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過世界名著是否丟人?

經常遇到一些人一臉嫌棄地說:「你連這個都沒看過啊?就這還……這可是名著啊,不讀是你的損失啊!」

本人從小就不想看名著,不喜歡大部頭的小說,古典名著也就看過三國、聊齋。紅樓什麼的是實在看不下去。西方那些耳熟能詳的名著更是光知道簡介和作者,從來懶得翻。小時候不有那個什麼中學生必讀的百大世界名著嘛,那裡面我可能也就看了些像福爾摩斯、愛麗絲漫遊仙境、格列夫遊記這樣個人比較感興趣的幾本而已。自己看的小說貌似多是現、當代的小說,西方、日本的居多,而且多是很俗、很邪典(cult)的那種,好像一向對主流和那種正能量的名著提不起興趣。這難道是件很丟人的事兒?
(我知錯了,是我來提這個問題比較丟人,尤其上面那堆有的沒的引人生厭的問題說明。我從匿名那一刻就暗自覺得丟人吧,求各路大神放過······並不敢也無意以此逆襲熱愛名著的諸位朋友,也會繼續只讀自己想要讀的書。對於有過冒犯的知友道個歉,望見諒)


所以我誠懇、狡詐、悲憤又愉快地向你們推薦—— 奧維德的《愛經》,亨利·米勒的《北回歸線》,薩德的《朱斯蒂娜》,莫拉維亞的《內心生活》,大江健三郎的《性的人》,索萊爾斯的《女人們》,君特·格拉斯的《鰈魚》,胡利奧·科塔薩爾的《跳房子》,略薩的《潘上尉與勞軍女郎》。


作為曾經的一個「名著主義裝逼犯」,我得結合自己的血淚閱讀史來說兩句。
初高中有這麼一個階段,成天捧著文學名著扮文藝少年,覺得讀名著倍有面子。有些名著故事性強的,超越時代和文化背景,翻譯還行的,確實還是能看的。另一些就純屬自虐了。有些名著會提高你的審美能力,比如我很喜歡卡夫卡的《城堡》。但有些名著是受時代、文化和語言限制的,放我們這裡就是純扯淡。另外,大部分名著,就閱讀快感而言,都比不上金庸小說或是日本漫畫。

到了大學,病加重了,開始讀商務印書館的書,什麼康德的「三大批判」啦,黑格爾的「小邏輯」啦,什麼難懂讀什麼。那才開始領會到什麼叫讀書的逼格。讀《小邏輯》我花了三個月,總覺得讀不懂就是智商問題和毅力問題。結果到今天我都在懷疑自己的智商和毅力。當然也不是一點用沒有,比如我花三個月讀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就能看懂《蘇菲的世界》了。但關鍵是,我能記住和明白的,也就是《蘇菲的世界》里那點知識。至今我都懷疑像《純粹理性批判》這種書,除了專業做哲學的,是否真的會有人去讀。
後來我的逼格降低了,讀了些容易的書,我的知識倒反而提高了一些。我覺得自己開始有一些系統又開放的世界觀,還是和讀書有一定關係。

我的意見:
(1)讀你真心想讀的書,別因為裝逼去讀名著。現在這個已經不流行了。靠這個泡姑娘更是不可行。
(2)無論是審美還是思想,讀比你的境界稍微高一點的、又高不太多的書,畢竟讀書這東西,也有個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里的書最能帶給你進步和快感。
(2)如果你對某個問題感興趣,帶著問題去尋求答案。現在的信息載體遠比以前豐富了,書也只是信息載體的一種。就算要讀書,也要試著根據問題去選擇書。
(3)大部分思想並不需要讀原著才能知道。比如康德的書很難讀,但是我覺得他的思想並沒有那麼難理解。當然原著中包含很多細節,但TM你了解這些細節有什麼用?是要考研嗎?考研都用不上啊。
(4)大部分名著都有時代、語言或文化背景。簡單地說,它們就不是為你寫的。這就類似,你看到一個作家對著他假想的讀者說話,你只能旁聽,因為人壓根就沒對你說。如果這種背景障礙太大,讓他們聊開心去,我們撤了好了。沒啥好聽的。
(5)其實有很多把原著思想精髓拿來,以符合你的審美或思想標準喂你的二道販子,比如原著改編的電影之類。我覺得夠了。至少這些人是對著你說話的,也試圖讓你聽懂。
最後,讀不讀原著,讀不讀得懂原著,都不代表你的審美、智商和毅力。這世界上累的事已經很多了,何必再把讀書加上,是吧?


