第二帝國。

5 少漢王朝·群雄並立篇
自大漢皇帝兼襲北、西兩大汗位,北疆、西域色目諸族皆入中原。
李氏幕府頹廢,數百年間,党項、契丹、奚、女真、吐蕃、沙陀諸族紛擾天下。至趙氏幕府之時,漢室失兩大汗之位,武功貧弱、轄地漸退,終退自南漢之隅。
至此,北方不復漢地,亦不立北漢皇帝,故後南漢史稱少漢。

6 晚漢三朝·第三帝國篇
漠北蒙古崛起,東征西伐,奪兩漠可汗之位,改兩漠可汗為蒙古可汗,收西域大汗之位,承滿洲大汗之位,遙領吐蕃國主,子弟奪波斯國主、西海國主、天竺國主之位,威震四海。
然而,蒙古數代可汗,南伐少漢,近百年滅大理,滅安南,滅爪哇,滅呂宋,襲夷洲,獨不勝少漢,又有蒙哥可汗死於陣中,眾人皆曰劉氏不可滅,天命不可違。
忽必烈可汗在位時,初大伐兄弟之邦,族人不悅,故欲一統漢地,安撫族人,又懼天命不可違。忽必烈猶豫之時,有漢兒張弘范稱,劉氏稱帝,外家稱丞相,權在相不在帝。忽必烈得其意,大兵南下,滅趙氏幕府,留漢帝位,遷漢帝於河北大都,自稱蒙古可汗、滿洲大汗、吐蕃國主、漢大丞相、漢大元天王。
蒙古幕府數代以後,少漢頹廢之勢盡無,寰宇歐亞,皆為蒙土,八方仰德,眾人皆曰此為第三帝國,天命或不復為劉氏而為蒙古矣。
然蒙古襲寰宇之勢,不視漢地為天下之中,多用色目胡人。大元順天王長年居嶺南漢地,習漢家禮法,自稱漢兒,自認蒙漢一體水到渠成,欲更天命,合蒙古與華夏帝統於一體,故廢漢帝,滅華夏社稷,自稱華夏大皇帝。天下皆反,蒙古幕府旋亡,北遁。
淮人朱氏,統一華夏,復立漢帝,自稱大明天王,開丞相府。然漢帝失蒙古、吐蕃國主位。
數百年後,滿洲汗起兵自立,並蒙古,自稱大清天王、蒙古可汗,欲清君側奪朱氏幕府位。正天災四起之時,朱氏幕府覆滅,清王南下一統。
清王雖起於關外,卻自認華夏,不敢稱帝,力尊漢帝,又獻蒙古可汗位於漢帝,取吐蕃國主位予漢帝,復奪西域大汗之位予漢帝,威震天下,眾人皆曰之妙。
至此,三代幕府六百年,天下幾合不分,前有蒙古幕府掌握寰宇,後有大清幕府取四方汗位予漢帝。晚漢天下故常有四方之域,大清幕府時,漢帝更是兼有蒙古可汗、西域大汗、吐蕃國主之位,復有李氏幕府之盛。史稱晚漢為大漢第三帝國。

7 新漢帝國·君主立憲篇
晚漢末年,天下數千年未有之變故至。大清幕府頹敗,海外強夷紛入。國人內亂四起。終,革命黨於南方獨立,袁氏於北方廢大清幕府,建「中華民國幕府」,作君主立憲。然國亂未除。
革命黨人皆欲廢帝。袁氏則廢民國幕府而自建袁氏幕府,被逐。北洋軍復開中華民國幕府,革命黨反,自稱「真·中華民國」,開「國民政府」。數年後,國民政府北伐成功,革命黨人歡呼雀躍,廢漢帝,廢漢社稷,遷漢帝於宮外。
不日,蒙古自立可汗獨立,大清天王至滿洲復滿洲大汗之位獨立,吐蕃國主逐漢兒,羅剎國駐軍西域,東洋天皇大舉侵漢。革命黨人一廢帝而失九成江山。
卻說東洋將勝之時,有賢人諫曰復大元大清故事,順天命,復漢帝,統漢地。有將軍曰我東洋自有皇帝,天下不可二帝,馬鹿去死,天皇贊,故不復立漢帝,而自稱大東亞大皇帝,領漢地故土,立傀儡汪氏為「更真·中華民國」,開「真·國民政府」。西洋美帝赫然宣戰。東洋不復漢帝而戰局直下最終亡國。
東洋之禍除,國民政府欲重建中華民國,有童謠席捲全國曰:「劉氏不可亡,亡劉者恆亡」、「民國已死,劉氏再立」、「趙家做丞相」、「嘴下一顆痣,跳動中原天下反」等。賢人奔走相告:「司馬昭之誓路人皆知,史上廢劉者無不旋亡,中華民國吃棗藥丸,續一秒是一秒,非天命所歸也!」
