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武田信玄(晴信)在看了孫子兵法之後只留下了風林火山而刪除了雷陰??


武田信玄在政治上及軍事上的才能是沒什麼可以置疑的,應該不能說是他對陰、雷理解不足。這才僅保留了風林火山而捨去陰雷。也不會是因為軍旗書寫空間,這應該只是知友的一句玩笑話,畢竟文字的增量不大,加上陰雷只需要改一下字型大小大小就行了。要是上杉謙信大姨媽來了,情緒波動劇烈,突然要求家臣在軍旗上寫上一套全本紅樓夢,那才是真的做不到。

先闡述一下我對「風林火山陰雷」的理解吧。

其疾如風:在急行軍時也包括緊急撤退,要求神速,要像飈風一樣疾馳有力。
其徐如林:在調動軍隊行軍時,要求舒暢,像樹木之間一樣行列齊整、井然有序,像叢林一樣沉靜肅穆。

風和林是針對軍隊「形」上的訓練,強調
基層軍官和士卒的身體素質、服從性操練,是建設一隻形式上的部隊最基本的要求,這是最基本的備戰。

侵掠如火:於順境侵略敵軍時,如衝鋒交戰,要像烈火侵蝕枯草一樣,如火燎原,不可遏止。
不動如山:於逆境屯兵固守時,要像山嶽一樣堅固,不可動搖,即使洪水滔天,依然面不改色。

火與山是針對軍隊「勢」上的訓練,強調基層軍官和士卒的心理素質,士氣操練,面對高強度戰爭時敢於作戰,又不懼消耗,可以說是氣勢和士氣上的要求。如果對部隊只作形式要求,最多不過是培養了一群警察而已,對部隊心理素質的訓練才能保證部隊在實戰中勇於戰鬥和不懼犧牲。相比風林的備戰,火山是即是實戰能力,又是實戰本身。

麻煩的地方來了。。。

難知如陰
:如果說這點僅僅是要求部隊隱藏行跡,讓敵人有如被遮雲蔽月難以識別我方意圖。似乎可以通過隱蔽行軍,全程靜默來實現,如果只是體能和服從性的要求,是否與風林重複了?

動如雷震
:如果說這點只是要求部隊驅兵接仗,要有雷霆之威勢,撼動敵軍如震動草芥一般,似乎又是心理素質和實戰能力的要求了,是否與火山重複了?

試想,孫武子之所以會著書兵法十三篇,肯定不是因為「春秋」出版社的編輯約稿,純粹為了騙稿費而重複行文。孫武子所以被後世尊為兵聖,必然是字字珠璣,不浪費點墨。

所以我推測,難知如陰是針對領軍者的要求,如何隱藏已方意圖,製造假像來蒙蔽敵人,「難知」即是運用各種偽裝和擾亂的手段,「陰」即是蒙蔽敵人的結果,而最終目的就是製造一切對敵方不利的條件,等待最佳的時機。

動如雷震亦是對領軍者的要求,指的是要在敵方陷入最不利時發動戰爭,而戰必予敵以最大傷害。「動」即是掌握髮動決戰的主動權並適時出擊,「雷震」即是毀滅性的破敵打擊,而最終目的就是結束戰爭。

以上兩者都已經到了戰略級的層面了,風林是備戰,火山是實戰,陰雷是創造決戰條件並最終決戰取勝。

介紹完之後,我們對比一下日本戰國和中國春秋戰國的差異

首先是戰爭規模的差異,日本國土面積小人口也沒多少,其戰國多是小規模戰役,雖然有過雙方合計10萬、20萬的戰役,但是相比春秋戰國僅殺神白起長平一役就投入秦軍60萬,殲滅及坑殺45萬趙國部隊,雙方合計過百萬兵力投入,這還不是戰國時期的個例。既然日本戰國軍隊規模較小,再加上日本戰國各大名國土狹小,兵力又沒有多到無法親自指揮作戰。那麼縣城大的地方搞出什麼十大元帥幹嗎?!等著他們下克上嗎?所以不需要大規模的培養戰略人才

