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如何度過剛入幼兒園期間的分離焦慮?
幼兒入園適應為什麼困難?讓我們先從3歲兒童的眼裡體會一下他遇到了什麼環境變化?什麼讓他焦慮和害怕?
1、 入園前孩子天天和照料者(可能是父母/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以下假定為媽媽)在一起,今天他們送到幼兒園門口就走了不見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回來?(他們說下午來接,但下午還要多久??好像等不到頭?)還不知道會不會來?!
2、 不少幼兒園規定家長只能送孩子到園門口。有些小朋友不願意進去,是被老師或阿姨強行抱進去的,我目睹過好幾次孩子被抱著一路掙扎哭喊的場景,真是讓人心顫。有些家長沒有和孩子正式告別,他們往往趁孩子剛進幼兒園新鮮好奇四處張望時,趕緊離開,以為「長痛不如短痛」,會讓孩子更快適應環境。沒想到孩子回頭找不到媽媽,彷彿被騙來幼兒園不要他了一樣,哭的厲害,「以後再也不相信」媽媽了。
3、 午睡是孩子另一個脆弱時刻。孩子平時在自己熟悉的床上,聽媽媽講故事唱兒歌,抱著小玩偶入睡。現在躺在陌生的小床上,身邊是不熟悉的小朋友和老師,感到有些害怕和脆弱,特別容易想媽媽。
4、 孩子剛入園還不熟悉班級的幼兒園老師,也不熟悉身邊的小朋友。有需要時不知道如何表達,容易有受挫感。
5、 孩子剛入園不熟悉環境,有些園內設施和家裡不同(如幼兒園衛生間有些是蹲式的,和家裡不同),不知道怎麼用?也不知道怎麼請求幫助?有時會急的哭。
6、 入園時身旁有的的小朋友哭聲喊媽媽聲此起彼伏,容易被感染,聯想到媽媽離開,更容易覺得無助。
了解了孩子入園適應困難在哪裡,可以通過如下方式來幫助孩子渡過入園適應:
1, 孩子無法預估照料者什麼時候回來,因為他們還沒有清晰的時間概念(不知道下午4點還有多遠?但眼前媽媽的確不在!),缺少掌控感。如果幼兒園允許家長在入園適應期間適當陪伴和過渡(如一周),建議家長陪伴孩子一段時間,但要逐步增加分離時間,例如對孩子說:「媽媽要去外面買點東西,離開20分鐘好嗎?」離開一會兒後按約定時間回來,和孩子很高興地相聚。通過對話(「媽媽是不是按時回來了?」「嗯!」)和相聚儀式(比如擁抱),會增強孩子對媽媽離開後還會回來的確信。而後媽媽可逐步增加分離的時間,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半天乃至一天。
2, 家長離開時要對孩子說「再見」後才離開,也鼓勵孩子對父母說「再見」,這能增加孩子的掌控感(他知道媽媽什麼時候離開,而且是他和媽媽說再見的!),促進他為自己行為負責,更有勇氣地去面對新環境。
3, 強行把孩子抱進園極不可取,輕則讓孩子對父母和老師失去信任,彷彿他們是合謀把他騙到園裡,以後對上學更加警覺和抗拒;重則造成一定心理創傷,我所知的案例,有孩子入園三個月後還一直哭喊抗拒,持續很長時間都不願上幼兒園,甚至影響到小學。
4, 午睡時帶上孩子最喜歡抱著睡的玩偶或小毯子,在陌生的環境下有了熟悉的玩偶和毯子陪伴,孩子午間入睡會容易很多(我兒子第二天帶上他喜歡的小熊中午就能入睡了)。有些家長會擔心男孩抱著玩偶不夠陽剛氣,其實多少有些誤解,玩偶或小毯子作為照料者不在時的替代物,既是想像的玩伴,又凝聚著愛(平時媽媽抱著孩子,孩子抱著玩偶),可以幫助孩子減輕與照料者分離時的焦慮。我兒子所在的公立園也鼓勵家長入園時讓孩子帶自己喜愛的玩偶,可見近年來國內幼教的觀念也有轉變。
5, 如果條件許可,家長在入園前可以帶孩子去熟悉教室的環境,試著使用教室設施(桌椅、洗手台、衛生間等)。家長當著孩子的面和老師「親切交談」,孩子會憑藉社會參照從而更信賴老師。拍張媽媽和孩子在教室的照片,放在教室的相片牆上或小床上,也能增加孩子對陌生環境的信任。
6, 平時讓孩子多表達自己感受和需求,多和小朋友接觸和社會交往。孩子在陌生的幼兒園環境下也會更容易適應。
7, 親子共讀相關主題的繪本佳作,如《魔法親親》:
「故事講的是小浣熊Chester不願意去上學,因為他不願意離開媽媽去一個陌生的環境,媽媽向他保證,他一定會喜歡新學校,並告訴他一個秘密——「the kissing hand」,媽媽在小浣熊的掌心印上一個吻,這樣每當小浣熊在學校感到孤獨的時候,把掌心輕按在臉頰,媽媽的吻就會溫暖他的心,就不會再孤獨和害怕了」
通過愛和象徵物(吻)給孩子力量,讓孩子更有勇氣去面對新環境。
8, 親子通過遊戲扮演有助於孩子安撫分離的焦慮情緒。大家或許會注意到有趣的場景:孩子生病去醫院打針回來,有時會做些簡單的扮演,比如抱著小熊給它打針,安慰它「不痛不痛,很快就好了!」在醫生和生病的小熊兩種角色間,孩子總是希望扮演更有力量的角色(醫生),在遊戲中復現了打針的場景,在言語安撫小熊(病人)的同時其實它也是在對自己說,從而安撫了自身的焦慮情緒,內化了成人的期望表現。
依據同樣的原理,鼓勵孩子扮演家長,讓家長或玩偶扮演孩子,也有助於孩子在遊戲過程中內化扮演的角色,安撫分離時的焦慮情緒。下文是《遊戲力》譯者李岩老師的應用:
女兒是兩歲八個月上幼兒園的。頭三天的新鮮勁兒一過,第四天就在幼兒園門口上演了「生離死別」。這天晚上接她回家的路上,她就主動發起了「上幼兒園」的遊戲,並且要扮演爸爸,而要我扮演她。假如按照我以前的思維模式,我一定會扮演一個「懂事」的小孩,在幼兒園門口「主動與爸爸告別,然後高興地跟老師進去」。但是按照遊戲力的原則,我就該扮演一個哭鬧粘人的小孩,而且要演得比女兒的實際情況更誇張。這樣能行嗎?說實話,我當時心裡實在沒底。
我強忍著自己的擔心,呆板地「哭著不讓爸爸走」。相比之下,女兒的入戲能力真可以稱得上天賦,因為她活靈活現地背出了台詞——早晨我對她說的話:
「寶貝,我一定會來接你的。等你吃完晚飯,我就會站在門口等你,然後咱們一起去遊樂場。來,親一下,我去上班了。」親完我,她轉身就走。
當然,遊戲力不是速效葯,並沒有在第二天產生神奇效果。之後的三天里,這個主題不斷上演,女兒輪番扮演爸爸、媽媽、和老師,而我當然一直扮演著哭鬧的小孩。不過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我之後的表演也就生動了很多。
第四天時,她突然決定扮演自己。我腦筋急轉著:「我是否該扮演一個成熟的大人,利用這個機會再對她強化一些道理呢?」顯然,遊戲力不這麼認為。
「我不要去上班!我會很想你的。」我雖然這樣演,但心裡依然忐忑不安:這樣不是在加重她的焦慮嗎?
「爸爸,你要負責去上班,我要負責上幼兒園。」女兒一臉堅定地說。
我喜出望外,但此時必須忍住興奮,繼續不情願地說:「那我什麼時候能來接你呢?」
「我吃完晚飯,你就可以來接我。」
我假裝還是不放心:「真的嗎?那咱們拉鉤兒。」
第二天在幼兒園門口,真實上演了頭天的遊戲:我粘著她,而她給我講要上班的道理。最後,拉完鉤兒,親一親,她自己就大踏步地跟著老師進去了。反而是站在門外的我,心裡此時空蕩蕩的。
我再次對自己說:「要相信遊戲的力量。」
不,應該更準確地說:要相信孩子的力量。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jijijiaoyang 或 小鴻積極教養)
這個問題的主體在家長,所以換個普遍點的問法吧,媽媽捨得孩子間歇性的離開自己、不需要自己嗎?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間歇會越來越長,因為養育孩子是個與孩子漸行漸遠的過程,而這是無法避免的
要解決如何對待孩子,其實有句很經典的話:「不帶敵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這句話兩方面都有要求,下面慢慢解釋。
分離有焦慮很正常、尤其是第一次較長時間分離,要丁點焦慮都沒有那倒是要考慮考慮了。
打個比方吧,在《爸爸2》里,有個場景是所有的孩子在當晚會由一個老爸帶;各位爸比和孩子們的表現相信看過的都有印象。先說爸比們,他們的焦慮有二:
1、自己離不開孩子,對孩子有需求;這個不多說,《爸爸2》裡面我最愛的姐姐的爸比表現最為突出(不過這哥們在最近的節目里也承認了,贊一個);
2、對其他爸比的照顧表示擔心,畢竟不熟嘛,不曉得自家孩子跟人家老爸過了一晚會不會變「熊」。
對於上面第二點現在很多幼兒園會有很多方式,什麼微信照片啊,實時發送啊,會很大的緩解家長的壓力,所以互聯網時代好啊。
回到理論部分:
孩子在分離期(1.5—3歲)是會處於一種兩難狀態:想離開和不想離開。不想離開大家都想得通,而「想離開」估計很多人都會困惑。因為人在這個階段會發展出一種重要的人格特質:「探究」。比如看看門背後、看看床底下、手指插到插線板里爽一爽啊;其實在大人看來啥也沒有,但小孩子會樂此不疲;變成大人後,就會去旅遊啊、探險啊、上月球啊等等,這是這種人格發展的延伸。
所以想去幼兒園在分離時會跟呆在媽媽身邊起衝突,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哭啊鬧啊就跟著來了。
回到那句話,大人最好的方式是:「不帶敵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
解釋這句話還是用個情景吧,是以前教我精神分析的叫獸說的:
媽媽:寶寶,上幼兒園咯!!!
寶寶:Waaaaaaaaaaaa!!!(哭),不去,我要留在媽媽身邊;
媽媽:幼兒園好好玩的哦。。。
寶寶:Waaaaaaaaaaaa!!,不去,我就要留在媽媽身邊;
媽媽:好吧,寶寶那你先哭吧,哭完了我們再說。
寶寶:Waaaaaaaaaaaa!
寶寶:Wa Wa Wa
寶寶:。。。。。。。
媽媽:(不急不躁、但又很關注的陪著孩子)
媽媽:寶寶不哭了嗎?
