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家長口中「這孩子特聰明就是學習不用心,他要是認真起來學習成績肯定好」這樣的話?
拒絕戲謔式回答。拒絕言之無物。拒絕憤青。
講一個事。
前幾年,我老婆的閨密,也是個老師,教初中。
有一天,她頭大了,向我求助。
原來,她的一個學生犯錯誤了,她批評那個學生,那個學生竟然罵了她,而且許多學生的面,不住的罵。
她一衝動的,打了那個學生一下。
那個學生扭頭就走了,說去告訴他爸,這個事情沒完。
我聽完她的描述後,首先對她打學生這一下,表示了不支持。
現在的孩子和以前的沒法比的啊。
而且據說那個家長是個混子,耍混的話她頭疼的。
最後我給她出主意:
主動出擊,給孩子的爸爸打電話,敘述事情經過。
重點,重點,重點要說一下:
「你兒子很聰明,特別聰明的孩子,我覺得只要抓一下,他努力的話,考上重點中學沒問題的。所以,對他我是特殊的對待,我恨鐵不成鋼啊。」
最後,據說混子聽了特別開心,下午帶著兒子來學校和她道歉來了,讓她狠狠的把學習抓一下。
所以。
情人眼裡出西施。
家長眼裡出學霸啊。
記得關注 @皮皮魯 ,去看我好玩的答題喲。
在很多事情的判斷上,我們的直覺都特別的經不起推敲。
其實並不止於這些家長,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有這樣的一個直覺,即:
似乎只有智力和長相,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而專註、勤奮等,是可以靠後天修鍊和習得的美德。
除了這句「他要是認真起來學習成績肯定好」之外,在我小的時候,還經常會聽見老師和家長反覆對我說起這樣一句話:
這個孩子要是改了馬馬虎虎的毛病,成績肯定會更好。
這句話對我產生的一個嚴重的幻覺是,讓我認為不認真不嚴謹這件事情,和我的聰明伶俐比起來,只是一件屁大的小事。
在我看來,這才是這些家長和老師,出於無知,做的最大的惡。
20年過去了,我和我身邊的大部分曾經被說成」馬馬虎虎「的朋友,直到現在依然沒有特別顯著的改變。
還有一種你們一定熟悉的來自老師和家長的說法是:
這孩子,只要大事時不掉鏈子,平時馬虎點,不算大事兒!
中考時,我的物理化學距離滿分差了1分。為什麼呢,因為化學有一個填空題我生生沒看到。在如此重大的考試中,我怎麼可能不知道要拿出全部的專註來呢?
但是我生生就是沒看到。但是我就是做不到。
我現在寫東西還是改不了錯別字巨多的臭毛病,即便這個稿子對我有多麼重要。即便我非常努力的試圖讓自己更認真一些,有一些效果,但是和身邊那些天生嚴謹的朋友,還是相差甚遠。
當我經歷了很多因為分心而對我造成的挫敗後,我開始思考並試圖克服,但是無論我怎麼逼迫自己,得到的嚴謹度都遠遠不如身邊那些天生就擁有這種能力的朋友。
之前我在看《失敗者李曉峰》時,裡面講到,其實SKY作為中國電競第一人,實際上和同時代的一些天才選手,他在遊戲天賦上很一般的,但是他最讓人感到可怕的地方在於,他能夠在漫長的時間裡,無論情緒、狀態如何,都能保持絕對的專註、勤奮和努力。在當時,他的這種狀態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笨拙感。
但很多年後,大部分人才逐漸意識到,能夠持續地努力也是一種天賦。
是的我要說的就是這句:
能夠持續努力也是一種天賦。
能夠保持專註也是一種天賦。
能夠保持嚴謹也是一種天賦。
這些能力一定程度上在後天的訓練和自我調教中,可以獲得。但相比於那些基因特別好的人,像我這樣的天生散漫,很難保持專註的人,總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掙扎,卻依然收效不盡人意。
而對於我個人來說,能夠持續的保持專註和做事不拖延,是相比於智力和長相的,一種更為重要的天賦。
講清楚這一點之後,我希望那些會產生題主所說想法的人們,能夠明白:
1.不要過分放大智力的價值,基因的藍圖浩瀚無比,從天賦中流出的,絕不僅僅只有智力這一件事情。
2.更不要過分相信你的孩子擁有高智力這種天賦。因為在我的觀察下,很多小的時候被形容為天資聰穎的孩子,比如說我,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見識了更大的林子和更多的鳥,才發現自己在智力上的碌碌庸常。
3.有些家長會覺得對於孩子的信心和鼓勵會催使他成為更好的人,但是這種盲目鼓吹孩子智力優越的方式,其實會縱使家長和孩子忽視了在其他方面的建設,這最終將是一味苦果。
最後,關於評論區中有人講又找到了一個不努力的借口,這其實並不是一句戲謔和玩笑,在我公眾平台的後台,有很多人表示了同樣的想法。
對於此我想說,我們生而為人,不能選擇的只有兩件事情,基因和出身。但是人生百年,我們是不是能夠一路走得漂亮和體面,那又是另外一件事情。如果你甘心活的灰頭土臉,那你把責任推給基因,我也沒什麼話說。
最近我在看那本《分心不是我的錯》,具體內容可以參照你為什麼會討厭(不滿意)自己?想要怎麼改變? - Alex waker 的回答。
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講一個小有成就的心理學家,也是一個ADHD患者,她去找醫生諮詢這件事情的時候,醫生驚訝的發現,她對於自己病症的了如指掌。醫生問她說你什麼都知道了,你想問我什麼呢?
這個女人說,我只是想讓一個知道這個真相的人,聽我講完我的經歷後,給我一個認可,希望你能告訴我,我這些年來一直扛著這個病,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這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
希望你們也能一樣。
你最意想不到的一筆收入是怎麼來的? - Alex waker 的回答
人生一定會遇到那個對的人嗎? - Alex waker 的回答
人艱不拆啊,難道讓家長說「我們家孩子不光懶而且蠢嗎」??
這句話並沒有錯,我們也當然相信,孩子認真起來成績一定會比現在好,但家長的問題在於,沒有意識到:認真,其實是一種習慣。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一樣:我們總覺得,自己沒做好一件事情,是因為不夠認真、努力。換句話說,我們認為:只要自己認真努力了,肯定可以做得到,做得比別人好。
學生時代,我也曾經這麼覺得。直到我發現,自己跟學霸的實際差距,並不是成績。成績只是結果,重點在於,我沒辦法像他們一樣,耐著性子讀一晚上書,沒辦法全身心的去複習,甚至沒辦法真正專心的聽完一堂課。
所以我當然會得出結論:如果我能耐心寫作業、複習,認真聽課的話,成績也一定會像他們一樣好。這結論真沒毛病,但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我只能嘴巴上說說,卻不能真正做得到。
所以,所謂的「認真」其實是一種習慣。
當然有的人天生做事容易專註,有耐心。
但後天的行為習慣養成也很重要,簡單的說就是,如果你已經習慣了「爛」,再想回到「好」真沒想像中那麼簡單。
習慣了「學習不用心」的狀態,再想「認真起來」,真不是那麼容易。你會發現「認真起來」的狀態,很難受,很難維持。你更喜歡處於自在的、不用心的那個狀態。
------
我自己從200斤減肥,瘦下來後分享了好多心得方法,也閱讀了大量朋友發來的經歷。其實很多事情的本質都是習慣的差異,學習成績如此,胖瘦也是一樣。
很多人想減肥,認為是自己吃的多了,不運動,所以才胖。想減肥就讓自己少吃,堅持讓自己少吃,堅持讓自己去運動。
可是你和瘦子本質的差別是行為習慣,重點是想不想做,而不是你做了沒做。你的堅持更多只能影響吃以及運動的行為結果,沒辦法讓你自然的吃的合理,更愛活動,更有活力。
你以為普通瘦子是依靠自製、自律讓自己「管住嘴」、控制體重。其實只是他們並不覺得非得多吃,非得吃到撐,才算滿足。
------------
前陣子看了《盜鑰匙的方法》蠻有感觸的
劇情就是大和田常務是個殺手,突然失憶了,身份被loser半澤直樹童鞋盜用了,於是兩人生活互換。
半澤直樹是個失敗的演員,幾度自殺沒有成功。互換身份後,大和田常務用本子記錄下得到的關於自己身份、性格、住址、財產等信息,在知道自己之前是演員的時候,開始看書學習:
最後兩人相遇,大和田指導半澤桑演戲:
半澤桑不服:
大和田打臉:
最後看下半澤的住處:
認真是一種習慣。
謝謝大家的關注,看評論也給我很多啟發(奮鬥臉~)
有人表示不覺得小Q的攝影作品好,我想藝術欣賞本身就是見仁見智,我個人欣賞的理由是:每一幅作品都能讓我一下從浮躁中沉靜下來,去揣想那影像背後的故事。比如,那隻貓和松鼠在等待著什麼?那張酒吧的桌子曾經坐過什麼樣的人,那個樂隊的人為什麼看起來有一點憂傷,那對情侶擁抱的姿態為什麼好像他們即將分別…好的藝術作品能夠一下抓住生活中某個有詩意的瞬間,然後鼓勵人們去感受和想像這種詩意…
看評論區的一些問題,引發我的思考,又寫了一篇《當孩子說「我就是不喜歡學習」,你怎麼辦》,不知道為什麼知乎現在不能發文章了,感興趣歡迎移步我的公眾號:你是我生活中的精靈。
其實文章是挺無力的,與現實生活的困難相比。但是我希望那裡面的一點光芒,能夠對你有所啟發。想做一個眼睛裡有光的大人,永遠會為真正的美好熱淚盈眶。
謝謝大家!^_^ 以下是原答案:
—————————————————————好久沒有碰到這麼激發思考的問題了~好吧!為了這個問題,我暴露了!
