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一味追求高工資會給自己帶來什麼?這樣真的有利嗎?
為什麼跳槽加薪會比內部調薪要高?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選擇?一個公司是否應該鼓勵現任員工更多的展現自己的價值?這樣做的成本和招聘外來人員的成本哪個更大?
問:追逐高工資會給自己帶來什麼?
答:會給自己帶來錢。
問:這樣真的有利嗎?
答:真的有利。
只要玩過一些對戰遊戲,就該知道勝利條件從來不是片面地堆疊某個屬性,而是想辦法在某個瞬間打出決勝性的操作,所有的前期的準備工作都是為了保證決勝的時機比對手更早到來。
個人財務的問題也是一樣,財務自由的關鍵不是攢足夠多的錢,而是在可以財務自由的機會來臨時,具備財務自由的條件,前期的準備工作都是為了能在對應的時間點達成目標。當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厚積薄發,也可以持續積累。
一味追求高工資的問題不僅在於高工資未必對應高價值,也在於忽略了高工資背後的危險性。比如性交易,雖然看起來很賺錢,但可能會遭遇毀滅性的打擊,比如疾病。在正常工作領域,也存在眾多「年輕飯」,可能會因為年齡問題遭受毀滅性的結果,這些會導致你的「成功」變成「有一定概率一定失敗」,問題在於你能否接受這樣的概率——其實大部分人是無法接受的。
其實簡單來講,如何成功是個非常複雜而且個性化的問題,在這樣的複雜程度下,很多人會選擇放棄思考,信賴簡單的信條——比如市場會調節薪水和價值,所以相信高薪就對了。但思維如此簡單的後果就是特別容易落入思維的陷阱,遭遇毀滅性打擊。像這類要綜合很多元素去考慮的問題,是非常忌諱信賴二元價值的。
說不利的,無非是說,要考慮前景,能否學到東西,長期發展之類的。
但是這些和高工資衝突嗎?
答案是不衝突。而且你覺得,一個月薪給你10萬的人會讓你去做把控全局,業務面更廣,能學到更多東西的工作,還是給你月薪1萬的人會讓你做這些?
事實上,給你工資越低的人,越傾向於讓你做重複性的工作,至於學東西,我沒見過幾個老闆給你工資低了,就會讓你學更多東西。能否學到更多東西主要靠個人和環境,跟工資幾乎無關。
反而工資高,收入高,你可以把更多的錢拿來買一些教程,書籍,以及購買別人幫你做事來省時間去學更多東西。
那為什麼這些知乎上的「精英」老跑來說一些傾向性的話,說得好像高薪就是要挖你去做苦力,追求高收入,把錢拿來去雇別人幫自己做一部分瑣碎的事,省出更多時間學習,就是不踏實。
為什麼這些知乎「精英」非得強調,你心甘情願領著低工資,在他這裡一天干14個小時,一周干7天才是能學到東西,有發展前途的呢?
你猜。
一味追求高工資會帶來錢。
不然你想要什麼?職業前景和理想?別逗了,事實上大多數人從事的工作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機械式重複動作,表現的機會很少,升職就更難。老實說主管請假的時候我也曾代理過她的工作,完全能勝任,可是公司會因為我可以勝任主管的工作就給我這個職位嗎?不會,得排隊,有資格的人多的是,狼多肉少知道嗎。
其實我不建議在一家公司做很多年,能得到的無非是變不了多少現年資,固定單一的工作處事思維,被劃好的交際圈子,太妨礙跳槽了。
再說咱一普通人,能看出哪家公司有前景值得你卧薪嘗膽嗎?如果有,至少也是馬雲爸爸手下的大將了,就不來知乎糾結了。
還有就是,在一家公司漲薪的速度,永遠比不上市場價格,舉例說我們公司招一個業務,14年進來底薪五千,做一年,15年漲薪到五千八,可是這一年,直接從外面招聘回來的新人底薪直接就是六千五,因為15年招聘市場類似職位都是這個價格,低於這個,沒人應聘。最後你有經驗,你有年資,可是比不上新人錢多,你樂意啊?