寶寶:不哭了(抽泣)
媽媽:寶寶,那幼兒園還是要去的哦
寶寶:Waaaaaaaaaaaa,不想去,我要媽媽。
媽媽:寶寶又哭了,知道寶寶捨不得媽媽,媽媽也捨不得你哦;
寶寶:Waaaaaaaaaaaa,寶寶也捨不得媽媽,Waaaaaaaaaaaa
媽媽:但寶寶去幼兒園,媽媽還是會愛你的,還是會想你的哦(很重要,形成內部客體,保障安全感)
寶寶:Waaaaaaaaaaaa,不去,要媽媽。。。。
媽媽:好吧,寶寶那你接著哭吧,哭完了我們再說。
寶寶:Wa Wa Wa
寶寶:。。。。。。。
媽媽:(接著不急不躁 、且很關注的陪著孩子 )
媽媽:寶寶不哭了嗎?
寶寶:不哭了(抽泣)
媽媽:幼兒園還是要去的哦,寶寶。但你去幼兒園媽媽還是會愛你、想你的哦,媽媽不會丟下寶寶的;結束了你就能見到媽媽咯。
寶寶:真的嗎?
媽媽:當然真的咯。
寶寶:嗯。。。嗯。。。嗯。。。(不情願)
媽媽:真的哦。。。
下面情節正常發展,小寶寶終於去了幼兒園,與小夥伴們幸福的在一起,所以大家去YY吧。。。。。。。
@成竹已經回答了很好了。不帶敵意的堅決和不帶誘惑的深情是在處理分離焦慮的家長情緒控制的關鍵。
不否認孩子離開父母會緊張會哭這件事情。經常看見有監護人在這種時候嘲笑孩子和呵斥孩子。這既會讓孩子情緒加劇失控,也會給孩子一個極不好的處理問題的方法。人有情緒上了的時候即便是成人也需要平復的時間,更何況孩子。比較好的方法就是把孩子帶到人比較少的地方,讓他情緒自然平靜下來之後再溝通,然後送進門。
不帶誘惑的深情,其實就是為了避免經典條件作用的形成的負強化。
經典條件作用就是那天著名的流口水的狗的實驗。
而負強化我舉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
一個孩子被懲罰關在房間里五分鐘。這對於他來說是一種很消極的情境,然後他通過哭泣,引發父母心疼或者不安,導致孩子被提早放量出來,那麼負強化就發生了。當下一次他可能就通過更強烈的哭泣來獲得更早放出來。
而父母的心疼和不安(深情)導致的行為就是誘惑性的。
而裡面的例子的結局其實有些美好了。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怎麼走都在最後兩段裡面死循環。其實也需要有個好老師配合也很重要。然後孩子情緒恢復差不多之後,該送進教室然後離開這套事情就不應該拖泥帶水。孩子準備好了,送進去之後就算哭了也得離開了。接下來就是信靠老師了。
另外,最早的一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話,最好是孩子最依賴的人去送。空出一點時間,別一邊趕著上班,一邊哄孩子。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下你擔心遲到的心情一點會給孩子感受到的。這些都會刺激孩子緊張了。(她心裡就有一個媽媽趕著上班很快就會消失的心情。)
然後再補充一點我的心得:
最好能陪孩子走著上學。
有一個緩衝的過程。適當的步行和聊天會讓大腦不那麼全力的去預備即將到來的分離。但是如果坐車的話,孩子容易把開門的那一剎那開始將一路上堆積的緊張爆發。
在平時適當的帶孩子去開放地帶活動:
開放地帶活動可以讓孩子和父母產生最大的物理空間距離,但又能夠通過視野隨時獲得安全感。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於父母分離的焦慮會慢慢放鬆。要是能有三五好友陪伴,讓孩子熟悉和其它陌生大人與小孩活動,孩子去到幼兒園和老師以及其他孩子能夠更好的相處。但不建議去遊樂場。一方面現在遊樂場周末人滿為患,大小孩子混雜,孩子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與其中的一兩個人建立起足夠親密的聯繫。孩子要是在其中經常受傷的話,那就會起到反作用。
另外也給一些更小年齡孩子的父母,如果你們在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的時候,在孩子打針,看病等等事情上,有坦誠的對待孩子。在遇到入園分離焦慮的時候,就是領紅利的時候了。否則,就是還債的時候。孩子願意相信你,在 @成竹的回答里這是一個隱含的必要條件。否則那個happy ending的結局是弄不出來的。
PS:我女兒入園的時候基本上就是 @成竹 的那個對話的翻版。很好弄。在幼兒園門口邊的小花壇邊和女兒坐了20分鐘左右。就進去了。昨天,我剛剛在香港國際學校的媽媽微信群里做了一個關於開學適應期的小分享。我把語音內容整理成文字,發到這裡和大家分享。
關於這個話題,我非常喜歡 @劉建鴻 和 @成竹 兩位的回答,很有參考價值。
| 分離焦慮是正常現象 |
現在很多人都會用「分離焦慮」這個詞語形容孩子剛上學的適應階段,但我覺得這個詞用得過於嚴重,也過於泛濫了。
其實分離的焦慮感是人之常情。一個從未離開過父母的孩子,現在要獨自一人呆在一個充滿未知的環境里,換成任何一個人都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現象。
同時,分離焦慮並不是只有孩子才有,父母也會有,特別是媽媽們。所以,媽媽們也要理解,孩子離開自己去上學,這是成長的必然階段。每個人都是這麼成長起來的。接受了,也就不會有過多的焦慮了。
| 家長的焦慮會傳遞給孩子 |
做老師的這些年,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很多時候,焦慮其實是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年幼的孩子通過父母的態度,來認識環境和自我。如果父母覺得環境是危險的,孩子就會恐懼;如果父母覺得孩子弱小無助,孩子也會覺得自己不行。同樣地,如果父母覺得孩子一定可以的,他們也會無形中有了信心,認為「我可以」。
家長的焦慮,一方面是對孩子的擔心,另一方面其實是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理想的狀態,其實是父母在把孩子送到學校的時候,抱著對孩子充滿信心且鼓勵他往前走的態度,把孩子交給老師。這樣,孩子也會得到滿滿的信心。
| 鼓勵孩子走出去,迎接孩子回家 |
講到父母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我想到一個關於健康依戀關係的圖片。
孩子離開爸爸媽媽去上學,就像是上圖的孩子離開媽媽自己去滑滑板車一樣。當他第一次離開媽媽視線時,他需要媽媽告訴他,他可以做到。在孩子回來的時候,他希望得到媽媽愛的擁抱和鼓勵。孩子就是在這樣一次次離開和回家的循環中,不斷增強了滑滑板車的能力和對自己的信心。
離開爸媽去上學,何嘗不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無法掌控孩子獨自一人時所面臨的未知環境,也無法通過焦慮來解決問題。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助他在平日里儲備好能力,讓他們在面對未知時,能夠自己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就是在他離開時給他信心,回家時給他愛和鼓勵。
這個依戀模式運用在孩子上幼兒園這件事情上,非常適合。面對孩子獨自上學,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孩子自己走向教室的時候,給他勇氣,在他放學回家的時候,按時去接他,給他擁抱,在家裡也多點陪伴他,讓他充滿電,第二天再次愉快出發。
這是我能想像到的,最好的依戀模式,也是我推薦給各位父母的可想像的畫面。
| 開學前,孩子心理和身體的準備 |
除了爸爸媽媽做好自己的焦慮管理,我們還可以做些實際的事情,來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
首先,我們可以幫孩子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例如為孩子挑選合適的繪本,幫孩子了解幼兒園的生活是怎樣的;提前帶孩子參觀幼兒園,或者走一遍上學的路,讓孩子預見未來的上學生活。
其次,我們可以把上學和愉快的事情聯繫起來,讓孩子增加對於上學的期待感。例如,帶孩子一起挑選他們喜歡的書包和飯盒;為他準備喜歡的點心帶去上學;跟他說說幼兒園有什麼好玩的事情;還可以聯繫孩子喜歡的哥哥姐姐,告訴孩子,哪個哥哥姐姐也是在這裡上學的。通過這些方式,讓他對於上學這件事情有正面的印象。
除了心裡預備,身體也可以早早預備起來。臨開學,我們要幫孩子建立好規律的睡眠時間,讓他們有充足的睡眠。他們的身體狀態好,心情也會好,適應能力也會變強。
上學的第一天,可以提前起床,預留點時間做好準備,開開心心的上學去。
| 面對新環境,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反應模式 |
作為幼兒園老師,特別是在2-3歲的IC班,我們第一個月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度過適應期。IC班在剛上學的前幾個星期,基本都是在哭聲中度過。Casa班(3-6歲)會好一點,因為會有大哥哥大姐姐做榜樣,班級也已經比較穩定,三歲孩子很快能適應。
接觸過這麼多新學期的孩子,我發現會有以下幾類反應模式。
第一類孩子,剛離開爸爸媽媽時,完全沒事,對周圍的事情也很好奇,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會突然間醒悟過來,發現媽媽不在,然後開始哭,而且哭的後勁十足。
第二類孩子,一開始就哭得歇斯底里,一直在發泄憤怒和悲傷,但是其實他們往往是適應的最快的,因為他把情緒全部宣洩出來,之後開始平靜下來,會開始找點事情做。當然,也有一些孩子是會從上學哭到放學的,也有,但不多。
第三類孩子,對環境非常好奇,也喜歡人多的地方,一直都挺開心的。
第四類孩子,傷心,但沒有大哭大喊,而是非常謹慎,什麼都不做,一直處在觀察和戒備狀態。這種孩子比較少,但還是有的。
你們知道自己是哪一種嗎?聽說我小時候是一找不到媽媽就會哭得不行的孩子。當年我第一天去上幼兒園,我媽怕我會哭得歇斯底里,就讓我哥領著我進幼兒園,自己在外面等著。想不到我哥放下我之後出來說,妹妹玩得很開心,一點都沒哭。我想我應該是屬於對外面事物充滿好奇的第三類^?_?^
所以,在看孩子上學哭這件事情上面,大家不用太過著眼於他離開你的那一刻表現如何。他可能和你分開時哭個不行,但進去之後發泄完就沒事了,他也可能一開始開開心心的,之後開始大哭。大家可以保持平常心,相信孩子和老師。這只是一個暫時的、正常且必然的過渡期。時間,會幫助他們適應的。
| 信任老師,非常的重要 |
信任老師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家長信任老師,孩子才會信任老師。家長賦予老師信任感,其實是在幫助孩子知道,到了新環境,誰可以幫助他,誰是可以信任的。
當然,如果孩子回家之後,我們發現有什麼不對勁,例如開學一段時間,孩子一直睡得不好,吃東西沒有胃口,或者身上有什麼傷口,表現異常,我們就必須及時跟老師溝通。
微博:@KateZeng
微信公眾號:katecasa
如果覺得有幫助的話,記得點贊哦~
曾經的幼兒園老師來答題。
從華德福幼兒園老師的角度來講一下吧。
我看了多數答案,發現大家並沒有特別重視和幼兒園老師的關係。
我自己感覺家長和老師的關係非常重要,因為有一段時間,有個家長和我,彼此有一些意見,然後那個孩子就變得非常難帶,我陪他的時候,他的狀態也不怎麼好。
之所以說這個,是為了強調,在孩子入園前,家長如果有條件選,盡量給孩子選一個你喜歡和信任的老師。幼兒園老師的資歷,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與老師的關係。
當你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孩子就不斷哭鬧,一回家就鬧著不再上幼兒園,或者孩子說要放把火把幼兒園燒了,面對這些情況,你是否還能無條件地信賴老師,尊重老師?
