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的《活著》中,福貴是靠什麼支撐著走過來的?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余華
引用自謝有順:《余華,活著及其待解的問題》福貴所經歷的苦難,所面對的親人的一個個的死亡,直至最後只剩下自己一人,這裡面的慘烈本來是不亞於余華小說中的任何一個人的,但余華成功地為福貴找到了一條緩解苦難的有效途徑——忍耐,這使得整部小說的敘述都因著這種寬闊的忍耐,變得沉鬱、悲痛而堅定,沒有血淚的控訴,沒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沒有憤怒,有的只是福貴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忍耐包容著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難來臨,福貴也能將它消解於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終,福貴真是達到了與孤單的生活相依為命的地步。
所有這一切,都指向 「忍耐」二字,它是一種柔韌的品質,時刻保衛著內心免遭苦難這種生活暴力的破壞。
苦難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寬廣、堅韌、溫婉的性格,他的生存,甚至不像福克納《喧嘩與騷動》的結尾所說的那樣是「在苦熬」,對福貴而言,苦難已經消失於無形,他的內心有的只是道禪思想中那種面對生活時的超然和平靜。
苦難喪失了給人物和讀者帶來自我感動和道德審判的可能,它成了生活的饋贈,成了生活中我們必須經歷的環節,成了現實得以展開的依據,成了存在的基本內容,我們惟有接受它,如同一個偉大的母親在愛中接受美醜不一、智商不一的孩子們;母親如何不能選擇孩子,我們也照樣不能選擇生活的幸與不幸,你所能做的,不過是服從生活給予你的全部事實。而克服生活中的不幸,靠的也只能是生活本身——生活在生產苦難的同時,也生產麻木、幽默和樂觀,後者使前者變得可以忍受。
這應該是我至今讀過最流暢的一部純文學類書籍了。昨天下午差不多三個半小時看完的,今天上午看了張藝謀的電影版《活著》。書和電影都非常之優秀。
這裡來聊聊書。
余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小說里福貴的整個人生都是在詮釋著這句話。
據調查,世界上每個人都曾動過自殺的念頭,而且不止一次。那到底為什麼我們沒有自殺呢?有人說,因為恐懼,沒有勇氣。有人說,因為貪圖享樂。也有人說,為了家人朋友。這些理由都有它的道理,但最根本的還是為了自己,為了活著本身。這個觀點或許很多人不能接受,但這就是現實,就是真實!余華也說過,人們接受不了太多的真實。所以他在小說里也保留了一些溫情,並沒有花太多筆墨刻畫小老百姓的自私與淺薄,而著重表現了農民淳樸善良的優秀品質。
到了一定年紀,處於迷茫與困惑中的我們都曾經想過:我到點為什麼要活著,為什麼要這樣活著?我活著的意義何在?我也經常在心中這樣問過自己。我以前對自己的答覆是:為了自由,為了尊嚴,為了爭口氣,被人瞧得起,為了父母家人,為了未來的老婆孩子,為了自己能取得成就,被人記住,不白來世間走一遭。而現在仔細想想,如果我這些東西都得不到了,都沒有了,像小說中的福貴一樣,那我還要不要活著?或許結果是我也會像福貴一樣,還會活下去,不為什麼,就為了活著。
青年時期福貴風流浪蕩,他活著是為了享樂。中年時期福貴家境貧寒,經常吃不飽穿不暖,不過好在家庭完整幸福,他活著是為了家人。而到了老年時期家人都一個個的離去,他孑然一身,但並沒有失去生的希望,仍舊堅強地活了下去。我們或許會想,他都一無所有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然而我們是否想過,活著究竟有沒有意義?或許真實情況是————————活著根本就沒有意義。所以一些人受不了人世間的苦難,要藉助宗教,藉助神來寬慰麻痹自己。
