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奇緣》的主角似乎是安娜,為什麼艾爾莎卻更受歡迎?
12-12
愛莎更漂亮、魅力、強大,並且具有矛盾的兩面、和深遠的角色形象。
觀眾可以看到愛莎的一波三折,角色軌跡的轉變,並由衷地為愛莎感到擔心,這就是一個成功的角色塑造。
故事雖然是以安娜為主視角進行敘述的,但講的卻是愛莎的故事;就像沉睡魔咒的主角是灰姑娘,真正的著眼點卻是魔女瑪琳菲森,這是很常見的好萊塢敘事手法。相似的例子還有《肖申克的救贖》中的老瑞德、《海上鋼琴師》中的小號手。
由於故事的重心是愛莎,所以安娜的性格反而有些單一。她只是帶領觀眾去追尋愛莎背影的載體,安娜開朗活潑、果敢堅強,但在個人矛盾意識上卻被淡化,反而將內心掙扎放在愛莎在冰堡的高歌獨白上(Let it go~~)。
所以,大家更多關心的是愛莎,她才是這個故事中的主角。
雙主角
一直覺得豬腳是冰雪女王
1 先入為主。故事一開始的表現就是讓人覺得艾爾莎是女主,故事的進程中艾爾莎一直起到重要作用,並且在結尾情節未知的時候,觀眾不知道女王會不會放大招之類的搶回安娜的戲份,所以會用一開始的默認狀態確認女主是誰。
2 慾望使然。女王是權力的象徵,權力就是美麗,權力就是慾望,權力就是讓人喜愛、受人歡迎。
3 視覺審美。女王明顯比其妹妹長得好看,並且伴隨女王的畫面都是華麗的衣裳、剔透的冰雪,這類視效很美的內容,寓景於人,自然也是姐姐更討喜。
這讓我想起了當年藝考的時候要背的一些藝術知識點的其中一個:各大藝術形態的語言是什麼?
舞蹈的語言是什麼:肢體動作;戲劇的語言是什麼:表演;電影的語言是什麼:鏡頭。
作為都需要劇本來構成的藝術形式,戲劇和電影經常會被拉出來比較,其中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二者的觀眾所獲得的信息量不對等。
在戲劇中,舞台的物理範圍是既定的,即使劇場一片漆黑,你依舊會看到換場時的工作人員,會看到聚光燈給到人物A後其他任務的大致動作,所以戲劇需要追光燈來突出導演的預先引導。
但是電影在這一方面就比較無賴了,演員的走位和觀眾的視覺限制是由鏡頭大小決定的,導演給出一個景別,那麼你只能看到這個景別中的內容,除非你自己幻想大全景中其他的行為。
上面這些廢話都屬於製作領域,具體到文本,劇本領域,道理相同,Elsa是故事的矛盾點,而Anna是橋樑,就像導演是攝影師,Anna是單反,Elsa是模特,你是看照片的人。
在冰雪奇緣的劇本里,Elsa的行為動機是防守向,被動向的,如果沒有Anna這個人物,劇本中的一切的邏輯將不成立。即劇本寫作中被用濫的一個概念:人物和事件的必要性。如果你把這個人物和事件取消,那麼能否有其他更優可能使得你達到預先設定的結果。如果不能,那就是必要的。所以從冰雪奇緣的行為流程來看,Elsa才是故事的里核心,但是這個核心太沉重,太短,會影響到整個劇本的流暢度,而Anna對Elsa事件的試探、破壞和重建構成了外核心。
簡而言之,我們設想一下如果Anna的故事換成別的,Elsa的故事將不能被觸發;但是如果把Elsa的故事換成別的,Anna現有動機不變,那麼故事依然可能繼續成立,比如百合奇緣啦,核武奇緣,星戰奇緣啦之類的。
以上。
Elsa更具有東方人外冷內熱的特質,深受東亞人喜愛。
《冰雪奇緣》在日本連續13周冠軍,位列日本票房影史前幾名。在韓國影史上的地位也接近。
在中國,雖然因為盜版原因票房不算很高,但好評如潮。對比中國今年的新晉票房冠軍《戰狼2》,《冰雪奇緣》還沒有上映,已經有藍光版釋出,而《戰狼2》上映已經3個月,到現在還看不見盜版。
女王黨路過
長的好看
主動面對問題、不腹黑
推薦閱讀:
※怎麼判斷一個剪輯師是否靠譜?
※如何评价《甄嬛传》这部影视作品?
※《金剛狼3》是否真的優秀?
※如何反駁「你連陪心愛的女人看小時代都不願意,還敢說愛她」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