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荊軻刺秦成功了會怎麼樣?
短時間內,秦國應該不會有如嬴政的人物,那麼其他國家就有喘息之機了。
開篇擺明態度:秦國依然有最大的可能統一全國,但是有非常非常小的不可控因素存在。
首先,就秦國的發展歷程來說。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當年賈誼在《過秦論》裡面就已經明確地指出過這點了,趙政成為始皇帝並不是一個偶然的突然爆發而已。趙政之前,六國西向爭相事秦就已經是好多好多年的既定事實了。
依賈誼的說法,始皇帝的成功是在繼承發展六世基礎上做出的。其實也可以簡單地看看前面的幾個國君都做過什麼。這六任國君是:
「孝公享國二十四年。葬弟圉。生惠文王。」
「惠文王享國二十七年。葬公陵。生悼武王。」
「悼武王享國四年。葬永陵。」
「昭襄王享國五十六年。葬茝陽。生孝文王。」
「孝文王享國一年。葬壽陵。生庄襄王。」
「庄襄王享國三年。葬茝陽。生始皇帝。」
(《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 嶽麓書社版)
這前面的六個國君當中,除卻享國日短的武王、孝文王、庄襄王之外,主要在位的幾個國君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
而這幾個國君,在我看來,其能力成就均不在趙政之下。
秦孝公是秦作為一個諸侯國歷史上具有轉折點地位的人物。其價值大致類似秦穆公之於前期的秦國。
孝公為國,其最大的功績我認為應當屬於重用商鞅。變法發生在這個時期內,秦開始建立起高效完整的法度和與軍功緊密連接的制度。有關這方面的敘述知乎上已經很多了,感覺自己也沒有什麼必要贅述了。李斯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諫逐客書》)誠不虛也。自秦孝公起,統一的基礎就已經被打下了。
惠文王為國的二十七年,對於秦來說是補經濟的一個重要時期。惠文王立二年,秦地初行錢。同時利用張儀的詐騙和楚懷王這種豬隊友,秦將自己的勢力從關中向南方拓展,不僅在漢中、巴、蜀之地建立了後顧無虞的分基地,還把楚曾經一度有過的向西北方向拓展的勢力重新壓回了江漢流域。
昭襄王為國的五十六年,則是秦並天下準備的最後一個階段。昭襄王時期秦國在三個方面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空間,首先是在集權方面,在范雎的幫助下,昭襄王從王室勛貴手中收權,秦王在秦國的權力中樞當中開始建立起空前的單極地位;其次是在國內的經濟生產方面有了新的進展,昭襄王立四年,秦初開田野阡陌;最後,最重要的一點,秦併兼天下的國策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最終確立,遠交近攻這一國策的制定大家都很熟悉了,不再贅述。而昭襄王五十一年這一年同時也是周赧王末年,周王室為天下共主的法統在這一年徹底斷絕。可以說正是從昭襄王時期開始,周失其鹿而秦逐之這一局面得以最終拉開大幕。
總之,秦併兼天下這件事,趙政在其中扮演的只是一個最終的終結者的角色。秦能夠擁有併兼天下的實力並非一時而致,趙政一個人的死亡並沒有辦法改變秦獨步於天下的局面。因此這個問題題設當中把趙政這一個個體的歷史作用拔到這樣的高度,我認為是不合理的。
第二,就當時天下的形勢來看。
荊軻刺秦的時間大抵是公元前227年,秦已並韓、趙,戰國時期六國最後一位名將李牧已死,魏只剩國都大梁及附近少部分城邑(公元前242年,秦拔魏二十城;前241年拔魏朝歌;前240年拔汲;前238年拔垣、蒲陽、衍),戰國時期與秦發生交兵最多的三晉基本上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東方的齊國正處於著名的不抵抗王齊王建的統治之下,昔日長平之戰時趙國國勢正盛,齊王建尚且沒有聽從周子的建議供給趙國軍糧,指望齊王建奮發圖強成為抗秦主力顯然是痴人說夢——而且這貨一直到前221年舉國降秦之後才被餓死,估計指望齊國發生政治更迭的的可能也很小;南方的楚國在多年和秦交兵不利的情況下政治中心已經不斷東移,都城已經遷到了壽春。事實上單純就實力來說我個人認為楚國仍然是一個大國,具有很強的實力,但是自懷王以來的屢戰屢敗的局面已經讓楚國失掉了爭雄天下的心氣——縱觀楚國在戰國最後幾十年的表現,就是在不斷地喪地、不斷地遷都,然後不斷地把一個又一個的新都城冠以他們曾經的都城「郢」的名字而已。同時春申君死後楚國國內的行刺傳統也在繼續發揮作用,前229年,楚幽王薨,其母弟猶繼位,是為哀王,兩個月即被其庶兄所刺,是為楚國最後一個王楚王負芻。內亂和多年來的積弱局面讓楚這個時候真的只是一個紙老虎的形象了——事實也證明如此,荊軻刺秦後的第二年,公元前226年,秦即伐楚,大破之,拔楚十餘城——而這一年也是楚國滅亡前的倒數第四年。