謝邀。

不丟人。
這個世界上,沒什麼「必須做否則很丟人」的事。

但拿這事出來顯擺,企圖逆襲其他讀過的人,這種行為會比較丟人。


普通人之所以會喜歡什麼東西,不是因為電視上教的,就是因為別人教的。簡單地說,就是被電視或雜誌上「現在正在流行這個喔!」之類的宣傳牽著鼻子走。

這簡直就和小女生每逢新學期開始就在煩惱該加入哪個社團,該跟誰一起手牽手去上廁所才好一樣!每個人都只想著「該喜歡什麼才不會被世人所排擠」。所以明明不是基督徒,也沒女朋友,卻認定了「說到年底就該想到耶誕節狂歡」,而且還對這種行為深信不疑。

然而御宅卻與一般人不同,因為他們是由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喜好的。「就算長大了,我也不一定要去讀司馬遼太郎、池波正太郎和拿破崙的書吧。因為我就是愛看《鋼彈》!」就是這麽回事。

——《阿宅,你已經死了》,岡田斗司夫


私以為應該也不是什麼光榮的事。


「你連這個都沒看過啊?就這還……這是名著啊,不讀是你的損失啊!」

但凡是能說出「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啊?」這種話的人,已經很沒教養很沒素質了,他讀再多書也沒用的,所以沒必要怕這些人。

就算是很正經的人跟我聊書也沒用啊,聊啥我都能聊到宇多田光上…


這讓我想起陸興華先生寫過的一篇雜文,陸興華:常驚恐地想起那麼多未讀的名著
上海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陸興華先生