資格相關:我在全國最好的公立中學之一任教七年,班主任五年。
1.
我覺得,家長說這個話,有兩句潛台詞:
(1)我家孩子比其他孩子聰明,特別是那些努力的笨孩子;
(2)我家孩子稍微努力點,肯定能超過那些努力的笨孩子,名列前茅。
這兩句潛台詞的問題在於,家長不清楚什麼樣的孩子才叫「特聰明」。因為他們真正見到、深入了解的孩子,往往就那麼幾個。
「特聰明」的孩子是什麼樣?
來舉兩個例子吧。
我最欣賞的學生之一,小Q。高高瘦瘦,皮膚偏黑,貌不驚人,為人善良,行事低調。
他的驚人之處在哪?
你知道,帝都優秀的中學生是要扎堆上課外班的。「越優秀越要上課外班,越上課外班越優秀」是無數學生家長認可的真理。
小Q沒有報任何課外班(除了彈了十年的鋼琴),但他的成績,經常能夠排在全年級前五!
你知道在我們這所准入門檻極高、優秀學生超多的學校,每次大考排在年級前五是何等牛叉的一件事嗎?
那怎麼能是特別牛呢?那是相當的牛啊!
那他做了什麼呢?
他就是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完成作業,從不刷題,閑暇時間看看歷史、物理讀物,彈彈鋼琴,寫寫隨筆、鍛煉鍛煉身體。
那他到底為什麼能這麼牛呢?
答案是:他的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就像造物主安排宇宙星辰的能力。
所有進入他大腦的新知識,都能在經過處理後與其他舊知識產生聯繫、彼此激發、有效運轉,真正精華的內容被留下,無用的細節被捨棄。有如宇宙星辰沿特定軌道運行,既相互獨立又彼此緊密聯繫。換句話說,這個十幾歲的孩子,具備超強的思考力。
初三時,他覺得放學回家坐地鐵的時間很浪費,就在地鐵里用手機看高中三年的物理課本!並且看完了!
到高中後,他的同學送他一個外號sleep god(睡神),因為他總是上課的時候昏昏欲睡,但是,他的成績永遠是頂尖的!
這才是真正的「特聰明」,百里都挑不出一個的好嗎???
再來一個,小L。高高壯壯,相當淘氣,學習上簡直可以說是完全不用心,成績排在倒數。
但是,他的驚人之處又在哪?
有次我們班要搞一個攝影作品牆報,他自告奮勇來設計,貼了幾張他拍的照片,
第一張是籠中迷茫的鳥,第二張是更大的籠子里的懶懶的猴子,第三張……是正在陰暗的教室里上課外班,眼神倦怠的幾個孩子。這組作品取名叫「囚徒」。
三張照片的組合,完全是直指人心的藝術作品好嗎!!!
他對藝術有極透徹的領悟力:在日記本上配合文字的聊聊幾筆畫,就力度驚人;隨意拍攝的作品就有令人凝視的力量。(本文結尾會附上他十五歲拍攝的作品)
舉了這兩個例子,算是從我們學校大批大批聰明孩子中選出的「特聰明」的。
跟他們比起來,考上過北大的老師我,也就算是個普通人吧。(而且說實話我一直覺得自己不聰明,完全是以努力彌補智力不足~嗚嗚)
你看了這兩個孩子,再看看自己孩子,你還能敢說「這孩子特聰明」嗎?
2
假如你的孩子並不是」特聰明「,你卻一直跟他(她)說」你就是學習不用心,認真起來學習肯定好「,會有什麼後果呢?
後果是,很可能,他這輩子都會落在同齡人的後面。
為什麼這麼說?
你可能聽過很多逆襲的故事,但我想告訴你,在真實的學校體系中,一個孩子的學業成就基本上從小學中高年級就固定了,好的會一直好下去,或者更好;中等的學生可能一直居中;差的基本上就一直差到畢業了。真正能夠」認真起來「逆襲成功的,在一個年級幾百人中,寥寥可數。
為什麼?
很簡單,好的學生之所以好,是因為學習習慣好。什麼是學習習慣好?就是重視每一天的學習,踏實走好每一步,知識網路上每出現一個漏洞,都用十分的努力加以彌補。
而中等和差的學生,往往是學習習慣不夠好,知識網路上的漏洞一天天的增加,家長還抱著」有一天他用心了肯定會好「的心情,不加幫助,不做有效引導,耽誤了寶貴的時間。
中學裡孩子和孩子的差距,其實不是兔子和烏龜的差距,而是勤勞的兔子和懶惰的兔子的差距;是用心的兔子和不用心的兔子的差距。
3
但是你可不可以誇自己孩子聰明呢?
當然可以。因為事實如此。
當老師這些年,見過這麼多孩子,我還真沒有遇見一個讓我覺得笨的孩子。孩子們都聰明,只不過,只有少數孩子是「特別聰明」罷了。
我小的時候,爸爸一直誇我是個有靈氣的孩子。
可是,他更常說的是,老天爺把這份靈氣送給你,如果你不努力,靈氣就會消失;如果努力,靈氣就會越來越足。所以,在我不懂事的時候,我一直很驕傲,覺得自己天賦異稟,但同時也一直很有危機感,會很努力地學。
王安石在他的《傷仲永》中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仲永的天分是這樣的高,不接受後天的教育,不努力學習,尚且變成了普通人;現在我們這些沒有什麼天分,本來就是普通人的人,再不好好學習,可不就變成比普通人還不如的笨蛋了嗎
所以,我會怎麼去鼓勵孩子呢?
兩年前,我跟一個學生談話,那個孩子很棒,但是當時狀態低迷,對自己要讀哪所高中頗為躊躇;我看著他的眼睛,斬釘截鐵地跟他說:
「孩子,我告訴你,我不能想像,將來你回學校來看老師時,穿的是其他學校高中的校服。因為在老師心裡,只有咱們學校高中的校服,才配得上你!」
那個孩子的眼睛刷一下就亮了。從此心定如鐵,狀態一路攀升,最後成功升入我校高中。
4
愛孩子,真心地欣賞他的閃光點,鼓勵他依仗努力而非天分,做一個自強不息的人,才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吧!:)
文末彩蛋:小L的攝影作品~~
看過《墊底辣妹》的人應該記得鈴司的媽媽也說過這種話。
「やればできる子なんです。」
坪田老師的回答是:說話不過腦子的家長是很多的。雖然我們可以認為他們沒有惡意,但結果多數也是他們不能預料的。畢竟說說總是容易的。
本來應該寫論文,但是還在刷知乎的我表示:能夠專註、認真地學習本來就是非常稀缺的天賦/非常難以訓練的技能……
事實上,在這個問題中家長沒有什麼發言權。中學生的自我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往往被成年人低估,無論是學習好的還是不好的,大多數學生都比較清楚自己的能力、智力和努力的界限,這是一次次的激烈競爭和考試排名明明確確告訴他們的。尤其是那些能進入重點學校的學生,他們一般都活得相當清醒,對自己總體實力有著十分具體的認識。
然後群體開始分化。一部分人堅信事在人為,不斷試圖突破天資和耐力極限;一部分人則小富即安,在屢屢碰壁後,最高理想只是試圖保住競爭中的既有地位。後者,便是家長所言的「聰明但不夠努力」的主要群體,實際上他們的孩子可能早就已經摸清了自己的儲能,清楚自身實力只夠保全如今,只是家長們作為局外人,灌注了太多的一廂情願。這類問題,還是直接問問當事學生的好。一廂情願只會阻礙溝通和交流,雖然只是個孩子,可要求他們主動示弱還是挺難為人的。
-
2016.6.6 很高興被這麼多人認同,所以也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更好的回饋。評論里提到的多數問題,我都直接給予了回復,但有一個問題問的人比較多,我也沒能在私信中簡單的系統的闡述。所以單獨寫了一篇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何面對「大一綜合症」 - ktangels的文章 - 知乎專欄
「大一綜合症」,倒不是說這就一定是大一學生才會出現的問題,之所以用了這個名字,是因為中國教育中的大一具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長期被灌之以高考為終極目標的學生,終於跨過了高考這個坎。結果就自然而然出現的目標缺失的一種狀態。
2016.6.3 結尾添加了一點小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來看看
========================
這話我聽過很多次,我也曾經一度以聰明自居。但是越長大,我越覺得,聰明不過是一個借口罷了,那是別人不懂你的付出而為你強硬的冠上的一個理由。
我記得我差不多是小學四年級就開始逃掉各種作業,學會撒謊,隱瞞,被逼急了抄一抄了事。剛開始,父母各種打罵,老師各種焦慮,生怕一個好孩子就這麼毀了,但是壓迫越大,反抗越大,好在我成績基本沒有退步過,再怎麼樣也還是年級前二十的水平,差不多一直鬥爭到我高一,家長和老師都漸漸妥協了,聰明的名號也就傳了出去。差不多也是這個時候,我開始頻繁的聽到,啊,那個孩子就是不努力,不然前途不可限量。
老實說,我那時候也當真了,因為學習對我來說確實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上課基本不用聽,要麼就睡覺,要麼就自己寫小說,等到文理分科的時候,排名又上了一個檔次,直接進入年級前五。當然,高三的時候,一幫學霸復讀生加入,又掉回了前十的水平。
那時候的我,常常不太瞧得起笨人。
然而這一切是在大二的時候改變的,那年正是流行打dota的時候。我也深陷其中,我們隔壁宿舍有個高手,但他學習很爛,我們算是成為了還不錯的朋友,一方面他向我請教一些學習問題,一方面我向他請教dota。
然而我驚訝的發現,我們的用詞常常很相似。
「這麼簡單的你都不會?這個函數這麼變換一下,對吧,很自然的想到那個公式,帶進去解一下不就好了嗎?」
「這都能死?人家8級二連560點血,你500血就算扣掉魔抗也就再點你一下的事,你就不能先去吃個樹嗎?」
我當時就楞了,我TMD怎麼知道他二連可以打560血?