有趙氏收留廢帝數十載,民心向趙,國民政府上至軍機處秘書,中至四方總兵,下至兵勇,無人不通趙,全國皆反,民國旋亡,退居海島。
趙氏復立漢帝,行君主立憲,開大漢人民政府,四方征戰,復奪內蒙古可汗、滿洲大汗、西域大汗、吐蕃國主之位予漢皇帝。
至此,第三帝國盛世再現,人稱新漢帝國、後趙幕府。大漢再居世界之巔。

史家云:
華夏上下五千年,前兩千五百年,華夏諸部綿延萬世,盡滅於秦;後兩千五百年,劉氏以一布衣之身數載之內再滅秦氏、掃清六合、繼承大統。前兩千五百年,天命輪迴,革命有數,百家逐鹿;後兩千五百年,舊貴盡除,劉氏不滅,篡者皆亡,豈非天命所歸也?
華夏之天命,前兩千五百年奠基,樹立文明之光;後兩千五百年易變,劉氏不易而幕府變,隨天數,應天時。或有人妄圖以前兩千五百年否定後兩千五百年者,皆不知順天命;又有人以後兩千五百年非議前兩千五百年者,皆不知其所承。

PS——
本文核心觀點非原創,為網友討論而成,本人進行了重寫,做了一點微小的潤色……
核心觀點見轉【如果有一個萬世一系的漢朝……】,這個也是轉的,原文來自sonicbbs論壇,沒找到鏈接


謝邀。
《續後漢書·昭武帝本紀》:贊曰,漢炎再衰,婦寺亂國,巾賊蜂起,大盜鷹揚。人厭淫詐,神思反德。昭武起於羈微,靈貺自甄,結股肱以振長策,連君臣而御海內。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折而不撓,以荊益而搏天下。英威既振,偽曹授首,孫吳納降,平蠻越而定夷洲,奄有四海,慨然有高祖之風,光武之器焉。明明廟謨,赳赳雄斷。於赫有命,系隆我漢。
《續後漢書·孝仁帝本紀》:贊曰,孝仁皇帝出身離亂,時昭武困居新野,虎狼環伺,征伐頻仍。後隨於行伍,稔於民情,恭儉仁恕。即位三十有一年,與民蕃息,無多政廢政,任賢相而垂拱,重良臣以平章。然國未嘗無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炎漢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續後漢書·諸葛亮列傳》: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匹矣。輔昭武而開萬里之疆,扶孝仁而定百年之基,斯人為相,可作典矣。
~~~~~~~~~~~~~~~~~~~有空再更~~~~~~~~~~~~~~~~~~~~~~~~~


嗯,這個可能可以推薦P社的遊戲,或者說歷史有自身的規律,並不是單純的事件名稱可以改變的。

引髮結局的因果已經凝結為結構,由哪個代詞的持有者去引發,需要看持有者自身的意願。皇叔他們那些人,可能是寧死也不願接受這樣萎靡的結局,所以以不屈之態面對命運。他們即使獲勝了,也可能會再次以他們自身願意選擇的姿態,撞碎在命運之壁上。


只要天下能夠快速統一,士族就不成為問題。士族能夠登上歷史舞台,靠的就是三國魏晉南北朝的亂世。在亂世之中,各國都面臨強大的外患,隨時有亡國的危險;君王們不敢觸及士族的根本利益,甚至要拉攏士族,比如曹丕提出的「九品中正」。若曹丕已經統一天下,何須看士族的臉色?士族也就是機遇好,遇到了三國及其以後的大亂世。它若是遇到太平盛世、天下一統、中央集權非常強大的時代,分分鐘就會被壓制下去。

