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國產紀錄片導演,你最想拍出關於什麼的紀錄片?

看過很多紀錄片,感覺中國的紀錄片還是太少,質量高的也就那幾部,沮喪


非洲。中國的工人們在那兒辛苦的為別的國家進行基礎建設。我有渠道。但是沒人願意跟我一起。太苦了,大家聽了工人們的口述就打退堂鼓了,熱,累,沒水沒電,三個月洗一次澡,工人們互相剃頭,黑人們偷喝茶水,巴掌大的蚊子時刻提醒著你身在的地方,拉肚子是最不祥的徵兆(醫療設施缺少。)還有除了星空之外的無休止的寂寞。

他們作為國家級戰略的一部分,奮鬥在一線。卻很少有人關注他們,他們有的客死他鄉。有的十年都沒有歸國,不為別的只是上面一個文件,錯過了自己女兒的20歲生日,但是儘管這樣,他們依然還在努力,有埋怨,有不甘,有思念,國內的家人想去非洲一看也是難如登天。各種簽證,免疫證明,轉機航班之困難。就這樣。他們忍受著寂寞。

我16歲那年隨母親去了非洲旅遊(南非,玻資瓦那,模里西斯)。愛上了那個沒有污染,永遠閃亮著星空的地方,更永遠記得那兒的中國工人。他們辛苦了一天燒了一大鍋麵疙瘩,配合著胡椒粉和不知名的香料,一起歡迎著我這個來自故鄉的客人。

從那個時候我想我有機會一定要再來。將近10年過去了,我重拾這個計劃,母親表示支持,幫我聯繫了當地的公司可以讓我進行拍攝。可是再支持我一個人也沒用啊。畢竟沒有人來幫我。也挺危險的。獨立製片不是沒有。只是在非洲那個停水停電的地方。。你不帶幾個人去真的很麻煩。 還有就是資金問題。紀錄片以月為單位。至少6個月開頭。在國外的生活費。也是筆不小的開支。


我還在努力。我希望總有一天,我會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資金問題給全數解決。我能把那塊壯美的大陸和美麗的中國工人帶給大家。

10月17日。 手機更新。
感謝大家的關注!我沒想到我的這個想法有那麼多人的支持,也有的提出的質疑。忙裡偷閒,統一回復下幾個問題。

第一,能開起眾籌么?能一起去么?

回復:我先前的預算為片長為60-70分鐘。拍攝時間半年至一年左右,大概20萬人民幣左右,(攝影器材自帶)主要各種應急的器材。(發電機,探明燈,以及夜拍的與航拍的一些裝備,) 當地有建築公司的支持。願意提供拍攝人員和場地。安全問題由公司負責。(最初選擇的是剛果,後來安全問題。改成玻資瓦那。)想一起去的可以私信聯繫我,評論不再一一回復。眾籌渠道暫未開啟。因為我不想被人說毫無計劃的眾籌是騙錢。如果大家真的很想支持一波。我將會在休息時候列出一個器材以及資金需要表,列出來。給出明細。大家再來支持一波也不遲。

第二,這片子你能拍好么?人BBC CCTV都拍過。你能拍的有意思么?

答:非洲題材的紀錄片。我也看了不少。評論中提的一些片子我也看過。但是感覺少了點什麼。本人有這個想法初始是在上大學的時候,後來確定。是看了焦波老師的《鄉村裡的中國》。鄉村這個被中國人關注最多的紀錄題材。在這個片子里重新散發光輝。焦波老師選在山東的一個村子的一家,跟拍了一年,由一個個小故事,合成了一個大故事,最後成了片。獲了獎。我當時就想,為何我不能跟拍那麼一個在非洲工作的部門。比如:測繪小組(都是211 985的土木工程畢業生,天之驕子不為過。在非洲做基礎測量測繪。)比如:普通工人組(單純為了工作過來的。有的為了高薪,有的為了升職。有的是公司調動。不同的人組合在一起完成一個項目,一定也會有許多故事。)另外在非洲這片大多數人都挺陌生的一個大陸,怎麼與當地社會交融,怎麼和自然搏鬥,國家在非洲到底在建設什麼,給當地發生了什麼變化。都是看點。並且我作為個人製作,不公開發行,不用考慮太多的政治因素。各位盡情放心。

暫時就解釋這麼多。作為難得上知乎答題的我感謝您的關注!


10月17日 晚更新

私信說我因為不公開發行。還想眾籌的騙錢的。可是我並沒有給出任何關於眾籌的渠道。私聊關於眾籌的我都回絕了。


我不公開發行代表不貼龍標。不上電影院。但不代表我拍這個片子大眾就看不到啊。

關於影片本身什麼都可以討論。心平氣和說我 too young too simple都沒問題。說我騙錢我就angry了。

我已經說了。要眾籌也會走正式平台。列清所需的確實補不上的東西。才會開始。希望大家看到眾籌兩個字就不要想到清晨的陽光。謝謝。


10月17日晚11點更新

很多朋友在評論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和現象。
「答主你是在灌雞湯。在非洲的好多人。工作不僅不辛苦,而且工資挺高。就算很辛苦。在極高的工資下,他們那麼拚命是為了錢。條件艱苦。可是骯髒的交易也許多。這是你看不到的。」

答:我詳細看完了每一位給我回復的朋友。很感謝大家。可能是我年輕太輕。沒看到那些背後的一面。但是紀錄片雖然冠以「紀錄」之名。由於要進行策劃和剪輯,實際上還是糅合了很多導演的主觀觀念進去。無法到達完全客觀的角度。我16歲那一年去的非洲印象是這樣,周圍也有很多朋友回國跟我說的情況也是這樣。所以我的主觀觀念已經定下了。和在非洲援建的公司領導商討這個事兒的時候,領導跟我說的也是如果能進行拍攝的話,多多展現中國工人在非洲辛苦的一面。所以我在前文中寫的拍攝基調是偏向「雞湯」的。

對此表示質疑的各位,我表示,紀錄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西。歷史是個愛打扮的小姑娘,影片也是如此。就像我簽名說的那樣「紀錄片的真實,只存在於導演的心中。」 大家出發的角度不同,自然立場也會不一樣,看待同一個事件的態度也會不一樣。 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提供意見和諧討論。謝謝!


10月18日晚更新

再次感謝各位的熱情與支持。本人現在手上有片子沒做完以及鄙人打算出國學習,所以還在兼顧學習著語言,讓我看知乎時間不是那麼充裕,由於私信我的實在太多,本人沒有辦法即時一一回復,如果很想參加的各位可以用以下的方式進行私信留言:
發一下您的年齡,性別,目前工作地,以及是否接觸過拍攝,作為基本資料。 我抽空時候會來看看,選擇一些朋友們進行交流和磋商。
我抽空的時候也會回復大家評論和私信,謝謝大家!


學生,我自己的學生,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

拍幾分之差沒有讀成高中、每天認真穿校服、在一片混亂中認真聽課的學生的倔強眼神;
拍無所事事蹲在有WiFi的地方蹭網玩手機的三三兩兩;
拍男孩女孩在教室里講台上接吻,看到班主任推門進來的淡定;
拍混亂的課堂,拍無助的老師,拍隨意進出教室接打電話高聲談笑的後排學生;
拍混亂的課堂,拍兇狠的老師,拍課堂上和衝下去沒收手機的老師大打出手的後排學生;
拍穿著工服在車間打撲克的未來工人;
拍穿著工服在車間睡成一片的未來工人;
拍一身爆款妝容油膩的花季姑娘;
拍為了雞毛蒜皮大打出手的荷爾蒙小伙;
拍床板下面的管制刀具;
拍空蕩得像鬼屋的圖書館;
拍菜市場一樣的班會;
拍宿舍里油膩的地板和酒瓶;
拍為了運動會和歌詠比賽認真排練的殺馬特少年;
拍為了最微小的獎勵激動不已狂發朋友圈的姑娘小伙;
拍他們實習,拍他們照畢業照,拍他們帶著褪去了少許青澀卻依舊迷茫的眼神,拖著行李箱離校,去工廠,去保險公司,去賣房,去當10086的話務員。

然後,本季結束,9月又迎來新的一季。周而復始。

ps,不會回復任何一位覺得自己有權利judge我的聰明寶寶,舉報+拉黑不謝。


雙規中的人。


特別想拍一部《中國人的婚姻》的紀錄片。
從傳統的到開放的、
從異性的到同性的、
從堅持到底的到半路離異的、
從有孩子的到一生沒有孩子的、
從堅持共同的事業的到彼此做著不相關的工作的、
從一婚到二婚、
從年輕人的婚姻到老年人的婚姻、
健康的婚姻和不健康的婚姻、
甚至聾啞人的婚姻、肢體殘疾人的婚姻
等等。。。。

我一直覺得中國社會比起歐美有一塊缺乏的就是「婚姻諮詢」
中國大部分的「婚姻諮詢」這項工作都由親朋好友擔任,
這些不專業的建議和點評,
其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婚姻狀況。
而伴侶作為陪伴我們大半生的人,在一起的時間比父母還要長,
婚姻,作為愛情,親情,友情的複雜混合體,
更應該得到重視。
而且由於婚姻的隱秘性,就像大家都愛說的
「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
很希望能通過一部紀錄片讓大家看看別人的鞋都怎麼樣,給大家指出一條健康的經營婚姻的方法。
中國還有一句老話是:
「家醜不可外揚。」
正因為這句話,很多人在婚姻中承受著不為人知的痛苦,且無處傾訴。
也希望這部紀錄片能讓這些獨自隱忍的人看到自的同類,看到生活的希望,
甚至找尋到解決的辦法。


P.S.說的感覺跟馬上就要開拍一樣,哈哈哈!
=========================美麗的更新線================================
有很多熱心的答友在評論里給我出了主意,
比如還應該加上不婚族的部分,
加上很多少數民族的婚俗習慣的元素,
非常感謝大家的熱心,眾志成城之下
這已經不是一個紀錄片啦,變成一個系列紀錄片了。
不過我還是覺得朋友們都很可愛!
謝謝!
也有答友思考了「婚姻中是否應該追求靈魂伴侶,還是應該滿足於合伙人關係。」這個問題
挺深刻的,對大部分婚姻一針見血,
我也特別希望有想法的朋友能跟我一起討論和思考婚姻問題。
如果有什麼不方便在評論區說的請私信我!
感謝!


