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是個什麼樣的人,到底是不是暴君?


暴君是怎樣煉成的?

一個末代皇帝,必定是暴孽荒淫的,否則就顯不出新皇帝的英明神武。

周武王也不例外,就算他英明神武,也要造一個暴君以便顯得他更英明神武。所以為了解釋伐紂的合理性,他給紂王列了六條罪狀:

酗酒;不用貴戚舊臣;登崇小人;聽信婦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

這些罪狀放在哪朝哪代都不算嚴重有的條款甚至還有進步意義,比如「不用貴戚舊臣;登崇小人」,這裡的小人並非指下流無恥之徒,按當時的原意指的是非貴族子弟。

「聽信婦言」其實說明了商朝對女性的尊重。何況在「貴戚舊臣」紛紛離去的時候,除了自己的女人,他還能和誰共商大事?畢竟他們坐在同一條船上。

而「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的罪狀,這是與國計民生無關的小節,而且並不屬實。從出土的甲骨卜辭看,到了紂王時期,祭祀的活動只有增加沒有減少,如果武王的理由是祭祀過多,勞民傷財,那還說得過去。

總之周武王給紂王定的六條大罪,只有「酗酒」還算是有點分量。但是商朝好酒是一貫風氣——何況商朝文化發達,崇尚音樂,邊喝邊唱是很爽的。

周人給紂王波髒水並不厲害,只上述六條就事論事,也不涉及人格,沒有焚炙忠良、濫殺無辜、嗜血成性的指責。總之作為敵人,周人沒有把紂王與暴虐荒淫掛上鉤,倒是戰國以後的學者一代比一代八卦。

據正史記載,商紂王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我國東南一帶,並開發了長江流域。同時周國在西部迅速擴張,到文王姬昌為止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兩國發展到這地步,決戰已經避不可免,於是文王與紂王會戰于山西黎城,文王大敗,如果不是姜子牙策反東夷作亂,恐怕周朝就會如此完結。

文王死後,武王姬發韜光養晦、勵精圖治,不再妄動刀兵。而紂王看周老實了,便開始對東夷實施報復。此戰商軍如風捲殘雲,直逼長江下游,殺得東夷部落雞飛狗跳。從此以後,中原和東南的交通得到開發,因此中原地區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南地區。這個歷史功績,應該記在紂王身上!

武王得知紂王大軍盡出,都城防禦甚弱,便出奇兵突襲,於牧野一戰成功。此時商國大軍遠在東南,無力援手,而牧野之戰的商軍,並非商王朝的精銳之師,而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囚徒。即便如此,牧野之戰也打得慘烈異常,《尚書》記載牧野之戰「血流漂杵」,而不是歷史教科書所說,奴隸臨陣倒戈。

此後,紂王率疲憊之師趕回朝歌,但已無力回天。最後周武王攻下鹿台,用斧頭砍下紂王燒煳了的腦袋,懸掛在大白旗上。伍子胥對楚王掘墓鞭屍,還遭到後人非議,為什麼武王如此已死的紂王,卻沒人說他殘暴?

在春秋時期,關於紂王的罪狀還只有「比干諫而死」。到了戰國,比干就死得生動起來了:屈原說他投了水;呂不韋的門客則說他被剖了心。到了漢朝,劉向更進一步,說紂王是要滿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聖人」的心是不是七竅。到了晉朝,皇甫晉這位醫生出身的史官乾脆說,紂王在妲己的慫恿下,剖了比乾的心,還解剖懷孕婦女看胎兒形態。

至於著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等事,西周文獻上從來就沒有,那是戰國末期韓非子杜撰出來的。西漢的司馬遷繼續給歷史加雞精,他在韓非子的基礎上又加了「男女裸奔其間」的性描寫,於是紂王的罪名又多了一條。西漢劉向也不甘寂寞,積極籌劃「鹿台擴建工程」,使其「大三里,高千尺」,從此紂王就落下了窮奢極欲的罪名。到了東漢,史官看留白不多,就只好讓酒池大到可以行舟,牛飲者達到三千人。時光飛逝,一下子到了晉朝,皇甫醫生看沒什麼好改的,於是咬咬牙,把鹿檯面積擴大到十倍,達到「高千丈」的地步……


楊廣登基時僅三子一女,即位後也就蕭後跟蕭妃兩個妻子,說他荒淫,不成立。
他不算是暴君,只是好大喜功,不過當時隋朝的財力也允許,隋文帝末年,隋朝富庶的時候,連貞觀鼎盛時期也比不上,直到李隆基唐玄宗時期才堪比。
他面臨的是關隴貴族的不安定,三征高句麗,是為了把關隴貴族力量耗盡,從而排除隋朝最大隱患。可惜還是敗給了關隴貴族李淵。
他辦的事情都還行,太急功近利,要是幾代而為,也許現在天下不是如此。
說唐人強大,隋朝其實比唐朝強盛太多,可惜隋朝建立時門閥世家實力沒有像隋末那樣被削弱,導致矛盾激發。


[以下不是我寫的可以為參考]

隋煬帝其實是很有文治武功的,修運河,復長城,立科舉,強集權,去豪強,除後患,威四夷,征西域,匯通天下,有幾個皇帝做得到?有幾個皇帝為了國家的穩固安全發展, 能夠不辭辛苦,在那個只有木輪車的年代,親徵到青海蒙古遼東?『無向遼東浪死歌 」一曲罵盡煬帝東征,可為什麼,公認的一代名主李世民,還有他平時那有些軟弱的兒子李治,都跟斗紅了眼的公雞似的,非要拿下高句麗不可?只要細翻當年的史籍資料,就可以很清楚得明白,當時的高句麗,決非所謂附庸小國,它也是一個高度集權半牧半耕的軍事強國,已經有能力臣服四周小國,並且威逼中原,對大隋也是時有冒犯掠占,隋煬帝當年調千里大軍,總計共一百來萬人,三次東征,決不是只因高句麗不恭那摸簡單。 隋煬帝曾經說過一句話:「不為後世憂也!」
   人們只記得,隋煬帝曾經三次龍舟游江南,可是有幾個人記得,那四千里大運河為中國的繁榮穩定,竟是做了多大貢獻!這不啻於只因末行沒寫好,就完全否定了一本煌煌巨著。 "盡道隋忘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罷了罷了,只不過末代皇帝從來沒有落下什麼好名聲的。新王朝,如若不把前主貶的一無是處,怎說明新朝的正統合法?看待帝王,要全面,只一個荒淫是不足以評價一朝天子的。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隋煬帝自伴隨亡隋的敗跡黯然辭世起,便有蓋棺定論,被公認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皇帝,千餘年來,鐵案如山。筆者無意只在翻案二字上作文章。按愚意,評論歷史人物,功就是功,過就是過,功不折罪,瑕不掩瑜,歸根結底要看他歷史活動的社會意義,是進步還是反動。我所以認定隋煬帝不失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是因為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建樹最多的皇帝之一,而完全否定那最後湮沒在農民戰爭的血與火中的,卻曾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光彩的一頁,是中國士大夫傳統思維模式偏狹、脆弱一面的反映。
   雖然我們不能指望從瓦崗寨上下來,又是抱著「以隋為鑒」宗旨撰史的魏徵,能給我們留下一部公允地評述隋煬帝的《隋書》;我們甚至也不能指望所有作為小生產觀念文化代表的中國士大夫及其史學家,能比較客觀地認識隋煬帝;即使這即使年,他還是更多地被作為一個批判對象而不是研究對象。所以,我們倘若不下一番從頭做起的功夫,把隋煬帝的全部材料,顛來倒去,反覆玩味,怕是無法撥開迷霧,接近他的真面目的。
   我們差不多可以說,秦始皇做過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沒有焚書坑儒;我們還可以說,隋煬帝做過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貞觀時代遠不及他大業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譽,隋煬帝卻落了個萬世唾罵的惡名。
   我們不能設想,如果隋煬帝早死幾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幾年的話,他們的歷史評價是否要掉一個個兒,但我們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煬帝,還他一個公道。