若劉備能夠統一天下,那他+諸葛亮+劉禪,足以開創一個新的偉大王朝。劉備和諸葛亮打好基礎,劉禪守成,幾十年勵精圖治下來,就是一個二百年王朝的根基。

對於劉備建立的「後後漢」來說,統治的難度並不高。

首先,「後後漢」並沒有嚴重的外患。雖說「五華亂華」看起來熱鬧,但事實上那是中原王朝自己亂了,給了他們空子。東漢以來的北方少數民族戰鬥力是很弱的。曹操孤軍吊打烏桓、殺匈奴使節等事件,可看出北方蠻族的衰弱。北方少數民族眾多,並沒有統一。若「後後漢」統一天下,採取分而治之的手段,是可以很容易解決北方少數民族問題的。

困擾後世幾百年的士族專權問題也不難解決。劉備那時候,士族力量還沒有強大到不可戰勝的程度。東漢末年桓靈二帝時,幾個宦官就能打的士族滿地找牙(黨錮之禍等)。太監們甚至創立鴻都門學,培養寒族知識分子,對抗士族。劉皇叔、諸葛亮的手段,豈會比不上張讓之流?相信他們一定會用各種手段限制士族勢力的,比如改革選官制度。

「後後漢」統一後,肯定是要先進行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等政局穩定後,劉皇叔肯定要向士族、豪強等頑固勢力開刀。然後劉皇叔歸天,諸葛丞相輔佐劉禪,開創個「建興之治」之類的。之後的歷史,就懶得編了。。。。。。


隨著劉備軍進入益州,西南地區樹立了以劉備為核心的絕對領導權威,劉備成為了蜀中人民心中的紅太陽

曹操一方面對江東施壓,另一方面集結重兵攻打巴蜀,結果孫權易旗

正當中原大地陷入戰亂時,北方的匈奴勢力捲土重來,劉備嚴厲地指責曹操對匈奴的不抵抗政策,並成功策反了孫權,韓遂,把在前線的曹操抓起來,實行兵諫,史稱「漢中事變」


兩股勢力建立了民族統一戰線,劉備勢力表面上接受曹魏政權改編

雙方在一個名義上平等的框架下形成了抗匈同盟。劉備利用這樣的條件,並不主動捲入其他戰爭,在魏、匈以及其他農民軍隊的戰鬥中,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

匈奴北去後,劉備擊敗了曹操

劉備本人身體不好,因此接班人就成了問題。劉禪雖然掌握了財政大權,但是沒有戰功,缺乏威信。劉備為了樹立劉禪的威信,就派馬超跟劉禪一起去東北作戰。結果劉禪戰死,馬超對此十分愧疚。

劉禪死了,王位繼承是一個十分重要且難解決的問題,讓劉備感到不安的是諸葛亮權力的擴大以及諸葛亮在荊州和益州人物中的威信

劉備首先想拉攏王平來鉗制諸葛亮日益增加的權力,於是召了王平進京,跟王平說了自己心中的擔憂,王平也覺得這可能是自己得到大權的機會,於是打壓了荊益州出身的眾人,但卻引發了眾人的不滿,最後劉備也沒有保王平,王平於是自殺。

王平的死就讓整個局勢穩定下來,至少緩和了荊益州集團與劉備的矛盾,但是劉備又很擔心原來是新野集團的人。趙雲黃忠等人提了許多意見,並且開始涉及到許多敏感問題,特別是劉禪死了之後,關羽、張飛甚至魏延的地位都在急速上升,引發了許多不滿。趙雲黃忠提了這些意見之後,反而得到擢升,這樣就導致麋竺等人都開始提意見。

劉備於是叫諸葛亮等人暗地散播名為「這是為什麼」和「事情正在起變化」的檄文,接下來就解除了趙雲、黃忠等人的軍權。