其次是經濟實力和軍隊職業化的差異,日本戰國的軍隊構成以武士為主力,加上農民組成的所謂足輕輔助,但數量上業餘農民是主流,總體構成職業化程度底。而且武士可以在街上隨意砍殺農民,理由僅僅是為了試刀而已,可想武士與農民的關係之惡劣。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有魏國裝備精良的魏武卒,愛兵如子的吳起(吳子),更有令各諸侯深為恐懼秦國大批名將率領,以及軍功制度激勵下的虎狼之師。日本戰國經濟,文化落後於中國春秋戰國導致職業化發展較慢,一直到其戰國末期才出現兵農分離。在職業化程度相對低的情況下,不光面臨有限的財力,還是面對有限的職業人材,決定了對戰略思想的傳播只能滿足少數人。所以條件有限無法大規模傳播戰略思想

沒經過什麼深思熟慮,差不多就只能說成這樣了,不再多言。

綜上所述,日本戰國時期的軍事素質培養,面臨著即不關民眾什麼鳥事,以及武士階層還停留在比胸肌看腿粗,萬一師妹的胸更大的就切腹的情況。針對這些炮灰即不需要,也不具備推廣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所述戰略思想的條件。對大日本天朝教育體系中的強化訓練和反覆洗腦而言,「風林火山」足夠了。不能再多,要是加上「陰雷」,考慮到日本人民的素質太低,要是信息量太大,不僅傷害到日本人民的感情,更會攪亂思想,那日本合協社會怎麼辦?!

以上皆為猜想,觀者自行分辨,作者概不負責。欲知真相恐怕只有把武田信玄刨出來,讓某大國著名女神探親自偵辦,制服捆綁、滴蠟鞭打,才有零口供定案的可能。

再次膜拜: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 不動如山; 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因為坑爹的北田顯家就弄了這四個字,信玄公表示也很無奈。


孫子兵法在日本戰國時代並不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東西,武田家畢竟是受過天皇御賜日之丸旗的源氏後裔,且風林火山強調士兵素質,做了孫子旗用來激勵士氣的,後面兩個對普通足輕無用,他們也理解不了,所以並不強調。


居然沒人答。。。可能真的很難吧。。。拋磚引玉一發。。。可能是武田信玄沒有完全理解軍爭要義,也可能是跟他自己的兵種不好契合,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性是。。。旗子太小,寫不下風林火陰山雷。。。


首先,舉例闡述下我對這段著名兵法奧義的理解,為方便現代人領悟,我們不妨把這六句奧義套用到今天的軍爭。

其疾如風:輕裝快速反應部隊。如空降、空突作戰,萬里奔襲,朝發夕至,蛙跳前進,功敵不備。古有游弋夜不歸,今有「遊騎兵,做先鋒」。

其徐如林:裝甲穩定部隊。如裝甲集群作戰,坦克一炮一頓突破防線,步戰協同清障查漏補缺,工兵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伴隨民事、憲兵、通訊、醫療、防空、核生化等輜重後勤,徐徐推進,鋼鐵如林。古有陌刀軍人馬俱裂;今有機械化履帶碾壓一切。

侵掠如火:海軍陸戰隊。如《血戰鋼鋸嶺》登陸戰,飛機覆蓋轟炸+軍艦地毯炮擊+步兵螞蟻裹象;水面上密密麻麻兩棲戰車舟艇高射火力網穿插往複,搶灘登陸連綿不絕;「搶島啊~插旗啊~日本妹子啊」。。。屍山火海,人間地獄。。。海陸空全方位各品種炸B集體嗑藥三位一體聯合出演之《我的來複,我的鳥,日本島上,我的動作愛情片》。。。因此說,古有三國先登死士有死無生,今有米帝陸戰隊遠征軍有槍有鳥。

