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設計師如何進階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是一個視覺設計師,其實對於自己目前的職業發展還是有一點比較清晰明確的認識的。但是對未來總還是有點不知道如何進行下去的感覺。(未來指的是5-10年之後,未來兩三年的規劃還是有的)

視覺設計師在經歷了某個初級階段之後,感覺在自身的專業能力上就沒有什麼可以進步的東西了,photoshop的技能技法,大家都是大同小異,甚至做的產品雖然說有好有壞,但是也不至於說相差巨大,很多時候只是一個精細度的差別,給予足夠的時間去磨,也可以磨出特別精緻的作品。

在我手頭上也經歷過一系列產品了,雖然都不是特別成功,或者說有的還相當失敗,但是總的來說,確實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我看來,視覺設計師到達某個高度之後,就需要更加全局的考慮整個產品層面的內容,對於整個產品思路以及用戶需求都要有非常敏銳的直覺,能夠了解到最核心的東西。在交互層面也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最終能夠做出成功的產品,我覺得也只是時間和機遇的問題了。

但是感覺到這裡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視覺設計師成長的路徑了,更多的變成了一個產品經理的角色。這一點我覺得並不是十分的認同,或者說,我覺得這樣就磨滅了一個視覺設計師他特有的特徵標記。

我們公司里的視覺設計師屬於技術族群,從T1-T5(應屆生進來是T1),我了解過,真正到了T3+的,似乎已經沒多少人再在第一線做設計。我覺得這並不是我想做設計的目的。設計師不應該發展成一個管理者,設計師更多的應該是一個敏銳的發現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一個團隊不停的做貢獻,做分享,做經驗交流。一個高等級的設計師一定是要做出更優秀的作品出來。

但是真正往專業技術發展,而不是往管理層發展,我就覺得瓶頸很大。似乎設計師到了30多歲還在第一線做設計,就感覺和女生到了30歲還沒嫁出去一樣(並沒有諷刺和否定任何一方的問題,只是說對於周圍人的眼光來看,這兩類人承受的壓力是類似的),希望得到資深一點的視覺設計師在這方面的一些解答。


《視覺設計師進階所需的17條思考維度》-適合初入行到進階中的視覺設計師

積極心態
Robin(李彥宏)說得好——人要做喜歡且擅長的事,首先,你要足夠確定你真的喜歡設計。
熱衷於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最終能解釋美。
積極的行動和思考是進步的源動力。
據我所知,業內優秀的視覺設計師都會用業餘時間來做很多和視覺設計相關的事,攝影、塗鴉、手工創作、製作影片...興趣和工作是可以結合的。
明確目標
視覺設計師的任務是什麼?
1.有效傳達信息 2.簡潔而優雅的傳達 3.通過視覺設計,製造愉悅的用戶體驗
你每做一個設計,都拿以上3點衡量一下,會清晰許多。
消極心態
曾不止一次聽到抱怨「公司限制太多了,有什麼可設計的?沒發揮空間」「你花這麼多心思做是沒用的,老闆不要這個」
初期設計師容易走入的一個誤區。他認為好的設計就是把圖標畫的特逼真,質感多豐富。什麼描邊發光投影功能都必須得用一遍,恨不得界面上每一個按鈕都能飛出一朵花來。如不讓他造成這樣,他會特失望。當設計一次次被否後,思考和主動性喪失,不再願意創造突破,懶的思考,老闆說什麼就做什麼。口上不說心裡不服,然後開始學會托活,1天的事非得磨3天。他設計最終的目標已在不知不覺中轉變為「老闆說OK就OK」,然後在不知不覺中,淪為了真正的美工。
不能說這樣做就是錯的。老闆的眼光和關注度總會比普通員工更準確。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想要從根本上進步,首先需要開放的心態和深入的思考,不想有過多教育的口吻,可這是事實。需要把「老闆為什麼不要這個?和老闆要什麼?」這2個問題想清楚。設計師需要足夠客觀的心態面對所有人對設計的評價,「你不懂設計,我是專業的」這樣的話其實毫無邏輯。設計本身,就是服務於大眾平民的,所有人都有資格評價。誰都有權審美。任何設計也都有據可循。任何優秀設計師都不是只做一稿就締造輝煌的,經得起所有人推敲,才是正宗好設計。何來「白做了」這一說?
獨立意識
當被老闆或總監「蹂躪」過一段時間的設計師, 他變的對自己設計把握力不自信起來 ,可愛的是:」總監,你看這個質感行不行;我做了3個效果,1個是純黑色的,1個是稍微淺點兒的,還有個帶紋理的。你說用哪個?
此時總監要麼笑,要麼煩。拜託思考一下,3個顏色差異甚小的細節,會對實際體驗造成多大區別還需要開研討會來確定?你是設計師,你以你的專業眼光和分析下,迅速決策下不就O了。
先對他的工作勤奮謹慎態度表示敬意,但關鍵是,領導的工作是為了解決更難更多的問題,而不是為你解答太多小疑惑。
跟領導溝通,永遠要帶著解決方案,說出你所推薦的方案和其他可能性方案,以及理論依據。然後徵求評價。敢於獨立思考和決策很重要,即使決策錯了,印象也更加深刻。
革命意識
有句職場名言——你如想要優秀,每天需要抽一些時間,專門去嘗試領導已經say no的方案。是的,設計是感性的,用戶也是感性的。同樣的內容用不同的方式表現,效果截然不同,每一種方案都有他的理由,設計沒有標準答案。也許領導總要顧全大局而保守,他只是擔心有限的時間內你能否把控並拿出足夠張力的方案而保持穩妥處理。更新更酷的idea很容易想到,關鍵是idea在轉化為實際效果的細節過程中,很考驗設計師的把握力。而把握力需要足夠的時間和數量去磨練。在這事當中,最關鍵的是要分得清哪些是感性化因素,哪些是基本原則,如果盲目挑戰基本原則,那可要掂量清楚了。革命的法寶是循序漸進。
審美潔癖
有些視覺設計師,由於性格原因會有強烈的個人口味傾向,首先他有很自我固定的審美口味,鍾愛某類設計風格,但過於偏激導致與他的審美相悖的風格心裡不能接受。這如同小孩挑食一樣,特喜歡吃的就吃不夠,不喜歡的就壓根不碰。在他做設計的時候,總會主觀地把自己個人的口味帶入到公司產品設計當中,面對顏色、質感,如果公司文化要求和他的審美觀不符時,就會特痛苦,在細節設計中總是情不自禁、一遍一遍地想加入個人愛好。然後又被總監或老闆一遍又一遍的拍,最後不斷糾結,在一些細微的效果上不能確定,翻來覆去調來調去,導致時間浪費,急躁上火,甚至自我懷疑能力而沮喪。
不是反對設計師有個性,但做為一個設計師,分清品牌需要和個人胃口是最基本的能力和要求,最關鍵的技巧是要有意識的去品位不同的美,濃郁的、華麗的、清新的、素雅的...理性的觀察他們的區別並能夠通過提煉其特徵來完成設計,這也是設計師進階所具備的心法。
設計師總是敏感而感性的,也許今天的任務很適合胃口,一天做下來很開心,明天的任務又特枯燥無趣,邊打哈欠邊工作,當被這些矛盾糾結上火而頭腦發昏時,不防先抽身出來,深吸一口氣出去走走放空一下,我的經驗是行走過程會比坐在電腦前思路更通暢。思索設計的目標是什麼,自己的糾結是否與目標有關聯或衝突。視覺效果的O不OK,其實就是第一感覺,有時候看久了反而會迷失,所以盡量用第一感覺去觀察,這樣才能真正發現問題,再不行就找同事去看。切忌不可一個人悶頭苦磨。
團隊資源
設計師大多都會有一個「毛病」,做設計的時候特不願意有人站在身後看。那樣總覺得沒安全感。我有時會有這種感覺。但仔細觀察其實不難發現,這種心理一般只會在設計師面對當前工作自己都沒有信心時。在此時很容易進入一個思維慣性的誤區,那就是墮入到悶頭苦磨的旋渦中。根源也許是性格深處的缺陷——不願意暴露的缺點,不願被人say no。
舉個例子:小劉接到做廣告圖的需求,需求方給了基本文案和內容元素,小劉開始設計,1小時里,他在畫面上擺來調去,要麼覺得東西放什麼位置都不合適,顏色、效果怎麼加都覺得不對勁...幾小時又過去了,他悶悶不樂地拿著不自信的圖給總監看,總監告訴他:思路不對...為什麼在最初期方向把握不確定的情況下就找他溝通呢,或者可以思考下有幾種設計方向,迅速畫出手繪草圖,和關鍵人或團隊其他設計師溝通下想法,確定思路是否合理,再上機做設計。這樣磨了一上午,糾結了自己,浪費了時間。
其實我的經驗是,設計師更是需要在高度溝通和活躍氛圍的環境下,成長才能更迅速。因為優秀創意很少是一個人悶著頭就容易想出來的,更多時候,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滲透下想法,感覺馬上就來了。比自己一人悶在那裡想要快的多。首先自己願意邁出第一步,創造活躍的溝通氣氛,敢於接受意見,並能夠按照他人的邏輯去思考。設計師是樹苗,團隊是沃土,養分的全面和互換,這一點至關重要。
綜合能力
熟悉交互設計、積累產品經驗、理解用戶研究、掌握動畫設計,這是所有公司對高級設計師的硬性指標。高級的意義就在於更廣泛的知識和更高的眼界,只有這樣,你的設計方案才更具權威性。
時刻保持一顆學習的心,和接受新事物的意識,當今社會沒有特「純粹」的職業。
業餘時間
還經常聽到一種抱怨「產品有限制,我所擅長發揮不出來」,這樣無疑是把自己的設計專業成長寄托在產品上。認為產品不成功自己的設計就不能成長。這其實是個借口。
其實面對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設計分2條線:
1.項目線 :公司的實際產品項目,理解並按照實際情況,滿足產品設計需求並達到公司要求完成。
2.專業線:這件事的意義是有意識的發現和總結當前設計能力哪裡不足,有針對性地制定課題,安排業餘時間來提高。比如圖形體系化繪製練習、動畫技法掌握、交互設計...接私活更是一舉多得的優秀課題。
「你能成長多快,取決你的業餘時間在做什麼」,這句話很無奈。在公司的8小時工作內容,已經被公司用給你的薪水買斷了,如果你要有額外的提高,思考下如何利用業餘時間吧。
系統思考
通篇看似最水的內容,但其實是正宗乾貨。這是所有設計師要往高階發展面臨的一個思考,也是一個更專業的問題。突破了,就得道。過不去,就是個坎。
初談系統思考,覺得這個話題太大了,怕說的不夠好,但也斗膽說一說。篇幅原因只做概括,設計層面的細節知識可另起一篇文章

