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700 年的古建築能夠在洪水中保持不倒?

700年古建築洪水中不倒_移動騰訊網
古代的建築有為抵擋洪水而做的特別的設計嗎?


沒有什麼為什麼,只是炒而已,說明媒體沒文化唄。

這個房子連700年的零頭都沒有,查了查也就到民國。

水不大的時候這樣的(圖片來源水印侵刪)。

正常年景這樣的:

看出什麼了嗎?

並不是旁邊現代建築倒了這個沒倒,而是這個房子就是在小島上,年年發水年年淹,下層石砌基座針對過水水位做的很高。

而且近五年還報了修繕,修過了。

這有什麼稀奇值得帶一波節奏?


湖北鄂州觀音閣,最後一次修繕是在2015年。

2015年鄂州「十件實事」之一:「觀音閣」整體修繕工程正式開工_鄂州熱點資訊

要是剛修完就倒了,我可真要罵娘嘍。


這算什麼,黃鶴樓裡面還有幾百年前古人造的電梯呢。


看部分的施工手藝,顯然不是純700年前的手藝。。。

不要把今人的功績強按在古人頭上


看了一下,覺得有點疑惑。
這房子看著挺新的,有700年嗎?
700年的文物,按理說國家會保護,它處於江心位置,遇到大水應該不是一次兩次。我是說,國家是不是維護過,最近一次時間是什麼時候,怎麼維護的,結構是不是做過加固?
視頻上看,這個房子是個長方形,迎水面積不大,另一方面水流方向屬於結構長邊,側向抗力的能力本來也大。
我對水利是外行,我覺得水對房子的側向力主要取決於水流速度,如果速度不高那麼對於房子來說無非是泡在水裡多一點而已。但我們一般說的「洪水」指的不是流速太快,主要是水位太高。
最後,古建築畢竟是古建築,倒了的還是絕大多數。個例不能代表整體。


謝邀。 @周鑫 首先,看到視頻確實挺震撼的。

然後,個人古代的建築應該是有為抵擋洪水而做的特別的設計,胡謅幾個如何?嘿嘿(擴大範圍的聊」建築「哈,古代沒這麼多專業細分,都是工匠而已)

(1)防洪堤

我擦,這個不用說了吧,哈哈,大禹治水,改堵為疏,但是河堤還是要有的,哈哈。

(2)敞肩券(趙州橋)

節省材料,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就這樣,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約修繕9次,現在禁止車行了。)

(3)城市地下排水(贛州福壽溝)

(疏導排水的方式另一個方面也是為抵擋洪水做了貢獻)因勢利導,把城市排水系統規劃設計成集城市污水、雨水排放、城市諸多池塘蓄水調節雨水流量、調節城市環境空氣濕度、池塘停積淤泥、減少排水溝的淤積、池塘養魚、淤泥作為有機肥料用來種菜的生態環保循環鏈系統)

(然而,歷史上經元、明、清三代,福壽溝因年久失修,倒塌淤塞嚴重,清同治年間和上世紀初期都進行過較大規模的修復。上世紀50年代,經過修復的福壽溝再次恢復了排水功能。)

發散聊一些,防來防去還是走老路,大禹之前堵了那麼久沒有還是要疏導,所以還是需要應地制宜搞起海綿城市,當然對於一些水文特徵極其不利的地方和時段,海綿城市這濟治本不知急的葯還是真不好做,而且這種不是三五年就搞定了的長遠規劃,扛住輿論的壓力就會很慘,比如「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 19個城市今年出現內澇」這種新聞。

看到視頻評論我就驚呆了!

航拍建築為鄂州觀音閣,國家級文保單位。

始建

早在宋代時,長江鄂州段的龍蟠磯就建有廟宇,但因長江經常發洪水,把廟宇沖毀,而當地的百姓總會在廟毀之後,不斷進行重建,直到元代,才正式把所建的廟,取名觀音閣。據《武昌縣誌》記載:宋時龍蟠磯建寺,歷代有興廢。元代再建龍蟠寺,又名觀音閣。明代嘉靖6年(公元1527年)毀,後知縣許穡卿重建,有觀瀾亭、寅賓樓等。

清同治3年(公元1864年),大學士湖廣總督官文駐節黃州,見有小島橫江而峙,上有亭台樓閣,奇而詢之,為鄂州八景之一,於是去龍蟠磯,題書「龍蟠曉渡」四字,刻石嵌於寺門楣上。

重建

20世紀30年代,民國政府重建。重建後被淹數次。直至三峽截流工程完工,處在江中的觀音閣才真正幸免於難。但因年久失修,整體外觀保存完好,沒有明顯損毀跡象,但內部破敗,幾近坍塌。