把這些人搞下馬之後,劉備覺著也還是要發展經濟。在建立新政權之前,劉備跟法正等人商議,休養生息,自由發展,不剝奪土豪的田產,而此後突然變卦,法正的財產被全部剝奪,簡臃也被流放,簡臃再次出山則是在劉備去世的改革時期了。法正等人被打倒後經濟未見大規模增長,而諸葛亮在各地整頓經濟,讓劉備更感覺到了風頭被蓋過的緊張感。


劉備於是提出要搞集體生產、提出了經濟的飛躍計劃,結果卻發生了大饑荒。馬超在各地考察過程中發現了饑荒的情況,在武功山上就寫了個萬言書給劉備,最後馬超、馬岱等人被劉備打成「涼州反ge ming 集團」。

武功山的會議搞得劉備非常不高興,但是諸葛亮等人堅決指出此時已經餓死了人,還是必須緩和一些政策。

於是劉備就召集在各地任職的將領到京城召開一次大會,在會議上,因為各地的饑荒情況非常嚴重,許多人對劉備的政策有些不滿,劉備甚至在這次會議上違心地發布了罪己詔。在這最關鍵的時候,只有關羽一人站了出來,發表了與眾不同的發言,提出之所以發生饑荒,是因為沒有完全依照劉備的指示來辦,這個講話讓劉備非常高興。

劉備自此之後便越來越信任關羽,越來越疏遠了諸葛亮等人。此後,劉備決定將關羽作為自己的接班人,此後,這一決定還被刻入了石碑。


首先,五胡亂華可能發生不起來!老劉家的王朝有一個特點:對外一向不弱,而且喜歡北伐,王朝特質就是一般不會等到別人打上門的,搶先一步攻出去最好把戰爭放在別人土地上打是老劉家軍事領導者的特點,雖然很多時候都是失敗的,比如劉邦主動打匈奴被困在白登,蜀漢N次北伐最後無功而返,南朝劉宋元嘉草草,元末劉福通北伐打垮了元朝結果自己完蛋了……當然,一路往北成功的都已經成為傳奇了,例如漢征匈奴。

其次,士族會遭到慘重的打壓,因為劉備集團中的人物大多不是士族,確切的說是一個寒族集團,所以像馬超這種士族角色在蜀漢政權中是得不到重用的。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蜀漢的王權會被大大削弱,權臣輪流掌權。蜀漢沿襲漢朝體制,國家是君臣二元體制的,士族和寒族都是需要靠考試或者能力晉陞到臣的位置掌權的,是不會允許那種靠著祖上三代門閥豪門給你打高分給特殊待遇的,在蜀漢權臣都會像爹媽一樣的對皇帝提出極高的要求,君主能力強的就是漢武帝那種的自己搞,君主能力一旦不強的話,權力就會被大臣接管。剛好劉禪就是那種控場能力不強的,哪怕他想多娶幾個老婆,都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批准,被大臣一句:古代三皇五帝也才那幾個老婆,你怎麼要求那麼多,給堵回去了。他主政40年,蜀漢沒亂不是他的功勞,而是那班輪流掌權的大臣的功勞,蜀漢的政治就是權臣爭霸的政治,上層斗得很激烈(為了爭權甚至還玩起暗殺),皇帝就是個仲裁官,百姓該幹嘛幹嘛。所以蜀漢如果統一天下,政治會是一個權臣的舞台,君主佔據道德制高點僅起一個壓制的作用,但是肯定的是士族是不會有機會抬頭了。因為就如漢宣帝劉洵的說的「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蜀漢其實正在重回漢宣帝主張的那種體制下,而不是漢元帝之後搞砸了的體制下。特別是那句:「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簡直就是對魏晉時代那群清談士族的最生動的描寫!


