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技術和市場的分析,真鋼琴可以被數字鋼琴取代多少?
有人說真鋼琴會被數字鋼琴(Digital piano)取代,還有作曲領域內的人說兩者「就這點差距」。
數字鋼琴,即用電子技術模仿傳統鋼琴音色和手感的鍵盤樂器,和 Fender Rhodes 這類開發新音色的電子鍵盤樂器不一樣。
姑且把取代定義為佔據百分之80以上數量的應用場景
從物理角度分析,真鋼琴可能無法被取代,因為兩種樂器鍵盤結構發生機理不一樣。但是這個限定過於嚴格,如果在加入了聽眾水平、音樂傳播方式以及環境、經濟、市場多種因素,真鋼琴能否被數字鋼琴取代?
相關問題:
小提琴會被電小提琴取代么? - 音樂
電吉他會不會取代木吉他(民謠、古典)?
計算機音樂(樂器)是否可以代替傳統樂器? - 音樂
電子樂器可以完全取代傳統樂器嗎? - 音樂
十年後,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會迅速取代金融和數據分析師嗎? - 金融 IT
用機器人代替公務員的想法是否可行? - 貪污
程序員在未來會不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 生活
機器人會不會取代人類?
我覺得這種問題終極的判斷方法就是類似於圖靈測試一樣,對電鋼和聲學鋼琴進行盲測。如果區分不出二者,那就是真正物理學意義上的替代了。可惜這個問題也很複雜。是邀請專業演奏家進行盲測,還是普通用戶,甚至說是對鋼琴一無所知的人呢?以我個人非常有限的學習經歷來看,鋼琴是絕對無愧於樂器之王的稱號的,演奏技法繁多,音色變化豐富,對於這其中的方方面面,本身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表現得出來的。如果你想認真學習演奏鋼琴,特別是孩子打算走專業路線,顯然聲學鋼琴是必須的。因為你不知道孩子能走多遠。而從知乎上專業學鋼琴的用戶回答來看,他們顯然是能明顯感知到兩者差異的,且對其評價有優劣之分。我們暫且假定,一個孩子堅持學下去,是可以達到區別兩者的程度的。況且至少現在我們沒有看到哪些專業的演奏家或者鋼琴教育家,公開發表言論稱某款電鋼琴可以替代聲學鋼琴。所以其實說到底就是個標準罷了,不同人辨別差異的能力不同,替代的標準也就不同。但並不是因為你體會不到二者的差異,就意味著兩者相同。當然,也並不是非得要等到頂級演奏家宣稱辨別不出兩者區別了,我們才能放心用電鋼。只要演奏者覺得兩者彈起來沒啥區別就OK,完全沒有必要說服別人認同觀點。別人的感受,自己恐怕是永遠無法體會到的。
一句話,你覺得能替代就能替代,你開心就好!簡單想想:
電吉他和木吉他
電子鼓和架子鼓
電風琴和手風琴
稍微想多一點:
電子鐘和機械錶
電視劇和舞台劇
數碼相機和膠片機
電暖器和鍋爐供暖
貌似沒有哪個被取代了啊,要說真取代了的話,貌似計算器取代了算盤?
連電風扇都沒法取代手搖扇,所以也不用擔心這麼多了。
電子音和電子樂器確實發展的不錯,不過他們並沒有自己所獨有的無法媲美的特點,總結用一句老話吧: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
順便再提兩句吧,音質的話我相信電子音有朝一日可能會模仿出來極度逼真甚至「比鋼琴還好聽」,不過有一點東西電子貨幾乎是沒有辦法模擬的——機械觸感。鋼琴家在彈奏不同鋼琴的時候觸感是非常影響演奏效果的,至少就拿我這個隨便彈著玩的人說彈電鋼琴的手感跟真鋼琴也是天壤之別。若電鋼琴真想擺上檯面演出用的話,除了音質要完全模仿,至少做到我這德行的人聽不出來是正牌貨還是電子貨(現階段的電子貨差別太明顯了,是個人基本都聽得出來),觸感,機械構造,都得完全模仿符合才可以,這點我覺得電鋼琴基本沒任何可能。因為人是有感情的,有感知的,這些東西不是模擬就可以解決的啊!
在德國學鋼琴的怒答,看不下去那麼多人不懂裝懂的,自以為是的胡說八道,忍不下去了。最近去附近大城市專門到琴行試了各種電鋼琴,和傳統立式琴三角琴做了下比較,又把思路整理了一下,再補充幾個點。
另外一個相關問題的某高票答主前一陣隔三差五在我其他相關答案下評論轟炸+私信,一會居高臨下,一會酸溜溜冷嘲熱諷,似乎一定要說服我讓我說電鋼琴好才行。這麼熱衷的在知乎推廣電鋼琴,一半的回答都在推廣電鋼,把電鋼琴說的比施坦威還好,也不知道圖個什麼。。。
太多的人把電鋼琴妖魔化,想用一堆參數神馬的證明電鋼琴多麼強大,暗示機械鋼琴(或者很快就)一無是處。電鋼琴能不能比得上傳統鋼琴不是一堆理論上的數據就能證明的,更不是一些只看了點數據的人一知半解,只羅列了極少一部分數據就能說服專業彈鋼琴的,但是這種伎倆忽悠知乎無知百姓騙個贊綽綽有餘了。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完全不懂鋼琴,更不懂電鋼琴,只知道點皮毛,就各種批判職業音樂家,自以為很科學,自以為在「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有些人以為電鋼琴模擬真鋼琴就是那幾個評判點,想的未免也太容易了,就好比測出了一碗速食麵湯里的谷氨酸鈉,核苷酸比一碗大廚熬的佛跳牆高,那這碗速食麵湯是不是就此佛跳牆鮮了?「音色」,「觸感」這兩個看似簡單的詞,其實包含了無數個數據,想要分析,模擬,還原真鋼琴的觸感和音色,是一個極其細緻,極其複雜的工作。首先要有能力辨別音色,但很多人對於自己不了解,沒能力了解的事物直接就貼上了「玄學」的標籤,自以為自己很科學,其實是愚昧無知加自大。
用理論,用數據看似很客觀,但這不是在分析一個已經有的事物,而是在評判一個人造的,模擬已有事物的新生事物,更何況這是個非常複雜的東西,並不是這幾項數據就能說清楚的。雖然不想說這句傾向很強的話,但是不得不說,實踐出真理。一輛賽車快不快不是工程師的理論數據多牛,0-100加速多多快,極速多少,過彎極限決定的,而是賽車手在賽道上,經過多次測試,看最快圈速,最終看排名;理論上再有效的葯,有大量數據支持其機理,但也要先經過大量的動物實驗,然後被批准做大量人體實驗,都確定好了才能上市。
用那些人列舉寥寥幾點數據證明不了什麼,模擬鋼琴遠比這個複雜,判斷電鋼琴和真鋼琴再哪個方面哪個好,也不是用知乎上這些答主列舉的這點數據就能說清楚的。只有專業學鋼琴的,花了十幾年幾十年大量時間去練習觸鍵,打磨耳朵,練習聽力,辨別音色,才能說是可以辨別一台鋼琴的好壞。我們彈鋼琴的可能說不出來那些理論上的數據,但多年習得的經驗,知識,練出來的耳朵,沒有外行列的那零零星星幾個數據,標準有說服力?
有些人連觸鍵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大談手感,不知道彈有沒有辨別音色的能力就敢說出「我有台施坦威D-274,我的電鋼音色手感都比這台施坦威好」,「現在玩琴的公認雅馬哈N電鋼完爆同價位的C1」。這種話還敢說出來,居然還真有人信。。。對於這種人我只能呵呵呵,就像汽車板塊比亞迪秒天秒地秒上帝的人一樣,和不講理的人是講不出道理的。
要是電鋼琴這麼好的話,為什麼專業演奏會不用電鋼琴?為什麼全世界專業院校採購鋼琴的時候都不買電鋼琴,哪怕練琴房也是寧可買1萬人-10萬民幣/4000-30000歐的立式琴也不買同價位電鋼琴?電鋼琴那麼多優勢,大師,專業演奏家,教授,專業人士都不不知道?依舊推薦哪怕也初學者用真鋼琴。還是全世界的人都是慈禧太后不接受汽車一樣的老古板,完全不接受新生事物?全世界音樂家都被情懷蒙住了雙眼,失去了辨別能力是吧?
包括廠家,雅馬哈這種掌握電鋼琴最尖端技術的,依舊首先宣傳聲學鋼琴,電鋼琴擺在樂器展的角落裡。電鋼琴研發成本高,但是製造成本比傳統鋼琴低得多,如果真的同價位電鋼比真鋼好,哪怕能比得上真鋼琴,為什麼不大力宣傳電鋼琴賺取更多利潤?目前廠家只宣傳電鋼的某一些性能接近真鋼,主要賣點依舊是便攜性和音量可調,連廠家公關部門都不敢用電鋼和真鋼比。
另外某人所謂的「盲聽實驗」,就是把一段電鋼琴錄的和一段真鋼琴錄的放在優酷上,視頻網站壓縮的那麼厲害,能聽出來才怪!要測就測現場!
有人拿數碼相機,膠片機和電鋼琴,傳統鋼琴對比,但數碼相機和膠片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一樣的,都是把光投射到一個東西上面並記錄下來,在數碼相機上這個叫感光原件,在膠片機上這個是膠捲。而電鋼琴是從0開始模擬真鋼琴,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而不是像數碼相機一樣進化來的。
前一陣去隔壁大城市特意跑去琴行,又仔細感受了一下高端電鋼。
鍵盤:
目前最高端的電鋼用的還是模模擬鋼琴的機械鍵盤,手感還可以,但是這種電鋼在德國不比立式琴便宜,6000歐起,6000歐可以買雅馬哈B121,P116,Kawai K3這種日本原產中檔琴。Kawai有一款用了所謂的Bechstein同款鍵盤,之前有人在評論里說用的是旗艦D282的擊弦機,想也知道不可能,幾千歐的東西能用十幾萬歐頂級演奏琴的擊弦機?這種擊弦機請專業技師調整一次都要幾千歐!看了一下顯示的擊弦機結構的樣品和電鋼,首先明顯琴鍵短,並且機械結構部分簡化了至少一半,試了一下感覺還好,手感方面不影響彈奏,但是依舊和真鋼琴有差別。雅馬哈NU1用的是立式琴的擊弦機結構,手感和小型立式琴差不多,不如高端U,YUS系列121的琴,和131的U3,YUS3,YUS5完全沒法比。N1,N2,N3用的是三角琴擊弦機,也是閹割過的,好於立式琴,也好於之前那台Kawai,但是不如三角琴,並且過於偏輕。這個雖然不能說是缺點,但是總彈輕的琴也不行,希望用機械鋼琴的電鋼也可以請技師調整重量。。。
另外很多三角琴如果很慢的下鍵,前一大半是一個力度,到最後1/4會卡一下, 需要用更大的力才能彈到底,當然這個不算是優點,很多廠商都在嘗試優化這個問題,但真鋼琴始終會有一點這種感覺,並且很多鋼琴家會利用這一點做特殊的觸鍵。而電鋼,包括用了三角琴擊弦機的電鋼完全沒有這個感覺,可能是廠家覺得沒必要,但是彈多了老施坦威的上來彈這種「暢通無阻」觸鍵的電鋼尤其會覺得很奇怪。
某些人在其他答案里說的「靜態荷重」和「動態阻尼」是在機械鋼琴的標準之下。我只能說這是最最最基本的兩個參數,真鋼琴的手感靠這兩個遠遠不能還原,一個琴鍵帶動幾十個機械零件運動,最終讓榔頭敲擊琴弦,這是個很複雜的過程,如果普通電鋼能模擬,那為什麼各大廠家旗艦電鋼都用真鋼的擊弦機?
