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專業與非專業的差異在哪裡?

本人攝影愛好者,昨天給朋友看相片,被批不專業,(當然,本人實在是不專業~)請問專業與非專業的差異在什麼地方?(另附上本人幾張照片,僅有簡單後期,請輕虐)
——————————————————————————————————————————————————————————————————————————————————————
誠惶誠恐,本人用600D,18-135,50. 1.8 狗頭,一年半時間,純愛好,沒有任何系統學習,故以求諸位一二見解,感謝 @余和平 先生,更多地打動他人,一語點醒。
本人基礎不足、經驗尚淺,難以辨別個人相片優劣,實在慚愧。也希望有偶出佳片的驚喜,故以求諸位攝友。若有論說以上相片畫面畫質、構圖等等問題,本人皆以為然,然始終難其所以然,得諸位教訓,實在受教。
受用、受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02.15

之前上班摸魚時匆匆寫下的答案,現在看來略顯空乏,首先補充幾條自己學生時代的個人體會。

藝術院校(art college/university,統稱art school)在教授專業攝影技巧外(構圖、布光、後期修片等),更向學生提供了一個平台。當藝術/攝影愛好者們在論壇上摸索經驗,一次又一次地學習參展過程、作品介紹的文體結構時,專業藝術學院的學生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互助互利的小小的人脈圈。

攝影課程之外的其它課程(文化課等)也為學生們打下了更加紮實的理念基礎。藝術史、攝影史、當代藝術家、藝術文獻等相關內容在學校的環境中可以得到更全面而高效的灌輸。

可能一些人覺得,我就是想拍好看的照片,說那麼多幹嘛呢。可是反過來想想,只有知道更多、讀得更多,我們才能了解到更多的可能性。

我這個人很笨。在我19歲之前的時間裡,只是一味地拿著相機拍照。似乎一直有那麼一種感覺,我拼盡全力地搜尋著它,在生活中捕捉它的蹤影。高中時期的我,拍雨水,拍書信,拍自己的頭髮和單眼皮……我不懂為什麼要那樣拍,我就是有那麼一種感覺。

19歲之後我成為了一名攝影系的學生,我接觸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書(photobook),上課時與老師一起觀看藝術紀錄片,學習了手工書的製作方法;我迷戀上了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反覆嘗試不同的材料和質感,將自己的照片與實物和空間組裝成一個感官體驗;我終於明白,攝影,從來不僅僅是按下快門那麼簡單。

後來,我又見到了太多「我就是有那麼一種感覺」卻連一篇完整的藝術家自述(artist statement)都寫不出來的人。

而你看,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藝術院校也為我們提供了起步的台階:各大展覽的報名申請時間、過往獲獎作品資料、藝術家分析、向畫廊提交方案的步驟、可以自由使用的暗房與放大設備、什麼是顯示屏較色與Adobe色彩空間、藝術微噴與品牌紙張的優勢……太多了。

我們通過自學可以摸索到的一切,在學校中都能得到更加完善、有規劃性地、高效地完成。

我不否認具備藝術天賦且極其努力、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而變得十分優秀的藝術家們的存在。

我更清楚走上一條正統的道路,並不會限制你的想像,它只是為你省去許多麻煩。

進入藝術院校之前,我以為我喜歡的是攝影;成為一名藝術生後,我才發現我熱愛的是藝術表達本身。

以下為原答案。


——

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也是知乎話題下比較少被談起的角度來說說攝影專業。

幾乎每一所藝術院校中(此處僅討論本科),都存在著兩大體系,其一是商業設計類(Bachelor of Design),其二是純藝術類(Bachelor of Fine Arts)。攝影專業(photography major)在不同學校,會根據該校的歷史傳統、當地環境、經濟等因素考慮,被劃分到其中之一。至於攝影本應屬於商業還是藝術,與其說概念模糊,不如說此時才是真正的個人選擇。

每一位攝影系的學生,在選擇一所院校時,其實便是闡述了攝影在自己心裡的角色。我們選擇了用視覺去表達,那麼無論走上任何專業,都不應該只停留在構圖、器材、布光、後期等「技巧」上。

我一直認為許多人對攝影的理解太過片面了。高票答案中提供的樣片,張張精美如畫,技巧熟練,卻很少聽見有人為 fine art photography 發聲。可它的的確確,是攝影專業下的一條分支,是很多人的選擇,連小眾都談不上。

希望許許多多對攝影專業好奇的年輕人們,不要被局限在將相機視為「工具」的框架中。鏡頭是畫筆,菲林是紙張。你想像了怎樣的畫面,便能創造出什麼樣的語言。

Chase for it.