產品設計體系下,每一個模塊都是獨立的,但又相互循環作用,最終決定產品展現形態。
下圖是我所理解的產品視覺設計系統,不合理之處還望指出↓
品牌視覺:公司和產品靈魂,它是用戶對產品的直接印象,比如大家說到小劉時,腦中總會浮現他的長相特徵、行為或語言特徵等等,這是很直接的,不需要太多的思索。所以品牌建立對視覺設計的要求就是建立特徵、保持特徵、推廣特徵,美化特徵。而針對品牌的這些要求,需要提供完整且匹配的視覺設計解決方案。
運營設計:運營設計的目的是讓用戶盡情感知到產品的好;把產品的特點通過設計包裝最大化並push給用戶。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思考是是:廣告創意夠不夠吸引用戶?畫面是否足夠視覺衝擊?文案夠不夠誘人?是否清晰易懂?運營角度是否匹配品牌定位?
普通設計師做運營圖的標準是:把圖做好看
高級設計師的標準:用戶看到圖後有沒有產生足夠興趣和好感,並樂意去點擊和體驗產品。
用戶界面:用戶與產品接觸過程中、接觸頻率最高、最直觀的部分,他的任務是讓用戶認識產品的相貌和氣質。品牌定位決定了界面的展現氣質和體驗,界面設計需要注意視覺層次的強弱、信息劃分架構、用戶瀏覽軌跡、色彩、質感使用的和理性和舒適度、以及視覺耐久度。最終設計目標——哇,這界面看著真爽,沒事就想多看看。
用戶引導:為了能讓用戶更快學會產品的一些功能操作,比如一些較高級或隱藏的操作,通常會用引導圖、產品介紹、提醒tips等方式來告知用戶。它的設計原則首先是要簡練、直觀、易懂,其次是要符合用戶操作的流程順序,把引導安排在適當的時機,然後,設計要足夠友好化,趣味化,這樣才能讓用戶有足夠興趣去關注引導,並不會因為中斷了他的操作任務而反感。用戶引導設計也是界面設計的一部分,它的視覺感受有時候需要和內斂的界面質感區分開,通過視覺反差才能達到注意。用戶引導其實很像給用戶講故事,那麼設計也要足夠輕量化。

說白了,系統思考這件事是要給設計師腦海中建立起完整、清晰的設計系統,你的每個決策如果能套用這個系統來衡量,設計方案考慮會更全面。
它的作用是幫助設計師把所有問題和解決方案邏輯化、模式化。從混沌中走出來,理性地設計。

還記得我在百度離職前,總監對我的囑咐「你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系統級的思考,這也是你現在欠缺的能力。這件事的理解程度,決定你的成績」。當他說出這句話時,我有種心弦共鳴的激悅感。其實他不知道,在那之前幾個月,我就已經偷偷的利用業餘時間思考和梳理這個問題了。直到現在,系統化設計思維的旁支脈絡在我腦海中越來越清晰。由衷的感謝他2年來的指導,受益終生。
設計傳達、工作溝通
首先你要有足夠的溝通意識和意願,這是你工作效率,不返工的直接憑證。
其次是跟任何人講你的設計,也要能簡明扼要的說清楚,你如何思考,如何開始設計,通過設計解決了哪些問題?如何驗證設計?流程和方式有很多種。
當你跟團隊講設計方案之前。你就要思索過程中可能遇到什麼樣的意見和異議。並提前準備好解答方式。
保證會前提前溝通準備,會上高效溝通,只做核心討論,並及時紀要。要知道,你講方案,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做設計。
面對設計修改意見
當你聽到以下對設計的評價和建議,你一定需要分清楚它們的性質,人對相同事物的視覺感受是有一定的主觀性差異性。但好的設計絕對是大多數人一眼就認同的。
1.感覺有點怪:引導他說出哪裡怪?是顏色怪?還是圖形怪?還是排版不舒服?如果他說不出是哪裡怪,那就告訴他,找出理由後再做定奪。
2.你能不能換個顏色?我不喜歡這個顏色...諸如此類個人口味層面的要求,你要通過設計知識解釋你的思路,引導他認識到這個建議和設計體驗並無衝突。完全可以不做修改。
3.如果產品對視覺排版、信息展現有疑議。要按照他的思路來走一遍,看看是否真的有優化空間。這塊的意見至關重要,因為設計師往往缺乏從產品角度衡量設計,悉心聽取意見是重要的。
4.面對老闆的修改意見,委婉而清晰地傳達你的思考角度,如果他還堅持讓你修改,那就,改!有時候,試錯是唯一的辦法。事後驗證設計成果的意識非常重要。
5.針對小細節的爭論應該避免,不影響體驗的小改動,盡量接受。畢竟大家工作也是要講感情的,你額外為別人小滿足下個人口味,也更贏得他人的贊同。
Deadline觀念
畫兩筆,看一眼微博,再畫兩筆,聊2下QQ...一天下來,任務思路一直在不停中斷、重啟。其中浪費的時間不知道有多少...如果任務給3天完成,就閑散的完成,忽然說要提前完成,就X花一緊,然後拚命趕活兒。手忙腳亂的狼狽...
接到需求時,先解讀,溝通確認無誤後,問自己需要多少時間?是否有並行事件,如果你精確到畫一個icon之前就給自己限定時間,那是最好的。這個思維模式絕對會是進階法寶。
任何事總是比預期的要費更多時間,時刻留有餘地。前緊後松,永遠是做事情的最佳法則。永遠在deadline前留有緩衝。
工作管理
這是每個職業都需要具備的意識,怎樣梳理雜亂和並行的工作list,怎樣做優先順序和時間排序,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到什麼程度...設計也一樣,畢竟時間決定一切。
設計賞評
做這件事的目的,1是為了在腦海中建立更豐富的資源庫,2是過程中你會更迅速的觀察並解析設計案例的優秀之所在,顏色特舒服?構圖特醒目?創意給的妙?文案寫的巧?亦或是其他的妙處。日積月累下來,你會越來越快地得到idea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這句話好像和設計無關,但這是我之前在百度最大的收穫
第一,保證你腦中的靈光不會被忘掉;第二,先畫草圖,再上機器。這絕對最效率,也最容易理清邏輯。不信你就試試,觀察下不畫草圖直接上機,你會浪費多少時間。
就像我寫這篇文章,寫出來了,思路更清晰。
設計天賦
有人說"我沒有做視覺的天賦"
這又是一個弱暴了的謬論,科學表明,只要你不是色弱色盲,智商正常。那麼你和其他優秀設計師沒什麼不同。
還是那句話,設計不是創作藝術,而是解決問題。這兩者也不矛盾。


對我來說,5-10年之後的事情不需要現在去規劃,現在規了,也基本屬於白規。想好今年想要什麼才實際。比如說,我今年想換個環境,因為我覺得自身的能力在荒廢,我迫切希望去個新地方好把我的能力充分解放出來等等。

這個行業在國內到目前為止也就10年左右的時間,大家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從業者中有對行業本身深深熱愛的,也有得過且過當時只是覺得好混好撈錢,如果有了新的混點那換一換也無妨的,這些都沒問題,看自己怎麼定位。另一方面,用人單位的視角也在轉變,時間的推移,行業內也會應運出需要高等級視覺設計師的位置,這是必然的,術業有專攻,每件事情要做精做盡做美,就一定會需要更專業化的人員。現在的需求少,只能說行業還沒走到那個時候。我和題主想的一樣,我不願意為了薪資待遇轉做所謂的管理層面或者把精力轉移到別的設計領域,我只想做一輩子的視覺設計師,那我就這麼去做好了,別的事情,時間會替我解決的。

說到能力的提升,我覺得這真的和rpg遊戲差太多,么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式或者升級流程,對我來說,就是日常生活中不斷的留心身邊的物或者事,軟體技巧的玩意真的那麼重要麼,我覺得不,知道怎麼用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就行了,快不快,效率不效率這是另外的話題,反而是思考事物的方法和切入點才是重要的,這些需要時間和空間去積累,如果身邊有個志同道合或者良師益友當然助益多多,但沒有的話,那就需要靠自己去累積,這裡各人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融會貫通的能力就體現出來了,這可能會是區分設計師能力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分水嶺。


確實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騰訊內部t3級別設計師還是有很多在一線設計項目的,也兼顧管理,我周圍的設計師大多堅持到30的的男生居多,騰訊唯一的t4專家目前在新浪,擅長和專註在管理統籌,工作流程,建立團隊梯隊等。cdc唐是很好的視覺到成功管理者的例子,雖可複製這條路,但走的不一定能很成功。至於一直想專註在視覺設計上專研的設計師國內真的不多,andraw,kiwigu算是在設計管理的身份下還堅持優秀的視覺設計的例子了。另外也有開設計公司的,屬於經商像eico,rigo,排開設計師身份創業的白鴉,http://guang.com 。正是因為國內比較少一直專註與專研在界面視覺設計的設計師,我們的堅持才會更有意義,ps ai 技術什麼的通透了,再就可以上升到文化層面,心理設計層面,用戶研究層面來考慮設計這件事情,另外堅持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人都是偏執狂人,這樣說有點理想狀態。在設計到管理的實踐中,如果設計老大的審美和手上功夫不行,很難服眾,所以一定要有優秀的作品,任何行業想做精,都是無止境,能把ui做到softcafada的水平絕對是令人仰慕的。當然也有一些設計師遇到瓶頸就果斷轉行,轉化身份,看你自己想要什麼,想得到什麼,想堅持什麼


要提升自己設計能力,那目標和方向是什麼呢?