音色:
首先,電鋼琴音質(不知這個用詞是否準確)完全沒法和真鋼琴比,幾個揚聲器出來的聲音質量和琴弦帶動音板帶動鑄鐵板以及整個琴身幾百公斤的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尤其低音和強音,彈一下就能聽出來。最簡單的例子,幾十萬的音響,用多高清的音源,發出來的聲音也無法模擬現場。只有雅馬哈N3除外,當時被震驚到,後來回家看了宣傳手冊,原來N3不但用了擊弦機,還用了真鋼琴上的音板,這也是為什麼N3尺寸和價錢和小三角琴差不多。這一點我100%確定,讓專業的人盲聽也能聽出來。
其次,關於電鋼琴的音色有多少級,多少層採樣,這些我不管,我關心的是通過我在真鋼琴上習得的,習慣的觸鍵手法,能不能出來我要的音色或者效果,畢竟現階段電鋼琴是在模擬真鋼琴。雅馬哈的高端電鋼琴N系列(官方叫混合鋼琴,用了真鋼琴的部分機械)大體上還可以,普通的都可以做出來,大概和普通雅馬哈中檔立式琴差不多。從中弱到強都可以,浪漫派之後的弱和極強都不太行,弱不下來,強不上去,強上去了即便音量勉強夠,但是上一段說的「音質」不行。給初學者,大概到中級(國內業餘七八級)都還可以,但是一些比較高級的觸鍵,比如半觸鍵,半松鍵完全不行。本來這樣觸鍵會出來很弱的聲音,弱不下來就不說了,不知為何同樣一個和弦重複,但某一個會莫名其妙突然特別響。並且用不同樂曲不同的幾個段落試了一下,都有這個問題。
另外,大圭說的那點之前沒想起來,演奏鋼琴不僅是「彈」鋼琴而已,二戰後很多作曲家都在研究各種其他的可能性,比如用不同的東西直接擊弦,在琴弦上做不同的改動,敲擊鋼琴的各個不同木質結構的地方等等,這些就算電鋼琴能模擬,恐怕要比模擬目前的「通過鍵盤」演奏還要複雜得多得多。肯定有人要說,這種演奏方法絕大多數人用不上。那絕大多數人還不聽古典/嚴肅音樂呢(包括歐洲)!古典音樂也淘汰算了!文學美術雕塑所有的藝術也都是小眾的都取消,只留下「對人類發展有用的」那些工科好了。
至於初學者,買琴預算達到一萬人民幣以上的,依舊建議買真鋼琴,至少我在國內彈過的兩萬人民幣以下的電鋼琴,沒一個可以說是ok的,只是「能出個聲」而已。和立式琴有可比性那些有真的擊弦機的電鋼,售價不低於中低檔的日本原裝進口立式琴,並且佔地面積基本和真鋼琴(雅馬哈N系列佔地還比立式琴大)差不多,重量也都在一百公斤以上,雅馬哈N3達到了200公斤,和中型立式琴差不多,便攜性也可以忽略。並且這裡只有雅馬哈N3有可以和真鋼琴媲美的「音質」(詳見上文),德國標價2萬歐,大概是1.5台雅馬哈頂級立式琴YUS5(1.4萬)的價格,2台印尼產小三角GB1(1.1萬)的價格,接近一台標準三角琴日本原產C1X(2.2萬)。但是對於專業的,除了觸鍵之外,N3依舊無法取代立式的YUS5,雖然有旗艦CFX的音色,但是這一點用都沒有。
另外知乎風氣也越來越奇怪,現在不僅是不懂裝懂的和自以為是的敢寫答案批判專業人士,甚至有些一上來就抱著「我不懂,但是你說的不對」的態度胡說八道。現在學科分的這麼細,同一個領域裡的下分學科之間都「隔行如隔山」,更何況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呢?答題前先掂量掂量自己對鋼琴懂多少,自己都知道不懂的就別跑過來胡說八道!
這麼多專業音樂家都在說,至少現在的技術,電鋼琴還不如真鋼琴,一大幫音樂方面半吊子,業餘,甚至無知的人在用自以為科學的思維在冷嘲熱諷,鄙視,否定專業人士的結論。這麼多音樂牛人的結論都趨向一致,你們不信,去信那些一知半解,胡說八道的?學藝術的都是老古板,先入為主?只有情懷沒有判斷能力?這就好比有現代的治療技術不信,非要去信民間偏方,還是那些傳統中醫都不承認的,近幾年開始謠傳的,還結合現代科學的民間偏方/謠言,比如赭石有放射性能治病,檸檬用蜂蜜泡兩周里的酵素能抗癌。
關於那位ID是強諫犯的,在自己答案里回復大圭說「我確實裝逼失敗,不過就是省里交響樂團,給校級藝術節做做技術支持和培訓而已」呵呵,但是在我答案下面的回復自己說的「我是徹底的鋼琴外行」。並且從前四行回復看來,是對音樂一竅不通的,演奏家是二次創作都不懂,演奏家要把樂譜上的東西分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都不知道,以為彈鋼琴就是把音符彈出來而已,作曲作詞指揮交響才有意義。另外,人工智慧和本題的電鋼真鋼有直接關係么?
拜託,不懂真的不要跑來胡說八道……這種答案是目前得到贊同最多的(748票),雖然由於很多人點反對被排到下面去了,可依然很震驚!
更新:這人果然不是來討論問題的,偷換概念,強詞奪理,還一口一個小朋友故作老成,最後自己都用「撕逼」來形容自己和同事的行為。
突然想起這張圖^^
======原答案======
不是情懷,目前的電鋼琴對於專業人士和發燒友的耳朵來說來說就是比不上真正的!電腦合成無法取代實景拍攝一樣!目前電鋼琴的技術只可以模擬不同音量,音源當然都是各品牌的頂級鋼琴的音色,可是不能模擬出來不同觸鍵出來的不同音色。
有一次鋼琴課彈舒伯特奏鳴曲,兩個小時教授只講了第一行,講了用各種動作,姿勢,指法,踏板的踩法,踩多少,試了無數種可能,不同的方式組合出來無數種不同的變種,細膩得讓我自己都吃驚,哪怕是身體上甚至腳的位置都可以影響到演奏的音色的不同,這只是第一行的第一句,接下來光第一樂章還有一百多倍這麼長的音樂呢!而換一台同樣型號的施坦威,又是不同的音色,對我們來說又要用不是完全一樣的觸鍵方法。專業人士對音色的細膩程度的要求是普通人無法想像的,專業做電子MIDI音樂的如果沒有深入接觸也無法想像!所以如果不是專業學鋼琴的,對這些東西完全沒有概念,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靠自己有限的知識來比較!
學校里的一個琴房有兩台Grotrian-Steinweg,同樣型號,同時出廠,甚至連琴號都是連著的!從出廠就放在同一個屋子裡,一切一切都一樣,可有很多人都能感覺到是彈起來的不同。同樣型號的聲學鋼琴專業的都可以聽出差別!日本琴追歐洲琴追了一百多年,終於在2010年的肖邦大賽大放異彩,雅馬哈收購了貝森朵夫還不夠,最新的CFX結構上簡直就是施坦威D-274的複製版,可是彈起來一聽確又是雅馬哈的音色,鋼琴這麼精密的樂器八千多個零件(現代汽車只有一萬個),哪怕有一個地方有小小的不同,出來的聲音對於我們專業的來說都是不小的差別。
連鋼琴之間都有這麼細微的差別,以現在的技術,電鋼琴怎麼可能100%的模擬一台好琴!價值二十萬人民幣的雅馬哈的旗艦電鋼琴我也彈過,對細節要求變態的日本人直接給電鋼琴裝了一套三角鋼琴的擊弦機,甚至連彈下去琴鍵隨著弦的共振都模擬。如果細一點說,這個震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是彈下去一瞬間,還是彈下去之後過0.1秒?這個震動是一開始就這麼強還是漸強?從多弱到多強?漸強是直線上升還是曲線上升?每一個音的強度都一樣么?震動頻率一樣么?不同大小的三角鋼琴的震動有什麼區別?每一個琴鍵的震動有多大差別?一個小小的觸覺上的震動就有這麼多要考慮的地方,更何況音色呢?
當然,音源用的是雅馬哈最新旗艦CFX的音色,可是不算怎麼彈都是一種不變的音色,完全沒有變化,更沒有色彩。當我彈完這台昂貴的電鋼琴以後又去試了雅馬哈日本原產的最小的,高度只有108的立式琴,除了手感之外,其他任何一點都比不上哪怕是最入門級的立式琴,電鋼琴音色變化基本為0,音量變化也小,和我要求的細膩完全扯不上關係。
音色不僅是鋼琴本身的音色多好,而是通過不同的觸鍵方法產生不同的音色,一個和弦通過不同手指不同的觸鍵方式,產生不同的色彩。這也是為什麼施坦威Steinway現在是最受鋼琴家歡迎的鋼琴品牌,B?sendorfer,Bechstein等當年叱吒風雲品牌在頂尖音樂會出現的越來越少。一台好好琴需要很細膩的音色變化,有經驗的鋼琴家可以很容易的做出各種顏色的音色,冷的暖的,深的淺的。如何產生這麼細膩的音色變化,這是世界頂尖鋼琴家,頂尖鋼琴製造師,國際鋼琴品牌依舊需要研究的問題。
為什麼Volodos彈極強的時候聲音充滿整個兩千人的音樂廳而音色一點都不刺耳?其他鋼琴家極少有在同一個廳用同樣的琴想做出同樣的效果,不是音量不夠大就是音色太「炸」,一般學生想盡量彈得強,不但沒有他音量大並且音色已經讓人想捂耳朵?有些東西不是單純靠數據就可以總結出來的,更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複製的,就算最終有一天人類的技術可以模擬出來,花了這麼多時間,人才,技術,財力,模擬出來了像上文中一個價格昂貴,可最終還不如價格只有1/5入門級真鋼琴的四不像。
可能對於業餘人士中的業餘人士,只是想彈彈流行歌曲,一些所謂的名曲,在正確的時間按下正確的琴鍵,對於音樂沒什麼要求的人,電鋼琴的好處太多,輕便,便宜,可以調節音量,幾乎不需要維護。對於要演奏鋼琴的人,一台狀態好的立式琴也比目前市面上最頂級的的電鋼琴好得多。
當然人類的科技總有一天能達到可以完全模擬真鋼琴,一台電鋼可以一鍵切換,施坦威貝森朵夫法吉奧里換著花樣的模仿。可能到時候可能人類都不用動手做任何事情,在大腦里一想就可以辦事。但不是現在,也不是不久的未來,可能需要十幾年,幾十年。。。
有人說這個答案跑題,感覺莫名其妙,後來用電腦一看才知道,題目被人一改再改,現在已經面目全非。想補充說明,給大家理清思路當然可以,但是不要把題主最開始的描述刪掉!這樣一弄幾百個答案全都跑題了……
反對 @強諫犯的答案。
答主作為一個本科曾經是物理系,研究生又轉了音樂的音樂理工宅,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還是比較中立的。主要從技術、物理和藝術幾個方面分別分析一下吧。
- 琴弦共振問題。目前主流電鋼琴均是逐音逐力度分層採樣,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電鋼琴採用了物理建模技術。我們知道聲音本質是一種機械波,而鋼琴因為是弦兩端固定的樂器,所以演奏時在弦上會形成與基頻成整數倍的頻率的駐波,即每個音不僅有基頻,而且含有豐富的泛音。而因為泛音豐富,所以在演奏的同時會觸發其他琴弦的共振。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極輕地按下高音區C E G的時候,雖然這三個音本身並不發出聲音,但是在低音區彈一個C就可以同時使這三個音的琴弦振動發出聲響。雖然單弦情況較為容易通過建模來模擬,然而對於複雜的和聲,目前的技術除了混合鋼琴外,暫時無法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 鋼琴踏板的模擬。目前的大多數電鋼琴或鋼琴音源,鋼琴踏板的狀態通常只有「抬起」(CC64 0)和「踩下」(CC64 127)兩種。然而實際演奏中,踏板的狀態其實並不只有兩個離散的狀態,而是一個從「全踩」到「踩2/3」到「半踩」到「1/4踩」到「不踩」等等的連續狀態。半踩踏板時可以制低音區的音而延高音區(小字4組F以下)的音。而踏板的深淺則決定了這個延與不延續的臨界狀態的位置。對於大多數鋼琴初學者和音樂愛好者來說,可能分辨不出踏板細節,然而對於鋼琴大師來說,踏板的控制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而目前的電鋼琴技術,暫時無法模擬這種連續的情況。如果你不相信踏板的深淺是連續的,我也可以用我稀爛的演奏技術證明給你看。
- 聲音的離散性。這個是數字技術與模擬技術將長期存在的一個鴻溝。目前主流電鋼琴採樣率為44.1kHz或48kHz,最極端的情況可以到達192kHz,雖然對於普通人來說,這麼高的採樣率已經足夠還原了,然而就算是192kHz,它的信號也終究是離散的,和模擬的連續信號終究有差別,更不用說是原聲樂器了。這也是為什麼在數字技術風靡的今天,還有很多頂級製作人花大價錢買模擬硬體的原因。
- 現代演奏技法。現代的鋼琴演奏技法已經大大地擴充,並不僅僅是彈奏鍵盤那麼簡單了。撥奏鋼弦,敲擊琴板,用鑰匙、木棍、鐵鎚敲擊鋼弦,或是用琴箱做人聲或是某種樂器的共鳴箱等,不要說電鋼琴,就算是鋼琴本身也尚有無窮無盡的演奏技法還沒有被開發出來。如果電鋼琴真要取代真鋼琴,那麼必須100%還原真鋼琴,這個在目前是沒有可能的。
二、從物理角度來看,上面所提到的這些問題,在理論上都是有解決辦法的,只是需要投入海量的研發經費,建立一個非常龐大且具體的模型以及海量非常精細的採樣。我也相信,電鋼琴在未來會無限逼近真鋼琴,在未來電鋼琴代替真鋼琴用來家用練習或是演奏20世紀之前的音樂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
三、從藝術和哲學角度來看,電鋼琴也並不會取代真鋼琴。- 作品的時代特性。就像巴赫的作品需要用羽管鍵琴來演奏一樣,就算未來電鋼琴無限接近真鋼琴了,對於一些有時代背景的作品,如古典與浪漫時期的各種鋼琴協奏曲,肯定還是會使用真鋼琴演出的。此外對於需要發揮鋼琴特性的prepared piano現代作品,也是會繼續用真鋼演奏的。
