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那些沒有什麼內容卻名譽天下的藝術作品?

去了一些藝術館,發現有些畫作著實找不到什麼亮點,一塊白板,一張飛濺墨水的白紙,或者粗糙到無法直視的人體素描等,例子太多舉不勝舉。每次看到這種作品,我總無奈地想到就算沒學過畫畫的人,都能畫得比他像,或者陳列這種沒有任何欣賞價值的作品有什麼意義呢?我是想不明白了。。。

補充:
有朋友在評論中說到繪畫藝術並非攝影藝術的附庸,當代藝術的抽象化已是必然趨勢。但我依舊不明白假如當代畫家只能給出世人這樣的作品(例子後面我會給出),那麼我(抑或那些沒有經過繪畫專業訓練的大多數)跟那些聲名顯赫的當代藝術畫家有什麼水平上的差別嗎。列舉一些我無法理解的例子,並不覺得畫的有多麼神奇:

趙無極的《構圖第八號》

瓦薩雷利的《紅窗》

波洛克的《Blue Pole》

馬列維奇的《白上白》

《充滿活力的至上主義》

蒙德里安《紅、黃、藍的構成》

《開花的蘋果樹》

康定斯基的《即興之31》

庫普卡的《牛頓色盤》

克利福德·斯蒂爾的《1954》

吳冠中的《吳家作坊》

德·庫寧 《無題XXIX》

類似作品,舉不勝舉,甚至有人出價百萬、千萬美元來購得這樣一幅作品。這些作品跟我們的隨意塗鴉或者有意勾抹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

再補充:
有朋友說我是在釣魚,於是我把問題修改了一下,免得引起歧義,最後上個幼兒園作品鎮個樓:


題主在這個問題中犯了一個錯誤,他把內容定義為具象對象。這種觀點是不可取的。

藝術史上有一個很著名的典故:是說古希臘畫家宙克西斯和帕拉西烏斯兩人比賽畫畫,宙克西斯畫了水果,引得鳥兒來啄;帕拉西烏斯的作品其實是一塊蓋在畫上的罩布,欺騙了宙克西斯-藝術家的雙眼。最後帕拉西烏斯贏得了比賽。

帕拉西烏斯的作品其實沒有任何內容,只是一塊罩布,但它能騙過藝術家的眼,這說明他的手法更高明。在模仿論的語境中,內容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模仿能力。同理,對於模仿能力的集大成者,我們可以說攝影,作為一種版畫形式,它的能力更強。但什麼都強不過實物本身。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貧窮藝術家Kounellis把真正的馬兒放進了羅馬閣樓畫廊,來滿足大眾對藝術的需要。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審美觀,要求繪畫作品能夠表現典型性。這種典型性最初是黑格爾提出的。經過馬克思的改造,毛澤東的確認,最終演變為具有文革色彩的一種藝術語言。《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描繪的就是典型人物,受到剝削的無產階級形象,或言與自然做抗爭的,受到剝削的無產階級形象。同樣的內容,在更早幾年的義大利藝術家Telemaco手中,畫出了另一種模樣,他的作品表現的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行走方式、生活方式的對比。一種深刻的諷刺,畫面通過構圖,表現出無產階級極低的社會地位,連狗都不如,世界被一分為二,一面是一團和氣的美好家庭,一面是烈日暴晒的艱苦生活,一條狗的狂吠,連接著兩個世界。

但對於這幅畫,畫面本身傳達了這些內容嗎?沒有,畫面本身不具備任何內容。甚至不具備人的形象,也無法真正塑造出一條狗,因為這不是真實的。胡塞爾舉過一個著名的例子,一張有莊園照片和文字的明信片真的能承載內容嗎?不能。一旦閱讀這張明信片的主體發生改變,它就有可能什麼都不是。西班牙艦隊進入美洲,美洲人根本看不見巨大的戰艦,這意味著我們無法看見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視覺獲得的信息,並不是視覺本身傳遞給我們的,而是受到視覺刺激,在我們腦海中形成並投射到自然世界中的。因此我們說,我們只能看到我們想看到的東西。