跳槽的好處就是用錢來直觀的衡量出自己的進步,可以接觸新鮮的人,新鮮的環境和思路,累計經驗來開闊眼界,將來可以在職場上做出正確的選擇。
所以工作這事表面上對我來說就是向錢看,向厚看,我出賣這五天八小時,自然是擇優而錄,價高者得。而且在這世上,你想要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東西,都要靠經濟來支撐。物質豐盈了再來談精神吧,畫餅充饑那是阿Q,我不行,我還想吃燒烤火鍋小龍蝦日料韓料泰國菜西餐法餐大閘蟹蛋糕甜點冰激凌呢。1/如果你清楚的知道這個高工資是因為你自己的能力,那就只有利沒有弊。
社會上沒有那個老闆是傻逼。如果你的能力只能給老闆創造3萬的收益,是絕對不會給你3萬的工資的。所以,若你知道這一點以後,你應該儘可能開更高的工資才是王道。你不開口要,沒人會主動給你。
2/如果你清楚的知道這個高工資不是因為你自己的能力,那也是利弊各一半。
那些因為家庭關係進入壟斷企業,或者因為你爸爸是誰進入摩根,或者因為你爺爺是誰進入阿里的,這種屬於你出讓資源換的高工資。人家給你這個工資是買你背後的資源,說明你的資源比這個工資值錢多了,你其實總體是虧得。
那些因為運氣或者時機,突然進入某個風口,連豬都能飛起來的,開個快車都能月入2萬的,你若能認識到能拿到這個工資就是一時的機遇,反正撈一筆就撤退,也好,反正沒什麼損失。
3/如果根本不清楚這個高工資是因為什麼,那就很可能有害了。
這就像看到買菜的都賺錢,你也傻呵呵辭職去炒股炒比特幣了。看到計程車司機一個月2萬,你也去傻呵呵辭職開滴滴了。看到很多人一個PPT 就拉了幾百萬投資,你也跟著去創業搞o2o,搞p2p,搞vr去了。
你連底褲都沒有的時候,就知道風停了,飛起來的豬比不會飛的更慘。
剛開始工作的那段時間裡,因為剛從身無分文的泥淖里爬出來,對工資還是挺在乎的,但我發現自己在上班的時候,不敢展現自己,我不是我,我是為了生存,迎合社會而表現出的樣子,必須做許多不喜歡、不認同的事,這樣讓我越來越不喜歡自己,於是每天都想快點離開公司,一到下班時間就往外走。
然後就陷入一個死循環,不喜歡工作,想離職,但離職就沒錢了,所以我就留下來,留下來又無法做自己,更不喜歡自己,我陷入了迷惘。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上班是我逃避面對自己的方式!因為我想要錢、想要安全感,所以我去上班,去迎合社會的主流價值,我就可以快速得到錢。我進入將每個人規格化的社會,把自己特別的、與眾不同的地方拿掉。
我發現,如果我想成為的樣子無法通過為人工作得到,我應該起身為自己創造。也許還是窮困,還是掙扎,眼前還是好多困難,但我明白了一件事——真正的窮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能力去改變現狀。
所以,「要不要追求高工資」根本不成立為一個問題。
每個人都會追求在自己舒適範圍內的高工資,你所在行業、你具備的能力、供需關係決定了你能夠獲得薪資的上限,超過了,即便你如何「一味」追求,也是白費力。而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沒有拿到可能獲得的上限,多半有他其他的原因,或者說「其他部分的價值」超過了收入差額。(當然,我並不是這個原因,單純是因為達到了上限而已,但凡有更高收入我一定會選擇。)
我看到很多回答都在反雞湯,認為雞湯的作用就是讓你願意拿更低的工資給資本家打工。
對此我只有四個字評價——
坐井觀天。
人生由許多選擇組成,比如說畢業後要做什麼工作?工資拿來買什麼?是要繼續留在現在的公司還是換到別家公司去?又或是創業?等等,工作之外要做出選擇的就更多。隨著不斷成長,選擇的機會和重量便不斷增加。
基本上,「選擇」就是一種價值判斷。我們總是會選擇「最有價值、最有利」的選項(至少理論上是這樣)。
既然如此,如果要活出無悔的人生,我們能做的事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真正看清「價值」這件事。可惜的是,很多人喪失了這種基本能力。
我舉一個形而上學的例子,假設你可獲得下列物品的其中之一,埃及的吉薩大金字塔和凡爾賽宮,你會選哪一個呢?
這也是一種「選擇」。我不是歷史專家,只是知道這兩者似乎都相當寶貴,因此,若能獲得其中一個肯定是賺到。問題只在於,選哪一個賺比較多?
可做為判斷依據的「價值標準」應該很多,最常見的比較方法之一,就是「要花多少錢?」
凡爾賽宮的建造成本是多少呢?蓋出凡爾賽宮的路易十四以浪費錢聞名。除了因好戰導致軍事費用增加、發放養老金給不事生產的貴族外,由於宮廷里的各種活動也都需要用錢,於是便把國家搞到瀕臨破產的地步。
凡爾賽宮從1661年動工起,花費多年的時間建造,完成後又再經歷幾十年的反覆改建、擴建……據說工程費用總計7000萬盧布,相當於現在的25億人民幣左右。
至於金字塔,若是採信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所描述的「由10萬名奴隸持續建造20年而成,名為胡夫的殘忍法老王之墓」,光是勞動成本就嚇死你,至於其他成本,根據專家的估計,換算下來至少要百億人民幣。。
從建築費用的觀點來看,結論似乎是金字塔的價值顯然高很多。但應該很少有人會基於這個理由而立刻決定:「那就給我金字塔吧!」因為要是將價值判斷的標準改為「有多大用處?」的話,答案又會有所不同。首先,金字塔這種建築物幾乎都是石塊,據說裡頭的空間僅佔整體的0.1%,因此非常不適合居住。金字塔本來就是國王的墳墓,接在狹窄階梯盡頭處的陰暗祭祀房怎麼可能會舒適。
若是凡爾賽宮,用途就很多了。不僅可做為度假時的別墅使用,租出去的話應該還能收到超高額的租金及住宿費,或者做為名人群聚的宴會會場使用,品牌肯定是不同凡響。如此看來,似乎是凡爾賽宮勝出了……結果到底是如何呢?