- 機器人未來一定能夠成為最優秀的演奏家,然而演奏家卻不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無論是音樂人士認為「機器人一定無法取代鋼琴家」還是科學黨認為「機器演奏家一定能取代人類鋼琴家」,都是片面的。許多音樂專業的人士認為機器人沒有感情,所以無法像人類一樣演奏,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感情」是一個玄學的東西,因為無論是哪個鋼琴家,他們的演奏都可以被具體地解構成觸鍵、節奏、時值等等可以量化和學習的東西。機器人通過學習這些東西,一樣可以完整地還原作品,並且通過雙盲測試。然而也不可能像科學黨一樣認為「完全取代」,是因為鋼琴演奏和棋類運動不同,由於藝術自身的特殊性,機器人並沒有辦法「超越」演奏家,就如我不能說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是最偉大的鋼琴家沒有之一一樣。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詮釋方式,當技術達到一定的高度之後,便只剩下風格的不同,而不能比較個人氣質的高低。未來機器人演奏家會成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並且可以預見地會擠佔一部分人類演奏家的市場,然而卻沒有辦法完全取代。
- 學習鋼琴的動機。這一條純粹是反對 @強諫犯對於「不要學習鋼琴」的說法的。一部人分確實是將鋼琴作為實現音樂的手段,然而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演奏就是其目的。對於只想創作音樂,但被演奏技術束縛了手腳的人來說,如果能有一個輔助演奏的電鋼琴,那是極好的。然而對於有一些人來說,演奏鋼琴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創作,而僅僅是為了享受演奏這個過程。由於這個過程是無法取代的,所以鋼琴教育也將一直存在。
- 強諫犯在其答案中更新了內容,大意為彈鋼琴爽的並不是手,而大腦皮層,所以可以通過技術來刺激大腦皮層,獲得和演奏鋼琴一樣的快感。這個想法確實沒錯,未來也許有各種技術,VR也好,直接刺激皮層也好來讓一個不會演奏的人體驗一把世界級演奏家感覺。然而這個觀點已經超出了這個問題的容量了。如果按照這個思路思考,並且更極端一些的話,那麼我們的一切活動的目的都可以簡化成兩個行為:為了活著和尋找愉悅。我們完全可以當一個缸中之腦,通過營養液來維持生命,通過各種對大腦皮層的刺激來獲得愉悅。那我們為什麼活著呢?這就上升到哲學高度了。還是請哲學專業的同學來回答吧……
四、「合成器」有可能才是那個在未來會取代真鋼琴目前的「地位」的樂器。
為什麼一定要局限於「電鋼琴」呢?電鋼琴一開始的定位就是攜帶型的鋼琴,只是鋼琴的模仿,做得再逼真也只是無限接近於真鋼琴而已。然而合成器則不一樣,合成器有無數的音響上的可能性,至少在目前,合成器在音響創新上的能力已經遠遠超越了鋼琴。而且許多答主設想的「電鋼琴輔助作曲」的想法,合成器也早已實現,各種loop,各種模板,各種切片,甚至有的還自帶粒子合成器,自帶sampling等等。與其投入大價錢研究一個「只能無限接近真鋼琴」的電鋼琴,還不如把這部分經費投入到「在音響可能性上目前已經超越了鋼琴」的合成器的研發中去。雖然鋼琴不可能被哲學意義上的被完全取代,但是可以預見在未來的音樂領域內,學習合成器的人將會越來越多,合成器的出場幾率也會越來越高。有朝一日合成器像今天的鋼琴一樣進入到每家每戶,也是有可能的。
更新2:事實上,電鋼琴在古典音樂領域(從鋼琴發明直到現在,不包括未來專門為電鋼創作的音樂)是永遠不可能被電鋼琴完全取代的。不懂音樂還要瞎說的某些人天真的以為電鋼能模擬出跟鋼琴一模一樣的聲音,或者比鋼琴「更豐富」的音色(比鋼琴「更豐富」的音色太多了,你以為音色豐富就等於更好么,奶衣服),就可以取代鋼琴。事實上嚴肅古典音樂領域一直盡量避免和拒絕使用電聲設備和電子樂器。現代的潮流反而是用羽管鍵琴去演奏巴洛克。鋼琴根本沒有取代羽管鍵琴,在巴洛克音樂演奏實踐中,完全沒有鋼琴的一席之地(鋼琴也就能約定俗成的彈彈巴赫斯卡拉蒂)。所以未來就算科技再發達,電鋼取代鋼琴來彈古典音樂的鋼琴作品是不可能的成為主流的。(當然未來全團都用電聲樂器演奏的樂團是有可能存在的,畢竟也是創新,我很期待)
更新1:我相信電鋼在未來能夠發出非常棒的音色,也非常期待早日聽到你們口中那「更豐富」的音色。電鋼琴作為獨立的一門電子樂器我相信前景是很大的,但你們口中這麼牛逼的科技拿來模仿鋼琴真的是虧了。。。你再怎麼模仿,也只是仿製品,鋼琴遍地都是,除非省錢省地方不願意擾民,否則何必呢?你模仿得再怎麼像,也不會比真三角施坦威更像三角施坦威吧?但是當電鋼琴不再有「模模擬鋼琴」這一束縛時,反而會更好的展現自己的音色。應該趕緊找音樂家為電鋼琴這一明日新星創作專屬的音樂作品啊對吧,羅斯特巴耶夫第十四電鋼琴協奏曲(Roshtobayev No.14 Digital Piano Concerto R.288嗯隨口編的)啥的 ,想想就威風霸氣超級酷炫有沒有?當然那個時候電鋼彈彈拉三,也就跟現在鋼琴彈彈巴赫差不多。但是鋼琴卻永不可能取代羽管鍵琴管風琴,就如電鋼也不可能取代鋼琴,一個道理罷了。
-------------------------------
電鋼琴如果只是模仿鋼琴的話,是永遠無法取代鋼琴的。因為大家要聽的是鋼琴這件樂器發出的物理聲音,是小木槌敲擊鋼絲弦發出的振動,每一台稍微不同的琴,每一個不同的鋼琴家彈奏出來的音色都有差異和變化。電鋼琴就算模仿得再像,甚至人耳分辨不出區別的那天,也只是模擬合成的聲音罷了,永遠只是鋼琴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就好比一副仿製的蒙娜麗莎,就算肉眼看不出跟原作的區別,仍然遠遠無法取代原作的價值。所以有好的真鋼琴時,再好的電鋼琴也會被拋棄的。你以為大音樂廳真的花不起上百萬去買一台演奏級三角施坦威么?以及你們真的高估了音響的還原度了,世上最好的音響系統也不能百分百完美還原現場施坦威的演奏聲音啊,差的還遠呢。
電子鍵盤真正牛的地方在於運用電子合成器去做出一些物理樂器無法發出的聲音和效果,為音樂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
最後的吐槽(如果你不這麼想,那麼就不是在吐槽你,請勿對號入座多謝):什麼?你覺得機器可以取代鋼琴家演奏鋼琴,取代畫家作畫,取代詩人作詩?腦子真的沒進水么?我要欣賞的是人的創作,藝術家的創作,機器技巧也許可以「完美」,但技巧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啊,音樂創造力,音樂想像力和演繹處理在哪裡?你聽不出區別所以喜歡機器模擬的聲音,那你去聽唄。什麼?你說我們以後都不需要學鋼琴了,這麼費功夫又有機器代替何必呢?你連機器彈奏和真人演奏的區別都聽不出來還好意思說自己有一絲半點的音樂審美能力?拋開藝術和藝術審美不談,現在汽車、機器人絕對可以輕易跑得比人快,那為什麼還要有人這麼費功夫練短跑?機器投籃肯定比人准,為什麼還要有人這麼費功夫練習投籃?解決數學問題肯定比人快,人為什麼還要學習數學?
我一談人文精神你就說這是情懷,一談情感表達你就說這是情懷,一談藝術你又說是情懷。你小學初中語文沒學好,這倆字就卡腦子裡了?在你那可悲的冰冷黑白的腦子裡,就只有科技偉大,其他的一切就只剩情懷了對吧?趕緊給自己造個機器人媽媽,造個機器人老婆,再造個機器人孩子吧。你看機器人又可以干XX還可以干XX,你還要真人幹啥?別去貪什麼情懷哦,情懷都是虛榮~對吧?
With all due respects to technology and science,這些覺得科技可以完全取代一切的這種晚期科學主義癌患者,請速就醫。更新一下。
用更通俗的方法概括一下最近這題下的爭論,就是這樣的:
A領域的愛好者跑到B領域和其相關從業者說:
「我跟你說,我發明了xxx可以完美替代你們現在用的xxx,完全改變你們這個行業的面貌。」
B:「謝謝啊,但是,其實我們這個行業沒這麼簡單的。首先,您造的這個東西,跟我們使用的東西還是很大差別的呢。」
A:"你們領域的東西雖然我沒學過,但我也是懂的呀。不就是xx,xx,xx這些內容嗎?你看,我們通過科技已經完美模擬了呢。你們現在用的東西可以替代了。」
B:「其實,不止xx,xx,xx這些的呀,還有oo,oo,oo這些。」
A1:"哪有這麼複雜?我看已經是完全一樣的了!「
B:"看來真是隔行如隔山啊。"
A1:"喲,辯不過別人就開始用這種話來迴避了。「
B:"......"
A2:」哪怕現在我們不能做到,我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能做到!「
B:"好。。。好吧。但是,我們好像並不需要這個呢。。。我們現在用的東西已經夠好啦。」
A2:"真是不可理喻。我們從科技的角度能夠做到更好,你們憑什麼不要!」
B:"因為,從我們這個行業的角度來說,第一,xxxxxxx;第二,xxxxxxx;第三,xxxxxx."
A:"那你看其他行業,那個啥啥,啥啥,啥啥行業,現在不都是用xx代替了自己原有的東西了,然後不是變得更好了?」
B:「那些行業跟我們不一樣呢。他們是偏向實用和競技,我們並不是呢。我們有我們自己的評價、時間和發展體系和理論。」
A:「你們竟然拒絕我們的高科技,我看你們就是裝逼,情懷黨。情懷能當飯吃嗎?要不就是傳統行業從業者的自我危機感。反正,我堅信,總有一天,我們發展出的這個東西一定會替代掉你們現在用的這個東西!」
結果:
過了N年,A來知乎提問:「為什麼我明明發明出xxx的完美替代品,他們就是不用呢?」
——————————————————————————
下面有個ID叫「強諫犯」的答案,對自己的描述是「我對音樂的理解,估計大部分學音樂的都不如我。」這估計可以成為自某博士「再學20年」的言論紅遍知乎以來又一次引發廣泛關注的音樂相關的言論了。他的答案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文科生、理科生、工科生、藝術生用各種形式和邏輯在評論區進行了長時間的友好交流。最終「決定世界走向」的工科生們得出了「認為電鋼無法模擬真是鋼琴就是裝逼、賣情懷、不相信科學」的結論。
我不懂工科,所以我對各位的結論不做點評。我只想問下:宣稱「懂音樂」的某些人,你們真的知道當今的鋼琴作品都是怎麼演奏的嗎?要不你們把下面這個鋼琴的音色給我模擬模擬?
Lei Liang: Tremors of a Memory Chord (記憶的弦動) 1/2_土豆
(懶得看完的從1分40秒開始看好了。)
你以為鋼琴演奏就是坐在鍵盤前面按按鍵盤嗎?鋼琴的演奏法一直是在不斷變化的,鋼琴的新音色也在不斷地被挖掘出來。就算你模擬出傳統演奏技法的鋼琴音色,傳統鋼琴也不可能被替代。你也不可能模擬出一個樂器的所有音色。鋼琴如此,其他樂器也如此。口口聲聲說可以模擬可以替代的,你對音樂的理解,從理論上和演奏實踐上,都處於貼吧水平。如果說,學習20年是專業與否的衡量標準的話,你們中很多人差不多是六個月零三天。但是送你一句「隔行如隔山」你又不高興,那怎麼辦呢?送你一個電三角鐵可好?
本來想痛心疾首地問一句:在自己不懂的領域不要強答,做到這點真的很難嗎?很難嗎?後來發現,問這句還真不合適。因為人家不是在自己不懂的領域強答,人家是真的覺得自己懂。
________
更新。
更深入的討論在評論區。懶得更新到答案里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那裡去看。妄議音樂實踐的人,從來也不會少。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撕逼都撕過了,想不到如今還有人大言炎炎喑喑狂吠,公然開歷史的倒車。我不是針對某一個所謂強諫的答主,我是說在座的認為音樂理論壓倒實踐的,都是辣雞。——————————————————————————————————————
電鋼琴暫時無法替代甚至將來可能一直無法替代真鋼琴的原理,我目前想到的主要有兩點。一點是聲學上的複雜度。
稍有物理學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諧波與共振的概念。鋼琴在不踩踏板時彈下一個音,發出的是這個音的基音、泛音(二倍頻、三倍頻、etc)。而如果踩下踏板,制音器抬起,彈下同一個音時不僅這一個音會發音,其二倍頻、三倍頻的弦,或者說純八度、純十二度etc都會因為共振一同鳴響。琴弦振動顯然是阻尼振動,每個琴弦又根據各自的阻尼係數振幅慢慢變小。至於同時彈下兩個鍵、三個鍵等等因為音程、和聲關係的複雜,引起的泛音、共振又不全相同,更何況各個鍵也可以受不同力度,還要再考慮到鋼琴琴殼產生的共鳴。如果目前理論計算或實驗檢驗的結果不能給出一個簡單的公式去計算這些疊加,則需要去將這些音響效果採樣……這數據量,各位與其說彈電鋼,不如說彈計算機。並且可以說每一台不同的真鋼琴,就是這麼一台不同的「計算機」。物理學很多時候會使用近似,但近似就會失真啊。
不知某位所謂「所有樂器我都測試研究過」的「音樂理解」與聲學原理「大師」,能否拿得出這樣的數據或這樣的公式?