他說他很笨,學習就是學不懂,開始我信了,可後來我不信了。
如果說我知道180種數學技巧,他大概知道360種dota花式
如果說我記得200首詩詞,他大概記得1000種英雄技能的詳細描述,配合效果,特殊組合
畢業之後,遇到高中的老同學,他們又提到當年的事情,說你小子真聰明,一天到晚不學習,還輕鬆考到985,說老天真不公平
我很想反駁他們,可是想了想,現在反駁,又能改變什麼呢,所以我把話咽了回去
我開始反思小時候的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想起上學時候,每學期發下新的課本,我都會愛不釋手的在一個星期內看完
我想起走在路上,我因為看到樹葉想要去構建他的運動軌跡函數而一頭撞在樹上
我想起第一次接觸原子理論,好幾天睡不著覺,思考著微觀世界的神奇
我想起在圖書館收集太陽系各行星的資料,一行行抄下來做成的小冊子
其實我並不是不努力,我之所以學習好,恰恰是因為我比他們努力的更多,學習原本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以至於看起來就像是從不努力了。我上課之所以不用聽講,只不過是因為老師說的那些話,我早就在各種書籍上看過了而已,不僅看過,而且大都經過了徹底的思考和理解,看不懂的地方,我也常常直接去問老師,有時候會被以超綱的名義駁回來,但大多數老師都還是會耐心的解答,甚至幫我找資料,給我推薦新的教材。
只不過求知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此我從不覺得辛苦,自然不會有人覺得我勤奮。在大多數人看來,勤奮是要逼著自己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
如果說我真的有什麼天賦,我想,那就是我的興趣恰好和主流價值觀相符而已吧。
==============================
補充一下我的觀點。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才,或者每個人都是天才。我們能做的,就是讓每個天才都投入到他自己喜歡的事業中去。
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現代社會有足夠的包容力讓我們去做我們喜歡的事情。
要知道,如果生產力不是這麼發達,我們中的很多人,其實都得去種田。
然而中國的現代化速度太快,快到上一代人的思想還無法完全跟上時代的發展。所以我們當中的很多人無法經歷一個良好的,個性化的教育去展現我們的天賦,這無疑是遺憾的。
不過,我希望把這個思想推廣開來,至少讓我們的下一代人,可以生活的更自由,可以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價值。
================================
哦,跑題了,我們開始在說什麼來著,為什麼要說著孩子只要努力就能學好?
你以為學好了就不說了嘛?我覺得的我學的夠好了,還不是整天聽著「這孩子就是不努力,不然肯定能上清華」長大的?
我們班有個復讀生跟我一樣,很貪玩,考上清華了,後來一打聽,他父母說的是「這孩子就是不努力,不然肯定能直接去牛津」。
可惜我不認識本科就直接去牛津的同學,我倒是想問問,如果他表現的不那麼努力,是不是他父母也會說,這孩子就是不努力,不然肯定能去銀河大學
他們只是想看你努力而已,而且他們定義的努力,如我上面說的,他們只是想看著你整天按照他們定義的方式去做而已,去寫作業,去做各種各樣的卷子
借我前兩天轉的一句話(忘了出處)
真正的勤奮,不是被迫的機械性重複勞動,也不是自我感動式的摧殘健康,更不是因為拖延症導致的最後一刻效率爆發。真正的勤奮來自於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對於那些無法獲得即刻回報的事情,依然能夠保持十年如一日的熱情與專註。
哦,你問我怎麼就忘了出處,你看,我從來都只去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罷了,只要他說的對,是誰說的有關係嗎?可惜考試的時候,這就會讓我丟掉兩分,作為不容於主流教育體系的代價。
啊,當然,也有例外,有句名言我記得是誰說的,知識就是力量嘛,法國就是培根嘛
=============================
看到有些朋友提到興趣相關的話題,或許你們會對我的另一個答案感興趣:
學霸們是如何高效率地學習、工作、生活的? - ktangels 的回答
=================================
前面都在說理論和我的反思,所以也遭到了一些質疑和反問,我想,補充一些我的小故事,也許能更好的闡述我的觀點,說不定還能順便博君一笑吧
我記得我看過一個小笑話,說一個人給學霸打電話,問在幹嘛?答曰,在學習。學什麼?數學。他又給學神打電話,問在幹嘛?答曰,在玩。玩什麼?數學。
我就遇到過這種事情,我記得那時候班上流行五子棋,橫格的作業本撕一張墊在下面,就是一個棋盤,然後圈圈叉叉的就能玩起來。我有一天也不知道怎麼腦袋抽筋了,就覺得每一個四三勝,其實都是兩個直線的交點,那就是一個方程組的解,也許可以用線性規劃來搞一個最優棋路,分分鐘成為五子棋大師?二話不說就開始研究了,於是就發生了這樣一幕:
你在幹嘛呢?五子棋啊。然後同學腦袋伸過來看到了一紙的方程式,說:你麻痹這是五子棋?
我不知道那個笑話是不是就是我當年的同學原創的,不過確實有段時間我被人說成玩數學的人。
不過玩數學這個事,後來又有了新的巔峰,應該是在我第一次聽說DND這個東西的時候,我才知道,卧槽,數學還能這麼玩。正巧那時候流行小浣熊的水滸卡,我就帶著大家一起High了起來,玩到後面,我主要就負責設計各種戰鬥公式了,不得不說,平衡性是個大問題,尤其是我們當時是按流行的網遊引入了加點方案的,而攻擊力和防禦力的點數的價值問題,一度困擾了我很久——玩過遊戲的人都知道,那時候的遊戲,攻防主要靠減法,減法的問題就是防禦堆到一定程度會超過攻擊,邊際價值非常的高。我那時候改過很多模型,為了給大家提供多樣化的加點方案,畢竟如果所有人都按一個最優化加點來玩,就沒什麼意思了。直到後來魔獸3出現,我就被驚呆了,原來防禦公式還能這麼設計,玩過魔獸的人應該知道,魔獸的防禦不是以前那種線性的,5點護甲大概消解20%的傷害,但無論你升到多高護甲,都不可能超過100%。這對那時候的我簡直就是一個新世界,當然那時候不可能知道魔獸真正的公式,於是我用編輯器改出了幾個關鍵值,自己設計公式擬合,當時我以為那是一個指數曲線(後來工作之後進入遊戲行業,才知道其實是一個雙曲線),於是開始教大家帶著計算器玩(畢竟沒人能口算0.3的0.8次方是多少),有了計算器,就又引入了隨機數的概念,於是大家越玩越開心,再後來,文曲星上可以用Basic編程了,嗯,那就是後話了
還有一個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嗯,作為一個「學神」(其實這麼說有點丟人,我只是一個北航本科生罷了,gpa連保研都不夠的),我的數學有一次只考了19分,大一下的時候。咋回事呢,當時卷子發下來,我就按我一貫的習慣先掃了一遍,一看,咦,這個倒數第二題有點意思,於是我拿起筆來就算了一遍,結果,算出來是個無理數(你知道,數學大題一般答案都是整數),我心想不對,於是換了一種方法驗算了一變,尼瑪,兩次答案不一樣。好在這種事也算常見,細看了一遍兩種解法,發現好像都沒啥問題,然後只好一步步的對照,沿著兩個思路各自去算另一種思路的中間結果,看看到底哪一步出了問題,結果發現中間有一個地方不一致,做了一下變換,發現是用到的兩個公式中,應該有一個記錯了,可是,完全不覺得哪個記錯了。那沒辦法,只好兩個公式都重新證明一下,結果還好,總算是發現了錯誤。不過說了這麼多,各位看官應該已經意識到悲劇在哪了……尼瑪我是在考試啊,最後答案算出來的時候,鈴響了,心中一萬頭草泥馬奔騰而過,於是只能放大招了,選擇題全選C,填空題全填1,恭喜,蒙對了倆選擇題4分,加一道大題15分,手動再見。
不過這件事情呢,我倒並不是很後悔,相反,還覺得挺有成就感的,怎麼說呢,就是那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覺。畢竟丟了一場考試,但完善了我的知識體系。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如果把國家換成真理二字,倒也貼切。想想其實還是蠻有英雄氣概的。
這時候也許該說句上天也算待我不薄的,不過想到他曾經從我身邊奪走的東西,還是說不出口的。
唉,算了,言盡於此吧
年前MBC出了個周年獨幕劇,講恐懼高考的女高中生,在高考當天穿越回古代並跟世宗大王談了場歡天喜地的戀愛。
這部劇粗糙,幼稚,虛假,看一眼開頭就能猜到結局。
然而很神奇的,它不僅在韓國年末大劇放送的關頭殺出了一片天,在豆瓣的評分也迅速上了8分。
豆瓣排第二的那個影評寫:
你是我一場好夢。
這部劇講的不是聰明絕頂,貌美人好的女主角。
也不是努力上進靠腦子殺出一片天的女主角。
講的是平凡到極致,連努力這件事都不知道該怎麼努力,高考當天還看著一攤水坑想著「我要是能就此消失就好了」的女主角。
講的是我們觀眾自己。
再魔幻也總會有「理智聲音」存在的豆瓣,在這裡少有的幾個吐槽,也只是:場景太爛,劇短差評。如此而已。
我們都知道,出現這樣的一片倒式好評,往往並不是因為劇本身有多麼好看
而是劇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大部分觀眾的心理預期。
這部劇達到的心理預期就是讓所有觀眾都意識到:這只是一場夢。
誰會給一個夢差評呢?