很抱歉,我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考古學家,對於這問題,我並沒有明確的答案(知道答案的人務必告訴我)。前述的各種估算應該也有很多地方不夠嚴謹。
但如果把問題改成這樣:假設你可獲得下列物品的其中之一,請做出選擇。
1、埃及的吉薩大金字塔
2、凡爾賽宮
3、現金1億
這時候,絕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會感受到「現金1億」的強大魅力。雖然知道金字塔和凡爾賽宮都具有更高價值,但現金就是有種說不出的吸引力。
如果加上「必須在十秒鐘內回答」這一條件,多數人應該會不假思索地選擇1億。
但最愚蠢的選擇莫過於此。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你放棄了除了現金價值以外的價值判斷程序。選擇1億現金的人應該是滿腦子都想著「這1億可以買些什麼?」根本沒有餘力去比較其他選項的價值。
儘管是平日總能依理性決策的人,一旦扯上現金就容易失去理智,幾乎都免不了會犯下同樣的錯誤。
這意思並不是說「不能以金錢做為價值判斷的標準」。事實上,「金融」就是將所有價值都轉換為現金的一種極度「現金化」的學問。
絕大多數的金融商品、賭博、欺詐等,都是利用「現金的魔力」而得以成立的。而經濟金融的概念,正是用來戳破那些騙局,看清真正價值的系統。
在財務的價值體系中,現金是被定位為價值最低的資產之一。
當然,金融當中也並不認為「沒有什麼比錢更沒價值」,不同於雞湯里的「有錢也買不到的價值」。排除了那些倫理道德性的言論,就如其字面所述,金融里就是真的不認同現金的價值。
人即使活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還是人生選擇的外行人。但在金錢方面,我們確實能夠學會正確做出決策的評估標準。
如果你脫下「現金至上」的有色眼鏡,有機會過被真正有價值事物圍繞,那麼我說的是不是雞湯,根本不在重要。
跟中初級員工談錢,跟中高級員工談事業規劃,跟高級管理者談藍圖和未來。
有些公司本末倒置,拚命想壓榨中初級員工節省成本,談情懷,卻跟公司高級管理者談薪水。
工作7年之內都屬於中初級員工,10年以上並成為大型企業中層的管理幹部屬於中級員工,行業內積累15年以上並成為副總經理級別以上是高級管理者。
以我工作的券商投行業務崗位為例,我發現那些券商投行行業組負責人ED級別以上的,多數人基本2年左右跳一次,有的甚至工作10年跳了7次,現在是行業組負責人,他們會對下面員工說,你們好好乾,不要總跳槽,然而自己的證券業協會變更記錄滿滿大半頁,他們的位置是跳出來的。他們說你們要學技術,主要精力放在學習鍛煉上,剛工作不久不要總想著錢,對不對?對啊,可是跳槽就不能在其他團隊鍛煉了?在哪裡鍛煉不是鍛煉?這並不矛盾,證券公司3年不給你漲工資不給你升級別,我圖啥?我去其他家鍛煉唄。
一次喝酒,一位其他團隊領導說了句實在話,跳槽是好事,工作就是掙錢,大多數人碰不到馬雲團隊,錢是衡量你工作公允價值的重要標準。請不要以成本法計量價值,要用公允價值計量法。他自己剛工作前5年在一家券商辛辛苦苦工作,時間長了,能力上來了,自己也認識了人脈,國企券商作風,不怎麼漲工資,於是這位總後面的7年一直在跳槽,換了4家券商,人脈資源在自己手上,無論去哪裡都是做項目,能力也是自己鍛煉的,資源也是自己積累的,靠自己北京買房買車,就一句話,靠自己,誰給的多我去哪裡,去哪兒干都是干。
追求高工資與鍛煉業務、積累人脈並不矛盾,但是方向首先要清晰。
那些說什麼讓你好好鍛煉學習不要跳槽的領導,你就笑笑聽聽。
讓我想起大學輔導員的話,先就業再擇業,一個道理,為了自己利益在考慮,為了好看的就業率。
答非所問了,隨便寫一點,被摺疊就算了。
我昨天剛寫的一條朋友圈挺適合這個問題的:
我發現最近每次收了衣服回來卧室折,晚上睡前就會發現有蚊子,它們可能是先趴在衣服上,等著被收到室內。那個時候它們一定覺得自己很聰明吧,可是到了室內以後,飛法都很笨,不懂得繞大一點圈子,很快就被發現了,也不知道要躲到床底等關燈再出來,於是就都被電蚊拍電死了。
唔,我也經常靜靜地趴著就以為自己韜光養晦很聰明,其實看到機會哈喇子收都收不住,嗷就撲上去了,說不定我也是很笨的人呢。
我在醫療系統,如果跳槽去民營醫院,薪酬會比較高,但是即便不談情懷那些東西,公立醫院的學習機會多得多,所以我不走。另一方面,醫療網站也拋來過橄欖枝,但是我不懂那些東西,我怕我被外面的世界吃掉,所以口水流一地,但是沒有去。後來那個網站發生過一些輕易裁人的事情,我有點後怕。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除了薪酬,成長和穩定性也得考慮的。
僅供參考。年輕時一味追求高工資會給自己帶來什麼?