你會不會在心裡有意見,在家人甚至孩子面前,說幼兒園老師有什麼不好?
幼兒思考能力不強,卻是高度能量敏感的。一旦你對老師有任何意見,他都會感覺到,他也會變得不信任老師,一到幼兒園,就變本加厲地哭鬧。
幼兒在園裡沒有安全感,老師必然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來安撫孩子,老師也是人,會累。如果過度疲憊了,陪孩子的時候,愛和耐心也可能會打個折扣。
於是家長對老師更不信任,老師覺得更累。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最好就是,你選一個你非常信任的老師。不管發生什麼,都無條件信任老師。當你信任了,孩子才會真正覺得安全。
至於如何建立與老師的關係?
我們華德福幼兒園的一些經驗也許可以借鑒。
1、在孩子入園前,老師和家長有一個面談。由老師講解幼兒園的基本理念,和孩子將進入的班級情況。家長講述孩子的基本情況,家庭基本情況,父母工作,孩子是否有兄弟姊妹,孩子主要由誰撫養,多大斷奶等。談完以後家長回去填張表,是孩子的詳細信息。
2、華德福有一個特別好的東西,叫自傳,我覺得放在這裡很好。但是我們以前多數是和稍熟悉的家長做的。
老師和家長各自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在老師和家長身上,曾經發生過什麼?
各自簡述家庭狀況怎麼樣,人生有哪些重大事情。老師和爸爸媽媽都要講。當然,隱私和過往戀情之類的可以不講。
講完重大事情以後,再有一張表,各自根據表上的問題,詳述自己0到7歲的具體成長情況。
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幫助老師和家長相互了解。
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的養育,都有自己童年的投射。比如家長從小覺得父母過於嚴厲,那麼他很可能會放縱孩子,有些家長童年痛苦壓抑,他做父母后,有可能無端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就會很壓抑。
所以,同樣是大哭大鬧,一個孩子可能是因為父母長期縱容,慾望得不到滿足,另一個孩子可能是長期壓抑爆發了。處理方式不一樣的。
自傳也可以幫助父母決定,要不要把孩子放到老師班上。爸爸媽媽也可以從老師的講解中,了解老師和周圍人的關係。一般我們覺得,選擇那些和公婆、父母關係都良好,和丈夫相處也很愉快的老師。
如果老師童年家庭溫馨,她又和公婆丈夫關係好,那麼這個老師很可能簡單又充滿愛心,脾氣會蠻好。
如果老師童年痛苦,她卻能處理好與公婆和丈夫的關係,讓家庭很和諧。那麼這個老師情商會非常高,耐心和定力也蠻好,多半也有足夠的愛心。
所以,這非常有助於雙向選擇。如果你的孩子讀華德福幼兒園,老師沒在入園前安排自傳,而你提出這個要求,我想老師應該也會同意的。
3、入園前,老師可以到孩子家裡吃個晚飯。所有和孩子一起住的家庭成員都要在。老師可以觀察孩子的主要養育者,和孩子互動的情況。觀察孩子的表達能力,是否能自己小便,吃飯情況等。老師也可以和孩子互動,跟孩子一起玩遊戲,看看孩子展示他的玩具之類的。
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和老師的初步關係,幫助老師了解孩子的基本能力,讓孩子入園時,覺得老師是家裡以前的客人,不安會少一些。
4、華德福園會安排媽媽陪園兩天,媽媽在一旁做針線,孩子和別的孩子玩,有需要幫助時可以看見媽媽。
5、家長和老師盡量做朋友,既然選擇了,就無條件信任老師。如果有一些建議,請盡量委婉和氣地告訴老師。
大概就是這麼多了,華德福幼兒園可以這樣,也許別的班級人數少的幼兒園,也可以借鑒。
對了,幼兒園老師是個蠻累的工作,自傳或者家訪,都是佔用老師的休息時間,請爸爸媽媽準備一個小禮物,感恩老師的付出。不用很貴,一罐小花茶或者兩三袋小堅果就可以了,重要的是感恩的心,謝謝。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要「親密有間」。
愛與關懷都是抽象的詞語,相伴、相守、相攙扶才實實在在。物理距離的遠近似乎可以成為衡量父母與孩子間親密關係的標尺,在旁觀者看來如此,而對於置身其中的照料方與成長者而言亦是如此嗎?細細推敲,再回顧我們自身的成長曆程,答案也許並不盡然。
親密無間,事出有因.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在嬰兒期不能脫離父母照料呵護而獨立生存,「無間」有了最為重要的理由。因此,母親在孩子出生前後激素水平的變化不僅有利於分娩和乳汁分泌,還會激發母性,產生作為首要照料者所必須具備的餵養呵護行為;而在嬰孩這邊,除了擁有粉嘟嘟的小臉、吹彈欲破的肌膚、肉嘟嘟的四肢和可愛的眼神、笑容讓父母難以抗拒,還有哭鬧這一傳遞各種無助的法寶,使得父母欲罷不能。這樣看來,在物理上彼此的靠近就是再自然不過了。
更為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還建立起一種強烈的情感維繫——依戀。心理學家發現,兒童集中表現依戀的時段大致在8個月大到2歲期間。此時,兒童不僅面臨初學行走時的各種風險,還因為害怕陌生環境和對於父母分離的抗拒,故而行為上會有一步不想離開父母的表現發生。「親密無間」顯然是必要和有益的,不僅可以確保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更為孩子一生安全需要的滿足奠定基礎。大量研究表明,在依戀期獲得「安全依戀」的兒童,未來成年之後往往表現出內心安全,也樂於探索和接受挑戰。一言以蔽之,在人生最早期與父母的親密聯繫必不可少。
親密有間,方為上策。兒童成長面臨著許多相互聯繫又彼此獨立的任務,諸如學會走路,發展感覺能力並不斷提高自己在認識、記憶、推理和解決問題方面的技能,學會溝通表達,掌握道德規範,掌握自我概念、形成對於自身的情感並調節前進方向,連同與同伴朋輩關係的發展,兒童的成長無非指向這樣一個明顯的結論——爭取早日實現個體的獨立。從這個意義上看,兒童的發展本質上是逐漸「遠離」父母,而非依附於父母。在完成了早期哺育的任務之後,這一點就表現得更加明顯。
放手親自帶大的小傢伙,承認孩子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空間,於家長和兒童雙方都不容易,卻又是必須面對的。兒童在2至3歲間會有一次「反抗期」的到來,表面看有些違拗大人的指令或意願,其實恰恰是得益於動作、感知覺、認知及自我的發展,兒童產生了一種「掌控」的需求。此階段家長開始有意識地留給孩子空間,從「無間」到「有間」過渡時機正好。家長可以開始培養兒童獨自睡小床的習慣,也尊重孩子的一些想法,鼓勵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籠統來說,應該採用一種權威結合民主式的家庭教養模式:設立行為的規則和底線,而一旦孩子需要仍不吝給予緊緊的擁抱和鼓勵。
作為家長不妨捫心自問,現在我們有了小家庭,再想起自己的父母時心裡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你覺得心裡溫暖,想著周末應該帶孩子回家探望,那你就是幸運的!因為,儘管你們現在不一定生活在一起,有著各自獨立的生活,卻依舊有心靈的紐帶彼此維繫。所以,也給自己的寶寶一點空間和獨立自由,他們總有一天要獨自去面對生活,也會在下一個時空想起你的。
@劉建鴻老師的答案寫得非常精彩,我在孩子入園前反反覆復看了幾十遍,這裡分享一下自己的實踐經驗。我的孩子剛滿3歲時(2015年6月)入園,從一開始掙扎著不願去幼兒園、不讓提幼兒園相關的事物,到喜歡上幼兒園、完全適應了幼兒園的一日流程,歷時整整3個月。這是我家孩子入園適應過程的精簡版(約6000字),詳細版本在我的專欄里(約3w字)路易寶寶的成長觀察 - 知乎專欄。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我經歷過並解決的問題,可能我的記錄能更有效地幫助你:
- 沒有過渡,從未上過早教班、親子班,第一天就沒有家長陪伴上全天
- 作息調整,習慣晚睡晚起,和幼兒園模式相差十萬八千里
- 老人喂飯,吃飯挑食,怎麼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自己吃飯
- 自我意識很強,不聽老師安排,指揮老師做這做那
- 孩子分離焦慮,給孩子自主感和掌控感,有助於安撫送園哭鬧
- 剛上幼兒園就生病了,還得了手足口病
- 斷斷續續不去,孩子找各種理由借口,明確表示不想去幼兒園,家長怎麼堅持
- 針對性幫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找到勝任感
- 配合孩子的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扮演強勢角色,增加控制感
- 利用孩子對秩序感的需要,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裡新的秩序
- 私立園頻繁換老師,換幼兒園,孩子怎麼適應
- 怎麼跟老師有效溝通
- 公立園入園面試,孩子靦腆不說話怎麼辦
- 公立園 vs 私立園的選擇,參觀幼兒園看什麼,問什麼
下面開始正文:
2015-06-05 08:00
正式開啟幼兒園作息模式。
7:00 起床
7:30 早飯
11:00 午飯
12:00-14:30 午睡
16:30 晚飯
21:00 睡覺
很奇怪的,很多人看到上面的作息表,給我的反饋竟是「別逼得太狠孩子對幼兒園有抵觸」,看來大家默認都是要求孩子的。我就納悶了,誰說這是對孩子的要求了,明明是對大人的要求好不好,我向來都是默認要求大人的。孩子為什麼作息時間不規律,根源都在大人身上,大人做好了,影響孩子其實很容易。
其實這個作息表是這樣的:
5:00 娃爸起床去上班
7:00 娃媽叫娃起床
7:30 娃媽管娃早飯
8:15 娃媽上班,阿婆起床
11:00 午飯
12:00-14:30 午睡
16:30 晚飯
18:00 娃爸下班到家陪娃,接阿婆班
19:30 娃媽下班回家
21:00 睡覺
這個星期,爺爺奶奶在這裡幫忙調整作息,已經基本成功,但他們只能待一周,還需要繼續鞏固。阿婆一個人帶娃還生著病自己作息也一團糟,全靠她顯然不靠譜,我和娃爸決定一個晚上班、一個早下班,給阿婆分擔,也盡量幫助和鼓勵阿婆。這個作息安排表是充分考慮我們三個人的特點和資源,大家一起討論確定的。
孩子的所有問題,基本上都能在大人身上找到根源,解決孩子的問題,先從大人自身入手,才是抓住了問題的核心。
2015-06-05
21:00
一個星期的作息調整很有成效,路易一天比一天有進步,今天中午11:50,他主動提出要去睡覺,並要求自己睡,讓奶奶離開房間(前幾天都是奶奶哄睡的)。
要知道,這之前他都是晚睡晚起型,我們晚上回家晚,他需要陪我們玩,阿婆早上起得晚,他起早了也沒人管。起得晚呢,午睡也晚,直接導致晚上睡得更晚,惡性循環,我們有一段時間不讓他睡午覺了,免得半夜還不困。
爺爺奶奶開了個好頭,也給了我們改變的信心,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保持下去。我早上晚上班,管路易起床和早飯,等阿婆起來,娃爸早早去上班,保證每天早下班,這樣他六點就能回來陪路易玩,充足的晚上陪伴是保證路易九點(很保守容易做到的規則)入睡的基礎。其實難在大人的堅持,大人不睡孩子很容易也不睡的。
2015-06-07
08:00
有人問我,一大早怎麼把習慣晚起的寶寶叫醒?硬拖起來孩子當然會有起床氣,你不會溫柔點么,比如把寶寶親醒,不是也挺幸福么。為了吸引寶寶,還可以拿出些新鮮的體驗來,比如一起床就先帶孩子出門,看看他們從未見過的大清早的世界,路易就去公園參觀了小朋友怎麼入園的,看一會再回家洗漱吃飯,權當剛起床就是了。這樣的刺激也不需要每天進行,有兩天路易反正就願意早起了,也不追求必須有新鮮體驗了。?