利益相關:畢業於加拿大某藝術學院攝影系。


- FIN -


-----更新一下-----
收到了好多回復,但是一直沒有回答,主要原因是我是一個嚴肅的人。
不過還是強調幾點以免誤人子弟了,我的這個回答的確是 片面的 跑題的 不專業的。
之所以說片面是因為只涉及到了 風光,而攝影中包含了很多很多的類別,但是我本人平時拍風光多一點,其他方面一竅不通所以不敢作答。
之所以說跑題是因為我不過是拿了一些好看的照片做了一番分析,回答的問題其實是——我喜歡看什麼樣的照片,而並沒有直觀的解釋什麼是專業(我不知道真實的解釋是否存在)
之所以說不專業是因為我本人確實是碼農,看到lordice舉例子說,所謂專業就是——要求拍攝某某地區夏季早上八點鐘的一份早餐,陽光從窗口照射到早餐上。問:拍攝時打燈的色溫是多少?嗯我覺得這個回復給了我很大啟發。
所以,大家萬萬不可把我說的當做『專業與非專業的區別』的答案,就當作看看好看的照片吧~

-----以下是原回答-----
作為一個天天水知乎但是從來不說話的碼農來此獻上知乎首答。
來談一點感性的認識。
本人在讀CS碩士,風光攝影愛好者【極其不專業】,並沒有攝影專業學生那般極強的理論知識。平時愛拍一些照片,廢話少說先上幾張——

好的,然後經常會有朋友問我,啊哈,你覺得你跟比你高一階層的攝影師之間存在多大的差距?
我的回答是——
完全被虐殺的、無法望其項背的、全方位的、毫不留情的差距。
我們先來看,稍專業的攝影師是怎樣的。
這一類攝影師,他們能夠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方,
同時更重要的,他們能看見你不能看見的東西,並把它們糅合進自己的照片中。
比如Thomas Fliegner的這張普通證件照——

這類照片並沒有太過精妙的構圖,但是人家守得了一個好天氣,經過合適的拍攝技巧和後期技巧能創造出讓人大呼哇塞的照片。這種天氣的獲得有時候是看運氣,但是對於專業的風光攝影師來說可能大部分是經過科學的預測和等待得到的。
接下來是在目前【尤其是】在北美風光攝影圈極其流行的一類攝影照片,作者是Robert Beideman——

標配是日出或者晚霞,然後有壯麗的遠景和豐富的地景,此處的遠景的雪山,然後稍近處的湖面倒影,以及最眼前的冰窟,所有的這些元素都被攝影師壓縮在了一張畫面里,拍攝時使用了曝光合成技巧使得整個畫面中沒有死黑的部分,這樣的畫面相當豐富。跟上一張照片相比,作者不僅獲得了一個好時機,同時又查常人所不能查,完成了這樣的構圖。
下一張照片不僅要求時機合適構圖準確,還需要的運氣與深厚的功力,作者是Daniel Greenwood

畫面中雲的形態、燈塔的位置與銀河的位置、前景的倒影與曝光、拼接技巧都需要很硬核的知識,而且需要極強的迅速反應能力,快一秒或者慢一秒都有可能讓雲直接擋住了銀河什麼也拍不到。
以上所說的(除我之外的)應該算是比較主流的風光攝影師所愛拍攝的照片,這些照片大多有著豐富的畫面,抓人的色彩以及精準穩妥的構圖,常常讓人驚嘆不已。
然而還有一類攝影師,他們的照片或者會讓人撲通跪下,或者會讓人感受到意味深長不能自拔。
他們能見別人所不能見,然後卻又不全部表達出來。
比如Wolfgang Moritzer的這張——

畫面中的流雲是很美,但是大家都能拍,而關鍵就在於右下角部分的那一措紅葉,讓人覺得有說不出口的韻味。
或者是Nick Carnera的這張——

前景的山幾乎全黑沒有細節,但卻成功將所有人的視線吸引到了日照金山時雪山上的哪一點暖色中,又與天空的大片暗藍色行成了對比,讓人不禁在寒冬里深嘆一口氣。
而更有攝影師在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時間地點裡卻只關注著一小部分的畫面,比如Luke Austin的這張——

朝霞時冰面上一個小窗口形成的雪山倒影,美得不可方物。
還有攝影師喜歡做合成,而且合成後的照片會讓人連「卧槽」都說不出口,比如Karezoid Michal Karcz的:

以及其他各種各種的攝影風格鮮明的照片,時間有限就不一一列舉了。
所以我始終覺得,攝影這門藝術性的東西是需要天賦、大量的思考以及感性的認知的,如果只是拿著相機隨便出去走走逛逛這兒拍拍那兒拍拍就像我一樣,也許在大量的訓練後能拍出色彩清新亮麗構圖精美大氣的照片,但是與 所謂的 專業攝影 上的鴻溝怕是無法填補。所以每當看到自己與這些人的差距,我就會暗自竊喜啊哈還是碼代碼好哇。
以上聲明了作者的照片均來自500px網,他們無一例外地沒有經過照片作者本人的允許。


樓主這個話題,其實非常複雜。主要是因為,其實每個攝影專業人的走向都不同。

攝影專業與非專業的差別,如果僅僅以單張不加藝術處理的照片來看,我個人的看法是,其實是已經不能橫向比較了。

比什麼呢?攝影只是拍一張照片而已。談不上什麼專業不專業。在設備越來越精細、自動化的時代,「專業攝影師」這個職業都顯得很可疑。

「不就是鏡頭比較好嗎?」

「不就是抓拍得夠恰當嗎?」

「不就是隨便PS一下嗎?」

「不就是拍得誰都看不懂嗎?」

……

既然都是拍一張照片,而且既然設備都是自動的,那麼拍照者的區別,算得上什麼區別呢?