三個關鍵詞:年輕時——工作不到五年;高工資——年薪20萬以上;一味——不考慮公司其他的有利因素。
薪水的確很重要,因為我們打工者要靠薪水維生;作為公司不包吃住的小白領,在一線城市月薪要在6000-8000才有生活,否則只能算是謀生。所以我寫的回答僅適合於離開了群租房,有了私人空間和時間的年輕人;而對於仍在艱難謀生的年輕人來說,你們目前需要的是麵包、床、積蓄、健康以及期望。
2008年,我第一份工作在IBM,稅前月薪6000,13薪,補助500,每月報銷餐飲招待費5000限額;
2012年,我的第二份工作,稅後年薪16W;
2014年,我的第三份工作,並沒有漲薪;去年漲了一次15%。在遍地年薪百萬的知乎雖然不值一提,但我的數字是真的:)
雖然今天的我跳槽會有50W起薪,但是我完全沒有跳槽的慾望。核心原因是收入漲幅太少:50W稅前工資等於到手35萬工資;而我加上平時做企業培訓的業餘收入(比如企業Itil/PM/銷售培訓,4天3W),那麼收入跟35W差不多,不值得跳槽。
如果想靠打工拿百萬年薪,全額納稅的話,到手只有68萬,但用人單位付出了135萬的人力成本,真的是希望把你「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如果僅僅是為了稅後70萬不到的收入,而沒有職位上的升遷和平台的提升(何況以我今天的水平還拿不到),並不值得在35歲的年紀以996的方式投入自己的全部時間,因為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提升我的認知水平才是我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追求行業、成長性、穩定性
對於男生來說,職場生涯是個40年的馬拉松,扣去50-65原地踏步養生的15年,在前25年里:
- 25-30歲應該拿來調整狀態,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 30-35歲讓自己成為業內資深人士,鎖定以後發展的行業,解決婚姻和資產問題;
- 35-40歲讓自己的領導力、洞察力、解決問題能力、聲望、收入都上一個台階;
- 40-50歲盡量不要跳槽了,在現有資源基礎上發揮領導力才是重點;
- 50-65歲注意投資,在閱歷聲望認知都達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做好保養,少生病才是核心;
那麼,到底在什麼時候應該追求高薪?我認為是在積累8年以上工作經驗,能夠帶領團隊獨當一面完成項目解決問題的時候;而40歲以上的職場人士,就會更多利用自己的人脈和經驗優勢,很少僅僅為了高薪就貿然進入一個陌生的行業。
(我知道肯定有人用小米的創業當例子,但成功的只有小米,別忘了大米、小辣椒、小芒果之流已經消逝在人海了。)
而在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之前,最重要的,是選好行業!選好行業!選好行業!在選好行業之後,就要更重視可成長性,工作本身提供的經驗積累和能力提升的機會;薪水超過行業平均值就可以,因為薪水也代表單位對你的認可,你那麼出色,自然應該得到超過平均值的薪水:)
PS:最近玩王者榮耀,前期8分鐘左右,不同選手的錢會差很多,2000就能差出一個大件兒,那就是非常大的差距了;而一般18分鐘後,大家都是六格神裝了,這時候更多是拼戰術拼意識而不是拼收入了。
追求高工資會給自己帶來什麼?
大概率帶給自己一個混亂而缺乏關聯性的職業生涯。前3年做IT銷售,然後做了3年藥品銷售,醫藥分家後改做互聯網金融銷售的人我也見過;滿足於創業公司的相對高薪和高職位,到那邊拿了一年薪水卻沒幹什麼事兒,最後公司關張,找不到同等薪水和職位的人我也見過……
這樣的人如果成功了,那可能是勝在見多識廣;但是這種履歷缺乏關聯性的人不拼爹的話,大概率會失敗。
一味追求高薪真有用么?裝逼犯每時每刻都有,04年有在水木WorkLife板塊曬收入的,後來有在豆瓣曬收入的,在天涯裝金領的,現在有在知乎上裝年入百萬的……其實曬收入裝逼最大的價值在於約炮及收智商稅。
攀比薪水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是有些騙子把自己包裝成光鮮亮麗的成功者,巧言令色卻圖謀不軌。從個體角度,騙子裝成成功人士,騙了一個人就毀了一個人;從市場角度,集體裝逼提高了薪水期望,造成了職場人士對薪水的誤判。
10年經驗的ERP自由顧問算是能力很強的人,在介紹方案,設計方案,說服客戶,處理矛盾,執行項目上都非常出色了,目前均價到手1800/天,社保公積金自付,沒項目就放假。一年大約工作230天左右,一年大約到手40萬。如果項目特別忙加班特別多,那麼一年大約到手60萬。他們拿這麼多是因為市場稀缺加上綜合能力突出。
一個能夠獨擋一面帶著開發團隊完成一個超大型平台開發的15年經驗的開發經理,在互聯網行業的年薪大約在100萬-150萬,那是因為離了他平台的開發就只能叫停。
PS:有人用自己在深圳只能租群租房來證明薪水很重要。那的確很重要,至少應該通過努力和跳槽讓自己的薪水達到行業平均水平,比如從4000漲到8000,然後再按我前文提到的路線圖來發展。
一步一腳印的在風雨中前行,一磚一石打造自己的城堡,才是成功。
PS:既然題目和描述完全不同,那就針對題目回答吧。中午剛剛單排一局農藥,我用魯班前期被刺客和法師殺了三次,我只有2000塊的時候,刺客(蘭陵王)已經4500了;但當後期我們的資金變成8500 VS 11000的時候,局勢已經翻過來了。在剛工作的早期,工資多兩千少兩千很重要,但不應該是選擇工作的唯一因素;因為等到七八年工齡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還是履歷和實力比較重要。
既然北上廣深的房子光靠工資已經買不起了,那在工作前三年每個月攢2000有意義么?還不如學習技能和增加閱歷呢。
歡迎關注公眾號「任易」,只寫對工作有用的分享。
無利。
前幾天,和一個闊別多年的朋友喝酒。
年輕的時候,我倆在同一個廠子同一個班組。
閑暇之餘,暢談人生理想
。
當時我們談論一個問題,恰好就是題主提問的
年輕人,一味的追逐高工資能得到什麼?
我說,年輕人就應該踏踏實實的做事,人生最重要的是心態。頻繁的跳槽,對未來毫無幫助。
他說,是么?