因為是擺顯消費之一種,我們的文學閱讀不經意常帶一些虛榮甚至虛偽:我們經常不為自己,而是為別人去讀,讀給人家看,想知道別人已經知道我們在讀。如怎麼也喜歡不起來人人讚歎過的好作品,就感到是原罪,不敢聲張,遷延著說自己還沒讀,將要讀,或沒讀完,意思是以後會讀完讀懂讀喜歡的。批評家和學者都炫耀自己讀得很多,津津樂道已讀過的那一些,不肯承認自己的閱讀和理解是象大多數讀者那樣,是"在路上"的。他們將讀過的作品當作權威之資本,從不為那一些未讀而該讀的名著著急或內疚,不願知道那麼多未讀的名著就象命運之劍那樣懸在頭上,隨時可來否定其已讀過的一切,吊銷其執業資格--而他們這樣的職業讀者理應讀得很多,他們正是靠多讀廣讀來獲得開業許可的。
而就算一個人一生里文學作品讀得很多,他的多也難有一個目標。1,000和100本文學作品這樣的數目,體現在不同個性和秉質的人的一生里,所起的作用、所造成的差別,難道真有數字上顯示的那麼大,大到一個人可以成為另一個人的權威和導師,大到一個人可以替另一個人成為批評家,大到讀過一百本的人可小看只讀過五十本的人?批評家和文學教授的修鍊就懸於這一大可爭議的假設上。
人一生的文學閱讀量也好像有一個封頂的限量。對一般讀者,一百部名著好像已是一生的極限,像符咒一樣圈定了個人文學閱讀的冒險疆界。這決不是因為不勤奮,一個人真喜歡一個文學作品,那是任誰都攔不住他或她去為它發瘋為它痴,花再多時間和精力也不會覺得辛苦,讀再多都是可能的。問題在於,在實際操作里,哪怕下決心通讀所有名著,經驗歷史中的真實個人實難這樣光憑決心去一網打盡。不是勤奮不到完成這一任務,而是因為這些名著本身是那麼相不兼容的東西,讀多了,這一本、這個作者有可能使你無法忍受另一本、另一個作者,雖然是什麼讓我去先讀了那一本本身仍是偶然的。在人生中隨機遭遇的偉大文學作品因時制宜地培養了我們的批判力,對這一部分的文學名著的熟悉使我們會疏遠和隔離另一些其實是同樣偉大的名著,使我們對它們有了批評的眼光。每一個人都是以各各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名著集合里來獲得其批判力的,語文老師、思想導師們企圖用被選進教材的那同一批名著,或一個必讀書單去教導所有年青人從中獲得人生的進取力量,雖苦苦堅持,雖夠勇敢,但到底因為剝奪了年青人與名著之間的烈火乾柴般的初遇,就使這好心的插手成了一樁拆散真正鴛鴦的包辦婚姻。
一個能興緻勃勃讀萬卷書的人一生就光去成為一個讀者了,再難做成別的事--這至少是我們文學第三產業從業者的凄慘了。是的,臨了,除了說讀過哪一些書,我還能說我一生做過什麼(而連水手也常有個小島可發現呢。)即使能假設一個人能像許多人自稱的那樣同樣深刻地喜歡著三千部名著,可我們仍不得不說,照人性和心理的基本傾向看,他一定是對每一部都喜歡得不深,才能做到這一點。葉公好龍式的什麼名作家都喜歡的文學愛好者在我們身邊是多了,許多人要麼能夠把許多迥異的作家當同一種類來喜歡,要麼就滔滔地獵奇,在集郵,在拍賣,是收藏家,是發燒友。一個有較好的文學感應力、批判力的人可以吞吐多量的作家和作品,但他的心靈世界裡彷彿只能容下一定的載重量,一時一地只能吃重這麼多,一生里只能涵納這麼多。認真於這一些作品,就會對另一些也許是同樣偉大的作品不夠意思,甚至產生偏見和倦意。而且我們的精神生活、精神習性里有一種批評的態度是與我們收拾房間的習慣一樣,會隨年齡而更尖銳,會越來越不能容忍看慣或看累贅的東西。要把幾樣好東西並放,需有主題,有個布排的要求。同時關注三千個作品裡的世界,一樣地為三千個主人公動情,我的情感傾注的平均值也就有限,再說,這樣超量地移情著,我自己的人生還過不過?
這彷彿能成為一個心理學定理。去盧浮宮,那裡你敢說好作品不多?但每次看下來,看一天好了,心裡剩下帶回家的也就那麼一兩幅作品,不是因為看得腳肌酸疼,眼冒火星,不是因為健忘,也不是因為愛好藝術不深,實在是因為我們的心靈天生是一個偉大的批評家,習得、加深著深刻、固執的偏好,審美上不商量地勢利,那種挑精揀肥,那種在好東西面前的任性、乖戾,如自己回頭看,真覺得該遭雷劈。且越是優秀的心靈越只能容下它所共鳴的少量東西,越是對自己初看不順眼的東西不留情;越是托爾斯泰越有可能不感冒莎士比亞,越是相近,就越是抗拒。曾與朋友爭論:同時喜愛魯迅和周作人可不可能?注意了,是喜愛,而不是喜歡。回答的實質就落在了什麼叫喜愛上,與該作者兄弟本身無關了:文學之愛也排它,或只有排它之愛才可稱文學之愛。在這一點上,語文老師很需要我們同情,因為他們必須真誠地對什麼著名作品都說"了不起",還得向學生證明其了不起,不像"先/後鋒作家"和"先/後鋒詩人",說不喜歡魯迅或托爾斯泰反能給自己臉上貼金。
