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法律角度看待東方快車謀殺案?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中國,那麼車廂上的人該如何判刑?
不知名民事律師信口胡謅如下。
基本情況:十二個不同國籍的人合謀並共同殺害受害人,某知名偵探機智的推理出全過程,各犯罪嫌疑人供認不諱,後知名偵探向警察告知另一種推理結果,引誘警察向錯誤的偵查方向進展。
簡要分析:
1、在根據犯罪嫌疑人口供和相應證據能夠證實犯罪事實的情況下,十二個犯罪嫌疑人涉嫌故意殺人罪既遂,依據誰出的主意、在犯罪過程中的作用、所刺傷口的深淺等情況可能分成主從犯,也可能都是主犯,依據《刑法》232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連刺十二刀有可能屬於情節惡劣,量刑可能從重。
2、某知名偵探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引導警察往錯誤的偵查方向進展,涉嫌《刑法》310條包庇罪,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管制。
3、由於涉及到多個國籍的人,管轄會非常複雜,可以假設成十二個不同省市的。
可是題主啊,在中國您覺得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兒么?
還是把影片里最為經典的台詞粘貼一遍。
The rule of law,it must be held high!And if it falls,you pick it up and hold if even higher!For all society,all civilized people,will have nothing to shelter them if it is destroyed!(法治必須高於一切!即便有失公允,也應重拾信念使其歷久彌堅!法律信念一旦崩塌,文明社會將無棲身之所!)
1,發生在中國,不論是列車經過地還是最後到達地的我國警方都可以立案偵查,只要犯人沒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國籍不重要都依我國刑法定罪。
2,全部乘客共同構成故意殺人既遂,這段時間忙沒空看這個電影,不知道他具體改編了什麼情節就不仔細分析主犯幫助犯這些了。如果有是做偽證來協助兇手的人的話,我們需要看他和兇手事前是否有通謀,有通謀就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的罪和偽證罪想像競合)擇一重罪處罰,沒有通謀就定偽證罪一罪。
3,我們的大偵探菠蘿有可能構成包庇罪。
4,復仇在道義上是有正當性的,但是在法律上它不能單獨的成為阻卻性事由。想復仇可以,報仇雪恨以後要接受法律相應的制裁。
當你舉起刀殺死別人時,你曾經受到的所有委屈和痛苦都將不復存在,你的行為只能讓你從被害人變成殺人犯。
就算你覺得你殺死的這個人罪有應得,甚至你知道全天下的人都希望他死,你也不應該做舉起刀的那個人,沒有人值得你以自己的人生為代價去制裁。
制裁壞人的應該是法律,而不是某一個人,雖然電影結尾主角說快車上沒有兇手,但我依舊認為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兇手,包括主角。
難道說理由合理的殺人就不屬於犯罪嗎?
一個人再怎麼變態,再怎麼噁心,都不值得你賭上自己的未來去殺了他,無論你有多恨這個人,無論你有多大的委屈,無論你有怎樣的理由,當你舉起刀殺死那個人時,你心裡所有的恨與委屈都會被稱作殺人動機,而你殺死那個人的理由會把你送入牢房。整部電影的主要矛盾,就是當道德同法律出現衝突的時候,正義的天平應該傾向哪一邊。一個作惡多端的人的命,和十二個痛苦的復仇者的命,哪邊更重?