就算拿得出,電鋼也很難功能性滅絕真鋼琴。不同琴弦、不同琴殼材質、不同琴槌硬度琴槌重量等等,都會帶來很多參數改變,導致鋼琴的「個性」。
另一點是技巧上的。某位強諫答主大言炎炎的認為鋼琴家練習技巧不值得,認為琴鍵該所謂「壓感觸摸」,不免太過異想天開了。鋼琴技巧是多方面的,這裡我要說的是基本功:觸鍵技巧。我們可以想像有一把刻度尺,顯然刻度尺有兩個重要的部分:刻度和長度,或者說,精度和量程。一把尺子的「性能」自然決定於精度和量程,量程越大,精度越高,這把尺子就越有用。彈鋼琴的手也類似這麼一把尺子,練習觸鍵技巧就相當於增大量程(手指力度),提高精度(弱音上的控制力),這也是學鋼琴的人如此在意「手感」的原因。鋼琴練習者或者鋼琴家與只玩玩鋼琴的人關於「手感」差別並不是情懷,而是技術。
情懷不值錢,值錢的是技術。某位答主對技術的外行程度,都不配去質疑別人的情懷。
相應的,電鋼琴琴鍵要有足夠的下鍵阻尼,才能夠模擬這個手感,然後通過極其精細的測量來反應手指下鍵的力度。最簡單的方式,大概就是把真鋼的琴弦換成壓敏感測器(笑),然而與其這樣為什麼不用真鋼琴呢?至於那位答主突破天際的腦洞,「壓感觸摸」「用眼睛彈」「用腦波彈」,簡直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壓感觸摸」這一點上,剛才在彈觸鍵技術的時候也說過的,尺子的精度和量程問題,如果換成壓感則手的量程顯然被大大削弱,而無論壓感靈敏度能達到多高,人手的「精度」,或者說觸鍵的力度控制卻很難達到,畢竟很多練鋼琴的人應該都知道,鋼琴彈響容易,彈弱難。如果用所謂的「壓感觸摸」只能大大限制了音樂表達,並且為了配合「壓感觸摸」的控制力上的技巧一點不比真鋼琴簡單。至於眼睛彈腦波彈,就算不考慮其中的「雜訊」能否消除,那種力度控制、音響控制固然很難做到,未經鋼琴訓練的人又如何能收攝心神去用這種方式演奏鋼琴?
有控制力才有精度,無論哪方面控制力都是技術都需要練習。那位答主妄想提高所謂「帶寬」,但是想的點子並不見得能提高什麼「帶寬」。退一步講,隨著科技進步將來也未嘗不有可能出現這些技術,但是這玩意還能叫鋼琴嗎?
——————————————————————————————————————
我上面提到的是電鋼琴模模擬鋼的兩大難點,並不排除將來這兩點被攻克可以造出媲美真鋼琴的音色和手感的電鋼琴。然而這樣的電鋼琴面對真鋼琴,首先價格上不一定有優勢,其次很難衝擊成熟的鋼琴產業,再次很難體現鋼琴的「個性」,最後還有個情懷問題。
並且,就算造出了媲美真鋼琴的音色和手感的電鋼琴,又有什麼必要?與其來強行升級以替代真鋼琴,數字鋼琴不如去更加完美地去實現其作為合成器等方面的功能。
——————————————————————————————————————
剛剛發現@Fazioli 的精彩回答,真實去考察了很多頂級的電鋼琴。哈哈哈哈果然目前頂級電鋼琴為了要機械鋼琴的觸鍵、音色還需要機械鋼琴的很多機械上的東西,甚至包括音板。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某答主能拿點真材實料出來么?
——————————————————————————————————————
給新來圍觀的吃瓜群眾們那個被罵的回答的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386272/answer/86740387
先說結論:不會
原因:成本問題
題中問的是電鋼能否取代鋼琴,所謂取代,就意味著要用更小的成本完成現在鋼琴能幹的包括演奏、學習等的全部事項。那我們就來看看,如果電鋼真的要去取代演奏用鋼琴,應該去做哪些事情。
鋼琴的原理是用一系列槓桿將按鍵轉化為琴錘擊弦發出聲音。通過觸鍵,你能夠控制兩個變數:一是琴錘脫離槓桿結構時瞬間的轉動速度——也就是擊弦的力度,這影響了鋼琴的音量、泛音列等主要決定鋼琴音色的要素。二是手脫離琴鍵的速度,也就是鎖弦器接近琴弦的速度,這影響了鋼琴一個音最後階段衰減的速度,也就是聲音的連續性。也就是說,鋼琴只有琴錘的擊弦力度和鎖弦器鎖弦的力度這兩個變數,無論你用任何方式觸鍵,只要琴錘的擊弦力度一樣(注意不是手的力度,因為觸鍵方式的問題,手觸鍵的力度並不會完全對應到琴錘擊弦的力度上)、手離開琴鍵的速度一樣,琴聲就是一樣的。這裡很多情懷黨會非常不同意這一點並嘗試各種反駁,但是,這就是與情懷無關的血淋淋的事實。這一點也同樣解釋了千萬鋼琴家有千萬種奇葩手型,但是他們彈琴都同樣好聽,也絕不會出現一些學生「聲音虛」、或者「聲音硬」、「聽著像砸琴」之類問題——因為琴聲是否好聽不在於手型,而在於一個合適的力度區間所造成的舒適的泛音以及合適的離鍵速度造成的自然的衰減。任何學生在聲音上犯的錯誤都能用這兩個維度解釋——聲音虛:聲音太小,聲音硬:離鍵太快,聽上去像砸琴:用力過大且一般離鍵太快等等。鋼琴教學中之所以強調手型、觸鍵,其目的是根據生物物理學的原理,用最自然舒適的方式彈出合適的力度範圍和離鍵速度。所以從這個出發點上,國內絕大多數教高抬指的老師和機構顯然背離了這個正確的初衷。
回到問題上來,琴弦是被鋼架固定住的,弦的振動可以視為整數倍駐波的振動模式的疊加。這就是在foobar之類音樂軟體上聽鋼琴家彈單音,頻譜大體上會顯示一根根柱狀——各個泛音的頻率呈倍數關係嘛。
到這裡都非常簡單,但是也有麻煩的——鋼琴本身是一個木結構和鋼結構的共振腔,如何設計這個共振腔使得聲音好聽是鋼琴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鋼琴相當部份的成本也來源於此。各位可以關注一下施坦威的木材、鋼材的選用、鋼琴的設計等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同樣是五尺的家用三角琴,施坦威就可以聲音大氣且明確而雅馬哈CX就遜色許多。也就知道為什麼施坦威賣百萬以上而雅馬哈只能賣到二三十萬了。於此同時,鋼琴本身的技術也是不斷發展的,21世紀的鋼琴音色和20世紀的鋼琴音色絕對有天壤之別,鋼琴並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等待被誰取代的垂暮老人,而是隨著科技發展也在與時俱進欣欣向榮的樂器類目。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如果用電鋼琴的原理應該怎麼做出鋼琴的手感和音色。
1. 手感
電鋼琴的琴鍵觸發方式各不相同,但是我們追求一個好的手感。這裡我們並不要求電鋼琴一定要模擬出鋼琴的手感——那樣就太不合理了,我們嘗試期待一下一個好的手感應該是什麼樣子,然後再用電鋼琴和鋼琴進行比較。其實手感這方面要求我認為只有兩個:1. 觸鍵靈活、琴鍵輕重適度——這個經過一定的設計就可以達到。關鍵是2. 力度響應精確。在我彈過的各類電鋼、合成器、midi鍵盤中,能把這一點做得很好的起碼五位數。羅蘭的一款midi鍵盤,除了鍵盤和一些基礎合成器功能之外一無所有,離開了電腦和相關軟體連發出聲音都不行,但是價格是近7000元,其實很大成本都花在了手感的這兩個方面上,當然也做得還是可以的。所以那些指望買兩三千電鋼就能應付初學鋼琴的人還是歇著去吧,這種起步就已經決定了悲慘的結果——一個手感錯誤力度不敏感的人彈琴只會彈出索然無味的聲音序列而絕非音樂。
電鋼琴模擬鋼琴的力度理論上可以有兩種兩種方式——數字的和模擬的。數字信號是有最小間距的,而模擬信號就是連續的電信號。大多數電鋼採用的是127個分段的數字信號,也就是說有127種力度。之前看了一些人的答案說這絕對夠用——很不夠用好嗎?說夠用的絕對沒彈過幾年琴!讓敏感的鋼琴家去忍受如此粗糙的力度響應,我覺得這簡直是對鋼琴藝術的侮辱!說句題外話,鋼琴的錄音採樣往往是請一些專業人士,他們一觸鍵就會習慣性的保持在正確的力度範圍內。也就是說,電鋼採樣的127個力度出來的聲音都是好聽的,如果用電鋼去入門鋼琴,由於怎麼彈聲音都好聽,就造成了一種在鋼琴上也可以這樣隨心所欲的錯覺,這種後果是災難性的,一旦用真鋼琴就會原形畢露,聲音往往會輕飄乾癟,這是大多數電鋼手感偏輕所致(就是很多老師所說的「虛」)。
回到題上,很多人說127力度不夠,你不會用254啊?你們啊,too young!現在的高端鋼琴音源什麼價兒知道不?沒個幾千能拿下來?還用254,那不得上萬啊!再者,再高端的採樣都是有失真的,幾乎所有採樣鋼琴音源聽起來都有股子「CD味兒」,而所謂「CD味兒」其實是採樣失真的表現,是不會帶來現場感的。如果你嫌人家給你錄得不好想自己去錄——你就得有比他們還好的錄音設備,這沒個百萬級別是肯定下不來的。這裡有人會說我不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將來的技術會好的。我會說,技術的發展是以人的慾望為基礎的。採樣再真,也真不過真貨。就像娃娃再真,也是給沒有女盆友的人用的,就算將來有什麼機器人女友滿足你的一切,那也絕對不會比一個真的女友有性情有層次有真實感。
有人說:採樣各種缺點就換模擬唄:are you sure?採樣都不能做到很像的話模擬還是算了吧。。。只會更離譜。。。就算可以模擬得像,各種高精度電子器件的價格各位可以估計一下(我只知道在我們實驗室一個高精度的信號放大器都要好幾萬)。。。不過力度曲線倒是可以做得更好。但是為了符合模擬級別的力度曲線,力度感測器的精度要求就會很高,至於高成什麼樣——我覺得不會比同樣靈敏的鋼琴的擊弦器和琴弦便宜。。。
2. 聲音
其實在上一段手感的部分中,我已經分析了一部分——再好的採樣也會有失真、再好的模擬都做不像。這其實只是一方面,更加頭疼的問題在於輸出——即如何用音箱、耳機等設備放出精確的鋼琴的聲音。鋼琴音色的模仿從來都是各類耳機音響的老大難問題,鋼琴的頻譜分立明顯,頻響曲線的任何失真放到鋼琴上影響都不小。如果真的能達到演奏級別的音質水準,沒個五六位數的成本也同樣是不行的。
也就是說,想用電鋼來滿足挑剔的鋼琴家和聽眾,所有成本加起來,還是一架施坦威要相對便宜。鋼琴很容易做到細膩,但好音色卻要花費不少成本。而對於電鋼,好音色可以直接錄過來,但想要錄得好、放得好還要做到非常細膩成本同樣也是很高的。如果你說電子技術是飛速發展的,但你也要承認鋼琴的製造技術也是在發展的——精度和靈敏度越來越高、聲音設計越來越合理。你問我為什麼鋼琴級別的電鋼一定成本更高——很簡單,因為你是在用電鋼模仿鋼琴,就像用機器人女友模仿女友一樣。即使機器人女友滿足了當下單身狗的慾望,單身狗還是會根據機器人和真人的區別產生新的慾望,使得機器人永遠無法替代真人。鋼琴結構簡單、力度靈敏且聲音好聽,用電的那套複雜玩意兒去模仿其實是繞了好大一圈,成本更貴自然不難理解。電鋼本身的出現就是一種鋼琴的廉價替代品,圖省錢搞一個自娛自樂可以,讓其完全替代鋼琴?還是算了吧。。。
最後,電鋼無法替代鋼琴,並不意味著合成器和採樣器等鍵盤類樂器的發展無意義。合成器在當代音樂中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鋼琴和合成器是形似但完全不同的樂器。好多小夥伴們都回答了這題唉~好想跟著湊湊熱鬧~
有些人混淆了數位鋼琴、電鋼琴、合成器三者的關係。而後兩者又卻是是各個古典音樂愛好者們所沒有了解的領域(我聽流行居多嘛,又喜歡合成器前搖)
首先,我們討論的主角是數位鋼琴,原理是採樣。
電鋼琴(用得很少了,是類似電吉他的拾音器)@Jiawen Du對這個接觸比我早得多,這東西完全是另一個樂器了。
合成器,通過電路,振蕩器什麼的發出聲音。
下面詳談一下:
數位鋼琴的採樣,就是錄音再播放,但是鋼琴每個按鍵的不同力度,不同踏板產生的聲音音色都不同的,不僅僅是音量的差別,哪怕可以通過少量採樣加電腦運算來完成,採樣本身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大工程。
最終物料成本、人工成本、音色都是受到限制的,再加上各位提到的力度之類問題,最後結論是電鋼琴只能是真鋼琴的廉價替代品,而且隨著技術發展,他會變得越來越廉價,可能會有比較高的性價比,但很難完全替代真鋼琴。
由於對力度的反饋比不上真鋼琴,和電鼓類的,他可能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讓聲音難聽的可能性更少,所以用來練習可能也是一個問題。作為小型的演出之類的可能問題反倒沒那麼大……
電鋼琴,類似電吉他的試音技術,音色完全不同了,流行樂可能會用……這個貌似發展前景在另外兩者的夾擊下顯得很尷尬……
因為電鋼琴尷尬的地位,導致現在有時候也會管數位鋼琴叫做電鋼琴。
合成器,傳統是通過電路產生振動的電信號,並且通過電路來創造各種效果。總之電腦應用進來之前單單靠著模擬電路就達成了,最早合成器應該在19世紀末就開始了相關嘗試,而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moog的貢獻下就已經十分完善而流行了。
而1955年喬布斯才剛出生……
當然,因為模擬電路太過笨重,在cpu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也出現了越來越多同樣優秀的,靠著數字計算來模擬出模擬電路發聲的優秀的數字合成器。廣泛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說的電鋼琴使用的技術和合成器使用的技術是有很大差別的。這種差別註定了前者永遠是模模擬鋼琴,作為廉價候補產品出現(然而好的產品也並不真的十分廉價)。
而合成器則作為獨特的樂器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甚至並不一定拘泥於鍵盤這種形式)。
所以,電鋼琴給真的大師使用的話,一定無法完美還原大師的全部,自然會有要求比較高的聽眾覺得差了點什麼,而用來練習的話又會找不到鋼琴該有的感覺,有點類似於開慣了自動擋的汽車開手動擋會開不好的感覺。
電鋼的優勢在於相對低廉的價格就能獲得媲美頂級鋼琴的音色(手感什麼的先不說,單說大致的聲音,當然是媲美不是完全達到更不是超過真鋼琴),因此在流行音樂製作、流行音樂演奏、古典音樂不太專業的彙報演出,學校、政府部分的聯歡慶典等場景下會有廣闊的前景。但完全替代真鋼琴,讓大師在鋼琴演奏專場上使用電鋼琴,對不起,這不是他的本職工作。
————————————
然後
果然有人沒看我上面的解釋就開始給我提反對意見了,還是上圖片吧,免得有人看不懂,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嚴格意義上的電鋼琴:
如圖,5是琴鍵,6是琴弦,7是拾音器,和6可以組成一個發電機。然後6振動的時候發出電流,全程模擬信號輸出。
因為琴身內部的空間和材料都會影響到琴弦和拾音器的震動,因此音色同樣受到材料和設計影響。
原理和電吉他一樣。
這貨現在越來越少見了,所以很多人管數位鋼琴稱作電鋼琴。
但嚴格意義上的數位鋼琴是按鍵觸發設備播放錄音信號的。
這貨的前身是:Mellotron 磁帶採樣器
工作原理是按琴鍵的時候讀取下面磁帶的聲音。磁帶可以重新錄其他音色,達到模擬管樂器弦樂器的作用。
被the Moody Blues, Genesis和 King Crimson等樂隊應用並發揚廣大,在前衛搖滾風格中大放異彩。
功能(音色)上,這貨後來被普通電子琴,以及合成器所繼承。
而原理上則影響了數位鋼琴,或者說,數位鋼琴也是一種高級電子琴罷了,只不過在鋼琴本身音色上比較專註,手感也比較類似,但本質上是靠錄音的,力度被分成了一百來個等級,還不夠用啊~
而真鋼琴的力度則是線性變化的,在最小和最大音量之間有著無數多的可能性。MP3的音量(16位)可以視作32768個力度分級,當然這個分級是針對波形震動的,可以理解他需要更多的分級。但是電鋼琴的分級和這個比起來實在是小得太多了!而16位位深的錄音甚至也在淘汰中,現在一些發燒友都開始把注意力瞄向了24比特的位深了,即8388608個力度分級。
當然我同意鋼琴和錄音是兩回事,但咱連三萬的分級都不要求,就什麼時候要是能把力度分出1280(midi力度劃分的10倍)再來談能不能真正達到真鋼琴的問題吧~當然了……那樣的效用有多大是個問題,成本也必然要增長不止10倍,還要面臨整個midi協議的升級。
這樣,一個有機會真的在聲音上差不多真的到鋼琴(在維護性上又超過鋼琴的產品)價格就至少是1,000,000元人民幣了。
但是……一個差不多達到真鋼琴的產品賣得比真鋼琴還貴,真的有必要這麼搞么?