又有誰不想要一場可以逃避現實的夢境呢?
大部分面臨考驗與抉擇的人,都想。
所以其實我想問的其實是,我們為什麼那麼害怕考驗?
為什麼面對考驗,我們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成功,而是失敗呢?
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寧可逃避,也不願意去嘗試新的東西,唯恐自己做不到?
劇中女主對此的回答講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我不敢努力,我怕我努力也做不到,拼盡全力還失敗的樣子太難看了。
所以寧可擺出一副什麼都不在乎混不吝的差生樣子,也不要做那個中規中矩好好學習的平凡中等生。
我們並不是不喜歡成功,我們只是更害怕失敗。
德威克有一個成就目標定向理論很好的分析了這種心態。
他將兒童分為兩組做拼圖,給A組拼好拼圖的說的話是:你一定很聰明才拼好了拼圖。
給B組說的話是:你一定很努力才拼好了拼圖。
然後第二次讓兩組孩子選擇拼圖,A組幾乎所有孩子都選擇了相對簡單的拼圖。
而B組的大部分孩子都選擇了更難的拼圖。
實驗耗時十年,中間經歷了無數個AB組,實驗結果從沒變過。
原因很簡單,聰明是固化的,他是屬於你這個人的本質東西,孩子是無法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聰明的。
而努力是可改變的,就算失敗也不是你本身的原因,只是你不夠努力。
所以教育學獎勵機制的第一條就是:
獎勵努力,不獎勵聰明。
我們在「聰明」的鼓勵下長大,能想到的對人的第一等誇獎也常常是「聰明」
我們生活在一個看似鼓勵努力,實則鼓吹基因的社會。
影視劇里的第一名永遠都是不怎麼學習的考試天才江直樹,為了戲劇效果,他身後還要安排一個戴眼鏡的書獃子做永遠的第二名。
第一名在前面輕飄飄的談戀愛,裸考也抵過第二名為複習題付出的無限努力。
所以我說過影視劇為了好看進行誇張戲劇效果無可厚非,但真的要少設計一些這種看似無意但會深入人心的不正確價值觀導向。
我們已經夠怯懦失敗了,我們還沒學會正視自己與他人的努力與付出,就已經喜歡上了輕盈獲勝的那種姿態。
為了姿態好看,我們寧可輸,也不想贏的「太努力」
這實在值得警惕。
所以面對這樣的家長,我只能嘆一句可悲。
孩子聰不聰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
他們恐怕是這輩子都難以看到自己孩子認真起來的樣子了。
這句話其實,翻譯一下,就懂了。
這孩子特聰明(我的基因沒問題),就是不用心(他自己不努力,他自己的問題)。
再翻譯一下就是:
反正我該準備的起跑線都是準備好了,孩子有什麼問題都是他自己的問題了(推卸責任)。在我準備裝逼的時候,我可先提醒你們了啊,不準用孩子的成績來打我臉。
再翻譯一下就是:
雖然孩子自身不努力,成績不好,這一點我沒法拿來裝逼,但是這孩子聰明,說明我的基因好,基因好這一點我特此拿來裝個逼!
結語:
其實人家就是沒話找話的裝個逼而已,她自家孩子什麼貨色難道她真的不知道?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有些話何必硬要拆穿?父親是老師,所以我很早就熟悉這些套路了。
他告訴我,一般和學生家長說的時候的潛台詞:
1、這孩子特聰明就是學習不用心,他要是認真起來學習成績肯定好。
潛台詞:學習成績不好,而且特么的不努力。可能他努力也學習不好,可能努力了學習會好一點,但是老師盡到義務沒有責任了哦。
2、這孩子偏科嚴重。
潛台詞:這人就沒什麼優秀的地方,某些科目說偏科吧,其實還不如班級學霸的一半分數。
(偏科生任課老師喜歡,班主任一般內心OS:這孩子可惜了)
3、男生在高三的時候比女生強,很快就會擠到前面去的。
潛台詞:你這家長也就只能寄希望於「奇蹟」了吧,順帶一提,高考高分的比例最多的是女生。
4、這孩子活潑好動,就是沒什麼花心思在學習上。
潛台詞:你這孩子不但自己不學好,還特別干擾別人學習,你不活潑好動老師能說你嗎?個別家長還以為是優點呢,老師就呵呵了。
5、你這孩子我沒法教了!
我小學老師打電話叫了我爸,說了上面這句話,然後我爸打了我一巴掌。
自此變成優等生。
對大多數人來說,專註力和自控能力,比智商上差一點點,重要得多。
有人問如果智商高了不止一點點呢?
智商高了不止一點點的話,就不會有「為什麼很聰明但是成績卻不好」這種困惑了。
圖片來自時光網:
http://wapbaike.baidu.com/pic/阿甘正傳/12696704/0/a836271201caf261f919b827?bk_fr=view_summary
謝謝邀請。
看了一下其他的答案,有好玩的段子,也有故事。
我說一下我自己的一些觀點吧,比較枯燥。
首先這點其實是不成立的。
不成立在:
①這個孩子其實未必真的「特聰明」;
②真的「認真起來」之後,也未必「學習成績肯定好」。
如果是在高三,而這個學生基礎很差,那麼即便開始認真,也很難成績好起來。
一個是前期的積累不夠,初中、小學的積累都不好,再加上高考的壓力,使得他即便認真也不行。
另一個是人的慣性,從不認真到「開始認真」,其實並不容易。
也就是說,「認真做事」其實是一個需要學習的東西,不是一下子想獲得就可以獲得的。
——雖然我們在平常也聽說過有人突然醒悟,然後一下子就勤奮起來,但是實際上他在「頓悟」之前,也是有一個「量變」的過程的,只不過這些東西不為外人所知而已。(也有可能是完全突變的,但是這種事情完全不可控,也無法預測,概率又極低,所以不予考慮。)
有一種人是例外,是真的就「只要認真就能學好的」,這種人符合兩個特點:①基礎別太差;②高中的時候注意力放在了學習以外的事情上了。(前提已經是「智力還不錯」了)
比如我曾經教過個學生,高中時本來可以進重點高中的普通班,但是沒有進,進了一個差高中,然後高一、高二整天想著寫小說,等到高三12月份的時候,忽然覺得寫小說好像不大靠譜,還是先學習參加高考吧。
然後跟著我學,成績是直線上升。雖然高中的知識基本上都沒有學過,但是上升速度很快。我還建議這個學生再補習一年,因為我覺得他的潛力至少能考到一個重點大學。
後來看到一個日本的電視劇,《龍櫻》,裡面也提到相類似的觀點:如果一個人曾經痴迷過一樣東西且能把這件事做好,那麼當他把這個勁頭轉到學習上之後,就會非常有上升潛力。
至於智力程度,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個一般的水平,並沒有家長們想像的那麼聰明。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即便隨便學習,都是211的水平。
IQ測試在日常生活中不實用,所以我曾經設定過一個現實中比較容易判定智力的標準:如果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能夠直接自學看懂小學數學課本,那麼才算是真正的「聰明」。
也就是說,數學課本發下來之後,他自己直接看上一遍,就基本上能把全書的題目都做出來了。不用別人教,這算作聰明。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那麼就算是個普通智力。
(知乎上面有些人是可以自學高中數學課本的。有一個問題「高中知識學習2周,是否能高考試卷達到130以上」,這個回答中某些說「能」的人,他們自己講的,當初高中數學課本發下來後,自己看上兩三個晚上就會做題了——這種智力程度,絕對已經遠遠超過一般人了。)
區別在什麼地方呢?能夠自學小學數學課本的,這種人的智力,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突破環境」的,而達不到這個水平的人,他們的智力,就算是高一點,也要嚴重依賴後天的教育和勤奮。
比如我在教我外甥女(3年級時)學習的時候,他有個同學(不同班,同年級)正好在旁邊也跟著學了一些,我當時就感覺那個孩子的理解速度要比我外甥女快上很多,有個很明顯的差距,我當時跟別人說起來,別的人也說這個小孩大家都感覺比較「聰明」。
但是沒有用,這個小孩的「聰明」,並沒有到達我所說的「可以自學」的地步,所以他會依賴於教育。而他的家庭氛圍不好,不到半年成績就開始顯露了下滑的趨勢,不到一年他就到了中下的地步。再往後,我自己的預計是會越來越差。
我外甥女的智力程度確實不高,但我們家整體都比較重視教育,我又可以教我外甥女學習方法,那麼越往後,我外甥女的學習會超出那個同學越多。
而那個同學,最後也會成為家長口中「聰明但不勤奮,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學好」的類型。
這個說法,本質上就是一個錯覺。
家長這麼說,從學習的角度上來說好不好呢?