實際上,攝影發展到21世紀,已經出現了極大的分化。只是這些分化實在太快了,而且有些支流實在太細小,在喧囂的信息洪流中,並不引人注目。

同時,專業作者的作品,也都有自己的展示上的要求,比如說,如何評價森山大道的這些照片? - 王晶的回答 - 知乎 中已經介紹了,他的作品是不能單獨摘出兩張來,然後放在網頁上來看的。

這種具有專業作者特質的作品,才是與非專業愛好者的深層次差異。

我個人認為,進入21世紀之後,我們必須要總結、發展出新的標準,即,作者攝影的評價標準。

什麼是作者性

正如音樂、繪畫、電影、文學存在作者一樣,攝影也存在作者,存在作者的具體追求、方法與他獨有的作者性。

舉例而言:下面這幅晚間的紅樹,是蒙德里安在1908年的作品。此時,他還在印象派的影響之下。

而到了1911年,蒙德里安的繪畫《灰樹》就變成了下面這個樣子,顯然能夠看出立體主義cubism的影響。

到了1920年代,蒙德里安開竅了。畫出來了後來最著名的一些作品。比如說1930年,下面這幅是他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紅藍黃》。

每個作者,無論是繪畫作者、文學作者、電影作者,都有自己的一生。每個人都會在藝術的道路上尋找到自己的分岔。

蒙德里安中後期高度的抽象能力,向著美術的根本元素:色彩構成、線面構成進發,進而得出的這些成就,構成了屬於蒙德里安的藝術作者性。

在攝影上,同樣存在作者性。

比如說,上次答的題目如何評價森山大道的這些照片? - 攝影 - 知乎,裡面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即:實際上,攝影僅僅是一個方法,一個工具;具體的走向、成就,要按照攝影作者所完整呈現出的作品來看。

比如說,森山大道的作者性:強烈的刺痛感,戰後的慌亂與焦躁感,強大張力的黑白灰運用:

這些作品中,激烈、顫動的灰,以及畫面對都市的強烈表現,都構成了森山最早期的作者性。

而後期,也就是最近的森山先生呢?這是幾年前出版的一部作品,請看。

只隨便摘出來幾張。這本畫冊是由兩人合著。其中,森山先生的部分,讓人看完以後感到:「原來森山先生也有如此放鬆的時候,但是這個放鬆還真的不輕鬆」的感覺。

更多例子,我開了一期live來講解,如果有興趣的話,現在已經可以移步live了。因為,接下來要講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作者性的發掘

每個深入發掘攝影的藝術價值的作者,都應該有其特有的作者性。

所以,今天我打算講講2015年的一件事。

2015年,日本著名攝影家北野謙與其多年合作的暗房師肖日保先生在三影堂的暗房製作了一批1.42X1.78米的體量,以二十甚至三十張底片在相紙上疊加曝光的作品。我以助手身份參與了全程工作。

插播簡歷:

北野謙(Ken Kitano)1968年出生於東京都,1991年畢業於日本大學生產工學部。1993年舉辦首次個人展「溶游城市」,1996年參與「Young Portfolio」集體展,2006年個展「Our Face」,集體展「今日攝影」(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以及在北京的首次海外個展「Our Face」(北京市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2007年獲得日本攝影協會新人獎,2011年第14回岡本太郎現代藝術獎特別獎。

攝影看似只是拍一張照片,實際上分有N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藝術創作的可能性。

比如說,樓中有知乎er提出的「前期準備工作好」,或者「拍攝意識好」,或者「抓拍技巧好」,不一而足。

北野謙先生的作品,網上有不少小圖,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收藏的《Flow and Fusion》

涌動的都市人群,特有的輕度與中度夾雜的灰用法,北野謙先生的作品,也是具有高度作者性的作品。

在他的自述里,北野謙先生說:「舉起相機,感到慢門拍攝這種方法很自然地朝我走來。」(大意)

北野謙先生對時間的感受方式、尺度,都與我們平常人不同。所以,慢門拍攝這種方法,就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他的作者性。

在北野謙先生的作品中,有一套《我們的面孔》系列。是以大量的人物疊加,在暗房中不斷疊加曝光而成。

(日本藝伎們的面孔,北野謙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每疊加一次人物,上一個人物肖像的特點就被覆蓋了一點;而當整個最終作品疊加了二十、乃至三十人的肖像後,人的個性突然消失了,出現了新的、共性的人。