抽象繪畫所能傳達的內容一種動態生成的內容。每一個人通過對抽象繪畫的體悟,感知,能衍生出千千萬萬種不同的內容。內容並不再畫布上,內容在觀察者的心裡。有人對夕陽不為所動,有人卻趨之若鶩。畫面只有在遇到有緣之人才能揭示自身,彰顯自身。這是所有現代人需要理解的一個現象。我們眼見的世界,正是內心中的世界形象的投影,我們的心境真的很重要。


論畫以形似 見與兒童鄰


除了圖像詮釋領域的問題之外,可能還有過程主義領域的問題。

現在越來越趨向於把「藝術創作的成果」定義為「整個藝術過程」,剝離了環境和創作歷程的藝術品本體僅僅是一個結果,沒有過程和關聯性信息的結果是不完整的。


現代藝術,包括現代繪畫的確是龍蛇混雜,充斥了大量名不副實的劣作。然而哪個時代不是劣作數量遠多於精品呢,更何況處於十字路口的現代藝術。
現代藝術不為公眾所接受的現象已受詬病很久了,可以說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也可以說脫離了群眾路線,這個現象究竟好不好我們無從知道也不是作為一個觀眾應該關心的問題。但是要觀賞現代藝術有一點要明確:單純的用作品說話已經不適用於現代藝術品了。
首先要了解作者是什麼藝術流派,作品的表現風格怎樣,藝術生涯里的風格轉變,作品是作者哪個時期的作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藝術手法又如何……等等
甚至對於作品產生的原因,製作過程,幕後故事都需要了解才能完整地觀賞這個作品。
其實這些一樣適用于欣賞古典作品,只不過重要性於現代藝術作品更高。

不過就算做到這一切,依然會有不少作品難以理解。那不去理解就好了,這類作品本來就不是做得讓普通人能理解的,強行理解還不如存疑不解。
更何況,的確有許多濫竽充數的作品存在,所以不理解並不見得是觀眾的問題……

其實說了這麼多,都不如題主你舉幾個例子來分析一下


還是以前的問題有趣一點。

忍不住想搬來此文

1、為什麼在惠斯勒的畫里,風景和人都變成了旋律。

2、為什麼像是潑灑顏料的作品,卻包含了他一生的修養。

詹姆斯 · 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1834年7月11日-1903年7月17日),長居英國的美國調性主義(Tonalism)畫家。本文用力有點猛地還原了其一生著名的 4 次互懟(僅第 1 次為真實)。ODS繼續亂入。

VS Ruskin

緣起:
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1819年2月8日-1900年1月20日)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主要的藝術評論家。
羅斯金髮表了許多評論文章,批評了他稱為現代派的畫家。對於惠斯勒,他說:
「為惠斯勒先生自身考慮,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買主的利益,不該讓這樣的作品進人畫廊,畫家缺乏教養的自負在作品中幾近欺詐。過去我曾見過,也聽說過倫教佬的無禮舉動,但從未料想一個花花公子為把一罐顏料拋到公眾臉上而索取兩百個基尼。」
惠斯勒對於羅斯金的言論大為惱火,向法院起訴羅斯金,以損害名譽罪一舉將他告上了法庭。

JW = James Whistler

JR = John Ruskin

ODS = Onedaystand 特派穿越迷妹 sprachel

Nocturne in Black and Gold:The Falling Rocket (1874),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JW:我把作品送到學院,但未被接受,我相信這樣的經歷很多藝術家都有過。《黑與金的夜曲》是個夜晚的片段,描繪的是科瑞莫納的煙火。這是一種藝術改編(原文artistic arrangement),標價兩百基尼。

JR:惠斯勒先生,您能否告訴我,你這麼一搞(原文為 knock it off)要花多少工時? "

JW:你說什麼?我沒聽懂

JR:(笑聲) 啊。我要說的是,您畫這幅畫用了多少時間?"

JW:噢!不!請允許我聲明,我非常樂意接受您所使用的任何術語。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我花了多長時間搞出來的。據我的記憶,大概是一天。

JR:就一天嗎?

JW:是的,但並不完全絕對,第二天畫面未乾時,我大概還在那上面補了筆。

JR:噢,兩天!兩天的勞動,那麼,就為這,您要價兩百個基尼?"