其實不好。
表面上看,是將「學習成績」歸到了「勤奮」上——如果真的是歸到勤奮上,那麼會對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但實際上,這麼說的家長,也不會有意的引導孩子去將「成功」和「勤奮」關聯起來,他們這麼說,其實更多的是出自於自我的慰藉。屬於「找面子」的行為。
因此,孩子也會為了維護自己「聰明」的這個形象,而刻意不去努力。
——因為他如果努力了,就會發現,成績並不像他想像的那麼好提,尤其到了成績比較高的級別,競爭對手越來越強,並不是假想的那麼簡單。這種失敗,會摧毀掉他原來心目中「自己很聰明」的形象,因此為了維護這種自尊,他會故意的不認真。
所以,這麼說,其實對於孩子的學習是不好的。
正確的做法是:
1. 肯定孩子,還算是聰明。
但是,不要誇大,正如我前面所說的,大部分的人,就算是「聰明」,也只是個平常人。真正的聰明人,是可以一定程度上突破環境的。
而且,要一帶而過。因為這不是重點。
2. 強調勤奮。
我一般會說:
你腦子的確還不錯,但也坦白說,並沒有聰明到可以讓我刮目相看的地步。尤其,如果你到了浙大這樣的學校,身旁的人就沒有不聰明的。聰明不值錢,真正厲害的,是那些既聰明又勤奮的人。
胡適就曾經說過:所謂做學問,就是聰明人下笨功夫。
所以,聰明這點沒什麼了不起的,一文不值,真正讓人佩服的,是那些既聰明又肯踏踏實實下苦功夫的人。(我一般還會舉上一兩個實例。)
總之,將孩子的注意點轉移到「勤奮」和「方法」上。(對於總是因為認為自己聰明而「沾沾自喜」的孩子,其實是需要稍微打壓一下的,但是又要注意分寸,打壓過了,或者措辭不好,很容易讓他疏遠你的。)
3. 教會方法。
準確的說,是帶著孩子(或學生)進步,讓他體驗成功的快感。
成功的感覺,對於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僅僅是提要求,那麼沒有用的。就像很多家長總喜歡說:你好好學習了吧。(後面還可能會有很多嘮叨的話)
孩子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做,那麼仍然是做不成。這種失敗,會使孩子有更大的概率退縮,或者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而重新選擇「我聰明但我不想努力」的殼子中去。
所以,「鼓勵」其實並不值錢,甚至會起到反作用,真正重要的是「引導孩子掌握如何做成功」。
以上三點,是結合起來使用的,尤其是第三點,如果沒有第三點,那麼孩子的成長其實是看運氣的。
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就是家長是為了鼓勵孩子而說的這句話。
比如孩子因為學習不好而自卑,家長對孩子說:孩子,你其實很聰明的,只要你努力了,那麼你一定能夠學好的。
然後幫助孩子想辦法去解決學習問題。
這種是為了給孩子信心,所以是可行的。
不過,從題目中的那句話的口氣來看,也不屬於這種情形。
(「這孩子特聰明就是學習不用心,他要是認真起來學習成績肯定好」,這很明顯不是這種例外情形。)
如果從社交的角度看,聽到別的家長說出這種話的時候,其實就笑笑算了。
如果當場進行反駁,那麼對方和你關係弄僵的概率很大,他其實就是在「找面子」而已,用不著去較真。
但是明知道是假話,還順著對方說,也是我所不喜歡的。
所以,就笑笑算了。
不過,你會發現,很多家長特別喜歡聽這句話。所以,你只要說這句話,這些家長就會立刻對你產生好感。(好好體會這一點,對於提升情商真是有幫助啊)我原來還曾經嘗試過對這麼說的人(家長)進行歸類,看看他們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比如,是否在社會低位、經濟水平等方面和不這麼說的人有明顯區別。
但目前沒有找到可以拿出來說的明顯特徵。
此外,還有一個和這句話很類似的一個觀點:「學習好壞說到底還是智力水平的差異。」
「你看誰家的那個小誰,平時也不怎麼學,成績不也挺好嗎!」
這種將學習簡單完全歸因到智力上的做法,其實本質上也是在維護自己的自尊心。意思是:不怨我,是因為我天生就沒有學習的基因。
前段時間,知乎上面還有一個回答,說「勤奮也是一種天賦」,把勤奮都歸到了「天賦」上了,而且還獲得了很多的贊,由此可見這種心理需求是多麼的強烈了。
============
6.8更新
我看評論中有提到我所說的那段話的。
我自己的感受,無論是作為被別人說的,還是我說別的孩子的,整理一下,大概是這樣的思路:
1. 不能徹底否定孩子的聰明。
如果你對一個聰明的孩子說他「不聰明」,有時會對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打擊(比如你是父母,總是說孩子很笨),有時會讓孩子認為你在瞎說(當他自己知道自己確實聰明的時候)。
當孩子認為你說的都是瞎話、空話、大道理的時候,你所說的其他道理,他都聽不進去了。
而且,否定一個人,常常會引起他內心本能的反感,會和你產生疏遠。
我見到很多家長,就是總否定孩子,結果導致孩子最後不願意和家長溝通,以至於孩子有什麼想法家長都不知道。
比如,其中一個家長就說:「這孩子就是個滾刀肉,你說啥他也不反對,但就是不做。不知道他到底腦子裡想什麼了。」但其實孩子傾訴的大門,是被家長自己關閉的。
當然,在現實中,我也不會跟這些家長說,因為這樣的家長不僅自己改不了,而且會憎恨、厭惡我。
2. 但又不能過分誇他的聰明。
如果你說:「哎呦!你可聰明了,我從來沒有見過你這麼聰明的孩子……」
很多家長喜歡聽這個。
但這樣也不好。
因為會給孩子一個不好的暗示,他會過度高估自己的天分,會有可能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內心認知而放棄努力。(是有可能,但並不一定如此。關鍵還是看平時的其他學習習慣的培養。)
3. 所以,既要承認孩子的天賦,但又要將其注意點引導到勤奮和方法上。
所以,通常的表達的思路就是:首先承認孩子的聰明,然後說「聰明是相對的」,有很多聰明的人,他們比你更勤奮,比你更加懂學習方法。智力只是創造了一個相對還好一點的起點而已,如果不努力,那麼很快這個優勢就會消失掉。(生活中這種例子很多的,隨便舉兩個就好了)
關鍵在於:不要在「聰明與否」這件事上停留太多時間,稍微一帶而過就可以了,重點放在「學習」本身上。
4. 平時的處理問題的態度很重要的。
比如,我外甥女數學考了95分,我一般會說:嗯,成績還不錯,來,擊個掌!然後會問,是哪些地方丟分了,反映出來哪些問題了,我們怎麼樣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考差了,「沒關係,我們看看哪些地方需要彌補,彌補住了,我們的漏洞也就改善了」。注意力始終放在「不斷完善知識點本身的掌握」上。
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會比表面上說什麼話更重要。
比如,假如我表面上對孩子說:「聰明不重要,勤奮更重要。」但我平時的時候,總是誇某個人很聰明,無意識之中說:「唉……人家那腦子,不是我所能比的,我就不是個學習的料。」那麼,後者其實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5. 不管怎麼「忽視」智力,也絕對不能說孩子「笨」。
絕對不能說孩子「笨」!!!!!!!
就算是事實,也不能說;更何況不是事實呢!
我們可以承認別人更聰明,但絕對不能說自己的孩子笨,別管什麼「笨鳥先飛」這些話,這些話成年人是可以聽的,但是絕對不能拿來說孩子。
最多說孩子「智力是個平常人」。
父母要維護孩子的自我認知,這對於孩子的自信心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為了維護孩子的自信心,我們有時需要隔絕掉一些過於聰明的人的影響,絕對不能說「那個老誰家的小誰,真聰明,你看看人家」這種話。
智力太高的人的碾壓,對自信心的摧毀實在是太厲害了。比如,你學上5、6個小時還搞不懂的題目,「學霸」過來看了一眼就說出來結果,還附帶一句:「這麼簡單的題目,有什麼好想的。」瞬間就會感覺自己碎成渣了。
或者你沒有聽懂,再多問兩句,對方就不耐煩了,說:「我已經講得夠明白了,你怎麼還不懂。」這樣立馬會覺得自己很白痴。(確實傷害很大)
所以,家長其實應該識別出來哪些人是智力過高的人,從而避免將他們和自己的孩子比較,而將關注力放在那些和自己的孩子智力程度差不多,但又學習很好的人身上——他們身上的東西,更值得你去學習。
打個比方,我們很多人都覺得追女孩子很難。但現在有個長得像吳彥祖一樣的人,說:「追女孩很簡單啊。不知道你為什麼那麼挫。」然後你採用吳彥祖的方式,他能追上女孩(其實有可能是女孩自己倒貼上的),而你則仍然收到一張張好人卡。
其實看看鏡子,長得沒有吳彥祖那麼帥,就別採用吳彥祖的方式。
而如果有個人,長相一般,原本的表達能力也一般,其他各方面看起來也都一般,但卻能追到很多女孩子,那麼你就跟他去學是沒錯的。
我一般對孩子(或學生)這麼說:
我們客觀的評論,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些人智力是非常高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平常人。平常人需要學上三天的,智力高的人可能看一眼就會了。
我算是智力程度還不錯的了,但遇上高智力的人,仍然會被碾壓的體無完膚。
但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和他們比,我們只需要做的比我們現在更好就可以了。
何況很多人,你看著學習很輕鬆,似乎沒有耗費力氣,整天玩,但你又不知道人家在下面做了些什麼。
所以,我們將關注點放在別人身上是很愚蠢的,我們就把關注點放在我們自己的學習上,放在對知識點本身的掌握上,放在一點一滴的改進上。
事實上,只要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越是將注意力放在「知識點本身的掌握」上,就越是容易成功。
學習是這樣,追女孩子也是這樣。
(我估計劉念看到這會很贊同。)
===================
有人說我對名校、好學校過於推崇,其實不是。
相關的現象,不是我主觀認定的,而是在現實中發現的。
這種事情,說出來會讓一些人感覺不快,屬於政治不正確的說法。
但是估計很多家長內心是很認同的,否則也不會想著法的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好學校了。
其實這些現象並不難觀察到,只要接觸一下就很容易發現。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什麼樣的呢?