這種藝術效果的達成,均是來自北野謙先生獨特的對時間、人的個性的看法。這樣的作品,不僅稱得上藝術作品,而且是非常高超、獨特的作者才能做到的。

作者的技術

其實這些原本是打算用作3月19日的live《如何脫離攝影的初級階段》的內容的。不過看到這道題目,一時忍不住先答了。

沒關係,live內容我就到時再找新材料講……

實際上,每個作者,都可能會在探尋自己的作者性的過程當中,發展出自己獨有的技術。

比如說,文初的蒙德里安發現了線條與色彩的基本使用方法,並且拓展出了他的一系列作品;森山先生對灰的隨意發揮與使用(做過暗房的人都知道有多難),是別人怎樣都學不到的;而北野謙先生的疊加曝光,實在是難到崩潰。

下面就是2015年,我作為助手為北野謙先生工作時的圖文記錄。

這是北京三影堂暗房中的設備,一台合併了8個250瓦燈泡的落地式10x10放大機,就是我們在這十天當中最重要的工具。

牆面上是一張1.42x1.78米的大型自製尺板。表面以黑布遮掩,黑布下就是Ilford產1.42米x30米的相紙。裝紙工作極其困難繁瑣,我們需要先將大型紙張裁切成合適的尺寸,然後三個人跪倒在地,膜拜尺板一樣,仔細地將紙的邊緣貼在尺板上。

《我們的面孔》系列,這張是台灣cosplay少女的合影,以多張底片疊加,展現出coser們整體混合出來的面目,也是北野謙代表作之一。

這是一個Peak I型顆粒對焦鏡,以暗房為手段做藝術創作的人都知道它好。

(工作所用的大型相紙。)

這次的工作是把一些作品放成巨幅作品。作品放大看起來只是尺寸大了些,但是它要付出的努力是成幾何數級般上升的。

這次所使用的三影堂的暗房,使用的是10x10放大機,功率達到了2000w,是一般小型135放大機的20倍。

如此巨大的功率、超大的放大倍率(135底片放1.7米高),那麼,平時影響很微小的因素,如藥液溫度0.1度的差別、電流的穩定性,不同的反差濾鏡系統,都在這一尺度下被極大放大了。

看見牆上那個東西了嗎…那就是尺板。底片疊加時,需要以7張不同底片上人物的眼睛為準。

覆蓋的白紙上,有隱約的鉛筆痕迹——那就是不同底片上人物眼睛的定位點。

黑色綢布下面就會裝上相紙,並在每次重新曝光相紙前,執行 眼睛定位-撕開黑布—曝光—補充曝光—蓋上黑布,更換底片,對準新底片上人物眼睛在白紙上的定位點—對焦—撕開黑綢布—曝光 這一過程。

開始前的緊張準備工作。實際上,一切曝光數據都是從不斷的估算、試驗中來的。只是在北野謙的放大方法和作品體量下,這一過程變得極為煎熬。

北野謙定好時間後,暗房師開始打試條,第一個試條打出來了。剛才提到記錄曝光數據很可能然並卵—第一個試條全白了啊。

一口氣加上三倍曝光時間,第二個試條打出來了。

不停地繼續打。第一組試條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下一張完整的照片是否能夠達到合適的白灰黑。高光,陰影,都要在試條中出現。如果畫面不對,就調整參數再來。結果暗房師肖日保就把所有底片的試條先打了一遍。

接下來的曝光過程中手機不允許開機。所以無法拍照。實際上工作量也不允許拍照。剛剛提到的從裝片到曝光的繁瑣過程,我們重複了7遍。整個相紙曝光時間超過了70分鐘。

而第一天的工作,由於藥液溫度過高(實際上,只比一般溫度高了1-2度),導致第一天的顯影失敗。三個人一天的工作就此宣告結束。

直到第二天,再次重複進行第一天的全部工作,唯獨這次顯影液溫度低了2度……

成功了。

北野先生這些照片疊加的做法,實際上打破了人們對時間尺度的認知,把瞬間疊加,但如果僅僅疊加時空切片,也不一定有意義。北野先生疊加時模糊掉的是個人特徵,但是「人」做為一個整體,逐漸浮現出來。一時一地的「人」浮現了出來,這是高明的地方,是一顆藝術家之心的完整表現。在疊影中,人和人的不同逐漸模糊,而相同逐漸顯現,它明確地告訴人們,一些屬於人的普遍性。

這就是發自本心的創作。所以他在書的後記里,會說他一開始就是用慢門拍,不是他選擇了這個方式,而是這個方式很自然地走向了他。這就是專屬於北野謙先生的,作者的根源。創作者要首先找到自己的根源,而這個根源往往並非出自攝影上。