首先,最高票回答在胡扯。
近一年來,這個回答一直是最高票,霸佔【數碼鋼琴】話題精華第一名。
誤導群眾,影響要多壞有多壞。
保持微笑
先上觀點:在可預見的未來內,高端電鋼琴無法模仿高端三角鋼琴(Grand Pianos)
其他答主大多數從鋼琴演奏,聲學複雜度等方面分析的很透徹。例如基於技術和市場的分析,真鋼琴可以被數字鋼琴取代多少? - Fazioli 的回答 - 知乎
我決定從音響角度說說電鋼琴為什麼無法模仿鋼琴。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要媲美真鋼琴的聲音,什麼音響(或耳機)可以勝任?
答案是:沒有!
高端的耳機和音箱追求高保真,最大程度的還原現場的聲音。
如今最貴的耳機是森海奧菲斯二代售價35萬元,森海塞爾奧菲斯二代正式亮相 - 森海塞爾,奧菲斯,耳機 - IT之家
圖:他在聽奧菲斯耳機/(ㄒoㄒ)/~
某族老總黃章,客廳里一套音響設備總價值超過800萬。黃章在微博曬出客廳、音響的照片,這些設備都是什麼? - 清風半袖的回答 - 知乎
圖:黃章的客廳
黃老闆他很壕,
他花「八百多萬」買的音響設備,
比我們「幾百塊」買的耳機音響,
更接近真實的聲音,更高保真,更 Hi-Fi_百度百科
但也只是更接近真實而已。
耳機音響界有一共識:「設備再好也比不上聽現場。」且不說,對現場錄音就已經失真了,再放出來算是二次失真。
就算你把電鋼琴連上大奧耳機,連上黃老闆的壕音箱,空氣濕度溫度成分調好,房間內的聲學結構設計的無比科學,核電水電火電樣樣俱全,外加液氮冷卻高溫超導線材等黑科技……
電鋼的聲音依舊比不過它的採樣源(真鋼琴)
來看看最高票 的回答。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涉及聲響領域」的。
以目前的音響技術,別說是完爆了,花多少錢也比不上真鋼琴。
而且他還搞錯了一個概念,耳機音響不完全屬於電子產品,不隨著摩爾定律爆炸式發展,反而發展速度非常慢。二十多年前的大奧耳機現在依舊能賣20多萬。
尾巴:為什麼用這麼好(壕)的設備,依舊無法滿足聽覺需要?因為我們的耳朵太精密了:人的感覺有多高的解析度
「雖然我不懂xxx,但是我覺得……」
「我接觸過xxx,你這種也差不多……」
「哦這個我接觸過一些,看起來也並不難啊,我認為……」
謝 @鄒上邀
先佔一個位,問題已被修改,我也覺得其實從多角度來討論,這樣問題討論的範圍就更加廣了,也就不必糾結於一個絕對的答案,而是在各個領域所看到的一些觀點
新答案可以讓大家也都可以選擇一個想看,覺得信服的答案點贊,而不是。
4月5日更新總進度85%。。
貌似是目前知乎上最熱烈的音樂類討論話題了。。。。知乎音樂屆的大V,千古,圭大都來。。。。我只是來聲援這兩位大神的。。。。
當然如果覺得專業內容太難懂了,可以直接跳過去看「四」,一到三可能是分鐘就能看完,四可能需要幾個小時,而且很難懂但是很重要。。
----------
致學電工程的,我能理解你們是懷揣了滿心的夢想和熱情,想要憑自己所學在自己的領域躍躍欲試創出一番事業。。。。抱歉,每一個音樂家也是如此!所以你們批評 @圭多達萊佐大神電工知識的缺乏,那又試問你們對音樂,對人類美學,對藝術史有多少研究呢?至少我看來知乎上的圭大和千古留名一直都是致力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人們闡述一些含金量非常高的音樂藝術知識,他們並沒有嘲笑譏諷你們對現代音樂的淺薄理解和無知。。
有機會可以看一看圭大提出的。。我自己作為一個音樂藝術為主業的研究者,在藝術領域的研究探索遠超過技術工程領域。。本身是很反感人們把我當成技術人員來看的,原問題把我的思維導向了一個需要從電聲信號這方面去解決問題的回答思路,漸漸的變成了一個回答的主題,其實我在哲學部分想要說的,才是自己真正想回答的內容希望大家能夠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一些更多的思考。。
----------
我的觀點也是鋼琴永遠都會存在下去,我學習的是當代藝術類音樂,其中最擅長的要數電聲音樂了,我想我這種天天跟電子設備,音質,音色,電子特效打交道的人來說,我應該是比一頭埋在公式或者電路里,研究工科理科生還要明白這當中的原因的。。當然如果你們覺得自己在傅立葉變化很有造詣,能用Z轉換,卷積等就能把文科生打蒙了,我還是自信可以一戰,至少我並不是對此一無所知。。。。亮出你的公式和構想,如果真的有用而且符合實際我挺願意見證一個隱藏在中國某處的天才,懷揣著突破人類極限的夢想,然後通過知乎讓所有人明白了他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好了,一個不怎麼簡短的開頭之後進入正文.。
一、電聲音質(85%進度)
絕大多數人產生這樣的想法,主要來源還是:技術越來越發展音質越來越貼近鋼琴了。所以電鋼琴能不能夠超越鋼琴。
我首先說說,音質是什麼,關於現在的電聲樂器,主要還是分模擬信號Analogic signal和數字信號digital signal兩種,
1.1模擬信號
是一種直接用某種其他信號來模擬並記錄聲音所產生空氣振動的內容,然後通過還原這種模擬出的信號來還願聲音,因為可以儘可能模仿擬真出擁有最高的保真可能。但是使用模擬信號的蛇鞭普遍存在弱點是:
*發熱,使用電子信號電熱結果不可避免,這個熱的級別不是三四十來度的熱,而是必須裝風扇呼哧呼哧轉的熱。。否則基本呈不過十分鐘左右基本報廢級別。。。。
*音質達到一定級別後,越是趨向高保真則意味著價格就越是昂貴,而聲波還原的進展質量依舊堪憂。
*難以進行特效處理,目前能對模擬信號比較成熟的技術也只能在音量和頻率上進行改變。。
*噪音難以避免
電鋼琴目前還不能採用輕便可觀的模擬信號
1.2數碼信號
數碼信號保真度相比於模擬信號來說就要,橫向對時間進行採樣,縱向對音量進行採樣,就好像是把一個世界分成一個個的像素點,像素點越小就代表越逼真。。那麼就有人提出來當這個點像素點低於人的辨識能力的時候就已經是無損了。。然而事實上我們發覺隨著新技術的革新,人們的觀念也在一通更新,對真實的定義也不斷在進步,這個「無損」真的太美,就是小學做的一個在前面跑一個在後面追的應用題。。。。具體在第四節哲學中會講
數碼信號的採樣的時間點和力度的靈敏度都遠不及模擬音效
時間上48KHz,96KHz,192KHz代表的都是離散時間上的每秒采多少幀百度維基知乎上這種基礎知識很好差的,簡單點說就好比玩遊戲的人都知道FPS一樣,網路卡了,或者電腦配置不夠,導致幀數不夠打起來就跟幻燈片一樣。。聲音也一樣一卡一卡的根本沒法聽,人耳的時間差識別能力在0.01秒左右,而對於音高的靈敏度更高,幾乎是全頻譜範圍。。此外,採樣點的基本原理是基立於數學原理,即我們聽得到範圍,數學的缺陷就是只能證明,難以證偽。。通過公式推導出的結果經常,難以經得起推敲在實踐中真理的推敲。。在實踐中,你們會發現音高的值大多都是質數,或者無理數,信號疊加的時候每秒幾萬,幾十萬個採樣點真的很難把波形表現正確,至少需要再上一個級數的採樣點才能完成,但是我們的計算機遵循摩爾定律,目前除了Lego以外還難以製作出能夠達到那個靈敏以及計算量級的。。
對於音量量級的區分,也有的朋友說24位不夠上32位就都OK,是沒問題,但是你上個64bit給我看看。。。。理論上當然可以128bit都可以,但是你實際給我個設計圖看看,我們可以比較一下64bit的量級是2^64約等於1.844x10^19量級,是什麼樣的概念。。前幾個月大家都還記憶猶新的探測到引力波,要探測到我們所能夠解析的量級就必須是5x10^22以上。。真做出來了靈敏度達到128Bit級別的採樣設備,那也沒必要跟我們這些學藝術的在這裡BB了,自己投簡歷去NASA,MIT,十萬美金年薪等著你,期刊頭條都為你敞開。。你的大名將會被印在我們的課本上,成為人們傳頌的在中國被埋沒的天才少年。。。。
如果說那麼高的精細度有意義嗎?感知不到?目前支撐最主流的淘汰觀點也是認為「能夠超越人的感知能力」,甚至如果使用了有損轉碼,但是只要這個超過了人耳的聽力極限就是理論上的假想無損狀態。。確實單一頻率上,確實超過了20K赫茲的高音人耳已經聽不見了,甚至說Mp3的量化采點能夠製作出更精確的聲音。。我不知道是新什麼新的我沒看懂的公式,Mp3的量化濾走了人耳聽不到的弱音和奇怪頻譜,取走了這樣的一層之後就已經是失真了,即使是有反而讓人有一種「聲音變得更清晰了」的錯覺。。但是這樣品質的聲音素材,在整體的頻譜上也是嚴重失真,如果做一個實驗對比我們真人說話MP3的錄音之間的音色差距,並不是想像的幾乎聽不到,而是結果非常明顯。。
可是很多發燒友的反饋都說「64Bit比32Bit不知道好到哪裡去了」,我就不說專業的音樂家了,音樂家對音色的挑剔是無比的精確的。。請注意,任何傳統樂器根據演奏力度的不同所產生的音色都是不同的!!