Day 1
2015-06-15 20:00
路易第一天上幼兒園表現很棒,送園時還不明白情況沒有哭,一進教室就發現了他熟悉的鐘錶,和剛認識的老師玩了起來。放學時我們詳細找老師問了情況,路易也告訴我們很多,就說幾個細節吧:
1. 今天哭了么?
路易說:「找媽媽找不到,寶寶哭了兩下子,我就拿手給媽媽打電話,沒帶手機。」 老師也說就早上和快放學哭了一會。(以後還是要認真做告別。)
2. 放學時為什麼哭?
老師說他看見有個小朋友被接走才哭的。路易說:「寶寶剛哭了一下,爸爸就來了,後來媽媽也來了,媽媽蹲下來抱寶寶。」 (今天我們也算是提早接了,這行為不好)
3. 中午睡覺了么?
路易說:「有個小哥哥在那哭好吵,寶寶一直睜著眼睛沒睡著。」 (對環境還不熟悉比較敏感。)
4. 幼兒園的飯好吃么?
路易說:「好吃,寶寶肚子吃得圓圓的。」 (挑食的路易竟然什麼都吃了,很有進步,雖然是老師喂的。)
5. 有事會找老師么?
老師說路易絕對不會讓自己受委屈,動不動就叫老師,很會提要求獲得關注,有一次路易說:「老師,你說話聲音太大了,嚇到我了,你快來摸摸我的背吧。」 (這一點在我們意料之中,他就從小就很會表達需求。)
6. 總的來說,對於一個從未上過早教(試聽都沒去過)的孩子,路易第一天集體生活的表現是超出我們預期的。老師也比我們想像中好,感覺對自己的工作有熱情也很有成就感,處理方法都挺好的。
阿婆很受震驚,她說以為寶寶一直哭,飯也沒吃好,覺也睡不成,都想衝過去看看,看到路易適應得不錯,痛下決心說不喂飯了。(老人就是容易過度擔心。)
Day 2
2015-06-16 08:00
照例被起床音樂會喚醒,之後的流程都很順利,路易出門一路跑跑跳跳地,差點跑進幼兒園一旁的超市,他還自嘲說走錯了。
可是,再走近幼兒園一點,他意識到要發生的事,突然往回走說要回家。媽媽安撫他說:「路易捨不得媽媽,媽媽也會好想你的,等你吃完晚飯,天還沒黑的時候,媽媽就來接你啦,好不好?」
「好。」 路易爽快答應,邁開步子往前走,可剛走了幾步,又開始循環上演要回家的戲碼……
時間不早了(今天起晚了,沒有為難關預留充足的時間),我只好抱起路易繼續走,邊走邊企圖重複剛才安撫的話。沒想到路易用手擋住我的嘴說:「媽媽你別說話,寶寶要擋住你的嘴。」
汗,已經嫌我嘮叨了。反思一下還是路易的辦法好,最後這點親密時間就該安靜地去體會去感受,而不是浪費在把耳朵都快磨出繭的雜訊中。
到了幼兒園,路易才開始哭著不讓我走,這對他來說也是個儀式吧,老師把他就這麼抱走了,他還沒有機會跟我說再見呢。考慮到昨天晚上路易沒有表現得比平時更粘人,算了,明天得提前完成再見儀式,給他多一點控制感。
無論做再多準備再多鋪墊,上幼兒園都是個不容易的挑戰,媽媽也學著怎麼做得更好,路易更是如脫胎換骨般地成長,我們都要加油,「相信」就是給你最好的禮物。
2015-06-16
21:00
把娃哄睡著,爬上來分享放學後跌宕起伏的經歷。今天路易依舊只有早上送園和快放學兩個脆弱點,各哭了一下子,分離焦慮和安全感方面我已經不擔心了。快放學的脆弱點多解釋一下,孩子希望自己第一個被接走其實並不是比較心理,是大人總這麼誤解孩子,只是看到別人被接走提醒孩子要放學了,期盼回家的心情增倍,想到家人怎麼還沒來,孩子就容易哭。
睡前峰迴路轉,在這個只有路易和媽媽的安靜空間里,路易突然說:「不上幼兒園了,讓阿婆去上幼兒園。」
「小孩子才上幼兒園的。」 媽媽忍不住解釋。「不上幼兒園了。」 路易接著趕緊堵住我的嘴:「媽媽你別說話。」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太急於說而沒有認真傾聽,路易在敞開心扉向我訴說自己的內心呀。
「不上幼兒園了,媽媽你別說話。」 「不上幼兒園了,媽媽你閉上眼睛。」 「不上幼兒園了,媽媽你轉過身去。」 路易表達出自己也是很需要勇氣的,謝謝你對媽媽的信任。路易教會了我,不用急著解釋那麼多,孩子什麼都明白,他只是需要有個樹洞說說心裡話,表達一下自己的情緒,就夠了,需要媽媽接納他的想法,就夠了。
Day 3
2015-06-17 08:00
今天送園沒哭,我和路易都有很大進步。早上六點就迷迷糊糊醒了,昨晚寫文章母愛爆棚,半夢半醒之間向路易表達愛:「媽媽好愛路易你知道么?」
「知道。」 「路易也好愛媽媽么?」 「好愛。」 「媽媽也知道。」 我心裡暗暗地想,不再說幼兒園的好處,不說上幼兒園的必要性,這時候我最需要做的是表達滿滿的愛,給孩子充電。
起床後,我們一起刷牙洗臉,沉浸在暖暖的氛圍里,路易照常要求刷兩遍牙。企圖引導他用帶把手的杯子裝滿一大杯水喝,提到這樣在幼兒園會更有掌控感,結果他再一次表示:「噓,媽媽你別說話。」 看來和幼兒園相關的事都不能提了。臨出門前,他看見我拿了他的小書包,說了一句:「不拿這個包。」 我按他要求沒有說話,沒有跟他理論要拿,只是默默地拎起它,再拎上我自己的包,拉著他出門。
我們還有充足的時間慢慢走,看看汽車,聞聞花香,撿撿樹枝,玩玩遊戲。誰說上學的路上只能有上學相關的元素,誰說上學的清晨非要有幼兒園的影子,小孩子是多麼懂得「活在當下」的真諦。終於,快走到目的地了,媽媽開始提前做告別準備:
「跟媽媽提前說再見好么?」 「好,媽媽再見。」 路易揮揮手,可告別也讓他明白即將到來的事,開始嚷嚷:「我們回家吧!」
媽媽抱起了路易,模仿他的方式,伸出食指放在嘴邊說:「噓,我們不說話,媽媽愛你。」
路易想了幾秒鐘輕聲說:「寶寶吃完晚飯媽媽就來接你啦。」 這不正是我前兩天臨走前說的話么,他已經用來自己安撫自己了,還用我多說什麼呀,一切盡在不言中。這最後一程,只要感覺路易的情緒有一點點波動,媽媽就這樣安撫,最管用的是觀察孩子需要的方式,而不是專家說的、繪本里的、別人家的方式。
走到幼兒園門口,媽媽在牆角一側停下 來,轉角就能看見老師了。媽媽跟路易又一次揮手道別後,問他:「路易要不要背著書包自己走過去?」
我有點想避免昨天那樣老師從懷裡抱走的方式。 「不要背書包。」 「那用手拿著行不行?」 「行。」 「寶寶下來自己走?」 「不要,要老師抱。」 「媽媽把你抱到老師懷裡?」
「可以。」 於是我按照路易的要求做了,老師抱著他招呼別的小朋友,我跟他再次揮手再見,路易的眼眶裡有點眼淚在打轉,但沒有流出來。
給孩子選擇,孩子就更有控制感,才有能量做得更好。
入園第三周
2015-07-03 22:00
轉眼路易上幼兒園三周了。這三周生病一共請了四天假,路易知道有時候可以不上幼兒園,送園時開始找各種借口逃避,比如要求「我生病了要去醫院打針」、「先去公園玩一會吧」、「要去理髮走這邊」、「要回家喝水好渴」、「不走這條路有車會壓到我的」等等,一臉哭腔眼淚快要落下來。可神奇的是,一見到老師,他馬上就接受了現實,切換了努力的方向:「老師,我要吃飯。」 在幼兒園有了一件能勝任的事,給了他勇氣去面對新環境,緩解焦慮情緒。
一路上,我只好抱著他走,接納他的情緒,安撫他說:「你不想上幼兒園,媽媽知道,媽媽小時候也不想上幼兒園。媽媽還不想上班呢,要是媽媽不用上班、你也不用上幼兒園,媽媽在家陪著你、帶你出去玩該多好呀。可是就是有些事是我們不得不去做的,周末的時候媽媽就可以陪你啦。你在幼兒園進步很大,老師都誇路易很棒的。」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安撫他,這些話只能暫時緩解一下,走幾步又開始下一個循環。
上幼兒園這件事我們選擇了一個hard模式:沒上過親子班(幼兒園不提供我也沒辦法),臨時決定入園(路易沒得選擇),幼兒園不夠人性化(不讓家長過渡性陪伴,強調老師的天然權威),生病不斷送園不規律(路易學會了找理由),私立園上兩個多月又得轉公立園(實在沒人看娃了)。我已經做好了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反正他到了幼兒園就好了,也允許人家表達表達自己的訴求嘛。
晚上回家趁著他在我懷裡撒嬌的甜蜜時刻問他:「路易在幼兒園裡過得好么?」
「好。」 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在幼兒園老師誇你了么?」 「誇了。」 他說。阿婆接著說:「老師還專門跟我說路易表現很好,什麼事都自己做,進步好大。」 我們是想盡量傳遞些正向的信息,促進路易和老師的關係。
「那你早上為什麼不願去幼兒園呢?」 看路易比較開放的狀態,媽媽又問。「就不想去。」 「是不是雖然在幼兒園過得不錯,但還是有點不想去的心情?」 趁著他能聽進去,我接著共情:「媽媽明白了,媽媽也會這樣,雖然上班也不錯,但每天起床一想到要去上班,也有點不想去,放假多好呀,周末多好呀,可以在家休息,也可以出去玩。」
「我長大了也要上班么?」 路易關心起上班的問題來。「對呀,你現在上幼兒園,長大點就上學,再長大就要上班了。」 「我現在還很小。」 路易申明,這樣就不用承擔不想上班的煩惱了。
愛上幼兒園
一個多月過去了,期間路易經歷過手足口病的考驗,終於主動要求講幼兒園相關的繪本,還和我玩起了角色扮演遊戲,送園時他的情緒已經可以做到非常平靜。一次旅行後,路易體會到旅行中失序生活帶來的不舒服,對秩序感有了更多的要求,也體會到上幼兒園的規律生活的好處,回來以後就徹底愛上了幼兒園,還結交了很多好朋友。
2015-08-24 08:00
今天送園是有史以來最有秩序的,一大早六點多路易就爬起來說要上幼兒園,我說還沒到時間可以再睡一會,陪他又睡了一覺。起床後完全不需要我提醒,他自覺主動地喝水、刷牙、拉粑粑、穿衣服,叮囑我們趕快穿鞋走人。一路都是他自己走路,自己背書包,到幼兒園門口跟我們拜拜,跟老師們鞠躬說早上好,所有流程駕輕就熟。