大多數人無疑認為是後者,這也很符合法律的價值判斷。但是「同態復仇」(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各國法律都排斥的做法,即便殺人是出於義憤,也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偵探最偉大的地方,不在於他的推理多麼的巧妙、思維多麼的縝密,而在於他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敢於跳出來拷問人性。並且在最後,他選擇包庇了這十二個人,這對於觀眾(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莫大的慰藉。
好在偵探只是偵探。如果他們面對的是法官呢?如果這場拷問發生在法庭上呢?sry,法官只能選擇尊重法律。法律是一個國家的制度保障,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底線,培根(不是肉)說過:「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好比污染了水源。」如果這十二個人被無罪釋放,那麼傳遞給社會的是怎樣的信息?人們會誤以為出於正義的復仇是法律許可的,我們都有處決壞人的權利。那麼這個世界將一片血腥,所有人都能成為劊子手。
他們團結一致報仇除害確實令人感動。但在這場共同犯罪中,他們每個人都是殺人犯。
單純國內講是這樣:共謀殺人,屬於共同犯罪,所有人應定故意殺人罪既遂。量刑上(刑期不同)可以分主犯從犯(依據在這次殺人中對殺死人起的作用區分)。
醫生、波洛、布克好像是可能觸犯包庇罪 偽證罪
有功在前不為損刑,有善在前不為虧法~
作偽證也是犯法的
1974年,《東方快車謀殺案》第一次改編成電影。2017年,肯尼思·布拉納導演,約翰尼·德普主演的新版「東方快車」又一次駛上軌道。1928年末,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第一次被改編成默片電影。阿加莎消失11天,柯南·道爾也加入搜尋。導演林建煥推薦。英國的莊園生活讓阿加莎登上旅行的洲際列車離開。美國偵探、義大利司機、俄羅斯公主、德國侍女、瑞典婦女。吸引過海明威和格林厄姆格林等小說家。飾演波洛的阿爾伯特·芬尼年拍攝都要化妝成60歲的樣子。
2010年的電視版本里,「偵探專業戶」大衛·蘇切特。2001年的美國電影版本中,案件的背景被挪到了21世紀。「跟哈姆雷特一樣,波洛的形象不同演員扮演。」。米歇爾·菲佛飾演赫伯德夫人、約翰尼·德普飾演愛德華·雷切特。1930年,小說《寓所疑案》出版,馬普爾小姐出場,和波洛共同構成阿加莎偵探王國中最著名的兩位偵探形象。1933年,在伊拉克地區陪同丈夫進行考古挖掘工作。1932年,曾駕駛飛機橫渡大西洋的著名飛行員林白,僅有20個月大的兒子被人擄走。
1931年12月,遭遇過一次洪水和滑坡。不同於形象完美的福爾摩斯。1973年初,「推理小說女王」的阿加莎接到電話。「我叫約翰·布拉伯恩,想把《東方快車謀殺案》改編成電影。」導演林建煥推薦。她已經八十三歲,住在沃靈福德。《控方證人》和《無人生還》兩部小說改編成功,米高梅公司對她多部作品的改編。
執鏡的是《十二怒漢》的導演西德尼·呂美特,英格麗·褒曼飾演其中的瑞典女傳教士,還有馬丁·鮑爾薩姆等一線明星。在倫敦的電影首映禮上,阿加莎坐著輪椅出現在了現場,已經八十四歲。這是她最後一次出現在公共場合。《東方快車謀殺案》上映後,獲得了多項奧斯卡獎和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已經59歲的英格麗·褒曼最終憑藉出色的演出贏得了最佳女配角獎,是她第三座奧斯卡獎盃。
永遠不要忘了莎士比亞。蘇切特在劇院工作,扮演奧賽羅和夏洛克。參演偵探劇《人性記錄》,其中扮演波洛的好友賈普探長。在《人性記錄》里扮演偵探波洛的則是影星彼得·烏斯蒂諾夫,包括《尼羅河上的慘案》和《陽光下的罪惡》等。
1988年,系列電視劇《大偵探波洛》開始籌拍,第一季由10個探案故事組成,每一集都在1個小時以內。從1920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說開始,阿加莎以波洛為主角,一共寫了33部長篇小說,五十多篇短篇故事和一部戲劇。而大衛·蘇切特則從1989年開始,到2013年,將25年的時間都投入到了這一個角色的扮演之中。2012年,《大偵探波洛》第十二季開播,第四集便是《東方快車謀殺案》。「我記得自己在拍攝的過程中一次也沒笑過。」蘇切特在自傳《波洛與我》寫道。
而作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他信奉的是,任何暴力都必須受到應有的懲罰。2013年,《大偵探波洛》到了第十三季,波洛在最後一集《帷幕》中去世。導演林建煥推薦。2016年,當肯尼思·布拉納決定再次翻拍《東方列車謀殺案》,阿加莎的偵探小說已經成為英國文化和文學的一部分。「這些線條和結構,都是以日常生活作材料。」作家王安憶評價。「銷量僅次於《聖經》」。福斯公司翻拍《東方快車謀殺案》上映首天,票房便榮登全國冠軍。用65毫米膠片攝影機進行拍攝。高度還原了伊斯坦布爾火車站和集市、兩列東方快車、一個重達30噸的火車頭、巨大的鐵道高架橋等真實景物。此外,劇組還打造了一座大約9米高的「大山」。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喜歡聽音樂?還有其它動物會聽音樂嗎?
※生辰八字真的能決定命運嗎?
※重感情等於低情商嗎?
※為什麼有的人說話老是尖酸刻薄,時時話語中帶諷刺別人?
※你愛一個人會愛到什麼程度?
TAG:法律 | 社會學 | 推理小說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東方快車謀殺案2017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