《垃圾下的中國》

路燈越是耀眼,街角的影子就越顯昏暗。————被垃圾掩埋的中國
(補充幾個鏈接:
紀錄片《垃圾圍城》是2010年一個名叫王久良的北漂攝影師以垃圾包圍北京拍攝的一個紀錄片,場面震撼、鏡頭細膩
關於垃圾回收:
知乎日報:為什麼垃圾分類在中國進行不下去?
為什麼垃圾分類在中國進行不下去?)
以下是正文

城市垃圾——2014於蘇州

鄉鎮垃圾——2014于山東某小縣城(像素惡劣,請諒解)

農村垃圾——2014于山東某農村

——蘇州古鎮的河道污染

——小縣城的河道邊緣,垃圾堆積

——鄉下農村的農田河道,垃圾丟棄

「這是垃圾下的中國。農村的垃圾分散肆虐,侵蝕良田和民居;城市的垃圾集中猖狂,看似光鮮亮麗,背後不遠就是腐敗的蚊蠅滋生。。。農田裡充斥著白色垃圾致使土壤板結,城市高樓背後就長著瓦礫垃圾中苟延殘喘的莊稼。。。江南水鄉文物古橋之下就是常年沉積的不可降解垃圾,積年累月,宛在水中沚。。。連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也逃脫不了祖國的沉淪,富人似乎並沒有帶來美的生活方式,全中國,不 ,應該是全大陸,都沒有一點垃圾分類意識,我們生活的地方,無處可逃」

以上是我中學時期抒發的感觸,我本人出生在山東的農村,從小到大見證了在農村垃圾的漸漸肆虐,太多塑料的無限制使用、無管理丟棄、無節制焚燒,讓我從小認識到這種難以降解的垃圾的可怕一面。從此我開始有意識地偶爾隨手拍下路過的垃圾,即使照片能表達的只是九牛一毛。
後來我轉學到城市,本世紀初期的以旅遊城市為標榜的青島的城市垃圾問題並沒有顯示出比農村的高明之處,無論是市場、工廠、農田還是河道,都充滿了肆虐的垃圾,處理手段簡單粗暴。後來我去過更多地方,從北京上海到南北方鄉下,從工業城市
到旅遊景點,從一二三線城市到鄉鎮農村,從山川到海洋。。。我才意識到全中國都是這樣,沒有多少地方能例外。後來我聽說了印度的恆河(關於更重口的恆河浮屍請自行百度)我又意識到垃圾是全世界第三世界國家的問題,而如果不解決垃圾問題就不算真正地擺脫了第三世界。

這種似乎很常見的景象正在我們的熟視無睹中迅速地擴大覆蓋,
給每個人帶來生理與心理上的長久危害。

海陸空,無一倖免

垃圾、瓦礫即使在一線旅遊城市裡也是無處不在,或許就隱藏在光鮮亮麗的一個拐角。

簡單粗暴的垃圾處理方式,或直接焚燒、或簡單掩埋,或者乾脆露天堆積,他們是大地的癬,我們在任其流膿、腐爛,惡臭。

我認為我們這個開創了工業化的時代肯定是不同於以往歷史上那些時期的,中國處在這個時期事實上充滿了危機與破壞,而以往幾千年的歷史也沒遇到過這樣的問題,自然也不存在現成的解決之道。石油化工營造出大量的百年也難以降解的塑料,各種塑料商品的使用與丟棄事實上都是一個遺留百年的問題。過去的社會垃圾無非來自於天然的金木水火土等元素,丟棄後能夠迅速回歸自然,而今天發生的這一切更似乎是不可逆的,我認為這個問題足夠可怕。在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垃圾像腫瘤一樣堆積、擴散,事實上成了垃圾累積覆蓋下的國家,成了世界工廠後門的世界垃圾堆,成了發達國家光鮮亮麗的犧牲品。是這些血汗工廠、環境污染、垃圾肆虐的工業負面撐起了高福利、自由平等、天堂般生活的工業化正面。

——印度的恆河污染(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中國長江死豬事件還近在眼前)
圖片小部分來自網路,侵刪。
各位的身邊如果有此類素材,特此懇求順手提供給我,命名時間地點。不勝感激

希望能有這樣一部犀利、震撼的紀錄片,能夠喚起國民的環保或者自保意識,不論貧富,不分地域,不談受教育程度,人人自危而人人奮發,人人自律而人人律人,留給子孫後世可貴的精神財富而不是國土上滿滿的垃圾。

把文明種到潛意識裡

20160622補充,摘自百度百科「塑料」詞條
世界難題
石油化工生產的塑料廢物污染是世界環境難題。大部分塑料一次性消費使用後即被丟棄。迄今為止學術界認為,塑料產品由於物理化學結構穩定、在自然環境中可能數十至數百年不會被分解。
楊軍教授介紹,2013年全球消費2.99億噸塑料,其中聚苯乙烯類塑料佔7%,每年消耗約2100萬噸,常見的塑料飯盒、咖啡杯等可承受開水溫度的材料即為聚苯乙烯。權威的調查已經表明,聚苯乙烯這種塑料在土壤、污泥、腐爛垃圾,或糞肥微生物群落里,4個月僅降解0.01%-3%的範圍。
每年全世界有4000萬噸的廢棄塑料在環境中積累,中國每年約有200萬噸廢棄塑料丟在環境里。以農田用農膜為例,我國農膜年產量達百萬噸,且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無論覆蓋何種作物,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殘膜。據統計,我國農膜年殘留量高達35萬噸,殘膜率達42%,大量殘膜遺留在農田0-30厘米的耕作層。也就是說,有近一半的農膜殘留在土壤中,食品安全方面是一個極大隱患。
「塑料在土壤中完全被微生物同化,降解成CO2和水實現無機礦化,可能需要200-400年時間,從而造成在環境中的積累。」楊軍教授告訴羊城晚報記者。
20160620補充
有人說只揭露了問題但沒談到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意見,說得對。不過總要先揭露問題、認識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如果十幾億國民對垃圾問題都沒有正確的認識,你的垃圾處理技術再好也抵不過越來越快的垃圾產生速度。
垃圾處理的一個關鍵步驟——垃圾分類,大家看看身邊的垃圾分類,簡直就是鬧著玩的,親眼看過有的分類垃圾被拉走時還是無差別倒在一起。垃圾處理廠家舉步維艱,因為各種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機物無機物、廚餘垃圾、包括老鼠、蟑螂等都混在一塊,根本無法回收或清潔處理。因此最大的成本不是處理,而是分類。而垃圾分類則是需要整個社會從垃圾產生源頭上去改善的事
總有人質疑說不要只會提出問題,有能耐去解決問題,你行你上的論調。但提出問題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嗎?就是因為垃圾問題的嚴重性被全社會有意無意的忽略,所以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就拿某些推動了立法工作的影視作品來說把,比如電影《熔爐》也是在揭露一種社會問題,而它本身並沒有提出解決辦法,但此類問題因此而受到足夠關注,以後不也自然就推動了立法進而去解決問題了嗎?
當然,紀錄片本應客觀詳實。而作為一部記錄片,首先的一個重要意義便是要引起人們注視這件事,而且是長久的注視。


我想拍一部主旨是一個人的戰爭的紀錄片
中國有很多的年輕人,其實都在進行著一場自己一個人的戰爭,人們會不理解他,甚至會嘲笑他,只因他做的事是「看起來不可能的」。「政治不正確的」
有個青年人口吃,但是照樣瘋狂努力的去成為一名老師。
有傳統穆斯林家庭下生活的青年努力的擺脫子宮傳教的(請給評論區里 @不文藝的雲菌 點下贊,告訴她她並不孤單。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是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神聖不可侵犯的政治權利。謝謝(=?ω?)?)
有港澳青年在爭取自己正常的服兵役義務的
有大學生拒絕offer義無反顧的投身西部紮根邊陲的
有脫離國家公務員編製下海創業的