真實的東西就是如此的殘酷,但沒有意義我們就失去希望,活不下去了嗎?我們不會。因為我們是人,我們能自己創造出意義,創造出價值。吃一頓美食,洗一個熱水澡,睡一個好覺看起來似乎沒什麼意義,但對我們自己來說卻很有價值,因為這能讓我們獲得一種舒適感。努力學習知識,拚命工作掙錢,這看起來似乎也沒什麼意義,但這能讓我們獲得一種安全感和成就感,它們就有了價值。看一本小說,看一部電影,真的沒什麼意義,但它能讓我們樂在其中,於是它們也有了價值。這些東西也許就是我們為什麼活著的原因。
這個問題在當代文學史的考試里經常出現,解讀無數,最常見的爭執是西方和東方對「死」和「人生」的態度。
按照作者余華自己的說法是「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私人感受是:每個人都有「想死」的念頭,但太短暫了。「人生經歷那麼多苦痛」和「死」之間沒有直接聯繫。反倒是「苦痛」會催著人往好里活。
---
更新:《活著》和余華在西方話題性不錯,一周內來更新答案,補上西方和東方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解讀。
說到福貴,我想起以前住的小區樓下有個80多歲的老奶奶,孤身一人住,丈夫早就去世,兩個兒子也死了十幾年,這麼多年她就一個人孤零零的生活。每天撿廢紙飲料瓶,穿著很破舊很老式的衣服,每次上下樓碰到她,她總會很熱情的問候一聲,滿臉都笑開了花,每次見到奶奶我會很開心也很心酸。後來我每次會把快遞盒還有飲料瓶累計起來放在奶奶門前,奶奶看到後都會溫情的望著我說謝謝,直到有一天我扛著兩大袋飲料瓶下去放在奶奶門旁樓道里,被另外幾個大媽說了一頓,說居委會裡給老奶奶有補貼,加上她年紀大了也搬不動balbal。
其實之前我一直都有個觀點生活如果困苦不如意不開心,不如不活。那個時候我才明白,對老奶奶而言,每天起來自己做飯撿廢品賣錢已經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對我們來說可能活的的確很心酸,但不能因為家人親人都離去了,我們也選擇追隨他們的腳步。每個人對生活的要求不高,對老人而言,每天重複的勤儉,時不時發獃回憶曾經的生活,也是件美好的事情。老奶奶有時候會跟我們講她的兒子,很平靜卻又驕傲的說起,有時候我覺得活著不僅僅是活著那麼簡單吧,也是對死者曾經生活的一種傳承。只淺淺地讀了一遍,一口氣讀完幾次忍不住流了淚。福貴能從一個徹底的敗家子從頭起家,忍受著親人接二連三的離去,親歷中國那些可笑可泣的苦痛,最後悠然與老牛們相伴終老;是因為他漸漸懂得了,活著不是為了享福。
「家珍說得對,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活著,不過是將最最普通的日子,拿來與愛人親人們一起活。中間經歷的苦痛,一旦與死給家人帶來的無助相比,顯得太渺小。財產的流失,享福不能,未必不是另一種給與。
小人物的生活,映照著當時中國整個社會。在那樣的群體狂熱時期,每個人的地位、名聲、財產、權力,都是可以頃刻間化為烏有的。龍二、春生都是犧牲者,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下的俎上魚肉。不禁發覺,人們回到了最原始的生存需求,食物、親人的陪伴,到死都是最終的慰籍。
真正地活著,也是因為懂得尊重生命本身。
想到再補充。
很樸素的觀念,即人的一生都得活著,人命天註定,不論命運給你什麼,你都得接受什麼。
你沒發現他到最後都已經麻木了嗎?他除了慢慢地活著,還能幹嘛呢?其實在我們看來他是活著,但是在他看來,這是生活,是他的生活。他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絕望。靠什麼支撐?