隋煬帝楊廣,天賦甚高,文筆華美,胸襟抱負不凡,也帶有創造性格。這些長處,雖批判他的人也無法否認。

隋煬帝,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充滿爭議的皇帝,登帝位前曾任9年揚州總管,在他做皇帝的14年中,先後三下揚州巡遊,直至兵變死在揚州、葬在揚州。

隋煬帝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公元590年,楊廣調任揚州總管,任此職9年,頭銜有太尉公、揚州總管諸軍事、揚州刺史等,其間平定過江南豪強的武裝叛亂,直到公元600年被立為皇太子後才離開。
  隋朝建立之初,中國還處於分裂狀態,尤其是陳朝據地江南,與中央政權抗衡。588年秋,20歲的楊廣受命率領數十萬隋軍,一舉突破長江天塹,進據建康(今南京),俘獲了藏在井裡的陳後主和其貴妃張麗華。後來民間傳說楊廣迷戀張麗華美色,衍生出許多桃色段子,但多部史料記載,正是楊廣親自下令斬了張麗華。結束國家近百年的分裂戰亂,開啟一個統一、強盛的新時代,楊廣由此建立了較高的威望。

隨即,楊廣的父親隋文帝將陳朝的南兗州改名為揚州,設總管府於廣陵。當時,陳朝初平,江南局勢未穩,地方豪強地主勢力相煽作亂,「婺州人王文進、會稽人高智慧、蘇州人沈玄憎等皆舉兵反,自稱天子,署置百官。」還有不少土豪「自稱大都督,攻陷州縣」。先起淮左、三吳、浙東、浙西,後又蔓延至浙閩。為平定叛亂,文帝改派楊廣為「揚州總管,督江都」,總督揚州四十四州軍事。「前後七百餘戰,轉都千餘里」,終於平定了叛亂。後來,苛刻的《隋書》主編、唐朝大臣魏徵也難諱其功:煬帝「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

楊廣當時立足揚州,悉心經營南方,籠絡人才,為他以後登上皇太子位,進而登基做皇帝奠定了根基。當然,他能當皇帝,與他善使陰謀詭計也有關係。
   隋煬帝身後罵名滾滾。「煬」,是楊廣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謚號,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為「下謚」、「惡謚」。後世對隋煬帝的評價,主要來源於唐朝史官編纂的《隋書》。在後人眼裡,隋煬帝是「天下第一荒淫皇帝」,此評價似乎千百年來已成定論。
   顯然,這是一種帶有偏見的傳統的觀念。我們都知道隋煬帝死後,被後人詬罵,但他手中完成的南北大運河,卻默默地為中國社會的發展發揮作用。隋煬帝的一生中,作了不少有利於中國古代文化、經濟發展的事業,對促進歷史發展是有貢獻的。


隋煬帝既是暴君,也是昏君。
隋煬帝接手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卻造成大亂敗壞了豐厚遺產,造成嚴重大亂,留下極其嚴重的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嚴重削弱華夏,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隋煬帝既罪在當代,又禍在千秋。多虧後來其他人阻止了其禍在千秋。

至於隋煬帝楊廣的那些功績,實際上大部分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功績被挪用給了楊廣(具體說明在之後的段落里),而其餘的也是靠揮霍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力物力做事,結果造成大亂,嚴重損害了華夏的實力。

隋煬帝楊廣,不顧百姓承受能力、動搖國本去征高句麗,逼的百姓大規模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征高句麗不一定是錯的,但是像隋煬帝那樣不顧百姓承受能力、動搖國本去征高句麗,就錯的嚴重了。結果,高句麗還在、還俘獲大量隋人不放還,隋朝卻大亂滅亡,並且大亂嚴重損害了華夏實力。

隋煬帝接手北周、隋朝文帝幾代人留下的豐厚遺產,但是隋煬帝楊廣造成嚴重大亂,敗壞了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口戶口從約890萬戶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嚴重分裂內戰削弱了華夏,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dong突厥崛起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楊廣留下的是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楊廣是既罪在當時,又罪在千秋。多虧李淵李世民等人擊敗眾多強敵,改變了惡劣局勢,阻止了「罪在千秋」。

說李唐坐享其成,就搞笑了。 北周、陳留給隋朝豐厚的遺產,而隋朝留下的是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銳減四分之三、內外眾多強敵的爛攤子。
隋朝後期,吐谷渾、突厥倒是坐享其成了。 華夏被嚴重削弱,吐谷渾返回故地並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防禦不了,而突厥崛起「戎狄熾強,古未有也」,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隋朝留下的是要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亡天下的惡劣局勢,危害後世,不要因為後來李唐扭轉了這惡劣局勢就認為隋朝留下的爛攤子、惡劣局勢不曾存在過。

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通典》所說後周靜帝末授隋禪有戶359.964萬戶,實際沒有算上北周吞併北齊的大量戶口,而加上北周吞併北齊的戶口,則有約690萬戶,而且,這個690萬戶還仍然未算上北周「留給」隋朝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隋朝吞併陳的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北周、陳的隱漏瞞報戶口,使戶口在開皇年間就達到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這絕大部分是北周、陳「留下」的戶口。 隋煬帝大業五年達到890萬戶,之後隋煬帝造成大亂,破壞嚴重,隋朝留下的人口戶口只有200餘萬戶。

至於某些人說」隋朝其實比唐朝強盛太多「,純粹胡扯,後面會說明。比較雙方的頂峰時期,唐朝的疆域、人口、經濟等方面遠超隋朝。
還有人信「終唐一朝,始終沒趕上隋朝」這謠言?
比較頂峰,唐朝的疆域、經濟、人口戶口等方面都遠超隋朝。
李淵起兵時,幾乎只有太原一地。但是,之後李淵李世民唐朝擊敗眾多強敵,自己擴張佔據了中原、南方等地,還自己擴張佔據了更大的外圍疆域。
實際上,北周留給隋朝的疆域與人口,遠多於隋朝留給唐朝的疆域與人口。而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經過擴張,疆域面積超過隋朝,後來經過發展,唐朝的人口、經濟等方面也超過了隋朝。

--------------------------------------------------------------------------------------------------------------------------

某些人說隋煬帝打擊門閥貴族階層,這說法實在是錯的嚴重。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唐朝才做到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而隋煬帝沒做到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也就沒法用來打擊門閥貴族階層。

隋煬帝打高句麗損失的,是國家與百姓的兵與民夫。而不是關隴貴族的私兵。
早在開皇初年,隋文帝就已經把府兵收歸國家與皇帝了。而且隋煬帝征高句麗,不僅用了國家與百姓的府兵,還從百姓里徵募更多的軍隊與民夫。
隋煬帝打高句麗,絕不是為了消耗關隴集團的實力。隋煬帝打高句麗,消耗、損害最大的是國家與百姓。

隋煬帝重用宇文化及、周護、韋匡伯、侯莫陳毅、豆盧寔等等貴族。
隋煬帝自己就是關隴貴族門閥出身,家裡的親戚也是各種貴族,母家、姑父家、姨夫家、姐夫家、女婿家、兒媳家,全是貴族……

楊義臣、宇文述在征遼中慘敗,卻沒有被楊廣嚴懲,而只是被免除官職或爵位,而且不久就恢復了官職與爵位,楊義臣甚至進位左光祿大夫。楊廣如此庇護,何談得罪、打擊貴族階層?