他們,少有人支持關注,甚至會被嘲笑,少有或者沒有人能理解他們。這是他們一個人的戰爭。我們可以保持沉默,但是請不要嘲笑和不理解他們,畢竟。這是他們自己的戰爭。

第二更分界線
其實我也很想拍一部紀錄片
《退休前的72小時》
有很多人,一生都在從事一項職業,一個崗位,從未跳槽。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很多人不是很了解,甚至有誤會。他們一生很平凡,但很偉大。我想通過他們退休前的72小時交接期這個契機,穿插敘述,記錄流程,訪問他們來描寫他們的職業生涯,為他們的職業生涯划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之前讓大家理解了解他們

家裡有人幹了三十多年的銀行櫃員,不是不上進,而是習慣了或者很少能往前走。銀行櫃員真心不容易,事實上,銀行不是弱勢群體,銀行櫃員是。服務類工作都不容易,每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活在人間,都不容易,何必刁難他人。
有人幹了幾十年的鐵路工作,他們也不容易,漂泊在軌道間,家中的床對他們幾乎是奢侈品。正是他們,讓我每年春節安全回家,讓我在除夕夜之前回家過節。曾經坐過除夕夜列車的我,吃過列車年夜水餃。那種苦澀,一些小布爾維亞們真的很難理解。
有人在軍隊里干幾十年士官,離開呆了多年的邊境,在也沒法撫摸營區門口看門的老狗的額頭。在也沒法拿著小黃盆喝啤酒吃泡麵。邊境的殘酷,同袍的熱血,怎麼能說走就走。
他們走了,離開自己忙碌一生的崗位,沒人關注他們,沒有人對他們說聲謝謝,是,按照一些人的話,他們應該的。但是,真的是應該么?


本文首發於公號「書單」(ID:BookSelection)

作為一個愛書之人,我想拍在24小時不打烊書店裡通宵或過夜的不眠人。

24小時?不打烊?

——沒錯,這絕非噱頭。

廣州有這麼一家書店,24小時經營,從不關門,至今已經開業兩三年,還有了三家分店。

每天真有幾十、甚至上百人要睡在這裡一整夜的。不誇張地說,開業以來,數萬人睡過它或者被它睡過。

也許你會和我一樣奇怪:


到底是誰住在那裡,真的都是廢寢忘食的書蟲?


他們為什麼不回家去睡?有多少人會看書看得生無可戀,連家都不想回?


在書店過一個通宵,或許還有點浪漫,可有人會在那裡住大半年,這是怎麼回事?


一次目的明確的秉燭群游我們也許會偶爾興緻勃發,可是一群並不相識的人一夜聞著對方臭腳在沙發上睡覺,那畫面不會太美吧?


書店、深夜、城市、失眠者......這些元素加起來,就是為什麼我特別想拍這家書店,更具體地說,是這家書店裡的人。

事實上,我已經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了,就差影像了——上個月,我的團隊就找了這家怪書店的店主聊了很久,並於中秋當晚在那兒呆了一個通宵,結果帶回了這麼一篇魔幻現實的報道……

當劉二囍說他每晚遇到的大部分人都是怪咖時,我和同事驚訝地對視了一眼。


劉二囍是廣州深夜書店「1200bookshop」的店主。過去三年,有數萬人次在他的店裡度過了起碼一個夜晚。位於體育東路的總店平均每晚會有30名客人以上過來通宵,最少的時候也有一個人——那天是除夕。

這些人在年齡、職業、階層上都毫無共同點,有流浪兒童、無業游民、追求浪漫的情侶、備考的學生、需要趕早班航班又但住不起酒店的人等等。


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是這座城市的深夜不眠人……

留守,流浪,留守

劉二囍印象最深的是楊東。


2014年7月,深夜書店剛開業不久,二囍就在人來人往的顧客中注意到了他。二囍當時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個小孩每日每夜都泡在書店不回家。


你很難辨別楊東嘴裡蹦出來的哪句話是真的。有時是「媽媽在打麻將」,有時是「我放暑假了,沒地方玩」。

▲小男孩楊東在讀書,拍攝於2014年冬天。(註:本文涉及楊東的照片均由劉二囍提供,攝影者為劉二囍、馮雪瑩。)

媽媽的麻將打了兩個月,他也遊盪了兩個月:白天,他在書店周圍的商場或電器城玩耍,到超市的試吃點果腹,有時也在書店看書。

不看書的時候,他最喜歡玩手機書店的WiFi密碼從不對顧客開放,楊東不知從哪兒知道了密碼後,就會老練地拿密碼與客人來一場交易。

除了小部分顧客找書店投訴外,多數願意將手機借給他玩。小小年紀的他似乎深諳成人世界的等價交換原則,從未出現拿著手機消失不見的情況。

常來的客人逐漸認識了楊東,會帶他去吃飯或洗澡,甚至有年輕的女顧客給長得清秀的他帶早餐。


到了夜裡,小孩依然出現在店裡。零點,他蜷縮在書店一角的沙發上沉沉睡去,往往要到次日中午12點才醒來。揉揉惺忪睡眼,和熟識的老顧客撒個嬌,午餐就有了。

到了九月,楊東仍然每天吃住在書店,放暑假之類的謊言再也無處藏身。


真相是,楊東來自貴州農村。為了生計,父母來到廣州,成為中國兩億外出勞務大軍中的一員,淹沒在廣州的城中村裡。


對很多進城農民工家庭來說,生存是第一問題,孩子是次要問題。留守農村,成為絕大多數這類孩子的命運。在中國,他們的數量估計有6000萬左右,超過全國兒童總數的五分之一。而楊東則被稱為「隨遷子女」,即跟隨務工父母來到城市。這個被認為比留守兒童命運更佳的群體目前估計在1000萬左右。


那來到大城市後,楊東的真實命運到底如何呢?


楊東的家在廣州的一個城中村內,上的是附近的打工子弟學校。父親拉人力車為生,母親生下他不久便棄他而去。現在和他父親生活在一起的女人常常不給他飯吃。楊東說這是他離家出走的主要原因。

他就這樣開始了流浪。白天與黑夜混跡在各種商場和24小時美式快餐店,直到好心人提醒睡在麥當勞的他:「那邊有家不打烊的書店」。

其實更早以前,他還去過少年兒童救助保護中心,不過很快因為無法忍受而逃出來了,用他的話說,那裡「太恐怖了」

我們無法回溯他流浪路上的每一步,但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對兒童的保護鏈條如何一個個失效:先是家庭,然後是學校,再是兒童救助中心,甚至在家人報警後,警察對他的失蹤也無能為力。

同年冬天,楊東的故事被媒體挖掘出來後,他的父親最終出現了。他應廣大網民的訴求,把楊東帶了回家。但其實,是又把他送回了貴州老家。


楊東從流浪,又回到了留守。


很多年後,他也許會懷念他廣州流浪生涯中,最後也最長的棲息處——這家深夜書店。畢竟,在那裡,很多人主動照顧他。他受到書店長達半年的庇護,躲過了城市和命運更壞的安排,沒有進入更陰暗的世界。

離開廣州前,楊東專門跑去書店告別,還給每個人寫了點東西。

直到現在,劉二囍還記得在一個黎明,楊東跑過來指著一個男顧客說:「二囍哥,那個人以為我是小女孩,他剛剛在摸我下面!」


看著孩子驚恐的表情,劉二囍馬上意識到了什麼,他憤怒地把那個裝睡的男人趕走了......

「改革家」

在2014年盛夏走進書店的不只有楊東,還有一個神秘的老頭——這就是劉二囍一直忘不掉的另一位故人。

這個老頭滿頭銀髮,長得活像馬克思。他最愛做的事,是坐在書店的免費閱讀區里,研究一堆磚頭厚的語言工具書:法語詞典、俄語詞典、西班牙語詞典……有時書店人多沒有位置,他就屈尊蹲在樓梯處看書,屁股下也貪婪地墊著幾本書。

▲書店從來就不缺怪人。在這面牆壁上就寫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種人的落款,其中既有龍應台這樣的大咖,也有毫無名氣的陌生人。(攝影:buzcreek)

每一個看到他的人,都像是看到了智慧本身。

但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位智慧老人腳邊有一個破袋子,裡面裝著換洗衣服,或許也是他的全部財產。


就和所有出現在書店的怪人一樣,你很難套出老頭的話,和他最日常的聊天也可能會變成一場猜謎。在他給二囍的講述版本中,他是一位來自南京的英語老師,在知道廣州新建了一個館藏更豐富的圖書館後,就決定過來學習。


至於學習的目的,這倒不是一個秘密——他要對西語世界進行一場改革。

▲書店的另一面牆壁,貼滿了來自各種人的壯志、祝福、願望、寄語、情書、私話、獨白......(攝影:buzcreek)
聽起來很搞笑,但如果你看到他每日每夜泡在各種詞典里的那種倔勁,可能真的相信他能搞出什麼個名堂。不過,就像歷史上大多數革命先烈一樣,老頭的日常生活也過得很艱難。他沒有工作,也沒有住處,白天去圖書館,晚上就溜回來睡書店。

最大的難題是沒有飯吃。有一次,一位大姐揭發他偷東西,老頭死也不承認,還擺出幾分「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的架勢。眼看雙方爭執不下,店員就調出監控記錄,畫面上清清楚楚地顯示,他偷吃了那位大姐的速食麵。這時,他才壞笑著承認。