而數碼直接損毀的「音質」實際上指的是整體音色質量的感覺,這個差別是顯而易見的,具體可以看我的另一個回答
為什麼播放的錄音一聽就能分辨出是錄音,而不會以為發聲體的自然原聲? - 王兆谷的回答
如果你看明白了上面的內容,然後跟我說未來多少多少年能夠達到,我覺得太遙遠了,你跟我說現在就有了那也別扯了,就如圭大說的未來我們音樂家還不知能發明多少多少開腦洞的鋼琴玩法呢,還有要搬出超聲波對於超高頻率理論的也請繞一邊去,那是一個研究脈衝和反射的,本來就不需要考慮聽得到聽不到的,聽不聽。。就好比跟愛因斯坦聊飛機的空氣動力學,跟米開朗基羅聊骨質疏鬆。。有類似於@蝦丸 致力於向我科普設備發燒友的常識級別知識,我真是謝謝你們了,最終搞得大家都很累,我寧可你砸出一個比較能讓人信服的線性演算法來還原採樣點波形。。我記得知乎曾經一個大V說過,這玩意不怕你不懂,就那種怕剛從學校出來的一懂半懂。。。。數字信號是之後一切電聲樂器信號處理,計算,設計的基礎。。數字信號在被定義的時候就出現了局限了,也就代表了一切電聲樂器的局限,就好像黑白畫面無法讓看到自己愛人羞澀的神情一樣。。對於這些為反對而反對我也不想多解釋什麼了。。。。突然覺得真羨慕某博士憑他的知識程度就能動碾搬出20年定律,多簡單啊,我這麼碼了幾萬字還指不定要吃多少工程師派別的「反對」和「沒有幫助」。。
1.3數碼與模擬相互轉換
DAC與ADC(啊喂,不要說英雄聯盟你們夠了),是一個將信號從數碼轉成模擬,或從模擬轉成數碼的設備。。我所說的無法超越的觀點,是基立於我們所處的數碼時代的知識。。
對於為什麼數碼就一定有損,我們對比一下曾經作為模擬技術的主流磁帶能有多少的精度,以往磁帶氧化鐵,氧化鎳等多種材料,根據材料的不同晶體顆粒大概在3微米~0.08微米之間。。實際應用中磁帶寬1/4英寸=6.35毫米,按照國際標準專業工作室里使用的速度每秒鐘有17厘米或者34厘米,也就是說一秒鐘有上億個晶體顆粒參與記錄聲音,雖然我自己都對這個數值表示懷疑,也不知道這樣的計算方法是不是正確,但是這一定完爆了目前十萬級的採樣點。。之所以以前磁帶被淘汰是因為記錄和讀取的轉換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晶體之間的相互軟磁消磁作用以及晶體的相互碰撞,從而導致了一個全頻譜範圍的雜音,即使這樣磁帶的逼真程度是真的超越於數碼技術,我們經歷過磁帶年代的錄音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用磁帶,彷彿聲音就是捏在你手裡能夠感受得到那個觸感」。。所以有些專家是真的認為回歸模擬信號才是真正的出路,因此索尼等大企業也將對數碼開發的力度轉回了模擬技術的開發,據說也所最新開發出來了一種新材質的磁帶能夠完全報廢掉現在所有已知的電子存儲技術實現幾百個T的容量,這有可能我們的信號處理有望進入到一個超模擬時代。。
此外我還可以舉出無數個原因,但是我覺得最有力的是2500多年前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試圖迴避無理數的存在,用整數解釋一切數。。但是我們現在知道他錯得很離譜。。可是現在的數碼世界就是只有0或者1,不能有2和小數,也許要用量子計算機來表示一種新的計算機演算法。。對於時間上來說只能有一個採樣點,或沒有採樣點,小於採樣點間隔的信號變化無從得知,因此而損失信息。。。。事實0和1之間永遠都有無窮盡的分數小數,迴避音量和頻率存在無理數這一事實,用信號轉換做出來的很多音量都無法表達,而使用傅立葉轉換絕對無法迴避的歐拉公式里,e和Pi都是無理數。。轉換到複數坐標軸上,用複數代表的頻譜做出來的值幾乎也全都是無理數,可是目前的計算機以及所有演算法都只能取近似值來進行運算。。。。我們可以用手來做各種Z轉換的演算法來實現音頻處理得到一個個無理數,分數的值。。而計算機智能對最終結果進行一個近似值運算。。。。而我們目前唯一可以做的正確的近似值運算只有0.99999999....=1。。也就是說經過了數碼處理後的一切一切都只是「看起來好像是」的問題。。
二、傳統鋼琴的工藝(進度50%)
首先要告訴大家,傳統鋼琴答題分為立式和三角鋼琴,立式鋼琴指的是鋼琴裡面的鋼絲是垂直水平面擺放,三角鋼琴則是鋼絲橫卧著擺放,如果說能電子琴能淘汰傳統鋼琴的,那我只能說抱歉了請多讀點書了,傳統鋼琴里立式和三角鋼琴都同時存在。。。。有興趣的話你們可以去看看鋼琴里鋼絲的形狀,是一個很優美的函數曲線。。這就是前人的黑科技。。
有人舉出了」自動鋼琴」的例子,這是一個在上世紀初就出現的技術了,音樂節早就有Gyorgy Ligeti寫了數十個練習曲,把自動鋼琴「非人手所能及」的鋼琴曲音樂家其實早就玩過了一遍。。包括
至於傳統鋼琴演奏的技巧,請讀完 @Fazioli的回答再說。。
這樣的精益求精的哲學,一定是出現在德國,法國,英國,甚至匈牙利,日本這些經歷過文藝復興一直到古典主義思想熏陶的民族。。。。就算撇開藝術,說工業製造的話,也是差不多的一個情況。。單一維度的超越並不代表淘汰整個工藝,和文化,更何況音樂已經不再是一門單一研究旋律,配器,節奏等的藝術了,在觀念以及思想上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飛躍。。傳統思想難以適應。。 @Molho剛中之腦提到了傳統鋼琴,踏板會出現的琴弦之間的相互振動,並且在最後提出了一個哲學的疑問。。我會在第四章裡面探討出來。。
@上官人 在他的思想實驗中提到了一個現場性產生聲音的「設備」,非常的有意思,這些思想在新媒體藝術中有很多很多的例子,都在做這方面的嘗試,藝術也在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個性。。我們有我們自己的評價、時間和發展體系和理論。。圭大更新的回答其實也是非常有力的。。藝術與技術在這方面的討可以進行的更加深入曠闊,如果不了解就直接說取代,那是依舊說明還是停留在一個並不成熟的想法。。
三、電鋼琴實際應用(80%進度)
3.1電鋼琴究竟是什麼
在回答里有很多很多很多,支持電鋼琴一方的他們的觀點主要是在「電鋼琴超越真實鋼琴」。。
是,這個問題上在功能性上一點都沒錯,電聲樂器可是,進行分型運算。。MIDI和Computer music是這50年來音樂發展的總體趨勢。。。。可是音樂和藝術從來都是存在超越而不存在淘汰,梅西安 超越 德彪西 超越 拉威爾 超越 瓦格納 超越 舒曼 貝多芬 超越 莫扎特 超越 巴赫。。。。但是他們之中沒有一個是會被歷史淘汰的,本身用「超越」這個辭彙就是邏輯上嚴重的錯誤。。音樂和藝術從來都不是單一維度的事物。。管風琴沒有辦法對力度進行掌控,被後來有力度鋼琴超越,但是我們還是會保留管風琴的演奏專業。。。。用金屬製作木管樂器能夠形成更好而且更穩定精確的泛音共振,但是我們還會稱金屬做的薩克斯是木管樂器,而這種「超越」使得我們喪失了很多古時候的演奏韻律和技法,而變得過於模式化了,邏輯更進步了可是技法反倒倒退了。。我們對超越的定義該是什麼樣的呢?請到哲學篇章中接受重度精神污染。。
電聲鋼琴使用的主要是在MIDI領域,要糾正一下各位大V @千古留名@圭多達萊佐@Fazioli 的錯誤,目前真的做得好的電鋼琴是帶有按鍵力度感應的,也增加了琴鍵的模擬手感力度設計。。。。從演算法邏輯上是盡量做到與真鋼琴一模一樣,好的電鋼琴的費用大概在2萬人民幣往上走。。這裡指的不是我們年少時候看到的給小孩玩玩的電子琴。。。。如今的模擬電鋼琴發聲原理已經可以做到根據感應幾十萬個力度和速度的變化。。來計算出這個力度對應的音錘會產生多少敲擊的力度,可以使琴弦產生什麼樣的震動,並且通過卷積運算在有限的採樣點裡面把聲音儘可能按照真實的情況疊加,並且表現出來,據我所知這項技術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是雅馬哈獨享的黑科技了在半導體應用的非常純屬的當時,到達這種程度是必然的。。。。最終結果也的確是能夠和真實鋼琴來相媲美,在這個領域裡,工程師們真的做得最好了,真的是一個值得佩服的工作。。然而我在電聲音質篇章裡面已經講過了所有的電聲演算法,最終都必定會面臨音質的損耗。。。。工程師如果抱著真正的求知鑽研的態度,也就意味著必須承認這一點並且為此而努力改進技術,現在還沒有到能本末倒置的地步。。
並且。。。。這些都是基立於數字工程設計,如果想讓這些工程師他們明白彈鋼琴還有Prepared piano,讓他們明白音樂里的時間與感官等概念。。那就回到了我們領域需要繼續做的很多工作,至少要讓人們慢慢明白了解現代音樂為什麼要這樣做,不至於讓人說聽不懂的就是現代樂了。。。。反正作為這塊領域的學者,大家懂就好。。。。
在此之外@上官人的答案也提供了蠻有意思另一種觀點。。我本來就很想寫在答案里,可是因為個人時間比較緊張,接下來會在第四章哲學討論中詳細分解,
3.2傅立葉函數
傅立葉是一個法國數學家,傅立葉就基於微積展開了的數學研究。傅立葉轉換還有它的意義,就是可以通過數學計算,使得數學計算使得多個正弦波形相互疊加「形成」任意一種波形(理論上來說不能用「形成」,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無限接近)。將一些採樣點型號到了複數坐標的表示出採樣點和頻譜之間的轉換。。。。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一般來說傅立葉轉換都是針對於離散時間的信號採樣計算的。。
10年前,我還是個高中生時看著《心靈捕手》里傅立葉轉換似乎只是凸顯天才少年威爾的墊腳石,當時的我正糾結於高中解析幾何怎麼那麼簡單的問題,對此也是毫無概念。。而現在我是知道這是個通過公式
能夠打開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學世界。。什麼意思就是理論上通過數學公式我們可以將多個波形進行疊加,用數學來計算出全部的現實中聲音的波動情況。。理論上我們可以生成任何波形。那麼理所當然的這個任何波形的集合肯定包括鋼琴所能夠生成的聲音。。。。然而這就是運用純邏輯的數學的漏洞,因為它只能證明,不能證偽,在推理時一切都是那麼的正確,殊不知疏漏了什麼,只有當錯誤發生的時候才回頭查找問題所在。。
然而,這又如何?這是一個最基本的連續傅立葉轉換,使用卷積來進行濾波和頻譜上的某位跟我爭論了半天說這是常識性的知識,那請你把這些雅馬哈工程師正在研究的「常識性知識」來教教我們這些中小學知識級別的人來普及一下。。我所知道的「常識性知識」一點都不簡單,具體在3.1應用裡面都已經分析過了。。。。還是一樣的話,如果有一位天才對「常識性知識」能掌握得如此精通熟練了那麼請應用於實踐,申請專利,發表到期刊讓大家都來看看。。
現在電鋼琴逼真的聲音並不是使用真鋼琴的樣本,而是分析了鋼絲結構之後對進行一個模擬計算得出相應頻譜可能出現的一系列音高,最後將這些泛音疊加後獲得一個非常逼真的鋼琴鍵音高。。通過這種方法確實可以模擬出以假亂真的鋼琴音色了,並且由於是數字信號,使得任何對信號的處理變得非常簡便,我們可以很快速的通過改變音色的演算法產生各種各樣的電子琴音色。。
四、對於科學技術正確的哲學理解(40%進度先發出來,日後補充)
作為藝術生出身的多少也算個文科生了,我很喜歡聊聊哲學問題。。而我這裡想要給大家並不是直接給出這個問題的絕對答案。。藝術很快就接受了其他領域的思想變化進入藝術領域,而如果說就單單涉足該領域,並有更強的,憑此可以取代一些現有藝術理論,藝術思想那顯然還是遠遠不夠的。。。。
不可否認,這些新技術的開發的確是足以顛覆我們所有人對真實對世界的理解,不停的在驚奇與恐懼情緒的交疊之中發問,質疑。。可是我們的藝術,哲學,人類社會也是一直不斷的在接納改變,在變化中產生歷史和文化。。
預警一下,這部分重度精神污染,可能引發無數個無法解決的疑問,有顛覆對世界認知和基礎常識的危險。。
