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飛速發展的原因,經濟學上都有哪些猜測?


正好寫篇專欄回答一下: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飛速發展的一種經濟學解釋 - 大石頭路73號 - 知乎專欄

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夠寫一本書了。有關中國經濟崛起的文獻十分豐富,多到讀幾個月也讀不完。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有很多,宏觀的微觀的、國際的國內的。比如說從經濟長期增長的三個主要因素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來看:勞動力方面,可以說人口紅利,勞動力成本低,科學技術人員的增加;資本方面,可以說外資的投入;技術進步方面,比如外國的技術,以及外國技術在中國的溢出和擴散效應,中國企業學習外國技術,等等等等。


每一種解釋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但似乎總是感覺不全面。比如也可以說,還有政府的作用,畢竟政府的很多政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還是十分明顯的。還有也可以說,我們的運氣也挺好,領導層在決策上沒有使昏招。中國經濟的崛起本來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再加上中國本身的複雜性,因此可以說原因無法窮盡,我們只能從某一個角度來進行解釋。


這裡我介紹一下我之前一篇論文中使用的解釋套路。因為當時運用這套範式就是為引入論文後半部分而增加的背景介紹,目的就是能夠使整篇文章自圓其說,所以這套解釋肯定不全面,而角度更偏制度變遷方面。

我把原因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國際的,一個是國內的。


一、外部原因:

一是雁行模式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81%E8%A1%8C%E7%90%86%E8%AE%BA

(來源: 亞洲:從生產基地到多元化消費市場 )


簡單的說就是東亞地區的產業轉移,20世紀70年代已經崛起的日本將過剩產能(如鋼鐵、棉紡織)通過對外投資的形式轉移到亞洲四小龍(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這四個國家和地區利用當地的成本優勢、外來技術和外來資本,即比較優勢,通過對外貿易實現經濟總量的增加,之後在80年代亞洲四小龍將一些產業轉移到馬來西亞、泰國和中國大陸等地區,通過類似的方式,比如中國沿海地區的「三來一補」貿易,這些地區也實現了經濟增長。到了近些年,中國也將過剩產能向越南柬埔寨地區轉移,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衣服上寫的已經是Made in Vietnam了。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個問題展開來可以說的更多,比如為什麼主要在東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轉移,首先是地理上接近,另外也有文化背景相似的原因。另外,同樣的路徑,為什麼有些國家或地區實現了產業結構升級,進入了高收入國家行列,如亞洲四小龍,而有些國家卻仍徘徊在中等收入或中低收入國家之間,如南亞一些國家。如何在用盡了人口紅利等成本優勢之後實現產業升級。


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外部因素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們可以看這張圖:

1970年到2011年中國名義GDP,80年代雖然已經開始快速增長,但在2000年之後的增長更加迅猛。如果考慮加入WTO的滯後效應,那麼這種影響更加明顯,已經有很多實證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加入WTO,中國的大門進一步打開,面對的競爭來自全球,同時中國也更深入的融入全球貿易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當中,中國當時的成本優勢發揮的更加淋漓盡致。(之所以說這麼多外貿,因為這正是我們UIBE擅長的。。 :-)

二、內部原因:

內部原因更多,這裡我借用了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在他的《變革中國》(How China became Capitalist)一書中給出的解釋,也就是邊緣革命(Marginal revolution)。很多人誤以為中國的改革是直接自上而下政府一聲號令開始的,其實很多變革最先發生在基層。70年代末之後中國一些地區發生了不少自發性的改革,如安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有私營性質的企業(如傻子瓜子)、南方地區最初的邊境貿易(經濟特區的雛形)。而中央政府對此並未一味禁止,而是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看發展情況,發展好的予以認可,並在其他地區推廣,發展不好了再禁止(關於這方面可以看中國專家美國人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有精彩描述 鄧小平時代 (豆瓣))。這種「試錯法」保證了改革成本最小化的同時確保社會穩定,並且利用了群眾的智慧。這種漸進式的變革伴隨的是政府的權力減少,對市場的干預也減少了。


另外一個因素是地區間的制度競爭,具體內容可見:

如何評價中國「地方政府競爭」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 扣小米的回答

所有這些因素總結起來就是開放市場、限制政府權力和促進競爭。這些解釋聽起來沒什麼特殊的地方,是的,所以我也認為不存在所謂的「中國模式」,因為中國發展的方向與大多數成功經濟體是相似的,只是某些具體措施具有特殊性,而這些特殊性在其他國家又是難以複製的。當然,正如上文所說,這只是某一個角度的不全面解釋


相關文獻可以看些中國學者的,比較推薦吳敬璉等改革親歷者和參與者的文章,以及林毅夫,還有一些外國的中國專家,比如Barry Naughton。其他外國學者的文章最多只有參考意義,提供另一個觀察視角,不要指望那些連中國都沒去過的外國經濟學家能對中國改革提出什麼合理解釋和建設性意見,即使他是諾貝爾獎得主(當然,科斯那本書還是不錯的。。。)。