作者性的成就

回到題主的問題:攝影專業與非專業的差異。

單純從「術」的層面上去研究北野先生到底做了多少次曝光,如何控制曝光等等,其實都沒什麼意義。

從上面這個例子里,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專業與非專業的差異。比如說,作品尺寸的大小,以及相應的對技術條件的要求,等等,都不是一般愛好者可以達到的工作要求。

而更深層的差異,實際上來自作者性的差異。

在非專業的攝影人士看來,按完快門,或者PS完,那麼一張照片就結束了。

但對於真正以攝影藝術為追求的人來說,一切才剛開始啊。

攝影的技術層面,其實就已經有許多分岔的、可以發展的藝了。就像我們都知道蒙德里安畫的是線條和色彩,但我們同樣使用線條與色彩,是無法「成為蒙德里安一樣的大藝術家」的;就像我們也都用慢門,但並不能做出北野謙先生的作品。

每個作者,都需要在藝術的路徑上,以獨有的方式去追求。而且這個追求,往往是一生結束後,才能評價和蓋棺論定的。

instagram上有百萬級別的用戶。但是這些照片混雜在一起時,幾乎無法區分出什麼作者性上的差別。

而每個藝術作者的作者性的最終成就,才是體現藝術成就的地方。

所以說,要評論攝影專業與非專業的差距,其實技術上的差距倒還是小事。作者如何運用「術」,如何達成作者的藝術,才是深層的問題,深層的差異。

以上內容,均出自即將在3月19日開講的攝影藝術live大課:如何脫離攝影意識的初級階段。這一節課,主要就是為了應對

在3月26日,我們就會從更深入的技術層面,來講一下 美得不行的攝影是怎麼來的

結語

攝影已有的歷史、走向,實際上遠遠超出了目前中文網路上所包含的量。互聯網給人一種「可以免費接觸到所有知識」的假象,尤其在攝影上,人們往往以為只需看到一張照片,就算已經征服了它。

但是專業作者們的藝術,沒有那麼簡單啊。

要不然,我們為什麼還是一直在重新回顧攝影大家的作品呢?如果攝影僅僅是拍張ins上發一發的照片,那麼為什麼那些大家的作品,實在無法復現呢?

攝影在歐洲、美國已有兩百年歷史,在日本,大眾攝影的普及也已經有了幾十年歷史。

而我們中國的大眾,接受攝影,其實才只有短短三十年而已。這期間,攝影的藝術幾經進化,到今天,進入了數字攝影時代。因此,互聯網上討論的內容,還多是JPG vs RAW,PS vs 不PS之爭。

其實那些全沒什麼好爭論的。

在攝影已經全自動化的今天,一個作者的藝術與技術深度,才是攝影專業與非專業的真正區別。


我來講個小故事。

當我還是一個業餘攝影愛好者的時候。有個朋友找我幫忙當攝助。

當然不是給這個朋友當攝助,當時dior在成都ifs辦了個mini show,請的一個老外攝影師。據說一單收費接近6位數。當然這是後話。我就是這個攝影師的助理。

你們以為助理是打打反光板這種活么?

並不是,一開始老外讓準備一個背景架和黑布。沒明白要用來幹啥。(因為不拍人,只拍場景布置)

後來我明白了。

我們拍的是一個個的展台。展台外邊用玻璃保護起來的。黑布用來幹啥的?用來消除反光的!

可能評論里有人要說什麼一片cpl就能解決的那麼麻煩幹啥…

因為這個展台前的玻璃是弧形的……所以cpl消不了反光。

作為助理的我負責拿著這個背景架黑布幫他擋光。

這是其中一個工作…

另一個工作是什麼呢?

後來我們拍一個有地毯的房間…因為地毯有人走過後纖維的方向就會和沒踩過的地方不太一樣。就能看出來腳印。

所以我負責用一個地板刷,一點一點的。把整個房間的地板全刷成一個方向的………三百多平米………

所以。專業攝影師和業餘愛好者最大的不一樣在哪裡?

就是對照片的認真和嚴謹啊…


作為一個還算比較愛好攝影的妹子,強答一發,(⊙o⊙)
樓主說的「專業」和「不專業」在我的理解里接近於所謂的「拍得好看」和「拍得不好看」。為什麼這麼說呢?從樓主的照片里能看出來,樓主在努力追求畫面、光影和色彩,想去表達一些東西,但是所得結果卻非常平淡,比較一般,夜景曝光不足,枝頭鳥兒畫面略凌亂。就好比是「一個非常努力但業績墊底的的房產銷售員」,(~o~)zZ

相信樓主現在對於光圈、快門、iso、白平衡等應該有一些了解了。。。但是,如果攝影只有這些,那大家都去逛逛蜂鳥無忌就結了,也別動不動糾結什麼是好照片,專不專業啥的,從我個人的理解來看,「專業」和「不專業」更多體現在拍攝者對拍攝事物的見解與理解上。說的玄乎一點就是,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會直接影響照片的樣子。。。。

不論攝影是否是藝術,攝影需要有審美。懂得欣賞照片是攝影入門的第一步,也就是能夠讀懂照片。

這裡所說的讀懂,並不是說出能用語言去描述哪哪拍得好,而是你能從很多照片中分辨出哪些是真的好,哪些就很一般,因為好照片是很難用語言去描述的,好的照片能夠直擊你的內心。就像我以前看京劇,怎麼聽都一樣,梅蘭芳和隔壁老頭感覺唱得也差不多,但是如果你是票友你必然能聽出個道道來,對不?