▲與其說書店是個烏托邦,不如說它像個小社會,這裡有不同階級、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狹窄空間里有溫暖的燈光,也可能會有爭執和衝突......(攝影:buzcreek)

不過在更多時候,這位革命者還是會自力更生,他被人多次看到在麥當勞一邊吃別人剩下的殘羹,一邊繼續自己的語言研究。

可惜革命尚未成功,老頭過早地露出了獨裁的馬腳。


平時在書店,他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壞,待人也越來越不禮貌。比如平時等廁所太久了,他就會破口大罵;或者是時不時覺得被店員怠慢了,跑來跟劉二囍投訴。甚至,他和當時還住在書店的小楊東也有過爭執。


有一次,他還想打一位顧客,就因為對方在他對面打嗝——或許這個動作觸動了他敏感的胃。類似的事頻頻發生,這枚書店的活招牌逐漸變成了萬人嫌的惡棍,也讓店長打消了起初想給他在書店安排工作的念頭。


之後,老頭就消失了。

「莫言搶了我的諾貝爾獎」

採訪完劉二囍的第二天晚上,正是中秋之夜,我們幾個帶著好奇來到了體育東路的這家書店。那晚,我們遇見了另一個老頭,他叫老李。


在一起抽了一根煙後,我有一種感覺:老李不應該出現在這裡。

老李應該站在挪威奧斯陸市政廳的講台上,或者和朋友在塞納河左岸的咖啡館聽著香頌,就是不該出現在這裡。

▲書店門口有兩個垃圾桶,我和同事就是在這裡撞見老李的。(攝影:buzcreek)

這位1957年出生的老者,頭髮銀灰,皮膚白皙,瘦削的身體上套著一件簡單的白T恤,下身搭配一條短褲和紅色運動鞋,看起來像一位質樸的知識分子。

說話時,他的思維和話題都很跳躍,談吐間常會夾帶幾個英語單詞,語調像夜色般溫柔。一個多小時下來,很難找到一個詞來指稱他的身份。


他可能會被歸類為異見分子,因為他對社會有諸多意見:「嫦娥二號登月,so what?」(...那又如何?)


他也是個文學愛好者,最近喜歡上東野圭吾小說中的推理和人性,感覺「有點touched」(感動),而且是「touch到你心裡」。


而在所有藝術形式里,音樂才最讓他感動。「因為它是軟的、是美的」。


從最早接觸到交響樂(「像貝多芬、海頓、莫扎特啊」),慢慢接觸到近代的西洋音樂(「像Beatles、Rolling Stones」),但聽來聽去,59歲的他最喜歡的是那些經典老歌:

「像Vikki Carr有一首歌《With Pen In Hand》,她寫她要和她老公離婚了,歌詞可以寫得那個樣子,我真是甘拜下風了。然後她又唱出了那種哀怨……或者像那種黑人的靈歌啦,真的讓你感動。還有一個叫Freddy Fender,他那首《Before The Next Teardrop Falls》,或者是Barbra Streisand的《Women in love》……」

廣州初秋的夜風讓他很放鬆。兩根煙後,他哼起了一句情歌:We may be oceans away…....(我們將遠渡重洋......)


如果不是在凌晨2點10分時他走出書店,走向不遠處的公交站,如果他不走向隱約可見的兩個垃圾桶,貓著腰把手伸向裡頭「找點東西」,我根本就想像不到,再過幾小時、當天際微微發白,這位「知識分子」將切換到另一個身份——白日里,老李是一名拾荒者,通俗點兒,撿垃圾的。

▲左邊那位正在睡覺的人就是老李。(攝影:buzcreek)


但他強調這只是「最近太不順利」的一個過渡。他更願意談的是早年在廣交會的工作,那時他算是一個買辦,而他更喜歡別人叫那時的自己「co-organizer」(協辦人)。我問他:你不能總靠撿垃圾過活啊。

他笑稱:撿垃圾只是我的一個運動啦。


稍後,他又補了一句:「我很想寫這些拾荒者的生活啦,我的這些同行們,哈哈。本來我還想得諾貝爾獎的,沒想到,被那個莫言先得了。」

在多種互相矛盾的說法之間,只有一件事是確鑿的,那就是他有老婆和孩子。儘管,關於這件事,他只跟我說了一句「regret」(後悔)和三句「不知道」

明年59歲的老李,過渡階段不知道有多久。他在這個城市沒有任何社保、醫保,也沒有家,沒有固定的收入,不知道他如何度過接下來更多更困難的日子。


同樣不知道的是,同樣被社會拋下的老人會不會更多,更多老李可能出現在這間深夜書店——他們白天在街頭風吹日晒,夜裡在書中找那一片黃金屋。

在和我聊完後,老李重回了書店,整個下半夜都在一個毫不起眼的位置睡覺。等我回頭想找他、幫他充話費時,他已在黎明前夕離開書店去開工了。 那晚,老李大概睡了三個多小時。

「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

凌晨四點的書店像一個深夜中放在客廳里的魚缸,大部分人都睡著了,但也有人還像魚兒一樣悠遊,蕩漾著幽亮的光。

4點05分,一個剛上大一的黑影在尋找「文藝一點」的書;另一個剛參加工作的黑影則在尋找「時間管理、對生活有幫助」的書。

4點19分,一對年輕情侶睡眼朦朧地離開,出門口時還有關於去留的爭執,但最終還是上了一輛計程車,結束半夜煎熬。

其中,最活躍的是一個金髮年輕人,他時而坐在沙發上,時而在書架前找書,時而在書店門口邊暴走、邊抽煙。

我第一眼看到他,就感覺他是那種對現實時間沒什麼概念的夜貓子,此時應該身處酒吧或夜店,手裡拿著一杯酒或摟著一個女孩。但他說自己此時摟著的,是一個關於女孩的煩惱。


這個煩惱就是:到底是和一個細水長流的女孩在一起,還是和一個有刺激和新鮮感的女孩在一起?


為此,他想找一本叫《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的書,這是那個細水長流的女孩最愛的書。不過,當我和他走出書店這個小池子後,才發現愛情只是他生活的一個腳註。


「我現在都很矛盾,不是很想陷入這個問題,因為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抽了一口中南海,說出了另一個話題:「我想知道如何在28歲之前就賺夠能讓我退休的財富,這是我答應我老爸的,現在時間沒剩多少了。」

▲深夜,又一個吸煙的黑影在書店門口遊盪。(攝影:buzcreek)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說自己14歲就輟學,前前後後做了七八份不一樣的工作:在腸粉店洗盤子,在夜店調雞尾酒,在無線電台打下手。但不是他辭了工作,就是工作辭了他,原因很簡單,打工沒前途,他也不想永遠擱淺在淺灘里。

單靠勞力不行,於是他就在家人的催促和幫助下又回歸了學校:第一次是學無線電,一種現在已被淘汰的玩意兒,後來因為打架被開除了;第二次是讀三維動畫,順利畢業後換來了一份工作——給公交車廣告做剪輯。


儘管工作很輕鬆,但跟這個時代奔跑的速度相比,來錢太慢了。


於是他辭了工作,在那個創業還被叫作做生意的時代出來單幹,成為了一位名副其實的「連續創業者」:出來擺攤,賺太少;賣奶茶,團隊散夥;賣二手衣服,現在還有一堆存貨堆在家裡;搞個賭球平台,感覺不長久、太危險;開餐廳,搞不過競爭對手的低價策略。


作為一部創業失敗史的主角,他還是特別相信自己,證據之一是前陣子還有人給他的破產餐廳打電話叫外賣。


「你覺得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站在書店門口時,他這樣問我。


這就是這位前餐廳老闆思考創業的終極母題。

大概在一年前,關閉餐廳後的他百無聊賴,無意間來到書店。在這裡,他重拾了小時候很討厭的書,其實「就是想給自己什麼都不幹找個理由」。

但在那之後,他一本書接一本書地看,其中大多數是創業書目:《支付戰爭》、《從0到1》、《浪潮之巔》……他覺得自己看到了市場浪潮湧動的方向。


今天只是他最新一輪創業的第三天,他的新產品是一個植根於微信界面的APP。


「你想像一下有一天,就像VR那樣,身體泡在藥水里維持健康,而人卻去到外星球,躺著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假的世界是無限的,可以在那裡做一些現實中做不了的事情……」


接下來,他開始展示許多創業者都愛的一個戲路——喬布斯上身——「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 才能真正的改變世界。」他握著拳頭說。

▲書店內的暖黃吊燈映射到落地窗上,等待著即將到來的黎明。(攝影:buzcreek)

我忍住了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在他說那句話的一分鐘內,中國已經誕生8家新公司,並且其中有80%會死掉。不過幸運的是,至少米蘭·昆德拉在天亮前已經幫他想通了一個問題。

在我已經回家躺下休息時,他發微信跟我說:「每翻一頁都能想像到,她就這麼慵懶地躺在那裡,就像等待丈夫歸來的妻子……我想,我已經做出了選擇。」


他選擇了那個細水長流的女孩,像是偉人傳記中濃墨的一筆。

天光墟

廣州是有名的不夜城。


相傳在古時,廣州就有一種只在黑夜開市、在天亮前收攤的市集,人們稱之為「天光墟」。在這個市集上,有古玩商販賣見不得光的古董或假貨,有為了生計的小販在賣便宜的衣服或飯菜,而來客也多是些愛撿便宜的邊緣人或社會底層。