要找到正確的目標和方向,那麼,需要先回答另外一個問題:

  • 視覺設計,能發揮什麼作用?

相信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意識到,視覺設計不只是「美化」工作。
在我看來,產品、交互、視覺,都是在做同一件事:設計產品體驗

從視覺的角度,怎樣去設計優秀的產品體驗?

  • 你了解用戶需求嗎?如何了解用戶需求?如何從一堆用戶需求中,找到核心需求?
  • 產品設計合理嗎?流程是否通暢?怎麼樣去和PM溝通你的意見?
  • 以怎樣的方式呈現產品視覺?需要動態呈現嗎?
  • 怎麼樣評估你的設計效果?如何改進?

顯然,以上問題已經超過視覺設計「畫圖」的範疇。(這不是全部問題)

但,如果你不面對以上問題、或者沒有機會面對以上問題,那你還停留在美術工作者的位置。
同事,如果你沒有能力面對、回答以上問題,那麼,在與老闆、產品經理溝通時,你必然處於弱勢。因為,你給自己的定位是:產品的下游、是需求執行者。所以一般的設計師總抱怨苦逼。

我已經31歲了,仍然戰鬥在第一線,沒覺得任何羞恥。反倒覺得自己缺乏的東西太多,要學的東西太多。與比我年輕的設計師一起工作,也沒有任何壓力,沒有代溝。因為,視角不一樣,產出與貢獻不一樣。

我個人的職業經歷來看,視覺設計師會經歷這麼幾個階段:(這不是總結,我也在路上)
1. 技能階段;

  • 把軟體耍好、快速臨摹,能出一些「借鑒與創作」的混合作品,不錯啦~

2. 初級設計師階段;

  • 能夠獨立的去完成視覺表達;

3.成熟階段;

  • 已經從視覺技術層面解放出來;
  • 形成自己的風格;
  • 有機會在大團隊經歷相對完整的設計流程;
  • 參與了多個產品的完整設計、開發;
  • 在團隊跨團隊溝通方面比較順暢;

4.方法輪階段:

  • 歸納、總結自己的設計方法;
  • 有能力建立產品設計的規範;
  • 能夠向1-3階段的設計師輸出你的方法;
  • 關注設計之外的設計、關注設計效果;

5.產品思維階段:

  • 視設計為表達工具,產品思維才是設計靈魂;
  • 關注如何正確的設計、高效的設計;
  • 在經驗、想法上,能與決策層、產品經理、技術、運營、市場進行平等對話;

6.團隊管理階段:

  • 簡而言之,帶領團隊,通過團隊力量,放大設計力量。
  • (我所說的團隊管理,完全不是「行政上的管理」)

OK,以上我對設計師發展的個人認識。看看自己處於哪個階段吧,然後,朝著下一階段直奔吧。
這個總結不一定對,歡迎設計同行指正。

---

最後,插播廣告:
我所在的團隊,英語流利說 招聘資深視覺設計師,詳情點擊。期待有機會一起工作!
(自薦、推薦,有獎:iPhone6,不開玩笑)


先調整一下自己目前的心性狀態吧,不急,這可以慢慢來。

首先,不要先把自己局限性的定義為視覺設計師,產品設計師之類。
設計師本身就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它的說法範疇很廣泛,實際用途也很廣,比如:環藝設計師、室內設計師、服裝設計師等。目前泛指互聯網這塊的UI設計稱為視覺設計師(以前多叫網頁設計師來著,更多的還是叫美工),所以自身的眼光還是要放長遠一些,互聯網產品的包裝設計(指UI設計)只是生活中那麼多設計種類中的其中之一而已。

其次,多方面宏觀性的思考、多方面的去接觸不同的領域。
這裡一般也是比較成熟些的設計師會自發性的去涉及的各方面,想要成長就必須先有成熟的態度,瓶頸都是暫時的,只要累積的營養夠充分,在某一觸點裡自然而然的就會厚積薄發出來,最後就會享受到自己得到的成果。


最後,養成自己的設計風格、設計品位以及設計思想。
看過武俠玄幻小說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宗師和大師之間的區別還是很大的。除了武力值的比拼外(指硬體技術的掌握程度),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自身識海中思想認知的晉級升華,這裡才是考驗一位設計師是否真正優秀所在。設計來源於生活,設計師自身的生活閱歷在這裡也能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總之,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對於設計師自身來說都要養成良好的設計習慣(包括你的家庭、事業、養老問題等),畢竟職業生涯還是非常短暫的,而自己的人生路還那麼長,所以一定要合理的設計好自己的定位。


作者:葉平
鏈接:視覺設計師如何度過能力提高上的瓶頸期? - 葉平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作為一個視覺設計師,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會面臨突破自己的不同困難,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瓶頸,對應就是解決這個階段相應的問題。

根據職業生涯的不同時期,視覺設計師的瓶頸大約分四種。


一、技術上的局限

這個是針對剛畢業以及剛入行的助理設計師,這個時候,大部分的人面對的還是軟體問題,ai、ps、indesign、coreldraw、acrobat 、cad、3dmax、dreamweaver、flash等等這些設計軟體, 視覺設計能涉及到的軟體有幾十種,無須全部去學,但我認為至少平面上要熟練掌握ai、ps;三維軟體掌握一種即可3dmax;網路技術也是一門精深的學問,技術上掌握html、css基本差不多了。

問題來了,什麼叫熟練掌握呢?我認為能達到總監給出的草圖,不管是平面還是空間,或者動態網路設計,你都能用軟體實現出來,不求審美多高,但求差七不差八,基本都能做出來。


大部分助理設計師在入行的第一二年都有這些技術瓶頸,面對技術難題的時候,首先是要避免畏難的心態,不要有不會做的想法,現在網路教程越來越多,完全可以現學現賣,等你學會再回頭看,你會覺得軟體其實是小菜一碟,當你學得越多,軟體的學習能力也越強,學會也就變得越容易。


二、審美品位的不足

品位這東西也許是一個設計師最核心的能力,品味涉及到一個人的心性、見識、經驗、甚至智慧,但品位是可以去培養,大部分人的好品位都是來自他的生活經驗,碰到的人,見到的事物,觸發了心性上的美的感觸,進而變成了自己的審美意識。

一個有一兩年經驗的視覺設計師也許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品位問題,品位是可以學習的,學習的首要是企圖心,必須謙虛好學但不可沒有較高的企圖心,「射向太陽的人一定比對著草叢的人射得遠」,看世界上最好的設計,最好的營銷,不管開始是否看得懂,首先在世界範圍找最好的東西看,不管能不能成為大師,都要向大師去學習。看最好的設計作品時,千萬不要局限在平面,空間、展覽、服裝、時尚、家居、文化,這些都要找最好的作品看,另外品位是可以通過的體驗得來的,和身邊比較有品位的人交流,設計展覽、工藝美術展、時尚奢侈品、文化展覽等等,這些都是你體驗學習的途徑。

因為這樣,你會有更高的要求,更好的品位,更開闊的眼界。你看過的東西,即使當時不明白,以後也會逐步反哺給你。這些經驗最終會形成你對事情的要求,心智上審美得到升華,最後變成你的好品位。


三、設計策略能力不足

做了三五年的設計師,大部分知道什麼是好設計,什麼是美,但是設計美不美是個見仁見智的東西,你說好看,客戶說不夠國際高端大氣上檔次,你一時就會語塞,背後的問題還是設計邏輯不足的問題,你需要告訴客戶為什麼要這樣設計,而不是美不美;必須有清晰的設計邏輯,甚至滴水不漏,客戶才會明白你的設計,也才可能被說服。

設計策略是建立在商業策略基礎之上的,作為設計師你必須去了解客戶的生意,他們的模式是怎麼樣的?客戶是怎麼實現賺錢的?消費者是誰?消費者需要的是什麼?這些是做設計之前必須去弄明白的問題,但是很多設計並不能將客戶的現狀和設計表現結合起來,並且用邏輯推理說服客戶。


這個能力依然需要你去培養,去突破。建議這個階段的設計師多去關注成功商業和商業之間的邏輯,不要只去看作品好不好,看好的作品背後的故事,為什要這樣設計。 比方說蘋果的logo為什麼是一個缺了的蘋果,他的產品設計,店面設計,網站設計和logo之前的邏輯關係,和商業策略之間的邏輯關係,和消費者之間的邏輯關係。


四、商業策略能力不足

做了五年以上的設計師,基本是總監以上的職位,有更多的機會去和客戶談商業,談模式,談賺錢,這個階段的設計師都會面臨商業邏輯問題,好的設計建立在好的大商業策略基礎上,設計做得再好,沒有成功的商業模式和策略,一切都是空中樓閣,難以形成有影響的作品,實現設計師個人商業和社會價值。

田中一光就是很好的代表,他不僅設計無印良品整個品牌,早期的商業策略也是他向堤清二提出來的,富二代文藝青年堤清二很快被他的商業構想打動,才有了無印良品重大的商業轉型設計,也就有今天的無印良品,時至今日,無印良品還是沿著田中一光設計的道路往前挺進。縱觀世界上成功的商業設計無一不是建立在先進的商業模式之上,才得以讓設計爆發強大的生命力。

那麼如何提高商業策略能力呢?