我說,那你就試試,這種功利性會害了你的。
在這次談話後的一個星期,他辭職了,不知所終。
今年年初,聯繫到我,此時已經隔了10年。
我們已經不再年輕。
「你後悔了么?」
「後悔了」
年輕人一味的追求高工資,能得到什麼?
說著,他叼起了軟中華,開了一瓶八二年的紅酒,擼開袖子,是閃閃發光的勞力士。腰纏LV,一身阿瑪尼。
我說,你太俗氣了,這樣的人生對你有什麼幫助!
你看看我,不追求高工資,全身上下加起來不到200,但是我活的很自在,瀟洒。而你呢,得到了什麼?不就是錢多點么?不就是開豪車么?不就是睡明星么?恩?有什麼用!
題主,我覺得你說的對,一味的追求高工資對人生毫無幫助。現在這些年輕人,嘖嘖嘖,太浮躁了剛畢業時,我在廣州和深圳兩個城市找過租房。
我在廣州時,上班地點在體育西,那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三號線的出入口,每天都有如出籠喪屍的既視感。
租房很難找,不是太貴,就是太偏,要不然,就是雜亂的合租房,陰暗潮濕滿地污漬。
還沒找到時,突然又做了一個決定,來到深圳工作。
趕上了深圳房價漲得最瘋的一年。
我工作的地點,在房價均價最高的南山區,一平米七八萬。
找房子的時候,算是第一次直面了社會。
才知道,離開了學校,竟然還需要延續「宿舍式合租」的生涯,一個房子可以被隔成十數間,薄薄的牆板豎在中間,美曰其名就是單間了。
這邊說話,通過這層板,隔壁還能收到經過功放般的聲音。
這樣沒有性生活一下子就被人知道了,很傷人的。
聽聞甚至還有很多出租屋是上下床,鐵床,真叫人聽者落淚。
我不知道該去責怪什麼,反正剛畢業的學生們,在一線城市生活的境況的確不太容易。工資低,生活成本高。
我住在寶安區,類似於你們帝都的昌平回龍觀之類的吧。房價比較低,很多在南山搬磚的小年輕,都會住在寶安區,所以我每天擠公交地鐵的時候,都很想死。
那是沒辦法擠上的,並非你排好隊,一定會等到你可以上的那班車,而是一切靠「努力」,努力去擠,去搶。
這對我來說很難,其一我討厭跟人有肢體接觸,其二我討厭去擠搶。
但我還是要去適應這個節奏,比如起早一些,比如去坐一趟雙倍時間但人少的班車。
除了那些「天之驕子」們,剛畢業就去了各種高大上企業,拿畢業生界top薪資的,大部分的小年輕們,生活得真是苦逼。有一個回答里,我寫了「剛畢業兩三年的,在一線城市拿5到10k的薪資是常態」,評論區里被各種說,最後把下限改成了3k。
這幾千塊,要維持一個人的生存,只能是不太「體面」的了。
我不知道其它地方、其它行業如何,在深圳的互聯網公司,加班是常態,還有很多公司,發明貫徹了「大小周」制度,一周上五天,一周上六天。
公司不斷再跟你說著「創業者心態」、「年輕要拼搏」,一邊又給著低到可憐的工資。
啊,上帝保佑能吃飽飯的年輕人。
最近榴槤季,大街小巷都在賣金枕頭。
有一天我獨自在逛超市,聽到兩個小年輕情侶,在榴槤攤前,他們挑了一個小小的榴槤,然後拿去打好稱。
磨磨蹭蹭又回到了攤前,放了回去。
男生跟女生說,等十五號了再來買。
十五號。如果這日子是因為發工資,那就是三級哀傷,如果是周年紀念日,那就是十級哀傷了。
我對吃的很挑,經常自己做飯吃。
前幾天我在家裡做自助烤肉的時候,突然想到,每天都在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度過,休假、旅行,詩和遠方都是奢侈了。能吃自己愛吃的東西,算是最簡單的多巴胺滿足方式了吧。
我對住的地方也很挑。
我不想跟人合租,特別還是完全不相識的幾個人。我潔癖,討厭髒亂差,受不了潮濕與陰暗。
我需要私人空間,需要一個乾淨的衛生間,需要一個廚房可以自己做飯,需要一個大大的陽台。
如果說每個成功的人的傳記都要有住地下室、吃餿飯菜、因為窮困落魄而被戀人拋棄的那一part,那我可能並不想要成功。
所以我支持所謂的一味追求高工資,我覺得這不值得被批評,甚至值得讚賞。
我想我應該就算是一個「一味追求」高工資的年輕人了。
我的職業生涯很短,畢業到現在,還不足一年。
但我已經換了幾份工作。
我在數萬人的大公司待過,也在創業型的小公司待過。
說實話,我的職業生涯還算順利,在這一年的菜鳥工作期,沒吃過委屈,沒挨過罵,甚至沒被真正批評過。
我的上司們對我都很好,非常好。一個月轉正,一個半月給期權,主動給漲工資,給各種假期等等。