「天光墟」,在粵語里就是「天亮後就關閉的鬧市」的意思。


白天時,那是平常街道,天一黑,反倒成了鬧市。


老街和鬧市,或者鬧市和老街,就這樣自如轉換。

▲廣州天光墟實景。(來源:羊城晚報)

有時候想想,深夜書店好像是另一個天光墟。它不是充斥香車美女的午夜場,那裡不過是正常世界慾望的延續。而這裡,好像是另一個世界。


書店店員告訴我們,真正常在深夜來住的人裡面,他們覺得很「正常」的不會超過三成,大部分以學生或者背包客為主。在非正常的部分,失眠症患者和各種隱藏的精神疾病患者不會少,此外,就是我們看到的流浪兒童、拾荒者和各種與書沾點邊的神人怪人。


書和深夜,都是他們逃避現實的最佳去處,可以像鴕鳥一樣埋進去的沙子。深夜書店,恰恰同時滿足了這兩點。

在廣州這個一千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一家深夜書店一年居然有上萬人次入住,你很難想像這座城市會有多少深夜動物。


那些城市的深夜棄兒從四面八方趕來,在那裡各取所需。如果沒有書店,他們會在麥當勞的慘白燈光下蜷縮,會在大街和橋洞下被秋風吹醒,會在午夜裡看著天花板數小時不能入睡時絕望得想自殺,會去夜店裡買醉到三四點仍然如喪家之犬。


可惜的是,書店從來不會去改變他們的白天,也不會真正改變他們的夜晚。只是,在這個略顯荒誕的城市,有那樣一個去處總會稍稍緩解他們的深夜癥狀吧。

一夜秋風秋雨,這個早晨,廣州再次變涼。這個終年的暖城,也終於快迎來秋冬季了。


是的,這也將是深夜書店的旺季。

本文由CPZ、睿睿採訪、撰寫,由buzcreek拍攝,原創作品,轉載請私信。

P.S. 評論里有朋友說原文對「天光墟」理解有誤,已修改!多謝 @南瓜Percy和其他朋友的指正!

最近在做一個繪本計劃,感覺80後、90後會特別感興趣,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哦 鏈接請戳→ 這個三歲小孩兒都能看懂的故事,讓30歲的我也淚流滿面


《中國的離散度》。
在了解一個事物以及做統計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得到一個整體印象和一個平均值。離這個平均值越遠,一個東西的離散程度就越高。

我們說中國,好像說的就是一個國,一個文化,一類人,其實不然。中國是很多類人,很多很多類人。 中國是一個 非常 多樣化的國家, 一個離散程度非常大的國家,各個不同地方的人,從生活上、思想上, 各個方面, 差異巨大,每個人離社會的平均值 可能都很遠很遠,這使得人們在網上的溝通往往存在障礙。我生活在一線城市,在這裡,月薪一兩萬根本不算什麼,大家為了工作都 要付出辛苦的努力,但出去旅遊的時候碰到另一些地方的人,他們工資只有一兩千塊,上班不願意付出任何努力,懶的出奇,領導一給他派活,他就叫苦連天。所以你們在網上談工作談收入,無法達成共識,大家都覺得對方在扯蛋。一個工資只有1千塊的人聽到別人跟他分享年薪50萬的心得的時候,心裡自然浮現出的感受就是:扯你雞巴蛋吧,操,我看你裝逼。

中國人 或者外國人看待中國的時候,會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簡化對中國的看法,而事實上,這種簡化的看法,遠遠不能代替整個中國,因為 人與人之間的分歧如此之大,以至於平均數喪失了 細節, 用整體數據和平均值用來描繪一個這麼大的國家, 根本無法說明問題 。
我想 先從 一個國家從統計數字上 整體水平和平均數是多少著手, 然後在真實的世界當中去尋找真實案例,,找到那些遠遠離開平均值的極端數,進行對比,結果 可能會是令人詫異震驚的。這表達 了什麼叫「大」中國。這是一個無法簡單描繪的中國。

我們研究中國人的平均收入,然後我們就可以去看全中國最富有的人和全中國最貧窮的人,其生活差異之大,可能會令人髮指。 上海的房價已經高到許多人一輩子買不起了,還有人在市中心有花園,花園還需要三個全職園丁。
一個月生活費100塊的人在中國也是有的,一頓中飯就花100塊的人也是大把大把的。。
我們可以去研究教育水平的平均數,然後從現實生活當中去看。受過最好教育,走向西方一流學術 論壇的,有許多非常 聰明的人,主要閱讀都是用英語。 而另一頭是 那些 受過極少教育,十分愚蠢愚昧,相信迷信的人,主要知識來自於「某某人怎麼說」。

在男女平等上,我們可以去找到中國一些鄉村裡極端愚昧落後,大男子主義,殺死女嬰的那一極端,也可以看見另外一頭極端的女權主義者,宣揚女權至上,爭取女性特權,發言過激,揚言要用血火來爭取女權的人。

我們可以比較中國最冷的地方。那些在冰天雪地里生活的人,零下幾十度的環境里過冬的人, 以及最南邊的那些三亞,始終處於熱帶,溫度下降到20度就會凍得感冒的人。

我們可以比較同樣在一個中國裡面,生活和思想觀念非常西化,享受著 類似於 發達國家的生活style的 人,吃著西餐,逛著超市和shopping mall,許多生活 問題可以用手機點一點就能解決,每個月要去幾次乾洗店洗高檔衣服,而另外一方面,還有很多過著極為傳統的生活和思想觀念的人。相信孝道,拜菩薩。還有些人提倡穿漢服,有些人在山裡修建一個房子,然後情願沒有現代設施,用古代人的方式生活在那裡。

我們可以比較那些成功信念極其強烈 ,每天都在奮鬥,起早貪黑不停的工作,期待未來 成功賺大錢的人,還有大量十分懶惰,從來不願意耗費腦子和體力, 用一整天一整天的時間搓麻將,寧可下崗領救濟也不去上班的人。
我在檔案局裡見到一個年輕小夥子 ,工資不高,每天上班要花3個小時,但工作穩定,他十分滿足。也也看到有些人,心裡一直裝的都是遠方,賺夠工資買一輛摩托,就開到遠方去了,辭職都沒辭就走了。

有些人非常溫和善良,有些人非常殘暴兇狠。
有的人什麼都吃,有的人聯合起來暴力抵抗吃狗肉。
對比產生力量。對比會讓你對這個國度的認知產生衝擊。

有些人思想極左,有些人思想極右,有的人信奉全面的自由市場,民主自由,言論自由,有的人相信徹底的,封建統治、專制 ,喜歡 國家管得死死的那種制度。
有的人相信共產主義,熱切的期盼未來共產主義會變成現實,有些人認為席捲了全世界幾十年的 馬克思思潮 是一個過時的騙局。
紀錄片不應作 評判,但紀錄 片可以展示。可以幫助中國自己了解自己。幫助中國人明白,即使在同一國土上,巨大的差異仍是存在的。


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很多人對罵, 意見高度不統一,分歧相當之大,某種程度上正是由於廣闊的地理位置,時空上的分割,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思想觀念上的分化,使得人們實際上在各個方面有實質上的分歧,然而,互聯網連通了 這些時空上的分隔 , 大家都高度的集中在了同一個地方,來自不同的生活條件的人 互相不理解,所以爭執從來沒 停止過。

十幾億人 生活在9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種經濟條件,社會地位,信奉著各種宗教、信仰、意識形態。他們實際上是不可能獲得統一的。,然而,神奇的古老的中華文明,又總是試圖把所有的人看成是一家人,試圖讓所有的人都擁有一些共同的東西、共同的語言。
這其中存在的巨大悖論,非常值得琢磨。