理解一個行業,我覺得一般要兩年時間,精通一個行業至少要三五年以上,仔細去看,即便是如陳幼堅、李永銓 這樣的設計師,在早期依然會選擇幾個行業去重點研究、去突破,找你做設計客戶一般在他們的行業耕耘了少則幾年,多則十幾甚至幾十年,你沒有對客戶行業兩年以上的研究,基本上不太搭得上話,更別提大商業模式上有洞見。


所以當你已經是一個設計能力很強的設計總監,你需要去研究行業,做餐飲設計就研究餐飲行業,國內的行業現狀,發展走在前面的歐美日行業現狀,他們的商業模式,他們的設計策略。潛心研究,必然會有心得,也就形成了洞見,面對客戶時,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你的商業洞見結合設計策略再加視覺表現,必然能讓客戶動容。當長期去研究行業,研究客戶,形成洞見,再加系統出色的視覺表現,最終甚至主導商業走向。無印良品的田中一光、原研哉,蘋果的喬納森·伊夫,優衣庫的佐藤可士和等等都是典範。


綜上所述,設計師不同階段突破瓶頸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對瓶頸問題有系統的認知後,你可以結合自身發展逐步解決,或者有針對性加強學習。


以上文章原創作者:深圳前意識設計,葉平,微信:13169908702,轉載請署名出處。


    設計師不隨便

    設計師如何從裡到外提升自己的價值。

    前言

    這是一篇關於設計師對生活的思考,個人粗見。

    設計師不是藝術家,不像搞藝術的那麼隨性。因為設計師設計的產品是給人們用的,關乎每個使用者的感受。藝術家不用考慮觀者的感受,只管傾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充分展示個性。設計師註定背上神聖的使命——設計,讓生活更美好。

    遇到過這樣的一位同事,每天兩點一線,穿梭於公司與宿舍。平日里不玩遊戲、不運動、沒有一項熱愛的事情。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周末也經常宅在家中,很少參與部門活動。穿著打扮隨便,辦公桌布滿灰塵,宿舍更是亂成一團......或多或少我們都存在同樣的問題,是不是該反省一下。做為一名設計師,自己的生活都過的很邋遢,如何設計出好的產品改善人們的生活?

    凡事有內因和外因。先說內因,想改變現狀應該從自身做起,只有先主觀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才會去改變。不要經常把「隨便」掛在口邊,太多的隨便會讓你散失對生活的追求,變得凡事都很將就。那就跟常人一樣了,記住你是個有使命的設計師,不能太隨便。外因,就是環境造成的影響,大環境你無法改變,比如公司。但小環境你可以左右。生活完全可以運用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對自己的辦公桌,宿舍生活環境進行歸類整理。不用很高大上,但要規劃自己的生活,保持愉快的心情。我們不是藝術家,生活環境越凌亂越有靈感。

    設計師熱愛生活的表現可以有:

    1.好奇心

    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關心時事。關注生活的點滴細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好設計都是來自於生活。

    2.興趣愛好

    不要沉迷遊戲,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會讓你對世界充滿愛。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一顆發現美的眼睛,你可以用你的鏡頭記錄生活的點滴趣事。養養小動物、種種小花小草等等的。

    3.運動鍛煉

    設計師經常是搭配「滑鼠手」、「勁椎病」等詞語出現的。習慣了在辦公室的我們,慢慢變的懶起來,不願意運動。運動時會讓人感到興奮,不信你試試。

    4.有追求、有品味、懂享受、會欣賞

    你不用去很高大上的歌劇、交響音樂會,起碼不要跟廣場大媽一起跳小蘋果就夠了。遠離泡沫劇,適當的娛樂活動。周末看看畫展、陶藝等,感受文化陶冶情操、尋找設計靈感。

    最後分享一個設計師Smile減壓法則

    Smlle法則: 1.Sleep 充足的睡眠 2.Memory 美好的回憶 3.Interest 正向的興趣 4.Love 愛惜自己 5.Exercise 保持鍛煉


    歡迎交流,新浪微博@李煜佳UX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有道理嗎?
小兵把槍開好了,不就行了么?
為什麼要放棄開槍的專業,去謀求將軍的職位?

不想當將軍的小兵以為戰爭就是會開槍,打得准。
其實,一個只會開槍的小兵在戰爭中是微不足道的。
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是將軍的戰術指揮與戰略運籌。

請把上文中的小兵、將軍、戰爭、開槍 替換成 設計師、經理、商業、photoshop技法。
設計的全部都是為了商業。脫離商業的設計,那就不再是設計了。


很贊同題主希望成為一名真正優秀設計師的態度,而非管理者。我對視覺設計師這個行業並不了解,但沖著「設計師」這一職位,也許我可以扯一扯。

photoshop的技能技法,大家都是大同小異,甚至做的產品雖然說有好有壞,但是也不至於說相差巨大,很多時候只是一個精細度的差別,給予足夠的時間去磨,也可以磨出特別精緻的作品。
「技巧」是總結出來的,是死的,可以學習的,但對一個作品而言,重要的是理念,是創意,是你想傳達出來的訊息。這就是為什麼稱為「設計師」而非「技師」,真正值錢的是理念。宮崎駿的動畫最大的特點在於傳達出來的世界觀能激勵人勇敢向上,其中也摻雜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和平,女權等內容。他有吉力工作室,裡面也該有技術不遜於他的技師,可他的理念決定了他的領導者地位。他的兒子宮崎吾朗,同樣的畫風,因思想層次達不到他的父親那樣高,最終也只拍出《地海傳奇》這樣急功近利的作品。


在我手頭上也經歷過一系列產品了,雖然都不是特別成功,或者說有的還相當失敗,但是總的來說,確實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我看來,視覺設計師到達某個高度之後,就需要更加全局的考慮整個產品層面的內容,對於整個產品思路以及用戶需求都要有非常敏銳的直覺,能夠了解到最核心的東西。在交互層面也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最終能夠做出成功的產品,我覺得也只是時間和機遇的問題了。

從這段話里,可以看出題主在自己的職業生涯里慢慢地有了自己對「設計師」需要做什麼的感悟,即使還比較模糊。「雖然都不是特別成功,或者有的還相當失敗」,對於一個年輕的設計師,失敗,被否認,都是太過正常的一件事情。憑什麼初出茅廬的你,就一定要成功,名譽天下?好的作品,好的理念,都需要一個設計師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和感悟。也只有通過多年的努力,有了自己的積累,設計師本身才能被社會認可。「最終能夠做出成功的產品,我覺得也只是時間和機遇的問題了」,這個想法並不好,還是一句話,憑什麼?如果做不出來,怎麼辦?杯子滿了,就再也裝不進東西了,有著這樣的心態,無論做什麼,都很難再進步。若是失敗了,只會使心態變得更糟糕。

但是真正往專業技術發展,而不是往管理層發展,我就覺得瓶頸很大。似乎設計師到了30多歲還在第一線做設計,就感覺和女生到了30歲還沒嫁出去一樣(並沒有諷刺和否定任何一方的問題,只是說對於周圍人的眼光來看,這兩類人承受的壓力是類似的)
因為對這個行業不了解,我並不清楚「第一線設計」對「視覺設計師」來說意味著什麼。女生30歲還嫁不出去真的有那麼糟糕嗎?18歲因懷孕輟學嫁人開始艱辛的人生,和到40歲人格獨立精神獨立嫁給真正相愛能廝守終生的人生,孰優孰劣?又憑什麼,30歲的時候你就一定要功成名就?頂不住壓力,做不了你想做的事情,那麼你現在就該立刻轉型成為管理者。

題主並非不知道如何進階提升,只是在理想和物質的分岔路口感到十分困惑而已。能決定一個設計師的程度的,是他站的高度,是他的理念和夢想。若題主的目標是「我要成為全國最好的視覺設計師」,那需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最後附Zaha-Hadid,一直以來讓我非常崇拜的建築設計師。她早年時的作品被人認為是荒誕的不現實的,沒有人將她的設計付諸現實。幾十年來她都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風格,直到最後被世人承認。知乎上有介紹她的很長很詳細很專業的回答,題主可以自行搜索一下。


我不是做設計的,是一個技術、產品、商務可能都做一些的打醬油的;有時候沒人寫頁面,我也得自己設計頁面,寫頁面。
一般來說,能力的提升的速度對於大部人來說是一個固定速率,下面我給出這個過程(適用於技術領域,但應該可以作為參考):

  1. 第一個3年,這個階段主要深入學習各種技術,培養自己的代碼能力,在這個階段,應該知道如何設計一個大型系統、裡面實現的細節是怎樣的。
  2. 第二個3年,這個時候你應該開始帶新人了,這個階段你的重點應該還是做技術,但是也要慢慢學會如何帶團隊,如果控制項目進度,如果從程序員的「完美主義」中學會妥協,知道一個項目除了技術還需要設計、產品、運營等其他人的協助,基本知道裡面是什麼弄的。
  3. 第三個3年,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P還是M了。

下面我說說一些困擾。

  1. 能力的界定是多樣的,我假定題主說的是設計技術範疇的,說實話,這種能力是需要靠積累的,但是頭一個3年必須達到一個高度,很多人(技術)3年裡面其實沒學多少東西,全部做項目用重複的東西。
  2. 我上面列舉的是一個「正常」的流程,每個人悟性不一樣,如前面@lemon 講的,有人18歲就成大牛了呢,所以多點少點時間都是正常的。
  3. 每個階段其實都不是階段。就用第三個階段來說吧,很多人到這個時候會選擇M,但是又做不好M,你讓他選,他會說自己只會技術,怎麼搞管理啊(技術是死宅的,三句話罵不出一個p);但是又想到自己做技術的苦逼生活,又厚臉皮做管理,兩頭抹,兩頭丟;得不償失。

樓主,能力的問題你只要努力提升就好了,只要是一個正常人,3、5年時間,大家的能力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建立在你真的去提升的前提下)。

有時候一份普普通通的過程,不去想如何如何,而是喜歡設計而去設計,想嘗試管理而去管理,順其自然的發展,不是更好的選擇么:)


設計無非有兩類,當與現存作品關聯,成為改良性設計;當與幻想、未來關聯,即成為創造性設計。無論前者還是後者,設計總是離不開生活的積累,它是理性與感性的交融體。不能否認優秀的設計作品源於設計師具有「良好的心態+優越的生活+冷靜的思考+絕對的自信+深厚奈幕薄?