隋煬帝的猜忌導致楊玄感造反,仍然是貴族內鬥,不是貴族階層反對隋煬帝。還有那麼多貴族站在隋煬帝這邊呢。楊廣整治某些貴族,仍然是很多朝代都有過的貴族間內鬥,遠遠沒有到得罪、打擊貴族階層的程度,更不是打擊關隴集團這個整體這個階層。
如果這算是打擊關隴集團,那麼按這荒謬邏輯康熙除鰲拜就成了康熙打擊整個旗人集團了。可見那打擊消耗關隴集團的說法多麼荒謬。
貴族之間內鬥,某些人就不要意淫那是楊廣為了寒門打擊貴族階層了。
隋朝被隋煬帝折騰的大亂了,關隴集團的重要人物蘇威仍然忠心耿耿地勸隋煬帝返回京師「深根固本,為社稷之計」,但是隋煬帝卻不聽。

何況,關隴集團 這個概念,只是學術界部分人提出的,學術界仍然有部分人不認可這個概念。即使學術界里認可這個概念的部分人里,也有認為 關隴集團 在隋煬帝初年就解體的,還有認為 關隴集團 在隋文帝時期就解體了、退出歷史舞台了(例如歷史學家雷依群)。

隋煬帝征高句麗,損失最重的平民百姓,最先被逼的起義的也是平民百姓。
所謂隋煬帝征高句麗是為了打擊門閥階層,本身就很可笑。 隋煬帝這動搖國本徵高句麗,平民百姓受到最大的損害,然後,如果勝了,那麼貴族門閥通過戰功獲得更大的利益,如果敗了,則危及整個國家,隋煬帝雖然是暴君加昏君,但還不會腦殘到為了打擊門閥貴族階層而就去動搖國本徵高句麗。

--------------------------------------------------------------------------------------------------------------------------

隋煬帝征高句麗,既用北方士兵,也用南方士兵。
「先是,詔總征天下之兵,無問遠近,俱會於涿。」
「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高陽,供載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發河南、北民夫以供軍須。秋,七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四方兵皆集涿郡」
「詔征天下兵集涿郡。」

隋煬帝征高句麗,既用北方士兵,也用南方士兵。而南方士兵的損失、死亡率還很高,一征高句麗南方士兵「死亡太半,骸骨不歸」(太半,是三分之二,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凡數三分有二為太半,一為少半。「);二征高句麗,徵兵於南方時,造成了逃亡與劉元進等人的起義,起義軍很快達到數萬人。
《隋書 列傳第三十五》:【
會帝復征遼東,徵兵吳會,士卒皆相謂曰 :「去年吾輩父兄從帝征者,當全盛之時,猶死亡太半,骸骨不歸;今天下已罷敝,是行也,吾屬其無遺類矣 。」於是多有亡散,郡縣捕之急】
劉元進起義,【三吳苦役者莫不響至,旬月眾至數萬】。

-------------------------------------------------------------------------------------------------------------------------

接下來說說被某些人吹上天的隋煬帝楊廣的功績實際是怎麼回事

--------------------------------------------------------------------------------------------------------------------------

打突厥,楊廣戰績如何呢?沒有俘獲而返回。

《隋書》記載的楊廣「後數載,突厥寇邊,復為行軍元帥,出靈武,無虜而還」,無虜而還,沒有俘獲而返回。
隋朝曾經分化、整垮突厥的,是隋文帝、長孫晟、楊素,《隋書》評價長孫晟:「晟體資英武,兼包奇略,因機制變,懷彼戎夷。傾巢盡落,屈膝稽顙,塞垣絕鳴鏑之旅,渭橋有單于之拜」,評價楊素:「摧驍騎於龍庭,匈奴遠遁」……而楊廣的「無虜而還」太可憐了點吧。

不過畢竟比後來楊廣被突厥圍在雁門以及楊廣造成隋末大亂突厥再次崛起強盛好,
《隋書》:「八月,始畢率其種落入寇,圍帝於雁門。」
「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勢陵中夏。迎蕭皇后,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皆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使者往來,相望於道也。」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上:「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

滅陳,後有一代雄主楊堅指揮,中有三軍諮稟皆取斷於高熲,前有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真正在前線作戰,楊廣幾乎是個掛名的。

滅陳,三軍諮稟,皆取斷於高熲《隋書》:「以熲為元帥長史,三軍諮稟,皆取斷於熲。」楊素給隋文帝進取陳之計《隋書》:「上方圖江表,先是,素數進取陳之計。」 《隋書》記載,隋文帝下詔肯定韓擒虎、賀若弼平定南方的功績,「此二公者,深謀大略,東南逋寇,朕本委之,靜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數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業,天下盛事,何用過此!聞以欣然,實深慶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又下優詔於韓擒虎、賀若弼曰:「申國威於萬里,宣朝化於一隅,使東南之民俱出湯火,數百年寇旬日廓清,專是公之功也。高名塞於宇宙,盛業光於天壤,逖聽前古,罕聞其匹。班師凱入,誠知非遠,相思之甚,寸陰若歲。」《隋書》:「高祖爰應千齡,將一函夏。賀若弼慷慨,申必取之長策,韓擒奮發,賈餘勇以爭先,勢甚疾雷,鋒逾駭電。隋氏自此一戎,威加四海。稽諸天道,或時有廢興,考之人謀,實二臣之力。」

滅陳並統一,真正的功績屬於楊堅、高熲、賀若弼、韓擒虎,甚至給隋朝留下豐厚實力的北周也有功勞。

而隋煬帝正是破壞了統一,留下嚴重分裂的局面。
看隋煬帝留下的是什麼,不是統一的「中國」,不是弱小的突厥。隋煬帝接手了外無強敵、內部人口眾多貯備雄厚的狀況良好的隋朝,留下的卻是破壞嚴重的爛攤子與惡劣局勢、極其強大「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突厥,突厥還曾一度把隋煬帝圍在雁門,隋煬帝至死沒報此仇,沒解決這些嚴重問題。

--------------------------------------------------------------------------------------------------------------------------

科舉,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至於科舉的開創,史學界不乏否認隋煬帝開創科舉、或否認隋朝開創科舉的。