世上最好的十幅名畫白給我,家裡有地方就全掛到牆上,我一定是憨大。十里挑一掛上去,過一陣子看膩了,換掛另一幅,這才像個凡人。這樣下來,不多時間裡就只剩下一兩幅看得順眼了,拉斐爾和魯本斯也有可能被我狗眼看扁--這不是心理學實驗推理,而是人性之天然局限--由那些連藝術都無法移易的人性傾向所決定。我們的文學人生里,那些壯懷激烈時能讓我們揣著去赴湯蹈火的作品,在年老時會被輕鬆丟一旁,早被我們小看的少年時的最愛,突然又成了我們離世前的文學執著。BBC廣播四台有個叫做"荒島"的節目專門採訪有豐富人生、豐富文學閱讀經驗的老人,到節目煞尾,記者總會問:你在這個年齡上執著的是什麼作家什麼作品了?在提示了莎士比亞和《聖經》之後,許多老人還是乾脆決絕地回答:狄更斯。我們一生里不會執著很多作品,離世前仍記著的往往是一些以平常心、以此世態度寫成的親切對人的作品,這一點肯定要讓我們的文學原教旨主義者、藝術救世論者、文學十年計劃規劃者、語文老師們、那些想替我們的小學生編一本文學含金量最高的課本的著名作家們失望了。
近日讀到維特根斯坦的閱讀人生,倒是得了一些安慰。他的確讀得很少,而且還能證明少讀的好處。他一生據他自己說喜歡的只有叔本華、斯賓格勒和卡爾·克勞斯,歌德也讀了一些,但認為並非必需。他說有了叔本華,歌德也有點多餘。尼采他壓根認為可有可無,或可從叔本華和斯賓格勒里旁證到。最初,維特根斯坦的閱讀經歷有這麼幾點讓我不安和為難。首先他可能認為我們閱讀的作家之間會有重迭與累贅;其次,一個作家可以抵銷、覆蓋或頂替別的許多作家;再就是,在短短一生里要形成深刻的洞見,精讀絕少的幾個作家倒反而可能是一種高效策略。最要命的是,他一生里讀過的人當中,歌德是唯一跟文學沾邊的,而他竟說可用叔本華替代!這不等於說,做一個偉大深刻的人不一定得讀很多的文學作品--維氏承認他的文學經歷只限於克勞斯的那些諷刺格言。
那些未讀的名著總象悲劇命運一樣很容易就否定了我們已經讀的那一些;又不是想多讀就能多讀,除了勤奮,還得有深刻但同時又很兼容的心靈;而且一個人越有文學眼光,由於天生具有深刻的批判力,也讀不多,而且不用多讀就能達到普通人博覽群書才能達到的境界,而且可能正因為少讀而更保有那種銳利眼光,相比之下普通人的眼光反而會受其廣讀多讀的干擾?我們剩下來是不是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了:我們還未讀過的那麼多偉大作品可能對我們的人生產生的影響,其實可能已被我們在生活中擺弄過的其它遭遇所替代和補償了?那麼多未讀的名著在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里落下遺憾,但天底下有幾個人真的是為那麼多未讀過的文學名著輾轉反側著的?我們的生活中的不濟能最終迂迴地怪罪到那些未讀的名著?可語文教師、作家們和文學既得利益者人常常真的在這樣歸咎。
那些未讀的名著可能就是我們有待去冒險的人生的未知區?一個人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從成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自動進入這些未讀的名著世界?每個人歷經的世界都是完滿的,萊布尼茨說。一個人感受力好,能象歌德一樣表達出人生不同路段上的印象,一個人沒有感受力,卻善於默默去承受,其體會到的定比歌德少?後者需要偉大名著,是要將它們當路標,是要印證,並不是將其當說明書、教科書?我們常發現:還沒有某一種人生的大經歷,我們就讀不出一些名著里的味道,等我們有了那種經歷--有過了,用不著名著來教導我們如何去經歷它了--我們才去名著里比照具有更偉大的心靈的人物在同樣的遭際中的征程、造化。我們常要求孩子們較早進入那些名著,可他們多會發現名著里的人物誇張、做作甚至無病呻吟,因為生命力旺盛時真是敢做敢當,用不著去比附別人的人生?我們對名著的一些偏見和厭倦多由父母、教育和文學專業人士的一片好心造成。