促銷員、推銷員向客戶兜售產品,而設計師兜售的則是他自己。自己的賣點——靈感、智慧、思考,它是一種奇珍異寶,也是設計與設計之間相互區別的標準。離開良好的心態是件很悲慘的事,起碼對設計師而言。這點讓他終日難以平衡自己,難以體驗生活,融入生活,難以提煉生活再至改善生活。生活已零亂不堪,怎會有好心情從事設計,靈感的火花絕不會在亂草堆里迸發。優越的生活可能說得有些絕對,但試想,在寬敞明亮的咖啡廳里,你一邊感受著義大利拿鐵咖啡的濃濃香味;一邊在稿紙上信手塗鴉,時而停筆品一口咖啡,透過落地窗,慵懶地掃一下忙碌的人群;時而斜倚在鬆軟的沙發里,沒有人會打斷你的思考,影響你,干擾你,靈感卻會悄然地靠近你。再試想,你被擠在一間四五平米的辦公室里,一屋的職員,一屋的資料,一屋的煙味加上一屋的吵鬧,恐怕很難擠出新鮮靈感吧!在我看來,良好的心態與優越的生活就像一對孿生姊妹。我並非在宣揚小資情調,強調客觀條件的制約性,否認平民化的生活一定沒有優秀的設計作品。我想說的是「優越的生活對設計優秀作品的影響是不容小視的。」
其實,在單純地利用設計元素方面,我們與世界一流設計大師是平等的。同樣的點、線、面、體,同樣的色彩,同樣的設計法則,那為什麼我們沒有達到他們的高度呢?撇開「機遇」「文化」不談,「冷靜、獨立的思考」是關鍵。都市生活無奈與紛繁,忙亂匹配。若是一個真正優秀的設計師,不會被一個「忙」字淹沒,他會忙裡偷閒,讓心靜下來,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獨立思考。偶爾自我封閉一回,做一做「井底之蛙」未嘗不可。
現在的設計不值錢。印刷費包含了設計費,又不是商場搞促銷——買一送一!設計大不如從前受重視,為什麼?設計沒有貶值,是設計師已貶值。有太多太多不負責任的設計人員在濫竽充數。信手拈來一幅圖片,排幾個字體,便完成了設計,這簡直是天大笑話。一幅圖片加幾行文字是拼貼,不是排版。不講版式,不講對比,不講視覺流程……只顧快槍快炮,賺錢重要。有沒有創意並不重要,只要把作品搞得天花亂墜,以「出跳」的形式蒙人就行。稍加留意我們拿到的傳單、DM、宣傳手冊……相當數量是此「傑作」。設計自然也就不名一錢。有這種設計人員存在,對於設計是一種褻瀆,對設計元素是一種浪費。當設計者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私慾擴張時,設計本身已不純粹,已經走樣。
真正優秀的設計師往往會很「吝嗇」,每動用一種元素,都會很小心謹慎。因為運用它們都是有理可考的,「浪費即是犯罪」「少就是多」,他們會這樣告誡你。
設計中的「模仿」還可以理解,因為崇拜、嚮往是正常心理。受某某大師、某某風格的影響很深,作品中留有其痕迹,這並不等同於抄襲。抄襲等於掠奪,是無恥的行為,因為盜走了別人的奇珍異寶。既然我們擁有與世界一流設計師同等的設計元素,那為什麼不利用它們來大膽地表達自己,推銷自己。原創對於設計師而言何等重要,它能使設計作品具有生命力,不被同化,不重複雷同,不附庸風雅,具有獨創性。設計師一定要自信,堅信自己的個人信仰、經驗、眼光和品味,推崇個性化,不為個性而個性。當然,堅持必須要有理由,若純粹為了嘩眾取寵,標新立異,那就大錯特錯了,設計師又不是一敲鑼,便吸引眾人的雜耍者。
數碼科技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傳統的紙、筆、圓規已被鍵盤、滑鼠替代,複雜的運算、精密的
製圖盡可由電腦完成,但與此同時,數碼時代對於激發靈感則具有災難性的意義,任何蠢笨的想法都可以處理得很專業,很花哨。一方面輔助設計師完成精彩的創意,一方面在吞噬他們的思想,使之惰于思考。優秀的設計師不能完全依賴於數碼科技。技術上再精再通,充其量只是一個製作者、熟練工。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優秀的設計師,完善想法遠比更新手段重要。」 懂得節流優勢,大約百分之八九十的事情其他人比你做得更好,不要讓過多的技術問題困擾我們,阻塞設計思維。

將文化與設計比喻成「根與植物」的關係也好,比喻成「地基與高樓」的關係也罷,總之,在於說明其緊密的程度。通常優秀的設計作品具有簡單的外在形式、深層的文化內涵。外行可能以一幅作品的「好看、不好看」來評判其優劣,而內行就會褪去一切漂亮外衣,探究實質。外衣可以換,但組成元素是否可以替代?元素與文化的關係?設計者為什麼用這些元素,而不用那些?換了我進行此課題設計,我會如何考慮?如何選用元素?這些看似簡單的思考,被形式沖昏頭腦的設計師會很容易忽視。
我很強調設計師應了解設計與藝術的發展史。人習慣於問為什麼,當你中途開始看連續劇時,自然會問:「前幾集播了些什麼?」 設計師多學點「源文化」 很重要,因為我們接受了設計中太多的「源分枝」。當你通曉了源文化,就可以撇開其他,再創造一條分枝。況且創造發現並不是憑空的。多了解源文化,可以幫助你少走彎路,少進死胡同,踩在前人肩膀上往高處爬,何了不為?有人說我完全不接受前人的某某主義、某某風格,走自己的路。殊不知,你現在拋開一切所走的路,前人可能早在一個世紀前就走過,而且這條路被歷史承認為行不通的。浪費精力,又浪費時間,得不償失。「了解大同,才能獨走邊緣。」
當然,多學源文化的優點不僅囿於此,那是在與大師們的思想溝通,藉助大師的頭腦去思考問題。不是學他們那樣思考,而是學會如何思考。
我把信息、源文化統稱為「現有素材」。設計師與這些「現有素材」 的關係相當微妙——若即若離,涇渭分明。既要時刻注意其動態,關注它,學習它,又要在某種時刻徹底拋棄它,忘得一乾二淨,絕不藕斷絲連。這種時刻,就是設計師在從事某項課題設計,完成某套方案時,這時需要拋開一切「現有素材」,正如前文所說的「 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獨立思考。偶爾把自己封閉起來,做一做『井底之蛙』」這時的翻閱、啟發,只能牽絆靈感的產生。因為平時的關注在大腦里早已進行了分解、整合、重組,成為了一種潛意識,是奇珍異寶。一旦設計時,它們就會源源不斷地被激發


咳咳…讓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已經過氣了的問題吧 ~
就在我剛進騰訊的時候,我的導師就是一個一直在一線做設計的「老江湖」了。

為什麼說她是老江湖呢,因為她真的年齡很大……咳咳……資歷很深很深,總之就是做設計很多很多年了。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我剛被分配任務的時候,她在我旁邊,看著習慣點開photoshop畫板的問了我一句…

「這個是什麼?」

「畫板工具,可以用來輸出多稿文件blabla…」

「哦,那我們還是不要用這個了。」

「……」

當時我就很費解,因為明明這種功能可以提升做圖時候的便捷程度,但是為什麼不去使用呢?

後面才慢慢知道,作為一個在一線做圖的老資歷,做設計的時候早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套路」。

久而久之的,不會去學習新的東西,因為過去的經驗和套路足以應對日常的工作任務。

產品類型不過就是那麼幾種,需要做圖的不過就是那麼幾套風格,每次一在RTX上接到任務,就埋頭像個機器一樣按照之前的套路做出來然後修改最後完成。

(別提什麼PS畫板了,她可能連CS6之後的智能填充都不知道……

這麼感覺下來,現在的設計師…哦不…現在一批互聯網行業的小白領,就好像是過去知名工廠的縫紉機流水線工人,每天機械的干著自己的活然後周而復始…

其實不僅僅是視覺設計,其他的行業也是一樣。

比如我有個一直都在做平面攝影的朋友,前陣子跑去北京學VR了…

現在看來他也是遇到了職業上的瓶頸,覺得學來學去不過就是這樣。

其實我反而覺得,選擇去做什麼,倒也不是很重要,關鍵是你想去做什麼。

你也可以說做設計做久了軟體技能MAX其實很正常,想要進一步提升大不了可以跑去學慣用戶心理 交互 體驗 …甚至前端 產品 開發…

最後雖然你變成了一個全棧,但是歸根結底你還是每天在做圖,做「套路」。

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所以這才是你真正糾結的原因。

如果你要問我如何進階提升能力?

那我的答案是:看時機。

你是想法是正確的,因為像我們這樣摸爬滾打底層做設計,其實需要學習的就這點東西,要麼就從一線底層混到到管理層,要麼就跳槽,轉行,學新東西。

可是換句話說,就算是一輩子做設計,把設計做到極致做到無可替代。也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覺得的我的導師…

做的東西,實在是不咋的。

(希望明天不要被查水表)

end.