俞大綱對隋置進士科一條頗有疑義,同時反礹對以進士科設科年代作為科舉制礹度開始的時間。他說:「若謂察舉對策之法,已為完形之考礹試製礹度,則當上溯兩漢為權輿,若謂朝礹廷,開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試,始可謂完形之考礹試製礹度,則當以唐為始,不可謂肇基於隋,確定於唐矣。」 明顯地傾向於唐代說,並首先提出士人「投牒自試」是科舉制礹度起源的主要標誌這一極有價值的見解。唐長孺提出了與俞大綱相似的看法,他認為唐代科舉制礹度的重要特點在於是否「准許懷牒自試」,而南北朝後期,已出現士人「懷牒自試」的個例,反映了當時科舉制礹度正在萌芽之中。進入80年代,有學者著文指出:要確定科舉制礹度起源於何時,首先要把握住它區別於其他選礹舉制礹度的特殊本質,也就是解決什麼是科舉的問題。何忠禮在《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個封礹建社礹會的科舉制礹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樣三個特點:「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 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通礹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試。」並通礹過多方面的論證,認為上述特點中的「投牒自進」和考礹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礹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代,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至於史書所載隋代已有進士科的說法,也查無實據,因此,科舉制礹度正式形成的時間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至於將科舉制單純理解為分科取士之義,也不盡全面,因為分科取士僅僅是北宋熙寧變法以前之事,此後至元、明、清三代,科舉獨存進士科,就不存在分科取士的問題。
金錚在《科舉制礹度與中礹國文化》一書中重申了何忠禮關於科舉制礹度三個特點的看法,他列舉事實,重申:「科舉制礹度的正式產生是在唐代(而且在唐代尚有一個發展過程),而不是隋代。」也有人提出了漢代初創說。《歷礹史研究》1990年5期刊登了徐連達、樓勁的《漢唐科舉異同論》一文,他們依據漢、唐兩代的選礹舉都有分科取士和考礹試的情況,提出「漢代實為科舉的初創期,唐代則系其完成期」的主張,其具體理由是:「(一)在科目體礹系、組礹織步驟、考礹試環節三大要素上,漢代的察舉與唐代的科舉基本一致、故察舉、科舉、一也!皆朝礹廷統礹一部署下以按科舉士、考礹試進用為特徵的官僚選拔制礹度。(二) 與漢制相較,唐制以懷牒自投,舉、選相分、科舉與學校的緊密結合三端為重大的發展。但其在漢與明清科舉間承上啟下,從屬於按科舉士、 考礹試進用之制發展的總過程。(三)漢、唐科舉皆在不斷完善之中,科舉諸要素在漢代只是粗具,魏晉時期此制雖保持著發展的脈絡,卻在士人和軍人集礹團的雙重影響下處於低潮,故漢代實為科舉的初創期,唐代則系其完善期。」主張漢代初創說者,在國內似乎只是少數,但在國外學者中卻不乏其人,如Wolfrom Eberhard)在《傳統中礹國的社礹會階層流動》一文中,就有「從漢代下至1904年的科舉制」的說法。 另一方面,認為進士科創立於隋的學者,有認為是隋文帝時創的,有認為是隋煬帝時創的。對進士科創立於隋的時間岑仲勉《鑒隋唐紀比事質疑》、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和吳宗國《唐代科舉制礹度研究》都主張在開皇七年。韓國磐《關於科舉制礹度創置的兩點小考》根據《舊唐書.房玄齡傳》載房玄齡「年十八,本州舉進士」的時間推算,認為「進士科必須是在開皇十五或十六年時已經出現」。《中礹國官制通史》的作者說,開皇三年到十八年隋政礹府頒布一系列舉人詔令,「這是隋代礹開科取士的開始」。而卓遵宏《唐代進士與政礹治》在全面比較諸說後,做結論謂:「衡諸眾說,應以開皇七年之說較可信。」 此外,何忠禮《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否認隋代有進士和進士科之說,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書》和隋代文獻,雖然記載了開皇和大業中所舉的眾多科名,卻未見進士科之名,也未見進士科考礹試之實;二是在唐、五代文獻中所載隋進士有房玄齡、溫彥博、侯君素、孫伏伽、張損之、楊纂等6人,可是經過考證、除楊纂的進士身份,因文獻闕如,無從查考外,其餘5人不是查無實據,就是以時制比附古制,將隋代以秀才、明經科察舉為官,比附成進士科登第,唐代雖有進士科開創於隋的記載,但也有進士科開創於唐的記載,所以他認為隋代實行的仍是察舉制,進士科也起源於唐。

--------------------------------------------------------------------------------------------------------------------------

大運河,

首先,不要與元朝京杭大運河混淆;
其次,在隋煬帝之前,從春秋到南北朝的很多王朝,已經修過大運河的很多部分,
隋朝大運河的很多河道是之前的很多王朝開鑿留下的河道,而元朝京杭大運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運河的河道。
那些拿詩詞里一些誇張的描寫去吹運河的,就算了吧,詩詞里的誇張的描寫不能完全當真。

隋朝大運河分四部分,均用了之前王朝開鑿留下的運河:山陽瀆用了東漢邗溝(隋文帝用了吳國邗溝故道);江南運河用了吳國所開運河、秦丹徒運河等、漢朝以及六朝所開運河等;通濟渠用了陽渠故道、汴渠故道(此外還用了黃河天然河道);永濟渠用了屯氏古瀆、曹操等開的白溝等(此外還用了沁水清水等天然河道)。

隋煬帝楊廣靠著北周、陳、隋朝隋文帝留下的豐厚人力國力,靠著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大量運河河道,修了大運河,結果還經常湮塞。唐、後周、宋要經常疏浚、整修大運河(疏浚,包括且不限於開挖、擴寬、挖深河道),才能令大運河可以使用。如果沒有及時疏浚、整修大運河,大運河的河道甚至會湮塞的幾乎與岸平齊,「幾與岸平……亦有作屋其上」。

根據曾長期研究古代地理與河道、專門研究過這一問題的岑仲勉的成果,不應過度推崇、過分高估隋煬帝修運河。在隋煬帝之前,許多王朝已經修過大運河的很多部分,在隋煬帝之後,唐朝宋朝等須時常疏浚,才能利用。(疏浚,包括且不限於開挖、擴寬、挖深河道。)

看歷史學家岑仲勉《隋唐史》的說明:

至於隋煬帝楊廣修運河的目的,
看歷史學家王仲犖《隋唐五代史》的說明:

而且別輕視唐朝、後周、宋朝等朝代疏浚整修的作用,若是沒有這些整修,大運河很多部分會堙塞成平地。

大運河需要非常頻繁的疏浚整治,

《舊唐書》列傳第七十三記載說「河、汴有初,不修則毀淀,故每年正月發近縣丁男,塞長茭,決沮淤……」

當宋金對立時,運河在淮河以北的水道,完全堙塞,車馬道路,或給人蓋房居住,有些地方甚至幾乎與岸平齊。

  樓鑰在宋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4)出使金國的時候,在路上曾親眼看見淮河以北運河水道荒廢的情形。他的《北行日錄》卷上云:
   三日甲申,……宿宿州。自離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堙塞,幾與岸平。車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

--------------------------------------------------------------------------------------------------------------------------