先腦補一些知識,2400多年前柏拉圖說什麼是存在?比如我們做的一張桌子,桌子本身最終會朽壞,被毀滅消失。。但是木匠卻能根據桌子的樣子重新做一個新的,製作的工藝也會改良,桌子的形狀也會變化,木匠會死,但是製作方法會傳給下一代木匠,也可以把方法傳播到地球另一端的地方,讓本森沒有桌子的地方產生桌子這件事物。。精神世界裡思想概念里的桌子會永遠存在下去,不管它是木製的,塑料的,玻璃的,不管它的結構再怎麼變化,形而上學來講它還就是桌子。。那麼就是說鋼琴,它自始至終就都是這樣的一個存在,我為什麼要在上面長篇大論的說一些電子信號處理的缺陷,就是想說明,本質上傳統鋼琴和電子琴的發生結構,原理等等都是不是在同一個聲學維度上,這正是類似於 @上官人 的替換本體的思想實驗在古希臘時代其實就已經有人嘗試過了,也是一個人類思維必不可缺的思維方式。。。。近代哲學的發展也告訴我們,這種思維方式的最後結果必然就會產生二律背反,同時出現兩個命題
鋼琴可以被技術取代,按照現在的科技發展,完全可能出現了一個可以實現或者超越鋼琴的產物,但本身不是鋼琴的事物。。
鋼琴不能被技術取代,一切開發為了模擬鋼琴樣而開發的失誤,本身就講鋼琴的存在本來特質注入了設計中,因此鋼琴的存在於形象依舊存在於新開發的事物中。。
兩種說法在各自的思維方式領域都完全成立,但是結論卻相互矛盾。。我們現在的認知程度,單單從形而上學去思考問題的本源已經陷入了困境。
顯然這樣看來就不難明白,真實,取代使人們藝術中的一個觀念,也就是說只要這兩樣東西不屬於同一事物,人們就必然會從相同的維度,和不同點去發現他們的差異,以及功能性。。比如生活大爆炸里有一段佩妮不小心在謝耳朵的坐墊上打上了油漆彈,然後反過來偽裝,正常人覺得沒差,但是謝爾頓卻完全接受不了!!去請專業人員洗了之後,謝爾頓依舊要吐槽表示不能接受那化學藥水的難聞味道。。我們每個人構建認知,構建相同點和不同點也都是不一樣,即使在本領域覺得鐵板釘釘的事情,一旦上升跨越到不同領域在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邏輯和知識之下,很快就土崩瓦解。。。。同樣的道理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上面的對於數模轉換的知識以及證明是講的清楚的,鐵板釘釘的事實,都是在。。所以很容易讓人信服,相反一些難以說清的事物,。。音樂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事物而存在的?我們音樂家也說不清楚,鋼琴又是如何存在的呢?圭大其實說的很清楚了,單單是目前已知的發聲體系,去替代完全一模一樣,作為兩件不同的事物我們永遠都會發現鋼琴能做一些事情,電鋼琴能做另一些事情。。。。對於什麼層面上的取代,替代,淘汰這個定義本身就很難下,由此替代取代,真的很難說即使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不能,究竟是會不會,能不能,為什麼會,或者能我們都不關心因為我們一直都是無從得知,無從證明。。我們知道的只有,這個存在並不是在一個很短的時間裡就從沒發明到被發明的,整個技術改良的過程也是一步步在進行的,我們又怎麼得知現在的電鋼琴只是對鋼琴的一個跨度比較大的技術改良而離所謂的替代差的很遠呢?我們都無從得知,所能夠擁有的標識就只有鋼琴這樣的存在,它作為一個本身事物,聯繫了整個音樂文明,電鋼琴作為整個文明之中下掛並且新衍生出來的一個形態,何以談替代?。。所以即使假設有一個科幻的時代了,那麼由此必然會有行為藝術家「不插電演奏鋼琴100天」,這樣的行為藝術還是標記了鋼琴的存在無法取代,替代,淘汰。。有人會說這是藝術家無非就因為情懷,都是沒有實用性的。可是事實上卻有著無數圍繞關於此類主題的藝術存在激發我們深深的思考。。
另一方面,我們對真實的觀念隨著時代的進步也是在不停的更新進步的,這個過程中取代替代的意義如果不明確的話,自然而然的我們的疑問就會被導向——如果這樣鋼琴就能被替代,人類能有在什麼層面就會被替代呢?最終我們只能說技術能做到怎麼怎麼樣,相對於真鋼琴比較來說怎麼怎麼樣,技術發展在實現某些非鋼琴的事物能具備鋼琴的功能,或者擅自定義了鋼琴的主要功能,而無視其中一者的其他特質,那麼這個能不能也就站不住腳了。。。。
稍微輕鬆一點說,我們查史料能知道早在最初的黑白膠片電影出現後不到就30年,就很快發現了平面電影沒有縱深,有許多電影藝術家還沒有解決彩色電影的時候就有一些腦洞比較大的人在做立體視覺,三維空間概念時嘗試,以百年前的人們就已經開始開發並且含香現在的IMAX電影。然而我們現在,裸眼3D,全息投影,VR技術的理論原形都已經做過嘗試了,可是人們依舊感覺不到「真實」。。。。其實所謂的「真實」是一個觀念,哲學層面的尺度,當我們提到一個擬真技術的時候,那本身它就一定是虛擬的,我們無法把事物它當作真實的事物來看,即使它可以真實到可以完全欺騙我們的感官。。為什麼我在上面剛剛討論完了這種思維方式的困境,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理念討論呢?其實我是想說另一個角度的想法。。我們開發出一個一個事物,還有另一個根本因,「我們曾經沒有這件事物」。因此我們開發電聲樂器,電聲鋼琴,開發人工智慧,一切本身就是為了逼近或者是超越的形象去開發區設計,因此最終結果呈現出的形態,必然是讓我們的思維感覺到是一個被超越或者即將取代的概念。或者說這些新技術會讓我們產生一系列的疑問,更多的就是因為本身我們就是想要它們變成這樣而去開發的,因此我們的思維才會朝著這個方向被引導,即使當下沒有實現這個技術,但是順著推理最終會認為「一定會產生一個可以取代的技術」。。這是我們固有的思維漩渦,可以說人類在完全。。我們本身便是以在某個單一方向更優的情況去構思設計開發這些新技術,AlphaGo與李世石4:1的結果除了因為它強大的計算力外,這個開發本身即是要實現一個與人腦匹敵的計算機,這次AlphaGo輸了一句,技術人員就會進行更進一步地改良,因為在他們的領域,不在這個單一維度上徹底擊敗人類就是誓不罷休。。。。然而稍微轉換一下思維,AlphaGo作為能不能像李世石那樣傳授棋藝呢?不提溝通交流的障礙,設計人員根本就沒有在這個維度上進行開發。。只要這個機器是人類開發的,那麼它本身就不是人類,也不能超越取代人類,因為它就是被人類開發的。。即使這台機器能夠在今後實現自我學習,但就好像爹生娃,在發生的一刻就成了既定事實,不論怎麼改變都無法這是我們人類構建倫理社會的基礎,也是產生這些技術的基礎,推翻就意味著我們的一切推理都被推翻,因而取代人類的可能性也被推翻。。。。
回到鋼琴的案例其實也是一樣的,技術人員為了解決當下的技術難題,如果把「逼近甚至取代鋼琴」設定為目標進行開發,那麼它永遠都是烙上了真鋼琴的存在,無論成為為什麼樣的形態都無法取代,哪怕是擁有無數種額外功能,可以摺疊展開當直升飛機開的電子鋼琴,都不能取代鋼琴的存在。。。。但是倘若我們把技術開發作為目的,開發一種新鋼琴。。作為一種應用技術,在音色上會逐漸產生另一種性的特點,產生更多的與鋼琴不同的。。最後成為與鋼琴毫不相干的另一種食物。。。。這也正是電子音樂,電子鋼琴發展的真實現狀,開發的新技術,新的音樂理論體系,是針對於整個當下時代而進行思索的,新的音樂理論基立於傳統藝術理論,也必然產生了與以往不同的疑問和想法,因此才稱為另一門新理論。。。。跳出有限維度下的思維方式後,我們才能把不是鋼琴的事物命名為「鋼琴」,而繼續拿這兩者來比較功能性或者討論也不在具有意義。。誇張一點說就好像,我們不會用一把螺絲刀來替代挖掘機來挖掘,也不會用挖掘機來做螺絲刀的工作。。。。退回來說,如果技術是為了實現一些目標,這個目標一定是一個構想。。如果這個目標是定義為替代取代超越某一個事物的話,這個科學意義的探索就到頭了,轉變為工程學的實現。。我們的視角必須是很廣闊的
關於一些新興的數字藝術,新媒體藝術,我見過很多很多因為科技發展把我的腦洞轟得稀巴爛的,發明創作。。比如一個叫Stelarc作的一個很重口的藝術,就是在自己的胳膊植了「第三個人工耳朵」,這是個很有名的東西,搜一下應該很快就跳出來了。。那個作品從外觀上看樣子很恐怖,很驚悚,一點都不美,但是為什麼我們要承認這些新媒體藝術的價值?開發者的本身想要嘗試的是從一個本不是為聽覺而存在的部位進行聽覺方面的神經開發,倘若我們的大腦能夠因此而改變逐漸建立一個新的神經系統,或許從而我們可以聽到現在人耳所能聽到的頻譜以外的聲音,比如原本我們聽不到的超聲波,與次聲波。。如果是真的話,那我們的語言,藝術,甚至人類社會和文明都會被整個顛覆,向一個我們如果沒有這種感知能力就完全無法想像的方向去發展。。。。
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到了這個層面鋼琴就是成為了我們人類對真實的一個圖騰。。象徵一個虛擬時代之前的圖騰,人類的操作行為——演奏,生產行為——演奏出音樂,互動行為——演奏出音樂給人聽。。。。由此也有創作音樂,改良鋼琴,答到這裡是不是已經跑題了?其實沒有我們構建一個知識體系一個思維的時候就必須
文化與文明的概念,當我們提到計算機,科技,這些是文明的層面,是存在升級競爭淘汰等觀念的。。而文化,卻是一個紮根於整個人類所有的習性和生活當中,無法被輕易改變或者。。。。人們常常抱怨過年氣氛越來越淡,但絕不會說咱別過年了,就因為意識里有「年」的文化觀念,所以才會抱怨年味變淡了。。王東嶽老師在西方哲學課中講過:不管是什麼樣的物理學,科學理論往深層次鑽研必然是要解決一個哲學問題,否則那就只是一個工程學的應用,而不是科學。。
*用文字這麼大篇幅闡述,解釋,爭論,的過程。。藝術的奇妙語言里,這一切都敵不過一台鋼琴真實的擺在我們眼前,即使它是破舊不堪的,即使它是經歷年代甚至有損毀了的。。。。擺在這裡,一切盡在不言中,就看我們有什麼樣的心去看去體會這個事物,它是多麼的不可替代。。我想大家看完我的這部分回答,再回頭看鋼琴的存在,所帶來的感受,思考也一定是跟以前不再一樣了。。。。
@強諫犯 他說了AlphaGo還有那些機器人,的確是最近非常厲害黑科技的成果,如果讀完了我這段哲學篇章所描述,他的回答還那麼站得住腳引起共鳴嗎?此時我就想問問@強諫犯 ,類似這樣的研究開發過程你有參與過嗎?你真正了解這些一線技術開發人員每天在做的工作嗎?。。。。你所謂的的超越究人類並且淘汰竟是自己研究並且有一個突破構想?還是只是看了我們早已知道黑科技,心靈被震撼了之後然後進行的一系列幻想?如果是前者,請對我說的一切嗤之以鼻,出門左拐馬上建立團隊去找風投,你真有想法就不是要說服我們這些沒錢還玩音樂一根死筋的窮屌,你需要的是有開放思想並且有錢能給你個幾億美金估值的風投。。。。如果是後者,要不我給你買條毛巾買塊肥皂,給你快點去洗洗然後早點睡吧。。。。
*更新下,知乎最好的就是集合了各自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大家可以很方便地把腦袋裡的東西互通有無,我看到很多答案感覺很棒很厲害,原來電子技術和音樂已經有這麼精細的合作啦XD。但是這題里出現了詭異的無腦站隊,有個帶頭的……
你們應該知道我想駁誰,沒錯就是強諫犯,所謂「我對音樂的理解,估計大部分學音樂的都不如」的大神。
此人撐死是個百度貼吧撕逼水平,很多言論都是活在夢裡才說得出來的,本打算寫點東西駁他,可是突然看見他的一條評論:
這真的是……瞬間low到我連駁的興緻都沒了,你年紀輕輕泡不到妞就泡不到唄,長篇大論攻擊音樂人給人扣情懷黨的帽子是搞笑么╭(°A°`)╮
那麼我重點想表達的是:鋼琴電鋼琴都是樂器,再怎麼說最有話語權的都是它的消費者而不是製造者,為什麼音樂相關的人一致認為無法取代呢?他們也不是四五十歲的大叔或者六十好幾的老古板吧?何況各位有多少是在研發或製作電鋼琴的呢?讓我舉個例子吧(以下舉例僅針對極個別「科技信仰」站隊者,感謝和歡迎討論交流心態的各位)——
我用最尖端有機物複合技術研發了一款辣條,我認為這辣條十分無敵,在口感和口味上已經超越了和牛。
但是真正試吃辣條的人還是表示講道理真牛肉更好吃。
還有美食家很細緻的告訴我從口感和口味上來講為什麼辣條還是沒有和牛好吃。
我:不可能的,用這種原料和技術做出來的辣條絕對強於和牛了,我吃起來覺得簡直好吃。
美食家:因為balabala等等,這辣條還是比不上真正的牛肉啊。
我:那麼我用balabala等等的牛逼科技,改變辣條的結構,把辣條的紋理和汁液全部變得和牛肉一毛一樣,服不服?
美食家:……
我:我可是學了數理化的,你們這些追求吃的傢伙怎麼會懂,早晚科學會取代你們,你們只是人類進程上的附庸( ̄ヘ ̄)
美食家:……不是自己的專業強行答題不可取(?? . ??)