6.2更新:

ARK資深視覺設計師AJ童鞋在上個月去南京做了一場關於自己Art Journey的經驗分享,現場的設計師們都覺得很受啟發,感興趣的視覺設計師們可以點進去看一下哦:

船員電台 | 從自嗨到成長,ARK視覺設計師的上船經驗分享

-----------------

ARK對設計師的要求是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希望每一位設計師都能不斷成長。作為一名視覺設計師,要進階提升自己的能力就需要:


1.精進,終身學習

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混口飯吃,而是獲得成長的機會和未來的可能性。剛開始工作時,可能一個人沒什麼壓力;工作多年後,如果能力沒有成長,跨不過那個台階,就很容易被瓶頸困住,到那時,自己不喜歡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但年輕人都很優秀,又沒有能力改變自己。一旦培養了一種學習和成長的習慣,即使遇到瓶頸,通過方法也可以解決。


2.對變化和事物保持敏感度

摩拜單車的出現會不會影響現有的自行車市場?最近有什麼新鮮的玩意?要始終對這個世界保持敏感,要主動多問多看多練,了解設計趨勢的同時也要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在這種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需要快速積累跨行業的知識,這是一筆價值巨大的隱形財富。這個時代越來越需要跨界的人才,這樣更有機會成就一番事業。


3.視野決定格局

認知是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和洞察,認知決定行為,因此人與人的很大的差別也在於認知。一切的基礎是認知,影響認知的是經驗、知識和智力。


4.認知的成長決定自我的成長

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態,一個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長,實現跨越。保持空杯自我否定的過程中保持足夠的自信,擁有足夠自信的過程中自我否定,這個度很難把握,也是需要歷練的過程。

舉個例子,在一個很寬鬆的創作空間下,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出還不錯的設計。但是,越小的可發揮空間越考驗一個設計師的能力,能不能做到足夠靈活、Smart的「以小博大」。比如,一批設計師卻發現,雖然非洲文化水平偏低,但是不管到哪都有人會修車。於是,他們用當地最常見的一種汽車(Toyota 4Runner)零部件作為內核,組裝出了一個嬰兒恆溫箱,雖然外型粗糙,內部結構也很簡單,但很耐用。一旦有部件損壞,當地人還可以拿報廢汽車的零件來維修,甚至可以自己製作這種恆溫箱!設計師帶著人性化的思維,和對人性的關懷,才能做出這樣的產品。

---------------------------------

ARK的公眾號會經常分享一些設計心得與觀點,贊同的童鞋們可以關注一下哦~


http://weixin.qq.com/r/L0w6IkDE2h2lrQRB9xk9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近一直也在有這樣的考慮,一般公司招視覺設計師的話都會願意招收有一兩年工作經驗到三十歲以下這個區間的,一個是覺得這個年齡階段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生活沒有太多別的負擔壓力可以專心於工作,一個是現在大公司基本都是20+的年輕人在打拚,包括一些管理層也都比較年輕,如果到了30+可能就會有不方便說教的考慮。哎,我也希望能早點想清楚到了30+以後發展方向的問題。


30+的同學們
首先,縱向的專業能力一定要繼續鑽研做深,應該做到讓上級平級下級信服,能夠解決大部分團隊專業方面的問題;

其次,在自己所在的業務線上,橫向拓展自己的跨界能力、比如:項目管理、策劃、運營、推廣等,在跨界領域也能運用到設計思路去解決問題,用這些綜合能力形成自己的護城河,那樣,你會變的更有自信、更搶手。


多看大師作品,摒棄繁雜,回歸細節.


1.心態放平,首先發現自己問題
2.目標明確,缺啥補啥

3.向優秀的人看齊
4.建立短期目標,堅決執行
5.堅持
6.堅持中調整,同樣以比你強的人作為參照
7.調整中堅持
8.堅持中專註,專註而不局限
9.嘗試輸出知識,教學相長,教別人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


當所有人想的都一樣的時候,如何讓你的設計保持新鮮感,這個問題讓很多設計師感到困擾,這時設計師可能覺得到達了瓶頸。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對到達瓶頸的設計師、意向成為自由設計師的設計師、職場設計新人起到一丁點的幫助。

舉個例子,你的客戶這周剛剛發給你一份婚禮請柬模板,不知又從哪個素材網站下載的被用爛了的城鄉結合部風格,你再一次大義凜然地say no,你不能只是照抄這樣的設計。你答應客戶,你一定可以設計出有同樣氣氛,讓人同樣喜歡的請柬。牛吹出去了,現在該怎麼辦?!

很多設計師都有同樣的經歷,當你的創造力被限制得很死,當人們都想要同樣的東西,你該如何獲得好的創意?

在設計過程中,以下每個步驟都至關重要,每一步都可以幫助設計師一改陳舊的觀念。

1)出去尋找靈感

在設計過程中,你首先需要的是靈感,這未必總是來自於客戶提供的參考與介紹(當然,你不能違背客戶的需求,你的目的是讓他滿意,然後開開心心付你錢,最好保持長期合作)。往往一些更好的靈感來源於你行業領域之外的事物。你可以考慮瀏覽一些書籍封面或包裝設計,壁紙或紡織品,賀卡或電影海報。無論你是設計網站banner還是婚禮請柬,這些都可以作為你靈感的源泉。

2)不斷學習新技能

不斷提升你的技能水平是保持創造力活躍的關鍵。新技能不僅僅可以直接應用於你的工作,還可以幫助你重新看清事物,並以不同方式理解事物間的關係。提升現有的技能水平並不斷獲得新技能,可以讓你擁有全新的富有創造性的思維。

無論你是重新回到學校深造,還是觀看一些視頻教學,或只是跳出舒適區來進行臨摹練習,這些都可以作為刺激你產生新ideas的重要方法。它與你的工作密切相關也好(排版,書法,插畫,攝影)、還是只有一點點的關係也好(素描,服裝設計,印刷),甚至完全無關也好(建築,雜耍,外語,茶道,樂器,做飯,修腳),這些都無所謂。總之,學習一項新技能會讓你的大腦更加活躍,並幫助你獲得更全面的創意。

3)合作

一個團隊互相交換想法和互相啟發,可以使你在創造過程中收穫巨大,為解決問題帶來多樣化的觀點。無論是同事,業內的設計師,還是朋友或小三,他們都可以參與進來提供創意。你的設計工作能達到何種層次,取決於你跟誰合作。如果他們是設計專業人士,你可以在技術上獲得很大的幫助,但如果它是一個外行人,他們可能提出全新的思路,讓你眼前一亮。總之,兩者都有價值。

4)時間管理(主要針對自由設計師)

當你陷入後端業務的時候,你可能很難全心投入創意工作。無論供應鏈物流的相關瑣事還是與客戶的頻繁聯絡,都很不利於你積極地進行創意產出與設計。對於大部分自由設計師而言,這意味著你需要制定妥善的時間計劃來完成這些後端瑣事,並在投入設計之前稍事休息。時間管理往往是自由設計師最難的事情。

你需要了解一天中什麼時間工作最適合你,然後,制定一個計劃。一定要用你自己適應的方式,在不被打擾的完整時間、空間里進行沉浸式思考與工作,這樣才不會分心,才會提升效率並保持思維敏捷。這可能意味著你需要計劃每周一天,或每天一兩小時來處理設計之外的後端瑣事,或者意味著你需要將管理這些瑣事的地點與進行創意工作的地點分離開來。

5)經常獲得積極反饋

積極的工作反饋,將激勵你做出更高質量的設計。如果沒有一個獲得積極反饋的渠道,你的工作動力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作為一個自由設計師,沒有哪種管理體系可以幫助你,這可能意味著你需要在項目最終完結之後,發郵件對你的客戶客套一番,並獲得積極反饋;或者將你的設計作品發布在社交媒體上,然後等待朋友們對它大肆稱讚,你在心裡暗爽;你還可以將你的設計上傳到設計師交流平台,花瓣或Pinterest畫板中,來獲取網友們的評論。無論哪種方式,都可以讓你獲得鼓勵,保持積極性,建立自信心。這可能聽起來很二,但它引發的心理效應確實是意義深遠的。

謝謝。


這是一種進化,從視覺到可用性到架構,其實你一直做的還是設計。


眼識俱有依與眼根第六七八識 等無間依與前後剎那識滅生 種子依與阿賴耶識 色與非色 無見與障礙境界所緣有對

修行人解讀

瑜伽師地論,乃佛學之心法心所法至巔峰,彙集佛學之根本修法。

今日就眼識談談粗淺看法。

五識身。眼耳鼻舌身加上意,乃佛法之基石與邏輯起點。佛學中心法心所法,都是來源於五識身,或者六識身的解讀。

眼識之俱有依,就是眼識產生之依據。現代人普遍以為眼睛就可以產生眼識,謬矣!

眼睛乃是為扶根(扶塵根),乃是外部的保護眼跟的物質。眼根才是眼識產生的生物機理與構造。現代神經科學已解釋,眼識的產生,乃是外部的眼睛與人的內部的神經體系構造,共同運動的結果。

眼識的的產生又依賴於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思量與我執等四煩惱相應、第八識的種子存儲。這是現代神經科學與醫學無法達到與證實的。這也就涉及了如何定義意識的問題,涉及了靈魂的問題。

俱有依,乃是色,就是說它主要是涉及現代人說的物質成分的問題。用現代科學而言,俱有依乃是外部的眼睛器官,人的內部的神經元體系,一系列的生物化學成分,以及生物化學的過程。眼識與大腦的固定區域的聯繫,科學家已經識別了。

「等無間依」。特指前一剎那的眼識滅了,後一剎那的眼識才能生起,如果他不滅,後一剎那眼識不能生起,所以後一剎那的眼識的生起,依前一剎那的眼識的滅做依止,這個依也是很重要,沒有這個依也不行。這已經涉及了佛學心法的根本。佛學所謂的【無我】【無法】的來源,主要就是佛學修行人,認識到所謂的意識或者說心法,都以一剎那一剎那的生滅過程,而不存在不變的恆久的實體。

「等無間依」是現代神經科學與醫學,無法理解,也無法觀察的。但是量子力學的證明,世界在超微世界,確實不存在不變的恆久的實體,你能觀察到的,不過是量子的前一剎那的滅了,後一剎那的才能生起。現代的物理弦論可以很好的解釋此現象,就是一個閉環的弦由於按照一定的頻率而震動,而產生量子的前一剎那的滅了,後一剎那的才能生起。

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攝阿賴耶識。

眼識的產生,也是眼識之種子識的現行。你所看的的圖像,必須依據你的眼識之種子,才可生成。這一點,是量子物理與物理弦論都無法說明的。有的只是古老的靈魂的認知。一般的無神論者視為迷信,人的眼識還需種子?