樓主就需要從我現在看京劇的水平跨越到票友的水平,就這一點,能把這個問題里一大堆曬自己照片的人給pass掉——因為自己欣賞的水平不足,而看不出自己照片的好壞,自然也拍不好。

如果你想提高欣賞水平呢,有個好方法就是不停地看照片,看大師的照片,和自己的照片作對比,或者試圖臨摹和大師近似的場景,再或者像我一樣找個師傅(^o^)/。。。。當然師傅水平得不錯。。。

就像我師傅之前告訴我的,不要去試圖從構圖去解析照片,對初學者這不是一個好的事情。去試著思考拍攝者的想法和內心,看看能不能看出照片傳達的含義,比如有些照片能讓你莞爾一笑,而有些又你心中憤懣,還有些就是單純的哇真好看,美呆。。。要是看著看著,你覺得,艾瑪,我拍得咋這麼難看,照片怎麼這麼幼稚,就說明快入門啦。

如果到了這個階段,我相信樓主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照片,到了這個時候,怎麼去拍攝,怎麼去表達?就是前面說的,你對事物的理解和看法決定了照片長什麼樣。

這個話題,並不是所有的攝影師都有資格去討論,殘酷的說,就是拼天賦。通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樓主加油吧。

在攝影「專業」與「不專業」這件事情的討論上,很難有一個定論,你對某些題材的不屑、不在意並不一定說明這些照片不好,而可能是你沒有足夠的理解。

就像我之前有段時間被師傅^忽悠^的有點不屑風景照O__O"…,其實我壓根就沒想著好好去理解風景照,後來看了一些優秀攝影師拍的照片和它們試圖表達的意思,才發現是我想得太簡單了。。。

一不小心扯了這麼多,額(⊙o⊙)…我得趕緊碎覺,困得不行55555

最後放一句話和題主共勉哈,所謂專業,其實就是自己不斷地認識世界的過程。


本人受過四年本科攝影專業訓練,對於專業人士審視照片的眼光,有一些理解和領悟。

我認為一項很大的差別在於:

腦海和眼睛 對影像的感受力和解析力(尤其是解析力,沒有專業素質一般解析不來)。

俗稱:讀圖能力、照片解讀能力

在外行人眼裡,照片總是會被評論為「好看」、「丑」、「震撼」等詞語,這是外行人對一幅畫面或影像的視覺感受的語言表達。

而在專業人士眼裡,除了直觀的視覺感受之外,在照片中還有兩樣東西能被十分迅速地解讀出來:

1.拍攝者想要記錄的(事件、行為或人物)
或拍攝者想要表達的(情緒、思想或觀念)

2.技術含量(包括:光線、色彩、物距、焦距、景深、光圈大小、快門速度、鏡頭上揚或低頭角度、機位高低、是否人為添加光線等等)

不過,並非所有的技術內容都能精準無誤地被看出來,有的攝影師把光線布置得非常微妙自然,讓人眼很難分辨出差別,這也是很正常的。

讓非職業和非專業的人去分析一張照片,他們很少有人能這樣去分析,即便是像影樓攝影師這樣的攝影從業者,也不見得能這樣去解析照片。

雖然有人可能會說 這樣分析照片是不必要的,但是 經過了反覆練習的、真正專業的人,就是能夠做到這些,而這些能力也正是他們在「上戰場」時能夠精準出擊的技術基礎。

「專業」作為一個形容詞的時候,它更多是代表了一個專業人士對該領域的一種本能和直覺,是日積月累的歷練帶來的,非專業的人沒有這些訓練自然在這個領域會和專業人士有很大的能力上的差距。


照片都是自己想出來的,而不是拍出來的。
這是上課的時候我們老師講的一句話。


?_?

原作者的 Facebook 我找不到了,知道的朋友留言一下哈 ^_^


科班出身有靈氣

非專業的偏匠氣


不用謝


如果正經說這個問題,我覺得最大的差異或者說差距在於:

審美。


攝影門檻越來越低
審美差距越來越大
就國內的教育來說,80%的高中生是父母選擇你的專業
所以我認識的很多攝影專業的學生並不喜歡攝影
當然另外一大部分專業攝影師,連大學都沒讀過

那麼就不僅僅是審美差距了
有時候就是嘴皮子的差距了
他不就是ps厲害么,我要是ps厲害,這圖我也能拍
他不就是有xxxx鏡頭么,我要是有xxxx鏡頭,這圖我也能拍
他不就是能約網紅么,我要是能拍網紅,我的圖也好看

所以我覺得吧,攝影多學多看多練不是一句空話
差異也是很大很明顯的

既然我ps不厲害,既然我器材不好,既然我拍不到好看的妹子
那麼為什麼你依舊熱愛攝影呢?