如果硬要說鋼琴是高逼格是在裝逼,那麼辣條有沒有好理解一點?
。
。
。
。
以下是心平氣和的原答案:
題下若干音樂行業的學習者和從業者都是客客氣氣講道理深入淺出地解釋為什麼不會被取代,而那些鑽牛角尖地用科技信仰堅持一定能夠取代的人態度實在不太友好,隔行如隔山,要是好好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論支持我們當然尊重,何必明明自己是不了解鋼琴的門外漢非要說一幫練鋼琴聽現場交響樂的人是在裝逼是在堅持沒有意義的情懷?
不少人認為幾個答案里說不同的鋼琴聲音都會有細微差異,演奏技巧如此複雜講究就是一種糟粕,該被將來更人性化更容易的電鋼琴取代,但實際音樂就是因為這些細節才值得追求,不然為什麼一首曲子要有這麼多版本?音樂本身就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需要用心凝練的藝術。
例如一首曲子拍號是四三拍,但演奏者心裡需要打八六拍,心裡有連續的小拍子曲子才會有律動,這就是很常見的一種二次創作。同樣的和弦兩種觸鍵表現出來的音色就是兩回事。彈慢板比快板更要功力,充滿內心戲才能滿足聽眾。說極端點使勁砸琴那種琴聲在木質音箱里炸開迴響的音響效果電鋼琴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沒有。
所以電鋼琴會越來越先進和普及,但不會取代鋼琴。
卸腰
不會
原聲樂器永遠都會存在,哪怕電音樂器發展得再好。現在的合成器什麼音色做不出來?可是為什麼大家學樂器還是去學原聲樂器而不是學如何玩合成器調製音色?因為他們彈的是一種情懷。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吃飯的目的反正是吃飽,為啥要花心思去做美食,而不是直接按健康比例去吃各種營養素?
電鋼琴中本身的聲音就是真鋼琴的採樣,沒有真鋼琴,就不可能有電鋼琴。如果哪一天沒有了真鋼琴,電鋼琴音色的採樣從哪裡來?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電鋼琴相比於真鋼琴,除了不笨重之外,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連接電腦作為輸入信號。真鋼琴只能用來演奏,但是電鋼琴可以拿來製作音樂。要想百分百模模擬鋼琴的手感,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出和真鋼琴一樣的鍵盤機械結構,但是槌子不是擊弦,而是擊打一個對力度敏感的感測器。當然這樣的話不僅同樣笨重,造價不會比真鋼琴便宜,在市場上也沒有意義。要追求演奏效果的,直接彈真鋼琴對著麥克風錄就是了,為什麼要用電鋼琴彈?
不是做不出來,是沒有意義,所以不會取代
【歡迎關注我新開的專欄 音樂中的科學 - 知乎專欄】
4月10日更新。利益相關:兒童音樂啟蒙教師。看見這個題目,有許多感觸,一邊閱讀各位的回答,一邊通過網路搜索解惑,很有樂趣也增長了見識。感謝。
這兩年,碰見好多直接買了數碼鋼琴找來學鋼琴的家庭。一般不會主動去說服家長購買更昂貴的立式鋼琴,對於啟蒙階段的學生家庭來說,一兩萬起的樂器,有些時候,就會斷送一個想學琴孩子的美夢。爸爸媽媽會有更多的考量。更多的花費對於承受不起的家庭來說,壓力最終會導向孩子。
在普通家庭用琴這塊,傳統聲學鋼琴的銷售份額不可避免被侵蝕了。一些大的鋼琴產商調整戰略,數碼鋼琴逐漸作為重要的銷售增長點。價格越低廉,廣告媒介影響越廣泛,就會有越多的父母購買數碼鋼琴。不遠的將來,對於消費型鍵盤樂器來說,數碼鋼琴全面取代傳統鋼琴不可逆轉。
對本人來說,目前在使用的是一台三角鋼琴雅馬哈C3、一台立式鋼琴雅馬哈U2和一台廉價的數碼鋼琴P85,接下來會考慮購買心儀的數碼類鍵盤樂器。
分享幾個數據。鏈接手機發不了,隨後補上。
根據NAMM 2014年的全球報告,美國在2013年銷售立式鋼琴20242台,同比前一年下降8.3%,十年間銷售總量攔腰折斷。而數碼鋼琴的銷售量上升1.9%,全年銷售額130432。
三角鋼琴在過去十年,銷售總量下降了63.34%
傳統聲學鋼琴總體下降了60.76%
數位自動演奏鋼琴也很慘烈,下降65.45%
最後來看數碼鋼琴,銷售量同期上升接近10%,平均價格反而下降約10%。經濟如此不景氣,以量取勝是王道。如果沒有了數碼鋼琴,鋼琴這種鍵盤樂器在美國幾乎要被邊緣化。
全球的聲學鋼琴銷售增長疲軟,在發達國家下滑已久,廠商只能通過搶佔新興市場、降低生產成本來保持鋼琴盈利。例如雅馬哈公司在2010年開始實施的產業大轉移,將工廠建到離木頭原產地近的印尼雅加達,以及離銷售市場近的中國。
目前聲學鋼琴依然佔據著中國樂器銷售市場近三分一的份額,但其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同時,數碼鋼琴的市場比重擴大。
相比之下,數碼鋼琴在中國幾乎在用飛一般的速度大躍進。
中國的鋼琴以及電子樂器廠商,能上不能上的,都在加緊搶佔數碼鋼琴市場,珠江集團的目標是年產10萬台的數碼鋼琴,以滿足需求。
將來,普通民眾說起鋼琴,會不會泛指digital piano!
未來,對於在家自學音樂自學數碼鋼琴,本人持樂觀態度。科技的進步帶動了鍵盤樂器的發展,沒有不可能,似乎是這樣。
數碼鋼琴無疑在綜合性音樂學習方面有著更廣闊的空間,假如類似Tido、Touchpress或者蘋果這樣的公司將他們的研發應用到數碼鋼琴系統,人們將擁有更多元化的方式來學習和感受音樂。在這方面,日本的樂器生產商已經先行好久很難追趕了。
最近在中國熱門的THE ONE 雖然飽受詬病,但不可否認音樂智能教學是大的趨勢。另外還有被網龍公司收購的Promethean,該公司是一個研發教育領域互動學習技術的開發商,上個月在上海幼教展感受了他們的觸控式學習桌,樂器學習平台就像一個超大桌面的Garageband。
想像一下戴上Oculus 配合數位鍵盤跟著Hiromi上原廣美學習爵士鋼琴的情形吧。
圖片拍攝於上海幼教展Promethean展台
以上,就將結束吧。
引用數據來自:
The 2014 NAMM Global Report
https://www.namm.org/files/ihdp-viewer/global-report-2014/A7352D4907B25A95B2CE27A075D3956F/2014MusicUSA_final.pdf
http://www.yamaha.com/about_yamaha/ir/presentation/pdf-data/2010/pres-101202e.pdf
假如你有幸得到一架鋼的琴,要好好學習,下苦功夫哦!會懂得演奏真鋼琴的人,是這個世界上為數不多可玩轉時空的超人耶。
專業演奏角度來說不可能被取代,日常生活角度來說數鋼的市場會越來越大,但也無法取代機鋼,流行音樂的舞台上倒是已經取代了233,常見歌曲節目里台上的大三角,絕大部分是一個空架子,裡頭鑲一個舞台電鋼。
聲音上來說
數鋼錄音採樣乃至物理建模,在現在的技術條件下,都會做一些妥協和近似,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擬和逼近機鋼的聲音效果。不過這個對多數人來說是小事,因為如果閉上眼睛聽不出來差別,則差別就沒意義,而多數人是聽不出來的。
手感上來說
中高端數鋼的鍵盤系統已經連擊錘和斷聯都做上去了,甚至還有共振,不過手感和真鋼還是有區別的。不過這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小事,因為如果堵住耳朵蒙上眼睛光試鍵盤,絕大多數人根本分辨不出來哪個機鋼哪個數鋼(低端數鋼的鍵盤除外),畢竟就算是機鋼也是不同型號手感不同。所以,鍵盤有區別,對試不出來的人差別也就沒意義。
但是,對彈的人來說就有問題了,數鋼出好聲音太容易,控制起來細節太少,彈的時候就好像有個過濾器把你輸入進去的東西吞掉了很多,控制起來不那麼纖毫畢現。彈慣好的機鋼的人上數鋼肯定能彈,但是會覺得這東西怎麼就是差口氣。而用數鋼學琴的人換了真鋼也能彈,但是出來的聲音就肯定大打折扣,因為電鋼其實在發聲方面做了美化或者說降低了難度,你不太可能彈出糟糕的聲音,上了機鋼,彈法不對,聲音就不行了。
所以我認為,如果是正經的專業學習和演奏領域,至少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機鋼不可能被數鋼代替。但是在流行鋼琴及通俗歌曲伴奏等領域,數鋼因為更容易出好聲,能更好地融入整個舞台聲音系統,會取代機鋼。一般家用來說,據賣琴的朋友說,其實整個市場的容量都在增加,買機鋼和數鋼的都很多,所以在家用方面,估計也談不上誰取代誰,還有不少壕為了不擾民倆都買了。
最後扯點別的建議
如果成年人學琴,數鋼完全OK,不擾民是王道。
小孩學琴,非專業路線,數鋼OK,專業路線則最好機鋼。
知道嗎 雖然你們是工科 但在音樂的領域裡 你們就是民科 呵呵噠。
我認為不會被取代,一個是傳統樂器,一個是現代樂器,我們知道樂器是傳達音樂的途徑和手段,但目前製作出來的電鋼還不能達到跟鋼琴一模一樣的音色。鋼琴不同的觸鍵方式和發出的音色息息相關,音色可以根據手指的控制發生各種變化。這種音色微妙的差別,電子設備是比較難做出來的。所以它演奏古典音樂出來的聲音就欠火候。跟鋼琴相比,起碼在這一點上缺乏競爭力。
同一首曲子100個人彈可以有100種味道,這正是音樂的樂趣。真正懂音樂的還是喜歡不同的人,不同的音色帶來的感動。而不是千篇一律、冷冰冰的電子聲音。
https://www.zhihu.com/zhi/people/723261689411174400 (二維碼自動識別)
說個最簡單的,你即使是千萬級的音響,也不如現場音樂會爽。
其實其中的原因就是共振與反射。
先說共振。
鋼琴擊弦機敲動所產生的共振,不僅是琴的共振,還有你的地板,牆面的振動,同時這種共振由於溫度與濕度的變化,即時同一個音以相同的力度,間隔十秒在同一個地方彈同一台琴,產生的震動都不同,是隨機的。而電鋼琴從音響里穿出來的只有喇叭震動產生的聲音,這是無法引起周邊物體的諧振的,同時電鋼琴無論是採樣音色還是合成,都是事先的設定,是完全死的,不會有多樣性。以127的力度敲擊yamaha s6 concert音色 ,他永遠都是那個音。而你即使用機械臂以同樣的力度去敲擊同一台鋼琴兩次,產生的效果也一定不同。在演奏鋼琴時,這種琴體細微的震動也會通過鍵盤反饋給你的身體,電鋼琴是永遠做不到的,即使他是全配重。同時,震動產生的一些頻率雖然是人耳不可聽辯的,但卻是可以通過身體感知的。
再說反射。
琴弦震動後琴體共震,同時琴體內部產生反射,讓你產生了包裹感,再加上周邊環境來自四面八方的反射,形成了你最終聽到的聲音,從錄音技術上來說,你聽到的是「全景聲環繞」。
而當你在彈電鋼琴時,聲音只會從你的喇叭里出來,你聽到的只有直達聲,不會有四面八方的反射聲。
電鋼琴採樣音色中或多或少的會錄製到混響,因為不可能達到一個完全無反射聲的聲學環境,那麼你聽到的聲音的空間感,一定與你當下所處環境不符,你就會跳戲,因為你彈出來的聲音和你本人不處在同一空間內。第二,無論是採樣音色還是合成音色,都是經過數字到模擬這樣的轉換的,那麼就一定會有缺失,不可能像純模擬信號,可以有一個圓滑的過度。
以上
不可能。別搞笑了,電鋼和鋼琴是兩種樂器,是兩種樂器,是兩種樂器!他們是用來滿足不同的需求的,一個用電鋼當鋼琴練的人,最後基本上就是成長為一個四不像,不僅鋼琴彈不到好的水準,而且還不知道電鋼琴的真實用途。
哦,我還忘了題目有個從物理角度。我是文科生,不懂物理,但是我覺得你設定的這個物理角度完全沒有意義,確實隨著科技發展電鋼和真鋼琴肯定是差距會越來越小,但是取代鋼琴應該做不到。機器人越來越智能化,以後是不是機器人取代人類,就比較明了吧,機器人和真人是兩種存在,兩種類別的東西。
隔了幾天,發現題主又改了個從技術和市場的角度,真的很閑啊,鋼琴和電鋼是較上勁兒了非要個你死我活?懂技術的角度逼逼叨叨說一通你真鋼琴要什麼我不能給?懂鋼琴的角度也逼逼叨叨一串你這個做不到,那個做不好的。。。很有意思嗎?很閑嗎?很有必要嗎?搞得電鋼就像小三一樣非要來和真鋼爭原配似的。
不要因為一個人是腦殘,破壞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和諧好嗎!
推薦閱讀:
※鋼琴剛起步如何給日後學習即興伴奏打基礎?
※比較好奇那種教鋼琴的老師教了小朋友一年以上結果那孩子還不會認譜這是咋教的?
※成人應該怎樣學習鋼琴?
※21歲學鋼琴會不會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