不動如山:內衛防禦部隊。如國民警衛隊,WJ官兵,說不出家門就不出家門,國在人在,國亡人亡;說不動就不動,一寸山河一寸血;高山來了用肩扛,洪水來了築人牆。若是那敵人來了,就用城市戰把敵人拖進人民群眾的深淵海洋。。。古有六年襄陽之圍,今有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

難知如陰:山地、游擊,范特種部隊。如土共八路軍、伊拉克游擊隊、盟軍敢死隊、上海小刀會。其精髓正是「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十六字真言,怕什麼翻山越嶺、泅水鑽洞,只為那深入敵後的巔峰,九淺一深,虛虛實實,終有一日直搗黃龍。。。古有白桿兵舉槍連戳九苗寨;今有海豹六隊生擒捆綁薩達姆。

動如雷霆:戰略導彈部隊。如天朝第2炮兵、毛子戰略火箭軍、米帝北美防空司令部,不動則已動一發牽死手,死手一出,遮天蔽日,地動山搖,威震環宇,貽害百年,天塌地陷,寸草不生,動靜如字面意思。古有回回炮、霹靂車;今有東風白楊三叉戟。

綜上所述,不難相信,事情的是這麼來著:

武田信玄在充分領悟了烽、火、山、林、陰、雷的精髓後,因深思,故熟慮。時常輾轉反側,患得患失,手舞足蹈,語焉不詳,寢食不安,內分泌失調,就連習得很久的擼都不知不覺給戒了~ 他想啊:這其疾如風好說,找一批沒護甲的騎上驢子先;其徐如林也不難,拉來的壯丁人手一桿長槍每天踢隊列就行;侵略如火更簡單,被明朝捻回來的海賊大把大把,個個侵略成性且刀甲自備,餉都不用發,只肖說跟著哥有你們湯喝然後Y盪一笑,立馬人人上火,後期每人再發個火繩燒火棍如虎添翼啊;咳,這個不動如山有點難度,狗R的戰國這麼久,活下來的都是些牆頭草,看來武士道精神有必要加強洗腦,以我們大和民族尿性,也不是辦不到嗎。。。

可這個難知如陰,我了個日咋整,我了個日就這麼彈丸幾塊地,我了個日能往哪藏啊我日呀!單兵還好說哈,認領幾個忍者,這幫人衣不遮體鳥獸為群天生就親近自然簡直是本色偽裝。可要是一大群叫花子成隊行軍,介尼瑪日本就一個富士山,全特么丘陵啊有木有!不夠吸引人眼球的,咋個難知法了,嗯?孫子呀,孫子呀,真要整個山地師團出來,整天宅在富士山別出來啦,丟人吶,雞肋啊,雞肋啊,曹操呀,曹操呀(捂臉。。。)

還有這個動如神馬的雷霆!簡直就是戰役規模歧視,嚴重抗議!我這兒上萬人的戰役那都是超大規模的特例咧,信農四家聯軍才1800號人,我家滿打滿算拉上叫花子也就三萬人。。。(計算中)。。。拋去一半助威的、划水的,再分個六份,1、2、3、4。。。2000來人,能雷霆個後腦勺哇!還雷霆,咋個法,孫子你教教我,天照大嬸啊,教教我吧,痔瘡都擠滿了。。。。。。於是,在信玄擠破了第2000個痔瘡以後,他決定,要像擠破痔瘡一樣,把自家的陰、雷二部切掉,從此稱霸日本,直男一生——《太上信玄感應篇》


武田信玄也就學點孫子兵法的皮毛,殊不知兵法的精髓在於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再看看他前期打了多少攻城戰。


風林火山主要靠士兵,陰雷主要靠將領,日本戰國爭霸靠的是士兵,日本人智商有限,不對將領素質做太多要求,誰帶兵多誰贏


推薦閱讀:

手取川之戰到底存在不存在?
在與德川家康的較量里,石田三成犯了哪些錯誤?
北條為什麼沒有上洛?

TAG:歷史 | 日本歷史 | 兵法 | 日本戰國 | 孫子兵法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