順便說一下,入園兩月已經換了兩回班主任:第一個班主任經驗豐富,特別耐心又有規則,幫助路易渡過了最初的適應期,雖然合同到期走了,但她的關愛和引導還留在路易心裡發揮著作用;第二個班主任年輕些但很謙虛好學,還特別客氣問我路易的什麼情況該怎麼處理,我都給她信心你做得很好就按你的辦法來,路易在她班上一個月全勤,學會了好多好多兒歌;這次是班上部分同學升中班,小班老師全部大換血,好在路易的好朋友們都還在,他尿了一次褲子沒跟老師說也就適應了。等9月7號公立園開學還得換個幼兒園,這次可是老師、同學、環境全變了,又得重新適應,我們一直跟他說很快要去公園裡那個幼兒園,多少有點心理準備吧。
擇園這件事最重要的還是具體碰到的老師和小環境,老師對孩子好,和你家孩子對路,這些才是對孩子有最直接影響的。不是追求家長認可的理念,更重要還是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和需求來選擇。
我們上的公立園只是個一級二類幼兒園,學費加伙食費才幾百塊,很多人看不上,我要求很低,圖它離家近,場地又那麼大,在公園裡面。現在上的私立園只有一千多,也是圖近,可我考察過園長理念不錯,用比較好的方式趣味性地教東西,不是生硬灌輸,安全衛生方面也還行,試下來老師還不錯,都很喜歡路易,對路易很有耐心。抓住重點原則性問題不違背,其他都不是事。
順利轉園
2015-08-30 10:00
每天早上醒來,路易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看鐘表,他躺在床上不用起身就能看見,並進行播報:「今天是星期天,8月30號,現在是七點半(起床時間)。」這樣的生活多有掌控力呀!他很想學我們就教給他,我還把最近幾天的日期和星期在畫板上列出來,跟他說明最近複雜的變化,哪幾天上舊幼兒園,哪幾天放小長假,哪天開始上新的幼兒園。
2015-09-07 08:00
路易每天數著日子,終於盼來了新幼兒園開學的第一天。幼兒園大門還沒開我們就來了,路易背著小書包,牽著爸爸媽媽的手走到教室門口,認識了新老師,然後跟我們揮手說再見,一看就是個從容的「老學生」。
這次換園我吸取教訓,把每個有變化的細節都提前跟他商量,給他充分的選擇權,盡量滿足他的控制感和秩序感。比如去新幼兒園是走小區南門,而不再是走北門了;新幼兒園沒有地方停車,以後走路去等等。我們提前演練過具體怎麼走,這樣一路他就不陌生了,可演練永遠是演練,今早真正實戰才發現,這改變對路易意味著什麼:他每天上學要路過一個特定的地方摘一朵特定的花,而今天只有別的花或是另一個地方的同一種花,路易統統不要,幸好提前打過招呼,他也就平靜地接受了現實。
2015-09-17 08:00
路易同學幾乎無縫銜接地適應了新幼兒園的生活:從來沒哭鬧過,吃得好睡得好,自己的事自己做。前幾天很多小朋友哭,老師顧不上給路易關注較少,他也很適應,還幫助老師安撫小朋友,過了兩天也會主動找老師提需求。
2015-10-09 20:00
一個月後,路易得到了老師的評語:「你是一個生活自理能力很強的小男孩,衣服、鞋子都是自己穿,吃飯從來就不用老師喂,而且能保持桌面的乾淨,你還是一個愛學習、接受能力很強的孩子,你還能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特別棒,繼續努力啊!」
其他上文未提及的我的入園經歷,專欄有詳細記錄如下:
- 入園記錄系列(前傳)——調整作息+臨時決定提前入園 zhuanlan.zhihu.com/zhuzhu/20075759
- 入園記錄系列(Day 1) zhuanlan.zhihu.com/zhuzhu/20075779
- 入園記錄系列(Day 2) zhuanlan.zhihu.com/zhuzhu/20075790
- 入園記錄系列(Day 3) zhuanlan.zhihu.com/zhuzhu/20075806
- 入園記錄系列(生病+小長假) zhuanlan.zhihu.com/zhuzhu/20076859
- 入園記錄系列(Day 4~7) zhuanlan.zhihu.com/zhuzhu/20083138
- 入園記錄系列(公立園報名+入園第三周) zhuanlan.zhihu.com/zhuzhu/20097408
- 入園記錄系列(遭遇手足口病) zhuanlan.zhihu.com/zhuzhu/20107250
- 入園記錄系列(萬能的角色扮演遊戲) zhuanlan.zhihu.com/zhuzhu/20138546
- 入園記錄系列(旅行後愛上幼兒園) zhuanlan.zhihu.com/zhuzhu/20183098
- 入園記錄系列(換園過程) zhuanlan.zhihu.com/zhuzhu/20200987
孩子適應幼兒園了,有時候難免會遇到點小挫折,家長怎麼打探情報,如何處理。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情況,可以轉到我的另一個答案如何與年幼的孩子愉快地聊天? - 豬豬-路易媽媽的回答:
- 因為調休不願上幼兒園(秩序感)
- 因為要比賽有壓力不願上幼兒園
- 和班上小朋友有衝突怎麼處理
- 被老師告狀怎麼處理
- 問什麼問題孩子才願意開口分享幼兒園的生活
- 怎麼通過角色扮演套話,了解幼兒園發生的事
- 怎麼從老師那了解孩子在班上的情況,什麼能問什麼不能問,怎麼問不得罪老師,怎麼幫助老師管教孩子
謝謝邀請。
自認為這個問題我還是很有發言權的,哈哈,新學期開始當仔的分離焦慮就被我們消散於無形。
為了幫他順利入園,我和叮噹爸爸做了那些努力?
其實從叮噹出生,我們就開始練習分離了。
以下是我根據心理學理論和個人實踐總結出來的7個錦囊,快打開抱住!
- 給孩子的日常安排有規律的從容的生活,尤其是在新的生活節奏開始的時候。
- 在分離前進行特定的行為,比如擁抱、親吻、道別、揮手,甚至可以做一個小遊戲,說一個小秘密等,最好這個事情是寶寶和你一起想出來的,一起決定的。
- 提供充足的機會讓孩子適應新環境,比如額外約班上的小朋友出來玩。
- 給寶寶隨身攜帶一個他非常熟悉的小物件,比如小背包,小手帕等,隨ta一起去學校。
- 在孩子出生後,每次要出門都要提前告知孩子,說再見、揮手、親吻、擁抱。
- 不做無關的承諾,不要硬扯額外的獎勵。
比如,你要去上幼兒園放學我就給你買個冰激凌,你要是不哭我就給你買個玩具。上幼兒園是每個小朋友的「任務」,並不是可以作為條件交換的。 - 不管任何時候,都絕不能不告而別,或是欺騙孩子「我不會離開」後走掉。
告訴孩子事實,讓孩子在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面對結果從而樹立信心。 - 告別儀式過後爸爸媽媽轉身走要果斷,不要讓寶寶誤以為他的哭鬧可以使事情發生變化。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剛開學的幾天,媽媽和寶寶在幼兒園門前依依惜別哭成一團,非常感人,不過其實這對於寶寶學會獨立是沒有好處的。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對環境情緒非常敏感,甚至你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都不重要,你當時如何表達情緒才最重要。孩子是個非常棒的情緒覺察者,卻是個很差的情緒解釋者。一個在幼兒園門口崩潰傷心的媽媽,會使寶寶將負面感受與幼兒園聯繫起來,更加加重了自己的焦慮。溫柔與堅定並存確實非常難,不過也是我們新手媽媽的一個目標啦。 - 反思是否是自己過於焦慮。
從一開始我發的那個朋友圈截圖,大家也都看到了。其實我們作為父母心底其實是很享受寶寶的分離焦慮、很享受他們哭著喊著離不開我們的。被人依賴、被人需要的感覺無比美妙,寶寶不哭我們還真有點失落的。
所以呢,作為一個可以覺察、可以反思的成年人,我們可以主動積極疏導自己的情緒,並以積極的心態看到這件事情,因為學會融入新環境,學會與媽媽分離也是寶寶學會的新技能,獲取的新經驗呀! - 在平時努力給自己塑造一個穩定的,可以依賴的,可靠的形象。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分離這件事做小練習、小遊戲。第一次分離練習時間不要太長,但重點是儀式內容齊全哦,而後慢慢延長時間。幫助寶寶切實意識到並慢慢理解:和媽媽分離並不意味著媽媽不見了,而是 媽媽只是在另外一個地方做自己的事情,我也有自己的事情,媽媽一定會回到我身邊。
注意:這個階段的寶寶是無法理解「我很快就回來」這句話本身的,(「很快」這個詞太抽象,要另外花努力去教寶寶認識時間)。所以我們可以先用行動、遊戲、故事等一系列具有儀式感的安排讓孩子從生活體驗中慢慢明白。
其實能多了解一些兒童心理學背景,在對待孩子上就會看開很多。
面對3歲之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可以了解這些心理學背景知識,理解他們一直在兢兢業業完成著4項(見專欄文章)從依戀到獨立的使命,那麼就能依此分辨出孩子的適齡行為與不良行為,從而減輕為人父母的焦慮,可以更好地陪孩子成長,靜待花開。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一不小心寫了很多,索性成文,收錄在專欄里的。
更多關於分離焦慮、認生的心理學基礎 和 應對方法,可以看我新發的專欄文章
【Dr.Mommy 說】 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和 「認生」?