JW:不!―是為了我一生的修養(原文為 the knowledge I have gained in the work of a lifetime)(喝彩聲)

Nocturne: Blue and Gold - Old Battersea Bridge (1872), Tate Britain

JR:那幅《藍與銀的夜曲》是什麼主題?「

JW:月光照在老巴特西橋附近的河面上。」

JR:又是什麼變成了黑與金的夜曲?"

JW:我相信您自己會看。(笑聲)

ODS:對啊,我們誰要管那個老巴特西橋。我也聽說過,西方人對畫作的命名相當的直觀,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像東方一樣加上形容詞和典故。所以叫黑與金完全沒毛病啊。我願意出200基尼買這個啊。

JR:那是你,你不是寫藝評公眾號的嗎?只有你懂真的可以嗎?你有顧及吃瓜群眾的感受嗎? 以及,惠斯勒先生,您的意思是說在技法入了門的人,理解您的藝術是沒有困難的,那麼您現在能使我看到這幅畫的美之所在嗎?

JW:不,恐怕這是無望的。這就如音樂家把音符塞到一個聾子耳朵里去一樣。 (笑聲)

Arrangement in Black, No. 3:Sir Henry Irving as Philip II of Spain,1876

JR:您曾說過,您展出的作品.有些是很古怪的?

JW:對.經常如此。(笑聲)

JR:您為什麼要把歐文先生稱做黑色的排列?(笑聲)

JW:這是指一幅畫.並沒有說歐文先生是排列(原文是arrangement,意為編曲)。」

ODS:你這句簡單的回應很本質啊。這就是一幅畫,一個形式,一個抽象的表達,我畫的是歐文,但我把他畫到畫上後,我或者觀眾,才不管他是歐文還是美文呢。這點和後期根本不標出肖像畫名稱的新表現主義畫家Bazelitz的觀點是一致的:Baselitz | 1DayStand站那麼久也累了,倒立是個新思路?。

Symphony in White no 1 (The White Girl), 1862

ODS:其實兩位都是男神呀,羅斯金的藝評書籍應該成為今天公眾號藝評的典範,有態度也希望對社會有用。在《威尼斯之石》中,把中世紀藝術說成是「表達人們的勞動歡樂」,中世紀工藝表達了「社會的快樂與一致精神」。

JR:是的,我認為只有偉大的心靈才能創造出偉大的藝術,而培養偉大心理的土壤是一個健康的環境和社會。藝術是一個人或一個國家道德觀的真實體現。藝術的品位是可以靠後天培養的,所以,藝術的教育對於社會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ODS:羅斯金是現代工業發展中最先提出藝術與製造結合的人。被認為是「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之父」「現代設計之父」威廉莫里斯就是羅斯金的追隨者。然而,藝術在惠斯勒的時代,已經不再發揮從中世紀就開始的為人民、為宗教、為社會而表達的作用,而開始了現代化的轉變。羅斯金這樣一個時代的男神,如果故步自封,也是會被下一代男神擊敗,下半生甚至慘變時代的笑話......

VS Richard Wagner

威廉?理查德德?瓦格納(德語: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國作曲家。終身最大成就,是創造了Gesamtkunstwerk, 意為「完全的藝術作品」的藝術形式,整合了詩歌、視覺藝術、歌劇及劇場。歌劇進化為Music Drama (樂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就是樂劇的代表,共花了26年的時間才完成。而完整演奏這部作品得花上4個晚上,每晚4小時。這部作品因此被稱為16小時的永恆。

RW = Richard Wagner

RW:聽說你創作是受了我的影響?你可知道,樂劇最大精粹就是:純樂器奏齣戲劇,歌手的歌詞和動作只是線索,樂劇中的一切都包含在管弦樂隊中。

Das Rheingold, WWV 86A: So schirme sie jetzt

JW:在我的作品中,所有的外在包裝以及內在含義都只是線索,我要表達的一切都包含在畫面的形式本身。

Nocturne: Blue and Silver - Chelsea,1871

RW:你真的能做到嗎?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評價我說:如果聲音無法使人聯想起色彩,或是色彩無法給出理念的旋律,那麼那個聲音與色彩將不是傳達理念的合適媒體。

JW:我將音樂中的抽象旋律與視覺語言中的色彩相互比擬、融通再生。那麼在視覺創作上,雖然我畫的是具象,但其實更多的是抽象地試圖將音樂性融入繪畫當中。

Variations in Pink And Grey:Chelsea (1871)

RW:我的樂劇里尚且有神話故事作為內容,你的作品呢,用了夜曲、交響樂做標題黨,是要表達什麼?