「等無間依」,種子依,均為非色,也就是心法的範疇。

論及心法心所法,現在幼稚的神經科學與分子生物學,不足100年的歷史,自然也不懂。只能高傲的斥之為迷信罷了。

==============================================================================

玅境長老 瑜伽師地論8卷第一

「謂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這個地方是解釋「相應地」。「五識身自性」,就是這「五識身」它本身的體性,叫做「自性」。和別的法不同的,所以叫做「自性」它自己的體性,叫「五識身自性」。這「五識身」的「自性」是什麽?下面有解釋。

  「彼所依」又是什麽?「五識身」的「所依」是什麽?「彼所緣」的是什麽?「彼助伴」是什麽?「彼作業」是什麽?這一共是分五段,「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分五個。這五項,五種事情彼此之間不衝突,他們互相和合、互相隨順,互相和合沒有衝突,在一起工作,大家做這一件事,和合起來做這一件事叫做「相應」,這「相應」就是這麽講。「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我隨順你,你也隨順我,我也不向你搗亂,你也不向我搗亂,大家和合起來做,這叫做「相應」。那麽有多少樣事情互相的和合呢?就是這五樣事,就是一個「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這五法。「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這是第一段。

  己二、名五識身

  何等名為五識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第二「何等名為五識身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就這五識。每一個識都是有它的體相的,所以叫做「身」,這個「身」是一個體的意思。但是別的地方也有說是有阻礙,有礙,有障礙的那個礙,有礙的意思,所以叫做「身」還有這麽解釋的。但這個「識」是心法,它為什麽有什麽礙呢?因為它所依,它所依的根是有礙的是色法,所以它叫做「身」有這麽解釋的。但這樣的解釋只限於此法這樣解釋。

  也有說六識身,六識身那麽第六意識,它所依的根不是色法了,所以這個解釋是一種特別的意思。這是「略辨」,「略辨五識身相應地」簡單地說。下邊就是「廣顯」,第二科是「廣顯」,就是詳細的顯示出來「五識身相應地」的相貌,這一段裡面分兩科。第一科是「別辨五相」,第一科是「別辨五相」。「別辨五相」是辨什麽呢?辨這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五識的相貌。「別辨五相」裡面分五科。第一科就是「眼識攝」,屬於眼識這一方面這是第一科。這一科又分成五段,第一科是說「自性」。

  戊二、廣顯(分二科) 己一、別辨五相(分五科) 庚一、眼識攝(分五科) 辛一、自性

  云何眼識自性?謂依眼了別色。

  「云何眼識自性」,先問怎麽叫做「眼識」的體性呢?「眼識」的體性是什麽樣子呢?這個「自性」這個「自」,實在也是別的意思,總別的別,別的意思,單獨它是這樣子,所以叫做「自」,所以也就是別。若是通就不是了,就是大家共同的都是這樣子,那叫共相。現在是別。

  「謂依眼了別色」,那麽這就是「眼識」的「自性」。這個眼識的相貌,眼識的體性是很難說的,難說也要說!那怎麽說法呢?就說這個「依眼」,這個眼識它是以眼為所依,這個眼就是眼根,以眼根為所依,所以它叫做「眼識」。「了別色」,以「色」為它了別的境界,所以叫做「識」。那麽就是這個明了性叫做「眼識」的「自性」這樣解釋,這個解釋也是很好,這是「眼識」的「自性」。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別舉三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

  「彼所依者」,現在就是把這個眼識的自性,就這樣解釋完了。當然這裡面還有其他的意思,你慢慢的不要著急,一樣一樣說。第二段是「所依」,眼識的「所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前面說「謂依眼」,這裡又要解釋這個眼。「彼所依者」,
就是這個眼識它不能夠獨自的存在,它不能夠獨自的存在發生作用的。它要有一個憑藉,它要有一個住處,或者是怎麽講也可以,它要有個住處。它的住處是誰呢?這個地方說是「俱有依」。「俱有依」這是怎麽講法呢?就和它同時的存在活動,同時的活動,同時的存在,叫做「俱有依」。它活動的時候一定它所依靠的這個東西和它同時存在的,不然的話它不能活動。這個眼識有的時候生起作用,有的時候它不起作用;但是眼根是常在的,眼根是一直相續不斷地存在的。

這個「俱有依」是指什麽說的呢?「謂眼」,就是我們這個眼根,這是它的「俱所依」。下面還有在解釋這個眼根的事情。

  癸二、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等無間依」,不只這一個依,這個一共有三個依。第一個是「俱有依」,「俱有依」是叫做增上緣。在四緣裡面是增上緣,一個有強大力量的,就是眼根,眼根對它是幫助的力量很大;如果眼根若壞了,眼識就沒有辦法生起了,所以這個眼根是太重要了。還有個「等無間依」這是第二個依,「等無間依」怎麽講法呢?這個我們在學習《攝大乘論》的時候也提到,這個「等無間依」,就是眼識的前一剎那滅了,後一剎那的眼識才能生起。前一剎那、後一剎那中間沒有間隔,這個沒有間隔這句話怎麽講呢?譬如說是你前一剎那眼識滅了,但是後一剎那眼識沒生起。

假設你入定了,你入定了,你入定七天,入定七天眼識是不動的,不生了的,中間有七天,七晝夜的距離,但是沒有第三者在中間阻礙,沒有,還是無間的,還是沒有間隔的;時間上可能是有間隔,但是沒有第三者在中間的阻礙。那過了七天以後,一剎那一出定了,那麽眼識才生起。那麽雖然有七天的間隔,但是沒有第三者在裡邊,所以還是無間。那麽前一剎那的眼識滅了,後一剎那的眼識才能生起,如果他不滅,後一剎那眼識不能生起,所以後一剎那的眼識的生起,依前一剎那的眼識的滅做依止,這個依也是很重要,沒有這個依也不行。這唯有心法才有這一回事,這叫「等無間依」。這樣說這耳識是耳識的「等無間依」,眼、耳、鼻、舌、身各有各的「等無間依」,也是不溷亂,這是「等無間依」。

  這個「等無間依」名字叫做意。這個意,不是第六意識的意,不是。這個意是什麽意思呢?當依止講,意是依止的意思。前一剎那的識滅了,做後一剎那識的生起的依止,這就叫做意,意是依止的意思。意有二個解釋:一個是依止義,一個是思量義。現在是指依止義,叫做意。

  這個「俱有依」,其實不只是眼根,「俱有依」是同時的;「等無間依」是前後的。「等無間依」不可以是同時的,說它是無間的,它又不是同時的,所以叫做「等無間依」。這個眼根對眼識來說是同時的,但是這個「俱有依」不只是眼根,譬如說這個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也是它的「俱有依」。第六識就是分別依,如果第六識不在的話,它特別注意一件事的時候,眼識也沒有辦法生起,眼識也是不能生起,就是『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所以這個孔夫子也知道這件事,他也知道這件事。這個第六識是分別依,第七識是染淨依,第八識是根本依,但這裡邊沒有提,不提了。

  癸三、種子依

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這個眼識的生起,要有「俱有依」,要有「等無間依」,還要有「種子依」。這個等無間緣,「俱有依」是增上緣,增上緣、等無間緣,「種子依」就是因緣。這個「種子」也是眼識生起的一個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眼識的生起要有眼識的「種子」現行,眼識才能活動。那麽眼識的生起要有「種子」來現行,「種子」是剎那剎那的,所以眼識也是剎那剎那的,那麽眼、耳、鼻、舌、身、意、識都是這樣的,都是剎那剎那的。

 這個『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但是我又想出一個自圓其說的道理來,就是這句話「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就這句話。若是不學習經論的話,尤其是你若不學習唯識的話,你很容易一靜坐的時候,我歡喜坐禪,禪是最重要的,學教、分別名相那是自找苦惱。但是你很容易走差路,很容易走差路,什麽呢?坐那裡因為沒有得定的人,當然是心裡妄想很多;得了定以後,明靜而住、念念相續、無散亂轉,這個明靜而住,一坐坐七天,或者坐一百天,坐這八萬大劫,那很容易你就意會到這一念心就是常住真心、性靜明體,沒有生滅的,這就是佛性,我就是佛!很容易就會想到這裡。

  但你若是想學習過唯識的話,「種子依」這個識是由「種子」現行生出來的,而「種子」是一剎那一剎那的,識也是剎那剎那的,都是無常的。那裡是常住真心?

  所以這個地方,有的時候說是常住真心,有的時候說剎那生滅,你怎麽決定?你心裡面怎麽樣,有什麽感覺?這是個問題。所以「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這個眼識的生起要依賴眼識的種子,種子一剎那現,就是一剎那的眼識;這一剎就那就滅了,所以眼識也滅了,要一剎那、一剎那的這樣生起。那麽從這裡說『分別名相不知休』,「分別名相」裡面也有好處,也是有好處的。

「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即此一切種子」,這個「種子依」,以種子為所依,這個種子是什麽呢?「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一切種子」,我們內心裏面有各式各樣的分別,都是由種子變現的,都是因為種子變現的,若是沒有種子了,你不會有那樣的心理作用。譬如說阿羅漢,他把愛煩惱、見煩惱除掉了、滅掉了。這阿羅漢他心裡清淨,他就不會再有這個欲的,欲的這種分別心,他沒有。貪、瞋、痴無餘斷,貪無餘斷、瞋無餘斷、愚痴無餘斷,沒有剩餘的,完全的消滅了。這個消滅不是指現行說的,是指種子說的。所以沒有那個種子了,他就沒有這個貪、瞋、痴的煩惱不現行,不能活動了。我們有這樣的煩惱現行,就是因為有種子,內心裏面有這樣的種子,所以種子是無量無邊的,所以「一切種子」。

  「執受所依」,這個「執受所依」,我們學《攝大乘論》上面解釋過,就是阿賴耶識「執受所依」,這個「所依」,就是身體,這個眼、耳、鼻、舌、身是為阿賴耶識所執受,所以他是一個活活的生命體,他若不執受就變成死屍了。他執受他,所以他能夠有覺受,這個「受」,就是有感覺,就是因為阿賴耶識執受的關係。這個「執」呢?就是阿賴耶識與這個身體同在,有執持他的力量。

  「執受所依」,這個「執受所依」是誰呢?就是「異熟所攝」的「阿賴耶識」。「異熟」,我們《攝大乘論》應該沒有白學,就是變異而熟。這個阿賴耶識的現起,是由這個善、惡的業力,在我們凡夫來說就有善業、有惡業,你就是一個螞蟻它也有「阿賴耶識」,一個老虎也有「阿賴耶識」,乃至天他也有「阿賴耶識」。但是這個「阿賴耶識」的現起,有善業現起的、有惡業現起的;善業、惡業是因,阿賴耶識是果。在因是善、惡;在果上是無記,所以叫做「異」,執持不同,不同的。因中有善、惡,到結果的時候只是無記,所以叫做「異」這是一個意思。