關於隋朝耕地開墾量。畢生從事隋唐史研究的歷史學家汪篯也早就提出隋朝那墾田數不是真實的。
那是應授田數,不是隋朝實際的耕地數。
看看隋朝耕地數的兩個奇葩的數據:「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換算成畝,約為「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億畝,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億畝」(若考慮到度量衡的換算,那麼這開皇九年為15億畝、大業中期為43.5億畝,考慮到大業三年曾改度量衡,則大業中期為16億畝,據汪篯《隋唐史論稿》),1957年中國才有16.8萬畝耕地,這還是幾千年發展的結果。
而那幾個隋朝耕地數,要麼遠超1957年的中國,要麼與1957年的中國差不多。但是,1957年的中國,有18%或以上的耕地在遼寧、吉林、黑龍江、雲南、貴州,而隋朝在這些地區幾乎沒有耕地;有約20%的耕地在江南和嶺南,但是隋朝在這些地方只有70萬戶,還有大片地區沒有深入開發;所以隋朝的耕地數是絕不可能超過、也絕不可能接近1957年中國的耕地數,隋朝這耕地數是假的、是被嚴重誇大的。(汪篯《隋唐史論稿》)

實際上,早在《通典》里就提出隋朝這墾田數不是真實的,「恐本史之非實」。
而畢生從事隋唐史研究的歷史學家汪篯,也早就提出隋朝這墾田數不是真實的。

看看其他朝代耕地最多時的數據,
西漢平帝元始2年,耕地面積約8.27億畝,
東漢安帝延光4年,耕地面積約6.94億畝,
明神宗萬曆30年,耕地面積約11.62億畝,
清光緒13年,耕地9.12億畝,
(參考《明神宗實錄》、《光緒會典》、《我國歷代耕地面積的變化》等,)

看人口頂峰,以上幾個朝代的人口都遠超過隋朝的人口,看疆域,西漢、東漢、明朝疆域並不比隋朝小,歷代耕地主要集中的地區,也大多在這些朝代的疆域範圍內,而清朝疆域則遠超隋朝。
但是,隋朝耕地數居然遠超這些朝代。超過漢朝還有可能,但是,竟然遠超明朝、清朝。要知道,明朝、清朝的技術遠超隋朝,而且明朝、清朝的南方的開發程度也遠超隋朝。
可見,隋朝墾田數是假的,是被嚴重誇大的。

根據歷史學家王仲犖的《隋唐五代史》,唐朝農業有很大發展,水利事業、農業生產工具也有很大發展,耕地面積增多,畝產量增加;手工業、商業也有很大發展。

根據《中國古代經濟簡史》,唐朝的農業、技術、手工業、商業等等都超過之前的朝代。

--------------------------------------------------------------------------------------------------------------------------

把隋煬帝的「擴張」當歷史功績,問題就更大了。 看隋煬帝的擴張成果是否留給了下一任君主。

實際上,隋煬帝造成隋末大亂,開拓的疆土丟了,甚至他繼承的疆土也丟了一些,還造成中原王朝嚴重分裂、嚴重被削弱。

隋煬帝擊敗吐谷渾,設郡,耗費巨大,當時隋朝已經有大批百姓窮困。而且,隋煬帝設的那幾個郡,除了極短暫的控制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幾個郡是否控制了還成問題。隋煬帝派伏順去管理餘眾,才到西平,就不能前進到達,不得不返回了,而附近設的幾個郡竟然沒反應。不久,吐谷渾返回故地,並且進攻隋朝河右,隋朝郡縣沒法防禦。

《資治通鑒》大業五年:自西京諸縣及西北諸郡,皆轉輸塞外,每歲鉅億萬計;經途險遠及遇寇鈔,人畜死亡不達者,郡縣皆征破其家。由是百姓失業,西方先困矣。

《隋書 列傳第四十八》:帝立順為主,送出玉門,令統餘眾,以其大寶王尼洛周為輔。至西平,其部下殺洛周,順不果入而還。大業末,天下大亂,伏允復其故地,屢寇河右,郡縣不能御焉。

隋煬帝導致隋末大亂,而契丹、突厥、吐谷渾、高昌再次與中原為敵。
漢朝就控制過甘肅、青海、新疆,漢朝曾在青海設置郡縣。
隋煬帝開拓這些地區,並非前無古人,隋對西域的控制也只是控制西域東部的一小部分。而且隋煬帝僅僅控幉制這些地區幾年,就丟失了。
唐朝對甘肅、青海、新疆等地的控制範圍與控制時間,都遠遠超過隋煬帝、隋朝。
隋煬帝控制西域的範圍小,而且控制時間極短,很快就丟失了西域。
隋煬帝開拓的疆土沒能留給下一任君主。
隋煬帝留下的突厥極其強大,曾把隋煬帝圍在雁門,後來隋煬帝脫險後至死也沒能報此仇。隋煬帝搞的天幉下幉大幉亂,外族不再服幉從。隋煬帝留下的突厥,是極其強大的突厥,「戎狄熾強,古未有也」,將東北、河西、隴右、甚至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還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

唐朝打敗突厥、生擒頡利可汗,然後打服薛延陀,北疆才比較安定,隋煬帝對此無功,反而有過。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結果,高句麗還在,還俘獲了大量隋人,隋朝卻大亂滅亡,留下個破壞嚴重的爛攤子。
《隋書》:「大業七年,帝將討元之罪,車駕渡遼水,上營於遼東城,分道出師,各頓兵於其城下。高麗率兵出拒,戰多不利,於是皆嬰城固櫼守。帝令諸軍攻之,又敕諸將:「高麗若降者,即宜撫納,不得縱兵 。」城將陷,賊輒言請降,諸將奉旨不敢赴機,先令馳奏。比報至,賊守御亦備,隨出拒戰。如此者再三,帝不悟。由是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於是班師。是行也,唯於遼水西拔賊武厲邏,置遼東郡及通定鎮而還。九年,帝復親征之,乃敕諸軍以便宜從事。諸將分道攻城,賊勢日蹙。會楊玄感作亂,反書至,帝大懼,即日六軍並還。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入高麗,高麗具知事實,悉銳來追,殿軍多敗。十年,又發天下兵,會盜賊蜂起,人多流櫼亡,所在阻絕,軍多失期。至遼水,高麗亦困弊,遣使乞降,囚送斛斯政以贖罪。帝許之,頓於懷遠鎮,受其降款。仍以俘囚軍實歸。至京師,以高麗使者親告於太廟,因拘留之。仍征元入朝,元竟不至。帝敕諸軍嚴裝,更圖後舉,會天下大亂,遂不克複行。」

隋煬帝數次征高句麗:
第一次征高句麗時,隋煬帝下達了錯誤命令,導致諸將奉旨不敢赴機,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隋朝大軍損失慘重。 來護兒之敗,隋軍精甲四萬損失慘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宇文述九軍之敗,30萬5千隋軍,只有2700人逃回,物資儲備兵器軍械巨以萬計,也丟失殆盡。這還沒算損失的民夫,以及之前數次大戰損失的隋軍。隋煬帝一征高句麗,隋軍慘敗而回,還因為過度殘暴的征斂導致王薄、豆子頏、竇建德等百姓農民起義蜂起,不可勝數,攻陷城邑……

