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這個字怎麼變成類似「之」這個字的意思的?

看古文都很少用「的」這個字
查說文解字也沒有現在的義項


1.之最初是動詞,到……去。

2.因為代詞的意義比較虛(實際上古人把代詞視為虛詞),很難用象形、形聲、指事、會意等造字法來表達,又因為這個代詞的發音和動詞「之」的發音相同或相近,就假借本為動詞的「之」的字形來表示這個代詞。

3.然後出現指示代詞「之」放在名詞後面復指,表示領有的用法。需要注意的是,早期的這種用法中,之仍然是個代詞,而不是結構助詞。所以早期文獻中, 在表示領有的時候,是沒有吾之、余之、爾之、女之這類人稱代詞+之的形式的。

4.戰國時代以後,出現吾之、汝之等表示領有的情況,可以看出這個之在進一步虛化,漸變為助詞。

5.中古,這種用法,書面語固然還用之,但口語化的記錄中常見用底、柢等。這和語音變化有關,之字聲母章紐,口語存古,還是端紐的讀法(照三歸端)。可以看出,正因為語音變遷,上古時假借的「之」已不能很好地記錄這個讀音了,於是又借底、柢等端紐字來代替。

6.後來人們又習慣於用「的」來記錄這個讀音,於是又發生了一次假借,一直到現在,成為漢語言之規範。

總之呢,的的這個用法出現得很晚,查古時的字書、韻書當然是查不到的。


之這個字在上古漢語中大概構擬為*driw,而這個古音通過造一個「的」字得以保留。

這是漢字體系里常有的情況,哈取代了呵的古音*ha,爸取代了父的古音*baq,哈和爸都是新造字,原本的呵和父都已經按語言規律流變。


查了下漢典,「的」這個字原來的讀音是di(丁歷切),而且也沒有助詞的意思,而是作為一個詩詞,表達一種明亮的意思,(畢竟從白,所以表達明亮一類的意思合情合理),又有其他用法,均為出現助詞「的」的意思。
那其實「的」是代替了「底」,在「的」出現前「底」一直都擔當著助詞的作用,這一習慣一直延續到新文化運動時期,比如湖畔詩人的一首「伊底眼」,這裡的「底」就是「的」的意思,這個題目用白話說就是「她的眼」。而「底」和「的」(di)的讀音相近,於是也就有了替換。


「的」是近代隨著大量雙字詞從日本引進的。

本來是要引進「の」的,魯迅說太明顯,還是用「的」吧,結果就引進了「的」。


推薦閱讀:

《赤壁賦》里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出門遊玩時從一座清代的牌坊上面抄下來的,求斷句和翻譯?
為什麼直到離開學校後,才發現當年厭惡的文言文真的很美?
想用文言文的话祝福朋友在新的一年取得成功怎么说?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的意思是什麼?

TAG:漢字 | 漢語 | 文言文 |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