我們這個講究成王敗寇的社會把太多的焦點放在成功人士身上,書店裡最熱賣的就是成功學,雞湯,還有網路小說。

我是個特別愛看紀錄片的人,英美,日本,國內的好的紀錄片我基本都看過,我發現一個問題,英美日的紀錄片關注弱勢群體的很多,但是國內的紀錄片關於這方面的題材寥寥,我印象中僅有一部《為什麼貧窮》裡面關於弱勢群體通過教育一樣無法改變人生的題材(這個是我感覺印象最深的一部,如果還有其他相同題材的國產紀錄片,歡迎推薦),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未來自己投資拍一部被這個國家遺忘的群體的一個人的一天的日常生活的紀錄片(要是沒錢我就自己拿著dv或iPhone以最原生的生態,拍完放在網上),不為了賺錢(貌似國內拍的紀錄片也沒幾個能賺錢的,想賺錢早請幾個明星拍商業片去了),就是想讓更多的人關注這個群體,畢竟我曾經長期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我深知他們生活的艱難,想改變命運,前方的阻礙有多大。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拍這幾個人的一天:
(1)一個畢業的技校學生在工廠工作的一天;
(2)一個中年下崗失業男子打零工的一天;
(3)一個因病至貧,導致家中主要勞力無法工作,全家領低保,吃飯需要去菜市場撿菜葉的一家人的一天;
(4)一個被工廠機器斬斷手掌,四處維權的工人的一天;
(5)一個剛剛畢業,二本農村大學生跑招聘會,求職的一天;
(6)一個海外務工者工作的一天;
(7)一個最普通農民的一天;
(8)一個打工子弟學校學生的一天;
(9)一個被拖欠工程款,四處維權的小包工頭的一天;
(10)一個靠著自己賺學費,生活費,每天只睡四個小時的留學生的一天。
(11)一個普通小白領,被電信詐騙後,維權的一天;
(12)一個被全家寄託於重望的貧困家庭高中生的一天;
(13)一個家人得了重病,四處籌錢為家人看病的小職員的一天;
(14)一對國企下崗大潮下的北方某國企被下崗買斷工齡的夫婦,因為無錢交養老保險,年近60卻依然干著重體力活的零工,為的是給30幾歲還沒結婚的兒子攢買房首付,夫婦常年積勞成疾落下的各種病不敢去醫院看,「活到老乾到老」成為了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的一天;
(15)因經濟窘困,相親屢戰屢敗的30幾歲還沒有結婚的男子的一天;
(16)買了越南媳婦,剛剛結束光棍生活的村民的一天;
(17)建築工地上50幾歲的農民工的一天;
(18)在南方某服裝廠打工,雖然才20出頭,但是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的一天。
(19)一個賺錢無門,把希望寄託於各種網路創業,各種微信群中的「網路創業導師」,一筆接一筆的把僅有的積蓄匯給所謂的「創業導師」,購買網路創業服務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失業男人的一天;
(20)一個從小被人販子拐賣,成年後四處尋親的少年的一天。

這個社會從來不缺為成功人士,富人唱讚歌的人,但是最缺為弱勢群體發聲的人,長此以往,這個群體被選擇性的忽視了,但是不要忘了,這個群體是我們的同胞,兄弟,讓他們活的有尊嚴也是這個社會的責任,這個社會的下限每提高一步,整體的社會幸福感就會相應的提高一步,不要光看著一個社會的上限:
什麼某某公司上市了;
某某公司拿到A,B,C輪融資了;
有錢人又在海外下多少豪宅了;
某985高學歷學霸拿進大企業拿高薪;
某二代放棄國外優越工作毅然回國創業;
某美女網紅靠做直播,淘寶賣東西年入百萬,千萬。

那個跟普通人其實沒啥蛋關係(多關注這些新聞反而會影響你的心態,生活),社會的下限確跟每一個普通人一生的命運息息相關,影響著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覺得我會去拍鍵盤俠之歌。
兩語不合必問候長輩,觀點有異定是你的過錯。
我先看到的永遠是對的,不管真的是對還是錯,一邊吆喝著要法治一邊威脅殺全家;會跟風人肉任何人,隨意轉發哪怕一丟丟思考都會覺得出異常的東西…………


二三四五六線城市真實的高中生活


反正國內那些所謂的青春片沒一個是我的青春

分割線………………

我的青春里,沒有那麼多值得回憶的大事件,更多的是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沒有那麼刻骨銘心的戀愛,當時以為是是我全部世界的姑娘現在眉眼已經模糊了。沒有那麼和睦的同學關係,撕逼常有發生,也有個別被全體學生針對的人,現在也沒勇氣為當年的無知道歉。更沒有那麼多同學上名校,重本都很少寥寥無幾,一本就屬於較出色的了,大多數是像我一樣的普通二本。

順便吐槽下,知乎動輒就是答主用不屑的口氣說反正我上不了top2,剩下的211和985隨便哪個都一樣爛我也是膜拜的不行。我努力二十年連你的起點都達不到。

我的回憶里,更多的是和舍友的吹牛裝逼,和老師的鬥智斗勇,和為了看心愛姑娘一眼每節課都要上的廁所。說來也怪,能想起很多平凡的小事,但是那些自以為會回憶一輩子的東西,都忘了

記錄片,不是商業電影。記錄的是生活,不是精彩的劇本。我們芸芸眾生,又有多少人能像故事裡那樣,有那麼精彩的人生呢

補充……………看到評論區小夥伴有推薦紀錄片 高考,剛看完六集,感覺很棒,很真實的高考。十分感謝你們的推薦ε (?&> ? &<)7з(不過我想說的更多的是高中每天的日常生活,並不是高考這個結尾。)

我是一名紀錄片導演,以拍片為生。十多年前入這行,就緣於第一次有「想拍」的衝動。

那會兒還是電影學院攝影系大二學生,偶然在MSN上看到一條關於岜沙苗寨的新聞,好奇不已。在報道中,位於黔東南山區的這個村寨,被稱為是中國最後的槍手部落。幾千年來,這裡的苗人一直過著刀耕火種、群山狩獵的原始生活。九十年代末,一組岜沙男人扛槍狩獵的照片問世,岜沙苗寨才為外人所知。

這組照片拍的很酷。然而對我來說,好奇不止於奇特的裝束,或神秘的風俗。


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和遊客紛紛趕來「探秘」,岜沙人開始接觸外面的世界,岜沙苗寨也要被開發成黔東南的著名旅遊區。封閉自足的邊緣狀態被打破,這些赤腳扛槍、鐮刀剃頭的武士將會如何?


心思被幾千公里之外的陌生人的命運牽絆著。

網路上查不到更多的信息了,想多了解就只能自己親自去看。暑假一到,我揣著一把瑞士軍刀來了岜沙苗寨。


擔心進入部落後發生衝突,妄想以刀搏槍,可見當時的自己真是無知無畏。除此之外帶了一台小DV——這時已有拍紀錄片的衝動,但對具體要選擇什麼樣的故事並無計劃,完全是憑著一股元氣往前沖。


直到認識了滾元亮。這位一米五齣頭、貌不驚人的武士,是部落里的神槍手,曾代表岜沙上過美國時代周刊封面。寨子開發搞旅遊,他「棄武從文」,一邊在景區門口負責售票,一邊跟著文藝宣傳隊表演傳統歌舞,一邊還打算自己搭個房子開旅館。「滾元亮就是我啦。」小有名氣的他常跟遊客這麼介紹。


然而就在我來之前不久,滾元亮的老婆跟著同村外出打工的姐妹跑了,兒子在學校也出了麻煩,一家之主正焦頭爛額。


如果說一開始是有外來者的獵奇,這個時候,我的視角已經完全轉移到了對滾元亮這個人本身的關注。在與他交往的過程中,我強烈地感受到了一個「原始人」在面對外面的世界時,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隨之而來的煩惱和痛苦。


待了一周左右,我帶著素材回到北京,參加紀錄片提案。拿到上海紀實頻道資助的幾萬塊錢,我在冬天再次回到岜沙,一待就是四十多天。2006年的春節我是在山裡和滾元亮一起過的,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外過年。


住在岜沙苗寨的40天,每天跟著當地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聊天、拍攝、跟主人公相處,身心完全沉浸在裡邊,沒有任何雜念。拍完滾元亮去廣州把老婆接回寨子,我帶著60盤帶子出山了。


槍魂(國產紀錄片)

這是我二十二歲時的一次創作經歷,我正是從這裡出發,決心走紀錄片這條路,關注現實,關注人。周圍有人對此不屑,認為劇情片才算是電影藝術。而在我看來,劇情片是看故事,紀錄片更傾向看真實(或者說接近真實)。


這條路不好走,看這個答案就知道。(拍紀錄片的導演和編導們,你們現在的生活是怎樣的? - 紀錄片導演)入行多年,拍過主旋律的電視專題片,也拍過純商業的企業形象片,像當年拍滾元亮時那樣自由純粹的創作機會畢竟難得。拍過的不全是想拍的,想拍的還有很多沒拍過。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碰到「關於什麼」的題材是緣分,而關注現實、記錄過程的想法始終不變。紀錄片就像一個通道,帶我去往不同的地方,認識不同的人,記錄他們的故事,同時也在記錄自己和我們身處的時代。

兩年前,正在創業的我開始拍攝一部關於創業的紀錄長片,記錄數十位獨立品牌創始人的創業故事。那時我們還不知道什麼「創業潮」,只是簡單地被一些在不同領域發揮創造力的人物故事所吸引。


不同於劇情片中的虛構人物,這些主人公都是真實存在的,想讓他們毫無保留地,讓我們去記錄他們的創業生活,並不容易。


張強醫生集團的創始人 @張強,因為不滿醫療現狀,出走體制,為「做純粹的醫生」在上海創業。然而,同行因嘗試自由執業而觸碰紅線的教訓,讓他如履薄冰。再加上投資方的質疑,可能的政策風險,處在多重壓力下的張強,在最初總是有意躲避我們的鏡頭。


「好了你們拍完了去休息吧,我現在要工作了。」他總是在閑聊結束、準備開始正式商談的時候,禮貌地拒絕我們繼續拍攝。創業之路前途未卜,隨時都有可能失敗,對於是否允許一個陌生人把這些全部拍下來,張強有自己的顧慮。


這是紀錄片拍攝中常遇到的狀況。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跟拍攝對象建立信任,消解他們的各種擔憂和懷疑,讓他們了解我們想要記錄過程並與更多人分享的心情,而非以報道者的姿態,對創業的成功或失敗做價值評判。