《隋書》:「大業七年,帝將討元之罪,車駕渡遼水,上營於遼東城,分道出師,各頓兵於其城下。高麗率兵出拒,戰多不利,於是皆嬰城固櫼守。帝令諸軍攻之,又敕諸將:「高麗若降者,即宜撫納,不得縱兵 。」城將陷,賊輒言請降,諸將奉旨不敢赴機,先令馳奏。比報至,賊守御亦備,隨出拒戰。如此者再三,帝不悟。由是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於是班師。」
《資治通鑒》大業八年:伏兵發,護兒大敗,僅而獲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
《資治通鑒》大業八年:九軍渡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巨萬計,失亡盪盡。

隋煬帝二征高句麗時,後方楊玄感起事。隋煬帝密召諸將,密令撤軍。隋軍留下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案堵不動,皆棄之而去。隋軍眾心洶懼,混亂的失去了部署劃分,諸道分散。高句麗守軍疑其有詐,不敢出擊,第二天才外出,向四面遠方偵查,仍然懷疑隋軍假冒撤軍。兩天後,高句麗出動數千士兵追擊,因為隋軍太多,所以不敢太靠近,經常距離八九十里,快到遼水的時候,知道御營都渡過了,才攻打後軍。隋朝後軍仍然有數萬人,高句麗跟隨抄擊,最後的羸弱數千人被高句麗殺掠。
隋煬帝迅速平定了楊玄感之亂。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時,隋朝國內已經大亂,高句麗王表面上遣使請降,囚禁並送回之前投奔高句麗斛斯政,但是高句麗仍然不放還俘獲的大量隋人。後來中原人到高句麗,還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隋煬帝下令征高句麗王入朝,高句麗王卻沒有來。隋煬帝下令將帥嚴裝,準備再次征討高句麗,但最後沒有成行。

隋煬帝對高句麗的數次戰爭,使隋朝大量軍隊與百姓喪生,損失了巨額物資,還擾亂了正常生產秩序、破壞了隋朝的經濟。過度殘暴征斂逼的百姓農業沒有活路,不得不紛紛起義。竇建德、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等等大量百姓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隋煬帝楊廣徵高句麗,結果,隋朝大亂滅亡,分裂內戰嚴重削弱華夏,高句麗還在,還俘獲大量隋人不放還。後來中原人到高句麗,還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楊廣徵高句麗,結果,對華夏的破壞遠大於對高句麗的破壞。對後世征高句麗反而有不利影響。

--------------------------------------------------------------------------------------------------------------------------

各種頻繁的徭役,青壯年勞動者離開了生產崗位,這是對生產力最嚴重的破壞。「耕稼失時,田疇多荒」,生產力遭到破壞。《隋書·食貨志》說:「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疆場之所傾敗,勞敝之所殂殞,雖復太半不歸,而每年興發,比屋良家之子,多赴於邊陲,分離哭泣之聲,連響於州縣。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飢餒,婦工紡績,不足以贍資裝..宮觀鞠為茂草,鄉亭絕其煙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不僅如此,更加「重以官吏貪殘,因緣侵漁」,以致「百姓困窮,財力具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於是始相聚為群盜」。這就是說,在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平民百姓為了不被凍餓而死,只有相聚起義了。

隋煬帝一征高句麗,就出現了王薄起義、瓦崗起義、孫安祖竇建德起義、張金稱起義、高士達起義、劉霸道起義等農民起義,
後來又有劉元進、杜伏威、輔公祏等人的農民起義,而隋煬帝不收拾他留下的爛攤子,卻跑到江都醉生夢死,
最終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

隋煬帝楊廣,不僅不恤百姓逼的百姓沒活路而紛紛起義,還嫉妒文才殺薛道衡,拒聽忠言殺高熲、賀若弼,掩耳盜鈴殺宮女,連幫他繼位立下大功的張衡勸他幾句不要濫用民力也殺!再加猜忌逼反楊玄感,如此君王,誅殺賢臣,言者有罪,如再不稱昏君,真不知昏君其為何物了。
至於他那些「功業」,其實是個皇上只要不是個傻子都想去做的。楊廣運氣好,碰北周、陳、隋文帝留下那麼豐厚的遺產,他又是個最愛出風頭的,當然是當仁不讓地要去做啦。既然是皇帝要做,又不管百姓死活,那當然也就能做成啦。直到最後輕狂到眼高手低地來一句「高句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從此一頭栽在高句麗手下。

--------------------------------------------------------------------------------------------------------------------------

至於拿唐太宗開先例瞎改歷史給隋煬帝洗地,則錯的嚴重。 漢武帝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苻堅曾改史。 唐太宗並沒有開先例改歷史。 現在史學家仍然有人認為唐太宗是否改史仍需研究,不一定改史;而認為唐太宗改史的,也是認為改的是太原起兵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之間功勞分配問題以及玄武門之變,而不是擴大化的隨便說改其他的事。
至於隋煬帝,《隋書》里可是說了隋煬帝不少好話。 而隋煬帝造成的嚴重破壞,還用黑? 莫非把那些被隋煬帝逼的活不下去而大規模起義的百姓當不存在?
如果唐朝官方寫的《隋書》黑了楊廣的話,那麼民間野史里的楊廣應該比《隋書》里的楊廣好。但是實際卻正相反。 民間野史里的楊廣,比唐朝官方寫的《隋書》里的楊廣,更垃圾。

何況,《隋書》作為信史中的地位和準確度是歷史學界公認認可的。

--------------------------------------------------------------------------------------------------------------------------

還有人信「終唐一朝,始終沒趕上隋朝」這謠言?
比較頂峰,唐朝的人口和戶口數遠超隋朝。
北周「留給」隋朝約690萬戶以及約690萬戶以外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根據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隋朝吞併陳的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北周、陳的隱漏瞞報戶口,使開皇年間就達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隋朝鼎盛時期達890萬戶,但是,隋煬帝造成隋末嚴重的大亂,隋朝留下200餘萬戶(《通典》記載杜正倫奏「……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極其嚴重、疆域丟失、嚴重分裂的爛攤子與惡劣局勢。

唐朝人口最多時,是在天寶年間。《舊唐書》記載唐朝天寶十三年961萬餘戶、5200多萬人,《資治通鑒》記載唐朝天寶十三年906萬餘戶、5200多萬人,
《舊唐書》本紀第九:「(天寶)十三載……戶九百六十一萬九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
《資治通鑒》「天寶十三年甲午……戶九百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
《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的戶數人口數時提到當時有嚴重的瞞報少報現象,認為當時至少有1300萬-1400萬戶。

《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所在隱漏之甚也……大唐百三十餘年中,雖時起兵戎,都不至減耗,而浮浪日眾,版圖不收。若比量漢時,實合有加數,約計天下人戶少猶可有千三四百萬矣。」

而《中國人口史》等相關書籍現代學者們考證出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實際戶數與人口數,比《舊唐書》《資治通鑒》記載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戶數與人口數,還要多很多。
凍國棟《中國人口史》認為,唐朝天寶十三年時,有約1430萬到1540萬戶,約7475萬到8050萬口。
李淵起兵時,幾乎只有太原一地。但是,之後李淵李世民唐朝擊敗眾多強敵,自己擴張佔據了中原、南方等地,還自己擴張佔據了更大的外圍疆域。
實際上,北周留給隋朝的疆域與人口,遠多於隋朝留下的疆域與人口。而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經過擴張,疆域面積超過隋朝,後來經過發展,唐朝的人口、經濟等方面也超過了隋朝。

--------------------------------------------------------------------------------------------------------------------------

隋煬帝逼的百姓沒活路紛紛起義。隋煬帝造成天下大亂人口戶口銳減四分之三以上。請問,隋煬粉們哪個願意自己全家全族死四分之三以上去滿足隋煬帝的為所欲為?