許多名著眼看著快要與我們的人生無緣,卻是在人生某一個關節上,回頭偶爾翻弄,才讀出了滋味。過去曾經語文老師點撥,已認為《儒林外史》只是揭露,裡面人人都是受害者,只有清高和落俗之分。現在這個年紀讀去,在嘗到了一點讀書人的辛酸和惡運之後,卻發現《儒林外史》里有我不濟時想要"相忘於江湖"的世界,這裡人人有自己的活法,生活背後都由一條充足理由律支持著,走入沒路時,哪怕小命不保時,都有資本揮袖坦蕩前去,直讓我感嘆和追慕沒落時代里普通讀書人的高亮心節--它終於不再是老師們想警示我的舊時代的黑暗,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另一片空地。
最博覽群書的人,一生里也只與跟總數相比很寒酸數量的名著打過照面。比如,我們本應浩瀚的"世界文學"其實只是那些靠文學吃飯的人編出來的,是零售,還不是全貨批發。它剛好夠一個大學文學講師寫一二學期的講課教案,夠一個本科生讀兩學期,供一個小夥子花一兩個星期到一兩個月翻一遍,好向心上人宣布已廣讀世界名著。曾在某大學教過一門真的叫"世界文學2"的課,是夾在兩位本系女才子中間,她們要講的是歐美和東亞,古代與現代,輪到不才來濕腳的,只剩幾個未打掃的象孟加拉國情歌、冰島史詩這樣的牆角了。可是又發現我的打破吉尼斯最狹窄紀錄的"世界文學2"仍是沒講到黎巴嫩文學、剛果文學和愛斯基摩文學,而楞過神來說,這"世界文學"里還應包括中國文學的--把中國文學之外的文學叫做世界文學,這成什麼邏輯?
而真要有一種完備的世界文學,那它一定會比我們的永樂大典還厚,還要面面俱到,那誰又能吃得消?而且由於印刷術的功勞,大作家和名著已越積越多地保存下來,按以往速度,到3000年,全世界會有6個以上的莎士比亞,中國會有30個以上的魯迅,我們的文學愛好者到時怎麼博覽名著,家裡的書室如何放得下"中國文學"或"世界文學"?而且最要命的是,那時的人已不肯讀紙媒體了,閱讀可能已不是用手指頭將一個白色六面體翻一遍這樣的事體了,我們還怎麼炫耀自己博"覽"群書?卡爾維諾《冬夜裡一個旅行者……》寫到從來懶得讀文學作品,卻在做大學文學講師的羅塔莉婭的奇事。她的高招是讓電腦替她來讀:搜尋一本書里出現得最多的十個字,然後來分析這十個字……她靠這種量化的科學分析打敗了很多同行,不用辛辛苦苦地讀,就能被業內人士譽為最客觀的批評家……
再說好的文學愛好者不光博覽名著,還能把一個作品讀很多次,每次都讀得死去活來,顛五倒六,這又給多讀增加了障礙。有作家宣稱讀過十遍以上的《紅樓夢》,言下之意是他的文學資質了得(作家們說他讀過許多名著,那意思是他這下子就不可能寫得不好了,由此你就必須包涵他寫的東西了?另外,你去看看余華、王朔、蘇童自己列出的喜歡的作家,那一定象福格納、略薩這樣的被文學界診斷為典型的主流而被冊封的作家,他們絕不會去喜歡被貶為三流但很有意思的作家--作家們更是喜歡炫耀我讀的是什麼的?更不應該相信作家說他自己讀過誰,於是就得了某某的真髓?作家們的炫耀:我不光讀過很多名著,以很精當的方式讀它們,而且我能聰明地躲開很多普通人不幸落入其魔爪的那些不入流作品--象愛情的自欺欺人一樣:我只為我愛的人勃起,成功地躲開了一切誘惑)。
現象學研究讓我們泄氣:雖然我們將不同的"活過的經歷"帶進了每一次閱讀,但對於作品的本身,我們每一次再讀只會加深以前閱讀中形成的固見,新發現怎麼也抵不過初次閱讀的驚愕--可文學閱讀則是一種尋求各種"解放"的訴求,總要讀出另一洞天,才不算壓抑。讀進名著里鑽不出來,以自己的歷史地獨特的人生去印證名著里主人公們的生活的示範性,這會不會是另一種人生的枷鎖?名著是人生教科書,一生須反覆識讀,這種訓導好像不是絕對正確,因為儘管我們一再從一部名著里不斷得出偉大的教訓和啟示,人性在2002年的狀況,好像沒比1002年時好到哪裡去,今天的文學作品也沒有因為從未有過的這麼多積累成的來自偉大作品的啟示而更上台階,文學在今天仍只是我們苛且的人性樹林里在這特定時代中長出來的一些鮮蘑菇或毒蘑菇,我們是什麼它就是什麼,給我們些許恍惚,但並未形而上得站到所有以前時代的肩膀上。
上大學時有同學說初中就能看懂《紅樓夢》了,聽了曾好一陣內疚,這事可是像小時有沒有一個有錢當官或名人的老爸那麼重要,或姑娘們出嫁前沒有浪漫過一把那麼讓人遺憾的,要知道本人不幸是上了大學才失了看《紅》的貞操的,而且是大家好像都看過,只剩下本人拖後腿了才去讀的,是在另一種消極的虛榮心之下看完的,該看時沒看,其實後果那時早已出來了。後來終於發現自己的文學閱讀上的窮酸實難改觀,乾脆隨它去,我的閱讀哲學於是竟墮落為自己覺得好看又有時間才去看了。