1. 學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當然班級也是,但是不同班級的學生,平時還是可以經常接觸到的。不同學校的學生,有地理上的隔離,所以平時接觸不到。
同一個學校,不管是平時學校的各種活動,還是年級排名之類,都是一種「暗示」。
你所見到的這些人,他們做事的習慣,會影響到你自己。
當然還有資源上的差別。
資源豐富狀態下成長出來的孩子,和資源匱乏狀態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是不一樣的。
2. 期望值不同
好的學校,從上到下的期望值就高;而一般的學校,期望值都很低。
比如,A高中的學生普遍的期望值是:至少要考個211大學。如果僅僅是考到普通一本,都不會拿出來說。(我不是贊成這個做法,只是描述現象)
B高中的學生普遍的期望是:怎麼也得上個一本吧。(也就是說,目標就是一個一本。)
C高中的學生和老師,普通的期望是:衝擊二本。
而D高中,可能從老師到學生都認為:我們學校就是個垃圾。老師認為學生是垃圾,無可救藥;學生認為老師是垃圾,是來混日子的。
以上都是現實描述,小敏感們不要對號入座。
同等潛力的人,在資源不同,期望不同的狀況下,發展是絕對不一樣的。
知乎上面看到過一個帖子,講了作者和其他幾個成績差不多的初中同學,因為去的高中不一樣,最後考到的大學差別很大的事情。
3. 視野不一樣。
比如,我舉個例子,一個普通高中,平時請過來的學長,會對學弟們說:「我現在已經考了A證,每個月能有6000元的收入呢!」(這個是真實的例子,我為了避免再次觸動某些人的敏感神經,將證的名字隱掉了。)
而重點高中,請回來的學長會講一些比如出國留學,考研考到名校,自己創業,進名企的事情和想法。
注意,「電視中看到的故事」,和「身邊有人講起這件事」,差別是非常大的。
「電視中看到」,會覺得離自己很遙遠,沒有關係。
而「一個也是自己這個學校的學長所做的事情」,則會讓人感覺:我也有可能做到。
還有其他一些不同,暫時就說這麼些吧。
當然,以上說的都是一般性現象,對於個人來說,是沒有必要將這些事情太當回事的。接受當下的環境,然後努力向上就好了。
其實我小的時候,一直都是認為「人定勝天」、「努力就有回報」的,但後來發現不是,環境其實更重要,包括家庭環境(拼爹是現實,也是必然)。
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方法不對,努力的效率很低。(很可笑的一點是:最開始注意到這一點,並不是在高考中,而是在追女孩子上。)
不要看人嘴上怎麼說,要看他們的行動。嘴上說的好聽,等到自己的孩子上學的時候,都是拚命想辦法把孩子往好學校里送。
判斷一個人是否認可自己的學校的一個簡易標準,就看他將來有了孩子是否願意往自己的學校里送。
==================
對整體的概括並不適用於個體。
但是,並不影響整體決策。
前段時間知乎上看到說:阿里巴巴封殺了一個地區,不允許業務員和該地區的人簽合同做生意,有個業務員違反了,就被開除了。
為什麼封殺一個地區呢?是因為這個地區的騙子太多,但是,這個地區難道就沒有好人嗎?當然有。但是,並不妨礙阿里巴巴做出這個決策。
比如你開公司,從A大學招人,第一個損害公司跑了,招第二個,又損害公司跑了,第三個,又損害公司跑了……想來你就算再明白統計規律,你也不會再從A大學招人了。
前些年看到一個報道,說外國有的大學現在已經不大相信中國學生的成績績點和推薦信了,為什麼?造假的太多。難道就沒有真的嗎?當然有,但上過若干次當後,就不會相信了。
看背景,看以往的數據,是人做決策、進行判斷的一個基本手段。
不可能每個人都拿來一個個地進行篩選的。
此外,不是用重點、非重點來「概括性格」。
我只是描述我看到的現象,和給人的感覺。
他們當然有具體的表現、行為使我這麼認為,不過寫出來太長了。
-----------------------------------------
2016.7.9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動力來自於什麼地方呢?
我認為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習慣,成果,慾望。
1. 習慣。
即也不是說多喜歡學習,但已經習慣了平時學習。
比如我外甥女現在已經習慣了在零碎時間看書。昨天晚上我們幾個人去看電影《忍者神龜2》,進場後還有10分鐘,我和我外甥女坐下來後都順手把各自的Kindle拿出來看書。
為什麼看書?要不幹什麼?發獃么?發獃多無聊啊。
2. 能有成果。
學的有成果,那麼就會很開心,也就越來越喜歡做這件事。
打遊戲就是這樣,你只要刷怪20分鐘,就能打到某個裝備,升到多少級別。
人們都喜歡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比如我教我外甥女學習方法,她能取得成果,每成功一次,她對我的信任感也就越強,我下次再拿出更難的學習內容也就越容易。
我教她記憶法時,是利用零碎時間學習的,開始就當做玩遊戲。等她發現記憶法挺厲害之後,就主動要求背一些內容。
我就引著她背《道德經》。因為她不喜歡古文,所以我希望她能多接觸古文。結果後來發現她道德經背的比我好。(我沒有故意讓她。)
最近在讓她背英語課文的時候,開始她也很抵觸,說:我最不喜歡學英語了。我說:「你開始接觸的時候會比較抵觸,但等你學進去以後就會慢慢喜歡上了。你看你開始背道德經、看《希臘神話》的時候不也是這樣嗎!」以往有過成功經驗,後面再進行說服就容易多了。
在背《道德經》上,是這樣:
我開始比她背得好、背得快,而且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事實上,她開始背誦的時候的反應速度很慢,慢到如果不是我外甥女,我都要發火的地步了。但放上一兩天之後,她就比我熟練太多,甚至等她背完了,我還沒有想起來那段話的編碼是什麼。
這件事很讓我奇怪。我問她:「你是不是下去後自己複習了?」她說:「沒有。」我看看她不像是說謊的樣子,而且她也不像是這麼強的學習積極性。
這件事太奇怪了。
我和她媽媽討論這件事。她媽媽說:「很可能是平常的時候腦子中無意識就已經在複習了。」
我覺得是有可能的。我們自己在入迷某件事的時候,連走路吃飯的時候,腦子中都會想著這件事。而小孩子心思比較單純,即便沒有「入迷」,僅僅是學習,都有可能進入到這種地步。
這件事目前只是猜測,尚未得到完全證實。
如果這個猜測為真,那麼就表明了小孩子的學習潛力其實很大,我們只要讓孩子比較高頻率接觸某樣知識,他自己就會在無意識之中進行深化。
3. 人的慾望。比如虛榮心。
李陽的瘋狂英語里就說「學一句英語就去同學面前炫耀」,其實就是利用的虛榮心加強自己的學習動力。
我也會鼓勵我外甥女將我教她的內容去跟她媽媽「顯擺」。(其實我已經跟她媽媽說好了,當她顯擺的時候,她媽媽會誇獎她。有時甚至會故意問她:「你舅舅教你了什麼新的東西啊?」)
這種「顯擺」,一個是增強積極性,另一個也相當於是複習了。
慾望是輔助性的,可以去利用,但要控制好分寸。
比如我經常跟我外甥女說:學習是為了我們自己將來有更精彩的人生,不是為了和別人進行比較。更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之上。
上面三種,主要還是前兩者更重要;慾望方面,能夠引導好了,就很厲害。
如果一個人能夠學會去引導自己的慾望,那麼就會在做事情上產生非常強大的動力。
非常厲害!
但是小孩子,在沒有教的情況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己去引導慾望的。
在所有慾望之中,最為簡單的、好操作的,就是「虛榮心」。
比如,我在人人網上看到一個學生說:
我想在別人面前裝逼,顯得我有學問,那麼為了這個目的,我就去真的看很多書。
我想讓自己很受女孩子歡迎,有很多女朋友,為了提升我在她們眼中的魅力,我就去健身。
這個學生,就是將自己的本性中的慾望,引導到對自己有利的方向上去,是個聰明人。
我教過一個高中學生,高二下的時候來我這裡學數學,反應特別慢,性格慢悠悠的。家長說什麼他也不反對,但也不執行。
他基礎非常差。我於是從一些基礎的內容開始教起。
他後來,成績有所進步,但因為差的太遠,所以成績整體還是不高。但他對學習慢慢開始產生興趣了,他跟我講,學校老師上課時,他能聽得懂了。當時那種眼睛裡那種快樂的神情,讓我印象特別深。
比較乖的孩子,還是很容易引導的。比較怕的就是「心散」了的學生。
這裡沒有包含進「好奇心」和「求知慾」。
其實人是存在好奇心和求知慾的。
但是,在實際中,我發現並不是很容易去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也不大容易控制這個方向。(在學習以外的方向上也是存在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啊!)