JW:借著「夜曲」這個詞,我可以只表現藝術的感興,或許因此減卻了附加在 作品上表面故事的趣味。總之,「夜曲」最重要的是在線、形、與色的組合上。

所以你看,早期的夜曲,其實還是看得清楚畫的主題對象,越到後期將會越抽象。

Nocturne in Blue and Gold :Valparaiso Bay (1866)

ODS:聽說你還影響了 Claude Debussy,他的Nocturnes《夜曲》就是受你影響所作。他作《夜曲》的時候,想到的是顏色的組合,實際上就是你的那幅夜曲。

Nocturnes: No. 1. Nuages

JW: 我在巴黎時學習了「視覺記憶」法。回到倫敦,我泛舟於泰晤士河上,尋找入畫風景,將畫面反覆背誦,嵌入記憶當中,直到回到畫室,旋即下筆創作。

ODS:難怪在「夜曲」系列中,我彷彿看到了19世紀的倫敦,又彷彿是今天的魔都,飄渺煙霧包裹,距離飄忽不定,水面流光倒影,難以捉摸。很有龐德現代詩的朦朧感。

Nocturne Blue and Silver - Cremorne Lights,1872,Tate Britain

JW:我很高興你沒有把這叫做印象派,實際上1874年才有的印象派首個展覽,以及「印象派」 這個名詞,當年Degas有邀請我去那個展,但我拒絕了,我認為我們不是一路的。

ODS:嗯,但現在很多人還是把你歸為「印象派畫家」 。

JW:還有人叫我做「唯美派畫家」,其實我真的只是「為藝術而藝術」。你看我畫了那麼多美女,卻並沒有畫出其他唯美派藝術家的妖艷效果。在我筆下,她們都只是美麗的點線面。

Mother of Pearl and Silver The Andalusian (1888–1900),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JW:我希望能夠畫出像大協奏曲一般的作品,然後以「大色盤」 (Full Palette)為標題。只有在音樂中,當他們使用全部的樂器,他們可以讓作品形成「大樂團」(Full Band)。如果我發現這樣的東西,我將在色彩中創造出一種相當於貝多芬在音樂中的和諧。

ODS:真期待啊,可惜最後沒有看到你完成宏願。倒是我們現代的大神桑德海姆有一部叫做「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的音樂劇有著畫作和音樂的神奇配合,好希望你也可以看一看呢。

總之......從一幅畫來看出音樂來,也是一種神奇的通感體驗呢。

還有個下篇,更離題就不搬了

Whistler|藝術不以「人民的名義」-- 惠斯勒的嗆嗆3人行 下篇 with 憨豆 amp; 某菊

歡迎圍觀我小純潔的藝評公眾號

onedaystand

文章目錄,偶爾深夜喝多了會發個車 ......


本來覺得題主是看了什麼畢業生展被一些沒基礎的學生作品激了…結果點進來看了一眼題主選的畫,一口老血噴出來。

題主你是來釣魚的吧???


因為你批評作品還停留在「像不像」的水平。
小學生畫展都要先強調想像力


安塞爾姆·基弗 Anselm Kiefer的作品

是不是覺得就像亂畫的一樣?我高中時候挺喜歡的藝術家。但是我承認我當時完全不能理解他想要表達什麼,但是我感嘆的是他的技術。於是我專門買了一本費頓焦點藝術家系列安塞爾姆·基弗,看了裡面寫的,大概是理解一點,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強制分為東德和西德,一個破敗的國家,而作為戰敗國的藝術家會以怎樣的心境去看待周圍發生的一切。

這個也是他的,比上一張具象一點,估計有眼光的人都會覺得很贊。

這是他的裝置,如果可以在現場看,一定會觸動你的內心。

當然他的模仿者不在少數,中國美院的院長許江也算其中之一。

但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氣場。基弗的作品精神是許江不可能具備的,所以說的好聽點就是偶遇。