這樣比較下的未讀的名著一多,也就絕望:本人是不可能再有一個美滿的文學閱讀人生了,悼詞里朋友們也只好將我寫成"一個隨便翻翻的人"了,雖然曾靠文學第三產業謀生一輩子。而且即使讀了,也不像我身邊的文學壯士,能從作品中讀出作家的內心,對作品精通得可以成為該作家的心理醫生。本人是哪怕讀了,說難聽點也就只那麼著迷於作品裡兩個字、兩句話怎麼捏在一起,作者說話的那份口氣怎麼被串在字之間,像吃拔絲蘋果一樣。語言的草坪上被作者新剪後飄出的一些清香對我竟然很重要。光只注意那份入口感了。有時甚至搗漿糊到像欣賞涼拌黃瓜和冰鎮汽水那樣欣賞作品的肉感和紋質,皮毛至極。與聽音樂一樣,無論是古典四重奏、爵士還是搖滾,我這個年齡上反而墮落到只聽兩個樂句是怎樣被粘在一起的,只聽瞬間里音的綻放,要聽弄出來的那一點噪音熱鬧得有沒有一點意思了。當下的音色居然對我最重要,熱鬧了就來勁,哪怕還未出旋律,最喜歡那種要把時間磋成粉末的切分節奏,或某一區段內豐富得不想再去聽下面的表現主義瞬間。我得承認自己對文學文本的需要是視淫、聽淫、戀物和拜物的。面對文本,如德里達說,我象個十惡不赦的兇手,雖然自己是第一個受害者。
我病態,我只能祈求自己是真喜歡。我希望出生低,家庭教養和學校教育不當,秉性低下等等可以成為這讓我的老師和前輩們難堪的文學趣味的借口。然而我的文學趣味非但難以被一些偉大理由說服、改變,卻隨入世之深越來越自我強固,越來越乖張。在文學熱衷者共同體里,本人有可能已是出了問題的一員。人家是熱愛,我只是癮來對付一下。這個癮將我帶向極端,像抽煙一樣,雖品不出一包好煙中那多花了的錢的味兒,卻仍在乎不同的煙在指間燃燒的不同快感,在勞動我的肺去抽,舌蕾去取證之前。
雖說是一個革命熱情較高但到底覺悟不高的文學無產者,我仍在爭取做一個文學讀者的自由:廢除一切邊界、階級、排外,不是通過信仰之調和,而只簡單地把那些陳年的鬼怪給掃除:邏輯矛盾、一致性、終極關懷。--閑話少說,讓我們先閱讀起來。
也關心著普天下為名著所累的人們。讀名著不光要花錢,還得花時間,對無閑無錢者而言,它竟也是與將名畫弄到自己手裡霸著看一樣使人把財富與人生都搭進去的一種勾當。我們得學著怎麼對付已到手、將要到手的和永遠不可能到手的作品,使自己巧妙周旋在已讀過的和未讀過的名著之間。目前世界上藏品最多價值最高的女收藏家艾里奧特女士這樣交待她的對待名作和找到潛藏的著名作品,並從弄到手的作品中擠出最大快感、最大回報的秘訣:新作品裡挑最受批評家們反對的,已傳世作品裡挑自己當時當地最不喜歡的。比照收藏家的這種選擇與"解讀"的自由與韜略,我們一生的文學閱讀就顯得非常悲慘。首先我們都是別人說好才去閱讀,中小學課本,大學課程里有那麼多"一生里不可不讀的作品"。回頭看去,我們有可能成為像一個收藏了人人都有,人人都說好的一大堆好作品的收藏家,或像一個只收藏和品讀此時此刻喜歡,但另一時刻又喜歡上別的作品,藏品蕪雜、矛盾、互相拆台的作品的收藏家。其次,我們不能夠通過未弄到手的作品使手頭的作品增值。有那麼多的因素使我不得不帶著那麼多未讀而必須讀的名著離世,使我的文學人生不美滿。
最後讓我學著卡爾維諾來定義那些未讀而該讀的明著/名著/命著/(過)敏著:還未讀過的書,那為閱讀以外的目的而寫的書,那屬於在它被寫出之前就已被讀過的這一範疇的所以打開它之前我就已讀過的那些書,那些如果你還有一次生命就一定會去讀但你此生的壽數已限所以就沒讀的書,那些你一心想讀但由於你還先欠著那麼多該首先讀的書而至今未讀的書,那些現在還很貴,你要等到它們變成削價貨再買讀、你絕不肯從別人手裡借了來讀的書,那些每一個人似乎都已讀過,因此就未讀卻已像讀過它們一樣的書,你已計划了好長時間要讀的書,你好幾年都在搜求而未果的書,那些與你目前正專心做的事同步所以讀了就是重複的書,那些你想要佔有的此時無用但將來萬一會對你的人生有用的書,那些你想放在一邊也許這個夏天有時間讀的書,那些你需要它們去湊現存於書架上的書的書,那些能使你充滿突然的、不可解釋的毫無理由的好奇心的書,好久以前讀過現在認為好象還未讀過一樣的該重新讀一下的書,那些你總是假裝已讀過而現在真的該坐下來真的去讀一下的書……