看君主接手的是什麼,留下的是什麼。

如果一個君主接手的是大亂的爛攤子,那他留下一個爛攤子,別人也難以苛責他。但是楊廣接手的是前人留下的外無強敵、內部人口眾多貯備雄厚的狀況良好的隋朝,卻被隋煬帝折騰的民不聊生,天下大亂「臣觀自古以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古來雖復時遭喪亂,未有如隋日者」,被隋文帝分化整垮的突厥在隋煬帝時期再次崛起,並且極其強大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還曾一度把隋煬帝圍在雁門,隋煬帝至死沒報此仇。
隋煬帝接手北周、隋朝文帝幾代人留下的豐厚遺產,但是隋煬帝楊廣造成嚴重大亂,敗壞了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口戶口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嚴重分裂內戰削弱了華夏,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dong突厥崛起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楊廣留下的是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楊廣是既罪在當時,又罪在千秋。多虧李淵李世民等人擊敗眾多強敵,改變了惡劣局勢,阻止了其「罪在千秋」。

--------------------------------------------------------------------------------------------------------------------------

隋煬帝楊廣是暴君+昏君。有人說漢武帝是暴君。但是漢武帝再暴君,也沒搞到亡國,國內發生危機時,漢武帝還知道反思、知道改錯,收拾了局面。而楊廣,楊廣的過度殘暴統治導致百姓農民不得不大量起義,而楊廣面對自己造成的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卻到江都醉生夢死去了。
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的,不是門閥,反而是百姓農民起義。這點前面已經說明過了,這裡再補充一下。楊廣一征高句麗時,百姓農民就開始起義,一些被隋朝攻滅,又有另一些起義,《資治通鑒》記載「敕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隨獲斬決;然莫能禁止」;二征高句麗時,門閥楊玄感起事,迅速被隋煬帝平定了,沒能摧毀隋朝的統治;三征高句麗時,百姓農民起義愈演愈烈,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早在李淵起兵之前,各地的起義已經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了。李淵再不起兵就只能給隋朝陪葬了。
李淵起兵時幾乎只有太原一地,之後擊敗眾多強敵,才統一。李唐的江山實際是自己打下的,自己打敗眾多強敵、擴張佔據的。 所以本來就沒有亂臣賊子的帽子可以甩。(有人提到亂臣賊子,這反而噴了隋朝的某位皇帝,篡取了北周的大片疆域與豐厚遺產人力物力……)
隋煬帝楊廣是暴君與昏君,這是廣大百姓農民用大量起義的實際行動證明的。
而唐朝官方根本沒必要黑楊廣。如果唐朝官方要黑楊廣,那麼民間野史里的楊廣應該比唐朝官方寫的《隋書》里的楊廣好。但是實際卻正相反。 民間野史里的楊廣,比唐朝官方寫的《隋書》里的楊廣,更垃圾。


荒淫什麼的,那涉及道德評價,而且本身也是被人黑的。不說了。

戰略眼光非常優秀:開鑿京杭大運河,繼續推行科舉制打擊世族,打擊高句麗,以解除東北、華北威脅。非常正確。

戰術能力爛成渣:開鑿運河用的都什麼人啊...科舉制你倒是弄好點啊...選上來的沒見幾個有用的啊...打高句麗打那麼多次你真心是好好去打架的還是去遊行的啊?國內好好的局面搞成這個樣子這是得多糟糕才可以啊?


有段話我覺得說得不錯:

楊廣死了,算是留下了萬世罵名。
沒辦法,他確實是將一個強盛的帝國徹底帶入了亂世,其實。只一條就能將他牢牢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大業初年,大隋有五六千萬人口,差不多已經恢復了漢時極盛時的人口數量,土地兼并情況也並不算嚴重,人們漸漸變得富裕。兵戈之銳利,也為諸朝之冠,疆域也是如此。
可到了楊廣死的時候,天下人口已經回落到了兩千多萬,這消失的數千萬人口,其中有一多半兒,都死在了大業年間各種工程當中。
濫用民力至此,隋亡是必然的結果。
其實到了大業八年的時候,即便沒有之後的三征高句麗之戰,天下也已經顯出了亂象,三征遼東,其實不過是加速了這個過程而已。
而且,到了大業十四年,大隋也已經失去了一切能夠失去的疆土。
這就是隋帝楊廣留下的爛攤子,烽煙四起,遍地荒蕪,到處都是廢墟,到處都是屍骨。
在沒有外敵侵入腹地的情形之下,所有的理由,在這樣一個景象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


從另一個角度說吧……

楊廣是個才子,難得的才子
我個人覺得,在大一統帝王之中,詩才唯一超過楊廣的只有李煜和趙佶
只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秦觀的《滿庭芳》「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廣為流傳,其實是化用的楊廣的《野望》:
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
斜陽欲落處,一望暗銷魂。

他的《春江花月夜》也是一首佳作,張若虛的名作從意境上看,顯然也受到了楊廣的不少啟發。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最後兩句不禁讓人拍案叫絕……

對了,楊廣是個美男子,「上美姿儀」,如果沒有特定背景,史書記載帝王外貌是很難得的,印象里,被記載美貌的好像就是劉秀,宋哲宗


以前我的老師說:』隋煬帝是中國最後一個暴君」

從此以後的只能叫昏君。

暴君與功績不矛盾


一個有歷史功績的「偉人」,並不一定受到他所處時代的人民的歡迎,甚至有可能是「歷史的功臣,當代的罪人」。
那些盛讚隋煬帝溝通大運河、大軍東征、耀武草原的人們,如果讓他們回到煬帝治下,去當一個半身糜爛的河工,當一個被強征入伍赴死的農民,他們會作何感想?
作為一個升斗小民,至少就我本人而言,覺不希望生在秦皇漢武、隋煬帝、老毛這些「一代雄主」的時代。
很可能,在他們的光輝偉大下,我但求溫飽一生而不可得……


人民認為他是暴君,那他不是也是。
所以,領袖的首要任務就是忽悠百姓。
百度百科:
隋煬帝造京杭大運河有功,但是他太耗費民力,每次一召一百萬人民,男的沒了召女的,民心惶惶:後來他又費了大量民力,造大船南遊,這是他後來滅亡的導火索之一。  他晚年,既沒有像陳後主那樣做個長城公,也沒有把帶在身邊的毒藥派上用場。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煬帝見天下大亂,已心灰意冷,無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陽宮(今南京),準備遷居那裡。從駕的都是關中衛士,他們懷念家鄉,紛紛逃歸。這時,虎賁郎將元禮等,與直閣裴虔通共謀,利用衛士們思念家鄉的怨恨情緒,推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為首,發動兵變,宇文化及逼縊隋煬帝。這個雄心勃勃的帝王,死後連個像樣的棺材也沒有用上,由蕭後和宮人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後陳棱集眾縞素,為煬帝發喪,備儀衛,改葬於吳公台下,衰杖送喪,慟感行路。唐朝平定江南後,於貞觀五年(631年),以帝禮改葬於雷塘(今揚州市北15公里雷塘南平岡上,南距吳公台10里)。  隋煬帝在位14年,在短短的14年中,他創造了別人難以創造的豐功偉績。但是,隋煬帝不關心人民疾苦,視百姓如牛馬。他留給後人一些所謂的帝王功績,但是人民的反抗就是對這些所謂的功績的最好評價。歷史告訴我們,什麼開疆擴土,什麼世界帝國,什麼萬國來朝,什麼無比宏偉的基礎建設,那些東西只能哄得外國人一時驚奇,但最終不過浮雲而已。人民是否有活路才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