這是一個無數家長都會關注並為之揪心的問題,沒有誰願意看著孩子在幼兒園門口哭得撕心裂肺地。
我家住的小區里就有兩個幼兒園,每年9月份新生入園的時候樓下都會一片「哀嚎「,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和家長在園門口」撕扯「。
所以,雖然我們家EE還沒有到上幼兒園的年齡,但是這不妨礙我每天都腦補著某一天,我把他往幼兒園門口送去時,他大哭著扯著我的衣服的「慘狀「~~
------------------------------------------分割線-------------------------------------------
其實,在我看來,所謂「入園焦慮「更多的是因為」分離「而產生的,離開了熟悉的環境,離開了熟悉的人和物,所以」入園焦慮「的更本質的原因應該是」分離焦慮「。
關於入園焦慮產生的原因,前面已有很多優秀的回答,我就不再贅述。下面講一講,家長要如何為孩子進入幼兒園能更好地過渡和適應做好準備。
我說說我自己的幾點體會和想法,有沒有用還是得看看是否合適自己的實際狀況。
1、 處理好家長自己的「分離焦慮」:
有一次遇到一位媽媽,跟我述說自己對於孩子上幼兒園的擔心,特別是當第一天放學回家,看到女兒哭得通紅的眼睛。
她說,心都要碎了,連工作都無法好好做。總是擔心孩子在幼兒園過得不好。
我說,家長要自己過渡好對於孩子的「分離焦慮「,只有當家長正確地面對和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有可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孩子建立足夠的心理支持和情緒支持。
有時候,家長會因為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而一再改變送孩子上幼兒園的習慣和想法,其實這是不利於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的。甚至還會形成副作用:我一哭就不用上幼兒園了,所以只要我使勁哭,拚命哭就可以了!
其次,有時候家長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能不能吃飽,睡沒睡好……等生活上的問題,而家長的言語表達和情緒信號時刻會影響著孩子的情緒,我們與老師的對話、在送孩子上幼兒園時的情緒表現都會影響孩子對上幼兒園這件事情本身的概念和情緒表達的方式。
因此,我們要從日常的行為舉止上、語言動作上表達出對於老師和幼兒園足夠的信任。
當然,這也取決於我們真的決定要把孩子送到某一個幼兒園時,家長對於幼兒園老師、環境和教學質量的了解。提前做好對幼兒園的了解和選擇真的很重要!至於怎麼選~~大家可以各顯神通了~~反正是要想方設法,先把你自己的分離焦慮給處理掉。
2、 多與老師溝通:
從家長的層面上來看,保持與老師的溝通是了解孩子在幼兒園裡真實生活狀態和解讀孩子感受的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能通過與老師的溝通,知道孩子不想去幼兒園的原因,比如說,有一次一個朋友家的孩子回來哭著不願意去幼兒園,問他為什麼,他會說:「我不要去幼兒園,老師不好,我不喜歡老師!「
這時,爸爸就怒了,心想:是不是在幼兒園裡被老師怎麼樣了?
幸好媽媽與老師溝通了一下,發現其實原因在於孩子對於幼兒園的規則不適應,而老師是向孩子提出規則和要求他遵守的人。
所以,在孩子有限的語言表達過程中,他就直接說是:老師不好。
而實際的原因,則是因為家庭的氛圍比較輕鬆、自由,但是幼兒園則是一個強調紀律和規則的地方,生活氛圍的突然改變會讓幼兒失去應有的安全感,所以他會對上」幼兒園「感到抗拒。
3、 幫助孩子做好「預入園「的準備:
現在的幼兒園工作都會做得比較精細到位,在招生的時候都會有開放日和體驗日。家長可以趁這些時間帶孩子多到幼兒園去玩,這也是很多家長都試過的方法,並且會有一定的效果。
再來,建議家長選定幼兒園之後,可以向幼兒園要一份作息的時間表,因為據我所知在報名和入學之間有大約三個月的時間,我們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來幫助孩子建立與幼兒園作息時間相仿的生活規律。
同時,加強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獨立生活的能力變強了,孩子的自信心也會增加,這樣,可以減輕孩子適應的壓力。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簡單地講述了一下,希望會有幫助~~謝謝!
…………………………………………
我每月會在我的育兒交流群講1次微課,寶爸寶媽對親子早教、親子閱讀、親子遊戲方面有興趣的,可以加我的小助手微信號:ibaybay01,會拉你入群,請備註「知乎」。
我家小孩在幼兒園入園階段情緒穩定,我來講一下我的處理方法,供各位家長參詳。
因以下僅為個人經歷,不具備普適性,謝絕轉載複製。
因工作關係,陪伴小孩的時間比較少,因此特別注意「分離焦慮」的相關知識,從小孩出生開始就有意識的引導它習慣獨處,建立小孩的安全感。
我家小孩是剖的,剛出來的時候比較害怕獨處,睡得輕,會時不時睜眼、摸索旁邊是否有人,沒人則大哭。
後來我們用枕頭被子把它擠住,睡得安穩多了。小床放在大床旁邊,沒有分開房間。
因為一直是奶瓶/母乳同時餵養,斷奶沒經歷焦慮,過渡良好。
幼兒園2周歲送去的,除第一天有淚,後面適應良好,還會安慰別的小朋友不要哭,說太吵了。。
大班的時候單獨房間睡,從陪入睡一學期,過渡到自己入睡起床穿衣。
大班的時候外出會讓我和我先生「去別的地方玩兒」,它自己和小朋友玩好了打我們手機找我們回家。
大班的時候「走丟」兩次,自己找到路人/問詢處借電話打我們手機找回,埋怨我們「亂跑」。
現在可以獨自在家兩個小時以上,讓我們出去玩兒。
從出生開始,我就有意識的製造它獨處的環境,比如單獨的小床。
非近距離陪伴:即我在離它稍遠它看的到的地方看書做事;1歲左右我會在隔壁房間,讓它自己單獨一個房間玩兒。
捉迷藏:玩遊戲的方式讓孩子適應「媽媽」的離開。
習慣了獨處,知道有事媽媽/親人會及時救助,孩子對「分離」的恐慌和焦慮會大幅度降低,孩子會默認「分離」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正常狀態,自然接受,而不是被迫接受。
我做過比較極端的事情,是在我家小孩2周歲左右的時候出門留它一人在家,通過電話的方式五分鐘確認一次它的狀態,半小時迴轉。被我媽(小孩外婆)罵的狗血淋頭,那一次小孩略受驚嚇,哭的很凄慘。所以在「分離遊戲」的尺度上,不宜激進,適合循序漸進。此為反例,特此提示各位家長請勿模仿。家裡的小孩都是家長的心頭肉,有個閃失找誰都遲了。對孩子的教育大家根據孩子的性格拿捏尺度,祝各位的寶寶平安喜樂!
讓孩子理解自己外出的理由:比如上班/買菜,可以帶孩子去自己上班的公司/菜場看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狀態並不是厭惡或者拋棄它,而是正常生活的狀態之一,大家都是這樣的,孩子很容易理解。
陪孩子聊天,養成「每天一聊」的交流習慣,問孩子怕什麼,解決它心底的困擾。
比如我家小孩剛單獨房間的時候也表示害怕,但是它也說不清楚自己害怕什麼,只是覺得冷。被子蓋多了又要踢,一度我很為難。並且它不理解為什麼爸爸媽媽可以睡在一起,它要一個人單獨睡,覺得非常不公平。於是我就和它講讀書住宿之類的事情,帶它去參觀大學校舍,遇到學生它也敢上去問,學生看它年紀小也會很耐心的回答,幾次下來它就接受了這件「事實」,一個人睡得妥妥的。現在進展到有時候不讓我們進它房間動它東西了。
雖然只需要打個電話說明「請假/出差」,但是需要說明精確的回家時間,說了八點如果九點回是要被孩子教育的,還得解釋時間誤差產生的原因。。
從心理學上講,孩子與家長分離而產生焦慮的原因主要是由「哺乳依賴」所造成——孩子會很依賴生下來之後經常哺育自己的人(這個人絕大多數是父母或祖父母)。而對於我們,幼年已經似乎已是很久的過去了,所以我們經常很難理解孩子在幼兒園門口那種這種焦慮、迷茫和悲壯的感覺。那我就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那種感覺就好比是一個人辛辛苦苦工作20年,一心撲在工作上將這份工作當成是自己的生命,而今天一大早,老闆告訴Ta,「明天你不用來上班了,你被解僱了」。從來沒有想過除了工作生活還能有什麼意義的人精神忽然失去了依靠。孩子在幼兒園門口與父母分別的時候,差不多就是那種感覺。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原因知道了,該怎麼解決呢?解鈴還須繫鈴人,孩子依賴的是父母,那麼父母就應該用巧妙的方法告訴孩子:「孩子你自己能行!而且爸媽一直都在你身邊,即使有時你看不到爸媽。」
以下建議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不是我編造出來的,而是由哈佛大學心理學專家和來找我諮詢的諸多家長經過證實確實有效的方法:
1.捉迷藏遊戲
①在一個安全的空間里(一般是在自己家),與孩子一起玩Ta平時最喜歡的玩具,並逐漸引導Ta自己在那裡玩。趁著孩子玩的入神的時候藉機離開。
②孩子一開始沒有發現父母不在了,可是當Ta發現屋裡只剩自己一人時,便會開始尋找。
③這時候父母要躲在孩子找不到但是還能觀察到孩子的地方默默地觀察孩子。
④當孩子找不到大人開始焦慮哭泣時,忍住不要出來,繼續觀察。
⑤直到孩子停止哭泣,又從新開始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父母這才出來給與孩子擁抱和鼓勵。
⑥嘗試多次之後,直到孩子發現大人不在身邊時不再哭泣,即可停止遊戲。
這時一種脫敏療法,玩這個遊戲其實就是在給孩子建立一個條件反射——就是越早停止哭泣,父母就會越早出現在眼前,最後孩子竟然發現,自己已經不需要父母了,自己仍然可以好好玩玩具。
同時,這個捉迷藏遊戲還能來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促進孩子傾向於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2.撤出孩子的同輩社交圈
這個標題的意思很簡單。就是當孩子跟同伴玩耍時,不要主動或者被動的給孩子出主意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干涉孩子的自我社交。很多家長應該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就是一幫家長坐在一起聊天,孩子們在旁邊玩,稍微遇到一點問題和困難可能就會有孩子跑過來想爸爸媽媽求助。這時候父母應該拒絕為孩子提供幫助和建議,除非是迫不得已。(例如有安全隱患的遊戲,家長必須參與等)
當孩子跑來向父母求助時,父母應該用簡短的語言拒絕孩子的撒嬌和救助。例如:」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我相信你自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或者告訴孩子「我想這個問題你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商量解決,我也沒法幫你。「這樣來迫使孩子不得不邁出獨立解決問題的這一步。
當然,這還沒完,有很多時候孩子是因為缺乏一定的社交技能或者其他技能才導致在與同伴玩耍時遇到麻煩。所以,家長在拒絕了孩子的求助之後應偷偷在旁邊觀察孩子之後的表現,如果真的是因為缺乏某些社交或遊戲技能而導致的苦難,那麼等晚上回家之後,在孩子心情尚好,周圍干擾較少的時候,與孩子共同探討當時自己應該怎麼做可以做的更好,以便提高孩子的社會化進程。
這樣久而久之,孩子的人格更健全和獨立自主,更重要的是,這時孩子情商培養的必修課。修的好的話,不光上幼兒園容易了,就是到了小學甚至是中學、大學之後,孩子都會因為這種鍛煉和鼓勵而受益匪淺。
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我們可以這樣做:
1、跟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0-3歲這段時間,是跟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最好的時候,0-3歲的孩子通常都會非常依戀主要看護人。如果媽媽能夠及時滿足孩子,孩子和媽媽建立了良好的安全依戀關係,那麼就能夠與孩子建立非常親密的關係。
而良好融洽的親子關係,在日後與孩子的分離,對孩子的管教等一系列的行為上將會帶來非常積極的影響。
2、教孩子辨識情緒
不得不說麻麻還是有點小心機的,在小米粒剛剛一周半的時候,就給他引入了情緒繪本,讓他開始接觸各種情緒。
那套情緒繪本中有一本《我很難過》,裡面說小豬威比遇到很多事情都會很難過,其中就有提到爸爸媽媽去上班。然後就是遇到難過的事情的時候,威比可以通過做一些事情來讓自己不那麼難過,比如哭出來、看看書、畫畫等等...