  第二個是異時而熟,這個善、惡是在前一生,現在這一生,不是在和前一生的以後,所以是異時而熟,不同的時間才成熟的,叫異時而熟,也是變異而熟,逐漸的變異才成熟的。這樣成熟了的「所攝」,屬於這樣一類的意義是誰呢?就是「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就是「一切種子」識,這「一切種子」在那裡呢?就在「阿賴耶識」裡面,這「阿賴耶識」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種子,其中這個眼識的種子,生起現行的時候,就是眼識,是這樣子。這裡邊是說這個眼識,它是要以種子為依,它才能現行的,才能活動,這也是一個條件。

瑜伽師地論9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別舉三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

  癸二、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癸三、種子依

  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攝阿賴耶識。

  「云何眼識自性?謂依眼了別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這是十七地裡面第一地「五識身相應地」。「五識身相應地」裡面分兩大段:第一段是「略辨」,這一段講過了。現在是第二段「廣顯」。「廣顯」裡邊又分成兩科。第一科是「別辨相」,就是說明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說明這五個識的相貌,那麽又分成五科。一科說「眼識」,「眼識」裡面又分五科。第一科說「自性」,這一科也說過去了。第二科說「所依」,就是眼識的生起,它不能自己獨自的生起,它要依靠另外的力量,就叫做「所依」,這裡面分成兩科。第一科「別舉三依」,就是眼識的生起要依靠這三種力量,第一個就是「俱有依」,第二個是「等無間依」,第三個是「種子依」,這三依就解釋完了,上一次講完了。

  壬二、略釋二依(分二科) 癸一、標列

  如是略說二種所依。謂色、非色。

  癸二、隨釋(分二科) 子一、辨類

眼是色、餘非色。

  這以下「略釋二依」。前面舉出了這個三依,這以下再解釋這個三依,解釋三依的一開始,把三依合成二依,三個依合成二個依。這一科裡面又分成兩段:第一段是「略列」,把這兩個依把它標出來,「如是略說二種所依」。這以下就是簡略說明兩種所依,這個所依有二種,是什麽呢?「謂色、非色」,一個是色,一個不是色。這個「色」,就是物質,但是這個「色」是說有組織的,有組織的色。一個沒有色,這是標出來。以下「眼是色、餘非色」,這是解釋、「隨釋」這兩種色,解釋這兩種依。

第一個是「色」,這個「色」是什麽呢?「眼是色」,這個「俱有依」裡面指什麽說的呢?就是眼識所依止的眼根。眼根,我們彼此見面的時候,我看見你的眼,你也會看見我的眼,但是這個不是,這個是叫做扶根塵,它是保護眼根的物質,它不真實是能發眼識的根,下面有解釋。現在說「眼是色」,就是能發眼識的那個根,是屬於色的,是色法組成的。「餘非色」,等無間依和種子依,這兩種依不是色,它不是物質組成的,它不是色,這是這樣的解釋,「餘非色」。

  子二、出體(分三科) 丑一、眼

眼: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這以下是「出體」,說出來什麽叫做「眼」,什麽叫做「眼」,怎麽它是色,說明這個道理,也說明叫「餘非色」,那個依和種子依這兩種也加以解釋的。先解釋這個「眼是色」。「眼:謂四大種所造眼識」,這個眼識所依止的眼根,它是怎麽成就的呢?「謂四大種所造」,這個「四大種」怎麽講呢?這個就是地、水、火、風叫做「四大種」。這個「大」,是廣大的意思,就是它是非常廣大的,它的作用非常廣大。譬如說我們所看見的大山、大地、大海,都是「四大種」所創造的,所以可以稱之為是「大」。這些大山、大海、大地,由「四大種」才能夠增長、才能夠成就,所以稱之為「種」。「種」,是因的意思,因果的因的意思。它又是「種」、它又是「大」,故名為「大種」是這樣意思。

  現在也不說是大山、也不說大海、大地,是說我們的眼根,這個眼根是「四大種所造」,一切的色法都是「四大種所造」。我們的眼根也是地、水、火、風所創造的,不過這個地、水、火、風,它精微了一點,不是一般粗劣的地、水、火、風。「眼識所依淨色」這樣的「四大種所造」的眼根,是我們眼識的依止處,是眼的依止。不是一般的地、水、火、風,眼識不能夠依止,那要適合它才可以,這樣的地、水、火、風的色法,是「淨色」,是特別的清淨,特別微妙的一種物質,精微清淨的一種物質組織成的。

「無見有對」,這樣的我們這個眼根的地、水、火、風,我們見不到,我們不能見到它的,我們現在這個眼根,我看見你的眼,這個眼不是那個眼、不是那個眼根的眼,我們也不能見,不是我們眼根、眼識的境界,我們見不到。譬如我們平常說有鬼,有鬼,但是我們多數人看不見,不是眼識的境界,不是我們眼根的境界;要天眼的人可以看見鬼,有的人的眼根也是特別一點,也能看見鬼。那麽但是有是有,鬼是有,但是我們不可以見。現在我們的眼根也是,是有眼根,但是我們不可以見。「有對」,「有對」這個地方有點意思的,這個「對」,這個字是個礙的意思,這個「有對」這個「對」這個字,當礙字講,就是障礙的礙。在這裡有三種礙,就是障礙的有對、境界有對、所緣有對,有這三種不同。障凝有對怎麽講呢?障凝有對,我們很容易明白的。譬如說是這裡有一道牆,我們的身體,這道牆也是地、水、火、風,我們的身體也是地、水、火、風,我們想從這裡過去,不可以,它有障礙。這個石頭,這個大石頭和大石頭也是障礙的,那麽這叫做障礙有對。這是一般性的都有這種情形,同在一時、同在一處都是有障礙的,這個障礙有對。

第二個是境界有對,這境界有對怎麽講呢?譬如我們的眼根,我們眼根,這個對聲音來說,不管是人發出來的聲音,或者是風、或者是火、或者是水,各種情況發出來的聲音,我們的眼睛對它來說不行,我們這個眼睛對聲音來說,是不可以發生作用的;要用耳才可以,耳才能聽見聲音,這個聲音是耳的境界,是耳的境界。這個眼就不可以,眼就是不可以在那上面發生作用,眼只能在色,在這個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些色的相貌上才是眼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上,眼在那上面活動,能發生作用,那麽叫做境界有對。它們是合適的,這個地方這樣講,境界有對是這樣講。這樣講這個對是什麽意思?要有障礙就叫做有對。這個有對,就是眼識在那個地方能夠拘礙,拘束的拘。這個眼睛在那裡,這是青色、這是黃色、這是白色,或這是光明、這是黑暗,眼識在那上面能拘礙你。如果這個耳在形色上,在這些一切色法上,就沒有這種作用,就不能拘礙這個耳。我們的耳遇見一切形色的時候,就過去了,就不能在這上面,不能拘礙。

  這經論上這樣解釋,這拘礙這樣講,這叫做境界有對。本來在我們一般的常識上,分別心上來解釋,應該說我們的眼睛在聲音上有障礙,我們不懂,我們的眼不能聽聲音,這聲音有障礙;耳對於色,不能發生作用,有障礙;眼對色是無障礙,耳對聲音無障礙,但現在不這樣講,眼對於色是有障礙的。這個障礙,就是拘礙,拘束的拘,拘礙,這樣解釋。它的理由就是說,因為若是眼睛離開了色,在聲、香、味、觸上,就不能發生作用,所以叫做拘礙,這樣講,這樣解釋。如果我們用容易明白的話來說,眼對色來說,色是眼的境界,聲音對耳來說,聲音是耳的境界,這叫做境界有對,這麽解釋。

第三個是所緣有對,這個所緣,就是對這個心法來說的,就是眼識在色的境界上,它能夠緣慮。我們的眼對一切的形色,也能夠發生作用,但是不能緣,因為這個眼根是物質,不是心法,它不能緣慮,它不可以緣慮的。能緣慮的是心法,眼識也是心,眼識對色法它有緣的作用,所以叫做所緣有對。若是聲音,眼識就不可以,眼識不能去緣聲音,那就不是所緣,不是它的所緣有對,這樣解釋。合起來說叫做無見有對。這裡說有對,前面說「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淨色」,那就是五個淨色根,是無見有對。那麽這裡面,就包括了障礙有對、境界有對。因為這個「四大種所造」的淨色,它也是色法,它也是物質,所以它也是有障礙,所以包括了障礙有對,而又是境界有對,但不是心法,所以不是所緣有對。所以是「無見有對」。

  丑二、意

  意:謂眼識無間過去識。

  前面解釋這個眼根的體相。這以下解釋這個「意」的,就是等無間的相貌。這裡說「意」,我們上一次說過,是以依止為意。這「意」,是依止的意思,叫做「意」,是依止的意思叫做意。「謂眼識無間過去識」,就是我們這依眼了別色的這個眼,這個眼識。「無間過去識」,就是前一剎那、後一剎那,中間是沒有第三者來間隔它的,那麽它過去了,就是滅了,滅了以後,後一剎那的眼識才能生起。如果前一剎那的眼識不滅,後一剎那的眼識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剎那的眼識的滅,是後一剎那生起的條件,所以叫做「等無間依」這個意思。乃至到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乃至到阿賴耶識,也是這樣子,也是剎那剎那生滅生滅的這樣子。所以從這上看,我們的識,是有生有滅,而不是常住。和《愣嚴經》說的不同了,這不是常住真心的,不能那麽說了。這是有生滅變化的,不是常住的。說「謂眼識無間過去識」,這叫做「意」這樣講,當然這個「意」,也是心法,不是色法。


推薦閱讀:

設計師們做UI設計和交互設計、界面設計等一般會去什麼網站呢?
设计师发展到一定时期感觉自我到瓶颈,如何再提升进阶?

TAG:設計 | 設計師 | 視覺設計 | 平面設計師 | UI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