讓我們暢想在腦洞的海洋里吧,我們不考慮其他的外部條件,單論蜀漢一統,那就是大漢了啊,估計諸葛會延續東漢的政治作風,自認宰相,還能開府有實權的那種,曹魏的有名人才應該都會北篡躥吧,自我感覺鬥了那麼多年讓他們降還是不可能的吧,那個大概的時間點應該劉淵回了匈奴了,加上後來曹魏流亡政府實力應該會不錯的,北方邊患還是會依舊存在,柯比能依舊寇亂涼州,感覺曹魏應該就會聯合北方的那些胡族,就像李唐那樣,引胡兵入寇,曹魏帶去的各種先進的手工業技術會大大的提高胡人的生產水平,北方也許就不僅僅是蘚介之疾了,加上當初曹操牽了很多胡人進來,那麼大漢一統之後要考慮的就是這些胡人的問題了,感覺諸葛可能會提前使用遼的兩府制,漢胡分治吧,再把青壯勞力編入軍隊,雖然感覺遷胡對於西晉的重要性,但是蜀漢一統之後的國力和財力還是無法辦到的,所以只能這樣了,慢慢吸收,就像歷史上的陸遜對於山越蠻。那麼我們再把眼光放到江東吧,真把孫權逼急了,感覺小夥子會跑去台灣。但只會有一部分孫家死忠會跟去,請注意,並不會有很多人跟著去,畢竟這個時候的江東世族還是很剛的,誰來也沒法一舉消滅,而且我感覺就是算是劉巴,諸葛,法正,三個人都在,他們也是無法超越歷史從而發明科舉制,以對抗江東世族,所以你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季漢一統天下之後,定都長安,北方有虎視眈眈的曹魏殘餘勢力,南方的世族又是各種不服,部曲遍地,蜀漢的日子還是不太好過的,當然在這個歷史的舞台上,孫權就已經出局了。就先這樣吧,看的人多再補。


有本民國書,叫做《反三國志演義》,講的是徐庶識破曹操計謀沒有奔許昌趙雲搶回徐老太太,而後蜀漢統一全國的事兒。
題主可以看一下。


那三國演義比現在這個版本應該更好看~


沒用,古代看的是大地主階級的實力,說曹操,有夏侯氏、曹氏家族可以穩定,核心肯定是這裡面的人,外面諸如荀家、許家根本就是外圍,更別說五子良將只能出去打仗,想取而代之就不行了,至於被司馬家擼了,一個是重用了這個家族,導致這個家族實力變大,而且本來就是大家族,曹氏日漸衰弱,掌握兵權的能力又沒有;至於孫氏,孫氏家族一直團結的政權周圍,如果不是作死,江東這塊地容錯率是高的,只能是太過作死造成;至於劉備,身邊沒有一個大家族,只能靠周圍人才進行遊戲,導致一旦大方針弄錯,死得就很慘,關羽一任性,荊州沒了只能蹲益州,魏延不老實了,料理了就沒人了。沒有任何劉氏子弟掌握實權,這個產業做得只能戰戰兢兢,所以諸葛亮只能依法治國,但是得罪了益州的大家族,怎麼辦?如果重用益州本地大家族,看看曹氏下場你就知道。蜀漢後期又沒特別牛B人士,守成天下又不平定,本地氏族、外來戶、劉氏內部各類撕逼,說明劉禪遇到的難題比起同期兩方,處理起來更難


北方少數民族被東漢和曹魏打散解構的背後也是一個重新劃分勢力積聚力量的過程,晉朝經歷的一切都是必須的過程,季漢得天下了也一樣。可惜阿斗註定當不了彘兒,能力國力都差太遠....


那麼估計中國就要萬世一系了吧?

但是等等……如果歷代皇帝都是中山靖王之後……似乎哪裡不對……

哪些詩詞佳句讓你讀到的時候感慨頗深? - 魚吞舟的回答


首先,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以南攻北沒個十幾年不可能的。

所以劉備就算一統天下,也是快要掛了寫遺詔的份了。

所以肯定會傳位給劉禪,沒有太大懸念。

劉禪——誰再說神馬【諸葛亮死後他獨自治理蜀漢幾十年】的我鄙視你智商!不解釋!