還有一本《我會想念》,是說威比常常會想念一些人,然後想念別人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一些什麼來緩解思念的情緒,最後有一句話:我知道你總會回來的。畫面是威比睡著的時候,媽媽才回來,但是媽媽充滿愛意的坐在威比的床邊,溫柔的注視著他。
2、給孩子心裡預期
在我準備重返職場之前的一周,有機會就會跟米粒說:「媽媽要去工作了,媽媽要去工作的時候,我們可以玩玩具,讀繪本,如果爸爸在家的話,爸爸也會陪著我們,媽媽一下班就回來陪我們寶寶」。
和孩子說這些的時候,一定是在孩子情緒非常好的時候,他才能聽得進去。
也會和孩子做約定:媽媽下班的時候,寶寶要去接媽媽哦,媽媽看到你會非常開心的。
3、愉快的和孩子道別
早晨離開家的時候,一定要面帶微笑!面帶微笑!面帶微笑!的和孩子道別。不管孩子是不是在哭泣,不要讓孩子覺得分離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也千萬千萬不要不辭而別,這樣只會加重寶寶的焦慮情緒,讓分離更困難。
離開時也一定要非常堅定,不要猶豫不決,反而讓孩子的內心變得躁動。
4、接納孩子的情緒
很多父母還有老人都不能接受孩子哭泣,孩子一哭,立馬如臨大敵似的。
但是,哭只是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它本身並沒有對錯。更何況我們自己難過的時候還想哭呢,為什麼不讓孩子哭呢?哭完了,孩子也就把情緒發泄出來了,這篇也就過去了。
5、回到家後擁抱孩子吧
我們中國人通常都比較內斂,不太好意思跟孩子表達愛意。還記得有一首兒歌嗎,「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誇誇我」。
是的!親親孩子,抱抱孩子,誇誇孩子!跟孩子親密接觸,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
不管在外工作經歷了什麼,在進家門之前收拾好自己的情緒。回到家,你就是一個媽媽,是孩子心裡的唯一,把燦爛的笑容送給那個期待了你一天的小人吧。
看了那麼多答案,讀了那麼多書,請教了那麼多家長和老師,嘗試了那麼多辦法……
都繞不過小女哭了整整一年的事實。
擺在家長的路其實只有一條:忍和等
這事兒難啊……
據我媽講,我就是那種絕地的熊孩子,極度不願去幼兒園。死也不去,屬於那種恨不得把我打死的那種,耍賴躺在地上滾……
第一次去幼兒園的時候,在門口撒潑鬧事。那哭聲簡直了。。然後第一天沒去成。第二天我媽讓我爸一起陪著去,到了門口我又故伎重演,結果我爸一把拎起來就一頓抽。沒辦法只能進去了。
結果這一進去,幼兒園上到園長下到門衛全部挨批,停職檢查。
事情是這樣的(我媽說的)。我進去了以後啊。反正做出很乖巧的樣子。老師開始還哄我呢,後來看我不吭聲了。就不管我了。然後我就偷偷的打開了教師門鎖跑出了教室。然後……
到了大門口,那天也真是巧了。門衛室邊上那扇小門也沒關。大概我人小,門衛老頭也沒注意到。就這麼被我跑出去了。。
這下就出大事了。。據說老師發現少了一個後嚇的臉都白了。趕緊全校老師都滿學校的找,結果沒有。問門衛,門衛說也沒看到。。完了,這下他媽的出大事了。趕緊通知園長。報警,出去找。並且給我 媽打電話……
這時候我幹嘛了呢。。我順著路走啊走啊~居然走進了派出所(是不是萬幸),警察看一個小孩走進來了,又沒大人陪著,趕緊就把我帶進辦公室。然後就問我,小朋友叫什麼名字啊,我不吭聲,然後說了半天,我說我餓了。。然後警察給了我一塊桃酥餅。吃完後我說我知道家裡電話。然後就報了我爺爺家的電話。我爺爺和叔叔他們後來就趕緊的來接我了。。沒報自己家的據我媽說是怕被我爸打。。。
後來這個事影響非常惡劣,老師和門衛都差點被開除。。幾次三番的上我家道歉。
之後我也沒上過幼兒園,我媽只能在家教我讀書識字。。後來直接上的小學。。
所以我這個算是個失敗的反面教材案例吧……
對於每個小孩子來說,從熟悉的家中進入陌生的環境都會有一定的恐懼感和焦慮感,他們會哭、會鬧,這些都屬於小孩子正常的反應,家長千萬不要通過阻止小孩子哭鬧的方式來阻礙他們表達害怕的情緒,而是可以選擇:讓他們帶些喜愛的玩具,提前告訴他們幼兒園會發生些什麼,與孩子們明確放學接他/她的時間和地點,並信守承諾等等方式。
在這裡分享一篇國外媽媽寫的文章,希望能夠對題主有所啟發。
幼兒園第一天:我們都表現得很棒
作者:Danielle Herzog 編譯:iKiddo
我帶上太陽鏡,做一個深呼吸,和丈夫一起緊緊握著她的手,向幼兒園走去。我知道過一會她可能會哭,因為每當有一些讓她緊張的事情發生時她都會哭,但我知道這些經歷能讓她成長。
當我們走在路上時,她再一次跟我確認,是否一放學我就會在幼兒園門口等她。
「我該怎麼找到你呢?」她問我。
「我們倆在幼兒園門口確定個位置,我就站在那裡,你也能很準確地知道我站在哪,好嗎?」我回答道。
「如果在幼兒園沒人跟我講話怎麼辦?」
「我知道老師一定會和你講話。她會幫你找到你的位子,介紹你和大家認識,而且你在育幼院已經認識兩個小夥伴啦,我想他們一定也很緊張。」(育幼院比幼兒園接受的年齡更小,類似於國內的託兒所)
她看向別處,開始摩挲自己的背包帶。昨天晚上我們花了20分鐘整理這個背包,今天早上她還悄悄將她的毛絨玩具塞進背包,她可能以為我沒發現吧。
「如果我很害羞,所以沒和其他人說話怎麼辦呢?」
「一開始你可能會很害羞,」我告訴她,「但給你自己一點時間,你會覺得幼兒園很好玩,並且開始習慣幼兒園的生活。」
我們在等綠燈的時候,她看著我微笑地說:「我有點緊張,但也很興奮。」
「最讓你覺得興奮的是什麼呢?」
「體育課。」
聽到這裡我忍不住笑了起來。因為幾周前我的女兒曾在跑了一個街道後就精疲力盡,需要喝水補充能量,今天卻說最讓她興奮的是體育。
然而當我們走到轉角時,她的臉沉了下來。到處都是等待進入幼兒園的小朋友,幾乎要把她給淹沒了,她的眼淚已經在眼眶裡打轉了。
「你可以做到,親愛的。每個人都有排隊的區域,我們去找找你的吧。」
我陪著她在她的班級區域排隊,正當她準備倚靠在我腿上時,她突然發現她的育幼院好朋友站在她的身邊,她立馬提起了精神,和她的小夥伴一起手拉手排著隊。當老師帶領他們走進幼兒園時,她沒有哭,也沒有緊緊抓住我,而是洋溢著微笑走向幼兒園。
當我看到那些小小朋友走進大大的幼兒園建築時,我忽然感到有些傷感,我一邊和她揮手,一邊眼眶有些濕潤,幸好有太陽鏡的遮擋才沒有讓她發現。不過傷感的情緒只持續了一會,我擦擦眼睛,拉起我丈夫的手離開,心裡既高興又自豪。
一整天我都在想,她正在做什麼,有沒有交到朋友,睡得舒服嗎,有沒有人對她不友好?