遷都洛陽,鑿大運河,打通西域,開科取士,平定遼東(未遂)……他花了九年來做這些幾代人都做不到做不成的事情,只能說他失敗的個人原因在於他太著急了。
當然,盛唐的獎章也有他的一半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算多。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這樣


聽過百家講壇的蒙曼說隋朝,總結來說就是事業心強,出發點是好的,想做個好皇帝,想有一番作為,但太急功近利,想做的事情太多,以為人人都和自己一樣精力旺盛,最終耗盡了天下人的精力,說白了就是步子邁太大,扯到了全天下人民的蛋。
之後一系列事件結果低於預期,如伐高麗,各地造反,理想破滅,性格中的偏執凸顯無疑,從此走上暴君之路。


老師提出過很令我贊同的一個觀點就是「末代君王妖魔論」 。縱觀諸代歷史似乎每個末代帝王都如神魔附身一般干盡天下荒謬之事 。其實不過是一個政權在推翻另一個政權時 他們總需要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為自己粉飾就如李氏政權作為人臣推翻皇權要證明自己的正義性無非不就是踩低別人捧高自己 。歷史並不是絕對的真或假 文獻證明不了一切。


隋煬帝是一個十足的天才,也是一個十足的暴君。

一個人能夠隱忍幾十年,積蓄力量,而不被發覺,這個人實在是一個天才。

大運河造福後來的唐朝,科舉制度影響後世一千多年,這都是其天才的表現。

而此人擁有暴君共同具有的通病,大頭症,自我膨脹,自我摧毀,所以隋朝統一南北朝,文帝經營幾十年,沒有這樣的天分是很難在幾十年之後給糟蹋殆盡的。

這個時候李世民還一個毛頭小伙。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幾十年後一個偉大的皇帝,建立發展了一個更加強大的王朝。


一代雄主,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勤儉持家姒履癸,開疆拓土殷帝辛。
察納雅言姬胡君,風流才子周幽王。
韜光養晦秦二世,穿越失策新王莽。
大智若愚劉阿斗,聰敏伶俐司馬衷。
皇漢救星石永曾,天妒英才隋楊廣。
妄人爭作太史公,催人尿下斷肝腸。


手打,如有錯誤請指正。

大業元年年八月,御龍舟幸江都,文武百官,五品上給樓船,五品下給黃蔑,軸艫相接二百餘里。十一月幸東都,命伊洛之間建東京。大業元年三月,發河南百萬修通濟渠。大業二年二月,楊素,楊達,宇文愷主事,每月役丁二百萬人並營顯仁宮。役使促迫僵斃者十四五,每月載死丁,東至成皋,北到河陽,車相屬於道。二年三月發江都,大府少卿丞修儀仗,課天下州縣骨骼、皮草、齒牙、毛羽朝命夕辦。百姓求捕網羅遍野,水路禽獸殆盡,猶不能給,是歲翟雉尾一直十嫌棄,白鷺鮮半之。四月北之巡狩,五月發河北十餘郡鑿太行山,以通馳道。七月上郡城東御大帳宴突厥,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一旬而罷,死者十五六。三年八月,詔營晉陽宮。四年正月,詔河北諸郡百萬人開永濟渠(南達河北北通涿郡);三月幸五月巡長城;四月設樓煩郡;七月發丁男二十餘萬築長城,自榆林谷而東;八月初恆岳河北太守畢集。五年正月,改東京為東都,自東都還京師;三月西巡河右;四月大獵隴西、出臨津。渡黃河至西平陳兵講武;五月大獵拔延山遣兵征吐谷渾;六月經大斗拔谷,與從官相失士卒死者大半······高昌王獻數千里······宴高昌王吐屯於殿上,外旌陳列者三十餘國;九月入長安;十一月幸江都。六年三月幸江都宮七年三月自江都御龍舟入通濟渠,遂幸涿郡,征高麗敗還。八年九月;乃至東都。九年三月,復征高麗幸遼東,以楊玄感翻還;九月次長谷,以供養不給免太僕虞荷等官;閏月幸博陵。十年復征高麗,三月幸涿郡;四月次北平;七月次懷遠;高麗遣使請降,八月班師;十月至東都還京師;十二月如東都。十一年正月,突厥各國遣使朝貢,大會各族設魚龍曼延之樂,頒賜有差;五月幸太原避暑汾陽宮;八月巡北塞突厥始畢可汗謀怨乘輿,義成公主遣使告變,車架馳幸雁門為所圍,九月乃解;十月至東都。十二年七月幸江都,奉信郎崔民象諫乃斬之;次汜水奉信郎王愛仁請還西京上怒斬之不行,自此不能北歸矣。
——————————————————
鑿通濟渠、永濟渠的河工不知道,建顯仁宮、晉陽宮的民夫不知道,修長城的百萬丁男不知道,東萊海口腰下長蛆蟲的船工不知道,大運河兩岸的縴夫不知道,十餘年來道路上奔波不休的民夫不知道,數十萬計戰死遼東的戰士不知道。
就你們知道他不是暴君。翻看史書看一看死者十之五六,車屬相道、晝夜不息、死者相枕、臭穢盈路那真的是一個一個詞?他不是暴君誰是,他不是誰是。
他把他把人當人么?都提大運河摸著良心說當時建造有那麼大意義么?到底是遊玩還是運糧?第三次東征葬送大隋最後的力量只為了帝王最後的顏面,樓上有人說為了消耗關隴貴族的力量和很明顯三次征遼是葬送了煬帝自己的府兵精銳。


你看看或者聽聽百家講壇蒙曼老師講的隋史,也許會略知一二,這裡將講不太清,摘錄一下就是君主大概分三類:

有才有德為明君,唐太宗其實和隋煬帝很像,性格上,奪權的登基方法上,但是隋煬帝是唐太宗的反例,是他的鏡子

無才為昏君,不好不壞

有才無德為暴君,能折騰不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隋煬帝便屬於此,會寫詩擅騎射,有才情,而且他統治期間有統計的人口數增加了那麼多,糧倉也有爆倉的情況,說明他的政績還是要得的!


可能有以下兩點,摘自蒙曼老師觀點,相應講座最後一集,不全面請指正:

第一:好大喜功的性格使他雖然做了一些從長遠角度看很明智的決定,但是對當時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確實產生了太壞作用,甚至婦女也被做苦力,當然會被罵做暴君,從建築史來看,很多建築確實對國力產生過太大不利,紂王的鹿台,還有歐洲的很多教堂,有的甚至修到一半草草收場


第二,唐朝為鞏固統治,必定會給隋扣黑鍋,在自己的史料上搞臭隋朝,降低起社會影響力,削弱其政績,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推薦閱讀:

歷史中流傳的美人和美男子到底有多美?
安史之亂詳情?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 歷史人物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