修繕規劃

2013年2月,鄂州市相關部門著手研究整體維修方案,爭取同年10月完成,報送到國家文物主管部門。

2006年5月,觀音閣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截止到這一批登記的國家級文包單位只有2352項。所以遇到險情是要進行搶險加固工程的,如有損壞是要進行修繕工程的,偶爾需要進行保養維護工程的。這些功勞不能都被所謂的古人給佔了。

而且從航拍視頻來看,江面寬,水流緩,主要迎水面是有擋牆的,修繕加固之後的擋牆也不能全是古人的功勞。700年別說這樣一座閣樓,去看看皇家的故宮吧,沒有現代的修繕,早就破敗不堪了,不能光想這開放參觀的區域的華麗,要看到保護和修繕人員的汗水。

和這種類似的還有:「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是因為德國人百年前造的排水系統「」暴雨過後600多年故宮從未積水,它的排水系統現今技術也望塵莫及「,諸如此類,我不質疑古人的智慧和努力,所有現代的技術和理論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不能一味質疑現代懶得去解釋,就讓大家都認為我們這些做工程做設計的都是混子吧,哈哈。


這種新聞,你點擊進入就等於在交智商稅。


這麼多年以來,木質古建築我只服一個,就是清代嘉慶年修的四川德陽羅江魁星閣,汶川地震都沒放倒它?


看上去並沒淹到建築,不過地基看上去像是做了類似擋土牆的東西,,,能提供建築平時的照片么,,,
還有,看屋頂的形式,,,很難說它真有七百年么?_(:з」∠)_


作為本地人,看到這個新聞都不好意思了,已經倒過一次了。並且也不知道修了多少次了……


古今對比不是人員素質有多高,材料有多好,而是古代工匠每一次必須成功,沒有第二次犯錯誤的機會,這是最關鍵的因素。

現代人犯錯誤不用砍掉腦袋,只需要給個政策剁掉只耳朵,錯誤率就會大幅下降,屹立千年的建築也會比比皆是。


因為不古


我只想這樣說,倒了的你沒看到而已,剩下的寥寥無幾
為什麼拿著少數代表全部呢?


—— 古人的建築就不像現在這樣偷工減料。
—— 偷工減料的早塌了你以為你還能看到?


ps.但我認為是炒作或是媒體嘩眾取寵


保存不了700年的建築早就倒了,也輪不到你看了


謝邀。

上個月婺源發大水,網上曾經炒清華彩虹橋被沖塌了,這可是宋朝的老橋啊!

結果是人家完好無損,有好事者加上一句話「我還能再活一千年」。


對於這種古建築抗災難的事,我覺得是這樣的。古代的天災不比現在少,但是那時候橋倒了、房塌了,是要腦袋的。誰建的砍誰腦袋去,搞不好還得株連。

另外一方面,經過了幾百上千年的鬥爭,留下來的也都是好建築。不禁事兒的我們也看不到了。所以我估計,留下的這些古建築,還能繼續保留著、站著。


以上都是我的非專業性推測。


媒體為了博眼球,什麼標題都敢打,行業不易,可以理解

但,流言止於智者,看到不可思議之事,第一反應應該是去求證,而不是提問題。


一句話,雨不夠大。

浙江還是福建那邊去年有個風雨橋,南宋時修建的,遇到山洪最後還是垮了……

百年一遇不會垮,千年一遇呢……


700年來發過的洪水好多次,該倒的已經倒了


因為石灰的硬化包括乾燥結晶硬化過程及碳化過程。但由於碳化作用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表層生成的碳酸鈣膜層阻礙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滲入,此過程相當漫長。古建築所用的石灰年代久遠,碳化作用充分,故其強度較高。

會一直,屹立不倒


不知道有沒有700年,也不知道啥原因沒倒。
但是我知道上千年的應縣木塔為什麼不倒:據說,應縣同樣的木塔本來有很多,其他因為各種原因不在了,或自己倒了,或被拆。
唯一一個不倒的,是質量好還是倖存者偏差?還是概率?


推薦閱讀:

湖北泄洪泄往何方?又是何種原因往這些地方泄洪呢?
nasa預測60年後全球洪水,你怎麼看?
是否可以通過造湖的方式緩解長江洪澇災害?
親歷九八抗洪是種怎樣的體驗?
對於這次颱風尼伯特,給閩清閩侯永泰古田等地引起的洪水有何影響?

TAG:建築 | 洪水 | 古建築 | 建築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