在該跳槽時我還是跳了。
我能確定的就是,我會很用心盡責去工作,力保不出錯,再爭超預期的出色。
然後,別怪我往錢多的地方走啊。
生活很艱難。
活得有姿態一些,就更不容易了。
上帝保佑吃飽了飯的年輕人。
------
雞湯雞血給一杯吧。
我從事的行業不是我所學的專業,也不是我校學子最有競爭力的行業。
我原本的職業規劃,是金融向,銀行證券我都去實習過,可後來不太喜歡,轉了行。可以說的確消耗了極高的沉沒成本。
我大四時實習,拿的實習薪資已有5k,那時還住在廣州學校,感受不到太大的壓力。
畢業後跨行轉崗來到深圳時,也拿了一陣子的菜鳥工資,比學生時代拿的實習工資高不了多少。還好很快就脫離了這個階段,收入上算是讓我有了一點上精英社區知乎的底氣。
我並非是「居高臨下」的態度去強行體會收入暫低的一線城市年輕群體,至少可以保證自己不太窘迫地生活著了。
正因為我知道這其中的「好處」,所以我才不贊同年輕人被情懷忽悠在原地,拿著三四千的工資好幾年。我寧願跟你說,你再用點心思,再多努力些,少玩遊戲,多鑽技能,追求高薪是多麼必要且正確的一件事。我經常鼓舞身邊的人努力爭取漲工資,挺有成效的,好幾個朋友都通過各種方式漲了。
我的工作完成度很好,從上司到公司高層,對我的評價都很好。但我還是會儘可能地去完成一些份外的事,自己給自己加任務,熬夜加班之類。
我希望自己能襯上一份得體的工作,滿意的收入。並不被這日新月異的城市拋在身後。
年輕人的自信多麼脆薄,共勉。
追求高工資一點錯都沒有,不管你年輕不年輕,我們上班都是為了錢。
為了理想的那幫孫子基本都是不缺錢的,沒啥好討論。
但是一味追求錢,別的都不管,是大錯特錯。
你的每一次跳槽,不能只看錢。
雖然可能對於大多數工作不滿3年的年輕人大談職業規劃不太接地氣,但是我一定要講這麼一個概念。
當你換工作時,一定要綜合考量兩家公司的工作環境,管理風格,隱性福利,個人技能成長,人際關係遷移成本,行業地位,歷史商譽(有些公司是報復性挖人,隨意開出3倍工資挖對手骨幹,然後不過試用期就開除)以及你自己的職業規劃和期望,甚至下一次跳槽時的背書(大公司3年工作經驗和小公司3年完全不一樣),然後才能做決定。
錢,是目的。
更本質的目的是過上美好的生活。
而一味,是手段。
如果使用錯誤的手段,是沒有辦法達到正確的目的的。
蟹媒人妖!
好消息給大家分享,本哥哥終於苦盡甘來遇到伯樂了,某航空公司老總們與我相見相識相談甚歡後,極力挽留安排管理職位,我這塊炭又要發光起飛啦, 吼吼
...................以下原文...................
(額滴娘,快破三千了... 為了不被挖出來,匿了... 某些地點,時間改動了下,我膽子小...)
我的故事是樣的高開低走的:
07年從小城市事業編製人員辭職,來到上海進了一家美國企業,工資從之前一千多變成18000。(家人以為我被老鼠會劫持,前來上海解救我,一來住了十一年……)後來熟悉了崗位,很快升職再加薪,各種收益加起來有3到5萬不等。勤勞勇敢的小哥哥,很快買了房子,好車,存款目前七位數以上。
10年開始帶父母每年兩三次頭等艙國際旅行,自己也是一言不合就去歐洲找哥們喝場酒喂鴿子,各種任性,家人享受極致生活,吃穿都用高級進口,洗衣液,洗髮水之類去美國買,廚房洗滌劑一定去東京買,辣白菜一定去漢城帶回來....
然額上上個月,36歲的我失業了... 十多年的經驗在市場上毫無價值啊(有點誇張,簡歷還是受人重視,但坦言具體操作都得從頭做起)求個好職位難於上青天,幾乎抑鬱而亡…… 如今終於有主家用我了,從基層幹部做起月薪6千.... 雄心勃勃好好乾,一打聽,這裡總監才八千多.... 而且是已經勤勤懇懇在這裡幹了七八年了那種.....
結論就是,我雖然現在痛苦,可是由於年輕的時候追求高工資使我迅速買房買車盡孝道打下了立足上海的基礎。如果踏踏實實看職業遠景規劃低開高走,十年後的今天也許月入兩萬了(更有可能是八千),可是已經買不起房了,也許青春在苦哈哈的加班和拮据的租房生活中也就溜走了!
隔山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銅,年輕人追求高薪好好計劃是正道,發展遠景是小部分真正精英大人物的事,平凡如你我的人,還是把握住眼前吧!