時間的力量、與拍攝對象之間的真誠往來,是紀錄片獨有的魅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張強醫生不僅改變了最初抵觸的態度,後來也開始主動約我們拍攝新近的動態。他最終理解了我們:不管創業成功或失敗,有一份影像記錄留存在那裡,確實是挺珍貴的一件事。


拍攝先鋒書店的創始人@錢小華,也差不多經歷了這個過程。錢老師是地道的知識分子,在我們對彼此還沒有深入了解時,他大概把我們當成某些媒體,按套路拍攝,寫好台詞
「表演」採訪。


錢老師要在碧山建牛圈咖啡館,為了儘可能地記錄下變化,兩年時間裡,從設計到動工,直至建成,我們的拍攝團隊也跟著來回奔波了十多次。錢老師是在這個過程中才慢慢明白了我們要做的事情。拍攝結束後,他提出由我們為先鋒書店二十周年再拍攝一部影片的想法,讓我們興奮又意外。


拍紀錄片多了,就會知道一個經驗:被主人公邀請去家裡做客,是關係變化的重要節點。它代表了莫大的信任,說通俗點,就是可以隨便講掏心窩子的話了。就像你可以在片中看到的,我們最終記錄下了張強醫生回家看媽媽,去墓地給爸爸上墳這些片段。而在影片之外,我們也造訪過錢老師的家,當看到滿屋子的書中,孑然一身的錢老師時,才懂得「書店是他的全部」並非一句宣傳語,那真的是他的全部了。


這也是紀錄片的拍攝周期總是很長的原因之一,作為創作者,你得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讓這樣的改變發生。


前段時間,我們的另一位主人公,雕刻時光咖啡館的創始人 @庄仔,在朋友圈發了一組照片,紀念兩年前在雲南西雙版納的拍攝。時隔兩年,看到這些我自己都沒有見過的劇照,心裡一陣暖。

實際上,這樣的文字和照片,在錢老師等人的朋友圈也還有很多。在我們用心記錄這些主人公的時候,他們也在幫我們記錄著拍攝過程的點點滴滴。還記得那次雲南拍攝的最後,我們一起幫庄仔過了生日。我想在那個時候,我們這群人已經不止是一個劇組了。


班夫中國的創始人 @海英Tina ,是超級戶外運動愛好者,熱愛上天入海。但在拍攝過程中,她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自由和洒脫。為了工作,她與丈夫常年異國,獨自在北京一邊照顧著不到一歲的寶寶,一邊帶領只有四個人的團隊撐起一整個電影節的大小事務。


因為勞累過度,Tina年紀輕輕卻生得半頭的白髮。拍攝時,我們甚至一度擔心瘦弱的她會不會不堪重壓,突然病倒。班夫電影節開幕前夜,Tina在家剛哄完寶寶入睡,展映調試出了問題,她不得不立即驅車趕往現場救火。夜幕中,Tina灌完一口咖啡,勉強笑著向我們道出心中的無奈。

這是拍攝過程中最讓我觸動的時刻之一,我也因此把這段放在了影片結尾。它是Tina的心聲,也是我的,以及每一個在堅持所愛的人的心聲。誰都想以興趣為工作,但真正堅持到最後,把熱愛做成事業的人總是很少,這需要強大的心力,更需要真正的付出,其中的艱辛只有自己體會。


四年前,為了有機會做更純粹的創作,我和胡弦成立了工作室,成為創業大軍的一員。想要在商業與獨立之間找到一條路並建立自己的風格,並不容易。而創作之外,還有龐雜的事務及團隊管理。所以對於Tina的種種挫敗,我幾乎都感同身受。


有理想就會有掙扎。事實上,我們拍攝的這些主人公(還包括方所的創始人@毛繼鴻、SoLife傢具的創始人 @吳wu 、把文翰食材的創始人 @把文翰 ,以及最終未能剪進成片的極客公園創始人 @張鵬、邏輯思維創始人 @羅振宇、良倉創始人 @彭楊軍 ),他們雖然都是創業者,卻並非典型的生意人——這仍是一群想要堅持熱愛的理想主義者。他們選擇創業,是選擇不違背內心,去創造自己喜歡的生活。


然而正是眼前這稀鬆瑣碎的一幕幕悄然而猛烈的震撼著我,待全部記錄下來後交織而成了這部作品,這是我當時最想拍的一部作品。最終,我為這部作品定了《內心引力》這個片名。它像一句暗語,串起了這些主人公的命運,也代表了我的來路,正在做的事情,和想要抵達的地方。


它總能讓我想起,當初那個揣著一把瑞士軍刀進寨的年輕模樣。

《內心引力》預告片

Ps:拍攝這部作品時遇到了很多困難,進度曾一再擱淺,我想我拍這部片子時的過程也正像片中的七位主創一樣,在未知與挑戰中孤身探索前行。 @MINI 中國,這部紀錄片的投資者,也是彷彿在其中看到了自己曾經的身影,所以真的很慶幸這部紀錄片的所有參與者都如我同樣懷著追尋初心的渴望。看了其他人在這個問題下的回答,讓我這個從業者覺得很溫暖,原來大家對紀錄片有這麼多期待。希望這些故事終有一日都有緣被記錄,我也期待分享自己鏡頭下的故事。

----------------------------------------------------------------------補 充(2017/4/12)---------------

去年到現在,很多朋友一直關心《內心引力》的上映日期。感謝大家的等待和支持,雖然一路上太多的不容易,我們還是堅持到了最後。努力沒有白費,《內心引力》將在六月初登陸各大院線與大家見面。

此外,《內心引力》作為2017北京國際電影節「華語力量」單元的展映影片,在本周將有兩場放映活動,屆時我和三位主演創始人也會到場交流。放映場次信息如下:

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 04-14(周五) 18:00

北京盧米埃影城 04-15(周六) 15:45

(這場的票已經賣光了)

購票鏈接:http://www.gewara.com/movie/296403050

期待與大家有緣影院見。


中國大學生現狀

————————————————————————
@我是小凡凡 同學正準備拍一個以「大學亂像」為題的紀錄片,希望有想法有經驗有素材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可以和他共同探討探討,萬分感謝,可以私他或者私我,長期有效。再次感謝大家。
————————————————————————
晚上把評論里提到的紀錄片看了一下

這個紀錄片是一個系列,我目前只看完了這一部分,我覺得這個和我想像的 大學生現狀 的紀錄片還是有點出入,因為這個紀錄片叫做《為什麼貧窮》,所以這一部分主要還是在講非重點應屆畢業生的生存難題。
不知道大家對 大學生現狀 這個題目是怎樣理解的,我提出這個是因為我覺得教育制度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果不解決的話,我覺得在現在的這種大環境下,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上大學,所以我也迷茫,對於那部分並不適合上大學的人來說,上大學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科(處、局、等等)長跳樓前的一個小時

安徽馬鞍山70天5名公務員死亡 1人猝死2人墜樓
物價局科長跳樓身亡---深圳特區報
安徽教育廳一處長跳樓 警方已排除案件可能性
_法治要聞
_光明網
山西呂梁城建局原局長王若東墜樓身亡
國土局科長跳樓身亡 遺書祝副局長平安
山東濟南發改委一處長墜樓身亡 曾任職投資處
青海省體育局原局長跳樓自殺
湖北大冶有色回應副科長跳樓事件:系個人原因自殺新聞頻道__中國青年網
廣東惠州市人大常委會一公務員墜樓身亡(圖)-搜狐新聞
湖北洪湖一科長辦公室墜樓身亡 跳樓前毫無徵兆
長沙市就業局局長跳樓自殺
溫州一公安局科長墜樓身亡 妻子死在家中
青海體育局原局長墜樓身亡 此前患有抑鬱症
永泰民政局前局長墜亡 墜樓原因在調查
岳陽一公務員跳樓留遺書:領導怎麼說我就怎麼做 阜陽公眾網


鏈接: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都有哪些後續發展?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雖然已經有人拍過,但是我想更深入去拍麻風病人。
我12年時候去過華南唯一一家麻風病院,廣東省泗安醫院。
轉一篇我當時的博客:
如果……生命。記泗安醫院的居民們。

以下內容會令人情緒不安
請慎點

如果我們的生命沒有疼痛
我們是否能獲得幸福?
你是否試過痛得生不如死?
希望以後再也沒有痛。
從前有一種這麼的病
它會令人的手腳麻木不再能感受疼痛
這個病在中國存在了2000多年
因為舊社會的迷信以及愚昧
患病者受人歧視
甚至有記錄患病者被活活打死
這種病我們稱之為麻風
麻風患者不能感受疼痛
所以他們不會避開火,尖銳的東西或者其他會令他們受傷的東西
提伯說
不會痛的,除非燒到骨頭裡去,才會覺得痛。