名著之所以有名,是經過時間考驗的。能夠為一代又一代的眾多讀者所愛,必然有其優秀的地方。所以說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讀一讀多少還是能夠有所幫助。

但是說到「這是你人生的損失啊」,我看這話未必靠譜。既然研究歷史的人未必都通讀過二十四史,英語老師未必有一個native speaker說話更地道,文學教授也未必能將巴爾扎克的全部作品都看一遍……更多時候,這句話的意義只是裝逼。如果只是因為讀過幾本名著,就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我相信肯定有這種人的存在)……我只能說,大家逼格的檔次還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至於「讀過名著有什麼了不起」,這就像「老子英語考試零蛋是因為老子愛國」一樣,這不是裝逼,是二逼。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是你的自由,但是不要隨便對不懂的領域指手畫腳,莫把無知當個性。


不丟人。

如果對方打定主意要你覺得自己丟人,他願意提及的又怎麼可能只是讀書。
錢、妹子、漢子、爹、權勢、美貌、學歷、經歷、職位、個頭、走過的地方……有的是呢。
任憑再怎麼高富帥白富美,也總得有個軟肋吧。

別擔心了。沒讀書至少比這樣沒教養好多了。


當年在牡丹江當兵,窮山惡水冬冷夏熱,這都好說。最可怕是精神空虛心靈荒蕪,每天在一群農村兵之間沒有共同語言(無歧視,但經歷和性格的確相差太多),除了幹活就是訓練,忙時還好,閑時寂寞得幾欲發狂。

有次出公差幫幹部搬家,在床底下撿到一本1975年商務出版社的繁體版《九三年》,雖然沒皮沒底,但難得的是內容一點不缺,自然如獲至寶。

於是,1996年零下30度的寒冬中,一個1米9多的大塊頭在崗樓里拿著一本殘破的繁體小說哭得淚流滿面。

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一切,都和別人毫無關係,讀書是因為心靈需要,是因為精神饑渴,唯獨不是為了裝逼攀比,因為你從書中獲得的只屬於你。

而且,世界上所有名著,無非是通過各種比喻,告訴你人的卑微,情感的偉大,生活的艱難。真正看過這些名著並能理解吸收的人,不會如此膚淺地表露出嫌棄之意,除非他只為了裝逼而看書。


沒看過世界名著一點兒不丟人,世界上第一個寫出文學名著的偉大作家就沒看過世界名著。

話說題主看的福爾摩斯格列佛遊記愛麗絲夢遊也是堂堂正正的世界名著啊,格林童話也是世界名著,金瓶梅也是中國古典名著,推理小說也是文學流派。

有些裝逼的人偏偏只認小眾的晦澀的長篇的文學作品是名著,這是不對的!

恰恰相反:

1.「名著」一般都擁有最廣泛的讀者。它們不是只風行一二年,而是經久不變的暢銷書

2.「名著」通俗易懂,不賣弄學問。它們不是專家寫給專業人員看的專門性著作,無論是關於哲學或者科學,歷史或者詩歌,它們所論述的是關於人類共同感興趣的題材,而不是學究式的空談。

3.「名著」,永不過時。

4.「名著」令人百讀不厭。

以上來自百度百科「世界名著」詞條。


難道你的朋友們是故意來玩兒你的嗎?


《尼采老師~領悟世代降臨便利店》


文學應該突破名著這座囹圄。
文學就是文學,他在找合適他的人。我們就是我們,我們也在找合適我們的文字。
記得薩特在拒領諾獎時的聲明嗎?

「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我都不接受,我只接受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
「我希望我的書能由那些想讀我的書的人,而不是那些沽名釣譽的人來讀……我拒絕榮譽稱號,因為這會使人受到約束,而我一心只想做個自由人,一個作家應該真誠地做人。」說完他做了一個表示結束的手勢,但記者們毫無去意。當跨進門的時候,他回頭對仍然不肯罷休的記者說:「我不希望自己被埋葬。」


大哥,現當代的小說戲劇里就沒有"世界名著"了?好多世界名著尤其是現當代這塊是相當負能量、相當消極悲觀陰鬱、相當Cult相當題材不潔的啊。比如戈爾丁、貝克特、大江健三郎、菲利普?羅斯、科馬克?麥卡錫、麥克尤恩(別說他們的作品不是世界名著)

敢問您讀過的現當代作品都有些啥?《腸子》?《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發條橙》?馬修?斯卡德系列探案集?