術的可貴在於原創和獨一無二,你貼的都是抽象繪畫的代表人物,他們對於後輩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影響是深遠的。只是你是個外行不懂罷了。蒙德里安的藝術不知道成就了多少時尚設計師。在過去沒有一個人用這種形式來展現藝術。但是不管你用他的元素怎麼創造都逃脫不了他的影子。趙無極和吳冠中,生在中國,接觸的是西方的藝術,他們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繪畫語言,不是對西方的拿來主義,也不是固守傳統,而這樣的人在中國是很少見的。這些人的作品能不能欣賞全在於你對於藝術家的認識和個人的修養。


題主覺得這樣的畫畫得如何?題主藝術館都白去了。


你舉的蒙德里安後來人們這樣演繹了: ( 圖片來自Pinterest

還有各種各樣以它為藍本的各種各樣的設計

在建築學上也舉兩個例子:
一是東海大學的女生宿舍:

在沒接觸到風格派之前,陳其寬設計的文理大道具有典型的中國建築的對稱感

圖片來自有方空間&>祝曉峰當時的講座

後來的女生宿舍,錯落有致,一看有沒有像你舉得其中的至上主義的例子。

圖片來自有方空間&>祝曉峰當時的講座

二、扎哈·哈迪德
扎嬸在求學期間,她開始對20年代的蘇聯前衛藝術,包括馬列維奇和康定斯基的構成主義感興趣。這個流派的作品只採用長方形、圓形、直線等構成抽象造型。

然後後來的解構主義,她的作品就越來越風格化了,

建議題主,既然已經走進藝術館看看了,那審美層次就不要停留在以好不好看作為標準的低級層次,與廣大人民群眾拉開差距,咱們也好歹是受了一點點審美教育的對吧?進藝術館之前翻翻《美術概論》,多角度的看問題。

還有,有時候我們也要學會提取元素,例如至上主義點線面元素對後來者的影響,而不僅僅是整體畫面不好看這種論調,首先大效果、再拆畫面、再組合,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在以後的生活中,例如,我們去旅行,碰到你不喜歡的地方,有了這種觀念之後,即使是不喜歡,你也能從中提取出你認為閃光的點,這就是發現美的眼睛。

一點點小經驗,希望有用。

以上。


為什麼都在說題主審美不夠?普通人有這種困惑很容易理解啊!題主你莫方!

我一畫畫的很多時候看一些作品也會覺得賣到上億太誇張。

但是你這樣想啊一個本子和張國榮用過的本子本質上來說並無區別。可對於他的粉絲和出售本子的人來說價值卻是不言而喻的。

而且很多作品你看起來容易可是實際上你畫一次就知道了每一筆都是畫畫的人動過腦子去思考了許多再用減法呈現在畫面上的。

篇幅越大畫面越難把控更不要說畫到出彩,很多圖在報紙上看會想卧擦萬惡的資本主義啊!但一旦到了現場看見正品只想雙手獻上膝蓋說句爸爸你說的都對!

一幅畫美不美都是相對的,只要能讓你產生思考就已經算成功的作品啦!


看來題主是真看不出水平的差距


那麼多人嘲諷題主,沒有一個給出乾貨,微笑臉


以我目前有限水平的認知來說,

普通人不懂是可以理解的
這些畫的意義個人覺得實驗和開創性的意義更大。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能。紅窗那個我覺得不用現場看也蠻驚人的。蒙德里安的更不用說了,一般人別人可能不知道但蒙德里安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了解的,還有康定斯基的作品影響也很大。另外吳冠中的作品,真的很了不起啊。獨有的水墨國畫的感覺,很講究意境。

其他的就不太了解了,大部分以上這種你看起來畫的毫無意義完全看不懂的畫家其實功底都是牛逼的飛起來的。他們是屬於已經過了那個單純的畫得像不像,用色準不準,構圖好不好,形態準不準的級別了。準確的說就是以上這一級的東西已經玩膩了,在玩新東西了。很多我們平凡人看不懂其實有很大原因在於水平真的沒到位。