1.後期問題
前期就想好後期思路,而不是拿到一張照片直接就開始後期
如果不經歷這樣的過程,那麼你ps技術再好又能怎樣呢?

2.器材問題
為什麼一樣的器材,別人可以拍的那麼好
同樣的問題,要花不少於他人的努力
當你拿到一個鏡頭的時候,比如人精(50 1.8),你要想著去發揮它最大的極限
比如轉接微距環,比縮小光圈拍風光而不是拿去人像虛化
喜歡一個微距大神很多年

13.09.15 清晨草叢裡的-NERO 他就是用50塊錢的轉接環加人精拍照的(圖侵刪,如果有人有他知乎賬號,幫我@ 一下感謝)


謝邀。我覺得一個區別是,業餘往往感動自己,專業往往打動他人。

技藝嫻熟、後期精通就不必說了。我猜測專業人士的的主要特點是沒有什麼條條框框,沒有什麼可以束縛他們的東西。唯有一個信念,就是主題。就是「你到底要表現什麼?」。

其次,我猜測他們已經熟知各種表現手段,記憶庫里存有海量大師級經典作品,那麼接下來關注的就是「能不能創新,能不能突破?」

畫面乾淨,屏蔽蕪雜,突出主體,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訓練是訓練,比賽是比賽,這個區別他們很清楚。所以,要麼不拿出來,凡出手的一定是作品。所謂作品就是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我是純業餘。在我看來題主拍得已經很不錯了,至少在構圖方面幾乎無可挑剔。不過這幾張片子還很難稱為作品。最好的是第二幅,只可惜按快門時機不是最佳。自然時間上已經錯過了落日最後的餘暉,色調平庸,對比感減弱。主體兩隻鳥的一動一靜本來是很難得的瞬間,但靜的那隻形態太難看了,像是歪果仁寫的毛筆字。憑經驗知道,這個角度恐怕已經是最好,不過效果不好沒什麼可說的。能出一張好片都難啊,只有等下一棵樹和另外兩隻鳥了。


謝邀,對於這個問題感到誠惶誠恐((((;?Д?)))))))其實已有的答案大多說得很到位很清楚了,單純從個人體會稍微說一下。
其一,拍攝流程不同
這裡拍攝流程指的不是拍攝一張圖片的具體過程,而是指拍攝思路。
專業攝影師大多是先有點子後拍攝,例如拍攝某餅乾圖片,步驟是這樣的:1、品牌風格,2、產品特色,3、受眾需求,4、客戶期待值,5、場景設計,6、前期拍攝,7、後期修圖,8、反饋。然後如果是拍攝風景或人文,大多專業攝影師不會只是路過拍一次,而是在踩點時已經有一張圖片的大體構思了,然後再去執行,典型例子就是布列松的一系列決定性瞬間圖片,還有現在很流行的各種極簡攝影。
簡單來說,對專業攝影師來說,攝影是表達手段,是在思考與理解之後的。
相對於此,非專業一般想的更少、理解更淺顯一些。

其二,對圖片質量的控制。
專業攝影師能一眼看出一張圖片的問題所在,無論是圖片思想的表達還是處理技術上的問題。
舉個例子,高光、暗部層次豐富與否、色彩是否斷層、畫面邊緣是否有干擾物等等。
更不用說,專業攝影師的培養過程中接觸了大量優秀、精華的作品,專業攝影師圈子內的信息交流,這些都是決定性的差距。

但是,想說的是:是否專業出身並不能完全決定攝影師的高下。如果對攝影投入足夠多的精力,上述差距早晚是能夠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通過學習和實踐彌補的。

(好多其他答案炒雞棒!就寫到這裡我要去跟各位老師學習啦(=′?`)人(′?`=))


專業和不專業只取決於甲方
能滿足甲方需求,並利用職業技能滿足甲方需要的 就是職業攝影師
區別就是非職業的會由於個人能力,情緒,興趣原因無法滿足甲方的要求和計劃

職業攝影師類別中有非常多的細分領域

而拍妹子的,拍婚禮,拍風景, 相對的進入門檻較低 因此這幾個領域裡進入通過不斷的學習技能。賺到客戶的錢 並且滿足了客戶的需要 也可以算是職業
而更多的細分領域裡
職業攝影師需要的是基礎的視覺教育,美術功底,還有很多有關的技能加持之後,才能在那些領域裡擔當職業角色。
比如電影攝影師。


我覺得這個跟畫畫差不多吧,專業跟非專業一眼就看得出來


專業攝影和業餘攝影有什麼區別呢?