今天下班到家,我媽打開知乎說,這個貼子是你寫的吧?我說沒寫過啥貼子,她說別裝了,匿名也能看出是你,再改改吧,別讓同事仁出來…… 那幾個不信我故事的同學,你們面壁反省吧…… 我智慧的老母,我覺得可以出去求職了,定能找到好工作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看你的行業和你的潛力。
如果你從事的行業1年5年10年15年20年經驗的人收入增長率漸漸變小,或者那麼建議在年輕時努力用各種方法提高工資。
如果收入增長越來越大,甚至呈現指數型,那麼你要小心,因為這樣的行業通常競爭激烈而殘酷,而且越到後來競爭越大。如果在初期因為追求十萬元而錯過了與牛人/牛團隊學習的經驗,後期失去的可能是千萬的機會。年輕的時候一味追求高工資無可厚非,但這不應該是你職業追求的全部。記得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天天抱怨沒錢。那個時候我天天蹭領導的車回家,每天帶飯,有時候領導外出吃什麼了,剩下的打包給我。過個半年,一年有成績了,給我加一次薪水,沒多少的。
後來慢慢的,但凡更新一次簡歷,外部打電話的企業非常多。他們看中我的什麼呢,因為我是男的,因為我在這家公司的履歷和經驗。當然對我們這行來說,大部分東西就是你做過沒做過,你想過沒想過。經歷和思維對後期市場上重新評估你的價值,非常重要。
先來談談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陷阱吧。跳槽來的人比現有同崗位人員工資還要高。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勞動力供給市場上的求職勞動者是實時被評估的。只要你的個人品牌塑造的不錯,經歷也非常符合職業需要。會比較受歡迎。價值實時被評估,每個歡迎你的公司都會給你合適的薪水來吸引你;然而企業內部對現有人員的加薪要基於,人才盤點的需要,人工成本的限制和市場薪酬調查和薪酬策略的複合結果。想必,尤其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人工成本的限制佔到很大的因素。你的價值並不是實時被你的東家評估的。
2.個人經驗價值的增幅有限。可以說長期在一個企業的一個崗位工作,任何一份工作都是機械化的增長你的技能經驗。如果自己不謀求新的學習,增加自己的市場價值。很快就會落後於市場同類型的其他人員。這一點對程序員朋友特別明顯,畢竟不是每個企業都是BAT,不是在實時開發新的技術滴。那麼從哪裡學呢,通過跳槽的方式來學習。從而每次跳槽又能帶來薪資的大幅度增長。
3.對於中層以下崗位,特別是單一重複性勞動的職位,替換成本是很低的,可替換性很高,企業也是追求一定的流動性。顯而易見這樣的職位都是以Outsourcing or onsite這樣的方式存在在勞動力需求市場中。沒有職業發展機會,也很少學習的可能。但能夠轉為自有員工的除外。
4.用你就是因為你還很便宜的時候使勁用啊。貴了之後不給你加薪了,就是告訴你該走了。別墨跡,好聚好散,再見不能。
最後針對年輕人的發展談幾個忠告:
1.眼睛不要長在腦門上。第一份工資給你的工資有一部分是對你未來的評估。但是不等於第一份工資就特別重要。學習最重要,但是不給你足夠的生活成本,那就是企業在耍流氓。
2.工作要踏實。不要覺得怎麼還在讓我干這麼簡單機械的工作。 總監做的事情也許也不比你高級多少。何況就算讓你做,你也未必能夠做得好。經歷決定了看事情的豐富程度。就像我們副總裁老是批評我對法官的話解讀的太簡單,還是出庭經驗太少,現在就加大我獨立處理的量。機會不是等來的,要努力爭取。
3.年資不是完全不值錢的,我記得我還很年輕的時候,一個外資500強的CHO拒絕我的時候就直接跟我說,你太年輕了。你來我只能讓你從最簡單的事情重新開始。但年資並不代表一切,你什麼時候跳槽是受主動意識和客觀環境雙重影響的,沒有絕對的三年一說,但能堅持會更好。
4.學習會為你帶來無限的價值。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短期的錢並不是全部。要有合理的規劃,虛線實現你的目標。
Talent without working hard is nothing。
你這個問題問的,題目描述和原題不一樣啊。
先直接回答題目,當然不能光想著賺錢,還要想前途。我在美國洛杉磯做過家庭助理,因為老闆是新移民不會說英語,所以我其實和打雜也差不多,工資是每天100刀,管吃管住。所以我基本沒什麼消費,賺的錢就純粹攢下來了。但是這個工作有什麼前途?對我個人無任何提升,難道我可以打一輩子雜?做一輩子家庭助理?
北上廣有送外賣的,據說一個月賺一萬多,但是這個工作有什麼意義?對自己有何提升?就算未來能升物流經理,機會又有多少呢?更有可能空降一個經理過來吧?
在上海還有讓我做英語課程顧問賣英語課程的,起薪也不錯,但是難道我能賣一輩子英語課程嗎?前途在哪裡呢?所以我把這個工作拒絕了。
下面回答題目描述的問題。這並不是伯樂的問題,而且市場經濟的結果。資本主義中,勞動力也變成了商品,符合價值規律進行買賣。原單位可能錢不夠可能效益走下坡路,可能領導鼠目寸光看不到你這個人才,都有可能。高票答案簡直愚蠢。是知道大家現在喜歡看簡單粗暴反雞湯,所以故意這麼回答的吧?這也算一種嘩眾取寵啊。
一味追求高薪,高薪能拿多久?真的不會卡在錯誤的層級,甚至進入錯誤的領域?真的能一直有積累然後爆發?我見過一個專門做XXX的人,這個公司做完換那個公司,做的事情一直不變,薪水一直上升,直到做到他自己做的那個東西被淘汰自己要完蛋(我把崗位去掉了,省得多出無謂的爭辯。我並不是說那個行業被淘汰了,而是那個人只在此行業內做某一個很專一的事情要被淘汰了,即使換公司薪水也難以再提升,但是以他的能力不應該止步於此)。曾經有別的機會,薪水不太高,但是有前景的比如雲計算虛擬化,視而不見。
工作事業的發展,包含能力、性格、眼光、運氣,各種東西在內,真的是一個斬釘截鐵的條件就能概括死的?
08年我從久游去阿里,可是降薪降職去的哦。我去年再從阿里離職,薪水少了多少?
追求高薪,是腳踏實地,這很好,不被辣雞洗腦公司欺騙當廉價勞力,但是也不可矯枉過正啊,也要仰望星空展望未來看清楚方向。在正確的方向上,儘可能的選擇高薪和環境,才是正確的辦法。如果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某些東西,降薪一點,花1-2年的蟄伏,換取幾年後的騰飛,不好么?不是更適合屌絲yy小說么?