當然當代洗錢嫌疑的也不是沒有,但就目前國際聲譽較高但畫卻莫名其妙看不懂的畫家來說,真材實料還是有的。不過我真的不懂 馬克 的畫,欣賞不來。


是這樣的,在所謂的那些「不會畫畫的人」見過這些名家的抽象畫作之前,他們是不會有意識創作出這些畫的。

另我覺得題主的困惑可能還停留在古典主義繪畫時期對畫作中美的定義吧?所以你當然欣賞不了啦。

蒙德里安啦波洛克啦他們的作品的好可不是好在多美(然而我覺得確實很漂亮)而是其對藝術史以及其他學科的貢獻。就蒙德里安那條條框框你說你也能畫,你可知它曾影響多少建築師的設計(現在甚至可以說設計領域或多或少都受它影響)

最後題主企圖拿幼兒園小朋友的畫來比較,誠然許多大師後來都在追求反璞歸真像孩子學習,但我認為還是不可以放在一起比較。兩者差別就在於前者在於經營,而後者不過是塗鴉。畫家會下意識地經營畫面,這是通過大量習作印在身體里的藏不住的。

引用一段作為結束:「當代藝術的欣賞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是建立在對先前否定的基礎之上的,在沒有建立藝術史觀的前提下,沒有接觸到作者的思想下看不出畫的含義或者對畫反感也是正常的事情,況且藝術從來就不是以大眾欣賞為原則而誕生的。 它對你一文不值,就如同你對它而言也是一文不值。一句話,你的認知有限,藝術就有了限度」


釣魚帖都散了吧,我就不信一個沒學過畫的會列這麼多大師的作品出來哈哈


第一,不要用古典審美來審視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就像浪漫主義時期的人們眼裡貝多芬的音樂(古典時期)在大眾眼裡都變得迂腐了,當然,大家都明白,每個特定時期都有特定的審美,現代人也不懂古代人為何喜歡肥女人。
但就算貝多芬的音樂迂腐的,但創造水品可不低,這是無法否認的,在現代看來也是極高的,所以在一些人眼裡看來審美不重要(審美有主觀因素),重要的是技術本身,只要你能告訴我這畫的牛逼之處在哪,我就認服,我就不談美不美的問題。
然而有一些現代藝術作品本身好像沒什麼技術可言,也很難跟小學生的畫區分,所以現代藝術飽受詬病。

或者先別談現代的一些裝置和概念藝術,就20世紀的席勒和克里姆特(兩人好基友),他們的人體和少女畫看起來很奇葩對吧?可是如果你學過人體,你就會發現席勒的解剖學人體透視和肉感表現水平超高!(他是故意畫那樣的,沒創新就會死人,科學和藝術都一樣)而且他的速寫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你去看他畫的那些少女,可愛到我蘿莉控之魂都快犯!這也是唯一看純藝術領域能讓我犯病的蘿莉畫。但沒學過人體解剖只看萌系漫畫和av的普羅大眾看到這些人體那麼奇怪就會覺得丑,都懶得去管他技術高不高超,可是,你要知道,學畫的看過的人體類型多種多樣,男人女人老人肌肉男瘦子胖子瘦成骨的,表情飽受風霜的。。。。。。在我眼裡美與性無關,一副皮包骨的骨架比蒼老師要好看得多(也比她要難畫,因為全是骨骼肌理凹凸不平)。


一些建議1:所謂審美是主觀的是建立在雙方具有相同的審美品味和水品的情況下才可以這樣說的,你總不能拿一個看廢萌漫畫的宅男跟一個美學家談審美是主觀的吧?人家是有高低的。

一些建議2:不是所有畫家的水平高低都可以體現在畫的難度上,就好像韻律,生動,線條等,畫起來是沒什麼難度,可你要畫成那樣要花好幾十年,你沒那麼久的經驗積累是畫不好的。就像武生在戲台上抬一抬腳轉一轉身,你看起來沒什麼難度,可你發現你在抬腿的同時轉不了或者轉時不優美會失去平衡,這就是所謂的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所以如果你不去實踐你是不會了解的。