個人認為有以下區別:

1主題
之所以說主題,是因為這一點最易分辨。作為專業攝影,攝影是具有明顯動機和表達性質的,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會講故事,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寫小說,小說是明顯有主題,有話題的,而不是單純的記述。

樓主的攝影,幾幅在一起,沒有任何主題,只是「記述」,覺得漂亮就按下快門。可是現在的快門已經幾乎不需要成本,fackbook每年會有兆億級的照片,而在photographyserved上,一個月只有幾個甚至更少的「主題」創作。每一個創作者都有他們這一個主題的初衷,譬如有專業拍花的,我們一般人只是看到路邊好看的花就按下快門,可是一個專業攝影是要找到世界上各個稀奇的花,布光,背景,器材…都要耗費更多的資源。這樣拍出來的一個菊花才能做蘋果的壁紙,他們創作的是「奇觀」,和日常是孑然不同的概念。

2技術化
在專業領域技術花是不可饒過的一個標準,攝影是一門手藝。

譬如之前有一組挺火的照片,是捕捉大腦的神經系統,這裡用的就不是普通的攝影器材,但醫用的攝影器材也屬於廣義的攝影技術,我們一般人則無法接觸這些攝影手段,這是技術化專業領域的。muse的《the 2nd law》專輯就使用了這張專業攝影作為封面,喬布斯也非常喜歡這個封面,apple store選擇使用這張專輯裡的曲目做試聽曲,這張封面是功不可沒的。

3傳播途徑
放在畫廊的畫就是畫家畫的,自己在家畫的就是塗鴉,是隨筆。要知道傳播途徑決定了它的性質,當然,現在傳播途徑在逐漸的相互滲透,但是本質還是幾乎沒變。

雜誌上的專業攝影是商業攝影,藝術畫廊里的是藝術攝影,國家地理上的是景觀攝影,id上大量刊登肖像攝影…傳播途徑決定了創作者是否是全職從事攝影行業,攝影本身是否能夠獲取利潤…傳播媒介也決定了專業性,因為這些媒體具有非常嚴謹的選擇作品的流程,可以幫我們判斷哪些作品更具有「專業性」。

4嚴肅程度
嚴肅程度之所以單獨拿出來是因為我個人對嚴肅程度很在意,不夠嚴肅的攝影作品我覺得都是不「專業」的,好比郭敬明的書和閻連科的書,我傾向於後者的專業性。

暫時想到這麼多。


首先回答標題問題:

所謂專業與業餘的區別,之前看過一個很好的答案:

業餘愛好者會一直練習,直到他們可以把事情做對;
專業從業者會一直練習,直到他們不會把事情做錯。

攝影也是一樣,看到鹵煮的拍攝題材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夜景城市風光、夜景人像等),倘若鹵煮你就此滿足於自己的成就,那麼你就只是業餘愛好者;倘若你能始終抱持謙虛,持續進行自我批評和改良,那麼你的態度就是專業從業者。這其實無關於你是否真正是專業從事攝影工作的。
現在的攝影門檻已經低到只要你花錢買個單反掛脖子上、穿個兜里插滿濾鏡的攝影馬甲、留上一頭披肩長發並且能發出爽朗笑聲的就可以稱呼自己為獨立攝影師的年代了。但是專業的門檻卻並不會因此而降低標準,始終以專業從業者的態度、心態來要求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PS,看到鹵煮跟我的拍攝口味有點兒類似,因此斗膽放一些自己的城市夜景風光,權當探討,不喜勿噴,非常感謝。

13年9月底於陸家嘴人行天橋。可以看到此時我仍然不能較好的顧及構圖中天際線的完整性,視向空間方向出現了缺口,看起來會不舒服,而且前期透視控制不佳導致後期難以彌補透視所帶來的變形。

14年4月的雨夜,陸家嘴地標。由於使用最大光圈僅為f4的廣角頭,因此無法很好的兼顧快門速度和ISO(沒記錯的話應該已經推到3200了已經),仔細看情侶的腳步會發現斷層,看起來很詭異。

14年5月的浦西廣東路,看到騎電動車的人位置極佳就直接按下快門了…… 後來發現景深控制非常不盡如人意,焦點位置在後面的「電腦經營部」廣告牌上了,導致前景深嚴重不足,為了兼顧快門速度光圈也只能用2.8……

永遠要站在「最苛刻的觀眾」角度來看自己的片子。什麼時候對自己的照片滿意了,什麼時候自己就變成「業餘者」了。

共勉。


謝邀。
就像這樣。

從立意、構圖、用光、角度、拍攝手法、攝影器材、取景場地等等方面,滿滿的都是差距。


就一個標準:

有沒有地方發表作品。


推薦閱讀:

買相機兩個月了,總覺得拍得不好,希望得到指導,怎麼拯救?

TAG:攝影 | 攝影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