以劉禪在劉備兵敗去世、南蠻騷動、東吳虎視眈眈的情況下還要靠諸葛亮死命忙活,董允郭攸之不停督促監督,二十七八歲的人了內政還得靠蔣琬費禕主持,魏軍逼近漢中了還迷信宦官巫師的懶散情況來看,說實話,以個人來看,何不食肉糜將不是司馬衷,而是劉禪了。

八王之亂或許不會發生,但面對崛起的北胡,一個平庸的君主……咳咳!

PS:我提司馬衷不是說劉禪是傻子——對,司馬衷並不傻,他成長於皇宮,不知道民間生活有什麼奇怪的,只是信任錯了人


統一之後沒多久估計劉備就去世了,劉禪繼位,因為當時劉備血脈不多,也就幾個王劉永劉理還有劉禪兒子等人,因此不會有八王之亂,估計也不會是個短命王朝。諸葛氏估計會成為季漢第一的高門望族。後面就不好說了。


1 真實歷史中,魏晉平吳蜀代價相對並不大,但百年亂世積重之下,晉初的戶口比起兩漢鼎盛時期已經大幅度下滑(八王之亂前夕全國人口3500萬,僅為東漢中葉的一半左右)。如果季漢成功北伐,克複中原,可預見的戰爭烈度會大大超過真實歷史,中原地帶人口將進一步減少,公元三世紀末中國北方的胡漢人口比例將比真實歷史更加誇張。西晉亡於五胡,而在我們設想的季漢復興時間線上,形勢比西晉會更嚴峻。

2 同一時期士族的力量進一步壯大是歷史趨勢,無法扭轉。以漢末兩大政治強人曹操和劉備,僅能做到勉強平衡,魏武身故之後三國中實力最強後方最安穩的曹魏皇權迅速被士族大家空心化,直至江山易主。換成季漢問鼎中原的話,一旦昭烈和武侯去世,後繼者面臨的難題和史實中的魏晉諸帝類似,而劉公嗣的才具如何不說也罷。

三國時代的結束,事實上標誌著中國第一帝國時代畫上句號,殘酷的黑暗世紀即將到來。季漢的北伐即使成功,不過是秦漢帝國迎來了一個比現實中更美的迴光返照,而即將引發黑暗時代的問題,已非任何帝王將相可以扭轉。歷史發展到這一階段,中原大地註定要通過殘酷的競逐,完成徹底洗牌。很無奈,很殘酷,但這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如此而已。


統一了也要被胡人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劉禪還是個孩子啊


南方打北方勝率低…即使統一最後還是五胡亂華,一是北方游牧民族崛起,二是中原地方士族豪強和中央的關係已經無法調和了,是制度性的,無論是司馬 曹 還是劉都一樣


季漢統一了,面對的也是十戶不存一的社會現狀。人民需要修養生息,就無法騰出手來干翻五胡,把五胡扼殺在萌芽狀態。劉禪之後的兩三代君主如何解決這最大的內憂外患呢?


首先漢帝沒廢的話,漢朝還能延續個100來年
如果漢帝廢了的話,只不過是更增添了一個新的朝代而已。。


我感覺沒有影響。歷史是因,英雄是果,不要搞反了。歷史是人民締造的,只有順應時代潮流,符合人民的需要,才是英雄。


1 以蜀地的資源統一希望渺茫
2 歷史走向與司馬晉以後的走勢不會有太大區別
3 具體點就是,統一之後快速分裂,用時不過幾十年
4 仍然會出現南北朝
5 當然檯面上的人物會換了,比如司馬炎變成劉禪,僅此而已


可能沒有八王之亂,但是會有五胡亂華。
朝廷比司馬家穩定很多的蜀漢不一定挺得住外族入侵,但能將華夏文化撐下去。


推薦閱讀:

如果羅貫中生活在現代,他能依靠《三國演義》掙多少錢?
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覺得自己比羅貫中厲害?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沒有性格缺陷的武將?

TAG:中國歷史 | 劉備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