其實他也沒有想到自己會為自己支撐下去
遇到了,他無處可選他只能選擇 活著 或者 死去
活著就有活著的活法
死去就有死去的死法故事的背景歷經了好多中國當時的歷史
在那個時候,他只是個活著的人所以我覺得沒有支撐,是他的命運牽引著他走的每一步
既然你不知道,為什麼不享受當下,四個字「隨遇而安」
人不走到那一步,永遠不知道自己接下去會怎麼做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以上答案都很好,我再加一點--福貴當過兵,算是死裡逃生過的,見過那麼多人死在自己眼前,福貴對自己生命的珍惜和生存意志比沒有那種經歷的人要強。
引用書里的一句話,「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再苦難,活著就好。這本書我讀過兩遍,都已經很久了,今天突然看到這個問題,又看了看大家的評論,就想說兩句。很多人在質疑富貴活著的意義,他的親人們都離他而去,只留下了一頭老牛孤獨的陪伴他。在我看來他活著更是為了他逝去的親人,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個人的出生與消逝就像天空中星星的一次閃爍。富貴的親人對旁人來說都是茶餘飯後的小話題,一兩代人後便沒人再記得了,但這些都是他至親至愛的人,如果他死後便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他們便永遠永遠消逝在歲月的波濤中,他們一生中的喜怒哀樂都化作一捧塵土。
活著也是對逝去親人的一種留念,當認識家珍、鳳霞的人都不在了的時候,誰還知道他們曾經來到過這個世界。
月光照在田間的泥土上,像撒了一把鹽。時間會殺死你所有的舊友,把你的新朋變成舊友,然後再殺死,你會變成看淡情愛的智者,你會變成身體與靈魂都腐朽不堪的走屍,但同樣你會思考很多,你最終會想明白,存在的意義就是存在,除此別無所求。
——貓膩《將夜》中酒徒與寧缺的談話
He would rather live for something than die for nothing. Living means hope to him.
富貴愚昧而麻木,沒想過死,也沒想過活,任由命運丟給他的一切,他只管經歷。
我在完完整整閱讀完這本書之前即使我在完完全全閱讀罷這本書之後我都無法做出表情 我不知道我該無奈的嘆氣或是仰天長嘯 因為這麼一個曲折的故事它的訴說者富貴 在講述關於他自己的故事已經放下所有的情感波折 就好比一個人是無法平靜的說出他真正悲傷和真正喜悅的故事一樣 當富貴開始敘說時 他已經是一個抽離出的第三者或者說第四者 因為他比聆聽這個故事的「我」更平靜
而我想富貴能如此平靜像這本書的名字一樣 可以表達一種動作可以形容一個人也可以只是簡單地表達一種狀態 富貴的一生經歷了太多的大起大落 如果他不是把自己的情感抽離出去的話他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在如此狀態下的人 因為如果一個普通人經受過這樣的磨難早已脆弱的結束自己 然後單純的活著是一個人真正活著的意義嗎 我想余華是借著這麼一個抽離了感情單純的活著的人來表達那個年代經歷的事情對一個人類靈魂的毀滅的殘忍余華曾說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一開始,福貴是為了享樂快活而活,當被抓去當炮兵時,他是為了回到一家人的身邊而活,最後,當他身邊所有的親人都死了,他卻依然活著,這時候,很多人就問了,這個時期,他究竟是為什麼而活?
以我的想法來說,他是為了重溫過去而活。就像楊絳在錢媛和錢鍾書相繼去世後曾在書中說:現在我們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同一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全文都是通過福貴老時敘述而寫成的,書中的゛我゛說從來沒見過一個人可以敘述的如此繪聲繪色,這麼清楚,這麼真實。由此可見,福貴這幾年定是不斷的回憶過去,他活在回憶里,在回憶中再去活著。一個人能活下去得理由有很多,不想過下去的理由也有很多,福貴選擇活著讓人心疼,但是他自己卻並不覺得難受,他很平靜,一個人活著想念其它人,我想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我沒看見活著,只看見了不想死。
余華在自述中說過一句話,旁觀者看富貴的一生是倖存,而富貴看自己的一生是生活。
推薦閱讀:
※為什麼沮喪或抑鬱的人覺得人生了無生趣;而樂觀的人卻覺得凡事都有希望呢?
※人有自殺的權利嗎?
※快樂和成功哪個重要,能兼顧么 ?
※你是如何接受「死亡不可抗拒」這一現實的?或者還沒接受?
※努力考上大學,考上研究生,找到一份好工作,突然覺得人生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