看看亞洲四小龍怎麼起飛的,天朝不過是走了人家的老路,不但能出賣人力資源更能有中國大陸的自然資源可以出賣。

下場就是肥了八旗貴胄 國在山河破


看似簡單但真正答到點子上不容易!
世界經濟大環境好,日本香港台灣離中國近,上述地區又是面向全球市場,華僑資本對接方便,中國本身的中央集權政策執行給力,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為了招商引資什麼捨得讓步,人口多,資源也多,wto,這些因素集合才有了中國今天的成就,
對比其他國家,哪有這麼多利好因素,


確立保護個人財產權,開放市場,建立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削弱工會勞工,根本來說就是奧地利學派的自由市場理論,

其實一點都不神奇,因為自由(嚴格保護個人財產權)就能帶來繁榮,


中信出版新書《制度的籠子》認為:
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同樣印證了一個真理:中國經濟起飛最寶貴的經驗是持續的制度變遷。
一開經濟工作會,中央就強調這個事 - 學習小組 - 酷飯網-微信頭條(http://qoofan.com)
http://qoofan.com/read/kn0aQp1XlZ.html


不知道壓低低端產業,拔高高端產業算不算一個好路子...
比如以前我們壓低農民利益,拔高比較高端的工業...
有時我想,到了前幾年,我們是不是該壓低房地產的利益,去拔高更先進的產業了...
比如,把房地產者劃為房地產戶口,讓他們必須造房子,利潤低也得造...
到了現在,再把網路運營商劃為一種戶口,讓他們必須提高網速,利潤低也得提...
哈哈,當然只是開個玩笑...
不過,房地產和網路運營商都是zf的直接利益所在,跟農民還不一樣...


日本的零息巨額日元貸款


「中國經濟增長「,之所以有這個名字,是因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速度最快,持續最久。樓主看了不少文獻,我再班門弄斧,推薦一批。諾斯、戴慕珍、錢穎一、周飛舟、周黎安等等等等,只給最主流的,樓主看完再判斷有沒有中國模式吧。


無它,人種比較好而已。

補充:
第一的答案長篇大論,全部都是討論因果論的果,完全不到點子上,為什麼是四小龍承接了日本的產業轉移而不是隔壁的菲律賓、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這麼多年的書都白讀了。

為什麼小明成績好?因為小明聰明。為什麼小明聰明?因為他爹聰明。這就是經濟發展的唯一答案。
世界上只有兩種國家經濟發達,一是金髮白人,二是孔子信徒。減去必然貧困的社會主義國家,加上猶太人以色列,這個模型精確匹配世界上所有經濟體,不信你一個一個看,時間越往後越精確。

這個世界很多的發展問題,只要你擺脫政治正確的討論禁區,很多事情簡單而明了,知乎這種精英喜歡呆的地方,大家就不要掩耳盜鈴緣木求魚了。
為什麼小華成績不好?因為他不努力?因為他家裡事情多?因為他愛玩?這都不是原因,唯一原因就是他笨,為什麼他笨因為他爹笨。
教育、文化、環境等等因素對人的影響都只佔到2,遺傳基因是決定命運的那個8。

你們這些聖母去過很多國家,比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但回答問題的方式畢竟還是圖樣。我不知道你們是怎麼長大的,但我從小學到博士都看的到的。成績好的學生,家裡一般很有錢,人長得漂亮,人際關係處理的好。成績不好的學生,那就是各方面都差一截了。
這個規律目前只能說非常明顯,並不絕對。但隨著社會發展,活著的人受紅色恐怖時期影響越小,這個規律會越來越絕對。不信你去哈佛耶魯看看能找到幾個窮鬼的孩子?

為什麼金髮白人和孔子信徒人種比較好?金髮白人我不知道,孔子信徒大家是清楚的,中國歷史上每次朝代更迭都意味著大規模的人口減少,饑荒洪水外族入侵更是不計其數。具體數字我沒研究過,印象中光秦末兩漢這幾次更迭,人口都是論十倍的消亡繁衍。
取1000隻老鼠走迷宮,最先出來的100隻留著繁衍,其餘的殺掉,這樣篩選個20次,愚蠢基因基本都淘汰了。這就是為什麼孔子信徒和猶太人智商世界第一,經濟也好的原因。

所以說大家要努力賺錢,取個985畢業的漂亮媳婦,良好的基因是家族興旺的根本保證。


馬克思: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
鄧貓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
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從西方引進了對西方來說已經淘汰,對我們來說屬於前所未有的科學技術。
目前隨著中國技術與西方的差距變小、西方對高科技的封鎖,中國引進新的技術的機會越來越少,發展的步伐已經開始變緩。


推薦閱讀:

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有什麼好處?中國不市場化,擔心的是什麼?若需要將兩率市場化,應該怎麼做?
我覺得在中國活得太累,幸福指數不高,所有人都按著規劃好的方式生存。哪個國家生活方式不累,而且很幸福?
從宏觀角度,造成不同行業間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如何評價郎咸平?他的言論是否過於悲觀或誇張?
中國的城鎮化將會以何種形式在何時到達飽和點?

TAG:中國經濟 | 經濟模式 | 制度經濟學 |