我就見過不少聰明的學生,但心思並沒有放在學習上。比如有一個,整天看《海賊王》,各種玩遊戲,但就是不想學習。
包括我自己。我也算是「愛學習」的人了,但是打遊戲,我能一打就是好幾個小時不帶動地方的;但是學習,我學上一兩個小時就累了。
現代社會誘惑太多,人的心思很容易被分散到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上的。
能夠指望的,只有「方法」和「習慣」這兩個。
----------------------------------
在教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孩子的學科知識自己也不會怎麼辦?
最佳策略就是及早建立好的學習習慣。
尤其是在孩子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效果非常明顯。(當然這件事也只能是家長來做。我外甥女低年級的時候,整天特別黏媽媽,一離開就哭,所以我就算想幫她建立習慣也做不到。只能拖到現在四年級下學期才逐步開始。)
孩子小的時候培養習慣,有這樣幾個方便的地方:
1. 孩子特別喜歡和父母在一起。父母有大量的時間可以做這件事。
2. 孩子將父母視為權威,非常聽話。等孩子大一些之後,父母的權威性就開始慢慢下降了。
3. 孩子的心思單純,容易學習。包括慣性也小。反之,成年人的慣性就很強,很難改變。所以古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就是習慣。
4. 孩子的學習內容簡單,家長稍微看看就會了。
那麼,當孩子大一些之後,孩子所學的內容家長也看不大懂時怎麼辦呢?
1. 撿會的來。
我帶著我外甥女看書的時候,或者學習學習方法的時候,都是揀我倆都感興趣的內容。
比如看書,他們學校有一些必讀書籍,什麼《小兵張嘎》之類,這種書我一點興趣都沒有。我也不打算為了教我外甥女而委屈我自己去讀這種我很反感的書籍。
我找我倆都感興趣的,比如《希臘神話》、《哈利波特》。
從哈利波特入手,先看電影,然後吸引她去讀書,然後引入Kindle,現在她基本已經養成了出門隨身帶上Kindle的習慣了。《哈利波特》的七套書,她也已經看到了第六部了。
順便說一下,Kindle確實好。其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只能看書。
家裡倒是有iPad,但是她拿著iPad的時候,全部都是看動畫片、漫畫,打遊戲。
我倒不是不讓她看漫畫、動畫片,但是不能老看啊,而且不能看一些太垃圾的。
但是,這裡有個關鍵,就是:當你看到孩子拿著iPad卡動畫片的時候,你作為家長,是否會去制止或批評呢?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去制止的,或者隨口就說:又看動畫片了!(語氣裡面會透露出不滿)
但我不會,我會說:嗯,看啥動畫片呢?好看不?講的啥啊?
即便我內心也不喜歡,我也不會表露出來,更不會去批評孩子。
為啥呢?
因為我不想切斷孩子和我溝通的橋樑。
如果我一見孩子看動畫片就批評,那麼她更有可能的情形是:躲著我去看動畫片。不管是我,還是她父母,都不可能總是跟著她的,她總有時間去看動畫片的。
如果她躲著我,那麼我就不能掌握她的真實做法和想法了。
所以,我不會去批評,也不會去制止。
我的做法是:引導她到讀書上。就是用一些正確的事情去替代「看動畫片」這件事。
但是,也很明顯,如果讓孩子隨身帶著iPad,就不可能取消掉「打遊戲」、「看動畫片」。
iPad必須有,現在很多學校的教學都要用平板電腦。所以不能沒有iPad。
讓孩子隨身帶著Kindle,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帶紙質書也可以,但是帶Kindle方便啊,更容易養成習慣。
再比如我下面的回復中舉的例子。
我讓墨媽帶著小墨背單詞。墨媽英語不好,但是並不妨礙她帶著小墨背單詞,檢查單詞拼寫對否。
再比如,我利用零碎時間(通常是走路的時候)教小墨一些英語句子,然後就鼓勵她去墨媽那裡「炫耀」,墨媽其實也聽不懂,但是會表揚小墨,這樣小墨的學習動力就更強了。
總之,家長要做的事情,就是聚合各種力量,將孩子引導到對學習有利的方向上。
2. 教授打漁的方法,而不是「授人以魚」。
雖然學科內容不會,但是學習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不變的啊。
只要懂學習方法,那麼即便學科內容不會,稍微查一下也能給於輔導。
比如,我前段時間想教外甥女跳繩。
其實是想培養她健身的習慣——只是「少吃東西」是瘦不下去的。
我看了一下她們現在的體育課內容,有長跑(好像是800米),短跑,仰卧起坐,跳繩。網上的資料中,還會考其他一些內容。
從瘦身的角度看,當然是長跑更好,但是長跑很枯燥。
從各方面考慮了一下,決定教小墨跳繩。
我其實不懂跳繩,從來也沒有正式的研究過跳繩的動作。(但我大學考過跳繩)
於是我從網上找了幾個跳繩的教學視頻,看了三四個,基本說的都差不多。(我也是看了視頻才知道,自己原來的跳繩動作其實是錯的,怪不得我每次跳繩數量上不去而且還累的氣喘吁吁的。)
我按照網上的教學視頻內容,制定了一個跳繩的訓練計劃。
我從來沒有做過「教跳繩」這件事,所以過程中會發生什麼我根本不清楚。
但是,我知道學習方法,學過乒乓球,知道訓練的基本原則和流程。
比如,開始的時候,先不拿跳繩,進行徒手的練習。(要保證動作正確,才不容易受傷,並且更容易進步。)
養成習慣的開始,起點要低一些,這樣更容易入手。
初期頻率要高,每天我去兩次,帶著小墨練習跳繩。持續了一個星期多。
因為我的動作也不大會,所以是和小墨一起邊看視頻邊練習的。
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設計「專項練習」進行突破。
比如小墨跳的動作太大,就是跳的太高,這樣速度就起不來。(她內心其實是怕跳不過去。)
於是就臨時設計了一個練習,只練習腳部的動作(胳膊沒有動作),喊著節拍,不斷加快跳的速度。(腳尖踮起,膝蓋微彎,只跳離地面一點點就可以了。)
這個練習,是所有我看到的教學視頻中都沒有出現的。也就是說,這是我臨時想起來的。
而之所以能夠設計出來這個練習,不是因為我了解跳繩(其實懂得不多),而是因為我懂得學習方法——所有的學習都是共通的。
家長用不著懂得學科內容,但要懂得如何去學習。
這樣就可以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再比如我帶著我外甥女背道德經。其實她現在已經比我背得快得多得多了。
我只在最開始時背誦顯然超過她太多,帶著她進行練習。
但現在,我基本上不用去帶著她背了,我只要提議一下,然後看著她背就可以了。(也就是我自己根本不用去跟著背道德經的內容了。)
教會孩子一樣內容之後,要進行「遷移」。這是教會孩子學習的一個關鍵點。
比如,現在小墨背道德經背得很流利了(只背到十幾段,並沒有背會全書),前些天去參加一個活動,她上台給表演背道德經,還得了一個獎品。(我估計聽眾都聽不懂她背的內容)
我跟小墨聊天的時候說:你看,最開始讓你背道德經的時候,你當時很抵觸,背的也慢,但現在你背的很流利了,這說明了什麼啊?
我引導著小墨去明白一個道理:沒有什麼難到學不會的東西,只要方法對了,慢慢就能學會了;給自己一點時間;化整為零;利用零碎時間進行複習。
我又說:
你看,舅舅其實學習很厲害的,放在全省也沒有多少人能超過舅舅,但是你發現沒,舅舅在背誦方面比不過你?!其實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舅舅理解力強,但記憶力很不好,但是我高考的時候該背的內容我也都背住了啊,考什麼資格證的時候,那麼多要記憶的內容,舅舅不是也能記住嗎!
這說明了我們只要發揮自己的長處,然後想一些方法去彌補自己的短處,就能變得很優秀,你說是不是啊。
這些話,並不是「大道理」,而是她實際接觸到的感性認識,只不過我將其提煉出來,或者說引導我外甥女往這方面想而已。
慢慢的,她自己就會明白學習方法很厲害,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用一些基本方法組合一下,也就解決掉了。
《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中,劉亦婷的父母,對劉亦婷其實也是這麼做的。
我現在通過背道德經,讓她明白了記憶法等學習方法,以及逐步了解學習的思維方式。
那麼,將來等到她學地理、歷史這些我沒有學過的科目的時候,她就自己會做了。
假如是初中生,現在已經有一些家長不懂的知識呢?
也沒有關係,用語文、英語這些家長還能懂得的知識去引導就可以了。
初中的知識還好,家長就算不懂,看看也能教,也能引導。
等到高中,家長除非是老師,或者大學畢業,否則就沒有辦法帶著孩子學習了。
因為家長現在都知道有個東西叫遺傳
這說明家長相信孩子是親生的。讓人更沒有勇氣去做了——因為做不到,「聰明」之名都沒有了,要決定做之前壓力山大呀!