回到更具體的執行層面,如果你不是一個nb的人,那麼一味高薪,然後做到天花板,甚至做到要被淘汰以至於越做越差,是可以接受的,畢竟賺到一些錢了。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甘於平庸的人,是個有些能力的人,那麼就要眼光長遠,做全局最優解,而不是只看眼前利益。btw,大家無須跟我爭辯,我並沒有想說服誰,當然主要是我也沒興趣跟知乎上的人爭辯,我要做的事情,要找的樂子,多了去了。謝謝。
人生無非不斷變現自己的價值:經驗價值、人脈價值、資源價值。
人生又在不斷積累自己的價值:經驗價值、人脈價值、資源價值。
年輕的時候,可變現價值是最低的,工資再高,能高到哪裡?百萬年薪?幾個人能拿到?
這時候一味追求高工資,無異於把所有關注點都放到如何變現自己那點可憐的價值上面。
我並不反對追求高工資,但比追求高工資更總要的是,更高速地完成自己的個人價值積累。
這裡有幾條簡單的建議:
1.盡量找發展速度快的企業,同時避開業務在下滑的企業,發展速度快的企業,做事機會多,學習機會多,升職機會多,而業務下滑的企業,人浮於事、骨幹流失、勾心鬥角;
2.盡量和有能力的人在一起工作,無論是同事還是領導。從現實講,有能力的人可以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從長遠來講,這時候的同事,就是你未來的人脈資源,有能力的人,將來也會有更好的發展;
3.和有戰鬥力的團隊在一起。能力是在實戰中鍛鍊出來的,和有戰鬥力、不斷能達到成績的團隊在一起,個人提高也比較快。
高工資會帶來什麼我不確定,但我知道,一味的接受低工資會失去什麼:年輕時持續的低工資會逐漸拖垮你。
從我進入公司的那一天起,我的工資到目前為止漲幅為零,雷打不動徘徊在兩千出頭!!!我的工作狀態真如一條「混吃等死的鹹魚」,詳見以下回答:
持續的低工資曾讓我一度十分迷信網上的毒雞湯:一句是說 「你所謂的迷茫都是因為賺錢太少」,另外一句是說「有錢人的問題才是問題,沒錢人的問題主要是沒錢」。而迷信這些「何以解憂,唯有暴富」的後果就是讓自己不斷陷入低收入陷阱。
【1】
因為缺錢而太重視經濟成本,忽略時間成本。
工資低讓我陷入無可自拔的窮人邏輯:凡是能用時間解決的,一律不花錢解決。
比如,能買火車票,絕不坐飛機;能擠公交地鐵,絕不搭計程車;為了淘便宜貨,花大把時間逛某寶。
全然沉浸在省錢的快樂中,而不覺得在浪費時間。但久而久之,這種思維一旦養成,就把自己推進了「以時間換金錢」的惡性循環,越浪費時間,越沒錢。
【2】
穩定的死工資束縛著未來可能性
長期的低薪水,就像雞肋,吃不飽也餓不死。時間一長,如「溫水青蛙」,不敢往外跳也跳不起來。拒絕可能性,也就是拒絕未來吧。
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加快,讓我時不時就有OUT的感覺,而我穩定的工作就像一張鐵絲網,緊緊的束縛住向外發展的可能。
所以,這個時代,我們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也有一不留神被淘汰的可能。
【3】
陷入強烈的「打工者思維」
「給多少錢,干多少活兒」,工作完成得很敷衍,自然自己也就沒有多少提升。另外,對工作能力強的同事也越來越不屑,總抱有一種「我也可以,只是我沒這樣做」的心態,不知不覺的,就被他們甩在身後了。
高工資是不是一定能解決這些問題我不確定,但我肯定的是低工資很容易讓人陷入以上陷阱。
既然有能力追求高工資,為啥不自己試試看能帶來什麼呢?所謂先開槍,再瞄準嘛。在行動的基礎上不斷調整方向,才是解決迷茫的正道啊!
趁著還沒被拖垮,手裡又有一副好牌,幹嘛害怕去胡個大的呢?
謝邀
年輕時一味追求高工資,會有哪些利弊?
一味追求高工資沒什麼壞處,工資換個角度說就是市場中客戶的認可價值。能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客戶還願意買單,怎麼說都是好事。
高工資VS低工資,正常智商都知道怎麼選。
不過從理論上的簡單幹脆的回答,回到真實生活中就複雜多了。
高工資+低股權VS低工資+高股權 怎麼選?
高工資+小平台VS低工資+大平台 怎麼選?
高工資+低成長VS低工資+高成長 怎麼選?
高工資+壞領導VS低工資+好領導 怎麼選?
高工資+差環境VS低工資+好環境 怎麼選?
高工資+無信任VS低工資+有信任 怎麼選?
歸根到底是兩個選擇
- 確定性的低收益和不確定的高收益
- 現在的高收益和未來的高收益
明明是選擇題,被很多人答成了判斷題。
重申一下我的觀點:
-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職業選擇非常重要,重戰慎戰。
- 每個人的目標和情境不同,職業選擇沒有一個簡單模型是最優策略。
- 職業生涯可以諮詢建議,但必須自己做決策,因為很可能你要用你的一生來負責。
推薦閱讀:
※对职场新人来说,试用期有哪些常见坑绝对不能踩?
※大公司和創業公司怎麼選?
※互聯網行業的 HR 怎麼看待三十歲以上的基礎崗位求職者?
※人力資源一天工作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