我們來到位於東莞的泗安醫院
泗安醫院的牌子樹立在馬路的盡頭
牌子後面便是一道江
明顯可以知道舊社會對麻風患者有多麼的厭惡與恐懼
泗安現在是一個孤島
每天只能靠一條機動船載人來往
機動船每次只載20人左右
不到十分鐘就到了對岸
我總是告訴自己
現代醫術麻風是能醫治的
而且麻風只能通過血液傳播
導演和我抬著器材走到了麻風康復者們的住處
泗安醫院目前有四十多名麻風康復者
大多都已經年事已高
我們跟一個老伯聊天
老伯是廣州人,今年已經八十三歲了
問他什麼時候發病的
他說他都快要忘記了
大概十二三歲的事
發病之後他開始流浪
後來偷渡到了香港賣樟腦丸
(他說是臭丸,應該就是樟腦丸吧?)
因為無牌經營被抓後要求交5塊錢罰金
沒有錢
於是香港方面就把他遣返了回大陸
之後他開始耕田
一直到四十多歲就被政府送到所謂的麻風村
老伯很喜歡說他的家人
他家中有一位哥哥
哥哥也已經兒孫滿堂了
但其卻是一生未娶問其為何?
答曰
政府已經養你了,你還娶老婆難道讓政府還養你老婆?
被問到汶川地震時捐款的事
他顯得十分激動
他說
我捐一百塊錢是應該的
這個國難當前匹夫有責你說對吧
我們都是中國人,都應該幫助的!
此時我在想
多少人是因為單位迫脅才情不甘心不願才捐出一百塊的
這時看來
老伯雖然手腳都麻木感受不到痛
但是他的心是上天給他的禮物
讓他不冷漠

(老伯看著自己年輕時候的照片若有所思)

然後我們走訪另一名麻風康復者提叔
提叔比較喜歡畫畫和寫字
有時候也喜歡打麻將
見其草書蒼勁有力縱任奔逸
根本不能想像他是一個麻風康復者
我們見到提叔家裡有一部舊式的手提電腦
提叔很高興地跟我們說著電腦的事情
什麼QQ號,上網提叔都知道很多
他的畫有很多都是看著電腦上的圖片然後加上自己的想像畫而成
提叔特別說到
他的手已經殘廢多時
一開始連抓筆都很困難
尤其是冬天他要把毛筆綁在自己手中才能作畫疾書
提叔十幾歲開始得麻風
一晃眼就已經六十多年
這個病對他來說究竟是一種負擔還是一個老朋友呢?
我們不得而知

(提叔與他的畫作)

如果問到老人家們是靠什麼活下來
我覺得是信仰
我們在泗安醫院隨處能看見禱文
老人家們也信主
屋內隨處可見聖經和聖像
住仁慈地眷顧著每一個世人
因為個人無神論
所以沒有和老人家們說更多關於信仰的問題

讓我很心酸的是
老人家們說
山上準備建一間新的綜合醫院
問曰是為你們建的嗎?
老人家答:
不是,給健康人建的
健康人這個名詞令我久久不能平復
何謂是健康人?
現代社會有人有手有腳卻去偷騙拐蒙
有人花盡心思去傷害別人
我看這些所謂的「健康人」還不及這些老人家們「健康」

(老人家和他種的茶花)
離開時導演說道
再過二十年左右
這條村便會消失
而泗安醫院將不復存在
歷史總為我們留下記憶
卻沒有留下證實記憶的線索
今天的相片
也會成為別人明天的記憶嗎?
我疑問。
=================================
但是我後來看片子覺得當時的導演拍得好爛==
所以我想重新拍一次……
但是,這幾年各個電視台去泗安太頻密,我覺得是有點打擾到島上居民了………………


我的話,想拍一部關於「加班」的紀錄片。

工作是產生自己社會價值的方式。合理積極的工作,對企業對個人收入和生產建設都具備積極意義。但是經濟下行的壓力下,企業節省開支,變相增加個人工作量來壓榨單位時間勞動價值,現在不管是生產線或辦公室工作的員工們,很多都拿著自己的生活時間,陪家人的時間,和伴侶相處的時間,在工作崗位上。

他們有,或沒有額外的加班工資。選擇加班很多時候是妥協。職場的規則,領導的臉色,辦事流程上都有可能讓企業員工不可抗拒地加班(或被辭退)不僅僅是一家企業這樣,整個行業氛圍都這樣。當加班變成文化,中國人法制意識薄弱,勞動服務意識強,為了養家活口選擇沉默接受。大企業一邊傳播員工關懷,一邊壓榨勞動價值。


我想從小小員工的角度,小領導的角度,高層,以及員工家屬的角度去看「加班文化」。收入要穩態,就只能妥協,生活要讓路。

作為一個深陷加班漩渦多年的人(我是5x7.5的標準工作制,然而我一年能雙休的次數屈指可數,能休息一天都屈指可數。),為了收入被迫放棄了生活。而同事們甚至都不敢討論這件事默默承受。我希望能開心見誠討論這個問題,並把他拍成紀錄片。讓人們真正認識「加班」這件事。


四萬億過後中國中小企業的大量死亡始末與現狀。

這是我爸提供給我的素材,我自己是不知道的,實話說如果不是我爸告訴了我,我也並不會太關心。


《堅持下去的人才有青春》江蘇高考大型紀錄片。

女主是一個平凡的女孩子,因為睡眠不足而水腫的眼睛,因為作息不規律而長出的滿臉青春痘,沒什麼時間洗頭髮劉海如同海藻一樣油膩膩地貼在額頭上。
班級里沒有什麼丸子頭、半丸子頭、披肩發、捲髮。大部分姑娘都選擇了最簡單的短髮,或者是隨意扎了個馬尾辮。
班級里也沒有什麼帥哥美女,藝術生在另一棟教學樓,和我們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早上5:40,全班人都已經集中在了教室里,早讀。

上午是數學、語文、英語。相對而言,語文課是最輕鬆的,儘管要默寫古文、詩詞,只為了那2分的隨機填空。

中午有15分鐘的午飯時間,食堂優先給高三的學生安排伙食。操場不屬於我們,長椅不屬於我們,即使是午飯時間,我們還是在討論著上午老師說的那道數學題,或者是默默拿著單詞本背書。

午休時間已經被佔用了,江蘇的數學沒有選擇題,一共是14道填空,老師說,前12道必須全對,後面的大題必須對前兩題。為了這「能力範圍」之內的分數,我們每天要做多少張練習卷。中午的時間是用來寫完形填空練習,或者是小題狂做練習的。

下午還是兩門選修,生物和物理。我的生物比較好,生物老師默許我可以複習其他的內容,所以我都用來補我比較差的物理、數學。

每周二的下午可以有1小時的高三休息時間。那是我們最愉快的時間。三三兩兩坐在操場上背背單詞,沒什麼壓力。我們從來不談理想,因為誰都知道,面對著江蘇高考卷的那一刻,你的理想都會飛速地離你遠去。

我們沒有曖昧,沒有戀愛,沒有前後桌的嬉戲,沒有所謂的班花班草,沒有一起回家的小路。
我們有的,是百日誓師那天全體同學大喊「我要上大學」喊著喊著就淚流滿面。
我們有的,是班級同學因為某個人有了一道不會的題目,就全都湊在一起討論,好像這道題高考卷上一定會考。
我們有的,是每次練習捲成績不佳,被班主任找談話,委屈得泣不成聲。
我們有的,是看書看到生病,一邊打著點滴還一定要背單詞背古文的毅力。
我們有的,是高考前慌張的腿軟,還要強顏歡笑地讓父母放心,堅定地走進考場。
我們有的,是高考前一天,三年來唯一一天沒有課,班主任和我們談了一天的話,他說「這是場戰爭,贏了的人才有青春」。
我們有的,是考數學時全場默默的低泣聲,走出考場時姑娘們哭著倒在老師們的懷裡,說「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還是考砸了」
我們有的,是班主任發家校通簡訊說「高考可以重來,人生沒有第二次。請大家務必堅持下去,考完三天」。


對,多殘酷是不是?沒有《那些年》里甜蜜的戀愛,沒有《少女時代》里敢於反抗老師獲得的洒水節,沒有《青春派》里多姿多彩的同學和班花,沒有《匆匆那年》里勇敢地告白,沒有那些青春片里努力了就一定能夠考上理想的大學,就一定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有一段美好的回憶。

高考其實就是很殘酷,對於普通的學生來說,高考就是唯一的出路。


走進中國的各個小眾愛好群體。記錄他們的樂趣,他們的執著,尤其是他們對社會做出的實際貢獻。
這些人被外界誤解太多了,長輩眼裡是不務正業也就罷了,甚至還會因為和身邊人的話題交集少,被同齡人劃成屌絲。真的覺得有必要讓社會全面地認識各種小眾愛好群體,而不是作為滿足獵奇欲的對象和貓狗打架之類一起出現在《xx晚報》或《xx晚間新聞》里。


類似日本的48小時,跟拍一個角色48小時,範圍要廣,出幾百集,碼農,大學老師,設計師,CEO,投資人,清掃工,護士,軍人,鐵路員工,公務員,城管,計程車司機,專車司機,大學生,創業中的大學生,打工中的大學生,等等
這個我記錯了,日本的紀錄片叫『紀實72小時』,比如這個:
[諸神字幕組][NHK紀錄片][紀實72小時][地下偶像的青春]_NHK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

我覺得可以做一個中國版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FOX電視台報道中國網民關於「白左」一詞的定義?
中國人為什麼愛存錢?
如何看待「周杰倫口齒不清吐字法把發源自歐美的曲調和中國的發音結合起來,保持音樂本身的節奏感」?
你認為現階段中國最好的電影編劇是誰,有什麼代表作?

TAG:電影 | 紀錄片 | 文化 | 中國 | 帶有假設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