「這孩子聰明」 = 「因為我貢獻的基因好、並且我把孩子養得很好」
「就是不努力」 = 「錯在孩子」。
看,我多可憐。我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
「要是認真起來學習成績肯定好」 = 「就算這樣我還是全力地在支持我孩子的學習,為他有朝一日用心學習默默做著一切的準備。我作為家長該盡的職責都做了,成績不好是孩子的問題,可怨不著我。」
你看,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奉獻,包容,再奉獻。
如果說我有哪怕一點問題的話,最多也就是「溺愛」孩子了,不然他怎麼會不努力,還不是因為家長做得太多,什麼都是現成的,他們這代人不懂珍惜。
然而「溺愛」不就是「過多的愛」的意思嗎,我實在是太愛我的孩子了,愛得太多了。全是愛。沒有一點傷害也沒有恨,都是愛。傷害也是出於愛,所以那不是傷害,還是愛。我對我的孩子有著世間最偉大的愛。
可見我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家長。
所以,我是一個好人。
好像是不應該說自己是一個完美的人,世上沒有完美的人。然而畢竟我是沒有錯誤的。
嗯好了我可以不受焦慮的折磨了,我把那種失敗感和無力感投射出去了,我心裡舒坦了。
生個孩子好啊,真好用啊。
至於孩子的感受是什麼?
我奉獻了那麼多,他肯定是感恩啊。
然後他自己還不努力學習,那應該也有自責吧。不自責就說明孩子不懂事。還是他的錯。
我覺得他就應該這麼想、就應該是這種感受。只有這樣才符合前面一切的邏輯,只有這樣我才能維持我的舒坦,焦慮感才不會回來。焦慮會把我吞沒,很可怕,很難受,我不要那種感覺。
這個失敗感還是推給孩子吧,讓他當個 loser, 我就可以不是了。
孩子是我生的,他的身體意識都應該受我控制,都應該滿足我高興。一個孩子哪會有什麼其他的感覺。別鬧。
什麼,你說你不快樂?
我該去做飯了。你三叔他兒子一個月掙好多錢。你張姨的女兒生孩子了。
我的孩子很快樂。
就算有不快樂也是他自找的,不關我事,不要在意那些細節。他就應該很快樂。他自己也這麼說,除了偶爾犯糊塗的時候。他快樂是因為我的奉獻。我們全家都很幸福快樂。我的生活沒有任何問題。都很好。我做得很好。
我真是一個很好的人。好開心。我不知道這句話的真假,但我認識這樣的人,很聰明,不愛學習,認真學習的話肯定能上名牌大學,這個人是我的表弟,我舅舅家的孩子。說是我表弟,其實我只比他大15天,當年表弟的出生給家人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喜悅,因為舅舅舅媽結婚十幾年一直沒能生育,在農村難免被說閑話,結果臨近40歲一舉得男,全家高興得不得了。
老來得子,難免驕縱,舅舅舅媽雖然住在農村,條件有限,對於兒子也是很寵愛的,家裡最好的東西竭盡所能都給了表弟不說,農活家務更是一點都不讓干,從小寶貝到大。好在舅舅舅媽都是忠厚的人,雖然嬌慣著表弟,但表弟的性格品行很好,很乖巧老實的男孩子,沒有發展成唯我獨尊的小皇帝模樣。
說表弟聰明,那是真聰明,我自認為一路重點大學走過,智商不差,但和表弟比還是遠不如的,我的智商吹破了天不過是十里挑一的水平,而表弟呢,說是百里挑一也不為過。重點大學裡聰明的同學很多,但比表弟聰明的恐怕也是寥寥無幾。他聰明到什麼程度呢,小學初中從來不學習,上課不聽講,在底下偷偷玩或者吃零食,老師提問他又什麼都會,根本難不住他,也拿他沒辦法,下課作業不寫,老師批評狠了就隨便寫寫或者抄別人的糊弄,最後還能以全校前五的名次考到了縣裡不錯的高中。
別人家的孩子上高中前,家長往往會叮囑,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而舅舅對錶弟說的是,在學校可千萬別累著,一切你自己高興就好。有了家人的默許和縱容,表弟在高中繼續輕鬆愉快的玩耍,上課不聽下課不學,高中的時候人也長大了,表弟聰明。長得也乖巧,有不少女生喜歡,挑了個女孩子談了場戀愛。高中和初中不同,高考知識點多而雜,而聰明人往往在學習上有個非常嚴重的缺點,一聽就會,一做就對,一會就忘,看似什麼都會,其實知識點有很多漏洞往往還不自知,學習成績從一開始的全校前5名逐漸下滑,變成班級的中等生,因為足夠聰明總算沒成為差生。
本來表弟有段時間學習情況有所好轉,那時候我家離高中很近,表弟家在農村住校,中午經常來我家吃飯,放假不回家的話也基本都在我家過。我媽對於表弟在學校的表現痛心疾首,批評教育那是難免的,還專門打點了表弟的班主任和各科老師,讓他們對錶弟嚴格管教,這段時間表弟成績開始好轉了。不過這事傳到舅舅家,不但沒有得到他們的感激,舅舅舅媽反而覺得我們家管太多,苛待了他們的寶貝兒子。我媽更是覺得委屈,出累不討好,兩家還就此生了嫌隙,我媽賭氣再也沒管過表弟,也不怎麼叫他來家裡吃飯了,來個眼不見心不煩,就這樣,表弟的成績最終還是沒有好起來。
表弟最後正常發揮,上了個介於一二本之間學校的機械專業,我上大學的時候機械專業比較熱門,以他平常學習的用功程度,這個結局也算相當不錯了,但表弟在知道高考分數的時候還是大哭一場,我理解他,他後悔了,人後悔往往不是因為付出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而是原本自己可以更努力,做的更好。以表弟的聰明,努力三年完全可以衝擊清北,再不濟985學校也是沒問題的,可惜了他的天分。
表弟上大學期間,家裡出了變故,舅媽中風半身癱瘓,舅舅長期務農吃了不少苦,身體也不太好,本來不富裕的家庭更是一貧如洗。大學裡表弟又沒什麼特長,人也內向,再加上家裡事情多,也沒心思談戀愛了。等我們大學畢業,IT金融熱門起來,機械行業雖然就業也不錯,但待遇就不怎麼樣了,表弟學校不好,專業也不怎麼樣,隨便找了個小公司上了班,月薪稅前3000多,後來聽說他輾轉南方多個城市,吃了不少苦,工作5年待遇稍微高了一些,不過他沒有大公司的從業經驗,工資也就5000左右。表弟一直沒有談女朋友,進入社會大家都比較現實了,表弟家境不好負擔重,父母身體不好,自己賺的也不算多,工作還各個城市跑不穩定,在婚戀市場的價值可想而知。
一年前表弟來我家住幾天,把我嚇一跳,我倆從小長得就有七八分像,他常被人誤以為是我親弟弟,那次回來再也沒人誤以為他是我親弟了,變成了我親……哥。可能是工作和家裡壓力大吧,表弟老了好多,不到三十歲的人,額頭上都是抬頭紋,眼角皺紋也很深了,我讀研一直在學校,工作時間不長,相貌還是學生模樣,一下顯得他比我至少大5歲。
前幾天聽說表弟談了個女朋友,女朋友在一個三四線沿海小城的大國企工作,工資不算高但工作穩定體面,表弟正在籌划到女友所在的城市找工作。這些年表弟雖然工資不高,還要寄給家裡一部分錢,但沒有女朋友,自身又很節儉,開銷少,攢了一點錢,辦婚禮是沒問題,但是買房首付還是有點難度,好在小城的房價不高,四五十萬就能買房了,首付也不是太大的問題。表弟和女友還沒發展到談婚論嫁的程度,沒見過家長,希望他女友家裡別因為表弟的家境反對他們的婚事吧!
表弟家境不好,這算是上帝給他關上了一扇門,但他智商極高,這就是上帝給他打開的一扇窗,還是落地窗,可惜,很可惜,他並沒有好好利用這扇窗戶看到更大的世界。距離我們的高考已經過去近10年了,但這些年表弟一直因為當初不好好讀書而後悔,所以說,聰明的孩子還是好好用功讀書才是,不要浪費了自己的天分,讀書未必能致富,但會給你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選擇!
前些日子接到一個家長電話
上來就很不客氣地告訴我,我是xxx他媽,我兒子這次英語考了多少分?
剛巧我看了成績,37分。
我說,30多吧。
他媽早就知道,這是故意考我,說,是37分對不對!我說你啊,得多提問孩子!你不提問,他怎麼進步呢!啊!考37分!及格多少分!差多少呢!啊!你聽著沒有!
。。。。。
我反問,他語文數學這次考的怎麼樣?
他媽說,教好你的英語!語文數學不用你操心!沒那麼差!
我說,好的好的。
掛掉電話就把他媽的號拉黑了。
回到學校,知道他媽也給語文老師打電話了。
語文老師說,你兒子語文課本都快撕沒了!成天坐不住搞小動作!考多少分?他帶回去卷子你沒看嘛!
數學老師表示,早就把他媽電話拉黑了。
孩子的教育真的不是光指望學校和老師的。你兒子聰明絕頂確實不假。你以為所有聰明的孩子都能成器嗎?
其實我並沒有覺得受到侮辱
跳出老師的角色看這件事
我發現這個強勢不講理的媽媽很精明很有趣!
你看,她打電話的時候會考考我關不關心她兒子!
我覺得學了個大心眼!
推薦閱讀:
※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需要的素質是什麼?
※我自己遠不夠正直坦蕩,如何教育孩子成為正直的人呢?
※弟弟九歲,特別喜歡宇宙等天文有關事物,長大夢想當天文學家,該怎麼培養他在這方面的興趣愛好?達成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