孩子,相信我,能說出"你連這個都沒看過啊?」這個句型的人,就算他把所有他所謂的名著都看完了,也只能說明他都白看了。
------------------------------------------------------------------------

好久沒用知乎了。一上來這個答案居然引起這麼多討論- -。是我表述不嚴謹給大家造成了誤解,實在抱歉啊。其實說「你連這個都沒看過啊」的人,我指的就是以閱讀量為優越感的人(俗稱裝B)的人啦,大家就不要揪住特例不放啦。
我個人其實最大的業餘愛好就是看書了,喜歡看的書里也不乏名著。(所以請不要任意揣測我呀親們T.T,大部分人看問題還是習慣客觀公正的,並不是每一個觀點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啦- -)

再回答題主:其實閱讀量真的不能說明問題呀,即便是愛閱讀的人,有的好書也只有等你到了一定年齡、有了一定閱歷才能領悟。也有時候我們反覆的讀一本書,每一個階段、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悟。我覺得有時候讀書像吃飯一樣是一種剛需(那種饑渴的感覺還蠻美好的),是水到渠成的事,太功利的去讀書可能並不能體會其中樂趣吧?

至於我回答的語氣有點沖,是因為生活中實在不乏有人說自己讀了多少多少名著,說你怎麼連這個那個都沒看過(裝B語氣自行腦補),而真正請教他讀了XX書有何收穫卻又答不上來或答得很敷衍。。。對於這種情況我常常很生氣- -(會有一種『自己很珍視的東西被別人任意的糟踐了"的感受,雖然這樣說可能略裝B)


取決於跟誰混在一起。具體看語境跟場合。

如果你周圍的人都讀過就你沒讀過,即使算不上丟人,也會有些尷尬吧。當然他們質問你連這個都沒讀過的話,那就真是丟人了,不過丟人的是他們自己。這時候可以自嘲下,但不要嘲諷他們讀過的書,嘲諷這群人讀過就自以為是的行為。

如果你周圍的人幾乎都沒怎麼讀過這些名著,你讀過,而且你拿出來炫耀就是你丟人了。甚至即使你不拿出來炫耀,但別人知道的話,也會產生一些距離感吧。這時候大概你就需要去主動打破這種尷尬。


把時間花在做自己不愛做的事上才是最大的損失。不管是出於自願還是被迫。


我覺得他們肯定是沒看過的了,丟人不?


也被人這樣說過「啊,你連這個都沒看過……」之類的話。

我覺得這是每個人知識面涉及的範圍的不同而已。承認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好過某些人一知半解半壺水響叮噹。
但是否嚴重到「丟人」的地步倒也看情況。有些人不過隨意感慨一下,並無惡意而已,當然也不排除有人是冷嘲熱諷地說出這種話。
對於前者,在平等的基礎上,你其實還可以跟他探討一下這本書到底有什麼吸引他的地方,交流下看法,說不定這本書真是一本你錯過的好書呢:-D;對於後者,你大可以這樣想「我的知識不夠但是你的素質更不夠。再說,我現在讀的某本書很有可能就是以後的世界名著了。」

跑個題,其實很多世界名著確實不錯,是否題主抱著先入為主太重的主觀觀念導致了閱讀的心理障礙了?有些書確實內容厚重難懂,加之文化背景的不同,理解上確實不太能懂(外國的笑點、虐點和我們差的有點多)但也不乏有好書輕快便讀,推薦《大師與瑪格麗特》(最近經常推薦這本書啊),若是當一本簡單的玄幻小說來讀,也是非常好的一個作品,雖然它的歷史意義不僅如此。讀那些複雜厚重的書其實就像是嚼牛肉乾,是越嚼越有味道的,當然前提是牙口好不覺得嚼得酸(有點難啊我很佩服那些能做到這點的人)


真是一點都不丟人,丟人的是看了上百本名著還缺的跟個大傻逼似得。
就跟我練了的字帖都快趕上身高了字爛的還跟印象派曠世奇作似得一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秋興八首》在唐詩中的地位?它能稱之為詩魂么?
許三觀賣血記中這段描寫有何深意?
路遙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安和葉潤的愛情,該怎樣理解?

TAG:閱讀 | 文學 | 名著 | 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