一些建議3:看畫好不好,看作者的技術好不好不只是看美不美以及完成度,還要看:結構,透視,構圖,光影(過渡和處理得正不正確),線條(流暢度與虛實處理),肌理,韻律,生不生動——————而這只是素描的評價而已,還有其他水彩,油畫,銘刻,版畫,丙烯畫,鋼筆畫,速寫(速寫還有一大堆分類),國畫(也有一大堆分類),你看看,這外行人怎麼學得完?金政基的畫大家都看得懂技術難在哪吧?沒人去噴他名不符實吧?他那些速寫草稿有些很潦草,我同學說著賊幾把難看,你怎麼就畫不了。我說:透視,構圖,線條,韻律,生動我都達不到他那水平,我怎麼畫?可我同學只會說哎你不行。懂嗎?就連這些大眾都能審美,都能看出水平的畫他都不懂,何況是對於大眾來說跟高等物理一樣讓他們懵逼的現代藝術。

一些建議4:安卓,win,ios,的桌面和所謂的扁平化風格是20世紀那些在電腦發明之前的藝術家玩剩下的,懂?幾乎你能看到的現代生產的東西都是現代藝術(或者說20世紀的藝術家玩剩下的東西)的設計風格,而不是古典風格。汽車,飛機,大炮,書籍,衣服,手機外觀和系統界面全是現代藝術,你在評價手機和汽車的外觀用的就是現代審美,只是你自己沒有意識到。


一些建議5:藝術家和科學家的思想要超越時代才有所謂的進步,要不就是止步不前(所以不能照顧大眾的審美),那些在20世紀受人詬病的東西在現代人看來都是很正常的,所以,現在一些你看起來很奇怪的東西再要過十幾年就正常了。

一些建議6:藝術品價格高低與藝術價值無關,就像邁克爾傑克遜一件穿過的衣服能炒出天價,難道說明這衣服有價值?這只是粉絲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而已。


任何時代都有垃圾,古典有(古代從事繪畫的人那麼多,只有那些現在我們稱為大師的人的作品和名氣留下來,其他全埋在歷史塵埃里了),現代也有,時間是鑒別師


沒網路,等會上圖,有空補充。

這是席勒的自畫像

這肉感和骨骼感我喜歡

這瘦瘦的手我喜歡

透視透視

表情表情,看著很簡單,但神韻臨摹不來

這是席勒的照片

這些是自畫像,神態都拿捏的很好

蘿莉!!

婦人

最後是我那朋友所謂的潦草

金政基速寫,這透視不打稿我他媽怎麼畫?

以下是我的人體速寫,

兩幅共畫了十幾秒,只抓神韻,這肉感無法和席勒相比,所以說他是高手

我基礎不好,暑假回去補基礎,從頭開始學。

媽的!!!上傳過程花了一整天,斷網28次!!!


好多說題主釣魚的啊,我覺得題主想法很正常,回答一點微小的人生經驗吧。
首先如果想要欣賞作品的美,或者只是想去看看為啥那麼多人都說美,就要有數量的積累,也就是多看展,至少看高仿展,看實物的感受跟網上看圖完全不一樣,相信題主如果有機會看看這幾幅圖的實物,會有不一樣的想法。第二就是看作品的時間盡量長一點,觀察時間越久,思維就會不受控制的發散,最終顱內有草泥馬狂奔。比如我在西安看了一個雕塑展,材質是銅的,長這樣

第一眼看覺得咋這麼好看啊,嘴角的弧度做的很精巧,感覺要開口說話,雖然閉著眼睛但是感覺有眼神,又感覺像畫皮里周迅和趙薇變臉的過程,後來又感覺他有個苦苦守候他蘇醒的可憐對象。自己的腦洞是很有意思的,盡量看久一點,多瞎想。最後,可能每個人都有一絲創作之魂,看到某個作品的時候,感受到了自己曾經有過,但是才華限制沒有表達出來的想法,就會對作品的作者,由衷的獻上膝蓋。
加一句,好喜歡吳冠中


這些展品的意義在於它開創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如果只是重視寫實,美術會變得很乏味,還不如照相機。


能列舉出這麼多的「例子」,我估計是藝術專業的學生。上了大學覺得自己畫的沒有方向了,就拿貶低大師當噱頭。
有句話叫「書看的太少想的太多」,說的應該就是你這樣的人吧。


推薦閱讀:

有哪些經典的雕塑作品,是把造型材料作為重要展示對象的?
怎麼區分兒童畫和當代藝術繪畫?
什麼是「策展人體」寫作?

TAG:當代藝術 | 藝術收藏 | 藝術欣賞 | 藝術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