當我在幼兒園門外等她放學時,那種心情就像是一個孩子在排隊等著見聖誕老人一樣興奮。玩具收拾完後,她揮著手從幼兒園出來,伸出雙手擁抱我。
「媽媽,我不會再哭了。」她一邊說著一邊激動的擁抱我,給我展示背包里滿滿的好東西。
回到家後,她花了兩個小時告訴我們一整天幼兒園都發生了什麼,我們歡笑著和她一起討論所有她經歷過的事情。
睡覺之前,我照常給她晚安吻,她告訴我:「我很喜歡幼兒園,但有一件事讓我覺得有些失望。」
「是什麼?」我問道。
「幼兒園沒有芭比娃娃。」
有一瞬間我有些嫉妒幼兒園,因為在我們家芭比娃娃可以堆得像小山一樣高。
但如果她唯一覺得不開心的事是沒有芭比娃娃,那我想今天她一定過得很開心。
那麼就像她說的一樣,我也不會再哭了。
---------
很欣賞作者 Danielle Herzog 在細節處的表現,例如允許女兒帶著心愛的毛絨玩具,並裝作不知道女兒的小動作;與女兒確定好接她放學的位置;花了兩個小時和女兒分享幼兒園的經歷;不吝嗇表現對女兒的自豪和驕傲。這些行為能夠讓孩子們得到安全感、存在感以及被肯定感。
在他們的對話中,Danielle Herzog 並沒有要求女兒「不準哭」,而是在解答女兒疑問的過程中,讓她對陌生的環境漸漸熟悉,減少恐懼感。對於即將上幼兒園的寶寶們,爸爸媽媽也可以還通過其他方式減少他們的恐懼感。例如提前帶他們認識任教老師;熟悉幼兒園環境;多與同齡小朋友接觸,培養交往能力等等。
對於孩子們來說,任何一件小事都是新鮮的,他們願意與家長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我們也應該予以回應,多聆聽孩子們的話語、多參與他們的話題,認真地解答他們的每一個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錯過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小細節。
----------
我們有一個團隊,致力做一個為寶寶想,和寶寶看,同寶寶玩,讓寶寶說的微信訂閱號——iKiddo
在微信中搜索 iKiddo 或掃描二維碼就可以關注我們,我們將定期分享與寶寶有關的內容,希望能幫助你找回童真,並陪伴你身邊的寶寶們健康成長~
我閨女上幼兒園的第一個月是這樣的:
我和她一起去,然後我陪她。
第一周我每天陪,第一天她在幼兒園待一小時,第二天倆小時,第五天的時候半天。
第二周開始我就陪頭倆小時,然後消失,等最後一小時再出現。同時她待的時長也延長到大半天。
第三周我送她去後就走。(其實是在幼兒園辦公室喝茶)如果她沒有啥大反應我等一小時就走了,等晚上去接。
第四周就和其他家長一樣。
專註培養五好寶寶【好閱讀,好習慣,好懂事,好專註,好情商】
每次知乎的回答都是很長很長,寶爸寶媽們是否真的有認真的全部看完呢?
不想去幼兒園的原因就下面幾個
1。孩子的心理作用:孩子們喜歡不同的環境,上了幼兒園第二天得知還要上時就不願意了
2。不適應,不願意:在家裡環境寬鬆,孩子是隨意的,到了幼兒園,老師們要給孩子教規矩。
3。幼兒園管理中出現了問題:別以為孩子是小人,什麼都不知道。實際上孩子什麼都知道,而且比大人敏感。
4。孩子離開家人的焦慮
5 。幼兒的叛逆期:如果孩子是處在叛逆期的,往往是你說東,他做西。
不愛上幼兒園,家長連哄帶騙,用盡辦法,依然如此,真想開座幼兒園啊……
我們專註培養五好寶寶,於是通過市調得到一些提問:
1.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家長是怎麼引導的?
2.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家長是否帶著情緒引導?
3.引導的過程中父母的言語讓孩子感到尊重了嗎?
4.家長是否站著平等的角度和孩子對話?
5.家長溝通過程中是否讓孩子感覺到愛?
6.孩子不想去幼兒園的原因有哪些?
7.孩子和老師關係怎麼樣?
8.孩子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互動嗎?
9.孩子對整個幼兒園的環境熟悉嗎?
10.怎麼樣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愛?
11.孩子是因為在學校沒有安全感嗎?
答案1:市調出客戶孩子不願去幼兒園的原因,通過目標細分找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升的方法,讓孩子感受到源源不斷的愛。
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個體,媽媽可以通過領著孩子參觀自己工作的地方引導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可以是會計師,可以是金融理財師,工人,老師,而寶寶的職業是學生,媽媽有媽媽的工作,寶寶也有寶寶的工作。
讓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寶寶打成一片,媽媽可以帶著寶寶主動來到小朋友身邊,和小朋友介紹自己的寶寶,引導小朋友們和寶寶一起玩。
通過立規矩法則和三帶一法則不斷的循環使用,讓孩子心中充滿力量充滿愛。
先執行一些小目標,比如自己首先主動和幼兒園老師說早上好,老師再見,讓孩子受到感染,引導孩子主動跟老師說早上好,老師再見。和寶寶分開的時候可以不帶情緒眼神充滿愛的和孩子擁抱說再見。可以和孩子做一個約定,下午放學會第一個在門口接寶寶。
走的時候不管寶寶是否哭鬧,不要心軟要堅決,這就是規矩,是約定。這樣,在接寶寶的時候通過招手,大聲說媽媽在這,讓寶寶知道媽媽尊重孩子的約定,回家的路上就可以通過三帶一法則引導孩子,鼓勵帶出一條寶寶需要提升的方向,例如:寶寶今天表現很棒啊,你知道嗎老師今天又表揚你了,表揚寶寶今天和老師打招呼,表揚寶寶今天和媽媽再見臉上充滿微笑,如果我們明天能主動跟著老師和媽媽再見就更棒了。
這樣重複循環昨天寶寶在幼兒園表現很棒的事情,引出孩子需要提升的事情,每天都是一個小進步。把寶寶在幼兒園的進步給家裡每個人都說一遍,說的每一遍都要讓寶寶看到媽媽興奮的表情和正面的話語。
家長在回家路上問孩子一些問題這方面的建議是可以問一些具體的,容易回答的問題,比如今天做了什麼遊戲,中午吃了什麼飯,今天和哪個小朋友玩的時間最長等,不要問空泛的,負面的或和評價有關的問題,例如:今天寶寶乖不乖,表現好不好,有人欺負你嗎,或,今天老師表揚你沒?
每天通過寶寶鼓勵讚揚寶寶在幼兒園的表現,及時正面的強化,讓寶寶心中充滿足夠的愛和信心,孩子肯定會越來越喜歡去幼兒園。
告訴客戶,這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升的過程,在引導孩子的時候難免會出現自己情緒失控,負面情緒的產生,這需要一個專業的團隊引導父母首先學會控制覺察平息自己的情緒,才能不帶標籤的去接納引導孩子,平和父母才能成就快樂兒童!
秋是孩子長高的黃金期,7種食物經常吃,孩子的個頭猛的一躥一躥。鈣是長高的重要元素,銀魚含鈣量是普通魚類兩三倍;葡萄乾黑加侖鈣的營養成分很高,還能預防骨質酥鬆;酸奶促進孩子長高,還能促進智利發育;葛根粉預防骨質疏鬆和促進傷口癒合,提高免疫力;黑棗屬柿類,幫助孩子骨骼發育完善;黑芝麻和豆類都是幫助孩子長高很好的營養物質來源。
祝大家周末愉快!更多育兒知識分享。育兒日記分享 歡迎關注哦!
據說我家天天跟我說「你上幼兒園看見這麼多小朋友陪你玩可不能放學賴著不回家啊」什麼的。。。開學第一天我就頭都不回地躥進去了。。。
嗯,還有「胡蘿蔔青椒香菜怎麼能這麼好吃!」打小就不知道難吃倆字,絕不挑食給什麼都好吃。。。上到初中才知道我媽不吃黃花菜,菜做的不好一口不吃。。。她挑食低調不聲張,筷子默默跳過去就好。外面吃飯碰上點的菜不合她口「寶貝兒,這個好吃多吃點我在家做不出這個味」
嗯,小孩就是被騙大的。。。
有兩條小tips,很好操作:
1,找個玩伴,提前認識,一起去幼兒園。
這點應該很容易辦到,基本上社區都有一些同齡小孩或大1-2個年段的哥哥姐姐,而你們很可能都是去附近的幼兒園。
為什麼大家容易忽略這點呢?晚上遛娃散步時很容易就遇到你孩子未來的結盟夥伴了。
在進入一個全新、陌生的環境中,如果有熟悉的玩伴,將很大程度降低孩子的焦慮感。
2,和老師多打交道,如果幼兒園有家訪制度的話,重視起來,而不是當流程應付。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和家長其樂融融得相處氛圍。
如果沒有家訪制度,可以邀請老師來家中做客。
如果邀請老師做客不方便的話,可以在接小朋友時,留點時間和老師嘮嗑。
表現出對幼兒園及幼兒園生活的好奇、興趣、好感。
強烈反對 將孩子快速堅決得放在幼兒園門口轉身就走的做法,這種「上學時速速丟門口,放學時速速接走」的外帶方式,孩子在你的身體語言中也感受不到幼兒園的絲毫美好之處。
對了,可以陪小朋友一起看《大耳朵圖圖》
雖然幼兒園裡沒有爸爸媽媽,沒有圖圖愛吃的各種零食,
但為什麼他還是很喜歡幼兒園呢?
因為啊,
圖圖上幼兒園是和小區里青梅竹馬的小美一起去的,有個伴兒;和老師也是好朋友
(健康哥哥是圖圖的幼兒園班主任)
最主要,讓孩子明白:
在離開之前多陪伴寶寶,提前半小時到一小時,讓寶寶哭。基本一周就會好了,但是回去之後一定要繼續陪伴寶寶。 因為他/她已經離開媽媽一天了,這個感覺你明白嗎?為了讓你明白,我舉例說明:假如你愛上了一個人,你愛他愛得都不行了,假如你跟他,分離了一天,你會焦慮嗎?你一定會特焦慮,恨不得趕快下班去找他,是不是這感覺?小朋友對你也一樣,很焦慮,恨不得趕快放學!終於等到放學了,一天的生活剛剛開始,晚上都不用睡覺,明白了嗎?實際兒童愛父母,真的太高級了,太純粹了,你永遠不用擔心他愛你的錢。永遠不用擔心他騙你什麼,他永遠對你的愛是純粹的。是嗎?越純粹的東西越值錢對吧?比如這世界上最純粹的東西——鑽石,值錢對吧?那你有沒有想到過小朋友的愛也特純粹?
哭是孩子天然流淌情緒的方式,他可以通過哭來釋放掉內心的恐懼、害怕、不安。
當孩子哭的時候,你可以說三句話,就行了。
第一句:「我感覺到你很生氣、難過、傷心等等」給孩子命名情緒,讓他認識自己的情緒。
第二句:「沒關係,你想哭就哭吧、生氣就生氣吧等等。」認同他的情緒,讓他的情緒流淌出來。
第三句:「媽媽、爸爸、我陪著你,我愛你。」對孩子表達愛,讓孩子感受到他現在是安全的。
然後你陪著他哭就可以了,把他抱在你的懷裡,讓他體驗到你的愛。
有一個前提,你自己不能與孩子情緒共生,你需要內在是有愛的、平靜的。
之後在來解決發生了什麼事情,在情緒中,大人、小孩都無法解正真決問題的。
關鍵問題是,你能做到不與孩子的情緒共生嗎?你能分清楚,什麼是你的情緒,什麼是孩子的情緒嗎?你能理解為什麼情緒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嗎?你能不用自己的情緒去傷害孩子嗎?
這些問題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推薦閱讀:
※浙江傳媒怎麼樣?
※視頻教育類網站的視頻如何錄製?比如學而思,可汗學院等。保證清晰度,流暢度等諸多要素。有沒有性價比比較高的相關設備,軟體?
※美國的SAT考試是不是經常有人作弊?
※老師為了讓小朋友躲開學校附近的野狗而說野狗吃人,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老師的做法對嗎?
※讀研的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