也就是說,當時秦國不僅半有天下,而且其餘各國,要麼被滅,要麼親秦,要麼內亂積弱,就算秦給了這些國家一定的喘息時間,恐怕也不能改變秦強而山東弱的局面。而燕國,在戰國七雄當中一直都被認為是最弱的那個(參考甘羅故事),就算太子丹有心想要自己重組合縱,力挽狂瀾,恐怕也是第一民寡國弱力有不逮,第二在國際聲威上恐怕也很難成為縱約長,第三以齊王建的尿性多半還會幫秦在燕國後方倒戈一擊。所以就當時的天下形勢來看,山東也基本上沒有翻盤的可能。
第三,秦國的內部。
我之所以說有可能存在不可控因素,就是在這裡。秦王猝然而崩,秦國國內可能發生內亂,比如諸公子奪位,王室兇殺,將帥專權等等情況——而一旦內亂出現,那縱使你國力再強,恐怕也是不好說了。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也。參考鄭莊公死後和齊桓公死後的情況(此二位還是在有準備的情況下死去的,秦王突然遇刺,情況就更不好說了)。但是說實話,我覺得可能性也很小。時秦國聲威最盛的將軍是王翦,而軍界當中又以王氏、蒙氏兩家並立。以王翦征楚的時候要田要宅的謹小慎微和蒙氏在胡亥日後舉起屠刀時候的表現來看,指望這兩家有什麼兵變的舉動恐怕是意義不大的。同時,依秦兵制來看,平時兵權和將權是分立的,將領擁兵自重的情況恐怕也很難出現。而在朝中,扶蘇時年十三,胡亥更是還是個三歲小屁孩兒,在諸子主觀多嫡的情況上可能不需要太多考慮。而庄襄王的另外一個兒子,趙政的兄弟成嶠在荊軻刺秦的十二年前已經因為起兵反秦被殺,至少在離王權最近的這一批宗室成員當中不存在太多的奪嫡可能。而文官集團當中李斯這批人已經站穩了腳,以李斯後來在沙丘秦始皇崩時的表現來看,李斯這貨主觀上還是比較老實的一個人,只要李斯這幫人的立場堅定統一,那麼秦出現內亂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
不過考慮到後來李斯的立場很容易就被趙高轉變掉,而扶蘇在坐擁長子優勢和蒙氏支持的情況下仍然被胡亥翻盤的這些情況,我還是得說,歷史真的都是由很多意外的小事構成的...任何小的變動都可能改變整個歷史的走勢。雖然可能很小,但荊軻刺秦之後導致秦內亂,然後天下局勢重新洗牌的可能也不是沒有...但是這些「如果」都不是我們今天所能推演得到的了。
以上。還請多多指正錯誤,以免貽笑方家。多謝多謝。
最大的可能是扶蘇繼位,六國相繼被滅。最大的改變應該是在秦帝國建立之後,扶蘇大帝攜一統天下之威,國祚延續四十年之久。由於仍舊奉行法家政治,這種模式無法長久延續下去。扶蘇末年,天下大亂,戰亂之後重新一統。但這時候和原先的漢朝不一樣了。由於秦多統治了二十多年,戰國遺老死亡殆盡,新的政權在政府結構和文化復興方面會走樣很多。
伏生老死,今文尚書不再有。禮記也不再出現。儒家恐怕永遠從歷史上消失了。即便儒家復興,也會摻入更多的法家內容,專制性更強。
原戰國地方豪族被打擊得更徹底,漢朝政權不再以孝經治天下。東漢豪強不再有,三國演義不會上演,司馬奪曹不會出現,魏晉玄學和竹林七賢都不會有。
至於之後的唐是什麼樣子,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
所以,若荊軻刺秦成功,影響最大的不是秦,而是漢唐歷史。
文武大臣經過不怎麼激烈的討論,決定立年僅十三的長子扶蘇為秦王。
第一日朝議結果如下:秦大怒燕,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薊城。
二十年後扶蘇統一中原,淚流滿面:兒不才,統一大業比君父晚了十四年。
然後沒有政變,扶蘇根據統一後的情況修繕法令,排除政變情況,秦至少能維持兩百年。
謝邀,我只是愛好讀史,並不精通,隨便答答,大大輕拍。
先說下荊軻刺秦後的事情。
秦王加快了攻打燕國的速度,而後絕望的燕王被一個二逼臣子獻策,把太子丹殺了,企圖以太子丹的人頭換取生存。但是此時秦王根本不在乎,迅速滅了燕國。
由此可見,燕國的末代君王,已經是亡國君的典範了。
而在此前,秦已經滅了趙、韓。只剩,齊,楚,燕、魏,四個國家。而且在六年里將其滅掉。
由此可見,國力和軍力秦國有著巨大的優勢
那,如果刺秦成功。
秦王之後扶蘇在後來也被證明是一代將才,此時,李斯尚在。有合法繼承人,有出色的相國,這兩者都可以保證秦國政權的順利交接。
其他國家在秦國遠交近攻的長期外交策略下變得苟且偷安,民生和軍力都有敗象。且策略上各懷鬼胎,無法聯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